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024-05-17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用8篇)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1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007-3-20 08:39:39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劳务输出等方面的致富能手。他们在致富自身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同时,也是带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为了了解农村能人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在当涂、涡阳、舒城、无为、凤台等县进行了农村能人专题访问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除了与政策、环境和技术等条件的改善分不开,与农村能人的发展与贡献也是分不开的。农村能人对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有着重大贡献和推动作用。

一、农村能人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一)农村能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当涂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已超过22.5万人,占全县农业劳动力的68%以上,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在该县经济发达的乡镇,劳动力转移快,农业劳动力相对减少,土地开始向种田大户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7万亩,涉及农户2.2万户,百亩以上种养大户540户,千亩以上大户20户,农民人均获得流转收益300元。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农村能人。

当涂县湖阳乡均庆村养殖大户孙福茂,去年通过公开投标,以每亩每年460元的租价,在该乡大白宕承包1132亩围湖田,从事特种水产养殖,年纯收入可达70多万元。通过土地项目整理,该乡4500户农户与村集体签订了规范的委托发包协议,将1.1万亩围湖耕地由村里统一公开招标,期限1―3年,共有165个种田能手及养殖大户获得经营权,各村将发包收入扣除水电排涝等农业生产费用后,净收益297.5万元全部返还农民,农户每亩分得200―300元。当地1.5万多劳力得以解放,转向从事地笼编织、水禽养殖、水上航运等二、三产业,全乡农民二、三产业收入达6800万元,人均增收2600元。新市镇临川村“全国种粮大户”陶建才手中的2100多亩土地,都是从其他农户转包过来的耕地或开发的荒地,现已将标准渠、水泥路和农田林网建设得四通八达。去年,搞特种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纯收入达60万元。另外,该村农户在农场务工收入达70多万元。同时“转包”效益还带动周边发展养鹅业,户均收入200元。

(二)加快农村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高了养殖业的效益。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当涂县畜禽和水产养殖也向规模养殖发展,目前已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户460户,经营水面积10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大户达1200户。规模养殖保证了畜禽和水产品产量、品质的稳定和提高,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当涂县丹阳镇山河村打工青年舒怀平,2003年办起横山养殖场,建起了一个规模约1.5万只的养鸡场。在畜牧站专家的指导下,养鸡场从创建之初的年产8万只鸡增加到年产24万只的规模化养殖场。2006年初,注册成立横山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带动了周边农户从事规模家禽养殖,为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及销售服务。水产养殖大户孙海亮,2004年联络8个股东,办起了注册资金248万元,资产规模1020万元的双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2004年4月,孙海亮经过市场调研,与乌溪镇徐书龙等四位农民签订“优质蟹苗购销协议”。这四位农民按蟹苗购销协议约定,建立50亩蟹苗繁育基地,孙海亮每年一次性预付7.5万元予以扶持,以高于市场价10%的优惠价格,向这四位农民收购蟹苗,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2004年和2005年,这四位农民共向双潭湖水产养殖公司供应优质蟹苗6000多斤,获纯利润20万元。

出身于农家的涡阳县陈大镇养猪“专家”宋孝礼,他选择一部分热心养猪事业的农户、家庭困难户和诚信度高的农户作为自己的扶持对象,并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到2005年底,宋孝礼已扶植规范大小不等的养殖户1080户,其中有80%以上的农户脱了贫致了富,30多户的养殖场达到了年出栏量300头以上的规模。宋孝礼还出资3万元,为陈大镇韩楼村修了一条3千米的“晴雨路”,解决了村民出门难的问题。舒城县马河口镇海王鸽业是原下岗女工方美于2002年创办的。在海王鸽业示范带动下,该镇目前已有百对以上种鸽养殖户40多户,他们和海王鸽业形成公司+农户模式,农户负责饲养,海王负责技术支持和销售,每户平均年收入近7000元。李厚存是舒城县万佛湖镇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目前他的鸡场年出栏肉鸡10万多只,每年收入6万多元。李厚存的成功,为贫困的友谊村展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在李厚存的带动下,友谊村及其周围年饲养5万只以上的农户就有20多家,户均年收入2-3万元,极大的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部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加快建设农业流通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当涂县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32个,涉及水产、粮油、畜牧、蔬菜四个产业,参加各类协会人数共计10700人,带动农户5万户,年经营额达到58000万元,全县发展农民经纪人7200人,年经营额达到52000万元。同时,大力培育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育县、乡农村致富带头人300多名,市级农村致富带头人72名,市级企业型致富带头人3名,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9名,省级企业型致富带头人4名,省级先进个人2名。

