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2024-10-04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精选12篇)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1

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同时, 国内外软件方案提供商的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软件产品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内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选型现状出发, 分析了国内外软件产品在成熟度、技术、功能、价格、用户适应性、服务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从电力集团信息化建设需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选型提供策略。

0 引言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针指引下, 电力行业不断加强生产过程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建设, 将信息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生产过程管控等各个环节, 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推进, 在未来一段时期, 无论是电网还是发电企业都将为实现集约化、精益化管理, 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来面对需求快速增长的电力市场。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产品选型方面, 国外软件和国内软件百花齐放, 在整个信息化服务市场同步发展, 同步竞争。本文将根据国内外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不同优势和特点, 从电力企业综合需求角度考虑, 提出适合信息化建设的选型策略, 并加以分析探讨, 帮助电力企业更精准、更优化地进行软件系统选型, 推动电力信息化建设向更高的层次持续发展。

1 电力集团信息化投资的选型现状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 电力行业信息化形成了咨询到软件的一体化服务, 其中软件供应商提供的ERP、EAM等管理软件在电力行业获得大量的应用。国内部分电力集团信息化投资选型情况简要统计如表1所示。

1.1 电力集团信息化咨询

从目前的电力集团信息化咨询案例来看, 大多数企业还是选择像埃森哲、德勤、IBM等全球知名咨询公司, 他们有着丰富的咨询经验、案例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并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产品供应商均有合作关系。例如埃森哲与SAP是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电力集团在选择系统供应商时倾向于其战略合作伙伴, 但这并非必然因素。

1.2 集团侧信息化建设

目前各大电力集团在集团侧实施ERP大都选择SAP、Oracle等国外知名软件。国家电网公司自集团——网省公司——地市公司都选择SAP, 华能集团根据德勤的咨询规划, 目前正在选择SAP在部分区域公司作试点, 实施的效果有待体现, 隶属于神化集团的国华电力做ERP时则选择Oracle来实现人财物的集中管理。

1.3 分公司及企业侧信息化建设

各大电力集团和地方电力集团基层单位的分公司和企业, 软件产品选型主要来自国内的软件产品和国外的Maximo、BFS++等系统。随着分公司、电厂侧信息化需求日趋成熟, 对行业专业化产品解决方案要求日趋增高。在中电投集团, 有20多家下属电厂选择南京朗坤软件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与产品。朗坤软件是一家10年专注于电力行业, 为电力企业提供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软件产品供应商。因此,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选型上, 国内软件存在与国外软件的差异化竞争, 可以与国外软件互补共存。

2 国内外软件产品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目前应用在电力行业的主要E R P软件和EAM软件, 解读它们各自特色以及对方不可比拟的优势特点。

2.1 软件产品的成熟度

国外软件产品一般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质量认证后才向用户推出, 但产品强调企业应该改变实际的工作习惯适应产品设计的流程, 因此产品中流程的变通性不是很强。国内软件一般首先为了用户的需求会满足企业相应业务的扩充, 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逐步研发、升级, 现阶段软件产品的成熟度相对较低, 但是产品围绕客户需求定制, 变通性很强。

2.2 技术的先进性

在技术上, 因为JAVA与.NET目前已经成为全球Internet应用系统的应用开发标准, 如O r a c l e、Maximo等一般采用开放的JAVA或.NET语言和技术标准编写应用软件。国内主流的ERP、EAM软件厂商提供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基于J2EE或.NET平台开发, 基本上采用B/S架构。从软件编程技术上来看, 国内外软件所采用的编程语言基本相同, 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开发语言, 所以国内外软件在技术先进性上比较接近。

2.3 软件功能的实现

在软件功能的实现方面, 国内外软件都能很好地实现企业的需求。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 国内的ERP财务软件都是基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开发的, 更能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同时, 国外EAM软件在电力企业特有的两票管理等功能的实现中, 需要现场的二次开发。这样在作为一体化的平台方面, 国外软件可能相较国内软件存在差距。

2.4 软件产品的价格

在软件价格方面, 国外软件产品初始投资价格高, 国内同类软件产品价格占国外一半或者更低。在后期维护方面, 国外软件产品的后期升级维护费用数额较大, SAP上线以后每年的服务费用是Licence价格的20%;国内软件厂商后续维护和服务费用一般仅是工程师的现场出差费用。因此, 国内外软件的费用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2.5 用户适应性与二次开发

国外软件系统在中国企业中应用不可避免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大量的二次开发使程序与原有系统之间产生一些问题, 降低了软件的一体化程度, 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平台和应用。同时大量的二次开发会使软件产品的实施周期加大。如在电厂上线国外EAM软件, 其实施周期需要12个月以上的时间。对于成熟的国产软件仅需要8个月就可以完成上线验收。

2.6 软件的实施与服务

国外软件是一个合作伙伴生态链, 软件厂商和合作伙伴关系松散, 管理力度较弱, 造成信息沟通不顺会影响到服务效果。国内软件实施采用总部负责制, 在实施中团队协作, 保证每个环节都执行到位, 与企业客户合作, 共同发展。

3 电力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合作策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 电力集团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从集团到基层单位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市场需求催生产品, SAP、用友、朗坤软件等一批国内外IT精英团队都对电力信息化产品的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软件不是花瓶, 它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强心剂。只有切实地满足电力集团信息化实际需要, 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 电力系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 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必须全方位、多层面、时时处处注重信息安全和防范信息风险, 确保发电企业的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的长治久安。因此, 对于电力行业信息化的软件产品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电力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合作选型要从集团需求和利益的角度出发, 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选型将会出现以下2种选型策略: (1) 在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中, 集团侧采用大型的ERP数字平台, 以满足集团从整体上掌控集团信息的管理, 提升集团管理效率, 因此可以采用具有国际先进管理思想的知名软件企业。而分公司及企业则采用能够实现量身定制的国内的EAM等管理软件, 提高实施效率, 降低风险; (2) 基于集团、企业的多级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控, 集团可以从上至下选择国内具有丰富电力行业实践经验的软件企业提供整体的信息化系统服务, 避免因多家企业造成由数据整合、信息“孤岛”带来的风险, 可以更好地实现集团的管控一体化。

在以上2种策略中, 国产软件都能为中国能源行业实现伟大的信息战略规划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随着在技术和服务上的深入开拓, 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国产软件在电力行业的全面、深入应用将指日可待, 正如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理事长李爱民所说, 国产软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软件的漫天要价。电力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国产软件, 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本身。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 中小企业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90%的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绝大多数是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这一发展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1.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何谓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其实它的全称应该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用系统思想分析、设计和建立的用于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提供财务信息,辅助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计划制定,加强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的现代会计系统。它包括了计算机为主的各种硬件、软件、数据文件和使用系统的所有人员,其核心是一套功能强大的会计软件。它不仅仅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它会使会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能集中精力深入分析会计工作的各种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中小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所谓的中小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000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000万家,国民生产总值60%由中小企业创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这1000万家中小企业要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呢?最关键的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信息,企业经营决策中依靠的信息90%来源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了推行和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这样在市场竞争的现实环境中可以加速中国中小企业的成熟。为求生存和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在自己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势必会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后,究竟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1)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由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下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是由记账凭证经记账程序的分类、汇总而成,所以在登账过程中只要输入的原始数据凭证文件,而且记账程序正确,三套账务处理程序都会统一规范为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的账务处理程序,这不仅可以把广大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而且处理速度快、准确度高,从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使企业高层领导人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2)促进核算方法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数据来源提供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解决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易疏通等问题,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3)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他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后,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工作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使会计人员有接受脱产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将必然提高整个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4)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后,企业在生产决策方面更加准确,这样可以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企业的费用,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长期监控,可以减少应收款,通过准确地预测现金需要,以减少库存现金,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更利于领导层做出决策。在会计信息系统下,组织机构可以有效地实现计划和控制等管理职能,而且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得企业领导人在决策时能拥有充分的信息资源,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决策的时效性及正确性。

