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共8篇)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篇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温岭经济发展2008-01-09 08:55:46|分类: 政治经济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区区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实际上一直在走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道路,利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做大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台州前列。
2005年温岭实现工业总产值843亿元,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2:52.9:37.9。温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只占37.9%,不仅比浙江省平均水平40%低2.1个百分点,也低于台州市内路桥、仙居、天台2.4、1.8、0.5个百分点,这与温岭经济大市的地位很不相协调。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温岭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资源要素瓶颈的制约日益突出,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日趋乏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已成为温岭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后劲支撑。为此,我认为,温岭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把它作为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生产性服务业,即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其内涵主要是指制造业的中间分离环节和上下游延伸链,它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从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培训咨询等),换句话说,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中。
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健是保持“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阶段,实践证明,从原料到消费的全部价值链中,用于制造的仅占1/4,用于流通服务的占3/4。美国著名的NIKE公司,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NIKE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销售上,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和销售NIKE牌运动鞋,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利润率高达30%。这与目前温岭制造性企业5%-10%的利润率,形成很大的反差,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温岭生产性服务业的低水平发展。
温岭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温岭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的突破点。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以15%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高产出是以高
能耗、高污染、低利润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健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而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发展“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生产性服务业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减少物质资源的“硬性投入”,增加智力资源的“软性投入”,优化产业升级。
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温岭总部经济,实现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城市发展、东部产业集聚的重大举措。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市西部城市(包括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新河镇组成的“金十字”都市区)已经不再具备原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价格上涨,大量外来劳动力也给西部“金十字”都市区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矛盾。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国际产业转移面临新一轮的高峰期,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转移重点,这为我市西部都市区加快产品、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部滨海产业带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西部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土地、能源方面的优势,而西部都市区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支撑第一、二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全球石油价格一路飙升,显示了人类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消耗的恐惧。我国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之多已经引起全世界的警醒,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不仅中国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就是全世界都无法承受。但是,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会减缓,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降低,那么,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呢?
专家认为,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生产之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要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就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绿色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对第一、二产业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这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面向生产者提供服务,使其能在生产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供求状况,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生产更具针对性,使原材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以及产品更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为了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更多的企业把自己所不擅长的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等业务外包出去,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也能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根据IDC公司的预测,此类外包市场到2006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在这一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市场60%的份额。
科研、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能高效地整合生产“内力”和技术“外力”,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从我市近几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人才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项目推进缓慢,投资增长乏力。全市产业低、小、散的局面目前难以改变,产业升级任务繁重。只有跳出一、二产业发展一、二产业,充分利用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联动效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实现产业升级已超出了产业本身。只有赋予生产性服务业充分的发展空间,才能在研发、创新、降低物流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我市经济社会要实现转型,就须在西部城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东部滨海产业带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形成强大创新能力的产业,把另外一些传统的、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区外转移。我市产业选择方面必须要有所发展、有所不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在市内为其提供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
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具有广泛的联动效应,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绩效,对提高生产率至关重要。
二、正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服务业仍占据重要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制造业、轻服务业
