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产业发展

2024-11-08

安徽省产业发展(精选12篇)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1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流通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体现在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对外开放取得进展, 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消费环境日益优化等方面。但还存在发展相对落后, 总量偏小, 速度较慢;组织化程度低, 骨干企业少, 带动力弱;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 推进慢;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水平较低;流通秩序不规范, 外部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提出要以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 促进城市商业流通健康快速发展, 以重点项目为支撑, 大力培育骨干流通企业,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以建立健全监测与调控体系为抓手, 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流通业,先导性产业

流通业是安徽省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发展相对落后, 总量偏小, 速度不快等, 严重束缚了安徽省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

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2000—2008年, 安徽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54.3亿元增长到2965.5亿元, 增长2.8倍, 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 有了较大的增幅。据不完全统计, 安徽省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网点300多个, 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近130个, 总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 创建了20多个国家级、110多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 商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商务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收入、带动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商务经济对安徽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商务领域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超过20%, 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 带动就业占安徽省从业人员25%左右。

2.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较快, 先进流通经营方式与管理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安徽省现有各类连锁企业近200家, 拥有连锁门店2000多个, 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名列全国连锁企业百强, 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省烟草、煤炭、有色、叉车、汽车等行业已在有效运行B2B电子商务, 农业、旅游、医药、商贸等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展B2C电子商务, 徽商集团设立了全国首家钢材网上交易市场。同时, 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在蓬勃发展中。

3.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安徽省拥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000多家, 零售额328.1亿元, 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6%, 其中徽商集团已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 进入商务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行列。与此同时, 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安徽省商贸系统1000余家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中已有近90%完成了以“双退出”为核心的改革, 有1家上市企业。大批的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 基本实现了开放搞活。

4.商业领域对外开放取得进展。

国际、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纷纷登陆安徽省。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已进驻合肥、芜湖、蚌埠等地。上海百联、北京华联、南京苏果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纷纷在安徽省设立连锁企业。外来商业资本带来竞争的同时, 也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 推动了安徽省商业格局的变革。

5.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消费环境日益优化。

作为全国惟一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 已累计建设连锁农家店超过170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90个, 覆盖所有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了5个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4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改造了50个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建设了44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培育了30个省级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 全省最大的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初步建立了包括农资、日用品、农产品销售以及市场运行监控等方面的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

二、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徽省流通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即使与中部地区的省份相比也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相对落后, 总量偏小, 速度较慢。

2008年, 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65.5亿元, 较2000年增长2.8倍, 但与全国增长水平及中部地区增长水平相比, 还存在着差距, 总量与6省平均值的差距还在拉大。自2005年以来连续数年位次徘徊不前。居民消费增长缓慢,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2.组织化程度低, 骨干企业少, 带动力弱。

全省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 实现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左右。尽管有徽商集团、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比较大的企业集团, 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相比, 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合肥百货大楼集团公司和商之都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额之和仅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销售额的15%。特别是随着零售市场全面放开, 在各种外来资本蜂拥而入的竞争面前, 本土企业的劣势愈发明显。

3.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 推进慢。

虽然安徽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业起步较早, 但发展缓慢。流通业态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百货店、食品杂货店等传统业态。批发业尤其是重点批发企业还处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阶段, 组织形式、管理水平、制度创新等严重滞后。大型商品流通基础设施, 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 制约着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4.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水平较低。

安徽省大多数流通企业目前还在实行“公司—商场—部组”三级管理、“公司—商场”两级核算、商场、部组承包经营的传统管理方式, 把统一的经营主体裂变为一个个小团体和利益单位, 降低了公司整体的、直接的竞争力, 分散了公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管理手段上, 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内部电子网络、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管理技术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5.流通秩序不规范, 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商品流通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依法保护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封锁、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 流通业规划管理滞后,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业态、布局不尽合理, 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安徽省流通业发展对策

为促进安徽省流通业的发展, 安徽省流通业今后发展的对策, 必须围绕坚持流通业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城乡市场流通改革与创新并举、繁荣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同步进行。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要求, 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创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 促进安徽省流通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 促进城市商业流通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商业网点规划, 是优化商业结构, 引导商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管理, 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 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 解决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在规划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 重点培育皖江经济带;在商业业态发展上, 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积极发展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 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 力争使其成为城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业态;鼓励大型百货企业的改造与整合。通过合理规划, 不断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 促进城市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2.以重点项目为支撑, 大力培育骨干流通企业。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是促进安徽省流通业加快发展, 应对流通业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挑战的必由之路。应以一大批重点项目为支撑, 迅速扩张规模,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首先确定将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 (集团) 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安徽华夏集团、安徽亚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亿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庐江安德利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安庆金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列为省重点培育的骨干流通企业。其中, 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

其次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其他政策包括: (1) 直营连锁经营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和各类证照手续, 由总部向所在地主管机关统一办理、统一年审, 各分店持总部的批准文件或证照到所在地办理备案手续, 纳入当地管理。 (2) 推动各级各部门联合检查, 严禁重复检查、重复处理。 (3) 列入省重点支持的流通企业建设的配套支持手段。

3.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都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具体表现, 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而这三种流通方式都对信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安徽省应以现有的信息技术为依托, 促进现代流通方式的快速发展。

首先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在安徽省的生活消费品流通领域已经成为重要的流通方式。要在继续规范和完善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展和延伸, 以品牌为核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加快发展直营店和加盟店, 减少经营环节, 降低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 确立连锁经营方式在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是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加快发展物流配送, 关键是要建设多功能的现代化配送中心。要按照“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自主运作”的原则, 加快建设合肥、芜湖物流园区以及其他若干个物流基地, 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业, 为企业提供周到的一揽子服务。

最后要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工程”, 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 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活动, 建立各种不同门类的电子商务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推进信用建设, 完善网上交易管理办法和支付体系, 扩大交易品种, 促进B2B、B2C、C2C等主要交易模式的健康发展。

4.以建立健全监测与调控体系为抓手, 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加大投入, 加快市场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茧丝绸企业为重点的《安徽省城乡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直报系统》, 进一步扩大市场监测范围, 扩充和完善其功能, 逐步建成安徽省的市场监测体系和覆盖全行业的便捷、高效的市场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切实加强监测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设备的现代化建设, 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实现网上直报信息, 提高市场运行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保障, 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加强整规工作的法律和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 研究制定安徽省的具体实施办法, 全面清理相关的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坚决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 打破地区封锁, 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

6.提高思想认识为关键, 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认识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流通工作发展的速度、规模、效果。加快安徽省流通业的发展, 关键在于提高对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 统一社会各阶层对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链接、增值、引领、组合和渗透、推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不断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流通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经济评价体系, 建立流通工作责任制。

参考文献

[1]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2) .

[3]陆江.加快发展现代流通[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4) .

[4]王冬芳, 周物明.中观维度的流通费用与流通经济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9) .

[5]杜丹清.中国本土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与政府行为研究[J].江苏商论, 2006 (2) .

[6]代兵.中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 2009 (8) .

[7]王曼莹.区域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市场营销模式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9 (5) .

[8]沈文, 赵萍.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 2007 (2) .

