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金融市场(通用8篇)
电力金融市场 篇1
0引言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为发电商创造了新的增加利润的机会, 同时也使发电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风险。为规避市场风险, 远期、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逐步引入了电力市场, 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对电力市场效率和发电商策略行为的影响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文献[1,2,3,4,5,6]研究了考虑远期或期货合约时的电力市场均衡及发电商的策略行为, 表明远期和期货合约均可提高电力市场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发电商的市场力滥用。文献[7,8,9]指出可以使用博弈均衡模型、Black - Scholes 公式及 Monte Carlo 方法对电力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文献[10,11,12]基于期权理论对电力市场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 表明期权不仅能规避电价波动风险, 而且对规避负荷不确定性风险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关于期权对发电商策略行为和电力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 文献[13]基于发电商期望收益最大化, 构造了考虑期权时发电商的最佳供应函数, 但该文提出的方法不能用来求解电力市场均衡。文献[14]指出当发电商只出售看涨期权或购买看跌期权时, 电力市场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同时给出了利用间隙理论 (gap theorem) 求解电力市场均衡的方法。文献[15]假设期权市场存在各种敲定价格的电力期权, 采用供应函数模型研究了物理期权组合对发电商竞价策略的影响, 但由于电力期权市场的低流动性, 为降低交易成本, 实际上不可能存在各种敲定价格的电力期权。文献[16]基于2阶段古诺模型研究了金融期权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表明金融期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效率, 但为处理目标函数的非光滑性, 该文把目标函数人为地划分为2段, 使得考虑期权时的市场均衡结果成为了单独现货市场与考虑远期合约时的市场均衡结果的简单组合, 不能准确反映期权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结果得出了期权对电力市场的作用弱于远期合约这一与日常直觉不符的结论。因此, 如何解决目标函数的非光滑性、进一步减少假设,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假设电力市场为电力库 (Pool) 模式、现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之间不存在套利机会, 以欧式看涨期权为例, 建立了风险中立的发电商按古诺方式竞争的2阶段博弈模型, 该模型的目标函数连续可微, 能使用成熟的优化方法求解。结果表明金融期权对电力市场的作用强于远期合约, 而物理期权对电力市场的作用弱于远期合约, 因此电力监管机构应鼓励发电商积极参与金融期权市场。
1基本假设
当考虑期权合约时, 各发电商面对的是一个2阶段决策问题:第1阶段为期权合约签订阶段, 第2阶段为现货市场竞争阶段。在期权交易市场中, 发电商 i (i∈N, N 表示全体发电商的集合) 在对其竞争对手出售的期权电量和现货市场发电量预期的基础上, 以期权价格 F 出售电量为 ki、敲定价格为 f 的欧式看涨期权, 并通过选择出售的期权电量 ki 来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在现货市场竞争开始前, 各发电商可通过多种渠道获悉其竞争对手的期权头寸。在现货市场中, 各发电商按古诺模式竞争, 在考虑到第1阶段出售的期权电量对现货市场竞争策略影响的基础上, 通过选择其发电出力来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设电力市场仅由期权和现货2个市场组成, 现货市场按 Pool 模式运作, 竞标的有效期为单个时段, 各发电商在现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中均无相互勾结行为。各发电商的发电量不足以决定市场统一出清价 MCP (Market Clearing Price) , 但对 MCP 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设各发电商的发电量连续可调, 不考虑容量限制, 发电成本为线性函数:
式中 qi 表示发电商 i 的发电量;ci (ci>0) 为生产成
本系数。
设电力市场的负荷需求不确定, 若市场逆需求函数具有线性形式, 则现货电价 λ 可表示为[1,2]
式中 D 表示电力市场的总需求电量;r 和 s 为大于
零的常数;ε 是一个均值为0、方差为σ2 的随机量, 其累积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分别用 Φε (x) 和 φε (x) 表示。
2模型的求解方法
模型的求解采用文献[2,16]中给出的反向推导方法 (见图1) :第1步先求解现货市场的纳什均衡, 即各发电商在期权电量给定的前提下, 在现货市场按古诺方式同时确定其发电量, 各发电商的均衡发电量可以表示为所有发电商期权电量的函数;第2步是求解期权市场的纳什均衡, 即在完全套利的假设条件下, 各发电商利用第1步求出的现货市场均衡电量同时按古诺方式决定其出售的期权电量。然后联立现货市场和期权市场的求解结果, 可构成一组非线性方程组, 求解该非线性方程组, 即可得到电力市场的均衡解。
3考虑金融期权时发电商的决策模型
金融期权是一种金融保险合约, 不与具体的电厂发生联系, 也不涉及到电量的实际交割, 因此发电商可以出售大于其实际可用发电出力的期权电量[16]。若发电商 i 以价格 F 出售了电量为 ki、敲定价格为 f 的欧式看涨金融期权, 在期权到期日, 如果现货电价 λ 高于期权敲定价格 f, 期权将被执行, 发电商 i 退还合约持有者价差 ki (λ-f) , 若 λ 低于 f, 期权自动失效。因此若忽略期权金的时间价值, 则发电商 i 出售看涨期权的收益为
3.1发电商在现货市场的优化问题
由于电力市场负荷需求的不确定, 各策略性发电商在现货市场的目标是追求期望收益最大, 其收益为售电收益减去发电成本, 售电收益由现货市场的售电收入和策略性期权交易的收益2部分组成。这样, 发电商 i 在现货市场的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式中 E 为期望算子;λ qi 为发电商 i 在现货市场的
售电收入;yi 为发电商 i 出售看涨期权收益。
由该优化问题的 KKT (Karush - Kuhn - Tucker) 条件可求出发电商 i 的发电量:
将式 (5) 代入式 (2) 可得现货电价的期望值:
3.2发电商在期权市场的优化问题
设期权市场中的买方风险中立且具有理性的期望, 由完全套利假设可知发电商在期权市场的期望收益将等于零, 即 E (yi) =0。这样, 发电商 i 在期权市场的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7)
式中 qi 为发电商现货市场优化问题的均衡解。
由该优化问题的 KKT 条件可得发电商 i 的期权电量:
式中 ∂qi/∂ki 和 ∂qj/∂ki 可由式 (5) 求出。
给定期权敲定价格 f 和随机量 ε 的分布函数, 联立求解式 (5) (6) (8) , 即可计算出各发电商的发电量、期权电量和现货电价的期望值, 进而可计算出各发电商的期望收益和社会福利。
4考虑物理期权时发电商的决策模型
物理期权是指发电商将其可用发电出力的部分或全部出售给期权合约持有者, 合约持有者既可自己消费也可在双边合约市场或现货市场出售该期权电量[16]。现货市场出清时, 若现货电价高于期权敲定价, 期权合约持有者将通知发电商生产该期权合约规定的电量。因此, 为保证合约的顺利执行, 发电商必须为该期权的执行预留一定的发电出力, 结果使得发电商只能对其可用发电出力中超过该期权电量的部分具有决策权。同时, 物理期权合约的持有者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生产成本参数为期权敲定价格、发电量为期权规定电量的虚拟发电厂。
设发电商 i 以期权价格 F 出售了电量为 ki、敲定价格为 f 的欧式看涨物理期权。在期权到期日, 若现货电价 λ 高于期权敲定价格 f, 期权将被执行, 若 λ 低于 f, 期权自动失效。若忽略期权金的时间价值, 则发电商 i 通过出售物理期权获得的收益可表示为
其中,
4.1发电商在现货市场的优化问题
由于电力市场负荷需求的不确定, 各策略性发电商在现货市场的目标是追求期望收益最大, 其收益为售电收益减去发电成本, 售电收益由现货市场的售电收入和期权交易的收益2部分组成。这样, 发电商 i 在现货市场的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其中, λqi 表示发电商 i 在现货市场的售电收入;yi 为发电商 i 在期权市场的收益。
利用该优化问题的 KKT 条件可得发电商 i 的最佳反应函数为
4.2发电商在期权市场的优化问题
设期权市场中的买方风险中立且具有理性的期望, 由完全套利假设可知发电商在期权市场的期望收益将等于零, 即
因此, 发电商 i 在期权市场的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 qi 为发电商现货市场优化问题的均衡解。
由该优化问题的 KKT 条件, 可得发电商 i 的期权电量:
其中,
给定期权敲定价格 f 和随机量 ε 的分布函数, 联立求解式 (2) (11) (13) , 即可计算出各发电商的发电量、期权电量和现货电价的期望值, 进而可计算出各发电商的期望收益和社会福利。
5算例分析
采用文献[17]的算例数据, 设市场中有2个具有相同线性成本的发电商, 电力市场逆需求函数的截距 r 为100 $/MW·h, 斜率 s 为0.52 $/ (MW·h) 2, ε 是一个均值为0、方差为 σ2 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量。
5.1发电商成本参数对市场均衡结果的影响
图2给出了均方差 σ=7 $/MW·h、期权敲定价格 f=20 $/MW·h 时, 期权电量和现货市场电价期望值随生产成本参数的变化结果 (单独现货市场和存在远期合约时古诺竞争模型采用文献[16]结果) 。
从图中可以看出2点。
a. 当发电成本较低时, 发电商出售的金融期权电量远大于物理期权电量, 随着发电成本的增加, 两者逐渐趋于一致。这表明低成本的发电商将利用其成本优势, 采取在期权市场出售更多的金融期权电量来扩大其现货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策略。但对物理期权而言, 当生产成本较低时, 发电商在现货市场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而出售物理期权的实质是转让了其部分发电出力的决策权, 结果使其丧失了在现货市场的竞争优势, 因此当生产成本较低时, 发电商倾向于出售较少的物理期权。
b. 相对于单独现货市场古诺竞争, 存在远期合约、金融期权和物理期权时现货电价的期望值均有所下降, 且存在金融期权时电价的下降幅度最大。这表明远期合约、金融期权和物理期权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发电商利用市场力抬高现货电价的兴趣, 且金融期权对电力市场的作用更强, 因此电力监管机构应鼓励或强制发电商进入金融期权市场。
5.2期权敲定价格对市场均衡结果的影响
图3给出了均方差 σ=7 $/MW·h、生产成本参数 c=17.5 $/MW·h 时, 期权电量和现货电价的期望值随期权敲定价格的变化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2点。
a. 随着期权敲定价格的增加, 发电商出售的物理期权电量持续减少, 现货电价的期望值逐渐增加。当期权敲定价格增加时, 物理期权执行的可能性逐渐减小, 但发电商仍需为物理期权的执行预留相应的发电出力, 这将妨碍发电商在现货市场的竞争。因此随着期权敲定价格的增加发电商将减少其出售的物理期权电量, 结果导致现货电价上升。
b. 随着期权敲定价格的增加, 发电商出售的金融期权电量逐渐增加, 现货电价的期望值持续减小。当金融期权的敲定价格较高时, 期权的风险规避作用减弱, 期权作为策略性竞争工具的作用加强, 此时发电商为增加其在现货市场的发电量, 提高市场占有率, 将倾向于出售更多的金融期权。
5.3现货市场电价的方差对市场均衡结果的影响
图4给出了期权敲定价格 f=20 $/MW·h、生产成本参数 c=17.5 $/MW·h 时, 期权电量和现货电价的期望值随现货市场电价方差的变化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2点。
a. 随着现货电价方差的增加, 发电商出售物理期权电量逐渐减少, 现货电价期望值持续增加。随着现货电价波动的加剧, 发电商由于不能准确估计应为物理期权的执行预留多少发电出力, 将倾向于出售较少的物理期权电量, 结果导致现货电价升高。
b. 随着现货电价方差的增加, 发电商出售的金融期权电量逐渐增加, 现货市场电价的期望值持续降低。这表明随着现货电价波动的加剧, 为降低市场风险、维持收益的相对稳定, 发电商有兴趣出售较多的金融期权。
6结论
本文假设发电商具有完全信息, 以欧式看涨期权为例, 建立了考虑期权合约时的电力市场2阶段古诺均衡模型, 分析了物理期权和金融期权对发电商竞价策略和电力市场均衡的影响。在本文假设条件下的结果表明:物理期权和金融期权的存在, 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现货电价、抑制发电商的市场力滥用, 但金融期权对电力市场的作用更强。
本文的模型仅考虑了期权市场按双边模式、现货市场按 Pool 模式运作的情形, 但实际运作的电力市场中, 有很大一部分市场的期权和现货市场均按双边或多边模式运营,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模型, 使之能更多地涵盖实际的电力市场运作模式, 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电力金融市场 篇2
提要:本文根据当前电力市场及政策体制实际,结合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提出了电力市场营销的新观念,以及需要的配套体制政策。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认为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应包含多级市场购售构成机制,以及相应的分层电价体系。真正体现成本合理补偿,利润
合理分配。真正使电力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模拟电力市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国家采取优先发展能源等基础产业政策的推动下,电力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力市场由过去供不应求一跃变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电力企业的改革也步入了深层次的关键性阶段,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在不断完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普通地为人们所接受。电力市场营销工作成为思考研究的中心。请看现阶段电力市场状态。
一、现阶段电力市场的特点
1、发供电潜力巨大,促进需求增长成为关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电力工业发展迅猛,就东北电网而言,改革开放20年来电力建设投资781亿元,装机容量由908.55万千瓦增至3171.68万千瓦。而售电增长缓慢,近几年间售电量一直处于零增长和低增长。相当的机组和机组容量得不到发挥作用。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需求增长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关键。
2、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高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特别是《电力法》颁布实施后,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义务认识越来越清楚,加之电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的转变,用户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的服务,同时对供电企业不规范的现象投诉增加,要求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规范优质服务,促进营销。
3、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价起了杠杆作用
在现行政策体制下,电力市场是独家垄断经营,市场占有率为100%,似乎不存在竞争。然而能源市场的竞争却一定程度地存在,而且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设备使得电能以外的能源设备(如燃煤、燃油、燃气设备)的可控性、方便性接近或赶上用电器的性能。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通过经济性分析比较选择使用能源,造成电力边界市场的日趋激烈的竞争,电价在这种竞争中起了杠杆的作用。
4、高耗能企业成为宠儿
高耗能企业是指成本中电费占30%及以上的产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生产增减对电力销售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因而成为供电企业增供扶持的重点。如电熔镁、铁合金、工业硅等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给予这些企业优惠的政策,对促进电力销售非常必要和十分有效的。然而这种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区域间政策不统一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造成突发欠费和无序竞争,使局部受益,而对系统无益。
另外,电力的增长与国民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力消费增长率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一定比值,即所谓电力弹性系数,说明电力消费量的增长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电力供给量增大也对国民经济有促进作用,因此电力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经济服务的方向。
二、内部模拟电力市场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电力企业改革的要求,我国各大网省公司相继都实行了内部模拟电力市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内部模拟电力市场。
这是在不改变省公司下属发供电企业核算体制前提下,将所属全资发供电企业视为相对独立的企业实体,实行内部价格内部利润,工效挂钩等内部核算方式,使发供电企业实现内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实行内部厂网分开,将省公司内部分为电网本部、发电企业、供电企业三种经济实体,以电网经营企业即省电网经营公司为枢纽,是所辖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对所属发供电企业实行零利润原则下测定的“一厂一价,一局一价”的内部购售电管理模式。同时对发供电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内部利润总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所属发电企业是电力产品的生产企业,按照内部价格向省电网经营公司销售电力产品;所属的供电企业是电力产品的销售企业,按照内部购电价格向省网经营公司购电,并按照国家统一销售电价向用户销售电力产品。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政策,对电力营销和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意义十分深远。
(一)内部模拟电力市场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打破了大锅饭
实现了内部厂、网分开,网供分离,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厂与厂的竞争,局与局的竞争,强化了市场意识,调动了基层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了职工的危机感。供电企业内供电公司与供电分公司之间形成一级购售市场,同时供电公司、供电分公司按电压等级分层管理,实行按线承包,按变压器台区承包,形成了责权利直接相关的激励机制。
2、增强了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模式,使电力企业职工建立了面向市场要效益思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效益与利益脱节,轻视效益的状况,强化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实现了企业机制和职工思维的转轨变形,是企业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
3、增强了市场营销意识
在内部模拟市
场的办法中,对增供扩销给予鼓励政策,增加售电量给予0.06元/千瓦时的内部利润,促进了供电企业和职工增供扩销的积极性。也促使供电企业与职工重视营销工作和研究营销策略。但是,这一增供扩销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对低谷增供电量不鼓励,造成增供低谷电量供企业电亏损,发电企业受益的不合理现象。
(二)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加大了电力企业改革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主要问题是:
1、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具有局限性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的实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零利润电价原则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平均主义和效益平顶基础,不能真正地调动基层企业的积极性。使人们对电力市场的认识和营销工作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一局一价”不符合市场实际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实行的“一厂一价”、“一局一价”是这样制定的:
电厂上网电价=+电厂单位附加税金
=电厂发电基数单位成本+电厂单位附加税金
注:电厂发电基数总成本包括:燃料费、水费、材料费、提取基数工资及附加费、修理费以及其它费用。
电厂的上网价格“一厂一价”基本适应电厂上网电价单一性。然而对供电企业购电价格“一局一价”情况就不同了。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供电企业的购电价格:
供电企业的购电价格=(-)
×(1-基数线损率)-供电单位附加税金
=(基数售电平均单价-基数供电单位成本)×(1-基数线损率)-供电单位附加税金
注:基数供电总成本包括:水费、材料费、提取基数工资及附加费、修理费及其它费用供电企业“一局一价”存在以下问题:
1)单一的购电价格与售电价格脱节
单一的购电价格与销售电价多分类价格脱节,不利于灵活增供扩销。由于售电分类电价和用电类别不可调性,对于一些类别用电的售电价格按电力市场实际成本计算是盈利的,而按内部模拟电力市场的购电价格计算则可能是亏损的,因而挫伤供电企业增供低电价用电的积极性。如供电企业平均售电单价以下电价的类别用电,较为突出的是农电趸售电量。
2)峰谷平分时购电价格与峰谷平分时售电价矛盾
为了鼓励供电企业通过市场供需情况调节参与调峰均荷,购电价格执行峰谷平分时电价。平段购电价格即为供电企业的购电价格,谷段购电价格按平段购电价格的0.7倍计算,峰段购电价格按平段加上谷段扣减部分平均计算求得。
即:峰段购电价=平段购电价 0.3×平段购电价格×
由于谷段购电价是人为确定的与实际同口径谷段的售电价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同时由于峰谷购电基数比例对不同供电企业而言大不相同,以此折算的峰段购电价可能更大地偏离实际同口径的峰段售电单价。从而造成供电企业虚亏损和虚盈利。对于调动基层企业的积极性很不利。
3)峰谷平购电量与售电量不一致
购电量的峰谷平构成与售电量中的峰谷平比例错位,售电量中峰段售电量和谷段售电量只是执行峰谷平分时电价的用户的对应电量(如大工业用户非工业、普通工业100kva及以上的用户),这些用户峰谷段用电量与峰谷购电量相对应。而一些不执行峰谷平分时电价的用户的用电量,与供电企业峰谷购电量无法对应,如农电趸售电量,居民照明、非居民照明电量和其他不执行峰谷平分时电价的用户的售电量,不管发生在什么时段都是按平段电价计费,而在购电关口计量记录中发生在峰段的不执行峰谷电价的电量记录在峰段,发生在谷段的电量就记录在谷段,这种电量购售时段不一致,导致有的电量峰价购平价售,有的电量则谷价购平价售。同样会出现不合理的政策性亏损和盈利,不利于发挥经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4)内部模拟电力市场价格与营业统计价格不一致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购电价格与营销统计效益分析脱节,使得购电成本、销售利润的分析变得复杂且难以准确。因为营销统计报表及经济效益分析时是以国家规定目录电价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与内部模拟电力市场的购电价格口径不一致。给营业管理工作和营销决策带来困难。