当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工业的主体作用,忽视服务业对农业、工业的联动效应,“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旧思维模式和政策取向十分明显。我市虽然成立了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发展和改革局设办公室,但作为承担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职责与力量均难以到位。有的乡镇和部门把工业当作硬任务、把服务业当作软任务,错位和缺管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当前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政府用于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每年达4000多万元,而同期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资金不足300万元。
2、量多质弱,生存艰难
我市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现代物流业发展尚未启动,绝大多数为生存而挣扎,无力承担为制造业服务的重任。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增加值所占的比例偏低,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竞争能力不强。
3、自成体系,各自为战
我市的传统物流企业,在“购进、销售、调拔、储存”方面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同样,我市的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也是“大而全,小而全”,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很高,效率降低。两者严重脱节,既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又相互消耗资源,相互制约发展。
4、潜在优势,未能利用
我市产业基础雄厚,农业有品牌优势,工业有集群优势,市场有特色优势,交通便携,铁路、高速公路在我市设有站点、出口处,但这些潜在优势,我们至今没有充分发挥。温岭注塑鞋在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有关鞋革市场的选址迟迟不能落实,增加了鞋革企业的交易成本,限制了本地物流业的发展。还有我市工业企业中的汽摩配、水泵、电机等有特色优势的凸现也不理想,在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方面缺少有效办法,目标不明确,资源的配套服务也不够有力。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总体思路
1、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格局,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政府要有战略上的前瞻性,高起点编制“十一·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依托我市九大支柱产业,致力于提高研发设计、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管理咨询、营销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实现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摆到比农业、工业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优先发展。
2、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建议市政府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一是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市已免征农业税,对第二产业也给予诸多税收优惠,而对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建议采用增值税的方式来改革营业税,至少要给予生产性服务业相当于第二产业的税收优惠;二是在财政支持方面,专项国债大部分用于第二产业发展,而给予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建议建立和规范使用我市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三是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方面,给予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同等的待遇。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对工业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资源可直接为收益,如生产性服务业中就有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是信息化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如绝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三是信息化能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使提供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四是信息化能帮助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球化、网络化拓展。
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这种天然的联系,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
4、以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为载体,形成产业联动、互动效应
以我市九大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加强集群和园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园区,实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形成规模型的产业联动、互动效应。温岭先导电机研究所立足于年产值120多亿的温岭泵业,产学研结合,以服务引导温岭泵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而温岭泵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先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
1、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改善区域金融环境
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一是规范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严格防范金融风险;二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加快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产品和融资、结算手段,不断开发和完善新型中间业务;三是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创业投资;四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区域物流中心
抓住甬台温铁路在我市设站,龙门港和石松一级公路建设有利时机,依托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0个,中国水泵之乡、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中国果蔗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等国字号行业品牌6个,水产品、汽摩配、水泵、电机、鞋革等产业均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物流业分离出来进行整合,重点抓好松门水产品市场、塘下钢铁批发市场、泽国机床交易市场、温西工量刃具市场、泽国鞋革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联合组建为企业配套的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商品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运输,一旦我市区域物流中心确立后,区域贸易中心必将形成。
3、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依托我市水泵产业,先导、先科电机研究所提供技术测试和产品创新,自身也连年盈利持续增长,并推动水泵业实现产品升级,不断增强我市水泵业的区域竞争力。
发展面向我市支柱产业的技术服务业,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中“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让”、“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由政府牵头,企业集资,市场化动作,联合设立温岭市汽摩配研究中心,增强我市第一大产业汽摩配行业的竞争力,加快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还要加快设立鞋业研究所、高分子有机物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等技术服务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积极发展咨询服务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工业企业的基础管理、技术水准普遍比较薄弱,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对企业进行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我市企业家、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批现代企业家队伍、现代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现代科技人才队伍,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非常迫切。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的篷勃发展,则是我市实现服务业兴旺发达的突破点。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创造条件切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使之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篇2