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大都还在沿袭原来的处理方法,手工操作,重复劳动,效率低下,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电算化,也从未从实质上解决会计信息化问题。会计提供的信息未能及时、有效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然而在大多数大型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使用了计算机,而且都建成了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靠计算机有效地完成记账、算账、报账任务,还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以考核过去、控制目前和预测未来的各项经济活动。然而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还不是那么令人感到乐观,目前其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就是针对现行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应该如何搞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中小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率较低,总体应用水平低,应用层次低,多数企业也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这与一些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及拥有完整、领先的技术支持相比较,中小企业在如何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给企业创效这方面就已经落在下风了。纵观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是一些很单一的运用,主要的都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没有发挥出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最大的功效,这就表现出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尽人意。

(2)中小企业领导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未给予高度的重视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很多中小企业的高层领导人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愿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投入资金。很多小企业就是仅仅几台计算机,大都用于一些单项方面的运用,如工资核算、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材料核算等,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即使有的企业有了这套系统,也只是用于应付检查或流于形式,在企业的软件更新和硬件投入方面都未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这些企业根本未能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我国现今的中小企业中。

息系统建设的自身条件较差

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在会计信息技术上相对会处在人才匮乏和技术上也相对落后,而且中小企业本身也不注重培养人才。这些种种不利的因素都减缓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即使有些中小企业在人才和设施方面都做的很到位了,但是此时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能否输出正确的会计信息,不仅仅取决于财务人员处理程序的正确与否,还取决于计算机录入的数据是否正确,然而在现在的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往往会输入一些虚假的会计数据,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给出的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4.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上述目前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可见中小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中小企业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实际,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中小企业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

中小企业领导人员必须正视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可以对一些同行业的大型企业进行深入考察,了解他们成功的经验,从而建立自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领导人要加快建设步伐,从资金、人力方面予以高度配合,要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生产核心技术革命一样重要。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后,企业领导可以通过建立的单位信息网对企业的财务资料进行查询与监督,更有利于管理。企业员工也要积极行动,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积极配合,以促使企业建立起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2)加强人才培训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问题,作为任何一家企业对人才都是渴求的,更不要说像这样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有一定会计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识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机会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要想对外招入这样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在外招行不通的情况下,企业就要对自己内部那些有这方面知识的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而且最好是这样的培训能有先行性。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起初只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都是先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之后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系统操作人员,此时才进行企业的人员培训。在这段时间里,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就不能发挥出它的效益,就会造成设备的闲置,相当于造成了流动资金的积压。正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同样的道理,中小企业应该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一开始或者提前一年半载着手人员培训。人才的培训必须是不间断的,要贯穿于系统建立前、系统建设中和系统建立后三个阶段。人员的培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要有高级人才,也要有一般人员。包括系统的管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和各类操作人员。同时也要注意培训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会计人员,又要有计算机人员,然后再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培训的内容包括对系统计算机基础环境的认识和使用,最关键还是对中小企业自身使用的那套会计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培训,以达到能熟练操作的目的,然后再分成各级人员的职能培训,比如管理员的管理系统职能培训,操作员不同操作职能培训等等。

(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配置要有适用性

会计信息系统在建立前就应设计好它的物理结构。所谓的会计信息系统物理结构是指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而需配备的硬件设备和布局。常见的会计信息系统物理结构有单机分散结构、联机多用户结构和网络结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受系统的目标、功能、数据量及系统数据的处理方式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影响,一般业务量不大,所以中小型企业一般都采用单机分散系统,即所谓的单机单用户结构。整个系统配置一台或多台电脑,每台电脑内装配有独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某一个或几个功能模块,以单独运行一种功能模块或多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数据信息通过硬盘、软盘和重复输入来实现数据交换。其优点是具有系统独立性强,数据保密性好,稳定性好,成本低,上马快,见效快,安装调试较容易。它的缺点是数据共享性差,整体工作效率较低,但是企业可以在以后逐步投资有关设备以提高企业计算机的系统配置,以增强系统的运作效率。

(4)选择适合中小企业的会计软件

会计软件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选择会计软件的好坏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会计软件的取得途径主要是购买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和开发软件。其中后者又包括:自行开发,委托外单位开发,与开发单位联合开发会计软件。开发的软件优点就是适合本单位的特点,使用方便,但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旦会计规章制度发生变动,软件就不能适用,必须作新的维护,而且开发软件工程周期会很长,耗资巨大,这一点不适合用在中小企业中。中小企业一般是选择前者,即购买商品化软件进行使用,它价格低廉,见效快。但是在购买和使用商品化软件时中小企业还要注意软件的适应性、特殊性、通用性、先进性和合法性。

(5)制定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

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证明,凡是成功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都有一套科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支持,否则绝少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中小企业在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后,要根据电算化的环境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内部岗位责任制,建立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建立数据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浅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系统

一、前言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

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一是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三、MES项目的现状和应用

目前,在企業信息化中起呈上启下作用的MES主要停留在MES思想、内涵以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上,软件开发和应用还比较薄弱。我国对车间层、单元层的研究大都偏重控制模型的研究,很少从MES角度研究开发面向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和控制软件。在MES技术研究上,国内外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在应用上大多还停留在制造设备的集成、状态监督和控制阶段,MES产品开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MES主要应用在电子、汽车、食品及医药加工等离散制造企业。国内MES市场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用面窄量少。通常制造执行系统是以ERP与企业自动化设备集成为主要目标的。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行机构,对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其时间维度主要集中在班组和生产执行部门。

四、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

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及信息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在制造企业行业里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在制造业中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2)在制造业行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产;

(3)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

(4)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

(5)供应链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打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平台,将会是重中之重。

五、制造业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宪章,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问题管理规则,范围变更管理程序,项目监控程序,测试程序,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遵从共同的期限。

(2)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3)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开发应用系统;系统测试,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4)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上线演习。

(5)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进行操作规程设计,并制定出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用户人员定岗,分岗培训。

(6)第六阶段:持续改进。长期运行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相关操作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点进行持续改进,达到创造更大的收益。

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是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而且跟随着企业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在不断的发展。

六、结束语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与应用,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制造业信息化是一项重大国事,对于我们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做大做强,以及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发展工业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付芝芳,刘月花.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硅谷,2010(20).

[2]孙家广.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10).

[3]郄建英.信息化推进制造业大力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5).

