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2024-07-05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精选12篇)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篇1

一、企业信息统计绩效系统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 使企业管理者详细掌握企业信息。现代高科技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 其重要目的是对企业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与绩效, 任何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将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信息管理系统可完善企业信息管理[1]。然而许多企业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难以掌握该系统的使用方法, 因此不能为企业绩效带来有效评估, 企业也无法制定相应的动态持续措施来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绩效。

二、模糊信息分析法在企业中营运中的重要性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将模糊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很容易通过编程实现的建模方式, 具有比较好的实用性, 能够有效的解决在设备选择问题中的定性与定量的抽象, 同时也能够避免在企业营运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人思维差异问题[2]。尤其对于含糊性和模糊性问题, 需要专家打分测评,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先通过简单例子介绍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使用方法。例如某人面临单位选择, 现有三个单位可供选择分别是A1、A2、A3, 三个单位在员工待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应从公司发展前途、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单位地址方面考虑, 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决策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选择单位定制为目标层, 将考虑因素定制为考虑层, 三个单位组织定制为方案层, 因此得出以下公式:

第二步通过以上公式进行公司评分, 各个单位在考虑层上互有优势, 因此将每个考虑层逐个进行比较, 按照条件越好打分越高的原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分数高低选择适合的工作单位。

企业信息系统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种形式, 定性指标在量化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则, 将一些边界不清、不容易量化的因素定量化, 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数据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从而能够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信息系统问题, 使得评价结果比较清晰且容易操作, 企业信息统计绩效过程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可有效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企业信息的不同, 考核目的的不同, 因此采用的指标体系也截然不同。企业信息系统绩效评估过程中应分析各个指标为企业带来的绩效影响, 为了反映出指标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应采用模糊层次分析从而确定指标的权重, 并将分析中存在的定性、半定型问题有效转换为定量性计算方式, 使人们思维具有层次化, 进行逐层分析, 解决分析过程中半定型问题, 将半定型问题转化为解决行问题。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完全转化为定量进行分析的企业信息系统绩效评估工作中。

企业模糊层次分析首先应根据企业制定的招标建立调查表, 并将调查表发至相关组织与专家手中, 使资深专家对企业信息评估系统进行打分与评估, 从而得出企业制定指标评估项目的重要性。其次将企业系统绩效评估产生多元素进行一对一比较, 从而充分掌握企业制定指标的重要项目[3]。并将得出结果转化为定量性判断根据。

总结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 信息系统管理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然而企业信息系统绩效过程中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简单的工作方法, 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应充分使用此方法进行企业信息绩效统计, 不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方便服务。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绩效评估总体呈现出使用方法不够科学与缺乏全面考虑等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效能体现出各个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并由相关部门进行解决, 从而形成企业信息统计绩效整体评价指标。本文将对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企业信息系统绩效评价进行分析。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企业信息统计绩效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多级模糊评价方法[J].科学进步与科学, 2013, 8 (02) :125-320.

[2]王庆元.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重要性数量[J].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9 (05) :254-321.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篇2

一、国外研究概况 1.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罗斯首次提出了评价企业部门绩效的思想。随后,美国的杰克逊·马丁德尔(1950)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司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一时期,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利润最大化虽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不应是唯一目标,它提出建立企业效绩的八项指标,到20世纪70年代,所用指标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增多,但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杜邦公司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最早由杜邦公司经理于1919年提出,它认为权益报酬率是所有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它进而可分解成若下层指标、由于它首次系统地揭示了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财务分析中占据重要位置。

1961年,国际信息处理联合组织在其召开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概念。随后,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1965)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模型,这也是最早的信息化测评体系。直至现在,仍有不少学者依据这一模型对各国信息化程度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绩效评价体系。

1992年,哈佛大学罗伯特·卡普兰教授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戴维·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平衡积分卡的文章。在文中,他们首次提出评价一个企业的绩效不能仅仅从企业的财务指标角度来进行,而是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管理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综合的评价企业绩效。他们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它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信息化战略与业务战略相吻合的问题,也解决了单纯看财务绩效的问题。但从目前的应用实践看,平衡积分卡方法关注了长远,忽略了短期的变化,而且对信息化到绩效的两步转化过程和效果缺乏清晰的评估。

2.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1)从结果剖面维度评估信息化绩效

这类方法的典型代表是信息化财务绩效评估方法。90年代后期,以经济效益和风险分析为主的投资回报(ROI)逐渐成为主流。以杜邦体系为代表的ROI考核体系由美国杜邦公司(1919)首创。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杜邦分析法将利润、总资产进行层层分解,从而系统科学比较全面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并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核。其核心思路是将信息化过程视为一个整体,信息化的投入无论如何一定会在企业经济效益或者满意度方面体现出来。按照信息化两步转化的理

论,这个方法只是仅仅量化出两步转化的最终结果。但信息化绩效的长期性和隐藏性对这种方法是一个致命的难题,因为很难从结果中分解出哪些是信息化带来的,哪些不是。

(2)从时点维度评估信息化绩效

这类方法的典型代表是信息化水平评估和信息化指数评估。美国的马克卢普教授(1962)在其发表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中首次提出了一套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方法。马克·波拉特(1977)继承并扩展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在《信息经济》一书中提出了被称为“波拉特法”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信息化水平评估方法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用来评估某一时间点信息化的装备水平。核心的评价内容一般是以对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和普及率的测量为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而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则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重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信息化水平评估在信息化建设的早期,对于促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具有比较好的作用。但这种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方法还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般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需要依赖于标杆企业的建立,但实际上各个企业是相对差异性较强的,标杆企业信息化很难说明企业信息化的好坏,只能作为参考指标,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而应该更多地评估企业信息化自身建设的适合和满足度;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余企业信息化的自我改善关联不足,企业在完成水平评估后,仍然难以确定信息化改善的方向;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评估往往对由于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没有体现。

信息化指数由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教授(1965)提出,其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化水平评估的方法。但因为是指数,就需要在原始评估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要设定基年(也就是要与之比较的年份)。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对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进行评价。例如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从1966年开始,IDC每年都对全球55个国家(或地区)参与信息社会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以“信息社会指数”的形式公布评估结果。被评估的55个国家(或地区)占全球GDP的97%和信息技术投入总额的99%。

(3)从过程维度评估信息化绩效

这类方法的典型代表是COBIT方法。

1996年,美国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下属的IT治理研究院(ITGI)发布并推广使用COBIT框架。2007年5月,ITGI发布了COBIT4.1,将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落实到作业执行过程中,按照这些过程控制目标去检验信息化过程,能够检验信息化过程是否有效。COBIT4.1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是IT治理执行概览、管理指南、框架、控制目标、IT治理实施指南、COBIT控制实践和IT确认指导。他们从满足管理层和董事会管理需要,满足经营及技术管理需要,满足具体进行治理、控制、安全保证的专业人员需求等三个层次帮助企业进行IT治理。COBIT模型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经营目标通过IT流程提供相关信息实现,每个IT流程又被分解为各项作业,各项作业经过对责任划分表的执行得以完成。同时,为了保证IT流程执行的有效性,必须对每一个IT流程设置相应的IT目标,IT目标由控制目标进行控制,经过控制结果测试的审核由成熟度模型及绩效测量的两个方式——绩效指标和结果测量进行衡量,其中控制目标是由控制实践实施并经过控制设计测试的审核如果单纯用这种方法评估信息化绩效,需要存在一个假设的前提:认为合理的信息化过程,能够确保信息技术到最

终绩效的转化。然而,信息化转化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未必过程合理,其结果就合理。