当涂县黄池食品公司为确保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原料的品质,早在1995年该公司就大胆尝试建立原料基地,和农民签订种值订单,发展农业订单。目前,公司在当地建立16万亩生产基地,带动周边10个乡镇近10万户农户发展蔬菜生产,户均增收达2200多元。公司养猪场建成后,上万头的猪,每天所生产的猪粪达数万公斤,为确保基地农民增产增收,该公司将猪粪装运给基地农民。公司为基地农民建造农田地头窖500个,每户节约肥料约100元,带动农民致富达1万户。同时,实现了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舒城县民营企业安徽万佛湖特种食品厂厂长沈学忠,创建了“万佛湖特种食品厂”,年创收入30万元。他还投资约50万元扩建了200平方米加工车间,购置了绞股蓝加工设备,为群众代加工和收购鲜品自己加工。目前在沈学忠的带领和帮助下,该乡绞股蓝种植已形成规模,初步估计绞股蓝种植户人均收入净增加400元,帮助全乡近150户群众脱贫致富。“蘑菇大王”殷坤才,2002年成立了安康菌业有限公司,成了安徽省一个重要的食用菌示范种植和科研基地。他先后创办了食用菌技术研究所、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向3万多农民传授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并发展订单食用菌种植面积3000多亩,让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蘑菇增加了收入。种棉能手汪荣连是省、市农村致富带头人,2003年8月,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安徽省连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为推广当杂1号等棉花新品种,公司在周边乡镇发展了7000亩基地,与当地农民签订种植订单,让利给群众,基地上的农户种棉年增加收入140万元。新品种在省内外已累计推广达150万亩以上,棉农新增收入3亿多元。无为县无城镇农民黄万桂,只有初中文化,靠种西瓜走上子致富之路,现有家庭小农场60多亩,发展大棚生产,在他的帮助下,有近30户农民靠特色农业走上了富裕之路,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县十佳人物中的唯一的农民。

(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涂县该县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在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中,选派55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100个村中蹲点,担任农业科技指导员,每年培育核心示范户(示范园、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1000个,培训新型农民20000人次,科技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农产品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1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5%-10%。基本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农村能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近年来,舒城县不断优化环境,着力培植和扶持农村能人大户,让能人领唱“增收戏”,形成了颇具活力的能人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根据舒城县农调队2006年农村住户年报调查显示,调查户中收入最高的20%农户2006年家庭人均总收入为5370元,人均纯收入4991元,分别是全体调查户平均水平的1.82倍、1.96倍,是收入最低的20%农户平均水平的3.52倍、4.29倍。收入最高的20%农户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40%,而收入最低的20%农户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仅占全体劳动力的9.6%。农村能人大户带头发家致富对周边农户发挥的辐射、示范效应明显,极大的带动了周边农户创业积极性。

(六)农村能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致富带头人。凤台县抓2006年全县各类农村致富带头人达1611户,占全县农户的1.1%。其中种植业198户,养殖业928户,加工业236户,农村经济人127人,科技服务户62户。这些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良种推广、种苗和生产资料供应、技术示范、科技服务、生产和销售等方面起到了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党员干部带动型。如新集镇胡岗村支部书记胡义新,自己投资近百万元办起了新湖综合养殖公司,他对本村的几十户贫困户进行摸底分析,根据各户的实情和特长,自己出资帮助贫困户购买了山羊和长毛兔进行饲养,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每户的平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

二是科技带动型。如“安徽省劳动模范”刘集乡詹同连,相继投资156万元,创办了淮王鱼研究所,并与省水产学校、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科技部门建立了技术信托单位,培育了“淮凤鱼”、“凤淮鱼”等名优新品种,年创产值180万元,利润60万元。詹同连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淮王鱼的养殖技术编制成册,赠送给周围农户,优惠供应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赊销饲料,回收成品,带动160户脱贫致富,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

三是能人带动型。如凤台县“健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勇,从2003年至2006年上半年,获利近35多万元。带动了基地周围的50余户贫困户很快脱贫,并辐射了项目区以外困难户发展蔬菜生产,达到脱贫目的,使基地农户月增收300余元。

