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金融体系研究

2024-10-15

石油市场金融体系研究(共6篇)

石油市场金融体系研究 篇1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村金融需求呈现新的变化, 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的必然需求, 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应始终以支持“三农”为导向, 与农村金融需求相适应, 市场竞争与政府支持相结合, 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构建主体多元、产品丰富、竞争有序、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一、加快发展农村信贷资金市场

以需求为导向, 健全农村信贷组织体系。根据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新趋势、新特征, 逐步建立健全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多层次信贷服务体系。拓展政策性金融支农领域。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 积极开展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科技项目等县域经济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增加中长期信贷投入,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政策性信贷业务;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模式, 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批发支持, 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鼓励商业性金融进入农村市场。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鼓励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向县域发展分支机构, 下伸服务网点,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农信社的网络系统, 开展批发金融和委托服务等业务, 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通过增资扩股, 增强资本实力;采取多种方式, 化解不良资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支持邮储银行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鼓励其发挥网点优势, 推广小额质押贷款、拓展小额信贷业务;拓展批发业务及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协议存款业务, 防止农村资金外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鼓励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股、收购、新设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加强政策扶持, 放宽准入限制, 降低运营成本;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参与链接, 解决资金规模限制问题。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形成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为辅助、商业性担保积极参与的多元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 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农产品出口卖方信贷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并予以贴现支持。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切实根据农户和企业信贷需求确定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还款方式等。大力推行大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综合授信、“农户信用协会”及“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联合增信模式等创新型信贷产品。创新信贷、保险、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组合产品, 银保合作探索“小额信贷+意外伤害险”、“小额信贷+个人信用保险”、“农业保险+农业信贷+财政担保”等产品, 银期合作探索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凭证为抵押的信贷产品。把消费金融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的主攻方向, 研发适销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 重点拓展建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耐用消费品等生活需求贷款。加强对农民创业的信贷支持,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开发适合不同创业群体的信贷产品, 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鼓励金融机构合作, 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额信贷需求开展银团贷款业务。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借鉴经验, 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林权、“水权证”、农业机械、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粮食直补资金等抵押和质押方式。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从农发基金中划拨专款, 设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 通过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运作。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结算工具创新。创新保险、信托、租赁、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投资理财、银行卡、外汇等服务, 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通过设置自助银行、自动服务终端、移动金融等延伸金融服务半径, 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方式, 提高金融服务便捷度。

二、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

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由保监、财政、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气象、民政、税务、银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委员会, 负责农业保险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以及防范、处置、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工作;利用农经、农技、畜牧及乡村两级行政资源, 全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动员、承保组织、保费收缴、灾害普查工作, 并建立目标考核联动机制, 自上而下形成工作合力。整合技术资源, 充分利用农网、气象、统计、农情研究等平台, 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库, 完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增加农业保险有效供给, 逐步建立健全经营主体多元的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农业保险机构体系。允许有条件的县 (市) 设立专业农险公司;组建区域性农业保险组织, 由财政和当地农民共同出资设立。可以建立三层次互助保险组织办理区域保险业务: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业保险互助组织, 以县 (市) 为单位建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 建立区域性农业保险合作联社。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 鼓励保险公司向乡镇延伸机构, 在重点乡村组建保险联络员队伍, 增强展业、承保、防灾减损、理赔等服务能力。

创新农业保险运作模式。一是积极拓展险种。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 重点保证国家给予财政补贴的水稻、玉米、大豆和能繁母猪、奶牛保险, 扩大保险覆盖面, 保证、监督补贴资金足额到位和使用。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补贴支持力度, 提高国家财政补贴比率, 减轻县级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新险种, 试点具有区域农业优势特色品种保险, 研究探索农产品质量保险、农产品储藏和运输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等新型险种;为农民提供农房、机械、牲畜、机动车辆等方面的财产保险, 职业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责任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消费信贷保险等。充分发挥保单借款和质押贷款功能, 与银行信贷结合起来, 为信贷抵押物提供财产保险, 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保证保险, 为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民提供定期寿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分散商业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 拓宽农民融资渠道。二是调整保险对象。从个人参保为主向合作组织参保为主延伸, 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中介, 充分发挥信息统计和共享优势, 成片投保、整体理赔, 发挥规模效益。三是创新保险经营模式。在现有农业保险模式的基础上, 借鉴江苏省“委托代办”、“联办共保”模式和浙江省“政府推动+农户互保+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三合一”模式, 不同险种可选择不同经营模式;也可根据财力, 考虑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建立政府主导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

三、稳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债券、股票市场直接融资。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到证券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农村;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高收益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 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涉农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谨慎稳妥、循序渐进地发展农村地区证券服务业务, 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发挥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功能。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依托产权交易中心, 或条件成熟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借鉴北京、成都等地经验, 把农村产权交易纳入交易范围, 推进信息、金融产业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资本与农业对接, 打造集农业要素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近期, 先试点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和交易、农村企业产权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型农业设施租赁权转让、林权、水权、生态权益补偿及交易等。政府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明确权属归属性质, 促进农村产权流转, 有效解决农村抵押难、贷款难问题。