[9]谢志华.流通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10]张芮娟, 姜曼丽.关于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8) .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2

最新数据显示,1月至5月,全省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146.6亿元、同比增长103.7%,实现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同比增长80.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98.2%;生产太阳能电池达12.3万千瓦、增长455.8%,风力发电量达1.7亿千瓦时、增长147.4%。

中国行业研究网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产业转移;外贸发展;安徽省;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2-0020-03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成为国家级的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地区。[1]安徽省自2000年始外贸发展较为迅速,这与沿海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沿海外贸产业向内地转移加速,安徽省适时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与规划,使得安徽省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仍能保持外贸行业的高速发展。

一、安徽省外贸情况的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安徽省的进出口额大幅增加,这其中就已经有沿海部分产业转移的功绩,其后安徽省进出口的发展速度持续保持在高位。2005年后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并没有给安徽省的外贸发展带来多大影响,但是在2009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进出口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2]随着2010年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整个进出口的恢复很快。

可以从表2中看出安徽省近10年来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低,特别是在2010年实施产业转移后,出口产品中的初级产品的比重进

一步下降。在表3中,安徽省的出口占比居前四位的产品从2007年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汽车和汽车底盘和钢铁,转变为2010年的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其他和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的比例保持较高水平,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高,产品出口的范围越来越广,服装类产品比例提高,超过了汽车产品。服装产品的比例提高,说明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省

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加工贸易的困境

我国自2005年第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稳步升值,使得传统的加工贸易的结汇风险加大。例如,安徽省芜湖市的孙村镇在近两年中,整体服装加工企业效益出现了下滑,这与外汇风险的加大不无关系。芜湖地区的保税加工区就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近些年中央政府注重了民生方面的问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呈现上涨趋势,这种形势使得安徽省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逐步丧失,沿海地区部分传统加工贸易在向安徽省的转移中出现犹豫。

(二)人才流失多,且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安徽省在人才的待遇上没有沿海地区优厚,且个人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导致了很多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企业的优秀中高层管理人才。外贸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行业要占领制高点,就不能仅仅是模仿别人的产品,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安徽省由于长期整个出口行业大多数都停留在初级制造产品上,因此要加大整体出口的发展,就必须在创新能力上下功夫。[3]

(三)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

在整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提高外贸发展的水平,就必须瞄准国家中高端产品市场,而这些产业的投资和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安徽省近些年来财政资金不够充足,银行贷款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很难全方位满足高端产业转移的需求,这就需要加大金融创新,通过各种渠道来满足高端产业转移需要的资金。

(四)缺乏对全局性产业布局的协调

在整个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安徽省虽然对各个地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有了适度的划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地市仅仅考虑到本地的产值需要,没有真正按照接受产业转移的产业安排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很多地市都在对同样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为整个产业转移的纵深发展留下隐患。产业不能整合,就没有办法发挥其最大的规模效应,就使得这个产业的产品在出口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促进安徽省

外贸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意产业升级

要想提高安徽省整体进出口的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的低端产业进行升级。在整个产业转移中,要抓住这个契机,在对众多需要转入的产业进行有效筛选,对符合安徽省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而且符合整个外贸发展趋势的产业要大力引进。在对安徽省已有的传统加工贸易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整合,力争做大做强,同时培育自己的品牌,逐步由加工贸易转变为自主品牌出口。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安徽省是教育大省,每年培养的优秀人才也较多,但是整体上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使得安徽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注重人才的引进,要给予引进人才一定的政策,让他们能进能出,让他们放下包袱。在基础建设上,要加大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使得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到苏南、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时间缩短,使得很多人才可以不必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这样灵活的人才使用模式,也可以提升安徽省的创新能力。

(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产业转移的资金支持

要扩大安徽省的出口产品范围和层次,就必须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利用后发优势,吸引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而这些行业一般都是技术和资金双密集行业。安徽省必须在引进高科技产业的时候,首先利用已有的龙头产业作为吸引,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来进行相应的资金筹集。[4]引进企业的资金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和债券平台来综合筹集。只有提高了引进产业的层次,才会有高竞争力的产品,才有利于安徽省外贸发展。

(四)加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做好产业的分工合作

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可以大大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物流成本,并增加最终产品的竞争力。[5]安徽省现有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可以看出随着合肥的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效应的体现,整个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及出口占比也开始提高。作为汽车产业,由于江淮和奇瑞的双头发展,安徽省近几年汽车产业虽然出口量提升了,但是整个行业占比还是出现了下滑,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角度把握住整个产业转移中的契机,加大产业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司家兰.皖江城市带产业选择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程必定.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J].江淮论坛,2009(5):17-21.

[3]王丽.安徽省外贸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4]计永超,潘理权,程霞珍.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性及其对安徽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0(1):25-29.

[5]胡耀辉.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 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对策[J].特区经济,2009(12):207-208.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篇4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方法,应用于为决策情境提供系统方法和支持。Edmund P.Leamed等人(1969年)提出,K.J.Andrens(1971)给出了战略制定过程中的SWOT分析框架。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为战略规划和战略制定提供维度依据。

一、优势分析

(1)一批优势技术和产品,形成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安徽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如科大讯飞语音交互系统,产品在国内中文语音市场的占有率达80%以上。丰原集团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技术、秸秆纤维素利用转化技术、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显示技术、奇瑞汽车公司新型节能环保汽车制造关键技术、中科大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等。以汽车及工程机械和新型建筑工业为例,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在全国排名前3位,汽车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省内聚集了江淮汽车、奇瑞轿车、安凯汽车、合肥昌河、星马专用车等国内知名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安徽新型建材工业,如海螺型材、国风塑业、安徽百通、芜湖华亚等,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很高,市场占有率也居于前列。

(2)经济开发区成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载体。安徽经济开发区经济均分布于皖江城市带内,已经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截止到2010年,安徽共有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等5个开发区晋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新批26家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已达9家,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已达149家。为了发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将在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围绕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战略平台举力建设,仅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实现产值3384.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6.7%;实现增加值906.4亿元。从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体水平上,已经具备培育和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

(3)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人才的知识优势。高等院校相对集中,有较好的科研、教育资源,同时,安徽省拥有一批国家级的研究所,据安徽科技厅统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奇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实验室4个,在皖院士24名。采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注重产学研结合,重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同时,安徽推出的“百人计划”首批就已成功引进2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这将是发展高新产业、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劣势分析

(1)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新兴产业投资体制尚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商业银行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对新兴产业及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了解,银行存在惜贷现象。民间对高新技术直接投资的热情不高,使得企业融资方面也存在许多障碍,虽然其产品有广阔市场,但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因资金短缺,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新兴产业难以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不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往往错失良机。

(2)产业化能力不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发展中要防止出现前端研发和生产热情都很高后端推广应用却严重不足的局面。

(3)新兴产业人才不足。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再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需要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智能型人才来攻克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核心技术问题,由于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侧重点的缺陷,加之各地院校人才培养的气氛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各地的人才分布的不一致。安徽省出现高级人才少,中初级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低学历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等现象。如3G和4G、创意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都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三、机遇分析

(1)战略新兴有利于解决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矛盾问题。长期以来,粗放式增长模式我国已经不适应,这种牺牲资源为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已经难以维持,产业需要升级,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加之,随着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的继续,伴随的是环境的极度恶化,其后果是增长无法可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的下降的恶性循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不仅是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手段,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不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以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为后果,而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用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的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多国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小布什政府开始,就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上。自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和《美国能源独立及安全法》,提出了对光伏系统投资和使用的激励政策。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欧盟将低碳经济列为新兴产业的重点,金融危机之爆发之后,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2009年,日本政府在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节能领先计划、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新能源创新计划、核能立国计划、综合资源确保战略、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强化能源紧急应对和制定能源技术战略。

