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需求(共12篇)
人才市场需求 篇1
一、调研背景、对象和方法
1. 调研背景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旨在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近年来毕业生源的数量的与日俱增, 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摒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就学校本身问题来看, 也显现出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输出的会计专业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特进行本次调研, 希望有助于学校方面对于人才培养定位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要的改进措施。并据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
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企业包含了大型商业集团、中型合资企业、小型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专业培训机构。
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调研法, 选取不同规模, 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 通过访谈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希望这次的调研能够对我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 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提供帮助, 使之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 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1. 社会整体需求分析
据网络数据显示, 通过各地人才市场统计数据的分析, 会计行业为招聘职业需求的前十位, 全国的私营企业以每年30万家的速度增长, 单此一个类型的企业每年的岗位缺口就达到40万-50万人次。可见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 但目前的现状是, 一方面, 会计专业学生工作比较难找, 而另一方面, 企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又较大。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 无论是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 还是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的看法, 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 高端人才紧俏。
2.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差异分析
(1) 大型商业集团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大型商业集团, 财务专业人才引进标准, 主要定位于本、硕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 以管理培训生岗位为主, 既试聘于企业, 分时间段分配到不同财务岗位, 担任助理工作, 也是再学习的过程, 为期1年-2年, 根据工作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留聘。入职门槛较低, 本科学历, 应届毕业生, 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基本账务处理, 专业成绩优异, 校内表现活跃。
(2) 中型工、商企业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中型企业, 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标准, 主要定位于本、专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 以管理培训生、出纳、保管员、会计员助理等岗位为主, 这些岗位存在工作少、责任小、工资少等劣势, 属于从基层做起, 徐图发展的岗位, 工作一定年限后, 有机会转职至基层会计岗位, 但是本科毕业生往往忽视这些机会, 并且存在与专科生竞争的情况。
(3) 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这一类型的企业,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就业压力的推动, 近年来快速崛起, 数量繁多。在大中型企业会计高端人才稳定, 中低端人才泛滥的大环境里, 这一类型的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并且人才引进的硬性标准较低, 针对于基本定位在本、专科毕业, 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等。应聘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扎实, 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相关业务处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财务软件;能够独立报税;有审计基础知识等。小型企业具有门槛低, 业务类型全, 工资适中等优势, 还可以作为专业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平台, 为进入大型企业、合资、外资企业做跳板。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 但主要集中在职称高, 经验足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院校毕业生毕业走向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 其需求标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摸索, 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 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 并从严要求自己, 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 内容真实, 账目清楚, 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 专业资格
超过95%的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带证上岗, 既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对于考取会计初级职称的应聘人员会优先录用, 对于开区国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是人员会重点培养。
3. 专业能力
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资格合乎标准的基础上, 是否受到聘任的关键就在于专业能力的水平上。企业招聘的是员工, 而不是学生, 站在企业的角度, 希望聘任到的是可以直接上任工作的专业成手。具体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 在基础财务处理岗位, 要求能够独立、完整、正确的完成相关账务处理, 能够独立进行报税及税收筹划, 能够熟练应用企业财务软件、办公软件, 能够尽快掌握企业财务制度等。
4. 其他方面
在基本条件一致的基础上, 具有以下条件会加大成功受聘的几率: (1) 广泛的知识面。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型人才, 在专业知识以外, 还应该了解会计相关学科, 如经济、税收、营销、法律、管理、金融、证券。 (2) 一定的外语能力。如英语四级, 日语、俄语、韩语等。 (3) 熟练应用办公软件。能够出具简单报告、编制有关数据表格、协助完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4)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参赛经验、文体特长、大学时担任一定职务, 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 由于会计人员要经常性的与银行、税务、证券机构、公司部门等发生业务往来,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会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社会需求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 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会计专业人才输出院校, 我们的市场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小型企业, 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符合这一类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在进入社会时, 能够第一时间进入企业, 感受企业文化, 感受工作氛围, 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能力, 积累经验, 为向大型工、商业以及跨国集团进军积蓄力量,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快速的走出第一步。基于这一考量, 我认为应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一下调整:
1. 专业方向划分
在完成大一基础课程的修习后, 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并据以选择专业方向, 可分为财务会计、审计、资产与投资、报税与纳税筹划、出纳及保管等。
2. 专业资格证书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 开设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等专业资格考试科目课程, 帮助学生尽早通过相应考试, 开设资格证书相关讲座, 讲解大学阶段可以考取的证书类型, 帮助同学选择性考取有用的执业证书。
3. 校内实训课程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 修习相关专业知识, 开设相关校内实训课程, 可选择开设出纳实训、中级财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操、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商业会计实训、审计实训。
4. 校企合作
为了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 对于企业业务的熟悉, 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索, 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进入教学过程。可考虑与网络知名会计网校、市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工商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代账机构、自主创业团体进行校企联合, 互惠互利, 一方面引进人才开讲座、短课等, 开阔学生见识;输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实习;另一方面, 可以以学校方面承接会计账务工作, 提供学生真账实操, 配备指导教师团队, 完成代账业务创收。
5. 丰富会计专业人才各方面能力
通过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比赛, 开设会计专业相关课程选修课, 组织参观银行、证交所、税务机构等等活动, 丰富学生见闻, 开发学生兴趣, 增加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敬美.新准则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2]戴玲.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的调查报告[J].中学时代 (理论版) , 2013.
[3]杨淑君, 李桂荣.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特色--国家特色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实践[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 (系主任) 论坛论文集, 2009.
[4]卢蓉, 黄肖红.中小企业对高职电算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1.
[5]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0.
[6]董卫国, 刘婷婷.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和措施[J].科教文汇, 2009.
