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风险(精选12篇)
金融体系风险 篇1
1 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活动而产生的, 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当中的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其资产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显现, 如资产或债务、未来收益等价值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1]
相应的, 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得失。金融风险管理任务之一就是对发生这种波动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大小作出有效判断。
2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 我们所谓的风险管理体系, 就是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和手段, 通过手段的调节, 对市场进行引导, 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面对复杂而难以掌控的金融市场, 投资者的行为和目的迥异, 难以进行追索, 很难监控和把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一个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在保证自身运行稳定的前提下, 引导市场,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 达到控制风险和引导市场的效果。
3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金融风险管理日趋重要。金融风险给金融市场、国家经济甚至国家安全带来的极大消极影响, 在国际上, 许多金融机构和组织、大型企业、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求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来对金融风险实施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
4 金融风险体系的管理建立步骤
4. 1 确立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4. 1. 1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指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从而实现经济单位价值最大化。
近代风险学者克莱蒙认为,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存组织生存的能力, 并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以保护公司的人力与物力, 保障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海灵顿 ( Harrington) 认为,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
4. 1. 2 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包括的方面
( 1) 企业与组织及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这可谓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风险管理方案应使企业和组织能够在面临损失的情况时得到持续发展, 在面对意外事件和风险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意味着通过金融风险管理的运行, 能够使个人、家庭、经济单位乃至社会免遭风险损失的重创。
( 2) 保证企业经营恢复正常运转。风险事故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程度不同的打击和损失, 进一步影响或打破企业的常规状态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甚至可能会使组织陷于绝境。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助于企业快速回归正常运营。同时, 使其尽快回到损失前的水平, 并使企业尽快实现收益稳定增长。
( 3) 缓解消极情绪, 提供安全保障。风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会导致物质损失, 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 通过心理引导, 消减人们因意外灾害事故导致的心理压力, 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4. 2 金融风险评价
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4. 2. 1 金融风险识别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对隐性及显性风险进行系统的区分和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4. 2. 2 金融风险衡量
这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或程度、风险范围进行预判和估计, 并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 2. 3 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
这是指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优化配置各种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 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是金融风险评价的必经之路。
4. 2. 4 风险评估方法
( 1) 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 全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 也叫盈亏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 指分析有关产品的产销数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引导企业选择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使企业获得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决策。[3]
由此推算企业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产量水平才可以弥补企业的总成本, 即, 盈亏相抵。这就是盈亏临界点分析。用公式可表示为: BE = FC/ ( SP - VC) 。其中, 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 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 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企业业务量如低于此点, 就发生亏损; 反之, 则获得盈利。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该指标说明企业要实现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业水平。其公式: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 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正常开工的业务量
安全边际: 指实际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的差量。经济含义是指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公式如下:
安全生产业务量 = 预计业务量 - 盈亏临界点业务量
安全边际率 = ( 安全边际/实际业务量) ×100%
销售边际率 =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 = 安全边际率* 贡献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边际部分 ( 即超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 的贡献毛益率才构成为企业的利润。
( 2) 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是指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投资项目效益指标有重大影响的敏感性因素, 并分析估算其对项目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 进而判断项目承担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研究方法。
1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敏感性分析的对象是具体的技术方案及其反映的经济效益。故方案的一些经济效益评估指标, 如: 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都可作为敏感性分析指标。2计算该技术方案的目标值。一般将在常规状态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值作为目标值。3选取不确定因素。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取方案中变动可能性较大、并对效益目标值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例如: 产量规模变动、产品售价变动、投资额变化等。[4]4计算不确定因素变动时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完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时, 则要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变动其中一个不确定因素。以此类推, 以此求出每个不确定因素本身对方案效益指标目标值的影响程度。5找出敏感因素, 积极分析和应对, 以提高技术方案的抗风险的能力。
4. 3 风险控制
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处置是解决金融风险的方法和途径。现如今,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 我们应当积极借鉴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先进经验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范式与标准为指导, 在我国金融界推行金融风险管理八项措施:
( 1) 风险预估及控制: 金融机构要预判短期借进、长期贷出的风险, 面对突发事件要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 2) 套现能力: 在资金不亏损的前提下, 金融机构必须保持或增加其将资产转为现金的能力。
( 3) 分散化: 金融机构应重视资金来源、贷款和投资种类多样化, 防止过分依赖单一资金来源或投资种类。
( 4) 经营控制: 金融机构要对所进行的风险交易操作需要严格的控制, 及时注销信誉极低合作对象的交易, 将损失降到最低。
( 5) 透明度: 金融机构要通过交流和公示规避自担风险, 建立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 6) 资产质量: 充足和高质量的资本准备将会提升其收益水平, 同时应保证资本的充实度, 以应对未知的风险。
( 7) 金融信息化: 这是金融发展大势所趋, 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来降低交易成本, 加快金融创新。
( 8) 金融技术的知识产权: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注意保护金融技术知识产权, 增加资金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 以保证金融安全。
5 结 论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同样地,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也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看待其建立。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建设,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 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而言之, 一切衡量风险的指标都只是辅助风险控制的方法, 而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还要依赖于对于风险以及整个市场的研究和了解,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市场波动, 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
摘要:当下中国经济水平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我国金融市场也同样出现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应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和重视。本文通过论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并系统地介绍了建立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步骤等。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步骤
参考文献
[1]史春魁.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介版) , 2007 (3) .
[2] (美) Scott E.Harrington, Gregory 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9版.郑艳文, 荆国勇,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王青.金融风险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3.
金融体系风险 篇2
一、引言
2013 年,在中国金融大变革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全民热点话题,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步重视互联网金融部门的设立。但是也有不少风头强劲的 P2P 行业出现了公司倒闭或者跑路,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先天的缺陷。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客户资金的安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金融审计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动态博弈论为理论基础,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个维度构建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系统,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论述,使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突出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形成去中介化的独特运营模式。中介机构的缺失,资金提供者与资金需求者发生直接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资金提供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资金筹集和运用的不确定性,是引发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
金融对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应用产生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风险和操作风险,例如病毒入侵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都会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具有破坏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虚拟性,使得潜在风险难以通过常规检测得以发现,从而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单位在审计前存在于财务报表整体关系密切的重大错报和对财务报表认定有重要影响的错报。一方面,由央行制定的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较为宽泛,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为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外部资源,其管理层利用相关监管政策存在的空白粉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影响财务报表重大报错。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董事会很大程度上被股东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为管理层操纵财务报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
为防范上述风险,我国确立了互联网金融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的监管原则。但在上述原则下实施的金融监管仍然无法与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相匹配。国家审计以其独特的强制性和宏观性能够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实行再监督; 民间审计具有覆盖面广和专业性强的优势; 内部审计能从源头进行监督和防范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以国家金融审计为主导、民间金融审计为主要力量、内部金融审计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的工具,具备的独立性、强制性和宏观性等特点。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应该充当主导地位。国家金融审计以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为审计主体,从微观层面而言,主要审计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 从宏观层面而言,又主要聚焦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
民间金融审计具备的覆盖面广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主要力量。首先,民间金融审计能利用其广阔的覆盖面弥补因审计盲区带来的防御弱化。其次,民间金融审计储备和培养了大量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在面对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业务范围更加宽广、内容更为复杂的互联网金融时,依旧能以其专业技能准确识别潜在风险和错报。民间金融审计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来实现帮助利益相关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及风险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督促互联网金融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的审计目标。
内部金融审计具备的内向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核心。内部金融审计作为设置在机构内部的职能部门,对本机构知根知底,具有先天性的信息优势,不仅能够通过及时获得最详细的信息来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微杜渐,而且能够对机构个体进行全面动态的监督。在我国,有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完全理顺,包括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及作用领域等等。
四、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实现路径
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其法律地位,明确国家金融审计在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已制定并实施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金融审计对当前政策法规存在的漏洞及实施监控存在的薄弱环节的反馈作用,为监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推进互联网金融政策体系的完善,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发挥国家金融审计在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充分调动民间金融审计资源,聚焦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真实性审计,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可以放权民间金融审计,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运营情况、财务情况,以及项目真实性进行审计。提高对民间金融审计意见及相关资料的利用率,为政府金融审计确立主导地位提供最有力的支撑。以民间金融审计为主要力量,政府金融审计便能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金融安全中的主导作用。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建立有效的报告关系。根据国有单位性质不同和治理结构的不同,可设置不同的内部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应当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日常工作; 有些单位还可以建立审计委员会,由总审计师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特殊作用。加强对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审计力度,突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从内部化解风险。注重对机构经营活动效率、效益性的审计,规范机构的经营行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因门槛低、操作便利、交易成本低等优点获得了金融机构的青睐,但它在提高金融普惠性的同时增加了金融风险,也对当前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希冀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为未来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和有序发展提供指引。国家审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审计建议、标准; 民间审计机构应秉承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来源资金进行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应在国家审计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各种风险防范于事前。
参考文献:
[1] 李有星、陈飞、金幼芳。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 [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 44) .
