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改革(共12篇)
金融市场改革 篇1
摘要:金融市场又被经济学者称为资本融通的市场, 是指资本供应者以及资本需要者两方经过信用工具的方式进行往来交易而融通双方资金的市场, 即为金融商品交易往来的场所;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合理配置资本资金以及使用效率的前提下, 以灵活迅速的方式将存储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改革,创新
一、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目前, 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相当复杂, 当今经济学家普遍将其分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子市场。其中, 货币市场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是货币市场相当重要的几个方面。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有两大方面:中长期信贷市场以及证券市场。其中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即为中长期信贷市场。而证券市场是经过证券的发行与贸易进行融资的金融市场, 此中包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租赁市场等。当今金融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优缺点。
先从缺点方面来看: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然而与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 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列举。
首先, 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力。目前, 我国的金融创新过度依赖于政府, 民间资本不突出显出死板僵硬, 且在有限的各领域创新中, 进展失衡。这都导致了金融资源效率降低, 我国金融创新能力削弱。第二, 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虽然目前, 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已经建立, 但与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 国家的政策落后, 并且国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 导致一些企业钻空子, 插漏洞。第三, 上市公司的股权及治理结构不周密。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 我国上市公司关于股权和治理结构的很多问题已经被解决, 然而过小的投资者比重, 较大的国家股, 法人股比重, 使流通股过于分散, 与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相违背。第四, 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足。目前, 我国金融体制出入不断完善的阶段, 关于投资者权益方面的法规还不健全。因此, 对于资本, 信息, 专业知识都相对滞后的中小投资者来说, 在交易时, 权益往往受到侵害。而目前, 我国应适当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
优势方面:即使我们国家金融市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 改革开放后, 伴随着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朝着市场化方向的不断改革, 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 社会金融体系的范围不断扩大, 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广泛。它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 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稳步地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 迅速发展已有的创新产品;市场布局尤其是融资结构更为优化, 直接融资范围有很大提高;金融市场范围不断加大, 市场影响力和涵盖面也不断加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 呈向上结构发展。
二、金融机构改革
1.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 即承担中央银行任务又具体办理大部分银行任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金融市场得到很大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金融机构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由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布置宏观调控, 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的新型商业银行为主体, 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的, 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金融架构体系。
2.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此次在杭州举办的G2O峰会上, 各国领导人就世界经济展开重要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大潮, 以确保可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为使其平稳按照向上的轨道运行, 金融机构改革成为三十多年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现状, 应深入金融机构改革。
首先, 应深入进行金融监管机制改革。众所周知, 美国金融业监管及其严厉, 我国也可以根据国情, 将新兴金融机构纳入立法的范畴, 以强化对于金融公司的监管。并以美国为前车之鉴, 吸取教训, 防止发生类似美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影响广大人民的正常理财以及国家金融业平稳有序发展。防止系统性风险也是必须进行的, 去年, 中央提出了包括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并要求没有系统性的财务风险, 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严重, 监管部门需要对此提高警惕。
其次, 改进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将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的税收, 会计, 财务等制度建立起来;也应将金融机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束缚解除;政府对社会金融机构的管制放松, 不必要的金融发展条件予以去除, 采用支持的策略使其建立正确的激励体制;稳步推行各种工具以利于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其中包括衍生的金融工具;针对评级评估会计确立明确的战略, 使其既能考虑中长期市场发展和培育的需要, 又能满足当前市场上的需求。
第三, 应加快金融机构的创新。通过多样化, 全面化, 同质化这三方面进行市场金融组织结构创新, 并使金融机构与其他业务领域结合, 将以传统单一业务经营为主的金融机构转变成提供全能的服务的金融企业, 使不同机构逐渐趋同。70年代以后, 几乎所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向连锁银行制和集团银行制发展。此举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同时增加经营效益, 以开拓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品种。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更高, 更敏锐。
第四,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村镇银行, 区域性专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发挥典当行业的作用, 使其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大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鼓励符合相关条件, 自身具有经济优势的地方法人以及金融机构尽早申请上市。同时, 积极引进外资, 完善金融监管机构设置, 加强建设地方金融服务管理机构。尽早和相关部门联系, 推出合理的共同协调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方案, 服务于社会金融市场。
第五, 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国家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从而引导金融机构使其稳健经营, 切实改进流动性管理和信贷管理方式, 注意保证将金融市场的预期稳定, 建全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方式以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及水平。加强跨市场金融产品的监管协调和风险监测, 加强交叉性以促进社会各类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工具的协调高效有序地向前发展。国家应该采用综合措施来维护社会市场金融稳定, 将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扎实做好, 守住底线, 坚决不让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 保证金融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第六:新型金融机构应建设金融业新格局, 拥抱“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络, 大数据,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终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词汇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以蓬勃之姿迅速发展, 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当今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新型金融机构应当积极采用“互联网+”的新型金融模式, 推动自身企业转型。使企业适应世界潮流趋势, 发展更好, 建立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 使中国金融市场充满活力与生机。
