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精选9篇)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2012-02-08 | 点击:66京教人[2011]8号
各区县教委:
为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京教工〔2011〕55号)、《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结合“十一五”时期本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经验以及“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队伍实际状况,制定本意见。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立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推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全员参与的分层分类培训,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重视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确保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北京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幼儿教师培训对象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包括各类幼儿园、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及教研机构等承担幼儿教师培训与研究工作的在职教师。
三、培训内容
幼儿教师培训内容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园本课程三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类。
公共必修课程: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幼儿教育心理学。
专业必修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幼儿教育评价。
选修课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学前教育史、教师心理健康指导、幼儿行为问题观察与辅助治疗、幼儿园安全教育、0-3岁婴幼儿教育、教育经典阅读、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人文社会与现代科学知识等。
园本课程:园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重点培训计划
在市教委统一领导下,由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牵头,整合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研究,全面支撑重点培训计划,促进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发展。
(一)幼儿教师师德建设计划
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建设与培训,深刻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与基础地位,进一步深化职业认知,深厚职业情感,坚定职业信念,促进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基本教育技能培训,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解幼儿教育职业道德的内涵,缩短职业适应期,尽快成为合格幼儿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幼儿园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深刻认识制约自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幼儿教师教育素养提升培训计划
了解幼儿教师发展状况,立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全面拓展幼儿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能力。
(五)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计划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的培训价值,加强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六)幼儿园管理者培训计划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以人为本,培养幼儿园管理者的战略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以及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力,全面提升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七)培训者培训计划
以先进培训理念为指导,通过进一步拓展教育视野,促进对学前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全面提升培训者教育素养;着力培养幼儿教师培训规划和组织管理能力,培训需求调查研究能力,培训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培训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境外培训计划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选派100名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进行国际合作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视野,有较强幼儿教育研究能力,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的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以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培训者的引领辐射作用。
(九)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
实施以培训质量保障、培训质量评估、培训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培训工作管理计划,确保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实施以幼儿教师培训为主题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服务幼儿教师培训;构建以教师资源为主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师资资源信息共享;实施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各区县幼儿教师培训和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研共同体建设计划,为幼儿教师培训提供支持与指导;建设20个左右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培训基地,提供更加丰富的培训平台;办好《北京市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加强培训研究,交流培训经验,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幼儿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组织实施
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加强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在全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中的统筹管理职能,强化对全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质量监控、研究宣传、总结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基地建设等工作职能;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区县幼儿教师培训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系统的工作机制。
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协助市教委落实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对区县幼儿教师培训的指导,负责必修课程规划设计;做好市级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幼儿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示范性培训计划、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幼儿园管理者培训计划、培训者培训计划、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境外培训计划、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区县教师培训基地配合市级培训机构组织落实必修课程培训,规划实施选修课程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级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幼儿教师师德建设计划、幼儿教师素养提升全员培训计划、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以及其他幼儿师资培训;协助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负责园本培训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幼儿园积极配合市、区县培训机构实施的各种培训,园长是幼儿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幼儿园根据园情规划实施园本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其他事项参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2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合理划定招生范围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片区划定后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时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进行审慎论证。
二、有序确定入学对象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小升初工作,严格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提高学籍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即一所初中对口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随机派位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
未在户籍所在片区小学就读的学生,如申请升入户籍所在片区初中,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受理、审核,统筹安排就学。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三、规范办理入学手续
县域内初中新生入学手续办理工作要在同一时段进行。学生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有效证明,到拟升入的初中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入学手续。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汇总入学手续办理信息,对实际办理入学手续人数超出或不满计划数的学校,及时进行必要调整。
四、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包括县域内小升初具体政策,每所初中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特长生招生信息和录取办法,以及工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信访接待地址等。