[2] 王永海、章涛。 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构建 [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 ( 4) .
[3]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 国际金融研究,2013 ( 8) .
[4] 赵澄。 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J]. 财会月刊,2015 ( 12) .
金融体系风险 篇3
关键词: 金融衍生市场 风险监控体系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32-02
一、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比较高,市场体系比较脆弱。尽管金融衍生市场具有转移风险的功 能,但是金融衍生市场在集中转移,分散和分配金融风险的同时,却呈现出其自身运行的高 风险性。更令人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不是运用衍生交易来保值,而是利用其高 杠杆比率以小博大,并因而加剧金融市场衍生市场的不确定性。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4年主 持完成的“普罗来歇尔报告”(The Promisel Report)的研究,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风 险可以分为企业特定风险(Firm-specific Risk)和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两大类 。并且两大类风险的存在都具有客观性。
二、企业特定风险主要有以下五种
1.市场风险。
即衍生产品价格对衍生产品的使用者发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也即衍生产品的价格产生逆 向变动而带来的价格风险。从理论上说,无论衍生工具价格如何变动,衍生工具与其基础资 产的损益相抵,不应当存在市场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完全的风险对冲很难实现。 同时,金融衍生市场与基础性资产市场在价格变动上是互动的,并且,衍生市场对基础市场 异常敏感。在完全放开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基础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价格波动是 没有限度的。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波动往往导致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暴涨暴跌。这种涨 跌将带来金融衍生交易的巨大风险,甚至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崩溃。当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 与其基础性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动并不完全成比例时,在存在对冲缺口时,就会进一步导致风 险头寸的扩大,进而引致巨大的风险。
2.信用风险。
即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对于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信用担保是通过 交易所设定的保证金制度并通过清算所监督实施的,因而规范的交易所的信用风险是很低的 。但是,在场外交易市场中,由于交易对手是分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并且信用风险是时 间和基础资产价格这两个变量的函数,而许多基础资产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过程。因此,衍 生工具的信用风险比传统的信用风险更复杂,并且更难以观察和预测,信用风险随时可能发 生。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无法获取市场价格,使得交易者 无法平仓,交易者只能等待执行最终交割的风险。一般特定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交割期临 近时流动性可能会有所降低,如果有大量的未结清头寸,这时可能难以在金融衍生市场 平仓,或者只能部分地进行平仓。这种条件下衍生工具的价格往往易出现剧烈波动,这更加 剧平仓交易难度。另外,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市场深度不够,往往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 有的新产品,一遇市场剧烈波动,就难以找到交易对手。而金融衍生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新的衍生产品或工具层出不穷,因此,流动性风险是重要的风险。
4.操作风险。 即由于技术问题,报告及控制系统缺陷以及价格变动反应不及时等引致损失的风险。它们在 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并在无意状态下引发市场敞口风险和信用风险,要矫正这些问题往往 会导致损失。
5.法律风险。指合约内容法律上有缺陷或无法履行的风险。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中可能经 常出现。这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是新的金融工具,而且层出不穷,产生纠纷时,常常会出 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加之,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都是全球化的,真正要 对之实施有效监管,必须有各国货币当局参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管辖和国际协调。由于 任何金融交易都存在着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从理论上看,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是可以通过 有效管理来进行避免。
因此,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衍生工具风险,还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 三种风险互相不独立,即市场风险的显现,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显现和加剧; 信用风险的暴露也可能诱发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是信用风险和市 场风险的导火索,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可能是流动性风险的助推剂。
三、系统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金融机构同质化倾向。
一方面,金融衍生市场的高额利润,使金融衍生市场成为银行业务的新领域;另一方面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使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功能发生了变化:同一种经济功能,可以通过 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金融机构来实现。比如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使期 权交易所可以提供和保险公司相同的保险服务。保险公司为了防范风险也要介入衍生工具市 场。这样,金融业的业内竞争、业外竞争日益激烈,使得金融机构体系出现同质化倾向。同 质化倾向又导致金融机构体系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机构结构在某一市场发生问题时会因为 “共振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
2.衍生工具市场与基础资产市场关系密切。
金融衍生工具因基础性产品的风险存在而产生,衍生工具的交易往往需要通过与基础性 产品的对冲交易来完成。例如,期权头寸通常不是以一个相等或相反的头寸进行套头交易, 而是在与衍生品相关的现货市场上的一系列交易中完成的。这一动态套期保值技巧不仅密切 了衍生品交易与其基础资产价格的联系,而且会由于对期权对冲头寸的反复调整而使基础资 产价格变化的幅度增大。基础资产市场价格波幅加大将激发相应的衍生品交易规模扩大。因 此,一个市场体系发生金融动荡,另一 个市场体系就可能很快被蔓延和波及。
3.信息不对称、不充分,导致衍生市场的监管缺位。 由于许多衍生品是表外业务项目,使直接市场参与者评估对手承担的相关风险变得更加 困难;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使得既定的会计制度在反映交易边界、评价风险、确认市场价 值、披露财务事项等方面明显缺乏标准和能力。进而使监管当局更不能及时了解风险的积聚 以及风险的暴露程度。
4.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全球性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发展源于金融全球化加速的过程,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全球性特征, 一个市场的波动很快就会传导到世界的其他市场,这种波动的连带性更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日新月异,发展到使得大部分市场参与者以及各国货币当局来不及反应的程度。简言之,金 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基础性产品之间以及各 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金融体系的每一个 角落。
四、中国金融衍生市场风险监控体系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有效性存在问题。
第一,监管设置不当。首先,从市场准入的角度看,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由银监 会负责。银监会把能够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限定为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信托 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而把券 商、投行和专门从事衍生品交易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排除在衍生品交易的大门之外,已 显不妥。其次,从监管对象的角度看,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日益交叉,使整个金融 机构的业务趋于综合化,金融集团的发展初露端倪,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中银国际等银 证合作、银行与基金的合作等势不可挡。如银河证券与荷兰银行明确就衍生品交易达成协议 。 混业经营逐步加强的趋势,使得目前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难以有 效发挥作用,且易导致监管歧视。
第二,监管覆盖不全。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尤其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可以根据客户 的要求(量身订做),随意性大、组合能力强,导致新的衍生品层出不穷。这就导致监管措施 和相关法律法规难以跟上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难以做到统一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同时, 监管体制落后不但导致预期监管目标无法达到,还会刺激监管套利的出现。 目前, 国际上的金融衍生品在几年前就已超过1200种。目前,我国虽然还很少,但随着市场需求的 扩大,种类会迅速增加,将使我国原本就已覆盖不全的监管更加难以跟上衍生品市场发展的 步伐。
第三,监管手段落后。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两个重要手段, 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使得在现行会计制度下这两个重要手段日显落后。金融衍生品交 易大多为表外业务,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监 管部门难以通过财务报表获取充分的信息。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交易,没有类似于交易所这样 的机构提供统一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其市场透明度更差。而银行在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 ,可绕过巴塞尔协议对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盈利性,且不影响银行资产 负债表的状况。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交易越来越多,不但增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 而且传统的监管手段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四,监管效率低下。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加上虚拟性,使其交易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 表现为某个时点的交易,而是一个过程,交易价格随时发生变化。金融衍生品交易还具有开 放性,直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此外,衍生品复制组合能力强,金融 机构可通过衍生工具将受监管的头寸重组为监管力度较弱的工具。这些特点不仅对衍生品的 市场参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 生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者对衍生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 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目前西方国家普遍缺乏熟悉衍生品运作与管理的监管人员,我国更是 如此。