目前, 生产性服务业是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中发展最迅速的产业, 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本文试就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做简要的分析研究。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作为首都, 北京市在金融、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 都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凭借着这些优势,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形成了多个产业聚集区, 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增加值增长显著。2006年,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8.8亿元, 比2003年的1282.3亿元增加了1.3倍, 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003-2006年,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年平均增速高达33.5%。
2006年,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7.6%,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3%, 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2006年,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5.3%, 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4.4%, 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具体行业看, 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强, 这三个行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 0%。
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 约占32.9%;其次为信息服务业, 约占23.3%;现代物流业占15.5%;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14.3%和14%。
从结构调整看:由于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更快,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现代物流业从2003年的10.4%上升到2006年的15.5%, 商务服务业从2003年的9.9%上升到2006年的14%, 信息服务业从2003年的22.3%上升到2006年的23.3%。而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分别从2003年的41.9%、15.6%降到2006年的32.9%、14.3%。
3、产业聚集初步形成
目前, 北京已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2006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CBD、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28亿元, 占到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55%, 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的74.4%。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都各自在不同领域中形成了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金融街聚集了金融、电信及各类知名企业500余家, 《财富》500强的13家中国企业, 有9家总部设在西城区, 其中5家坐落在金融街;CBD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产业为龙头, 高端商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中关村科技园则汇集了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企业、科研机构;临空经济区利用航空港资源优势, 正在形成现代物流业和会展业聚集地。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聚集区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聚集效益凸现, 正逐步成为首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4、就业拉动作用显著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也拉动了区域内的就业。2006年,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3.1万人, 比2005年增加了14.4万人, 同比增长11.2%。2006年, 全市从业人数比2004年仅增加了4.7万人, 而整个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增加了14.4万人。这说明其他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减少, 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 生产性服务业为缓解北京市就业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除科技服务业外, 各行业就业人数均逐年递增, 其中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最多, 2006年就业人数占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的31.4%, 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5、企业税收贡献突出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2004年北京市经济普查年鉴数据显示, 本市全年生产性服务业完成税收550.6亿元, 占服务业税收 (1025.58亿元) 的53.7%。在生产性服务业中, 金融业是纳税第一大行业, 实现税收277.48亿元, 占服务业税收的27.1%;其次, 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分别完成税收126.18亿元和62.8亿元, 占服务业税收的12.3%和6.1%;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业纳税分别为45亿元和39.2亿元。
6、企业经营效益较好
据2004年北京市经济普查年鉴数据分析,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 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9.39%。在5大主要生产性服务业中, 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最高为2 2.0 3% (其中电信业为29.97%) ;商务服务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21.09%;金融业为18.7%;科技服务业为17.97%;现代物流业为17.5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相比, 主营业务利润率处在较高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 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 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 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 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在2004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中除物流业外其他各行业国有资产比重均占一半以上, 其中金融业最多, 达到了65.8%, 物流业最低, 为39.9%。所有制结构的单一, 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 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2、管理体制滞后
现行服务行业的管理条块分割严重, 完整统一的服务业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缺少对服务业统一规划、管理、协调、服务的机构。对一些已经成长为支柱行业的产业, 仍沿用事业单位发展的模式, 如科技研发。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仍受行政主管机关控制和管制, 难以独立、客观和公正, 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 都难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求。
3、需求相对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行业, 其发展离不开制造业。但是, 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这使得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未能全部发挥出来。首先, 北京市受城市发展定位的影响, 制造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这导致工业设计、会展、物流等直接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国际知名企业为跟随服务对象而离开北京;其次, 在京中央企业总部的服务需求开始逐步释放, 但是市属国有大型企业服务外包意识不强, 许多服务需求还是通过内设部门或下属子公司提供;最后, 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京津冀、环渤海区域辐射能力还较弱。
4、运营成本约束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运营成本的约束。首先, 北京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不仅增加了企业办公场所的使用费用, 还使许多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人才流失到外地。其次, 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水、电、气、热、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高于工业和农业。再次, 人员成本较高, 北京市平均月薪位居全国第三, 北京聘用服务业人员的成本相对比国内其他城市高。
三、对策建议
1、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全面开放, 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生产性服务领域,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健全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部门及职能职责, 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政策的导向作用, 将政策扶持与统筹协调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推动各级政府部门转变行政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建设服务型政府。简化审批程序, 把属于市场调整的生产性服务职能剥离出来, 完善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提高行政效率、办事效率。