二、国内研究概况

1.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1年7月,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这个方案在按照指数法思路的基础上,综合了波拉特法等国际上主要的指标体系的优点,结合中国国情,对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指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筛选,分别按国家确定的信息化六要素,将每个要素都分解为若干项具体指标,共计20项指标。

2002年10月,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这是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第一次提出从效能角度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主要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

唐志荣(2002)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文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赋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2.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上,杨青峰(2006)提出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评价方法。他认为,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方法克服了水平评估只关注一个时间点的信息化装备情况,转而关注这些装备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同时兼顾信息化转化能力。

杨青峰(2009)在《业务高管信息化领导力的16项修炼》中详细介绍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主要内容,总共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通过评估和监测信息化应用对核心能力的提升的促进;其二,因为企业现在一般非常依赖信息化,考虑信息化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信息化治理和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其三,考虑信息化第二步转化,由企业核心能力到财务绩效的转化能力,主要反映在效率和规模上,以及对最终效果成本效益率的评估。

2013年,他在撰写出版的《信息化2.0+:云计算时代的信息化体系》一书中指出评价信息化2.0关键的四要素为:成本(Cost)、可用性(Availability)、效率(Efficiency)以及效用(Utility)。并把评价信息化2.0的方法命名为CAEU方法。在他看来,准确认识成本是评价信息化2.0价值的基础。信息化2.0的关键技术都导向TCO的降低,如果没有TCO的概念,企业可能就会对信息化2.0产生偏见,从而影响到它的推进。

三、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无论从指标体系方面还是评价方法方面,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以往的理论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缺乏从管理意义上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

信息化的实施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理念的的执行,而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也就必须衡量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反应情况。但从前文所述的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并未涉及到从管理意义上对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而从这个角度对企业的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有意义的。

2.缺乏合理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法的研究面临困难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篇3

摘 要:文章在参考COBIT框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者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设置了41个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应用信息熵理论的熵权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了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质量的定量评价,也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信息熵;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44-5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企业的组织管理、经营活动、各类数据的传输以及相关信息的产生更多地依赖信息系统的自动化处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平台,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也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一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第四章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第十三条:“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时, 审计人员应当识别组织所面临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并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分析及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为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提供依据”。作为审计所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发现问题,规避风险。鉴于内部控制对维护信息系统安全、抑制信息系统风险、增加企业价值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业界给予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关注度日益增多。盛巧玲、吴炎太(2013)基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参考COBIT的IT过程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提供了指标评分依据。陈翔(2010)结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和信息处理流程,定义了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概念,分析了两者具有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关键控制活动的认识和应采取的措施。

信息系统是企业业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经营和创造利润的重要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将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有效措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可以看成一个离散系统,而信息熵可以用于对离散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近些年,也有不少学者运用信息熵作为研究方法。阮旭华(2011)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将信息熵法应用于评估高校财务风险的可行性。周薇、李筱(2010)基于信息熵来确定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并结合主观权重,得出综合评价方法;再运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例说明综合评价方法的实用性与可行性。熊金石、秦洪涛等人(2013)把信息熵作为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方法,消除了专家在排序阶段的主观随意性。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企业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作为应对信息系统风险的有效措施具有了现实的研究意义。信息熵理论的熵权法作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也具有客观性。为此,本文基于信息熵理论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作了全新的研究,也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指标构建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确保组织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制度和工作程序,其主要目标是保护数据与应用程序的安全,并确保在异常中断情况下计算机信息系统能持续运行。应用控制是为应对各类业务数据处理的特殊控制需求,保证业务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的完整、准确,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即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COBIT共含有34个信息技术过程控制,并划分为四个控制域:规划和组织、获得和实施、交付与支持以及监控与评价,是国际上公认的信息系统和技术管理与控制标准。本文在参考COBIT框架以及充分认识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构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并根据科学性、系统优化性、整体性、可行性等原则,从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方面设置指标,见附表1。

3 利用信息熵计算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

当前,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德尔菲法可以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集思广益,但是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预测结果也缺乏严格的科学分析;层次分析法既是系统性的分析方法,也是简单实用的决策方法,但是其所需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居多,评价结果不易令人信服。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时都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此外,当评价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运用层次分析法难以合理地确定权重。因此运用上述方法设计的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时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为了摆脱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对主观赋权的依赖,提高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的客观性,以及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与稳定性,本文将运用信息熵理论的熵权法作为确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假设有n个调查样本数据,收集n个样本数据的m个评估指标数据,可以形成多对象关于多指标的评价矩阵如下:

矩阵中,X′代表第i个样本数据第j个指标上的数值。

3.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所表征对象的量纲存在不一致,无法直接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因此,要对原始评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观测量纲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3 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

在一个具有n个样本数据,m个评估指标的评估体系中,可以将第j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定义为:

3.4 计算各指标的熵权

在一个具有n个被评价对象,m个评估指标的评估体系中,可以将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权定义为:

某指标的信息熵越大,其熵权越小,该指标重要性越低。此外,还需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样本数据。样本数据都是根据被调查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得出,因此具有客观性与可靠性。此外,运用信息熵进行处理可以消除企业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从而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有效。对回收的问卷根据公式(1)和公式(2)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规范性矩阵,见附表2。

再根据公式(3)和公式(4)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见附表3。

从计算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一级指标中一般控制所占比重为0.6,应用控制所占比重为0.4,这也符合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之间的关系。一般控制适用于所有的控制,应用控制与特定的控制领域相联系,有效的一般控制是应用控制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可以弥补一般控制的某些不足。任何舞弊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为造成,因此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离不开对人员的控制,在一般控制一级指标下的职责划分、业务分配、教育培训二级指标都体现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于人员的控制,它们在一般控制中所占比重都位于前列,其中职责划分和业务分配的权重更是位于第一和第二位。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在给企业发展带来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断显现,比如一个病毒可以使企业经营陷入瘫痪。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然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上述指标权重中,信息系统病毒入侵防范控制的指标权重仅次于职责划分和业务分配的权重,这也符合当前企业应对信息系统风险的实际需求。输入、处理、输出是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一个环节上的控制将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信息系统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在应用控制中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也是合理的。

4 结束语

本文运用基于信息熵理论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通过上文的计算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针对评价指标的信息熵计算熵权,得到的结果客观有效,实现了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质量的定量评价。这对于评价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效果有一定的实用性,也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张继国,(美)Vijay P. Singh.信息熵——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8.

[2] 陈耿,韩志耕,卢孙中.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 盛巧玲,吴炎太.基于生命周期、AHP与CMM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2).

[4] 陈翔.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分析[J].会计之友,2010(1).

[5] 阮旭华.基于信息熵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探析[J].会计之友,2011(3).

[6] 周薇,李筱菁.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8(23).

[7] 熊金石,秦洪涛,等.基于信息熵的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J].系统科学学报,2013,5(2).

[8] 施永香,周萱,李娅.IT风险及控制测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6(11).

