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4-07-02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精选8篇)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

附一

安徽财经大学文化产业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名称:安徽财经大学文化产业协会

第二条宗旨:为大学生从事文化产业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活动平台。

第三条社团性质:本协会由安徽财经大学学生处,共青团安徽财经大学委员会领导。是由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我校爱好和关心文化产业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社团组织。

第四条服务对象:安徽财经大学全体师生。

第五条主要任务:网罗文化产业信息,提供给全校师生文化产业的了解。提供文化产业管理学术探索和交流平台。制定和开发我校潜在的文化产业项目从开发到营销的路径,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践平台。组织我校文化产业生产原专业和经济营销一体化。通过举办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社会生存技巧,充实大学生活。

第二章 活动

第六条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党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举办影视、美术、书法、摄影、动漫、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学术研讨会。

第七条举办讲座,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和从事文化产业人士开设讲座进行辅导,增

加我校学生的文化产业知识。

第八条引进社会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从中获得经验,为学生以后走向

社会作铺垫。

第九条与校外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校外的一些会展业公司,画廊共同合作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第十条协助学院和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798艺术区,大芬

村油画村和各地区的博物馆的展出。有利于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学习生活。

第十一条协助学校和学院与文化企业挂牌实践基地,让同学们积极参加实践性活动,有

利以后的就业。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2

(一)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背景。

1. 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合理布局, 协调推进。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层面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到同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体现的是硬实力, 文化繁荣体现的是软实力, 综合实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硬实力, 也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经济与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两者缺一不可。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战略布局, 科学设计安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 是安徽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 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富皖强民提供动力。

2. 省域现实基础层面, 文化资源丰富, 市场发展需求强劲。

安徽省文化资源丰富, 徽文化、黄梅戏文化、皖江文化、禅宗文化、旅游文化、皖北文化和淮河文化等异彩纷呈, 底蕴深厚,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动漫文化、创意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业态发展态势良好, 市场需求强劲, 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资源丰富和发展需求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3. 文化体制改革层面, 前期积淀厚重, 持续发展势头良好。

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 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 富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勇气, 借鉴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自主试点, 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安徽新闻出版、文艺院团改革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芜湖方特全国闻名,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了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督查组的高度评价, 认为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整体推进, 走在了全国前列”。

4. 经济发展方式层面,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 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部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安徽省通过实施龙头战略、开发文化新业态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等举措, 推动文化产业超常发展, 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30%以上, 成为安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亮点。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实现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 200亿元,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 任重道远。

(二)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价值意义。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 成就巨大, 任重道远, 本文认为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研究价值:

1. 为加速安徽崛起带来新的巨大动力。

在知识经济中, 文化发展及其形成的文化产业, 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在力量,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文化产业以文化为载体, 以文化形态 (实体和创意) 为依托, 通过文化开发和市场运作突破有限的资源约束, 以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增长。安徽文化资源丰富, 科技实力较强, 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巨大潜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有利于促进安徽的跨越式发展。

2.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拓广阔空间。

文化产业以其能与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的优势, 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 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促进各类新型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兴起, 也可以催生和加快各类制造业中形成或逐渐分立出来研发、设计、营销等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产业, 从而极大地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比重。文化产业还可以通过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介入, 深入地融入传统产业, 有助于锻造品牌价值, 有助于延伸产业链,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文化、技术、知识含量, 从而大大提升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 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创新和产业创新。

3.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撑。

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其他产业高度依赖的资源要素, 以知识元素和文化因子作为支撑, 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 因此是典型的低碳或无碳产业, 这可以改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新的空间,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人的创造力和知识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特别对“十二五”期间全面转型、加快崛起的安徽省来说, 尤为重要。

4. 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增添引擎。

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高科技元素和后发优势潜力, 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发展驱动力, 日益成为区域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标志。安徽要提升在中部地区的地位, 增强核心竞争力, 就必然要在合肥、芜湖、安庆等具备较好条件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研发创意等新兴的战略性产业, 由此带动全省发展, 提升安徽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区域竞争力。

5. 为传承安徽地域文化夯实基础。

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责任重大, 使命神圣, 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 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提升文化品牌内涵, 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努力走出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同时也实现文化传承和文脉绵延的历史责任。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 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1944) 在《文化产业:欺骗公共的启蒙精神》 (The culture Industry: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一文首次提出“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文化、贸易和全球化》 (Culture, Trade and Globalization) (2003) 中指出,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Allen J.Scott (2004) 认为, 文化产业是指基于娱乐、教育和信息等目的的服务产出和基于消费者特殊嗜好、自我肯定和社会展示等目的的人造产品的集合。David Throsby (2001) 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 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 文化产业分类。