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中央2009年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而2010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新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基金的呼唤更为坚定。2010年北京、河南相继建立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将投资方向瞄准了农业。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 运用现代信托关系机制, 通过发行基金券 (基金份额或受益凭证) 的方式集中投资者分散的资金, 并以股权形式直接投资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未上市企业) 或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 促进目标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 提高目标企业的效益, 并给投资者以丰厚的投资回报。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模式可以采取政府、银行联合其他机构, 如大型企业、境外银行或个人、私人投资者等设立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细化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等领域, 带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加强创投企业与农业企业对接和沟通, 为农业高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佟巧一.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及对策.China's ForeignTrade, 2011, (10) .

[2]马晨.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和差异化政策体系.金融时报, 2010, (7) .

[3]刘磊.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1.5.

[4]童鹏.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中国农经信息网, 2011, (10) .

[5]王华琼.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商业, 2008, (12) .

[6]邵作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7]李保颖.对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探讨——基于新农村建设中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6) .

石油市场金融体系研究 篇2

《京都议定书》表明我国在2012年前不承担减排义务, 我国的碳交易现阶段主要表现在和发达国家合作, 即依托清洁发展机制 (CDM) 产生的交易, 具体说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我国合作, 在我国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 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行承诺。我国目前的碳排放压力相对较小, 但我国作为一个用碳大国, 早晚要承担相应减排额, 建立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对于我国来说势在必行。本文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碳金融体系,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特色碳金融市场建立的理论基础

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 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 统筹安排当前和未来发展, 既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要, 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是要以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来实现发展, 不能破坏生态、耗竭能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当今环境问题中, 温室气候问题最为突出, 因此, 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外部性理论

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指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 未反映到产品价格中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 是一种公共资源, 没有进入市场, 具有外部性, 为使其外部性内部化, 要以市场交换方式实现其价值。碳交易市场是有关碳排放的市场, 这就确定了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价值, 使其成为非公共物品, 成为一种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

3. 期货市场理论

期货交易是指期货交易人依法在期货交易所通过订立标准化期货合同的方式买卖实物期货、金融期货或期货选择权的交易。期货市场交易的是标准的期货合约, 这种合约都是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期货市场有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回避风险、进行金融投资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1. 建立中国特色的碳金融法律体系

在起步阶段, 我国可借鉴国外已有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 制定中国特色的碳金融法律体系。法规应明确规定排放许可分配原则、方式、超量排放的惩罚措施, 为碳交易提供法律依据。法规还要进行总量控制, 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地域范围和时间跨度, 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 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 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2. 建立碳排放的现货交易市场

在发展阶段, 要以现货交易为主, 双方共同协商签订的协议, 交货时间、地点、价格等都由签约双方议定、排放额度有节余和不够用的企业均可以通过交易中介联系, 进行一对一的谈判, 达成买卖的意向, 实现交易。主要的交易对象是: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氧化亚氮 (N2O) 、氢氟碳化物 (HFCs) 、全氟化碳 (PFCs) 、六氟化硫 (SF6) 。另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CDM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因此, 我国可以大力发展创新CDM项目, 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交易CDM项目中经核准的CO2减排量 (CERs) 。

在国内交易市场上, 交易主体是有资格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个人和组织, 国家可以根据欧盟的经验, 对各省设置排放上限, 各省再将具体额度按规定下发给企业, 企业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额度上限, 可以进行省间交易。在国际交易市场上, 交易主体是国内国外进行CDM项目交易的相关企业, 缔约方国家相关机构和公司等, 国家可以根据现货市场CERs的供需定价, 初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3. 建立碳排放的期权期货交易市场

在完善阶段, 我国应该现货交易的基础上, 借鉴欧洲气候交易所的经验, 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期权期货交易市场。首先设计出适合中国的标准化碳期权期货合约作为交易对象, 其次, 建立完善的交易和结算机制, 包括市场参与主体、价格形成制度等。再次,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包括行之有效的价格波动限额与头寸限额制度、强制平仓制度、风险警示制度等机制, 最大限度地抑制非正常投机活动对市场稳定性的破坏, 发挥期货市场的积极作用。最后, 建立证监会、期货业协会和碳期货交易所三级监管机制,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四、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议

1. 学习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经验

我国碳金融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 但发达国家在碳金融领域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发达国家先后成立碳交易中心, 有利于聚集与碳交易有关的信息、技术和资金, 构建一、二级市场, 保证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提高社会资金参与性。发达国家的参与机构广泛, 金融服务功能齐全, 产品多, 先后推出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 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2. 加强金融创新, 服务碳金融市场

银行等碳金融主体要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低碳经济机会, 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还应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机制,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 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的发展。政府应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增加促进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 提供更多的交易对象和方式, 拓展交易的范围。

3. 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对话, 在建立一个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努力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呼吁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框架的制定中听取不同国家组织的意见。我国还应通过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国内碳交易市场作科学的引导。

摘要:本文在国外的碳金融体系建立经验的基础上, 旨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文章首先提出了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的理论基础, 接着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任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金融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08 (7) .