第七, 建立与农村新金融相得益彰的金融体系。推出适应农村和农村新经济发展的治理结构。当前, 村镇银行的收取存款的渠道狭窄, 业务范围受限, 如一些银行卡业务及国际贸易结算等业务在村镇银行是不能进行的。截止2015年底, 中国大约有500家村镇银行, 其中大部分村镇银行里还未形成独立的IT系统, 这使得新产品研发的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村镇银行应积极面对挑战, 主动适应新环境, 加快制度创新, 如引进民间资本, 探索员工持股等制度安排, 深耕农村市场, 做有特色的“精品银行”等。在公司治理上, 应该严格按照《公司法》及村镇银行相关章程, 有效行使出资人及股东职责。相关领导也应该尊重其独立经营权, 坚持做到:“不缺位, 不越位”原则。
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是关乎国际民生的大事, 追溯历史,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面对当前经济局势;方眼世界, 我国应积极改革, 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以创新思想, 发展理念, 使我国金融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人们安居乐业, 生活富足。
参考文献
[1]左创宏.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商业银行如何寻求新生产函数的最
金融市场改革 篇2
2013年03月17日08:39 来源:法制日报
本报北京3月16日讯记者胡新桥见习记者刘志月 “虽然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金融法律制度一直没能跟上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殷兴山代表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金融市场的放开,需要修订和完善金融法律制度。
自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我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立法,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法律制度。
殷兴山认为,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金融改革推进,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金融法律法规长达10年甚至近20年未作修订,相关规定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金融管理实践中形成并付诸实施的制度,没有及时上升为法律;还有部分金融法律制度缺失,难以全面覆盖新的金融业务领域和金融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殷兴山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放开,国家亟待修订和完善金融法律制度。
“除了修订既有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当将已经施行的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殷兴山认为,比如,存款保险制度及其法律对促进民营金融机构发展、保护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存款人等方面意义重大;为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国家需要尽快制定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管理条例。殷兴山建议,考虑到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体制,在金融监管方面,应进一步推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提高监管合力,避免重复监管、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等问题。
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金融改革 篇3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 金融改革 包容性金融 利率市场化
2013年11月14日,天弘基金宣布,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元关口的基金。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在2013年异军突起,引发了金融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深入考察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史,可以发现,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发展、调整与革新,与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
(一)货币市场基金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具竞争性
金融业作为竞争性的服务行业,只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货币市场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储蓄机构的竞争者面目出现的。1971年,布鲁斯·本特(Bruce R. Bent)和亨利·布朗(Henry B. R. Brown)成立了美国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当时美国国内通胀水平较高,而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 the Banking Act of 1933)和Q条例(Regulation Q)的规定,禁止会员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限制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由于市场利率持续高于政府管制利率,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美国个人货币基金占居民广义存款的比重最高曾达20%左右,目前约处于10%的均衡位置;而美国的机构货币基金占企业存款类资产的比重最高曾达60%,目前占比约为30%。[ 注:.励雅敏等:《银行业2014年行业年度策略报告》,2013。]
面对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美国的储蓄机构纷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以吸引资金。例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 NOW)、超级可转账支付命令(Super 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 MMDA)和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 ATS)等,都是储蓄机构为了迎接货币市场基金的挑战、增强同业竞争能力而发展出来的(见表1)。事实上,我国的部分银行机构也已经计划推出创新的现金管理产品,着手应对来自货币市场基金的竞争。
表1 美国储蓄机构推出的存款金融创新工具
名称时间特性
NOW1972年可以签发支票,允许支付利息,但仅限于个人和非营利性机构,利率上限受到限制
ATS1978年在储蓄存款账户和支票存款账户之间按照约定自动转换
MMDA1982年无最低存款限制和利率上限限制,营利性机构也可使用,每月签发支票不超过3次
Super NOW1983年无签发支票限制
资料来源:美联储
此外,美国的商业银行还主动参与货币市场基金业务。首先,作为基金托管人,商业银行可以获取托管费;其次,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立法允许银行开展基金投资咨询业务,不少银行开始向客户推荐货币市场基金,获取投资咨询收入;最后,银行自身参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并获取管理费。由此,商业银行与货币市场基金竞争性的金融供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我国,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货币市场基金,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以最低的门槛和最便捷的参与方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投资品种。此前,传统的货币市场基金申购门槛一般是1000元,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不少基金公司通过互联网金融将申购下限降低至1元,甚至1分钱,真正实现了零门槛,使得基金服务走进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来。
(二)货币市场基金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具包容性
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的“包容性金融”概念,强调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趁着互联网的东风,货币市场基金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业态,是重要的包容性金融。”[ .刘士余:《互联网金融是重要的包容性金融 但不姑息犯罪》,新华网,2013。]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式货币市场基金充分体现了其包容性。正如罗伯特·希勒所强调的:“我们需要推动金融的民主化,并且将华尔街客户才能享受到的好处也带给沃尔玛的顾客。我们要把金融从金融中心带到世界各地。”[ .Robert J. Shiller: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2003.]从美国到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让投资者们切实体会到了包容性金融的意义。
伴随着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货币市场基金促进了我国金融服务业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与产品
金融市场改革路径研究 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
一、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改革路径
(一) 日本