三、面向未来的电力营销策略
跨入21世纪,国家电力公司提出了“两型化国际一流”的战略目标和“四步走”的战略布署,加快电力营销工作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改革步伐,在2010年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开拓、竞争、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以合理的成本、优质的电能和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全社会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认清未来电力体制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从目前的发展进程,结合每一阶段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是制定面向未来电力营销策略基本思路。今后电力营销工作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
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法规为准则,走适应市场现状,适用市场经济规律,全新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在目前电力市场的状况下,有多大用电市场就有多大的发(供、售)电量,市场发展扩大,发(供、售)电量就增长,电力企业效益就可增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必须以稳定市场,开拓市场为前提。建立新的电力市场机制,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电力营销经验。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机制
按市场经济规律对电厂发电量实行竞价上网和峰谷平分时上网电价,降低电能源头成本,发供电企业合理分配低成本带来的收益。提高电力能源的竞争力,稳定和发展电力已有市场份额,这对电力营销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工业中的高耗能企业电费额度大,占成本比例高,这类用户对电价较为敏感,应就这类企业进行电力产品市场及电力外延产品市场的调研,采取灵活的电价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产品的增长和市场竞争力,间接促进电力市场增长。贵州省遵义供电公司在市场营销有这样一个事例:营销部在市场调研中了解到某铁合金厂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即将停产的情况后与该厂一起分析研究成本,决定与该厂联合压低成本,并配合铁合金厂与客户谈判,供电公司将电价降低0.02元/千瓦时,该厂同时采取其它措施降低成本,使该厂的铁合金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增强了,该产品的市场扩大到贵州省外,该厂的用电量大幅度增长。
在现行体制政策下实行灵活电价促销措施,应有一个有指导性可操作的“电力市场营销导则”做为政策依据,并在体现以下几个效果情况下采用①稳定市场已有份额,小利润率,大市场。高于原有利润额度。②以边际成本分析为指导,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原则。③长期可持续发展,增长利润为目标。
3、制定适应市场营销机制的价格体系
为促使电力市场快速发展,应建立制定科学的、多层结构的电价体系。适应发电企业、输电企业、供电企业间以及省网经营公司、供电公司、供电分公司间的成本分摊合理补偿,利润合理分配的市场机制。主要是适应省网经营公司对供电公司、供电公司对供电分公司多层购售市场行为需要的电价,使电力企业真正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
新的电价体系排除原电价的弊端。理顺不同用电类别间的电力价格关系,调整不同电压等级间的电价比例。在现行电价中(目录电价表)不满1千伏的居民照明电价为0.30元/千瓦时,而非普工业电价为0.376元,非居民照明为0.403元/千瓦时,后两者用电还要加议价电价差0.16元/千瓦时与居民照明电价之比分别是178%、188%。这样不同用电类别电价差异实在是太大。即同一成本的同质产品价格差距太悬殊,显然是不合理的。详见下面电价表
从上面电价表中可见:1-10千伏电压等级,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都存在着不同类别用电价格相差太大的问题。这样可能使电能在高价行业失去竞争力,因其他能源无行业价格差异。另外在同一用电类别用电价格中不同电压等级电价相差太小,如居民照明用电不满1千伏电价0.30元/千瓦时,1-10千伏、35千伏及以上电价为0.290元/千瓦时,两者之比为96.7%。以10千伏电压供电与220伏供用电实际情况比较,由10千伏通过变压器变为220/380伏,再配送给居民用户,仅就变压器损失和线路损失就可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按此计算两个电压等级的用电价格差应为大于20%,即0.06元/千瓦时,再考虑低压供电的设备投入及维护成本及抄表收费的管理成本。两个电压等级间电价差应调整得更大。同样电价表中其它类别用电的不同电压等级间的电价差都存在着差价太小。在选择不同电压等级供电方式时,电费和售电效益就显著不同,由此引发不少矛盾和投诉。这种电价背离成本基础的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
4、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市场占有率
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治理大气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电力消费,刺激需求增长,支持新技术电器的开发。宣传推广新技术家用电器和使用电力能源的生产设备。电力在借助新技术电气产品以满足人们新的生产和消费电力需求,实施在边界市场与可替代能源的竞争,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积极推进电炊具、蓄热电锅炉、冰(水)蓄冷空调及其他有利于环保与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建设,以高标准城乡电网,提高人民生活的电力消费水平。
5、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积极推进电能的有效利用
利用技术和经济手段,转移高峰电力引导低谷电力需求,充分利用季节性电能,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电力需求的多样性,策划鼓励用户科学利用电能,积极研究可供客户选择的电价机制,要利用负荷率电价,节日电价蓄热(冷)电价,可停电电价,季节性电价,居民低谷用电电价引导用户,提供客户自由选择用电时间和用电方式,不断提高电网均衡用电水平和电能的终端能源占有率。大力推进用电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的电能终端用能效率,把需求侧管理的效果纳入综合资源规划,延缓或减少发电装机投入,提高资本资源的收益和利用率。
6、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建立营销服务管理系统
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营销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系统功能,实现营销业务流程电子化,包括业扩报装及流程管理、需求预测、合同管理、电费管理、电能表资产运行管理、报修投诉、划帐付费管理、负荷管理与需求侧管理等,将营销与服务有机结合,研究了解客户在用电方面可能出现的限制、困难,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电力的需求,确立快捷、方便、高效、不扰民的服务标准。设立客户服务需求信息中心,及时反馈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和客户的服务需求,向客户提供供用电技术及业务的电话咨询和社会化付费系统和电费查询系统。设立可供客户随时访问的因特网站和便于客户联系电子信箱。提供为客户定期或预约培训用电管理技术,如帮助用户掌握必要的控制电价的管理方法。因用户电价太高到就意味着这部分用电是不良的市场份额,不久即将消减,或造成欠电费,甚至呆死帐。要稳定这部分市场份额进而使之发展,就应对其电价攀升告警,指导帮助其解决。
开创良好的电力市场环境和建立先进的营销机制必将推动电力事业和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 篇3
2009年,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国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总体回升,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平稳的国内环境。中国政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经济金融合作,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对外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
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
今后,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心建设。
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49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87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8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48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
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393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382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08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3亿美元。
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7家机构QFII额度,追加批准9家机构QFII额度,共计3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86家QFII机构共计166.70亿美元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了94家外资机构的QFII资格,较年初增加18家。截至2009年底,QFII总资产规模达2899亿元,其中证券资产2370亿元,约占总资产的82%,QFII持股市值约占中国A股流通市值的1.4%。在中国证监会鼓励境外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引导下,长期投资机构家数占QFII总数的比例继续上升。在已批准的94家QFII中,共有基金管理机构49家,商业银行21家,证券公司11家,保险公司2家,其他机构投资者11家。其中,共同基金、保险资金、捐赠基金等长期投资机构所占比例已达66%。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2009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
截至2009年底,2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共引进资本300多亿元,引进外籍管理人才100余人,提高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29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境外资本11.99亿美元。
2009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5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发行银行卡。截至2009年底,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9家、外资法人银行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54家。
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各项存款余额7018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0.76%。
(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中金公司等10家合资证券公司获准设立,其中长江巴黎(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已终止合资变更为内资证券公司,目前合资证券公司共9家。目前还没有外资战略入股上市证券公司的情况。此外,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管理办法,外资还可以依法通过QFII购买上市证券公司股权。
截至2009年底,先后有34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其中2009年有一家内资公司转为合资公司(11月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意大利忠利集团受让国泰基金30%的股权),其中16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截至2009年末,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3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8家和22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此外,还有8家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处、160家境外证券类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获准成立。
(四)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保险市场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53家,包括外资财产险公司20家,外资寿险公司27家,外资再保险公司6家。
截至2009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052亿元,较年初增加527亿元,增长34.56%,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05%。
截至2009年末,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990余家营业性机构,另有8家境外保险中介机构也已在华开展业务。在华各外资保险公司运转正常,尤其是英杰华、保诚等欧洲保险公司在华业务稳步增长,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2009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8.02亿元,占市场份额为4.11%,比上年同期增加0.13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75亿元,市场份额为1.06%;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26.27亿元,市场份额为5.23%。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47%、16.97%、8.46%和8.2%。
(五)外资继续积极参与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1.外资金融机构在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不大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和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四家交易所会员单位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准备,都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进行了交易。目前,四家外资商业银行会员按照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的规定参与黄金市场。2009年,外资金融类会员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共交易黄金36.03吨,较2008年交易量增加14倍,占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总量的0.76%。
2.外资机构参股中资期货公司
根据CEPA及相关补充协议的安排,截至2009年末,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了苏皇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参股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新际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中信新际期货有限公司,摩根大通经纪(香港)有限公司参股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其参股比例分别为16.68%、42%及49%。
3.外资银行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继续增长,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但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但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1%,但低于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其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占比为25%,较2008年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外资做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5个百分点,为21%。截止2009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共有外资会员111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0%,比上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
在外币对现货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下降。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同比下降35.8%,市场份额为41%,较2008年大幅下降16个百分点。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大幅增长111%。截止2009年底,外币对市场共有外资会员43家,占市场会员总数的46%。
4.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间本币市场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全年交易规模达16.21万亿,较上年减少8.21%,占2009年度总交易规模的5.87%。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7.9%,在现券市场交易规模小幅增长,同比增长10.3%,其他子市场交易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远期利率协议市场交易规模跌幅最大,较上年下降91.99%。外资金融机构在利率互换市场交易的份额最大,达到59.17%,较上年上升了2.73个百分点,其次为利率互换交易中的市场份额,达到47.52%,较上年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信用拆借的市场份额降幅最大,降幅达7.52个百分点(参见表3.1)。截至2009年底,银行间本币市场共有外资银行成员80家,新增1家,27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制度备案,16家外资银行通过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制度备案。
5.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
2009年,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基准利率市场建设。2009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外资银行2家,分别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9家Shibor场外报价行中有3家外资银行,分别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共有17家机构对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业务进行报价,其中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3家外资机构。此外,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继续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推动了Shibor基准利率的建设。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的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达1221.5亿元,增长49.74%,占2009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交易总规模的46.84%。2009年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达成。
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ll)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新批13家QDII额度,追加批准1家QDII额度,共计90.79亿美元。其中,批准信托公司3家,共计6亿美元;基金管理公司9家,共计74亿美元;保险类机构2家,10.79亿美元。截至2009年末,共批准69家QDII共计650.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共批准3 1家基金管理公司、9家证券公司的QDII业务资格,已有10只QDII基金、1只证券公司设立的QDII资产管理计划成立,资产净值约738亿元人民币。由于制度框架较为合理、技术准备比较充分、投资运作相对审慎,2009年,QDII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运作平稳;二是随着美国、香港等境外市场行情快速反弹,QDII产品净值快速增长;三是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四是增强了海外投资管理能力,提升了跨国运作水平。
截至2009年末,中国保监会共批准23家保险机构的QDII资格,保险QDII的投资额度合计达155.05亿美元。中国平安的QDII投资额度最大,为88.9亿美元,占保险QDII总额度的57.3%,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集团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度分别为17.5亿美元,15亿美元和13.85亿美元。根据有关投资规定,目前保险资金QDII可以通过自有外汇资金以及购汇形式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
(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1.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2009年,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在越南河内、阿布扎比设立分行,在马来西亚设立子行;交通银行在英国伦敦设立子行。
截至2009年底,5家大型银行共有84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这些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5家大型银行也开展了境外收购兼并活动,截止2009年底,大型商业银行共收购(或参股)了7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合86.7亿美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中信银行收购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