探析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篇4

关键词: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有数据表明,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平均寿命通常为25~40年。然而, 在我国, 企业平均寿命不到4年, 一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就出现财务危机并夭折。如何妥善处理财务危机, 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的课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企业做好财务工作提供了契机, 企业纷纷引入财务信息系统, 以加强财务管理, 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1 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 领导不重视, 保障不充足

许多企业领导层不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非常繁琐, 离不开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应的制度保障, 还要辅以企业职工的努力, 才能够实现。但是, 在现实工作中, 一些企业的领导不重视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对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同时没有引入专业的财会人才, 用不好现有的财会软件, 充分说明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

1.2 缺乏科学合理的架构

企业的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彼此独立, 不能有效地共享信息, 使企业财务数据不能深入挖掘。这样尽管企业配置了不错的财务系统, 却不能有效利用, 仍然使用手工的方式搜集数据、编制报表等。

1.3 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进入信息时代, 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控制自身财务活动。但是, 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仍仅仅停留在事后核算上, 在预测、控制等环节严重滞后。

2 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

设计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时, 首先应当梳理企业所有的业务活动, 对涉及的一切经济活动资金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 进行模块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

2.1 中枢管理模块

这是该系统的中枢神经, 负责该系统的一切初始设置。包括审批设置、权限设置、参数设置等方面, 在权限与制度上全面落实内控制度, 为该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2 预算模块

预算为财务控制的第一步, 要遵循现金收支指标服从决策目标的原则, 能够体现企业一定时间内的预计经营与财务状况, 确保决策目标在预算中推进。其量化指标能够作为平时管理及考评的基础资料。预算编制的时候, 企业对每一个部门发放统一的表样, 部门上报, 进行审批, 然后反馈, 上报公司预算表之后可进行整理, 提高编制效率及可操作性。

2.3 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主要包括资产、现金、收支等几个子模块的管理, 以方便公司有效管理及控制资产、资金等, 有助于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动态变化状况, 从而对相关部门实施统一控制, 提升资产利用率。

2.4 决策模块

决策模块大体上由投资、物料管理等子模块构成。财务决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公司生存发展主要由财务决策系统决定, 按照公司财务目标, 在科学合理预测的前提下, 利用相关方法, 从大量方案里面挑选确定最理想的方案。

2.5 分析模块

财务分析主要参考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数据, 为公司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改善决策提供相关数据依据, 同时还可分析公司经营状况及具体的财务情况, 研究公司的优势与不足。在该模块之中, 公司通过细致深入的分析得到具体数据, 获得有用的资料。在这个模块中, 还开发了许多经常用到的分析工具。该模块主要包括利润、费用、现金流量、成本等分析子模块。通过这些模块能够体现公司的具体经营现状。

2.6 辅助管理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包括文件信息、综合查询、报表3个子模块。在具体开发的时候, 会深入处理上述子模块, 使它们可以彼此作用, 互相支持。上述各个子模块的开发应用能对公司平时的经营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 生成不同数据报表并分析比较, 实现其相应的辅助功能。

3 结语

通过应用财务信息系统, 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使财务管理水平、预算控制水平、会计信息质量、工作效率均有所提高, 促进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发挥财务创造价值的作用。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经济转型阶段以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企业也进入到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信息社会, 构建一个良好的财务信息系统, 成为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志君.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企业导报, 2012 (8) .

[2]张惠玲.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 (2) .

浅谈税务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5

内容提要:

我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以来,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为此,必须从系统整合、系统人性化设计、系统配套人才和培训着手,全力加快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税务信息化建设 数据应用 设计 整合 培训CDL

一、中国税务系统信息化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金税工程一、二期的推广,以及税务征收管理信息系统V2.0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纳税人的整个经营过程,都已经被税收系统所覆盖,不难看出税收工作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信息。

信息化使税务工作摆脱了图表、数字和文字处理等大量简单性劳动,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无纸化和智能化,使税务工作中的人员流、资金流、表票流等统统变成了信息流。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将纵向垂直、条块分割的内部结构转向横向沟通、部门融合的开放性扁平结构。信息共享已经成为部门融合、领导决策、税务综合治理的必然要求。如今在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税收业务的主要

手段的情况下,对当前税务信息化发展态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工作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二、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整合是趋势

现在的税务系统,应用软件过多。仅就笔者所在的国税系统来说,各类系统就有20余种,比如征管类、所得税类、监控类、人教类、办公类、外单位信息共享类、车购系统、加油站系统,还有各级私自开发的固定资产管理、发票监控、考试类、网站宣传类软件„„。这些信息软件的重复上线,不仅使得数据重复录入,加大了基层的工作量、也影响了基层的工作效率和热情。更为关键的是,有许多信息数据彼此之间逻辑关系不一致,录入口径不一致,一旦进行汇总或比对,就容易产生垃圾数据或造成系统出错。

因此,税务系统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应努力于数据系统的整合。可以将所有业务类软件和政务类软件整合到一个系统平台,这个系统的数据库应能够充分的共享,比如企业的基本信息,不仅能在流转税软件中反映,也能在所得税系统、和其他系统中带出,而非录入产生数据。这就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出完整的税务系统数据规划、包涵软件的招标、数据库的接口标准、软件的发布和废止、系统开发后续的售后服务。这些应该形成规范行的制度,对于基层的软件需求,也必须在省一级或者国家一级的集中管理下进行。保障税务信息工作最主体应用系统的权威性。开发软件的同时,也应标明出软件的预计

使用年限,在这个年限内,后续的软件辅导、培训要定期举行。软件升级也应做到完整、参数连续。

另外应建立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对日常征管中进行数据分析利用的指标进行整理、分类,逐步建立一个包括税负分析、税收管理质量分析、发票管理分析、税收执法责任考核、关联企业监控分析、数据质量监控分析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解决目前数据分析中常见的“分析报告成果不共享”、“分析指标口径不统一”、“已解决问题死灰复燃”等问题。数据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规范了分析行为,统一了分析标准,提高了分析效率,深化了分析应用,全面促进了数据处理分析工作水平的提高。

最后可以构建数据处理分析模型。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多功能的数据展现软件、数据挖掘工具创新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统计学的有关数学模型,参考国内外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做法,提高对数据的挖掘和综合分析能力。对各个应用系统后台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抽取、过滤、关联、整理和比对,构建符合征管业务特点的标准化数据处理分析模型。这些模型综合运用了关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归纳推断法等分析方法,为数据处理分析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三、人性化信息系统设计是重点

税务信息化系统复杂且繁琐,并且涉及到很严格的流程。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就必须完善数据系统的人性化操作。比

如在每个子系统或模块中都附带详细的流程说明、软件涉及思路以及配套的法律文件解读,遇到升级问题,也应当给予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对各种文书、页面要有相应的模板。对各种校验错误,要进行通俗的提示,并且提供截图功能或者错误代码。软件内部要整合咨询、服务平台,保障软件开发人员能和用户进行实时的交流和沟通。总之,只有完善了软件的人性化、易用性,税务系统的数据应用才能够走的更加健康、快速。

四、人才配套、培训配套是保障

随着税务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征管流程的严谨,整个税务系统数据应用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渐成熟的信息系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税务干部。提升税务干部的素质一是考输入人才,二是靠对人才的动态、长期培训。

另外税务系统也应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机构,各科没有配备相应的数据管理人员。没有数据管理人员审核录入质量,各科室又需要计算机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查询,而计算机部门的技术人员因为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帮助其进行数据查询。同时计算机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因为不熟悉各科室业务又不能单独管理数据,像这样数据由多个部门管又都管不好的状况在其他业务部门同样存在;

因此,建立与应用系统配套的人才机制和培训机制就是保障税务系统数据应用的必要条件。

在金税工程三期到来之前,加强税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发展方向之一。在信息数据应用的管理机制日渐完善、业务需求日趋成熟的条件下,突破传统的思维去开发新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一定会事半功倍,相信在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全系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更加成熟和富有生命力的税务信息系统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李建新 《税务系统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0-06-30 戴文忠《系统整合后税务数据如何应用》 200701-24

高晓元《北京地税信息系统数据整合与利用探析》2008-08-02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System Should Consider the Function Modules

Cui Hong

(Inner Mongolia Unicom,Customer Service,Hohhot010020,China)

Abstract:The Securi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System for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safety and accident prevention,rescue,dealing with an integral system.The companies want to implement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information to be consi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many functional modules.

