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结(精选8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结 篇1
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首要条件 信息化项目不是单纯的计算机项目,而是一项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离开了“一把手”的支持将寸步难行。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厂党政“一把手”任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开会议,听取进度汇报并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对出现的问题果断进行处理,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项目实施工作的推进。
(二)针对企业实际进行策划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许多实施ERP的企业失败的教训表明,不是软件水平不高,而是针对性太差,结合实际不紧密。所以针对企业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策划和规划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盲目建设、全盘照搬、好高骛远、贪大求全,都会给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风险。该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随着调研、论证的深入和集团化的整合,几经调整,由起步时单一的ERP系统考虑,调整到现在的以突出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为特色的五个模块系统,及时适应了集团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保证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三)以人为本,全员培训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的基础
任何工作的好坏,都取决于人的因素。企业信息化更需要素质好、水平高、过得硬的人才参加建设。也需要抓好企业各
层次人员的培训,使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深入人心,取得企业上下对信息化项目的认同和支持,并成为系统的合格使用者和受益者。虽然项目有专业人员进行硬件配置和软件研发,但企业的人员必须自始至终地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之中,以确保流程的正确,信息的准确,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的到位。
(四)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是确保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的关键
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要把信息化建设方案落在实处,必须精心安排好有限的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化解实施中的各种矛盾,切实加强基础数据的维护。企业的原则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准确切入、循序渐进”。
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下一步,该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础数据建设,不断丰富数据源
一个好的系统,除了有先进的硬件配置,先进实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外,还必须有完整、准确的数据。所以,从系统开始运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数据源建设,必须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数据源的唯一性。
二、加强系统整合,搞好二次开发
要在强化数据源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目前企业现有各功能系统的整合,发挥系统的结合效益,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保证系统平稳运行
信息化建设要求前期工作要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但最终目的还是使用好。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硬件是骨骼,软件是信息系统的肌肉。只有在软硬件建设方面下功夫才能保障企业信息化运行好、管理好和维护好。
四、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畅通对外交流沟通渠道
门户网站是企业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是对外加强沟通,对内实施管理的桥梁。企业将按照规范统一、适度集中、突出重点、信息共享的原则,以企业宣传、厂务公开、提升管理为宗旨,以增加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起桥梁作用为目的,认真加强网页建设。
五、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系统长期高效运行
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迈向规范化的前提,使企业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的保障,是企业全体人员统一认识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持续推进的保障。这些规定与措施对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进行规范,实现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相关的各项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的有效管理。
六、提高全员素质,强化系统培训
信息化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员工,必须人人参与其中。由于人们所处“位置”不同,每个人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对信息化的的理解和态度也迥然有异,因此在信息化的不同阶段要针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内容的培训。
一是培训厂领导----企业一把手。以信息化前沿理论、管理理念、相关知识、模块功能、模块设置、流程操作等方面为培训内容,使之习惯并熟练于通过系统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培训不仅要使其了解采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了解管理模式和系统的运行方式,学习系统运行中蕴涵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积极主动地反思现行的机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二是培训中层领导、业务骨干----部门一把手。要结合工作实际以深入探讨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理、业务流程再造、系统集成应用以及流程操作等方面为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真正提高中层领导的执行力。
三是培训基层员工----岗位一把手。以计算机常识、基础软件的使用、远程收发、日常办公、信息管理、档案管理、公告通知、系统安装、数据备份等为培训内容,使各类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系统模块的应用,力求操作快速准确,减少直至杜绝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推进企
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同时也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必须紧密结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结 篇2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放眼全球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公司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务随之增多,这对处理国际合作业务的应用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为日常国际合作业务的办理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
国家电网公司国际部原有的国际合作信息系统建设于2003年,该系统采用IBM Domino平台,以总部为中心,通过分布式模式部署到下属各网省公司。原国际合作信息系统中,网省公司具有出国(境)任务、出国(境)计划、函件往来、来访接待、出国报告、项目信息、合同管理、对外投资等功能模块,系统数据由网省公司向总部单向传递,网省公司无法接收总部批复的信息。并且各网省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该系统使用效果不尽相同,存在部分网省公司同时使用其他辅助系统来处理内部业务的情况。
随着国际合作业务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国际合作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符合公司“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公司于2006年11月,由国际合作部和信息化工作部联合启动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建设项目。
1 系统概述
1.1 系统功能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按照公司具体开展国际合作业务为主线进行设计,系统核心模块围绕整个出国事件办理流程设置,对出国计划、出国任务、出国团组、出国人员证照办理、出国经费、领导出访、出国总结这一闭环全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所有出国相关信息的可查、办理过程可控;再配以邀请来华、外事会见、国际会议、境外机构、境外项目、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管理国际交流、境外工作开展、境外信息收集等工作,使总部国际部领导通过该系统便可以了解整个国家电网公司国际业务的开展情况;最后为了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部打造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系统内出国总结和国际信息模块定期发布优秀出国总结和国际信息专刊,共享出国团队学习成果和各网省公司收集到的有价值的国际信息。系统还开发了领导讲话、规章制度、工作简报、通知公告、工作表单、协议管理、宣传材料等众多辅助业务功能模块,便于系统内各单位的国际合作业务专责管理和查阅国际合作业务的相关资料。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的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1.2 架构设计