小升初期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学校也要主动公开招生结果等重要信息。
五、逐步减少特长招生
强化义务教育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的目标任务,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特长生招生具体办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做好随迁子女就学
坚持深化改革,分类推进,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升初问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制定随迁子女初中入学的政策措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实施工作。各地要依法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积极接收随迁子女就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融入城市生活。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要扩大公办学校容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购买民办学校服务,加大对接收随迁子女学校的支持力度,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特大城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控制目标和教育承载能力,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
七、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各地要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初中,为小升初工作夯实良好基础。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大力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完善操作办法。
八、试行学区化办学
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九、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升初工作的领导,制订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制度、划片决策制度、入学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小升初工作机制。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纠正违规考试招生、不按就近原则安排入学、随意接收择校生及乱收费行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国家开展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相关考评与各地小升初工作情况挂钩。
十、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要围绕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解读,使之家喻户晓,让社会支持,让家长理解。要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小升初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倡导科学教育理念,让各界明白就近入学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小升初工作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教育部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3
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8〕4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发挥保险功能,稳定农业生产,调整种养结构,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现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基础产业,也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作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恢复办理的商业农业保险,由于农村经济水平低、农民支付能力差、经营成本高,陷入了“保险公司保不起,农民买不起”的困境,目前基本处于停办状态。
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三农”投入进一步加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保险意愿与需求日益增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有利于创新支农方式,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用好WTO规则中的“绿色”政策,提高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二、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副伤寒、猪圆环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魏氏梭菌病,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强制免疫副反应。奶牛: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牛焦虫病、炭疽、伪狂犬病、副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出血性败血病、日本血吸虫病。
2.自然灾害。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风灾、雷击、地震、冰雹、冻灾。
3.意外事故。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
4.强制捕杀。当发生高传染性疫病政府实施强制捕杀时,经办保险机构应赔偿投保户保险金额与政府支付捕杀补贴的差额部分。
(三)保险金额。补贴险种按照“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确定保障水平,以保障投保户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
确定种植业保险金额的依据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耕和地膜成本),暂定水稻300元/亩、小麦260元/亩、玉米240元/亩、油菜260元/亩、棉花300元/亩。确定养殖业保险金额的依据为投保个体的生理价值(包括购买成本和饲养成本),暂定能繁母猪1000元/头、奶牛最高不超过6000元/头。
试点地区自行提高保险金额水平而增加的补贴,由当地自行负担。
(四)保险费率。根据我省相关品种的多年平均损失率,并参照其他试点省份的基本水平,暂定试点期间各品种保险费率分别为:水稻5%、小麦4%、玉米5%、油菜4%、棉花5%、能繁母猪6%、奶牛8%。
(五)保费补贴。种植业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5%,省财政补贴25%,市县财政补贴20%,种植场(户)承担20%。养殖业保险保费根据不同品种,实行差异化补贴,其中,能繁母猪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省财政补贴21%,市县财政补贴9%,养殖场(户)承担20%;奶牛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0%,省财政补贴21%,市县财政补贴9%,养殖场(户)承担40%。
市、县财政分担比例由各地自主确定,原则上市级财政比例不低于县级。有条件的市、县,可适当提高财政保费补贴比例,相应减轻农户负担。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省政府成立由常务副省长孙志刚为组长,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安徽保监局、省委宣传部、省农委、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民政厅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具体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日常工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抓好落实。
(二)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协作配合。在省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省政府金融办负责试点工作的协调与联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各项政策、办法的起草制订,以及保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保监部门负责保险业务指导、业务监督以及各保险机构之间的协调。各级农业部门协助做好承保、理赔工作,并指导农户做好农作物、家畜的防灾防病。气象、水利、民政等部门负责农业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灾减损和灾情评估等工作。承办保险机构要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业务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保险服务。
(三)广泛深入宣传,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保险经办机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通过开展培训、讨论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保险模式、业务流程、政策措施和保险主要条款等,引导全社会重视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广大农户自愿投保的积极性,为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4
【2010】第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做好我省棚户区改造工作,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从2010年开始,用3—5年时间,结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特别要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使棚户区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依法拆迁。确定棚户区改造项目、制订安置补偿方案,要采取多种方式征询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连片规模较大、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4.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坚持整治、保护与改造相结合,严格界定改造范围。对可整治的旧住宅区和规划保留的建筑,主要进行房屋维修、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完善、环境整治、建筑节能改造。
5.统筹兼顾,配套建设。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组织好新建安置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以及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群众自筹、市场开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具体包括:
1.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棚户区改造资金支持。
2.省财政设立棚户区改造以奖代补资金,对改造力度大、进展情况好的市、县进行奖励。
