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

2024-10-04

《断魂枪》(精选3篇)

《断魂枪》 篇1

《渔父》描述了屈原投江之前与一位隐者对话的场景。文章内容为真实事件还是虚构故事,不得而知。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人物动作语言表达着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客观冷静地看待屈原的困厄悲痛。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说的“至于斯”并非指屈原身体劳苦贫困,更多的指屈原内心郁结不平,矛盾不能平静的样子。渔父评价屈原“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也就是指他现在的样子是一种自我放逐的状态。

渔父先是苦口婆心的劝解屈原:让他“与世推移”——世界浑浊那就把浑水搅浑,然后在浑水里扬起波澜。就是让他见风使舵,奸诈混世以获得高官厚禄,甚至也可以以混世的方式实现他的一点志向,做一些事。但屈原不肯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以死明志。

渔父听完“莞尔一笑”,显然这一笑意味深远,十分精彩。这一笑并非是渔父超然物外,心胸豁达,意见不被接受也不生气的豁达之笑,也不是带着几分否定的嘲笑。如果这样的理解会让渔父显得十分无情,毕竟他面对的是一个正直的生命即将选择死亡,不该仅仅因为他不听劝而一走了之,这显然不合一个高洁隐者的形象。

“莞尔一笑”除了形容微笑之美以外,还可以表示带有幽默智慧,心领神会的会心一笑。《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来到(弟子言偃正在治理着的)武城这个地方,看到弟子用礼乐歌诗教化百姓,孔子就“莞尔而笑”:宰鸡哪里有必要使用宰牛的刀呢?孔子的微笑里带着对子夏的肯定与赞许,同时显然还认为弟子的做法不够高明。渔父的莞尔一笑跟上面的情况类似。

另外,文中还有个唯一的动作细节——渔父敲着船桨,唱着歌,显得十分潇洒。我们都知道对比时作者更倾向认同后面的内容。渔父的态度放在文末,可见两人对话后作者对渔父观点的认同,同时暗含着对屈原内心困窘痛苦的否定。综上可见作者并非否定屈原的选择,而是否定屈原内心纠结痛苦的状态。

文中表现了三种人生态度,也可看做可供屈原选择的三种人生道路。一种是学做圣人,与世推移,合尘同光,随波逐流,不做抗争;第二种以屈原的强烈内心情感和道德认识为基础,洁身自好,坚守信念,宁为玉碎;第三种就是渔父的选择:

文末渔父歌里投射的人生观与屈原以死殉节并不矛盾。它们有差别又有一致性。它们都强调保持洁身自好,但渔父的选择更为超然淡然。渔父是以隐守志,静待时机。

但屈原的选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屈原生死观念受孔孟的影响也受庄子的影响。他在其它作品中显示出精神灵魂不灭的死亡观念,淡化生死的界限,更看重为道德理想牺牲的舍生取义精神。

另外,渔父离去的动作与庄子面对妻子的离世时“箕踞鼓盆而歌”极其相似。作者用这个情节应该是暗示庄子的“同生死”的观念。庄子认为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人生与人死没有什么差别。

既然死亡并非罪过,也并不是懦弱脆弱的表现,反而可以践行自我的理想,为什么还要没有质量的活着,不选择高洁伟大的死呢?

可见两者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对生死淡然处之基础上的,都是高洁的选择;区别在于渔父是怀抱希望于现世,屈原绝望于现世,怀希望于幽灵界。所以渔父的微笑带着对屈原的理解和赞同,但渔父的选择在作者看来是更为智慧的选择。

老舍《断魂枪》写在1930大变革的时代。靠走镖混江湖沙子龙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的精神世界也已经崩塌。许多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悄然消失。面对着中国传统文化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当时国术还没有兴起”也许透露了作者站在时代高度回望历史的一个暗示。