1.2.1 系统软件架构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在逻辑上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3层。
1)表示层。主要用来控制输出在最终用户端的内容,输出内容根据所采用的不同协议可输出HTML、XML等表现形式。整个体系结构的表示层采用Web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的功能,服务器端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并动态生成用户界面返回给客户端。
2)业务逻辑层。负责整个系统的业务实现,通过业务规则对业务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表示层展现给用户。业务逻辑层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既有常规的数据操作,也有复杂的业务处理逻辑。业务逻辑层重点考虑并发性、事务、接口等问题。为了降低程序的复杂度,系统在业务逻辑层建立针对不同业务视图的控制器,从而业务逻辑处理可以分解为可灵活拼装和组合的简单部件,单个部件可靠性更高、性能更好。
3)数据持久层。把数据库相关的操作封装在业务基础组件架构中,业务逻辑层以对象的方式操作数据,业务层所需要持久化的数据也可以由数据持久层映射到数据库。
这种3层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整个系统基于SoTower快速开发平台进行建设,该平台为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一系列底层基础功能支持,包括工作流、报表、权限、安全管理等。在快速开发平台的有力支持下,有效地缩短开发周期,并且使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流程、权限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在结构上也更为清晰,同时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耦合程度,为后期同其他业务系统的横向集成提供先决条件。
1.2.2 系统部署架构
一期建成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总体部署采用两级部署、三级应用模式,即在物理上只在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二级部署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在地市级及以下不再部署,在应用上通过系统的灵活定制和个性化功能满足各级单位业务应用上的个性化需求。地市公司直接通过信息内网访问其所在的网省公司的业务应用进行业务信息的上报工作,直属单位直接登录总部系统进行信息上报。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覆盖范围如图2所示。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拥有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总部系统与各网省公司系统之间可实现纵向信息交互,各网省公司系统之间没有横向信息交互。
2010年,为了响应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号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的统一要求,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一级部署改造工作。改造后的一级部署系统部署在公司总部,整合了原有的31套独立系统,完成了原有31个数据库的合并和大量历史数据迁移工作;通过一级部署系统的建设,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结构重新进行梳理和设计,提高系统功能配置的灵活性,使一套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网省用户的个性需求;在一级部署系统建设过程中,大量地优化了系统性能,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在原有硬件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满足大量用户并发使用系统的要求。改造后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部署情况如图3所示。
2 建设历程
2006年11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部、信息化工作部联合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启动会,确定研发队伍,由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成项目组,启动项目建设工作。2007年1月编制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需求规范;4月系统业务需求规范及系统原型设计通过公司国际部确认,项目组在近5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完成系统设计、开发、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等工作,圆满完成了项目开发任务;8月系统顺利通过第三方测试、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软件安全评测及用户测试;9月底顺利完成了4家试点网省公司的系统实施工作。公司国际部于2007年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推广集中培训班,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系统的全面应用做好了铺垫。经过1个多月的数据移植、测试、联调及完善工作,系统具备了全面推广的条件,并于2007年11月28日分5个批次全面展开在30家网省公司、直属单位的推广实施工作。
2008年4月21日,系统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30家网省公司实现全面上线试运行,2008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2009年1月项目通过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工程验收,正式移交运维,成为第一个实现由项目建设阶段转为系统运维阶段的业务系统。3月项目顺利通过公司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验收,5月启动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二期建设,7月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2月项目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整体验收。
2010年,按照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加快实现SG-ERP工程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开展部分业务应用由两级部署向总部一级部署的试点工作,由于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具有业务成熟、系统运行稳定、实用化程度较高等特点,成为首批试点项目。
2010年4月一级部署建设工作正式启动,5月信息化工作部完成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审核,成立一级部署联合工作组,正式进入集中建设阶段。项目组在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于2010年8月圆满地完成了系统架构设计、程序开发以及第三方测试等各项工作。分批次对总部、华北、浙江、外服公司开展专家评审及用户测试,并于2010年8月30日至9月2日成功举办了一级部署上线启动培训会,会议达到了预期深化应用的效果。在总结各单位专家意见后,项目组对一级部署系统进行了修改完善,项目于2010年9月25日正式上线运行。
2011年1月7日项目二期顺利通过公司科技部组织的科技项目验收。
3 收获成果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自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先后经历《国家电网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开发与使用》、《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二期建设》、《产业类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施》、《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一级部署建设》等4个科技项目,在30家网省公司及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等共计31家单位进行推广实施,实现了公司总部、网省/直属、地市公司3级业务应用。系统的32个功能模块,全面覆盖了公司主要国际合作业务。
截止到2010年12月,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共审批完成出国任务约6 000件,办理出国团组近7 000个,办理护照近5万本,处理国际信息近9 000条,收集整理出国总结近千件。从业务受理量和信息系统数据量2方面综合分析,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使用效果明显、应用充分,达到了实用化要求。
纵向上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各单位通过系统进行网上办公,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标准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横向上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完成了与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平台集成:实现企业门户单点登录、待办提醒功能;实现与门户目录数据同步功能,系统内所有人员和组织结构信息均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目录系统,从根源上保证了数据的规范和统一;完成与IMS监控系统、数据中心等应用系统的接入,多方面多角度展现系统运行和使用情况。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是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中较早启动的项目之一,是第一个完全遵循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和建设要求的业务应用建设项目,第一个完成全面推广实施工作,第一批通过公司总部建设转运维工程验收。项目先后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工程验收,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组织的科技项目验收,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整体验收。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尝试摸索工作,许多做法为后续其他业务应用建设所借鉴。2008年,在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面向网省公司的推广实施满意度调查中,国际合作应用建设项目排在第1位。2009年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 经验总结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梳理了国际合作业务架构,统一了数据标准和业务流程,加强了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用计算机手段设计实现了各个业务功能模块,满足了国际合作业务部门的各项工作需求。系统的建成,对规范公司国际合作业务管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统一标准和个性化需求2方面因素,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灵活性和可配置性,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更新进行平滑过渡。系统建设中的经验和成果为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进一步深化应用提供了充分借鉴和共享资源,为公司国际合作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梳理和总结整个项目的建设历程,在项目流程控制、各阶段工作内容掌握、进度控制、里程碑节点建立、项目组织、人员管理、文档管理、经费管理、成果总结等多项工作中得到学习和提升。通过完成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达到建成一个系统、梳理一类流程、锻炼一个队伍、培养一批人才、积累一套文档的“五个一”目标。
