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共享(精选12篇)
企业信息共享 篇1
1 虚拟企业
1.1 虚拟企业的特征
虚拟企业就是对市场机会能够做出快速反应,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起来, 以及时地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
企业将信息化等同于计算机化, 认识的局限性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且未引起充分重视。
3.企业联合共建信息化平台的需求值得重视
调查发现, 许多企业希望联合起来共建信息化平台, 国内外资料研究也表明, 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这个纽带建立战略联盟, 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战略联盟。它是在消费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白热化、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和运作模式。
虚拟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需要不同系统应用环境、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的企业实现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 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满足虚拟企业合作需求的虚拟企业资源共享系统, 从而保证合作成员在业务和工作流程上的协同。
4.追求合适的信息化方式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方式没必要过度追求先进, 而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全面促
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EB/OL].http://www.sme.gov.cn/
[2]赵晓凡.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思路和对策.在2006年中国
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it.sohu.com/
[3]杨学山.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重三点[N].每周电脑报, 2006-06-26.[4]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调查报告[EB/OL].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http://www.csai.
[5]陈洪佳, 刘晓冰.中小企业ASP应用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
[6]李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N].中国计算机报, 2006-01-09.[7]李伟超.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1.2 虚拟企业合作途径
企业在发现市场机遇采用虚拟企业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时, 根据不同情况有多种不同的合作方式, 但总的来说, 企业之间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以提高协同竞争能力。通过对大量虚拟企业在实践中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 发现虚拟企业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虚拟生产。虚拟生产是企业之间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 它以委托加工为手段, 将自身的生产能力弱化, 把生产功能用委托加工的办法转移到别的企业去完成, 而自己只保留最具优势的研发或市场渠道掌控功能。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合作型竞争的特点, 以实现合作各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采用这种合作方式的虚拟企业在组建信息共享中心时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 如产品的生产进度、生产流程的管理、原材料采购价格信息、生产成本的预算和产品的性能指标等。
(2) 虚拟开发。虚拟开发通常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 几个企业通过联合共同开发新产品, 从而取得共同的市场优势。这种企业联盟是合作各方围绕特定产品建立起来的拥有共同利益的临时性组织, 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项目完成后便失去存在价值。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的合作型竞争、动态性、灵活性和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等特点。
这种合作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开发的高效性, 缩短产品开发时间, 达到提前占领市场的目的。因此, 信息共享中心的主要功能就是集成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些标准化数据, 规范合作项目文档。同时将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等基本管理理念引入系统, 以提高产品开发进度和成功率。
(3) 虚拟管理。虚拟管理可以把企业某些管理部门虚拟化, 能够行使管理职能, 但其行政组织并不真正存在于企业内部, 而是委托其他专业化公司承担这些管理部门的职责。
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特点, 可以简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提高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效率, 削减企业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4) 虚拟销售。虚拟销售可以实现销售功能的扩张, 而不是销售组织的扩张。通过虚拟销售, 可以扩大销售规模, 提高市场占有率。这种合作方式主要利用虚拟企业合作型竞争、动态性、灵活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等特点, 比如利用不同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利用动态性、灵活性以及地域上的分散性等特点进行不同区域市场资源的置换, 实现协同开发。
采用这种合作方式的虚拟企业在组建信息共享中心时, 主要是为了扩大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减少企业销售成本。因此, 信息共享中心共享的信息应以市场信息为主, 如市场行情、市场规模、新市场开发成本、市场占有率等。
1.3 虚拟企业周期模型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不仅要考虑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需要共享哪些资源或信息, 而且还需要考虑在虚拟企业解散或部分成员退出后如何处理退出的成员在信息共享中心发布的信息, 并且还要对虚拟企业合作时间长短, 以及在不同阶段对信息资源访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限进行界定。因此, 需要对虚拟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虚拟企业从组建到解散是一个周期性过程。本文从虚拟企业组建之前的识别、虚拟企业的组建、虚拟企业的运行和虚拟企业的解散4个阶段对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加以描述。考虑到特殊情况, 虚拟企业之间有的是短期性的合作, 有的是一种长期性稳定的合作, 因此, 要求虚拟企业无论在生命周期哪个阶段都要有动态性和灵活性。虚拟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是在虚拟企业组建阶段完成的。
在识别阶段, 企业首先要识别市场机会, 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市场机会做出评价, 以决定机会是否可以把握。
在组建阶段, 企业首先要能够界定各自的资源优势, 然后才能决定选择哪个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选择合作伙伴是决定虚拟企业合作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合作伙伴选定以后要确定企业之间的运行方式。在确定虚拟企业的运行模式后, 即可着手搭建虚拟企业信息共享平台。
整个虚拟企业组建起来后, 虚拟企业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根据虚拟企业采用的合作方式, 可以在虚拟企业运行当中共享管理流程、市场渠道、产品开发和委托加工等方面的信息。
虚拟企业运行结束或某成员企业退出后, 要进行财产清算, 最后退出的成员删除在信息共享中心的所有相关信息, 整个虚拟企业合作过程结束。
2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中心是企业间通讯的桥梁, 使各个成员企业不仅能够处理内部信息, 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中心共享其他成员企业的信息。这就决定了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1) 可扩充性。虚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 还要具有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如果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则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在满足原来成员企业之间合作的同时, 可以实时地加入新成员, 实现虚拟企业合作与发展过程中业务上的平滑过渡。
(2) 远程可访问性。虚拟企业包括众多成员企业, 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分散性, 因此要求虚拟企业在分散环境下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信息共享中心, 实现远程信息共享。
(3) 安全性。由于虚拟企业合作成员背景各不相同, 企业之间的合作只限于某一个方面或领域, 在其他没有参与合作的业务上还保持着高度独立性, 所以,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要保证成员企业的有效合作, 避免业务上的摩擦或恶意盗取数据, 企业之间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必须进行安全设置, 防止数据遭到恶意破坏。在信息安全控制中, 盟主企业通过用户鉴定、建立防火墙、访问权限设置和数据加密等措施保证信息安全。
(4) 可配置性。虚拟企业具有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 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改变其配置, 虚拟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也应随时调整, 以适应业务上的变化。
(5) 无缝集成性。虚拟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靠高效率的信息共享中心来保证。信息共享中心的信息要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存储、传输和加工处理, 不同成员企业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能差异很大, 为实现虚拟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能够实现对不同企业信息资源的无缝集成。
3 虚拟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来说, 可将信息交互分为以下3个层次:
(1) 外部信息交换。虚拟企业通过Internet, 一方面完成对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分销商、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与控制, 实现对重要客户的实时访问与信息收集;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 在网上进行售前和售后服务。
(2) 内部信息交换。Intranet是成员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核心, 因为成员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建立在Intranet之上, 与外部交换信息也是以Intranet组织的信息为基础。因此, 虚拟企业在建立硬件框架之后的关键工作就是决定在Internet上共享信息的形式。对共享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处理、状态统计和从信息中提炼出知识等。内部信息共享大部分要依靠成员企业部门内部独立的个人计算机应用系统组成的局部网络, 共享信息要涉及成员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和资源信息。
(3) 信息的集成共享。在网络环境下, 无论是成员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换或者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 目的是要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Internet的标准化网络应用规范, 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 并完成信息的无缝集成, 使虚拟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中心平台上。
从信息的不同层次看,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要共享的信息分为组织单元、部门、成员企业、虚拟企业联盟和联盟外部环境5个层次。组织单元信息为第一层信息, 也是底层信息;部门信息为第二层;成员企业信息为第三层;虚拟企业联盟信息为第四层, 也是虚拟企业需要集成共享的信息;联盟外部环境是虚拟企业为了开拓新市场和发现新伙伴所需要共享的信息。
对于不同的信息层次, 集成所实现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集成的难度也随着层次的增加而变得复杂, 从易到难有以下几个层面的集成:
(1) 单元级信息集成。一般情况下, 这一层次的信息比较简单, 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最基本层次的信息, 属于部门内部的信息, 一般在成员企业的部门内部使用。对于虚拟企业联盟来说, 也是整个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需求的基本构成要素。属于这一层次的信息是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完成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职能。如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所需的凭证处理、账簿处理、分类核算等。单元级信息是构成部门级信息的基础。
(2) 部门级信息集成。部门级信息集成是构成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 如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部门级信息是对单元级信息的集成与管理, 它将各单元级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部门级的信息系统。
(3) 企业级信息集成。企业级信息集成是对部门级信息的综合集成与管理。它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沟通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 比如成员企业的ERP系统。
(4) 虚拟企业联盟级信息集成。虚拟企业联盟级的信息集成是对虚拟企业信息的综合集成与管理。虚拟企业联盟级信息描述了各成员企业间的协作信息, 是对联盟内各成员企业进行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5) 联盟外部环境集成。联盟外部环境信息是虚拟企业为了开拓新市场, 寻求新的业务合作伙伴, 同时也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外部环境为虚拟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要实现的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集成。
4 实现信息共享关键问题分析
