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2024-09-02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精选8篇)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篇1

第一、文化领域新的实践,需要总结概括。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开辟了文化的新的境界,因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都是新生事物,都是以前没有做过的。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文化体制改革焕发了生机,特别是从全国来看,精神产品生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和壮大,出现了一批超百亿的文化企业集团,包括文化企业也开始上市,这些在过去都是难以想象的。过去由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格局已经打破了,出现了以国有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文化建设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使文化建设充满了活力。这些新的实践和探索,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些文化品牌的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需要及时总结提炼,逐步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今年总书记在第二十二次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的时候发表讲话,对整个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新的实践做了概括和提炼。

第二、文化事业的成功实践,需要正确引导。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引导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新的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中学习时,把文化的地位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精辟的概括了“三个重要”、“三个关系”和“两个任意成为”,深入分析我们国际国内形势,从综合国力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现代传播手段更加快捷等文化建设所面临德技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形势下做出了新的概括、新的论述和新的判断。应该说这些新概括、新论述、新判断是一次认识上的新飞跃。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必须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新的实践,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指导原则。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二五”的规划之年,总书记的讲话非常好,为“十二五”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文化产业利于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之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国际经验,文化产业具有逆势上扬的特性,又是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文化与高新技术、新兴传媒的融合创新,显示了巨大的经济开发前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同时,我们还看到科技创造品质,文化创造品牌,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党中央今年特别强调文化改革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四、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给我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时候也迫切需要我们大力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江苏去年的人均GDP接近了6500美元,今年有望超过7000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富裕以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党中央在强调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把握了这样一种机遇,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总书记的报告里面都有很多的阐述。各个国家目前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从以前军事的竞争到经济的竞争,以后进一步发展到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地位在国际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时候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推进文化发展的力度,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篇2

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为载体, 势必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并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与影响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其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由英国最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理解各有不同。英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将其定义为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的产业,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分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我们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理解, 可以看到,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 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 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 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一)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 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二)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 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评价创意产业:“创意具有裂变效应, 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好的创意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 而且能够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为发展新兴产业及相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从而促进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 其本质在于“创新”, 但这一创新活动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则需要三大核心要素的支撑。

(一) 文化理念。

现代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展中, 特色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引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加离不开文化, 文化理念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产业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 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 是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渗透力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创意产业融入了文化理念, 才有了品位、价值和竞争力。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其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影坛的霸主, 在推动国家影视业发展的同时, 也将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世界各国电影及电影文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统计数字表明, 好莱坞电影占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 美国每年影院发行影片约450到500部左右, 电影产业年产值约在400亿美元以上。

(二) 科技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 是科技大发展时代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强调产业的价值源于文化积累和科技发展所激发的创意, 重视创意向形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如网络游戏中Flash动画就是将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 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加强科技与文化创意产品的高度交融。

(三) 商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产品, 其企业运作模式也区别于传统模式, 不再以生产制造为中心, 而是更加强调创意活动、强调宣传推广活动、强调新的营销运营模式。美国迪斯尼公司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典范。沃尔特·迪斯尼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两个卡通形象, 首先在影视中流行, 而后又进入娱乐、服装、玩具等行业, 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 其产业规模及盈利稳居世界企业500强的前10位。美国迪斯尼乐园给全世界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创意+科技+资本”, 即以非凡的创意为基点, 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产品, 再依靠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拓展全球市场。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思想观念, 迎接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

首先,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平等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开放条件下, 文化市场进一步扩大, 发达地区与国家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不断涌入, 已成势不可挡之势。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 文化市场机制、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可以说, 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与发达城市相比较, 无论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 还是在市场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 都要逊色得多。其次, 面对发达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其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强烈冲击, 我们应遵循这一市场游戏规则, 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制, 营造适合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手段来阻止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发展, 必须以积极的心态与行动迎接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同时要积极地取“洋经”——借鉴发达国家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经验, 而且要虚心向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取经。当然, 不能一味“拿来主义”, 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再者, 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 不断完善文化市场, 使其在保持有序竞争的前提下良性发展, 把文化创意产业从单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依靠政府扶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进一步改革政府管理文化的体制和模式, 积极推行和实践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等在经济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