专栏1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明显放慢,如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股权交易被迫中止;部分金融机构先期投资出现损失,如中国平安集团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股权。2009年以来,多数国家经济出现见底企稳的态势,特别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更为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继续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8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地域分布更为合理。近年来,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北美和欧洲,甚至中东等与中国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均已成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目的地。二是“走出去”战略渐趋清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部分的中资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走出去”战略。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跟随客户走出去;在地域上,把新兴市场作为发展业务的重点地区;海外并购通常不做财务投资,收购境外机构时尽可能获得控股权,接管后植入自身的品牌进行经营。三是“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外市场波动性比较大,2009年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事件明显少于前两年,更多的机构选择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2.中资证券期货机构的境外经营和投资
截至2009年底,共有中金公司等14家证券公司经批准在香港设立证券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子公司),实际注册资本总计44.95亿港元。目前,除国信和东方两家香港子公司尚在筹建外,已开展运营的内地证券机构香港子公司共12家。此外,经中国证监会同意,2009年11月,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收购了香港大福证券52.86%股权,目前整合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易方达等7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其中2009年批准的有3家.在上述7家公司中,5家已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
自2006年以来,在CEPA补充协议II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浙江永安等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09年,6家香港子公司业务量和盈利能力快速提高,而且运作较为稳健,均达到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为境内期货公司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经验。
3.中资保险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
专栏2中资企业走出去和相关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外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130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
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是企业“走出去”加速步入新阶段,“走出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的地域、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拓展的深度和水平都在不断增强。2009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二是海外并购大幅攀升,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为多样。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形成了以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股权投资、境外上市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领域有了很大拓展。其中,海外并购的比例占比较高,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中收购、兼并占40%以上。三是企业“走出去”向企业“跨国经营”转变。中国企业“走出去”已逐步从项目承包或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等单纯的“走出去”,向全面的“跨国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把供应、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主要环节在全球范围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共资料整理。
现有政策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中国加大“走出去”步伐,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支持走出去目的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多项支持和规范企业“走出去”的文件,涉及扩大援外规模、扩大优惠贷款规模、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简化“走出去”的审批步骤,以及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全球经济趋于稳定,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走出去”步伐。尽管前景可期,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东道国的政治干预和海外市场法规限制会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其次,中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走出去”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还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另外,如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队伍,也是“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截至2009年末,共有16个中资机构在境外设立了4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9家设在欧美、1家设在大洋洲、3家设在亚洲、31家设在港澳地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实力的更大提升。2009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对民安控股有限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财险和民安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用。
(三)中资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共有159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277.80亿美元;另有大量的中国企业采用间接方式到境外上市。2009年,中国证监会共核准6家企业到境外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7家境外上市公司完成8次增发,合计筹资156.36亿美元。
(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867.7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21.11亿美元,增长3.23%,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47.9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美元,增长0.56%,占外债余额的42.61%;短期外债余额为2219.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94亿美元,增长5.31%,占外债余额的57.39%。短期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325亿美元;登记短期外债余额为894.79亿美元,占短期外债余额的40.31%,占外债余额的23.13%。
在2542.7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52.32亿美元,占13.86%;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870.18亿美元,占34.22%;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22.62亿美元,占36.28%;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51.54亿美元,占13.8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2.81亿美元,占1.68%;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5亿美元,占0.13%。
2009年1~9月,中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138.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5.35亿美元,下降49.4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259.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75亿美元,增长88.33%;支付中长期外债利息25.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3亿美元,下降13.29%。
(五)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截至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采取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深入研判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把握投资机会,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货币和资产摆布;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全球化经营布局,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六)社保基金逐步增加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
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坚持审慎投资的指导思想,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判断,逐步增加了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另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密切跟踪香港股票市场走势,适时对所持有的境外转持股票进行了优化调整。
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1.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在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位居第六,占比有所提高
截至2009年6月末,中国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2.3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长4.4%,占全球国内债券市场余额的3.7%,较2008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居全球第六位。
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的债券品种结构看,截至2009年末,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全部债券余额的占比分别为3.41%和13.59%,较上年末分别提高0.84和5.2个百分点,债券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全球占比有所提高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7048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89.8%;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8684亿美元,较上年末上涨145.7%。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5732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7.68%,较上年末提高2.22个百分点。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下同)为50620亿美元,较上年上升95.7%,成交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三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7743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23.4%,成交额跃居全球第六位。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78363亿美元,占2009年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9.74%,占比较上年大幅提高6.36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A股市场合计融资4497亿元,其中首次发行融资2131亿元,再融资2366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球股票市场融资额的7.69%,占比较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3.中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的交易量全球排名居于前列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铝、锌期货的成交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SHFE与LME和COMEX铜期货交易量(按成交吨数计算,下同)之比为1:1.5:0.2;SHFE与LME铝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1.4;SHFE与LME锌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2.5。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该品种交易量是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26.8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大连商品交易所(DCE)豆粕和豆油期货的成交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豆粕和豆油期货交易量分别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集团(CMEG)的1.3倍和2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和大豆期货的成交量继续分别位居世界第二,DCE与CMEG和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TGE)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之比为1:38.7:0.6;DCE与CMEG和TGE大豆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11.5:0.06。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09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DCE与马来西亚交易所棕榈油期货交易量之比为4.4:1。
2009年,郑州商品交易所(ZCE)白糖期货的成交量保持世界第一,棉花、菜籽油、早籼稻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二,小麦期货的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三。ZCE白糖与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05:1;ZCE与ICE棉花期货交易量之比为1:1.9;ZCE与ICE菜籽油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早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1.3;ZCE与CMEG和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KCBT)小麦期货的交易量之比为1:35.2:7.5。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品种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品种交易量排名靠前,但由于目前参与者仍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4.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五
上海黄金交易所以黄金现货为主要交易品种。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4711吨,同比增长5.53%,日均成交量为19.3吨。2009年伦敦金银市场协会黄金日均清算量为2275万盎司,约为707.6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的日均成交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73%,比率较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黄金期货累计成交3406吨,成交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与CMEG、MCX和TOCOM的黄金期货成交量之比为1:32.1:4:3.5。
(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专栏3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前景
2004年以来,在香港和内地合作推动下,香港人民币业务由开始推出到范围不断扩大,产品也逐步丰富。目前,参加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主要提供存款、兑换、汇款、扣帐卡及信用卡、支票、认购买卖人民币债券,以及对与内地企业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境外企业的贸易融资等服务,内地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专门清算安排,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经两地有关当局认可,充当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在港人民币存款为627亿人民币。目前,香港金融市场中除了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等人民币相关产品外,还有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简称人民币NDF)品种。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2007年6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6月26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将在香港发行约50亿元人民币债券,拉开了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的序幕。2007年~2008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在港发售总额达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2009年东亚银行(中国)和汇丰(中国)两家内地港资法人银行赴香港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财政部在香港也发行了60亿人民币国债。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香港债券市场增加了新的品种,为香港人民币资金增加了一个运用渠道,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提供了回流渠道,有助于香港银行扩大资产业务范围,也增加了香港市场对周边地区人民币资金的吸引力。
香港人民币NDF市场发展情况。人民币NDF的市场行情主要反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香港人民币NDF推出之初,日均成交金额仅200万美元左右,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及少数对冲基金,经过10多年发展,参与者和成交量不断增加。2005年1 1月,香港市场推出供中小企业及银行零售客户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零售人民币NDF。目前,香港人民币NDF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约10亿美元,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境外中资企业、对冲基金及零售银行客户等。随着中资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中资企业的投资避险意识也不断提高,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逐步加大,中资银行境外分行及境外中资企业已成为参与人民币NDF交易的重要市场力量。香港人民币NDF合约到期交割时,按合约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额以美元进行结算,境内市场推出人民币远期外汇产品后,境内人民币远期价格和境外市场相互影响。
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香港地区人民币存量规模将进一步上升,香港地区各类市场主体对人民币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上升。由于内地有关部门已经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制度性清算安排,香港在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发展人民币产品市场,有利于丰富香港金融市场的产品系列,增强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香港经济金融的繁荣。
1.与国际债券市场相似,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
资料来新毕08系统
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2009年中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均走高,且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增幅明显大于短期国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见图3.1)。