四是农村经济人带动型。凤台县城北乡食用菌协会秘书长李克文,先后与福建家和食品公司、江苏爱立丰公司、蒙城菌种场合作,与农户签订食用菌订单生产合同,赊销菌种给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保护价回收产品。在他的带动下,全乡102户农民种植双孢菇,种植面积53600平方米,户均收增3000元。

二、农村能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农村能人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农村,一些农户在能人的帮助和带领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农村能人对农民增收贡献大。据无为县农调队对该县110户农民家庭收支调查,2006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97.09元,其中5000元以上的农户有12户,低于1700元的有10户。高收入的12户,人均纯收入高达6648.91元,是低收入户的5.2倍。这些户收入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多。据调查,在高收入群体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重户均达33.3%,高于平均数11.5个百分点,高于低收入群体23.3个百分点。高收入户的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人数占劳力总数的18%,户均有0.5个劳力接受过培训,高于平均数8个百分点和0.22个劳力。调查资料显示,高收入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是低收入户的1.61倍。二是高收入户见多识广,善于思考。在被调查的12户高收入群体中,有外出打工史或担任过村干部的户占100%。他们大多见多识广,善于思考,经营有方,首先是善于借助“外脑”,科技强身。要发展特色产业和规模经济,必须要有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才的意识,例如泉塘镇海桥村钱光明户,投资养殖河蟹16亩,每当县水产部门的专家去该镇开展河蟹养殖讲座时,他都准时参加。并定期邀请一些水产养殖专家到蟹塘指点,为河蟹生长做“保健”。他家的河蟹亩效益高于本地近2成,2006年该户人均纯收入达9298.62元。其次是接受新事物快,产业结构合理。靠单一产品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户,在良种选购,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均走在其他农户之前;而在二、三产业方面有所成就的农户,都能正确把握市场。能对自家的劳力按能力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能力。户型小,兼业多也是农村能人快速致富的一个原因。据调查,高收入群体户均3.6人,低于全县平均数0.56人,低于低收入群体1.9人。由于负担轻,后顾之忧少,这些户大都在当地从事投资规模较大的产业,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普通农户。

(二)农村能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能人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作用,一是为经济发展提速。被誉为中国“羽毛第一村”的无为县无城镇董桥村,80年代中期,由于该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4亩,为了生计,很多人外出打工,其中在江苏打工被村民们称为小能人的金信年偶然得知江浙一带大量收购刀翎毛,准确把握时机,回乡筹集本钱,开始手提肩挑,走村入户,从千家万户收购鹅鸭毛,从而大大改善了该户的生活水平。看到这种情景,村里不少人以他为榜样,也跟着做起这一行当,斗转星移,目前该村羽毛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2家,固定资产1.56亿元,职工3500余人。现在,该村常年在外驻点收购的人员1320人,年收购加工羽毛11580吨,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年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不仅全村90%的劳动力在企业务工,还吸收了周边村庄的大量剩余劳力,农民的实际收入成倍增长,该村已提前步入小康村的行列,并成为无为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二是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无为县二坝镇外圩行政村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名叫徐应录的种田能人,从南京郊区引进胡萝卜、豇豆、辣椒等蔬菜种子,成立了村蔬菜队,从那时起就为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了样板。随着市场对蔬菜需求量的逐年增长,目前该村2300亩耕地近92%都种上了蔬菜,其中钢架大棚蔬菜面积就达1500亩,46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都从事蔬菜生产,目前该村无一剩余劳力,由于复种指数高,现在种5亩以上蔬菜的农户都要雇人干活。据不完全统计,全村一年要从外村雇用劳力10000多人次,每年支付劳务费就达25万多元。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创食的农民,如今不少成为“农民大款”。三是为脱贫致富找到了希望。无为县陡沟镇卫渡行政村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该贫困村中却涌现出一个富裕组,这就是周村自然村。该自然村现有67户,人口300人,人均耕地1.1亩。1995年之前是个远近闻名最穷的自然村,由于贫穷,该自然村村民周成栓,不甘心这贫穷落后面貌,凭着自己的食品加工技术,于1995年外出做蛋糕,并逐步扩大规模,收入较为可观。村民们看到他成功后,纷纷效仿,在能人周成栓的介绍和帮助下,做蛋糕的队伍日益扩大。2006年该自然村69户中有近60户在四川、重庆、江西、河南等地经营蛋糕生意,有的户还办起了连锁店。据了解,这个地处深圩区的自然村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大关,其中外出经商收入占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8倍。目前有68户新盖了楼房,家庭财产超百万元的就有6户。无城镇西桥孵坊邓立翠是务工回乡创业的女能人,她在扶贫办小额信贷的支持下,得到发展壮大,成立了三缘养殖公司。企业成功后,先后有1280户贫困户在邓立翠“义务技术指导,集中免费防疫,回收种蛋加工”等形式的帮助下,发展种鹅和肉鹅养殖,从而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四是为新农村建设出智出力。目前,无为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由户主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都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能人担当,他们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强,因而能够发挥政府与农民的联系桥梁作用,让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管,有利于避免行政命令,解决那些政府难以解决而解决不好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的能人不仅出点子,而且还积极出资,如无城镇马厂村经商大户高能水听说村里要修公路,一次性就捐款3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能人的参与。