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培育多层次的市场中介组织,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同时推进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脱钩, 为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行业协会切实履行强化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诚信建设等职能, 在反映服务诉求、维护行业利益、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积极引导产业集聚, 推动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 形成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通过规划引导, 将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引入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临空经济区等高端产业聚集区。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为导向, 以区县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为依据, 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向专业集聚区转移, 充分发挥中央、市、区县三级政府合力, 实行政府投资的“三个倾斜”, 即向提升和优化基础设施倾斜、向充实和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向培育和实现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 提高聚集区的核心吸引力和辐射作用。
3、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加快制造业服务部门社会化, 提高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 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 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 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 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 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满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以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切入点, 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进程, 着力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能力, 满足制造业的专业需求。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信息互动平台, 促进两者信息互动。为了架起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的桥梁, 政府应构建涵盖政府信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三方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提升互动发展水平。
4、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能力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篇3
《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行业标准、创造环境条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坚持市场主动、突出重点、创新驱动、集聚发展的基本原则。
《意见》强调,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一是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三是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
《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意见》同时提出了主要的发展任务,包括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
《意见》要求,要着力从深化改革开放、完善财税政策、强化金融创新、有效供给土地、健全价格机制和加强基础工作等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及下一步重点任务。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功能、层次和水平。
第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篇4
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壮大服务业规模,拓宽服务业领域,优化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第二十章大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提升工业竞争力和提供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节点,以中心城市和工业聚集区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重点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把遵义、六盘水、毕节等打造成为省域重要物流中心,把兴义、都匀、凯里、铜仁、安顺等发展成为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和工矿区发展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推进全国性物流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快递物流。加强物流业新技术开发利用,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金融业。完善经济金融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政银企合作。继续推进“引银入黔”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贵州省落户;积极吸引国内有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贵州省发展。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做大做强一批地方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金融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
场,推动更多省内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积极发展保险业,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科技孵化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积极支持会展、广告、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发展。
积极支持贵阳市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改造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商贸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商贸聚集区,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商贸流通工程,建立完善城乡商贸服务网络。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房地产合理布局,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保障住房供给,稳定房价,促进住房梯次消费。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就业、社区医疗、社区安保、养老托幼、食品配送、家政、修理等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重点发展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养老服务,加强老年公寓建设,积极推动老年旅游、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加快形成老年服务产业体系。积极改造提升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新兴业态。
第二十一章加快建设旅游大省
着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快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推动旅游产品供给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从低
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游客在黔旅游从过路游向深度游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新型国民休闲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养生与老龄度假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山地户外活动基地、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基地。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贵州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2.2亿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以上。