2、中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2009年,银行间外币/外币即期市场上主要外币对,例如欧元/美元、美元/日元等,交易价格的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资料來源:新系统
3、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
2009年,与全球股市走势相似,中国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上涨。2009年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报收于3277点和1201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80%和116.8%(见图3.2)。2009年中国主要股指涨幅高于发达市场经济体,与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印度主要股指的涨幅比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率先复苏的经济基本面。
专栏4中国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
2007年7月31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合约作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首个工业品种上市交易,上市后LLDPE期货成交日趋活跃,持仓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大商所LLDPE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36.7万手和1 0.1万手,已成为大商所新的明星品种。2009年5月25日,大商所推出第二个塑料品种聚氯乙烯(PVC)。PVC上市后迅速活跃,2009年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24万手和13.8万手,PVC期货初步取得成功。
2009年3月28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上市;截至2009年底,螺纹钢期货累计成交3.23亿手,线材期货累计成交218万手。目前已完成螺纹钢20家企业和线材15家企业的注册工作,分别占中国钢铁业协会2008年统计数据大中型企业产量的50%以上。目前,螺纹钢期货已成为国内成交量和成交额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类期货品种。
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塑料和钢材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利用商品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较高。目前,国内LLDPE和PVC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不仅有大量的塑料贸易企业,还有着数以万计的下游塑料制品企业。国内LLDPE现货市场的定价虽然以中石化定价为主导,但是中石油、合资企业和进口厂家的报价对中石化定价形成一定制约,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目前国内PVC生产厂家接近百家,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也较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同时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规模小而分散,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层次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剧烈。这些市场结构特征在螺纹钢和线材细分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螺纹钢和线材期货为众多钢铁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提供了管理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钢材和塑料的需求大幅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避险的需求强烈,而且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企业。
最后,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运作不断规范,有关交易所长期以来对于产业客户开发和服务工作的重视,也是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以上情形相对照,发达国家商品期货市场类似的塑料和钢材期货品种的交易并不活跃,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相关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导致市场的避险需求不足。
4.中国多数期货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铜、铝、锌期货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与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锌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72和0.992;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3.6%、5.5%和30.3%,比2008年分别提高12.3个百分点、下降14.9个百分点和提高15.5个百分点;LME期铜、期铝、期锌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期铝、期锌主力合约价格的引导系数分别为30%、38.4%和25.6%,比2008年分别下降11.3个百分点、提高23.7个百分点和下降3.9个百分点。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主力合约与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对数价格相关系数为0.967,TOCOM天然橡胶三月合约价格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主力合约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和豆粕品种因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与CME的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性大幅下降。2009年,大连玉米、大豆和豆粕与CME玉米、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8、0.475和0.321。大连期货交易所豆油品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与CME豆粕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7。2009年,大连期货交易所(DCE)棕榈油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棕榈油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6;此外,从2009年棕榈油六次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时两者的价格走势看,呈现出明显的DCE引领BMD走势的情况。
郑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麦、白糖和棉花三大主要期货商品与国际主要市场的价格走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中国进口小麦的比重很小,加之中国政府在小麦市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9年ZCE小麦期货价格走势继续相对独立,与CME小麦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068。2009年国际白糖市场发生逆转,表现为供小于需,国际原糖期货价格大涨,虽然国内白糖市场仍然是供需基本平衡,白糖进口量仍然不高,但受美糖大涨的心理影响和新年度国内白糖减产预期影响,国内白糖期货主力合约特别是远月期货合约表现出大幅上涨。受上述因素影响,2009年ZCE白糖与ICE原糖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出现大幅提高。2009年ZCE棉花与ICE棉花期货价格依然保持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
专栏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顺应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要求,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推动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4月8日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试点工作在上述地区正式启动。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末,银行累计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金额为35.8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主要表现在:
一是促进贸易便利化取得积极成效。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发布以后,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统一规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总体上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畅通,报关及出口退税等日益便捷,企业普遍反映获得了便利。第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第二,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第三,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第四,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第五,对企业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暂无上限限制。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
二是试点企业得到了实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帮助企业渡过金融危机,保持外贸和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点企业普遍反映得到了实惠。第一,有利于中外资跨国公司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跨国公司针对当地的进出口业务采用当地货币结算,可有效减少货币错配,实现当地货币收入和支出项目的自然对冲。第二,节省了汇兑成本。采用外币结算时,企业进口付汇和出口收汇均需承担汇兑成本。此外,由于人民币兑部分小币种无报价,企业采用小币种结算需承担由人民币兑美元、再由美元兑小币种的两次汇兑成本,采用人民币结算可节省相应汇兑费用。第三,节省了企业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在采用外币结算时,为锁定汇率风险,企业须进行套期保值;采用人民币结算后,企业将节约原来套期保值的费用。
三是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开通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用于采集所有人民币跨境业务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与海关、税务、外汇及反洗钱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截至2009年末,共有3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总行接入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5.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在2009年的多数交易日中,中国黄金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在全年244个交易日中,有188个交易日高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0.4元/克;56个交易日低于国际金价,平均价差为一0.26元/克。国内与国际金价平均差价为0.36元/克,较上年0.67元/克的差价下降了0.31元/克,下降幅度为46.27%。(见图3.3)。
(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现有条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三期交易系统于去年4月27日上线运行,新增了交叉货币掉期产品以及复杂订单交易策略等功能,以及做市商报价等多种形式报价。去年6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净额清算业务,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6月29日,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在提供多种新交易方式的同时,突出了对做市商制度的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推进跨境ETF产品开发创新,借鉴国际经验起草和修订国际板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去年9月21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成立。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二是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中国证监会发布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发布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
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在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争取成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二级市场,并为境内发行的外币债券提供交易平台及相关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专栏6全球金融信息市场在低迷中等待市场转机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规模同比进一步缩小,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经营状况普遍不良,经营收入和净利润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8.87%。但是,汤森路透、彭汤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收益32.16亿美元,同比下降3.68%,净利润1.6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8.87%,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摊薄收益为0.19美元,比上年同期博等主要机构占有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2/3以上份额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给信息市场带来的冲击,全球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一方面削减无法赢利的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应职位,甚至从非核心市场退出,以节约相关开支;另一方面,为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它们围绕核心产品,重新调整完善总体布局和业务结构,特别是加强全球市场资讯的采集能力,加大重点功能研发和对外收购力度,提升终端产品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以期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总体仍处于低迷期,但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却保持了20%的增长,延续了以往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同时也得益于国内外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的相互良性竞争和共同开拓。新华社设立了中经社控股有限公司这一市场化运营主体,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资源、网络、人才和渠道优势,形成了以新华08PC终端为核心,视频终端、手机终端等同步发展的产品链条,其中新华08PC终端还开通了人民币债券服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新一轮消费需求。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和保税交割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一是研究扩大试点范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进展顺利,但人民币结算规模与中国贸易结算总规模相比仍显偏小。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境内试点地区、试点企业以及境外试点区域。
二是研究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随着试点政策知晓度的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增强,企业对于服务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有必要将人民币试点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
三是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的工具后,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境外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参与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人民币交易机制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功能整合,研究构建中国场外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的集中结算机制,进一步支持市场的发展创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联通性和安全性。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要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战略相适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高度重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风险。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协调推动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力度,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六、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着眼于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影响,还要为中国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充分的跨境金融服务和保障。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是以人民币标价金融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中心。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融资和投资、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以及其它人民币标价产品的跨境交易等方面将逐步丰富和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境内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境外参与者比重,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完善市场的定价、信息功能,表明中国要发展与金融资产定价及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金融关联服务业,形成金融业及关联服务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表明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同时,在尽量满足各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尤其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争取每个行业都产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国务院文件出台后,国家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出台了多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
建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工作分工的通知,并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抓紧制定具体措施。为了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国家层面的各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
国家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取得突破。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上海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展顺利。经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出台了支持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相关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正在推进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09年底,已有5家在沪外资法人银行上报了发债申请;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正着手研究推进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工作;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公告,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有关事宜进行了明确。财政部、国税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支持。
上海有关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务院[2009]19号文出台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意见》。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了营造公平高效的金融法制环境,上海市建立了金融审判庭。上海有关方面还正在研究支持金融创新、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网站,www.bis.org.