三、加快发展农村能人经济的几点建议

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帮助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村能人群体规模偏小,组织程度不高,经济总量偏低。二是农村致富带头人与外地联系手段单一,获得的信息量少面窄,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很难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不利于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三是存在发展后劲不足。有些农村致富带头人由于学历不高、技术不新、资金困难和存在小富既安的思想,不敢跨大步,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四是带动力不强。农村致富带头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本身的实力有限,与农户的联系不紧密,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五是基层政府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扶持力度不够。农村能人需要培养和精心呵护,需要迅速扩大群体规模和加强经济实力。因而,建议如下:

1.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能人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农民是市场的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在信息、资金、政策上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加大培训力度。一是政府要转变职能,做好培训、科技、政策和法规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发挥县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改进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对合乎要求的能人大户应从贷款额度、还款时间上放宽资金扶持限制。各级政府要适当调整财政资金投向,加大对农民创业带头人资金支持,促进他们创业发展。三是服务要跟上,各项政策要落实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村创业带头人的科技、培训、信息等服务,帮助他们提供市场、科技、政策等方面信息和交流合作平台,运用现代手段加速发展。

2.把能人大户培养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提高农村能人不断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对那些收入高影响大,被群众公认的能人进行挂牌,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和培训,促进这些能人不断发展和创新。如“无为县棉花种植能手”、“棉花高产高效示范户”、“水产品养殖高产高效示范户”等,使农村能人不仅以荣誉促进自己致富,还成为示范带动别人致富的好典型。对政治素质高,科技致富能力强的能人大户委以重任,充实进村班子,提高其主动带动乡邻致富的积极性。无为县2004年在村“两委”换届中,全县就有543名农村致富能手走上了村干部岗位。据统计,目前全县培训致富能手近4万人,并确立了示范农户近万户。80%的致富能人进了村“两委”,带领农民增加收入,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3.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组织化水平,支持和鼓励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各种专业协会,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自愿入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增强他们的整体实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加强组织农村能人大户到外地大型企业交流学习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其做大、做强的动力。

4.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宣传农村能人致富经验。对那些通过努力,在经济战线上摸爬滚打获得成功的人和事,要树立成为典型,作为榜样来学习,同时予以奖励。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宣传力度,形成学习致富带头人、争当致富带头人的良好氛围,为农村致富能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2

农民收入变化是“三农”工作的综合反映。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出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大致经历了超常规-稳定-高速-滞缓-快速五个阶段:1978~1985年为低基数超常规增长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1986~1992年为平稳增长阶段。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 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1993~1998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农村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 由数量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农村务工经商人数进一步增加。1999~2003年为滞缓增长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供求矛盾突出。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农产品价格低, 农业亟需产业升级, 农民收入增长点不突出。2004~2010年为快速增长新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

二、当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市场价格的拉动和各级工作的推动下, 农业现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 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11:1扩大到2010年的2.37:1。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而农业自身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小。综合分析, 制约农业内部增收的因素, 总体表现为量小、面散、优势不突出, 具体表现为“一小、二弱、三低”。

“一小”即土地流转规模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农村土地资源人均占有率和劳动生产率低, 影响农民务农收入的提高。

“二弱”即农业竞争能力弱和农村生产要素弱。一是农业竞争能力弱。连片的农产品优势产区少, 规模小, 农业品牌知名度低, 缺乏竞争优势。二是农村生产要素弱。当前, 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特别需要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支撑, 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相对弱化。农村劳动力高文化、青壮年、男劳力多数外出务工, 农业从业者低素质化、老龄化和兼业化严重。据抽样调查, 在家务农的农民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4%, 50岁以上的占74.7%, 80%以上是妇女。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 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 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农民的钱主要用在子女上学、看病、盖房、结婚等方面, 很多农民因此无力发展生产。全市农民人均不足0.6亩土地, 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 靠土地增收的难度加大。