[9]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篇4

到目前为止,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 企业却面临更困难的问题。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核心, 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断追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显现, 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紧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IT, 向什么方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 缺乏有效的评价, 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另一方面, 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因为缺乏合理的导向而走向困境。

合理科学地对信息化进行评价, 无疑是企业急迫需要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 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建设, 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后, 国内陆续开展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和工具。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或工具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用水平的提高, 而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 从而导致企业一谈到信息化建设, 就是从不断提高网络带宽, 到更换越来越先进的国外的应用系统, 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而对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价值关注不足。

正是因为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上问题, 对信息化自身发展以及对企业持续的促进作用不足, 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急切需要。如果我们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系统, 将会使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导向作用更加明晰, 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找到新的导向, 有利于将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职能, 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进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 研究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系统, 并进一步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着转变。这个转变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不再是一个工具, 而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也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 进化到关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将成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从三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信息的应用满足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控能力, 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通过三要素的协调发展, 才能确保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地正向促进。首先, 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控制体系、企业IT的应用等将会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同时, 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监测, 将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和企业IT应用的改善提供依据。其次,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控制IT风险, 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第三, 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这三个要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价—建设—应用—改善—再评价”的渐进过程互相作用,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 通过三方面的组合评价才能对信息化整体能力进行准确判断, 并真正导向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比一般的信息化评价方法, 侧重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对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评价。企业信息化管控不仅仅是支撑信息化建设进程, 确保信息化绩效的实现, 而且是支撑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风险控制基础。

(二) 强调对企业信息化综合绩效的评估, 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评估信息化基本绩效能力, 同时从客户、财务、执行效率、创新等方面考察信息化的战略绩效能力。

(三) 关注应用、管控、绩效之间关联关系, 并最终评价企业信息化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评价目标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 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 对河北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同时也为河北省企业高层管理及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

影响和促进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结合实际数据对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数学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信息系统 (软件系统) 开发。

研究的重点: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 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各种要素, 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符合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1. 科学:指标设计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规律, 而且切合河北省各企业实际需要, 具体直观。

2. 综合:将企业信息化所包涵的多方面内容融合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3. 实用:指标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4. 明确:指标设计有明确和确定的内涵, 界定准确无误。

5.可比:指标设计具有普适性, 即企业间的可比较性, 突出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特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符合各产业企业共同特点的指标。

6. 考虑信息化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7.注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二) 评价方法选择方面的创新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 试图将AHP、模糊综合评判法与DEA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较好地综合各种方法模型的优点, 使它们相互补充, 相互验证, 使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此, 在方法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软件, 信息系统可自动完成综合评价全过程并进行相关辅助决策分析。评价过程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由软件系统后台自动完成, 使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简便易行, 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 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2]张聪慧.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12) .

[3]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界, 2010 (21) .

[4]王硕, 杨善林, 余本功.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系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发展潜力评价 篇5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发展潜力评价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发展潜力评价,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企业的.技术含量、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评,为加快科技进步实施有效的管理提供依据.

作 者:张凤武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刊 名:科技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年,卷(期):25(1)分类号:C931.2关键词:企业科技进步系统 技术含量 技术能力 评价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篇6

【摘 要】 在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原型法”思想,构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以某海事局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为实例,验证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水运;信息系统;后评价;成功度评价

项目后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80年代引入我国。我国项目后评价工作多集中在建设工程领域,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的后评价在我国开展较晚。近年来,随着水运领域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为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价项目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以达到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建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针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水运信息系统项目后评价通常是在项目建设完成一段时间(一般为1~3年)后,对其立项目的、建设目标、执行过程、管理手段、项目效益、使用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后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目标、采用技术、建设过程、效果和效益、可持续发展、成功度等方面,其中项目成功度评价是水运信息系统项目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成功度评价是指以逻辑框架分析法为基础,以项目目标和收益为核心,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项目成功度评价可以从全局角度审视项目,为后续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项目成功度评价流程

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包含4个主要步骤(见图1)。

2 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依据

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应以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为基础,并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和水运行业相关规范进行构建。

2.2 构建方法

在构建水运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引入了软件系统开发“原型法”的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原型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原型是整个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核心的步骤。以相关理论、规范和参考资料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结合,创建指标体系原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充分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对原型进行修正,最终形成水运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原型法”思想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将现有资料与专家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

2.3 指标体系确立

本文构建的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原型法”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梳理法、头脑风暴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包含24个指标的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3 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一级指标主要由项目的目标和决策、控制和管理、技术水平、效益和效果、可持续性等5个指标构成,据此构建矩阵为

3.2 二级指标权重

通过计算可得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4 水运信息系统成功度评价实例分析

国内某海事局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于2011年建设完成,同年投入使用。该项目包括调度通信、船舶动态监控、现场图像采集和传输、综合显示等4个系统。项目建设难度大,涉及无线网络、计算机电话集成(CTI)、地理信息系统(GIS)、安全、视频会议、宽带电话、数据库等多项技术。

本文将该项目的成功度评价等级确立为5级(见表2),各指标评分以百分制为计分规则。

对于该项目成功度的评价以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为基础,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即由专家对每项指标内容按照成功度等级打分,通过权重系数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每项指标得分通过V=计算(Vi为第i位专家评分结果,n为专家组人数,V为该项指标最终得分),进而得到该项目专家打分及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该项目的成功度评价得分为81.07,属于非常成功的项目,说明该项目的既定目标完全实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 论

成功度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设工程项目成功度评价为基础,以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为目标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以项目管理理论、规范和其他项目后评价资料为基础,以“原型法”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梳理法、头脑风暴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3)在创建成功度等级、确立专家计分规则后对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实例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体系进行验证。

本文提出的成功度评价模型对于水运行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 要】 在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原型法”思想,构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以某海事局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为实例,验证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水运;信息系统;后评价;成功度评价

项目后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80年代引入我国。我国项目后评价工作多集中在建设工程领域,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的后评价在我国开展较晚。近年来,随着水运领域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为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价项目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以达到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建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针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水运信息系统项目后评价通常是在项目建设完成一段时间(一般为1~3年)后,对其立项目的、建设目标、执行过程、管理手段、项目效益、使用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后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目标、采用技术、建设过程、效果和效益、可持续发展、成功度等方面,其中项目成功度评价是水运信息系统项目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成功度评价是指以逻辑框架分析法为基础,以项目目标和收益为核心,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项目成功度评价可以从全局角度审视项目,为后续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项目成功度评价流程

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包含4个主要步骤(见图1)。

2 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依据

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应以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为基础,并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和水运行业相关规范进行构建。

2.2 构建方法

在构建水运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引入了软件系统开发“原型法”的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原型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原型是整个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核心的步骤。以相关理论、规范和参考资料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结合,创建指标体系原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充分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对原型进行修正,最终形成水运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原型法”思想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将现有资料与专家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

2.3 指标体系确立

本文构建的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原型法”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梳理法、头脑风暴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包含24个指标的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3 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一级指标主要由项目的目标和决策、控制和管理、技术水平、效益和效果、可持续性等5个指标构成,据此构建矩阵为

3.2 二级指标权重

通过计算可得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4 水运信息系统成功度评价实例分析

国内某海事局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于2011年建设完成,同年投入使用。该项目包括调度通信、船舶动态监控、现场图像采集和传输、综合显示等4个系统。项目建设难度大,涉及无线网络、计算机电话集成(CTI)、地理信息系统(GIS)、安全、视频会议、宽带电话、数据库等多项技术。

本文将该项目的成功度评价等级确立为5级(见表2),各指标评分以百分制为计分规则。

对于该项目成功度的评价以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为基础,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即由专家对每项指标内容按照成功度等级打分,通过权重系数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每项指标得分通过V=计算(Vi为第i位专家评分结果,n为专家组人数,V为该项指标最终得分),进而得到该项目专家打分及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该项目的成功度评价得分为81.07,属于非常成功的项目,说明该项目的既定目标完全实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 论

成功度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设工程项目成功度评价为基础,以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为目标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以项目管理理论、规范和其他项目后评价资料为基础,以“原型法”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梳理法、头脑风暴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3)在创建成功度等级、确立专家计分规则后对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实例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体系进行验证。

本文提出的成功度评价模型对于水运行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 要】 在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原型法”思想,构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以某海事局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为实例,验证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水运;信息系统;后评价;成功度评价

