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精选12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1
伴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 信息化工作也从最初的单机、单系统、个别单位应用到目前的集团ERP系统整合, 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多年工作中我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归纳如下:
1.领导的重视对公司信息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松建化的信息化建设与各级领导, 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公司成立了以总裁为组长, 信息化分管副总为副组长, 包括了其他副总在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化落实, 公司领导班子以高度的前瞻性, 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 为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2.强化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1) 明确目标。一直以来, 青松建化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制定信息化工作发展目标, 并随着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 及时予以调整。在每年青松建化总裁的工作汇报中都会提出下一步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信息化办根据总体目标阶段性分解、细化, 并下达目标。 (2)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青松建化除了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还设立了专职独立的信息化办公室, 实现信息化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 成立一些临时机构, 进而保障工作顺利的进行, 比如技术支持组、物料编码管理组等等。 (3) 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各项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 针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推广等, 我们适时推出各类相关制度, 并在后期应用阶段持续不断的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使信息化制度更加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 为公司信息化工作高效管理提供保障。 (4) 建立考核、明确奖惩。结合不同信息项目的推广, 青松建化不定期的各单位对项目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考核。青松建化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不断制定、完善项目考核制度, 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青松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初具成效, 在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中我认为集团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应该更上一层楼:“高起点规划, 以规范基础业务为突破点, 以集中管理和协同办公为中心, 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推进”。
一、高起点规划
(1) 从战略高度进行管理信息化规划, 充分考虑未来十年集团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管控模式是否会有大的变化。 (2) 从关注业务操作层应用提升到面向管理层和决策的应用。 (3) 规划时应考虑最新的IT技术和IT实践, 使得集团的信息系统无论在应用上, 还是在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先进性。 (4) 信息化建设要考虑投资收益比, 分析各信息系统建设未来能带来的成效。
二、以规范基础业务为突破点
规范基础业务对信息化系统至关重要。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业务规范、核算标准和各种规范制度。统一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共享的编码体系, 建立共用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库, 形成统一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各个系统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统一标准, 统一规范, 统一接口, 统一运行平台的原则。
三、以实现集中管理和协同办公为中心
(1) 集中办公、集中决策、分散业务的管理模式, 是集团的管理的核心, 也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2) 集团组织设计是所有公司和管理部门在一个平台协作经营, 既有分权、分工, 又有协作、配合, 内部的供应链业务是高度的协同关系, 所以必须在集团打造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四、信息化人员保证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员的保证将是信息化成功前提, 因为这些人在企业内部不仅仅单纯是企业的IT技术人员, 因为他们对企业的业务情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甚至他们能够成为某个业务的骨干, 这样的人能够保证信息化系统跟企业有很好的匹配, 让信息化系统真正成为企业自己的系统。所以说他们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保证。这样的人才将是企业的宝贵的财富。
五、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推进
(1)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集团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不可能一蹴而就, 信息化的建设步骤应该从基础应用开始部署, 逐步升级, 系统成功的可能性才大。 (2) 在稳妥的前提下, 不放弃积极的目标, 总体架构和应用规划必须有前瞻性。 (3) 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也不是所有管理和业务都需要IT支撑在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要通过项目里程碑目标的设置, 有效控制项目进度和风险, 步步为营。在实施的过程, 为确保实施效果, 必须将内部的管理改进和信息化推广有机结合, 唯此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 一定要坚持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的原则。 (4) 处理好信息化的各个层级专业的分工关系, 处理好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什么是工业控制系统应该解决的内容, 什么是管理信息化能解决的问题。 (5) 在实施方法上, 除一些必须同时上线的模块外, 有些模块可以先试点, 成熟应用后复制推广。避免某些关键的管理系统仓促全面上线, 出现问题后, 造成业务停滞。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2
2008年应用,主要包括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缴税、网上认证、远程报税等功能,与当地技术公司联合开发。其中发票管理模块主要针对原手写普通发票的验旧业务,现湖南手写普通发票已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审批类业务,其主要思路与“网上预审批”类似。如税务中介机构为新开办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就主要使用网上办税厅的“税务登记”模块。一方面方便了办税人员,另一方面也免去税务人员录入的繁重工作。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
2008年面向基层征管工作开发,35个工作事项,52个工作表单
主要使用对象为税管员,台账,抵触,不适应专业化改革需求
零差错
“征管软件前台数据录入监控平台”,类似于外挂,在数据进入数据库前充分校验 汇算清缴申报校验,纳税人在专门的软件中做申报表,由所得税处定义所有钩稽关系,校验规则
制度上,内部监控,并将数据质量纳入对基层单位的考核指标中
数据利用
数据分析 业务部门提需求,信息中心开发报表
指标预警 自动推送评估部门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是推动
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30年来,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在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指导,从而保证了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一步一步向前不断深化发展。要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
企业文化建设在国内改革和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确立,
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1997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要适应新形势,建设企业文化,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到我国发展战略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企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也是实现人们精神追求和体现价值的重要社会组织。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源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不断发展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
构成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等有关部门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引导、推动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对中央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自2003年成立以来,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正确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工作,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通过颁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动中央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等社团,以及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始终是企业文化生机活力的源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文化只有符合民族的文化,才能扎根久存。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蕴藏着报效国家、重视理论、崇尚道德、信奉诚信,讲求仁义,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和价值理念。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和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丰富营养和重要基石。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一大批企业从实际出发,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注重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挖掘内涵,吸取营养,既大力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企业文化的生机活力,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重要而宝贵的经验。
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不断完善与经营
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是推动企业文化
进入管理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初步探索形成了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物质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在实践中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形象识别体系,并使之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了企业文化整体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在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中,逐步形成了以廉洁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营销文化、品牌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子文化体系,促进了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企业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发展,为企业文化融入管理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确立和体制机制
的不断完善,是企业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的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更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形成要素,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企业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注重分类指导,加强宣传教育体制培训和载体阵地设施建设,加强督促检查和评价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日益到完善,保证和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处。
与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成为
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证。而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管理为纽带,把理想信念、形势任务、法律法规教育与弘扬企业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了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成为了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共进,企业的文化优势与政治优势结合互补,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4
