安徽省实施细则

2024-09-24

安徽省实施细则(精选8篇)

安徽省实施细则 篇1

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参与下..,在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助下,在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j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社区矫正人员,包括下列罪犯:(一)被判处管制的;(二)被宣告缓刑的;(三)被栽定假释的;(四)被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

第四条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一)依据刑法、刑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三)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利于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五条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坚持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密切配合,依法履行职责。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等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承担相应的监督、教育和保证责任。

第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矫正。

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第七条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矫正措施。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八条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根据需要委托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二)依法做好社区矫正法律文书送达和社区矫正人员交付执行工作;(三)依法受理社区矫正人员的申诉;(四)依法审理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的减刑建议,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以及收监执行建议;(五)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

第九条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对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交付执行活动实行监督;(二)对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变更执行活动和终止执行活动实行监督;(三)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四)对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社区矫正人员活动实行监督;(五)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六)依法受理社区矫正人员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七)对社区矫正其他执法活动实行监督。

第十条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根据需要委托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二)依法做好社区矫正法律文书送达和社区矫正人员交付执行工作;(三)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对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追查;(四)依法对司法行政机关提请的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作出决定;(五)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及时将撤销缓刑、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六)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七)协助处置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第十-条省及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指导管理、组织实施。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制定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规划;(二)负责指导社区矫正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实施;制定或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的规章制度;(三)定期组织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检查和考评;(四)建立与政法各部门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问题;(五)指导和协调处置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六)组织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培训;(七)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对社区矫正人员减刑建议和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八)其他应当由省、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监狱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对拟提请假释或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根据需要委托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二)负责对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罪犯进行出监教育;(三)依法做好社区矫正法律文书送达和社区矫正人员交付执行工作;(四)对符合条件的保外就医罪犯办理续保手续;(五)办理撤销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收监执行工作;(六)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依法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第十三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机关的工作要求,(二)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的委托 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依法开展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三)依法做好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人员的交接工作;(四)负责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变更居住地等事项的审批;(五)负责人民法院禁止令的执行;(六)负责办理对社区矫正人员警告、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继续保外就医手续、提出减刑建议等重点执法事项;(七)组织指导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心理矫正工作;(八)指导和监督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定期开展执法和监管安全检查;(九)组织查找或追查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十)及时将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送交监狱或看守所;(十一)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社区矫正人员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适应性帮扶;(十二)组织指导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十三)处置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十四)办理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矫正终止的相关手续;(十五)负责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十六)纽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培训;(十七)其他应当由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履行的职责。

第十四条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机关的工作要求;(二)接受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指派,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开展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三)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开始宣告,成立矫正小组,制定矫正方案;(四)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措施,负责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表现的记录和考核,对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监督、考察;(五)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脱离监管的,及时报告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组织查找;(六)社区矫正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的,及时调查核实情况,提出处理意见;(七)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心理矫正;(八)负责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变更居隹地的审批或审核;(九)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 ,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教育和适应性帮挟工作;(十)对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人员作出书面鉴定,组织解除矫正宣告;(十一)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十二)定期与公安派出所核对社区矫正人员信息,互通社区矫正人员表现情况;(十三)做好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衔接工作;(十四)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交付与接收

第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居住地接受社区矫正。不能确定居隹地的,在户籍地接受社区矫正。对于社区矫正管辖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

第十六条本细则所称居住地是指被告人或罪犯在适用社区矫正后固定、合法的住所所在地。以下住所所在地可以认定为居隹地:(一)拥有自主产权的住房所在地;(二)能提供房屋租赁合同,由社区矫正人员合法租赁且剩余租期不少于六个月的合法住所地;(三)监护人提供居隹的隹所地;(四)亲属或保证人书面同意接纳并提供合法的住所地。

第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狱应当按照《安徽省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

在委托社区影响调查评估阶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确定拟适用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并委托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进行核实,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意见书中对其居住地进行确认。

司法行政机关需要了解被告人或罪犯居住地情况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八条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应当书面告知其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凭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到其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报到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由罪犯本人在告知书上签字。

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派员或者以特快专递等有效方式,向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送达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并将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分别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人民法院送达的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刑事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社区矫正告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等。

第十九条对被裁定假释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收到人民法院裁定书后,及时通知罪犯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并在罪犯出监(所)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派员或者以特快专递等有效方式,向其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送达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并将刑事判决书、假释裁定书分

别抄送居隹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看守所、监狱送达假释罪犯的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假释裁定书、假释证明书副本、刑事判决书、最后一次减刑的裁定书、出监所鉴定表、社区矫正告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等。

第二十条人民法院对罪犯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三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达负责羁押的看守所,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羁押的看守所将罪犯押送至其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并当场办理法律文书移交手续;罪犯交付执行前未被羁押的,人民法院应书面通知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条监狱、看守所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做好以下交付工作:(一)确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出监(所)日期并及时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二)指派监(所)喾察将罪犯押送至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并当场办理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移交手续。

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通知司法所到场共同办理交接手续,也可以要求押送机关直接将罪犯押送至居住地,并会同司法所在罪犯居住地办理交接手续;(三)对于已经在监狱外医院接受治疗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批准其暂予监外执行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并告知罪犯去向,同时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分别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监狱、看守所送达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刑事判决书、最后一次减刑的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病残鉴定表或鉴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社区矫正告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等。

第二十二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相关法律文书后,应当于当日登记各案,进行核查并按照以下情况处理:(一)社区矫正人员确在本辖区居住且法律文书齐全的,应自登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并将法律文书副本交司法所;(二)社区矫正人员虽在本辖区居住但法律文书不齐全或者有误的,应当及时通知或函告有关机关补齐或更正。有关机关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补齐或更正,并送达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三)社区矫正人员不在本辖区居隹,应当及时通知决定机关,并将法律文书退回决定机关,告知不予接收的理由。

第二十三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对于已经收到法律文书且核实无误的社区矫正人员,应于当日为其办理接收手续;对于尚未收到法律文书但是已经前来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先行登记,待法律文书收到并经核实无误后,再补齐法律文书登记手续。

第二十四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接收手续后,应书面告知社区矫正人员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于办理接收手续当日通知相关司法所做好接收准备。

第二十五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法律文书后,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并书面通报公安机关、决定机关协助追查。

第二十六条对外省(直辖市、自治区)转入本省接受社区矫正的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省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外省(直辖市、自治区)同级管理机关的书面通知,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

第四章矫正实施

第二十七条司法所应当在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矫正小组成员可以包括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村(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工作单位或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矫正小组成员不少于三人。