3.市、县政府要切实加大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投入,可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中,按规定安排资金用于符合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项目。市、县政府征收棚户区房屋拆成净地后,土地出让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土地出让净收益原则用于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改造项目执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资本金占20%的规定。
4.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落实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棚户区改造贷款担保机制,可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引导信贷资金投入。
5.鼓励采取共建的方式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国有工矿企业要积极筹集资金,棚户区居民应合理承担安置住房建设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
(二)落实土地供应政策。各地要将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在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安置住房中涉及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项目以及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配套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并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约定住房套型建筑面积、项目开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对于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设施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严禁将已供应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用地改变用途用于商品住房等开发建设。
(三)加大税费政策支持力度。棚户区改造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涉及建设项目的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半收取。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和通过收购筹集安置房源的,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要对棚户区改造给予支持,新建安置小区有线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由各相关单位出资配套建设,并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
(四)完善安置补偿政策。棚户区改造实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由被拆迁人自愿选择。选择实物安置的,对合法建设的房屋实行“拆一还一”,各地还可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让棚户区居民得到实惠。对于安置住房面积超出应还面积、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优惠面积的部分,可按成本价购买,高于当地政府规定的优惠面积的部分可按市场价购买。选择货币补偿的,补偿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成新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条件的被拆迁人,通过相应保障方式优先安排。各地要在保护被拆迁人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安置补偿办法。
(五)妥善处置拆迁安置房屋产权。棚户区改造中拆迁安置房屋,产权归被拆迁人所有的,可按商品住房确认产权,各地可结合实际另行制定具体办法。积极探索拆迁安置房屋共有产权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购买部分产权。
(六)支持棚户区居民购房。各地要制定政策,积极支持棚户区居民购置房屋,改善居住条件。棚户区居民购买安置房屋,符合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可降至20%,允许用其安置房屋作为抵押物贷款。充分发挥住房置业担保作用,支持棚户区居民购买安置房屋。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省政府成立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重大问题,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监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地税局、省法制办、省政府金融办、省人防办、省信访局、省物价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开行安徽省分行、省电力公司、省农垦集团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县政府是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切实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供地到位、政策到位、监管到位和分配公平。
(二)密切配合。省相关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和省领导小组工作安排,完善并落实配套政策,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做好棚户区改造的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省财政厅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制定以奖代补资金分配方案,加强资金监管,按规定落实省领导小组工作经费;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完善和落实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省地税局负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其他省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对于棚户区改造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保障棚户区改造顺利实施。
(三)编制规划。各市、县政府要尽快开展棚户区现状调查,摸清底数,建立档案,科学合理编制棚户区改造规划和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各市规划和计划于2010年5月底前报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各市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全省棚户区改造规划和计划,尽快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四)确保质量。各地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要优化新建安置住房的规划设计,在较小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满足基本居住需要。要按照节能省地环保要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有关住房质量、建筑节能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应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
(五)监督检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部门要加强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监督检查,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筹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对各市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验收检查。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不能按期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市、县,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扣减省棚户区改造以奖代补资金。市、县政府要加强监督检查,实施全方位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坚决制止棚户区改造中损害居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六)加强宣传。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正面报道,积极宣传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意义,准确解读政策措施,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棚户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为棚户区改造
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5
【发布文号】财办〔2009〕4号 【发布日期】2009-01-21 【生效日期】2009-01-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全国财政系统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
(财办〔200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部内各司局、部属各事业单位,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对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全国财政系统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的方向目标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新形势下,大力加强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积极推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切实促进财政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要不断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进一步坚定推进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17号)和《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08]22号)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升财政工作水平、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健全机制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现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发展为目标,拓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宽领域、开放型的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学习型机关、文化型机关、廉政型机关建设,使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为财政干部健康成长服务。
(二)总体目标。