五、结论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从总体上讲,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的经济制度基础基本具备,但微观市场条件存在缺陷,两者之间存在不协调。随着市场化水 平的提高,金融深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金融业承担国民生产总值90%的分配和运行, 金融资产比重迅速提高,股票市值、国债规模越来越大。加上,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 央行体系的改革,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和监管水平。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的建立,标志 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经济市场化、金融深化形成了发展 金融衍生市场的强大动力源,而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则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 是 我国对衍生工具的监管缺乏经验。我国对证券业、商业银行、保险的监管分别由证监会、银 监会、保监会分别执行,对于股票现货市场的监管都存在证监会和证交所之间的监督职能纠 缠不清的问题,如果衍生金融业务合法化后,对衍生业务的监管是由谁为主,依据什么原则 划分还难以确定。对衍生金融发展的其他约束还有观念上的束缚因素,传统观念中存在对买 卖空交易和投机性交易的道德排斥,使得对衍生金融交易有心理上的忌惮,这些都将对衍生 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主持.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路径研究.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二 期资助课题的系列报告之一,2005
2.邢天才.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市场的几个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
3.胡怀邦.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的战略思考[M].财贸经济,2000(9)
4.龙浩.WTO与金融衍生市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12月第22卷,增刊
5.谭燕芝,蔡伟贤.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比较与启示[M].求索,2005(4)
6.李靖野.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思考[M].中国金融,2000(9)
7.李国俊: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研究[M].农村金融研究,2000(11)
8.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M].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20卷,2003( 12)
9.江岩.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若干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3(1)
10.田立.关于建立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必要性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2004(9)
11.谢全彪.关于我国建立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理性思考[J].经济师,2004(2)
12.邱蓉,周万生,曹敏.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府新论, 2001(4)
13.余波,单树峰.机构投资者与金融衍生品市场[J].商业研究,2004(23)
金融风险度量的指标体系研究 篇4
一、金融系统风险测评视角选择
风险的本质属性在于风险的负面性;风险的负面性是指风险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它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损失的概率,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可能损失的数量,是指损失一旦发生,损失的数量或程度有多大;(3)损失的不确定性或易变性,是指在损失域内损失的易变程度。风险负面性三方面的内容,对风险的描述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可能损失的数量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尽管Fishburn等指出不确定性不是风险的本质属性,但他所指出的不确定性是整个可能结果的不确定性,既包括损失,也包括收益;而这里所说的不确定性是特指损失域内的不确定性或易变性。这种不确定性是风险负面性的重要方面,也是风险的本质属性之一。除风险的负面性外,人们谈论风险时往往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时间而言的,因为时间区间不同,影响投资者收益的各种因素也不相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大小也不同,因此,分析风险时必须明确分析时间和区间。它包括损失的概率、可能损失的数量以及损失的易变性三方面内容,其中可能损失的数量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这种风险定义,较全面反映了风险的本质属性,克服以前定义的不足,更强调可能损失的数量在描述风险中的作用,更符合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因此,基于这种定义的风险计量和风险计量指标的设计,对风险的描述与计量将更为全面、合理,其风险的预测和控制也更为准确和有效。
对于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一般是从三个方面:从影响所涉及的因素上看,一般从盈利能力、风险敏感度、流动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几个方面考察;从政府集中监管的角度看又分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当然,从影响时期及调控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筑了“构建金融系统稳健型三维框架图”。
二、金融风险的类型
金融市场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子(如利率、汇率、股价等)的不利波动而导致的金融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绝大部分是金融资产,利率波动会直接导致其资产价值的变化,使机构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威胁,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常把利率风险单独列出。
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更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的降低导致其债务市场价值的下降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对衍生金融产品和基础金融产品的影响不同。
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流动性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它是其他风险在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例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和收益而导致流动性风险,还可能引发“金融恐慌”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非流动性。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潜在损失。包括:执行风险,即当交易执行错误或不能执行而导致的较大延迟成本或受到惩罚,以及由于机构后台操作出现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由于诈骗和技术问题而导致的风险,诈骗风险是指交易员故意提供错误信息;技术风险是指交易系统的错误操作或崩溃而导致的损失,也包括由于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或关键人员出现事故而造成的损失。风险定价过程中的模型风险,即交易人员或风险管理人员应用了错误的模型,或模型参数选择不当,导致对风险或交易价值的估计错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直接与机构的管理系统相关,虽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但引起的损失可能非常巨大。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当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或监管部门授予的交易权利时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往往与信用风险直接相关。法律风险还包括合规性风险和监管风险———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如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导致的风险。由于各国的法规不同以及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不同,因此,不同交易对手的法律风险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三、金融风险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银行业指标体系的选取主要从银行财务指标来评价银行的风险程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营运性。上市银行只有保持良好的盈利性,才能稳定股价吸引投资者。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及时兑现各种资金需求或是回收资金的能力,它对商业银行尤其重要,可以说是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是指银行资产、信誉、收入以及其它所有经营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是商业银行经营考虑的首要因素。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取决于两个方面,即资产的安全性和资本的充足性。商业银行的营运性则体现银行运用本身资本和有效控制成本扩大利润的能力。
证券业指标体系的选取主要从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方面来看。系统风险即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控制的重点,用不确定性来反映,即方差大小。非系统风险包括市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
保险业指标体系的选取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流动性、盈利性、经营能力。
从“特征维”出发,参考各类指标划分,综合各种影响因素,依据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原则:全面系统性原则、简明科学性原则、灵活可操作性原则、可测性原则。本着“多指标,可量化,独立性”原则,构建了金融风险测评指标体系。
四、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传统或经典的金融市场风险度量,就是测量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金融资产(证券组合)价值损失的大小。最初的金融市场风险测量方法———名义量法非常简单,名义量法认为进入交易的证券组合都处于风险之中。但现实中只有极少的情况下,整个证券组合才能全部损失,多数情况下只有部分处于风险状态。因此名义量法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方法,无法满足日趋复杂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管理风险的要求,为此人们引入了更为精确的风险测量方法。
根据经典的市场风险度量的含义———测量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价值损失的大小,市场风险测量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测量市场因子的变化与证券组合价值变化间的关系,如Delta、Beta、久期和凸性等;另一种方法是测量由于市场因子的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收益的波动性———收益偏离平均收益的程度,常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差表示。
第一种方法实质上是测量证券组合价值对其市场因子的敏感性,所以称为灵敏度方法。灵敏度方法由于简单、直观而在实际中获得广泛应用,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灵敏度,如针对债券等利率性金融产品的久期和凸性,针对股票的Beta,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Delta、Ganmma、Vega等。灵敏度方法在测量市场风险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近似性;对产品类型的高度依赖性;对于复杂金融产品的难理解性;相对性,灵敏度不能回答某一证券组合的风险损失到底是多大,市场因子的变化是随机的。
第二种方法是一种统计方法,反映的是证券收益的波动性,因此称之为波动性方法,用标准差和协方差描述。这种方法“似乎”解决了风险测量问题,可以得到其收益的平均波动。但这种波动性的描述同样没有解决风险度量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波动性只是描述了收益的不确定性———偏离平均收益的程度;另一方面,波动性也并没有确切指明证券组合的损失到底是多大。由于市场因子的随机性,证券组合的收益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证券组合市场风险的度量,应该通过证券组合收益的概率分布进行描述———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的可能损失。这就引入了市场风险度量的Va R方法。
Va R是指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度),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Va R描述的是市场正常波动下的最大可能损失,现实中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极端市场情形大量存在,会导致致命的风险。因此引入压力试验和极值方法作为Va R的补充,压力试验的核心在于产生、模拟一些违背Va R模型假设的极端市场情景,并评价这些极端情景对证券组合价值的不利影响;极值方法则采用统计方法,通过描述价值变化的尾部统计特征,给出极端条件下Va R与概率水平的准确描述。Va R方法最大优点在于测量的综合性,可以将不同市场因子、不同市场的风险集成为一个数,较准确测量由不同风险来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潜在损失,较好适应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全球整合性趋势。因此,Va R方法在风险测量、监管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成为金融市场风险测量的主流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涛.金融稳健指标体系评述[J].西南金融, 2008 (3) .