[2]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10 (4) .

石油市场金融体系研究 篇3

1 金融市场在整个经济领域中的功能

前面说过, 金融市场在整个国家市场体系中是核心与纽带。下面对其功能和作用做具体阐述。

金融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加上该市场明显不同于其他市场的运作规律和特点, 使得这个市场具有多方面功能, 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 促进资本的集中与转换。具体来看,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1 有效地动员筹集资金

众所周知, 金融机构从最原始起便具有筹集资金的功能。它能吸纳社会上各方面的资金, 由于历史原因, 一般公众会本能地认可金融机构的信用, 愿意把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1.2 合理配置和引导资金

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投资等手段对筹集的资金进行有效配置, 且引导资金到最合理的地方去。包括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 避免重复建设等等。

1.3 灵活调度和转化资金

实际上, 金融市场就是资金供求的“调节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调剂货币供应量, 有利于国家控制信贷规模, 并有利于使用市场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 促进利率作用的发挥。金融市场还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金融市场可以促进地区间的资金协作, 有利于开展资金融通方面的竞争,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4 实现风险分散, 降低交易成本

利用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和多元性, 建立一个相关系数较低的投资组合, 从而减低风险;比如, 使投资的股票数量增加, 组合的风险相对降低。简单而言如果将资金平均分配在50只股票上, 就算其中一家公司不幸倒闭, 损失亦只占投资总额之2%, 比单独投资在这家要倒闭的公司而蒙受的损失少得多。用一句简单俗语, 就是把鸡蛋分散地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金融市场的大趋势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 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 提高效率。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交易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有效地减少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降低了交易成本。

1.5 实施宏观调控

目前, 金融调控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宏观调控已经从以前过多依靠行政手段, 逐步转向使用经济手段。而搞好金融调控, 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加强对市场资源的配置, 已成为宏观调控中使用十分有效的经济手段。比如, 我们国家不断经历的各项大事、喜事、难事, 如承办大的国际赛事、遭遇大的自然灾害等, 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阶段性不稳定, 而这就都需要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再者, 2011年开年以来, 有些令人不安的物价数据显然对货币政策调控构成很大压力, 为了有效管理流动性, 央行“两率”齐动, 两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一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全面发挥金融调控功能。

1.6 有利于加强部门之间, 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在金融市场上合作的机会多多, 无论是部门、地区间, 还是国家间, 金融合作可以通过直接引进外资、扶持优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 建立适应不同企业的多层次、多种类金融市场, 促进融资结构多元化,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并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市场。各地可借助区域合作的机会, 加快本地金融市场的建设, 改善金融环境, 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 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使区域内金融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就是通过金融合作, 加强加深部门、地区与国家间的经济联系, 这也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2 金融市场发挥功能的条件和环境

金融市场功能如此丰富, 又如此重要, 那么要很好地发挥其功能是要有条件及相应的环境的。金融市场功能的发挥程度, 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建立基础与发展方向。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 金融市场只有建立在真实信用和现实社会再生产基础之上, 坚持与生产流通紧密相关并为之服务的发展方向, 才能在健康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如果金融市场的活动脱离了上述基础与方向, 不仅难以发挥其基本功能, 而且还会出现诈骗、投机、泡沫和操纵市场等不良现象, 加大金融风险, 破坏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和经济的稳定, 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并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其次, 要使金融市场正常、充分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与环境, 其中主要是:法制健全, 信息披露充分, 市场进退有序。

不容讳言, 金融市场环境与地区发展水平是绝对相关联的, 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金融环境的改善, 或者说经济的进步, 要求金融环境跟进, 当然首要地就是健全与金融市场相关的法律建设。特别是金融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法制与监管先行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无论作为跨境上市公司的本国, 还是作为跨境上市公司的目标市场所在国, 中国都应当根据自身的监管目标协调配置监管权力, 做到监管合理、有效。其二, 应当完善关于外国公司法律地位的制度。针对那些在中国境外设立但管理和控制中心位于中国境内的企业 (即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 , 可以考虑在信息披露、资本要求、董事责任等方面作出较为严格的规定。其三, 中国可以在资本市场法中确立特别的制度, 对跨境上市涉及的监管事项作出规定。为了有效地保护境内投资者, 监管机构既应考虑境外发行人在境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并上市的活动, 也应考虑境外发行人面向境内市场进行的不以上市为目的的证券发行活动。其四, 中国可以考虑在拟制定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 通过冲突规则, 对股东权利、股份交易、信息披露责任和要约收购等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规定。

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的规制是各国政府监管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 是新兴市场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市场制度建设的中心问题之一。

金融产品的质量无法通过表面判断, 必须通过信息披露才能说明, 所以完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能够有效地培育市场和防止风险的蔓延。信息披露制度是行政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而又突出市场约束的重要性的制度。