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的设计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首要前提, 而模型结构的设计必须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一般包括4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ξ1) 、信息系统应用 (ξ2) 、人员信息化素质 (ξ3) 、IT战略管理 (ξ4) 。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包括4个二级指标:IT投入合理性、企业网络性能、数据库稳定性、软硬件维护能力。首先, 信息技术在软件与硬件方面都在飞速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外界环境变化,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对IT建设的投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IT投入必须保持在适度的范围, 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 企业信息网络是以计算机系统、通讯设备等手段为依托, 以各种信息机构和信息人员为节点所组成的有机综合体。企业信息网络将分散的信源、有序的信道、信息需求的信宿连接在一起, 组成纵横交错的传输路径。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信息流通与传播的保障, 因此, 企业信息网络性能的强弱是衡量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的一个重要测评因素。再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是各种应用软件发挥功能性作用的平台, 是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精确性、规范性是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离开了数据库的支持, 信息系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 软硬件维护能力是指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 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以后, 日常运行和维护的管理工作相当繁重。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 不仅取决于系统的开发设计水平, 还取决于系统的维护效率。
信息系统应用要素包括4个二级指标:信息化决策效率、CRM能力、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辅助功能。首先, 信息化决策效率是指企业依托信息系统实现决策功能的效果和成功率, 这是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最高境界, 但目前在国内外企业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次, 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及时地提供产品和服务, 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流失, 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实现客户与企业共赢的营销管理手段。CRM的内涵主要包含3个内容:顾客价值、关系价值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平台, 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制胜的关键。再次, 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是衡量企业信息系统运用绩效的一项综合测评指标, 它是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 通过与外部网络的安全对接, 充分实现企业对外业务信息化的过程。电子商务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商业模式, 利用网络提供的通讯手段在网上实现交易活动。电子商务已经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商务活动进行的方式, 扩展到极为广阔的领域。最后, 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实施也是衡量信息系统应用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 批量化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顾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许多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应运而生, 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批量客户化生产 (Mass Customization) 和敏捷制造 (Agile Manufacturing) 。
人员信息化素质要素包括4个二级指标:复合型人才比例、IT专业人员开发能力、全员信息化能力、信息化业务培训。首先,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企业具体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就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高效地实现具体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转换。多年来, 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一直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 也是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也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次, 在复合型人才的系统控制之下,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IT专业人才的支持。因为信息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动化体系, 涉及软件、硬件、网络、通讯技术等诸多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显然, 只有具备较高IT能力的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工作。目前, 技术外包是解决企业信息技术人员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 技术外包也是一把“双刃剑”, 外包成分太少将不足以解决企业内部技术短缺的问题, 而外包成分太多将形成企业技术漏洞。再次, 全员信息化能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信息技术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 信息化已渗透到现代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任何人也无法逃避信息技术的冲击, 因此, 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内部少数IT技术人员的事情, 而是全体员工在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 形成一个同心协力的整体, 使信息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与功效。最后, 信息化培训是提高企业人员信息化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 因此也可列为人员素质测评要素的指标之一。信息技术是在飞速发展的技术, 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和较短的生命周期, 所以, 信息技术的应用主体也必须加强知识更新, 才能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
IT战略管理要素包括信息系统战略规划、BRP建设、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4个二级指标。IT战略管理不仅仅是指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而是将信息化建设融合到管理学最前沿的管理手段中去, 即用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去改造传统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案。首先,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和研制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1]。系统战略规划是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技术、时间、维护、升级等方面的统筹安排;系统分析主要包括提出项目目标、项目目标的可行性分析与现行系统流程图的审读等内容;系统设计, 又称物理设计, 是指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提出物理实现的具体方案;系统实施是指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关于新系统的方案说明书转换成一个完全可以操作的信息系统。其次, 信息系统的建设要与业务流程再造密切结合。30年来管理领域信息系统开发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凡能与管理业务紧密结合、对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加以改造的, 就能取得成功, 否则将遭到挫折与失败[2]。因此, 脱离了BPR的信息化建设仅是对传统业务流程的机械重复, 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改造。再次, 在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必须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平台的功能性作用。根据国外企业信息化的运作经验, 与信息系统建设相关性最强的管理思想与手段是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彼得·圣吉认为组织学习是5项修炼的整体, 这5项修炼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以看出, 每项修炼的成功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整合与支撑。最后, 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知识管理过程也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知识管理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化的对象和范围, 而信息化也同时提高了企业知识活动的管理绩效。彼得·德鲁克说:在新的经济体系中, 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 而是唯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是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唯一源泉。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 (如表1所示) 。
三、模型验证
1. 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方便抽样”方法, 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300家企业作为样本, 抽取条件是该企业近两三年来存在向咨询公司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咨询行为, 或者参加过该咨询公司关于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培训或公开课。样本分布于京、津、沪、渝、豫、皖、苏、浙、陕、蒙、桂等11个省、市、自治区, 基本代表了我国企业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通过电子问卷、邮寄问卷、电话采访、面谈等形式, 笔者向300家调查对象寻求数据支持。受访对象均为企业的CEO、CIO、CKO等中高层负责人。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数据180份, 有效回收率为60%, 满足调查研究中样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
2. 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了SPSS 11.5和LISREL 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固定方差法) 。
得因子负荷参数列表, 见表2。
注:模型经过两次修正, 灰暗部分为因子负荷值过低而删除的因子 (X1、X6、X8、X12、X14) 。
得因子协方差矩阵为 (修正后) :
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 (修正后) , 见表3。
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无需继续进行修正[3]。
3. 结论与启示
(1) 由因子负荷列表可知, 指标X1、X6、X8、X12、X14虽然通过了探索性因子分析, 但没有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结合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知,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IT投入缺乏合理性, 客户管理能力与生产信息化能力严重不足, 信息系统运用过程中没有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另外, 企业信息化建设未能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融合为一体。
(2) 由因子相关系数矩阵可知, 信息基础设施因子与其余3个因子的相关系数过低, 人员信息化素质因子与其余3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也过低。由此可以看出,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其基础平台的功能性支撑作用, 并且信息化人员的专业潜力也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 存在人力资本的闲置问题。因此, 至少就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来讲, 我国企业信息化在整体上还远未达到理想应用状态, 存在较大的价值创造可拓展空间, 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摘要:企业信息化测评模型的建立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前提。测评模型的设计既要依靠信息化理论的推演, 又要基于信息化实践的验证。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行为, 运用双因子分析, 可以对模型的有效性提供实证检验。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电子商务,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司有和.企业信息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43-149.
[2]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6) :1-8.