由于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信息集成系统, 系统集成复杂程度高, 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方面的威胁, 为此, 需要对组建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的一些关键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1) 系统安全。由于虚拟企业自身分散性的特点, 建立的信息共享中心系统基于网络基础之上。安全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在基层构架上, 受到设备质量的影响;在网络通讯安全方面, 受到病毒和黑客攻击等方面的威胁;在应用系统层面, 主要是数据安全, 主要解决办法是对数据进行访问权限分级和加密, 对重要数据采取冗余备份;在管理层面上, 要达到整体系统的管理目标, 除了以设备和技术措施来进行安全防范以外, 还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和组织运营流程, 对相关人员进行规范的操作流程培训等。
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彭义兵, 马辉民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430074)
要]信息技术 (IT)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分别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业务流程导向和知识管理视角的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是探索和综述IT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的各种路径, 为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些简要的评论。最后, 指出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绩效;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导向;知识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7;C931.6[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IT (信息技术) 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过去的理论在解释IT“为什么”、“是怎样”对企业产生绩效这一问题时, 经历了较大的范式改变。最早在产业组织理论中,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主要影响着IT领域的研究;接着在战略管理文献中, 基于这一范式的定位理论又被提出;后来又有学者建议, 除产业结构中的竞争优势资源外, 还需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要素, 资源基础理论成为学者们的主要理论支持。
大量的文献基于以上3个范式研究了IT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些研究证明了IT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关系, 但是有些学者的研究结论是IT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由于这些研究结论不一致, 有些研究提出要弄清楚IT创造价值的路径和原因, 必须建立新的理论模型。Tallon和Mukhopadhyay等学者认为, 既然IT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业务层面, IT的价值就应该首先在业务流程层面体现。于是, 大量的学者开始倡导
[收稿日期]2007-12-14
[作者简介]彭义兵 (1971-) , 男, 湖北天门人,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2) 标准化。虚拟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靠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平台中的各种信息要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存储、传输和加工处理, 而虚拟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由于系统之间不兼容而造成信息传输受阻、数据丢失, 或者由于软硬件的更新或升级而造成信息不可重用。
为实现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中心中各种信息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存储、传输、转换和处理, 需要建立企业之间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 对信息的定义格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同时建立标准的数据通讯接口, 实现数据在不同成员企业系统之间的无阻碍传输, 确保信息交换与共享在一个开[文章编号]1673-0194 (2008) 12-0092-05
基于业务流程的视角去分析I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那么, IT为什么或者是怎样形成绩效的呢?近年来, Tanriverdi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能力可能是一个介于IT和业务流程绩效之间的关键中间变量。他们相信, IT首先增强了知识管理能力, 而知识管理能力提高了业务流程绩效, 甚至企业绩效。
总结以前学者们关于IT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思路, 可以归纳为3种路径:一是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分析IT资源的属性和分类, 希望分析和探讨哪些IT资源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关系;二是从业务流程的视角分析IT对业务流程绩效的影响, 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探讨IT资源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形成作用力, 间接提高企业绩效。
2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IT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历史上, 资源基础理论一般应用于理解什么条件下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或者竞争性的绩效。这一理论假定当企业资源具有价值性、稀有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4个属性时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 由于因果模糊、时间压缩不经济、嵌入性和路径依赖等隔离机制的存在, 这些资源创造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
放、分布和异构的平台上顺利进行, 同时满足信息存取和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金勇, 郑丕谔, 王维斌.虚拟企业组织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1 (3) :94-97.
[2]杨楠, 王云莉, 杨涛, 等.虚拟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2, 8 (3) .
[3]Zhang Yanping, Zhang Chun, Wang H P.An Internet Based STEP Data Exchange Framework for Virtual Enterprises[J].Computer in Industry, 2000, 41 (1) .
企业信息共享 篇2
本文针对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了当前各地监测系统存在的环境信息综合处理困难及信息交换障碍等问题,结合国家不同层次对环境数据的需求及侧重点,总结了实现环境数据共享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实现环境信息共享的方案,并进行实例分析.
作 者:杨大勇 林奎 YANG Da-yong LIN Kui 作者单位:杨大勇,YANG Da-yong(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55)
林奎,LIN Kui(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企业信息共享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集团企业;财务管理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构架和管理技术上都实现一定的突破。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共享模式进行应用就有着很高的必要性了。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有着自身相应的情况,以下从管理模式较多、管理弊端严重、机遇与挑战并存等方面出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
1.管理模式较多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有着很多的管理模式。众所周知当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了“集权式”、分权式”、“相融式”等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子母公司的财务上下级关系非常明确,从而使得子公司的所有业务都是在母公司的高度集权下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而与之相对应的“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则意味着各子公司拥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决策权,在这一过程中母公司只是起到控股公司的作用。在这两者模式之外的“相容式”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是指“集权式”和“分权式”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或多或少具有着“集权式”和“分权式”两者管理模式的特征。
2.管理弊端严重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仍旧面临着许多管理上的弊端。通常来说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首先体现在信息化的冲击下这种老旧的财务管理模式事实上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其次,由于传统财务管理对企业内部关注过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对于外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最终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处理要求。
3.机遇与挑战并存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必然需要进一步的借助计算机网络这一先进生产力。这一方面给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如果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想要配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来达到资金和财务人员集中管理的目的,则仍旧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共享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共享模式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革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完善技术构架等方面出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共享模式进行了分析。
1.革新管理理念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首先需要对于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相应的革新。集团企业在革新管理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基于ERP技术平台来实现企业财务核算、财务报告和管理制度的统一管理。其次,集团企业在革新管理理念的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秉持着集中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例如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股东的受托责任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股东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集团企业在革新管理理念的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的迎合企业为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明确集中财务管理的内容,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确性。
2.优化管理流程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管理流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优化管理流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会计流程的更新工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以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支持来将企业的资金和财务会计人员集中起来,最终能够有效的优化财务会计的工作流程。其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优化管理流程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顺应信息化这一趋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的优化财务组织结构,从而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稳健的执行下去。与此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优化管理流程的过程中还应当使用定期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质量和实际效果。
3.完善技术构架
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完善其管理的技术构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完善技术构架的过程中需要着眼于实现企业办公的无纸化和电算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财务信息进一步的共享到集团企业的其他部门中去,从而能够为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完善技术构架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度的实时集中模式,例如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来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集中在一起,然后再将数据经过集中处理后汇总后传到集团总部,最终能够为集团企业制定较为集中统一的销售和会计政策和全面的监控子公司的业务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企业更加努力的对于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选择和优化。因此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了解共享模式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践来进一步提升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念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2]卢国志.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3,02(10):91-93.