John Hawkins (2002) 将文化产业以智力资产的创作为标志, 分为:专利、商标、版权和设计, 广义上说包括了所有涉及产权、专利、设计和商标的产业, 狭义上说指的是内容产业或者说文化产业。英国政府文化媒体和体育部 (DCMS) (1997) 规定文化产业包括以下部分: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手工艺、设计、时尚 (产品) 、电影、交互式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设计、电视电台、视觉艺术。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 (2004) 中定义: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创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 是“用创意资本投入把所有产业联系在一起的产业”。

3. 符号价值和文化产业特征。

O'Connor认为“经营符号商品的行为———这些商品主要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Bilton和Leafy (2004) 也认可了符号意义的重要性, 但与O'Connor不同的是, 他们认为, 商品的符号价值是第一位的行业才属于文化产业, 如图书、电影、戏剧、音乐, 而诸如时尚设计、广告和建筑等行业, 虽然也具有符号意义, 但以功能价值为主, 不属于文化产业范畴。Throsby (2001) 在加入了经济因素与文化要素后, 列出了文化产业的几个特征:文化产业的产品具有创造性;文化产业是关于符号意义的生产与传播;文化产业的产品包含了或者至少潜在地包含了某种知识产权的形式。

4. 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

文化产品的独特性也有重要的经济维度, 讨论较多的是文化市场遭遇了不同形式的“市场失败”。艺术和文化创造了私有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观点来源于艺术与文化为直接消费人群和非直接消费人群带来利益。市场失败影响了文化市场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文化经济研究中。 (Throsby and Withers, 2001) 争论的本质在于, 因为公共利益的存在, 单一的市场结构无法提供社会所希望消费和用金钱支付的大量私有文化产品。这是近来Baumol与Peacock的研究动力, 他们认为“无论人们是否支付金钱, 艺术总能为他们带来好处” (2005) 。

(二)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绩效研究。

焦德武 (2010) 以SCP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安徽文化产业的现状, 安徽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的特点是市场集中度不高、区域集中度较高、差异化程度将继续加大、行业进入壁垒逐步交由市场主导, 文化产业市场行为表现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资本不断壮大、集聚效应逐渐体现、融资渠道广泛多元, 市场绩效显现出技术创新贡献率增强、资源配置率上升、规模结构效率需提高的特点。艾家凤 (2010) 指出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总量还不够大、发展还不平衡、资本还不雄厚、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管理人才还不够多等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 安徽应当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实行区域联动、错位发展, 降低社会资本及外资准入门槛, 改善投融资机制, 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做到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并要千方百计积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吴烨, 陈志超 (2012) 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阐释安徽区域文化的特点, 分析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构建在新形势下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应该选择的策略,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设想。

2. 安徽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民盟安徽省委调研组 (2009) 在“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中提出黄山的旅游开发要重视产业化问题, 加快徽州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方亮 (2012) 从徽文化的研究现状、徽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黄山旅游经济的研究现状、徽文化产业化和旅游经济结合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徽文化产业化与黄山旅游经济结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 以此对地方文化产业化和地方旅游经济实施相关规则、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盛书刚等 (2011) 以芜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突出“创意动漫产业、生产性服务文化产业”的特色定位, 明确“创意动漫产业中心城市”的布局要求, 指出其经验是政府重视, 政策扶持;目标明确, 战略正确;重点突出, 项目带动;载体发力, 平台显效。

3. 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与评价体系。

王颖, 支大林 (2012) 按照内禀性、稳定性、独有性、指导性等原则, 尝试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3×3”二维理论模型。从系统论角度, 把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面: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宏观———国家 (地区) 层面;从文化产业自身成长的角度, 把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分为三种形态:粗放型的竞争力、创新型的竞争力和创造型的竞争力。段国蕊 (2012) 结合“钻石模型”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并依此衡量了不同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竞争力来源。结果发现, 地区间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优、劣势要素的分布极为不均衡。文化产业强省优势要素分布不均,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板要素, 而文化产业弱省则劣势要素集中, 因此无论从地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 均不利于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加大文化产业要素系统的完善成为必然选择。江振娜 (2012) 构建了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进行了AHP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在理论上描述为4大类, 并分别对各类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