区国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篇5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设立机构。鉴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信息机构是基础。在信息系统建设起步阶段,我们在现代化设备的购置,软件的开发,各种基础资料的积累,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自2000年在原微机室的基础上,成立信息中心以来,承接了全区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为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先后制定了《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办法》、《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员守则》、《区国土资源局机房管理制度》等,明确规定了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的使用、链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保障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在加强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人”的主导作用,运用政策吸引、制度约束、培训提高等方法,通过不断地吸收、培训,凝聚了一班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并争取了大量的试点工作和培训来用兵、练兵,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局共有专兼职计算机管理员2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4名,可完成网络组建、网站的开发设计、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设计简单程序等工作。我们还在工作中注重加强与高校、信息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借用外脑和外力,进行观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多渠道、全方面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硬件投入是基础,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作为基础性的物质载体,硬件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为此,近几年来,我们明确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在充分考虑设备先进性的基础上,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即按照利用最少投入,获取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原则,先后购买了100余万元的设备,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建成了百兆快速局域网,实现了所有信息点宽带接入因特网,并进一步升级网络系统。作为基础硬件的局域网络已全部通过高标准检测,内部数据传输速度为100兆,接入因特网的带宽为10兆。2003年我们投资50余万元改建了服务大厅,成立了信息化管理的报件中心。2004年我们又投资近10万元购置了大厅的计算机屏幕和触摸屏。截止目前,我局用于日常工作的主要设备包括:浪潮服务器一台、联想万全服务器一台、24口交换机一台、16口交换机一台、8口交换机二台,惠普800绘图仪一台,扫描仪2台,作为工作站使用的奔四电脑30余台。我局还在地籍测量等方面配备了卫星定位接收仪、全站仪等设备。
三、网络建设是目标,力争实现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在建成网络的基础上,我们以业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为目标,根据各科室的工作特点开发设计出网页,建设了业务网站,在局域网内实现了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等功能,定义了网络办公数据存储结构,先后将管理批文、档案资料、影像资料、规划图等数据存入服务器,实现了用地规划、土地登记、矿权登记等资料及图纸的网上浏览查询,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及基础数据的网络共享。目前我局已经能够实现网上检索档案,查询规划图、影像图,收看影音资料,举行网络会议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升级了操作系统,为查询业务信息提供了条件。通过对报件中心的程序不断进行优化,实现了报件的网络化管理,借助该项功能,可以按设定权限在任何信息点上对报件进行查询和处理。根据我局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年4月份,我们又投资近7万元,为本局八个中心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并全部接入因特网,同时又建成了区国土资源综合性信息网站,通过输入本局网址,便可轻松浏览本单位的各种信息,这不仅是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的又一项举措,更加全面地宣传了国土资源局的管理、业务、政策等基本情况,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透明、更便捷,同时这也是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更为有效的手段。
四、加强地籍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
一是高质量地完成了城镇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早在92年我局用全解析法完成了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碎部测量23平方公里的城区地籍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千余个埋石点实测了水准高程,并利用北京地星公司的城镇地籍管理软件完成了3000余宗地的宗地图绘制界址点成果打印和面积量算。95年我局的城镇日常地籍管理工作获国家土管局优秀成果二等奖、省土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96年我局又完成了1:500城镇地籍图库的建设工作。十几年来,我们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完成了已调查区域的变更,并且对拆迁区、规划区进行了补测,对城镇外延扩展部分进行了连测,较好地保持了成果的现势性,为我区的日常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先进的、详实的成果资料,大大提高了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是高标准地完成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98年我局作为省农村日常地籍管理首家试点单位,与天津宏昊公司合作,利用天津宏昊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建设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以98年的数据为基础建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结合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转入中地地理信息系统管理。2004年5月份,我们完成了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掌握了最新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目前,利用该系统,我们还实现了城镇以外的所有农村日常地籍的随时变更。以农村地籍的日常动态管理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最准确的基础资料。目前,我们将对城区2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并建设新的城镇管理数据库。
五、利用遥感技术建设和更新基础数据库
过去开展工作所用的图纸属于以点、线为主的线划图,图上可判读信息量小,很难在图纸上将地块准确定位,即使简单地看一下用地变化或违法占地情况,也必须拿着图纸到现场才能准确了解情况,在时间和人力、物力上都造成了很大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2年5月份委托省遥感中心重新进行了全辖区1:1万及部分地区1:2000比例尺的航摄,并制作成正射影像图,在建设用地、规划、地籍一体化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正射影像图叠加到基础数据库中,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叠加,依据影像资料对上报用地资料进行审查,开展土地监察,并对过去的地籍资料进行更新。不仅使处理资料有了直观而明确的依据,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得到了管理人员身在办公室即能洞察全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效果,为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千里眼”,而且较为合理地利用了资金,避免出现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搞调查,数年后因变更不及时而没有现状数据的现象。
六、开展了其他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建设
自2002年开始,我局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配置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采矿权登记子系统,实现了采矿权登记发证信息的计算机输入、管理及查询输出,并建成了辖区内的矿区范围图,逐步实现了对矿山企业开采情况的动态监测。为树立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文明办公的形象,我们还于近期建立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智能化查询。先后设置完成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并建成了相关的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了公文流转、窗口报件审批、公共信息、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成效显著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我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一些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地政、矿政管理中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局域网建成后,极大的方便了日常工作的运行。档案查询的设置使得档案查找可在瞬间完成,在对具体情况不明资料的查询中更见优势,因在数据库中存储了相当齐备的内容,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省却了书面档案的查用,这项功能设置于局内部网站,因此在并入我局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均可加以利用,可以方便及时地调用土地利用规划图、影像图等。同时我们还对因特网做了积极的利用,对法律法规的查阅、优秀成果的吸取、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保持共产员先进性教育时期,我们制作了教育网页,各科室、各片所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的方式就可以进行学习和互相交流。特别是综合性信息网站的设立,对内为更好地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对外是宣传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阵地和窗口。
二是信息遥感技术已经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通过将影像图与现状图等专题图叠加,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影像图生动形象、信息丰富的特点,坐在办公室中便可对用地情况进行审查,通过判读图纸有针对性地开展变更调查工作,利用系统进行统计汇总,也可以通过事先在图上了解违法占地情况,然后按图索骥迅速及时地开展土地监察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农村地籍、城镇地籍、规划、现状等数据库,我们可以自如地绘制占地位置图、正射影像图、规划、现状等大型图件,为土地手续申报、土地执法监察、大项目规划等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另外,根据地籍地政实际工作需要,我们购买的多套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了土地证书内容录入、土地证书打印、土地登记查询及土地登记统计汇总等工作。特别是在房改房发证工作、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中发挥了高效作用。
四是建立起矿业管理信息系统后,为妥善解决多级发证引起的矿业权重叠设置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围绕日常实际工作需要,提供多种业务管理模块,在网络应用模式中,实现矿业权数据库的异地查询、检索、矿业权重叠判别等多种功能。
八、近期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局目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下一步急需开展以下工作:
(一)将各类系统软件集成到基于gis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
虽然我局的网络环境已经建成,但用于业务工作的软件仍是基于不同平台的单机系统,且数据存储格式不一致,以土地管理方面数据为例,就同时存在mapgis、genemap、vfoxpro、access等多种数据格式,造成数据不能统一使用。此外,由于各个系统并非按照整体思路开发设计,致使各科室利用计算机开展的工作不能相互衔接,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为此我们急需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发集成一套综合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之上,支持网络化工作模式,可转换前期的各类数据,统一管理全局的空间数据库,实现业务数据同源同步处理,具备国土资源管理信息输入、处理、智能查询、统计分析、结果输出、数据格式转换、辅助决策管理等功能,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检核审批、结果反馈于一体,支持区县级国土资源局的所有业务工作过程。
(二)对现有数据进行改造
由于工作体制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所使用数据的现势性比较差,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由于过去详查和变更调查工作基本上由乡镇人员完成,并且当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使历年形成的调查成果与实地情况存在较大误差。2004年,我们对全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掌握了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但城镇地籍数据也因图形数据与登记数据分开管理,测绘速度跟不上用地变化速度等原因,造成图形与属性脱离,且与实地情况不完全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新拍摄了航片并制作出1:1万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在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后,又制作了城区附近300平方公里区域的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这为即将开展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根据信息系统的要求构建数据结构,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三)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
由于现有的工作流程是在单机作业方式下形成的,所以相对于网络办公自动化模式有许多地方显得不尽合理,例如农村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及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分属不同科室管理,使本应属于同一体系的系统间缺乏数据流动,增加了利用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的难度,为此我们准备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九、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6