――围绕财政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广大财政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水平,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围绕实现财政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发展,着力建立和完善政治理论培训、岗位培训、财政业务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相结合的分类培训工程;创新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着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实践性;着力推动学习型部门建设、财政文化建设、和谐机关建设;着力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重实效的财政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围绕全面完成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任务,使干部教育培训基础建设更加扎实,质量和效益更加明显,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更加健全,培训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具成效。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全国财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财政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以实现服务财政大局,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目标。
――坚持优良学风,学用相长。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探索学风建设督促检查制度,促使培训成果运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引导与督促的“三结合”。
――坚持按需施教,分岗实施。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对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要求,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自身需求有机结合,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需要有机结合,缜密设计、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渐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分类培训新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有序。干部教育培训既要适应财政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适应财政干部增强能力的个人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干部职业发展为目标,按照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原则,科学设计培训方案,精选培训教材,创新培训内容,积极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升教育培训的绩效,实现组织发展与干部成长的双重目标。
――坚持两手并重,统筹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切实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使党性教育与财政业务培训齐发展,坚持用马列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主要任务。
新一轮大规模培训期间(自2008年起至2012年底),全国财政系统要完成新一轮全员轮训任务,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培训干部人数不少于干部总数的20%,县处级及以上财政领导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10学时,5年内累计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达550学时以上,科级及以下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00学时。通过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有效推动全国财政系统干部队伍建设。
财政部、省、地(市)级财政部门各自承担的培训任务如下:
――财政部直接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财政部主要负责对部机关、部属事业单位及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干部的岗位培训、任职培训、初任培训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负责部机关、部属事业单位及专员办干部、各省级财政部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专项财政业务培训。
――省、地市财政部门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各省、地(市)级财政部门负责本级及以下各级财政人员的教育培训,根据全国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及本地区财政工作的实际,完成本地区新一轮全员教育培训任务。负责制定本地区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的实施细则。
二、立足创新,锐意进取,着力打造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的系统工程
(一)一把手培训工程。
按照建设高素质财政领导班子要求,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切实加强“一把手”的培训。重点抓好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一把手”的培训,同时把新任“一把手”培训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开拓创新、决策把关、危机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财政业务培训工程。
根据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制的要求,重点围绕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会计制度、税制改革、社会保障、财政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等内容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普及财政改革和“公共财政”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增强财政干部推进改革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各项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岗位培训工程。
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中要继续发挥岗位培训这一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品牌,树品牌工程、立品牌效应,推动岗位培训向更高水平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推进岗位综合能力培训逐渐向岗位专项能力培训转变。
(四)远程教育培训工程。
进一步完善全国财政干部教育网,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培训覆盖面,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大幅度提高财政干部素质。
(五)重点骨干人才培养工程。
要围绕“以才兴财”、“以才兴业”的目标,切实抓好对财政系统“财经外交人才”、“财经专家人才”、“财经复合人才”等高层次重点骨干人才的培养,着重提高他们把握全局、决策咨询、组织协调、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六)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要从推动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目标出发,切实加强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突出理论武装、实践锻炼、党性修养,提高后备干部理论素养、执政能力、廉洁自律意识和本领。
(七)基层财政干部培训工程。
要着眼于把推动财政科学发展、促进财政和谐部门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基层财政部门,紧贴实际、注重实效,采取脱产培训、在职自学、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等措施,加大基层财政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
(八)国际合作培训工程。
按照“以人为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高能力为目的”的培训理念,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既把握国际交往规则,又能利用国际资源推动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财政干部队伍。
(九)培训管理者培养工程。
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要依靠培训管理者的具体组织实施来完成,培训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到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培训管理者的培训,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构、高等院校等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举办财政系统培训管理者研修班,提高培训管理者的综合素养。
三、勇于开拓,务求实效,努力健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作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要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内生动力。
(一)完善培训管理体制。
各级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理顺职能,努力实现由办培训向管培训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具体事务向管方向、管政策转变。切实加强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和制度规范,更好的统筹协调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科学发展。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二)转变培训设计机制。
牢固树立按需施教理念,建立培训需求调研机制,改进培训计划生成方式,完善培训方案设计。在班次设置上实现由按级别设置为主向按类别设置为主转变,由一般性理论轮训为主向专题培训为主转变,由偏中长期学制为主向短期学制为主转变。
(三)探索自主选学机制。
建立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新机制,在满足组织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干部个人学习意愿和需求,充分发挥网络培训自主选课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按需自主选学,促使干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强化动力增长机制。
建立内在与外在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共同作用的干部教育培训动力机制。要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和组织考察考学制度。要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与人事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有效渠道,促进培训和使用有机结合。
(五)推进质量提升机制。