日本的金融市场改革沿着先内后外 (汇率、利率、资本账户开放) 的顺序展开。日本的汇率市场化开始于1971年的史密斯协定, 从此后, 日本结束了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开始了漫长的日元升值过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经过1977年的国债利率市场化和1979年的存款利率市场化, 在1994年完全取消对于利率的管制。1980年日本的新外汇法开始实施, 结束了外汇管制的状态, 实现资本账户开放。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长期的经济不景气, 即“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 金融市场改革没有使日本延续其1955至1973年的高速增长状态。在金融市场改革路径选择上, 日本是正确的,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 却受到了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 在改革过程中的监管也没有做到位, 这是其经济长期不景气的一部分原因。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不景气, 经济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增长, 但并没有改变日本仍然是一个经济大国的现实,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金融市场在维护经济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 泰国
泰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路径是先外后内 (资本账户开放、利率、汇率) 的顺序。1992年就已经实现了资本账户开放和利率市场化, 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才被迫实行自由浮动汇率。
泰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路径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的, 可以作为路径选择的失败典型来研究。泰国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发育健全时就开放资本账户, 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在1997年之前, 泰国经济基本面已经出现了问题, 泰铢被严重高估, 此时的固定汇率制决定了泰铢币值不可变动, 而资本账户的敞口状态就使汇率市场面临被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泰铢的攻击则是泰国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在国内外汇储备不足的情况下, 只能放弃固定汇率制, 转而实行有管理的额浮动汇率制, 泰铢贬值, 亚洲多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三) 德国
德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是典型的先内后外 (利率、汇率、资本账户开放) 的顺序。在1973年实现浮动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之后, 1981年开放资本账户。
德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是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较日本更为成功的一个例子, 经过有条不紊的改革, 德国马克成为当时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二、运用“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进行的理论分析
“不可能三角”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 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 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 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在这种约束下, 有三种可以选择的策略组合。而中国目前所采用的是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 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利率平价理论是指, 在开放条件下, 国内外利率差等于汇率差, 较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在远期将贬值。资本账户开放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就是国际游资的冲击, 而在利率平价条件下, 套利的受益刚好只能弥补套汇的损失, 可以消除国际套利可能和动机。进而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条件之一是, 有效的且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的外汇市场, 完善的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 市场的信息能够非常有效地流通。这就对外汇市场进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要求。
所以, 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可以得出金融市场改革的合理逻辑次序是就是“先内后外”的次序, 即通过资本管制保持本国金融市场的封闭, 汇率保持稳定, 从而保证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然后逐步“练好内功”, 实现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浮动, 使境内外资金市场满足利率平价条件, 国际游资丧失套利的可能性, 最终开放资本账户和实现金融自由化。这种改革的顺序与上文中所列举的三个国家正反两个方面的改革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
(一) 利率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的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1999年我国放开了债券市场利率。之后的利率市场化一直在稳步推进。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的万里长征只剩最后一公里, 即存款利率市场化。现阶段, 存在股份制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的现象, 从而与五大国有银行形成价格竞争的局面, 虽然仍然受人民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定, 但也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的一种表现。
2014年3月11日,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在计划之中, 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为时不远。
(二) 汇率市场化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历史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 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确定的, 即市场化;路径也是确定的, 即沿着参考一篮子货币、管理浮动、单独浮动的顺序改革;此外,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改革的步伐也应该是确定的, 即稳健的、循序渐进的。近年来,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波动幅度也在不断扩大。2014年6月5日起,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出现了明显的下跌, 人民币出现了明显的贬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 打破了人民币汇率单向波动的市场预期, 现阶段, 人民币汇率改革应该在扩大波幅、完善外汇市场尤其是远期交易方面努力, 为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提供条件, 等待时机进一步成熟。人民币的管理浮动和单独浮动改革则应作为中远期的改革目标。
(三) 资本账户开放
在这一领域, 我国的态度更为审慎, 与文章所持有的观点相符合。文中从其他国家的现实选择与经济理论两个方面论证了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完善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基础才能逐步开放。只有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才能为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全面金融市场改革夯实国内基础。此外还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 找准时机, 逐步开放, 在推进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与应对别国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播之间寻求平衡。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IMF.Review of Exchange Arrangements, Restrictions, and Controls[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np/pp/2007/eng/112707.pdf, 2007-11-27.
[3]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 2014-05-17.
金融市场改革 篇5
关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记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证券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层学术演讲会
5月8日,斯蒂芬・罗奇、苏德拉查・吉万多诺、帕萨塔・达斯古普塔、阿德里安・伍德及林毅夫等五位国内外知名经济学教授应邀参加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的高层学术演讲会,各位专家分别就世界经济形势及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有关热点问题做了精彩演讲,主题广泛涉及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前景、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开放、社会资本分析、中国出口结构以及企业自生能力等论题.