Keywords:Security production;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Function module

大多数企业希望将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在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和事故的预防、救援、处理中,将企业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转变,实现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率,控制管理风险,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的目标。那么,企业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应考虑建设的功能模块应包括:

一、设立一个标准的安全工作信息中心

安全工作信息中心是一个导向性模块,通过自建的短信发送和邮件系统,可以发布安全生产公告,实现安全生产业务的通知提醒,以及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该模块可以有效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的传递效率,促进安全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安全工作计划和报告实时动态信息展现

安全工作计划和报告通过标准的安全生产年度计划的制定,并要求基层按照月度、季度汇报安全生产情况,从而实现安全生产情况的实时动态信息掌握,为决策者提供年度安全生产计划的指标完成情况。

三、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报告及处理管理

用于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指导管理人员根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和标准格式要求制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生成安全管理网络图,输出安全生产工作通讯录,并保存电子版的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清晰完整,有据可依。功能包括安全生产组织结构图建立和更新功能,各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编订查看功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编写和改版功能,安全生产责任管理网络的展示功能等。

四、随时可获取的法律法规

建立随时可获取的安全生产专业法律法规文库,确保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到国家和行业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帮助企业做到安全生产的有据可依和有章可循,建立符合体系要求的法律法规文档管理体制。用于法律、法规、规章的下载、专业维护、定期更新等。

五、安全管理制度的分类归集

对行业及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收集分类保存,便于使用者随时查询,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管理、危险源管理等内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制定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交发布于各岗位,设置定期管理制度评审提醒功能。功能包括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制度的管理,内部资料的共享,文件控制清单生成、文件等。

六、安全教育培训和档案管理(可选)

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培训控制和档案管理。按照安全生产培训的要求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对培训情况进行控制,并建立以人为单位的安全生产培训档案,保存特种作业、管理人员等相关资质证书,形成分门别类的安全教育档案卡。对将要年审或再培训的人员提供证件有效期提醒功能。协助企业实现标准、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流程和档案。

七、危险作业许可管理

用于对企业内部的危险作业实现网上备案和网上审批,例如动火作业、动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空作业等,建立完整的危险作业实施档案,实现对临时危险作业的有效控制,降低作业风险。

八、现场重点部位管理

对企业内风险较高的、安全生产重点关注的作业场所进行管理,它由重点部位的审批流程、人员安排管理流程,定期检查、危险源输出等相关的子节点组成,可以与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现代化监管设施相结合,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现场可通过手持PDA或平板电脑记录现场检查记录,将现场图片与相关信息传输至管理平台实时汇报安全工作,多方位保障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确保不出重、特大事故。

九、生产设备管理

注重特种设备,大型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卡,详细记录型号、购买时间、产地、维修记录、定检时间、报废日期等内容。设计安排设备安全检查表,记录检查明细并保存便于查询;根据设备相关属性提醒定期设备保养、维护、检测。促进企业的设备管理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十、隐患排查治理

提供对隐患按照上报、整改与复查的闭环管理,在流程中对“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进行严格控制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在平台中即时查询隐患的发现和治理情况,组织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复查;系统可以输出符合国家安监系统要求的隐患报告单和统计报表,帮助企业实现23号文件对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要求。

十一、危险源管理

旨在建立一套符合体系标准要求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流程,主要包括树形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单审批,专家组评审,按月风险评价等主要功能,可以输出符合体系要求的危险源清单,建立统一危险源档案,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对危险源管理情况可随时了解查看。该系统还能够与其它模块建立联系,将危险源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档案。

十二、职业健康管理

旨在实现有职业危害点和有毒有害人员管理,包含职业危害点(岗位)新设、修改、撤销的审批流程,有毒有害人员界定管理流程,职业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流程。实现职业危害点的台账建立,定期监测提醒和数据保存,人员岗位界定,有害岗位津贴的发放,职业健康体检提醒和数据保存的功能。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有毒有害作业点和有毒有害人员管理。

十三、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能清晰的记录每一件劳动防护用品的有效期、检测期、价格、附件购置方式等相关记录,在人员领用时,会在劳动防护用品上粘贴条纹码,形成领用清单,形成规范的合法的领用记录。

十四、应急预案和演练管理

通过应急预案的指导编制,应急资源的管理和应急演练的计划安排,建立企业应急预案数据库,形成应急资源台账,记录并控制演练区间,通过短信实现应急信息的快速传递。从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巩固安全生产应急防线。

十五、环境管理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7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深入, 世界各国的企业集团都迎来了一股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各集团企业都面临着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下面我们就对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

二、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必要性

介于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1) 集团企业的管理观念很陈旧:虽然国家正在大力的开展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工作, 但是由于集团企业长期受传统财务体系的约束, 很难在观念上有所扭转, 观念的陈旧很容易影响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 集团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存在着制度的缺失问题, 因为在许多企业的内部, 关于财务预算的管理是凭着感觉决定的, 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制度约束; (3) 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缺少监督的机制, 例如对财务管理中的监督、控制以及考核工作, 由于监督机制的缺乏, 对整个公司的运作情况会存在了解不透彻的情况。

1. 财务信息化内容

针对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 大体分为业务运营的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和财务信息化三个方面, 但是就财务信息化来看, 这是一项重要的建设工作, 同时也是一项核心的环节, 对实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还可以有效的支持业务运营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的实现, , 提高集团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协作能力。

财务信息化就是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引入到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通过技术与管理的充分结合, 规避以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减少集团企业的浪费现象和资金的损失等不良现象。

2. 现代化管理思路创新

针对当前企业集团内部关于管理思路出现的问题, 提出现代化的管理思路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由于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之处, 往往各自为政, 严重的影响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功能的实现, 当前的这种财务自治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 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很难实现集团内部财务数据的统计和财务制度的实施, 另外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很难形成一种规范性、合理性、科学化的模式, 因此说现代化管理思路的创新对实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具有必要性, 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三、集中财务管理和财务业务一体化

1. 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构建一个合理的管理模式对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当前硬件发展水平和软件技术现状, 各类集团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采用了相近的基本模式。首先这一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立足当前集团企业的管理现状, 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框架。其次, 这个框架的基本内容包括总账的管理工作、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应付账款的管理工作、相关资产的管理工作以及产品合同的管理工作, 这五大模块共同构成新时期集团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促进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工作。

2. 信息技术结构

从财务信息化的定义来看, 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如果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更新, 并投入到应用的过程中, 将加快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信息技术的结构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程度, 另一方面要合理的应用网络和通信技术, 同时还有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强化财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在促进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因为在集团企业的内部, 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涉及到财务工作还涉及到集团企业的业务工作, 加强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工作, 可以有效的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开展。