4. 其他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比较研究。

马玉琪 (201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地区六省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 得出结论: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同, 因而造成文化产业竞争力差异对比较为明显。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中部六省应该抓住机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措施主要包括: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 积极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 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 健全文化基础设施, 刺激文化消费等方面。张敏 (2011) 在对2009年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的10个省市的区域比较中, 发现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亮点等问题, 因此, 应从培育新型生产主体、创新文化产业链等方面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目前,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献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从研究内容看, 理论研究偏多, 实践研究偏少, 既有的实践研究也偏重于经验探讨, 不能上升到理性层面;从研究方法看, 定性研究比较注重政策解读和性质讨论, 定量研究惯于模型应用和数字校验, 能够有机结合做的还不够;从针对性看, 大部分文献或者注重理论诠释, 或者注重调研过程, 或者注重模型构建, 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路径。

三、当前发展文化产业需解决的问题

(一) 以项目带动为牵引, 以园区和企业为载体, 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

如果缺乏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常态运行机制, 在此起彼伏的政策创新口号和新措施、新模式不断出台的情况下, 文化产业不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态势, 随着时间流逝、机构和人事的变动、政策惯性效用的递减、宣传力度减弱等驱使和影响, 许多切实可行的做法, 将会缺乏传承性、连贯性和持久性。再加上产业环境和经济情势的变化, 文化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安徽省文化产业需要以项目带动为牵引, 探索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路径、有效路径和持久路径。

(二) 以园区 (基地) 和企业为依托平台和建设载体, 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性和效益性问题。

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需要以园区 (基地) 和企业尤其是外向型文化企业和龙头文化企业为依托平台和建设载体, 文化产业园区在享受高新技术开发区同等政策扶持的同时, 文化企业微观环境更为宽松, 政策导向更为明确, 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性程度和效益性指标。

(三)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解决多元主体和利益攸关方的协调性和合作性问题。

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和体制惰性的沿袭致使文化产业诸多的政策制定和贯彻不能相互依托, 乃至产生冲突, 导致制度效益不能最大化发挥。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形成的行业、部门之间的人事、管理、财政、投入体制和利益机制都可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培育多元文化市场主体,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健全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行业在政策、业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深度融合, 探索多元主体与利益攸关方的协调关系和合作路径。

(四)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健全多元投融资体系, 解决文化产业经费筹措和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并且经费使用不能达到最优配置, 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 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 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原则, 不断创新资金筹措、管理和投入方式, 努力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办法, 进一步增强金融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 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许小华, 徐园.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事记[J].江淮, 2011 (4) :18~19

[2] .安徽省委、省政府.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2-08 /23/content_26316613.htm, 2012-4-26

[3]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2010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4] .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安徽建设文化强省实施纲要[EB/OL].http://www.ahpc.gov.cn/showfgyw.jsp newsId=10110256, 2012-5-29

[5] .文化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6]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2015年) .合肥市宣传思想工作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102~122

[7] .王安琪.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 2012 (9) :121~124

[8] .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 (2) :99~103

[9] .阿伦·斯科特.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G].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25~126

[10] .王颖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11] .Scott Lash, John Urry.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M].London:Sage, 1994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3

摘 要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但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在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受到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调控、各种政策及制度的制约。本文从安徽省文化发展现状为出发点,较为客观的分析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安徽省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在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面难以实现最优化的状态。本文进一步指出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从观念和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改进对策。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资源配置 优势产业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国内的文化产业已经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已经凸显其重要性。“十二五”计划中指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扶持,包括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及政策的完善。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其发展程度已经初具规模。本文根据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产业发展的弊端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根据自身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和发展对策。

一、安徽省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产量也逐年增加,无论是影视服务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还是由文化产业所带动的文化用品、设施方面的产品具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安徽省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从完善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方面着手,进而加大文化产业建设力度。目前,全省影视服务行业和新闻文化行业发展突出,加强巩固影视和新闻文化人才的培养,在原有人员基础上注入具有专业水平的新鲜活力人才。安徽省广播电视产业也具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下属省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和企业为省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播电视业也带动了旅游业、广告业等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在注重事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安徽省在文化出版方面也异军突起,在出版行业中形成较大的飞跃,存在着以老子和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文化资源。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理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此外,有着国际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山,这为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好安徽省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无疑阻挠了其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对附属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在出版业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发展上相对较为落后,还不具备区域性影响力。相比较湖南卫视和香港凤凰卫视而言,安徽省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明显趋于单一化,没有体现出安徽特色,并且文化品种过于单一和分散。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和安徽省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相协调发展。这都不利于安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2.安徽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着产量小,资源分散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安徽省的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资源配置较为分散,难以充分挖掘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使之停留于表面层次。许多文化企、事业单位还处于自负盈亏阶段,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组织方式相对落后。另外,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文化产业的城乡差异显著,大部分文化产业都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而乡镇等地的居民文化生活发展相对滞后,并较为单一。此不平衡发展现像主要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不完善所导致。