作 者:吴雪明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WORLD ECONOMY STUDY 年,卷(期): “”(3) 分类号:F12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篇6
人们普遍认为,新一届政府成立伊始,李克强总理就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提出要推进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此举凸显了中国政府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有利于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彰显了“精准、稳妥、持续”的改革思路。
凸显新一届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
“‘钱荒’事件不到一个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有新动作,政府反应很快。”19日晚,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消息一公布,不少网民为决策层的改革勇气和决心叫好。
社会各界对此次改革作出积极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迈出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对于稳增长、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意味着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序幕已经拉开,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强化市场、放松管制的经济政策特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立坚认为。
“此前有人预言中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期盼政府重回刺激政策的老路。央行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其实就是新一届政府坚定不移推动改革的一个重要声明。”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指出。
网友们认为,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国家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体现了政府异乎寻常的改革魄力和勇气。
这一改革举措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华尔街日报等海外媒体对此给予积极评价,认为此举是中国推进金融改革的重要信号,表明了中国新领导层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实体经济的一次“利好”改革
各界普遍认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这是对实体经济的一次‘利好’改革。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降低整体融资成本,为经济增长和转型装上更多助推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改革将使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竞争成为一个主线,促使其加快转变同质化的经营模式,总体上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
“此次改革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高盛集团经济学家宋宇称。
根据央行有关分行的快速调查,山东、广东和湖南等地大部分企业对放开贷款利率表示欢迎,认为放开贷款利率打开了破解贷款难的重要一环,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行靠变相垄断利差的日子结束了,这必将倒逼全行业改革。”有网友评论称。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资产负债部门负责人也认为,改革将在中长期内对银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将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
路透中文网等媒体评论称,此举让不同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更大,有助于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是盘活金融资源存量的有效举措。
“发点球”式精准调控:既防风险又增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此次改革并未涉及存款利率,也未对现行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作出调整,此外还放开了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
这一举措被舆论称为“发点球”。对于此次改革“区别化对待”的特点,各界人士认为,这体现出政府“精准、稳妥、持续”的改革思路。
“不再对农信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提高农信社放贷积极性,解决‘三农’、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曾刚认为。
“没有对个人住房贷款下限进行调整,不会影响购房成本,购房需求也不会有明显变化,显示出政府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思路。”有网友评论道。
“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审慎态度可以理解。”巴曙松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影响更为广泛,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等与之配套,目前这些制度还有待完善和推出。
此次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举措,也进一步释放出政府将继续推进改革的鲜明信号。
“贷款利率管制的取消,拉开了本届政府继续推进金融改革的大幕,下一步金融改革值得期待。”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
有网友评论称,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核心,风险也最大,如今金融改革的强势突破,为下一步改革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突破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经济政策要求,通过在以市场为主体的机制调节,利用利率政策来影响和促使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过程。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以及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对我国而言,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存款上限的市场化和贷款下限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低水平金融市场转化为高水平金融市场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2000年,又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定期存款利率;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2003年,放开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2004年,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2005年,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种存款的定价权;2006年,扩大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
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实践证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都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美国为例,其利率市场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标志性事件为1980年3月《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的颁布,其后6年间,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利率,以及储蓄存款利率依照顺序先后逐步改革,成功实现了对存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和存款利率自由化、市场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全部完成。
(二)打破银行垄断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说过“关于融资成本,其实我这里坦率地讲,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从图1也可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占全部商业银行的比重基本都超过了一半,由此可以判断,四大国有银行存在一定的垄断现象。
(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迫切要求
由于目前企业资金需求旺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希望能从银行融入资金。而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规模比较大、信誉比较好的企业,从而使得一些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融入资金。正是因为长期的利率管制维持了银行垄断利润,导致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动力不足,以及正规金融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缺位,使得地下金融泛滥,甚至是高利贷现象屡出不止。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能够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海外经济疲弱,而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人民币逐渐在市场选择中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员。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四个步骤同时推进,包括资本项目开放、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及更有弹性的汇率浮动机制,因此,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已刻不容缓。
资料来源:周颖辉.利率市场化演变路径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东南学术,2013(4).