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实施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3月29日至4月2日,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全国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培训会。会议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副省级以上地方纪委监察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共170多人参加会议。
会上,河北省、安徽省和广东省就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分别作了介绍,并现场演示了设立的项目信息公开专栏页面和内容设置等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章晓杭处长解读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及附件,并就各地方分组讨论和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中央纪委监察部执法监察室正局级监察专员兼副主任孙怀新在会上对全国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地方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及附件,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做好监督检查,协调推进各项实施工作。通过培训会,各地方对《实施意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准确,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落实有了很多的把握,达到了培训会的目的。
背景介绍:2009年中办发27号文件《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对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央领导小组文件《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關于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工作进度和承担单位。为了深入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在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下,采用先试点后全国推开的方式,2010年先行开展了10个省和4个部门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实践表明,在国家层面制定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明确信息公开共享标准规范,各地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实施信息整合发布和共享是可行的。为了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协调小组办公室共同研究起草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本次培训会就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
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谈 篇7
1 数字化医院概述
数字化医院是由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它是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产生的网络集成信息系统, 是当今信息社会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化医院整合医院建设中以‘管理为基础’、‘医疗为核心’、‘病人为中心’的传统理念, 最终为医院提供一个可靠的、实用的、规范的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最突出的优势有两点, 一是数字信息技术直接服务支持医疗, 最大限度的帮助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例如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 PACS利用计算机采集X光、核磁、CT、B超、内镜和病理等医疗设备的医学影像, 并通过模数转换为数字化形式加以存储和检索。结合HIS系统, 医务人员可以快速便捷地在计算机终端上检索并查看病人的影像资料和影像医师的诊断说明。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 information system, LIS) 数据库和条码技术, 将病人的个人信息和生化检验结果存入LIS服务器, 再结合HIS提供给医务人员快速便捷地查询。在PACS和LIS的基础上, 直接利用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 实现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 从而为患者建立起一套终身健康档案, 为医务人员全面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健康史、既往病史和治疗用药史提供了可能和很大的便利。二是数字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是医院管理者忠实的情报员, 是管理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把医院一线的最原始的数据无差错的汇总给管理者, 所有的数据都取自于源头, 绝没有人为的差错和水分, 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医院管理者管理思想最忠实的表达者和执行者。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决定着医院不同岗位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固化下来, 再以医院信息系统为载体在全院不折不扣的执行。医院信息系统规范了医疗流程和就医模式, 规范了医院物资管理模式和药品材料管理模式, 使医院的工作模式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 我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院从1997年在本地县级医院中率先引进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建成了我院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 改变了我院传统的管理、医疗、服务的模式, 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建设给医院带来的切实好处, 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 医院人深有体会:财务科可以方便实时的查询药品、医疗等各项收入、支出情况;经济管理科可以对任意不同时期、任意科室进行成本绩效核算;药品和医疗耗材实现了从金额管理到数量管理的转变, 而且可以动态跟踪药品和医疗耗材的使用情况, 及时调整库存;医生可以直接查询病人的数字化资料、开电子处方和生化检查;院长可以及时获得就诊人次、住院人数、各个科室医生的工作量, 药品、医疗耗材和各种物资的进、销、存情况, 财务各项报表, 核算各项报表等各项微观和宏观数据, 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了真实的原始数据。
我院的信息系统是从小到大, 从局部到全院, 逐步建设, 分步完成的。1997年建成基于DOS操作系统的NETWARE/FOXPRO服务器, 下设十几台无盘工作站, 最初实现了门诊收费和门诊药房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接着后续工程又新增了病区医嘱管理模块、药库药房管理模块、器械和总务库房管理模块、财务和经济管理模块、院长查询模块。最后建成了覆盖全院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IS) 。系统的建成和使用规范了我院的管理手段, 增强了管理水平,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约了人力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系统使用了4年之后, 我院对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建成了基于WINDOWS SERVER 2000操作系统的SQL SERVER服务器, 客户端采用以WIN98为工作界面的有盘工作站, 补充完善了门诊收费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医嘱管理系统、出入院系统、器械/总务库房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等等系统模块。2008年院领导以医院数字化建设为切入点, 狠抓医院建设与管理, 提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面向临床发展, 直接为临床服务, 建设数字化医院。建成了以条码输入为特点的检验信息系统 (LIS) , 以X光、CT、核磁为主体的医学影像存储和通信系统 (PACS) , 转变提升了医院信息系统 (HIS) , 建成了医生工作站, 实现了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但是, 我院目前的医院信息系统只是整个数字化医院建设中在一定范围、一定功能内的实现, 数字化医院建设之路仍然很长。
在硬件方面,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院建成了四通八达、性能先进的网络硬件环境。以三条光纤为主干, 把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综合楼和后勤楼连成一体。主交换机采用HUAWEI Quidway s5600 series光模块千兆交换机, 使得我院的网络性能大大提高。六台不同功能的服务器更是为我院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3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体会
1) 如何选择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则是中、小医院管理者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买软件就是买服务, 软件离不开服务”这已是IT用户的共识。软件不同于硬件, 硬件有统一的市场标准, 而软件没有, 作为软件的使用单位, 要多考察周围医院都是用的哪个公司的产品, 该产品在使用期间有无大的漏洞, 找一家在本地市场占有率高, 特别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公司来合作。只有这样, 软件的后续服务才能得到保障。全国有上百家专业公司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面对诸多应用产品, 医院领导应结合自身实际, 从医院长远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 慎重挑选一套较为成熟的通用软件系统, 先按系统的流程和模式运行起来, 然后再逐步优化和完善。
2) 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分步实施。先抓住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着“先易后难, 管用并举, 效率优先, 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分阶段实施策略,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建设初期首先抓住主要功能 (基本功能) 的实现, 按照系统流程顺序启动, 再深入细化和延伸扩充。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求质量重实效。任何一种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其本身是不可能包容所有需求的, 不是所有的软件都适合你,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合适的软件, 软件本身将永远落后于实际工作要求。因此中、小医院无论是选择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还是制定实施规划都要量力而行, 稳步推进, 切忌一开始就追求完美无缺而急功近利。在系统建设中首先要重质量, 求实效, 把工夫下在软件应用上, 把效率和效益放在第一位, 待系统运行平稳、获得成效并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 再设法扩充系统功能, 营造完美或弥补不足。
3) 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克服应用信息系统的阻力。中、小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阻力往往来自于医院内部, 习惯势力和损害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阻力是建好用好医院信息系统的最大障碍。为此, 医院管理者则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克服杂念和阻力, 力求通过借助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动医院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习惯的手工作业方式向计算机网络化工作模式转变;传统的决策管理手段向现代信息化科学管理模式转变;医院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其良好的医院形象赢得信誉, 以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信心, 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4)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主要管理者必须参与系统规划、流程和实施方案设计, 或对承建信息化工程公司提出的建设方案, 进行审核, 关键环节要进行把关。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信息密集型工作, 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极大地影响着卫生服务运行的效率。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 中、小医院只有尽快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 才能全面提升医院竞争力,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管理思想建设、管理理念更新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也是实施数字化医院战略决策的基础工程, 新制定的医院评审标准已把医院信息化的水平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因此, 中、小医院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医院一把手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 只有统一认识, 统一部署, 积极参与, 真抓实干, 才能避免在建设中兜圈子、走弯路, 确保建设力度和实效。我院在建设医院信息系统过程中, 始终坚持“一把手”原则落实到位, 立足在建好用好上下工夫。总体规划思路与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具体实施方案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 领导决策指导与系统设计思想相适应。在整个网络施工建设和系统软件启动、运行中, 院领导密切参与了工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设计和工作流程设计全过程, 针对在系统管理模式、结构框架、综合布线、布点、设备选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院领导充分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 反复研究论证, 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各个环节的主要矛盾上, 集中解决建设经费困难、技术力量不足、认识观念滞后等问题, 积极筹措资金, 强化全员培训, 调动各方面力量, 确保信息系统建设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预期目标。
