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需求

2024-09-18

电力市场需求(共12篇)

电力市场需求 篇1

0 引言

由于电力商品的实时平衡和不可存储等特性造成了电力市场在较长时间内并不是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的电力市场发展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尤其在加州电力危机后,电力市场的稳定性问题特别受到了普遍关注。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 theory)[1]已在理论上证明了电力市场改革在强调发电领域竞争和开放输电系统的同时也需要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和引导需求响应参与辅助服务的提供,理顺电力需求侧的市场化运营,即开放输电网实现厂网分开是前提条件,另外需要分别建立主能量交易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并积极引入需求响应参与主辅市场的竞争,实现电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依据需求响应在电力市场的主辅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对需求响应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国电力市场中正在运行的需求响应实践,并据此从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和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2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此外,针对我国目前“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政策而在国内大力推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研究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在我国电力市场运行中的结合点,即完善需求侧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 需求响应

1.1 需求响应的经济学原理

需求响应的概念是美国在进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后,针对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及需求侧管理如何在竞争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实现市场的高效稳定运行而提出的,广义地指:电力用户根据价格信号或通过激励,改变自己固有习惯(wonted)用电模式的行为。本文将在售电环节中引入竞争的统称为需求响应。

图1中给出了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分析需求响应的经济学原理示意图。图中,P轴、Q轴分别指代价格和需求。假设电力市场正常运行时的供给曲线为SN,若市场中没有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则市场中的需求曲线为近似垂直于Q轴的D0,供需曲线相交于(PN,QN)点,此时,若供给者行使市场力而使供给曲线抬高为SE,则会引起市场的价格尖峰PN+ΔP,而由于需求缺乏弹性,此时需求只从QN减少为QE0,几乎维持不变。图1中的D1曲线则代表通过市场调整引入需求响应后的需求曲线,此时不仅需求量大大减少了ΔQ=QE0-QE1,且价格尖峰也大大降低了Z,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代表在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响应而带来的纯收益。

1.2 需求响应的分类

根据需求响应参与市场类型的不同可将需求响应措施大体分为2类。

1.2.1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又称为基于市场竞价的需求侧响应措施,是指在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需求响应参与主能量市场的报价竞争,由市场价格引导需求侧资源参与,通过市场结算使参与者受益,包括峰谷电价、实时电价响应、需求侧报价。

a.峰谷电价:根据系统高峰和低谷的时间分布及运行成本特点,对用户用电的不同时间实行不同的电价,通过价格作用引导用户在高峰期减少用电,鼓励其在低谷期间增加用电。

b.实时电价响应:指在用户端安装相应的通信和控制装置,使批发电力市场的价格变化传递到用户,用户可以根据电价的变化调整其用电需求,减少在高价格时段用电以控制自身的电费。

c.需求侧报价:用户像发电侧一样申报单调下降的购电量-价格竞标曲线,直接参与批发市场竞争。

1.2.2 参与辅助服务提供的需求响应

参与辅助服务提供的需求响应又称为基于可靠性管理的需求侧响应措施,是指在系统用电高峰期或紧急状况下,需求侧资源向系统提供可靠性服务而使整个系统受益,主要有2方面措施。

a.系统紧急运行状态需求侧响应计划:指用户允许在电力短缺、接近短缺或出现短期可靠性问题时中断向他们供电,以得到直接赔偿或其他时间的优惠电价。

b.需求侧资源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报价:需求侧资源可与发电厂一样通过报价向系统提供辅助服务。

1.3 世界各国电力市场中的需求响应

英国需求侧电力市场改革[2]进行较早,1990年3月电力改革时就允许1 000 k W以上的用户选择供电商,1998年7月以后所有用户都可自由选择供电商;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市场采用了需求侧竞价(DSB)方案,使得电力终端用户削减的电力负荷与电力库中参与调度的发电出力一同竞价,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有效抑制了价格尖峰和发电商滥用市场力[3鄄4];2001年3月取消强制性电力库,建立以双边合同为主导的电力市场。

北欧电力市场由挪威、瑞典、丹麦、芬兰4国组成,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跨国电力交易市场,运行有电力期货市场和日前现货市场[3],在日前现货市场中,同发电商参与市场竞价一样,挪威、瑞典的电力用户也参与以“电力购买兆瓦数-时间-价格”为形式的竞价。大用户(兆瓦以上)可以直接参与需求竞价,小用户可以通过他们的供电商作为代理间接参与需求竞争。芬兰电力市场需求侧引入竞争的结果是所有用户的电价都有所下降[5]。

美国各地区的电力市场不同,最初只是部分地区开放了零售市场,如东部的PJM电力市场在宾夕法尼亚州开放了零售市场[6],加州电力危机后,又开始重新认识零售电力市场,目前有17个州运行,各类用户自由选择供电商,有2个州对大用户开放,有6个州暂未开放零售市场,但均通过了相关法律[7]。表1给出了美国电力工业中引入零售竞争后产生的效益[8],可见在美国实施需求响应的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表中类型1~3分别指季节性循环、集中供热机组的全面利用、长期竞争平衡3种情况)。

2 引入需求响应的电力市场运行问题研究

需求响应的引入在电力系统及电力市场规划、运行和管理各领域催生了大量新课题,包括:引入需求响应对发电市场竞争的影响、需求竞价及需求侧竞价策略、需求响应参与备用辅助服务的优化(容量优化和调度优化)、需求响应参与备用服务市场的机制设计、电力市场优化运行、需求响应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配电定价及交易管理系统、负荷预测及电价预测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在配电和用电侧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下新出现的,如需求侧竞价策略、需求响应参与备用服务市场的机制设计等,有的是在原有交易和研究基础上新增了许多内容,如电力市场优化运行、负荷预测及电价预测等,下文将从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和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2个方面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1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

参与主能量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围绕引入需求响应对主能量交易市场竞争的影响方面展开。经济学原理指出在竞争引入到处于管制下的行业后,市场力依然是阻碍市场发展的重要问题[9鄄12],在此背景下,提高电力需求客户的价格弹性,即在发电市场竞争中引入需求响应成为提高发电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发电商市场力和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个经济手段[13鄄16],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一部分研究者着重从反市场力角度说明在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响应的战略作用,改变了以往用垂直的需求曲线来模拟电力用户,改用需求函数的反函数来表达接于传输网络中负荷节点上的电力需求用户来研究发电商市场力问题[13,17鄄19],指出引入负荷弹性(或需求侧价格响应)可降低发电商持留容量的成本收益率[20]。由于电力需求价格弹性更适合于定量分析,故被广泛用于分析需求响应,如Borenstein和Bushnell在文献[21]中进行了一系列抑制市场力行为的需求弹性调整仿真试验,认为-0.1、-0.4、-1.0能够代表短期和长期负荷需求弹性量值。文献[22]分析了电力市场结构对电力需求弹性的影响,用自弹性和交叉弹性矩阵描述了用户的用电行为。文献[23]建立了需求曲线线性条件下的需求弹性对单个及N个不同发电商临界及最优持留容量影响的详细数学模型,并用实例进行了仿真,结果证实了在单一买方的实时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价格弹性的必要性。文献[24]提出通过调节用户取暖和降温负荷改变负荷曲线弹性的思路并提供了一个综合方法进行可控制负荷预测和获得最优控制策略。除了研究电力需求弹性价格,还有学者围绕需求侧的投标曲线,考虑了在有需求方投标的电力市场中,将需求方投标纳入发电商线性供应函数均衡中,考虑需求波动情况下,推导出了整个市场均衡点的迭代求解算法,并通过算例说明了需求投标对发电商纯策略线性供应函数均衡的影响[25]。

此方面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就是主能量市场中需求竞价及需求侧竞价策略的研究。目前对电力市场中竞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发电商在各种条件下的竞价策略展开,需求侧竞价及需求侧竞价策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是将发电竞价中的相关内容延伸到需求侧竞价的研究中。目前,购电商最优竞价策略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基于预测电价或对手报价的方法[26鄄28],基于最优化的方法[29鄄34]和基于博弈论的方法[35鄄38]。基于预测电价或对手报价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影响需求侧购电中标量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出清电价的波动[26鄄27]及竞争对手报价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28];基于最优化方法的思路是从最小化购电商风险和最大化其收益角度,构造需求侧的购电策略模型[29]或者考虑如何在远期市场与实时市场或者能量市场与备用市场之间分配购电量[31鄄32,34]或是考虑制定最优分时电价的方法[30];基于博弈论的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39]、零和二人混合对策[35]、Stackleberg模型[40]、Cournot模型[41]等引入主能量市场中供需双方竞价的建模中,主要侧重于研究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如何影响市场运行结果,从而指导购电成员的报价策略,如文献[36鄄38]探讨了电力合同市场中的购电侧报价模型,由于这在经济学中属于双侧拍卖理论,故3篇文献均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的贝叶斯拍卖定价方法来构造电力买卖双方交易的数学模型,文献[35]将买电集团和卖电集团的竞价交易看成是一个二人非零和博弈问题,在分析PX市场中MCP和MCQ形成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买电代理商的买电经济模型,并进行了利润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竞标策略。

2.2 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

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竞争的需求响应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需求响应参与备用辅助服务的容量优化及机制设计,即当用户允许参与备用服务市场交易时,如何根据成本效益确定系统中由供需双方提供备用的最优容量及制定合理的市场机制以鼓励供需双方提供备用的积极性。需求响应参与备用服务市场交易的方式主要有3种。

2.2.1 可中断负荷参与备用服务提供

可中断负荷参与备用服务提供的主要思想是根据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42鄄46],应综合考虑发电侧的保留事故备用容量费用和切负荷赔偿费用最小。对于切负荷的赔偿费用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献[46]在基于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理论建立可中断负荷成本的基础上,将需求价格弹性引入到可中断负荷停电赔偿风险中,并基于风险管理与协调优化观点提出了市场环境下配置备用容量的数学模型,文献[47]综合考虑了用户类型、缺电电量、提前通知时间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综合缺电成本模型,文献[48鄄49]参照发电侧竞价的方法提出需求侧竞价的概念,并将其引入用户侧备用辅助服务市场的竞争。