项目后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80年代引入我国。我国项目后评价工作多集中在建设工程领域,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的后评价在我国开展较晚。近年来,随着水运领域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为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价项目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以达到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建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针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水运信息系统项目后评价通常是在项目建设完成一段时间(一般为1~3年)后,对其立项目的、建设目标、执行过程、管理手段、项目效益、使用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后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目标、采用技术、建设过程、效果和效益、可持续发展、成功度等方面,其中项目成功度评价是水运信息系统项目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成功度评价是指以逻辑框架分析法为基础,以项目目标和收益为核心,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项目成功度评价可以从全局角度审视项目,为后续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项目成功度评价流程

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包含4个主要步骤(见图1)。

2 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依据

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应以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为基础,并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和水运行业相关规范进行构建。

2.2 构建方法

在构建水运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引入了软件系统开发“原型法”的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原型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原型是整个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核心的步骤。以相关理论、规范和参考资料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结合,创建指标体系原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充分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对原型进行修正,最终形成水运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原型法”思想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将现有资料与专家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

2.3 指标体系确立

本文构建的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原型法”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梳理法、头脑风暴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包含24个指标的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3 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一级指标主要由项目的目标和决策、控制和管理、技术水平、效益和效果、可持续性等5个指标构成,据此构建矩阵为

3.2 二级指标权重

通过计算可得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4 水运信息系统成功度评价实例分析

国内某海事局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于2011年建设完成,同年投入使用。该项目包括调度通信、船舶动态监控、现场图像采集和传输、综合显示等4个系统。项目建设难度大,涉及无线网络、计算机电话集成(CTI)、地理信息系统(GIS)、安全、视频会议、宽带电话、数据库等多项技术。

本文将该项目的成功度评价等级确立为5级(见表2),各指标评分以百分制为计分规则。

对于该项目成功度的评价以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为基础,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即由专家对每项指标内容按照成功度等级打分,通过权重系数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每项指标得分通过V=计算(Vi为第i位专家评分结果,n为专家组人数,V为该项指标最终得分),进而得到该项目专家打分及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该项目的成功度评价得分为81.07,属于非常成功的项目,说明该项目的既定目标完全实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 论

成功度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设工程项目成功度评价为基础,以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为目标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以项目管理理论、规范和其他项目后评价资料为基础,以“原型法”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梳理法、头脑风暴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3)在创建成功度等级、确立专家计分规则后对救助调度指挥系统项目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实例对水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体系进行验证。

学生信息评价及跟踪系统的制作 篇7

另外一方面,近年来随着Internet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凭借其本身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生活、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ternet上的信息源主要是网站,获取信息同样要在Internet “海洋” 中以一定的检索方式和检索方法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相应网站上下载下来。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具有重要地位,它已成为学校、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机关、以及寻常百姓家的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为了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更好的管理学生信息,故构建了本信息管理系统。

1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实现功能

本系统主要包括学生信息录入、学生信息审核及查看和学生信息统计的设计,使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相关信息,管理者可以方便的进行学生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 ( 1) 信息录入功能。学生用户注册系统帐户并录入个人相关信息,由管理者统一审核,这种分散式录入并汇总审核的模式为统计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并降低了出错的机率。( 2) 信息查看功能。信息录入成功并由管理者审核通过后,学生用户可以在线查看个人相关信息。部分管理者录入的学生信息学生也方便查询。 ( 3) 信息统计功能。系统可根据学生录入的相关信息自行进行汇总,方便管理者进行相关查询从而便于决意决策。( 4) 多类型用户管理。本系统除学生用户外,还开通了班导师用户和超级管理员帐户,形成对学生信息的双重管理模式,将管理工作更加细分、快捷。( 5) 登录公告功能: 超级管理员可发布首页公告,公告通过滚动的形式将第一时间通知到登录用户。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的任务是: 对系统进行功能结构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及数据流程分析,以助后面完成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业务流程分析的任务是为了弄清业务的输入、处理、存贮、输出、立即存取要求。业务流程可用业务流程图来描述。本系统的功能包括: 学生信息录入、学生信息查看、学生信息汇总统计、多类型用户管理、模块信息录入开关、学生用户注册功能。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如图1所示。

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确定系统分析阶段所得到的数据流程图中,哪些数据应当作为系统的内部数据来处理,哪些冗杂的数据可以省略,哪些数据具有结构信息,哪些信息流只是结构中的一部分[2,3]。

确定数据后,就要对数据库进行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方面的工作。概念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可用E - R模型表示。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中所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为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该模型可以由E - R模型转换而来。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的设备选定合适的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从而获得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4,5]。

4系统功能实现

本系统的功能是通过Access数据库链接和ASP动态网页编程语言来实现的。而要实现ASP和Access的相互配合,采用ADO技术是最好的方案。系统功能模块包括: ( 1) 公共模块: 本系统一共包括两个公共模块,conn. asp ( 数据库链接模块) 和function. asp ( 防SQL注入漏洞模块) 。本模块就是将一些危险字符进行屏蔽,使黑客不能利用这个漏洞攻击系统的数据库。( 2) 用户登录模块: 该模块可以实现学生用户的注册和信息录入。此外,还涉及到在数据库中的多个数据表中插入数据。( 3) 信息统计模块: 本模块主要实现班导师用户和超级管理员查看学生各项基本信息和统计信息的功能。方便管理者了解相关学生的信息,将涉及到有关学生信息的所有数据表。 ( 4) 帐户管理模块: 本模块独立帐户的修改功能,实现了班导师用户对学生帐户的管理功能以及超级管理员对所有帐户的管理功能。由于不同的身份将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因此本模块是本系统中比较核心的模块。( 5) 超级管理员管理模块: 在本模块中超级管理员用户对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其它用户则无此权限。通知公告信息仅有超级管理员可发布,发布操作非常简单,仅需输入公告的内容和作者即可,发布成功后在登录页面刷新即可看到更新的信息。

5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 根据系统内容要求对程序设计的结果进行全面性检查,发现并纠正错误,使可能的问题和错误尽量消灭在系统运行前。系统测试包括: ( 1) 登录测试: 分别输入数据库中存在客户信息和不存在的客户信息,看能否连接数据库,且使用权限是否有所不同。( 2) 链接测试: 点击相应按钮,看能否链接到相应的网页。( 3) 数据库更新测试: 通过管理页面添加、删除信息,查看数据库是否更新。

本网站通过使用Dreamweaver网页设计工具,采用ASP技术结合Access数据库管理,实现了信息浏览、用户管理、在线学习、留言板四大模块,以及负责人简介、课程简介和超链接管理。在信息统计系统中加入了化学工程专业相关的关键词系统查询和管理功能,基本上能够满足化工类毕业生信息反馈以及师生间的专业技术交流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化工类人才需求增加,化工专业学生就业面会涉及到与化工相关的航空、材料、质检等多个岗位工作,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及服务变得异常重要。关于学生信息评价及跟踪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过程。本系统在ASP的编程环境下编写,采用Access 2003数据库,使用Dreamweaver 8制作系统前台程序,使用Photoshop CS2编辑素材。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分解,并根据要求和需要实现相应功能,包括学生用户的注册,信息的录入,信息的审核,信息的统计,信息的查看,班导师用户和超级管理员双层管理的功能。

关键词:信息跟踪系统,模块化结构,双层管理,用户注册,信息统计,ASP

参考文献

[1]韩国峰,柯华坤,王磊.ASP网站开发典型模块与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设,2006.

[2]赛奎春.A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颜华城.网络数据库的连接与远程数据的传输[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3):46~50.