Source:BIS website,www.bi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g.g.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WFE网站,www.world-exchanges.org.
Source:WFE website,www.world-exchanges.org.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资料来源:新华08系统
电力金融市场 篇4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structured or are restructuring their power industries by making energy markets competitive,unbundling electricity services and opening access to electrical networks.This reform process resulting in a shift from tight regulation in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nopolies to light regulation of functionally separated operational units is an ever challenging task to the power industry.As stated in the July 2001 issue of the Wired magazine,the current power infrastructure is a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uture as horse trails were to automobiles,However,with concerted effort of public/private coordination,the present power delivery system and market structure can be enhanced and augmente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Electrical energy is a unique commodity in the sense that it needs to match supply with demand instantaneously and yet there is no cost-effective means of storage support.Therefore,ancillary services have to be provided in the energy market to ensure stable and reliable power systems be maintained.The recent blackout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mind us that stable supply of electricity is indeed essential to sustain well-being in every metropolitan city.A prime concern is to ensure continuous supply of electricity from the point of generation to the end-point of use via sophisticated power delivery function which is changing and growing more complex with the exciting requirements of the digital economy,the onset of competitive power markets,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nd self-generation,and the saturation of existing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apacity.Without appropriate investment and careful policy setting,the vulnerabilities already present in today’s power system will continue to degrade[1].
Simply stated,today’s electricity infrastructure is inadequate to meet rising consumer needs and expectations.Specifying and creating new electricity market infrastructure govern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energy markets is a major challenge since these markets have exhibited wide variation in form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Computer simula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useful approach for examining the impact and behavior of different market structures.In recent years,sophisticated market simulation tools have become made available to the industry.Although these tools can provide many useful insights for the power system operators,they are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adequately analyze the intricate interactions among all the market participants prevalent in the deregulated power markets.Driven by these observa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ulator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for simulating all the trading processes in the power pool.The simulator is developed based on.Net platform,a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with excellent ability of scalability,high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for facilitating market participants to communicate easily with each others through graphical interface[2,3,4].
1 Needs for such type of simulator
Since electricity market involves participants located in wide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regions,its transactions right from placing bid from generators up to the final settlement stage have been handled as a form of E-Commerce with full support of interfacing commands over the Internet.Such system can enable seamless data exchange between control system operators (include 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s,regional transmission operators,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s) and control area operators already adopted as standard practice in the US and Canada and being partially implemented in Brazil,Thailand,China and part of the United Kingdom.The interfacing of real-time data and control commands require the use of a standard communication protocol,such as CIM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s),GID(General Interface Definition),and the ICCP(Inter-control Center Communications Protocol).It prompts the needs to develop the simulator by conforming to the required standar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rocedures to handle the data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 underlying the power system operations.Many of these systems need continuous upgrading,matching with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ies,and revising the procedures where appropriate[1].
2 Capabilities of this type of simulator
The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mulator are asfollows:
a.Visualizing the power system in real time.Realizes real-time communication through an integrated electric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Web.The data are required to be processed by fast computational engine and visualized in user-friendly formats for the system operators to respond and administer.
b.Increasing system capacity.The simulator can support more clients to participate in,making improvements on data infrastructure,upgrading the functions of each module,updating the database from online data and eliminating most of the bottlenecks that currently limit a truly functional wholesale market.
c.Enabling(Enhanced) connectivity to consumers through Web.Having defined the market model,connectivity among participants can be enhanced with improved communications.This enhancement will provide new areas of functionality:one relates directly to electricity services (e.g.,billing information or real time pricing),and another one involves what are more generally thought of as communications services(e.g.,data services)[1].
3 Feature highlights
Common type of market flaws originate from its structural design which can best b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a power market simulator.Different market rules and associated market-based mechanisms can be included in the simulator to reflect incentives of various market participants for finding ways that benefit stakeholders,facilitate efficient planning for expansion of the power delivery infrastructure,effectively allocate risk,and connect consumers to markets.For example,service providers need a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of retail service programs for electricity consumers.At the same time,consumers need help for devising means to optimizing their usage pattern and all market participants need to handle different sorts of risks.Sinc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both wholesale and retail markets requires transparent and open system of data access,development of certain data and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for emerging markets is necessary.Further,to test the viability of various wholesale and retail power market design options before they are put into practice,power market simulation tools should be able to help stakeholders establish equitable power markets.
4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4.1 Market structure
Economic modeling is a process to capture economic behavior of a system with such an approach as much an art as science but avoiding complicated market rules so far if possible.Effect market simulator observes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market and helps avoid paying unnecessary high reform cost for settling up an optimal market structure.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a simple pool power market model as shown in figure l[2,5,6].
The electricity market participants include:
a.Gencos.All kinds of electricity provider to the network could be regarded as Gencos.Gencos could either bidding in the spot market of the Poolco mode or contract with customers in the bi/multi-lateral market or both.A Genco’s objective is to maximize its own profit by balancing the forward contracts,load and price forecasting,risk management,optimal unit commitment and bidding strategies.
b.Discos.All kinds of electricity consumers from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could be regarded as Discos,including distribution companies,large customers and retailers.Discos can either bidding in the spot market of the Poolco mode or participate in the bi/multi-lateral contract market or both.A Disco’s objective is to minimize its cost by balancing the forward contracts load and price forecasting,risk management and bidding strategies.
c.PX.PX is usu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all sorts of market trading,administer and clear the Pool.PX establishes an energy day-ahead market to match energy supply bids and demand offers,balances the market and dispatch the generators in real time,which acts as a pool administrator and establishes the MCP(Market Clearing Price) or SMP(System Mariginal Price).It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exchange settlement and information publishing.And the PX broadcasts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trading and dispatch information in an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through the Web.
d.ISO.ISO is independent of all market participants.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system operation,control and management,including security and transmission switching,frequency and balancing power,voltage and reactive power,congestion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control,and maintenance scheduling.
e.SCs.SC brokers run a separated marketfrom Pool for bi-lateral(multil-lateral contract).SCs could coordinate complicated transactions,offer futures and options contracts and provide attractive price deals.
These are generic constituents of any simulator model of which specific operation can be considered by interfacing among the generic units deemed appropriate to suit the market model under study[3,7,8].
4.2 The structure of the simulator
It is commonly found that simulator in the market is built by using JAVA/MAS-based components,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even integrated software platforms.Also,object oriented structure is popular which has its advantages in distributed design for aspects on safety,robustness,scalability and flexibility.But this tool can support limited clients and has very long development span.The COBRA technology can be regarded as an object oriented tool which can provide a support platform to integrate various software and hardware materials.Owing to that the COBRA technology has serious shortcomings in cross-platform and Internet programming application,the power market simulator in this paper advocates on using.NET Framework based on the B/S (Browser/Server) structure for its excellent flexibility in Internet application[4].
In Internet applications,the B/S structure is widely used to publish huge volume of information on the Web or to provide dynamic information searching functions to client.This structure is compatible with traditional browser such as IE or Netscap.In the client side,their requests can be submitted as database by using the 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drivers on the Web server.In comparison with that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S(Client/Server) principle,the B/S structure has greater flexibility and can support more number of clients.Moreover,all it needs is linking up the client through the Web and subsequent maintenance or update of the system are very easy and flexible.Figure 2 shows a typical layout of the B/S structure[9,10,11]
4.3 Three-layer software architecture of the power market simulator
The simulator is designed with flexibility for establishing an electricity marketplace for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 three structures with five participants.Trading rules can be specified to suit various market architecture designs to cover a number of crucial issues such as:
a.Accurately evalu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arket structures and rul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rket and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b.Analyze the market the operation based on a double-side auction scheme.
c.Determine the MCP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total CP(Cleared Power) for each generation company.
d.Simulate the settlement process.
e.Realize and mitigate market power if any andimpose penalties as required.
f.Specify long-term,day-ahead,or real-time operational frames.
g.Central exchange or tightly controlled dispatch,and so on.
With support of the Internet advancement,theWeb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the layer architectures has proven advantages of high application compatibility and readiness of development tools.Figure 3shows the three-layer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the basic architecture of the simulator.
The special feature of this distributed module structure is that the configuration can easily be expanded,re-designed,maintained or operated in different platforms in case that the electricity market structures and rules are required to be changed.The functions of each layer are shown as follows:
a.View layer includes various soft components,programs and browser in the client side,which can provide plentiful and flexible interactive user interfaces to display and collect data,and fulfill the requests raised by the client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modules provided in the controller layer.
b.Controller layer is the core of the distributed application system.It is responsible to process all the client requests from the view layer by applying the interfaces in the model layer and return the results to the view layer afterward.The controller layer also has to provide the rules for handling the services and function adjustments according to the clients’requirement.
c.Model layer fulfills the definitions,mainte-nances,access and update of data.The model layer accesses the database in the Microsoft.Net Framework with ADO.NET technology to manage and response the data request from the controller layer.
The design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the graphic user interfaces required to separate the layers between database and display functions.Hence,the developer can modify each layer separately and reduce ambiguity.The structure of the power market simulator based on the.NET Framework can support multi-layer distributed process and make the data passing more readily[9,10,11,12,13].
5 Implementation and analysis
5.1 The development tool of the simulator
The power market simulator makes use of the advanced features of the B/S structure embedded inside the.NET Framework,which has been accepted as a new technology for realizing the distributed Web services based on open standards and heterogeneous platforms.The structure of the.NET Framework is shown in figure 4 with discussion provided in the following context:
a.The program code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client UI (User Interfacing) codes.The developer can easily modify the object-oriented and modular based components.After setting the parameters and the rules,these components can be utilized and called upon repeatedly.As a result,it saves a lot of programming time and enhances its efficiency.
b.NET platform is easier to use Internet based development system which out-performs any other similar tools such as DCOM and CORBA.It provides distributed function components on different computer platforms and loosely integrate the system and the Internet.
c.It works with an efficient database that ensures integrity of the system for easy maintenance.
d.Its object oriented features,such as scala-bility and class inheritance,make it adaptive for supporting 10 times more users than J2EE and inter-operation of multiple programming languages.
e.It can recompile the program into a DLL document while modifying the program,which can realize the secrecy of the program itself and secure the safety of the market data.