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的生命力。把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培训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提升机制。一是突出培训管理的规范性。既要以学员为本,注重学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又要坚持严格管理,加强学风建设。二是突出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创新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教学方式和培训手段。三是突出培训内容的科学性。根据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现状,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训内容。四是突出培训评估的系统性。完善评估体系,全过程、多角度对培训质量和结果进行评估。五是突出培训学用的一体性。要实现“学”与“用”的统一,逐步探索建立健全“培训中”与“培训后”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六是突出培训保障的基础性。加强师资、教材、培训基地建设力度,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四、夯实根基,统筹兼顾,不断开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
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事关财政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建立由厅局领导挂帅的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解决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职能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把干部教育与财政业务统筹安排,使干部人事管理和教育培训共同发展;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领导班子和工作者队伍建设,从组织和人员上提供保证,切实将大规模培训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注重研发,鼓励创新。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大培训研发力度,围绕培训案例撰写、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方法创新等,适时出台相关的体现激励、竞争、创优的政策,加强对培训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实现培训研发机制化;要着眼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干部成长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干部队伍状况、培训需求状况的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体现在工作中,使培训与研发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健全制度,提升质量。
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培训绩效评价,建立培训工作考核机制,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干部教育培训新制度体系。要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数量和质量兼顾,在保证培训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要始终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着力推进培训的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教育培训的效果。
(四)保障经费,规范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第四十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的要求,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认真做好经费的管理工作,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发挥投入的最大效用,确保各项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五)完善监督,狠抓落实。
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强宣传,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形成层层重视、多方支持、人人参与的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良好氛围,推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财政干部工作深入开展。
财政部
二○○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6
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学区,县直中小学、幼儿园、教直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提高认识,增强教师培训工作的责任感
强师兴教,培训为根。培训是强师兴教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振兴教育事业的根本途径。各校要站在落实县教育局“突出质量、强化管理、服务师生、争创一流”十六字工作思路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贡献。
二、精心组织,不断丰富教师培训内容
(一)启动师德形象工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爱岗敬业,创新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教育,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推进师德培训工作。结合市教育局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敬业、爱生、奉献”为主体内容的教师形象研讨会、演讲会、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征文等,推进师德建设活动的开展。每学年开学例上要表彰一批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先进事迹,起到带动表率作用。1
(二)启动全员素质培训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学历培训。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到2015年小学专任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要达到8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占到70%以上;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3%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人员要达到20%以上。
2、开展计算机培训,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校校通”工程优势,在完成计算机初级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计算机中级培训,使全县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在两年内达到中级水平。二是建立学校集体备课室,使教师从单一的书本上获取资料,实现从网络中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并通过加工、交流、储存,形成资料库服务教学。三是通过省、市远程教育培训,使部分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能适应校园网的建设、维护与管理,能自主开发教学软件和管理平台。
3、新聘教师见习期培训。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工作,做好准入关,把好入口关,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以尽快促进新教师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4、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短缺学科的教师培训。针对我县薄弱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加强基本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培训强化音体美教师、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5、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实现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有效培训形式。各学校一定要结合
2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等理论知识,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健全制度,落实政策法规,促进教师继续教育逐步转向法制化。
6、继续抓好校长岗位培训。严格执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保证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100%;在校长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中小学校长的提高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从而提高其政治理论素质、业务素质以及依法治校的能力。
(三)启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形成教师队伍中坚力量。骨干教师是教育职业集体的核心,是一定时代教育思想、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强化青年骨干教师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科研的培训,促进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学校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多方面成才的机会,并积极推荐组织他们走出去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习考察,参加较高层次的学术报告会、教学研讨交流会,学习外地教育理论和方法,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
三、强化措施,抓好全县教师培训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各校要成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有校级领导分管培训工作,要有中层以上干部担任“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员”工作,要制定培训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局视导组要加强对基层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和检查等,督促所有教师按照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接受培训。
(二)坚持定期规范性培训制度
根据有关法规和我县实际,各校要坚持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以及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等制度。每名教师三年必须接受不低于240学时规范性培训。县进修校每年应会同各学校,制定并落实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近期培训计划,以及教师和校长专业成长的远期发展规划,开展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树师德”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各学校应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鼓励教师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三)全面落实教师“免费”培训