5) 医院信息化建设, 必须依赖于一个好的医院管理基础。一个管理有效的医院必须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平时医院管理有效, 在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时, 才能令行禁止, 全员步调一致, 才能不因为某个环节的延误而影响全局。如果医院管理松松垮垮, 管理不到位, 工作人员纪律散漫, 工作拖延, 那么信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就难以落实到人, 即使落实到人, 工作也难以做到位。所以要想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
6)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系统。各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 中、小医院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 在维护其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 要注重突出个性特征, 打造适合医院自身发展且具有个性化的网络信息应用系统。编制数据字典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不仅是系统具有个性化特征最直接体现, 还关系到系统能否顺畅运行, 确有医院不重视数据字典编写, 造成应用混乱导致系统运行麻烦不断的教训。数据字典编写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是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的根本, 要指定专人负责。我院的数据编码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收集整理院内曾经使用过的所有编码, 对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等权威书籍规范临床诊断、治疗、手术、处置等名称的标准化书写;第二步按照《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 根据本院收治疾病、手术、开展的各项诊疗项目逐一对照, 保证收费项目和价格对照准确无误;第三步按照系统软件编码规范化要求, 分门别类对《疾病诊断名称与代码》、《检查项目名称与代码》、《药品名称与代码》、《科室与人员名称代码》等组织人员进行综合审查修定。在系统应用过程中, 还要重视对编码的维护和管理, 根据软件升级、技术项目更新和人员等变化适时完成对编码的扩充、修改和调整,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7) 医院信息系统是全员使用的系统, 必须调动全员接受培训, 积极使用, 形成整体氛围。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是形象工程, 更不是建出来给别人看的, 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实实在在要用的东西, 尤其在系统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人既是计算机操作员、数据录入员、又是流程控制员, 人的素质、能力、观念, 以及对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熟练掌握的程度, 在系统运行质量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全员参与的思想、全员培训的观点, 动员全员主动配合, 接受培训, 积极使用, 形成整体氛围。我院把全员化、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培训考核始终贯穿于系统建设和运行全过程并形成制度严格落实, 除了加强对本院工作人员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的培训, 对招聘、进修、实习人员入科前也要组织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系统软件 (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子系统等) 操作技能、网络安全知识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等, 先后举办10余期培训班, 培训各类人员500余人次, 通过培训促进全员信息化观念的转变, 激发全员积极参与、使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热情, 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
医院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医院现代化、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是医疗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医院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医疗产业的主要特征, 这对于IT专家、医学家和医院管理专家都是新的挑战。我们要面对这一挑战, 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 推进医院信息化快速发展。
摘要: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面向临床的信息系统, 形成数字化医院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 发展壮大医院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医院是由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模式。数字化医院主要由三大部分HIS, LIS和PACS组成。该院的信息系统是从局部到全院, 逐步建设, 分步完成的, 现已形成了以HIS为核心, LIS/PACS延伸到临床的数字化医院基本框架, 最后总结了经验体会。
国库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篇8
以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为代表的世界经合组织 (OECD) 国家国库信息化发展较为成熟和规范, 分析和研究其发展特点, 对完善我国国库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OECD国家国库信息化建设高位推动, 信息应用综合性和共享性好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政府信息化热浪开始大面积地席卷OECD国家。以意大利、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一批OECD发达国家先后开始将国库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数字政府计划”高位推动。作为数字政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库信息化建设不仅在国家层面上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与人力支持, 形成了严谨高效的组织保障, 同时得益于政府推广的可同时连通央行、财政、商业银行、预算单位的综合性电子行政系统, 实现了国库与外单位业务系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利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库的服务方式, 国库信息化建设迅速驶入了快车道。
(二) OECD国库收支系统高度无纸化, 资金运营成本低, 效益高
很多OECD国家的国库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依托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 努力研发无纸化的国库收支系统, 有效提高国库资金运转效率。例如, 美国主要通过EFTPS系统实现了税收缴库的高度电子化, 极大地降低了美国的税收成本;支出管理方面, 美国联邦、各州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高度信息化的国库支付系统, 电子信息在联邦机构、区域财政支付中心、联邦储备银行、财务管理局之间传递, 实现电子化资金支付和自动化账务处理。在法国, 法国央行将中央银行的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的清算系统直连, 同时不断增强支付系统功能, 于2001年、2002年先后上线了tele T-VA (增值税及相关流转税在线支付申报及无纸化退税电子功能) 、SAFELIT (大企业公司税、工资税、财产税在线支付系统) 等系统, 也实现了国库收支的电子化。
(三) OECD国家政府收入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 国库管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OECD国家国库管理有一个很明显的共性, 通过运用国库电子化信息系统将税收、非税收、社保基金等所有的资金整合在一起, 统一纳入国库进行单一账户管理核算, 从而大力提升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 进一步强化其监管实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是通过FIRM为核心平台, 所有关联系统全部接入联邦政府平台实现网络化, 并能及时快速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和财务信息分类保存。依托计算机网络, 联邦政府还设立公共账户办理, 通过邮局网点多、分布广的优势, 授权邮局代办预算收入的收纳, 通过FIRM系统集中同归审核和支付, 因此联邦政府可以随时了解和全面掌握政府整体财政资金的状况, 实现资金与信息的同步传递, 有效增强央行国库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有利于促进现代财政与国库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 OECD国家强化安全管理, 信息技术安全性和保障性强
很多OECD国家财政管理相关业务系统 (如美国的EFTPS、Automated Clearing House、Go Direct等) 大都直接运行在互联网上, 对应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升级。一方面通过身份认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加密和外网隔离等方式来保证系统安全。比如美国对在国库支票右下角印上了由支付日期、金额、收款人等关键信息生成的支票密码, 美联储在办理支票兑付时, 将其与财务管理局支票签发系统的电子信息进行比对, 审核支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无误后, 方可办理相关业务;另一方面, 很多国家政府强化了各类收支信息系统的灾备管理工作。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 OECD国家有效确保了国库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五) OECD国家致力于国库收支系统开发, 系统信息分析功能强大
大多OECD国家致力于国库分析系统分析功能的开发, 利用国库电子化系统在收集国库收支信息方面的优势, 开展对国库资金流量和存量分析, 完善了国库信息系统的现金管理功能, 有效降低了公共组织成本, 获取了投资收益, 同时, 为政府公开市场操作及国债融资需求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例如, 美国国库分别为开设在商业银行的每个国库账户核定一个“目标余额” (target balance) 以备使用之需, 对开设在这些商业银行的国库账户, 还要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FDIC) 提供保险或由其他机构提供保障;当联邦储备银行账户日终现金余额可能低于“目标余额”时, 财政部门在当天或次日上午11时以前, 从商业银行“税收与贷款账户”调入现金补足。
二、OECD国家国库信息化建设经验借鉴
(一) 国家应高度重视, 开发综合电子行政系统
我国国库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 财、税、库、银等单位的业务系统大多都是独立运行, 信息资源共享性不够完善, 作为连接政府、财政、税务、海关, 实现跨部门网络互联的财政资金运行和信息的中枢, 国库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与效率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的高低, 因此建议参照OECD国家模式在国家层面上高位推动, 由中央政府构建一个综合性电子行政系统, 使其成为财政、税务、央行、商业银行、预算单位业务系统信息交汇中心, 实现跨部门信息的高度共享, 真正克服当前各自为政、共享性差、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 加大国库系统电子化的应用范围, 促进成本和效率的提高
我国电子化应用有待提高, 虽然成功实现了国、地税部门电子缴税业务的全方位覆盖, 但很多地方财政及海关税收入库、退税等业务手工劳动仍占主位。因此建议借鉴OECD国家国库收支电子化管理模式, 继续加大横向联网宣传, 进一步提高电子缴税业务占比。积极协调财政相关部门出口退税业务、进口税收业务、财政部门的收支业务的电子化进程, 提高国库资金的收缴和支出效能。继续拓宽国库直接支付业务范围, 将各类财政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个人或政府大宗采购供应商, 实现资金在国库系统封闭运行和点对点直拨, 有效解决资金层层拨付可能导致的延压、挪用、侵占甚至贪污等问题, 让财政预算执行在阳光下运行。
(三) 积极推动政府全部收入全部纳入国库, 促进国库管理职能的提升
我国并不是所有政府收入都纳入国库管理, 因此建议参照OECD国家国库管理经验, 以新预算法出台为契机, 加速将预算外资金、社保资金等政府收入纳入央行国库单一账户统一核算, 有效提高政府、财政部门对非税资金的调配能力, 促进财政收支行为更加公平合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单一账户。
(四) 加强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建设, 确保系统和资金安全
借鉴OECD国家国库收支系统安全管理模式, 建议不断增强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尝试将身份认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加密、指纹识别和外网隔离等信息技术嵌入到国库系统中, 提高国库业务系统整体安全水平。
(五) 积极开发和拓展国库系统分析、预测功能, 有效提高国库管理水平
借鉴OECD国家国库收支分析系统强大的特点。建议将国库收支分析TMIS系统信息利用作为后续开发的重点之一, 增强模块数据加工的灵活性, 使其支持用户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利用系统数据, 进而为开展国库分析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统计信息, 为财税部门及地方政府及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提升基层央行形象;同时, 参照美国“目标余额”管理模式, 探索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央行国库现金管理工作。
摘要:国库信息化建设是国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履行管理职能、完成国库业务处理的手段和过程, 是网络时代国库业务发展的方向。近年来, 人民银行通过借力现代化信息技术, 推进了原有国库业务流程的再造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个以“3T” (TIPS-横向联网系统, TCBS-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 TMI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 为支撑的纵横相联、业务种类丰富的国库信息化系统建设框架已基本成型。当下, 借鉴发达国家国库信息化经验, 积极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库业务管理系统, 有效拓宽国库服务经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加速构建“现代化服务型国库”, 成为我国国库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国库信息化建设,国际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贵生.现代国库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2]曹协和.国库电子化的国际趋势及启示[J].金融实务, 2010 (10) .