3.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制约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总体上来讲,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娱乐和消遣,而是逐渐向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市场进军,由此衍生出大量的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展馆。但是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所占比例并不占优势,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文化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这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素,无疑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4.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我省的文化资源丰富,但难以做到推陈出新,使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长期以来,我省的文化产品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以影视题材和动漫题材为例,难以结合我省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来进行创作,作品所展现的创造力不足,并且缺乏原创作品。另外,安徽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省文化旅游业虽然属于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在旅游文化业方面也存在不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的局面。因此,把我省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由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来看,安徽省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从文化产业的长远利益来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加强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宣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我国社会物质水平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逐渐重视文化生活的发展。安徽省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出版业、新闻业和电视产业结合起来做普及和宣传,加深公众对文化产业理解和重视程度。进而根据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文化市场。让文化产业深入民心,使民众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紧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更好的对公众进行服务。

2.政府应大力推行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要想改变安徽文化产业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首先应引起政府的重视程度。适时加大政府对产业文化发展的决策及监管力度。另外,发展文化产业应从提升公众文化产业建设意识着手。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对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巨大文化与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开发。

政府政策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根本所在,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结构,出台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应放宽对文化类企业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鼓励政策,吸收各类资本的投入,迅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如音乐厅、民间戏曲艺术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逐步建立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文化产业形式。与此同时,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整文化布局结构,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以及合理化。

3.深化文化产业内部的人事改革

人力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对任何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来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事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从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建设。首先,在我省较为薄弱的出版业和新闻影视业方面尤其应引起重视,加强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并对原有的员工实行培训制度,进一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中的管理更为重要,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优质高效的管理队伍来协调其内部发展。使文化产业的专业建设和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4.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体作用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已经初显规模,由于本省的地域和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局限性,但文化旅游业尚存较大的发展空间。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扬长避短,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更应致力于开发文化旅游业。

安徽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不乏自身特色。其中徽州文化在内涵和内容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对中原一带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通过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通过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演、展览以及传承人现场展示活动,展示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节庆风情、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等。在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能够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加大对独特景点的开发力度,发挥地理优势,使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进行结合,进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进行旅游观光。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充分发展,进一步成为安徽省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安徽省的文化旅游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对于地域的经济发展能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成武,杨洁,杨晨,汪莉,华兴顺.安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思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5(28):7-9.

[2]束俞俊,汪传雷,汤楠.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皖西学院学报.2008.6(24):47-51.

[3]沈跃春,刘永弘,何平.安徽民营演艺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7):14-18.

[4]王永明.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构成简析.现代经济信息.2007.4:12-15.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4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这是安徽潘氏家族尊祖敬宗的一大盛事,一大喜事。在此,我谨代表贵州潘氏文化研究会的全体成员,对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慷慨解囊、无私支持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各位宗亲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的各位会员表示诚挚的问候!

我今天参加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感触颇多。安徽潘氏宗亲们的亲情,今天在此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我们一定要发扬潘氏精神,恪守潘氏祖训,珍惜宗亲情感,信守宗亲诺言;要坚持“和谐共存、合作发展、资源共享”;要“以德修己,以道处事”;各地潘氏文化研究会要“以发展经济带动联谊,以传承文化弘扬祖德,以扶贫济困促进社会和谐,以信息资源与安徽潘氏共享”。我们要认真探索和总结潘氏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宗亲联谊和经济发展模式。“在变化中坚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协调中和谐,在和谐中发展”,让我们安徽潘氏的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下去!最后我真诚的祝福我们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越办越火红,为最终实现振兴家族文化而努力!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5

关于建立安徽统筹城乡发展支撑体系的研究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直比较突出,制约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提出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作 者:柯常松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安徽,合肥,230001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3(5)分类号:F291.1关键词:统筹城乡 支撑体系 小康社会

安徽茶文化 篇6

王 静

1314062018 酒管(2)班

安徽茶文化调查报告

一、安徽茶文化历史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双双获得金奖。1987年,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祁红”又一举夺魁。祁红、屯绿、毛峰、猴魁,红绿相映,金奖叠加,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几乎占去半壁江山。黄山茶,国饮之冠,可谓名不虚传。徽州漫山遍野皆茶园,锦山秀水中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茶村,谷雨前后,山野里随处可见身背茶篓的茶姑在采茶,户户生火炒茶。有道是:“未见黄山面,十里闻茶香”。徽州人与茶有不解之缘,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无不有茶的踪迹,体现出浓郁的乡风民俗。