从历史上看,产业革命往往是走出经济危机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危机孕育着产业革命的“嫩芽”,伴随着每次产业革命的是能源的变化,现阶段爆发的经济危机也将遵循这一历史规律。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储量枯竭,以及这些燃料引起的环境问题,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新“宠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竞赛中,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从国家发力建设新兴战略产业开始,全国省市也是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谁抓住了先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以战略产业的先机引领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实现跨越发展。

(3)政府高度重视、全国一致共识。2009年的9月21日、22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了3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互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规划。并且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酝酿相关政策,为新兴战略产业布局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安徽省已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产业8大产业为新兴产业。同时,随着政府和国元证券的正式签约,标志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为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和加强项目管理,实时制定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从2010年到201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资金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

四、威胁分析

(1)产品市场培育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且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加之产品的成本较传统产品更高,导致产品价格偏高,且市场对新兴产业产品的认知度缺乏,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例如,我国已经具备生产4G手机的技术,生产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都技术都没有问题,但价格高,市场很难开拓;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但是,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产生的污染却留在国内,使得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很难短期的培育。

(2)陷入产业同构风险的威胁。国务院确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国内个别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很多省份都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此拉动经济新投资,这就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问题。九三学社中央一项针对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另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0多个省、市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仅千亿光伏产业园就有几十个。风电装备产业产能扩张很快,物联网产业遍地开花。产业发展初期的“蜂聚效应”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忽略各地的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分布不均和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是否平衡、衔接的现象,很容易出现同构的现象,区域规划的新兴战略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不能表现。

(3)区域之间的协同不足。社会稀缺资源不能在区域间有效配置(资源分散使用或过度使用),加之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需求不确定性,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如若不同区域之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结构调整的互补性和协同效用差,不同区域之间为争夺同质的稀缺性资源,可能会产生恶性竞争现象,引起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投入不足。2010年11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以“国内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趋同现象”为题,指出了这一问题。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区域应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盲目跟风与相互模仿。同时,地方政府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蕴含着行动失误的可能性,不宜干预过多,应以支持和服务为主。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策略

根据SWOT分析法对安徽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可得出关于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如表1所示。

目前安徽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会和风险同在。安徽新兴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威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天舒,张天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选择和政策取向[J].对策与战略,2010(10)

[2]、吴慈生,沈玉龙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安徽科技,2010(2)

[3]、蔡曙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关注区域间统筹规划及区域与企业之间的协调[J].中国高新区2010(11):30-33

[4]、肖江平.如何构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J].商业时代,2011(4):125-126

[5]、邹德,文姜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科技产业,2010(11)

[6]、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9/02/22/002213583.shtml

[7]、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10年全省开发区发展综述》

[8]、2010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

[9]、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2)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5

签发人:

李斌

关于申报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请示

省信息产业厅、省财政厅:

安徽启盛数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由文达电脑集团控股的集网游人才培育、产品开发与制作、成果转化与市场运营多功能的专业数字娱乐内容提供商,开创了中国网络游戏业界产、学、研一体化运营的先河。

启盛数码拥有安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3DMMORPG游戏《起源》,标志着安徽原创网络游戏的新起点,填补了安徽自主研发网游软件的空白,大力推动了安徽本土原创游戏行业的进程。

启盛数码致力于动漫产业与网络产业的有机嫁接,结合“科学城”合肥拥有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安徽的文化底蕴,运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以及海内外销售管道和网络,打造国内一流的动漫游戏相关数字娱乐产业基地。一.产品特色

本产品采用自主研发的KM3D游戏引擎,并大量使用了国际先进网游技术。在3D渲染方面采用D3D/OpenGL技术实现,画面细腻流畅。游戏地图采用了独特的无缝链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游戏过程的流畅性。服务器和网络通讯部分则采用效率更高、移植和转换更加方便的ACE技术,ACE+BOOST+LUA技术搭建的平台,解决了网络游戏最大的瓶颈IO效率;高性能的负载均衡采用了Mosix/Openmosix方案,大大降低了服务器的运营成本。

游戏主题以科幻的未来世界为背景,通过探索,冒险,竞技、友谊与娱乐的故事内涵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市场运营中,倡导健康网游绿色运营的理念,依托文达品牌教育,推广“玩游戏

学游戏”健康之风,构建学习型网游企业。二.认证状况

启盛数码是目前安徽省唯一通过“双软认证”的专业数字内容供应商。(软件产品认证安徽信产厅证书编号:皖DGY-2007-0093、软件企业认证安徽信产厅证书编号:皖R-2007-0025)。2007年六月申请通过产品著作权登记认证(国家版权局登记号2007SR10741)。在2007中国(中部)创新经济与风险投资论坛荣获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目前启盛数码在市出版局的支持下,正积极申报向国家出版总署申报民族网游工程项目支持。三.市场网络

1、在17省53个城市设立点卡区域销售商,10个省设立区域运营商

2、与盛大网络、悠视网、腾讯、迅雷、凌克菲尔等专业资源建立行业合作

3、与方正电脑、21金维他、三鹿、蓝蓝水业等达成异业合作关系

4、公司提供域合作伙伴极具特色和针对性的“区域市场解决方案”

5、公司提供产品推广提升产品粘性的线上活动“百日计划” 四.竞争优势

1、控股股东文达集团是“国家信息化教育全国示范基地”和“中国电脑教育十大影响力品牌”。国家教育部、劳动部、信产部、美国微软、加拿大Corel等百家权威机构的授权培训中心和考试中心。在全国七个省设立分校,在校生达十万余人,已为社会输送各类IT人才四十多万人,被业界和社会誉为中国电脑教育的珠穆朗玛峰。

2、拥有一支高度职业化及专业素养、具有成功开发和运营网游、品牌特许管理经验的成熟进取的管理团队。

3、拥有海内外网游动漫产业合作资源,尤其是在网络游戏渠道建设方面掌握丰富运营经验和独到的运营模式。

4、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全方位规划动漫网游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开发及测试基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产品运营与国际行销基地,开创了中国动漫网游界之先河

5、拥有独特超卓“三元机制”市场理念,量身定做的“五朵金花”服务体系,新颖的“玩游戏、学游戏”经营模式,倡导“健康产品绿色运营”,树立大品牌、促进大规划,实施大手笔、运营大制作,以新技术新理念博弈新商机,形成领先企业价值建设和黄金经营模式。

6、拥有项目实施的创意、人才、品牌、技术、市场、管理与海外渠道和资本运作的全方位资源优势,多元化投资主体为项目资本扩张、产业发展、市场拓展、政策争取等构建有力支撑,有成为旗帜性企业的空间和条件。五.发展目标:

1、根据国家整体产业规划,建立资本资源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和渠道网络优势,在对网游市场进行研究、考证、整合之后,针对当前现状和实际需求,通过黄金营销模式,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独享的文达·198Town数字娱乐新平台。

2、在庞大的渠道和健全的市场网络基础之上,发挥股东方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海外资源优势,形成创意、培训孵化、研发制作、渠道运营、海外发行与国际合作、终端服务供应链,实现三网合一时代领先互动娱乐内容提供商。

3、将动漫产业与网络产业进行嫁接,结合“科学城”合肥拥有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安徽的文化底蕴,运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以及海内外销售管道和网络,打造国内一流的动漫游戏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六.领导关心

在启盛数码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得到了安徽省暨合肥市领导的关心呵护,新闻出版总署孙寿山副署长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授牌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考察高新区时,听取了启盛数码工作汇报,启盛数码与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共同举办“中国•合肥首届动漫网游产业高峰论坛”,安徽省软件行业协会和合肥国家民营科技园管理服务中心共同主办《起源》游戏上线启动仪式,省信息产业厅、科学技术厅、市科技局、市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办公室等省市厅局领导亲临现场。

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填补我省自主研发动漫游戏软件产品的空白,提高本地软件开发水平,提升安徽在全国IT领域中的地位,对地方软件行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数字娱乐产业是一个高速成长的产业,公司目前在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能够完成项目软件研发工作,进入市场销售和运营期,为了迅速扩大市场覆盖面,形成规模经济,经公司认真研究,特申请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请予以批准为感!