[2]郭宣辉.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J].企业导报, 2009 (4) .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爆发,至今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冲击始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银行被迫联手干预。第三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本点。第四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联储拟注资250亿美元。第五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缺失使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监管松弛和内部管理松弛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监管松弛表现为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管理层缺乏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动向和真实信息的有效制度安排及措施手段,缺乏对有关从业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奖罚不明,渠道不畅。金融监管松弛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12月15日,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一直向其客户承诺每月约1%的投资回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从未亏过。据估算,投资者们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名单却越拉越长,既有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的投资者,也有为数不少的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还有许多和他同为犹太裔的富翁。全球多家著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二十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金融作家Gunther Karger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总检察长投诉,要求调查该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职责。震惊全球的麦道夫案**还未平息,美国又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以涉嫌“大规模商业欺诈”指控得州的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董事长艾伦·斯坦福及其旗下3家企业欺诈80亿美元。多年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曾发现美国得州大亨斯坦福集团涉及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大问题的信号,但监管机构每次都让该公司缴相对小额罚款了事。近期,英国版麦道夫—一名外汇交易商涉嫌欺诈4000万英镑被捕。这是英国第一次因信贷紧缩而引发的大型案件。金融监管缺失状况从上述典型案例可见一班。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主要从家监管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3.1 金融监管目标要以安全优先,兼顾效率
金融安全,在更学术的层面上被称之为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以及清算支付的功能,而其在出现各种冲击以及结构性变化时,依然能够发挥其基本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金额维持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它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现代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应注重兼顾协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来实现三者的要求。在金融实践中,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安全性摆在首位,这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警示。
3.2 金融监管主体要加强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型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央银抓们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专门机构,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行驶管理只能,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近年来,一些国家将银行监管部门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在监管机构分离,渐趋专业化的同时,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来看,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足以确保这个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交叉发展也使得针对特定类型金融机构所实施的监管效力被不断削弱。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监管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同意的体系当中,或者在保持专业监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3.3 依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活动,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为了对金融机构监管,每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出了一系列兼容监管法规作为金融监管的依据。就西方国家而言,其金融监管依据是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协议和核心原则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对稳定金融体系具有很大作用,成为全球通用的银行监管文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银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的资本协议已经那个越来越滞后于风险监管需要。2004年6月,在经过长达6年的的制定期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巴塞尔协议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Ⅱ)。新资本协议反引发了现代景荣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反应了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活动的游戏规则。例如,审慎合理的风险承担、科学准确的风险衡量、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科学合理的资本配置和风险敏感的资本监管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银行的经营活动面临的诸多风险提供了风险敏感性更强的监管框架;为金融业管理金融风险设定了资本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资本金收益。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要求不仅仅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挂钩,而且还与其他实质性风险联系起来(比如支柱1下面的操作风险以及支柱2下面的利率风险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界的“游戏规则。目前,很多国家还不具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随着新资本协议在美国等十国集团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该行列。该协议将在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以及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4 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造就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可变利率存单、金融期货合约、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金融期权、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派生型、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型使金融监管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化。
二战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非金融机构。目前,非金融机构在发达国际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发展迅猛,并且其资产和负债规模所占的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领域日益拓宽,在金融创新、资产重组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因此,从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考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济影响和货币供给方面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应不得不重视和加强对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3.5 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其他合作,提升防范国际
金融危机的能力
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一是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二是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三是监管机构加强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其中包括跨国境的资本流动;四是监管者和其它相关当局应当在防范危机、加强管理和应对措施上加强合作;五是发展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积极探讨必要十一的增加呢国际或作与协调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过金融危机的能力,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欧盟建议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2月25日
[2]2009年2月27日,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电视主持人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的专访
[3]《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胡锦涛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15日
[4]《金融理论研究》主编:王国刚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4月
金融体系风险 篇6
摘 要:互联网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更为微型的客户对象导致的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导致的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包括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缺乏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手段以及缺乏明确的法规监管。传统中央银行为主导的线下征信体系覆盖率低、成本高并且相对封闭,大数据征信依托多样化、高频率和高体量的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搜集和处理能够反映主题行为习惯的全方位、多维度信息,构建反映其性格特征、身份特质、履约能力等多维度的定量模型,利用各种算法推断其信用特征,并获得量化信用评估结果。大数据征信体系发展需要鼓励建立行业协会、规范产品标准和重视数据隐私保护。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征信体系
1 互联网金融中信用风险的表现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资源,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采用新金融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兴行业。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2014年11月24日发布的《2014年测量信息社会报告》,2014年全球网民共30亿,占居民总数的40.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1/5的网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 年 12 月,中国有6.49 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中有5.57 亿手机网民。3.04亿用户使用网上支付,网民中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为46.9%;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为2.17亿,网民中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为39.0%。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
谢平和邹传伟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与金融相结合的,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2014年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撰写的《互联网金融手册》中,互联网金融被定义为一个谱系概念,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李耀东和李钧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具有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应该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即服务长尾市场、普惠和去中心化的金融。主要特点为服务于长尾市场;具有海量用户;关注个性化需求;重视创新;正视风险;重视用户体验;重视开放性;重视社会化营销。
所谓信用风险即客户未能按期还本付息,或者说债务违约导致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中,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互联网金融中客户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
1.1 互联网金融的用户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客户对象往往是传统银行信用体系未能覆盖的群体,对这些群体的信用风险的度量往往需要更为专业的手段。以P2P网贷平台的鼻祖,成立于2005年3月英国的Zopa(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为例,他们发现存在着“自由组织者”的群体,即自雇、从事项目的或者自由职业的非“全职”就业者,如顾问和企业主等,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方式很不规律,尽管具有信用能力,却由于不符合传统金融信用要求中稳定收入证明等要求,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充足的信贷服务。Zopa的团队估计在英国约6000万总人口中有600万的“自由组织者”,并且预测在未来的10到15年,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会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机构只重视客户生活和收入的稳定性而忽视了这一趋势。针对这一目标群体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Zopa发展迅速,从诞生时只有300个用户,几个月内用户量就超过了25000人,2012年注册用户超过90万,2014年末累计发放贷款超过7亿英镑(约10.55亿美元),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P2P网贷平台之一。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借贷主体是资金规模小、很难在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以及工薪阶层甚至学生群体等。从银行服务的企业客户来看,银行对公司贷款中80%左右的贷款投放给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型企业,贷款额度一般在500 万以上,小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经营贷款仅占20%左右,额度一般也在50 万以上,平均200-300万左右。而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远远不能达到银行的贷款金额标准。以阿里小微信贷为例,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阿里小微信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户均贷款仅仅4万元。阿里小贷最大的特点是“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订单贷款作为淘宝、天猫卖家使用最频繁的信贷产品,要求支付万分之五的日利率。2012年,所有客户年均使用30次订单贷款,平均每笔贷款周期为4天,全年实际融资成本为6%。阿里小贷单笔贷款的操作成本极低,仅为2.3元,与银行2000元左右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形成巨大对比。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个人客户也同样具有资金规模较小的特征。以蚂蚁金服的个人客户为例,由于蚂蚁金服的大部分个人客户都开设余额宝账户,所以旗下各种产品的用户基本都是余额宝的一个子集。根据天弘基金的年报数据,截至2014年底余额宝开户数1.84亿户,户均账户余额3,133.47元。而截止2014年12月,工商银行开户数4.65亿,招商银行开户数5600万,北京银行开户数1137万;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个人存款总额分别为71,886.07亿元、10,930.27亿元和1,851.29亿元,可以算得户均存款余额分别为15,459.37元、19,518.34元和16,282.23元,银行体系内客户平均存款余额为余额宝客户平均余额的5倍。这一方面反映了传统银行业依然是个人存款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互联网金融面对的客户群体总体来说金额较低,风险更大。