2.2.2 用户根据不同可靠性需求支付相应费用

用户提出不同的可靠性需求并为此支付不同的可靠性费用,如文献[50鄄53]基于双边市场,讨论可靠性与备用装机边际容量的关系,提出根据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指标确定购买备用容量,实现系统边际备用容量与用户可靠性联动算法具有实用价值;文献[54]研究了系统备用容量和发电可靠性和用电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满足个性化可靠性需求的交易模式,但制定备用容量的购买数量时,仅仅为满足系统中对可靠性要求高的用户需求,使得低可靠性要求的用户付出低可靠性电价,却享受了高可靠性服务,有失市场公平;文献[55]依据“按质论价,高质高价”的原则,提出了一种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基于需求侧可靠性差别定价的电力市场可靠性交易新机制。

2.2.3 用户与备用容量供应商进行双边交易

用户也可以和备用容量供应商就备用容量进行双边交易,如文献[56鄄59]提出运用保险理论分散决策备用容量,用户和备用容量供应商就备用容量进行交易,并以两者间的保险条款促使备用容量供应商履行其责任,应用保险理论来引导备用容量的最优分散决策,并同时减少用户停电损失,该方法能够达到社会效益最优。

引入市场机制后,参与备用辅助服务提供的各方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经济性被提到了与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性同等重要的位置,故在需求响应参与备用辅助服务的容量优化及机制设计方面更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需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和理念。

3 我国电力工业从需求侧管理到需求响应

如前所述,需求响应需要在电力市场的零售侧引入竞争,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电力需求侧管理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化解电力供求矛盾的有效手段,保证电力安全运行的有力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找到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在我国电力市场运行中的结合点即完善需求侧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优化用电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实现节能、环保、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当前的需求侧管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推动,还存在融资困难、缺乏长效机制、电力公司和用户响应不够积极等困难,需要尽快建立以政府推动加市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1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经济激励机制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同时也应兼顾电网公司、终端用户自身的利益。如何对这些方面的利益进行协调,提高各方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使这些企业有能力回避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风险,建立DSM的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是适合我国当前形势的一种可行方案,即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手段来健全DSM的市场化运行。

3.2 建立基于市场运作、有利于DSM实施的电价机制

从长远看,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各种手段中,经济手段将是最为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可以引导用电方、供电方及第三方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回报,因此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体现供用电质量的电价体制(包括趸售用户),使电价能反映成本和供需关系,同时要适当考虑向促进优化用电方式倾斜,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建立新型市场格局,以保证电力有效供给和电网的长期安全、经济运行。

3.3 大力培养能源服务公司,鼓励引导节能中介服务组织发展

能源服务公司通过与用户自主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用户提供节能项目的一整套专业服务,包括用电模式分析、节能潜力分析、节能设备选择、节能设备安装、设备维护、节能效果监测,同时,为用户提供项目资金,采用效益分享和担保节约的方式来收回投资。这样的运作模式可以减少用户和电力企业所承担的项目技术、财务等方面的市场风险。

3.4 以工程的方法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

将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以工程的形式交由电力公司或专门的能源服务公司负责实施。发挥电力公司和能源服务公司的作用。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电力公司的节电积极性。考虑到节能服务公司在节电技术推广和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不足的事实,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可以考虑增加其参与政府引导、示范项目的机会,以及享受税收优惠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和执行标准。建立确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所在地能效基准水平的方法;制定合理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实施目标;确定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以及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方法。

4 结论

总之,电力市场改革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开放零售侧市场,在主能量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中引入需求响应是电力市场深入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运行和完善,引入需求响应的电力市场运行方面的研究将会更加引人注目。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找到了我国当前新形势下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在电力市场运行中的结合点,即完善需求侧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希望对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

电力市场需求 篇2

内容提示:随着未来几年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将使用电量增速趋缓,电价上调也将使电量竞争更加激烈,发电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这势必继续推动发电企业战略转型步伐。

一、电力需求预测

据中国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预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一次电力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年均增长有望达到6.7-7%之间。到2018年,一次能源电力需求将达到1.4万亿千瓦时,到2020年有望达到1.6万亿千瓦时。就社会用电量而言,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工业的中后期阶段,今后社会用电量将按三阶段的增长路径不断恢复提高。

蓄势阶段。整个“十二五”中后期,我国全社会用电增速将保持在5.0-7.0%左右,总用电量达到5.7-6.0万亿千瓦时。

恢复阶段。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完成工业化,2030年前后完成城镇化,由此判断全社会用电增速将在这一阶段提高到5.5%-7.5%左右。

稳定阶段。2020年-2030年处于“稳定阶段”。从2020年开始,我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全社会用电增速将缓慢下降,平均增长率将降低到3.0%-4.0%,总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0万亿千瓦时左右。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19年中国电力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运行态势报告)

二、电力供给预测

“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规模达到5.3万亿元,其中电源投资2.75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电网投资2.55万亿元、占48%。同时电源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化;电源投资将向西部倾斜;电网投资向主网架和配电网倾斜。“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投资预计完成3.1万亿元,与“十二五”的5.3万亿需求相比,仍有2万亿的投资缺口。对电力企业和整体行业而言,融资需求仍会保持扩大趋势。

三、电力行业监管将进一步完善

未来电力行业监管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突出抓好安全监管;二是突出抓好市场准入监管;三是突出抓好成本与价格监管;四是突出抓好电力交易监管;五是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监管;六是突出抓好居民用电服务质量监管。

四、电力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未来一段时期,电力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电价改革继续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开展竞价上网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推进销售电价分类改革,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机制,仍将是未来5到10年的主要改革内容。

五、节能减排压力助推重点工程项目发展

近两年来,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频出,意味着未来全国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特别地,如何避免再重蹈“突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下三类电源工程项目将成为发展重点:热电联产工程项目、低热值煤发电工程项目、分布式发电工程项目。

六、清洁能源发电继续快速发展

未来一段时期,除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外,还将积极推进西南地区各型水电站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同时还将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

七、电力企业战略转型步伐将加快

一方面,发电集团确立了安全、节能和稳定的火电业务发展基调;另一方面,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作为转型重点。

八、国际电力市场的发展新动向

尽管各国发展特点不同,但共同的趋势是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作为电力市场改革最为成功的国家,英国政府在2011年继续出台深化改革的政策,并确定了2050年实现无碳化发电的目标,同时发布了相应白皮书和改革路线图。与此同

电力市场需求 篇3

一是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宣传,建立健全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宣传栏、板报、网络、文艺演出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及时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把这项工作变成了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在原来“三电办”的基础上,投资1000多万元,会同石家庄电业局成立了石家庄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中心,从业务咨询、报装增容、设备招标、工程施工、接火送电等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和服务于用电工作。通过搭建的服务平台,分析电网形势,交流电力信息,推广先进经验,展示最新成果,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由政府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二是完善电力调控手段,努力转移高峰负荷。为使高峰负荷向低谷转移,提高用电负荷率,我们以科学用电、有序用电为原则,按照“先错峰避峰,后中断负荷,再负控限电,最后拉路”的调控次序,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序用电调荷方案,对全市所有用电大户,在用电高峰时段实行定时间、定设备、定容量避峰让电。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全市日最高可转移高峰负荷30万千瓦以上,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重要部门以及重点利税大户的用电需求。

三是积极推进技术节电,大力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我们采取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办法,积极推广对削峰填谷、优化电网运行方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以来,共投资2.5亿元,推广双蓄、变频技术、谐波治理等节电项目83 项,年节电达到了1.2亿千瓦时。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了“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绿色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绿色照明活动,共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灯具18.5万只。为使全市机关在节电工作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全市机关带头做好节电工作的通知》。经过努力,全市机关办公及公共场所节能照明灯具明显增加,并少开或减少了用灯数量。各单位在减少办公设备待机时间、适当调高空调温度、降低电梯空载率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既降低了办公成本,又减轻了高峰用电压力。

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医药、化工、冶金是我市工业的三大主导产业,用电负荷相对较大,但这些企业能源浪费也相对严重,余热、余气放散较多。为综合利用能源,我们动员企业新上了一批余热、余气、余压发电项目。截止目前,全市已有32家企业投资2.3亿元,新上综合利用发电机组4.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了3亿千瓦时以上,年减少电费开支1.3亿多元。同时,我们还按照国家要求,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02家企业实施了关停,对26家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政策,并严格限制其高峰时段用电。对于企业新上或改扩建项目,我们要求用户选用同行业先进的节电工艺和设备,淘汰下来的设备,必须就地销毁,不得转让和再次使用。特别对于新上大功率用电设备的单位,要求其在报装前必须到电力管理部门备案。否则,电业部门不予办理增容和送电手续。

五是严格奖罚制度,夯实考评基础。为把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抓实抓好,我们每年都根据不同情况,修改和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考核评比办法。对于积极推广这项工作,并且取得明显效果的单位,除享受省、市专项资金补贴外,还要在电力供应紧张时,优先保证其电力供应。而对于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或使用国家公布的淘汰用电产品和设备的,除按照法律、法规给予处罚外,还要采取停限电措施。为使电力需求侧管理成果真实、可靠,切实保证考核过程公开、公正、公平,我们还聘请了部分电力需求侧管理专家,对我市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各项措施和效果都要经专家验收和省节能检测中心出具鉴定报告后,方可作为奖罚的依据。

六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不断深入。联合发供用电主要企业成立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协会,目的是架起政企沟通桥梁,传递政策信息,关注市场动态,开展业务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协调各方利益,研究和解决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积极开展会员活动,切实推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不断向更好更深方向发展。

电力营销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作用 篇4

1 电力需求的作用

时段和需求的关系曲线可概括一年的小时波动值, 其中的时段是一年中需求高于一定值的那部分时间, 也可以认为是负荷高于一定值的概率。

如果用户都按实时电价付费, 将会减少负荷高峰, 也会减少发电容量。结果将是负荷时段曲线的高峰被水平截掉。跟踪曲线和长期平衡。如果把有用的技术筛选曲线绘在同一幅图中, 它们的交点将决定标志技术极限的容量因子。把这些容量因子映射到时段, 然后绘成负荷时段曲线, 可以从坐标纵轴上读出这些技术的最优容量。