(二)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一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必须树立市场化观念, 积极培育并完善市场体系, 同时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不断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要求, 重视产品的包装和推销, 争取最大的市场效益;在不断改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环境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市场杠杆, 以发展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使文化消费在城市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规范化的文化消费。目前, 文化创意产业法规政策相对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 为有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让文化创意产业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下规范运作, 并以此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创造必需的良好环境, 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源来投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三) 加快建立一支“拚得过、打得赢”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 综观国内外, 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好莱坞”、“迪斯尼乐园”, 还是人气旺盛的“星光大道”、“超级女声”, 无一不是那些既懂创新、又懂管理的人才在操盘运作。在娱乐界、新闻界、出版印刷业、旅游业等等, “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必须大力吸引、引进、留住一批文化界的“高、精、尖”人才, 尤其是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一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加紧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体系, 鼓励并支持高校开设文化创意产业专业,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适合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三是针对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 利用高校假期和网上人才信息库, 积极吸引、聘请一批“假日专家”、“网上专家”做顾问, 利用各类专家的经验和智慧,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四是通过政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奖励基金等形式, 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不断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 从而建立一支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能够经得起考验、有创新头脑的人才队伍体系。五是加快建立文化专业人才信息库。通过对专业人才信息库建设, 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信息化工作。六是加强人才管理的法制建设。对在实践中证明切实可行、已经成熟的政策, 要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同时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保护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 加大投资力度, 创新投融资方式。

首先, 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多元化、多领域、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建设, 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 使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市场化和社会化, 特别是要积极、慎重地发展集体所有、民营、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企业。同时, 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创意产业, 鼓励更多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做大做强,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发、创造“名牌”文化产品。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必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真正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加大开放力度, 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 为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商机。其次,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投资的前提下, 要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 当今时代,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需助推器, 它能极大促进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飞速发展的以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信息产业对文化艺术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件美的艺术作品,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 一处吸引人的旅游胜地等等一切, 只有借助电视、互联网络等媒介的传播才能“娱于众、乐于众”, 才能带来高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运用, 不仅能为文化作品带来成功,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只有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前沿性, 并及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将之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力, 才能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真正的繁荣。

概而论之,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改善、提升发展环境和增加地方财力上,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刺激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上, 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打造品牌城市的一大利器。

参考文献

[1].张泽.发展文化产业要有新思路[J].科学决策, 2005, 10

[2].赵敏安, 张明慧.加快文化产业建设, 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5, 9

[3].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 2005, 4

[4].Florida, Re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篇3

2015年是亳州市中职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奖项最多、获奖层次最高的一年,全市中职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2个,有100多名师生在2015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安徽省中职学校优秀教研论文比赛等多项赛事中获个人或团体奖,彰显了全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基于拥有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等众多亮丽城市名片的亳州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本刊记者走进亳州市部分校园,听校长们讲述管理经验、所遇困惑、发展愿景,并记录成文,以期在安徽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刚:

提升办学能力,彰显专业特色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是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与安徽亳州技师学院、亳州市卫生学校实行一校三牌。

一、服务地方经济,凸显专业特色

亳州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拥有GMP认证中药加工企业137家,中药饮片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中药工业正在向中药保健品、中药兽药等方向延伸。规划建设药、酒、文化三大板块,构建现代中药、养生文化旅游、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三大体系。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线,重点建设中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以及护理、康复技术延伸专业,每年为地方药业经济发展提供1500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校)合作,提升办学质量

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以此为切入点,以中药、中药制药两个专业为试点,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安徽联华医药公司共建安徽华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起了“厂中校”,开展深度合作。还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建亳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学校打通中高职贯通的立交桥,与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为中高职衔接和学生学历提升打开了通道。学校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作建立的“中药材鉴定师”培养基地即将挂牌成立。

三、以赛促教(学),提高技能水平

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依托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并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仅2015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成果交流大赛、全国中医护理技能大赛和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三项国家赛事中就获得2金4银12铜的好成绩,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成果交流大赛中,教育部鲁昕副部长亲自观看了学校参演的一等奖项目《华佗五禽戏》,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强招生工作,扩大办学规模

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形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2015年度招生2800人,在招生和办学规模位居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前列。

同时,通过工学结合等形式,技师学院面向企业招收中、高级技工,采取送课去企业等形式,开展各类岗位提升培训。

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办学能力

学校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完成了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步伐,实现专业、基地、实体一体化建设,占地300亩的校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建设完成后,将极大推动中药类专业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开拓学生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水平。

六、加强质量提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学校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学校确定了以质量提升工程为中心,以办“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规划。占地8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投资8767万元的学校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随着二期工程的食堂、宿舍楼、实训楼和研发培训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蒙城县职教中心校长杨景泰:

强强联合 科学创新 示范引领

2011年8月,蒙城县以“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筹建皖北职教园区”为契机,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要求,全面整合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和亳州汽车工业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职高,重组蒙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构建“强强组合、优势互补,全县联动、全面提速”的职教中心发展新格局。

学校凭借师资力量、学历教育、专业特色等优势,领导班子统一调配,专业错位发展,学生统一招生,实习实训统筹布局,南北两个校区共设置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13个,解决了两校区专业设置重叠、资源建设重复、招生宣传矛盾等问题。

学校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学生为先,发展为重,学做合一,实用至上”的办学方针,着力整合职教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拓展合作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提升职教内涵,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并重、教工贸结合的发展之路。