徽州是个文风昌盛的地方,讲究以茶怡情,以茶待客。朋友相聚,围桌把盏,品茗助兴,一杯清茶,几片绿叶,幽香缕缕,其乐融融。茶文化由此发端,与茶相关联的有茶诗、茶楹联、茶散文、茶著作、采茶舞、请茶歌等,当地至今还流传着种种有关黄山茶的谚语、掌故。

二、安徽名茶简介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悠久。明代许次纾《茶疏·产茶》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茶,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 „”;大文豪梁实秋亦有赞之也。因其是单片叶而做,极像瓜片因此而得名。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中国极品名茶,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区新明乡,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特称“猴魁”。外形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叶面色泽仓绿匀润,叶背浅绿, 叶脉绿中藏红;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悬在明澈嫩绿的茶计之中, 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杯中对你伸头缩尾,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其滋味鲜绿醇甘甜,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清绿明净,有爽口.润喉.明目.提神之效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为世界四大名茶,常简称“祁红”,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祁红产区,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祁门红茶采制工艺精细,高档茶以一芽二叶为主,一般均系一芽三叶及相应嫩度的对夹叶,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 和、装箱而成。祁红茶宜于清饮,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适合做下午茶和睡前茶。祁红在英国倍受宠爱,赞美祁红是“群芳最”、“王子茶”。被誉为“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黄山市屯溪绿茶的简称,为我国极品名茶之一。主要产地有休宁、歙县、施德、绩溪、宁国等地。因历史上在屯溪加工输入出,故名“屯绿”。该茶条索紧密,匀正壮实,色泽绿润,冲泡后汤色绿明,香气清高,滋味浓厚醇和,是我国绿茶中的名品。“屯绿”属炒青类,屯绿毛茶又称“长炒青”。其做法起源于松罗匹茶的制法,品种有珍眉、贡熙、特针、雨茶、秀眉、绿片等6个花色18个不同级别,此外还可窖制茉莉、珠兰、玉兰、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

三、调查结果及结论

在我们对安徽茶文化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安徽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是茶业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生产方面,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茶树老化,茶园稀疏,管理粗放,采摘期短,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所致;在服务方面,茶叶技术服务人才缺乏,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茶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多、情况复杂。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现实。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分轻重缓急作出规划,分步解决,当前我们建议要突出解决以下问题:

(一)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安徽茶叶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

(三)进一步打造安徽茶叶强势品牌

(四)进一步强化服务工作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探析 篇7

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现已成为各级政府提升区域软实力、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重点内容。徽文化浓厚的安徽省, 并非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 但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 形成了特有的“安徽现象”。2013年第一季度, 安徽文化产品出口3亿美元, 出口值居全国第5位, 同比上升了16位;出口增长25.8倍, 位居中部第1位, 全国第5位。在“建设全国动漫产业中心之一和动漫产业强省”的目标下, 安徽充分挖掘徽文化元素, 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增强传统产品与高科技融合, 发展新型创意文化业态,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喜人, 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企业竞争能力不够强, 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创意人才紧缺和融资难等问题, 其中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绊脚石, 尽管安徽省先后采取各种措施, 但融资难仍然突出。因此, 在此背景下研究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2.1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现状

(1) 政府主导。

一个省拥有深厚的文化时, 还需拥有足够的资本, 才能让文化创意产业变得强大。近几年, 安徽先后创新出台多项举措, 搭建了多个工作平台,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 其中2007年11月, 安徽省政府正式发布《安徽省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 合肥入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后, 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广电总局也在合肥批了一个广电影视科技创新基地。如今, 政府每年投入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逐渐呈增长趋势, 尤其是对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支出 (详见表1) ,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时, 还为一些成长中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2008年至2009年, 安徽省地税部门新办文化创意企业减免税收5亿多元。

资料来源: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 金融机构参与。

2003年, 国开行在金融系统内率先向新成立的安徽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4亿元贷款授信, 支持其进行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十年多来, 国开行由点及面, 把贷款范围延伸到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 各个银行都纷纷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贷款, 其中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所属机构贷款余额最多。2012年, 中国银行与中国宣纸集团等11家文化企业意向贷款总额达到24.15亿元, 其中安徽中卡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动漫产业园项目融资最多。与此同时, 一些金融机构也在创新金融服务, 比如2010年末, 安徽省首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科安广股权投资基金创立, 基金规模50亿元, 首期规模10亿元, 主要投向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及省内其他文化产业优质项目, 这为其它融资难的文化创意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3) 外资和民营资本介入。

2006年, 安徽文化产业首次赴香港招商引资, 开创了“安徽第一次, 全国第一家”境外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新模式。此后, 全国首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也在安徽落户。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努力争取外资的同时, 也积极拓宽民营资本, 2012年, 安徽天长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联亚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总投资150亿元的金牛湖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尽管不断有外资的身影, 但外资投资份额有限, 且利用水平低。