[3]赵永旺, 刘文卿, 石桂华, 孙士和, 陈璐璐, 田红梅.美国、加拿大国库支付电子化管理及启示[J].中国财政, 2013 (22) .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9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项目管理,统一建设
0 引言
“十一五”期间, 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 按照《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结合企业实际大力实施信息化“登高计划”。为快速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各单位信息化项目普遍采用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原则, 与单个用户定制化开发信息化系统相比较, 统一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在项目管理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下面本文从需求管控、设计管控、研发管控、测试管控、应用管控、数据管控、人员管控等7个方面分别阐述统建项目的管控经验。
1 需求管控
信息化系统是支撑用户业务开展的工具系统, 一般而言单个用户信息化系统其需求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多个用户, 同样类型的业务其细节之处千差万别, 因此需求管控的首要任务是固话业务流程, 规范业务标准。
功能设计人员应首先开展业务梳理工作, 不仅需要深入用户单位直接面对一线人员开展访谈, 收集相关规程、制度、标准, 了解自建系统业务实现方式, 同时还要开展行业外类似信息化系统的调研工作。在完成业务规范初稿编制后, 需召集用户单位业务专家集中开展封闭评审, 通过详尽讨论, 形成建设单位与用户单位共同遵循的业务规范。
需求管控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系统应用反馈的收集、整理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逐步完善直至实用化。建设单位在系统上线后, 应立即建立需求反馈平台, 并以此为基础收集系统应用反馈信息。
功能设计人员从应用反馈信息中提取出有效的需求, 定期组织业务专家开展需求评审, 评审通过的需求纳入设计计划。项目管控人员定期统计应用反馈信息的落实情况, 并以此作为相关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2 设计管控
统建项目设计能力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具备一支实力强大的顶层设计队伍, 项目成效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从需求、设计、研发、测试、部署到应用反馈, 功能设计人员都应全程参与, 其中需求、设计、应用反馈本身就是设计人员的主体工作, 研发、测试、部署的成果评审, 功能设计人员应积极参与, 确保输出成果符合设计要求, 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输出成果, 功能设计人员具有否决权。
相对而言, 强设计弱研发是统建项目的典型特点。在统建项目建设过程中, 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势必会造成需求反复, 项目建设低效的后果。
功能设计人员应保证其输出成果, 包括需求分析及设计文档的权威性。定稿前广泛征集评审意见, 包括项目组内部评审、用户单位邮件评审以及最终的集中评审。设计终稿签字生效后就成为后续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 设计变更需要严格控制。
3 研发管控
研发管控的核心是以版本发布为周期做好研发过程管控。
结合功能设计的输出成果和上一轮版本的应用反馈, 项目组首先需要会商明确下一轮版本的研发功能项, 并对其设计做出评审, 评审需有用户单位的业务专家参与, 保证业务实现的有效性。
代码编写阶段需要加强过程管控, 特别是前台的业务展现应及时将输出成果通报用户单位的业务专家, 取得其对业务实现的认可。研发组内部应加强代码质量管理, 重点模块集中开展代码评审, 对代码质量缺陷举一反三, 及时梳理其他模块可能存在的代码风险, 通过自查和抽查手段, 提升代码编写质量。
版本发布前夕开展功能评审, 依照本轮版本的发布功能项再次确认功能输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禁止不符合功能设计的研发工作项部署现场。
4 测试管控
测试是版本发布的最后一道关口, 测试过程不仅仅是功能的确认, 还包括业务的确认、性能的确认和稳定性的确认。
项目组应首先保证测试人员的独立性, 测试结果将作为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测试人员有权退回不符合测试要求的输出代码。
为保证测试质量, 测试人员应首先参加需求评审和设计评审, 深刻领会功能点所对应的业务需求, 并根据设计文档编制测试用例。测试用例内容应尽可能全面, 不仅仅包括功能的测试、性能的测试、大数据量的压力测试、还包括业务符合度的分析。总而言之测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 从用户的角度去看产品, 用户会怎么去使用这个产品, 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 才能够保证软件产品的输出质量。
5 应用管控
自建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定制化开发, 业务流程与本单位实际基本一致, 系统应用符合用户的习惯行为, 容易被用户认可。统建项目的目标是业务流程同质化, 全国采用统一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 任何一个使用单位不可能所有功能模块都符合本单位的使用习惯, 这就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在央企大力推行集约化、扁平化管理的背景下, 信息化项目统一建设减少了建设投资成本, 规范了业务处理标准, 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为推进系统应用, 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应用评价体系;及时响应应用反馈。
一般而言, 统建系统应用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为加快应用进程, 需建立应用评价体系。首先是明确应用目标, 通过编制应用指导书并开展宣贯工作, 使得每个用户都能够知晓其应用要求;其次是建立系统应用评价指标并及时通报, 对先进单位及时开展经验交流, 对落后单位及时开展帮扶指导, 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应逐步完善, 客观反映系统实际应用水平;最后是定期开展专题应用, 集中一段时间去推动用户单位开展重点模块应用。
系统应用与功能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项目组应及时组织力量予以解决, 并在第一时间内通报用户单位, 这样方可形成系统应用与功能完善的良性循环, 才能取得用户单位的充分信任, 否则长期应用反馈得不到解决, 势必挫伤用户单位的应用积极性, 从而危害整个系统的建设进程。
6 数据管控
功能完善和数据质量是信息化系统得以良好应用的前提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血液, 只有持续滚动维护方可确保系统功效的正常发挥。
数据质量的好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据完整性、数据准确性。
数据完整性需要同时依靠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实现。数据录入的过程, 系统应提供数据完整性校验, 确保每条数据记录在入库时完整记录, 不完整记录应给出明显提示。通过系统集成获取的不完整数据, 系统应提供数据核查工具, 给出不完整数据的详细清单, 并尽可能提供批量修补数据的功能。数据核查采用抽查和普查相结合方式, 对数据清查质量给予质量考核, 对质量较差的清查单位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整改后的清查资料需经过更加严格的核查方可允许入库。
数据准确性需建立闭环的数据保鲜制度。数据保鲜制度首先要明确数据的范围, 其次明确数据维护的责任人, 最后明确数据维护的流程。为保证数据准确性长期有效, 需要定期开展数据准确性核查, 通过核查找出数据保鲜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7 人员管控
建立了有效的需求、设计、研发、测试、应用、数据管控机制, 并不意味着项目管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些管控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运转, 都需要人力保证。
项目组应针对不同的角色梳理岗位职责、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定期开展人力资源考核评价, 淘汰不合格低素质人员, 引进外部新生力量, 方可打造出一支高效的建设团队。
为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项目组在人员管控方面还需要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消除人力资源瓶颈。项目组应根据实际工作内容, 理性评估设计、研发、测试、实施、技术支持、项目管理的人力需求, 这种需求分析包括数量的需求和质量的需求, 从中找出人力资源供给短板。
人员管控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工作。重要岗位引进一些必要的外部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有益补充, 但培养挖掘内部人员的潜力, 促使其快速成长, 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项目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工程项目, 同样也包括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出一批优质人才, 这才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史文婷.关于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的几点思考[J].中国化工贸易, 2013 (07) .
[2]李敏宽.拓宽信息化建设新思路[J].施工企业管理, 2012 (08) .