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使商业银行拥有资金定价的自主权,提高银行竞争力
在利率管制状况下,商业银行只是利率的执行者,没有利率的制定权,在资金定价方面比较被动,不能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而利率市场化取消了政府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限制,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灵活性,利率波动空间越大,商业银行的利率决定权就越高,最终将获得完全的利率决定权,这样,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使其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会更加主动。
(二)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促进金融创新
在我国,中小企业客户众多,信贷产品需求差异较大,加之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波幅与频率难以预测,在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只是一个执行者,无法调动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利率一旦放开,银行的收益就与银行的自主经营能力密切相关,银行不再是一个被动执行者,而是会随着客户对金融产品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和实现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有助于其早日成为成熟的、对利率敏感的金融市场主体;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三)有利于缩小银行存贷利差,进而影响银行收益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缩小银行存贷利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收益。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是以工、建、农、中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超过20 000亿元)独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并存。利率市场化将缩小银行的存贷利差,大大削弱银行的利息净收入。
(四)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在我国目前外汇管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人民币汇率的方法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将利率市场化就是把利率交给市场,当利率自由化之后由于本外币的利差会导致资本流动,不利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在放开存贷款利率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本外币利差来控制境外资本的流入,从而缓解汇率升值压力。但利率放开后,如果本币利率上升导致本外币利差过大,则会加剧境外资本的流入,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会减弱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调节作用
在中央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直接控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量会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然而实行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会造成利率缺口风险的存在,如果金融机构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十分贫乏,则会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扩大化,存在着诸如利率敏感性风险、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基准点风险、控制风险等隐患。
资料来源:各银行2011年年报数据
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以内将要到期或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如果资产大于负债为正缺口,反之,资产小于负债为负缺口。当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的实际利率会有所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大国有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3个月内的都为负缺口,而负缺口对商业银行有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颖辉.利率市场化演变路径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东南学术,2013,(4).
[2]李克川,杨艺.利率市场化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机遇、挑战与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3,(1).
[3]黄广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J].商业银行,2013,(3).
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趋势探讨 篇8
(1) 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 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 年至1984 年, 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 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 年以后, 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 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 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
(2) 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1979 年起, 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 分级管理, 存贷挂钩, 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 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
(3)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 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 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发展。1981 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 1986 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年以后, 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 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 年, 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 并以此为基础, 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 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市场。
2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影响情况下,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仍在稳步进行, 金融开放渐进扩大, 但也应该看到, 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滚滚而来, 金融变革和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同时, 在国内也遇上了经济发展格局从需求过旺到需求不足的变化。在这种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的条件下,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2.1 积极进行金融组织机构的深化改革
今后除应完成机构调整任务, 加快新机构同各方面关系的磨合, 建立新的工作制度, 发挥新机制的优点, 进一步搞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工作外, 必须花更大的力气加强金融监管。并把这一工作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尤其要与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运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彻底消除新的亏损的各项改革相联系。商业银行要真正企业化,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 优胜劣汰。
2.2 银行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利率仍处于双轨制, 官方规定的利率水平较低, 而市场上利率较高, 其原因是违约风险贴水较大, 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困境, 对此, 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法律法规, 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降低违约风险, 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 逐步扩大利率的浮动范围, 最终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按照自主经营的原则, 银行有权自定贷款条件。在中央规定的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幅度内, 银行可根据时常资金供求情况自定利率, 灵活调整利率, 运用利率杠杆, 调节资金供求。实现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
2.3 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 稳步把握市场开放的程度
金融自由化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对我们来说, 金融自由化也就是走向国际金融市场, 与国际惯例接轨。对此, 我们一方面要持谨慎的态度, 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稳妥地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 丰富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经验, 培养一大批能熟练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精通国际金融活动的金融财务人才。具备了这些条件, 人民币不但应该实现自由兑换, 而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世界货币之一。今后引进外资银行的力度会加强, 因为中国需要借鉴其管理体制和操作方式, 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与素质, 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积累经验。