在金融市场中有众多主体, 其中包括了行政监管主体: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具有自治监管职能的事业单位: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各类结算机构;市场主体:各类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交易者;社会主体:媒体及其他组织和公民。一般认为, 监管机关的监管、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及社会监督三方面的监督应该构成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但,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发展不成熟、金融业垄断程度较高、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缺乏对市场参与者的市场激励机制、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建设市场经济中,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 金融市场也不例外。但是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 如果缺乏市场的约束, 就会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失效或者是实效大大地降低。因此, 我国的金融监管要着力构建市场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也就是说进退有序, 有效地维护市场和释放风险。当金融市场已经出现动荡或者危机时, 国家应该如何进行管理, 法律制度构建是否适当, 决定着金融业在风险释放过程能否平稳地过渡和在释放后能否迅速恢复。我国当前仍未建立有效的市场推出机制, 或者说是风险释放机制, 这是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亟待完善的一个方面。

3 结语

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中的核心, 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并通过政府、金融机构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 努力完善令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各方面的条件, 确保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其对国家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与纽带作用。可以确信, 金融市场持续地发展与成熟, 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摘要:叙述金融市场是国家市场体系的核心与纽带;分析金融市场之功能;进一步阐明金融市场发挥功能的条件与环境要求。

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思考 篇4

一、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内容

现有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体现了理论上的一个认同,即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内容,没有金融市场无从谈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与内涵的界定上,也充分体现了金融市场的重要性。美国金融学家KndleBerger (1974)从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给出了其定义,即金融中心就是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等金融机构,承担资金交易中介和价值储藏功能的中心区。金融中心可以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转向投资者,而且也可以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的存款转移。饶余庆(1997)认为,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时常能够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能有效率的进行的城市。刘文朝(2001)指出,金融中心是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集中,在金融的筹集、分配、流动方面起着枢纽作用的中心城市。可见,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健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也必然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步骤。

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金融市场按其融资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所谓国际金融市场是相对国内金融市场而言的,它与国内金融市场的主要区别是国际金融市场允许其他国家的居民自由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不受所在国的金融管理当局控制,能够促进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扩大。由于国际金融活动一般具有集聚的趋向,因而在金融活动的集聚过程中,出现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实质是融通资金的中心,是资金的一个巨大集散地和交易市场。Shaw (1973)认为,通过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可以使得储蓄的配置达到最优化,金融市场因素是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Davis (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通过专业的劳动力人才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企业协助,例如会计业、保险精算、法律咨询等,金融服务产业将更加接近市场,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彼此之间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开发出创新技术。他指出,许多外部经济与优良的信息流有关,假如在更加准确和更加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上,金融市场越大,效率和流动性就越高,并且金融市场是高度相关的,彼此之间相关度将不断增强。显然,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

三、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现状

上海是中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在上海,由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组成的货币市场,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组成的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均已经建立并形成一定规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股票市场。截至2007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数904只,其中,850只A股和54只B股;股票市价总值达269 838.87亿元,约占全国的83%,位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六位。2007年股票成交总额305 434.29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80.37%,约占全国的2/3,位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七位。

———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是中国大陆最活跃的国债流通市场。截至2007年底,上证所共有198个债券品种,包括62个国债现货品种、51个国债回购品种、2个公司债现货品种、68个金融债和企业债现货品种、3个企业债回购品种和12个可转换债品种。

———基金市场。1998年4个证券投资基金在沪发行上市,揭开了基金市场发展的新篇章,到2007年底,在上证所上市交易的证券投资基金共有14个、ETF品种3个;2007年基金成交4 298.24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1.13%。

———权证市场。2005年,权证产品开始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上市。截至2007年底,在上证所上市交易的权证产品共有5个;2007年,权证成交49 893.66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13.13%。

———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是中国交易最活跃的期货交易所,逐步确立了主要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的地位,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2007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23.1万亿元,同比增长83.4%,成交额占全国的56.5%。

———黄金市场。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的金融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量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42.5吨上升到2007年的1 828吨。

———保险市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上海市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482.6亿元,同比增长19.4%。此外,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市场格局。截至2007年末,上海市共有保险公司91家,其中总部设在上海辖内的保险公司35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56家,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更加激烈,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中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为75∶25。

——货币市场。1996年1月,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建立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回购和现券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上海市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增长,全年交易量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市场交易总量的比例为19.2%,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

——票据市场。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票据市场交易量达14 312.3亿元,同比增长40%。

———外汇市场。1997年4月,全国统一外汇市场在上海建立,为稳定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稳定人民币汇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开办了美元、日元、港币、欧元等对人民币的交易,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

——产权市场。2003年12月1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是综合性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是集全社会的所有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平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选定的从事中央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首批试点产权交易机构,是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连接各类资本进退的专业化权益性资本市场,是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上海的金融市场主体也不断壮大。上海已成为中国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的9%。拥有15家证券公司,约占全国的14%;证券公司在沪营业部465家,外资证券代表处共50家,18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及7家异地咨询公司在沪分公司。共有29家基金管理公司,约占全国的一半。外资基金代表处共8家,上海有异地基金公司在沪分支机构17家。上海共有期货公司25家,异地期货公司营业部58家。