第二十八条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根据 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和身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十九条矫正小组应建立定期情况通报、交流会商制度,分析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的情况,并做好情况沟通和记录。

第三十条司法所提请对社区矫正人员行政奖惩和刑事奖惩,应先组织矫正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后,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第三十一条司法所应当做好社区矫正开始宣告的准备工作,并通知社区矫正人员在指定时间到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开始宣告。

社区矫正开始宣告应当在司法所进行。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或其它特殊情况外,宣告应当公开进行。

社区矫正开始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等相关人员到场。

第三十二条矫正开始宣告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宣布参加宣告的单位和人员;(二)核对社区矫正人员身份信息;(三)依序宣告以下事项: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期限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四)发放社区矫正宣告书。

第三十三条司法所应当在宣告执行后五个工作日内,为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矫正方案。矫正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二)社区矫正小组成员情况;(三)对社区矫正人员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的综合评估情况;(四)对社区矫正人员拟采用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挟助的措施;(五)实施效果评估。

社区矫正方案应当经社区矫正小组讨论确定。定期对矫正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可根据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

第三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级管理。管理等级分为严格管理、普通管理、宽松管理三种。

第三十五条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矫正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

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运用评估系统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实施。

第三十六条分级管理按季度实施。期满后,符合调整条件的,由司法所调整等级,但拟调整为宽松管理的,应当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符合调整条件,或者虽然符合调整条件但剩佘矫正期间不满三个月的,按照原等级管理。

第三十七条社区矫正人员上季度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一级。有法定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下调管理等级一级。

社区矫正人员上季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应当上调管理等级一级。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立即直接上调为严格管理。

第三十八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本人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

社区矫正人员报告可采取电话报告和到司法所当面报告两种形式。当面报告时,应当提交书面材料。社区矫正人员不具备书写能力的,由司法所记录在案。

第三十九条严格管理等级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半月当面报告一次;普通管理等级的社区矫正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宽松管理等级的社区矫正人员每两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第四十条社区矫正人员因身体原因元法到司法所当面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矫正小组成员或家庭成员代为提交书面材料,司法所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第四十一条社区矫正人员发生居住地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或其它突发性事件的,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

第四十二条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对其治疗t复查疾病的情况进行核实,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第四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不得出境。

第四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县(市)或设区市的城区。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隹县(市)或设区市的城区,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司法所经审核认为情况属实,按以下规定处理:(一)外出时间在七日以内的,由司法所审批并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备案;(二)外出时间在七日以上一个月以内的,司法所应当于收到社区矫正人员书面申请当日,填写《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表》,签署意见后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于三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意见通知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一次外出时间(含续假)不得超过一个月。

(三)社区矫正人员经批准外出期间,司法所应当通过信息技术、通讯手段和跟踪管理等方式和途径,对其进行监督考察和教育管理。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违反外出期间管理规定的,司法所

应当责令其立即返回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罚。社区矫正人员返回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

第四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社区矫正人员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

第四十六条居住地变更审批,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司法所在三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上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二)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在三个工作日内发函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三)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四)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变更居住地的决定,送达社区矫正人员。

第四十七条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隹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变更居住地的,应通知其服刑监所。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第四十八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经审核,不同意变更居住地的,应当在《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上注明不同意的理由,并通知司法所;司法所应及时告知社区矫正人员。

第四十九条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条社区矫正人员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刑事案件被告人、罪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会见外国人。

第五十一条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及有关情况。

第五十二条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对严格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月走访二次;对普通、宽松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每月走访一次。重点、特殊和敏感时期,司法所应当相应增加走访和核查次数及频率。

第五十三条实行手机定位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随身携带定位手机,并保持通讯畅通。手机发生故障或其它原因可能造成定位失效、通讯中断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司法所。

社区矫正人员故意不携带、不开机或者故意丢失、损坏定位手机,造成人机分离、定位失效、通讯中断的,司法所可以提请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警告。

第五十四条司法所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应当立即与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社区矫正人员家庭成员联系,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行踪,并向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书面报告。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接报后,应当立即组织追查。书面提请公安机关协助追查,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脱逃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还应立即书面通报其服刑监所。

第五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司法所组织开展或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的公共道德、法律常识和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五十六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实施社区矫正人员的集中教育。司法所做好参加集中教育的社区矫正人员组织和教育情况记录。

司法所根据情况组织实施本辖区社区矫正人员的集中教育。社区矫正人员参加集中教育的情况应当作为对其进行日常行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七条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丨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第五十八条司法所可以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矫治社区矫正人员的不良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

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由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等组成的|心理矫正工作者队伍,指导、参与司法所开展心理矫正工作。

第五十九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司法所组织开展或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前款规定的社区服务包括社区内或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内的公益性工作以及其他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工作。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一定数量的、相对固定的社区服务场所,明确社区服务项目。

第六十条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经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可以不参加社区服务:(一)不满十八周岁的;(二)年满六十周岁的;(三)因病暂予监外执行的;(四)其他特殊原因不适宜参加社区服务的。

第六十一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供社会保障。

第六十二条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笫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

第五章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第六十三条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一)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管理类别不张榜公布,矫正档案应当保密;(三)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四)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五)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六)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七)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宣告时,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八)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章处罚、收监和减刑

第六十四条司法所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应当立即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制作笔录,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司法所提出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作出书面决定:(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隹地变更规定的;(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第六十六条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的,司法所应当在行为查实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提交书面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核查,并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决定。

第六十七条司法所收到给予社区矫正人员警告的决定后应当通知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到场,宣读决定,并将决定送达社区矫正人员。

社区矫正人员对警告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核,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送达当事人。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六十八条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并附证明材料。公安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

对于应当处以行政拘留的社区矫正人员,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派员将其押送至拘留场所。

第六十九条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氵其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向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未按时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七十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建议撤销假释的,应当提出撤销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于三个工作日内审核,经审核同意的,提请人民法院裁定。

司法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移送的案卷材料包括: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强制措施、处罚决定书;原刑事裁判书、原假释裁定书复印件;提议撤销缓刑、假释审核表;撤销缓刑、假释情形的事实和相关证据材料;社区矫正人员综合表现材料等。