人才市场需求 篇2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破纪录的611万,而2010年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且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金融危机的影响、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更多的难题。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现在的毕业生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2008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过2000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3、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从2005年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转变了观点,不再一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但是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有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万个职位;今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12.7万人竞争4000岗位的情况;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前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从社会调查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已陆续步入电子商务行列,采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的方式生产经营。根据这个现象,可以知道中小企业步入电子商务行列急需电子商务人才,所以电子商务就业前景是有希望的,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务部已经对电子商务给予极大重视。一,电子商务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
近年来,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25万亿元。
据淘宝网的计算,2009年淘宝网交易额达到2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另一方面,网络商品消费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是非网络商品消费增长速度的6倍。网络商品销售额在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也从1%增加到去年的2%,今年预计会达到3%。去年,购买网货的消费者达到1.1亿人,今年将预增到1.5亿,是全国人口的10%。
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一片大好的发展现状。不过我们也看到,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膨胀,未来将需要更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如果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电子商务拓展的速度,这对电子商务而言可能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换言之,人才的匮乏可能会成为制约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罪魁祸首。
二,庞大的电商人才需求
阿里巴巴研究中心表示:超过70%的中小企业表示影响企业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效果的最核心因素是实战实用型人才的匮乏,仅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对实用性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总量就超过200万人。独立电子商务企业爆发式增长之下,必然是对电子商务实战人才的渴求。——中国电商第二波成长起来的京东商城、齐家网都达到了近千名员工的规模。而3年前的好乐买才刚刚成立上线,2010年的销售额就将过2亿元。2009年初七格格还是不知名的淘宝小卖家,2010七格格销售额暴增10倍以上。这些新一波成长起来的电商,人才需求更是不言而喻的。
仅2008年中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就超过230万,2009年、2010年又分别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大幅增长。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优秀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用人需求出现井喷已毫无悬念。
三,电子商务领域的个人成长机会
珂兰钻石CEO郭峰在微薄上表示,跟猎头对话后发现传统企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更为疯狂,只要有电商管理经验,能担任新项目的总经理角色,年薪80万起,附赠母公司期权。——做好电商,无论是自己独立做,还是传统企业另开辟新战场,首要的问题除了决心以外就是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才。人才需求太快,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个人能够从基层快速成长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其中的成长机会是不言而喻的。
电商行业除了薪水诱人外,期权和股权也是行业激励人才的方式。
当当网除了联合总裁李国庆和俞渝外,当当网中高层以上员工持有的期权持股比例占公司总股本的15%。2007年9月阿里巴巴当年上市的时候,公司65%的员工都拥有股份,上市之日创造了千名百万富翁。拥有期权计划的。随着新一波的电商快速成长,电商从业者的身价也在不断增长。
市场对什么样的人才需求量最大: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 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2.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科技经济发展起来是必然趋势。生物科研人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之一。随着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这类高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3.医药类 全球现代医药技术产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医药产业新的国际竞争焦点。科技部已将“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列为“十五”期间国家12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4.汽车类 随着汽车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汽车专业也成为了社会上十分走俏的专业。汽车类专业人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此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也将持续看涨。5.物流类 随着公路货运、仓储、海上搬运运输、船舶代理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6.材料类 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
7.环境能源类 环保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的发展之快,效益之显著,无疑是环保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开发的结果。8.管理类 因为加入WTO和申奥成功将直接带动外经外贸的大发展,所以,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增将指日可待。
9.法律类 目前我国律师人才十分缺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取得律师资格的专职律师还不到2万人,同时,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法律专业因此成为未来热门专业之一。
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13-02
一、中美信管专业背景对比分析
全世界最早的信息管理(MIS)专业起源于60年代末的美国,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后。我国1980年开始,清华大学试办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点;此后,我国的MIS专业迅速发展。1995年以后,MIS成为全球的热门专业。
美国的MIS专业一贯强调管理与技术并重,认为技术对MIS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远远超过对MIS专业本身的关注,理工科偏向特别明显。世界上很多国家,例如国立新加坡大学,也是如此。而我国由于各个院校的长处或优势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原因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商学院,管理学院,计算学院或信息学院等等。其专业偏向的差别也非常大,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甚至偏文科,莫衷一是。另外,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也没有统一,这些使MIS专业毕业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很难胜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任。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简称目录),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文简称信管,下同)。目录规定信管专业,①“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它的理工科偏向。近三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指出“管理科学部不支持纯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也说明了这一点;②“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说明信管专业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管理学理论、IT和系统科学,并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它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③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工作,几乎涵盖了企事业和政府的所有部门;④“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规定了可从事的工作,也规定了培养规格是: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许多高校对这四点的理解不同,在具体教学计划实施时,偏差颇大。目前,课程多而杂,教材又陈旧,课程体系不合理,选修课不切实际等现象仍然存在。
总之,要做好专业建设工作,高校各专业必须首先有其自己的具体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先要解决自身的定位问题。其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也须建立和完善。最后,还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启动教学过程来实现课程体系规定的任务的具体而高效的进程安排,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
二、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
高等院校负有创造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但不同的高等院校在其职能发挥上既各具优势,也各有所短。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本科生院仅把1/3的课程时间留给专业教育;相反,社区学院强调课程的应用性、职业性、专业性,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我国高校应当自主,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强求一律。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性学校,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应该强调自身在地方上的服务功能,自我定位的目标不能太高;反之,力量较强的地方性学校,也不应当过分仿效美国的社区学院,仅以培养单纯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忽视“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的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强度增大,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和长期化转变。教育结构和层次、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进行调整和分工,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教育应由培养精英人才、专业人才,向宽口径、基礎性的方向发展。应当拓宽知识和能力的广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自学的能力。目录规定了信管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笔者的理解是:重点是有专门知识和技能;“高级”是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长远目标。高级专门人才不一定非要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也可以是职业应用型的;刚毕业几年内,不可能达到“高级”。
三、信管专业的市场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认真调查和分析了我国人才市场的需要,指出:我国企事业从事管理和经济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严重老化和缺残,绝大多数人无法参与本单位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的过程。他们认为我国很多企事业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数据库、网络、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这个人数巨大的群体,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业,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和办法,严重制约了企事业的发展。
根据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无疑是职业型的、应用型的,但本科怎样定位呢?实际上,将多数信管专业本科生培养成科研学术型人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高校本科毕业生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攻读硕士学位,进而博士学位或直接出国深造,然而多数将直接就业。无疑,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应当以科研学术型人才为蓝本,而应当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的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信管专业具体教学业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设计和管理。前者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技术和能力的教学,注重设计而不是开发;后者指基于这些技术和能力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管理,对信息资源、IT人才以及IT项目的开发的管理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注重技术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目的是培养在企事业或政府的技术部门、经济部门或管理部门中,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利用和维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或)从事IT的专业人员管理、IT项目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既和计算机软件专业有较大区别,也与其它管理类专业有很大不同。注重设计而不是开发,使信息管理专业的IT课程与计算机软件专业有很多不同;注重技术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使信息管理专业不属于一般的管理类专业。
很多学校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注意了IT技术和管理学科的融合。坚持以IT技术类课程为主线;强调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密切注意将IT技术和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合,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各项工作的需要,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基础。
总之,我国迫切需要信管人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这种迫切性必然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的职业除了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还有: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和服务员、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 朱振国.改制才有活力——浙江万里学院办学启示[N].光明日报,2000.9.6
2 张金芳.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信息管理导刊,2002(6):25~28
3 赵清、杨玉鲮、周生玉.《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2):36~37
4 冷伏海、张学福、王 巍.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55~58
人才市场需求 篇4
关键词:浙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1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总体需求论证
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 特别是施行的“新外贸法”, 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 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外贸人才需求趋旺。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 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 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而作为我国传统外贸大省的浙江, 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逾10万家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 贸易人才“仓储”不足, 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 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 全国就需180~25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 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5万人左右, 即使15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 也只能培养出不到100万外贸人才尚有100多万人才的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放省份较集中的地区, 外贸企业密集, 而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缺乏,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之一, 外向型经济发达, 仅宁波市的外向型企业的产值就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仍停留在靠转手订单维持生产阶段, 无力自行开拓国际市场, 这与以外贸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称, 主要原因是紧缺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
2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 外商投资企业多。我们在浙江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数家外贸外资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 选取了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调查结果分析:
2.1 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 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 自2009年起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7.5人, 2010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9.5人, 比2009年增加40%, 到了2011年, 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14.2人比上年增加40%, 随着企业的增加和国际市场越来越成熟, 专家预测, 今后每年外贸人才的需求都将在30%~50%浮动。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我国外贸产业一定会飞速发展, 这带来了外贸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上的上升, 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年降低, 趋于平稳。对传统外贸岗位从业技能的要求提升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 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 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 仅2009年一共需要外贸专业的人才为175人, 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15人, 占8.6%, 本科学历的人才为104人, 占需求人才总数的59.4%, 专科学历的人才为56人, 占需求人才总量的22.2%;2010年, 这30家企业人才需求量为215人, 其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20人, 占需求的总数量的9.3%, 比上年增加20%, 本科学历的人才为168人, 占需求总数量的78.1%, 比上年增加55%, 专科学历的人才数量为27人, 占需求的总数量的12.5%, 比上年下降20%。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普遍扩招, 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地上升, 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给, 这使得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
2.2 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
在对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查中, 我们发现9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强化外语, 95%的企业认为应该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 7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这说明当今企业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外语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贸易的能力, 还应该注意的是, 大多数企业认为贸易人才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 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 贸易纠纷也不断增加, 这需要外贸人才要具备国际贸易相应地法律法规, 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在对“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你认为学校应该安排哪些考证培训”这个项目调查时, 62%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关员证书, 48%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检员证书, 32%的企业认为因该具备物流师证书, 这表明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 要对贸易相关的行业充分了解,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很强的适应性, 才能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利益。从表面上看, 现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入发展, 国际贸易企业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对于相关的业务完全可以委托给他人办理, 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很多企业更愿意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 这样可以更加节约成本, 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2.3 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 外贸企业对于精通英语和计算机的外贸人才更是青睐。在对3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 86%的企业都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 尤其是口语要好, 其中对于英语的需求人数最多, 85%的企业都认为自己需要的外贸人才掌握的外语是英语, 只有15%的企业需求其他小语种的外贸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 上年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的人才需求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6.2%, 今年上升到15%, 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 在众多的小语种中, 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排在前三位。这是由于近年来, 浙江企业加大同中东, 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 更要求应聘人员能够具备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 这样能促进与其贸易往来。小语种人才更受欢迎是因为外贸地区多元化的表现。
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考虑因素中, 计算机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外贸人才要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 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人企业在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应用软件的学习, 而对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热心, 调查的3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0%, 这表明我们高校在培养外贸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实用能力的培养
3 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浙江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达, 外商投资企业多的现状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 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 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掌握现代商务操作技术, 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与惯例, 精通外贸业务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调查数据, 我们认为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式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浙江万里学院调查后的结果, 发现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并不高, 但是浙江省悠久的经商历史和全面开放的现状, 涵养了学生们较强的商业观念和经营能力。为发挥学生这个特点, 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 应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模块,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学手段, 使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和会计模拟做帐,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我们制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 突出专业核心课程, 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教学方法上将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模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 利用引进的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软件 (Teach Me Trade) 软件和教育部推荐会计模拟操作软件CAIAS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素质拓展项目, 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 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6) .