1.2 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特征导致的信用风险
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止2015年5月底,正常运营的P2P平台有1946家,累计问题平台数量661家,占全部平台总数的四分之一。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达1932.14亿元,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突破6000亿元。(表1)
从网贷平台的市场份额来看,各网贷平台竞争激烈,彼此差异不大,排名前十的网贷平台贷款余额合计仅占市场总份额的1/3左右,这与国外成熟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以英国P2P平台为例,排名居前的ZOPA、RateSetter、Funding Circle、MarketInvoice这四家P2P平台的市场份额就占行业份额的70%左右。美国P2P行业基本为Lending Club和Prosper两家平台所垄断,合计占有96%的市场份额。
不仅网贷平台尚处于群雄争霸,一片混战之中。网贷平台良莠不齐,问题平台频频出现。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止2015年6月,已经320家网贷平台跑路,336家网贷平台出现提现困难,73家网贷平台停业,另外7家网贷平台由刑侦介入。
除了网贷平台自身恶意欺诈投资者出现信用风险之外,网站自身由于技术问题也会发生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计算机、互联网、各类移动终端、数据库以及各类软件系统而运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高度暴露在系统性故障以及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恶意代码等的攻击之下。利用系统漏洞和平台设计缺陷,黑客可以通过侵入核心信息系统来获取客户信息乃至盗用客户资金;而计算机病毒、恶意代码等的扩散,也可能引发系统性崩溃。传统金融中只会导致局部损失的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会威力倍增,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容易引发声誉风险和挤兑等连锁反应,甚至可能由于信任危机和流动性风险,导致风险从互联网金融向传统金融扩散。由于中国互联网金融普遍未能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制造和操作系统开发技术,因此对于引进的国外技术是否存在后门、漏洞等情况并不了解,只有通过增强相关软硬件设备的自主研发设计以及制造水平,才有可能解除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通过建立行业内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制定具有国际领先性的行业技术标准,有助于预防选择性技术风险的一再重演;从长远来看,还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新型金融技术标准,因为只有拥有制定标准的发言权,才能在未来国际金融业务中掌握主动权。
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
2.1 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的强势控制,200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建设工作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经过10年时间实现了8亿人口的覆盖,但是截止到2013年底,央行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仅为3.2亿,占13.5亿人口中的23.7%。央行征信数据搜集的信息维度比较少,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身份证号),以及所持有的信用卡、银行卡消费、取现、转账等记录等。仅仅依靠这些信息无法全面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状况,远远未能满足借贷市场的需求,很多没有信用卡或从未跟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人群很难获得信贷服务。而在美国,征信体系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5%。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数据不充分、信息不真实挑战,使得人力采集数据仍然是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大多数P2P公司都主要是线下模式,千人员工以上的P2P平台不在少数,有些知名平台员工总数甚至超过了万人。对于用户信用审核的风控偏重于银行卡交易等流水的审核,国内整个P2P行业中信审人员所占比重非常大,使得国内P2P平台的成本控制很困难,线下销售和进行尽职调查的成本(包括对应的人员工资)要占到整体成本一半以上。预先批准、自动决策、风险定价等定量技术在中国尚属稀缺,由此导致的客户获取成本居高不下。美国信贷业的获客成本约为200-300美元(购买一条征信数据、加一个信封邮票、加人工处理费大约每个邀请函成本1-2美元,除以低于1%的响应率),而中国信贷业面临的线下获客成本高达上千美元,这是导致借款人融资成本高、风险质量低的主要原因。
P2P借贷高度依赖线下团队进行征信,这一现状存在严重的弊端。
第一,线下征信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对人力、物力投入需求极高,提高了整体信贷成本,造成不经济性。对于额度较小的信用借款来说,其高昂的征信和审贷成本给借贷双方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借贷平台更倾向单笔金额高的借款,长此以往,P2P借贷的普惠价值和补充作用将被逐渐损蚀。
第二,线下征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利于形成标准化的征信技术。不同平台的征信流程、资料搜集重点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平台,采用了标准化的线上评估方式,不同信贷员、审贷员的风格、特点也导致信贷报告千差万别。这种差异导致征信标准的割裂,不利于信用资源的互通互享。
第三,线下征信的高成本阻碍了征信数据的共享。由于各个平台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线下征信,这些征信数据被视为核心资源乃至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平台、征信组织的共享意愿大大减弱,导致重复征信和征信资源的浪费。
第四,线下征信的高昂边际成本还妨碍了行业的高质量扩张。尽管近几年的国内P2P借贷行业发展迅猛,但主要依靠人力、资金等非技术要素的投入增加来支撑,这使得P2P借贷日益成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体现的是粗放式增长,未能发挥其技术创新优势,常常招致批评。
缺乏社会化征信体系,还导致另一弊端。国内大多数P2P平台申请借款人的数据由用户自行提交,在真实度上会大打折扣,存在很大的漏洞和风险;而国外的做法则多是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购买第三方数据等方式获取,能够保证信用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效率。
2.2 缺乏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
目前普遍的情况是:P2P网贷平台、专业放贷人账户、信用评估机构、投资者(理财)服务机构、借款人服务机构都属于同一控制人,具有极高关联性。债权的评级方和出售方具有极高关联性,投资人服务机构和借款人服务机构具有极高关联性,负责为资金交易和信息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也具有极高关联性。这些具有极高关联性的企业缺乏相互之间信息披露的监督动力,很难保持其公正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客户筛选、信用评估、贷款发放、资金结算、债权转让、逾期贷款追讨等关键环节的操作都依托关联性极强的机构完成;即使在真实债权信息的前提下,缺乏第三方监督和严格的信息披露,由高关联性引发的种种道德风险,如虚假增信等的可能性普遍存在。
而且,国内P2P平台的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透明的。虽然国内众多P2P平台都在强调信息透明、充分披露,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平台出于不同的目的,针对每笔交易的信息披露都十分有限,有些甚至连借款人的基本信息都写得十分模糊。但是国外P2P平台会让所有的借款客户知晓出借人是谁,其经营理念是,平台需要让出借人充分知道借款人情况,信息越清晰、越透明,违约率越低。目前国内P2P行业从来未曾公开过任何形式的资产质量报告,即使有坏账率也都是自己报的,缺乏公信力。在贷后催收部分,国外更多采取外包催收,运用多种信息科技手段,黑名单共享;而国内主要做法还是雇佣大量催收人员,黑名单也完全不共享。
2.3 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国内P2P平台普遍采用资金托管和第三方担保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所谓资金托管,就是资金流运行在第三方托管公司,不通过P2P平台的银行账户。在实际操作中,贷款人和借款人分别通过第三方支付开通自己的账户,贷款人可以实时了解信贷资金的准确去向;平台也在第三方支付开通商户账号,但仅限于进行资金解冻和退款这两种操作,没有转账与提现操作的权限。如果贷款招标顺利完成,资金会从贷款人账户进入借款人账户;如果贷款招标失败,资金会被退回贷款人账户。理论上来说,开通了第三方资金托管的平台无法直接接触投资人的资金,可以避免平台因为经营不善挪用交易资金而给交易双方带来风险。正因如此,目前许多P2P网贷平台将第三方资金托管作为标配,将其奉若提升信誉的“法宝”,投资者对此也颇为认可。据网贷平台账户最大的资金托管机构汇付天下发布的《汇付天下P2P行业发展报告》,近八成投资人重视平台是否有第三方托管。
除了第三方托管之外,第三方担保也是P2P平台采取的主要风控措施。在《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担保公司的杠杆不得超过10倍。但P2P平台的担保公司净资产一般只有百万甚至数十万,而平台上却可能有上千万的贷款余额,这就大大超过10倍杠杆的要求。其后果是一旦P2P借贷平台出现10%的坏账风险,在10倍杠杆下就超过了担保公司的支付能力,P2P平台就只能破产了。
2.4 缺乏明确的金融监管机制
我国整体法制建设处于逐步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寥寥无几。除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些管理规定与操作指引外,《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仅仅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了少量规定。2014年8月上海公布了《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政府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意见。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监管模式,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持有多种金融业务的牌照进行混业经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提出新的挑战。从经营模式来看,网络金融超市属于典型的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机构不仅在网站上推出投资储蓄、贷款、证券、保险、基金、外汇、结算、托管、理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设立网上商城为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和金融支持服务,并且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合作,远远超越了在传统金融运行模式下所能经营的业务品种和模式。相对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既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也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平台发起人还往往缺乏金融背景和经验,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对监管法规、监管能力等方面提出全新的挑战。
P2P网络借贷在国外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监管法规体系也比较完善。美国将P2P网络借贷纳入民间借贷的范畴,在《消费者信用保护法》和《诚实信贷法》等有关法律的监管下运行。而我国的P2P网络借贷由于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监管部门,P2P网络借贷大多由缺乏金融监管经验的工商部门负责监管,极大增加了平台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因而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理清监管职责,加强督管力度,以防止平台信用风险的发生。
3 我国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体系的构建
大数据的介入,正改变着征信行业。大数据征信依托多样化、高频率和高体量的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搜集和处理能够反映主题行为习惯的全方位、多维度信息,构建反映其性格特征、身份特质、履约能力等多维度的定量模型,利用各种算法推断其信用特征,并获得量化信用评估结果。大数据征信使用的数据包括传统的银行业信贷记录、消费记录、身份数据、社交数据、经营数据,以及日常活动和偏好数据、特定场景下的行为特征数据等。大数据不仅为征信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数据信息来源,同时也改变了征信产品的生产流程,成为了我国征信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目前,可以用来支持互联网征信模型的大数据具有六大来源。
第一是电商大数据,比如阿里巴巴提供的芝麻信用分。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实名用户超过了3亿,日数据处理量在30PB以上,相当于5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涵盖支付、投资、消费、社交、公益、交通等多种消费场景,芝麻信用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信用评分方法,最低350分最高950分,这与美国FICO分(300至850)相似,分数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违约可能性越低。芝麻信用的评分模型主要包括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通过长期积累,这些行为轨迹和细节,可以全面判断其信用状况。
第二是信用卡类大数据,根据信用卡申请年份、授信额度、消费金额、消费次数、消费种类、消费场所、卡片等级、还款记录等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数据。代表性企业是成立于2005年的“我爱卡”,依据自身积累的数据利用FICO信用评分模型来发放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
第三是社交网站大数据,代表性企业为腾讯公司,腾讯拥有最多的社交用户,包涵最复杂的人际社交关系,旗下QQ的月活跃用户8亿多,微信用户接近5亿。腾讯征信的评分模型主要包括四大因子:安全指数(是否实名认证、是否开通数字证书、过去一段时间更换手机号码的次数等);消费指数(过去一段时间内腾讯业务、游戏、生活服务类消费次数等);财富指数(财付通账户余额、理财通财富、QQ号价值等);社交指数(QQ登陆场所、微信有红包及资金往来的好友占比)。腾讯征信采用七级信用评级法,分别用不同的星级代表信用等级。五星代表较高的信用评级,六至七星代表特高信用评级。
第四是小额贷款类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由于单一企业信贷数据的量级较低、地域性较强,业内共享数据的模式正被逐步认可。
第五是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根据用户消费数据进行信用分析,支付方向、月支付额度、消费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数据。比如考拉信用评分主要依托拉卡拉的支付数据,利用FICO评分法、回归、分类、Web挖掘和神经网络技术,主要按照五个维度:履约能力、身份属性、信用记录、社交关系和交易行为进行信用评估。
第六是生活服务类网站大数据,包括水、电、煤气、物业费交纳等,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人基本生活信息。比如持有华道征信15%股份的新奥资本,是新奥集团旗下从事股权投资和投资管理的平台公司,旗下新奥能源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分销商之一,掌握大量居民燃气数据。华道征信的数据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信贷数据、公安司法数据、运营商数据、公共事业数据、网络痕迹数据。
2015年1月5日,央行颁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表2)
根据即将获得征信牌照的八家征信机构的产品特点可以看出,目前各征信机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评分模型、评分标准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建立征信行业协会,加强数据共享,重视数据隐私,建立征信产品规范,统一行业标准,将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中大数据背景下征信体系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2014[R].ITU,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Documents/publications/mis2014/MIS2014_without_Annex_4.pdf,2014-11-2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02-03.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6]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刘琪.第三方资金托管成P2P标配真假托管难辨[N].证券日报, 2015(06)13.