第七十一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隹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地所在的县(市)或设区市的城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报告本人身体状况、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童的。司法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或者服刑监所移送的案卷材料包括:收监执行建议书二份;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强制措施、处罚决定书;原一、二审刑事裁判书;原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复印件;提议收监执行审核表;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或有其他收监执行情形、脱逃及其起止日期证据材料;社区矫正人员综合表现材料等。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七十二条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在监外执行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上述情形的,人民法院在决定予以收监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刑期的期间。对于监狱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上述情形的,罪犯被收监后,所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由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并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七十三条对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其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公安机关立即将罪犯收监。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剩佘刑期三个月以下的,在居住地看守所执行,剩佘刑期超过三个月,按有关规定,将罪犯送交指定的监狱执行。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对于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司法行政机关向监狱、看守所移送的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撤销缓刑、假释裁定书;收监执行通知书;刑事判决书;原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收监执行决定书等。

第七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于三个工作日内审核,经审核同意后提请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司法行政机关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减刑移送的案卷材料包括:提请减刑建议书二份;终审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历次减刑裁定书、刑罚执行通知书的复印件;社区矫正人员确有悔改或立功、重大立功表现或者没有再犯罪危险等具体事实的证明材料等。

司法行政机关减刑建议书和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原服刑单位。

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减刑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最终裁定。

第七十五条设区的市、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设立社区矫正奖惩委员会,负责对社区矫正人员奖惩事项的协调、指导、决定等。

奖惩委员会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分管领导、社区矫正机构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七章矫正解除与终止

第七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第七十七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司法所应当通知社区矫正人员按期到监狱、看守所办理刑满释放手续。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第七十八条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当日,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期满当日为节假日的,解除宣告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但矫正期限应当如实告知。

第七十九条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宣布参加宣告的单位和人员;(二)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书面鉴定意见..;(三)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四)发放由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签发的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解除矫正宣告。

第八十条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的,司法所应当告知其安置帮教有关规定,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材料。

第八十一条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被判处监禁刑罚或者其他需要告知事项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八章工作保障与监督配舍

第八十二条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加强信息沟通,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八十三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争取同级政府的支持,加强相关工作设施建设和基本装各配各。

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落实接待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和存放社区矫正档案的专门用房,建立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

司法所应当落实接待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办理接收或者解除社区矫正宣告、谈话、教育和存放社区矫正档案的专门用房。

第八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第八十五条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应当分类建立接收社会调查委托、居隹地核实、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法律文书接转和其他有关材料收发等工作登记。

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对社区矫正人员按人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按人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同时随档存放社区矫正执行档案中的各类法律文书副本。

第八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公安、检察等机关联合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立即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当地有关部门。

第八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行政拘留、决定劳动教养(强制隔离戒毒)或者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社区矫正执行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八十八条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每季度至少会商一次,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随时会商,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建立社区矫正人员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

第八十九条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律和本细则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和执行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纠正、整改情况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九十条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九十-条本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司法厅之前制发的有关社区矫正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本细则未涉及的原有规定仍然有效。..

安徽省实施细则 篇2

1 项目工作的进展

1.1 完善组织领导

1.1.1 政府高度重视, 部门协调配合

2005年, 省政府将“降消”项目纳入政府职责, 由政府主导项目实施, 并层层签订责任状, 明确各单位的项目工作任务和职责。各项目县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设立“降消”项目办公室, 安排人员和专用的办公场所, 确保项目工作有地方办事, 有人管事,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 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降消”项目工作。妇儿工委在争取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社会动员、宣传发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财政部门落实本级财政项目配套经费, 保证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1.1.2 制定相关文件, 指导项目的实施

2005年8月, 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安徽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省卫生厅、财政厅、省妇联联合下发了《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孕产妇贫困救助经费管理办法》。各项目县 (市、区) 也相应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孕产妇贫困救助经费管理办法》和年度健康教育、培训、督导等各项工作计划, 使项目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

1.1.3 积极落实项目配套经费

截至2007年底, 全省共下拨项目经费11 965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0 985万元, 省级配套51.4万元。各项目市、县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落实配套经费928.6万元。各县 (市) 按照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 设立了专户、并由专人负责财务报账等。

1.1.4 完善管理制度, 重视项目过程督导

省“降消”项目办每年及时制定《“降消”项目年度实施方案》, 明确项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各地积极按照《“降消”项目实施规范》, 结合妇幼保健日常工作, 从组织领导、项目管理、项目活动、经费管理和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5个方面对“降消”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同时, 每年组织开展项目县三级督查。2005年至2007年底, 省卫生厅分别组织有关专家对40个县 (市) 、约90多个医疗保健机构、160多个乡、镇卫生院、200多个村卫生室及近300户多居民进行了督导和问卷调查。各项目县 (市) 也按项目要求对乡、村两级进行了督导。通过有效督导, 促进了项目县的工作交流和改进, 协调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对基层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了指导, 保证了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1.2 提高服务能力

1.2.1 认真组织驻县专家蹲点,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

3年全省共派出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共120余人次, 到40个项目县驻县蹲点。按照驻县专家工作手册要求, 蹲点专家作为师资参加了项目县的培训工作, 并参与绿色通道的建立、组织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对乡镇卫生院产科工作进行现场督查与指导, 许多驻点专家认真负责, 实实在在驻点指导, 做到每天有日记, 结束有小结, 切实有效地为县乡两级产科规范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项目要求, 各项目县 (市) 均派人参加了卫生厅举办的县级市师资培训班, 根据不同对象, 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内容。对乡级人员采取短期理论培训和临床进修相结合的方式, 对村级人员主要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县级医院承担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的临床进修任务, 分期分批地安排落实。40个项目县 (市) 有23个县 (市) 100%地完成了对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进修。

1.2.2 规范县级产科急救中心的建设, 确保绿色通道的高效运行

2006年安徽省按照卫生部卫妇社发[2006]206号《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设置标准》的要求, 把建立健全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和转诊网络、规范管理作为重点。从管理和制度入手, 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建设。40个项目县共建产科急救中心45个, 多数在设备条件比较完善、人员素质较高的县级综合医院, 并公布了急救电话、联系方式, 建立了值班制度, 少数组织了演练。同时强调各乡镇卫生院要提高识别高危孕产妇的能力, 设立急救转运站, 不得截留高危孕产妇。2005年, 各县启动“母亲安全担架”行动, 村长负责制, 成立担架队, 为各地及时把边远山区的高危孕妇运送住院待产, 建立产科转诊绿色通道, 保障母婴安全, 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卫生局积极协调、调配医疗单位的救护人员和设施统一参与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能力。据统计, 2007年各项目县产科急救中心接收转诊孕产妇2 495人, 其中抢救危重孕产妇956人, 抢救成功率达98%, “降消”项目因此而被群众称为“救命项目”。