第一节加快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打造精品、地域复合、整合线路的原则,以开发市场客源为首要任务,以骨干景区深度开发为支撑,以新产品、新业态为吸引力,以推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为方向,以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品位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构建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以喀斯特独特景观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体系,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温泉旅游、避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代表的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和以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和特色餐饮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推进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城镇、旅游产业园区,着力完善旅游服务要素,构建特色鲜明、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城镇体系。完善省内精品旅游线,依托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打造跨省精品旅游线,积极开辟跨国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产业的结合与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培育旅游商品品牌,办好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第二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体系向旅游景区延伸,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达性,实现重要旅游景区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完成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交通站场及停车场建设或改扩建。拓展城市公交延伸到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开辟通往旅游景区的客运专线。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完善旅游服务体系,重要旅游城市、AAA以上景区全面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加强以星级宾馆为重点的旅游住宿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度假酒店、乡村旅馆、营地度假村建设和改造升级,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
第三节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增加旅游发展投入。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旅游优强企业,推动涉旅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展国际旅游合作。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法规体系。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旅游规划管理。加快引进和培养旅游高级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第二十二章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2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依托旅游渠道和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以民族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业、会展广告与民族节庆业,壮大提升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休闲娱乐业,加快培育扶持网络、新媒体与动漫网游业以及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业。注重统筹发展和差异化推进相结合,加快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步伐,推动形成贵州省“八大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企业集聚
发展,科学规划和实施“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产业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品牌引领战略,继续做响做强“多彩贵州”品牌,实施“百佳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推动形成以“多彩贵州”为主的品牌集群。
第二节培育打造骨干文化企业
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支持贵州省有实力的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重组,加快做大做强,形成以贵州文化演艺集团、贵州广电集团、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日报传媒集团、当代贵州期刊集团、贵州网络传播集团为主的集团化发展格局。积极引进省外优强文化企业到贵州省发展,吸引省内外重大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经营。加快培育发展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培育发展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第三节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篇5
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作者:王晓华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服务业包括的层次多、行业广,其发展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多、更高层次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按照其内在要求,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深化,奠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雄厚市场基础。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特别是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二是通过现代技术运用及服务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技术基础。三是通过产业区位集聚,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基础。在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四是通过网络化架构,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在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依赖网络化优势,服务企业要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五是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和改善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突破体制性障碍,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宽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在确定服务标准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前提下放宽经营管制,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实行按质论价、差别化价格等市场定价方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服务业产业化进程。要突破自我增强的产业内循环发展路径,在全面提升经济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篇6
家政服务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一项新兴行业,是家务劳动社会化的产物,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消费品的商品社会化服务和家庭服务的劳动社会化服务。从服务的内容上,烹调、洗涤、操持家务、照料老人、看护婴儿、看护病人、护理孕妇与产妇、制作家庭餐、家务管理、家庭教育、家庭休闲娱乐等都属于家政服务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及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对家务劳动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需要社会提供家政服务。深圳特区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这座年轻城市的家庭和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人赡养和子女抚养等家庭职责,使得越来越多的深圳人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专业化家庭服务作为帮助市民降低生活压力、获得优质生活的有效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市民的期盼。
一、我市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深圳是个移民新兴城市,官方人口统计全市共1400多万人口,200多万个家庭单位,起码有30万户家庭需要人帮忙、料理,10万家政服务员缺口。年轻人都在外拼搏,需要一个稳定家庭,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人到家里干些家务,另外还有现在流行的的月子护理。有的家庭请两个家庭服务员,一个专门辅导小孩功课,一个专门负责卫生做饭。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万多外籍人士在深居住、生活、工作,分别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他们主要集中在蛇口和本市一些以外籍人士为主要群体的住宅区。外籍人士对高端家政服务人才的需求正迅猛增加。我们注意到,深圳的家政服务业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保姆职业,它的市场空间非常巨大。传统的家庭服务业的范围已大为拓宽,衍生出许多服务方式,包括家务保姆、家庭医护、家教、管家理财、家政秘书等。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家政服务方面的需求。
目前深圳市正规注册的家政公司,从工商局统计有600家。经营比较好的也就80家左右。现在在深圳从事家庭服务业的人员有8万人左右。到深圳从事家庭服务的从业人员中,农村与城市来的比例基本是8比2。农村8,从小城镇来的和非农业人口占2。这些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也有大中专毕业的,有些毕业后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在内地工资低,他们选择来深圳作家庭服务员。早期的需要市场,主要大量需要理的还是护理老人、带小孩、搞卫生、做饭的家庭服务员,以及部分涉外的高端人才。由于准入门槛低,家政企业以及服务人员良莠不齐,也成为消费者投诉较多的服务行业。
二、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深圳家政业还处于“弱势”,发展需要扶持,市场需要规范