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文件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的规定,各校应加强培训经费的管理,用足用好生均公用经费5%的培训经费,全面落实教师培训经费政策。结合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收2.5%的纯培训经费(县教师进修学校于每学年上学期3月份和下学期9月份分两次收取),其余的2.5%作为省、市培训费及省、市、县受培者的交通、差旅等费。具体上缴的培训经费由计财股按学生人数及标准核算,为全县教师实行免费培训及其专业化成长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注重培训效果
县进修校应努力创新师训方法与模式,从考勤、考核等培训过程上加大培训管理力度。按照“长期规划与短期培训相结合、4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外出培训、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三结合”的原则,坚持“送培下乡”制度,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培训教师,建立师训长效机制,注重教师培训效果,使参训教师师德水平得到提升,专业知识得到夯实,教学技能得到提高。
(五)加大教师培训考核力度
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考核、奖惩等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各项培训制度,把教师参训情况纳入教师职称年度考核和绩效工资考核之中,作为评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对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完成了教师培训目标任务的学校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参加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不予晋职、晋级、评优,不能评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尤其对取得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要参加一次市级以上培训,否则给予高职低聘。对不按要求完成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将追究学校的责任。
四、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厅“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整合,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实施不同类型、不同专题的培训者专题培训和研修等途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集培训、教学、教研于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培训者队伍。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7
惠民县教育局
关于开展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教委、中学,县直各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树立和维护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关于开展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教监字
[2008]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经研究,自2008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教育收费和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优化教育改革发展环境,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评议对象
全县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评议主要内容
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学校依法依规办学、规范管理情况;学校规范收费情况;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四、评议方式方法
全县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每年进行一次,采取问卷调查、检查暗访、汇总分析等形式进行,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议与整改相结合,切实保证民主评议质量。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每项内容评价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不了解四项。参评对象以学生、学生家长等为主,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一般不少于在校学生总数的15%;学生家长应有各年级代表,按在校生15%掌握。
(二)检查暗访
县教育局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行风评议内容和平时群众信访举报,通过询问、实地检查、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调阅有关账目、资料等方式进行跟踪检查暗访,并将群众举报情况和暗访情况纳入考核之中。
(三)汇总分析
县教育局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对问卷调查、检查暗访和平时了解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有关数据分析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等,找出学校在教育行风建设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强化整改措施,确保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质量。
五、评议步骤
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分为宣传发动、自查自评、接受评
议、落实整改四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各单位要根据全县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有力、方法得当。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当地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开展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的目的、意义、要求,将评议内容向社会公开,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评议氛围。
4、拓宽渠道,接受监督。各单位要向社会发出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布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举报电话、意见箱,开辟专栏,拓宽渠道,广泛征求意见。
(二)自查自评
各单位要按照文件要求,对照评议内容、标准和要求逐项进行自查自评自纠,发现问题认真解决。可通过“学校开放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设立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意见箱等,收集对本校教育行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找准本校在教育行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抓好整改,保证自评质量。
(三)接受评议
各单位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议。评议工作通过听取学校汇报、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检查暗访、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各单位要积极协助、主动配合做好评议工
作。
(四)落实整改
各单位要针对在自查自评和接受评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对能及时解决的或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一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列出整改计划;对涉及政策性的问题,要做出说明。通过整改,促进学校校风、教风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好转,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六、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中小学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县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总结,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顺利进行。
附:惠民县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惠民县教育局
二00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中小学行风评议实施意见
报:市教育局 县委办公室 县人大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县政
协办公室 杨冬梅部长 魏桂芳副县长
发:各乡镇教委、中学,县直各学校
惠民县教育局办公室二00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印共印60份
惠民县教育局
中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张卫国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
成员:宋文泉张善尧王传升陈思军王义忠
苗长利
杭玉玲
曹雁鹏
闫希茂
杨广新
李春海
刘玉琢
刘光岩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8
粤教师〔2008〕39号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师范院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人〔2006〕2号)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精神,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组织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院校,包括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下同)与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共同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是通过组织高师院校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在一定时期内顶替现职农村学校教师的岗位,被置换出的农村教师参加由高师院校组织的短期脱产培训。
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学校、了解农村,增强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是帮助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必然要求。
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和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不断增强高师院校服务地方农村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努力形成师范生培养和农村教师培训一体化、互助共羸的长效机制。
二、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的工作目标