企业信息共享 篇4
2000年以前, 煤炭行业物资供应部门大都属于经营性企业, 盈利是主要目的。各矿厂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分级分散采购的物资供应体制和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存在着采购费用高、储备资金周转速度慢、人员多、工作效率低、不能真实反映生产经营成果等弊端, 已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因此, 从2000年开始, 煤炭行业各单位先后推行了物流体制改革, 建立“三集中”物资管理体制, 由集团公司组建精干、高效的供应队伍, 对主要物资实行招标采购, 发挥批量采购优势, 物资采购价格明显下降。就平煤集团来讲, 物流体制改革后, 物资价格总体水平较改革前下降23%。然而, 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 招标采购存在的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评标标准不一, 价格的分值所占比重较大, 竞标厂商参差不齐, 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从而出现物资数量投入加大、综合成本增高的现象。因此, 物资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由单纯的招标采购逐步过渡到“大厂家、大采购、大合作”的采购理念, 推行“战略采购为主、散户采购为辅, 中长期采购为主、临时采购为辅, 协议采购为主、招标采购为辅”的采购原则。为此, 2006年以来, 平煤集团引入了重点准入供应商管理机制, 提高了供应商选择的门槛, 产品成熟、价格合理、供应保障及时度高、个性化服务周到的高层次优秀供应商优先进入平煤集团, 既降低了采购成本,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煤炭行业区域联合的不断加强, 物资部门在彼此交流管理经验、信息互通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优势、区域优势、批量采购优势以及融资优势, 信息资源共享与联合采购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2 资源共享与联合采购的意义
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施联合采购, 对煤炭企业物资部门来讲, 是一种互惠和双赢。意义在于:①通过联合, 扩大采购量, 集中采购规模, 能够向供货商争取最大让利幅度, 节约采购资金;②通过联合, 做到优势互补, 壮大各自的经营规模, 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功能, 提高行业掌控市场的能力;③通过联合, 可以加强企业同供应商的合作, 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从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3 资源共享与联合采购的前提条件
煤炭企业分布地域广, 没有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 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采购。因此, 信息资源共享是煤炭行业物资部门交流合作的前提, 也是实现煤炭物资企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要实现资源有效共享, 需要具备3个条件:①有形资源流动的基础设施, 尤其是交通运输网络;②具备资源共享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 没有人为的资源流动障碍;③有相对充分的信息。在3个条件中, 相对充分的信息是最基本的, 只有具备了充分的信息, 资源才能通过运输系统流动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 煤炭物资部门都建有自己的信息平台, 但只能满足本单位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要实现整个区域的信息综合管理和有效交流, 必须建立煤炭物资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由此可开展以下工作:①成立组织机构。必须要在各部门一把手的支持下, 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 配备专门的协调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②搭建网站。互联网是很好的信息交互平台, 初期可先组建小型网站, 但必须有服务器、域名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平台等。③统一编码和规则。各煤炭物资部门在不同的发展历史条件下, 形成了不同的物资编码规则和业务流程, 要使这些信息资源在同一个网站上实现共享, 必须制定统一的编码规则或能够相互转换的中间编码, 如物料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等。④建立信息上传下载的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
4 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采购的途径
要实现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只要煤炭行业各兄弟单位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以网络和物流管理系统为依托, 就能保证人力、物力、资金、供应商等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在各成员单位之间进行传递。而要实现联合采购, 相对来讲则是一个渐进的、系统的工程。由于每一个成员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 所具的优势不同, 管理模式不同, 也导致关注点可能不同。在如此多的不同中, 要找到共同点, 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共同寻找煤炭行业联合采购的市场规律。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联合采购:
(1) 确立联合采购主体形式。实行联合采购, 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实施。可选取以下3种形式:①由单位抽派专业人员共同组成采购联盟工作小组;②由各单位轮流牵头组织;③按照发挥优势的原则, 由具有市场、信息、资源等采购优势的单位牵头组织。
(2) 联合采购的品种选择。鉴于各单位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不尽相同, 所以, 在哪些物资品种上实行联合采购要从实际出发。作为试点, 应首先选择具有较强的采购优势、买方优势以及便于集中批量的品种, 如钢材、木材、通用设备、配件等。
(3) 联合采购的模式。可采取以下4种方式实施联合采购:①采购联盟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联合采购品种, 统一向厂家直接进货, 获取额外价格折扣;②代理厂家新产品, 负责向采购联盟提供产品促销一条龙服务, 由此获取价格折扣;③分析采购联盟所有供应商资源, 比较不同产品的最优惠供应商, 确定为定向供应商, 实施集中、规模采购;④采购联盟成员以联合体对外采购员的名义直接向供应商下单, 供应商直接发货至物资需求单位, 采购联盟根据采购总量进行议价或计算返利。
5 结语
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篇5
从会计人员信息的取得和对会计人员信息的管理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建立统一的会计人员信息管理机构,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相关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人员基础信息和信用信息。
关键词:会计人员;信息;管理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部门、社会团体、股东等希望能够共享会计人员的信息。
目前,我国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人员信息,所以,建立一个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是保障企业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现行会计人员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人员的信用信息缺乏
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社会信用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全社会的信用文化,信用成为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通行证。
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为有效防范风险,企业一般不愿与没有资信记录的客户打交道。
但是我国信用信息的获取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信用的各项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会计人员诚信度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定义,个人贷款的付款状况、个人担保、质押等信用状况;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信用状况,如:提供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评价、业绩评价。
PACS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篇6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09年开始使用PACS系统进行临床影像管理。在硬件环境方面,PACS系统服务器采用HP Proliant DL380 G5,客户端为HP DC7800 Core 2 Duo E6750、医用3M显示器,网络采用接入-汇聚-核心三层架构,到桌面的铜缆为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接入层交换机通过单模或多模光缆与汇聚交换机相连,汇聚交换机与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连接的光模块为万兆,数据存放在EMC的存储系统上。PACS系统软件环境采用上海岱嘉图形图像管理及应用系统,以及MS SQL2008数据库。
PACS系统采用以下工作流程:门诊医生开具电子申请后,患者凭就诊卡、电子申请单直接交费,影像学科登记工作站读取到患者就诊卡的基本信息及申请单信息后上传至RIS服务器,在预约、登记成功后,患者即可去做检查。
影像科技师在完成患者的影像检查后,将影像上传至PACS服务器。这时,报告工作站的医生可从RIS服务器获取患者的相关检查信息,并从PACS服务器下载患者的检查影像来进行诊断。医生在完成影像检查报告后将报告上传至RIS服务器。审核完成后的报告通过打印机进行输出,之后由医师签字后提交,同时,诊断报告上传至主服务器存储备份。
PACS系统建成后,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以对比考察PACS系统的应用效果。我们在门诊随机抽取了50名患者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在以往传统胶片模式下,患者完成一次检查约需30分钟(平均拍摄1.6部位/次),而采用PACS系统后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和等候时间,并可按照患者的需要决定是否打印胶片,患者的电子影像图像则保存在服务器上,减少了患者复诊时因丢失胶片而进行多次拍摄的麻烦,不仅降低了医疗费用,也节省了时间。
由于申请信息实现电子化,避免了医生手工书写模糊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在医生完成报告提交的同时,任何一台医生工作站都可实时调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及查看报告结果,并准确处置,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在现有医疗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高清医学数字图像和诊疗信息进行远程会诊,进而实现异地图像共享,方便分析病情,以提高有效预防或尽快治愈的可能。我院曾有一病例,就是通过PACS系统及远程会诊系统,将患者的MR数字影像、诊疗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至北京军区总医院,经专家的远程准确会诊,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企业信息共享 篇7
近年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各类信息系统不断投入使用,有效地支撑了电力安全生产和企业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之后,数据不断积累,已经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但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信息系统数量的不断增加,部分系统功能重复、数据冗余,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重复录入,增加了日常的工作负担。
2)信息系统大多是基于专业分工的流程管控系统,缺乏公司级的整体协调,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 跨专业数据共享比较困难。
3)信息系统操作步骤繁琐,界面风格不统一,操作易用化程度不高。
针对这些影响系统使用和数据融合的问题,企业需要转变信息化发展思路,注重统筹考虑和顶层设计,促进专业间的数据融合与共享,构建企业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近年来,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陆续开展了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主要通过数据仓库(Operation Data Storage, ODS)、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 CIM)、企业服务 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等方式进行数据集成。文献 [1] 基于CIM对SCADA系统进行了数据整合;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在网络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中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实现数据共享的方法;文献 [3] 通过分析企业各种应用系统中所涉及的共享基础数据,构建基于共享基础数据资源平台的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框架;文献 [4] 研究了采用ESB进行配网自动化及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的方法;文献 [5] 研究了基于本体的松耦合消息模型和应用;文献 [6] 介绍了电力企业数据中心数据的管控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数据融合与共享方法, 并以电力企业流程管理系统为例进行数据融合与集成。
1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信息系统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在第1阶段,企业对信息化的价值认识有限,一般只部署了公文管理、邮件等办公系统; 在第2阶段,开始重视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建设,注重流程管理和业务管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的全面支持,在这一阶段,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但由于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管控,系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管理上的因素往往制约了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 主要表现在:功能重叠、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冗余、 流程不闭环等;在第3阶段,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管控和数据融合,以软硬件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企业业务和发展战略的支撑,把信息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注重企业信息化与组织结构、岗位、流程、标准和制度的匹配。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是一个不断演进、提升的过程,需要根据业务发展不断完善。目前,信息系统数据融合和共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共享工作涉及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贯穿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信息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数据融合工作主要是识别新开发信息系统与企业原有信息系统的关系,梳理新增功能、数据和流程与企业原有信息系统的依赖关系,通过系统间数据集成和共享,消除功能冗余和数据重复录入,避免“信息孤岛”,将新建信息系统与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全面融合,形成一个数据准确、唯一、按需流动的企业级信息平台;在信息系统应用阶段,数据融合工作主要为数据质量校验、数据管理和接口运行维护等。