二○○八年四月八日

主题词: 申报

专项

资金

请示

安徽启盛数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

2008年4月7日印发

字: 袁文

对:常猛

安徽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6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98-01

一、安徽省物流发展现状

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 0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7.0:40.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7.02亿元,增长14.3%。外贸进出口总额51.83亿美元,增长20.9%。水路、铁路、公路以及民航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194.34亿吨公里,增长9.2%,其中公路、铁路、水路分别增长9.1%、4.7%和17.6%。完成货物运输量4.02亿吨,增长8.8%。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6 876万吨,增长24.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 700万吨,增长24.1%。经测算,全区社会物流总额为8 082亿元,物流业增加值234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8%。

二、安徽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观念上存在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安徽省决策部门不了解发展绿色物流的发展重要性;第二,安徽省绿色物流运营商的理解是不够的,他们只关注于产品的本身,比如绿色产品,必须有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的实施等,而忽略了绿色物流。

(二)绿色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人才缺乏是制约安徽物流发展的瓶颈。安徽每年物流人才的需求在13万以上,而目前安徽绿色物流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有一个相当大的缺口。绿色物流人才需要掌握基本的物流知识,还需要掌握环保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有关调查显示,安徽省近些年绿色物流的人才严重匮乏。

(三)绿色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安徽绿色物流产业还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企业规模小,分布广泛,大多数民营物流专业化程度低,传统的物流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的企业要抓住什么是核心内容,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因小失大。

(四)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绿色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到目前为止,安徽的物流业仍然是实行分散的、分行业的管理方式。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种无序发展造成物流行业资源配置巨大浪费。另外,已经形成的社会物流系统与企业物流系统由于管理的目的、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地结合和协调发展。因此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限制,进行物流规划整体设计贯彻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是安徽发展物流在政策面上必须重视的问题。同时,安徽针对物流行业在制订和颁布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也很少。

三、国外绿色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美国政府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物流企业的数量巨大,而且很频繁,因此决定美国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从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了许多学者对绿色物流是物流结构的不合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反过来,环境问题也将影响到供应链的物流决策,使环境保护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密切的关系。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不断,在现代物流的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距离视觉清晰。美国在它的2025个“全国交通科技发展战略”,为总目标的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学技术的进步,“安全,高效的建立,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是全面的,是智能的,是环境友好的”。在实际的物流活动,一般企业的物流运输,配送,包装和许多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如电子数据交换,只是在时间的生产,分配计划,绿色包装,并提供技术支持,对绿色物流活动的有力保证。

在包装方面,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环境宣传和发展绿色新材料以及途径,促进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目前美国包装业有两个绿色的方案:一是原材料消耗下降了15%,每年有至少20%的包装回收率。很多国家已经通过立法确定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配额,达到规定只要回收率一定可以申请从包装废弃物免税。通过这些法律,在包装容器回收美国恢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包装纸箱回收达到每年4百万吨,反复使用后。除了政府的立法,在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的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绿色包装的发展。

四、国外经验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启示

(一)摆正认识,突出政府对绿色物流的促进作用。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绿色物流活动早已引起政府的重视。这种重视充分地体现在有关的物流规划之中。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国外物流发展经验表明,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是促进绿色物流和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物流资源的经济利用。

(三)重视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技术的应用研究,对科研机构和物流高校科研创新活动的资金予以支持,一方面,提高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与实际的物流技术的开发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促进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是绿色物流的主要运作方式之一,国外非常重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我国要实现物流业绿色化运作,必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和其他综合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规模;通过现代物流行业规范的建立,促进物流企业转型的规模经济;通过修订和完善法律和政府行为,打破现有的各种市场约束,促进跨区域,跨行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强度。建立行业协会,标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管理的行为;通过合资,合作,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兼并的规模,整合和其他措施;政府支持发展一批大型的努力,技术水平高,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企业,使他们成为主导力量,大力吸引国内外实力超群、经验丰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

参考文献:

[1]杨国川.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2:18-23.

[2]肖丁丁,张文峰. 基于DEMATEL方法的绿色物流发展关键因素分析[J]. 工业工程,2010,01:52-57.

[3]许红莲.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D].中南大学,2010.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7

关键词:山芋产业,存在问题,对策,安徽省

山芋在安徽省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和稳产、高产经验。近几年, 随着加工层次的延伸和工艺技术的革新, 山芋的经济价值已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山芋的营养、保健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其在食品工业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因而靠科技发展淀粉山芋必将成为旱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发展山芋产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文对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张店镇山芋种植区进行调研, 探索适应农业和农村现实的山芋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 以期为山芋乃至其他农产品种植基地的科学化管理、运作及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1 六安市金安区山芋生产现状

金安区位于六安市东部, 南部为大别山余脉, 森林覆盖率为36%, 江淮分水岭贯穿全境。区域内一些乡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 (以南是巢湖水系-长江, 以北是淮河水系) , 境内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 导致区域内容易出现干旱现象, 蓄水困难, 给当地农作物种植带来了困难。

甘薯在生长的过程中, 对温度的要求较高, 对其他生态因子 (如土壤、水分等)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 块根及茎叶均可作为繁殖器官。目前山芋的品种较多, 主要有卢选1号、一窝红、胜利百号、梅营1号、868等。目前, 大多数品种都已被淘汰, 但胜利百号山芋、徐薯8号因含淀粉含量高被农民广泛种植。这2个品种的山芋品种成活率较高且耐旱, 山芋煮熟后硬度大、口感甜度小、香度大, 常食对人体健康较好。

山芋的管理措施简单, 维护成本较低。目前, 张店镇是最大的种植基地, 共种植山芋266.67 hm2。种植规模较大的基地面积为20.00~33.33 hm2, 种植规模较小的基地面积为2~4 hm2, 年产山芋6 000 t。当地农户与安徽华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 每到山芋收获季节, 该公司设点收购。该公司利用山芋加工速冻薯块, 出口韩国、日本, 因其品质优良, 无农药残留, 深受外商青睐。

2 山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农村扶持政策力度逐渐加大, 山芋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种植效益连年增加,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山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 目前的山芋种植产业仍处于低端产业链,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为基础的生产组织格局。当地发展山芋产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山芋种植分散, 集中化程度较低

由于农户种植山芋地块分散、面积小, 且现阶段土地流转速度缓慢, 导致实际生产中山芋无法连片种植。种植地分散不但限制了农业机械规模化作业, 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也不能够进行统一的病虫害防治, 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1,2]。

2.2 山芋品质较低

山芋抗旱耐瘠, 易于栽种, 张店镇虽有4 000 hm2左右旱地 (田) 有种植山芋的习惯, 但由于技术落后和产业化水平低, 且种植分散, 制约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提高山芋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众多专家、学者总结和研究了山芋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 选育推广了众多优良品种, 山芋品质和产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现代加工业的发展, 市场对山芋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芋品种、品质依然有待提高。