学校始终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作为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持续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创立“校园德育工作学生观察员”聘任制度,学生处编写的德育校本教材《学生生活学习导航》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联(楹联)、一戏(五禽戏)、一文化(庄子文化)”活动,增强师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德育先进集体”“亳州市师德先进集体”等称号。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蒙职学生肯吃苦、守纪律、会操作、素质高,德育已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品牌。

学校抢抓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形势,有效整合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先后建立农民创业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农技人员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每年完成8000余人的培训任务,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围绕全县快速崛起的汽车制造业及汽车服务业,学校成立了亳州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校企对接、校企联动、校企合作,与上海南湖职校、江阴澄西船厂技校、江苏半导体协会实现跨区域联合办学,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举办“中德诺浩紧缺技能汽车人才培养项目”,与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10多个城市的2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校企对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型”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坚持升学与技能并重,抓住安徽省对口升学本科指标逐年递增的机遇,全力打造对口升学品牌,连续多年对口升学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职教的生命力在于激发生产力。近年来,学校为蒙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上千名技术人才,成为主导产业、主打专业与当地就业相得益彰的典范。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开始立项建设,2015年,学校在安徽省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获得初评第一名的好成绩。

亳州工业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孙结红:

让每个学生都抬头走路

一、多渠道办学,打通学子成才“立交桥”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促进中职生提升自我素养,让中职生既可实现升学又可实现就业创业。这也是职业教育优于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在学历教育上,开办有三年制中专和“3+2”五年制大专,同时开展在校生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成才的选择。学校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五年高职合作办学。同时,学校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成人函授学历教育。

拓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就业、招生招工一体化。近年来,学校相继与奇瑞集团、合肥海尔、合肥美的、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慧众聚成科技有限公司、中航国铁教育集团、亳州英旗奇瑞4S店、亳州安腾长城4S店、安徽威铭汽车销售集团等多家品牌4S店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专家请到学校,切实推进工学交替、教师双向互动,为学生的培养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拓展渠道。

学校每年的毕业生都被企业录用一空,受到企业的好评和重用。目前,学校的会计、汽修等拳头专业在社会上反响较好,其初次就业率达到了100%,企业满意率达90%以上。

二、多形式提升,实现教师队伍“三转型”

强校必先强师。学校一半以上都是45岁以上的老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力量相对薄弱。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把2016年确定为教师队伍提升年,出台了《亳州工业学校师资队伍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将在5年内实现教师队伍“三转型”目标,即在教育思想上由“应试型”转向“育人型”,在知识和能力上由“单一型”转向“综合型”,在工作方式上由“经验性”转向“科研型”。下一步学校教师将朝着“2+1”的模式培养,要求每人都能熟练掌握两门课程、精通一门课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培养,逐步摆脱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硬伤”。学校将结合“书香校园建设”,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其创新意识;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学历学习,实现在职教师学历本科化、研究生化;长期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和教育信息化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训,打造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双角色”教师队伍。

三、多方式活动,开辟德育工作“第二课堂”

德育为五育之首。中职生大多数是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学生多自卑、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差。因此,加强对中职生教育我认为首先是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成长中找到自信。学校大力开展“赏识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以学生处、校团委、校学生会为平台,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以促进德育教育。成立国旗班、校园礼仪队、校园合唱队、校园足球队、校园广播站等,所有的成员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海选”产生。因此,入团的成员都以超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全身心投入训练,争取把最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

除常规活动外,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真人秀活动和户外学雷锋实践活动。开展的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服装设计和模特走秀大赛、国学经典创新表演大赛等均受到好评。

利辛县教育局局长、亳州新能源学校校长王玉实:

深度整合促发展

近年来,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抢抓利辛县县委、县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对内深度整合职教资源,对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政府支持,主动谋划职教发展

2012年,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依据利辛县“单元化规划、组团式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的基本思路,在县城滨河新区获取162亩地,投资1.7亿元,启动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新校区建设。2015年5月新校区建成使用。围绕招生、就业等方面,利辛县教育局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2015年,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招生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招收全日制新生1605人,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1500人招生计划。

二、科学统筹,深入推进资源整合

为有效整合资源,打破职教机构体制壁垒,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论证,成立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总体要求,依托原利辛一职高,优化整合利辛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中心、卫生进修学校、农广校、农机校等全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使职教资源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土地上,被整合学校总占地252亩,整合后节约土地近百亩;在资源上,建设了统一的教育设施、实训设施、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和图书馆,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资金投入节约60%以上;在管理上,按照“统筹安排、集约使用”的原则,实行“五个统一”模式,即统一班子、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师资、统一财务,节约管理成本40%以上。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合力、提升了水平。

