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2024-09-27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共12篇)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1

1引言

当前, 高校的翻译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的情况比较严重, 社会上出现“万千学子学英语, 翻译人才缺九成 (赵婧, 2006) ”的现象。中国翻译协会曾指出, 中国翻译市场上合格人才的缺口高达90%。根据穆雷、仲伟合、王巍巍对相关企业的调研, 大多数单位反映, “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培训, 翻译人才才能够上岗”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 2013) 。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高校翻译教学忽视市场需求。我国的知名学者, 如:何其莘、庄智象、许钧、文军、穆雷、黄忠廉、王银泉等都在不同场合提出翻译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许钧 (2010) 曾经指出,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市场, 接近市场, 关注市场的需要, 那么我们的教育会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们可能因为脱离现实, 远离市场而遭到市场的淘汰”。 (许钧, 2010) 穆雷 (2007) 提出“课程设置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另一方面, 在就业市场上, 英语专业学生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翻译能力, 据苏奕华 (2009) 的研究, “翻译能力与雇佣单位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83, 高于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0.66 和0.42”所以, 研究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受雇佣能力。

本文将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最新的翻译市场需求状况, 提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的方法, 旨在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 培育出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2翻译市场的变化

在当今的翻译市场, 翻译行业的内涵、翻译模式、翻译内容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翻译行业的内涵变化

翻译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口笔译业务, 而是包含了范围更广的内容, 如本地化、翻译培训、语言技术工具开发等内容。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行业会议的名称是“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暨大型国际活动语言服务研讨会”, 提出了“语言服务行业”这个概念。而且语言服务的分工也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

(2) 翻译的模式变化

以前是一个人、一支笔、几本词典, 独立做翻译。现在是多人合作, 使用翻译技术, 利用电脑辅助工具, 多人共同攻坚一个翻译项目。

(3) 翻译的内容变化

世界上90% 的翻译都是关于工程和技术的, “文学翻译仅占翻译总量的1%” (何刚强, 2010) , “当前翻译发展已进入了以实用型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谢天振, 2012) , “应用型翻译已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 (张春柏, 2011) , 这些看法与苗菊、穆雷、李长栓、曾立人和李晓静的实证研究相吻合。另外, 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和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针对700 多家翻译企业进行调研并发布《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该报告显示, 机械、电子、IT、法律、化工、汽车、能源等行业对翻译的需求是最大的。这种针对全国翻译市场调查所显示的结果与针对地方翻译市场调查所显示的结果也吻合, 例如, 莫海 (2012) 指出“ (南京的) 163 家企业, 翻译公司有70%的业务是科技翻译”。由此可见, 科技类和经贸类的实用型文本已成为翻译需求的主流。

另外, 汉英翻译比英汉翻译需求更大, “2007 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等人指出, 翻译问题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瓶颈” (王银泉、王菊芳, 2008) , 这里的“翻译问题”指的是“汉英翻译问题”。所以, 响应“增强中国软实力”“中国走出去”的号召, 高校需要培养更多的汉英翻译人才。从另一方面讲, 自2016 年开始, 专八考试中的翻译部分将只保留汉英翻译,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汉英翻译是翻译教学的重点。

(4) 翻译人才的需求变化

上文中提到, 翻译行业的内涵、模式和内容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那么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必然发生变化。而且, 翻译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跨学科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其实践性的特点, 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翻译经验, 据腾飞对翻译招聘信息的调研, “80% 的公司要求翻译人员有一定的翻译经验” (韩红梅、李恩庆、曹月, 2013) , 陆谷孙曾言“不译满一百万字最好轻言译事” (王树槐、栗长江, 2008) , 虽然此话有些过头, 但是足见翻译实践的重要性。翻译具有应用性的特点, 当前翻译领域集中在科技和经贸, 该情况要求翻译人才能胜任一些专业领域的翻译。如果翻译人才具有工科背景或跨学科背景, 那么他们将更符合翻译行业的要求。另外, 翻译具有“高科技性”的特点, 要求翻译人才熟练使用翻译技术工具, 如翻译软件、术语管理和本地化软件等。既然翻译同时是一种职业, 其对翻译人才的译者素养也有要求, 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3市场需求下的翻译教学改革