2.3 种植规模不大, 产业链条短, 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张店镇年种植山芋近266.67 hm2, 年产山芋8 000 t, 目前主要在柽树庵、白塔寺、楼塘、小庙岗、双庙、金庵6个村组织开展示范种植, 种植范围还没有全面推开。虽然目前销路不错, 但仅限于成熟山芋销售, 产业链短, 几乎没有深加工, 更没有优势品牌, 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2.4 山芋标准化生产推广体系不健全, 工作效率不高

虽然相关农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 建立了一些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点,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 受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专业知识偏低、宣传不到位、培训效果差等因素的影响, 标准化生产的推广速度较慢。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在示范点种植情况良好, 产量高, 但实际生产中产量不高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山芋的积极性, 不利于山芋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2.5 山芋产品结构单一, 缺乏长期的远景规划

随着时代的进步, 山芋已从过去的主要作为粮食食用转向作为淀粉工业和变性淀粉的生产原料。但目前张店镇山芋只是处于山芋生产产业的原始端, 只作为原材料, 产品缺乏深加工, 附加值较低。优势农产品生产, 是我国近几年强农、富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目标和要求。但在六安市还没有将山芋作为其优势发展的农产品, 没有制订有关山芋产业发展的规划, 没有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标准, 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不利于政策的落实[3,4]。

3 提升山芋农产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逐步建立山芋生产合作社

虽然山芋产业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重大的改变, 但依然不符合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在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程中, 山芋生产合作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由合作社负责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配套的生产措施, 以确保山芋的产量和品质。合作社成立后, 山芋生产加工企业要加大对有山芋专业合作社的基地村的田间灌溉工程、育苗种植等重点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投资, 制订配套的生产措施, 与农户签订合同, 形成“公司+合作社+山芋种植户”的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降低组织生产的成本, 提高效益。二是由合作社与公司签订生产合同, 既可以解决农户为产品找市场的难题, 也能够为市场寻找农户, 达到市场与农户的双赢, 促进山芋产业的良好发展。三是依托山芋生产合作社, 将山芋生产规模化、工厂化。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害统一防治等工作,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2 建设山芋生产标准化示范区

通过推动山芋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改良和培育优良品种, 改进和推广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 扩大山芋的种植规模。通过辐射和带动作用, 推动区域内山芋产业的发展, 实现山芋生产加工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区域化。实现山芋以产量为主向优质、高效、特色明显的市场销售为主的转变, 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3 将山芋生产向产品多样化, 深层次推进

由于山芋产业化生产刚刚起步, 对山芋的精深加工企业缺乏, 产品附加值较低, 产品加工单一化,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发展当地山芋产业, 就要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 依托资源优势, 可采用各种方式引进人才和技术,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使产品多样化, 最大限度挖掘产品的增值潜力[5,6]。

3.4 加大推介力度, 创立品牌, 拓展市场, 树立信誉

全面推广山芋标准化生产技术, 鼓励制订山芋产业标准, 开展山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的认证。依托境内皖西大裂谷和大别山石窟2个4A级风景区和张老头粉丝传统工艺, 加大对特色山芋产业的宣传, 以提高产业的知名度, 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为拓宽销售渠道, 不仅可以采用订单模式, 还可以直接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 也可以多参加、组织展销会或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宣传。

3.5 加大政策扶持

在发展山芋产业的过程中,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扩大开放, 优化投资环境, 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山芋产业的投入。一是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山芋产业开发;二是广泛招商引资, 吸引外资加乳山芋深加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发挥;三是树立良好信誉, 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投资;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项目资金扶持投资[7,8,9]。

参考文献

[1]黄雅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7) :255-257.

[2]李荣, 赵金华.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3) :13-14.

[3]樊祥成, 史建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J].乡镇经济, 2004 (11) :10-11, 21.

[4]闫锡杰, 卢丙文.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1 (7) :39-40.

[5]余金龙, 杨淑琼.实现烟叶生产标准化全面提升烟叶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5) :103-105.

[6]腥晓建, 黎章矩, 陈建新.香榧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江苏林业科技, 2008 (4) :49-52.

[7]薛任君, 熊楚才, 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12.

[8]张珂垒, 蒋和平, 相一华.美国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09 (8) :29-33.

浅谈安徽省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8

我们对1998-2007十年期间内安徽省三大产业与全国三大产业GDP的构成情况 (平均数为参照) 进行比较及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构成情况分析, 探询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看出, 从1998到2007十年来, 安徽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一产业GDP占全省GDP的比重降低了9.9个百分点, 但是其比重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安徽省仍然是农业大省;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同时总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仍然不足;第三产业GDP所占比重上升了9.9个百分点, 远远的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的增长水平。说明安徽省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步

缩小, 产业结构正在趋于协调发展。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到, 从1998到2007年, 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1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9.4个百分点, 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结构变化明显, 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优势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仍然过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仍需进一步发展。

2优化和提升安徽产业结构的思考

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 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必然经历着第一产业比重逐步缩小, 第二产业稳定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 同时伴随着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 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安徽省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为寻求安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必须明确发展的方向, 逐步优化目前的产业结构。

2.1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

安徽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 这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安徽的特点, 第一产业应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升级对安徽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第一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可以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调整粮食供给与贸易结构, 大力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或对土地的自然需求较低的农业产业, 并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新型产业, 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 安徽省应利用地域优势, 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 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互补, 这有利于安徽经济借助“长三角”来弥补资源的不足, 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既能发挥安徽省的人力资源优势, 又能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 促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对于提高第一产业的效率, 消化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就业人口转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2确立第二产业的中心地位, 发展主导产业

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必然经历一个充分的发展过程。其所占的GDP比例可能会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而降低, 但其GDP绝对额应该经历充分的、长期的发展过程。目前安徽第二产业的发展很不足,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应坚持第二产业的中心地位。

安徽省第二产业在十年期间内从GDP到就业人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 各地方受利益驱使, 追求高速度, 竞相扩大产业规模。这种不顾整体格局的盲目发展, 带来短期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企业重复性建设, 导致安徽企业改革困难重重。前期的盲目扩张对后期改革带来了隐患, 同时限制了第二产业自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安徽省的第二产业发展大多是停留在资本技术含量低、报酬率不高的传统产业上, 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主导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来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导产业的科学选择与精心培育是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换代和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和基础。这些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应着眼于长期发展而不应拘泥于短期利益;应着眼于整体发展而不应受地方利益的影响。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 不能过分地追求主导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化, 应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2.3重视第三产业的先导地位, 积极扶持新兴行业

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 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 具有发展经济、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在三大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相对来说发展潜力大, 不仅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 还能通过增强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功能,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

安徽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至2007年底GDP已占全省GDP的38.8%, 解决了33.4%的就业, 说明第三产业开放程度提高, 新兴部门增多, 但仍然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 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3结束语

当前, 全球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期。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加速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 并使传统产业再次崛起, 使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安徽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 利用区位优势, 明确自己的方向, 认识自己的不足, 用整体的、发展的、动态的眼光进行规划部署, 调整发展战略。为解决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改变以劳动力密集的农业和大量消耗能源发展的工业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向结构优化升级和第三产业发展为先导的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劳动力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清穆、江三良, 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乡镇经济, 2005.6.