可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上海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基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初步具备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门类较齐全的、适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已见雏形,为上海国民经济建设和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突出。但是,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金融市场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金融市场间的发展还不均衡,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间接融资比例偏高,直接融资仍不够发达,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四、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

1. 金融市场的类型层次化

继续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对沪、深交易所的市场结构和业务内容进行整合,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定位成中国股市的主板市场和蓝筹股市场,将深圳证券交易所定位为中国股市的“二板市场”,并将深圳现有上市公司转移到上海市场,扩大主板市场的容量和融资能力,使主板市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场所。继续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继续丰富商品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培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增强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继续大力发展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稳步发展投资型产品,探索发展衍生型产品,拓展高科技、项目融资、消费信贷、出口信用和货物运输等领域的财产保险业务。加大发展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的力度,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商业汇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推进场外市场的建设,扩大上海产权市场对不同发展水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的辐射,形成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化的产权市场。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具备“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建立和发展上海离岸金融市场。

2. 金融市场的产品多样化

促进金融市场的产品多样化,在深化基础金融产品的基础上,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的交易工具和产品,适应市场主体投资需求和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加大现有基础产品的深度开发,促进衍生产品的发展,强化金融交易所及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产品创新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在股票市场上,彻底解决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性问题,巩固全流通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场外市场的发展,促进更多企业挂牌交易,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债券市场上,放开对企业债券的流通限制,推动公司债券等产品跨市场发行和交易流通;引入融资性商业票据,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在期货市场上,扩大金属制品等的交易品种。在保险市场上,增加市场产品的供给,改变保险品种单调格局。在银行信贷市场上,继续开发适合个人投资的金融产品,适应刺激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需要。另外,不能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否定金融产品创新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仍应坚定地走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道路,因地制宜推出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时机成熟时,及时将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商品期权等衍生产品推向市场。

3. 金融市场的主体多元化

促进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增加金融机构聚集度,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以增加机构数量、增强机构实力、扩大机构类型为突破口,强化聚集效应,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共存的多元化机构体系。其次,引导金融机构规模化扩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国内机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形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国际上有影响的金融机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另外,促进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优化股权结构,实行多元化经营。由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积极引入外资机构、民营企业参与金融机构经营,优化股权结构,推进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形成金融各行业的竞合关系。

4. 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化

加大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减少国外经营机构进入的限制、提高引入外国金融机构的数量、扩大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活动参与度等。允许更多外资银行逐步扩大人民币业务。逐步取消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开放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情况下,允许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业务。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吸引外国金融机构落户上海,鼓励外资机构在上海设立中国或者亚太的总部,鼓励并购和战略合作活动。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交易成本与商务成本,降低金融机构置业成本,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生活质量,改善监管环境,降低税费等措施来实现金融机构的积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加强中外机构的合资合作,积极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合资公司;又要鼓励本地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海外业务。吸引境外大型企业来沪IPO,推动在境外上市的境内大型企业、境内著名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外大型上市公司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在期货市场引入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并逐步扩大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规模。

5. 金融市场的运行规范化

提高金融市场运行的规范化程度,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强金融法制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金融市场运行的法律支撑体系。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优化金融生态司法环境,为金融持续健康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加快改进征信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和中外资银行依法合规经营、平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借鉴国外征信业发展经验,加大社会诚信意识的宣传,抓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形成全国统一的征信数据库;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培育和引进征信公司、资信公司、信用评级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实行信用服务第三方管理,提高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构建重信守诺的信用环境。

6. 金融市场的监管服务化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规范政府金融行为,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金融市场监管的市场化、服务化发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放松管制的可行性,争取按照国际监管标准,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预留充分的创新空间。加速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快速、高效、安全的交易托管清算结算平台;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加强风险控制,健全技术监控措施,构建安全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平台。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运行机制,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多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和产品,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规避信用风险的互换、期权等信用衍生产品。建立金融市场的监测与分析机制,推进金融市场的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动态跟踪金融市场风险的变化情况,构建资金跨市场流动的监测与分析体系。另外,要切实加强金融人才建设服务和管理,实施金融人才战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职业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饶余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M].香港: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 1997.

[2]刘文朝.重庆区域金融中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

[3]陈怀海.看看人家的多层次资本市场[J].银行家, 2003, (12) :66-67.

[4]凌廷友.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构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4, (5) :15-17.

[5]吴念鲁, 杨海平.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J].金融研究, 2008, (8) .