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要坚持对口支援、分级实施、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市属高师院校与本市区域内的农村学校对口开展工作;省属高师院校在与市教育局沟通协调的基础上,自行确定区域并对口开展工作。本科师范生主要到农村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实习支教,大专师范生主要到农村小学和初中实习支教。
切实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时间,逐步扩大师范生实习支教的规模,合理安排教师参加置换培训。从2008年开始,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的时间不少于八周,从2010年开始,实习支教的时间不少于一学期。到2010年,省属高师院校50%以上的师范生应参加实习支教,市属高师院校80%以上的师范生应参加实习支教;到2012年,全省师范生原则上均应参加实习支教。农村教师置换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的农村教师人数一般按2:1(即2名师范生置换1名农村教师)的比例进行置换。
三、认真组织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
(一)积极推进师范教育教学改革。高师院校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教育规律,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精心组织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高师院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师范生自觉、主动参加实习支教,对表现突出的师范实习生在评先评优、就业推荐、报读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加强教育见习和岗前培训,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使学生基本具备从教能力;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混合编队组建实习支教小组,加强对支教实习生的教学指导和跟踪管理;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对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师考核、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建立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实习支教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保证实习效果。
(三)积极主动开展置换教师培训工作。高师院校要选派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同县(区)教育局聘请当地教师培训、教研机构和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或辅导教师,通过集中到高师院校培训、送教下乡等形式,坚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对农村教师“更新观念、传递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培训目标。农村教师参加置换培训的学时计入当年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四)确保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质量。各市、县(区)教育局要根据实际需要,配合高师院校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条件适中、集中连片、能安排实习师范生食宿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生实习学校。要积极安排和接收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顶岗实习,指导和帮助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要选配当地的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工作。要合理安排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工作量,切实保证实习效果。
(五)确保置换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各市、县(区)教育局要及时向高师院校提出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计划,配合高师院校做好培训工作方案,积极选派和认真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为在岗教师分期分批轮训创造良好条件。
(六)建立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经费分担机制。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费用由高师院校全额负担;置换教师培训工作费用由市、县(区)教育局、农村学校和高师院校合理分担,原则上市教育局负担农村教师培训费用,县(区)教育局和农村学校负担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鼓励高师院校减免农村教师培训费用,在各自部门预算统筹解决。
四、加强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高师院校和各市、县(区)教育局要把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务求实效。
(一)要明确职责任务。省教育厅统筹规划全省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市、县(区)教育局牵头负责置换教师培训工作,高师院校牵头负责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市、县教育局和高师院校要加强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和联系这项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切实加大投入。省教育厅将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和奖励各高师院校,各市、县(区)教育局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各高师院校,市、县(区)教育局应设立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解决。市属高师院校和当地教育局还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财政的支持,加大对本地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三)要强化管理督导。省教育厅将加强对各地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把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作为高师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此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四)要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单位,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9
皖政〔2011〕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依据《安徽省旅游条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旅游业发展的人本化特质、多功能特点、开放性特征,把我省旅游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着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升级;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强化政策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为安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健全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机制,完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市场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力量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相结合。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推广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带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区域牵动力的旅游知名品牌、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实现优势资源优先突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皖北旅游等,推动全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旅游新领域和发展旅游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带动资源整合。
坚持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化解旅游资源开发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各个环节,以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依托资源和创意创新相结合。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深度谋划旅游项目,大力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科技、动漫创意的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吸引力。
(三)发展目标。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进入中部领先、全国前十位次,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企业规模化、旅游设施现代化,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全省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全省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以上,带动城乡间接就业500万人以上。
二、工作任务
(四)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城乡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吸引高端游客,拓展入境市场,建成国际旅游胜地;重点发展以商务、科教、城市旅游和环巢湖生态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等为特色的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建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主打产品的皖北旅游区,建成苏鲁豫皖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带,辐射大别山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建成面向长三角、联动武汉城市群、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黄山、合肥、芜湖等旅游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县域旅游发展,推进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建立健全与国内重点旅游省份、国际重点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发展合作机制。