2 电力市场基础

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确认一个市场平衡, 但不能用来得到市场平衡。在一个市场中, 电价影响负荷时段曲线的形状, 所以在平衡未知之前电价也是未知的。当用户打开10个100W的灯泡时, 它们需要1000W的功率, 但当发电机仅供给900W时, 系统将不“平衡”。尽管这样, 电力的供给还是精确地等于电力的消耗 (忽略损耗) , 因为电压下降使100W的电灯仅能使用90W的功率以满足功率平衡。对于电机而言, 频率的下降会引起相同的效果。因为电压由变电站自动调整, 所以频率是功率流入、流出的主要平衡者。

美国分为三个交流互连电网:西部、东部和得克萨斯州。系统频率在每个交流互连系统中都是恒定的, 即频率的变化不能用来找出供需的失衡。取而代之, 从每个控制区域中跟踪电网潮流, 并和计划的潮流比较。这样可以找到供求的不平衡。

3 电力供给和需求满足

建造这些称为调峰机组的发电机和建造基荷发电机的技术大不相同, 后者大部分时间都在运行而且很少停机。所以, 电力市场面临着决定各种不同类型发电机发电容量多少的问题, 比如, 燃煤机或燃汽机。这解释了在电力市场中需求变化和相应的负荷时段曲线的重要性。习惯上, 功率的需求由负荷时段曲线来描述, 它量测了每年等于或超过给定需求的总负荷小时数。总需求是电力需求, 以MW来计量。虽然负荷时段曲线完全描述了用在每个负荷水平上的总时间, 但它没有包括关于负荷大小顺序的信息。同样的负荷时段曲线可由日波动大而季节性波动小的需求或季节性波动大而日波动小的需求得到。

对市场的介绍中增加了价格量纲。经济学家经常用负荷曲线来阐明需求, 负荷曲线把负荷单独表示为价格的函数。由负荷时段曲线得到的非价格波动是指负荷曲线的转移, 通常没有具体的描述。但电力的情况就不一样, 因为它不能储存。

4 负荷时段曲线

对一个给定的区域 (或任何负荷总和) , 测量它们一年中8760h中每小时的总负荷, 对它们排序, 然后从最大的负荷开始绘曲线, 就可建立负荷时段曲线。结果是曲线从最大负荷 (第一小时) 到最小负荷呈现下降的趋势, 基荷为谷底时段 (第8760h) 。

习惯上, 每年的时段按小时数测量, 但小时和年都是时间, 所以时段没有量纲, 这意味着它可以表示为一个纯数字, 比例或者是百分比。把每年小时数的单位转化为纯数字仅需乘以1/8760。时段具有负荷在一定值以上的概率的自然解释。用这个解释选择一个负荷值, 如35GW, 然后从负荷时段曲线上找到相应的时段, 假设为20%。这表示负荷为35GW或大于20%的时间。换个说法, 负荷不小于35GW的随机抽取概率是20%。这个解释更方便些。

5 需求的价格弹性

目前, 在大多电力市场中需求对价格几乎完全没有响应, 因为批发价格的波动没有传递到零售用户。零售价格还保持某些价格管制形式, 但有竞争的零售商已经慢慢开始实行实时定价。长期来看, 零售价格还会变化, 有时是季节性的。从长期运行效果来看, 电价增加10%将导致大约10%的用电减少。这不是很准确的估计, 但长期运行对10%电价增幅的响应很可能为5%~15%, 而且一定不会为零。经济学家称这个价格灵敏度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经常简称为需求弹性。如果10%的价格变化引起5%、10%或15%的需求变化, 那么相应的弹性就分别定义为0.5、1和1.5。

6 实时定价和持续负荷曲线

在管制下, 居民用户的电价变动通常非常小, 但商业和工业用户经常面临用时定价和需求付费。当需求很大时, 用时电价定得很高, 但其精度很低, 因为它们经常是几年前定的。因此它们忽略了重要的天气因素引起的需求波动, 这引发了问题很大的供电短缺。当需求付费依赖于单独的需求高峰而非系统高峰时, 就不再那么精确。二者重合时就会因系统高峰时用电而向用户收费, 但这种现象很少。

因为供电相当恒定, 所以需求最大时, 市场就最脆弱。因此, 高的批发电价很好地反映了大的需求。如果这些实时电价传递到用户, 那么零售电价就会相当好地反应需求的变化。虽然实时电价效率最高, 但所有的四种定价机制——TOU定价、需求定价、重合高峰定价和实时定价都会在需求最大时提高电价, 而在需求最小时降低电价。其结果是降低了负荷时段曲线的峰值, 而提高了曲线的低谷。如果负荷面对实时电价, 必需的发电容量可减少到一定点, 这一点为管制下的负荷时段曲线拥有的一个时段, 如10%。然后, 在0%~10%的时段里, 供需通过电价来平衡。应该通过电价把负荷保持在装机容量的恒定水平, 而不是让发电跟随负荷。在最小时段里, 可把电价定得很高以把需求减少到这个水平。通过足够的变化, 电价将控制需求, 并产生一个顶部平滑的负荷时段曲线, 这一曲线的最大负荷就是发电容量。

7 结论

因为电能不能储存, 通常是生产等于消费, 所以供需之间的差异不能由功流来指示。即使用户的物理用电决定了实时需求, 但瞬时的差异也不能由合同表明。短期的供需平衡由电压和频率, 特别是频率表明。这些不同寻常的市场结构要求一些系统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背景。

摘要:电力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物理特性扮演了主要角色。和价格没有关系的需求波动在所有的市场中都很重要, 但在电力市场中, 需求格外引人注目。这不单是管制定价的结果。连同市场价格一起, 需求波动在决定生产技术的组合中起了关键作用。按此方式, 每小时的需求波动决定了电力供给的长期运行特性。

关键词:电力,营销市场,供给,需求,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建方.电力营销应推行目标市场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 2001 (5) .

北京电力需求侧政策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专项财政奖励资金的管理,提高奖励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2〕367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预拨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通知》(财建〔2012〕906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北京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专项财政奖励资金(以下简称财政奖励资金)来源为两部分:一是中央财政安排下达我市的专项奖励资金,二是市财政安排的配套奖励资金。

第三条 北京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财政奖励政策,执行期为北京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期间,即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第四条 财政奖励资金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安排使用,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资金支持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 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范围:

(一)实施能效电厂类项目;

(二)推广移峰填谷技术类项目;

(三)开展电力需求响应类项目;

(四)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五)相关科学研究、宣传培训、审核评估等项目。

第六条 财政奖励资金支持方式:

(一)实施能效电厂类、推广移峰填谷技术类开展电力需求响应类的项目,给予采取财政定额奖励方式支持;

(二)对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电能服务管理平台项目建设经费及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宣传培训、审核评估等管理经费,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

第三章 财政定额奖励对象、项目

第七条 奖励对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并取得符合规定的节约电力负荷效果的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供电单位、用电单位或电能(节能或能源,以下简称电能)服务公司。

电能服务公司是指通过国家审核备案或北京市审核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

供电单位是指本市有独立法人的供电企业;

用电单位是指在本地区从事生产或其它经济社会活动单位。

第八条 奖励项目:

符合本文第七条规定的供电单位、用电单位或电能服务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项目,包括以下方面:

(一)永久性节约电力负荷的能效电厂项目,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技术改造、高效替换低效设备、优化用电方式等提高生产工艺和用电设备的项目,包括以下两类项目:

1.重点用电行业生产工艺节电改造,包括:窑炉(锅炉)系统节电、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发电、自用电降损等项目;

2.用电设备高效节电改造: 照明与控制、电机及其拖动与调速、暖通空调与集中优化控制、水源或地源热泵、变压器与无功补偿、低电耗计算机和办公电器等项目。

(二)永久性转移高峰电力的负荷优化项目,包括:冰(水)蓄冷电空调、蓄热电采暖、蓄热电热水、蓄冷蓄热技术与水源或地源热泵结合应用等项目。

(三)临时性减少高峰电力负荷的电力需求响应项目,是指用电单位主动申请并响应调度命令,临时性减少用电容量。

第四章 财政定额奖励标准

第九条 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分类与奖励标准(项目分类与奖励标准表见附件)分档如下:

(一)基准型项目

第一类:对提高用电设备能效产生永久性节约电力负荷的改造项目,奖励标准分为三档,分别为:300元/千瓦、400元/千瓦、500元/千瓦。

第二类:对采用电蓄冷(蓄热)供冷(供暖)技术产生永久性转移高峰电力负荷的改造或新建项目,奖励标准分为三档,分别为:350元/千瓦、450元/千瓦、550元/千瓦。

第三类:对通过主动需求响应临时性减少的高峰电力负荷项目,按照响应时间(24小时、4小时、30分钟)签订合同,奖励标准分为三档,分别为:80元/千瓦、100元/千瓦、120元/千瓦。

第四类:其他新技术实施的项目,确能实现永久性节约和转移高峰负荷的,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评审,奖励标准不得超过440元/千瓦。

(二)整合型项目

通过自愿签订协议,采用整合节约电力指标的方式,承担一揽子永久性节约电力负荷的项目,奖励标准为:440元/千瓦。

(三)示范型项目

技术先进、运行控制优化、节电效果显著、项目运作模式新颖,能够成为节电技术典范或行业学习标杆的项目,奖励标准为采用同类技术的基准型项目奖励标准的1.2倍。

第十条 对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项目或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宣传培训、审核评估等建设管理性经费,按照部门预算管理原则及相关要求从严核定经费支出标准,严格执行招投标及政府采购相关法规政策。

第五章 财政定额奖励资金项目申报

第十一条 申请财政定额奖励项目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项目;

(二)项目未申报其他中央财政奖励资金;

(三)申报项目已纳入北京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项目库;

(四)项目产生的节约和转移的电力应能基本达到申报的要求;

(五)能效电厂的单个项目节约电力负荷在10千瓦以上;移峰填谷的单个项目转移高峰电力负荷达到20千瓦以上;

(六)项目需要安装电能计量装置,具备完善的电力电量统计和管理制度,节约和转移的电力负荷可计量、可监测、可核查;项目承担单位能够按照我市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要求保证定期上报相关数据或资料;

(七)项目能够在2015年12月31日前竣工,且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间申报;

(八)参与电力需求响应项目的用户必须事先主动与电力公司签订电力负荷需求响应协议,并接到调度命令方实施减少电力负荷。

第十二条 基准型项目除符合申报财政定额奖励项目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竣工及运行(最早在2012年1月1日开工);且在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间申报并落实的项目;