[6]Kindleberger, C.P.,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稳定影响 篇5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然性

(一)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项措施

在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下, 借贷利率大都由中央银行掌控, 所实行的标准都是由一家机构制定, 缺乏市场意见的支持, 容易导致利率和现行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 使得资金的利用率低。各大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浮动权应该向实权过渡。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前提下,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其成功建立的重要的保证。而利率的市场化可以促进资金按收益的高低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进行分配, 通过有效组织资金的来源、安排投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促进产业升级, 加快发展, 实现利润最大化, 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以及资源配置。

(二) 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日益依赖于价值杠杆与市场机制。我国传统的利率管制严重约束了资源配置中价格杠杆作用的发挥。利率管制造成利率调整的严重滞后, 缺乏弹性, 对公民的投资行为没有明显的导向效果。同时还严重约束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使得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无法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有效的掌握, 严重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 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的利用利率变化进行宏观调控。借此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和价格决定能力, 使利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 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趋同

随着利率市场化发展, 我国可以与国际进一步趋同。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与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 竞争也会愈发激烈, 因此, 我国就需要改变原有的利管制, 采用国际普遍认可的市场规则, 这样才不会使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 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初期, 因此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然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产生出一个跨国界多元化、富有分配和投资效率、发育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在这样的金融市场下, 可以通过多种交易方式、分散资产组合等方式有效规避运营风险, 可以通过多种避险工具的选择更加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而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和企业就能够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融资, 大大降低融资成本。而我国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外资银行进行贷款。这样就使得国际资本进入和退出频繁以及人民币和外币的融通的加剧, 进而导致利率管理的困难加大。同时也要抵御国外先进的现代管理水平和雄厚资金技术的跨国银行的冲击, 因此, 更应该实施利率市场化, 使中国与国际趋同。而无论对于发达国家或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利率市场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各国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完成了或者正在进行利率由国家管制走向市场自由的过程。同时各国的实践和经验已经证明自上个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现在,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在对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均衡内外经济以及对经济增长进行调节等方面的优势。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 利率的高低变化与各方经济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它在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影响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业务

从国际经验看,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 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更大, 利率波动更为频繁, 更加大了市场风险, 银行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利率风险的扩大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 由于受资金供求关系影响, 利率的变化会非常频繁, 而利率的波动即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对银行而言, 利率风险的内涵可能更广泛, 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利率敏感性的不一致决定了利率缺口的存在。在我国被动性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较大的情况下, 利率的频繁升降并不能马上影响到成本的变动, 同样, 因我国银行业务中浮动利率资产较少, 资产的收益也不可能马上随利率变动而变动, 利率缺口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从主动性负债上看, 也还存在着另一种利率风险, 主动性负债业务往往是以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 而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变动实际形成了银行的机会成本风险。进一步看, 利率的变动风险又要求银行能对其进行控制, 避免风险暴露的存在, 银行控制能力的强弱又形成了对利率的控制风险。

2. 利率的市场化将对银行主导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

从银行方面看, 随着利率市场化, 各家银行为增加存款, 存款利率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为抢夺优质客户, 贷款利率趋于下降, 激烈的竞争将使存贷款利差有大幅度缩减, 银行只能通过业务的创新来弥补利润的下降, 这将使存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从市场方面看, 利率的市场化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发达, 使一部分筹资与投资从间接方式向直接方式转化, 产生了资金脱媒现象。大量的企业临时资金不再通过存款形式来增值, 居民也不再过分看重仅含有无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 形式并不灵活的银行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 也不具有竞争力, 银行的主导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

3. 银行的非利差型业务将有进一步的发展

银行原主导业务的萎缩必然促使大量的新型金融产品的问世, 那些不受到利率波动影响与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将会大行其道。非利差型业务由于其更多的是依靠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 而不是靠利率差, 减少了利率波动对利润的影响。

4. 银行的管理形式将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在官方利率的制度下, 无论是利率水平还是计息方法都由国家决定, 银行只能在国家的利率改变后, 才能被动的根据其经营状况进行局部调整, 而且也不是完全都能有效。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会迫使各银行改变管理方式, 谁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得到市场。

(二) 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

1. 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后, 商业银行将受到存款成本上升的困扰

目前政策面只提出了存款利率浮动制而没有轻易放松贷款利率, 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存贷利差收窄的困境, 而且根据目前国内存贷利差与国际同业比较明显偏高的事实, 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拓展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其他非传统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可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 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彻底改变。

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主要存放在四大银行

四大银行也是我国企业中长期贷款, 四大银行的储蓄存款如果出现显著下降, 那么其部分中长期贷款由于期限结构问题将出现很大的结构性风险。由于四大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因此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下降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3. 储蓄存款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

大量低风险类存款性质的银行理财产品将消失, 同时大量的表外业务催生的表外理财业务也将受到很大遏制。储蓄存款在经过多年分流之后, 部分将重新从银行理财产品等个人金融资产上回到存款上来, 将出现一轮逆向存款搬家的现象, 对其他金融机构影响较大。

4. 由于对私客户议价能力的提高

部分热钱将可能利用政策机会以储蓄存款的方式进入商业银行存款系统, 对金融稳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浮动利率制度必须要求监管层加强自身监管水平, 对监管层的影响可能更大于商业银行。

三、总结

利率在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 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 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可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量。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受到严格的管制, 利率水平完全由政府管理部门确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变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摘要:利率的市场化是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措施,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进发的必要趋势。我国的经济体制实行了多年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 在调节社会分配、协调供求关系的方面, 利率的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的影响已不容小觑, 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体系,稳定,贷款利率,存款利率

参考文献

[1]陈敏.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11 (08) .