5 展望
国家电网公司在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公司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SG186工程的全面竣工,迎接我们的将是SG-ERP工程的全面启动。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团队也将设立长远目标,将系统建设规划与公司发展方向相结合,分3个阶段逐步完成公司提出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第1阶段: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使之成为专业领域业务功能较为完备的信息系统。首先在系统内建立出国事件跟踪机制、实现电子印章认证、完善系统查询统计等业务功能。通过与公司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横向集成,实现出国人员、外事费用预算、境外项目业务的全面管理,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2阶段:强化总部对网省公司、直属单位以及地市公司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加大管控力度,建立标准业务体系,通过深化应用提高公司外经贸、能源合作等国际合作业务管理水平。配合外交部证照管理机构,研究二维码信息录入、电子相片、电子护照相关新技术,开发实现系统新功能。
第3阶段:业务标准化和管理集中化模式的形成,为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篇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存在误差。近年来,各企业都开始逐渐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纵观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发现实际成效并不大。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抱有太高的期望,在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较高的回报。然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很大成效的,对此,有些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反而是认为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没有太大作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通常使用能够实现财务信息一体化和财务操作智能化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可实现多用户同时制单、做帐、查询、打印等功能。知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使用飞狐灵通、紫光等档案管理软件,来对企业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进行管理。公文流转管理中,使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的自动流转和留痕,提高各子公司、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效率。但除此之外,规模小的企业的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系统,基本没有实现利用信息系统来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会通过ERP等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应用深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ERP系统投入收效见微,最后演变成为了实施信息化而实施信息化的情况,工作效率反而受到影响。
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较为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综合技术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备决策、协调、领导、沟通等才能。而在企业实际的工作中,很难找到这类复合型人才,现有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专业能力有限,很难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并且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人员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障企业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要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负责人要深刻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将是未来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越高,越能及时、高效的掌握分析市场动态,占据市场主动权,获得更高的效益。同时,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企业负责人对于信息化投入的重视程度与了解程度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上下应加强学习、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把握住当前发展的大好时机,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并要注意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制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具体的规范,走向科学化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
加强企业规范化科学管理。规范化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化建设是管理科学的体现。如果信息化建设按照固有的工作模式进行整理,往往建成的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应用,还可能因为结构或逻辑关系混乱而难以运行下去。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程序设计,而是项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机制、管理结构、管理行为等诸多方面,减轻人力投入的同时,更要优化业务流程,从而避免成为企业的负担。
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平台。首先,建设统一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企业核心资源集约化管理,提升对市场应变能力,增强企业整体风险管控能力。企业内部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快捷的信息管理平台,覆盖企业大部分的管理层面,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实现对集团财务、人力资源、重要物资等核心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同时通过信息集成,建立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主体流程统一化、规范化、集成化,同时减少手工传递信息环节,通过系统集成功能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减少人工操作的随意性,提高企业管理和业务操作方面风险控制的能力。其次,企业要有机整合现有各种应用系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原有突出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加强管理层面的数据分析。另外,充分考虑企业各板块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既要考虑效益也要兼顾成本,在可以接受的成本投入条件下追求一流水平,解决主要问题,同时也不能让信息化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影响企业的高效发展。
提升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业务水平。员工作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应对企业发展的需要。要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有较高的质量,就需要信息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一方面,企业要重视高能力、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定期对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并对培训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以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之在对待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的提出专业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案,保证信息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引进人才的优良机制,不断引进高技术素质的信息专业化人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活力。
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篇4