[3] (美) 亨利.埃兹科维茨, 夏道源译. (荷) 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人才市场需求 篇5
最近,在广东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冯惠流,作了题为《广东石化产业及其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分析》的报告,数据显示,未来5-10年,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石油和化工属于资源、资金、技术密集的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极为密切。广东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已形成从上游原油开采、石油加工、乙烯生产到中游有机原料、下游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和无机化工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根据《广东省石油和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参照近年的数据静态测算,2015年全省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约48万人,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约10万人,高级工以上职称约5万人,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石油化工(炼油、乙烯及产业链延伸)、新材料及其应用研发、高端化学品(含精细化学品)研创的人才缺口排在前列。
与此同时,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涂料产业,不断向涂料强省迈进,吸引并汇集全国各地的优秀涂料人才,产业的技术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包括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品生产技术等等岗位。
我院作为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派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对促进石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石化工程系李广益
顺应市场 满足需求 篇6
Haswell Refresh仍有潜力
现在看来Haswell Refresh处理器没有什么质的改变,Z97芯片组在新功能方面也做得一般,请问英特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张爱玲:Haswell Refresh的确是基于第四代升级版本,CPU插槽是不变的,但相对前代产品的确有一定改进。而现在我们发布的产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会在台湾发布Haswell Refresh K,这个产品从它的超频能力等方面都会给用户带来最先进性能的实际感受。在这个之后我们还会在今年三四季度陆续发布更多Haswell Refresh产品。Haswell Refresh不仅能给中高端的游戏玩家带来更多元化的选择,同时新产品还将向下照顾到更多主流玩家,甚至出现平民版的可超频处理器。Haswell Refresh不但要继续作为高性能标杆,同时也将推出更多新的产品,让这一代的产品能够照顾到更多应用。
至于Z97芯片组功能,这一点实际上英特尔已经为主板产品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开发平台,类似华硕的各种网络设计、接口设计、音频设计以及其他附加功能都为Z97芯片组增加使用价值,这一点上交给主板厂商,我们很放心。
Z87将向Z97平稳过渡
Z87和Z97未来是怎么规划的?是否会共存?
张爱玲:其实我们每一代产品都是自然的切转,不会用特殊手段,更不会干涉合作伙伴。但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技术,以及刚才讲到配套的设计,都会相对给游戏玩家更好的体验,把选择交给市场最为明智,我们的产品更替只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Z87和Z97是否共存,也是看市场。
林哲伟:从主板产品的角度来讲,其实技术每年在进步,9系列、8系列,工程师基于自己的经验也会做出提升和改进。比如声音也好,网速也好,工程师针对9系列的产品做了更多优化。我们除了配合芯片组本身外,我们也会把每年所成长的经验放在更好的解决方案上。我们Z97的板子在散热片的设计上更漂亮,让它的散热效果面积更大,各方面都更好。再加上我们崇尚的技术,我自己都觉得我们9系列相对于8系列更好。
华硕在游戏市场上发力
华硕在主板产品线上的策略是否有所改变?
林哲伟:产品的改变是严格遵循市场的需求动向的。8年前我们第一个全世界推出ROG玩家国度,我们每一代推出来都让竞争对手去模仿,包括配色、网络设计、音频等等。现在,我们开始了Gamer系列,基于B85的产品目前已经在大陆市场首发。除此以外,未来华硕主板的各个系列也都会针对游戏优化,照顾日益上升的游戏需求趋势。
关于专供大陆的Gamer系列
华硕此前推出的Gamer系列是款大陆专供的产品,华硕对于专供有何看法?
林哲伟:游戏玩家在大陆市场占到的比重很大,Gamer系列主板在大陆做首发的原因就是这个市场最大。当然看起来经过这两三个月下来,B85-PRO Gamer的反映非常好,接下来我们会在全世界推广B85-PRO Gamer。专供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供,这是第一个试水,看来反映满好,值得推广。
Gamer也是顺应市场的产物
华硕为何会考虑定制Gamer系列产品?
人才市场需求 篇7
我国经济在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其原因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外,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是重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 而人力资源的能力大小亦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 正在逐步提高, 以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一些大型人才市场和招聘会来看, 虽然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仍然排在人才需求榜的前十位, 但刚毕业的财会人才却并不受青睐。与之相反的是, 各大高校的财会毕业生众多。根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有高校中, 几乎所有的综合类院校均设有会计专业, 还有各种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及各种民办学校均把财会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大规模招生培养。财会人员的供给显现出不断膨胀之势, 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会计要发展, 教育是关键。我国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目前首要任务是高校必须要提高财会专业本科生的素质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而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改革高校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方式。本文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调查, 以南京市的部分企业为样本, 研究市场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评价等相关问题,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掌握一些目前我国财会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征, 为我国财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以期对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财会人才需求调查
(一)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市中小型企业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 (1) 按单位性质来分。行政事业单位7家, 私营企业41家, 国有企业19家, 中外合资企业15家。总计共调查82家单位图 (1) 所示。 (2) 按财会人员所从事的职位来分。出纳有117位, 总账会计32位, 财会主管人员61位, 财务总监15位, 注册会计师10位。总计共调查235位财会人员如图 (2) 所示。
(二) 调查方式
我们通过走访南京市82家单位、网上向企业投放问卷、朋友介绍等方式, 向各单位的财会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并恳请其如实填写, 以供研究分析之用。除了发放问卷之外, 我们也就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评价和期望对几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调查, 对本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起到解释和帮助作用。
(三) 调查设计
(1) 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本次调查总共设计了19道题, 其中18道为选择题。突出重点问题。问卷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分别是: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对在用财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对财会人员需求;对在校大学生财会教育评价。题目设计简单明了, 问卷设计简明扼要;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2) 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结构: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分为单选和组合式选择, 开放式题目问卷内容:主要调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评价, 涉及专业技能、沟通交流和道德修养等诸多素质。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调查对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35份问卷, 收回195份, 经检查, 均为有效问卷, 回收率为83%, 还实地对某些行政单位的领导和一家私营企业主就其对财会人才需求方面的看法进行了咨询。调查财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3至55岁之间, 占总调查人数的93%, 年龄跨度大, 覆盖面广泛,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数据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 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 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比例为69.78%, 为总调查数的一半之多, 所以本次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种性质的单位上。本次对财会人才职位的调查还是比较全面的, 有助于得出更加客观的调查结果。
(二) 财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地发展使得会计职业正向新的方向发展, 财会人员的传统会计知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虽然我国对会计教育有多种层次, 各院校对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是各个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旨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财会人才。为了了解社会对财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设计了以下题目, 调查结果见表 (2) 。 (1) 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分析。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认为财会人员必须或应该熟练掌握会计做账、财务成本管理、税务处理和财务软件操作的能力;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审计理论也是一个财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战略管理、风险控制、金融理论和经济法被小部分人认可, 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些在专业胜任方面并不是非常重要。 (2) 对职业胜任素质的分析。表 (2) 表明, 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和诚实守信为所有被调查的财会人员所认同, 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些素质的重视;而优秀专注和无私奉献也被财会人员看重, 占有一定的比重;服务大众所占比重较少,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说明被调查者服务意识不强。 (3) 对职业胜任技能的分析。根据结果来看, 被调查者认为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是职业技能的“必修课”, 分别占有最高分量;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英语水平、决策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也是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被调查者书面表达能力所占比重较少, 这可能是由于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人们书面交流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信息沟通, 忽视了传统的交流方式。
(三) 财会人员需求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财会人才, 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见表 (3) 。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被调查财会人员所在单位财会机构的人员数量较为适量, 大于5人的财会人员的单位占总数的63.82%, 这也能够潜在地带动单位合理、健全的会计机构的设立。由于单位财会人员的职业资格处于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只有42.23%。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单位需要更多高职业资格的财会人员, 需要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占总量的68.67%, 需求量较大。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财会人员99.7%, 接近100%, 但单位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财会人员只有42.23%。上述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的财会人员占总量的66.13%, 需求量较大。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个单位目前更加需要的是高职称和高学历的财会人才, 而对于低学历的财会人员, 市场需求量并不大。