5.2 Key technologies
5.2.1 CLR(Common Language Runtime)
The source programs developed by Common Language Specification can be compiled into the same MSIL (MicroSoft Intermediate Language) and be called by each others on the.NET platform.Whatever programs the system adopts,they will be decoded into MSIL format codes and transplanted on the.NET platform.In operation,the MSIL format codes would be loaded and translated into binary codes in the local computer by its CLR compiler.
5.2.2 Database accessing technology:ADO.NET
ADO.NET is the best database acces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Internet application program,which can support various databases with OLEDB data source,such as SQL Server2000,Oracle and Sybase etc..It boxes most of the database operations into a set of objects,which are ready to be called by other program for execution.Moreover,it is an excellent database acc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server side for it needs to handle less number of layers between the front end application program and the data source for normal operation.Also,it needs less memory and disc storage to manipulate the data,even without knowing its source.By comparing with other database technology such as CGI,ADO.NET is well established for its flexible operations and multithreading.
5.3 Design of the system
The ASP.NET 2.0 is employed for developing the interface of the display layer with C#as the program language and SQL Server2000 as the database.The flowchart of the simulator is shown in Figure 5.
In its operation the server-side technology is fully utilized to create the Web pages by converting the algorithm into appropriate classes and then complied it into DLL files.Hence,the database operations which are embedded into the classes are manipulated to generate the I/O as required.By so doing,the structural platform can easily be used to call the instance of the classes to run the market clearing algorithm[12,13,14].
5.4 A pool-model market simulation results
To test the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imulator,the example in reference[7]is employed.In this example,there are five generators and single demand bidding over four time intervals.The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market clearing price is embedded into the class,which is called by graph forming module.The graph function module could easily get the results by calculating the sum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incremental curves’areas.In Tab.1,the dispatched power of each generator is listed.A case referring to the 2nd time interval of the example in reference[7]is shown in figure 6.
Both the Gencos and Discos can submit their offers through the bidding interface and get the trading results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publishing module.The administrator runs the calculating engine and dispatches the roles and rights of all participants,through which different participants can act on their own strategic bids and get corresponding private and public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ir rights.
6 Findings and comment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Web-based power market simulator is operationg in modular format and adaptive for use by different market participants,ISOs,market administrators (e.g.,PXs) and interested parties within the market covering a wide geographical area.It serves various purposes including developing market rules and trading strategies,operation and resources planning,etc..
The market simulator has also been proven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developing market functional modules by making different Web-based,object-oriented and distributed network technologies.It allows market functions be provided through the grid and adaptive for heterogeneous platforms.
7 Conclusion
In this paper,the electricity market simulator designed to be adaptive for studies on different market behavior has been presented and demonstrated in operation on pool-model power markets.The simulator system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B/S structu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and.NET platform with good flexibility and extensibility.It has also been shown that the modular features make it adaptive for used by different market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e market operators.
电力金融市场 篇5
碳金融市场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试图通过国际协作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与会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其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UNFCCC第三次缔约方会议 (Third 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3) , 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从法律上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少排放量的目标, 并制定了创新机制来协助这些国家实现目标。在具体减排途径上提出了三种灵活性机制:联合履约机制 (Joint Implementation, JI)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 CDM) 、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 IET) 。JI和CDM属于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 通过项目合作机制, 发达国家或其他国内企业以投资方身份, 在其他国家投资具有减排效应的项目。
在《京都议定书》三机制下, 许多国家、地区、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减排项目或分配配额, 形成了“京都碳市场”。与此同时, 一些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政府、企业或组织自愿做出的减排额度进行交易, 催生了一个“非京都碳市场”, 又称“自愿交易市场”。至此, 碳交易便在《京都议定书》法律约束下形成的“京都碳市场”和《京都议定书》框架外形成的“自愿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原本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环境问题引入了金融学领域, 碳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形成了金融市场中别具特色的新兴领域——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这一人为缔造的市场正迅速发展, 全球各地碳交易所相继成立, 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 交易额持续上升, 虽然交易价格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不确定因素制约, 但各国政府和地区已清醒地意识到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已不可逆转。从长远发展来看, 碳金融市场必将成为各国和地区发展和振兴本国、本地区经济的新领域。这一新型市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易结构和市场体系。
二、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 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总体情况
作为新兴的商品交易市场, 全球碳交易市场在2003年初具规模, 且发展态势迅猛。近几年中, 无论是碳交易量还是成交额均有大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1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 420亿美元 (见表1) , 相比2005年的110亿美元增长了1 190%。但与2009年比较, 由于2012年后的监管制度缺失, 一级CDM市场价值下跌了近一半, 比京都议定书生效当年 (2005年) 还低。在2009年有强大主权供应的分配数量单位市场, 同样在2010年也有缩水。最后,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的配额曾在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在2010年由于该倡议的停止而导致该收益目标被删除。虽然后京都时代国际政策的不明朗给国际碳交易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但仍可看出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彭博新能源财经以及生态系统市场公司。
(二) 全球碳金融市场细分情况
碳交易市场主要由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两种类型组成。配额交易市场中, 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许可配额 (如EUA) 相当于与其相关联的项目交易市场中的一个单位的碳减排信用 (如CER) , 但总量限制所产生的约束要比没有总量限制的减排项目自身产生的利益激励更为严格, 因此, 配额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 流动性更高, 交易规模也远远大于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 项目市场的价格基本随着配额市场价格波动, 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 以此为基础, 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中, 以通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每年产生的交易量和交易额最大, 成为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引擎。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2010年, 通过EU ETS产生的包括EUA和二级CDM全部交易额占全球碳金融市场成交金额的97%, 其中EUA交易额达到1 198亿美元, 占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额84.4%, 占配额市场成交金额的99.1%, 远高于其他碳市场成交额, 欧盟配额市场在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 (见表1) 。
基于项目的市场中, 一是CDM市场, 二是JI市场。CDM项目供需双方的区域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英国、瑞士和中国、印度等国家。CDM项目市场大体分为CDM一级市场和CDM二级市场。CDM一级市场基本上由发展中国家提供, 二级市场上的CER交易是指远期合同签订后而CERs尚未产生时发生的交易, 或者在CERs已由联合国执行理事会 (EB) 签发后又发生的交易。近年来, CDM项目的市场交易非常活跃, 发展迅速。从交易量来看, 经核证的减排量一级市场在2005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达到3.41亿tCO2e, 比2004年增长了252%,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交易量降至2.11亿t, 2010年交易量为1.87亿tCO2e。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CDM二级市场从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106倍, 年增长1.5-21倍, 即使在金融危机情况下, 2008年仍然比2007年增长了347%。2009年交易量达到10.05亿tCO2e, 与2008年交易量持平。2010年交易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字, 上升至10.98亿tCO2e。就交易额而言, CDM一级市场从2004年的4.85亿美元攀升至2007年的74.33亿美元, 增长了14倍。同样,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和2009年的交易额分别减少至65.2亿美元和26.78亿美元, 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12.3%和64%。2010年交易额降至15亿美元, 但下降速度已有所缓和。从二级市场来看, CDM交易额则由2005年的2.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77亿美元, 增长了117.9倍。随后便开始下降, 2010年交易额降到183亿美元。还有, CDM的交易价格在2008年前后出现拐点, 2008年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CDM一级市场的平均交易价格来看, 从2004年的5.15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6.78美元, 每年增长率约为40%。2008年后, 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计划失败, 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见图1) 。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5-2010年《全球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整理
相比CDM市场的发展, JI的进度相对较慢。JI项目是指附件一国家之间基于减排义务的项目级合作。投资国通过在成本较低东道国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以获得项目活动产生的减排量单位, 用于实施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 并节约减排成本;东道国可获得一定资金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 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0年JI项目所产生的ERU交易量仅为0.61亿tCO2e, 交易额为4.5亿欧元。截止到2012年2月1日, 247个路径二占了524项JI申报过程中的公开项目的 47%, 以及ERU的56%。然而, 目前只有25个路径二项目已经登记, 完成率仅为10%。相比之下, 有196个路径一项目已经登记, 几乎是路径二登记项目的八倍。目前,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JI项目实施主要分布国家, 占整个JI申报过程公开项目的56%和ERU的80%。
三、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一)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 ETS)
欧盟各成员国为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 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 也是现有的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欧盟范围内跨国实施的排放权交易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有深远意义和根本性的环境政策之一, 对国际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EU ETS分为三个阶段, 每阶段皆要求各会员国依指令提交“国家分配计划”送交欧盟执委会核准, 此分配计划详述各会员国其减排权的分配与交易方式, 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然后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被称为“欧盟排放配额 (EUA) ”的二氧化碳排放权, 每个配额允许企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第一阶段从2005-2007年, 减排目标是完成《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目标的45%, 参加交易的部门集中于重要行业的大型排放源, 涵盖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6%的11400个设施, 这一阶段的减排不包括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 配额是免费发放的。第二阶段从2008-2012年, 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各国平均减排6.5%, 涵盖的排放设施范畴扩大, 覆盖了总排放量接近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的工业设施, 航空业首次纳入减排体系, 配额由免费发放和拍卖两种形式组成。第三阶段从2013-2020年, 减排目标是2020年之前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 取消国家分配方案, 采用拍卖方式分配配额, 对EU ETS外部的减排信用抵消的使用限制将更加严格。
EU ETS主要交易集中于欧洲气候交易所 (ECX) 、欧洲能源交易所 (EEX) 、北欧电力交易所 (Nordic Power Exchange, Nord Pool) 、Powernext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荷兰Climex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ECX在2010年4月被美国洲际交易所 (ICE) 以3.95亿英镑收购, 在EUA、CER和ERU三种类型上衍生出八类期货和期权产品。在EU-ETS中, ECX交易所在2011年9月的市场份额占比91.66%, ECX是全球最活跃的碳排放合约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是纽约—泛欧交易所 (NYSE Euronext) 与法国国有银行信托投资银行于2008年1月22日合作设立的全球碳交易平台。BlueNext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 占全球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份额的93%。
(二) 美国区域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RGGI) 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市场驱动的二氧化碳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拍卖几乎全部配额, 而不是通过免费发放的形式运作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目标是在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共10个州的电力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即到2019年, 比2009年的水平减少10%的排放量。该体系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启动。RGGI由10个州各自单独的二氧化碳预算交易体系组成, 这些单独的体系均以RGGI的规则模型为共同基础, 由各州自行制定管制条例进行管理, 并与“碳配额互惠”规则相互联结。通过该规则, 被管制的电厂可以用RGGI范围内任意一州签发的配额履行自己的减排义务。
西部气候行动倡议 (Western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 WCI) 是原有“西海岸气候倡议”和“西南州长气候倡议”的延伸和扩大。涵盖美国七个州和加拿大四个省。这些地区总排放量目标定为到2020年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5%, 其他一些美国、墨西哥的州和加拿大的省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了倡议。该协议覆盖所有6种温室气体, 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WCI仍处于机制设计和筹备的最后阶段, 许多重要机制还停留在建议和提案层面, 尚未最后定论。WCI的行业覆盖囊括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 以2009年1月1日之后最高的年排放量为准, 任何年度排放超过25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源均是WCI的管制对象。