1.2.3 加强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 为安全分娩提供条件

截至2007年底“降消”项目配备各类设备共计6 512台 (件) , 合同总额1 137.007万元, 设备到位率100%, 一些业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卫生院, 其设备能够很快的投入使用, 大大改善了乡、镇卫生院产科工作条件。

1.3 提高保障水平

1.3.1 实施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 提高住院分娩率 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是“降消”项目的重要内容。安徽省下发了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经费管理办法, 各项目县拉开贫困救助档次, 与村委会、妇联、民政部门合作, 视孕产妇家庭收入情况确定贫困救助标准。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7年底, 项目实施以来已救助贫困孕产妇325 800人, 支付救助资金总额5 681万余元。

1.3.2 坚决实行限价分娩, 控制剖宫产率 2007年项目实施方案中我们要求实行按分娩类型限价收费 (即单病种收费办法) , 以避免医疗机构收费“水涨船高”。平产乡镇卫生院300~400元, 县级医院500~600元;剖宫产中心乡镇卫生院600~800元, 县级医院800~1 000元。剖宫产率中心乡镇卫生院不得超过30%, 县级医院不得超过40%, 一般乡镇卫生院不得实施剖宫产。项目县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督查, 督查结果全县通报, 并责令医疗机构将超出限价规定的费用退还孕产妇本人, 使限价分娩政策落到实处, 剖宫产率过高的医疗机构取缔产科执业许可证, 充分保障孕产妇的利益。

1.3.3 “降消”项目补助和新农合补偿相结合, 加大贫困孕产妇救助力度 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医疗救助, 从实施情况来看, 对提高住院分娩率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2006年, 我省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部分项目县已经开始尝试把降消项目与新农合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合现有农村卫生资源, 实行农村贫困孕产妇平产住院分娩免费。在开展“新农合”的项目县, 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时可以同时获得“降消”的救助和“新农合”的补偿, 如凤台县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时, 平产除可获得“降消”项目救助外, “新农合”还补偿200元, 剖宫产按最高封顶限价的60%比例补偿, 使部分贫困孕产妇基本达到免费住院分娩, 初步建立了“降消”项目和“新农合”相结合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的长效机制。2008年《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补偿实施方案 (试行) 》, 将住院分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 孕产妇在乡镇医疗机构 (或一级医院) 正常分娩免费。扩大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受益覆盖面,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的经济问题, 促进了农村住院分娩率提高。

1.3.4 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 更新生育观念,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项目持续深入开展 安徽省40个项目县都是贫困县, 群众生育观念相对落后。一些边远、贫困、交通闭塞的地区, 传统的封建习俗起着一定作用, 群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意识。因此, 各项目县结合当地实际对乡村妇幼保健人员、计生人员、妇联干部、育龄妇女等目标人群进行了健康教育, 在疾病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各地妇联组织的作用, 因地制宜, 通过电视、广播、山歌、快板、宣传画等形式把项目内容向群众进行宣传, 使受教育群众积极告别旧传统, 并自觉参与到项目工作中来。同时, 也使项目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如《健康报》安徽记者站2007年在头版头条以《国家再投4.4亿元支持“降消”》对项目工作进行报道, 《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合肥晚报》等主流媒体也不断报道“降消”项目进展和成果。

2 项目实施成效

3年来, 全省“降消”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项目县住院分娩率从项目启动前2004年的81.66%提高到2007年的92.86%, 提高了11.16个百分点, 其中2007年27个项目县住院分娩率高于95%, 7个项目县高于90%。二是孕产妇死亡率从2004年的32.10/10万下降到2007年的23.34/10万, 下降了8.76个10万分点, 2007年有11个县孕产妇死亡率报告为零。三是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县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全省提前完成指标。目前我省孕产妇死亡率已低于全国41/10万的平均水平, 领先于大部分省、区, 迈进全国妇幼卫生先进行列, 详见表1。

3 讨论

尽管3年来“降消”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工作发展不平衡, 部分县项目指标还有差距。原项目县住院分娩率最低的仅为71.06%, 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项目县孕产妇死亡率高于40/10万还有8个县, 其中最高的达到160.51/10万;还有1个县未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二是少数县对降消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2007年个别项目县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没有完全到位, 各助产单位由于垫付资金较大而不愿及时支付, 使贫困孕产妇分娩后至今尚未拿到救助款, 影响了项目的执行力度和工作开展。三是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能力有待提高, 县、乡产科人员配备不足, 技术服务能力亟需提高等[1]。这次“降消”项目的实施, 给安徽省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带来了难得机遇。当前,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以下几方面工作还应重点加强:

3.1 进一步把实施“降消”项目工作与农村卫生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认真深化农村卫生改革, 通过开展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改革等措施, 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的能力, 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 完善基层妇幼保健网络, 稳定基层妇幼保健队伍[3]。尤其要加强乡镇卫生院的产儿科建设, 使其在房屋、设备、管理等方面逐步规范。把项目的阶段性目标与农村卫生改革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 使“降消”项目的实施与农村卫生改革协调互动。把住院分娩费用列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范围, 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孕妇住院分娩定额补助, 结合“降消”项目, 争取全面做到贫困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

3.2 强化基层卫生人员培训, 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

要制定培训计划、划拨专项经费, 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探索通过派遣专家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城市卫生技术力量支援农村等方式, 着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技术水平, 特别是产儿科技术水平。随着农村住院分娩率的提高, 乡级卫生院产科质量急待提高[2]。

3.3 加强生育观念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4]

妇女干部、卫生机构以及各种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指导, 普及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通过宣传科学、文明的生育观和健康观, 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和尊重母亲、爱护儿童的良好氛围。

3.4 加强指导, 强化监管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督导工作的重点是工作进展迟缓和困难较大的县、乡, 要切实帮助这些地方解决实际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要突出一个“实”字, 讲实话、办实事, 尽心竭力为母婴健康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通过项目的实施, 切实把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下来, 使“降消”项目收到实际效果。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做好“降消”项目的实施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省2005-2007年“降消”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评估指标完成情况, 总结经验并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有效的建议措施。结果:“降消”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项目县住院分娩率从项目启动前2004年的81.66%提高到2007年的92.86%;二是孕产妇死亡率从2004年的32.10/10万下降到2007年的23.34/10万;三是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尽管“降消”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结论:对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 各项目县要重点围绕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三大主要指标开展工作。

关键词:“降消”项目,进展,成效,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真俊, 欧序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践与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8) :10-12.

[2]赵君辉, 张玉玲.贫困地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实践与成效[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0.