“三低”即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一是农业生产效益低。由于国家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同时, 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 农业结构调整缓慢, 特色农业不突出, 一个农民一年种粮收益不及外出打工的1/20, 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突出。农资价格不断上涨, 农民生产成本年均攀升10%以上, 基本抵消了惠农补贴带来的实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粮食面积增加的余地有限, 单产提高的潜力有限, 农民仅靠土地效益提高增收的空间有限。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 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很少, 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但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机构、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 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状态, 农业服务“一公里瓶颈”没有突破。基层农技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 知识老化, 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水平较低, 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 投资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历史阶段,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是一项系统工程, 靠单一的措施已经不能保障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只有系统地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 才能使促进农民增收真正落到实处。

(一)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发展农业内涵促增收

一是抓好重点园区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 集中抓好一批重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对重点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 进行重点扶持, 定期调度督查, 通过典型示范作用, 带动面上工作开展。二是突出中心城区核心。三是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尽快制定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目标考核等相关管理办法, 加快组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 促进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二)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调整优化结构促增收

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人优我特”的思路, 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一是加快主体功能划分。二是推进基地规模化。三是开展“农业特区”试点。在特色农业重点区县、乡镇, 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整合农业项目资金, 进行重点支持。启动实施畜牧业振兴计划, 增强畜牧养殖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三)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增收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加快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工程。二是加快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能够有效解决“人散”、“地散”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引导农民“抱团”发展, 增强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依托高等农业院校举办合作社管理人才培训。开展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 规范内部运作机制, 完善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成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 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内部资金互助。三是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推进劳动力转移促增收

只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才能提高农村资源人均占有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一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收靠就业, 就业靠技能, 技能靠培训。要针对当前农民培训质量不高、政出多门的实际, 整合资源, 统筹力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实效性。要从当前的短期培训向技术教育转移, 对不能升入高等院校而将走入就业道路的农民子女进行免费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新生农民工的从业、择业、创业能力。二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 拓宽农业就业渠道。三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 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让农民享受平等待遇, 能够在城镇住得下。

(五) 加快农村改革, 激发发展活力促增收

一是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二是推进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 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改革,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增加“三农”信贷投放。

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重中之重,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对于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霄鹏, 于宛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05) .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基本国情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长期坚持不变,农户平均规模不足10亩,农村人口又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由初期向中期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转移最快的是农民。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由农村转向小城镇,大批农民跨地域流动,很多农民变成了市民、工人、商人、民营企业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新格局

我们洮南市有25%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仅从事市场流通业的农民就达万余人,这些新型农民所从事的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本质的区别。仅去年就有1900余人进城务工经商、外出打工及出国劳务,其收入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是,还存在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向城镇的二、三产业转移,由于文化信息较闭塞,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使得年轻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的现象。我们职教中心(农广校、农机校、卫校、电视大学、技工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启动各职能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形成多轮“转移培训”的新格局。

三、在开展“转移培训”工作中,要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

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培训资金,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根据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的特点,积极聘请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

在转移培训中,为了适应市场对农民工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开设了农机驾驶、农机修理、家政服务、酒店服务员、焊工、钳工、建筑等专业,确保每个参训农民工都能掌握外出打工的一技之长,确保每个农民工都实现就业。

在转移培训中,学校特别重视搞好学员跟踪服务,学校为每一个学员建立了学籍档案,记录了学员的就业方向、工作情况和工作业绩。

农机专业技术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部分,最近几年,每年培训农机驾驶人员1200多人,劳动技能培训500多人,阳光工程培训350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技术的人才。

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劳动力转移选择了就业平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素质,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降低了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洮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4

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中共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

在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基地带动”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XX镇已初步形成了万亩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千亩优质稻、亩优质水果、亩立体水产养殖的农业布局,呈现出以优质水稻为基础,以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水产养殖为特色的生产格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镇粮经比例为4:6,其中全镇种植反季节蔬菜11700亩,产值达1361万元;水稻种植面积9000多亩,其中优质稻面积6500多亩,总产值万元。