2.2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 融资环境不够完善。

安徽地处中部,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这使得安徽对外交往不如北京、上海、活跃, 另外民间资本也不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城市如此活跃。相比于其他城市, 安徽文化市场融资环境不够完善尽管2013年有所突破, 但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额和市场占有率都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外部环境中, 专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人才缺乏, 一些企业的人才只精通文化艺术工作, 不熟悉风投、上市、金融和资本市场等等。

(2) 融资渠道不够通畅。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多半属于中小型企业, 财务指标达到上市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并不多, 即使是中小企业创业板, 难度也较大。间接融资最主要的途径是银行借款, 安徽省虽然成立了五大文化产业集团, 但由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大, 现有的信用评级落后以及金融机构的观念比较保守, 又由于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民营中小型企业, 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不多。另外安徽民营资本也不够活跃使得该产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少。

(3) 产业自身特点导致融资雪上加霜。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特点导致融资雪上加霜。一是自身经营规模不规范。安徽现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体系不规范, 会计制度不健全, 盈利模式不清晰, 信用低, 贷款过程中企业自有的固定资产少, 有形资产大多来自租借形式, 导致这些中小企业无法向银行提供足够的抵押资产来申请贷款, 通常贷款难以成功。二是用于贷款的无形资产难以评估。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和市场价值是商标、著作权、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都存在着价值不稳定、流动性大、侵权成本低等特点使得资金供给方有关债权充分保障的要求无法满足。

3 解决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3.1 鼓励不同主体投资

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不能成为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产业的壮大关键还要靠在市场中运作, 因此政府有必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进入创意企业实现跨行业运营, 特别是在运作资金、经营管理以及投资方面具有经验和优势的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 鼓励它们涉足创意产业领域, 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延伸产品链、保值增值企业闲置资金, 而且扩大了社会创意产业资金来源。政府还应该创意园区周围高校相关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为文化创意企业培养人才。另外, 充分发挥民间融资, 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 比如大力推进徽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合作, 通过各个主题的广泛参与, 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3.2 扩大知识融资产权的范围

以知识产权权利客体作为担保物进行融资的融资方式, 主要以专利或商标担保贷款为主。2008年年底, 安徽华泰集团通过省内某担保公司, 以其持有的“洽洽”驰名商标作为反担保物, 从银行获取了数千万的贷款。事实上以著作权和版权为主要标的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 为企业的创设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知识产权融资是时下中小科技企业解决资金紧缺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尤其是对于拥有智力成果的文化类企业。企业可将部分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 既可以解决企业内部资金紧缺, 增加现金, 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资本市场运作打好基础。因此, 安徽政府可以尝试摸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融资各项流程。相信未来知识产权融资能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项主要资金来源。

3.3 引入保险机制

在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方面, 新浪、酷6、优酷三家公司作为首个著作权交易保证保险产品用户与信达财险签署了合作协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保险公司可投资文化创意企业的债权和股权, 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还可参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 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安徽, 政府可以鼓励保险业为本省得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助攻,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 保险还可与信贷、债券、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相结合, 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诚然, 安徽的其它金融机构也要逐步完善产品体系, 改变信贷思路, 为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3.4 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多属于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板进行股权融资。尽管目前达到上市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很少, 但现有的创业板可对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资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一些公司可以尝试集合债券, 即集群式融资, 比如:安徽不同城市的创意企业, 或同一类型的文化创意项目可以结盟获得融资。另外, 企业要更新管理观念, 尝试利用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 对于普遍存在企业资金规模少, 所需设备科技含量高、价格不菲的文化创意企业, 可以通过这种表面融物实际融资的方式切实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对于以创意为项目驱动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讲, 融资租赁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融资空间。

4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已成为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为了让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徽文化的繁荣, 也为了健全全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从政府主导转向鼓励不同主体投资,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融资各项流程, 创新金融业信用体系和产品以及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 为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带来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何春联.文化产业“安徽现象”中的投融资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3) :19.

[2]李海珊, 李海娣.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困局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金融, 2010, (5) :73-74.

[3]朱晗.中国创意产业融资机理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1.