4. 充分体现电子会计的核算功能

因为在时代的发展条件下, 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中, 电子会计核算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核心技术, 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工作当中, 可以有效的在集团内部建立一个网络化、一体化的会计核算体系, 为集团企业的财务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推动集团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 在集团企业的内部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

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一个收支区分的资金管理模式, 一方面对企业的收入情况进行记录, 加快资金链的周转效率, 另一方面, 加强对企业财务支出的监督, 切实的提高企业财务的使用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和支出, 在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下, 提高集团企业的财务透明化和科学化。

四、加强网络财务的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系统价值

企业在实现集团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后, 能够有效的实现网络财务管控, 协同更加深入快捷, 有力支撑集团稳定发展。加强网络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 确保财务信息系统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使系统总体性能达到最优, 为管理决策服务。

1. 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下,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改革问题。财务预算的管理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单个业务流程之中, 更重要的是要顾全大局, 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这项工作的实行要根据当前集团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制定科学性的预算, 并在后期逐层的落实这项工作, 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2.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为了有效的增强集团企业财务内部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程度, 可以在企业内部制定一个针对员工的培训制度。以往财务部门的人员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 随着新思想的引入, 对员工的思想带来冲击, 为了适应新社会的发展, 集团企业需要通过培训工作, 加强对企业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 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集团企业可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 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认识, 推进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工作的进程, 充分体现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性。

3. 完善集团企业的财务制度

时代的发展条件下, 集团企业的财务制度面临着深入的改革工作, 财务制度需要适应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提出, 逐渐的完善和改进财务制度。在集团企业的管理制度基础上, 建立一个程序化、规范化的财务制度, 并且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理方案, 明确规定各个职员的工作内容, 让信息化的财务系统充分落实各项职能。与此同时, 要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尽可能的避免企业内部问题的发生, 切实的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彰显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4. 加强专业人才的储备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离不开对专业性人才的高需求, 因此集团企业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由于是信息化的财务系统, 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 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以及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系统必须具备的素质。集团企业注重员工的素质、品质以及工作能力对集团企业财务部门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可有有效的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进程, 提高效率。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 对财务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必须要立足企业的发展现状, 应用丰富的信息化数据资源。总的说来, 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只是集团创新发展的一部分,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 其面临的问题更多, 做好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 完善相关的财务制度, 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 提高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 不断优化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 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本文对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展开探究, 面对其现状, 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能够有效的加快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进程, 为集团企业的发展带来便利条件, 促进集团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洁.浅谈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1:39-40.

[2]徐建峰.浅谈集团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建设[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04:208-209.

[3]黄万年.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 2014, 18:177-179.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8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认识还有待提高。

许多企业对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计算机操作替代手工操作的层次上, 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对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 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2. 现阶段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企业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难以实现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预策、分析、计划、决策等等尚不健全, 不能提供准确、科学有效地财务管理信息。其次一些企业生产自动化、计算机信息化水平低, 集团化、网络化、一体化更无从谈起, 不能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当前中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 数据的采集、处理口径不统一。出于在自身利益的考虑, 企业管理部门互相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人为制造信息孤岛, 使企业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 同时也造成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甚至是资源浪费。最后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缺乏信息化管理能力及思想;懂计算机的财务管理业务不行, 懂财务的计算机知识又相对薄弱, 其财务管理能力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财务管理能力, 又懂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 现阶段财务管理及信息化软件尚有待健全。

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与信息化软件, 应当是能够融入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与信息化软件。现阶段, 国内在开发企业管理软件方面不够完善, 不够系统, 单个的小型企业勉强能用, 不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国内软件开发企业规模较小, 管理分析能力偏弱, 软件开发人员财务管理知识相对也是处于弱势, 软件开发商与企业沟通不畅, 造成开发出的产品与企业实际情况不能接轨, 往往是企业需要的软件无法做到, 软件有的功能, 对企业没什么意义, 致使双方资源浪费不说, 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受到制约。

二、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对策

1.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预策分析决策能力。

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就要改变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核心, 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 内部的各种资源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都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重要信息来源, 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有关财务管理方面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辅导, 推介典型企业的现代管理经验, 大力推广新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下转100页) (上接78页)

2. 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提升专业人员按素质。

首先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企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使企业财务管理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 使财务管理真正能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加强管理制度和管理创新, 在系统中对各类人员进行明确分工, 并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软件开发商应提高软件产品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积极推动产品从封闭型软件向兼容型、开放型软件过渡, 从会计核算软件向全面管理型软件、决策支持型软件过渡。软件产品设计时就强调将会计信息作为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而不是将软件作为一数据处理孤岛来开发。在功能方面, 也要尽量考虑软件的开放性、兼容性和扩展性, 考虑组织和客户的需求, 设计按用户要求的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联机事务处理功能、二次开发可与第三方产品作兼容性组合等功能, 利于数据收发和交流。其次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在企业发展中起重大作用。通过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财会人员从会计信息日常繁杂处理流程中摆脱出来, 由一个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的管理员、分析员、控制员。企业要加强对现有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与计算机业务培训, 培养骨干力量, 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 落实培训效果, 造就一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 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 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使这些人员成为网络时代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高精尖端人才。

3. 财务管理开发软件要与企业管理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财务管理软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品, 作为企业与软件开发商之间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好的软件能够创造企业价值, 同样企业管理软件用得好, 效果明显也体现了软件的价值,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软件开发企业要想企业所想, 设计软件要以满足企业需要为根本, 从企业实际出发, 企业的需求是软件发展的方向, 因此, 软件公司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 不断改进和更新软件技术。使用统一管理软件, 实行企业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 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软件的使用价值只有通过用户使用才能够体现出来, 不断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 也是软件自我完善自我升值的过程。一方面软件开发企业要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及计算机软件知识, 提高软件设计开发的能力, 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使软件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购买软件要有明确的功能要求, 对使用财务软件的各项有关性能有较清楚的了解, 要保证软件要预留定义良好的相关接口, 选择的软件在功能和处理流程方面要适应企业需要, 尽可能保证会计数据真实、完整、可靠、全面, 才能充分利用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 软件开发商与企业之间必然要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对双方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 是双方发展壮大、合作共赢的根本。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9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自来水行业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等概念的出现, 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已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基础生产层面, 以供水调度系统 (SCA-DA) 为基础的数据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在基础 (经营) 层面, 以营业收费系统 (BIS) 为核心, 并与办公自动化 (OA) 等常规管理系统对接, 理顺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 能够解决企业在成本利润管理和业务处理方面的问题。

但是, 目前多数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 远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很多供水企业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 积累了大量数据, 但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系统建设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 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 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目前, 供水企业的管网及相关设施数据, 绝大部分采用人工和纸质方式进行保存, 一方面对于管网的整体情况无法进行完整、精确的描述, 同时对于数据的更新容易造成大量纸质文档的作废和变更。另外, 由于人员的变动而造成管网数据丢失经常发生。

二、供水企业信息化应用集成

(一) 企业应用集成基本概念。

企业应用集成, 即EAI, 是完成组织内外的各种异构系统、应用和数据源之间共享、交换信息、协作的途径、方法、标准和技术;原则是集成多个系统并保证各个系统互不干扰。

企业服务总线, 即ESB, 提供了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 是构筑企业神经系统的必要元素。ESB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软件架构, 可以提供比传统中间件产品更为廉价的解决方案, 同时它还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 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 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