一、抓好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XX镇大力推广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了二百亩连片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1个,千亩特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个。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了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XX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XX镇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作为促生产、谋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今年上半年,XX镇先后组织专业技术讲座次,开经验交流会6次,请专家授课2次,受训人数多人;印发技术资料1000多份,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镇农技部门通过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黑珍珠苦瓜等新品种。

加大农机推广力度。XX镇以朱岗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抓好犁耙田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镇拥有各种农业机械台,总动力千瓦。农业机械化很好地解决了因农村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的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山区农民种粮致富已不再是梦想。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5

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2005年1月10日)市人民政府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4年,预计全市完成GDP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

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8元,增长14.8。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2003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以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龙头带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04年是我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二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一是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8%;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9万亩,同比增加33.1万亩,其中瓜菜382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棉花154.4万亩,增加5.1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发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5%和22.3%。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4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泗水县针对山区特点确立了“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沿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的结构调整布局结构。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通过调整和优化,林牧渔业等短腿产业得到拉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达到50.3%,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三是搞好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提质增效,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6

一、玉米产业化现状

过去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加工转化增殖能力低, 玉米的“销售难”一直困扰当地的干部群众, 导致玉米种植效益低, 丰产不增收。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农区畜牧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玉米不但成为通辽地区优势粮食资源, 更是重要的优势经济资源。玉米是生产酒精、淀粉、糖、饲料、味精、冰醋酸等有机化工产品的优质原料。为了更好地发挥本地玉米生产的优势, 近些年来, 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 以玉米为原料的工业迅速发展。沈阳万顺达淀粉公司、岳泰科技实业公司、顺通公司、力牛生化公司、玉米生物科技公司等近20家大型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先后落户通辽。上述十几个较大的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加工量150万吨左右, 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 利润总产值15亿元以上。同时, 由于确立了以畜牧产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养殖业迅猛发展, 以牛羊猪禽为主的牲畜饲养量增加较快, 从而加大了对玉米饲料的需求量。目前全市牲畜饲养年过腹转化玉米就超过120多万吨。加工业和畜牧养殖业的拉动, 使通辽玉米生产呈现出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玉米产业己经由单纯的作物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通辽黄玉米”比周边地区销售价格每千克高0.04元, 仅此一项使农民增收近1亿多元。

二、玉米深加工产业迅猛发展

玉米深加工产品通常可分为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药用、化工等八大系列, 其中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占八大系列的95%以上。通辽市依托玉米资源优势, 力争在打造自治区东部及东北地区重要的玉米发酵基地, 形成玉米深加工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2008年通辽市玉米加工转化能力可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 2009年可实现全市玉米全部就地加工转化。随着一批大项目的逐步达产达效和重点骨干企业的规模扩张, 三年内可形成300万吨淀粉、50万吨酒精、50万吨冰醋酸、50万吨淀粉糖、30万吨味精以及其它淀粉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

1.以现有骨干企业为重点, 实现企业增产增效。确保万顺达20万吨淀粉、岳泰40万吨饲料、利牛生化10万吨酒精等项目增产达效, 销售收入、利税实现翻番。

2.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 实现在建大项目达产达效。通过项目带动, 实现玉米优势产业的梯次开发和产品的深度加工。在科尔沁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内, 加快梅花生物科技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中科天元20万吨冰醋酸、顺通40万吨淀粉一期、建龙30万吨硫酸二期、禹鑫10万吨合成氨等玉米深加工产业及配套项目的建设步伐, 确保如期投产运营, 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金超亿元。在开鲁循环经济示范园内, 加快利牛生化10万吨酒清、9万吨DDGS饲料、玉王生物一期60万吨淀粉、天之华30万吨酒精一期建设, 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利税3.5亿元。在奈曼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内, 加快兴柏药业10万吨淀粉生产, 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2500万元。这些大项目的达产达效, 年内可新增20万吨酒精、10万吨冰醋酸、200万吨淀粉及其它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 新增销售收入110亿元, 新增利税5.6亿元。

3.以中小酒厂和饲料加工厂、养殖大户为侧重点, 实现资源属地过腹转化增值。百年酒业、马王酒业、威林酒业、三沟酒业等几十家酒厂和正地饲料、宏展饲料等几十家中小饲料厂以及近1万个专业养殖大户可转化玉米20万吨以上, 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2500万元。