[2]孔小红, 调整和提升安徽产业结构的思考, 财贸研究, 2004.5.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9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一定的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为基础,具备知识密集、低能耗、高效能的特点,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传统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低回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急需优化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全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安徽省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形成未来增长极的必然选择。《“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确定了七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发展地位和方向,以新产业逐步替代传统主导产业。安徽省在国务院政策的引导下,认清发展时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确定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发展目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2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初具产业规模,不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代表性企业的发展来看,均具备较好的发展势头。

2.1 产值总量及增长情况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为2 745户,全年总产值为8 378.9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为2 323.6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为2 163.2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为1 724.5亿元。截至2015年年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为2 856户,比2011年增加1 304户,年产值为8 921.5亿元,较2011年增加4 789.4亿元,实现10年翻一番(见图1)。“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产值占比及贡献值均有所提升,在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见图2)。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2.2 各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安徽省新一代新兴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较强,全年产值分别为2 293.5亿元、2 064.5亿元和1 623.3亿元,而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产值总量和贡献度均较低。产业基础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的代表性企业,如合肥京东方在平板显示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德豪润达在节能环保领域保持领先水平;安徽凤形在新材料领域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见表1)。

2.3 区域分布情况

安徽省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确立第一批和第二批共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区域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产业集聚基地总体发展势态良好,在规模、速度和质量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并产生了一定的区域引领和带动效应。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合肥市为中心的平板显示、软件、公共安全、新能源产业集聚基地,以芜湖市为中心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LED产业、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地以及马鞍山的高性能铁基材料基地和蚌埠的生物制造、现代中药基地。从企业分布来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安庆市、芜湖市和宣城市,企业数占全省的50%左右。在产值方面,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和芜湖市,而其他地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则明显滞后。

3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基础薄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的引导下,产业总值和增长速度都有所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2011年的4 132.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 921.5亿元。逐渐形成了以合肥市、芜湖市为首的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然而安徽省产业总体发展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的局面仍然难以迅速扭转。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产业基础较好的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

3.2 行业发展和区域分布不均衡

从行业发展的维度看,2015年,安徽省年产值在2 00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代新兴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而同期发展较差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仅为641.2亿元和368.6亿元,行业间发展差距较大。从区域分布的维度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和芜湖市,而其他地市发展不容乐观,尤其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皖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行业间和区域间存在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长远来看,各行业和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将不利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发展。

3.3 政策依赖度高,创新能力不足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性发展模式依然是以政策引导为主,企业主动创新为辅,对政策的依赖度较高。政策的引导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期意义重大,行业的培育和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企业若不能借助政策扶持实现快速发展,长期依赖政策将制约行业的长远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技术跟随和模仿现象严重,仅在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领域有技术上的突破,其他行业在技术上不存在领先优势,行业竞争能力不强。

3.4 金融支持效率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前期具有投资大、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单靠企业一己之力难以实现规模效应,政府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必不可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获得规模效应,但从目前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政府,商业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根据范恒冬等[1]人的研究,金融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需求。

4 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安徽省应在国家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引下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全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4.1 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地,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集聚地的形成不仅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而且能够为产业发展汇集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在市场因素的带动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较小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规模和潜力。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地的发展正是解决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合肥和芜湖为中心,推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以中心辐射全省,整合全省优势发展资源,形成发展合力[2]。

4.2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领军企业

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是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基本要求。目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企业要利用安徽省研究性高校密集的优势,加强与对口高等院校的合作,借助高校基础研究成果实现应用技术方面的突破[3]。其次,安徽省应重视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领军企业。领军企业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区域内企业的发展。

4.3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传统产业发展的老路曾出现过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这些发展的旧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不能重蹈覆辙。因此,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深入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和功能划分,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对正在申请的战略性企业要严格审核,实现科学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融合。

4.4 创新融资模式,提高金融支持效率

安徽省在财政和金融方面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的支持,但仍然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有市场融资机制进行补充。而目前安徽省金融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不完善,存在融资模式单一、担保机构不健全、金融支持效率低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安徽省健全金融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提高金融支持效率、改善融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产业发展对资金的持续需求。

摘要: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产业基础薄弱、行业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支持效率低等问题。文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地、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创新融资模式。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选择,安徽省

参考文献

[1]范恒冬,吴成颂,吕娟.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4):55-59.

[2]周正平,冯德连.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4(1):8-13.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10

1. 汽车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概念, 即多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与经济关联, 并依据特定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汽车产业链是以汽车制造企业为龙头, 吸引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相关服务业, 管理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形成的动态关联体, 共同完成汽车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任务[1]。有资料表明, 汽车业可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链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 中游涉及研发、教育、咨询培训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 下游涉及保险、金融、销售、维修、物流、加油站、餐饮、旅馆等行业[2]。汽车产业链上各企业和单位的关联方式有: (1) 产品供需关联。围绕汽车产品而彼此提供产品、零配件、原材料和服务而建立起来的关联方式, 这种关联方式以供需关系为纽带。 (2) 技术关联。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关联, 如研究和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等部门与汽车企业之间的关联。 (3) 服务供需关联。供需关系表现形式为服务, 关联产业之间彼此提供服务, 如金融、贸易、广告等行业与汽车企业之间的关联。 (4) 资源关联。为了获得或共享某第一地区的资源, 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联方式, 包括自然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交通与信息资源、智力和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等。 (5) 历史关联。由于历史原因, 存在的千丝万缕关系, 包括某一大型企业在改制或发展过程中蜕变出来的子公司。 (6) 政策关联。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导向, 建立开发区或特色产业园区, 并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服务。

2. 汽车产业链的特征。汽车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

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属性。 (1) 价值链。构成产业链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由大量同类企业构成, 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物质和资金交换关系, 构成价值递增过程。同时, 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 呈现多层次的网络结构。 (2) 供需链。汽车产业链上各环节角色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 汽车制造商位于产业链的内核, 处于主导地位, 供应、销售、服务、教育等环节均为内核提供服务。 (3) 企业链。为了获得整个产业链效益最大化, 并形成竞合力, 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存在密切协同关系。 (4) 空间链。为了形成紧密联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产业链运行成本, 汽车产业链上的主要环节往往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 形成产业集群。如底特律和丰田汽车城以及中国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角和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3]。

二、安徽省汽车产业链的特点

汽车产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链长、波及面广。汽车生产商不能局限于自身内部的资源, 而必须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通过广泛的业务外包和高度专业化分工, 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环境, 才能增强整体竞争能力, 以求得生存和发展[4]。因此, 汽车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链团队的竞争, 而决非单个汽车制造企业间的竞争[5]。“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汽车产业虽然获得长足发展, 但从产业链角度看存在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为:

1. 产业链亟待进一步延伸。

目前, 安徽省汽车产业链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仅局限于零部件配套环节, 体现在产业链短, 结构不完整。产业链延伸方向包括汽车文化塑造、品牌建立、市场和营销策划、金融和政策支撑、标准研究、知识产权服务、教育和培训, 以及物流、维修、销售网络规划, 面向产业链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等。

2. 产业链上核心配套企业少。

虽然安徽省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 000余家, 并建成合肥和芜湖两个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也涌现出西门子VDO、安徽中鼎、佳通轮胎、蓝实特种玻璃、创佳汽车电器、合肥万向钱潮、星通橡塑、合肥凯创、大陆汽车电子、江森自控等同行业有竞争力的企业。

3. 产业链上各企业缺少有效协同。

目前, 安徽省已初步建立了合肥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芜湖市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园、蚌埠市滤清器产业集群、安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全椒县汽车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但整车制造商对产业链上配套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强, 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缺少紧密合作机制以及密切协同的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换平台。其主要原因是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目标取向不完全一致。