2.项目节约和转移的电力负荷应能基本达到申报的数量,项目实际效果不得低于申报数量的85%;

3.单个能效电厂项目节约电力负荷在10千瓦及以上,同类打包项目在20千瓦及以上,单个负荷管理项目转移高峰电力负荷达到20千瓦及以上;

4.永久性节约和转移电力负荷在500千瓦及以上的项目,必须安装用电在线监测装置,具备完善的电力电量统计和管理制度,节约和转移的电力负荷可计量、可监测、可核查;

5.参与主动需求响应项目的用户须自愿申报,签订电力需求响应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调度命令减少的负荷。用户申报的负荷量必须由北京市电力公司给予预核定。

第十三条 整合型项目除符合申报财政定额奖励项目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整合型项目必须是永久性节约或转移电力负荷项目,其中每个子项目需满足基准型项目1~5项的要求。申报时分每个子项目进行独立填写;

2.整合型项目申报单位需为北京市各区县政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电能服务公司、年用电量在500万千瓦时及以上或变压器容量在10000千伏安及以上的用电单位;

3.整合型项目节约和转移电力负荷应达到2000千瓦及以上;

4.电能服务公司需具有两个及以上用电单位的项目,用电单位需具有两种及以上不同技术类型的项目;

5.由区县政府申报的整合性项目,区县政府须配套资金政策,财政奖励资金优先支持。

第十四条 示范型项目除符合申报财政定额奖励项目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示范型项目必须是永久性节约或转移电力负荷项目,申报需满足基准型项目1~5项的要求;

2.项目申报需由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非营利社会团体推荐,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托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审核;

3.示范型项目有义务参加政府主管部门举行的现场发布会、观摩会等宣传和推广活动。

第十五条 电力需求侧管理财政奖励项目的申报单位须在申报期内提供以下材料:

(一)基准型

1.项目申报表;

2.项目设计说明;

3.设备清单;

4.节电计算说明;

5.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或组织机构代码证等。

(二)整合型

1.项目建议书(应具备可研深度);

2.申报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三)示范型

1.包含基准型项目第1至第5条;

2.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非营利社会团体推荐书。

(四)对主动响应型临时降低负荷项目,需提供与电力公司签订电力负荷需求响应协议和调度命令录音或命令传真文件的复印件。

(五)对于转移负荷达500千瓦的基准型、整合型及所有的示范型项目,要求签订安装项目在线监测计量表计的协议文件。

(六)电能服务公司申报项目需提供项目实施合同复印件,合同中需明确财政奖励资金的分享条款。

第六章 财政定额奖励项目管理

第十六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项目管理相关工作,负责组织做好财政专项定额奖励项目申报和评审、项目库管理、项目验收与评估、奖励资金预算编报、奖励项目监督管理、预算绩效评价等工作。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做好项目申报、项目库管理及预算编制等项目管理具体工作。

第十七条 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进入项目库,市发展改革委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踪管理。

第十八条 项目验收和评估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聘请有资质的评估单位实施。

节约电力负荷达到200千瓦的基准型项目和所有示范型项目在竣工结束后须进行测试和评估。对200千瓦以下的项目,在竣工结束后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测试与评估。

对整合型项目根据项目数量和单个项目负荷的大小在竣工结束后可采取抽查或逐项测试评估。

第七章 奖励资金预算编制、资金申请和拨付

第十九条 市发展改革委于每年9月30日前根据财政专项定额奖励项目库管理和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进展情况及科研课题、宣传培训、审核评估等电力需求侧管理经费需求情况,编制次年的奖励资金预算。

市财政局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与地方财政配套安排的财政资金总规模,按照总额控制确保重点的原则,安排预算及项目预算支出计划。

第二十条 市发展改革委根据项目验收和评估工作结果并结合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安排和进展情况,汇总编制财政定额奖励项目并提交市财政局办理资金核拨。资金申报工作一年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

第二十一条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市财政局拨付奖励资金至市发展改革委。市发展改革委收到财政拨款后,统筹安排好资金支出。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获得财政奖励支持的电能服务公司和用电单位,应于每季度后一周内,将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运行情况及减少的电力使用量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网站报送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节能环保中心负责汇总统计全市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效果及财政奖励资金发放情况,按季度报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三条 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信息发布制度,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对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实施、节约和转移电力负荷等汇总信息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四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电能服务公司和供用电单位,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一)项目申报材料和投资有弄虚作假、有故意套取财政补贴,以及实际节约电力负荷经专家审核小于申报数量85%的;

(二)五年之内拆除项目装置和退出项目运行;

(三)拒绝接受监督检查,被举报问题经查实等其他情况。

第九章 附则

电力需求侧管理投入补偿机制探讨 篇6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投入;补偿机制;DSM项目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115-02

根据福利经济学内容,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指的是某种经济力量带给其他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非附带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可以采取制定产权制度、税收条款以及条例规则等规章对外部问题进行处理。就电力需求侧管理而言,电力企业通过不断努力,来开发电力资源、确保较小成本供电、力求达到最低停电损失的目的,这种行为正是典型的外部活动经济行为,应该获取受益方的经济补偿。因此,需要坚持并贯彻“贡献者收益、受益者补偿”和电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功能、作用、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多层次、多渠道补偿方式,建设自我补偿、对口补偿以及政府补偿的多层次补偿体系。

1 电力需求侧管理投入补偿的主客体

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执行侧管理的过程中收益方(补偿主体)和受损方(补偿客体)的鉴别方面。确定了主客体,也就确定了补偿资金的来源和流动方向。按照有关DSM效益分布结果,由于经济活动外部受益方组成的不同,因此所要补偿的主客体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应该区别开展分析。

1.1 负荷管理项目

当前,国内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正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峰谷分时电价实施过程中,受益方是避峰运行的电力运行以及发电单位,而受损方就为实施DSM电网公司;对于可中断的负荷管理项目,受益方为电力紧缺情况下仍能持续供电的用户,而受损方就是出让一些用电权利的用户和开展DSM监管的电网公司。由于当前国内中断负荷管理项目主要为应急策略,并不能对电网规划造成直接影响,这就使得补偿机制重点在于采取峰谷分时电价引起的持续增长外部效益。为达到改善系统负荷特性以及节约电能的目的,社会整体就成为环保效益以及节约能源效益的受益方,发电企业和政府机构就成为这类补偿的主体。

1.2 电能节约项目

在对节能用电设备进行改造过程中,电力系统总体增长率有减缓趋势,使得全社会成为各种经济活动的外部受益方,这种补偿机制的主体为政府机构;实施电能节约项目的用户和加以规范管理的电网企业就是外部受益的主动投资者,发电侧就成为受损方,然而采取节能用电设备的用户能够通过电费的节约得到资金投入补偿,这样电网企业和发电侧就是此类补偿的课题。

2 补偿强度

2.1 定义

补偿强度是与范围和比例相关的函数,可当做计算补偿数量的取值依据。在现在经济市场体制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应该及时更新补偿数量取值内涵。对补偿强度的设定,应该将对外部效益价值量的评估当做前提条件,坚持投入者效益均分的补偿原则。

2.2 计算方法

国内DSM项目的外部受益包括环境效益和一次能源节约效益,将环境效益规定为Ve、Vr为一次能源节约效益,可以根据以下计算公式对Ve、Vr进行计算:

应该充分考虑DSM中有政府相关政策拖入,而且用户还能在节点支出中得到一些降低电费的补偿,在综合因素的调整之下,政府侧的补偿强度Pg为:

3 补偿方式以及渠道

通常状况下,补偿包含有资金、事物、智力三种渠道,其中资金补偿占用比例最大,表现最为明显直接。因为DSM管理大多为资金形式,所以对其外部效益的补偿方式也应选取资金补偿的途径。

3.1 节能型DSM项目

3.1.1 财政收入补偿。应该按照DSM项目实施引起的外部效益量,合理调整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节能投入的税前抵扣比例,而在单位或者个人由节能技术而得到的服务收入方面,可以采取减免所得税的方法进行补偿;对于致力DSM节能节水研发或者与之相关的服务收入,应采取免征营业税的方式进行补偿。

3.1.2 财政支出补偿。作为一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一,节能环保需要国家的长期支持,例如,建设节能支出项目、对节能支出进行合理预算、研发节能技术、建立节能监督体系等等。

3.2 负荷管理型DSM项目

在负荷管理中被动受益的发电侧方面,应采取适当调整购电价格方式开展相应的补偿处理:如果发电侧竞争不充分,就应该以上网电价年底结算返还的方式进行补偿;对于竞争充分情况,可采取降低电源充分竞争的价格开展实时补偿。

4 结语

综上,开展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够生成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主和外部经济效益。为激发电网公司等需求侧管理实施主体的积极主观性,就应该坚持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使得我国能源节约能够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 闫嘉伟,王正申.浅析从电力系统运行角度看需求侧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7).

[2] 方亮.浅议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在需求侧管理中应用

[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B1).

[3] 王铭东.电力需求侧管理应贯穿电力营销工作全过程[J].现代营销,2012,(12).