三、创新思路,全面加强校企合作

一是转变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按照“政策引领、市场导向、专业支撑”的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县域实际,坚持贴近产业办专业、突出特色创名校、依托市场育人才。根据我县板集煤矿、板集电厂、信义光伏电站和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学校开设了矿山机电、新能源发电、光伏技术、现代农艺等特色专业,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学校先后开展了“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转岗、农村就业困难妇女等培训3500多人次。同时,开创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办学模式。三年来,学校共有500余名在校中职生参加了涵盖19个工种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其中有35名师生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3位学生代表全省参加了20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团体赛三等奖。3位学生获得了免试升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篇4

——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市委讲师团

一、基础与优势

1、地方特色文化影响扩大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造就了莆田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积淀,使莆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妈祖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仙游祈梦文化在海内外影响逐步扩大。一是妈祖文化。莆田是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共有妈祖庙宇5000多座,妈祖信众2亿多人。妈祖文化已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台湾,信仰妈祖的民众约占总人口的2/3,每年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都在10万人次左右,迄今为止,已有将近1300家台湾妈祖庙到湄洲祖庙认祖归宗。通过举办“莆台妈祖文化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以“两岸情缘”为主题的“心连心”慰问演出、“海上明月共潮生”和“今宵月更圆”为主题的中秋晚会等活动,极大地增进了台胞对妈祖祖庙、祖地、祖国的共识。此外,莆田市还成立了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举办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为两岸更深层次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2004年,国家民政部、文化部同意在妈祖故乡设立 唯一的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湄洲妈祖祭典、湄洲妈祖祖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遗”获得成功,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我市第一个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对保护妈祖文化、传承信仰习俗、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广泛传播、扩大世界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南少林武术文化。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南拳北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南北武术流派。南少林武术远播五洲,名扬四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1998年,南少林重建工程竣工,并开始向海内外开放。近年来,通过举办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南北少林武术公演、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大法会、赈灾祈福法会、暑期禅武体验营等活动,莆田南少林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弘扬了南少林“禅宗武林”的武术精神,传播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提升了莆田城市的文化层次以及旅游文化品味。三是九鲤湖祈梦文化。九鲤湖与武夷山、玉华洞一道,被称为福建名胜“三绝”,同时也是我国汉族居住区乞梦(祈梦)风俗的发源地,为祈梦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 范围最广的司梦神灵,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九鲤湖流传的一套乞梦民俗活动的程式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这套习俗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堪为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而供奉何氏九仙的九鲤湖寺是我国江南的名门古刹,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元朝太府卿郑露、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以及近现代一些政要都曾来这里游览、祈梦。近年来,仙游县着手对流传民间的梦验故事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挖掘和整理,编成《九鲤湖百梦》等书,还成立“福建九鲤湖梦文化研究会”,以此推广九鲤湖特色祈梦文化。2009年11月仙游县被授予“中国梦文化之乡”称号。

2、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紧紧利用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优势,加强对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莆仙风格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工艺美术产业日益壮大。全市现有莆田集友艺术框业有限公司、莆田工艺美术城、莆田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2003年以来,相继荣获“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 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和“中国政务商务礼品特色产业基地”等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称号,形成了拥有工艺美术产业、油画艺术产业、莆仙戏演艺娱乐业、出版印刷发行业等几大重点文化产业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包括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25万人,年产值超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164家,完成产值78.56亿元,同比增长89%。至2009年9月份,全市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已完成十一五目标,比规划时间提前了十五个月。2015年,将实现工艺美术产业1000亿元的产值目标。二是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通过做大做强妈祖文化,以妈祖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并带动风光游、度假游及周边旅游线路的发展,湄洲岛每年均能吸引海内外信众及游客150多万人朝圣观光。同时,积极打造南少林武术文化、九鲤湖祈梦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滨海山水生态等旅游品牌,策划组合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整体包装、组合营销,不断扩大莆田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截至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18.9万人次(含一日游人数),旅游收入62.6亿元。三是莆仙戏演出业日渐繁荣。莆仙戏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它是在唐歌舞百戏的基础上,发展为宋时兴化优戏;又吸收南宋戏文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福建南戏的一支——兴化杂剧;明清兴化杂剧盛行,时称 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莆仙戏。1000多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至今仍完整保存了古代8000多个传统剧目和独特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等传统艺术精华,是全国现存古老剧目最多、保存形式较为完整的古剧种。因而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鉴于其独特性和出于保护的目的,2003年莆田市政府已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我市莆仙戏剧团逐年发展壮大,全市共有3个专业剧团、12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演职人员3500多人,加上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运输、制作、中介等后勤服务业,就业人员2000多人,是一支新崛起的文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年演出3万多天,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剧团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四是会展业逐渐升温。做为一项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的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消费链”。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对外贸易和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和信息交流。莆田会展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已经成功地举办了5届海峡工艺品博览会、4届木洽会、5届莆商大会、12届妈祖文化旅游节、3届南少林武术公演盛会、2届莆田珠宝会展,以及房车联展、医疗设备展等展会。会 展业的迅速发展,不但对莆田文化产品和其他商品的宣传、推介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成为莆田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态势。