[3]蒋作君.加大“降消”项目工作力度开创妇幼保健工作新局面[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6.

安徽省实施细则 篇3

关键词:体育课;选项课程;示范高中

体育“选项课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高中学校开始尝试。当时的选项教学主要是根据本地、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开设选项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来审视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廖春海、甄达文在《对广东新课改高中选项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中说到,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与兴趣,在体育课选项教学中应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征、项目特点、教法、教学环境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体育选项学习的兴趣,克服在体育选项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的效果。体育“选项课程”是指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并想学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专项技能,让他们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广东省是我国实施体育“选项课程”最早的省份,70多所高中有69.6%的学校开设了体育“选项课程”。2006年福建省对实施体育“选项课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校中有84%实施了体育“选项课程”。我省示范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程”还存在许多问题。现在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到增强体质,学校体育就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实施体育“选项课程”就是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体育的需求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对于学生提高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合肥一中、合肥四中、合肥六中、肥东二中、肥西中学、淮北一中、淮北十二中、太和一中、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庆七中、六安二中、六安新安中学、明光二中、明光中学、濉溪临涣中学、铜陵一中、宿州一中、宿州二中等安徽省十八所示范高中。

2.研究方法

(1)访谈法。对合肥四中、合肥六中、肥西中学、淮北一中、淮北十二中、太和一中、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庆七中、六安二中、六安新安中学、明光二中、明光中学、濉溪临涣中学、铜陵一中、宿州一中、宿州二中等十四所学校的领导进行了电话访谈,回应率为78.6%。通过调查,只有两所示范高中实施了体育“选项课程”。

(2)问卷调查法。向合肥一中和肥东二中两所实施体育“选项课程”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4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100%;学生问卷125份,回收110份,回收率88%,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100%。

(3)统计分析法。问卷回收后,对各类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并以此为分析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安徽省示范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程”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1)领导对体育“选项课程”的重视程度。调查表明,有67.5%的领导对实施体育“选项课程”表示比较支持,其中非常重视的比例达到22.5%,这说明体育“选项课程”已被我省一些学校接受并认可,对其他未实施体育“选项课程”学校是一种经验,也可说是一种借鉴。

(2)教师对实施体育“选项课程”的态度。教师在学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调查显示,有93.5%的教师都赞成实施体育“选项课程”,这对以后其他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程”是非常有利的,只有广大的体育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3)教师对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效果满意程度。90%的教师对这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说明这种教学对教师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自我提高。

(4)场地器材满足“选项课程”需求的程度。场地器材是实施体育“选项课程”的一个条件。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能满足需求,有25%的人认为只能基本满足,另有25%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如果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求,那么体育“选项课程”就不能实施。

2.对安徽省示范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程”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1)学生对开设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满意程度。调查表明,有63.6%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程”教学非常满意,有30%基本满意,说明学生喜欢体育“选项课程”教学。

(2)学生选择体育“选项课程”的体育项目。从学生选择体育项目中可以发现,有23.6%的学生选择了篮球,19.1%的学生选择了乒乓球,有12.7%的学生选择了田径,10.9%的学生选择了健美操,9.0%的学生选择了足球,6.4%的学生选择了体育舞蹈,另有5.6%的学生选择了武术,可见篮球和乒乓球运动备受学生青睐。

(3)学生赞成学校实施体育“选项课程”的情况。调查发现,有78.2%的学生非常赞成实施体育“选项课程”,16.4%的学生无所谓,另有5.4%的学生不赞成。这说明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程”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程”是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

(4)学生体育选项学习的动机。调查表明,学生的体育选项学习的动机一般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占比最大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这部分学生占到35.5%,他们上课都非常自觉,身体素质与技能得到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21%的学生表示选项学习是因为考试易过,不用担心考试不过关,上课没压力。13.6%的学生表示选项学习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从众心理是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征。11.8%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自己发展某一项技术,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打好基础。13.6%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与学生关系好,上课幽默风趣,上课气氛轻松。有4.5%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选项可以锻炼身体。

(5)学生对场地器材满足体育“选项课程”的需求程度。调查表明,有38.2%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满足需求,34.5%的学生觉得基本满足,有27.3%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这说明学校应加大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资。

3.对未实施体育“选项课程”学校的负责体育工作的领导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未实施体育“选项课程”学校负责体育工作的领导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42.8%的领导不重视体育,对于体育课他们都是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更不用说实施体育选项课程了。28.6%的学校是因为场地器材不足,无法开设体育“选项课程”,体育设施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场地。另有28.6%的学校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无法实施体育“选项课程”。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实施体育“选项课程”的学校较少,被调查的十八所学校中,只有两所学校实施了体育“选项课程”,大多数学校都无法实施。

第二,未能实施体育“选项课程”的原因是体育场馆、设施及师资情况不能满足体育“选项课程”的实施。

第三,体育选项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受欢迎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

第四,实施体育“选项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项化发展,实现一专多能。

2.建议

首先,提高学校领导重视,加大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程”的力度,加强对体育“选项课程”重要意义的宣传和推广。

其次,根据体育“选项课程”的教学需要以及教师的专业和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对师资结构和场地器材进行调整,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再次,加大学校场地器材的投资建设,为开设体育“选项课程”提供必要的场所。在场馆设施落后的地方,可以根据本校的体育设施条件开设一些不需要太大场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美操、武术等。

最后,场地设施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如抖空竹、花样踢毽子等,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廖春海,甄达文.对广东新课改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43-144.

[2]曲新艺.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引入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06-109.

安徽省实施细则 篇4

【发布时间:2008-4-3 9:41:57】 【浏览次数:1619】 【双击自动滚屏阅读】

2008年第一期——新法新规

皖管[2007]100号

第一章 总则

1.为规范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保障机关工作需要,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和改进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的通知》(厅〔2007〕14号)精神,制定本细则。

2.本细则中的省直机关是指省委各部门,省人大机关,省政府各部门,省政协机关,省法院,省检察院,省级各民主党派机关,省工商联机关,省级各人民团体机关以及省委、省政府直属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

3.本规定中的公务用车,是指省直机关所使用的省财政拨款购置、上级单位调拨、单位自筹资金购置和接受国际与社会有关组织赠予的各种型号的轿车、吉普车、越野车、旅行车和20座以下客车等非经营性用车。

第二章 配备标准

4.正省级干部的专车,配备排气量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省级干部的相对固定用车,配备排气量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5.省直机关其他公务用轿车配备标准为: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

第三章 编制核定

6.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数根据各单位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加以核定。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核定标准为:

(1)省级干部的专车或相对固定用车,按每人1辆定编。离退休省级干部(含享受副省级乘车待遇)自愿选择车公里包干用车办法的,按皖行综字〔1998〕47号文件规定执行。

(2)在职厅局级干部的公务用车,按单位领导职数(含巡视员、副巡视员)1—2人1辆,3人2辆,4人3辆,5人4辆,5人以上每增加2人增配1辆定编。因工作需要超职数配备厅局级干部的,视具体情况另行核定。调任省人大、省政协、省委督查组、省政府咨询委、省委巡视组等机关工作的厅局级干部,纳入其本人工资关系所在部门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3)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纪委机关的公务用车,按“三定”方案人员编制,每15人定编1辆;其他单位的公务用车按“三定”方案人员编制,每20人定编1辆。

(4)省直机关离退休干部服务保障工作用车,按单位离退休干部实有数,50人以下原则上配备1辆面包车(其中厅级离退休干部超过10人的,可增配l辆小汽车);50人以上的可配备1辆小汽车1辆面包车(其中厅级离退休干部超过20人的,可再增配1辆面包车);超过100人的,视具体情况另行核定。

(5)警务、机要、消防、救护、抢险、工程、行政执法等部门的特殊业务用车编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核定。

7.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二级预算事业单位,按人员编制数,25人以下原则上定编l辆公务用车;超过25人,每增加25人,增加编制1辆。部门管理副厅级行政事业单位车辆编制按厅级领导职数、职工编制数加以核定。

8.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核定工作,由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管局)与省财政厅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按照上述公务用车编制标准,为省直各单位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数并核发“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卡”(以下简称编制卡)。“编制卡”作为省直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更新报废、车辆使用经费供给和车辆注册登记、转户变更等以及纪检监察部门检查的重要凭证。

9.省直各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数是车辆配备的基本依据,对暂时车辆缺编的单位,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安排配备。

10.对现有超编小汽车设立“临时编制”,一次性使用。列入临时编制的小汽车经批准办理变更、报废处置手续后,临时编制同时注销。临时编制小汽车使用的燃料、维修、保险等经费由单位自理,财政不予供给。

11.省直机关接受国际与社会有关组织无偿赠予或中央调拨的小汽车,应及时提供证明材料,持本单位“编制卡”,到省管局办理车辆入编手续。单位公务用车编制如有空缺,受赠或调拨车辆可顶替空缺编制,无空缺的则列入临时编制。

第四章 购置审批程序

12.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的购置实行单位申请、集中审批、政府采购,统一分配。

13.省直机关凡使用各项财政资金(含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其他资金、社会捐赠等资金购置车辆的,均须向省管局、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经省管局初审汇总、省财政厅根据财力状况审核后,共同报省政府审批。

14.需要使用中央财政划拨经费、项目经费以及单位自筹经费购置车辆的,购置审批程序按第13条的规定,由省管局、省财政厅对申请单位的公务用车编制、购车资金来源、申购车辆的车型、排气量、价格等情况审查核实后,纳入省政府集中审批管理范围。

15.省级领导因人事、岗位变动需要配备或更新公务用车的,由所在单位及时向省管局提出申请。

16.省直机关购车计划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对其中的轿车,必须严格按照配备标准采购。

17.新车采购后,由省管局、省财政厅统一分配给各单位。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省管局出具的《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予以办理车辆入户登记手续。

第五章 处置审批程序

18.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遵循厉行节约、统一审批、统一调拨、公开拍卖的原则。公务用车无论配置途径与购置经费来源,均属国有资产,列入固定资产台账管理,各使用单位无权自行调拨,或作转让、变卖等任何涉及车辆产权变动的处理。

19.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含临时编制车辆)的处置,必须填写《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审批表》,报省管局审核确认,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批。

20.对达到报废标准的公务用车,经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批后,由使用单位送交有资质的物资回收公司报废回收,报废残值上缴省财政。对未达到报废标准的公务用车,由省管局、省财政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拍卖,办理转户手续,拍卖所得上缴省财政。车辆公开拍卖、报废处置涉及的评估机构、拍卖公司、物资回收公司由省管局、省财政厅采取竞标办法,择优选择。

21.省级干部更换下来的车辆,调出本省的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实行车公里包干办法的离、退休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和已故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以及机构改革中撤销单位的公务用车,由省管局和省财政厅根据各单位编制内实有车辆情况统一调拨。车辆调拨由省管局出具《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由调入和调出单位负责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22.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在办理报废、调拨过户等变更手续时,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凭《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审批表》和《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按规定办理。23.省级领导在任同一职级期间配备的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一般为6年,超过6年仍能使用的,应继续使用。其他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为12年,12年以上或行驶超过25万公里,可以申请更新。

24.厅局级干部工作调动,不得将原单位车辆带至新任职单位使用。

第六章 使用管理

25.公务用车只能用于公务活动,严禁公车私用。

26.省直机关接受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捐赠的车辆,单位应按照赠予组织指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车辆用途。

27.实行车公里包干办法的离退休省级干部的服务用车,由单位从机关现有车辆中调剂安排,实行有偿服务。除省级干部的专车、相对固定用车外,省直各单位的公务用车和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车辆应由机关有关部门统一调度使用,不允许将其变为专车或变相专车。

28.省直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和公务用车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单车费用核算制度,认真执行《省直机关公务车辆管理年报》制度。

29.加强公务用车燃油消耗和修理费用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修理费、燃油费支出情况,实行节奖超罚。

30.公务用车的保险、修理和加油应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确定定点厂商,实行政府采购。

3l.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和交通事故发生。

32.省直各单位车辆禁止挂二级机构户头,杜绝二级机构和下属企事业单位车辆挂机关户头,严禁私车公挂。现有挂户车辆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办理转籍过户手续。

第七章 监督管理

33.对违反本规定的各单位公务用车,省、市公安车管部门不予注册登记、核发牌照和办理过户手续,省财政部门停止保险、维修和使用等经费供给。

34.各单位不得超编或超标准购车,现有小汽车未达到最高配备标准的要继续使用,不得借机更换车辆。

35.严禁各单位以借款、集资、摊派、挪用专项资金等方式购置、更新车辆。严禁利用职权向下级单位或企事业单位长期借用、更换车辆。

36.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的处置,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申报,擅自报废、转让、转移、藏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7.省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有关领导及责任人,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追究其纪律责任。

38.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省直机关公务用车车辆户籍管理,依据省管局和财政厅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对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办理车辆注册登记、转户变更、报废手续。