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本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一些关于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在此谈谈我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在如今高信息化的世界,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信息化在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关键词:化工企业信息化 建设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化工企业,仅有少部分拥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手段,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部分化工企业仅有少量的计算机,且其仅仅用于财务和有关的企业数据处理方面。而美国在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日本的企业也计划在 21世纪初完成其信息化建设。现阶段我国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化工企业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由于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的不同,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受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很多化工企业对于其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有些化工企业甚至认为, 信息化建设就是买几台计算机联网, 开发信息化系统也只不过是找几个人编程那么简单, 所以对于信息化建设, 各化工企业在重视程度上有很大差别。
二.地域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一致
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因受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而不相一致,大中型化工企业对于信息建设的需求比小型化工企业旺盛,沿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化工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比内地旺盛。
三.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不一
目前,在各个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 ERPCRM、DRP、SCM、MRP、M IS等均有所实施。且各化工企业的开发手段也不尽一致,有自主开发的有联合开
1发的,有全套购进的, 而且各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效果也不尽一致。
四.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复建设问题
在已有信息化系统中,很多化工企业投资很大花费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但其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大结果又重新购进一套系统,进行重复建设,这种情况对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很大的资源浪费。
中国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
1)化工企业本身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一部份化工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出现显偏差,相当一部分的化工企业把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存储管理系统等功能性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信息化;某些化工企业对信息化持怀疑态度,或是其自身条件较好而安于现状,认为不搞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信息化
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近两成的化工企业认为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和赢利起不到决定作用;有些化工企业的决策者习惯于经验,仅凭传统做法处理问题, 并没有意识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决定着前途和命运;更有其者,有些化工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知之其少,不知道其作用、重要性及内容和实施步骤,而只是为了追赶潮流,讲究面子就买了一堆计算机或不适用的软件上信息化设。正基于这样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使得许多化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进展缓慢,或者虽然有了设施有了制度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其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实现其应达到的目的。
2)化工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多数化工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与企业本身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够, 在此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也相对有现。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化工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国际同行业相比相差很大。
3)化工企业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利用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 它处于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之中。因此,化工企业必须有一批既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又初步掌握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较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调查普遍反映,当前化工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严重缺乏这种合型人才, 能够吸引这类人才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也不理想, 即使一些经济效率较好的化工企业, 信息技术专才流动也非常频繁,大多数的化工企业认为,缺乏有较 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才, 是企业信息化难以顺利开展的直接原因。
4)适合化工企业应用的软件较少。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工行业,在近年受到外国产品的激烈冲击,效益走下坡路。因此适合我国化工企业应用的专用性软件目前还很少。国外公司开发的化工类软件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的情况,这些软件或是没有实现本土化,或是实现本土化后技术相对落后, 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况且其价格极为昂贵,一般的化工企业难以接受。国内自主开发的化工行业软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化工企业的各种需求,而且用户化的程度也不高,许多化工企业虽经过长期调研反复论证但是仍难做出满意的决策。
5)缺少有针对性的为化工企业服务的信息机构。
化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运营,除了化工企业自己必须拥有一支信息技术的应用队伍处,还需要有懂化工、熟管理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他们能长期为化工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扩充、升级、改造等有效的技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和应用中产生的困扰和担心。中国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存在问题就必须要进行解决, 针对以上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诸
多问题, 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的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由于化工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对于信息化建设, 部分化工企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经验。所以,如果化工企业独立来搞信息化建设的话, 势必会走不少弯路, 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并很容易挫伤其积极性,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化工企业如果能够与有经验的信息化合作伙伴合作走联合开发之路的话, 既能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后续的服务, 又能由此来培养和锻炼化工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专才, 可谓是一举多得。这里所说的合作伙伴,主要包括管理咨询公司(有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化工院校及相关的科研机构(代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产品供应商(保证产品质量和后续服务)和网络托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比如中国化工网)等。化工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二 进行信息化培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可以借助管理咨询公司或化工院校,对化工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信息化知识教育和培训,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信息化,实施信息化的必