3、体育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我市在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同时承办省老年健身大会)后,相继投入近7个亿资金,建设“七馆六场一基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综合体育馆、游泳健身馆、武术馆、重竞技馆、射击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体育场东看台、网球场、射箭场、飞碟射击场、地掷球场、体育场;皮划赛艇基地。本着“共享省运,推动基层,全市上下共当东道主”的精神,各县区也依托中学或少体校各建新体育馆和体育场。目前各个场馆均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满足了省运会25个竞赛大项目、533个小项目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的特殊比赛项目场地要求。体育中心共建成40个体育健身项目,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场馆前还配以多达9万多平方米的四大片街心绿地,已形成了莆田市区生态型新中心。莆田市体育公园占地238亩,已建起射击馆、网球馆、射箭场、网球场、飞碟射击场等二馆三场及运动员村、运动会所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31548.7平方米、刚建成后的飞碟射击场,是华东地区除上海外的第二个飞碟射击场,正申报国家级飞碟射击中心。在体育场馆建设功能上,莆田市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网球馆、重竞技馆、飞碟射击场等做到可承接全国或亚洲的单项锦标赛,特别是射击馆,经专家考察,可承担国际射击单项比赛。这些场馆还可以承办全国贺龙杯篮球赛、武术锦标赛、花样游泳表演赛等。为了发展体育比赛业和体育表演业,莆田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我市通过成功承办省运会,全面提升了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和档次,为莆田后省运时代体育文化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近年来,莆田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整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02年,将原属于市委宣传部的新闻出版办与市文化局合并,成立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年,将市广播电视局与市文化与出版局合并,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承担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版权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撤销县区广播电视局。通过改革,市文广局的机构设置进一步精简,工作效率有效提高,行政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今年8月,又赋予了县区文体局广播电视管理的职能,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机制,提高了行政效能。同时,莆田市对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电新体制的建立及报业资源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2002年,莆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广电体制改革,收归所有乡镇广播电视站,成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市广播电视中心,全市实行垂直管 理。2008年,广播电视总收入达9523.79万元,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广电总资产达3.8亿元,较改革前增长5倍。2004年,莆田晚报社并入湄洲日报社统一管理,合并后,两报各自定位明确,发挥优势,差异化特色更加明显。报社内部积极探索广告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完善广告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尝试通过办展会,增加广告收入,日报、晚报广告营业额年内分别增长10%以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市电影公司通过内部改革,提高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公司每年开展各种形式和服务不同对象的电影专题放映活动7000余场,观众达100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2010年7月,市政府出台《莆田市电影经营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区的莆田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莆田市人民影剧院两家电影经营单位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制,组建新公司参与莆仙大剧院经营管理。

二、问题与困境

1、地方特色优势挖掘不足

莆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各方面都很独特很优秀,可以依据其突出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但现在得到较大开发利用并成功推向市场的只有妈祖朝圣旅游、文物古迹观赏旅游等产品,品种不多,形式单调。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在保护、开发、宣传、利用的力度上均显不足,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挖掘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其整合开发利用很不到位。莆田人民地方特色文化知识养成和妈祖精神、南少林精神浸染的工作深度不够,全民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意识不强。比如妈祖文化,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虽然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妈祖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现状与妈祖故乡、妈祖圣地的地位很不相称,潜力没有挖透,优势没有用足。妈祖文化产业缺少精心设计和深度开发,缺少文化产品、文化精品。以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我市文化旅游业,遇到了来莆游客以朝圣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等情况,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南少林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尤甚。再比如,莆田人文荟萃,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自唐代以来,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但我们在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方面力度明显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服务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我市文化产业在开发上尚未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文化内在的商业价值。

第二,文化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品牌除了文化上的特殊属性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足够广泛的知名度,二是商业上的成功和延伸开发的可能性。由于我市在文化特色资源上挖掘力度不足,我市文化产业在商业运作及文化产品延伸开发方面尚未占据广阔的市场。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 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的开发和利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

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大众高层次文化消费的热情。目前我市缺乏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南北少林,天下闻名,但仅在旅游开发这一方面,南少林难以望北少林之项背,差距相当大。工艺美术业是我市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5%,去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但在这么大的产业中并没有涌现出像样的文化品牌。以仙作为例,仙游坝下仿古家具目前整体上仍处于“量大价贱”的低层次运转,缺乏文化附加值的注入,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损害到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我市总体上尚缺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利环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意识不浓,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提到议事日程,大多数人仍然把文化仅仅看作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文化财富和市场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管理部门和从业者的思想认识还未能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限制多而扶持少,既无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引导,尚未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 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问题,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也亟待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此外,莆田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莆仙戏人才的严重流失,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三、对策与建议