深圳家政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市场正处于发育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弱势产业”。首先这是受众把家政服务的领域看得过于狭窄,特别是视“保姆”职业低人一等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基准是政府的管理也还没有跟上,没有从塑造一个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家政服务业,因此市场管理就有种种不正常的现象,雇主、家政工、家政公司三方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维护。要发展家政服务业,必须进一步规范市场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除了大众就业观念有待提升外,家政服务产业化、家政公司企业化动作是一个重要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应像对待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通过采取适当鼓励政策和规范化管理,引导它们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菲佣”在香港市场有良好信誉,我们可以吸收其成功的经验。
2、价格随市场调节,稳中有升
目前广东省家政行业协会发布的家政服务员工资指导价仍保持在去年的800元,但指导价只是一个参考性的最低价格,保姆工资主要是靠市场调节,眼下供不应求的状况自然导致行情看涨。据反映,近2年,深圳全市一直存在10万左右的保姆缺口,而且短期内难以填补。该负责人认为,“由于巨大供需缺口的存在,加之800-12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基本还处在深圳市民能接受的范围,故今年以来深圳家政市场持续火爆”。
对深圳佳居乐、陆港家政、好阿姨等部分家政公司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深圳劳务市场上稍有经验、住家且只负责一般家务工作的家政服务员月工资至少要1000-1200元,毫无经验的新手都有900元左右;再加上向家政公司交付的介绍、管理、社保等费用,请个保姆一年下来花费起码超过1.6万元。而如果请每日6小时(负责两顿饭)的包月钟点工,工资也得800-900元,而且可能经常会换人。像月子服务员和管家,至少也有1200元,最高达到3800多。
3、缺乏细化的统一的基本的服务标准
深圳家政行业暂无细化标准或行业指引:比如月薪多少钱的保姆需具备什么素质,该干什么活、干到什么水平,家政公司具体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都应该有明文规定。我们关注到,新的特区家政行业管理规定已在酝酿中,家政行业有望进一步规范。行业内的企业差异化服务可以期待是竞争的亮点。
4、培训中介机构力量不足,家政服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家政员的技术等级国家早有规定,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等,但深圳市从事家政人员培训的机构屈指可数,深圳市家政服务员许多都没有级别认证,有些大型家政公司也搞培训,发上岗证,不少中介机构只是把人介绍出去了事。不少家政服务员自身素质较低,有的接受文化教育少,有的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过培训,服务质量低,甚至出现事故;有的还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等等。
家政服务员素质有待提高,原因多方面。第一按照目前深圳的现代家庭的要求,服务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家庭服务员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对深圳社会了解少,达不到雇主的要求,这是个普遍现象。第二是道德品质问题。这些家庭服务员从农村比较穷的地方,一下子来到深圳这样的国际化都市,反差特别大,看到雇主要什么有什么,有些人就产生不平衡、不健康的心里。小偷小摸的行为就出现了。三是基本功不过关,有些甚至连饭都不怎么会做。深圳保姆的工资并不算低,但现在社会上普遍对家政服务存在误解,认为保姆就低人一等、可以随意使唤,使许多家政员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归属感自然就做不好工作。
5、保姆及雇主权益保障问题
保姆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是由来已久的问题。目前深圳市场上大多数家政公司属于中介性质,只负责给保姆和雇主“搭线”,不与保姆签订工作合同。记者采访发现,部分中介公司忙于赚钱,缺乏对保姆的培训和管理,保姆的服务质量很难保证;在雇主和保姆发生纠纷时,多数情况都是保姆离开,中介公司再另外介绍其他的保姆,而被辞退保姆的利益缺乏保障。
行业的先行者已经重视问题,07年5月以来,深圳佳居乐公司与30多名月嫂和多名育婴师、陪伴式家教签订了10年以上的家庭服务终身制合同。据公司经理陈健称,有了基本保障之后的保姆们对公司的归属感增强了,工作起来也更
有干劲。
三、发展我市家政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认识我市发展家政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改变经济产业结构,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加大家政服务业宣传的力度。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扶持、树立一批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家政服务业先进典型,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引导家政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家政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明确扶持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家政服务业具有部分公益性,初始阶段仅靠企业自身发展远远是不够的,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政府应当根据家政服务业的特点实行税收政策扶持,制定促进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并根据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加以落实。
四是加强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建设。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扶持建立家政服务业员培训基地,开展家政服务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把家政服务人员的培养纳入职业学校教育的轨道,提高我市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培养机构最大限度地向家政公司输送合格人才,加快发展我市中、高级家政服务员队伍,并逐步实现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篇7
1 广州汽车产业现状
广州市把汽车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 在2010年汽车产量达135.84万辆。2011年1~10月, 广州市生产汽车120.32万辆, 同比增长9.07%, 高于全国3.2%的平均增长水平。并且广州市力争到2015年实现整车年产能力450万辆, 汽车零部件产值超过15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能15万辆, 打造2家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 成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基地, 成为中国的“底特律”。同时, 广州将用5年左右时间, 培育30户产值超10亿元、30户产值超5亿元和100户产值超亿元的零部件企业, 并且带动珠三角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
在汽车生产与销售过程中 (见下图) , 汽车金融作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1年12月3日, 由广州市政府与广东银行同业公会主办, 广州市金融办与广汽汇理汽车金融公司共同承办的珠江金融论坛 (第1次) ——中国汽车金融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
原广州市长现市委书记万庆良在珠江金融论坛——中国汽车金融研讨会上表示, 广州市正全力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 广州市政府也在积极开展包括汽车金融在内的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同时支持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 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并且鼓励汽车金融公司与各大商业银行机构的战略合作, 共同开拓汽车金融市场;通过扩大汽车消费信贷, 来促进城乡汽车消费。这预示汽车金融服务业在广州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2 汽车金融服务业
汽车金融服务业, 主要是指在汽车的生产、流通、购买与消费环节中的各类金融活动, 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证券发行和交易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汽车金融服务业主要以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信托联盟组织及其关联服务组织为经营主体, 来为消费者、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的。而目前, 主要又以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为主。
汽车金融公司, 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银监会) 批准设立的, 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拥有资金优势, 其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远比汽车金融公司灵活, 但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承担推进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化的职能。汽车金融公司与业务覆盖范围广泛的银行相比会更专业, 与行业的关系更密切, 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各种车型的特点和优劣, 购车者的特点和需求会更加了解, 能给各方面更具建设性的意见。
对我国来说, 汽车金融公司的诞生, 会更加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创新, 并且完善国内汽车的金融服务, 使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简捷、更专业的金融服务。对于此类机构在国外已有近100年的发展历史, 通常隶属于较大的汽车企业集团, 我国目前的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 其次是合资企业。要发展广州汽车产业, 广州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就要与其汽车产业龙头的地位相匹配, 截至目前, 广州只有广汽汇理一家汽车金融公司。见下表。