[3]叶雪梅.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关键要素及对策-以某通信设计院为例[J].企业研究:理论版, 2011 (08) .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10
2010年10月,笔者受学校委派,到台湾修平技术学院开展访学活动,其间,对该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及台湾技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收获良多,同时也引发出一些思考,在此交流,以供借鉴。
1 台湾修平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状况
台湾修平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修平学院)位于台湾省中部,创建于1965年,是一所私立技职院校,现开办有大学部及研究所课程,全校师生总数达7000余人。该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3个方面:校园网络建设、校务行政资讯系统开发与维护、电化教学服务与支援。
1.1 校园网络建设
校园网采用10GB双回路单模光纤线路,连接校内各栋大楼,提供IBM Cat6等级高速网络服务,以满足影音播放、电化教学、网络电话、视频会议、在线数字学习与远距教学等高带宽需求;依照820.11g工业标准,建置校园无线网络环境,提供校园内“上网无障碍、沟通无界限”的网络服务。
在校园网出口,采用1GB光纤网络连接台湾学术网络中部区网中心,为师生教学与研究活动提供服务;同时,可通过“校园无线漫游认证中心”进行跨校身份认证,方便校内外师生使用原学校账号进行跨校漫游,分享信息资源与资讯。
1.2 校务行政资讯系统开发与维护
校务行政资讯系统的构成分为教务资讯系统、学务资讯系统、总务资讯系统、人事资讯系统、会计资讯系统、图书资讯系统、个人化资讯系统、其他系统等8大部分。重视“资讯技术自主性、业务支援完整性、任务需求调适性”,是该校校务行政资讯系统的一大特色。
教务资讯系统包括:学籍管理系统、网络选课系统、成绩登录查询系统、课表查询系统、教学评量系统、排课系统、学分抵免系统、课程大纲查询系统、学生证发卡系统、新生资料线上登录系统、教材提报系统。
学务资讯系统包括:学生网上请假与导师网上核假系统、学生旷课登录查询系统、学生奖惩登录查询系统、助学贷款申请系统、导师辅导工作系统、操行分加减系统、兵役资料处理系统。
总务资讯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转账通知系统、邮政收件系统、学生离校系统、电子公文系统。
人事资讯系统包括:教职员工评量系统、人事出勤考核系统、网上签到系统、网上请假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职员工分置表、教职员工识别证系统。
会计资讯系统包括:薪资计算查询系统、预算执行进度管制系统、票据管理系统。
图书资讯系统包括:馆际合作、期刊查询、馆藏查询等子系统。
个人化资讯系统包括:教职员工资讯系统、学生资讯系统、家长资讯系统、校友资讯系统。
其他系统包括:校园公告发布系统、教师奖助申请系统、计算机阅卷系统、网上报名系统、资料下载系统、网络投票系统、校园资讯站系统。
1.3 电化教学服务与支援
为有效整合资讯教学资源,该校采取“整合管理,专业技术支援”方式进行规划与管理,即全校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统筹由电子计算机中心规划和采购,并集中管理,从而达到有效节省采购经费,提高老旧设备淘汰速率目的,以维持平稳的电化教学品质。
电子计算机中心所管理的计算机教室均用来支援全校各系科的基础计算机课程教学及实训;此外,各系科也拥有计算机教室,主要用来支援本部门的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及实训。
每间计算机教室的个人计算机均可经由教室内网络彼此互联,同时也可连上校园网络,以1GB速率接入互联网,提供完整的网络教学及应用环境。由于目前网络链接发达,以致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时经常分心流连网络。基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自主性,该校开发了一套网页式的前端管理者使用软件,提供各授课教师一个友善的操作界面,配合该授课时段,经由勾选方式,自动中断计算机教室对外的网络连线,待授课时间过后,自动恢复连线。
2 修平学院信息化建设特色与经验
修平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在台湾同类院校中是比较领先的,校园内完全实现无纸化办公,其信息化建设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在师生资讯服务方面
自行开发个人化资讯系统,整合校园行政系统、师生资讯服务系统、校园查询系统、高速网络服务、电化教学平台技术,以及全校无线网络环境等,建立整体资讯分享整合与安全管控的机制,积极发展一体式资讯服务的新时代数字校园环境。
修平学院的个人化资讯系统有别于其他大部分学术与企业单位的所谓个人化资讯服务平台,后者仅是提供一些客制化的个人网页功能选单,而前者所提供的,则是一群资料经过滤、整合之后产生的资讯与信息,且着重于与个人及其校园群组有关的主动式资讯服务,结合校务行政系统资料整合提供全校即时的资讯服务。换句话来说,个人化资讯系统是一种个人化的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凭借个人参与多重群组分级与自组群组的系统阶层组织,系统与使用者多方透过主动式的信息传递、分类与整合、归纳,达到资讯分级化、效率化、有效化、自动化等特色。
2.2 在校务行政自动化实施方面
将过去文字操作界面的各项校务行政资讯系统,配合个人化资讯系统的整合开发,全面转换为网络图形操作界面,提供教师、学生等不同组群专属之资讯服务。强调校务行政系统的整合性,避免各单位资料不一致。作业流程合理化,提供方便的实时查询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打印。强化资料安全管控,方便文件追踪与管理。
全面实施网络化教师教学评价,改善过去学生手工划记不准确导致有效样板数偏低,影响评价结果的问题。教职工的考核评价也全面网络化,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人事评定考核。教职工可随时上网查询个人薪资明细及请假情况。班级导师可随时线上查询该班同学缺课情况、考试成绩、学生电子邮件及家长联络资料。全校每个班级均有本班专属网络讨论区,加强师生互动与联系功能。
2.3 在校园网络建置方面
校园网络建置了各类流量统计、带宽管理、不当资讯过滤系统等,双防火墙的安全防护系统可提供安全的网络服务,大型网络存储装置SAN可提供各类教学媒体的存储空间。宿舍网络与计算机教室网络皆采用Private IP使用规范并设有流量管控设备,以避免不当使用。
2.4 在信息化建设人员配置方面
修平学院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工作全部由电子计算机中心负责。电子计算机中心设有主任1名,下设3个组,每组有5~8位职员,分别为行政咨询组、教学网络组和系统发展组。行政咨询组业务为配合教务、学务、总务、人事、会计等相关行政部门的业务运作需要,进行校务行政资讯系统的咨询、管理、开发与维护等相关事宜;教学网络组业务为负责校园网络系统的规划、管理、调整与维护,并结合教学需求开发一些方便教师使用的应用系统;系统发展组的业务为负责开发学校还未建立起来或需重新建立的一些应用系统等。
全校各项业务资讯系统的软件来源,绝大部分都由电子计算机中心自行针对学校特性需要研发的,少部分是从校外采购来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校掌握主动权,能根据实际需求扩展各应用系统的功能,使信息管理真正投入到实际使用中。
3 借鉴方法
借鉴修平学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3.1 在系统开发策略上
要整合学校已使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应用系统,建立学校的综合资讯服务平台,做到“五个统一”,即:系统平台与资源管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数据库统一、门户统一、标准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数据集中、应用集中、设备集中,才能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避免各系统公用信息的重复建设,彻底消除可能产生的数据录入重复劳动与数据不对应的隐患,架通信息孤岛之间的桥梁,实现各系统间无缝链接与完全共享,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教学与科研服务。
3.2 在应用软件开发上
学习修平学院的经验,做到“资讯技术自主性、业务支援完整性、任务需求调适性”。主要应用软件必须基于自我开发和维护,这样做成本虽然大一些,但可以针对本校自身情况,按需订制,随变随改,快速应对。少数应用软件可采取外购方式,以便降低投资成本,如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引进基于网络环境的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这部分课件主要是针对一些更新速度快或公共类的课程,在引进课件的同时,要与有关开发公司保持一种长期合作的共建模式,使这部分教学资源日后能得到及时更新和丰富;甚至可以在购买前明确要求提供二次开发窗口,以便今后自我更新和维护。
3.3 在开发人员配置上
拥有一支较强技术力量、较高业务素质,承担软件开发、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人才团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校园信息化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将技术全面、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同时也要对各部门用户进行充分培训,让全体教职工能从被动使用信息化平台转变为主动使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园信息化。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台湾修平学院在这方面的很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借鉴。校园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学校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流通、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服务平台,为学校教学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并为学校办公自动化与科学管理提供可靠保证,进而推动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薛永三,何鑫,于赢军.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3:171~172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1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基础管理平台的搭建,管理结构优化、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首先,基础管理平台的搭建。信息基础建设是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在此时期,企业先必须将所有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企业信息化比较重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没有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对于同一个资源,每个部门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数字化,从而导致同一中资源出现不同命名和编码,进而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其次,管理结构优化、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要对是否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内部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和基本管理的流程进行确认。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将电算化和信息化区别开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业务进行优化主要是采用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式,实现对传统业务结构的改革,从而使得运营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最终获得最大的利润。再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等实现有效管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在进行内部资源有效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对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开发新市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使管理功能有所增强。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更加容易。通过信息化的运用,客户需求信息更容易获得,更容易筛选,有利于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的实现,实现了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管理,这是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无法实现的。再次,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信息化使得信息传递的方式得以改变,从阶梯层变为水平型,管理组织也从“金字塔”转变为扁平化的“矩阵”型。第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加了管理手段。ERP等系统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有效地减少了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和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防止生搬硬套,要有所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跟着潮流进行,它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状况进行需求分析。企业信息化并非是片面的追求自动化,而是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密不可分,不应盲目的使用社会上推销的管理软件,如果选择软件不慎重或软件根本不适合本企业的管理,那么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对数据库、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同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投资原则。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企业信息化大环境发展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较少,应用水平不高。由于缺乏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积极性不够高。另外,目前国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
(2)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表现在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产生惧怕情绪。一些企业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主动精神。对企业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业务流程影响到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进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企业缺乏信息化人才,管理和执行力度不够。由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够熟悉,自身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突出表现为技术与管理兼备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此外,企业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管理上存在空白和漏洞;基础数据采集、录入等操作不规范,准确性难以保证。如果不能治理和改进这些情况,构建的信息系统最多只能提高某些工作的效率,但在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收效甚微,反而可能会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4)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应当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如果偏离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任何的信息化建设都会失去意义,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整体规划是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指导,缺乏规划,随意性与盲目性难以避免,陆续建成的各个系统之间的集成、维护和升级等都比较困难,成本也会比较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会大打折扣。此外,有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需要对建设方法进行改进。
(5)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刚刚接触到信息化,企业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很多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认识,对自己所应发挥的作用并不明确,员工积极性不高。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增强企业主导、掌控信息化的能力。