2数据融合与共享的方法
电力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级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和ESB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如果数据量较小且不需要与其他系统共享,一般采用ESB进行数据交换;如果数据量较大或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一般通过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
2.1基于ESB的数据共享
SOA架构能够将信息系统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约定联系起来,ESB则是支撑SOA消息传递的关键技术。ESB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XML、Web Service等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从功能上看,ESB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以及分布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它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具备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 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接口。ESB的基本功能如下:
1)服务注册与管理:在总线范畴内对服务的注册命名及寻址进行管理;
2)传输服务:确保通过ESB互连的业务流程间消息的正确交互;
3)路由与定位:提供位置透明的路由和定位服务,提供多种消息传递形式,支持丰富的传输协议和接口;
4)服务和事件管理支持:调用服务的记录、测量和监控数据,提供事件检测、触发和分布功能。
ESB总线主要适合数据量小(小于2 MB)、实时性要求高的非共享类数据集成。此种技术路线的优点是实时性高,可保证数据的实时交互,缺点是对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传输支持不足。ESB数据交换流程如图1所示。
2.2基于数据中心+ESB总线的数据共享
数据仓库(ODS)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 可变的、当前的细节数据集合,用于支持企业对于即时性的、操作性的、集成的信息需求。ODS既承担了数据整合所需的大批量数据获取和准实时数据同步更新功能,又承担了客户统一视图查询、营销活动监控等准实时的多维汇总分析功能。
数据中心与ESB相结合,可实现信息系统间数据的融合共享。由于共享数据必须存放到数据中心, 因此该方案适用于数据量小、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共享类数据。基于ESB的数据中心数据集成示意如图2所示。
注:1信息系统 A 将数据写入 ODS;2信息系统 A 向 ESB 总线发送数据已写 ODS 的 JMS 消息;3信息系统 B 从 ESB 总线接收信息系统 A 的 JMS 消息; 4信息系统 B 从数据中心 ODS 读取数据。
2.3基于数据中心+ETL的数据共享
数据中心ODS通过抽取、转换、装载(ExtractTransform-Load,ETL)、企业应用 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等技术实时或准实时地从各业务系统中抽取企业运营数据,进行转换、加载、映射等工作,形成ODS的核心数据。信息系统间进行数据集成时,对于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传输工作,通常采用ETL的方式进行处理。另外,少数数据提供方系统因某些原因无法进行技术改造,通常也采用ETL的方式进行处理。基于ETL的数据中心数据集成示意如图3所示。
流程说明:
1)完成定制CIM模型,并在数据资源管理工具中进行部署;
2)信息系统A将共享的 数据存入 数据中心ODS;
3)信息系统B通过ETL方式定期从数据中心ODS抽取数据。
3流程管理系统数据融合实践
以电力企业流程管理系统为例探讨数据融合与共享。首先,通过问卷调研和现场访谈的方式调研流程管理系统使用情况,根据从用户收集的信息系统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及相关功能分析,找到相似的功能和重复录入的信息,明确数据统计口径和标准, 提出数据融合需求;其次,编制数据融合方案,明确共享的数据和技术方案;然后,组织数据融合共享开发和测试;最后,进行集成部署和验证测试,实现数据融合共享。
3.1数据集成需求分析
流程管理系统属于综合类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企业的全部流程、制度、表单、标准、岗位、风控、绩效等管理要素,需要将这些管理要素通过流程进行相互关联和调用,最后在系统中导出流程手册和岗位手册等管理文件,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遵循制度要求,控制相关风险等。通过分析,该系统需要与SAP HR模块、标准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财务系统集成,实现组织岗位、标准、制度、风险控制等管理工作协调运转。流程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关系如图4所示。
1)与ERP HR模块集成。 通过系统 集成,将ERP HR模块中的组织及岗位变动信息自动更新至流程管理系统,实现流程管理系统中组织及岗位相关模型的动态更新。
2)与标准管理系统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将企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立、改、废信息从标准管理系统自动更新至流程管理系统,实现对流程管理系统中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目录的动态管理;通过接口程序实现新订(或修订)管理标准自动拆分,并在流程管理平台中自动创建管理标准模型;优化流程管理系统文档管理功能,建立从流程管理系统直接访问标准管理系统中各类文档的机制。
3)与协同办公系统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将管理制度立、改、废信息更新至流程管理系统,实现对流程管理平台中制度目录的动态管理;建立流程管理平台和制度管理系统的文档链接,实现制度文档共享;实现新订(或修订)制度目录推送和内容自动拆分,并在流程管理平台中自动创建制度模型。
4)与财务系统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将风险管控信息推送到财务系统,实现风险管控的财务约束; 并与财务内部的风险管控相结合,促进财务风险管控的高效运行。
3.2接口实现
以标准管理系统向流程管理系统数据集成为例,采用数据中心和ESB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集成,数据共享集成步骤如下:
1)标准管理系统每天24点按照设定的数据格式将前一天标准的变化信息存储到数据中心指定的数据表;
2)标准管理系统确认信息保存成功后,向ESB指定的主题中发送相应的JMS消息;
3)ESB获取消息后,调用流程管理系统与该主题相关的服务,该服务通知流程管理系统从数据中心提取数据;
4)流程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工具从数据中心获取标准的变化信息。
3.3成效分析
通过数据集成接口,流程管理系统从ERP HR模块、标准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接收和整合推送过来的岗位、标准、制度变动情况,解决数据重复录入、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实现了企业流程管理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另外将风险信息推送到财务系统,实现流程与内部风险管控的有机结合。通过数据集成共享,实现了企业“岗位、职责、流程、标准、考核”五位一体的协调运转,为企业管理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4结语
企业信息共享 篇8
一、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重要性
在信息资源中, 档案信息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 涵盖企业各个阶段全部内容的历史记录, 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 内容最完整、最全面, 也最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打造竞争优势, 企业之间就必须加强合作。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企业之间只有打破信息壁垒, 搭建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大力推动档案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 全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 才能使以技术档案为主体的档案核心信息资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也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
二、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存在的问题
企业相关部门通过使用与共享档案信息,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当然, 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档案部门可以说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它所贮存的各类信息资源最为全面、系统和完善。然而受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惯性的影响, 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 却未让档案资料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希望能和他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可是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的积极性又不高;只关注本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而忽视其他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档案信息管理观念落后, 未看到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却不知道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观念已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信息有效共享与整合的桎梏。
(二)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在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工作条件, 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争取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化设备,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服务。
部分企业因为经费上的考虑, 即使认可档案管理信息化, 然而尽管电脑老化, 运行速度很慢, 系统急需更新, 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落后, 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落后的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开发企业档案信息的一大突出障碍。有一些企业虽然也更新了设备, 更新了系统, 愿意投入经费, 可是对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搭建却有所放松, 各项档案制度流于形式, 档案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与整合, 与当前档案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 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信息化建设工作强调以人为本, 企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一支从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和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并能进行软件系统维护的人才队伍对该项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就目前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 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很少, 缺乏能独立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检索、信息分析、市场调研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员影响了信息共享与整合的质量与水平。
(四) 档案系统软件的使用有局限性和制约性
因为企业档案部门各自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 规格各异, 各自开发的软件也不能互用, 没有一个能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尚不能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 层次不一, 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的要求, 还需要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共同开发能使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档案管理系统。
(五)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 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会因为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难以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网络服务中断。我们在使用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并加以有效防范, 必须确保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及信息系统不被破坏, 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确保对合法用户的服务和限制非授权用户的服务, 以及必要的防御攻击的措施。
三、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措施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环境下, 各企业也要加快步伐, 改革体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采取有效措施, 加速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工作的进程, 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率,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 转变工作人员观念