第八章 附则

39.本细则由省管局、省财政厅、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安徽省实施细则 篇5

皖教督〔2013〕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为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针对前阶段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个别条文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2013年3月19日

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以及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申请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推动县级政府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法定职责为核心,逐步消除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努力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真正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上来。

二、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

坚持督导评估程序的公开性。将督导办法的制定、督导评估的实施、督导信息的公开、督导结果的公示等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彰显督导的公平公正;坚持督导评估参与的多元性。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公众等,对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体现督导评估的公开透明。

(二)方法创新原则

督导评估办法凸显“均衡”和“发展”两大主题,突出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办学基本标准+均衡发展工作+校际均衡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重在督导评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基本标准情况、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状况、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督导评估。

(三)实用实效原则

督导评估指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突出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入学机会、教育投入、队伍建设、质量管理、差异程度等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指标体系,督促县级政府依法落实教育责任,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条件明显改善,推进县域内学校差距的缩小;注重发挥教育督导评估的导向引领作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

三、实施要点

(一)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认定,直接运用省教育厅对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考核验收的结果。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时,对涉及办学基本标准的8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随机进行抽查、核实。

(二)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主要是按照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等8项指标,测算小学、初中相关指标的差异系数。以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测算所得差异系数为准。差异系数测算工作应在评估正式启动前完成。

(三)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分别由省、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团、室)、教育厅(局)组织实施。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暂缓开展督导评估:

1.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当年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度任务未完成的;3.截留、调控、克扣、挪用和套取教育经费的。4.教师有编不补又新增代课人员的。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省教育厅委托相关单位或其他机构实施。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市级复评是否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由各市自行确定。

四、工作流程

(一)县级自评

1.成立机构。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自评工作计划,协调有关事宜,开展日常工作。

2.制定方案。内容包括工作任务分解、阶段性工作要求和具体工作安排等。

3.开展自评。建立台账,准备迎评材料,并对照评估内容和标准逐项自评,及时补缺补差。

4.申报复评。自评达到基本均衡标准的,由县级政府向市政府申报复评。

5.报送材料。县级政府申报市级复评,须提交申请报告,并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评估表(见附件2),县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汇编,电子版一并报送。

(二)市级复评

1.成立机构。成立由市政府分管教育副市长为组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复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基本要求。市级复评工作在县级申报复评的基础上进行,重在指导、帮助县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及成效,找出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督促整改。

3.结果处理。市级复评结束,及时形成书面意见,并由市政府正式行文对接受评估县提出整改要求。市级复评意见应分县下达,并向社会公示。

4.申请省级评估。经复评、公示,认为达到基本均衡验收标准的,由市政府向省政府申请省级评估。

5.报送材料。市政府申请省级评估,须提交申请报告,并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评报告、评估表(见附件2)和县级自评报告、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汇编,电子版一并报送。市级复评报告应体现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经验、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和整改意见。

(三)省级评估

1.准备工作。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市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根据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计算8项教育资源配置指标的“差异系数”,进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分析基本情况;安排评估计划并通知有关市、县,同时向社会发布评估公告。

2.实施评估。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省教育厅启动督导评估程序后,向被督导考核单位发出《督导评估通知书》,提出相关要求。到达被考核县后,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乡镇(街道)和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实地走访、查验,查阅相关台账、资料等;以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为主体,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最后综合各方面评估意见,向县级政府反馈。

3.整改落实。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随后下达书面反馈意见,县级政府根据反馈意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认真整改。

4.结果运用。通过省级督导评估的单位,经国家认定后由教育部授予“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并授牌。未能通过的,待其整改达到要求后重新申请,由省重新组织评估。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结果,作为向教育部申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必要条件。作为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年度督导考核,以及对市教育局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和两年一次的教育强县评选的重要依据。

五、相关制度

(一)建立过程性督导制度

过程性督导重在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以督促变。市级复评启动前,必须对拟接受评估的县开展过程性督导。有无过程性督导,是决定能否启动省级评估的前置性条件之一。各市要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提出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过程性督导,提前采集并测算被评估单位的相关数据。与被评估县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细节,指导并督促其补缺补差。

(二)建立公告公示制度

按照政务公开要求,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公告和结果公布制度。市级复评和省级评估前一周,接受评估的县应在政府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上发布公告,回应社会关切,广泛了解民意。市级复评、省级评估结果形成后,均应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告、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三)建立复查制度

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团、室)对县级政府接受评估时暴露出来的差距和问题,要坚持跟踪督查,促其整改到位。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已被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县,一般在评估认定后的两至三年内安排一次省级或委托市政府组织复查,针对达标后出现的问题进行督查,限期整改。对于通过认定后连续三年(非常情况除外)相关指标下滑,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县,报请教育部撤销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四)建立动态监测制度

建立省、市、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数据库,归集所有县级单位和义务教育学校分校数据。所有数据严格对应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的原始数据,每年定期更新。省、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团、室)依据数据库实时监测各县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变化情况及校际差异变化情况,指导各县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速提质。

六、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组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文件精神,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县级自评、市级复评。

(二)规范工作程序,确保评估质量。

县级自评、市级复评均应严格按照省颁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操作,赋分宽严有度、有理有据,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公平公正。

(三)坚持廉洁从政,严肃工作纪律。

安徽省贯彻实施意见 篇6

行长带头讨论

安徽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戴跃明牵头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贯彻落实《加强转型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讨论。纪委书记杨庆生,副行长方华平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戴行长在会上强调,一是认真学习、贯彻总行的实施意见,并作为指导思想,制定适应安徽分行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二是按照总行的要求,完善安徽分行企业文化的体制、机制,条线和队伍,让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传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三是将原有的企业文化要素进一步地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和内涵,提出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理念;四是重点围绕“合规”打造文化,让“合规就是保饭碗,违规就是砸饭碗”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心组学习

安徽省分行举办党委中心组学习,重点学习了总行《加强转型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内容,分管行领导方华平副行长做了重点发言,省分行其他班子成员结合工作实际和学习体会相继发言。党委书记、行长戴跃明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全行企业文化建设。总行《实施意见》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为安徽省分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和遵循。全行要认真学习,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着力,对内提高参与度,提升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打造品牌,努力把全行员工的思想信念、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凝聚到转型发展的目标上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全力打造建设银行竞争优势。

开展大讨论

安徽省实施细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安徽省三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 (分别用A医院、B医院、C医院表示) 为典型研究现场, 连续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4月三家医院相关指标值及上年同期指标值。三家医院均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A医院床位300张, 职工284人, B医院床位550余张, 职工1160余人, C医院床位526张, 职工661人。