高校应敏锐观察并实时掌握翻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不少高校的翻译教学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翻译教学研究学者, 如许钧、穆雷、王树槐、庄智象等曾多次指出, 我国翻译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如重理论知识传授, 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结果教学, 轻过程教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重传统教学手段, 轻高科技信息的运用。据文军的调查, 我国“68% 的院校开设了文学翻译课” (文军、穆雷, 2009) , 但是市场上文学翻译的份额不足1%。这些现象反映了高校翻译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错位, 我们亟需对高校翻译教学进行改革。

下文将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上, 阐述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改革方向。

(1) 明晰英语专业本科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细化。笔者认为, 该教学目标可细化为: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既具有扎实双语基本功又熟悉某一行业和领域, 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译者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该翻译人才应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具备翻译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译者素质。

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教师要明晰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兼具“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特点。一方面, 作为“教学翻译”, 可采用传统的客观主义范式教学, 让学生接受直接经验的传授, 从而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作为“翻译教学”,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译者素质, 为以后从事职业翻译打下基础。穆雷 (2012) 曾指出:“翻译课程是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结合, 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高级课程, 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

(2) 更新翻译教学内容

翻译教学的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 强调应用性, 突出实践性, 反映时代性。

首先, 翻译教学内容应强调应用性。当今的翻译市场上, 应用型文本中科技和经贸所占比重最大。针对这一情况, 翻译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加大应用型文本的比例, 如有可能, 可开设某一专业的课程, 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另外, 每个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 结合地方特点, 自编教材, 形成独特的翻译教学特色, 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学翻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科技翻译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影视翻译等。

相对于英汉翻译, 中国市场上需要更多的汉英翻译人才, 那么在翻译课堂上, 应加大汉英翻译所占的比例。

其次, 翻译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和专业性。“89.36% 的单位认为翻译人才培养应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课” (刘晓丹, 2014) , “未来的职业翻译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翻译能力, 更需要掌握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穆雷、杨冬敏, 2012) 所以, 高校的翻译教学应尽量创造条件, 如开设选修课, 或允许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课, 让学生掌握某一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术语, 使学生更符合招聘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跨学科背景的要求。

最后, 翻译教学内容应体现高科技性。根据王传英2011 年对全国120 家企业的调研, 发现“企业对人才素质关注度最高的是翻译技术与工具的熟练度……” (王传英, 2012) 。所以, 为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翻译教学必须重视翻译技术和工具的介绍和传授。在这方面, 西方已经走到了前面, “西方国家已经不再讨论翻译教育是否应该包含翻译技术的教学, 而在讨论如何高效地把技术和翻译融为一体”。 (肖维青, 2011) 可见, 无论是适应市场的需求, 还是借鉴国外翻译教学的实践经验, 我们的翻译教学必须包含翻译技术教学, 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翻译课堂上, 教师应介绍最新的翻译技术和翻译软件, 教授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和辅助翻译工具。如有条件, 可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种翻译软件 (如Trados) 。