(四) 高校大学生财会教育评价分析
由于目前高校对财会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还存在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设计了关于企业对高校大学生财会教育的评价的相关问题, 旨在给高校财会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 结果如表 (4) 。由表 (4) 可知: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才, 而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相反, 只有7.18%的单位认为高校财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强, 而认为高校财会毕业生能力较差的高达43.19%。相比较而言, 用人单位中意有更长工作经验的财会人才, 而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毕业前后, 有接近61.46%的人选择自己寻找实习岗位, 以增加工作经验, 学校对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比较少。应届毕业生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上得到了单位的认可, 而现在他们所缺少的是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和责任心, 特别是责任心方面, 根据35.76%的数据来看, 用人单位给出了较低的评价。
(五) 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大、覆盖面广泛, 易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被调查对象并不是非常重视与财会有关的相关衍生知识的学习, 如战略管理和经济法等;另外, 财会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其做财会工作的最终目的, 服务社会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团队精神被财会人员普遍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胜任素质, 而应届毕业生则比较欠缺这方面的素质;被调查单位的财会人员的学历与会计职称不成正比, 具备高职称的财会人员较少。社会更加青睐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具有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的财会人才, 而目前的财会人员普遍是初中级职称、层次一般、工作经验较少 (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应届毕业生和刚毕业时间不长的大学生从事财会工作其竞争力普遍比从事多年财会工作的人员要弱。
四、财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建议
(一) 提高实践教学地位和质量,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会计业务的不断出现使会计处理变得日益复杂, 要求会计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的账务处理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财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际、沟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有些高校忽视了实践教学, 从而导致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 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从教学整体出发, 规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 使实践教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实务实践中, 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素养。如在成本会计课上, 可以让学生通过真实企业案例进行成本分配的实验进一步掌握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 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对产品进行基本的计算。为了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学校可与一些中小型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参与合作单位的实际经济工作, 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与监督。在学生进入社会实习岗位后, 以信函、电话、走访、面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跟踪管理, 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工作适应性、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适用状况等,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做到精心安排、严格要求, 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 强调德育教育, 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相当数量的财会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缺少责任心, 高校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而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体现了国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财会职业的特殊性使得职业道德的教育尤为重要。首先, 高校应将会计职业道德课列入到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中, 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责任感、社会服务使命感和道德教育的培养, 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其次, 应该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因为, 这些教师对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较深, 他们的讲授针对性较强,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有关查账的内容时, 不仅要讲如何查, 对查出的问题如何处理, 更要联系实际地介绍发生在身边的因做假账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实例, 以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和道德观。如果能够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很好地融人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财会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对财会职业的强烈使命感, 要有敬业精神, 并融入到课堂的授课中, 让学生感受到其重要性, 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 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创新教学的尝试
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所以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课堂上变灌输式教学为“开发式”教学, 通过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体会思考的过程,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很重要, 特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大企业的财会案例, 让学生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理解, 并能够很好的运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知名的财会学者来学校开设讲座, 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国家的会计发展状况, 开拓视野;要善于充分利用多媒体, 不仅只用于播放课件, 还可以通过网络运用本地的会计软件或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会计软件来实践教学,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开辟财会教学的新渠道。在课外应该改善财会教育的评价方法, 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很多高校还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越高, 就越能够说明该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越强。这种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会读书, 走上社会缺乏竞争力。应该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除了笔试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面试, 内容可以丰富多样, 可以让学生通过描述来考察其对财会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让学生分析综合会计案例, 老师当场给出评价及指导,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对本次财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得出, 我国的财会人才特别是刚毕业的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国外财会从业者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必须从高校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方式改革做起, 学习国外的人才培养经验, 希望本文所提出的改革建议能够给予高校财会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 进一步加快高校财会专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财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华才:《人才概念与人才标准》《, 中国人才》2004年第2期。
[3]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 《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4]刘国武等:《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 《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5]汤湘希《:美国会计教育概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财会通讯》2003年第10期。
[6]王来武等:《中加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2014年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剖析 篇8
“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数据分析
盘点过去的2013年, “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 是建国64年以来, 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 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这一增一减, 使得2013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由此在网络上盛行开来的“最难就业季”的说法也成为对广大毕业生们最苦涩的调侃。
而就在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 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较去年将再增28万, 达到727万, 再创历史新高。此外, 还有史上最大的回国潮的出现, 社会人士集中跳槽, 待业的“过期毕业生”、“国考”落榜生等多重因素的叠加, 可以想象2014年人才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
我国出台系列经济措施稳定就业形势
面对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政府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 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 稳定了市场预期, 增强了市场信心, 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同时, 国家着力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升级, 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增长点,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就业局势实现了总体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 在2013年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过程中, 服务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 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迅猛, 成为了结构调整的亮点与重点。从就业看, 我国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 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 目前每1个百分点GDP增长吸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约160万人, 比2005年前后约80万人和2010年前后约100万人提高较多。
2014年就业增长点预测