1.2 方法

在安徽省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单位中随机选择三家医院, 于2012年11月-2013年4月期间对其进行连续6个月跟踪调查, 收集次均门诊费、次均门诊药品费、次均住院费、次均住院药品费、门诊费用药占比、住院费用药占比等关键指标值, 并与上年同期水平做比较, 描述其变化情况。

运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采用stata11.0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对关键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 采用同比增长量这一概念描述关键指标与上年度同期比较的变化情况 (同比增长量=本期水平-上年同期水平) , 即用每个指标的当月平均值与上年同期值做差, 得到每项指标的同比增长量。

2 结果

2.1 门诊费用变化

关于次均门诊费, A医院在改革开始之后的前两个月同比下降明显, 而后有所上升;B医院基本维持上升趋势, 且上升幅度较为显著;C医院总体来说变化不明显, 仅在后期有一定程度上升。

就次均门诊药品费来看, A医院呈现出与次均门诊费用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 即先降后升;B医院先有小幅度的下降, 随后保持上升;C医院在初期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但随后有小幅下降。见图1。

注:11、12表示2012年11月、12月;1、2、3、4表示2013年1月、2月、3月、4月。 (图2、图3、图4同理)

2.2 住院费用变化

关于次均住院费用的变化, A医院大多数月份同比下降, 且最后两个月下降幅度明显;B医院与次均门诊费用的变化较为一致, 不降反升;C医院与B医院的变化情况类似, 基本保持上升趋势。

就次均住院药品费来看, A医院与次均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 且下降程度较大;B医院与次均住院费用不同, 变化幅度不明显;C医院在改革初期, 变化趋势与次均住院费较为相似, 仅在后几个月有所下降。见图2。

2.3 药占比变化

有关门诊药占比的变化, A医院在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药占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在3月和4月, A医院的门诊药占比相比改革前有所上升;B医院实施改革之后, 门诊药占比的变化趋势较改革前趋于平稳, 且大幅下降;C医院在改革初期变化不明显, 在后几个月, 相比改革前下降显著。改革后A医院的门诊药占比平均在37%波动, 而B、C医院相对A医院较高, 平均在42%波动。见图3。

关于住院药占比的变化, 改革后A医院的住院药占比平均在50%波动, 而B、C医院相对A医院较低, 平均在40%波动。但总体来讲, 三家医院在改革后住院药占比均同比降低。见图4。

注:“●”:2012年11月-2013年4月药占比;“+”:2011年11月-2012年4月药占比

注:“●”:2012年11月-2013年4月药占比;“+”:2011年11月-2012年4月药占比

3 讨论

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推进医药分开, 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医生开“大处方”的现象, 为百姓看病减负, 医院不再“以药养医”[2]。新医改方案出台以来, 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 作为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 县级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推进医药分开政策将有助于扩大改革成效, 同时也将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3]。

安徽省于2012年11月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 从监测的三家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结果来看:①次均门诊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规律, 多数月份同比上升;次均住院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 除A医院有3个月份下降明显外, B、C大多数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②次均门诊药品费与去年同期相比, 除C医院多数月份有所下降外, A、B医院变化无明显规律;次均住院药品费与去年同期相比, 除A医院有4个月份呈不同程度下降外, B、C医院变化无明显规律。③次均门诊费用药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 除A医院变化无明显规律外, B、C医院大多数月份均有所下降, 到2013年2月后三家医院门诊费用药占比均控制在40%以下。④次均住院费用药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 B、C医院多数月份均有所下降, 保持在40%左右, 然而, A医院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均有所下降, 但2012年11月~2013年4月呈上升趋势, 且次均住院费用药占比明显高于B、C医院。

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 达到降低患者医药费用的目的是政策设计者期望的重要结果之一。沈荣生、张丽青、于春富、杨敬等[4,5,6,7]研究表明, 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后, 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傅炽良[8]的研究也获得同样的结果。但从我们监测的结果来看, 三家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后, 2012年11~2013年4月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达到政策设计者期望的结果, 现行的药品零差率政策并没有使患者的医药费用降下来, 这一结果与田立启[9]、金春林[10,11]等人研究结论一致。

监测结果显示:三家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药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上来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控制药品费用的角度来看, 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然而, 采用“药占比”是否下降来衡量政策的效果是片面的, 为了控制药占比, 可能导致供方提高大检查以拉低药占比, 从而使看病更贵, 单纯通过药占比来控制医药费用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必须有合理的补偿机制相配套。通过政府财政出一点、医疗保险分担一点、药事服务收费补一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一点, 建立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主动合理控制药品费用的长效机制[10]。在维护医院的正常运行的同时, 最终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而不仅仅是降低了“药占比”。

参考文献

[1]高开焰.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J].安徽医学, 2010, 31 (4) :301-305.

[2]刘伟.试论“以药养医”与“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12) :978-980.

[3]高开焰.公立医院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安徽医学, 2011, 32 (9) :1211-1213.

[4]沈荣生.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零差率后对药品使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 2013, 17 (1) :62-63.

[5]张丽青, 陈颖, 徐延成, 等.修武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效及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11:807-819.

[6]于春富, 牟蔚平.陕西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与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 (8) :30-33.

[7]杨敬.开启公立医院改革的破冰之旅—浙江省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 2012, 5:3-7.

[8]傅炽良, 阳建民.深圳市实施药品零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2) :4-6.

[9]田立启, 修海清, 陈长忠, 等.现行药品加成政策对医药费用的影响研究[J].经济师, 2011, 12:32-33.

[10]金春林, 陈卓蕾, 贺黎明, 等.上海市实施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与相关补偿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0, 3 (10) :23-28.

安徽省舒城经济开发区 篇8

舒城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北部,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区位独特,206国道、317省道、六舒三省道穿境而过,即将动工建设的济祁高速、六铜铁路、合安城际铁路紧邻开发区,距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36公里,距合肥机场54公里,距安庆港132公里,距合九铁路舒城站20公里,距沪蓉高速公路舒城入口处22公里。

舒城经济开发区自2006年2月成立以来,完成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七通一平”。 现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入区企业已达112家,初步形成了以童车童床、电动车、汽车零配件、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羽绒服饰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

舒城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始终秉承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的理念,将以融入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打造高新技术、合作共建、物流等“十大产业园区”,全力加快园区经济发展。

上一篇:足球的哲理名人名言下一篇:做好团员推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