对沙子龙来说,他与屈原的境遇十分相似:当屈原形销骨立的徘徊江畔,作为武林高手沙子龙不光“身上放了肉”,又显出一种颓唐的姿态,躺在床上看《封神演义》。时代的变革下,使得屈原和沙子龙都变成了零余人。最后他们都选择洁身自好,以决绝的方式保护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在屈原是他的生命,在沙子龙是他的枪。

沙子龙亲手埋葬了他的枪,要把它“带进棺材”,因为他无法接受给他带来尊严荣誉的枪变成街头供人娱乐的东西,所以他不传给他的那些徒弟,在这一点上读者普遍是能接受的,但对于一个潜心学艺的孙老者也不肯传授,就破费理解。

孙老者无疑是一位武林高手,通过他与王三胜比武和通过描写他的眼神动作可知他武功高强。沙子龙虽然并未出手,但三人眼神的比较下显然高下立见。沙子龙如“夜星”的眼和夜下独自一气耍下64套断魂枪可见,他的武功更胜一筹。孙老者的人物设置显然是为沙子龙做的一个陪衬。孙老者武功虽高却仅仅出于个人的痴迷。

作者让沙子龙在结尾微微一笑,透出作者对两人的态度。孙老者与沙子龙相比境界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个境界又并非靠武艺精湛程度决定,武术之魂才是关键。标题也具有象征性,断魂枪为什么不传因为它失去了魂,魂是沙子龙最珍爱的东西,无论王三胜还是孙老者他们都没有。这个魂就是一种精神,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武侠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民族存亡时刻挺身而出,将民族的气节与爱国热情融在一块,这才是真正的大侠,这是沙子龙的枪魂,也是作者的侠义精神。老舍的许多作品正面人物都体现了这样的侠义精神。对老舍来说写作是他的希望之魂,对写作的坚持就是他整个人生的选择。当无法看到写作对国家民族的作用时,他选择坚守信念,宁为玉碎。文革时期老舍最后选择投江,大概也有这样的考虑。

与屈原和渔父一样,沙子龙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孙老者和王三胜还做着天朝的大梦,沙子龙却是梦醒了的人,他无能为力,内心的落寞可想而知,只能接受冷兵器时代结束的事实,以不传作为抗争的手段不妥协尘世,不与尘世同流合污。

沙子龙适应时代变革将镖局改为客栈,面对别人的误解质疑一笑了之,不卑不亢,甚至不为自己辩解,显示出潇洒的淡然的态度。这与渔父也极为相似,他们都对尘世保留一份孤傲,高洁出世。他演练后的微笑中也恰如渔父对屈原的微笑一样包含对自我的理解肯定赞同。

两篇文章在人物设置和情节上是有相似之处的,从中可见出文化的隐隐传承。两篇文章的结尾都给人出人意料的感觉,神秘的微笑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物的心里,并最终为他们的超脱淡然感慨。如果去掉结尾,那么渔父就是奸猾的同流合污者,沙子龙则是一个胆小的懦夫,正是这神秘的微笑让我们可以见到更为超脱的精神。老舍让我们窥见了了千年后的“渔父”的内心世界,比起“渔父”沙子龙的无奈落寞更具人性。

摘要:屈原的《渔父》与老舍的《断魂枪》结尾部分都出现了一次神秘的微笑,如果我们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可能这微笑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果再看到两位作者相同的人生抉择——沉水,那么通过对比的方式解读这两个神秘莫测的微笑,可能对这两篇文章有新的理解。

关键词:渔父,断魂枪,微笑

参考文献

[1]唐祖敏.论屈原的死亡意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6).

[2]王学振.“武”的隐退和“侠”的张扬:论老舍与侠文化[J].2009(11).