金融体系风险 篇7
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 本书分九章内容展开论述, 在有效梳理金融风险相关理论的过程中, 诠释了有关金融风险产生的相关理论体系, 通过对传统金融危机理论的简要评价, 提出了新金融危机理论框架;在对金融风险界定的基础上, 阐述了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深入剖析了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及传导机制;在合成银行风险、货币市场风险、股票市场风险和传染风险的基础上, 构建了金融风险综合指数, 以此作为选取预警指标的标准, 提出了兼具覆盖性、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的预警指标集, 为有效预警金融风险打下了基础;结合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实情, 构建了金融风险预警模型, 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检验, 并对未来我国金融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判断和实时预警分析;通过对各国中央银行在实现金融稳定目标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金融稳定分析框架的系统总结, 联系到近年来我国金融安全所遭遇的更多风险因素威胁的严峻现实, 深刻指出了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 本书运用了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并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一是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及传导机制,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各种风险来源及其影响程度, 以及不同时期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而预测了未来金融风险的变动趋势, 将不同来源的风险置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视野中, 得出了不同预警指标的预警效力, 并分析了不同计量模型的适用性。
二是注重计量分析与系统构建相结合。采用了计量分析的方法来设置预警指标的阈值, 分析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趋势, 广泛应用信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分析了预警指标的预测效力, 并形成了风险预测和风险预警的判别基准。
三是注重比较研究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在比较各国金融风险预警实践的基础上, 综合判断各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共同点及差异, 形成了普适的预警制度构建标准。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时间维度和国别维度的预警异质性,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把握中国渐进改革和开放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金融体系风险 篇8
二、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综合度量
1.指标警戒值及赋值。确定指标体系后, 就要对每一个指标确定界限, 每个不同的指标的警戒线是不一样的。当某个指标的数值超过警戒线时, 预警体系就发出了信号。当然警戒线是有一定安全幅度的, 增减幅度需要根据具体指标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需要参考该地区的历史数据和专家的意见, 但是有些指标是国际公认的预警界限标准。对于没有国际公认标准的指标, 就需要参照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历史数据, 稳定期和不稳定期的各种数据以及文献资料来综合分析测定。
2.指标的权重计算。综合度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确定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方法 (AHP) 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鉴于篇幅有限, 本文省去了AHP法的具体算法, 最后计算出的权重 (见下页表2) 。
3.预警区间的确定。为了能够准确显著的预测区域金融风险, 本文设置了五种预警状态。这五种状态为:安全、基本安全、轻度风险、风险和严重风险。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又设置了相应的五种度量区间, 方便后面的数据处理, 解决各个指标风险的统一度量问题, 赋予各个风险状态对应的数值区间, 并且规定了上下限。具体各个指标安全区间的分类 (见下页表2) 。
4.指标数据的综合度量。 (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数据处理是为了方便反映风险的程度, 将指标值映射为标准一致的分数值。因为每个指标的性质不同, 反映的内容不同, 所以反映的大小区间不同。有些指标是越大越好的正指标, 有些是越小越好的逆指标, 还有些指标是属于适度性指标。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以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程度的高低。本文采用映射法将指标值映射为统一的分数值。做法如下:首先, 已经统一地设置不同风险状态以及其分数上、下限和风险区间, 然后, 每一个指标值根据其在不同风险状态的警界限上限和下限中的相对位置, 按照相同的比例映射到分数上限和下限的对应位置。 (2) 综合度量计算。将指标值映射为分数值后, 要对分数进行综合处理, 用数学模型度量和科学的方法, 计算出各部分的综合分数, 确定其风险程度, 才能对区域金融的总体风险水平作出准确的评判。
宏观预警指标体系M主要由上述10个指标确定, 记为X= (x1, x2, …, x10) , M是X的函数。其中, M (x) 是有x确定的区域宏观影响因素指标的综合风险度, Wi, Xi分别是区域金融风险宏观影响因素的组合权重和映射分数值。
相类似的, 区域微观影响因素对区域金融风险的贡献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其中, N (y) 是由y确定的区域微观影响因素指标的综合风险度, wj, yj分别为区域金融风险微观影响因素指标的组合权重和映射分数值。
然后就可以计算出整个经济系统的金融风险程度综合分数了, 从而可以确定整个金融风险的程度。整个金融风险程度的综合分数为:T=w1·M+w2·N, 其中w1, w2为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的权重。鉴于在整个区域经济中, 宏观经济形势的作用要大于微观经济, 因此本文将其权重设定为0.6和0.4。即可以将公式记为:
T (x, y) 是区域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综合风险度。其取值在0~100之间。根据公式算出的数值可以检测区域金融风险总体的大小[3]。
三、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证分析
(一) 数据模型的计算
1. 宏观金融风险因素指标的计算值。
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电子统计年鉴2009版, 并对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整理计算得出分数值 (见表3) :
2. 微观金融风险因素指标计算值。
同表3的方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得出表4中的微观金融风险因素指标的数值。
(二) 江苏省区域金融风险的综合计算
根据式 (1) 和 (2) , 分别计算得M (x) =28.66, N (y) =19.49。根据式 (3) , 计算得24.99。可以看出, 2008年江苏省总体区域金融风险处于基本安全区间内, 经济发展比较稳健, 整体运行状态良好。
摘要:介绍了金融风险即区域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 构建了由宏观预警指标和微观预警指标两大系统与6个子模块、17个指标组成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系统。还确定了临界值和预警区间,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 构造了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综合度量模型, 并对江苏省2008年的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综合度量,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崔艳娟, 张凤海, 徐晓飞.区域性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商业研究, 2008, (11) :200-201.
[2]张雪峰.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内蒙古统计, 1999, (4) :20-21.