电力市场需求 篇7

自动发电控制 (AGC) 是电力市场辅助服务之一, 在保证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维持系统频率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成本占电力总成本的比重相当大, 在有些地区已接近1/10[1]。如何减少AGC需求、降低AGC成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制定合理公平的AGC成本分摊策略[2,3,4]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可在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同时兼顾系统的经济性。

AGC成本分摊可从需求侧 (包括联络线) 和发电侧 (包括输电侧) 两方面进行研究。AGC成本在发电侧易于分摊, 因产生需求的责任者 (机组或输电线路) 、需求的量及性能均较直观。而在需求侧, 各变化负荷 (包括联络线功率) 是AGC需求的责任者, 需求侧的AGC成本应在各负荷间进行分摊。但考虑到负荷数目繁多且我国现有的电能测量系统不能逐一计量各负荷的负荷曲线, 故以区域电力市场中由变化负荷组成的各控制区域为研究对象, 确定其应承担的AGC责任。

成本的精细化管理[5]既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透明的能源使用信息, 又可激励负荷减少对AGC的需求。但目前不同国家或地区仅采用粗放式的简单管理来确定各控制区域应承担的AGC成本, 并未深入探究各区域产生AGC需求的实质, 分摊方法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如美国的PJM电力市场[6]中, 各控制区域通过计算自己的负荷预测值占PJM计算的负荷预测的百分比来确定应分摊的AGC调节费用。而我国在垂直管理体制下, 通常不单独考虑AGC成本, 认为其已通过电费进行了回收。这些方法虽简单易行, 但实际是具有不同变化特性的区域或负荷的用电量与其AGC需求量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 所以易造成区域间的交叉补贴, 也无法提供正确的AGC需求经济激励信号。实施互联电网控制性能标准 (CPS) 考核后, 有的地区把CPS指标作为AGC成本的分摊依据[7], 即当某地区CPS指标不合格时, 以收取罚金的形式回收AGC成本并激励地区内电厂改善机组的调节性能。该方式从评价机组控制性能的角度出发, 对AGC机组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把产生AGC需求的责任完全归于机组, 未考虑负荷也可能是责任方之一, 且有可能迫使机组采取投机行为以避免支付高额AGC费用, 最终影响系统频率的质量[8]。仅就需求侧而言, 不同控制区域的AGC需求与区域负荷的变化特性有关, 不同区域承担的AGC成本应据其变化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本文针对区域电力市场, 基于历史AGC需求曲线, 首先重点分析了各控制区域的变化特性与其所属区域电网的AGC需求之间的关系, 确定各区域的AGC需求对区域电网AGC需求的影响;然后基于AGC成本的产生机理, 设计了2个指标来量化上述影响;最后依据这些指标在各责任区域间分摊区域电网的AGC成本。算例表明该分摊策略可合理、公平地分摊需求侧的AGC成本, 并能激励控制区域积极寻求措施改善自己的波动特性, 减少AGC需求, 缓解系统的调频压力。该成本分摊策略在负荷产生AGC需求之后实施, 属事后结算方式, 其执行过程与我国现行的系统收缴电费方式兼容性较强。

1 历史AGC需求曲线的确定

考虑到电力系统满足负荷实时需求的不同方式和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供需平衡的因素, 通过历史负荷曲线分解即可获得相应的历史AGC需求曲线[9]。下文所研究的控制区域或区域电网的历史AGC需求曲线均由此方法得到。

2 需求侧各控制区域AGC分摊指标的设定

实际电力系统中AGC是针对各控制区域进行的[10], 即AGC的服务对象不是某个特定用户, 而是区域的全体用户, 所以区域控制中心基于所控制区域的总AGC需求量下达AGC指令。区域电网的总AGC需求量是由其所辖各控制区域的AGC需求量决定的, 但各控制区域的AGC需求曲线是时变的, 即可能某时刻某区域需要AGC上调量, 而另一区域需要下调量, 不同类型需求量之间可能相互抵消, 故由各控制区域的需求曲线所组成的区域电网的总需求曲线有一定的平滑效应, 区域电网的总上调/下调需求量小于其所辖范围内各区域相应类型需求量之和。但在上述曲线平滑的过程中, 有的区域有助于区域电网减少AGC需求, 而有的区域却相反。

为了反映上述问题, 本文设定了分摊指标Indexi, h1反映各区域的AGC需求对其所属的区域电网总AGC需求的影响。

2.1 控制区域的AGC需求对区域电网AGC需求的影响

设h时段控制区域i的AGC需求与其所属区域电网总需求之间的相关系数为ρi, h, 该系数反映了由此区域的负荷变化而导致的AGC需求对区域电网总需求的影响。因此, 反映区域AGC需求对区域电网总需求的影响的指标为:

其中, sign (·) 为符号函数。若ρi, h=0, 表示区域i的AGC需求与区域电网总需求无关, 不承担此电网的AGC成本分摊责任;若ρi, h>0, 表示区域i的AGC需求与总需求之间的线性关系密切, 应承担相应的分摊责任;若ρi, h<0, 表示区域i的AGC需求有助于减少区域电网的总需求, 应获得奖励。

2.2 各控制区域应承担的AGC成本分摊责任的量化

AGC成本[11]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大类, 其中, 可变成本主要受AGC需求的数量和变化特性的影响。AGC需求曲线是由随时间不断变化的AGC需求量组成的, 这些需求量可看作是随机变量, 因此本文借助随机序列的数字特征来量化各区域应承担的AGC责任。

2.2.1 反映AGC需求数量的分摊指标

控制区域需要的AGC调节量越大, 需支付的AGC成本越高。区域的AGC需求曲线与横轴相交的面积即为该区域的AGC需求量, 如图1所示。但不能简单以此面积作为AGC成本分摊指标之一, 因为AGC需求量分为上调量和下调量, 上调量是机组为了满足系统的AGC需求而额外提供的能量;而机组提供下调容量意味着机组减少出力, 减少的出力部分可出售给为了增加购买力的买方或为了降低自身出力的供应者。从需求曲线上看, 上调量为正, 下调量为负, 若不对需求曲线做任何处理而直接求其面积, 所得值会偏小。实质上任一区域在任一时刻的AGC需求只能是上调量或下调量之一, 不存在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计算单个区域的AGC需求量时, 需对其需求曲线取绝对值。但需求量相同的区域, 需求特性可能不同, 对AGC机组调节性能的要求也不同, 引起的AGC成本也不同[11]。考虑到由AGC需求量组成的随机序列的平均值可描述调节量的大小, 而对应的标准偏差可表述需求量的需求特性, 为此对于各个控制区域, 反映其AGC需求数量多少的分摊指标用其历史AGC需求曲线绝对值的一阶矩μi和二阶中心矩σi表示。

假设某区域电网有N个控制区域, h时段区域的AGC需求曲线绝对值的一阶矩和二阶中心矩分别为μi, h和σi, h。

反映区域i所需AGC数量的成本分摊指标为:

μi越大, 区域i的AGC需求量越大, 则其承担的成本分摊份额应越大;σi越大, 需求量越分散, 区域对AGC机组的某些性能, 如变化速率等的要求越高, 且对AGC机组的组合和调度及机组运行工况的影响越大, 则满足该区域所需的AGC成本也越高。

2.2.2 反映AGC需求波动特性的分摊指标

除了上述因素, AGC成本还与AGC需求的变化特性有关。此处采用2个变量反映此特性:一是需求量变化的频繁程度, 即历史AGC需求曲线增减的变化次数, 某区域的AGC需求波动频繁, 其实质为满足此需求的机组增出力或减出力的次数增多, 机组的运行成本增加;二是需求的波动幅度, 幅度越大意味着机组单位时间内的出力越多。

据此, 指标定义为:

其中, ni, h为区域i在h时段的历史AGC需求曲线的增减变化次数之和;vi, h为区域i在h时段的历史AGC需求曲线的平均变化幅值。

2.3 区域的AGC成本分摊指标

因此, 区域i在h时段的AGC成本分摊指标为:

若此指标为正, 则区域i将承担AGC成本费用;反之, 该区域将获得奖励。

基于各自的AGC需求, 区域i所需支付或被奖励的费用fi为:

其中, ch为所研究区域电网h时段的总AGC成本。

第1个指标Indexi, h1为正的控制区域除了支付式 (5) 所示费用之外, 还应承担部分激励费用, 此费用用于奖励Indexi, h1为负的区域对于减少区域电网AGC成本所做的贡献。假设区域n在h时段的Indexn, h1为负, 则非负区域i需支付的激励费用ei为:

传统的成本分摊需满足非负性公理[12], 即所有分摊结果均大于或等于零, 但本文部分区域的分摊结果可能为负值。这主要是因为AGC上调量与下调量对AGC成本的影响刚好相反, 若某区域产生的AGC需求有助于减少其所属区域电网总AGC需求, 则此区域将受到奖励, 其成本分摊额为负。

3 算例分析

3.1 历史AGC需求曲线

未来电力市场中可再生能源占整个系统电源的比例将不断增加, 风电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现阶段其发展模式[13]一般是由上百台风电机组在一个小地区内组成一个容量几十万甚至有可能是上百万千瓦的风电场, 风电场出力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会增加系统的AGC需求量。为此本算例中计及了风电出力, 且设风电穿透率为区域电网总负荷的30%左右。考虑到风电场中风轮机的典型布置方式会使风电场的出力中出现风事件[14], 则本文的风电曲线中包含了一个最常见的风事件, 即风间隙。若将风电看作负的负荷需求, 风电出力曲线也按前述方法处理即可得到其相应的历史AGC需求曲线。

以某区域电网为例, 分析其在过去某1 h内产生的AGC成本如何在其所辖区域内进行分摊。假设根据所辖范围内用户的不同需求特性, 将该区域电网分为4个控制区域, 该区域电网及各区域的对应1 h历史AGC需求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 g1为变化较平稳的区域1的AGC需求曲线, 该区域为居民或轻工业用户所在的区域;g2为1 d中某时段变化较剧烈的区域2的需求曲线, 该区域为夜间作业的重工业用户区域, 其与风电近似成镜面特性变化;g3为全天波动、且波动程度介于g1与g2之间的区域3的AGC需求曲线;g4为风电区域4的AGC需求曲线;g为区域电网的AGC需求曲线。

3.2 AGC成本在控制区域间的分摊

根据前述成本分摊策略, 可得该电网各控制区域的分摊指标及应承担的AGC成本份额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 区域2将获得激励补贴, 因为其波动特性有助于减少其所属电网AGC需求。此外, 与仅依据AGC需求的数量进行成本分摊 (即表1中的需求量分摊法) 相比, 采用式 (4) 所示的分摊指标进行成本分摊更合理。虽然两者计算得到的各控制区域应承担的分摊成本百分比相差不大, 但若区域电网的AGC成本足够高, 各区域应分摊的成本的数额将有明显区别。而且与区域1、3相比, 区域4的AGC需求占区域电网总需求的比例很大, 因此它承担的分摊费用越多, 越可有效激励其采取措施改善波动特性, 减少AGC需求。区域4为风电区域, 上述结果也表明虽然将风电集中安装在一个区域内可降低成本, 但当风电容量达一定比例时, 风电波动性将对区域电网AGC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 本文定义了边际AGC费用率, 即某区域的边际AGC成本与区域电网AGC成本之比, 以进一步定量描述各区域对区域电网AGC成本应承担的责任。其中边际AGC成本是指某区域出现前后区域电网AGC成本的增加额。由于缺乏相关成本的具体数据, 故采用前面定义的控制区域或区域电网的指标——μh、σh、nh和vh的乘积来代替相应的AGC成本。据此, 各区域的边际AGC费用率的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各控制区域的边际AGC费用率有正有负, 负值表示该区域有助于减少其所属区域电网AGC需求, 降低AGC成本。这是因为区域负荷的波动具有随机性, 虽然某负荷出现后可能产生AGC需求, 但此需求曲线可能与其他区域的需求曲线叠加, 产生互补效果, 最终使区域电网的AGC需求减少。本例中, 区域3对区域电网AGC成本应承担的责任最大, 这是因为该电网中无区域3时, 区域2与4的镜面效应使得该区域电网的波动非常平缓, 因此即使区域3的波动特性不是其中最严重的, 也会使该电网的AGC成本增加, 即某区域对其所属区域电网产生AGC成本应承担的责任不仅取决于由其波动引起的AGC需求量的多少及需求的波动特性, 还取决于该电网中其他区域的波动特性。