在信息社会, 竞争十分激烈, 如果不愿意改变观念, 改善管理, 就极其容易被淘汰, 档案部门存在的重要意义除了帮助企业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还承担着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有价值信息的责任, 这是档案部门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职责。档案管理部门要自觉承担好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并分析已有的档案信息资料, 从中提炼出对企业的发展有借鉴和帮助作用的档案信息, 切实扮演好企业的信息管理员角色, 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员的重要作用。每个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树立科学的档案信息服务理念, 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能的情况下, 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联系与合作, 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库, 通过积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二) 管理层应加强重视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整合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共享是整合的积极成果和最终归宿,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在促进科技进步与信息服务繁荣与发展的同时, 为企业提供帮助。目前,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建设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是一个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加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企业在这方面也不能抱着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态度, 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科学运作、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企业应高度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机制建设的重大作用,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详细的计划, 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统一部署, 分工协作, 积极建设各级各类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并研究开发高性能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 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机制建设的有序进行, 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在线搜索与查询的需要, 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全面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 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作保证。当前,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个环节,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档案工作人员都必须建立正确的观念,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主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和一些基础的外语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意识, 了解档案发展的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以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加快档案系统软件的开发, 使其具有信息管理功能和通用性
企业档案部门之间加强联系, 尽量使用型号统一的计算机, 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探讨解决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传递、交流、利用的相关问题, 共同研究开发能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加速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开发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五)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为明晰相关责任, 保障网络及数据的安全运行, 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加强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 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前提, 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保证, 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步伐。因为我们要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 细化档案信息化的工作环节和步骤;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使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 更改、泄露, 确保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及信息系统不被破坏并且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及不中断。
四、结束语
企业档案信息的整合、共享与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有效提高了效率,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 不仅方便了档案的保存、使用和管理, 也能有效地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但目前档案的信息化共享与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改进和完善, 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摘要: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的伴生物, 以其记录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 成为信息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管理的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已逐步实现由纯粹意义上的实体管理向信息服务上的转变。本文通过阐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重要性,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
参考文献
[1]申玺朝, 吴振泉.依法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 2004, 03.
[2]管先海, 刘伟, 白桦.对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思考[J].档案管理, 2005, 05.
企业信息共享 篇9
1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
由于联盟中的企业可能来自世界不同的地域, 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不了解, 所以必须解决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冗余和短缺并存、信息的盲目生产和重复配置等问题, 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使用和共享效率。
当前, 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从经济学角度入手, 将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 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彰显其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首先, 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和博弈模型。如:伯克 (David A.Burke) 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进行修正, 以使“信息福利”包含其中。
“信息不对称”这个词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能有效实现企业联盟内的信息共享。
由于现实社会中, 存在大量的普遍的信息不对称, 博弈论 (game theory) 是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动态行为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许多利用数学工具演剧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一样, 都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 对这些元素构成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而后逐步引入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从而分析得出结果。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静态博弈模型, 研究信息资源的所有者, 通过分析模型, 进而说明不管共享集合中信息对共享者价值高低, 只要经济行为者通过共享获得的最小收益不小于其承担的共享成本, 那么实现的信息共享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进而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张军和姜建强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解释了信息产品共享产生的原因, 构建了一个简易模型, 将消费者购买模式与俱乐部共享模式进行了比较, 讨论在何种条件下信息产品共享模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Pareto improvement) ”。
其次, 为了实现信息高效共享, 国内一些专家提出了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的理论。如:马费成教授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信息福利的变化情况以及效率损失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效率改进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措施。査先进教授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探讨了基于网络拥塞的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 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冯秀珍和刘一剑以博弈论为工具, 借助KMRW模型, 引入监管指数于收益矩阵中, 分析实现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其原因, 提出关注企业成员特性, 增加企业成员间博弈的次数, 降低成员间不共享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改进成员间信息共享状况等措施。
2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方法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有两种方法:一是发生在联盟内的信息共享。某一成员企业, 将信息带入联盟进行共享, 其他联盟成员在联盟内学习和分享资源, 从而在联盟内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成员企业通过联盟, 在成员企业内共享信息。即某一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到联盟中, 再由联盟转移给其他成员企业, 其他企业在外部学习和使用该共享资源。
在企业联盟中, 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其中, 结构化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财务等过程中的各种实时更新的数量庞大的业务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是企业中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大量决策信息, 可直接运用于企业决策活动中;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经验数据, 对组织决策有重大作用。这些不同的数据类型, 为联盟企业快速决策, 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了难度。
王伟等认为, 联盟企业间可共享的信息内容有:产品的基本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和预测信息、订单状态信息。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程度, 分别体现在作业层、管理层和战略层。其中, 作业层信息, 一般包括产品品种、价格以及其他有关订单处理的信息;管理层信息包括生产能力、库存状态、供货提前期等;战略层信息包括市场预测情况、新产品的设计信息等。当信息化程度越高, 企业研发合作紧密度越高, 其信息共享的层级也就越高, 信息共享也就越集中到战略层面, 联盟企业间相互依赖程度也高, 风险降低, 从而达到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
3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技术
企业联盟是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 它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资本, 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新技术的资源储备。李随成和杨功庆提出IT能力对信息共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1 网格应用
目前, 以OGSA为代表的网格应用就为企业联盟中的信息共享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如:段武明等结合中科院计算所织女星信息网格计划, 提出了元数据对象的表示、分类、建立方法;企业信息网格资源的组织管理的机制, 讨论了LDAP在信息网格中的应用;在企业信息网格中获取资源的方法;企业信息网格中用户管理、角色管理以及权限管理的策略;以及信息网格访问控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李立、杨放春提出了一种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GRSM, 及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GRSEN, 解决了下一代网络的资源共享问题, 借助于网格技术将下一代网络资源统一封装成网格服务, 并定义了虚拟服务和虚拟组织来解决NGN资源共享问题。
3.2 数据挖掘
在企业联盟中, 不同的企业的数据集成在一起, 通过数据挖掘, 形成可供行业或专业使用的有用知识。通过对数据的清理、集成、选择、变化、挖掘, 分析数据库中关联函数, 从而预测, 为企业做出有效信息共享的决策 (如图1所示) 。
3.3 云计算
在云计算模式下, 计算是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的计算机上进行的。云海中, 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群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并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 可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快速处理, 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挖掘, 可在短时间内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预测分析和技术支持, 未来的发展方向, 将结合云计算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 从业务流程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进行共享, 为联盟企业的商业决策服务, 也可以给企业联盟带来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4 结论
综上, 从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对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状况的研究,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展望。
(1) 重视系统性分析。
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面临的关键问题, 如:共享的动机, 联盟成员信任问题, 利益驱动下的博弈模型, 对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控制和优化配置等,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基于企业联盟战略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体系。
(2) 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
对基于企业联盟的信息共享系统框架的研究, 先从已有的信息技术, 如开放网格服务结构OGSA等, 标准协议, 如SOAP、WSDL等, 共享平台和系统出发, 综合提出自己的系统结构, 应用技术, 服务和数据库,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完善框架。
(3) 重视与行业应用相结合。
从国内外企业联盟集中的行业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信息共享与宏观政策与微观用户需求, 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维盛.区域中小企业动态联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福州:福州大学, 2005.