三、建设优质玉米生产基地

围绕玉米加工企业和畜牧养殖业的需求, 目前己建成优质玉米原料和饲料基地50万公顷。

1.加强了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经过建设, 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己达60万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的60%, 其中水浇地玉米到达40万公顷。与此同时, 组织农民投工投劳, 平整土地, 修建高标准畦田, 大量积造农家肥, 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 为玉米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重点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哲单14、哲单20、通科5、通科6、郑单958等高淀粉优质紧凑型品种, 大大提高了玉米的品质和单产水平。目前, 良种应用率100%。为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 鼓励农民应用良种, 北京德农种业通辽分公司开展了“玉米高产状元”评比活动。公司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跟踪技术指导服务。经过田间测产, 评出90位种植优良品种的“玉米高产状元”, 并进行了表彰奖励, 对推广优良品种, 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国种业500强企业的通辽金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购买了通辽市农科院培育的优质品种哲单14、哲单20的生产经营权。为推广好这两个优质高淀粉品种, 公司严把生产经营关, 种子质量一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保证了万顺达公司、梅花生物科技等加工企业对高淀粉玉米的生产需求。

3.推广了优质玉米配套栽培技术。重点推广了种子包衣、机械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螟综合防治等技术, 做到了良种良法相结合, 充分挖掘玉米品种本身的增产潜力。

4.大力开展科技培训。针对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农技推广部门通过办培训班, 现场观摩, 发放技术资料, 赶科技大量等形式, 搞好科技培训工作, 指导广大农民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并应用与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5.农业项目推动基地建设。我们在优质玉米基地建设过程中, 将其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种子工程、良种推广补贴、标准粮田建设、水肥双节等工程项目相结合, 充分发挥项目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

四、产业化联结方式

1.委托收购。加工企业与通粮集团合作签订委托收购协议, 玉米由通粮集团负责收购和供应。

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篇7

一、关于畜牧业与畜牧经济的概述

所谓畜牧业, 就是指利用畜禽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 或者利用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 通过人工饲养、繁殖, 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 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

畜牧经济, 就是指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 利用畜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 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去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 一些欠发达区域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非常落后, 依然采取过去的粗放型放牧的方式, 坚持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产品的数量少, 质量低, 因此依靠传统畜牧的方式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力度, 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 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措施。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与科技含量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水平依然很低, 其中的科技投入与产值的比例是不成正比的, 新型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地转化。同时, 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畜牧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不配套的, 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 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资源短缺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主要是粮食, 虽然粮食总产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长, 但增幅不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我国粮食可以应用在畜牧业上的粮食总数开始减少, 再加上畜牧业养殖用地的减少, 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当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粮的数量占据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很明显存在人畜争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农牧民的养殖技术落后

很多地方的农牧民还在延续以往的养殖模式, 以散养为主, 畜牧业发展处于农业发展的附属地位, 他们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再加上农牧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很少接受现代畜牧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培训, 养殖技术比较落后, 无法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四、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一) 加强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提升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

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首先, 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加大对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定期对农牧民进行畜牧养殖新技术的培训, 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技术与水平;其次要转变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传统观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克服传统的、保守、封闭的生产观念, 帮助农牧民树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畜牧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而实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二) 加快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要加快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首先提升人们对畜牧产品深加工的认识, 各省市的农牧部门要从产业化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产品深加工对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本区域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 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建设具有区域特征的畜牧深加工商业基地, 积极促进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三) 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

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政府就要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方面, 政府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财政收支的现状, 制定相应的有助于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并建立财政支出监督管理部门, 全程监督财政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全过程。

四、结语: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畜牧经济是依托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很多农牧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相对落后, 要想促进农民增收, 就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财政与科技支持为手段, 以农牧民增收为目的, 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庆曲珍.大力发展畜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J].西藏科技, 2009 (5) .