(二) 企业应用集成的应用层面。

企业应用集成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户界面集成, 用户交互的集成;流程集成, 跨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的集成;应用集成, 多应用系统间的交互;数据 (信息) 集成, 保证多个系统中的信息保持一致。 (图1)

(三) 供水企业应用集成的重点

1、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

此平台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 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 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建立稳定可靠的核心数据交换中心。

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 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 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 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顺畅, 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

(四) 供水企业应用集成设计特征

1、GI S/SCADA一体化设计。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在供水管网系统中的应用正逐渐普及, 能对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属性资料进行整合管理, 管网监测/控系统 (或SCA-DA) 与管网G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将有效地利用管网空间信息平台, 提高监测信息的可读性, 有助于分析理解监测信息的地域关联性、空间代表性 (影响范围) 。

一体化设计还能保证管网信息 (空间) 和监测信息 (时空) 的数据库共享、数据处理/分析模块的共享。这将提高系统的集成性和运作效率, 有利于节省系统投资。

2、监测和控制分开设计和分步实施。由于监测系统的一般性可以对其进行产品化设计, 并依据不同通讯方式提供几种方案备选 (如无线、有线) 。这能从产品设计策略上保证系统的专业性从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 利于开发出性价比高的产品。

控制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因各水司供水系统的具体情况而定。监控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可通过模块化设计加载到监测系统平台上来实现。

3、所有基础数据最终用于决策支持。

4、先进、可靠、稳定、高效的数据通讯系统。采用的数据通讯系统应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符合当今通讯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系统的设计应考虑针对不同水司, 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拟定多种备选方案, 各方案之间应有较好的承继性、可升级性。

5、系统的可伸缩/扩展性。应考虑水司经费投入的时效性, 现阶段的主要需求以及各种软硬件环境的制约, 做到“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如系统配置方案可考虑: (a) 基于文件或个人数据库的方式存储数据; (b) 采用C/S方式, 实现全局数据共享; (c) WEB方式, 实现数据在Internet上的共享。

(五) 供水企业应用集成的特征

1、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技术。

基于移动或宽带通信构建自来水供水调度监控系统, 实现管网监控点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可充分利用当代先进通信技术、现有网络, 缩短建设周期, 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 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具有电信级的通信质量。

2、可视化监测平台。

传统上, 监控上位机软件以采用组态软件为主, 但除对水厂生产调度外, 组态软件并不能满足供水管网空间分布的可视化监控要求。新一代的管网远程监测系统将采用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平台, 将管网GIS和管网SCADA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整合, 建立统一的平台, 实现一体化设计。这有利于将监控系统的时空分布数据赋予GIS天生的地理数据处理和拓扑建构功能, 使宝贵的监测数据得到最有效的应用。

基于GIS技术, 监控主页面可以将管网GIS数据和监测数据有机地结合。如监测主页面可以为基于GIS的管网动态运行图, 背景层为供水区域地理底图, 配置供水干管及主要附属设施和监测点图层。显示各供水控制监测点位置及对各控制点监测类型 (如压力、流量、水位或水质参数) 的标注。通过颜色或图形变换显示供水系统的动态状况。针对具体的监测对象, 如泵站流量、高位水池等供、配水设施可视化监测平台通过窗体提供组态画面, 动态显示监测工况。

三、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集成发展趋势展望

(一) 分区计量系统方面。通过布设流量仪/计将整个供水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能独立实现供用水计量的区间, 即区间计量, 这是目前国际水协 (IWA) 推荐的关于大面积管理和控制管网供用水产销差的有效手段。

新一代的管网监测平台能进一步开发实现区间计量功能, 如将区间流量计位置和监测数据、用户资料 (如水表位置、用水记录) 等加载入现有监测平台, 即可及时方便地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月 (或日) 区间供用水产销差、漏失率分析。

(二) 压力管理系统方面。通过压力管理系统与GIS、SCADA、DMA系统的配合应用, 解决压力管理在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效果难以定量准确的难题。通过管网压力远程监测资料, 不仅可以通过水泵或水塔调节供水压力, 还可在压力分区安装流量调节阀, 如减压阀 (PRV) 等进出水控制设施, 实现压力的远程监控。

(三) 爆管预警系统和渗漏预警系统方面。进行系统应用集成后, 采用的是基于人工智能和管网远程监测系统的技术, 对供水系统分层监测。如第一层 (顶层) 为DMA (计量小区) , 系统能对爆管及漏损监测报警, 但不能具体定位;第二层为要求系统对爆管及漏损发生在DMA的哪个子层定位;第三层为管线层, 系统将定位发生爆管及或高漏损的管段。

进行系统应用集成后, 通过采用爆管预警系统和渗漏预警系统, 将大大缩短爆管及漏损定位及修复时间。如采用现行的在管网上安装数据自动记录器, 并通过人工取回数据分析、定位事故和修复的时间至少需要三个星期 (英国案例) , 采用新的系统后所需时间可以缩短至2~3天。

(四) 水力模型方面。水力模型在经过建立和长期修正校核后在供水企业的生产调度、管网规划设计和运营决策等各个方面都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大东.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浅谈[J].福建电脑, 2011.5.

[2]张玮.供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8.

浅议企业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篇10

(1) 物理隔离原则。为确保信息安全, 信息系统必须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 (2) 分域分级原则。信息系统应根据信息密级、使用单位行政级别等级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并确定等级, 按照相应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防护。 (3) 信息流向控制原则。禁止高密级信息由高等级涉密信息系统或安全域流向低等级涉密信息系统或安全域。 (4) 最小化授权与分权管理原则。信息系统内用户的权限应配置为确保其完成工作所必须的最小权限, 网络中账号设置、服务设置、主机间信任关系配置等应该为网络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小限度, 并使不同用户的权限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避免出现权限过大的用户或账号。 (5) 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信息系统应采取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的、整体的安全技防措施。 (6) 标注化原则。设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制标准等, 确保系统质量。 (7) 安全产品选型原则。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选用可靠有效的安全产品, 如具备国家相关管理机构检测证书的产品。 (8) 实用性原则。系统要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环境需要, 充分考虑系统应用业务的特殊性, 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 (9) 适度安全原则。要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确定防护程度和安全措施, 避免弱保护和过保护, 保证安全措施切实可行, 达到最佳防护目的。 (10) 动态防护原则。随着技术的发展, 网络威胁攻击手段的变化, 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及时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换代。

2 建设目标

根据对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安全风险分析、安全保密需求分析, 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遵循前述原则, 建设科学合理, 符合安全保密需求的信息系统, 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3 建设内容

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包括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以及安全保密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信息系统的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介质安全。 (2) 运行安全。运行安全包括备份与恢复、病毒防护、应急响应、运行管理。 (3) 信息安全保密。信息安全涉及内容包括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密码保护措施、电磁泄露发射保护、安全性能检测、边界安全防护、硬件系统安全、信息完整性校验、安全审计、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 (4) 安全保密管理。包括安全保密管理策略、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人员管理、物理环境与设施管理、设备与介质管理、运行与开发管理、信息保密管理。