2.4 进一步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
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有许多方面需要提高和改革。目前中国的货币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市场相对隔离的状况, 这种分隔状况有其利弊。从长远来看, 应取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的歧视性政策, 把银行间市场办成公开市场, 金融业相互渗透和混业经营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要开发“第二板块市场”,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建立风险投资体系,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制已经走出了20几年的改革历程, 在这期间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又面临着必须要克服的难题。但无论改革多么艰难, 中国的金融业都会沿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道路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攻坚性改革, 直至达到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化要求。不过, 在今后的改革中, 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及其改革动态, 在注意金融效率性的同时, 更要注意金融的安全性, 以及改革的主动性。任何改革都要保证我们国家的经济利益, 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乃至国家的安全。
摘要:在近20年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中,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 取得了重大进步, 这就是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在改革过程中, 中央银行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晓灵.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光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焦点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唐旭.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理论、路径与构想[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4]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金融市场改革 篇9
潘功胜表示, 过去10年来,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改革效果也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在政府目标的引导下, 政府通过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低成本资金, 从而通过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但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宏观管理手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于下一步金融改革内容, 潘功胜透露, 相关部门即将发布的“十二五”金融改革规划中, 将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诸多战略及战术层面变革;将涉及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等金融结构方面改革;在金融组织结构上, 涉及微型金融组织的发展问题;在宏观审慎和微观金融监管方面, 将涉及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等问题。
金融市场改革 篇10
一、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相关分析
1.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缘起
———忽略的葛兰里奇警告体现对政府干预作用漠视
2008年的金融风暴使我们看到, 美国原有的“双重多头”金融监管模式使得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 最佳的监管时机往往因为会议和等待批准而稍纵即逝, 因此, 普遍认为正是这些监管重叠和调控失灵缺陷的暴露直接引发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动机。
然而回溯美国金融风暴缘何祸起, 我们更应深层次的关注到, 与效率优先的美国金融监管机制的相对应的是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一代美国金融家们所拥戴的典型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和主张, 他们认为, “政府干预往往会带来问题, 而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只有在市场自我纠正机制威胁了太多无辜的旁观者的那些危机时期里, 监管才是必要的”, 他们认为, 监管往往或总是会妨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2]。也就是说, 究其更深入的原因, 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这一理念对美国金融风暴祸起至关重要。
曾经被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忽略的葛兰里奇警告就是最好的例证。早在2000年, 美国经济学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委员爱德华·葛兰里奇 (Edward M.Gramlich) 就已经向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了快速增长的居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可能造成的风险, 希望美国有关监管当局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其在2002年、2004年和2007年也曾多次拉响警报, 并且明确揭示出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严重的空白和失控问题。然而非常遗憾的是, 他的警告并没到美国主要货币和监管当局高层的重视[3]。究其原因, 因素很多,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正是上述提到的漠视政府干预作用的典型自由市场经济思想作祟。
因此, 与其说普遍认为美国监管重叠和空白之结构性缺点是危机的祸根和金融监管改革的动因, 隐藏在这种结构性缺点之后的政府干预缺失更应是危机深层次的缺陷。就连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我原来想当然地认为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自利性 (交易的另一方为自身利益将严格把关, 形成金融业内互相监管的机制) ,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股东利益和公司资产安全。现在看来错了, 必须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统一监管力度。”[4]
2.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理念变化
———呼吁调整政府干预具体方式并要求加深力度
正如格林斯潘所说, “必须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统一监管力度”, 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动向的确反映了美国监管者对于市场和政府关系的不断反思, 并明显地建议调整政府干预的具体方式和加深力度。从未雨绸缪角度来看, 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但证明了政府应当对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和救助, 实际也证明了为预防危机, 一国的金融监管中适度的政府干预是绝对需要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论”的差异主要不体现在要不要政府干预, 而在于干预“度”的把握, 在于干预的“范围、手段和方式”等方面。而度的判断离不开具体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监管需求。回顾美国1929年金融大崩溃以来的金融监管演变可见, 伴随着经济的起伏, 先后经历了“自由放任—加强管制—金融创新—加强监管—放松监管”等多次转折。此次呼吁加强监管也是这样的规律使然。而对于中国的政府金融监管是否适度性的思考也应从中国具体的金融市场发展和监管需求出发。
二、中国金融监管政府干预适度性分析
1. 金融监管价值滞后于金融运行价值, 中国当前金融运行态势决定, 目前金融监管应当以金融安全为首要的价值目
从过度论者的理由不难看出, 其重点在于强调中国金融体制及金融监管体制限制自由竞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安全和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主要从中国金融运行价值角度出发作出判断, 但实际上, 同一时段, 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具体价值观的具象内容是不同的:金融运行主要体现人和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具体行为及其效果, 其效果和价值观的判断往往具有自利性和缺乏系统性;而金融监管是通过法律授权对金融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是对某种偏离既定规则的行为实施的某种干预, 其侧重于对行为的评价, 因此, 其效果和价值观的判断具有滞后性但相对较宏观;因此, 金融监管的价值观必须随金融运行态势的效果而定, 不能简单地附随于金融运行本身:即当金融运行态势处于金融安全时, 金融监管主要体现为对竞争机制的维护, 自由竞争成为主要乃至唯一的价值追求;随着风险的不断增加, 当金融运行出现不安全的状况, 金融监管则主要表现为对金融安全的追求, 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权利, 较大程度地赋予监管机关权力来实现金融的稳定;如果金融风险未能得到控制, 出现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 金融崩溃、经济倒退、社会动荡, 那么金融安全将成为唯一的价值追求。因此, 金融监管的价值判断要滞后于金融运行价值判断并取决于金融运行的效
结合当前中国具体的金融运行态势, 尽管中国金融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金融自由化并没有对中国金融安全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正如政府干预过度论者所担忧的一样,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一些旧有的痼疾, 其间蕴藏的金融风险不可小觑, 中国金融运行的安全基础还并不牢靠, 因此, 中国金融监管作为保障金融运行的后盾决定了其当前应以保障金融安全为首要价值。
如此看来,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着力保护国有金融机构是有其“苦衷”的, 也是忍阵痛而顾大局之必须。
2. 金融监管市场化应以培育良好的金融市场化为前提, 中