1、制定科学规划

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抓紧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解决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中的关键问题。要利用国内名牌大学的科研优势,根据全市资源分布状态及产业调整布局方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行业、配套措施等内容,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规划要充分考虑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方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艺术团体表演、群众 文化、文物景点旅游、艺术教育和培训等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合理定位,科学规划。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立有效运作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政策鼓励、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变政府部门管理市场经济的职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成立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承担全市文化产业的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政策出台、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等职能,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要参照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争取出台《莆田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网络体系的形成。设立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制订《莆田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 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资本及外资进入莆田市文化产业,在每年举办的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上发布,吸引投资。

第三,创新机制,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通过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国有国办文化事业的格局。除少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将其他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减轻市财政包袱。在确保盈利性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的同时,加快盈利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理顺产权结构,引入社会资金,鼓励资本运作,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群体。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经营上尝试运营商介入模式,通过其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推广、经营、活动组织,起到文化产业宣传“橱窗”的作用,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双赢,实现政府对园区的零投入。探索建立国有的文化资产营运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成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文化企业大量涌现,民营资本和跨业集团兴办文化产业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办文化企业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多元化竞争主体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促进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关文化市场准入、交易、竞争以及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服务市场、培育文化中介组织。

3、发展具有鲜明莆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第一、妈祖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妈祖文化,紧紧围绕、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央对台工作大局和海西建设大局,认真研究领会《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谋划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开创妈祖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发动海内外妈祖信众和社会各界捐建“妈祖金像工程”,打造传世文化景观,筹建妈祖文化博物馆、闽台妈祖文缘馆,建设妈祖祖庙微缩景观工程和卡通文化园,搭建妈祖文化交流的大平台。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制订妈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及其重点任务,着重考虑和解决文化生产精品化问题,大力开展文化创意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文化品牌,大力培育“妈祖学”,大力开发文化精品。

第二、工艺美术产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设计、注册相关区域品牌标识或原产地标识,鼓励工艺企业统一使用,拉动产业集群尽快扩大规模并提高效益。发挥工艺美术城产业集群平台优势,集合莆田传统工艺、人才技术、资源及品牌优势,改变莆田工艺美术企业原有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状况,引导民资和技术回归,带动和拉长产业链,力求将工 艺美术品的生产加工、研发鉴赏、学术交流、物流配送、大型会展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功能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提高莆田工艺美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办成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品牌展会,将艺博会打造成海峡西岸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我市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配套生产加工基地、莆田油画产业园区、仙游县宝泉工艺产业园、秀屿区上塘金银珠宝加工园区、仙游县度尾艺雕加工园区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吸引有实力的工艺企业入园,并努力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服务。将现有园区打造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集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三、文化旅游业。加强资源整合,推出特色旅游产品。要在品牌打造、线路开发、环境营造、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一要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在海岛观光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朝圣旅游,安排好两个重要节日(诞辰日和升天日)的庆典节庆活动,注意结合庆典挖掘和展示、丰富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开发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使湄洲岛景区的旅游产品大大丰富,同时也大大地突出莆田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题,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湄洲岛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和朝圣中心,延长妈祖信众在莆逗留时间,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把湄洲岛开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岛旅游的典范,力争莆田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二要发展南少林文化旅游。开展与北少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弘扬南北少林武术文化。在南少林武术表演和寺院建筑观赏的基础上,结合南少林寺武僧反清复明斗争的故事,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宣传莆田历史名人抗元、抗倭的爱国事迹,并结合由此产生的“过大年”、“白额春联”等特有习俗,综合莆田所有习俗,建立莆田习俗展览馆。在这些纪念馆和展览馆中,借鉴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长春“九•一八”纪念馆的经验做法,利用影视录像、图片文字、仿古表演、精彩解说,发掘文化内涵,激发旅游者的探索欲望、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三要发展九鲤湖祈梦文化旅游。在观光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基础上增加仙游鲤城民俗文化艺术区,展现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九鲤湖、菜溪岩及坝下工艺旅游点间的协作,发展专题旅游如红色旅游、“文献名邦”考察游等,形成以生态山水、宗教朝圣、红色土地、生态工业、田园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四要发展莆仙历史人文旅游。通过整理历史人物传略专集、召开学术研讨会、修建主题公园、举行纪念活动等形式,宣扬莆阳先贤们艰苦奋斗、勤奋读书、清正廉洁、刚直无私、爱乡爱国的伟大精神与道德风范。通过挖掘历史名人文化,打造莆仙名人(蔡襄、郑樵、郑纪、钱四娘、林龙 江、梅妃等)文化旅游。