中西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Midwestern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cord, MGGA) 于2007年11月15日由美国中西部6个州的州长以及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省长共同签署, 要求建立中西部区域性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MGGA仍处于机制设计与筹备中。MGGA行业范围和燃料范围极为广泛, 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经济部门, 减排气体范围仍为国际气候条约中规定的所有6种气体。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 至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80%, 明确提出与RGGI、WCI、EUETS和其他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相连接。
加州全球变暖解决方案 (议会第32号法案) (California Global Warming Solution Act AB32) , 于2006年8月生效的议会第32号法案由时任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此法案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减少排放至1990年水平, 至2050年减排至1990年水平的80%。此法案采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对加州85%的温室气体设定排放上限, 它将与其他减排措施和手段相互协调来减排温室气体。实施免费分配与拍卖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加州AB32为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多州联合的区域层面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榜样。
美国区域碳交易体系主要集中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 (Chicago Climate Futures Exchange, CCFE) 、美国洲际交易所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CE) 、绿色交易所 (Green Exchange) 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CCX于2003年建立的全球第一个由企业发起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交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CCX建立自愿但有一定约束力的单强制减排体系 (即自愿加入, 强制减排) ,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自愿型总量限制体系, 可以称为协议减排模式, 也被列入自愿碳市场范畴。2010年7月, CCX的母公司Climate Exchange Plc.被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 (ICE) 以6.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2010年10月, CCX官方文件宣布, 开展整整8年的CCX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将于第二期结束后 (即2012年12月31日) 停止, 不再继续进行第三期。这宣告了美国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终结。
(三) 澳大利亚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澳大利亚国家污染物减排体系 (Australia 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 CPRS) 是工党陆克文政府提议的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CPRS预计于2010年7月正式实施, 并形成法案通过立法程序提交给议会审议。该法案一旦经议会通过, 这可能成为澳大利亚管理GHG (温室气体) 排放的主要工具且覆盖整个经济的ETS, 但该法案在2009年两次遭到议会否决。2010年4月27日, 鉴于国内的政治僵局和对未来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 总理陆克文宣布澳大利亚的ETS将被推迟, 并在2012年年度重新审核, CPRS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型排放交易体系, 设定行业排放总量。CPRS将覆盖大约75%的澳大利亚排放, 并实现其中期减排承诺, 即到2020年比2000年基础上至少减排5%。
可再生能源目标 (Renewable Energy Target, RET) 于2009年8月由澳大利亚政府实施, 是目前仅有的一个在联邦层面可以促进减排的环境市场。RET目标是到2020年, 20%的电力供给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 (是目前的两倍) 。这比2001年实施的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 (MRET) 体系增长了四倍, 激励了市场中的可再生能源证书 (RECs) 。可再生能源证书以电力产量为单位, 即百万瓦时 (MWh) 为单位, 而不是二氧化碳当量 (CO2e) 。基准参与者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证书履行履约义务, 目前可再生能源证书的市场价值远超过温室气体减排证书。在GGAS系统下, 如果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减少二氧化碳的同时可以减少甲烷排放, 是可以既产生可再生能源证书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证书的。目前, REC的交易价格高于每千瓦小时40澳元 (37美元) , 相当于47澳元tCO2e (43美元) 。
节能量交易体系 (Energy Saving Scheme, ESS) 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启动, 并将持续至2020年。其目的是通过奖励开展合格的项目来减少电力消费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公司来提高能源效率, 并降低售电量4%。它以能源零售商以及NSW中的发电商为目标。参与者可通过缴回节能核证 (ESC) 来履行其义务。NSW GGAS框架下有一个节能项目的自动转换过程。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New South Wales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Scheme, NSW GGAS) 是全球最早强制实施的减排计划之一。2003年1月1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启动为期10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的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该体系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机制相类似, 但参加减排体系的公司仅限于该州电力零售商和大的电力企业。在澳大利亚碳污染减排计划开始运转后, GGAS将被终止。GGAS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基准信用型强制减排体系, 它的基准是人均消费二氧化碳当量。之所以采用这一基准实现总量减排, 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是稳定的。GGAS2003年开始时的初始基准为8.65吨/人, 2007年逐步下降至7.27吨/人, 并保持该基准至2021年不变。7.27吨/人的基准相当于比《京都议定书》1989-1990年基准年均下降5%。如果把该目标在澳大利亚全国推行, 其所取得的绝对减排量将相当于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所需要承担的第一减排期任务的50%。
澳大利亚减排体系交易集中于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 (Australian Climate Exchange, ACX)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 ASX) 、澳大利亚金融与能源交易所 (Australian Financial and Energy Exchange, FEX) 三家交易所。其中, ACX是澳大利亚第一家电子化排放交易平台, 于2007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完成交易量6 300吨CO2e, 平均价格在7.42美元。2008年5月, ACX已经开始交易国际自愿市场的抵消额度VERs, 并于2009年年初开始碳信用期货交易。
(四) 英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The UK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UK ETS)
英国交易体系是英国政府建立的覆盖所有经济部门包括6种温室气体的国内贸易体制, 以自愿参与并配合经济激励、罚款等为特征。它于2002年4月成立, 是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它的实施对EU ETS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过宝贵经验。UK ETS的运作方式包括配额交易与信用额度交易两种模式。配额模式拟订一个绝对减量指标, 然后指定每个企业的排放配额。信用额度模式则由参与者以其他提升能源效率或减量专案计划提出其相对减量目标所产生的额外减量。除了必须完成欧盟减排, 该体系还包括两类自愿减排企业:一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而自愿承诺绝对减排目标的企业;二是通过自愿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承诺相对排放目标或能源效率目标的企业, 这些企业如果达到目标可以享受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减免。对于这两类自愿减排企业,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以1998—2000年的平均排放量作为基准线, 减去每年自愿承诺的减排量, 确定企业每年的许可排放量。英国排放权交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参与的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它们的碳信用。为了协调英国排放体系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之间的关系, 英国排放体系于2006年年底结束。
四、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思路
(一) 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构建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策的扶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 我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我国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 中国政府必须下定决心从制度上构建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 指引碳金融市场正确前行。
随着中国碳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要逐步搭建起来, 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文件已相继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未来还应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大金融领域分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法》、《银行碳金融服务准则》、《碳证券交易法》等法律法规。除了交易法规之外, 还应从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入手, 出台《碳金融市场监管法》, 对碳金融市场从进入到退出整个过程进行监管,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二) 中国碳金融市场结构设置
碳金融市场结构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工具、中介、组织方式和监管在内的五大体系, 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碳金融市场的组成部件, 在碳金融市场原则和制度安排下形成制衡机制, 维持市场正常运行。
1.碳金融市场主体。
碳金融市场主体是指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碳金融市场的主体有企业、政府部门、居民、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它们参与碳金融交易的动机主要有筹措货币资金、对碳金融资产投资、套期保值、套利、投机或是调控宏观经济。首先, 企业作为碳交易市场中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主体, 当技术上无法进行或不愿以高成本进行碳减排时, 如果被限定了排放量约束指标, 而必须增加碳排放权的使用量时, 企业具有碳减排的需求, 成为碳市场的需求方, 此时, 如果自身资金匮乏, 则可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或采用其他方式融资, 成为金融市场资金需求方;相反, 如果企业掌握较高的减排技术, 能够低成本进行碳减排, 产生富余的碳排放指标将在碳市场中出售, 获得资金, 将资金用于投资在碳市场中, 成为碳金融市场的供应方。其次, 政府部门,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资金的需求者, 它们通过发行政府碳债券筹措资金。再次, 居民个人以自己合法财产投资于碳金融资产, 成为碳金融市场主要的投资主体。第四,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 金融机构既是资金的需求者, 又是资金的供应者。最后,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措施宏观调控碳金融市场。
2.碳金融市场工具。
碳金融市场工具是碳金融交易的载体。碳金融工具可以理解为筹资者对金融工具持有人的债务, 即对碳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而言是金融负债, 对碳金融工具持有人而言是金融资产, 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公开碳金融市场上的碳金融工具一般采取有价证券或衍生品的形式。现阶段, 中国碳金融市场工具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CERS现货, 未来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碳金融工具种类也会随之增多, 由现在开展的区域强制碳强度减排而产生的强度减排市场, 因此会产生配额现货, 随着交易量和交易规模的扩大, CERS期货和期权产品, 强度配额期货和期权产品也会随之诞生。
3.碳金融市场中介。
碳金融中介在碳金融市场上发挥着媒介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构成和维持市场运行的作用。包括投资银行、认证机构、评估机构、仲裁机构等。碳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可以为碳市场提供交易信息, 改善交易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状态;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对项目市场的在减排量进行审核、认证、并评估其环境的改善度, 从而形成经核证的减排量供市场交易;仲裁机构可以对碳交易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进行法律调解和仲裁, 促进碳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另外, 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发展, 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如从事碳交易的经纪、办理碳的存储和借贷业务等。世界银行是目前在中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大的中介机构之一。
4.碳金融市场组织方式。
碳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包括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两种。在碳交易的初期阶段, 由于交易主体对于碳交易制度这一全新的环境管理方式还处于一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因此碳交易市场的主体数量较少, 交易的碳排放权的数量较小, 整个碳市场的规模也较小。此时, 碳交易多采取场外交易或分散交易的方式。在碳交易的发展阶段, 碳交易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普遍认同, 新的排放主体的设立和已有的排放主体经营状况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变化, 会使得参与碳交易的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 分散的场外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主体的碳交易需要。此时, 碳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碳交易多采取在专业的交易所或碳交易市场进行场内交易或集中交易, 从而逐步形成有一定规范的碳市场。
5.碳金融市场监管。
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即金融监管当局以其相应的机构运用一系列法规制度和办法措施对碳金融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宏观监督和管理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系统。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包括碳金融法律体系, 由于碳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针对碳金融风险控制立法, 立法部门应专门制定一系列针对碳金融风险进行监管的指标体系, 达到专门监管的效果;碳金融监管模式, 目前国际上碳金融监管主要有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和分权式的治理模式两种, 其中, 集中决策治理模式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 由一个主要的监管机构负责碳排放权的申报登记、配额分配、监督管理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国情更适合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碳金融监管机构, 一个系统性强、范围涉及全国的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来对日后将要进行的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碳排放交易实施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申报登记和监管管理;碳金融监管工具, 碳金融监管需要尽快建立会计部门、业务部门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物质流成本会计 (MFCA) 信息系统。
(三) 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搭建
1.碳现货市场。
碳金融市场首先从现货交易开始。按照不同的交易机制, 碳现货市场交易的产品种类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碳信用, 以及经国家相关机构发放的配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CDM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因此, 我国可以大力发展创新CDM项目, 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交易CDM项目中经核准的CO2减排量 (CERs) 。另外, 国家实行强制碳强度减排交易, 未来在中国市场内, 配额交易将成为现货市场交易的主流。
2.碳资本市场。
碳资本市场主要包括碳股票市场、碳债券市场和碳基金市场。碳股票市场:通过优惠政策支持来鼓励效益良好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 以社会融资的方式筹集和扩张资本, 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当前股票市场上, 主要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板块迅猛发展。在美国市场上有超过60个市值高于7 500万美元的清洁能源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微型公司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碳债券市场:碳债券是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发行的企业债券或国家债券。纵观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 碳债券的发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节能减排资金不足的方式。碳基金市场: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重要的工具。碳基金的整体运行机制包括碳基金设立、投资、交易、退出等方面。
3.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随着碳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 应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期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期货原理是购买碳期货合约来代替现货市场上的碳配额, 从而对一段时间之后将要进行的出售或买入碳配额的价格进行保值, 达到回避和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 因此碳期货具有碳价格发现功能。碳期权是在碳期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碳衍生交易工具。期权合约的推出会使基金、能源交易公司及工业企业加入, 使市场功能性、流动性和复杂性逐步增强, 碳期权市场快速发展。除以上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之外, 还包括碳远期交易、碳套利交易和碳互换交易。进行套利的不同的碳信用产品必须有相同的认证标准, 且受同一个配额管制体系管理, 当合同中所涉及的减排量也相等时, 就可以由市场价差产生一定的套利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毅刚.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59-73.