(3) 改革翻译教学方法

翻译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流程是教师讲理论, 学生练习, 教师批改, 然后给出正确译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只注重翻译结果, 不注重翻译过程, 而且,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 经常指出学生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 失去翻译学习的兴趣。根据实证调查, “有62.66% 的学生对翻译课效果表示及其不满” (王占斌, 2005) , 仅有3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翻译教学对目前的翻译工作有帮助。 (李晓静, 2013) 所以,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必须进行改革。我国研究翻译教学的学者, 如穆雷、张春柏、肖红、曹曦颖、陈水平、叶苗、王湘玲等都提出了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翻译教学方法, 如模拟真实场景的项目融入式教学法、作坊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根据陈水平2011 年面向38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80% 以上的学生希望翻译教学能模拟实际翻译情景”。 (陈水平, 2014) 建构主义色彩的翻译教学法强调在真实情景中建构知识,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让学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结合翻译目的, 反思所用的翻译理论、技巧和策略是否得当, 从而使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 感悟并内化理论和技巧, 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这一教学法符合翻译学科自身的规律:翻译不是教会的, 而是练会的。另外, 建构主义色彩的教学法强调翻译过程, 强调实践, 强调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陈科芳和袁良平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翻译教学模式, 即利用第一课堂 (课堂内: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语言文化、综合知识等) , 第二课堂 (课堂外, 学校内:翻译专题讲座、翻译竞赛、翻译资格证书等) 和第三课堂 (校外实践基地: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 , 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4) 健全翻译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是翻译教学的灵魂, 教师的水平和理念直接决定了翻译教学改革的成败。翻译教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实践经验。何刚强指出, “最核心的口笔译课程如果没有具有翻译真功夫的老师来占据课堂, 这个翻译专业恐怕只能是徒有虚名, 既服不了学生, 更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来”。 (何刚强, 2007)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不少高校教授翻译课的教师是“科研型”而非“实践型”的。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一方面, 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增加其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 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翻译进入课堂讲授翻译行业知识、译者职业素养等相关知识。

(5) 完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

检验翻译教学效果的翻译评价体系应多元化和动态化, 这符合翻译过程性教学的特点, 而且,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陈科芳建议将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相结合, 建立学生档案, 记录其课内学习、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情况, 最后给学生的翻译能力予以评级, 方便用人单位甄选人才。

这样的考评方法也会更加激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 如校内口笔译大赛、演讲比赛、考取翻译资格证书等,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翻译实践活动的热情, 使他们自发参与到真实的翻译实践过程中,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

另外, 高校可与用人单位合作, 建立一套后续的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在使用人才后把结果反馈给学校, 学校根据反馈结果调整翻译教学模式。

4结语

当今, 与市场需求接轨的翻译人才具有精细化、科技化和实操化的特点, 但是目前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大多不具备这些素质。所以, 亟需对翻译教学进行改革, 使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上突出翻译的应用性、实践性、高科技性和跨学科性特点, 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 既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又具有翻译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

摘要:当今, 高校翻译教学存在诸多与市场需求脱轨的地方, 导致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本文分析翻译市场的诸多变化, 并根据这些变化, 提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市场需求,翻译教学改革,英语专业本科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2

第一章现状分析

一、调研

1、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2002年7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65%,本科生为82%;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0%,本科生为83%;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3%,本科生为84%;2005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2.6%,本科生为81.7;以上不难看出历届本科大学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然而到了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后三位,中医学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另外,根据河北省教委于2007年7月公布了2003-2006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就包括中医学专业,而且就业率排在最后几位。

2、我们再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毕业情况进行一下分析。所谓七年制即是在五年制的基础上多出两年的教育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本科生水平理论上应高于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以说这是对中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探索。从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有如下特点:

(1)毕业生从以前单纯在医院工作有向其他行业转变的趋势。02、03级毕业生均在医院工作,但是从04级开始,出现了跨行工作。04级为0.53%,05级为11.11%,06级为23.53%,从这里可以看出跨专业增长的速度很快,应当引起重视;

(2)就业医院的级别。01级-06级毕业生在三甲医院就业的逐渐减少,从93.75%降到了75%,而在二甲医院的却逐步升高,从6.25%到25.00%;

(3)就业意向符合度。从01级-06级完全符合度由以前的72.27%下降到

5.88%,不太符合或不符合的则逐年增高,由5.56%上升到17.65%。

从以上不难看出,即使是七年制的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目前也出现了滑坡,而且就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相比之下我院五年制中医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就更加困难。