3.3 AGC成本在合作区域间的分摊

若使具有不同波动特性的控制区域相互合作, 区域电网的AGC成本仍按前述分摊方法在合作联盟间分摊, 则某些波动特性相反的区域会使其合作联盟的AGC需求曲线趋向平滑, 这种相当于调整负荷分布的方式, 可降低合作联盟的AGC需求, 减少其应承担的AGC费用。而联盟内部各合作区域也按前述分摊方法进行成本分摊, 可进一步判别各合作成员对其合作联盟所取得合作收益的贡献, 且此贡献完全取决于各成员自身的变化特性, 从而使得其承担的成本分摊份额公平合理且完全遵循引起者支付的成本分摊原则。

要使区域间的合作成立, 需满足以下条件:单个区域分摊的成本一定大于或等于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合作之后要分摊的成本, 即合作分摊成本应满足个人理性要求;多区域合作之后承担的总分摊成本一定小于或等于各合作区域要承担的分摊成本之和, 即应体现合作联盟的理性要求;总成本应在所有参与成本分摊者之间完全分摊。

本算例中某区域电网的这4个区域的合作方式共有13种, 但满足上述条件, 可成立的合作方式仅4种。不同合作方式下各区域承担的AGC成本分摊比例见表3。其中, 区域收益率定义为区域参与合作获得的收益与该区域不参与合作时承担的分摊成本之比。

从表3可见, 区域4与2合作时各方获得的收益最大, 即风电安装在负荷具有与其变化特性近似成镜面特性的区域内更有利于区域电网减少AGC费用。而区域1、3、4合作时区域1减少了分摊成本, 但区域3和4收益率均为零, 即区域3和4对区域1进行了补贴, 这也说明风电与区域2之外的其他区域合作不会减少合作联盟成本分摊量, 也无助于合作成员中承担较大分摊比例的区域减少其分摊份额, 仅会使区域2获得的奖励大幅减少。而区域2的AGC需求与区域电网的总需求为线性负相关, 则其与区域3之外的其他区域合作都会产生很好的收益率。

由以上分析可知, 若风电场处于适当的区域, 则该区域仍可能在保持较高风电穿透率的同时向电网输出较平稳的电能。即风电与其他常规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组成的互补发电系统可解决由于风电场负荷波动而造成的电网不稳定和AGC费用高等问题。欧洲大部分风电设备安装在私人农场附近, 数量一般为几台或几十台, 在大地区安装风电设备, 由于机组出力互补, 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也比我国小得多[15]。

4 结论

供需不平衡使AGC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辅助服务之一, 而负荷的随机波动是用户侧产生AGC需求的根本原因, 因此区域电力市场中需求侧AGC成本应在由波动负荷组成的控制区域之间分摊。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分摊策略可实现引起者支付、引起多者多支付的分摊原则, 可有效促使负荷改善运行特性, 减少AGC需求。而对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合作收益的分析则表明互补发电系统更有利于解决风电穿透率增加与风电波动对系统影响之间的矛盾。

电力市场需求 篇8

关键词:节能,可持续发展,需求侧管理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Demand Side Management)是指电力市场中采取各种措施与用户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1]。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

1.1 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课题。二次大战以后,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引起了发展观的变化。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人类发展观的升华和革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含了三个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基础上开展联合行动。“节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节约能源也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选择,是缓解中长期能源供应压力、有效缓解环境压力、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2]。

1.2 需求侧管理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手段

多年以来,节电工作在政府节能工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强化节电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电力行业来讲,就是要大力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使电力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对于中国而言,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1)需求侧管理是一项涉及政府、电力企业(发供电企业)、用户、节能产品制造商“四赢”的系统工程:政府通过需求侧管理的应用和开展,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日趋紧张的资源与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延缓或减少电力建设的巨大投资,有效降低了电力运营成本,既能提高对用户的用电管理水平,又可以进一步约束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户在不减低用电需求的同时可减少电费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活质量;节能产品制造商可以通过对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参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的换代升级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社会用电水平。目前国内终端能源消费构成中一次能源所占比例偏高,小煤炉、小油炉等严重浪费能源的燃烧设备比例不小,导致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一个地区用电水平的高低是地区经济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通过洁净电力能源的推广和使用,调整能源消耗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减少电力消耗,实现电力节约与开发并举。

虽然在中国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但自从1992年电力需求侧管理概念引入到中国以来,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中国的实施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中国的实施进展缓慢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缺乏激励政策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为了节约能源,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电力市场中电力需求侧管理模式研究,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通过实施需求侧管理来有效挖掘中国巨大的终端节电潜力,从电力节约的角度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2 对我国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的建议:约束机制与鼓励政策

需求侧管理是社会行为,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法规、标准、政策行政手段,实行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以经济鼓励为主的节能节电政策,使它们向有利于培育能效市场和需求侧管理实施环境方面发展。

(1)加快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确立能源服务公司需求侧管理实施主体的法律地位,实行财务激励政策,增强参与资源竞争的能力,开拓和扩大能效市场。

(2)建立能效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公益计划基金。

(3)对终端用户实行以经济鼓励为主的节能节电政策。

(4)鼓励用能用电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商生产和销售高效节能节电产品,提高高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用能用电产品的市场检验和监控力度,规范市场的交易行为。

(6)加强政府能效管理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以及机构与财税和金融机构的协调能力,增强节能节电的财政支持力度。

总之,我们期望:在修订节能法和电力法时能够把需求侧管理纳入相应的条款,在制定和修订有关节能节电法规和政策条例时能够对需求侧管理运行机制予以充分考虑,为建立一个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节电运作机制和操作办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Hu Zhaoguang.Benefit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in Beijing[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Vo1.23 No.13,pp2-25 July,1999.

[2]杨亚.从国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模式引出的几点启示,2001.

电力市场需求 篇9

用电需求即用电负荷,它是电力市场规划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充足的电力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1]。因此,对于电力行业来说,如何准确地进行用电负荷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发供电部门进行下一月度、季度、年度等电力供应决策的参考基础,关系到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转与国计民生。

长期以来,用电负荷预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很多科学的预测方法,如伍莹宏、龙新峰[2]等采取了BP神经网络法来对用电负荷进行预测与分析并得出了较为合理的预测结果;尚勇、王茁[3]等基于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对西北电网的用电需求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预测与分析等。本文认为,用电负荷预测还有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即回归分析法,由于其具备科学的统计学原理作为理论支撑,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在短期用电需求预测领域之中,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基于回归分析思想进行用电量需求分析是本文的主要行文思路,根据往年往季往月的实际用电发生量数据,运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学建模,预测出未来短期内可能的用电负荷发生量,并利用合理的误差调整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二次处理以期达到科学的预测目的,则是本文的主线与内容。

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概述

我们把可精确观察到的或者说可以精确把握与预测的变量成为自变量x,把依赖于自变量x的随机变量称为因变量y。如果x与y有如下关系[4]:y=a+bx+ε。则我们认为他们满足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其中ε被称为随机误差,它服从N(0,σ2),而a、b与σ2都是不依赖于自变量的位置参数。因此,我们如果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估计出未知参数的估计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即σ足够小,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预测出未来我们需要的数据了。

2 模型建立与应用分析

2.1 一元线性回归关系说明

在对电力负荷预测进行建模时,我们通常把时间变量定义为解释变量x,解释变量即为我们之前所说的自变量。把固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发生的发电或用电量定义为被解释变量y,被解释变量即为我们之前所说的因变量。而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元线性回归关系?通常是先通过样本(x,y)来分析的,如果样本点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散点分布大体在一条直线的附近,那我们就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回归关系。比如,表1中数据是我国2010年全年按月度的用电量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将表1中的数据绘成平面直角散点图,即图1。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样本的三点基本上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的两侧,将样本容量扩大,得到的散点就会更加均匀得分布在某条直线的两侧,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电力负荷预测问题中,自变量x与因变量y满足一元线性回归关系。

2.2 模型建立

我国从2006年至今月度用电量统计如表2(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网站,保留一位小数)。

注:用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对表2中数据按季度汇总如表3(为了预算简便且不影响分析结果,省略掉2011年头两个月数据),表中按季度编号从小到大分别对应着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

其中季度序号即是我们的自变量x,电量即为我们的因变量y。分析数据我们认为x与y之间满足一元线性回归关系[5]:

我们利用点估计方法凭借上表所得的样本数据对(1)式中的参数进行估计。下面是运用最小二乘法[6]对参数进行估计的理论推导:

根据我们的假设,我们的样本(xi,yi)满足如下线性回归关系:

yi=a+bxi+εi[εi~N(0,σ2)]。其中,各εi相互独立。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我们构造离差平方和函数:

为了使得离平方和达到最小,分别对a和b求偏导数:

对(2)进行变形得到:

由(3)式,根据克拉默法则:

从而(3)有唯一解:

此即为两参数的点估计值。

把表3中的样本值数据整理后带入(5)式,

因此,我们根据所给的样本值所估计出来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将x=21,x=22等数据带入方程(7),便可预测出未来两个季度我国的用电量了。

2.3 误差分析与趋势比率调整建模

把x=1到x=20分别代入(7)式,便可得到表4。将表3中的数据与表4中的数据相比较,不难发现,虽然其对应项相差不大,但是却并不相等。这就是我们所要分析的误差。本文认为,不计数值运算中所涉及的四舍五入和保留位数的影响,产生上述误差的原因大体有两种(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涉及的两种误差系本文自己定义):