当前, 我国第二产业仍占很大比重,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我国的产业结构一定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未来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对各种类型劳动力包括各种年龄的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会越来越强。因此,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必须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 开发更多适合青年,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以服务业为例, 其就业增长弹性大, 具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 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面对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任务依然提前超额完成。这与我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密不可分。
行业人才需求预测
随着我国IT行业的强劲增长、更便捷的医疗保健, 新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 以及外企参与度的提高, 都将推动我国2014年经济与就业市场的增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 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一是经济稳中向好有利于就业增长。二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就业增长。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就业增长。
2014年, 以下行业将保持对人才需求的旺盛, 给求职者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是IT行业人才。我国的IT行业将在2014年继续强劲增长, 更多国际项目将实施, 从而为就业市场带来更多初中级职位。对于计划在2014年进行招聘的雇主而言, 急需的是有综合技术实践经验的人才。
二是生命科学领域人才。随着我国医疗保健的普及, 我国政府正着手在各地提供价格合理的良好医疗服务。生命科学领域方面的公司将继续瞄准我国西部省份尚未完全打开的新兴市场, 并推动其产品的销售。这将为我国西部地区创造出更多职位, 例如四川省。
三是法律合规行业人才。目前, 药物与疗程的销售主要基于临床证明与数据。而新的政府法规出台后, 公司要确保医药处方基于经临床验证的药效及安全性。因此, 市场对临床、医疗和研发人才的需求将上升, 同时医药公司对法律及合规人才的需求也将上升。
四是教育行业人才。我国致力于参与智力、教育和人才的全球竞争, 将继续加大排名前列的大学建设, 并已在主要校园投资超过十亿美元。这些教育基金将用于吸引顶尖的师资、建立国家最先进的设施, 并招募最优秀的学生。这将增加新的长期就业岗位, 但缺乏具备合适技能和海外经验的人才, 比如真正有实力的海归或本土人才。
五是建筑行业人才。我国正通过大力投资基础设施来实施积极的增长计划, 以支持城市发展, 其中包括为住宅、学校、公路以及医院分配大面积土地。因此, 就需要有能力根据现行标准设计与建造医院的资深建筑业人才。
六是技术驱动型行业人才。农业交通医药将首当其冲, 我国政府将会投资更多技术驱动型行业, 包括先进的农业、交通及医药, 提高其在我国的生产力及制造竞争力, 从而促进新产品研发和基础设施改造的工作增长。
七是社交媒体行业人才。社交媒体是人力资源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招聘领域, 社交媒体与网络站点被广泛用于与候选人建立沟通和关系。2014年, 预计大部分雇主将寻求在设计媒体方面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事人才, 以更好地利用这个趋势招募“最佳员工”。
八是员工关系专业人才。金融危机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缩减员工人数, 从而导致公司对员工关系经理的需求增加。软件发布、计算机系统设计服务、网络服务、物流、零售、制造及消费电子行业的雇主尤其需要在该领域进行招聘。员工关系专业人士主要负责处理员工与雇主沟通, 以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他们还可以确保公司采取的所有措施均符合本地法律法规与员工手册。
九是会计与金融行业人才。随着跨国企业在我国建设新工厂, 将需要招聘具备多重技能的会计与金融人才。他们所需的额外技能都与商业领域有关, 如销售与市场营销、供应链及工厂运作等。
2014届毕业生求职新憧憬
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联合腾讯教育组织了“201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 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668份, 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707份, 本科毕业生1547份, 硕士毕业生414份。
调查研究显示, 被调查的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首要打算, 不论高职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都表示“找工作是第一要务”, 而且多数人都强调要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要求找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 在高职高专比例为56.4%, 本科比例55%, 硕士比例74.6%。而本科毕业生中, 有14.5%计划“读研和留学”。
对于单位的选择, 多数毕业生将“稳定”放在首位。高职高专、本科生最想签约“国有企业”;硕士更想进”政府机构或者科研事业单位"。调查研究显示, 对被调查的2014届尚未签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 “国有企业”是本科生和高职生最理想的雇主。高职高专学生42%的人表示了青睐之意, 本科生这一比例为37%。硕士则钟情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有47%的人表示自己对此心仪。而作为现实中签约大户的“民营、个体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只有19%的高职高专生、10%的本科生和3%的硕士生愿意去民营、个体企业。
调查研究显示, 对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北上广深”已经没有绝对吸引力了, 二线城市反而备受青睐。被调查的2014届尚未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 超过半数希望签约“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这一比例在高职高专生中占51%, 本科生52%, 硕士生57%, 想要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对高职生来说, “地级城市及以下”对其吸引力已经超过“北上广深”。
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联动, 破解就业难题
面对2014年的就业, 教育部已经提前进行了安排部署, 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其2014年工作要点当中。同时将出台更多积极就业政策,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 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 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同时注重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 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 在2014年的求职市场中, 政府和高校分别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让“供”、“需”更为匹配, 同时大学生需要积极调整求职心态, 多管齐下。唯有如此, 方可助推大学生顺利就业, 使得2014年不再成为“最难就业季”。
高职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篇9
关键词:人才需求,市场营销,整合型课程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 营销岗位处于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
河北地区市场营销从业现状分析根据河北诺亚人力资源中心、河北省人才市场2015年统计的岗位需求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岗位需求量占人才市场招聘需求量比例最高, 占岗位需求总量的40%~50%左右, 排在所有招聘专业的第一位, 求职专业的第一位, 出现了供需两旺的状况。营销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销售经理岗、销售代表岗、促销员岗和售后服务岗等。
(二) 河北地区房地产行业营销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走访恒大地产、众美地产、国大房产中介等房地产企业, 发现房地产营销人才业已成为众多企业渴求的人才, 也是热门招聘职位之一。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政策落地, 北京的很多产业向河北省转移, 带来多地投资商到石家庄、燕郊及北京周边河北区投资房产, 普通大众也认识到房产的增值保值潜力, 对房产需求大幅度增加, 房产变更流动性加快, 无论是房产开发商还是房产中介, 需要的房产销售人员也急剧增多, 房产商急需在营销方面既懂行又有推销能力的人才。一个楼盘在经过前期广告“狂轰滥炸”的视觉营销后, 就得靠房地产营销人员的口头推销了。购房者不再盲目跟风购买, 而是要了解更多的房产信息及房产增值的潜力后才会选择是否购买, 这就要求营销人员能够把握购房人的购买异议, 有针对性地解释说明才能打动购房者。然而, 这样的营销人员并不多见, 通过对河北地区市场营销行业的了解,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5~10年内,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广阔就业前景不会改变。企业也开始积极转变用人观念, 从以往的重学历转变为如今的重技能, 从以往偏重于知识储备转变为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企业更愿意为那些有一技之长, 有潜在营销素质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 在一些新兴行业和业务领域, 营销人才匮乏。
比如汽车行业、网络营销区域、金融营销岗位等。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往往要求营销人才要具备相应的行业知识、产品知识和技术知识。这些行业要求学生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 如懂得营销策划、创新能力强的知识技能等。社会上各类营销专才的出现, 如策划专才、谈判专才、调研专才、公关专才、广告专才、推销专才、渠道专才等, 因此营销人才的短缺主要体现在质上的短缺。
二、房地产行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 调查显示房地产企业最为看重的是营销人才对本行业企业产品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从行业角度出发了解有关房地产政策和房地产行业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同时对房地产的销售特点和技巧应予以把握。另外, 也要掌握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二) 多数房地产企业愿意选择有岗位经验的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毕业生。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 最好能够在校期间去企业实习或参加校内实训, 这些实践经验对毕业生择业就业有更多的优势, 尤其是有相同或相似行业的就业经验更能够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
(三) 市场调研、客户服务、营销策划等岗位将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营销岗位选择。
此次调研显示, 一半以上的房地产企业认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比较适合企业市场营销岗位的工作, 其中42%的房地产企业认为毕业生可以在市场调研岗位上求得职位;35%左右的房地产企业认为可以在客户服务岗位上求得职位, 15%的房地产企业认为可以在营销策划岗位上求得职位, 8%的房地产企业认为可以在其他岗位上求得职位。
(四) 市场营销毕业生在房地产企业主要从事销售代表、市场调研员、房产咨询和销售服务等工作岗位情况。
其中, 主要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房产销售、市场调研、市场咨询等岗位工作, 在房产中介公司从事销售服务、房产咨询等岗位工作。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销售代表、房产咨询、售后服务员等市场营销类岗位的占到75%;从事其他职业的占25%。这说明市场营销专业岗位对口率比较高。
(五) 毕业生认为在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对就业是有帮助的。
通过调研统计, 多数毕业生认为有意义的课程群为:市场营销实务、市场调研与预测、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销售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
三、建议
(一) 学生就业渠道应更加广泛。
一方面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各项优惠政策出台, 学生就业范围不应拘泥于河北省, 学校招生就业处应多吸引北京、天津等企业到学校招聘毕业生;教师应在就业范围上多加引导, 让学生走出去, 去学习更多更好企业的营销管理经验, 为人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应了解更多的行业, 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对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样在择业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成功进入到喜欢的行业, 从事适合的工作。
(二) 专业课程应重新整合。
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看, 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和盲从现象比较严重, 归根结底与对企业行业和专业的岗位面向认识不足, 这就有必要对专业课程从结构、内容和授课方式上做出调整。首先, 应多增加一些实践性课程, 如在校实训或校外实习, 让学生在校期间多感受企业的样子, 明白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只有这样, 在就业时才能做出客观的适合自己的选择;其次,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束缚, 将各学科课程转化为整合型课程, 就像一位“全科大夫”一样, 能够对每个患者身上的每种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整合型课程亦是如此。每门整合型课程针对一个行业, 学生在一门整合型课程中能够学到一个行业的营销管理过程, 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广告策划、营销策划、产品咨询;到中期的客户管理、市场营销、产品推销、商务谈判, 以及后期的客户维护、客户服务等。一门整合型课程以一个行业为主线来进行讲授, 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要求教师能够掌握营销全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同时还要对行业有准确的把握。虽然有难度, 但是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三) 增加提升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比例。