4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1) 网络综合布线。a.选择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b.线缆选择光纤与屏蔽线;c.布线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d.交换设备选型应考虑未来企业信息化业务发展的需要;e.根据业务、密级以及知悉范围划分VLAN, 并创建ACL, 实现访问控制;f.优化网络配置, 禁用暂时不用端口, 对接入终端采用IP+MAC+端口绑定策略, 防止非授权接入。 (2) 安全域。根据信息系统的信息密级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并确定等级, 按照相应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防护。按照上述原则, 一般将单位信息系统划分为重要应用安全域、一般应用安全域、办公安全域、管理安全域等四个区域, 如图1 所示。图中每个区域代表一个安全域, 安全域前端架设防火墙, 通过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策略, 仅开放必要端口及IP, 控制信息流向, 实现安全域间的访问控制。 (3) 交换机安全设置。全部交换机配置为SSH加密方式通信, 对接入端口采用IP+MAC+端口绑定方式, 禁用暂时不用端口, 实现网络层的身份认证。 (4) 安全产品部署。a.全部终端纳入域控管理, 通过主域控制器将安全策略下发至终端, 如实名登录、密码管理、屏幕保护等策略, 实现系统层身份认证。b.创建补丁分发系统, 为全部终端定期升级系统安全补丁, 完善系统的安全可靠性。c.全部终端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 由系统管理人员定期导入最新病毒库升级包, 全网下发, 制定杀毒策略, 统一查杀网络病毒。d.终端输入输出端口严格管控。终端安装审计、打印管理、输入输出管理安全软件, 防止非授权移动存储介质在信息系统中使用, 对系统中的打印行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严格管控, 从而降低或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e.重要关键设备、服务器冗余备份。对系统中的核心交换机、防火墙采取在线或离线方式备份, 避免因设备损坏造成网络通信中断, 影响公司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重要部位的供电线路采用双路供电+ups方式保障供电安全;对重要的核心业务服务器数据采用在线即时备份以及数据远程异地备份的方式, 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安全。f.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分析, 发现系统中存在风险与漏洞, 及时对系统修复完善。g.部署统一的日志存储及分析系统, 统计分析系统重要关键设备的生成日志,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5)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保证数据安全。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应根据事件的等级制定响应流程, 明确管理责任及责任主体, 同时还需要在日常进行针对性的应急响应培训教育与演练。

6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11

关键词:信息中心;机房监控系统;软硬件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Building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enter Computer Room Monitoring System

Peng Liye,Wang Naiqian1,Liu Zhensheng2

(1.Huiyuan Post Design Consulting Co.,Ltd.,Shijiazhuang050000,China;

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Langfang0650000,China)

Abstract:Enterprise Information Center plant control system software and hardware 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to do a preliminary stud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cases can play a useful reference.

Keywords:Information center;Computer room monitoring system;Hardware&Software architecture

一、概述

信息中心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保障网络通信和安全管理的设施。企业信息中心的核心是中心机房的建设。

机房的环境设备(供配电、空调、消防、告警等)必须时刻为网络系统提供正常的运行环境,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影响系统运行,造成数据传输或存储故障,当严重事故时会造成机房内计算机设备报废,机房服务器长时间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监控系统必不可少。

二、企业级信息中心机房监控系统架构

企业级信息中心机房监控系统应包含四层架构。底层为同物理设备相连接的传感器;第二层为各同类型传感器信息集中组织、翻译的监控分中心;第三层为各类监控信息汇集的监控中心主机;第四层为用户层,可通过B/S或C/S模式对监控信息进行生动的展现,及时报警和记载历史日志。

三、机房监控系统硬件

机房监控系统分为现场监控和监控中心两个主要部分。

(一)现场监控系统硬件

现场监控设备主要由音视频压缩卡、云台镜头解码器、摄像机、各种传感器等主要设备组成。主要完成图像的采集、编码和传输,音频的编解码、摄像机的控制、报警的输入/输出和温度、湿度、电压、空调运行状态等数据的采集工作。它的主要设计指标和依据应该是:

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符合国际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

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免操作、免维护;

设备抗恶劣环境(电磁干扰、恶劣气候)。

(二)监控中心

1.监控中心任务

主要完成协调、控制、汇集、整合各类传感器数据,形成可利用的信息格式;存储、检索、回放、备份、恢复各类监控数据等。主要涉及视频传感器、数字传感器两方面内容。

2.监控中心硬件

监控中心主要由图像监控系统主服务器、主存储和网络设备等组成。

四、机房监控系统的软件

监控软件应在继承传统机房硬件环境监控系统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软件运行系统的监控功能。

(一)软件运行环境监控模块

1.采用模块标准化

当用户系统扩充时,只需要扩充视频压缩模块和升级系统软件即可,不用对中心服务器和客户端硬件进行升级,可保护用户的现有设备投资。同时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将实时监控、报警监控和录像等功能分成相应的软件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场要求,灵活配置不同模块,使系统更充分的适应用户的需要。

2.远程控制、维护和管理

适合网络化、数字化的监控要求系统采用标准的TCP/IP协议,能架构在局域网、广域网和无线网络之上。可直接接入交换机,设备可任意设置网关,支持跨网段、有路由器的远程视频监控环境。通过视频服务器压缩的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完全通过网络传输,节省了铺设长距离线缆的成本,真正做到一网多用。

提供WEB访问功能,管理员不必到达设备现场,就可修改设备的各项参数,提高设备维护效率,减轻管理人员的软件维护工作量。

(二)软件运行环境监控模块

软件运行环境监控模块提供智能基础设施管理解决方案,有助于客户在随需应变世界中洞悉和主动管理系统。软件运行环境监控模块凌驾于客户系统的单个组件之上,它利用基于策略的资源分配、安全、存储和系统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了管理和优化关键IT系统的集成视图。

软件运行环境监控模块采用开放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利用优质、可伸缩和可靠的系统管理解决方案来支持随需应变的计算环境。

软件运行环境监控模块让客户在诊断问题和部署解决方案上花费更少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有效地花在管理自己的业务上。软件运行环境监控模块在交付今日所需的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的同时,也为未来需要做好了准备。

五、总结与展望

企业级信息中心机房监控系统的实用和推广,必将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能及时排除故障,能够科学管理,对已发生的故障作全面的分析,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因此,对机房环境与设备的集中监控和科学管理,采用一套好的机房监控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企业级信息中心机房随着IT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赵陌.一个新型通信机房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山东通信技术,2007,04

[2]郝令培,江宇,郑宏瑞,etal.电信机房监控数据采集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07,11

[3]付俊超,张少功.移动基站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和应用[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7,05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12

如今的软件企业普遍面临着众多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要适应最终用户的需求变化、提高技术人员的开发效率等难题, 要在竞争激烈的IT市场中立足, 必须要提高自身的集成能力, 能够在投入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快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信息系统平台类产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它力求规范企业的软件开发模式, 屏蔽具体的技术细节, 从业务领域层次来进行应用开发, 提高生产效率和应用系统的集成能力。

2 信息系统平台标准化的作用

信息系统平台位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层, 为企业各个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公共的服务及组件、统一的认证方式、统一的界面风格、统一的集成接口及开发实施规范等, 是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以宝信软件的信息平台产品为例, 宝信信息系统平台承载着宝钢集团内大量的信息管理系统, 是宝钢集团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 如图1所示。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漫长过程中, 各企业技术层面的信息系统平台也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差异化到标准化的发展过程, 平台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平台的成熟度模型, 如图2所示。