[2]査先进.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冯秀珍, 邓雪芬, 刘一剑.虚拟团队成员间信息共享的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 2008, (11) .
[4]邹文杰.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7.
[5]王伟, 郑衍衡.基于网格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 (4) .
[6]李随成, 杨功庆.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7) .
[7]段武明.企业信息网格资源共享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3.
[8]李立.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7.
企业信息共享 篇10
关键词:设备管理,交流共享平台,六大支撑,持续推进
山东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型钢厂有大中小三条H型钢生产线,大型线主要轧制400mm×200mm~900mm×300mm H型钢,主体设备从德国西马克·梅尔公司引进,电气设备由西门子公司引进,集成了当今钢铁行业H型钢连铸和轧钢生产的最先进技术,是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H型钢生产线。中型线主要轧制200mm×150mm~400mm×200mm H型钢,主体设备从日本新日铁公司引进,生产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装备和自动化程度是20世纪90年代水平,生产工艺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小型线主要轧制100mm×100mm~200mm×100mm H型钢,主体设备为国内制造,属20世纪80年代水平,与前两条生产线相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虽然生产线的装备水平各有不同,但生产工艺基本相似。为提高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型钢厂多年来坚持月度设备交流共享会制度,为设备管理人员搭建了交流经验的平台,使生产线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故障率和维修费逐年降低。
一、设备作业率分析
1. 分析月度设备运行情况
统计人员对影响作业率的停机时间进行细化和分解,将停机情况按责任部门进行一级细化,分为设备故障停机时间、生产组织时间、工艺停机时间、外部影响停机时间、计划定修时间五大类。停机时间用图表直观表示,通过与以前月度停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出各类停机应有的合理指标,找出造成异常停机时间的责任部门。
2. 二级细化停机时间
每类停机时间要进行二级细化,例如,故障停机按专业分为操作停机、机械停机、电气停机、自动化停机;生产组织停机按类别分为检查、调整、换辊、换规格、批号,开发、待温等;工艺停机按责任单位分为技术工艺停机、工装工艺停机、操作工艺停机。各责任部门根据二级细化的停机柱状图和比例饼图,同历史同期正常水平进行比较,找出停机时间较长的专业、类别及责任单位,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
二、设备故障停机分析与考核
1. 故障停机分析
分析设备作业率的目的是找出影响生产作业的主要责任部门,设备故障停机的分析则是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停机的专业分析。设备管理部门分析设备停机情况时,将故障停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区域内再按专业进行细化分解,并用堆积柱状图表示。可直观发现哪些区域、区域内哪个专业的停机率较高,哪些是主要问题区域和专业,并制定解决措施。例如,对停机时间>30min的故障停机,需由各区域工程师详细分析故障原因和制定整改措施。凡因点检维护不到位造成的,需强化、完善规章制度,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因技能水平原因造成的,应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因备件质量原因造成的,应及时更换备件厂家、型号;因操作意外造成设备损坏的,需加强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管理。
设备故障一般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及多样性特点,相同的原因可能会造成不同的故障现象,相同的故障现象也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所以对各类故障的准确分析与判断尤为重要。不仅会赢得大量时间,减少维修费用,也可提高维修质量。通过公开三线故障停机分析,既积累了经验、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对故障分析判断能力,也使各生产线之间能相互借签、提前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知预控的目的。
2. 故障源管控
型钢厂始终把对故障源管理作为提高作业率、降低设备故障率的有效手段。每月各车间根据当月故障发生情况及时搜集故障源信息,做好动态辨识评价及预控措施落实,对设备点检、定修、保养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深究根源,持续完善预控措施。机动科在检查车间故障源辨识、控制措施与岗位工作落实等情况时,对故障源辨识及时、充分且控制措施落实好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中型线生产准备车间在轧机轴承的装配、上线、在线润滑、保养方面,充分利用故障源辨识评价及时落实预控措施,在2011年实现了全年零停机的佳绩。
3. 考核内容
工厂对每个专业都制定了故障停机指标,对超标的相关人员、单位都纳入到经济责任制考核范畴。根据停机指标完成情况,与各车间、专业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并公开考核结果,以激励员工努力提高技能水平。例如,大型线刚建成投产时,各种故障造成停机率居高不下,尤其是电气自动化和液压专业的故障较多。为此,工厂根据设备运行最好的月份制定出各专业考核指标,并和中型线对标。同时派技术人员到外厂参观学习,和兄弟企业对标等。不但提高了技能水平,设备故障率也逐年降低。
三、维修费用分析与考核
1. 维修费用分析
维修费用管理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月度维修费用消耗情况,按能源、备件、供应材料、外委维修费四大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四大类再按重点消耗物资进行细化分解,分析专项指标完成情况。例如,油品、轧机轴承、打捆材料、草支垫等消耗量大的专项费用,要对使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分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超额或节约的原因、采取的措施等。对水、电、风、气等能源使用情况,从是否停车必停机、避峰填谷、杜绝长明灯长流水、杜绝风气泄漏、设备节能改造等方面进行分析。修理费用分析一般从采购计划开始,如采购计划审核审批、备件招标价格、到货质量鉴定、设备日常保养、日常检查、备件定期更换、设备更新换代、技术改造、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都要进行认真分析。各责任单位通过分析原因、互相学习和借鉴控制办法等,制定相应措施或不断改进管理模式。
2. 浪费源管理
从经济管理角度把浪费源管理作为降低修理费的有效手段。各车间通过横向、纵向对标,寻找浪费源,制定整改措施和建立浪费源管理档案。对岗位操作造成的人为浪费,制定相应操作制度;对设备原因造成的浪费,及时进行技术革新。每个工程师都有技术革新项目,对节能降耗效果好的要进行相应奖励。2011年共完成节能降耗项目40余个,主要有:SEW辊道减速机、齿轮电机国产化改造;主电机码盘变废为宝,降低备件消耗;强化技术改造和管理措施,大幅降低润滑油脂消耗;强化打包带的供应管理,规范打捆工作,降低生产费用;强化外委项目管理,降低土建类费用;锯机皮带国产化改造;轧机轴承国产化改造等。共降低维修费1000多万元。
3. 维修费用考核
根据厂经济责任制的相关考核政策,及时通报各车间维修费考核情况。根据费用的不同特性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对能源、油品、轧机轴承、打捆材料、草支垫等,按当月消耗量进行考核,由专业人员负责统计消耗量;外委内包修理费因决算存在滞后性,按当月施工进行预算考核,由各专业工程师预算;其他备件、供应材料等消耗品,按当月出库量进行考核。当月公开考核结果,确保各单项指标受控。以前外委内包修理费按决算结果考核,因决算存在滞后性,并且每月决算数量由机动科控制,车间无法把握。造成车间对外委费用基本不控制,能外委则外委,决算压到年底由厂里统一消化,使外委费用居高不下。为此,工厂在2010年改变了考核方式,外委维修费按当月施工预算考核,超一分罚一分,第一次考核有几个车间被罚款5000~20000元不等。目前上述情况已得到明显好转,外委维修费用呈大幅降低趋势。
四、主要工作总结与评价
月度工作总结评价,是由厂长对各车间、科室工作进行评价。工作完成好的进行经验推广和受到奖励;差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吸取教训;对未完成工作的单位,由负责人申述原由,以寻求上级的帮助。
1. 工作总结
三条生产线共涉及11个车间,每月推荐1个车间总结汇报设备管理工作亮点,除对本车间的特色管理、创新管理、空前管理模式进行介绍外,还可与其他车间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主要包括:(1)大修工作方案及组织工作亮点。(2)设备技术知识培训工作亮点。(3)现场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工作亮点。(4)现场设备管理工作亮点。(5)物资管理工作亮点。(6)降本增效控制管理工作亮点。
2. 工作评价
(1)公司相关部门下达的任务完成情况。(2)定修或年修工作评价以及年修准备工作进度。机动科对定修或年修工作进行评价,各单位对下次年修准备工作进行汇报,提出需要协调的问题。(3)专题项目进度及完成情况,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例如,每年都有专题攻关项目,项目负责人介绍进度完成情况,提出需要厂里协调解决的问题。(4)总结设备管理方案完成情况。根据上月故障停机和故障源辨识确定的关键设备,相关单位汇报设备管理方案完成情况。(5)维修费用控制管理及备件材料物资管理情况。根据维修费考核情况,完成好的单位推广经验,差的单位寻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6)通报设备基础管理及现场存在问题。每月对车间现场管理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3. 制定下一步工作重点