二、就业困境分析

1、供求关系的影响。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尤

为如此。第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水平的日益加快,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疗效,而中医的弊端则日益暴露出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相矛盾,并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于是近几年来,西医大行其道,而中医则日渐衰落。各地的市级县级中医院要么勉强度日,要么名为中医实为西医治疗。这样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大幅下降。第二,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相对却没有明显的减少,不仅中医学院校在招生,非中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院校同样也在招收中医学专业学生。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招收中医学的中医学学校全国有41所,中等中医药专科学校有55所,另外还有60所综合院校和197个卫生院校开设中医学专业,这些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2、教育教学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科专业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学科专业教育发展迟缓。从设立中医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中医学本身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改变,仍然倾向于临床学科,较为注重的也是中医学临床职业教育建设,忽视了基础学科的教育。1997年4月国务院对中医学类型进行了调整,在硕士博士两个层次设置了具有职业背景的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医学逐步树立起“具有医学专业学位的学历获得的是医学应用型人才;具有医学科学学位获得的是医学科研型人才”的新观念。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授予的是学士学位不是专业学位,在临床人才劳务市场,本科生被医师等应用型职位接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随着我国中医医疗卫生行业机构岗位规范化,改革逐步展开。除大医院外,其他医疗基层的医师岗位即使是要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眼光也会变得非常挑剔,中医学本科生毕业面临危机。另外,大批的中医学本科生采取升学就业来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从此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结果使中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更趋于狭窄。

(2)学校教学体制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有30多所中医院校,负责接收大部分的中医学本科生,另外在其他各个医学院校也都开设有中医学专业,总共算起来有不小的招生规模。但是,长期以来,招生规模不确切的考察社会的需求程度,必然会造成大量多余人才的浪费,从而造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报考中医学方向的学生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学校一味的追求招生规模,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完成招生指标,导致有大量的报考非医学方向的生源调剂到中医学专业,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中医学所具备的潜质或对中医的兴趣。其结

果不仅耽误了学生的人生发展,而且造成了毕业后改行的学生很多,对中医学专业毕业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社会需求分析与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不断对中医的帮扶和支持,使得中医的迅速发展,中医临床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人们对中医保健养生产品的认同和使用、以中医概念运作的服务等行业的不断涌现,对从事中医行业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系坚持“以实践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秉着更好地在该专业领域内,培养一大批面向医院、企业、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合格的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第二章分析预测

一、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中医专业的几点思考

1、明确毕业生面对四个就业岗位群各自能力要求

(1)综合医疗岗位:具备扎实过硬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2)科研岗位:要求熟悉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常用的科研手段、技术参数和论文撰写思路,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素质和科研立项能力以及编写科研论文能力,具有使用医疗设备与识别诊断数据的能力。

(3)教学岗位:要求熟悉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古文的基本教学思路,掌握中医教学中的思路与方法,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4)服务行业及其他岗位:能够熟练掌握按摩推拿、艾灸等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理论知识。

2、切实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积极收集用人信息,有效推介毕业生就业;

(2)创造条件通过网络发布毕业生资源信息,让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情况;

(3)参加唐山市人才市场举办的校企合作交流会,签订供需协议;

(4)依靠市、区劳动社会保障局职介服务中心的行业优势,借助他们驻全国各地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将毕业生输送到用人单位;

(5)按照“诚实、扎实、朴实、创新”的八字方针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尤其在吃苦耐劳、忠于医疗、讲究医德、服从配置等方面要加强培养和教育,培养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

(6)教育毕业生克服自卑心理和保守思想,勇敢地走出去,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中医自身变革

中医学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一些古代经典论著中,我们这几千年来却鲜有理论上的创新,只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解释古籍上。究竟有谁敢于用科学的手段来尖锐指出某位医家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医学习的规范性是今后我专业学生工作的中心(包括语言的规范性和理论的规范性)。中医的未来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不能固守前人的成果,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一句话中医学应当加强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索,使其更加科学化,易操作化。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医学普通本科专业设置的目标是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因此应当考虑到将中医学所有分支学科最后都要统一到中医学上来这一变革方向,将各个就业方向和岗位作出预判,使毕业生能够在中医专业的学习中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