金融体系风险 篇9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
一、国内现状
由于经营经验不足, 监管缺失, 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很多风险隐患, 整个金融业的监管依然扮演着消防警察的角色, 缺少对金融业较为完善的包括事前监管、事中监管, 事后监管的风险监管体系。考察我国金融业监管评级体系, 只要在银行业的监管中有体现。在制定并发布《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 (暂行) 》、《外资银行风险评价手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试行) 》等基础上, 2005年12月2日在银监会第41次主席会议上, 刘明康主席主持会议, 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意在整合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 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加强和改进风险监管工作。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为“CAMELS+”的评级体系, 即通过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状况等六个单项要素进行评级, 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得出综合评级, 并结合其他具体因素的性质及其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 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精细调整。此外, 证券业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 (2006) 、《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2008)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2008) 规定, 建立起以遵循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诚然, 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重视风险监管, 但是, 由于人才、经验、资金、技术等因素的缺乏, 金融业的风险监管水平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
二、国际经验
(一) 美国的RFI/C (D) 评级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重视银行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 90年代中后期引入了对银行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评级概念, 但是并没有在当时银行控股公司主要监管评级体系BOPEC (Banksub-sidiaries、Othersubsidiaries、Parent、Earn-ings、Capital) 中得到直接阐释。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监管实际需要, 美联储于2004年12月修订了针对银行控股公司, 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评级体系, 将BOPEC修改为更具有前瞻性的RFI/C (D) 。在RFI/C (D) 监管评级体系中, 基于对管理和财务状况的评级以及对存款类子公司未来潜在风险的评估, 每一个银行控股公司都被赋予了一个综合评级C, 意在对银行控股公司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估。RFI/C (D) 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管理R (RiskManagement) 、财务状况F (FinancialCondition) 、母公司和非存款类子公司对存款类子公司的潜在影响I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parent company and nondepository subsidiaries on the subsidiary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存款机D (Depository Institution) 、存款机D (DepositoryInstitution) 。为了给评价风险管理提供统一框架, 并且银行机构风险管理和控的有效性, 风险管理R由四部分组成, 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政策, 程序和限制性规定;风险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财务状况F也包括了四部分, 即对银行机构资本质量的评估、资产质量、收益、流动性。潜在影响I将对存款类子公司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作为重点。存款机D反映主监管者对存款类子公司的评价, 这与在BOPEC评级体系下银行评级一样。美国RFI/C (D) 的监管评级体系充分体现了风险监管的理念, 动态地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状况, 并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区分对待, 此外, 对存款类子公司依然沿用运主银行监管者的CAMELS评级结果, 避免了监管的重叠。
(二) 英国的ARROW评级体系
英国金融服务局 (FSA) 使用AR-ROW (AdvancedRisk-ResponsiveOperating Framework) 评级法来进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ARROW的评级法代表着高级的, 风险敏感的操作体系并基本覆盖了我们所面临公司特有的内部所有风险。ARROW帮助FSA将法规目标集中在主要的风险上, 通过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而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 使用适当的监管工具应对风险问题, 即ARROW在法规目标与监管活动两者间建立了联系, 以识别主要的风险, 测量风险程度, 缓解风险并检测风险管理过程。ARROW包括三部分, 即公司型ARROW (ARROWFirms) , 主题型ARROW (ARROW Themes) 和内部风险管理 (InternalRiskManagement) 。公司型ARROW和主题型ARROW是FSA用来管理外部资源产生风险的两种基本方法。公司型AR-ROW方法适用于评估和处理某一公司或者公司联合体的风险。相比之下, 当某一问题在很多公司、某一部门甚至整个市场发生时, 适用主题型AR-ROW方法。在ARROW中FSA考虑了七种会影响监管目标的风险, 包括金融失败 (FinancialFailure) 、操作失误或者管理不当 (Misconductand/ormismanagement) 、消费者知情权 (Consumerunderstanding) 、市场欺诈或欺骗 (Marketquality) 、市场滥用 (Marketabuse) 和洗钱 (Moneylaundering) 。经过两年, FSA于2006年修订了AR-ROW, 新修订的ARROWⅡ使FSA在评估金融机构时更好地沟通, 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 增加了回应风险的均衡性与一致性, 促使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技能和监管知识储备。对风险模型的大幅度改动更好地对不同领域中的风险进行了对比, 允许更好的风险对比, 使得我们可以将资源可靠地投入到最大风险的领域中。ARROWDE风险模型既包括横向维度, 也包括纵向维度。从横向上来说, 风险被划分为三个基本种类:与金融机构在和零售消费者和市场直接交互行为而相关的风险, 与金融机构内部过程相关的风险, 与金融机构财务稳健性相关的审慎性风险。从纵向上来说, 风险群体归结为四类:经营风险、控制、监督与管理和缓解。与CAMELS关注被监管机构经营结果不同, ARROW关注对风险过程进行评估的程序和方法。ARROW的程序可以细分为准备风险评估阶段、风险可能性评估阶段、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阶段、内部确认和调整阶段、风险沟通阶段、跟踪评估阶段和新的评估循环阶段。
三、建议与措施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 但金融业的综合经营一直暗流涌动, 根据初步统计, 我国已经出现了100多家事实上从事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按照50%的绝对控股权和持有股份50%以下相对控股, 但是拥有认识, 财务, 经营决策等实际控制权的标准) 。尽管我国当前银行业已根据《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建立了商业银行“CAMELS+”监管评级体系与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风险抵补三个层次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证券业已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 (2006) 、《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2008)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2008) 规定, 建立起以遵循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但是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却缺少非常必要的监管评级体系。此外, 因为存在不同的风险指标体系, 比如银行业遵循《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提出的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御三大类指标及指标值 (其中包括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8个: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类指标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 , 而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 (2006) 、《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2008)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2008) 规定, 证券业遵循的是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所以, 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评级体系, 很有必要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风险监管指标进行甄选和整合, 从而提炼出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指标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评级体系, 我们可以确立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 认识到风险监管存在政策周期, 可将风险监管的政策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评价, 并在各个阶段重视对风险的沟通问题。在风险评估中, 我们可以采用环境影响评估 (EIA) 方法, 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在风险管理中, 应该强调监管影响分析的重要性, 可以采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和比较风险监管的成本与收益, 确定出哪些金融风险值得监管, 并进一步确定出风险监管的程度与水平, 从而更加科学地制定出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此外,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可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现场检查要形成固定制度, 并根据金融控股公司的资产规模可以采取不同的监管方法, 如对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可派监管小组, 确定固定的联系人, 而对小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法, 在非现场检查中要重视监管评级, 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CAMELS和RFI/C (D) 相结合的监管评级体系, 借鉴RFI/C (D) 中动态评估方法, 重视风险管理水平和非存款类子公司对存款类子公司的潜在影响, 全面考察金融控股公司整体情况, 不仅要预测未来的财务走向, 更要真正地衡量出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健型经营水平, 及时发现风险管理隐患。此外, 我们也应该借鉴英国金融服务局 (FSA) ARROW评级体系中的对风险过程和评估程序与方法的关注:在准备评估风险阶段科学合理地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和具体的评估对象;在风险可能性评估阶段, 既要考察金融机构外部环境风险, 也要考察金融机构特定的风险;在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阶段, 要有明确的监管目标和过程以及可行性的方案, 可采取多种监管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在内部确认和调整阶段, 监管机构应该进行充分论证, 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在风险沟通阶段, 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者应该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就相关问题充分沟通, 定期召开风险监管与沟通的联席会议,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获取有效的信息反馈, 通过有效地协调好部门利益最大化地减少风险控制方案推行的阻力;在跟踪风险评估阶段, 相关部门应该对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情况跟踪监测, 尤其要对风险是否有很大可能恶化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车迎新.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监管[M].中信出版社, 2009.
[2]、凌涛, 张红梅.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8.
金融体系风险 篇10
股票市场,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 一直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股市仿佛一直以来始终处在震荡的阴影之中。自2008年股市暴跌以来仅仅过去七年, 股市又再次陷入震荡当中, 甚至股市波动幅度远超2008年那次, 创造了近八年以来的记录。2015年7月27日, 上证指数重挫八个点以上, 成为自2007年2月27日以来的最高值, 而后还不到一个月, 2015年8月24日, 上证指数再次重挫八个点以上, 在短时间之内就刷新了仅仅一月之前创造的八年以来的记录, 股市震荡之烈度、速度乃至于此。2015年7月9日和8月28日, 李克强总理在部分省 (区) 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和国务院专题会上两次提及“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因此, 目前很有必要对股市震荡期间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进行考察。
2 相关文献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 根据BASELⅡ, 金融监管主要针对单个银行自身存在的风险, 没有对单个银行的风险给其他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不良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学术界重新认识了系统性风险的含义, 单个金融机构对其他机构或整个金融体系的溢出效应得到重视。
各国学术界也迅速发展起多种理论与方法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Acharya et al. (2010) [1]通过建立一个包含监管部门在内的金融行业均衡模型, 将传统的衡量单个金融机构损失的度量指标——ES (期望损失) 推广到了整个金融系统, 创造性地建立了MES (边际期望损失) 和SES (系统性期望损失) 两个能够涵盖金融机构风险外部性的度量指标。Adrian和Brunnermeier (2008) [2]基于传统金融风险度量尺度——在险价值Va R (Value-at-Risk) 创新性地提出条件在险价值Co Va R (Conditional Value-at-Risk) 的概念及测算思路:在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处于在险价值条件下, 求得另外一家金融机构的在险价值。随着我国影响力较大的金融机构纷纷上市和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逐渐增强, Co Va R方法在测度和监管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因此, 本文采用Co Va R方法, 结合极值理论和动态GARCH模型考察2008年1月~2015年6月中国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状况。
3 Co Va R方法的理论模型
3.1 Co Va R的定义
传统度量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的指标——在险价值Va R表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 (1-q) 之下, 金融机构在未来一定时间之内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率, 即:
上式下标用“system”取代“i”即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在险价值。
Co Va R定义为:一定的置信水平 (1-q) 下, 在单个金融机构i达到最坏损失率的条件下, 整个金融系统相应的损失率:
进而, 单个金融机构i对金融系统总体风险的绝对贡献为:
3.2 Co Va R模型的实现
Va R和Co Va R的具体计算如下:
本文改进了高国华和潘英丽 (2011) [3]文中的AR (1) -GARCH (1, 1) 模型来对收益率的均值和波动率进行动态更新估计:
在测算Co Va R时, 在金融系统AR (1) -GARCH (1, 1) 模型的均值方程式 (6) 中需要以待研究的单个金融机构i的收益率取代市场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 以引入单个金融机构对金融系统的影响。从理论上讲, 单个金融机构i的收益率既包含了机构自身独特的信息, 也包含了市场收益率的信息, 而后者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往往被视作一种优点, 因为它体现了这个机构与系统性风险联系的程度 (Adrian和Brunnermeier, 2008) 。
同时, 由于系统性风险一般都发生在极端市场条件下, 收益率尾部分布假定非常重要。因此, 本文放弃了收益率为正态分布或学生t分布等特定分布的假定, 采用更为灵活和准确的尾部估计理论——极值理论获得金融机构收益率的边缘分布函数的q分位数[4]。
4 数据处理
本文的研究期间选为2008年1月~2015年6月, 基本涵盖了上次金融危机至本次股市震荡。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综指的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 以上证180金融指数的收益率作为金融系统的收益率。由于研究期的限制, 本文选择了2008年以前上市的十二家银行、两家证券公司和三家保险公司, 并将这17家金融机构分成了五个大的类别: (1) 国有商业银行, 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等; (2) 股份制银行, 包括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兴业银行等; (3) 区域性商业银行, 包括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两家; (4) 证券公司, 包括太平洋证券和中信证券两家; (5) 保险公司, 包括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等。为了便于在险价值的计算, 本文将收益率数据处理为对数损失率, 置信度统一设置为99%。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于万德数据库。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2008~2015年中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图1是2008年1月~2015年6月金融系统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日平均无条件在险价值, 其中2015年的计算仅包含前6个月, 其余年份含全年, 以下所有图同上。2008年金融系统和各类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水平的确处在峰值, 随后年份风险明显有所下降, 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从2014年开始, 整体无条件在险价值水平开始上扬, 而且基本上达到了2008年的水平。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了国有银行、区域性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自身风险由低到高的排序。但2014年以来保险公司自身风险大幅升高值得注意。
5.2 此次股市震荡中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下面集中考察2014年1月~2015年6月, 金融系统和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及其溢出效应状况。
图4绘出2014年1月~2015年6月金融系统和各类金融机构每周的日平均无条件在险价值 (一周之内的每日在险价值的简单算术平均) 。考察期内, 金融系统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无条件在险价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比较一致的:2014年前三个季度, 各类金融机构和系统的Va R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且相对稳定。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 这些机构和系统的Va R开始快速上扬, 之后又有所跌落。到2015年二季度各类Va R再度攀升至高点。整个研究期内证券公司的Va R始终处在各类金融机构的前列, 风险最高。而国有商业银行则相对处在后位。2015年第二季度, 国有商业银行Va R快速攀升, 超过了除证券公司之外的其他三类机构。