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 学生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 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 分析学生逃课的原因, 固然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下降, 但是本科院校的学生出勤率依然比较高, 而本科院校主要是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所以,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从初高中时代养成的不良习惯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差, 这就为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抛出了一道难题, 想要学生学会做事, 掌握工作技能, 必须要学生先学会做人, 懂得能坐住、能静下心来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素质, 这些素质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师课堂的强化, 通过点名、进行心灵沟通和引导等方式内外强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信念和耐心。目前, 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 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和教学活动中更侧重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甚至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他们会将公共基础课转化为专业基本技能课程, 让公共基础课的比例越来越小, 造成专业课与公共课比例失衡, 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开始重实际而忽视内在美的价值;造成学生到工作岗位三分钟热度, 不能持久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并且不能重复性地完成本职工作。
(四) 校企合作应全面化和普遍化。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 结合学校实际,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校企合作的应用还不深入, 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校企合作模式对专业建设的影响认识还不全面。很多专业负责人或者是专业老师认为教好学生上好课就可以了, 忽略了学生的培养方式选择和就业取向也是专业建设的一部分, 对专业发展有长远影响。另外, 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校企合作, 但是他们对于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还没有全面的认识, 尤其是对校企合作模式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 结果导致校企合作平台的浪费;二是双赢才是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如何双赢呢?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寻求校企合作, 但是很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已经让员工和管理者焦头烂额, 无暇再愿意承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同时需要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 校企合作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营销人才的责任。那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需要学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企业, 只要是学校愿意合作的企业, 应考虑到企业所需, 我们能为企业做些什么, 提供什么样的学术支持, 又或者我们的学生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三是订单培养应作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个突破口和长远规划。订单培养是企业解决用工荒, 保证企业储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只要认可学校和学生, 企业是愿意和我们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而学生也愿意在校期间有一个明确奋斗的目标, 有努力的方向。但是, 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和其去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 要求系部管理者和专业负责人对企业规模、企业名声、企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切实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有利的才应予以考虑。订单培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五) 结合专业特点, 培养适岗适社会的有为大学生。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市场营销的本质要求, 从实践性和社会需求角度出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岗位确定课程, 所以首先要了解营销专业面向的岗位职责, 如解决顾客关于销售和服务的不满;观察消费者偏好以决定销售重点;通过电话或亲自拜访, 与顾客沟通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接受订单或获得投诉的详细资料;保存顾客的互动与交易记录及意见处理资料;回答顾客关于产品、价格、实用性和付款条件方面的问题;改进价格策略, 平衡公司目标和消费者满意度;递送宣传资料, 劝说潜在的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欢迎并帮助顾客, 为顾客服务, 回应顾客的询问与投诉;问候顾客并调查了解消费者需求;配合主管完成日常管理工作、销售任务和达到销售目标等。市场营销人员也必须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创新不惧艰难的精神。
(六) 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的创业技能。
具体做法如下:要对市场营销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是采取课堂教学, 教师在讲台上广泛地进行理论教学, 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模式, 可以说此种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弱化, 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师模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采取教师一边教, 学生一边学一边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热情, 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左仁淑.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J].四川大学学报, 2004.4.
[2]科特勒, 洪瑞云, 梁绍明等.市场营销管理 (亚洲版) 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无锡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与对策 篇10
一、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一) 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特征
1. 旅游人才需求增长
座谈显示, 后世博时代、“十二五”期间, 不仅是无锡还是整个长三角区域, 服务业都将得到迅猛的发展, 而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增加对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后世博时代, 由世博引发的会展经济将极大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短期旅游行业人才将呈现出对会展人才、旅游人才、酒店管理人才和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 (世博会前旅游人才需求加速增长.慧聪网, 2005-03-08)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发改地区[2010]1243号) , 长三角区域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发改地区[2010]1243号.中国网, 2010.06.22)
无锡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推动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为主导向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以上。 (无锡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侧记———五年愿景从这里起步.无锡日报, 2010.11.19)
2. 旅游人才结构调整
与会领导还对未来的旅游人才结构调整进行了探讨, 一致认为:从行业结构看, 旅游业人才结构正经历调整阶段, 应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 还应紧密结合地方建设, 加快新专业的建设。上海旅游人才交流中心公布的《2003—2010年上海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未来旅游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将出现饭店业比重下降、旅行社和其他旅游部门增加的趋势。 (世博会前旅游人才需求加速增长.慧聪网, 2005.03.08)
但旅行社需要的主要是高素质的中高层次从业人员;酒店由于员工流动性大、基数大、增长多, 所以人才需求量仍很可观;会展服务管理、休闲度假等新兴旅游业态从业人员则十分缺乏。
3. 旅游人才层次分流
座谈提出:目前, 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 (中职中专) 、中高级人才偏少, 两类旅游人才最为缺乏。一类是高端人才, 即能够为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进行策划管理的高级人才、高学历人才以及“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比较缺乏。比如, 长三角区域的外语需求, 除了英语之外, 粤语、韩语、日语等小语种也颇为吃香。上海旅游人才交流中心公布的《2003—2010年上海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高级旅游人才、酒店管理人才更为抢手。 (世博会前旅游人才需求加速增长.慧聪网, 2005.03.08)
中华英才网的调查还显示, 不仅要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而且至少要懂一门外语。如管理类的客户经理、培训经理, 技术类的中西餐总厨、工程部经理等。 (旅游业人才需求这个月上涨很快, 酒店紧缺人才分两个极端.杭城在线, 2007.05.22)
另一类就是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强的基层岗位技能型人才, 用人单位需要的大多都是导游员、餐饮、礼宾等岗位。 (湖南:基层旅游人才需求量大.粤东人才网, 2006.03.22)
(二) 旅游市场人才需求要求
1. 实用性
座谈表明, 技能实践性强是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行业需求来看, 无论是旅行社、酒店, 还是景区景点, 需要的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通过自身努力, 可以成为旅行社、酒店中基层岗位的生力军, 比如旅行社里的中级导游、酒店里的领班等。因此, 高职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 定位应明确,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 满足实用性要求。
2. 综合性
座谈还提出, 综合性是旅游业的基本特征。因此, 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也就成为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旅游业中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景点等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本行业服务技能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还要掌握旅游基本法律法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经济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导游, 要“上知天文地理, 下晓民风民俗”, 做到“一专多能”。因此,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要设置得宽泛一点, 尽量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同时, 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渠道。
3. 学历层次
座谈显示, 从人才需求的学历层次来看, 旅游行业一线企业比较青睐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由于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流动性偏大,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够用, 因此,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将仍是旅游行业一线企业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二、旅游市场人才培育对策
(一) 旅游市场人才培育的要求
1. 提高基本能力
掌握旅游行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够组织、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具备一定的人际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熟练应用英语, 掌握一门小语种;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公务。