第四、后省运体育产业。莆田举办第14届省运会对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体育赛事能吸引赞助商投入巨大资金。举办省运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扩大投资的需求,产生的几何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将能够拉动我市的经济增长。一要加大体育市场培育力度,大力开拓竞赛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和咨询市场、体育人才市场,打破体育产业的行业和区域界线,积极开放体育市场,欢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吸引更多的体育产业经营者。二要充分认到体育无形资产潜在的巨大价值,合理开发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包括运动队、俱乐部、运动场馆、运动队的冠名权、重大赛事活动的电视转播权、运动队及运动员指定产品特许使用权等,要及时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通过适当方式推向市场,树立产权意识,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要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市场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加紧体育信息传递,人才交流,金融保险,赛事推广,商务代理,物流配送,商业服务等体育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政府在税收,价格,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有力的优惠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第五,莆仙戏演艺业。莆仙戏演艺业目前的产值虽然不 大,但它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一个文化产业,不可偏废。一要依托莆仙大剧院,继续发扬传统的莆仙戏演艺业,同时要突破区域限制,向闽南乃至全省拓宽莆仙戏演艺市场,做大做强莆仙戏演艺业。二要大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兴演出行业,在探索传统莆仙戏发展新路子的同时,积极创办现代话剧团和艺术剧团。三要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动漫、音乐创作等。四要推广“现代文明小戏”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人民喜见乐闻的精神产品大力创作符合“三贴近”、群众买得起的文化产品,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拓宽市场。

第六、地方特色会展业。完善提升莆田工艺美术城、医疗器械城、中国(莆田)木业电子交易平台和仙游古典家具交易市场等,推动我市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档次。拓展工艺美术城、莆仙大剧院会展功能,鼓励会展业开展与台湾业界联合,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创新莆田艺博会、木洽会、医疗器械展销会、鞋服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引领莆田会展业发展。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篇5

近日,由西部电影集团、国开行陕西分行等联合拍摄制作的电影《钱学森》在北京和西安分别举行了首映式和启幕礼,3月2日起在全国上映。影片以感人的细节、跌宕起伏的剧情、宏大的场面向世人再次诠释了爱国情怀和“两弹一星”精神。作为影片联合制作单位之一,国开行陕西分行在2010年就与西部电影集团达成支持电影《钱学森》拍摄制作的合作协议,并提供2000万元支持影片制作。这是我国西部各省份第一笔直贷型文化产业贷款,也是国开行陕西分行第一笔影视项目贷款。

在项目评审中,国开行陕西分行大胆创新信用机制,采用了版权质押方式。为寻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影片拍摄的切入点,国开行陕西分行成立了文化产业调研小组,先后赴上海、河南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产业特点,汲取兄弟分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大胆创新评审模式。基于影视产业投资收回时间较长、应收账款较大等特点,最终形成了以电影自身盈利为基础,担保方式采用电影版权质押的方式,完美解决了项目信用机制设计难题,探索出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影视类项目的一条新路子。

电影《钱学森》是国开行陕西分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多项成果之一。近年来,该行不断加大与省内文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与西部电影集团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支持西影集团“做大做强做精,重振西影品牌”战略实施,在5年内为西影集团西部电影动漫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西影新天地项目、组建西影院线以及影视产品制作等领域提供贷款22亿元;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为协议框架下的景区建设、影视制作、广电网络、出版传媒、特色文化等领域的26个项目提供支持,满足公司5年内450亿元的融资需求。在国开行陕西分行的大力支持下,曲江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大明宫遗址保护、法门寺文化景区、延安红色旅游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已成为陕西亮丽的文化品牌。截至2011年末,国开行陕西分行共支持文化产业项目19个,总承诺额141.3亿元,贷款余额91亿元,推动了省内文化园区基础设施、红色旅游、文物古迹保护、文化类中小企业等文化领域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为陕西建设文化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篇6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一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加紧对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建议:

一、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阶段性专项支持国家稀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二、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重点扶持与文化产业实践结合紧密的民办高校承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务。

三、文化只有在交汇碰撞中才更加富有活力,文化产业以其特殊的文化属性,更应该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强,鼓励“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迪拜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篇7

迪拜酋长国淡水供应主要依靠地下水源和海水淡化, 其中农业灌溉用水的四分之三和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三分之一以上均来自地下水源。但是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源已使该地区地下蓄水层水质严重退化, 井水盐碱化趋势明显, 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已构成了潜在危险。另一方面, 由于迪拜气候炎热少雨, 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毫米, 且蒸发量极大, 因而地下水资源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补充, 蓄水层水位大幅度下降。鉴于此, 迪拜政府近年来大力倡导以“建立循环发展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政策, 在借助举办各类国际环保博览会提升居民节水观念的同时, 依靠海水淡化及废水循环处理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加大了对海水淡化和污水净化项目的金融投资与政策扶持力度, 以便刺激、推动自身水资源产业的繁荣发展, 并积极推广更为环保节能、融发电与海水淡化于一体的热蒸馏脱盐生产技术。据悉, 在朱梅拉棕榈岛、杰布阿里工业区等地一系列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建成投产后, 迪拜酋长国淡化水使用比例有望增长至全部用水量的95.6%。