(五)提升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体育健身、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生态、文化(文物)、乡村、森林、休闲度假、体育康健等旅游,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有序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构建徽文化、皖江城市、淮河风情、皖北历史文化四大旅游带。围绕“绿色、红色、古色、特色”,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精品之旅”、“徽文化体验之旅”、“精彩皖江欢乐之旅”、“大别山锦绣山湖多彩之旅”、“环巢湖动感之旅”、“大琅琊飘逸之旅”、“淮河风情之旅”、“皖北养生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品、旅游饭店用品和户外旅游用品制造业,定期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支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
(六)深化改革,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转变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和开发,跨行政区域旅游景区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同一个景区在同一个规划指导规范下开发建设。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交易市场和旅游投融资平台。推动国有旅游企业加快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七)突出重点,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旅游项目谋划,依托资源,突出创意,科学编制旅游项目。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分级调度,逐级负责,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城乡建设要优先完善旅游项目基础配套设施,省重大项目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组织实施全省旅游项目“5233”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设5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200个,实现旅
游项目投资总额3000亿元以上,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世界遗产与徽文化游、九华山生态与佛教文化游、环巢湖休闲度假游、大别山彩色游、皖北楚风汉韵历史文化游等旅游产业集聚区。
(八)扶优扶强,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旅游企业兼并收购、合资合作、战略重组,引导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旅游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实现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省属旅游企业整合国有旅游资产,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中央、省属大型企业投资旅游业,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业各个环节。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培育20个年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旅游企业,2—3个年经营收入30—5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集团。
(九)强化促销,拓展旅游市场空间。积极推行“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战略,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产品促销统分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省及各市、县要围绕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推出特色鲜明的主题宣传口号。要充分发挥外事、商务、侨务、对台等对外宣传推广平台作用,借助文化(文物)、出版、电信、邮政等行业的传播载体,创新丰富旅游宣传形式。要针对旅游重点客源市场,综合利用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探索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多渠道提升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优化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完善省旅游12301呼叫中心建设。探索发行区域旅游“一卡通”。建立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加强旅游质监机构建设,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
(十一)完善网络,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大型航空公司在我省设立基地,探索组建合资旅游航空公司。加快新增、加密国际和境外航线,大力发展与国内重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空支线交通。加快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重点项目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通往A级旅游景区的项目优先安排建设。发展城市旅游交通专线,推动区域旅游交通公交化。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要设置规范化的旅游指示牌,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长江岸线旅游港建设。支持开展旅游包机、专列、游轮、游艇等业务。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旅游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完善旅游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纳入对市、县政府目标考核。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至少召开一次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旅游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十三)强化规划引领。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留足空间。科学编制“十二五”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等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各市、县要在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有序衔接、科学做好本地旅游发展规划。要严格按规划要求审批建设旅游项目。
(十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到2015年不少于2亿元。各市要逐步扩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增幅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对组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500人来我省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对评上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单位、荣获国家金星奖旅游饭店、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奖企业等给予奖励。
(十五)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新增规模以上旅游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亏损旅游企业,可按税收管理权限办理减免房产税。对小型微利旅游服务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企业所得税。旅游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作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措施,相关费用可列入成本核算,并按规定税前扣除。旅游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所得税优惠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允许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应缴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旅游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同价。旅游饭店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不高于居民用户收费标准,按客房入住率收取。旅行社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十六)保障旅游业用地。优先安排纳入省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对符合单独选址条件的重大旅游项目,用地计划由省统筹优先安排。乡村旅游项目确需建设用地的,各地应在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项目单位,返还的植被恢复费应用于项目绿化和植被恢复建设。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缴纳。
(十七)增强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作用,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
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团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发展旅游保险。鼓励银行提高旅游企业整合重组的信贷授信额度和并购贷款额度,开办小额旅游按揭贷款业务,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旅游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由财政部门按照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支持,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一半。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十八)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党政干部旅游法律和政策知识培训,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内容。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完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全省旅游培训计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重视旅游智库建设,加强旅游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荐阅读:
安徽省司法厅关于在基层开展“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实战大练兵”活动的实施意见06-10
关于印发《安徽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管理实施意见》08-2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商标工作的意见(皖政〔2006〕70号)08-31
安徽省2006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12-03
关于印发安徽省2012年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工作安排的通知12-19
关于安徽省的导游词08-24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地方司法规范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