三、关于安徽省及芜湖市汽车产业链的思考

2010年, 中国汽车产销1 826.47万辆和1 806.19万辆, 呈现爆发式增长。安徽省则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匹“黑马”, 后发优势明显。安徽省2010年整车产销量分别为124.64万辆和122.83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5.99%和37.71%, 奇瑞、江淮分居全国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第七位和第十位。其中, 奇瑞生产69.2万辆, 销售68.2万辆, 出口9.2万辆, 占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7%, 稳居全国汽车企业出口第一位;江汽生产46.8万辆, 销售45.8万辆;昌河生产5.6万辆, 销售5.7万辆, 华菱公司生产3.1万辆, 销售3.05万辆, 取得了不俗成绩,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安徽省汽车产业存在的明显不足。

进入2011年, 汽车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减弱,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11年4月, 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福特和神龙, 分别销售8.76万辆、8.76万辆、7.74万辆、5.39万辆、4.48万辆、3.98万辆、3.43万辆、3.38万辆、3.34万辆和3.13万辆。与上月相比, 上海大众和北京现代保持增长, 其他企业有所下降, 其中东风日产、奇瑞和长安福特下降更快。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效应的逐步减弱, 油价进一步上涨以及道路通行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的逐步显现。从宏观上看, 2010年汽车产业“井喷”式的增长局面将不会维持太久, 残酷竞争的态势将很快到来。在此背景下, 安徽省汽车产业将面临巨大挑战。

1. 延伸产业链。根据“微笑曲线”理论, 产业链中附加值

最高的往往是设计和销售环节, 最低的则是生产制造环节。在汽车产业中, 附加值较高环节处于研发和汽车金融。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汽车生产商一般有自己独立的汽车金融公司, 在为母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 创造着巨大利润。2008年, 大众集团的金融, 创造盈利9.19亿欧元, 占集团总盈利的13.9%。研发环节除了带来巨大的利润外, 更是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角和珠三角汽车产业基地相比, 安徽省科技资源有限, 目前还难以独立组建完善的研发体系。为此, 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可行出路。一是借助产业链协作联盟平台整合智力资源和研发力量。目前, 全国已经组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技术创新联盟等。一方面, 安徽省汽车产业界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 参与全国性汽车产业联盟并争取更多话语权, 充分利用联盟内效聚集的优质产业资源和科技资源。另一方面, 安徽省政府部门也要精心规划, 根据安徽汽车产业特点组建一批特色零部件产业联盟, 突破一批零部件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充分利用我省毗邻长三角的地理优势, 可以在上海等地建立研发和技术支持机构, 直接利用省外和国外智力、人才和科技资源。

2. 整合现有产业链。

针对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多而散的现状, 政府和整车生产商需要精心规划, 理顺合作机制和风险、利润分配关系, 形成紧密合作和协同关系, 培育骨干核心配套企业。注重新车型自主开发项目的协同管理, 包括整车和关键零部件设计知识和历史资料、产品配置、文档、设计变更、编码、工艺/工装设计、工艺设计过程等协同管理, 建立支撑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同步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协同开发平台。

3. 借助业务外包模式, 完善产业链。

后金融危机时代, 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汽车产业链配置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在取得主导权的基础上, 安徽省应充分利用业务外包的模式, 完善产业链,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4. 抢占新能源汽车制高点。

电动汽车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三大类[6]。其中, 纯电动汽车是技术基础,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发展中的过渡模式,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理想目标。但目前燃料电池还存在技术和价格障碍, 商业化条件短期内难以成熟。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纯电动汽车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中国在轮毂电机、数字化整车控制系统、高性能转向系统和电池四大基础部件方面的技术贮备, 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7]。因此, 安徽省应该从战略高度积极谋划纯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 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布局和培育。

参考文献

[1]汪秀婷, 陈天笑.产业链视角下汽车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

[2]孙庆峰.论汽车产业链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 2004, (5) :44-45.

[3]刘秋生, 朱静.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2) :67-71.

[4]蒋晓岚, 孔令刚.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8, (3) :15-17.

[5]沙杨.中国汽车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简析[J].世界经济情况, 2009, (11) :86-92.

[6]王贵明, 王金懿.电动汽车新产业链的理想运行模式探讨[J].汽车工业研究, 2011, (2) :10-18.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安徽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栽培现状;发展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55-02

水生蔬菜即生长在淡水中,可供食用的一类蔬菜,大多原产我国。我国目前栽培的有莲藕、茭白、荸荠、慈姑、菱、芡实、水芹、莼菜、蒲菜、水芋、水蕹菜、豆瓣菜等,除豆瓣菜外,上述其他水生蔬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均有1 000a以上。水生蔬菜主要利用浅水水面和低洼湿地进行生产栽培,也可利用粮田灌水栽培。多数水生蔬菜可在淡季上市,部分水生蔬菜还可加工出口,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季节性缺菜、丰富民众“菜篮子”等有重要作用[1]。此外,大多数水生蔬菜具有药用价值,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安徽省处于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长江、淮河、新安江3大水系和全国5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另外,还有全国典型的淮北煤矿塌陷湿地,面积辽阔[2]。据报道,安徽省水域、湿地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3]。河湖交错,水网发达,水资源较丰富,水面底部以淤泥为主,并含丰富的有机质,是水生植物生长的天然沃土[4],为发展水生蔬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 安徽省水生蔬菜资源及栽培现状

柯卫东等对安徽省中南部地区的水生蔬菜资源进行考察,共收集到62份水生蔬菜资源样本,涵盖水芹11份、莲11份、茭白9份、芋13份、菱8份、荸荠4份、芡实3份、蒲菜1份、慈姑2份[5]。安徽省水生蔬菜资源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如雪湖贡藕、桐城水芹、绩溪水芋、庐江芹芽、岳西茭白、无为荸荠、杨柳荸荠、龙岗芡实等。其中,部分地方品种为安徽省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6]。

随着安徽省蔬菜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自然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水生蔬菜种植初具规模,种植面积逾4万hm2。主要有水芹、莲、茭白、荸荠、芡实、菱等。初步形成安徽4大优势蔬菜产业带之一的沿江沿淮沿巢湖水生蔬菜带。

近年来,合肥市环巢湖区域水生蔬菜迅猛发展,截至到2011年,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1万hm2,包括撮镇双季莲藕基地、长临河鱼莲藕立体种养基地、烟墩水旱共生蔬菜基地、丰乐莲茭混种与水旱轮作基地、三河莲藕茭白基地等6大水生商品菜基地和撮镇、三河2大水生蔬菜加工基地。同时,政府大力扶持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如庐江县的柳风荸荠专业合作社、田源花香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带动农户进行水生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此外,省内其他地市如岳西、滁州、六安等,水生蔬菜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投入建设加工厂等,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 存在问题

我省蔬菜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优势区域,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但是,目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品种退化严重,更新速度缓慢 水生蔬菜多为营养体无性繁殖,农户自行留种,选种不严格,多数未进行提纯复壮而直接进行连年种植;农户种植水生蔬菜时引种较混乱,良种覆盖率不高;存在长期连作情况等。这些传统的栽培与留种方式易导致种性退化,产量降低,产品品质下降。我省对水生蔬菜的研究相对较少,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优质自主新品种少,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对农户的引导等存在不足,导致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管理粗放,新品种更新速度和栽培技术发展缓慢。