迪拜酋长国发展海水淡化的主要措施:

一是在海水淡化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 积极鼓励外国公司在本地投资建设水电联合企业, 对合资水电企业进口的相关发电设施和供水设备只征收4%的低额关税, 并保障外国企业可拥有40%的股权。有关专家认为, 此举可在保证政府对淡化水控制权的前提下,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有效降低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增强本国在海水淡化领域的技术设备和研发能力, 提升对水资源产业的管理开发水平。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 篇8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产业;途经策略

实现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群众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群众发展经济,与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群众文化产业,包括生态旅游、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民俗活动展示、民间游艺展演等。我们要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努力拓宽群众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形成兴办文化产业,更新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一、落实政策,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的民间文化资源整合、借助巨大的传媒网络与快速更迭的传媒技术、群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只有健全这些因素,充分认识当代农村的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资源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群众文化产业。因此,文化部门要提高对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符合本地群众自办文化发展的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群众的文化经营活动。使群众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許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群众书社、电影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群众文化产业发展。有关行政部门要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例如,路桥历史上有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抗日英雄陈安宝等历史人物和许多抗倭纪念地、革命斗争纪念设施,现在都成边缘化状态,使我们的根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造成了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现代文化的空虚主义,严重影响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因此,打造好人文路桥、农村礼堂、路商文化三张文化“金名片”,对于提升路桥社会文化建设水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路桥区还专门出台了文艺精品奖励办法,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奖励精品创作项目。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路桥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脱颖而出。今年,路桥区提出来创建省级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区的目标。文化大礼堂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才能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方法和效果的统一。具体来讲,依托现有资源,开发新的资源,构建“四堂五廊”。四堂即礼堂、学堂、公堂、会堂。五廊即村史廊、民风廊、荣誉廊、文化廊、公告廊。四堂建设要按照为民、利民、便民的要求,选择群众便于聚集、乐于参与、环境相对优美的村居主要区块进行规划建设,也可利用旧祠堂、已有会堂、闲置校舍、厂房等进行改建扩建。五廊建设要在四堂周围,依托四堂建设和村庄整体环境进行,侧重于内容策划、设计和展示。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置古色古香的长廊,也可在建筑外墙体以墙绘等形式加以展示,或单独设置一个展厅在室内展陈。通过这些项目建设能有效地形成新群众文化的核心阵地,有效地积聚社会的正能量。这些有利的政策措施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提升路桥社会文化建设水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积极打造有影响,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品牌,如:两年一度的中国(路桥)商都艺术节连续举办了三届,已经成为了路桥基层文化发展成果展示的一场“盛宴”。

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群众自办文化

群众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群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方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引导群众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带动村庄改造和文化阵地建设等。政府应该经常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利用政府资源为民间文化团体搭建平台,把特色文化推出去,尽可能首先在群众文化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群众脱贫致富开闭新的途径。例如文化部门应该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团体定期举办路桥民俗专场广场文艺演出,并把它做成文化产业。

以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文化品牌。群众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有的甚至还尚未开发,其实它们就“活”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化承载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最适合群众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如果在地域性、独特性、差异性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例如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路桥莲花、台州方言评书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政府还要不断丰富“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当地的文化形象,打造文化“名村”“名乡”“名镇”。各级政府还要对这些原汁原味的品牌产品进行相关有效的保护,这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精品,保护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这些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古街社区所在的十里长街经保护性改造后,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得到了延续,邮亭古驿、杨晨故居、福星桥、右军墨池、乔家里大院等重点古建筑在保护中得到了利用。区政府在十里长街里创办了南官天地文化创意园区,引进了中国美院、台州学院创意设计等项目,使得古街的文化风貌和文化内涵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三、开拓创新,开辟群众文化产业的新形式

拓宽群众文化产业的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可以通过特色群众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 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群众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农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等系统链接,打造群众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农村石器、木器、竹器、草编、剪纸、泥塑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群众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农村歌舞、农村竞技、农村风情、农村婚俗、农村观光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农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农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群众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基地。

群众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群众。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一定能提升路桥市社会文化建设的水准,创造群众文化的新辉煌,让文化的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马桂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学习,2006(8).

[3]朱 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文化工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上一篇:用心去浇灌,花儿好开放.doc90下一篇:经济与管理学院篮球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