根据企业规模及业务种类的不同, 通常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涉及数十甚至数百个不同的应用系统。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 即当涉及的应用系统数量较小时, 信息系统平台的作用往往会被忽视, 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 但当企业的应用系统规模达到一定的数目后, 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平台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系统平台的成熟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度。信息系统平台越标准、越成熟,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越扎实、步伐就越快、步调就更稳健、建设过程本身也将更标准化。对于一个拥有统一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平台的企业来说,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从各方面获取直接或间接的收益, 具体体现在:

●从企业层面提高整个组织的项目开发效率, 提高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质量, 有效降低开发及维护的人力成本, 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各应用系统拥有统一标准化的用户体验, 给用户带来一致性感受并提升支持度, 同时体现了公司的形象, 是公司整体视觉形象规划及设计的重要体现, 另外还能够让项目组降低培训、支持成本, 支持人员不会费力逐个指导;

●各应用系统几乎是“同构”的, 因此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将变得非常简单, 能够快速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完美集成的目标;

●项目组及人员的知识及经验能够有效的积累, 当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设计人员调到另一个项目组时, 将能够快速地发挥原有的作用;

●促进各项目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由于各项目组拥有一致的理解, 也将有利于现有知识成果的转化及传播等。

3 宝信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发展

宝信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从各部门独立的开发框架到多种技术并存的公司级 (第一代) 信息系统平台, 再到以统一、标准、集成为指导思想及战略理念的公司级 (第二代) 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 也即上述信息系统平台成熟度模型中的2级、3级、4级三个阶段, 如图3所示。

3.1 从各部门级的开发框架到公司级的信息系统平台

自2000年以来, 宝信软件各部门的项目开发主要采用Java和.NET技术架构, 经过几年的时间在相应领域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在2000至2005年间, 公司内不少部门都逐渐积累并开发了各自的Java和.NET软件开发框架, 也有一些部门在不同的项目和产品间进行代码和构件级别的重用, 但公司内部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架构灵活的、功能强大的基础开发平台, 给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具体体现在:

●在一些涉及到系统底层、与业务不相关的技术实现上存在着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这种情况不仅仅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效率, 同时也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各开发框架功能都不是非常完善, 各有各的侧重点, 有的功能强大但易用性较差, 有的易于使用但在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由于各部门所涉及到的业务领域不同, 应用系统的业务复杂多变, 对于框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也非常高, 一些比较流行的、有效的开发思想和模式还没有充分地应用到现有的框架中;

●各个框架在设计思想上有所区别, 因而所提供的接口以及使用的风格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利于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推广, 不利于跨部门合作项目的开展。

基于上述原因, 宝信软件于2006年启动公司级的信息系统平台研发, 分别在Java和.NET两种技术路线上进行开发, 并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公司级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及推广, 从公司层面上提高了全公司项目开发的效率, 提高了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质量, 有效地降低了开发及维护的人力成本, 全面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从多种技术并存到标准化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2006~2008年, 宝信软件的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在宝钢集团范围内的大量工程项目实施应用, 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成功案例及宝贵的实施经验, 但也发现之前产品存在的一些不足:

●虽然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遵循了统一规划、分别开发的策略, 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差异、工期及资源紧张、开发团队理念及习惯仍存储差异等因素, 导致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规范尚不完全统一, 这也导致基于这两套平台的各工程项目的不一致, 甚至在一些特殊的集成场景中, 各个项目组还可能会存在一些自定义的规范;

●由于标准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Java及.NET两套信息系统平台在功能设置及使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不利于使用平台的同一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同时也使得基于两套平台开发的应用系统在功能集成方面遇到困难。

2009年, 为了彻底解决标准规范不一致给项目实施带来的种种问题, 宝信软件在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策略上提出了统一标准规范的思想, 虽然不同的项目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 但期望从更抽象的标准及规范的高度形成统一,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即在此背景下出现。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是宝信软件推出的第二代信息系统平台。该平台以宝信第一代信息系统平台 (包括Java及.NET信息系统平台) 为基础, 并结合大量已实施项目的反馈及总结。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以统一、标准、集成为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强调理念的统一、规范的标准以及应用系统的集成。

统一: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以统一为战略理念, 强调设计思想、开发模式的统一性, 不同的技术实现都遵循统一的设计思想及标准规范, 统一的思想融入到界面、服务、组件、规范等各个方面。

标准: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将标准作为贯彻统一战略理念的实施策略, 根据第一代信息系统平台多年的积累以及大量已实施项目的反馈, 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将设计、开发、测试等规范不断完善, 形成了一套统一、标准的实施规范及最佳实践。

集成: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将宝信内部现有的平台组件及第三方组件按照统一的理念及标准的规范进行集成, 各个工程项目基于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按照统一的理念及标准的规范进行实施, 将最终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完美集成的目标。

基于统一、标准、集成的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等过程提供了一套结合大量已有项目的开发模式及最佳实践的工具、技术及方法。基于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及系统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已被证实的模式与实践融入到实施过程中, 快速地实施基于SOA架构的应用系统。

4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基础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基础如图4所示。在技术路线方面,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采用国际标准的Java及.NET开发规范;在整体架构及设计方面,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及开发参考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正在制定的一系列国家标准, 包括:《信息技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应用的总体技术要求》、《SOA服务分析与设计规范》、《SOA技术实现规范第1部分:服务描述》、《SOA技术实现规范第2部分:服务注册》、《SOA技术实现规范第3部分:服务发现及管理》。宝信软件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最早的成员单位, 目前为止参与了多项SOA相关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 宝信软件制定了企业标准《企业信息化平台》, 该标准已在上海市备案 (标准备案号Q/HYBX 41-2010)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完全符合该标准。

在流程方面, 宝信软件研发部于2005年通过CMM5级评估, 2006年通过CMMI5级评估, 成为上海地区首批通过CMMI5评估的软件开发企业, 2007年度通过ISO/IEC 20000国际权威认证, 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具有完整IT服务管理体系的软件企业, 奠定了宝信软件运维业务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及运维完全遵循CMMI5及ISO/IEC 20000标准体系、成熟的过程控制体系及立体化的测试覆盖, 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5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标准化对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基于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不论什么类型的项目、不论什么技术背景的项目团队, 都能在将“统一、标准、集成”思想融入到界面、服务、组件、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平台支撑下开发及实施像模板一样标准的应用系统。

在宝钢集团一体化经营管控的运作模式之下, 各个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信息系统, 而是需要进行紧密有机的联系, 它们的信息需要保持同步和一致, 数据需要在不同系统间流转和集中挖掘分析, 不同的业务和流程需要集成在一起运转, 以真正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目标。这就要求能够为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应用集成平台, 将各类信息系统无缝连接在一起。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能够定义这样的标准规范, 并在平台内置进行实现, 从而保证基于平台软件所建设的信息系统符合标准规范, 降低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难度, 消除信息孤岛。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为项目的设计、开发、部署、维护、升级等过程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宝钢集团范围内所有新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都将基于该平台进行开发及实施, 原有的各主要信息管理系统也已经逐渐平滑地迁移到该平台上来, 应用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也使宝钢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变得更加标准化, 这为宝钢集团整体的信息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同时也为宝钢集团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中的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新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结语

信息系统平台标准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标准化。宝钢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 底层的技术平台也由最初的自定义开发逐渐演进为标准化的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的实施使宝钢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变得更加标准化, 这为宝钢集团整体的信息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陶溪.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6.

[2]张俊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03.

[3]马国芬.企业产业信息化及定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0) :131-133.

[4]冯文龙.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137-142.

上一篇:梦想是什么下一篇:《断魂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