[2]李洋塔娜.简论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中国外资 (上半月) , 2011 (07) .

[3]王茜.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J].大众商务 (下半月) , 2010 (03) .

石油市场金融体系研究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30年高速增长, 日益增长的国民实体财富突出了对金融衍生品的避险功能需求。但相对于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而言,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4月, 中国正式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 标志着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这不仅能为金融资产提供避险保值的工具, 而且还可以健全中国资本市场立体结构、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但是, 金融期货在帮助人们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同时, 也不断地衍变、派生出新的风险, 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就再一次把人们对金融期货的功过质疑推到最前沿。于是, 为弥补监管漏洞、降低金融期货风险, 世界各国均积极地研究从不同的层面上改进、完善金融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和制度。在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初期, 为适应市场发展速度的需要, 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也应同步跟上。这个体系需要在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交易所和中间商等多个层次上同时建立并不断完善之, 共同组建成一个有序、高效的监管系统, 以保障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虽然我国的股指期货市场刚刚建立, 但针对金融期货监管的研究探讨在理论界早已展开, 国内已对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做出研究的有:谭春枝, 黄建丹 (2005) 根据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 建议应从内部控制、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等几个方面来建立金融期货监管体系[1];徐苏江 (2006) 对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提出了构建思路[2];梁燕 (2007) 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交易所自律监管三个方面对完善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3];胡茂刚 (2008) 对中国股指期货三层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 从监管法规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4];张玉智, 曹凤岐 (2009) 提出应从社会监督以及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来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5];韩强 (2010) 研究了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体系, 在充分讨论政府宏观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管理各自优劣的基础上, 提出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体系的一些想法[6], 等等。

研发期货产品的初衷是为了管理风险, 为了给现货市场的交易提供套期保值的手段。但是, 在实际买卖交易过程中, 大多数, 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交易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值, 而是为了投机获利。其本身高杠杆的属性又加剧了期货交易的风险性, 鉴于金融期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成熟度有限, 监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成长的健康程度和速度。对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 可以尽量保持金融期货市场在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状态下稳健运行, 增强风险处置的能力、提高市场效率, 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其衍生出的新金融风险、促进市场平稳发展, 也为政府对金融期货风险的防范和监管体系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三、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基本构成

根据中国多年来对股市和商品期货市场监管的经验, 并结合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现有的监管体系模式以及对金融期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文认为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主要层次及其基本组成部分如下:

(一) 监管体系中第一层级

这个层级是整个监管体系中的最高层级, 由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个部门共同代表政府执行监管职能。其中, 中国证监会对金融期货负有主要监管职能, 主要应包括:研究、拟订及起草金融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发展方针及规划;监管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对证券与期货业协会、金融期货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等二级监管机构实行垂直统一管理;另外, 据有关媒体报道, 从2006年开始, 中国证监会已经开始筹建一个特别部门——金融期货监管部来实现对金融期货市场的专门监管职能, 证监会未来将主要依靠这个专门设立的“金融期货监管部”[7]来负责具体事务。同时, 银监会和保监会也应设立专门的部门对银保企业参与金融期货的资金流向及机构行为各自进行监控。

(二) 监管体系中第二层级

这个层级主要是中国期货业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对金融期货市场的共同监管。作为政府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之间的枢纽, 行业协会能够及时将政策方针和方向指示传达给市场参与者, 并将市场参与者的意见及行业内部状况汇报给政府, 能够很好地在监管与被监管者之间进行沟通, 成为证监会和金融期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纽带, 并实行行业自治、协调和自我管理。

行业协会的主要监管职能包括:监管金融期货经营机构、金融期货及证券和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的经营活动;监管金融期货信息传播活动, 负责金融期货市场的统计与信息资源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审批金融期货中介机构的资格并监管其相关的业务活动;依法对金融期货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并向证监会汇报结果;对金融期货交易中出现的一些纠纷进行仲裁;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等等。

(三) 监管体系中第三层级

主要包括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叉监管与合作;还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中心、保证金监控中心分别确保证券和资金的清算交收与安全, 并配合交易所等其他监管机构对金融期货市场中的异动情况进行监测、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等。

1.交易所监管。作为交易风险的一线监管和承担者,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监管成为整个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 与之有关的还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负责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稽查等, 履行本身所负的监管职能和与股指期货相对应的监管程序, 与中金所实现信息共享, 实时监察现货市场异动情况及其对股指期货市场的影响, 以实现对现、期两市的交易情况的联合监管。