安徽: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8

1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 齐齐哈尔市东北部, 幅员面积3320 km2, 总耕地面积302万亩,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马铃薯等, 全年降雨量500 mm左右, 全年积温2450℃左右, 全年无霜期120天左右。全县90%以上的耕地实行联片耕作, 到2014年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57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85%。克山县是全省农机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程度较高的县份, 现有千万元规模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36个, 农机大户200多个,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 121台, 大中型农具8267台 (套) , 农机总动58.5万k W。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达到98%以上。2014年, 克山县在河南乡大河、二河、公政、学习等相邻5个村建立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实施面积20 433亩, 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为实施主体, 以大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大垄双行通透栽培、大机械植保和中耕、大机械籽粒收获和摘穗收获为技术模式, 进行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 并总结示范推广。

2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2.1工艺路线:机械整地→机械精量播种 (同时深施底肥) →机械药剂灭草→机械中耕封垄追肥→机械收获 (同时秸秆粉碎还田) 。

技术模式:机械浅翻深松、耙地、起垄 (秋作业) →种子清选、等离子体处理、包衣处理→机械精密播种、深施肥→机械药剂灭草、中耕管理→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

2.2技术要点和机具选配:

1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采用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 主要应用纽荷兰T8040、T8050、迪尔7930型拖拉机配带迪尔512、凯斯530C联合整地机, 采用这些技术含量高的农业机械, 实现深度在30~35 cm的要求, 并一机多用, 减少机车进地次数, 实现整平耙细的农田耕暄要求。

2机械精密播种技术。采用维美德T191、迪尔7930、迪尔8270大型拖拉机配带西格玛、格兰、伊诺罗斯、沃尔等大型精量播种机作业, 采用110 cm大垄双行侧深施肥的高产栽培模式。2014年4月26日开始机械播种, 到5月6日前集中利用10天时间全部完成玉米播种工作任务。同时, 选用适合当地的丰单3号和丰单4号两个优质玉米种子, 播种前等离子处理器进行种子处理后, 再用种衣剂进行包衣, 亩下种量1.25 kg, 亩保苗4800~5000株。亩施化肥量57.5 kg, 其中:玉米专用肥50 kg、尿素7.5 kg。

3机械深施肥技术。在机械精量播种的同时, 进行机械深施肥, 施肥深度15~25 cm, 种床和肥床每公顷施肥量在860 kg左右。

4高效植保技术。采用迪尔4630、凯斯3230液体施肥机进行播后药剂封闭灭草或苗期药剂灭草、喷肥作业, 作业效果达到安全高效的标准。

5机械收获技术。采用迪尔S660、牧神4YZ-4联合收获机于10月初开始收获, 收获质量普遍达到损失率低于2%, 果穗损失率低于3%, 籽粒破碎率低于1%, 茎秆切碎留茬高度低于100 mm的要求。

6机械烘干技术。利用合作社建设成套的谷物干燥设备、仓储设施, 及时对收获的玉米进行烘干作业, 降低含水率, 达到国家安全贮存标准, 提高品质、耐贮性和加工性, 保证粮食优质优价。

3取得的成效

通过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 实行土地连片规模经营, 大机械标准化作业, 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粮食产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1提高了经济效益

1增产增收。示范区通过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采用深松整地、化肥深施、种子等离子处理、大垄双行精量播种, 高效植保、机械收获等技术, 亩保苗由常规种植的4700株增加到5100株, 亩产量由常规生产方式的710 kg增加到763 kg, 示范区对比亩增产53 kg, 增幅7.46%, 按每千克1.7元计算, 亩增效益90.1元, 总增产效益184.1万元。

2节支增收。一是省时增收。通过大机械精密播种、植保和收获, 提高了作业效率, 缩短了作业时间, 保证了播种、喷药 (肥) 作业都在最佳作业期完成, 作物长势好, 增产效果明显。大机械联合收获, 既提高了作业效率, 还确保了颗粒归仓, 并且质优价高;二是节肥增收。通过机械深施肥, 提高化肥利用率25%以上, 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投入10 kg, 节支30元, 项目区节省化肥投入61.3万元;三是节省作业费支出增收。机械连片作业, 亩作业费节约10元, 项目区节省机械作业费20.43万元, 每亩节支小计57元, 项目区节省资金116.47万元。

3.2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 提高农机化生产水平, 解放了劳动力, 2014年示范区节省劳动力1253人, 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1.8万元, 劳动力转移增收达2250余万元。

3.3改善了生态环境

项目采用先进的农机化生产技术, 保护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保证了土壤耕作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大机械深松作业, 打破犁底层, 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库, 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耕地;实行秸秆粉碎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实行化肥深施, 不仅提高了利用率, 而且减少了因化肥用量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施该项目对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4发挥了示范作用

项目区耕、种、管、收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 带动周边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5%, 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完成玉米全程机械化20余万亩, 全县玉米标准化种植、机械化收获面积较上一年提高23个百分点。

5壮大了服务组织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园地七下一篇:绘画活动策划方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