安徽现代陶艺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现代陶艺;协会;教育;人才;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30-03

一、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安徽现代陶艺开始兴起,一些高校教师和部分陶瓷产区的创作者成为最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进入到新的世纪,部分富有艺术个性和特色的陶艺家陆续涌现出来,活跃于国内一些重要的学术性展览和研讨会,且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2007年以来,在丁南洋、许怀喜等陶艺家的努力和推动之下,现代陶艺得到安徽省文化厅、省文联和省美协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举办了“首届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展”、“第二届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展”、“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双年展”。展览一方面展现了安徽现代陶艺创作队伍的群体肖像和创作成果,提高了安徽现代陶艺在全国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凝聚了安徽省内陶艺家的力量和共识,标志着安徽现代陶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随着现代陶艺在安徽的兴起和不断扩大发展,人们对现代陶艺的认同度日渐提高,由忽视到关注,省内外陶艺交流越来越多,陶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从事陶艺创作的人员也逐步增加,加上大众媒体、刊物以及收藏界的介入,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由此可见,近年来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交流、研究、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使这一新的陶土艺术从原来所依附的传统形态中解脱出来,逐步融入现代艺术大潮,形成了安徽现代陶艺一定的话语力量。

二、安徽现代陶艺存在的问题

尽管安徽现代陶艺有了相当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能不直面的现实问题。

首先,底子薄。从历史上来看,安徽自新石器时代出现制陶活动,唐宋时期进入陶瓷发展的高峰阶段,出现寿州窑、萧窑、繁昌窑等地方名窑,自此之后,安徽陶瓷却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明清以来也有诸如界首、祁门等地的一些陶瓷生产,可始终没有像景德镇那样的成规模、成气候的陶瓷产区,自然就无法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技术的储备。

其次,差距大。安徽现代陶艺发展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目前能进入国内重要展览的安徽陶艺家为数不多,大部分创作者还徘徊在这些展览之外。如十一届全国美展陶艺展览中,浙江有30件作品入选、北京有23件、江西有21件,安徽只有1件作品入选,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创作的观念、语言、风格、材质、技法等方面。2012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中,安徽也仅有两件作品入选。

第三,交流少。一方面表现在陶艺界内部,无论是安徽省内还是与省外的交流互动都明显偏少,并且形式单一,座谈会、研讨会和制陶表演等学术指向明确的活动太少,难以获得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另一方面,陶艺创作者与其他艺术创作者交流也少。省内举办的几次陶艺展览基本上局限于陶艺圈内人士的交流,缺少与设计、雕塑、绘画、史论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这样将非常不利于现代陶艺观念的更新。

第四,边缘化。与绘画、雕塑、油画等美术门类相比,陶艺似乎仍然没有融入到主流艺术。2007年5月的“出轨——安徽首届当代艺术展”,2007年6月“合肥,快跑!安徽当代艺术双年展“,2010年5月“第二届安徽当代艺术展双年展”,这三次当代艺术展涉及影像、动画、装置、行为、雕塑等各个领域,作品形式多样,却鲜有陶艺品陈列其中。此外,安徽高校的陶艺教育也同样处在这样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遇。

第五,基础弱。对于大多数安徽陶艺创作者而言,他们仍习惯和热衷于与泥土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即“器”的制作,有意无意忽视了陶艺实践经验的总结,即“道”的研究,致使目前安徽现代陶艺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个别创作者针对安徽现代陶艺撰写了的几篇文章,情况亟待改观。

三、安徽现代陶艺发展的对策

现代陶艺的发展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经济技术、艺术环境、市场状况等各种综合因素都会对陶艺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且这些因素是在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中发挥作用。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根据安徽现代陶艺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推动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

1.大力普及陶艺教育,夯实现代陶艺发展的民众基础

陶艺教育的普及与整个现代陶艺的发展密切相关。日本、美国之所能成为现代陶艺发达的国家,正是得益于他们拥有极高的陶艺普及程度以及发达的陶艺相关产业。在美国,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陶艺教育早已形成了一种普及的艺术教育形式。日本、台湾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反观我们,尽管这些年安徽很多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以及一些社会机构都陆续建立陶艺工作室,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提升了陶艺的普及程度。但是,陶艺工作室的运行状态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更为关键的是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陶艺教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究其原因,陶艺制作不同于架上绘画,它需要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陶艺的普及和推广。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对于具有当代文化语言特质的现代陶艺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尊重,导致陶艺学科建设被边缘化,以致于在人财物上得不到必要的支持。相对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的干扰显得更主要、更深刻。常言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安徽陶艺教育的普及与深化,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正确认识现代陶艺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加大陶艺硬件建设。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陶艺创作就很难迈开大步,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三,加强专业陶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交流、访问、激励等方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大力普及陶艺教育,才能把安徽现代陶艺提升到一个新水平。endprint