部署下一步需重点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公司相关部门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上月未完成工作,需月度完成、季度完成、长期持续推进及临时性的重点工作等。所有工作按完成期限实行复命制,对长期持续推进的工作可分节点复命。上述工作也是下月交流共享会上进行总结评价的重点工作。
五、结束语
共享信息资源 提升合唱水平 篇11
【关键词】合唱 信息资源 合唱视野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63-0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合唱以它独特的审美听觉、多声部的和声层次、多种音色的人声组合,成为美妙和谐的音乐艺术,中小学生合唱活动的展开在美育和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合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让他们进入圣洁的艺术殿堂去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笔者多年从事中小学合唱团的组织辅导与训练工作,对如何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合唱艺术的魅力体会至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充分利用网络音乐的优秀合唱视频资源为自己的合唱教学与合唱比赛服务。网络中的经典合唱视频更给我们农村中小学的合唱教学带来了方便、生机和活力,所以,笔者在每年的合唱队辅导中,除了给队员做好常规辅导和训练外,都会把丰富的网络合唱资源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摩合唱视频来进行再学习、再利用和再创造。在这过程里,师生收益颇丰。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学生的合唱视野
音乐教师虽然在高校都学习过《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日新月异地变化,又因为学习时间短,缺乏足够实践,所以在学校合唱教学工作中,教师指导学生合唱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要依托信息技术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合唱网络资源共享是必要可行的。学生喜闻乐见视频里各合唱队员的精彩表现。无论是从不同的音乐合唱作品及风格还是从各种合唱团队的合唱队形、队员着装打扮、精神气质、表演风采等学生都愿意去审美、品味和仿效。学生大开眼界,合唱见识广阔了就会提升他们的合唱兴趣和合唱修养。曾经有一位合唱队员跟笔者说:“老师,看了这么多合唱视频,我真正体会到了你给我们所讲的合唱要做到‘学会安静、学会倾听、学会合作的三个要求。”其他合唱队员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非常珍惜合唱教学的时间和机会,使得我们各队员学有所获、立竿见影,这是笔者作为一个教师感到非常欣慰的事。还有一位合唱队员说:“我们身为农村的学生能够在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视频里看到不同合唱团演唱的《在灿烂阳光下》的精彩合唱,真是太感动和幸福了,这不同版本的合唱表现各有特色,为我们这次参加县合唱比赛中演唱这首歌提供了一扇学习和观摩的窗口。”的确,学生通过观摩,合唱视野开阔了,水平提高了。这些年来,笔者的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欣赏观摩了许多经典的优秀作品,并且通过比赛表现这些作品,如《在灿烂阳光下》《邮递马车》《走向复兴》《美丽的梦神》《我和我的祖国》《美丽的村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我们的田野》《小纸船的梦》《小鸟,小鸟》等中外合唱曲目。
二、丰富合唱的教学内容
网络里合唱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在笔者的合唱教学活动中除了做好必要的合唱训练之外,更多的是让合唱队员在合唱视频观赏里领会合唱大师的指导要领,让农村学生享受多媒体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所以笔者经常给参与合唱的学生播放我国两位顶尖级的合唱指导教师赖广益和杨鸿年的合唱教学和比赛视频。其目的是除了弥补自己的教学不足外,也让学生在网络资源平台里从大师身上学到更多合唱技能,成就他们自己。学生在笔者的传授和大师的传授中受益良多,使他们在合唱训练与比赛中良性互动,迅速成长。
三、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歷来是人们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唱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资源共享能更加直接了当地给学习者和欣赏者带来益处,也更容易使合唱成功。而在这成功的因素里合唱创新便是明显的因素之一,很多时候一个合唱的新创意与灵感往往来源于观摩网络合唱视频中。笔者在排练《感恩的心》《在灿烂阳光下》《我们的田野》这些合唱作品时,从原始的歌谱当中,前一首只有一个声部,后两首没有前奏部分,我们感觉不是那么完美。为了完善它们,笔者和学生一起通过不同版本的视频观摩以及mp3的聆听,从中得到启发,听出了灵感,最后通过借用、改编、感悟和创新,创编了《感恩的心》的低声部声部旋律和《在灿烂阳光下》《我们的田野》的合唱前奏,让合唱更加完美,使所有聆听过这些旋律的听者都被这悠扬、唯美的低声部旋律和前奏旋律感动。它为合唱者打开美好的音乐演唱情绪做了较好的铺垫,也为我们的合唱比赛夺得好成绩做了可靠的保障。有时学生也会为合唱作品得到更好的表现献计献策,体现他们通过观摩学习后的感悟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表演合唱《小鸟,小鸟》《祖国印象》和《感恩的心》时,有学生就要求将前两首歌创编成合唱队员身段的摆动来制造烂漫的动感,以表现少年儿童真诚、天真的形象;而后一首《感恩的心》可以用舞蹈和手语来综合表现,以创造唯美的视听效果,笔者对他们的热情参与和有思想的创编思路予以积极采纳。这些表现也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和称赞,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更加高涨。其实有些歌曲作品的原创只是一段主旋律,如何把它转化成一首合唱作品需要通过多次观摩一首歌曲的不同版本的视频画面来激发灵感来驱动创新创编。笔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星星索》合唱,是笔者通过观摩聆听“梦之旅”组合和“印尼本土艺人”的歌唱表现得到的灵感而改成四个声部合唱的,《共筑中国梦》是通过参照廖昌永、殷秀梅、王莹和张英席的歌唱表现而改成的合唱,这样改编的合唱曲目紧扣时代,散发着与时俱进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师生在表现这些作品时颇具创编创新的成就感。
四、增添学生的比赛信心
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经常性地观摩优秀的合唱视频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合唱技能,如音准、音质的提升。使学生能更有效地驾驭一般作品的表现能力,更好地处理作品的能力,如音色的变化、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为演绎和表现作品以及参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添学生参赛表演的自信心。
网络合唱资源应有尽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恰到好处地进行学习和借鉴,使学生在合唱教学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企业信息共享 篇12
当前, 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如客户需求多变、库存控制困难等各种问题, 因此库存与库存管理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而随着供应链这一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基于供应链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而产生的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被很多企业运用以降低库存成本。VMI作为一种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的库存管理模式, 它的实施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实现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就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此, 研究供应链信息共享及信息共享平台对VMI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1 基于信息共享的制造型企业的VMI策略实施
1.1 企业实施VMI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 企业要实施VMI, 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 相互合作的精神。在实施该策略时, 相互信任是基础, 所以供应商和制造商都要有较好的合作精神, 才能相互保持好的合作。第二, 具有长期稳定发展的供应商, 这样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才能更好地集成, 才能实现在预测、生产、库存和运输计划等方面的共同设计和控制, 降低双方的成本。第三, 信息透明化。因为如果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不将库存水平、市场预测、产品信息等相互共享, 对需求就无法做出快速反应, 库存也会失去控制, 对双方都会造成损失。
1.2 信息共享下的制造型企业VMI策略实施