图5绘出各类金融机构每周的日平均条件在险价值。从图中可以看出, 各类金融机构的Co Va R随时间的走势, 也是比较相近的:在2014年四季度之前, 各类金融机构的Co Va R值均比较稳定, 基本保持在4%~6%这一个相对较小的水平上。进入四季度后, 各类金融机构的Co Va R均出现了显著上升, 形成峰顶后下降。2015年二季度又开始快速向峰顶攀升。在两个高峰期, Co Va R的水平增加到6%到10%的水平, 并且波动幅度较大。在2015年初的波峰中, 证券公司是引致系统性风险最大的机构, 其Co Va R高达12%。而在2015年年中的波峰中, 各类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趋同了。
6 结论
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 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从长期来看, 目前这次股市震荡无论是各类金融机构还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基本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虽然从2008年1月~2015年6月来看, 各类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在逐渐增强, 但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主要还是来自各个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的叠加, 各类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传染和溢出效应还比较弱。其中, 国有商业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溢出效应最强。
从2014年1月~2015年6月来看, 整个金融系统以及各种类别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均在快速增加。而且, 它们随时间变动的波形十分相似, 即股市暴涨暴跌带来的风险基本是无差别的。但如同2008年1月~2015年6月时期一样, 大部分时间内证券公司的自身风险和引致金融体系的条件在险价值最高。但这次股市震荡中, 所有类型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贡献趋同。
摘要:2015年第二、三季度, 中国股市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出现了一波股市震荡, 其震动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波动频率之快, 引发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担忧。本文采用EVT-GARCH-CoVaR模型, 对2008年1月2015年6月中国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测度, 主要结论包括: (1) 从长期来看, 此次股市震荡无论各类金融机构还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基本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2) 此次股市震荡引致的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主要来自各种类别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的快速累积, 而不是由个别种类或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引发。
关键词:股市震荡,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EVT-GARCH-CoVaR模型
参考文献
[1]Acharya V, Pedersen L, Philippon T, and Richardson M.Measuring Systemic Risk[R].Working Paper, NYU, 2010.
[2]Adrian T, Brunnermeier K.Co Va R[R].working paper No.348,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2008.
[3]高国华, 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 Va 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12) .
金融体系风险 篇11
关键词: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全球化
目前,我国许多业内人士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安全混为一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前些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对金融安全也逐渐重视起来,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安全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及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金融安全问题的不断衍生,金融企业应当对这些变化进行动态适应。
▲▲1、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
1.1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因素的影响下,金融风险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结果会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金融风险通常指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既有可能会有收益,也可能会有损失。金融风险的存在是金融机构中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金融风险具有可避免性,避免金融风险信息的掌握很重要,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及时,避免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金融风险还具有可测定性,在进行金融行动时,先进行预测,估值。在金融风险中,一方面损失了,可以从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前提是要有全面的准备。金融风险还可进行转嫁和分散,可转嫁给众人,他人,也可将其在时间、空间方面分散,慢慢消化,或者在其他机构消化。我国在金融风险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不够,人们认为金融机构有政府支撑,不会破产,且不注意自主掌握和分析信息来避免风险。又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差距过大,使其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不一致等。
金融危機与金融风险不同,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发生混乱和动荡。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则具有现实性,指已经发生。金融危机由金融风险转化而来,且金融危机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是政府对风险进行保障,有了政府的出面,金融风险一般不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二是金融机构的信用度,信用度高,风险也不会转化。三是在风险有扩散的趋势前,立刻进行制止,控制范围。四是对风险的的承受和消除的能力,承受能力强,有条件进行消除,也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1.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安全,但金融不安全并不仅由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一般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因为此国家在金融领域发生了混乱和动荡,并对该国的金融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
金融安全是指一种动态的安全,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金融危机也迅速扩散,对国际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金融领域的动荡。进而金融安全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作为一个应对其负面影响的重要战略提出。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因为经济的运行态势也在持续不断的变化着,而金融安全的状态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一个国家经济主权的独立是金融安全状态存在的基础,只有经济主权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不会被其他国家牵制,金融安全的隐患才能消除,才能对金融安全进行维护。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被加大,国际金融中也相应的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一些国家开始重视金融安全。因为各国国情的差异,金融安全问题也程度不同,并且各国对金融安全的维护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也不相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当发生金融危机时,政府及金融机构都通过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控制局势,进而摆脱金融危机。行政资源一般是社会力量以及国际的支持等,经济资源则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位置也影响着此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实力。就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在国际金融占有主导地位,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也很丰富。因此,即使金融安全出现了问题,这些发达国家也会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进行制止,继而维持其稳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劣势,它们无力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且国内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还会受到发达国家对金融资本的控制。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安全问题就会危及其金融体系和制度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
▲▲2、金融问题上的的防范与策略
2.1适当的金融创新
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的金融形势也日益复杂起来,因此,国家的应对策略很重要。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多样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够分散金融风险,中国应当进行适当的金融创新,健全和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增强其对金融冲击的抵抗能力,在面对动荡时,使企业,金融机构能分散风险,使中国经济在面对危机和波动时能富有弹性和韧性。当然,在进行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时,应注意联系现实风险收益适当创新,过度创新会使风险过度积累,导致金融风险的增长。
2.2人才的培养和各国的联手合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提高自身在处理金融风险方面的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提高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所有由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危机不但会在一个国家发生,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影响,造成更多国家陷入其中。发达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会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牵连,因此各国联系在一起共同应对和解决金融危机是维护各国经济共同利益的必要方法。所以,应当对那些在国际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加强其国际责任,同时,也应让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挥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进而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也维护了各国家的经济稳定。
总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更加复杂,应弄清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加以深刻研究和运用。且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解决的过程,应意识到金融风险的避免,金融危机的防范制止以及金融安全的加强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婷婷.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16-17.
[2] 刘妍.提升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9):53-54.
[3] 陈曦.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金融安全分析 .时代金融,2012,04(12):118-119.
金融体系风险 篇12
关键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管理体系,发展趋势
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 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 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 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般来说, 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 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 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 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 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 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 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 金融机构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 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 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 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 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应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 (需要时可随时召集) 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整风险管理政策。
二、对主要风险类型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 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的特点, 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 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 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 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 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 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 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近来, 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 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 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 JP摩根 (JP MOR-GEN) 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该行19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 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 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 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 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 (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 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 、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 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 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 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 (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 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 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 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 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 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 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 都要面对利率风险 (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 ;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 要面对外汇风险, 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 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 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 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 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 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 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三) 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 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 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 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 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 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 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 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 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
(四) 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 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 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 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 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 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风险大多是彼此相关的, 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因此, 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 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 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 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 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