企业信息主管绩效评价研究 篇8

关键词:信息主管(CIO),层次分析法(AHP),绩效评价,模糊评价

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努力提高信息主管的管理水平。信息主管是企业信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负责企业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等全部信息工作,并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来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企业高级执行官。信息主管绩效评价主要从技术、管理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信息主管对信息系统的部署和规划、信息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信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信息项目的安排和管理、以及参与高层决策等能力,使得信息主管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 构建信息主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1 构建信息主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信息主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既要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又要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信息主管实际管理工作情况。②可行性原则。评价方法可操作,评价过程公正,评价指标可量化,评价信息可获取。③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不仅要对影响信息主管绩效的各种内部因素进行静态考虑和分析,而且要动态地研究这些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④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评价原则。多方搜集信息,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评价,有助于尽可能全面和有重点地反映信息主管绩效,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⑤对等原则。包括:考核方法与职位特点相对等;考核指标与职责相对等;考核周期与考核指标相对等;考核目标与企业实际客观条件相对等。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设置定量指标,也要考虑设置定性指标,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信息主管的绩效水平[1,2]。

1.2 信息主管绩效评价体系

在研究国内外信息主管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依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针对信息主管绩效评价,从IT管理能力、信息战略能力、IT应用能力、IT技术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信息主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技术维度和管理维度相结合,从而客观反映了信息主管的绩效水平[3,4]。

2 模糊层次绩效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模型进行绩效评价,即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和排序计算。该方法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有效融和,提高了评价方法的操作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2.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假设有s项评价指标,对s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指标间的层次关系,评价指标集合为U={U1,U2,…,Uk}(k为一级因素集中因素的个数),其中Ui={ui1,ui2,…,uini}(i=1,2,…,k,ni为子集Ui中指标的个数)。针对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构造各层次、各部分的指标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采用方根法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本文的权重集为:W=(W1,W2,···,Wk);二级因素集的权重集为:Wi=(Wi1,Wi2,···,Wini)。

2.1.1 建立量化判断矩阵P

让专家按照对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两两比较,将比较结果按照1-9标度法表示,可得两两判断矩阵P=(pij)n×n。判断矩阵中的值pij表示评价指标i相对于评价指标j的重要程度,并满足如下条件:undefined。

2.1.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对各指标判断矩阵P,用近似计算的方根法计算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相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即单排序权重向量。其中方根法计算步骤为:首先计算判断矩阵P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undefined

然后,计算Mi的n次方根:undefined。对向量undefined,进行规范化,得出:

undefined

W=(w1,w2,···,wn)为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所求的单排序权重向量。根据W值,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

undefined

2.1.3 单排序一致性检验

为避免评判矩阵偏离一致性过大,需对矩阵的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首先,根据公式undefined算出一致性指标CI,并查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再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R,undefined。当CR<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满足一致性检验,指标权重值符合要求。否则,应对判断矩阵进行适当调整,重新计算,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2.1.4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如果第三层若干因素对于第二层单排序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Ij,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检验指标为RIj,则第二层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CR为:undefined

类似地,当CR<0.1时,认为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各判断矩阵元素值。

2.2 模糊综合评价

设计评价指标集合为U={U1,U2,U3,U4},分别表示{IT管理能力,信息战略能力,IT应用能力,IT技术能力}四方面,其中Ui={ui1,ui2,…,uini} (i=1,2,3,4,ni为第i个子集中指标的个数),如U1={U11,U12,U13,U14}, ni=4。

给出评语集V={V1,V2,V3}={优秀,称职,不称职},评价等级为3级,其中90~100分为优秀,60~89为称职,0~59分为不称职。将评语集的等级归一化,得到评价等级向量H=(1.0,0.8,0.3)。

2.2.1 进行单因素评价

首先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Ri={rij}。由于指标Pij的模糊性,可以通过德尔菲法得到Ri,rij为第i个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语Vj的程度,据此构造评判矩阵。为计算方便,rij用专家赞同该因素的比例为评价等级的方法来表示。

将专家的评语作数学处理,得到模糊评判矩阵。单因素评价Bi=Wi·Ri(i=1,2,3,4)。

2.2.2 进行多因素评价,得出最终评价结果

由Bi构成更高一级的矩阵R,最后求得综合评价矩阵B,B为综合评价的结果,即

undefined

最后计算综合评价值E=B·HT,E值大小反映了信息主管的绩效水平的高低[5,6]。

3 算例分析

以某企业信息主管绩效评价为例,根据信息主管的能力矩阵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并按上述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3.1 确定指标权重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再根据方根法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进行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具体结果分别见表2—表6。

CI=0.084,RI=1.0232

CR=CI/RI=0.084/1.0232=0.082<0.1

总指标一致性检验通过,各判断矩阵一致性符合要求。

3.2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假设经过专家组评审,得到模糊判断矩阵:

undefined

undefined

进行单因素评价Bi=Wi·Ri (i=1,2,3,4),得:

B1=W1.R1=(0.62,0.38,0)B2=W2.R2=(0.56,0.44,0)

B3=W3.R3=(0.69,0.31,0)

B4=W4.R4=(0.69,0.31,0)

B=W·R=(0.61,0.39,0)

综合评价值E:

undefined

该信息主管绩效最终评价值为0.92,评价等级为优秀。

本文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企业信息主管的绩效进行评价,将考评内容量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价的主观臆断,从而使评价结果公正合理,为信息主管绩效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GRAY DESSLER.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9.

[2]方振邦.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CHARLES A WEBER,JOHN R CURRENT,BENLON W C.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1(50):2-18.

[4]NEELY A,GREGORY M,PLATTS K.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Design:ALiterature Review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5,15(4):80-116.

[5]MIKHAILOV L.Fuzzy analytical approach to partnership se-lectioninformation of virtual enterpris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2(30):393-401.

[6]林齐宁.决策分析[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7]侯定丕.层次分析[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

基于突变论的会计信息系统评价 篇9

一、突变级数法的原理

突变级数法的原理是首先建立评价总指标,然后根据评价目的对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组,排列成树状层次结构,由评价总指标逐渐分解到下层子指标,各层指标构成不同的突变系统。突变级数法没有对指标设置权重,但它考虑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常用的突变系统类型有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

1. 确定突变系统的类型。

设f (x)为一个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的势函数,状态变量x的系数a、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系统势函数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

如果一个指标只能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三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可分解为四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2. 导出归一公式。

通过分解形式的分歧点集方程导出归一公式,由归一公式将系统内各控制变量的不同质态转化为同一质态,即转化为状态变量表示的质态。

尖点突变系统分解形式的分歧点集方程为:a=-6x2, b=8x3。导出归一公式:xa=a1/2, xb=b1/3。其中:xa表示对应a的x值,xb表示对应b的x值。

燕尾突变系统分解形式的分歧点集方程为:a=-6x2, b=8x3, c=-3x4。导出归一公式为:xa=a1/2, xb=b1/3, xc=c1/4。

蝴蝶突变系统分解形式的分歧点集方程为导出归一公式为:

在这里,归一公式实质上是一种多维模糊隶属函数。

3. 利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归一公式计算出的同一对象的各个控制变量(指标)的x值应遵循“大中取小”原则,但对存在互补性的指标,通常用其平均数代替。对象的最后比较要遵循“小中取大”原则,即对评价对象按评价总指标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

二、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建立合适的分级指标体系,如何构建分级指标体系关系到突变级数法运用的成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即适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技术评价与经济评价相结合原则、财务分析与国民经济分析相结合原则。此外,构建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产出的成果是会计信息,其价值较难量化。虽然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用研究普通产品的方式来研究信息产品,从理论上分析了对信息产品的价值进行量化的可能,但是缺乏可操作的方法,因此实际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产出收益仍无法准确量化。