1.2.1 我国制造型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现状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对供应链一体化的需求也在加大。目前我国一般稍具规模的企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 但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 导致供应链中各环节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信息共享不流畅, 预测准确度下降, 不能对新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2) 信息管理制度不完善, 尤其是规模较大、市场较广的大型企业, 与其合作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规范机制, 工作制度不规范, 当任何一方擅自变动格式都会导致对方的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3) 制造型企业大多数采用自己生产与业务外包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很难及时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无法了解供应链总体库存的情况, 节点企业间无法完全进行信息共享。
1.2.2 制造型企业内部信息共享———ERP
1) 制造型企业ERP架构体系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其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的设计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 包括采购、销售、仓管、生产、财务和人力等, 其结构及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制造型企业ERP功能实现
ERP对制造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三个部分, 从选择供应商, 确定合适的品项和合理的定货量, 到货物到仓之后的仓储, 最后生产成品进行销售等一系列管理, 是生产管理的前提与后续;生产管理模块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 主要任务就是企业先确定一个总的生产计划, 经过层层分工后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 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解决, 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进程;财务管理模块, 此模块不同于一般的财务软件, 它和系统的其它模块有相应的接口, 能够相互集成。它可将由生产活动、采购活动输入的信息自动计入财务模块生成总账、会计报表, 取消了输入凭证等繁琐的过程, 几乎完全替代以往传统的手工操作。
1.2.3 制造型企业与供应商信息的交换———ERP/VMI信息系统集成
1) ERP/VMI信息系统整体架构
ERP/VMI信息系统的集成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供应商管理库存的需要, 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有效进行信息共享。因此, 必须对企业ERP系统和VMI系统原始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查询。当然, 为了企业必要信息的保密, 可以将私有信息和集成系统所需信息分开。一个完整的ERP/VMI信息集成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2) 集成方法
企业应用集成—EAI是一种策略, 是企业软件中任意两个以上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无限制共享彼此数据的过程。对要实施EAI的企业来说, EAI是分层次的, 并不是EAI在每个企业的应用都一样。EAI涉及到结构、硬件、软件以及流程等企业系统的各个层面, 由于各个公司的策略不同, 具体层面的划分也有所不同, 因此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 EAI从易到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数据集成、功能集成、业务过程集成。
3) ERP/VMI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1) 系统管理模块
首先, 系统有一个登陆界面, 用于用户登陆, 当然是有一定权限的人员。其次, 在通过验证后进入主界面, 主要由系统管理、ERP信息管理和VMI信息管理组成, 具备用户管理、入库查询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管理、配送管理面、系统权限管理等功能。其中, 用户管理是用来实现用户的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 当然也可用于员工信息的修改;系统权限管理主要是对各个不同用户操作权限的设定, 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操作范围, 不同的用户只能操作由系统管理员分配相应的功能模块, 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用户权限主要包括对ERP模块和VMI模块中各种信息的权限分配, 有的用户有浏览、修改、添加、删除的权限, 但有的用户只能浏览相关信息。当用户权限设置好后, 在用户登录系统时, 由程序判断出该用户所拥有的权限, 以确定该用户可以进行操作的功能模块。
(2) ERP信息管理模块
ERP信息管理模块本来是用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 但在ERP/VMI信息集成系统中主要由VMI系统工作人员使用, 因为VMI工作人员在管理库存时, 必须了解企业的库存、生产计划、销售等相关信息。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 ERP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 相同的是每个部分都能实现查询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不同点如下:供应商信息包括供应商代码、供应商名称、电话、地址、联系人等信息, 其中供应商代码特别重要, 一般只要记住代码, 其他的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系统查到;采购信息包括订单号、业务员、供应商代码、供应商名称、交货日期、交货地点等信息;库存信息包括物料编码、物料名称、单位、现有库存量等信息;产品入库信息包括入库单号、业务员、物料名称、物料代码、供应商代码、供应商名称、仓库、入库数量等信息。
(3) VMI信息管理模块
VMI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用于ERP系统工作人员使用, 因为ERP工作人员在接收VMI提供的建议送货单时, 要了解供应商企业的产品库存、生产进度、物流配送等相关信息。VMI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由库存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发货信息三个子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和ERP信息管理一样, 都能进行查询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具体的信息内容包括代码、名称、货号、数量等等, 根据各个子系统的属性而定, 一般比较简单, 通俗易懂, 这里不再详说。
2 结论与展望
2.1 研究结论
随着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关注及目前市场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作为企业的库存管理方法, 以便降低库存, 提高市场竞争力。但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不是很高, 孤岛现象严重, 无法对VMI实施所需相关信息进行实时共享, 降低了VMI在企业运用的可行性。本文在阐述制造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实施VMI的可行性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信息共享现状做了一个简明的阐述, 提出企业内部信息管理———ERP系统的运用, 重点实现了ERP与VMI的信息集成。
2.2 研究展望
本文只是理论上对ERP和VMI两个系统进行了集成, 但这个集成过程比较复杂,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集成系统的开发。本为只是提供一个设想, 但真正的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这是需要继续研究的。
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的研究。本文采用的是最基本的数据集成对ERP和VMI进行集成, 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密切, 怎样实现更高级别的集成, 加大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摘要:为了解决制造型企业库存成本高、库存控制难的问题, 本文提出基于信息共享的VMI策略, 力求为制造型企业更好的实施VMI提供信息共享战略上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共享,供应商管理库存,ERP
参考文献
[1]郭成.供应链管理下的VMI模式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1.
[2]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296-297.
[3]陈磊.制造型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
[4]高屹男.供应链中牛鞭效应建模与基于信息共享的缓解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5]Burke M.It is time for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J].Industrial-Distribution,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