当然, 金融监管的滞后性本身并不值得提倡, 完善的金融监管需要人为能动地提高先验性、事前性和灵活性, 但这种效果单纯靠市场化是无法达到的, 而且其效果提高需要一个阶段和过程。何况就中国的金融市场化而言, 除了经济货币化比率, 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其他指标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在2000年, 中国的金融化比重为229%, 远低于同期美国 (364%) 、英国 (356%) 、日本 (312%) 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 也低于新加坡 (319%) 这样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另, 在银行竞争格局中, 国有商业银行垄断格局虽然在弱化, 竞争因素在增强, 但还未形成完全开放自由竞争的格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在中国资本项目的汇兑管理力度和对政策的掌握尺度上看, 中国仍保持较为严格的管理[5]。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越落后, 一个开拓性政府的作用范围就越大”, 上述转轨体制背景下的金融市场运行, 状况决定了中国金融系统自身不具备完备的自我稳定机制, 因此, 必须依靠政府的非经济力量予以干预, 才能保证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行, 否则有可能加大金融系统的累计性风险, 陷入金融危机的困境, 这也违背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初衷。
3. 市场机制、行业自律, 目前, 还不能有效解决中国市场失灵问题, 凸显政府监管的优势
中国目前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干预必不可少;而培育行业自律监管组织虽然也的确刻不容缓, 但由于目前行业自律组织发展伊始, 不平等的谈判力量将使监管效果微乎其微, 此种情况下政府恰恰应起到培育市场机制和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而不是退出干预, 而且其相对优势是明显的:其一, 富有权威性的政府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进行严格的规定, 并且直接实施检查, 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减少个人在交易中要负担的交易费用, 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其二, 由政府出面维护金融体系的有效和稳定, 能够避免因免费搭车造成的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的困境, 填补了市场失灵形成的真空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缓慢。政府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市场失败和自律不完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金融这一特殊领域尤为如此。实际上二战后, 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都还实行了政府干预的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美国的金融改革也正朝这
综上所述, 尽管中国目前的政府监管作用无法与上述这种理想化描述相比拟, 也的确会带来若干负面影响, 但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监管却是中国特定阶段金融发展的监管需求使然, 局部缺陷可以通过调整具体方式和范围来达到完善。相形之下, 强调干预过度论者“打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激扬论调则显得缺乏理性。当前, 中国监管机制的政府主导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 此次美国金融风暴和监管改革提示我们, 冒然仓促的追求金融监管市场化显
参考文献
[1]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U.S.A..Blueprint for a moderniz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ructure[R].2008.
[2]Alan Greenspan.The Age of Turbulence: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The Penguin Press.American.Septemtember, 2007.
[3]廖岷.被忽略的葛兰里奇警告——银监会官员反思美国金融监管 (之一) [EB/OL].http://www.caijing.com.cn/2008-04-02/100054940.html
[4]王自力.美国伞形监管模式走到尽头[N].中国证券报, 2008-10-29.
金融市场改革 篇11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改革;缺陷;国外经验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即分别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初步并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尽其职,三者之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承担对它们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的功能。这种体系和改革方向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功能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不过,这种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时有反复。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
(一)结构性缺陷。如:空间结构缺陷;经营主体缺陷;金融服务种类缺陷。
(二)功能性缺陷。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缺乏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资产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资金蓄积功能弱。
三、我国农村金融内部结构不稳定
(一)农村金融供给状况:农村金融非农化矛盾凸显
我国农村金融非农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机构的非农化,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乡镇一级基本不设置网点,在县一级也出现撤退现象,而作为根植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网点设置方面也逐步向城市发展。二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表现是资金从干渴的农村流向城市,其途径有以下三条:一是农村信用社金融资金流出;二是邮政储蓄流出;三是以农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流出。
(二)农户金融需求状况:农户金融需求抑制严重
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同时农户在实际生活中在存款方面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尤其是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以后,在农村尤其是乡镇网点减少以后农户在存款方面的选择余地就更少了。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比如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以及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四)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生产力的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
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五、分析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
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经验:
(一)合作金融体制是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组织形式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的共性:坚持合作制的办事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由入股社员拥有,民主管理;实行多层次合作,各层之间均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建立较为健全的自律组织。
(二)土地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对增强农民的受信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升了农民获得贷款的能力,从而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政府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都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各国政府不仅制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还直接出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四)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今世界,农村金融体制较为完备的国家,无不是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约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和政策体系又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五)市场机制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发展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依靠市场来调节和配置资源是其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及其运行中,虽然各国政府在不同层面、不同力度上给予了支持,进行了干预,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靠市场作用和影响农村金融体制是其共性。
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模式的优点是行政成本和财政成本较小,适合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成熟市场经济;日本模式的优点是利于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全面实现国家政策目标,适合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成长阶段,但缺点是执行成本比较大,而目容易产生金融抑制和道德风险;韩国模式则介于二者之间,有可能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综合美日模式的优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国家财力也相对有限,因此我国应建立间接扶持为主、直接扶持为辅的"馄合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白钦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J].中国金融,2004,(12).