要性及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必须使他们认识到实施信息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要求,不搞信息化建设,企业终将被淘汰,这是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另外,要成功实施信息化, 化工企业必须成立由一把手及主管领导挂帅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强有力的工作小组, 来领导、组织信息化方案的设计、开发、运行等一系列实施工作。
三 选择适当的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
针对化工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效益挂钩,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要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不盲目攀比,不盲目求新求高,不搞面子工程。在某些具体领域中传统技术能解决的问题,不一定非得搞全套现代的高信息技术;在无力或无需实现高度集成信息化管理的情况下,先从简单的信息和信息管理问题着手;同属于信息化建设的范畴,国产化工类软件能解决的问题,不一定非得全套引入国外系统。
四 对化工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加以引导
国际有关部门及化工行业协会应把化工企业信息化与技术改造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对前者加以重视和引导,硬性规定一些该上的项目,并出台一些措施,给予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开展由行业协会领导的化工企业上网工程,进行电子商务,重点支持大型化工企业上 ERP等适用的企业信息系统。
五.加强对复合型信息技术专才的培养
化工企业的决策者应认识到化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并非只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它还涉及到化工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因此,企业必须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队伍, 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管理,计算机在系统开发和维护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技术及管理人员熟悉计算机操作,化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工作逐步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既懂计算机又熟悉技术及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专才。
六 做好化工企业的资金预算,制订长期投资策略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效益。对化工企业而言, 要增收节支,想方设法增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比如大型技改项目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此外, 尤其是对私营化工企业来说,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
设的资金投入,要详细规划, 严格执行。入WTO,我国化工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国际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仅将影响化工企业参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化工行业组织、化工企业、化工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及电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5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问题电力信息标准化建设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并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编码体系,给系统整合以及各类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此之外,编码体系的不一致也加剧了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形成通用产品的难啡。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秒、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我们相信,只有把标准化建设搞上去,才有资格谈信息化建设的纵向延伸发展。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度不一样,同时建立的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电力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取向,使现有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相互磨合、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坚持信息化建设为现有管理模式服务这一前提,用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并以管理机制变革推动信息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化和规范化
企业的管理方式亟需规范化和流程化。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垄断体制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模式,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全行业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又由于电力企业将安全生产当作第一要务,即使有心改造流程,其力度也有限。企业缺乏规范直接导致IT厂商项目实施时困难重重,需要不断的与客户沟通并对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软件产品化很难实现,加大了经验积累的难度,给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滞后于信息化建设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长期作为国家垄断行业存在与运营,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曾一度在计划性指令下进行生产,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在长期的计划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电力企业条块分割、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启动一轮企业管理革新,从企业战略出发,实行业务调整、流程梳理与优化,引入信息技术的支持。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电力企业认为搞信息化主要就是买机器、建网络。前几年,电力企业虽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将资金主要用在了硬件设备的购置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够,认为硬件设施是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却是无形的,价值不容易度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件设施脱离了软件系统,从而硬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没有太大的成效。
这里的基础不仅是指硬、软件方面的设施等,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员工的计算机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目前电力行业员工的计算机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基础培训,同时员工也容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给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此外,如果企业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往往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项目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模式与观念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机制正在逐渐建立,电力企业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正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途径。而信息化建设又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电力企业管理革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推进难度较大,包括:思想意识的转变;体制的创新和管理的变革;竞争、服务和成本意识的觉醒等,还有企业的服务、品牌、人力资源等更高层次的文化范畴。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只能是原有业务在信息系统的电子化而已,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推进模式,以及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观念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的电力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从领导到普通员工一定要接受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的业务流程、新的管理体制有一个接受、适应和深化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改革企业管理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因而必然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可能会带来企业资源和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肯定会存在阻力。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守规程,这正是企业加强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篇6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等。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MRPⅡ、CIMS、OA 等。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诸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实质上是一个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过程。即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给企业管理国际化提供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最优化。