2.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我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虽然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并已初步形成优势产业带,但生产规模仍然较小,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贮运及加工产业链配套环节发展滞后,是制约水生蔬菜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水生蔬菜产品仍是在当地自产自销,打入外地市场的优势不强、力度不够。一些传统的名优品种如菱、荸荠等,由于采收成本高、栽培技术落后等因素,种植面积日益萎缩。

2.3 采后处理技术薄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低 目前全省大多水生蔬菜产品缺乏釆后分级包装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销售价格;缺乏影响范围较广的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除子莲、芡实等加工产品外,其他水生蔬菜多以鲜销为主,如遇上市期集中,冷库及加工设备方面投入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严重影响种植户收入,制约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野生水生蔬菜资源保护力度 我省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适宜水生蔬菜生长,且水生蔬菜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近年来水生蔬菜生长环境遭到破坏,致使部分野生资源灭绝或濒临灭绝[5]。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与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与开发的同时,注重加大对野生水生蔬菜的保护力度,并建立地区性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保存当地的地方种质资源。

3.2 加快品种改良与新品种推广 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强对地方优良种质的搜集和整理,注重自主品种的研发与繁育。通过多种选育途径,选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和生产上的需求。同时,建立水生蔬菜制种基地、品种展示和示范园,引导企业和种植户更新品种,增加水生蔬菜企业和种植户的收入。

3.3 推進水生蔬菜生产产业化 加大对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保鲜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7]。推进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化快速发展,扶持龙头企业,扩大建设优势产区和地方名优水生蔬菜基地。开发雪湖贡藕、桐城水芹、绩溪水芋、庐江芹芽、岳西茭白、无为荸荠、龙岗芡实等地方名特优新产品。在沿江无为、庐江、当涂、南陵、桐城和淮河流域水稻产区建立田藕、茭白、荸荠、水芹基地。培植一系列的知名水生蔬菜品牌,并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冷链贮运和采后加工企业等,形成健康有活力的水生蔬菜产业链,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打造产业品牌形象,提升安徽水生蔬菜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苗立祥,寿森炎,黄锡志,等.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概况[J].中国蔬菜,2007(增刊):5-6.

[2]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等.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318-15320,15412.

[3]《安徽植被》协作组.安徽植被[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陈明林,刘玲玲,张小平.安徽省水生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2).

[5]柯卫东,李峰,孙亚林,等.安徽中南部地区水生蔬菜资源与生产考察[J].中国蔬菜,2009(20):61-67.

[6]刘义满,魏玉翔,柯卫东,等.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0(14):15-19.

[7]何建军,程薇,陈学玲,等.我国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16):132-133.

安徽省产业发展 篇12

应急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新兴产业。一方面, 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了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提高了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另一方面, 应急产业是一个紧跟时代的新兴产业, 通过培育应急新兴产业提高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比重, 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 中央政府积极加大对应急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规范应急产业市场, 培育与发展应急产业。安徽省积极响应中央大力发展应急产业的发展规划, 制定了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需要, 重点发展的产业战略, 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又积极培育和提高安徽省应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应急产业的概念

应急产业是指为满足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需求,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 在应急管理的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处置与救援到回复与重建各个阶段, 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各种应急产品与服务。应急产业是一个横跨众多地域和行业领域的新兴产业, 与传统产业部门具有非常高的关联性, 其边界和内涵交叉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应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其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共性、需求的刚性、需求的时效性、供给的多样性、高风险性。应急产业是指在应急管理的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处置与救援到回复与重建各个阶段, 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各种应急产品与服务。在此基础上, 将应急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装备、技术、物资、服务等划分为专属的类别。

三、安徽省应急产业现状

安徽省政府2010年12月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应急产业成为安徽省继环保、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的第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中重点引进应急产业。

根据《安徽省工业领域新兴产业培育计划 (2010~2012) 》和《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7年) 》, 安徽省加快应急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截止到2012年, 安徽省应急产业营业总收入达到380.5亿元, 净利润35.1亿元, 上缴税费56.6亿元。

应急企业主要分布在防灾减灾、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四个领域。其中规模最大的为生产安全类企业, 达到76.3%, 规模最小的为防灾减灾类企业, 仅占应急产业总量的0.7%。

2012年安徽省应急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经费支出等各项经济指标都呈现增长势头, 应急产品服务中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达到80%。从地域分布看, 安徽省合芜蚌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 省政府又充分聚合政府、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使得应急产业具有一定产业集群优势和特色, 其中合肥有70家应急企业, 占总数的70.7%, 其次合芜蚌地区78家, 占应急企业总数的78.8%, 具体如表1。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12。

四、安徽省应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应急产业概念界定不清。应急产业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学界和政府形成规范、统一认识。2009年9月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初步将应急产业划分为感知和预警类、预防和防护类、救援和处置类、服务类四种类别;最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l1年本) 2013修订本》, 虽然在原来提出的国家鼓励发展的43项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增加到51项, 但是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进入市场的标准与配套的安全技术标准指导企业生产。由于应急产业缺乏明确的界定, 安徽省在相应的地方法规条例与相关的产业标准的建设方面面临困境。

(二) 关键应急装备发展滞后。安徽省关键应急设备发展缓慢, 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关键应急设备。在安徽芦岭煤矿“5·13”矿难参与救援人员只能采用传统的抽水机、挖掘机、通风设备、救护车辆, 专业工具、航空应急医疗救援设备等装备奇缺。缺乏关键应急装备制约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处置的效率, 给人们健康、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 关键应急设备的发展成为应急管理中的关键。但是, 安徽省把关键的应急设备依赖于进口或其他省区的采购, 减少了本地区应急企业在关键应急设备的市场份额, 降低了应急企业的利润, 减少本地区的关键应急设备生产的动力。

(三) 产业科技含量低,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是安徽省应急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应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 而技术的创新最终的目的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安徽省应急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 应急产品的科技创新仍停留在主要以企业为主导, 表现产学研各方不能形成良性互动,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产品推广乏力, 不能有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 还有缺乏激励和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严重影响到整个应急产业的发展。

五、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 提升应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应急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其中国家灾害防御和紧急救援现代化中科技含量是重要标志之一。安徽省应急产业发展起步晚, 应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缺乏科技积淀。应急企业的装备落后, 满足不了市场对高科技应急产品的需求。应急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资源属性, 政府应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应急产业的发展要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应急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 加快培养应急产业科技人才, 积极倡导产学研充分结合, 提高应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 加快应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应急产业是一个具有风险性、多样性的新兴产业, 决定着应急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其他产业。安徽省应急人才队伍面临专业结构不合理、层次结构存在不足、人才队伍的培养相对落后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应急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应急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人才队伍体系和专业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整合;三是加强应急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四是加强应急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建设。

(三) 加快应急产业发展对策。应急产业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发展对保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主导应急产业发展的布局和方向。应急产业是关系国家、人民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战略性产业。由于安徽省现行的产业政策滞后, 缺乏系统性、操作性、导向性, 严重影响了应急产业的发展。因此, 政府应该完善应急产业的发展政策。第一, 安徽省政府应加快有利于地方应急产业发展的规制建设, 对应急产业发展做好战略定位, 制定应急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对应急产业统筹规划, 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第二, 加强应急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 使得应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第三, 安徽省政府加大对应急产业的投入, 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实施政府购买、参股等多种形式, 化解应急企业的风险和担忧。

参考文献

[1]魏际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重大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18

[2]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Z].2010-12-21

[3]张婷, 檀朝满.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1

[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有关条款的决定[Z].2013-2-16

上一篇: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下一篇:不完全差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