其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强大,但构建成本较高。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既要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又要加强成本控制。所以,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技术评价为主,同时要考虑成本因素。

其三,企业级的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应用于企业等微观经济组织,对其评价也更多地从微观影响的角度进行。根据以上思路,对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组,排列成树状层次结构,从评价总指标逐渐分解到下层子指标。对一个指标进行分解,是为了得到更具体的指标,以便进行量化,分解到一般可以计量的子指标时,分解就可以停止。一般来说,突变系统某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不超过4个,相应地,一般各层指标(单指标的子指标)分解不要超过4个。

按此分解原则,本文构建了三层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

三、应用举例

按照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五个方案进行评价。

1. 对子指标进行评分、量化。

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采用专家和用户共同评分的方法进行量化。

2. 指标的同向化处理。

在评价指标中,有的指标为正向指标,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会计信息系统越完善;有的为逆向指标,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小,说明会计信息系统越完善;还有一些为适宜性指标,这些指标过大或过小都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不是很完善。为了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所有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逆向指标的处理方法为取此项指标的倒数,适宜性指标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取此项指标的数值与此项指标的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

3. 数据的标准化法变换。

指标之间的量纲和数量级不一致,导致数据之间的差异很大。为了消除指标之间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减小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变换,我们采用标准化法进行变换。

标准化法的公式如下:

其中:是实际观测值,i=1, 2, 3,…,m, j=1, 2, 3,…,n;m为观测样本的个数;n为所选指标的个数。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按比例将指标数值压缩在[1, 100]的范围内,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些同向化和标准化的指标数据(见表1)。

根据突变级数法,应用计算机软件,我们可快速得到各方案的评价得分(见表2)。由表2可知,A方案得分最高,为1.306,因此笔者认为A方案相对最佳。

四、小结

突变级数法常用来解决模糊数学的多目标评价决策问题。应用突变级数法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评价不用设置权重,各目标的确定、量化是根据各目标在归一公式中的内在矛盾地位和机制决定的,不是由主观决策者的主观权重决定的,这就大大降低了主观性。突变级数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合理反映会计信息系统本质的分层次的指标体系,这将关系到突变级数法应用的成败。

摘要:本文根据突变级数法的原理构建了会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实例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评价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突变级数法,尖点突变系统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马万民.论会计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1;1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篇10

信息技术课程2001年作为高中必修课以来, 在新课程改革下, 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已经历了会考、学业水平考试等考试形式。在安徽省, 信息技术作为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之一, 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已作为高校招生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 在信息技术上课过程中, 对学生的自测考试的评价方式必不可少。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形式, 客观题的评价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如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对学生的客观题作出评价, 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事情。

对于大多数客观题的考试来说, 大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 在此方式下, 组织一次考试至少要经过五个步骤, 即人工出题、考生考试、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显然, 随着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及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 教师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 并且其工作将是一件十分烦琐和非常轻易出错的事情, 可以说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 网络应用不断扩大, 对信息技术这门技术学科来说, 有必要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考试, 以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及提高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考试的质量, 从而使考试更趋于公证、客观, 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2 C/S模式和B/S模式在机房实际应用中的比较

目前, 网络应用软件运行的模式主要有二类:Client/server模式, Browser/Web模式。前者主要的缺点是维护、升级较麻烦, 后者是近几年伴随Internet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 它与客户/服务器方式类似, 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 服务器端是WebServer, 而Web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 使得这种模式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扩充应用、升级维护简便。学校机房一般情况下, 都安装系统还原卡。而考试系统的软件也必将不断的更新;同时软件产品本身就要经过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基于上述考虑, 机房使用B/S模式, 方便软件的更新和维护, 只需要在服务器上编写修改程序、完善功能, 而学生机不需要作任何改动就可以使用。

3 使用B/S模式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 笔直采用了比较通用并且易于配置的asp+access程序设置考试的应用服务器系统, 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来完成考试过程。从2007年至今, 程序在不断的更新, 基本实现了学生信息管理、试卷管理、多用户同时在线考试、成绩管理和查询、自动判卷等基本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考试, 满足任何授权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考试并迅速获得成绩和查看每题的得分情况,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出题、出题和判卷等繁重的工作量。在实际应用中,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并尝试出一些解决办法。

1) 学生名单的批量添加

一般情况下, 软件都会有添加、修改、删除学生名单的功能, 对于临时添加学生名单非常方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能会有一个老师带几个班的课程、学生名单可能有几百个、单个添加耗时耗力、比较麻烦的情况。教务处会有学生名单excel文件, 因此可以使用access库的导入功能, 批量导入学生名单。下一步打算在系统中加入直接导入学生名单的功能。

2) 学生考试分数的使用

学期结束每次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平时的练习分数将作为一项主要指标。学生的练习平均分将会对学生作出更客观、公正地衡量, 因此在程序中加入了学生查看自己每一次的分数和平均分。主要程序的如下:

rs.Open"Select*From成绩表where StudentID='"&StudentID&"'", conn, 3, 2

rs.Open"Select average (分数) From成绩表where StudentID='"&StudentID&"'", conn, 3, 2

4 测评过程中防止学生互相校对答案

不可否认, 无论其他文化课的考试、还是技术学科的考试, 都存在考试如何避免学生的互相校对答案的行为。机房机位相邻, 在实际测评过程中, 学生中互对答案的现象非常突出。题目顺序相同, 也使学生更容易产生这种想法, 更有甚者, 不看题目, 只对照选答案。在同一套题目中, 把顺序打乱, 随意抽题, 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主要程序的如下:

随机抽题的主要程序段:

5 考试题目中加入图片、动画、视频其他元素

信息技术学科的目标, 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对多种信息媒体进行处理使用。如果测评中只有文字描述, 则测评过于局限。在改进的程序中, 笔者使用ewebeditor第三方编辑软件嵌入到程序中, 则可以很方便在题库的测评题目中加入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程序中输入或修改题目的地方, 只加入一段代码:

6 班级和学号的管理和查询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老师通常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信息查询分析和统计, 因此在程序中加入了老师可以查询一个班级的成绩、某一次测评的成绩、一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和考试次数的功能, 主要程序的如下:

查询班级平均分:rs.Open"Select studentID, name, avg (成绩) as考试成绩, count (*) as次数, bj From成绩表where bj='"&select-bj&"'and studentID like'"&nf&"%'group by StudentID, name, bj order by bj", conn, 3, 3

查询班级某一次的考试情况:rs.open"select*from成绩表where试卷名称='"&Subject&"'and bj like'9%'and studentID like'"&nf&"%'", conn, 3, 3

7 Access库的特有问题

Access库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增大, 删除大量数据后, 要压缩才能变小。比如, 一个年级毕业后, 为了使查询更快, 会删除毕业的学生信息和成绩信息, 大量数据删除后access库文件不会变小, 需要使用access软件的压缩功能。

8 其他问题

在使用过程中, 还有部分功能没有完善, 比如程序中加入删除毕业学生的信息、在线压缩数据库、时间控制等功能。将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

9 小结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中自编和借鉴一些小型考试程序代码的实际运用, 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摘要:在安徽省, 信息技术作为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之一, 其中理论题点52.5%, 均为客观题。因此平时教学或复习迎考, 使用客观题评分系统是一个有效手段, 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 并将其设计成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 让学生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本文从实际出发, 设计讨论出更优的评分系统程序, 以及在实践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 篇11

【关键词】实用化评价;信息系统;指标;统计规则

【中图分类号】TD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52-02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水平成为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保证信息化实施效果,了解效益的影响因素,避免盲目投资,需要对信息化的效益进行合理评价。