每当我们讲企业信息化,人们的眼光更多地是投向大企业、大机构,因为它们有很诱人的采购额度,很广阔的市场,使得IT厂商们愿意专门为某个行业某些企业而定制行业解决方案、成立专门的服务队伍。然而,在我国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的天下。所以我们分析和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困难及策略,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繁殖内核,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据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抽样调查表明,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做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而在美国,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这一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外企业存在着多么大的反差!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将无可避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则更显紧迫,而中国企业也将在国际的大舞台上与国外企业一较高低。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不仅将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如何迎接新经济挑战,增强自身竞争力,已成为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化建设悄然地改变着国内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运营模式,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使企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规范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在企业与外界之间,它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以此拓宽交流范围,缩短交流的时间、丰富交流方式,并可协助维护企业与社会之间良好的关系。
有人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根治中小企业顽症的一剂良药,因为按照国外的成功经验,企业信息化的改造,先进技术手段介入企业经营,能迅速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市场竞争力。可是国内的中小企业经营者们仍然是一脸苦笑:“我也知道自己的问题,知道有这样一条改进的途径。可问题是,我改得了吗?我的资金、人力跟不上啊!”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国内中小企业的苦衷。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要大量资金,运行系统的维护管理还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在大型企业或许不是什么问题,而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恰恰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本来就实力有限,怎么进行信息化的改造?而不进行信息化改造,竞争力上不去,企业实力又如何提升?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许多中小企业在这个怪圈里搁浅了。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征程,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首先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应用,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其次是中小企业管理尚未定型,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变动也很大,而应用软件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程序化,这二者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不易解决;再次是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太昂贵,中小企业承担不起;还有就是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跟不上。因此,信息化成了很多中小企业难以逾越的鸿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还很遥远!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1、确实摆正企业和信息化建设集成商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摆正企业与信息化建设集成商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关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由信息化建设集成商独立完成,企业信息化的“主角”是企业本身,而信息化建设集成商仅仅是“配角”的身份,信息化建设集成商应该放在咨询、顾问和具体实施的地位。摆正了关系,才能更好的进行合作,将双方的优势集中,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
2、确实摆正技术先进和技术实用之间的关系。技术的领先性和技术的实用性一直困扰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时的选型,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都是不可取的,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在追求先进性的同时强调实用性,并且一定要站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的角度来选择软件,并且要切实注重于系统的集成和开放。
3、确实摆正技术、软件、实施、培训和服务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要树立技术先导、软件跟上,实施培训和服务并重的整体规划,同时企业要树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服务是要企业进行投入的,更据成功实施的案例来看,企业在注重选型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最终的实施效果。
4、确实领会“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的具体意义。整体规划是系统的“整体”,是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整体规划”,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技术途径”,总体规划一般不承担具体的项目设计,是整个系统集成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纲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简单技术入手,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应用的基础上启发更广泛、更深入的需求,同时通过效益驱动可以树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减少企业一次性投入过多,负担过重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分步实施同时可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5、明确面向目标的方法。即是不要偏离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实现企业的整体的信息系统的集成。
6、确实领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即是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的最高领导亲自参与主持,还应该包括整个决策层的参与决策,是一个企业的高层领导组成的领导班子集体,是广义上的“一把手”。
7、确实领会信息系统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具体含义。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误区,当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就会出现质疑,使得企业不能真正的实现企业信息化,总结企业信息化误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 最早的企业信息化在一些人看来是购置几台计算机硬件、运用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就实现了信息化,这种认识随着近两年来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已不是很多,但仍然存在着。
● 以为信息化就是普及电脑,用电脑打字,玩游戏,聊天,看新闻。这种想法主要存在于对信息化不是很了解的人,认为信息化就是这样。
● 网络联通后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化。这种想法主要存在于对信息化认识不是很深刻的企业,事实上,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利用信息化就是要实现在管理、生产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来提高工作效率。而部分单位企业却把信息化简单理解为“上网”,或者偶尔浏览一下网页也就完成了信息化的进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使企业真正利用信息化实现生产管理的飞跃。
● 以为信息化建设项目能立竿见影带来效益。一些企业希望通过上几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来实现企业信息化,这种想法是对的,但仅凭几个项目远远不够,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总体上规划,从基础做起,并将建设落到实处,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脚踏实地,不能把信息化变成了“空中楼阁”。