(6)缺乏管理咨询及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由于首次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对于实施过程和在每一步实施工作中应该取得的结果并不十分明确,对每一步工作的控制乃至整个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都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应当引入管理咨询及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在诸如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优化或重组、系统选型、阶段性工作目标评价以及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为企业提供服务。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管理创新。随着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树立现代管理意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作为发展模式;以树立全球化战略思想为管理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进行改造作为主要管理技术;以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作为企业营销思想。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仅是实现企业各种管理信息的共享,以及为企业决策提高各种有效信息,而且是要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由于具有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信息技术要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指标。
2.加大投入。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企业管理方式正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企业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加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企业主导、掌控信息化能力的增强可以通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接受有效的专业培训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培训内容是不同的,而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的培训更为重要。这样的培训能够让企业员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从而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适合本企业运用。在企业间及协作企业间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对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提取,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数据的集成进行统一。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处理和整合,使外部信息能够为自己服务,使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的兼容性更强。
3.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应用价值,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企业建立信息化的关键。全面评估、分析、测试、检查和评审信息系统的性能,而且还包括对实际指标和计划指标的对比工作,从而对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确定,并全面评价系统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能够客观地进行量化,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并且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篇12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早在30年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己出现,50年代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直至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达大学卡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Gordon B.Davis才给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2]。” 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广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物流过程的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包括在运输、海关、码头、堆场等,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他高科技的设备通过全球通讯网络连接起来纵横交错的立体的动态互动的系统。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为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为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第四章为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信息化成功经验。
第五章为结论。
2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还处在相对比较原始的阶段。据统计,已经实施或是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占34%,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不到13%[3]。在整个行业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多而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2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物流信息化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2.2.1 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
目前,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不足三成,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到二成,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小,整个行业的整合就无从谈起。
2.2.2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
目前国内的研发能力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确定交易、生产、仓储、运输、支付六大核心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完整过程,但是,纵观当今中国相对成功的B2B ( 电子商务) 网站也仅仅只是完成了信息发布和网上议价两个过程,而针对生产、仓储、运输支付等相关物流范畴的网络信息建设,却凸显滞后[4]。
2.2.3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往往是学校的老师或计算机公司的工作人员, 缺乏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 如果企业人员不予配合, 则他们很难实现一个令企业管理人员满意的系统。国内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信息化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进而影响了企业物流控制的信息化进程。
3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从企业发展来说,信息化可以提升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创造物流信息化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资源交互和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它的作用将体现在以下方面: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3.2 加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要求制定一个合理的可扩展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模型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另一方面有利于物流配送算法的实现。以GIS 、GPS、通信技术、WE技术集成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具体标准、协议的基础,有利于标准制定的统一性、系统性,它将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
3.3 加快培养物流信息化发展急需的人才
人力资源是物流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高等院校要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培养跨物流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物流企业要根据需要,向高校提出“订单培养”的教育需求,与高校共同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同时要开展内部培训,制定留才措施,使得人才获得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还可以高薪引进从海外学有所成的物流信息方面人才。
4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信息化成功经验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的前身是汕头供销储运公司设在广州的一个转运站。1990年,宝供集团创始人刘武在转运站经营不善、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承包了下来,从此展开了宝供成长之路。1994年宝供一举拿下进入中国的宝洁公司的运输单,并由此开始了围绕服务宝洁、发展壮大自己的快速增长阶段。
2004年,宝供集团的货物运作可靠性生产达到99%,运输残损率为万分之一,远远优于国家有关货物运输标准[5]。对于这家年运作货物总量超过500万吨的物流公司来说,信息化是制胜的最有力武器。
4.1 宝供物流信息化发展过程
伴随其物流业务的开展,宝供信息化发展基本上实现了每三到四年上一个大的台阶。从支持运作管理到与客户协同管理,从信息平台管理上升到支持全面经营管理不断进行创新和跨越。首先,作为起步阶段的1997到1999年,宝供实现了利用基于INERNET的物流信息系统取代人工单证管理的创新应用,并支持企业物流运输、仓储和核算等基本管理需求。
第二步,从2000年到2002年,宝供成功通过与客户系统EDI进行对接,实现了从支持企业内部运作到与客户系统协同管理,与客户动态分享物流信息的突破。
第三步,从2003年到2006年,宝供成功实现从物流信息 管理系统到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升级,建立了以宝供ER P系统为核心的宝供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第四步,从2007年到2010年,将实现从全面运作管理到物流精益管理的飞跃,对外使信息平台的功能达到支持全球供应链双向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支持行业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物流服务平台;对内要全面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 。
宝供自主研发了在国内同行业中属于先进水平的宝供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模式。该平台的核心是宝供自主开发的宝供第三方物流ERP系统。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平面仓库管理系统(SMS)、立体仓库管理系统(WMS)、全程订单管理系统(TOM)、运输管理系统(TMS )、多元化多门户数据平台(EDI)、ERP财务系统(FM S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等各模块动态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理。图1为宝供物流信息管理平台[6]。
4.2 信息化系统成就快速响应
2009年,宝供中标玫琳凯华南地区仓储配送项目。玫琳凯为直销化妆品企业,物流运作的特点是“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这是目前物流业内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宝供利用自己独特的信息化系统,成就了与玫琳凯的合作。
当玫琳凯的系统完成下单任务,宝供的系统能实时看到订单并下载整理。而系统会自动将这些订单分配到多条流水线上,同时系统会分析订单所需要的匹配库存量,并给仓储部门提供补货单。宝供的仓储部门会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全部补货工作。此后,拣货人员则会根据每个订单的信息从流水线上拣货。最后,当工作人员完成货品封箱、称重任务时,系统会自动进行出货处理。在其后运输的整个环节中,宝供也都实施了GPS定位跟踪,可以实时监控订单是否实现了准时送货[7]。
从半年多的运作情况来看,宝供配送中心目前的作业效率已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玫琳凯的期望值。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宝供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了玫琳凯原有供应商酝酿十年才达到的运作水平,玫琳凯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4.3 启示
正是靠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模式的建立,宝供集团才在与客户的合作中得以步步为营、稳操胜券。它为市场上现有的大多数传统储运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
5结论
物流企业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对策。宝供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成功应用给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带来新的启示。
摘要: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信息技术的融入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物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着重分析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以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为例分析物流企业信息化成功经验。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宝供物流
参考文献
[1]陆春涛.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7,1.
[2]李敬.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7,6.
[3]褚阳.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7):340.
[4]杨建国.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08,(6):42-43.
[5]陈建伟.第四方物流发展态势分析—探析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成功转型经验[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34.
[6]黄征宇.宝供物流的信息化情结[J].中国信息化,2009,(8):37-38.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推荐阅读: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05-30
信息化企业建设问题07-02
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09-15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10-04
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11-07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11-15
企业信息化建设介绍09-02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07-16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06-14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