《断魂枪》 篇2

引言: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篇目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这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短篇创作之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老舍。

一、老舍生平与创作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人,他出生成长于北京的一个贫困家庭,底层社会的生活经历不仅使老舍非常熟悉北京大杂院里贫民的生活、习俗与心理,而且使他能用一个正直贫民的品格与眼光来观察社会,探索人生。这对于他日后小说的题材和主题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

老舍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他的创作非常丰富,有人统计过,老舍一生写了70多部作品,计800万字。老舍的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生活,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诙谐幽默,风格独特,我们称之为“京味小说”。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等。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老舍和他的创作,这些作品都应该去读一读。

二、断魂枪

1.写作背景:《断魂枪》是老舍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35年。这时日本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旧中国四分五裂,积重难返。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第13期。本文发表前,文艺界正进行着一场大论争,争论聚焦于如何评估中国传统文化。西化一派认为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具有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应采取批判和超越的态度。本位文化也就是认为“中学为主”的这一派则倾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反对过多批判。

老舍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又层在伦敦大学执教多年,对西方文化也非常熟悉。这样的经历使他在这场文化论争中保持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客观的看法。

老舍对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抱着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双重性认知态度。对现代文明,他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和必然性,又难以容忍它的痼疾;对于传统文化,他有批判意识,又不无眷恋欣赏。这一切,在本篇小说中展露无遗。

2.小说主题:所以这篇小说想表达的是这样的主题--传统的文化正被西方物质文明所替代的社会背景下,老拳师沙子龙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因袭的重担。于是借重温旧梦慰藉自己痛苦的心理,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社会抗衡的一种手段。

3.小说结构:

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王三胜:鲁莽气盛、争强好胜。

(2)孙老者:刚直锐进、求艺心切。如果《断魂枪》仅仅写沙子龙这一条情节线索,这篇小说最终难免成为一曲为中国传统的技艺和精神悼亡的挽歌。但《断魂枪》里还出现了一位孙老者,他在卖艺场上显露的性格和沙子龙颇为接近,但他和沙子龙大为不同,他乐观、坚韧,为学习传统的武林绝技而风尘仆仆地奔走江湖。

提示:沙子龙为什么改镖局为客栈?只有沙子龙的世界被狂风吹走了吗?王三胜和孙老者面对环境改变,各自采取了怎样的方式?(3)沙子龙——

特点:外冷内热、深藏不露、孤傲执着 缺点:封闭顽固、抱残守缺

《断魂枪》读后感 篇3

“沙子龙镖局已改成客栈”,火车穿过墓地,枪声打响,“沙子龙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了”,这一切都昭示着时代的变迁。帝国主义入侵,国家面临危机,人民的生活也被迫改变,他们麻木无知、逆来顺受。“镖局”改成“客栈”,是个不错的选择,适者生存,在生活上,他做到了,但在另一个方面,他却没能做到,甚至没有想到。在那时,“生命是闹着玩的”,沙子龙明白,却也不明白。他明白,所以他忍痛将自己的镖局改成了客栈,为了生存;他明白,所以他将“他以为”已无用武之地的神枪关在了小小的院子里。然而,他不明白,没有了名气的神枪依然是神枪;他不明白,自从他将神枪关起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哀就不再是他个人的悲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枪的道路还很长,而他,却自私地将那条路拦断了。

沙子龙不明白,却还有人明白,神枪必须传下去!当然,明白的人并不是他那几个盲目崇拜、好斗好勇的徒弟,他们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知心 和好斗心而想让神枪传下来,但“传下来”与“传下去”是不同的,他们的目光停在眼前。孙老者才是真正明白的人,其实,孙老者这一形象与沙子龙的形象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武术高手而深藏不露之人,他们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然而,两人对待武术传承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沙子龙消极保守,自私地想把神枪跟他一起带入棺材,固执不传,这与他往昔还是“神枪沙”时的大侠气概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孙老者虽瘦弱却刚毅,不为外界环境所屈服,他积极乐观,保持着对武术的热情与执着,以武会友,虚心求术。这一形象的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从另一面反衬沙子龙的悲哀,更是为了寄托作者对于但是国民应有的积极与坚毅精神的深深的期望。

【《断魂枪》】推荐阅读:

读《断魂枪》有感08-22

断魂枪读后感05-08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下一篇:日本枯山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