● 信息化能解决一切问题。信息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部分企业却把这一切实际希望寄托在信息化建设这一条道上,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的途径,激烈的市场竞争靠的还是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通过信息化来提升竞争力已经被认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必备条件之一,但企业把“信息化”当作企业经营发展的捷径,能够迅速全面的改变企业现状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 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够真正的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最终只能对自己不利。
总之,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简单的上几个项目,购置几台机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存在以上的误区。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困难
1、难在观念上。多数中小企业,仍愿意停留在旧有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并不感觉到信息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在有的企业还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资金的紧缺。让他们拿出精力和金钱来完成企业的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
2、难在企业内部制度执行得不彻底。如果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3、难在企业人员的素质低上。有的人就是坚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秉承“乱中求胜”的生存之道,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管理制度会让他们感到“末日来临”般无所适从。试想,一个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么信息化也就成了一个大笑话。只有当企业中的骨干队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与能力,同时能够真正理解信息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企业领导建立起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观念,形成决策办事讲科学、靠信息的工作习惯的时候,信息化的建设才有意义。
4、难在信息化的模式与需求无法更好地结合上。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只是觉得别人都信息化了,自己也要有,但是究竟需不需要,必不必要就不知道了。企业在决定信息化的时候要先决定需要哪方面的服务,这样提供ASP或ERP的网络公司才能根据要求为企业提供服务。不见得越复杂的技术,越先进的技术就越好,信息化的作用也不过是企业一个辅助工具,只有懂得使用的人才能够发现它的价值。所以企业的需求是展开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结 篇7
协同学是德国人哈肯所创立的,协同学注重研究系统无序与有序间数学模型和转化机制以及秩序状态的确定,系统的实现协同的途径与条件。众所周知协同,是指系统的众多要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合的作用。协同学中的观点在大自然繁杂的现象中,都有相同的一个规律,在系统众多的类型中序参量方程是相同的。在不相同的系统和领域中,有着各不相同的协同管理方式,而在这些协同管理方式众多的的特点、内涵、方式、模式和构造。协同管理是众多协同中最重要的一种,企业管理如今已经发展到现代化的管理,在企业管理发展的中协同已经成为必要因素,依照协同学的观念,企业在面对众多市场时,有竞争和协同这两种相互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进行协同,这里面不仅囊括企业内部的人、组织还有环境等众多系统的协同,为了补充企业现有的缺陷,还要和企业伙伴进行协同。只有完美的协同,才能完全的发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悠然面对激烈的竞争。
2 企业中内部的协同模式
企业内部中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才是企业协同管理可以成功的一个基础。假设企业内部员工、组织与环境资源之间互相合作完美的话,就可以出现协同的效应,可是企业内部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就会使企业难以发挥应有的能力反到使企业进入到一种无秩序的状况之中。ERP是企业内部协同的信息系统模式。ERP最重要的管理思想是规范化企业的流程,针对企业内部供应链所实现得一个全面有效的管理,ERP可以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系统之间可以有效的协同,要达到事中控制与事先计划的结合,并可以使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趋向扁平化。在如何处理信息的模式方面,ERP在建设的初期使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在局域网上运行的C/S (Client/Server模式的简称) 模式比传统模式有着更大的灵活性。网络技术迅速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的模式在ERP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在这种模式与其他网络技术的内部网变成ERP最重要的运行环境。在大量处理动态数据交互时C/S模式的性能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B/W/D模式 (Browser/Web Server/Database的简称) ,所以B/W/D与C/S这两种模式综合的应用,可以得到性能完美的使用系统。ERP系统其性质上主要是后台的核心数据与前台客户间的一个巨型应用系统,以实现规范化的企业流程。假如选择的ERP与实施企业不适合,会出现ERP实施失败,即便成功,企业还是需要更改标准的流程才可以适应企业的具体状况,就算使用标准的流程,还是需要设置很多的系统参数。这些都是由ERP中二次开发工具所来完成的。通信系统是ERP与开发技术之间或外部应用系统的接口,让ERP可以完美的与其它系统进行集成。
3 企业之间协同的模式
企业因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所存在,企业自身不足如果只凭企业自身解决,会损耗大量资源,效率地下,为了补充自身的不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协同其它的企业,多一些与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一个企业是很难在没有协同的情况下,单独在市场上得到成功的。SCM是管理现代供应链的系统,是众多企业之间协同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模式。每一个企业不能所有业务都是佼佼者,若联合它上下游的企业,有一条利益连接、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共增市场竞争实力。首先,整个行业环环相扣,多个企业将在一个整体管理下协作经营。将企业分散的计划列入全部供应链计划中,实现资源与信息之间的共享,增强供应链的整体优势,企业才能以在最小成本和转换成本之间获得成本上的优势。例如,供应链统一的状况下,上下游的企业减少库存,所有的上游企业产品能够准确到达下游企业。就加快了供应链上的物流速度和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获得最终消费市场需求信息。SCM在多个企业之间共享业务数据,联合预测和管理等工作,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它是ERP系统在企业之外的延伸。
4 全面协同商务模式
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全是局域的管理协同,伴着企业从大制造到定制的改变,客户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在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还要保持快捷与控制成本的生产,一定要解决全体的效率和效益,只有实现企业内与外的协同来消除。实现企业全面协同CPC (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Commerce的简称) 就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和模式。CPC的重要思想就是协同。在这个模式下,协同到处都有。首先,它是企业内部的一个;其次,它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协同;最后,它是以产品或者服务为重心的协同。全面协同商务划分为三个层次:
(1) 基于Web数据储存。
(2) 为每种产品全部的生命周期的各种业务活动予以帮助,使得各种业务活动可以有效的完成。
(3) 功能访问。CPC框架中,核心是Web的数据存储,协作产品商务 (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 ,指一种应用于制造业的产品研发管理的商务软件类型。是PDM和PLM系统发展的新的阶段。CPC以产品为中心,以Internet为基础平台的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CPC将企业内的应用与数据集成在一起,并通过统一的界面提供给授权的企业内外用户透明访问,把产品设计、制造、客户服务、及其他职能部门以及供应商、合作伙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跨地域的、实时的信息共享网和协同工作环境。它通过CPC平台将企业内的应用与数据集成在一起,提供给授权的企业用户透明访问。数据怎样获取,联邦数据模型并不解决,需要通过EAI来解决。在20世纪的90年代,ERP应用开始使用的时候,同时也会要求它们可以支持已经存有的应用和数据,这样就一定要使用EAI。所以说,EAI的发展是必须的,企业利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技术使分布应用得到了实现,可是后来认识到了连接多样业务处理的好处。其他的推动EAI市场的因素还有应用软件包的发展、针对Y2K方面的问题应用、供应链管理 (B2B集成) 、流式业务处理以及Web应用集成。互联网的发展使协同商务软件的平台使用Web架构方式,面向企业给予了协同的商务模式,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协调工作的业务模式。
5 结语
协同管理,就意味着协同作战。把局部的力量合理地排列与组合,以完成某项的工作和项目。就如同,协同销售。协同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虚拟企业为管理对象的管理理论体系。虚拟企业的实质是由很多个子系统之间联合组成的系统环境,协同管理就是在对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进行时间、空间以及功能结构方面的重组,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强大能力。协同管理方式是现代化管理的必须的内在要求,在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进程中,信息化建设为企业解决了这些个困难,本文表明企业想要实现协同管理,就一定要根据自身得管理状况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来选择与自己适合的协同管理的模式,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敦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哈肯.协同学引论[M].徐锡申等译,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5.