论利率市场化和浙江民间金融改革 篇12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决定权交由市场、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和对市场动态的判断自发确定利率水平,形成了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基本影响因素、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传感器的一种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重大,使银行体系面临着严重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银行间会通过上调利率水平维持竞争优势,而这正是加重了银行风险的原因。由于市场信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常常会因为把握不住市场风向和利率的灵活变化而产生金融风险。如逆向选择效应将原本应由存款人承担的风险转嫁到了银行,使信贷风险加剧。
我国自1996年开放了同业拆借利率以来,又开设了国债市场利率为我国市场利率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基准利率,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牢实的基础。调整利率结构、完善交易品种、提高监管水平、放开贷存款利率,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完全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2 最新的利率改革
改革是近几年来一直位居前列的热词,十八大上金融系统代表团队提出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促进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由于利率变化对银行的影响重大,银行风险需要以利率工具加以控制。调整不良贷款的水平,对于大型银行注重稳健的推行改革,引领它们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领头羊,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今年三月份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委会议设立了浙江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其中利率改革的内容为温州创造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温州金融市场在短期利率市场上能够取得突破,温州政府打破利率双轨制的模式实行充分的利率市场化。推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大于央行的基准利率,对短期借贷资金更加放开管制,通过一些小的商业银行和信贷公司先推行,再逐步通过大中型的金融机构进一步的向温州的整个金融体系推行的两步走方案。
3 金融改革概述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体系格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和规范。专业银行基本上内部实行三级管理,其他金融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促进金融机构的盈利效果和内部管理系统的革新。
利率政策作为金融改革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提高过低的利率增加利率档次,根据市场动向和供求原理随时实行浮动利率,增加企事业的定期存贷款利率,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行过程中作为一方很大的受益者,虽然其受特惠政策中走出进一步开放加大了银行的风险,但是伴随风险的增大银行的收益无疑也将进一步增大[4]。
4 浙江民间金融的试点
在浙江温州市建立金融改革实验区,制定了“省12条”,旨在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促进金融创新,以及如何利用个人向境外直接进行投资的方法讨论。通过从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投资难的问题着手,温州市加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推进金融向综合的方向发展,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构建与温州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格局,使金融也逐步成为温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温州市试点实验区实施坚持系统推进、创新为要、项目运作的手段方式,着重把握金融改革与市场风险的关系、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共同生存的关系、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主把握市场风险的关系,促进温州金融体系能够稳中求进。
温州试点实验区通过搭建一批小型的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小型的融资服务中心担保中心,吸取一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出台一批直接融资的合作项目,初步为金融系统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温州试点实验区正在加快建立地方监督体系,推进农村的金融试点改革,促进金融改革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有条不紊的推进。
5 利率市场化和浙江民间金融改革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使得金融业务的开展有了更加规范的金融环境,相对于以前的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运作效率低的问题,资金不能在行业之间顺利流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脱节使社会各个资本配置环节缺乏活力,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作用。银行是资金流动的中转地,利率改革对银行改革的影响重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商业银行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模式下,实现银行由行政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银行的效率最大化。
另外,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了可能性,银行可以自主地根据利率水平和市场供求关系确定金融产品的价格,虽然加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但是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强大动力,为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机会。
浙江民间金融改革,使符合小额贷款公司能够转型成村镇银行,促进了民间资本能够光明正大地走入金融业,确保了民间金融的合法身份。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银行业注入的新的血液给金融行业注入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界分散风险和抗风险的能力,为全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先例和宝贵的经验。
银行的存贷款作用更加显著,从根本上解决温州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和制度保障。民间金融业的发展突破融资难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摒弃嫌贫爱富的不良思想,更多的给予小企业的帮助,促进了银行与企业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促进金融改革经验在全国的推广。
6 浙江金融发展的新方向
十八大确定了我国总的金融发展新方向,实现新型低碳环保经济,靠创新推动金融改革的意见已经在人民心中达成了共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依靠现代金融的依托,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稳步推进了了市场化改革。
浙江省将在贯彻十八大提出的金融改革创新基础上进一步地推动地方金融改革的发展,探索出一条与当地经济相关联的金融体制创新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地方经济实体的升级。
推动科技与创新与金融的融合,开辟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格局,加强对中小金融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对浙江省试点地区的创新考察,积极吸取经验激发全社会参与地方金融改革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转型[4]。
浙江绍兴银行的试点工作更是为浙江金融创新发展方向提供了新思路,重视对小企业的贷款扶持和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力度,以服务实体为导向,浙江各商业银行要积极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式方法。完善金融服务支撑工作,鼓励小额贷款机构、村镇银行、担保机构的建设,保障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推动浙江省的金融改革的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 尤其是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加强, 利率市场化的速度也稳中有进, 各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组织在协调中相互促进。本文通过对浙江民间金融改革的研究观察, 总结了我国部分省市的金融研究成果, 通过利率市场化和民间小额融资贷款的自由化, 主要从银行角度反映出金融改革对金融市场以及我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小额融资
参考文献
[1]周苗苗, 赵凡繁, 吴冲锋.民间金融的独特形式——合会[J].当代经济科学, 2004 (05) .
[2]郑振龙, 林海.民间金融的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分析:来自标会的检验[J].金融研究, 2005 (04) .
[3]夏斌, 陈道富.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1 (03) .
【金融市场改革】推荐阅读:
我国市场金融改革12-10
金融市场改革路径研究09-24
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09-21
金融市场金融监管08-09
市场金融12-20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05-11
农村金融市场06-18
金融市场体系06-23
电力金融市场08-19
中国金融市场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