近年来,电力企业在业务需求发展的驱动下,结合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信息化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持在深度、广度和协同度上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巩固当前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动信息系统在公司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质量,规范化公司日常业务,提出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要求,希望通过实用化评价工作来纠正以往公司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信息系统使用不足、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为能科学、合理地推进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科学、公正、快捷的统计分析信息系统的实用化水平,公司提出了研究一套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模型,并基于实用化评价模型研发一套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方便快捷开展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工作。

2 平台概述

针对电网公司省、地、县三级机构的现状,引入BI设计理念,对分散的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通过ETL手段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优化系统数据抽取、统计、分析能力,通过平台中自定义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专项管理,完善评价指标库,有效地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固化到平台中,并进行评价指标权重规划,从而优化评价结果。

平台包括了基于定量分析的业务对象调查和数据分析、基于定性分析的专家评价和用户自评、灵活的评价指标定义及展现、方便的纸质/视频等佐证材料采集、以及基于多维度的报表展现及多级数据钻取等。

软件架构

该平台采用基于J2EE技术的B/S结构开发,后台数据库为Oracle,并结合平板电脑等移动力公手段。平台在架构上采用分层结构设计,包括:设备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现层。

数据层主要存放源业务系统数据库,以提供真实有效的业务数据,目前包括的业务系统有:生产、物资、工程、人资、营配一体化等。并实现数据流的抽取过程,从数据源层以原表抽取的方式,保存源数据在ODS(OperationalData Store,即操作型数据存储)数据库中,然后再通过ETL或者视图技术手段,将ODS库中的数据存入UDM(统一维度数据模型)数据库。

支撑层主要是一些开源的组件,实现对数据库操作、事务处理、安全访问、流程控制、报表设计等通用功能。

应用层是实用化评价业务处理的核心,实现对指标数据计算、规则统计、问题数据处理等功能。可以配置自动调度任务或者手动调度任务,当调度任务被触发执行时,平台将从本地配置缓冲库中批量获取业务规则、业务指标,进行数据校验、实用化评分、指标计算,同时把运行结果放入本地问题数据库及系统运行信息库中。

展现层负责针对PC和平板两类不同设备,为用户分别设计操作方式和UI展示。

数据处理流程

对信息系统进行实用化评价,业务系统源数据是评价基础和依据。

从业务系统的源数据到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数据处理主要经过了4个环节:

1 抽取源数据到ODS库

操作型数据存储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是数据仓库体系结构中的一个可选部分,它具备数据仓库的部分特征,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当前的或者接近当前的、不断变化的数据。在实用化评价中,评价的对象为特定的业务系统,为方便、高效、安全的将这些特定的数据送到评价系统参与评价工作,在模型研究中,采用了ODS库的设计用于存储源系统中参与评价业务数据,即从源系统中将要参与评价的业务数据转换到评价模型的ODS库中。为实现便捷、准确的数据转换效果,该部分工作主要是过专业的ETL工具DataStage完成。

通过Data Stage,可以在数据源中(本项目使用的数据源实际是省公司的数据仓库,而不是信息系统源库)中找到需要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把实用化需要的数据放到为每个业务系统建立的ODS数据库中,为实用化评价的统计做好数据基础。

2 ODS数据转为UDM数据

为了实现多套异构系统适应同一套评价规则,各个系统转换到ODS库中的业务数据还要作一次模型转换,将不同结构的业务数据转为具有统一结构的数据即:统一维度数据模型。

统一维度模型是业务系统数据到数据仓库的桥梁,它的作用是将各参评业务系统中结构各异的数据通过一套统一的转换标准分解为具有相同结构的数据,以便作为同类型的数据在数据仓库中统一存放。

在评价系统中每个指标的评价规则只有一套,如何采用同一套评价规则评价不同业务系统中结构各异的数据,是评价系统遇到的头等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模型设计时借鉴了数据仓库中的UDM模型的思想。因为如果能将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转换为具有相同结构的数据,并统一存放到一起,那么作为唯一的一个评价对象,实现评价分析工作就会方便很多。为此,在评价系统中先将要参与评价的数据分类,再按类型逐个分解为具有同样维度的主一维数据模型:即一个主数据表带多个维度表的星型模型。不同系统中相同类型的数据的就存放在同一个主一维模型中,这样一来,评价不同业务系统中的同类数据就只要访问相同的表结构就可以。

通过这一步,将ODS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根据每个系统的实用化评价指标,把ODS数据转换为UDM数据,方便计算、统计。

3 指标运算统计结果

各个业务系统的指标及统计规则基本统一的UDM模块来撰写,平台中设计开发了一个指标计算引擎,负责指标统计规则的计算。

平台中指标规则有三种形式:SQL、数学函数、xml配置配置文件。其中SQL用于对UDM模型中的数据做数据库操作。数学函数是针对部分指标其结果是对其他指标作数学运算得出而增加的。xml文件方式用于保存字段填写规则。由于字段的填写规则太过复杂和多变。数据库形式保存对前端维护界面来说过于繁琐,所以xml文件方式配置则既能减少开发工作又能灵活保存指标规则。

平台中可以通过手动或定时两种方式,调用指标计算引擎,计算各种指标的结果。

4 平台查看结果或问题数据

指标结果的展现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部分,为丰富指标结果的展现,采用复杂表格及各种图表等形式,并辅以动态效果,使界面更加形象、直观。

平台为实现报表显示的个性化,列表报表中每列所显示的指标由xml文件定义。平台在显示列表报表前先解析定义该报表列表头的xml文件,获取列表中每一列代表的指标和列的顺序,再到后台指标结果表中获取相应的指标值和指标名称,并按配置显示到前台。

3 功能介绍

数据管理模块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数据的ETL配置,通过DBLink的方式配置数据源信息,定义要抽数的源表及字段信息,通过系统定时调度或手工调度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的数据集中的一起。通过调度监控,可以了解到调度进程及状态,并对调度失败的数据进行原因分析和重新调度。

对调度成功得到的数据,提供的编辑和查看、以及一些执行复杂SQL语句的功能,提供对ODS、UDM数据库的高级维护。

指标管理模块

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根据考核的需要,按各业务系统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分别建立指标库,并逐步完善指标库的指标。

评测管理人员根据指标的业务定义,通过可视化的配置方式,建立指标对应的考核规则,提供给评价模板和评价任务使用。

指标及对应的考核规则的编辑,平台提供对历史版本的维护,方便用户重新使用以前的指标及规则。

评价管理模块

评价模板为多次进行同一种类型的评价提供了方便的手段,大大减少了评测管理人员开展一次的评价的配置工作。

通过已有的评价模板,用户可以创建实用化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支持系统自算与专家评份两种形式的评价。

评价时,以UDM数据模型中的数据为基础,根据指标的运算规则,由指标计算引擎负责解析、执行。平台设计了一个定时代理计算指标,该代理根据现实需求设置执行周期,后台按该周期自动执行代理运算指标结果。平台中有一个指标时间维度表记录当前运算的指标结果属于的时间点,表中还有个标识字段记录当前时间是否执行完成。平台通过该字段判断某个时间是否已经运算过该指标。代理运算指标前先扫描该表查找是否有时间点没有完成运算,如存在代理将先运算该时间点的指标。计算完未完成指标结果运算的时间点后,修改该时间点为完成状态。然后再将当前时间点插入到指标时间维度表中,并将其标识为未执行的状态;最后再开始本时间点的指标结果运算,完成后将时间维度表中当前时间点修改为完成状态。