[2]潘开灵, 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安德鲁.坎贝尔, 凯瑟琳.萨姆斯.战略协同[M].任通海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4]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小议现代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以爆炸的方式增长。随着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内部也蕴含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如何更加快捷、方便、准确地将这些零散的信息变为能够指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知识”,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企业统计信息化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统计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内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开发建设统计信息资源,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共享、管理和发布全过程的信息化。
1.企业统计信息化的相关概述
一般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企业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传递、收集、分析和存储各种信息数据,这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涉及的部门和方面较多,不是某个部门单独出面就可以搞定的,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现在,信息化手段已经从辅助性工作向统计业务的核心工作转变,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的定义,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网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把信息技术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在统计部门的开发和应用,使统计信息资源逐步摆脱落后的、传统的处理方式,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来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虽说我们至今对于统计信息化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就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大致上包含了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和决策支持三个部分。
针对目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利局面,我们又面对着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非常有必要建设好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工作。一般来说,现代企业运行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在当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信息的核心来源就是统计信息,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财富。现代企业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的,即统计信息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统计信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统计信息是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统计信息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与基础。因此,企业统计信息化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没有企业统计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同时,当前的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都给企业统计信息化提供了可能性,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企业实现统计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愿望迫切。一般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功能有这些:基础数据管理,指标数据上报,生产经营诊断,生产经营决策以及企业战略决策。
2.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统计专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以及资金投入有限
人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现代企业在投机信息化建设上严重缺乏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导致信息化建设行进速度缓慢。现代企业统计工作的人员虽然对其专业知识非常了解,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无法做到既懂得统计专业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这都是制约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2统计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建立统一的统计标准,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和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统计标准以及受资金投入制约,各专业的基本统计单位、统计指标、统计报表格式存在相当突出的不统一和不衔接的情况,有些专业内部甚至各年之间的指标、分类和编码不完全一致,从而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库的建立,阻碍了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2.3统计信息安全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一直以来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化水平越高,信息安全就越复杂。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不仅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以及黑客的入侵,而且还要防止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另外,既要保证信息本身的安全,还需要对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的安全进行保障。而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没有将信息安全重视起来,统计信息安全更是如此。
3.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的措施
3.1重视统计信息化的作用,增加资金投入
当地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必须重视起来,在统计信息化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上制定优惠政策和各种激励机制。比如,政府部门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统计软件提供配套支持资金;企业本身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人才和统计资源,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企业内外部资金,不断切实改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条件,加大统计应用软件的开发;在企业内部设置首席信息官,这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者,他(她)们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技术部门或信息中心的负责人,而是相当于副总裁或副经理地位的重要官员,首席信息官的设置体现了企业对信息及其处理的重视。
3.2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保障统计信息安全
企业在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时,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统计信息安全。比如,通过严密的密码权限设置保证很少的人能接触到重要统计数据,与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或违约合同,明确泄密或者违约责任;购买和安装专业杀毒软件并不断升级,对各种新式病毒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重要统计原始数据备份工作,设置防火墙,对重要的信息处理和交换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确保统计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有效运作;制定应急机制和应急处理方案并不断演练,对意外事故和人为攻击造成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立即紧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并尽快重新开展系统正常工作。
另外,我国目前的统计法中缺乏统计信息安全及其处理的法律条文,应根据企业统计工作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计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统计部门日常安全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同时,企业内部也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对不同统计岗位设置权限和责任,完善企业统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章。一旦发现某些工作人员触犯相关规章制度,必须加以严惩,从而保证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和有序运行。
3.3注意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引进层次高、实用性强的复合型统计信息化人才,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熟悉企业统计信息化工作流程,并根据新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分配不同的岗位; 最后,定期开展统计干部职工的在职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及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等知识,对于能够满足信息化岗位要求的员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而那些思维僵化、知识落后的员工则应调离原来工作岗位。
4.结语
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统计信息化是诸多措施的关键一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的,也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但是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非常艰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企业、政府等有关部门都有加强交流和合作,以便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菊芬.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结】推荐阅读:
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论课程总结10-15
看《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06-08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07-16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06-14
关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09-02
企业信息网的建设09-02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05-30
信息化企业建设问题07-02
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09-15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