[2]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69-81.
[3]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38.
[4]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ive 2003/87/ECAnnexⅢ, 2003.
[5]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7) .
[6]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market report 2011.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国发 (2007) 18号) , 2007.
电力市场中电力营销原理分析 篇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完善, 电力工业也不断地创新发展, 目前, 在我国已经有多家电厂, 出现了多家办电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局面, 电力装机容量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但是“一家管电, 多家发电”的局面却没有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电力企业具有独立地进行电力商品生产和经营的权力。但是电力企业作为我国能源部门的主体, 必须为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首先, 要动态的监测电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及时掌握用户需求的信息, 抓住机会灵活的配置电力市场营销资源, 形成一体化的电力营销网络, 具体内容包括:电力产品的升级体系、电力渠道的拓宽建设、电力营销的网络建设以及电力定价的合理化建议来满足电力市场的消费城需求,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利润, 促进电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营销学是建立在经济科学与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所以, 电力市场营销也必须对营销原理、电力市场调研、电力需求分析、电力营销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 探究能够满足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电力企业营销原理。
2 电力市场及电力市场营销观念
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 电力市场也归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 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电力市场营销是通过电力市场交换以满足现实或潜在电力需求的综合性经营销售活动过程。
电力营销观念是电力生产经营者组织与管理电力企业活动过程的指导思想, 随着电力商品交换日益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电力营销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生产方向为主导向电力销售和电力市场化商品化方向演变。要把电力市场营销观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主, 致力于整体营销、客户满意的导向, 促进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电力市场的调查;电力用户的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选定;电力产品的开发电力商品的定价;电力营销与售后服务等。而电力市场营销应该包括电力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了解客户的需求作为电力营销观念的基础, 必须认识顾客需求, 对用户市场进行细分, 了解用户产品需求与促销的差异化, 优化资源配置。
3 电力市场竞争与电力营销组合
3.1 电力市场竞争
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的形成, 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了市场营销。现如今,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性是竞争, 在电力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满足客户的电力需求, 促进电力企业的生产力发展,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商品之间的竞争和电力消费之间的竞争是电力市场竞争的主体。电力消费者与电力生产者都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利益, 所以经济利益是驱动市场竞争的原动力。电力生产者的利益是:生产出的电能能够销售出去, 获取更多的资金, 然后投入生产建设, 实现电力商品的价值, 然后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电力消费者的利益是:消费者用货币从电力生产者的手中换取电力, 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电力市场得以实现, 但是竞争意识的确立能够更好地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共赢。
3.2 电力营销组合
现如今,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要求电力生产者既要满足电力客户的需求, 又要达成生产目标, 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赢得电力市场竞争力。不能仅依靠单一的营销手段, 还要以目标市场为探究对象, 结合当前的电力市场需要, 根据电力企业的资源条件和资源优势进行电力营销组合, 运用多种形式的营销策略, 提高电能的销售。
4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规划
电力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 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行业一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周密的制定营销策略:转变服务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自身的营销队伍建设等方法, 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4.1 转变管理理念为服务观念
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 提升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能力, 也出台了很多的优质服务项目及服务承诺, 但是这些措施几乎都流于形式, 始终没有明显的效果。供电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及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为服务观念, 积极的提倡“以客为主, 服务顾客”的新理念,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为宗旨, 以“尊重客户、信誉至上、优质服务、保证质量”为工作原则, 通过优质服务, 提升企业形象, 吸引顾客巩固和开拓电力市场, 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力。
4.2 建立高水平的市场营销队伍
针对目前营销市场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我们必须存在危机感和紧迫感, 建立高水平的市场营销队伍, 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 增强电力市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动的寻求市场和用户,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形成完善的电力经营思想体系。电力企业在聘用营销人员的时候和营销过程中首先, 要重视对营销人员的专业素养的考察, 注重培训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和专业基础。其次, 重视营销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的考察。最后, 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重视创新营销方法, 培训销售人员的营销技能。建立高水平的营销队伍, 实施营销队伍知识结构调整策略, 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适应市场变化和开拓市场、创新发展的能力。
4.3 加大宣传力度, 实现法制化管理
近几年, 电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着电费拖欠、电力设施被破坏、违章违规用电等问题, 电力公司必须利用现有的电力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国颁布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等, 但是很少有人了解这些法律法规, 因此, 电力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力度, 形成依法用电、依法供电、及时缴费的良好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供电企业与客户签订用电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确立供需关系。并签订相关的供电合同, 通过《供用电合同》规范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明确违约责任。这样当产生违约纠纷的时候, 能够明确责任方的责任, 将电费的回收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 依法处理违约赔偿等问题。供电企业也要做好风险防范, 在与用电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了解, 及时掌握资料, 并认真加以甄别。一方面对经济效益低下, 产品无市场企业的欠费要采取法律手段强制性催费。另一方面, 对濒临倒闭破产或已停产的企业, 要及时签订资产抵押合同, 必要时实施限电、停电的措施, 减少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
5 结论
电力市场的营销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的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电力市场的营销概念以及电力市场的营销观念, 提出市场竞争意识和优化营销组合在电力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几条能够促进电力营销的具体策略, 希望能为我国电力发展作出贡献。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电力工业这一垄断性、计划性很强的企业, 也必须进行电力营销来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中, 开拓业务建立起相应的电力市场。因此, 提高电力营销区域建设, 解决电力营销中的增容扩销问题, 加快建立电力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力营销,原理分析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下电力企业发展思路探析 篇7
随着我国的国有垄断企业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电力企业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也正处于调整改革的重要阶段。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对于我国的宏观实体经济有着巨大的冲击, 而且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正常经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力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 我国电力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对我国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企业产生的影响
1. 产能过剩, 压缩了利润空间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已经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不少企业尤其是那些竞争力比较差的中小企业因而生产运营受挫, 有点甚至倒闭。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 直接导致我国的电力需求的整体下降。目前石化和钢铁等基础性行业对电力的需求是我国电力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第二产业尤其是基础行业为了规避风险和减少损失, 一定会出现减产的现象, 这就直接会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生产扩张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未来的电力市场中很有可能发生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运营状况都比较差。同时, 考虑到目前我国电煤价格机制不尽合理的现状, 产能过剩这种局面的形成, 对我国电力企业来说其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压缩, 而利润会下降。
2.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物价的波动起伏比平时更加大。电力行业一直被视作自然垄断行业, 而世界上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是进行国有垄断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上个世纪80年以来,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对电力行业放松了规制。主要是分解发输配售的一体化结构, 在发电和售电环节方式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 从而不断扩大竞争范围。由于我国的“市场煤、计划电”存在着体制性矛盾, 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力企业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无法及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基本上价格的调整都要比原材料价格的变化滞后很多, 所以相比于其他的企业电力企业所要承受的市场风险更大。
3. 资金链可能出现断裂, 公共关系可能会恶化
金融危机对我国各行业的顺利运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由于自身的竞争力有限而无法躲过金融危机的冲击, 最后导致企业破产。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 很多企业无法按时支付电费。这些都导致了电力企业的现金流和资金回收出现断裂的危险。对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 虽然电力的销售量在不断下降, 但是企业的运营成本却不会相应下调。也就是说, 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所投入的资金总量已经远远要大于回收的资金量。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我国政府已经下拨了4万亿专项救市资金。这道政策对电力等能源产业来说原本是一个利好消息, 不过该款项的使用原则是专项专用, 其投向为核能、水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也就是说, 我国电力企业的现金流短时期还是无法得到保障。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思路
1. 建立与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电力企业制度
建立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相适应的制度是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成功的保障,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为建立和确立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机, 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电力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我国的电力企业必须要抓住金融危机多带来的发展机遇, 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型组织制度, 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更好地将企业和个人愿景相结合, 促进企业的团体学习, 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和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 我国的电力企业还应该探索能够激发员工自我意识的制度。比如可以给予员工更多的授权, 发挥员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员工的自我意识等;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平等的员工参与机制, 可以让员工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从而实现员工自我意识的表达。
2. 加强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的电力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 应定要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 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可以提高员工风险管理的责任观和大局观。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铺张浪费、损公利己等不良的风气, 使得所有的员工可以共同参与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当中去。第二, 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能耗指标和开支指标等, 实现各项费用的收入与支出的量化管理。因此, 电力企业有必要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树立增收节支的观念。
3. 激励电力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创新
我国政府在近些年来正在大力倡导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我国政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试图斥巨资扶持、打造各地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作为跻身产业链高端的电力企业必须要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电力行业应该依托于我国政府提供的相关的基地、技术平台和人才智力资源等, 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制定出有效的激励制度, 不断鼓励电力企业勇于进行探索和创新, 从而不断提高本行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既带来了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电力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如果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 加强科学决策, 重视企业的创新, 那么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 不但可以摆脱金融危机对于本行业的冲击和影响, 而且通过这次危机可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从而为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薛静:中电联分析报告——金融危机对电力行业的影响[J].前沿, 2009, (1)
[2]张晨张黎:金融危机背景下电力市场改革分析[J].现代经济, 2008, (2)
[3]赵中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影响[J].大众用电, 2009, (3) :5
电力市场化改革与电力规划 篇8
关键词:电力规划,电力市场,改革
1 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 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 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 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 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 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 未来电源规划 (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 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 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 新的机组 (或电厂) 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 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 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 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2 电力市场对电力规划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 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 并获得一定的利润, 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 电力工程 (包括电源和电网) 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 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 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 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 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 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 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 未来电源规划 (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 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 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 新的机组 (或电厂) 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 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 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 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 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 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 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 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
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 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 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 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 在电力改革初期, 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 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
电力体制改革前, 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 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 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 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 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 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相关, 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 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 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 相互提供信息支持, 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 对电力规划的评价。
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 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 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 还需要进行公司 (企业) 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 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 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 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 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 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 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 (企业) 规划, 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 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 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 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 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 (企业) 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 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 适度超前原则。
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 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 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 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 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 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 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 要着眼全局, 加强前期工作, 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3.2 市场原则。
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人电力工业, 促进电力工业的内部竞争,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电力服务质量的目的。电力规划工作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首先, 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同时, 它们也是电力市场的主体, 它们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行事, 因此, 电力规划工作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则。其次, 市场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必然涉及到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由于目前这两个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 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 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必要的行政指令是必需的, 但是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两者的规划活动才是正确的,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而且符合电力工业改革的原则。再次, 电力发展规划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 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 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 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电源和电网统筹规划的原则。
我国目前电网与电源资产的比例约为4:6, 而国外电网资产占电力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55%一60%, 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0%。在目前的情况下, 应当防止由于输电线路的限制而发生“有电送不出”的现象, 从而导致新一轮的缺电局面。从技术的角度看, 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相关, 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川。由于电源、电网都有各自的特性和规律, 在电力工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 需要更加重视协调电源建设与电网发展的关系,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在电力发展初期, 电源布局决定了电网, 电网规模决定了电厂可装单机容量大小;但当电网规模足够大, 电网足够强时, 这种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弱化了, 但相互之间的要求与约束仍然是紧密的。总体上看, 电力需求分布和大型水电站开发、大型水电基地和煤电基地开发、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 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参考文献
[1]陈进行.搞好电力规则促进电力工业发展[N].中国电力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