2. 保障理论教学
目前一些学校、学生存在着极为不正确、不符合实际的认识倾向, 那就是理论学习无用, 只要掌握了基本技能, 能够胜任岗位就行。事实上, 并不是工作了几年、积累够了经验就能当主管, 要想成长为旅游企业高层次的管理人员, 知识与学习积累都比较重要。
以导游员为例, 现在很多旅游景点的导游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只是背背导游词, 综合知识相对贫乏, 所以与其说是导游不如说是陪游。因此, 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还要提升学生知识层次。
3. 加强综合素质
为适应服务对象对管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 旅游市场越来越需要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 具有更高的服务技能。座谈显示, 97%的用人单位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开拓精神、善于协调沟通、勤勉敬业、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诚实守信是旅游业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
(二) 旅游市场人才培育的对策
1. 明确培养目标和模式
目前世界上旅游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研究型模式, 二是应用型模式, 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模式。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 以培养基层和中层管理人才为二级目标。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应形成“综合素质+基本技能+一门外语+实践经验”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要实现上述学生的培养目标, 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一方面加快“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通过培训、进修、下企业锻炼, 尽可能真正增加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加快与业界的产学研合作, 除了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利用旅游企业经营淡季的时间进行教学之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 让教师不仅从行业中学, 还要能够领先于行业。最终, 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特色专业团队。
3. 加强实践实训教学
加快各种形式的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 提高实践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确保实践实训基地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同时, 进一步完善实践实训的方式方法。比如, 澳大利亚学生的实习期限最长为1年, 其次是一学期 (大约6个月) 。其他的实习方式包括每学年6-7周实习时间或只限定一个实习时间, 学生可选择多种方式完成或实习:周末实习;每周1-2天;假期或学年中间实习。 (斯提芬·史密斯, 丁培义.澳大利亚大学旅游教育起源、发展、困难与前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29)
4. 加快课程改革
通过课件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教学方法录像、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完善教学模式。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教学方式。
建议加快课程改革, 调整课程体系, 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拓展课程体系结构。基础课程提供给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专业课程满足学生职业需求, 拓展课程则主要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知识。比如美国康乃尔旅游学院强调财会基础知识, 开设交通专业知识, 向学生开设赌场管理选修课等。 (杨燕.中、美、英旅游教育之比较.渝州大学学报, 1998.3:98)
摘要:随着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增长、结构调整与层次分流等特征不断明显, 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也日趋实用性和综合性。因此, 旅游市场人才培育标准要求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保障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加快制定并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教师培养、加强实践环节以及加快课程改革。
关键词:旅游市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燕.中、美、英旅游教育之比较[J].渝州大学学报, 1998 (3) :98.
[2]斯提芬·史密斯, 丁培义.澳大利亚大学旅游教育起源、发展、困难与前景[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29.
[3]世博会前旅游人才需求加速增长.慧聪网, 2005.03.08.
[4]湖南:基层旅游人才需求量大.粤东人才网, 2006.03.22.
[5]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发改地区〔2010〕1243号) .中国网, 2010.06.22.
汽车行业市场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篇11
关键词:汽车行业;人才现状;需求
一、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对于汽车行业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同时也把汽车行业的发展放在了重点位置并启动全面的发展,并确立了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汽车工业也业已成为我国新型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进入旺盛阶段,中国汽车市场的人才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最新的高潮。在国内企业不断进步和壮大的同时,还需要利用人才给予相关行业一定的补给,同时国外市场进入中国,也需要了解本地汽车发展的情况。
二、汽车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一)人才是汽车行业竞争的重点。在“十一五”发展阶段,我国的汽车行业逐渐开始加入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其竞争的主要焦点内容就是围绕着汽车行业的人才进行的。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行业想要快速发展,其重点内容就是人才,这其中不仅仅指的是汽车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人才,还包括汽车的生产制造、服务、检测等相关人才,这些产业链中的人才发展也是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巨大的人才缺口。据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中的相关在业人员于2010年期间达到了360万人左右,而在2015年期间则快速的突破了500万人,预计在2020年即将会达到80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每年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长速度大约在10%左右,但同时现阶段汽车行业人才缺口达到了50万人。
(三)中国汽车行业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汽车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但是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的人才结构并不合理,据一项调查显示,发达国家中,汽车制造行业中的人数和汽车后市场服务相关的从业人数相比较一般情况下为1:10。现阶段我国汽车市场中的从业人员超过了200万人,按比例计算,我国汽车行业中从事后市场服务的人员需求量将超过2000万左右,但是现阶段在岗的仅仅有240万人,呈现出严重紧缺的状态。
(四)汽车行业全线人才缺乏。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整个汽车行业呈现出人才紧缺的现状,汽车行业中的高端人员也不例外。在各类研究报告中能够看出,不管是汽车行业的自主品牌,还是针对国外汽车的研发,人才方面都是比较紧缺的状况。针对中国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现状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供给无法平衡,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人才需求的矛盾冲突。
三、中国汽车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一)技术人才缺乏。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对于汽车专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欧美国家中,汽车研发的人才占有率达到了30%以上,而我国却只有8%。上海汽车行业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乘用车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相关技术人员最终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国汽车行业相对来讲比较缺乏技术型人才。
(二)对于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我国汽车行业起步相对比较晚,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还比较低,一般情况下停留在低档阶段。但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汽车行业也需要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形势。不仅仅对于相关人才数量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并且对于技术人员的技术和业务等综合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四、汽车行业市场人才培养情况
(一)改善人才培养结构。针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少汽车专业教育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在实践上重点培养,这也导致很多人员在从业的时候出现了无从下手的状态。不少车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出现了书本上的知识难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状况,因此需要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改善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促进产学研,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以及创新和应用型人才。
(二)界定专业分工。汽车行业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修服务等环节均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为通识教育,鲜有考虑社会分工。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汽车行业分工明确的情况,必须做出专业界定。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做更高效率的研发类工作;其二,专业人士在相关领域引入并实践的工作模式为其他部门创造了工作富裕,促进行业未来发展。
(三)培养一流的员工团队。汽车行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人力资源第一,这也是汽车人才发展的主要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一流的员工团队,这一点也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我国的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链主要分为生产、销售以及后服务等几个方面,但从内部情况来看,这几个部分都是需要人员来进行管理的。因此汽车行业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基础人力培养环节,在汽车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的汽车行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汽车行业能够快速强大的主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孟俊焕.与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65-67.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分析 篇12
本文对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讨论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 首先回顾了对于市场能够实现供求均衡的最早的理论, 这是对市场自动实现均衡最基础的论证;接着论证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 通过对前面论证缺陷的批判得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理论前提;然后考虑总需求不足两方面的具体原因, 即消费需求漏出和投资需求漏出;最后得到分析的结论。
一、萨伊定理与供需均衡
十九世纪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了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萨伊定理”。他指出, 抽象掉货币流通过程, 整个市场活动可以认为是用商品购买商品, 买就是卖, 卖就是买, 而“每件商品都有主人”, 商品所有者在出售的过程中既是在创造供给, 同时由于卖就是买的缘故, 他也在创造着需求, 因而得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结论。对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市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 萨伊认为这是因为商品结构的问题, 买的人不一定符合卖的人的要求, 一些人在市场上的生产不符合要求, 从而阻碍了市场的出清。