报表管理模块

报表模块提供对评价结果数据的展现,并通过用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方式对实用化评价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包括:历史趋势分析、模向对比分析、个体详细分析等,通过多维数据展现反应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趋势。

每次实用化评价结束后,评价发起机构和受评机构除了要看到评价结果外,更多是希望看到存在不足的原因。平台中对问题数据进行单独处理,可以按单位、按指标、按时间等不同方式进行展现,以帮助业务人员发现、处理问题数据,提升业务系统的数据质量及实用化水平。

实用化监控模块

为有序推进系统各功能深化应用,及时跟踪并通报各功能运行情况,根据业务部门的需要,制定运行月度简报。月度运行简报偏重对业务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查看而不是将各个机构进行比较,以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简报为例,按专业分成生技、安监、调度三个专业对模块进行分类,有22个生技模块、10个安监模块、37个调度模块,共70多张报表。

每期简报以省公司下属的各地市供电局每月的系统运行数据为基础,通过ETL的方式业务系统进行抽数并处理,统计出结果并保存,通过评测人员进行编辑后发布,各地市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员可以下载相应的Word简报离线查看。

4 结语

电力企业摒弃了单纯系统技术指标考核的传统方式,以业务应用是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以业务系统各模块作为考核对象,以业务应用成效作为实用化评价的尺度,以强制推动业务信息系统应用不断深化为目的,通过建立一套实用化评价管理平台,成功地解决了长期困惑业务系统实用化验收成效的难题,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信息系统建设,明显地提升了人们对业务系统的使用和关注力度,并由此带来了评价工作的创新,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简化了评价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德军,数据仓库在发电企业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2,5:59—63

[2] 杨浩,徐晖,萧展辉,魏理豪,王甜.广东电网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研究.广东电力,2010年第04期

[3] 张公让.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网商诚信评价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 篇12

1 网商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1 网商诚信的定义

网商, 是指在互联网网上销售商品 (有形和无形商品) 的商人, 包括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等。网商诚信, 是指网商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 建立公正的利益运行机制。电子商务是一个基于虚拟环境的商业模式, 消费者与网商之间必须基于诚信才能进行交易。

网商诚信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 使用科学的方法, 通过可靠的评价途径, 收集大量的信息, 对网商的诚信状况及诚信水平作出评价的过程。网商诚信评价由其诚信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和方法、评价模型和诚信评价途径四个方面组成。

1.2 网商诚信评价体系

在本人先前的研究中, 按照诚信的保障能力和诚信的管理能力两大方面, 利用层次分析法, 设计出以下的网商诚信评价体系 (见表1) 。实际评价中, 根据网商各项指标的得分, 使用模糊评价法, 按最大隶属度准则, 以其最大值对应的等级作为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等级[2]。

2 网商诚信评价信息系统的建设

2.1 网商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为了实现对网商的诚信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本系统设计了以下功能:

2.1.1 系统登录界面

系统的登录界面是本系统的首界面, 此界面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用户名, 二是密码。用户在进入系统前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设置三个不同的权限:一个是游客权限, 仅可以在系统内浏览、查阅商家诚信得分;一个是注册用户, 游客可在登录界面中点击注册按钮注册成为注册用户, 该用户除了游客的权限外还可进行投诉与申诉;最后一个是系统管理员权限, 拥有绝对权限, 负责上传、修改个人信息、诚信记录及整个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2.1.2 对网商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添加网商诚信记录的前提是要有网商基本信息。网商基本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更新、删除等操作。

2.1.3 对网商诚信进行诚信评分

对网商诚信记录进行诚信评价是整个诚信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主体部分。它的具体实现依靠先前设计的评价方法, 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化运算, 得出计算结果并将之保存。

2.1.4 对网商诚信评价结果进行利用

消费者、网商能够对诚信记录、诚信分值进行查询、排序、对比等操作。对消费者而言,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是否购买对应网商商品的依据;对网商而言, 能对其起到诚信警戒的作用。

2.1.5 数据库实时更新

系统管理员能够及时更新数据库的数据, 并实现与工商局、税务局、统计局等数据库的对接, 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1.6 提供互动平台

消费者对消费过程有任何不满意, 可通过系统的“买家投诉”途径投诉;商家对消费者的投诉有任何问题也可通过系统的“商家申诉”途径进行申诉, 达到互动的效果, 促进网上消费的健康发展。

2.2 网商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设计流程

系统设计分别采用Microsoft公司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和开发语言C#。系统的总体结构可用层次图 (Hierarchy Chart, 简称HC图) 来表示 (见图1) , 共分3个层次, 包括登陆、数据录入、信息查询、数据库更新、互动平台和退出六大部分。

3 网商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1 系统登录

进入登录界面后, 选择用户名。系统设置了三种权限:管理员、注册用户以及游客 (见图2) 。其中管理员和注册用户需要输入密码才能进入, 游客则不需要输入密码即可进入系统。注册用户和游客对于数据录入下的菜单项没有权限, 当单击数据录入下菜单项时, 系统会有窗口提示。

3.2 对网商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管理员进入系统后能够对网商的基本信息进行添加、删除、更新等操作 (见图3) , 系统管理员必须给每个商家提供一个唯一的商家代号。在输入基本信息过程中如果商家代号存在, 系统自动提示“该商家已存在, 以下信息将更改该商家的基本信息。”

3.3 对网商诚信进行诚信评分

管理员进入系统后选择“数据录入”—“商家诚信得分计算”, 输入各项分数, 单击“计算总分”按钮。系统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及计算公式自动计算结果, 并自动判定诚信状况, 系统将诚信状况分为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严重失信。单击“提交”即可存入数据库。

当系统管理员输入商家代号时, 如若系统已保存该商家的基本信息, 则在“企业名称”中会自动显示对应的企业名称;如若没有该商家的基本信息, 则无法提交诚信得分信息。

3.4 对网商诚信评价结果进行利用

单击“信息查询”—“个体诚信得分查询”, 可按照“所属行业”、“所属地区”、“企业名称”、“诚信状况”、“商家代号”等指标查询。

单击“信息查询”—“诚信得分排名查询”, 单击“查询”按钮可列出所有商家的诚信得分状况及排名。也可按照“商家代号”、“所属行业”、“所属地区”、“企业名称”、“诚信状况”等指标查询特定商家的诚信状况信息及名次 (见图4) 。

3.5 数据库实时更新

系统实现了数据库的对接。选择“数据库更新”菜单项, 可看到系统可以实现与工商局, 税务局, 统计局等的数据库对接,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6 提供互动平台

由于网上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商家的服务等问题, 消费者单击“互动平台”—“买家投诉”, 输入各项信息, 即可实现投诉。商家单击“互动平台”—“商家申诉”, 也可就该投诉申诉 (见图5) 。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网商诚信评价体系, 构建出网商诚信评价信息系统, 可以帮助网上消费者和管理者更加客观、全面了解某一网商的诚信水平。此外, 基于网商诚信建立起的管理信息系统, 既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 又有利于网商的发展, 还有利于电子商务良好氛围的形成,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对网商诚信评价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种尝试, 因为要将其实际应用, 还需要在功能架构、数据收集、系统管理等方面作出探索, 在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的实时连接中也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及管理支持, 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作出进一步探讨。

摘要:诚信一直是影响网商发展乃至成功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网商诚信评价不够完善等问题, 本文在网商诚信评标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出诚信管理信息系统, 为营造诚实可信的网络交易环境提供更多的保障。

关键词:网商,诚信评价,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傅春荣.CNNIC“站点卫士”构建网络诚信体系[N].中华工商时报, 2008.07 (006) .

上一篇:医院员工培训下一篇:课程体系下金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