银监会非银部副主任张电中曾表示, 截至2011年9月末, 13家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为1170亿元, 贷款总额1026亿元。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吴显亭披露的数据, 2011年前10个月, 包括银行消费贷款在内的汽车金融贷款余额为2542亿元, 仅占银行全部消费贷款余额3%。
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下, 企业的金融业务主要还是依赖于银行, 但银行的目标同企业的战略却很难达成一致, 从长远趋势看, 银行在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将日渐削弱, 而更多地利用在融资、支付结算、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优势, 与汽车金融公司形成互补性的业务合作。对于汽车金融公司来说, 由于不能从事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业务, 从其母公司获得的资金支持也非常有限, 同时汽车信贷属于风险较大的业务等问题, 也使得汽车金融公司资金运作成本较高, 从而削弱了汽车金融公司专业化的优势。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 长期都制约于资金的限制。因此, 在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规划中, 把汽车金融列为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同时也只有积极发展汽车金融、汽车保险业务, 扩大汽车贷款证券化规模, 才能为汽车生产、流通、购买与消费等各环节提供金融支持。由于汽车金融服务业的资金运作量非常大, 属于一种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而目前, 汽车金融公司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司或所属集团内部, 以及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和出售债权来补充资金, 资金来源有限而且资金成本较高。
因此, 广州要成为汽车产业的龙头, 首先要考虑如何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 减轻汽车金融的融资成本, 这是广州汽车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
3 广开财路大力发展广州汽车金融服务业
对于公司来说, 运营所需资本主要是指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 合理的资本结构要按照发展战略的不同时期, 来确定两种资本的比例、资本的筹集方式、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要为发展所需提供足够的资金, 只有运用合适的财务杠杆, 平滑行业周期波动对经营周转、经营绩效的影响, 才能做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1月24日颁布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外股东及其所在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和境内股东3个月 (含) 以上定期存款, 可以从事同业拆借、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但是, 由于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健全, 导致一些政策的可操作性较差, 因此极大地制约了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扩展, 同时也由于融资渠道窄, 增加了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水平。政策的限制, 汽车金融公司在融资渠道上没有选择余地, 这就意味着提供服务的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汽车金融服务机构资金运作量非常大, 属于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 在我国目前资金偏紧的情况下, 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相互提供资金的数量也有限, 要获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解决融资问题。
笔者认为广州汽车金融业的发展要做到与其汽车产业龙头的地位相匹配, 首先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来说, 都需要继续出台配套的政策来拓宽其融资渠道。虽然国内有奇瑞汽车集团在2009年私募增资扩股29亿元, 一汽集团成功发行了1.0亿的中期票据等成功案例。但这些相对于我国巨大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广州市应该借鉴国外经验, 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进程:
(1) 大力发展同业拆借市场。我国银行间拆借市场是目前最为规范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 汽车金融公司可以积极参与同业拆借市场, 来获得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短期资金, 降低筹资成本。
(2) 发展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贷款。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资产是应收账款, 并且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预期收益, 如果用于向银行质押贷款, 就可以获得资金支持, 解决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
(3) 发行融资性商业票据筹措资金。主要以短期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发行融资性商业票据, 长期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发行债券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也就是要改变我国目前商业票据实际只是一种结算工具, 缺乏融资性商业票据性质的状况。
(4) 开办购车储蓄。把融资和资金运用结合起来, 降低融资的成本。
(5) 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 拓宽融资渠道。要获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向社会融资, 吸收民间资本, 在国内, 尽管上海汽车金融去年获准发行了首单汽车金融的融资债券, 但是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6) 扩大汽车信贷证券化规模。国外先进经验表明, 汽车金融服务的资金有3/4是通过汽车金融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取的。汽车信贷资产证券化, 是金融市场发展到较高阶段所产生的融资手段, 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需要管理层的政策支持, 以汽车金融公司的赢利能力和贷款的质量作保证。
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商业银行因缺乏专业优势, 在风险评估、 客户管理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运营模式。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一些汽车金融公司经过长期的经营逐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操作流程和较为成熟的客户开发与风险管理经验, 但是, 离开商业银行的支持, 其服务网络和资本规模都难以维持。所以, 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的资金优势、完善的结算功能、广泛的营业网点、相对成熟的网络技术、方便的融资与再融资渠道等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也可以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资金、网点、服务产品、技术、信用及风险管理上的广泛合作。2011年6月21日, 宝马公司与中国民生银行就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这是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双赢组合的一个案例。
对于广州汽车金融的发展来说要有一套整体的规划, 应该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解决汽车金融行业当前和长远问题;既要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 又要完善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配套法律制度。也只有充分发挥汽车金融对汽车产业的积极影响, 才能大力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汽车金融作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经济发展前沿城市之一的广州该如何抓住机会, 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业, 从而促进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产业,金融服务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亮.支持汽车金融服务发展助推广州汽车产业[N].广州日报, 2011-12-4.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篇8
关键词:服务外包;金融危机;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第一,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中国改变“世界加工厂”的低端国际分工地位。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是争做“世界办公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举措。
第二,以ITO、BPO等軟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在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下,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第三,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
第四,服务外包工作主要靠人脑+电脑,具有吸纳就业,特别是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进一步拓展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如一个占地千亩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可吸纳8万名大学生就业。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服务外包业面临新的契机
第一,在世界市场形势相对走缓的情况下,很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有可能将业务外包到中国等地区,而且,目前已经在维护的项目不会停止,仍会继续下去,这就保证了业务量不会出现大幅下滑,还可能出现一定的增长。