针对这一问题李嘉图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认为在市场竞争中, 资本家不会总生产没有需求的产品, 从而当商品结构出现问题时, 由于资本家的逐利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 商品结构会自动调整, 从而达到动态的均衡。李嘉图在论证市场自动出清的脚步并没有停在这里, 他又运用了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 认为没有用于购买的需求被贮藏起来形成了储蓄, 尽管储蓄漏出了有效需求但储蓄等于投资, 通过投资又形成了需求,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供需均衡的论证。
二、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
在市场供需均衡最基础的论述中, 市场是完美的, 但这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 现实中的市场没有那么简单, 上述的理论进行了过度的抽象, 从而出现了严重的错误。马克思指出, 萨伊最致命的错误在于他把货币流通过程抽象掉了, 有货币流通过程的社会远不像论证中鲁滨逊社会般的以商品购买商品, 储蓄等于投资。由于货币流通的存在,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中商品—货币—商品这一统一的流通过程被分解为了商品—货币和货币—商品两个部分, 人们不会因为买就必须要卖, 也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 从而使得统一的交换过程被分解, 马克思说“当内部不独立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买卖存在了脱节的可能。从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出现了不相等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 也为总需求漏出提供了可能。这两点将是我们分析的大前提。
三、消费需求的漏出
在以统一交换过程分解的前提下, 本文首先讨论消费需求如何漏出, 然后讨论投资需求如何漏出。消费需求的漏出的原因可归纳为两部分, 即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和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 分别对应收入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
1、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
西斯蒙第在研究中发现, 既然萨伊定理是商品购买商品, 而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的商品是自己的收入, 那么也就是说是收入购买商品, 从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购买商品的前提是手中有商品”, 这一点是收入影响需求的基础, 也是这一部分分析的关键。
既然收入因素影响了需求, 那么先来研究一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因素。市场经济具有马太效应:市场经济是以起点公平为基础的, 因而强调机会平等。在现实中, 个体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引起了结果的不平等, 这一结果又被作为下一轮起点, 在机会平等中强化了差异, 最终引起不仅是能力而且是机会和环境的差异。同时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能力影响资金的筹措能力, 大企业和信誉优良的个人更容易得到资金, 缺乏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却很难得到急需的资金, 从而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并且, 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前资金雄厚者更容易抗御风险, 资金缺乏者和贫困者更容易在风险中受到损失。综合上述原因, 我们可以得到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市场经济中还有另外的原因使得贫富分化明显, 基于马克思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 劳动者会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 相对贫穷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市场经济尤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贫富差距现象普遍存在。
有了对收入因素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讨论关于高收入的需求漏出了, 首先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 也就是消费是否存在极限。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前提:消费量是在给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消费量, 它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约束, 人们不能消费自己生产不出来的产品;消费量是在特定的社会道德约束下的消费, 人们不能在消费过程中违背最起码的道德, 同时我们假设人们对消费品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消费量存在极限:生产技术给定, 商品种类就给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所以效用最大化的人会在边际效用递减为零的时候停止消费, 因而每种商品的消费量存在极值, 商品种类给定, 就必然有一个社会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商品之间是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 因此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必然小于所有商品量极限值的简单加总。同时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 一个人不可能过于过分地浪费, 从而保证了个人消费存在极限值。另一个原因也保证了消费极限的存在即消费能力的稀缺性, 消费能力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 并不像主流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消费是瞬时的和不饱和的。消费能力的稀缺由几个因素造成:第一, 个人时间的有限性。消费是消耗时间的, 许多消费对事件具有独占性。例如一个人吃一个苹果要一小时的话, 那么他一天最多就吃24个苹果, 即便他能买再多的苹果也无济于事, 而且在吃苹果的时候就不能同时去蹦极或睡觉;第二, 消费后残存效用衰减需要时间, 残存效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如吃了一顿饭之后, 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对饭的兴趣, 因为需要恢复饥饿感。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消费能力限制共同造就了个体需求存在一个极限,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个极限值还不足够大。
由于人的消费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是存在极限的, 当一个人的收入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 消费量将近似等于常数, 收入大于消费, 使得消费需求漏出。高收入者收入所对应的大量的消费品并不能被他所消费完结, 因而他不会选择将收入都用来购买消费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 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 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 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说, 当一部分人分配到高收入另一部分人得到很低的收入时, 这种对抗性的分配会使得高收入者漏出需求。
2、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有三条规律导致总需求漏出: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其中, 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会导致所有消费者将自己手中的消费留存, 从而使所有人的消费小于收入。
人们在消费中的一个心理现象是“花钱花到手软”, 也就是说越花越手软, 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真实写照。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 那么即便这个人开始的MPC是1, 在收入稍微上升一点, 他的MPC就会下降到1以下, 这样就会使得消费需求漏出, 同时流动性偏好使得人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总要持有一定的货币作为准备, 从而使得人们的货币没有都转化为商品, 引起了消费需求漏出。这两点不仅存在于高收入者也存在于普通收入和低收入者身上, 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心理规律使然。
3、非线性饱和消费函数对消费及边际消费倾向近似
我们用一些数学方法来表达一下刚才的两个原因下的消费需求漏出。分析之前我们先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与它的消费残存效用有关, 也就是说效用越满足越不愿意花钱, 这一点假设应该说是符合现实的。c代表消费, y代表收入, cm代表残存效用。
解微分方程得到:
做变量替换:
当Y燮1
Y叟1时
上述分析得到在Y小于1时也就是说当收入比较低的时候, 人们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成正比, 当系数η小于1时, 存在需求漏出, 而当收入比较高时Y大于1, 消费需求等于常数。这段数学分析从一个与我们结论无关的假定出发, 通过非饱和的近似方法得到了我们一致的结论。
四、投资需求漏出
尽管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出, 但是这并不能论证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因为我们注意到在前面关于萨伊和李嘉图的市场自动出清的理论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部分是商品购买商品, 另一部分是投资等于消费。我们在市场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部分论证了商品购买商品是过度抽象, 并且通过西斯蒙第的理论论证了这一论点的问题所在, 但是我们批驳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们仍不能击倒这一理论, 因为李嘉图运用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论点, 尽管消费存在漏出, 但是漏出的消费可以变成储蓄, 而储蓄又完全转化为投资, 所以供给仍等于需求。下面我们要论证的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是不完全的, 投资的需求也存在漏出。
论证投资需求的漏出我们首先来看马克思的一段话:“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 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这句话的意思是储蓄不会简单地全部转化为投资, 转化多少取决于资本家投资的欲望, 鲁滨逊式的抽象仍然是有问题的, 尽管在荒岛上鲁滨逊的储蓄就直接转化为投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储蓄和投资的过程是分开的, 是由两部分不同的人进行的, 出现了储蓄, 投资的人不一定就把它花掉, 要看他是否愿意进行投资。在研究投资人的心理方面, 我们仍然可以用凯恩斯的三条心理规律来解释: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在这里后两条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认为边际资本效率递减的心理, 厂商在进行投资时会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投资行为, 出现持币观望或者不愿进行信贷, 或者银行对未来缺乏信息直接引起银行惜贷等现象。流动性偏好的规律使得人们在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收益时才会去投资, 而在长期利率稳定而资本边际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 人们也不会盲目投资。
综合以上两条心理规律我们可以发现“追求积累的欲望”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确实受到了限制, 因而投资的需求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
除了投资需求由于心理规律而漏出之外, 我们还注意到另一个事实:投资是为了生产未来的消费品, 投资消耗了一部分收入, 创造了需求之后的结果是更大的消费品产出。如果单纯追求投资的扩大来产生需求, 而不解决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的话, 实际上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在不断积累, 高积累、高投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危机也就总有一天会爆发。
马尔萨斯有一段经典的话概括了这一思想:“他假定如果社会上比较富有的一部分人为了积累而放弃惯用的便利品和奢侈品的享受, 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国内的资本几乎全部会流向必需品生产, 因而引起耕种和人口的增加, 但是, 这恰恰是李嘉图先生所明确承认的那种可能普遍发生供给过剩的情况, 因为必需品的生产将无疑超过现有需求所能容纳的程度。”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市场经济在实现了交换统一过程的分解之后, 在分解的交换中, 高收入者由于消费极限而产生需求漏出, 所有消费者由于心理规律而引起需求漏出和投资需求漏出。综上可知, 市场经济必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参考文献
[1]白暴力、方凤玲: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和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1) .
[2]白暴力、刘帆、魏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J].教学与研究, 2005 (6) .
[3]党爱民等:过剩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4]郭伟:财富增长过程中的马太效应[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12) .
[5]刘嗣明:中国经济需求不足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卢映西: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能力稀缺[J].经济学家, 2005 (5) .
[7]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商务印书馆,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