(1)实际数据虽然大体分布在某条直线的两侧,满足回归关系,但并不是完全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他们的变动并不完全是线性的,存在系统误差σ。这是不可回避的。(2)用有限的样本数据估计出来的参数的数值虽然是无偏的估计量,但是依然存在误差,即估计误差或操作误差,它是可以通过增大样本容量、采用更科学的估计法或事后比率调整等方法加以减小的。

本文采用趋势比率调整法[7]来减小操作误差,以期达到更准确的预测效果。

我们称上式所定义的fi为季节趋势比率,它是实际值与估计值的商。见表5。将表5中数据变成百分数,并保留以为小数得到表6,表6中把数据位置进行了调整(表中数量级均为%)。

其中,季节系数行数据是同季平均行对应数据乘以修正系数得来的。修正系数=400/419.9=0.952608

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季节趋势比率即为:

从而,我们在预测时,将线性回归方程的预测估计值乘以季节趋势比率所得到的新预测值,就大大的减弱了操作误差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接近于真是的数值。如,要预测2011年第三季度的用电量,只需进行如下两部:步骤一:步骤二:经过季节趋势比率调整后的新值T赞=y赞F3=10931.5×105.8347%=11569.32。

3 结论

我们把五年全季度用电量数据制成平面散点图,如图2。

可以看出,所估计的回归直线从点集中间穿过,各季度用电量基本均匀分布在回归直线的两侧。这说明我们的估计是可信的。同时也说明,一元线性回归技术在电力负荷预测工程中是可行的。

用电负荷预测是电力市场的重要研究领域,对电力系统的可靠和经济运行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8]。本文所采用的线性回归预测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电力市场中负荷预测的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

摘要:文章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趋势比率误差调整法,基于以往五年我国季度月度用电量数据,对未来短期内我国的用电量做出了科学的预测。解决了电力市场短期用电需求预测的实际问题。具有结果误差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关键词:电力市场,用电需求,线性回归

参考文献

[1]于兰育.东北地区2020年用电需求预测简析[J].能源基地建设,2007,(6):30.

[2]伍莹宏,龙新峰,梁平.广东省用电需求预测与储能式热力发电展望[J].广东电力,2004,12:1.

[3]尚勇,王茁,李焰.西北电网用电需求预测方法研究[J].电工技术杂志,2003,11:51.

[4]赵沛虎.西南两声电力负荷预测与研究[J].科学观察,2010,3:119.

[5]贺辉,刘清良.电力负荷季节指数的测定和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1:33-36.

[6]王志勇,郭创新,曹一家.基于模糊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10:7-9.

[7]牛东晓.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49-54.

电力需求侧管理 篇10

曾经发生的加州电力市场危机、北美大停电及相继的停电事故, 以及我国2004年夏天的严重电力短缺, 这些现象是更体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 如何协调电力供应和需求侧资源, 防止电力危机的发展, 以达到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确保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又成为各国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DSM的概念最早于1984年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 DSM是指电力企业制定的影响用户用电方式, 改变负荷曲线形状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包括负荷管理、使用新技术、储能、电气化等。

二、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

电力市场机制, 研究的就是电力市场这个复杂工作系统的结果、功能和系统内外的相互关系。我们研究的内容包括电力市场作为市场的一般规律和作为电力市场的特殊规律。从共性与特性的的辩证关系出发, 我们的研究当然首先考虑的是电力市场要符合市场规律的通用原则, 然后考虑的是作为电力这样的商品, 在电力市场中运营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特殊规律。当然, 在考虑电力市场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

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论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显而易见, 只有在某种市场机制条件下, 才能充分发挥电力管理体制的作用。

(一) 建立长效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 (DSM) 分为长期改变负荷特性的行为和机制及短期负荷响应行为和市场机制, 进一步丰富了DSM的内容。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 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 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其实我们在过去的长期缺电过程中和最近几年的缺电时期, 不仅抓了长效机制, 如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型家用电器, 也抓短期的负荷响应, 如错峰、避峰、限荷、拉路等。长效机制一旦实施将长期发挥作用, 而短期负荷响应只在短时间内起作用。我们不仅要抓DSM的长效机制, 同时也要重视抓短期的负荷响应。在缺电电价高的时候, 例如对居民来说, 如果既有电炊具、电水壶、电开水器, 又有燃气炊具和天然气热水器, 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柔性负荷用户。所以我们在培育DSM长效机制的同时, 也要研究和培育需求响应机制。应当学习国际能源机构, 研究电力需求侧竞价机制, 开发新的实施方案, 同时还要研究需求响应资源。

我国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 各地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 从总体来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经过10几年的工作, 能够把电力需求侧管理, 提高到坚持科学的电力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当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为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而加倍努力。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方向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 就是按照电力需求侧的定义去做就是长效机制。那么怎样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呢?需要考虑的方面如下:

(1) 、电价改革

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电价是电力发展的支持力量, 电价也是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必备条件。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负荷管理和节约用电措施的效益与电价有密切的关系, 为了建立DSM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做到电价合理化, 电与其他能源的比价合理化。

(2) 、要搞好综合资源规划

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是孤立的, 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很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方资源都可以利用的, 在制订DSM发展规划中, 要按费用最小和费用有效原则, 把DSM和供应侧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进行优选、排比、组合, 选出最佳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DSM资源只有消耗比供应侧资源小才能被开发利用。我们应当通过综合资源规划, 确定近期应当采取的DSM措施, 制订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

(3) 、要建立激励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要以电力公司作为实施主体, 但是实施DSM对于电力公司来讲, 存在着开拓能效市场与开拓电力市场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DSM, 在开始的10余年进展缓慢, 实施的效果不大, 后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激励机制, 使DSM取得了良好进展。我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一般对于电力公司的激励政策有三:一是实施DSM计划的成本回收;二是实施DSM计划的收人损失补偿;三是实施DSM计划的效果奖励。

(4) 、筹集必要的资金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 有的可以通过电价来解决, 如移峰填谷的措施, 可以通过峰谷电价获得补偿;可中断负荷措施可以从可中断负荷电价得到补偿。但是有些措施需要对用户进行经济补偿, 如推广节能灯, 要求用户提前更新电力空调器、电冰箱等家用电器, 采用蓄冰空调、地热采暖、利用天然气搞冷热电联产装置等, 需要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激励, 这方面在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 我国河北等省也进行了一些试点, 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⑸、节能机制

借鉴国外的节能机制, 节能服务公司EMC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 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开展DSM的重要方式, 促进了全社会节能项目的实施。

四、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农村电网的发展及完善

农村电力市场在我国电力市场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服务于80%的人口, 覆盖90%的国土是支撑农电市场成为电力市场基础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消费能力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村电力市场将成为一个巨大电力消费市场。农村电力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涉及面广, 市场主体情况复杂, 发育与完善的难度最大, 所要解决的问题最多, 因此, 农村电力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电力市场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

(一) 农村电力市场结构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村用电由以排灌和照明用电为主转变为以农村工业用电和农村生活服务用电为主的多种类别用电增长并进的局面。

(二) 农村电力市场各类用户发展速度不一致

虽然农村用电量增长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但各类用户发展速度并不均衡, 有的还相差较远。其中, 乡镇企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较快, 而其他行业用户用电量增长较慢。

(三) 调整农村电价, 提供高效电能

电价一直是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电能消费。城乡同网同价是两改一同价工程的一个主要目标, 农民对此期望很大。电价的降低要从多方面着手, 要有硬的措施和铁的手腕来管理。首先要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减少电能的流失;其次要打击窃电, 维护良好的用电秩序。

(四) 加快农村电网建设, 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电网薄弱是影响农村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造好农村电网, 是大力开拓农村电网的基础和基本途径。首先, 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编制电网改造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其次是投入巨额资金按照规划和计划对电网进行改造, 改善布局, 提高科技含量, 降低线损, 达到安全可靠供电标准, 为客户提供低廉电价、高质量的电能。

五、灰色预测模型在电力需求侧的应用

(一) 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及其检验

1.1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3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来的。该理论除了研究工业控制外, 还研究包括:社会、经济、农业、电力等灰色系统的分析、建模、预测和控制等。一般建模是用数据列建立差分方程, 而灰色建模则是运用历史数据列累加后生成新的数据列, 再建立微分方程模型。GM (1, 1) 模型的建立如下:

现介绍的应用最广泛的模型GM (1, 1) 是灰色预测模型的基础, 表示所建立的微分方程是一元一阶的。其建模步骤如下:

设原始数据序列为变量x

生成一阶累加生成序列

其中

由于序列y (k) 具有指数增长规律, 而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恰是指数增长形式的解,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y序列满足下述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模型:

根据导数定义, 有

若以离散形式表示, 微分项可写成

其中y值只能取时刻k和k+1的平均值, 即

因此, 式 (4-3) 可改写成

将上述结果写成矩阵形式有

上述方程组中, 和B为已知量, A为待定参数。由于变量只有a和u两个, 而方程个数却有 (n-1) 个, 而 (n-1) >2, 故方程组无解。但可用最小二乘法得到最小二乘近似解。因此公式 (4-7) 可改写为

式中E—误差项。

利用矩阵求导公式, 可得

将所求得的、代回原来的微分方程, 有

解之可得

写成离散形式 (令) , 得下式

公式 (4-11) 、公式 (4-12) 称为GM (1, 1) 模型的时间响应函数模型, 它是GM (1, 1) 模型灰色预测的具体计算公式, 对此式再做累减还原, 得原始数列的灰色预测模型

1.1.2模型检验

最常用的模型精度检验为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和关联度检验, 现应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关联度检验。

关联度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计算关联度首先计算关联系数。

1、关联系数

设原始数据序列为变量x

生成一阶累加生成序列

则关联系数定义为:

(1) 为第K点X0与Xi的绝对差

表示在各序列找出的最小差基础上需求所有序列中的最小差。

(3) 、为两级最大差。

(4) 、p称为分辨率0

2、关联度

关联度是各类关联系数的平均值, 公式为:

3、最后, 模型检验精度条件是:当p=0.5时, 关联度大于0.6便是满意的

1.2实际算例

1.2.1建立灰色模型

按照上述模型所述顺序计算得:

则建立的模型如下:

预测灰色模型:

1.2.2求关联度检验灰色模型的精度

检验结果:

取P=0.5时

模型经检验合格可用于预测。

六、结论

(一) 电力需求管理策略, 最重要的是电价管理, 因为电价不仅是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 而且也是电力市场设计运营的经济杠杆。

(二) 对北京各行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需求侧管理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 价格联动政策成为开拓高耗能电力市场的有效手段, 价格联动政策是在政府指导下为了增强电能产品的市场份额, 通过联动电价转移电力企业自身利润到用户企业, 刺激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高耗能企业的脱困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又将促进电力市场的扩大。

(三) 电力市场机制即指电力市场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 它是以“支配市场经济运行”为特征的, 因而是电力市场的制衡系统。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了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 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 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

(四) 借鉴国外实施DSM的成功经验,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电力公司发挥主体作用, 引导终端用户参与DSM, 提高全社会对DSM的认知, 为DSM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 开拓农村电力市场, 加强农村电网需求侧管理, 一方面对工业用户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对电力排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对农村居民用户采用鼓励用节能、节电产品。

(六) 本文论述了灰色模型的可行性。运用灰色模型和进行用电量及负荷的预测, 对电力需求侧的管理有着预见性的作用, 通过实例计算和误差分析看到模型的建立是正确的、合理的。而且, 由于灰色系统理论不是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出发, 因此它要求的原始数据少, 这一突出的优点使灰色预测模型成为用电需求预测的一个可行、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荣, 劳德容.需求侧管理 (DSM) 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2]徐建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能效工作[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0, (2) :42-43

[3]史玉波.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 2002, (16) :15-16

[4]王晓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电力发展战略关系[J].宏观经济管理, 1997, (1) :32-35

[5]增鸣.电力需求侧管理2002

[6]滕颖辉.需求侧管理 (DSM) 在农网中的应用

[7]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解析电力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现状;企业文化

为了促进电力企业人才的培养,为电力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电力企业一直致力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校也在电力人才的培养上不断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电力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电力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1、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电力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更加稳定、安全的电能资源,这就需要电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管理,现代化管理能促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畅,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发展。而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就必须要有高技能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才能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才能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要素,是企业工作效率提高的根本力量。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电力企业要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企业的科学高效管理,以管理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企业的发展面貌的革新,使得电力企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市场竞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电力企业要有更多思维活跃的高素质人才。而电力企业在过去没有招人自主权,管理也不规范,安排进来的都是皇亲国戚,学历能力都一般,优秀人才很少,虽然这几年招了一些新员工,但还没有成长起来,企业管理要求越来越规范,能用的人才越来越少了,中层、二层领导人才断层,因此,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2、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领导者也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都很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招聘新员工时门槛也设置得更高,招录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较为老套,很多员工的素质并没能从培训中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电力企业并没能解决其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

从培训上来说,没能在企业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员工的积极性没能带动起来,由于培训很多时候都是占用员工的业余时间,员工并不愿意接受培训,在培训中也是插科打诨,培训的效果较差。培训模式较为老套,说教式的培训激不起员工的学习热情。

3、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需求的人才越来越多,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电力企业都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在这种情况下,在人才培养上需要电力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培养出电力企业需要的人才,促进电力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3.1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电力企业要根据岗位的特点为全体员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尤其是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绩效考核来给员工施加一定的压力,促进员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绩效考核中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情况、业绩、创新等进行量化评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员工主动去学习最新知识实现自身的发展。

同时,企业要注重员工价值的发挥,让员工有更多的施展才华的平台,适当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开展好建议活动,员工可以对企业中使用的制冷设备、电气设备等进行技术改良,提出建议。通过一定的奖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素质提高,促进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3.2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凝聚力提高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发展历程较长,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软实力,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电力企业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凝聚力,将所有员工都集中到统一战线。通过一些群体活动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通过实时为员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员工辐射“提升自我素质”的思想。为员工提供才能发挥平台,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人才培养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增强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让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学习,都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来面对培训,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

3.3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广泛欢迎。电力企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高校与企业共同就人才培养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教學,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实习,在实习中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这样又能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实现素质的提高。而电力企业的员工则在与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更多新技术和新知识,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从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势出发,认真分析电力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来制定出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在企业中迅速找到自身的定位。

3.4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方法,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应根据员工岗位的特点和员工素质的特点为每个员工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比如说:尽量不在员工的业余时间开展培训活动;开展形式活泼的培训活动;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活动,让员工在与其他企业员工的交流中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提高素质。

在培训中还应关注员工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积极为员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员工认真参与培训,提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除了基本技能培训外,还应有管理知识培训、身体素质培训等,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在当前电力企业人才断层和匮乏的情况下,电力企业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认识到自身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从自身需求出发,制定出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以高素质人才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铁骝,李勇.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华章,2011(35).

[2]马彤兵,孙超.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23).

[3]胡丽娜.围绕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电力需求预测综述 篇12

关键词:电力需求预测,基本原理,预测过程,不确定因素

1 电力需求预测的概述

1.1 电力需求预测的概述。

所谓预测就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历史及现状的同时, 通过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此来推断事物未来状况发展的过程。需求量也就是功率:指能量的时间的变化率。电力需求预测是根据电力负荷、经济、社会、气象等所有相关的历史数据, 来探索电力需求历史数据变化规律, 寻求电力需求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对未来的电力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它是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的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由于电力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电力需求预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电力需求预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需电量预测, 从口径上分包括全社会需电量和统调需电量, 从内容上分应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需电量, 主要行业需电量预测;二是最大负荷及负荷特性预测, 从口径上分包括全社会最大负荷和统调电网最大负荷预测, 负荷特性预测又包括负荷特性指标预测和负荷特性曲线预测。电力需求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电力系统规划工作的基础。在商业化运行体制下, 做好电力需求预测工作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成本和供电公司的切身利益。

1.2 电力需求预测的特点。

(1) 电力需求预测具有宏观性。由于电力商品应用的广泛性, 使电力需求预测不能像其他行业需求预测那样, 仅从行业或某些方面进行, 而是着眼于国民各行业以及社会居民生活等方面, 因而具有宏观预测的性质。 (2) 电力需求预测的复杂性。由于电力生产发、供、用的同时和电能不能储存的特点, 使电力需求预测较其他需求预测更为复杂, 不近要预测总的需电量, 而且要预测瞬时需电量, 即电力预测或负荷预测, 还有掌握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不同地区客户的特性。 (3) 负荷预测的不准确性或不完全准确性、条件性、时间性和多方案性。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可能存在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任何对象。 (4) 电力需求预测中的长期预测非常重要。由于电力建设的周期长、耗资大、使电力需求预测中的长期预测更为重要。

2 电力需求预测的基本原理

2.1 可知性原理。

对于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可以预知的。人们可以根据对过去及现在世界的认识, 总结并可以推测出未来的状况, 这成为人们进行电力需求预测活动的基本依据。

2.2 可能性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及变化都是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 事物发展变化具有多样性。所以, 对具体某一指标的预测, 通常是按照其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然后进行多种方案的预测。

2.3 连续性原理。

所谓连续性是指预测对象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 其未来发展是这个过程的继续。它强调了预测对象是从过去发展到现在, 一直到未来, 认为事物发展变化中会以原有的特征保持下来, 延续下去。所以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变化同样也存在着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正是我们进行负荷预测的最主要依据。因此, 我们通过对数据汇总分析, 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 而后就可以对其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2.4 相似性原理。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 但它们之间在特定的层次上总会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而依据这些相似性, 就可以对事物的未来作出某种程度的预测, 这便是相似性原理。现在预测技术中使用的类推法或历史类比法, 就是源于这个原理的预测方法。

2.5 反馈性原理。

所谓反馈就是把输出的信号返回到输入端, 然后控制输出的结果。预测的反馈性原理便是为了提高预测的精确度然后进行的反馈调节。人们在预测活动中发现, 当预测得到的结果和实践所得到的实际值存在着误差时, 可利用这个误差, 对未来的预测值进行调节, 由此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反馈性原理即是在实践中检验预测, 然后根据差别来进行调整, 使预测质量更进一步提高。

2.6 系统性原理。

系统性原理认为我们所预测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具有自身的系统, 与此同时也与外界事物联系又构成了其他外在的系统。这些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说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是系统整体的发展, 而且整个系统的发展和它的各个部分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息息相关。它还强调系统整体最佳性, 只有当系统整体最佳的预测, 才能成为更高质量的预测。

3 影响电力需求预测的不确定因素

3.1 世界经济增长的变化。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 形势复杂多变, 充满着不确定性, 对电力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3.2 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电力需求的变化。比如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各种耗电量大的产品出口受阻, 使电力生产消费大大减小。

3.3 人口因素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多会明显影响电力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人口结构方面有不同的结果。例如, 对于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地区, 医疗设施用电会增加, 在儿童比例高的地区, 幼儿园、小学和游乐设施用电会增加。然而对于家庭规模小的, 每一个家庭都要配备一套基本的家用电器也会增加电量, 这就是说分散的公共设备必然会比集中式的公共设施电力需求要更高。

3.4 科学技术进步速度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化发电、输电技术水平的提高, 电能利用效率逐步的提高, 大大的降低了电力损耗。同时由于电力产品和家用电器生产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同时会降低电力的消耗量, 节省更多的电力。

3.5 能源政策的调整。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广绿色能源, 例如发电风车、水电站等都可以大量节约电量或容量;相反由于电力供求缓和, 国家放宽了对电力空调、电器具等大功率耗电家用电器的限制制度, 这就可能扩大电力需求。所以说, 能源政策的调整会对电力需求产生影响。

3.6 环保标准的提高。

对于现代社会,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由于其标准提高, 电力作为干净能源受到更多的关注, 用电力代替污染严重的煤炭以及石油燃料, 当然这就会增加电力的需求量。

4 结论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逐步推进, 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耗将发生巨大变化, 即使现代技术进步能够有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用率, 但是为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额必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很好地进行电力需求的预测, 制定更为有效的电力使用战略, 来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肖国泉, 王春, 张福伟.电力负荷预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1]肖国泉, 王春, 张福伟.电力负荷预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2]口康重庆, 夏清, 张伯明.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研究综述与发展方向的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2]口康重庆, 夏清, 张伯明.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研究综述与发展方向的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上一篇:非艺术专业学生下一篇:传统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