第二,此次金融危机,印度外包业所受的冲击要远大于中国。印度服务外包业务90%以上来自欧美,近50%的收入来自华尔街。美国30%的金融后台服务业在印度完成,雷曼兄弟在印度就有2500名员工。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相对多元化。欧美等国基于政治、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为了平衡风险,正在增加对中国的外包,减少对印度的依赖。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巩固日、韩市场的同时,尽力挖掘欧美、东南亚市场的业务量,缩小与印度的差距。
第三,随着雷曼兄弟等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一场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流在所难免。这给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吸纳高端人才的最好机会,对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四,中国今后的发展强调自主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这种政策导向将给中国的软件和服务产业带来很多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企业会减少硬件投入,同时为了优化公司现有的硬件资源,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将加大软件和服务收入。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将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关键制造领域升级,这也是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条件分析
(一)发包方进行服务外包的原因
一是降低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二是强化核心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营销到运输等环节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公司不可能在价值链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竞争力,企业应该致力于核心业务环节,而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三是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服务外包未来的趋势是发包商与外包业务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对发包商的业务进行高效的支持。这需要利用全球的优质资源。从而对承包方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可知,发包方在进行外包决策时,首先要对公司业务进行分析,确定哪些是核心业务,哪些是非核心业务,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业务不能外包。确定战略目标后,其次就是选择合作伙伴,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服务成本;服务能力。作为承包方,如果要承接服务外包,就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二)承包方需要具备的条件
1、基于成本因素分析。发包方的成本可以基于其外包前后成本的比较进行分析,外包前的成本=内部生产成本,即企业在内部进行生产的成本。外包后的成本=外包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外包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假设在美国境内开发软件的生产成本为100%(内部生产成本),离岸外包的生产成本为25%(外包生产成本),可以节省75%的成本。但美国软件客户平均实际节省的成本只有大约25%,相差50%。这50%就是离岸外包所增加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主要是发包方进行信息搜索、谈判、签订合同、监控合同执行情况等所发生的费用。发包方进行外包决策的原则是,外包后的成本<外包前的成本。即外包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内部生产成本。那么作为承包方必须具有低生产成本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低生产成本优势即在劳动力成本、办公房租及设备、税收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的获得主要在于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建设。如法律环境,发包方对外包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信息安全立法等法律环境非常重视,特别是一些研发型企业。如果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将减少发包方在谈判、签订合同、监控合同执行情况等所发生的费用,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2、基于服务能力因素分析。服务能力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的角度。一是专业资源:包括服务外包专业人才、有效的营销渠道、沟通能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特别是关键性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中国外包企业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中国大多数软件出口业务实际上是从中间人获取的小型转包项目,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外包合同。中国大多数供应商甚至不知道最终用户是谁。由于文化差异、语言环境等问题,中国服务商对欧美市场沟通能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主要面向日本市场。二是规模、财务能力:中国软件行业的主要劣势之一是多数软件公司因规模太小而无法获得像样的外包合同。三是管理能力:开发程序标准化是减少软件开发不确定性,进而减少交易成本的最佳选择。由carnegie Mellon大学软件工程学院(SEI)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已越来越成为离岸外包市场的业界通用标准。发包方一般只将获得3级或以上CMM认证的承包方列入初选名单。中国在
CMM认证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与印度相比,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但在综合服务能力上落后。
3、综合分析。综上可知,发包商选择承包商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硬环境如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如地区文化和价值观、法律环境、语言环境、人力资源储备等。二是承包商的成本、能力要素。即生产成本:如劳动力成本、办公房租及设备、税收及管理等。服务能力要素:如专业资源、规模、财务能力、管理能力等。发包方选择承包方时一般遵循“先選择国家,再选择合作伙伴”的原则。即先选择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要素。再选择承包商的成本、能力要素。所以,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可从以上因素进行着重考虑。
四、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改善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
一是提高认识,解决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充分认识服务外包是一种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出口方式,有利于增加新的发展机会。二是进一步改善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高峰时段互联网的服务效率。三是加强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高级人才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海外企业的裁员契机。廉价、快速获得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外语好、又熟悉海外市场的海归人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接单的数量和接单的层次以及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成功率。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外商对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呼声颇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打造商业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二)降低服务外包提供商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鼓励政策。二是对外包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提供支持,减轻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三是建立行业协会及数据库。由政府支持建立行业自主管理的行业协会,如外包服务企业协会;建立行业数据库,向外包发包商提供客观权威的外包服务提供商数据,降低搜寻成本。
(三)抢抓机遇,鼓励外包企业海外拓展,促进企业国际化
从印度的发展路径来看,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就是其外包产业海外并购的历史。金融危机使欧美国家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可通过并购重组资产和业务,将海外业务转移到国内,加速外包的发展。中国外包企业目前规模普遍较小,积累资金有限,政府应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外包企业海外拓展,并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带头作用的服务外包企业。
(四)明确市场定位,海外、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荐阅读:
北京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08-10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若干建议07-26
大力发展10-3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06-16
大力发展安徽文化产业09-02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05-12
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05-10
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05-15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