2.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于2006年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共同出资兴办, 是非营利性公司制法人机构。其主管部门是中国证监会, 业务接受中国证监会领导、监督和管理。其基本职能是及时发现并报告期货保证金被挪用的风险状况, 配合期货监管部门处置保证金风险事件, 包括:建立并管理期货保证金安全监控系统和投资者查询服务系统, 督促期货市场各参与主体执行中国证监会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制度, 将发现的可能影响期货保证金安全的问题及时通报监管部门和期货交易所, 等等。

3.证券登记和结算中心。2001年3月30日,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成立。它的职能是专门负责证券登记存管、为证券交易办理资金清算、交收和证券过户业务。在中国金融期货市场建立以后, 它除了担负以往的职能之外, 还必须配合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和交易所等其他监管机构对金融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异动情况进行监测、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等。

(四) 监管体系的第四层级

这个层级主要包括市场各方中间机构, 包括金融期货经营机构、各路机构投资者及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与内部控制。

1.金融期货经营机构。金融期货经营机构主要是指具有金融期货经营资格的期货公司, 它们是市场的基层单位, 也是期货交易的经营者和中间人, 直接面对投资主体, 受客户的委托在股指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 并为客户提供行情咨询、信息服务、资金结算等服务, 是金融期货风险的最前沿防线。对于取得不同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 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和措施。期货公司对风险的有效监管可以弥补政府和交易所监控的不足。

证券公司对金融期货市场的参与主要通过IB业务与具有结算资格的期货公司合作, 为期货公司介绍客源、提供传输客户的下单指令和结算清单等服务。所以, 当前证券公司除正常的证券市场方面的合规管理外, 还要针对与期货公司合作的IB业务方面进行有效监管, 包括:

(1) 对IB经纪人的管理。提高经纪人的业务素质, 使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职业技能;加强经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经纪人的服务水平。

(2) 对IB客户的管理。认真签署居间服务协议, 履行风险告知的义务, 提供可供客户下单交易的行情终端, 替期货公司及时地为客户提供阶段账单, 以及投资者风险教育。

(3) 与合作的期货公司有明确的约定, 划分清楚各自的权力与义务, 等等。

2.各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中不但包含大量的基金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也包括保险及银行类合规资金及其他金融机构。如何对这类机构投资者进行有效监管, 是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发展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其审批制度到规模上, 再到其交易渠道与内部控制上, 都是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如同证券和期货市场一样, 在金融期货市场中, 也存在着大量的合规的中介服务机构, 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机构、评级机构等等, 除了为市场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之外, 它们还必须从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角度对期货经营机构的经营状况、风险状况以及违法情况进行监管。

四、中国金融期货监管体系的框架构建

通过以上本文的粗浅构思, 借鉴国外市场相关监管体系和对国内资本市场体制、环境与运行特点的总结, 本文认为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采用三元四级的框架较好, 具体参见图1:

图1中展示了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大体框架, 其中三元为: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 共同代表政府行使监管职能, 并在对各自监管领域负责的基础上交叉协作、共同监管金融期货市场。四级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交易所一线监管、市场中间机构的监管与内部控制。

五、相关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本文对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但这个监管体系还需要在日后的市场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完善, 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而不断地补充和改进, 以弥补监管疏漏、提高监管效率。为此本文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建议政府尽快研究出台金融期货有关的法规条例来宏观指导市场行为, 做到有法可依, 并协调三个并列的一级监管主体之间的监管职权与运作机制。

2.借鉴境外成熟市场多年来的主流监管经验, 金融期货市场监管的最高目标应该是确立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体系,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动态平衡。而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证监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格局, 这种监管模式虽然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 但也成为制约市场未来发展的障碍。因为可预见的是:未来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应该是很快的, 集权制的监管模式容易遏制市场的有益创新、缺乏必要的授权机制和削弱其他相关机构的作用, 难免会对市场的发展形成制约, 造成整个监管体系的“头重脚轻”效果。好的监管模式应该是一个健全、有机的监管统一体, 高效、协调地发挥作用。因此, 建议赐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及证券和期货两个行业协会以更大的自律监管职权, 以侧重行业内部监管及一线监管。

3.建议积极发展和培育套期保值主体, 引导大型机构包括保险、券商、基金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行合理的套期保值。事实上监管层也一直在重视金融期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培育问题, 比如中金所于2010年5月7日发布《套期保值额度申请指南》和《特殊法人机构交易编码管理业务指南》;2010年7月8日, 证监会批准新基金公司成立和基金专户理财可以无限制参与股指期货, 等等, 这些都为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扫清了制度障碍。

参考文献

[1]谭春枝, 黄建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J].金融与经济, 2005 (, 10) .

[2]徐苏江.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国际经验及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 .

[3]梁燕.完善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 2007.

[4]胡茂刚.我国股指期货三层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J].政治与法律, 2008 (, 5) .

[5]张玉智, 曹凤岐, 赵磊.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监管体系重构[J].中国证券期货, 2009, (1) .

[6]韩强.如何构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体系[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 3) .

上一篇:《谈读书》下一篇:护理技术准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