2.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培育陶艺文化创意产业

政府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是现代陶艺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陶艺作为文化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力倡导和发展是符合安徽文化强省整体战略要求的。各级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将陶艺的发展列入各地文化发展战略,制定相关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从人、才、物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推动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和研究,培育陶艺文化创意产业。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景德镇乐天陶社、上海卓维700陶艺谷、佛山1506创意城、陕西富平陶艺村、杭州浙窑陶艺公园等,将陶艺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产业融合,通过主题展览、体验活动、专题讲座、艺术沙龙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陶艺文化更具体地融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彰显陶艺文化的特殊亲和力与艺术魅力。

除了政府的引导和参与,行业协会或组织也在现代陶艺发展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2000年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成立,在此前后,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湖南、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份陆续建立陶艺协会,这些协会成为团结各方力量、整合陶瓷艺术资源、增强专家学术力量、引领陶艺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安徽省美协陶瓷艺委会正式成立以来,正在逐步地发挥着这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由于协会成立时间不长,在管理理念、组织策划、活动安排、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宣传赞助等方面都还没形成制度和规范,尤其是缺乏组织大型展览的经验,在历次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上都能看到一些瑕疵。

3.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培植陶艺家(团队)成长机制

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现代陶艺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安徽陶艺专业人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专业陶艺创作者,他们大多身处高校,是安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主体力量;二是产区陶艺创作者,他们集中在我省南北陶瓷产区;三是原来从事其它艺术形式,现介入陶艺的创作者。从总体的状况来看,安徽陶艺人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并不是很多,这严重制约了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

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多途径提高现有陶艺创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专业陶艺创作者,所在单位可以为他们自由创作提供更为完善的物资条件和宽松的人文环境、为他们追踪学术前沿、拓宽艺术眼界、提高专业技艺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教科研项目立项、学科建设等方面对青年陶艺家给予关注,形成重视和支持陶艺发展的共识以及长效制度,帮助他们尽快健康成长。同时,专业陶艺教师也要钻研业务和教学,以丰硕的成果争取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对于产区陶艺创作者而言,政府可以选择性地资助他们进入专业艺术院校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夯实创作基础。上世纪50年代,彩陶艺人卢山义和卢山志被中央政府送往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期间他们的认知和技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为日后的陶瓷创作尤其是卢山义“刀马人”的创作积蓄了力量。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现代陶艺的发展不仅涉及陶艺学科本身,还牵涉到文化、经济、策划、市场、设计等方面。因此,除了引进专业陶艺人才之外,还应引进独立策展、市场推广、文化创意、艺术理论等人才,打造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梯度,为安徽现代陶艺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4.加大交流力度,构建陶艺展览和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交流与对话是推动现代陶艺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陶艺的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差异性,为国家、民族、地区间的交往和对话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安徽现代陶艺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对话的力度。

交流与对话是需要平台的,而平台是需要构建的。在网络化时代,首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建立安徽现代陶艺文化交流的窗口。各地陶艺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安徽陶瓷艺术各种信息资源,以及国内外陶艺发展的最新资讯和创作成果;同时我们也借助这个平台获得各地陶艺工作者就安徽现代陶艺创作、发展的信息反馈,尤其是批评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我省陶艺创作、理论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的进步。其次,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类陶艺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加强省内陶艺家在创作理念、艺术表达、材料工艺、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和联系,以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三,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通过邀请展、个展、讲座、创作交流会等形式与国内外陶艺家、高校、研究机构保持常态的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陶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样式,它与雕塑、绘画、设计、工艺美术以及现代主义艺术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加大交流与对话的力度,不能仅限于陶艺界,还应当包括其他艺术形式。2011年9月在济南举办的“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受邀参展的嘉宾除了陶艺家之外,还有画家、设计家、雕塑家等共话陶艺,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5.加快陶艺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现代陶艺文化生态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这些年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实践和展览活动虽有一定进步,但现代陶艺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远没有跟上现代陶艺创作的步伐,专门的陶艺著作和论文寥寥无几,加上批评性理论文献的缺失,导致陶艺理论研究的贫血症。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安徽现代陶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安徽现代陶艺理论研究和批评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理论研究和批评的构建不仅有利于现代陶艺学科的有序发展,而且能逐步强化现代陶艺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身份和话语力量,切实改变现代陶艺历来不被美术界重视的现状,促使陶瓷艺术从传统的手工艺属性向纯艺术形态的转化。

安徽现代陶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创作、展览、教育、硬件、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底子薄、基础弱、交流少、边缘化的基本状况似乎没有根本改变,陶艺家还有许多扎实而重要的工作要做。通过普及和推广陶艺教育、发挥政府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外沟通与交流的力度、强化陶艺理论研究和批评的力度等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安徽现代陶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一定能实现安徽现代陶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正尧.超越泥性——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状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23.

上一篇:双龙可行性报告下一篇:在隆尧县供电公司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