三、我专业本身相应的对策

(1)帮助学生作好职业规划设计。所谓职业规划设计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下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好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2)提高就业指导力度。我专业办公室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就

业指导应当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引导,直到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内就业。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必然会带动与医疗相关行业的发展,仅在医院就业并不是当今医学生的唯一出路。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在多变的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适合自己的职业。

(4)建立职业咨询平台。咨询的内容包括专业的选择和调整、个人发展计划的确定、职业选择和就业决策、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分析等与职业相关的问题。职业测评是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挖掘自身潜力,从而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与选择。

(5)总体工作把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要针对毕业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准确把握社会就业形势和国家现实需求,增强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自觉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重点加强对就业有障碍同学的关注与帮扶工作,帮助他们找准定位、树立信心、积极求职,主动做好他们的就业推荐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及对我校毕业生的使用、评价等情况,广泛联系各地单位、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做好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推荐等工作。

冀唐学院中医学专业办公室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3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建设和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应运而生。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机遇和挑战并存,本土外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匮乏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国家战略、云南的区位特征和民族文化三方面阐述了云南对外开放的优势和对本土翻译人才的需求,并具体报告了云南省对外开放前沿的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期为云南本土外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 “一带一路” 本土外语翻译人才 需求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桥头堡背景下云南本土特色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C14006)成果。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通过多边合作交流,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云南因为其特殊的区位特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老挝、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对外开放与合作成为必然要求。因此,培养能够胜任云南对外开放的本土化外语及翻译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了当务之急。

1 云南本土翻译专业人才需求背景

1.1 国家战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正式建成,建成以后成为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体,占世界贸易的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2000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提出到2010年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得到了区域内各国的支持与响应,为区域内各国带来了广泛利益,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云南与东盟国家紧密相连,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云南对外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充分利用这个机遇,云南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提高云南自身的竞争力。在这样一个对外发展开放的背景下,人才需求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本土专业翻译人才,还有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小语种翻译人才。房慧、张九洲(2008)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合作的深入,云南本土高级口译人才缺乏,很难独立完成外事接待任务,满足国际会议、经贸谈判、旅游市场拓展等需求。

200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考察云南时提出“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要求,旨在把云南建设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把云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等特色基地。“桥头堡”建设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同样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余文静(2010:172)提出云南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交流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外语、外经、外贸人才,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方面都要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在对外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在国家“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不仅只是面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而是以南亚和东南亚为首要合作交流伙伴,面向印度洋沿岸乃至西亚和非洲东部等国家;这是在以往开放上的提升,更加需要大批复合型的专业翻译人才。庞学峰(2012:51)提出,“云南桥头堡建设必须加强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早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中心”。随着开放发展的深入,云南已经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杨玉(2013)指出,长期以来以英语为唯一外语进行交流、教育的政策已经跟不上云南发展的需求,云南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需要掌握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语种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云南的发展,深化与这些国家的交流合作。“桥头堡”战略涉及56个国家,云南省在旅游、农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各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宽阔国际视野、国际商务知识、并且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李桂丽,2013)。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虽然会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重叠,但同样也带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云南需要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改善交通带来的不便,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在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共有19种语言,每种语言又带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方言,为了同这些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语言翻译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李德鹏,2016)。王婷婷(2016:108)指出,为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人文先行,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多元化英语人才势在必行,云南处在开放发展的前沿,对各种小语种和多元化英语人才需求迫切。聂丹(2015:66)指出,现如今我国非通用语的语言资源匮乏,语言教育薄弱,语言人才缺乏,语言服务落后,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需要。云南作为中国连通东南亚、南亚的大门也同样急需语言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资本和企业走出去,从“引进来”转为“走出去”(文秋芳,2016:27)。在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经济建设等方面,需要培养掌握本土文化的外语翻译人才。2016年,赵磊在“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中指出“语言是实现人心相通的基础,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互联互通,一定要重视软联通,就是要重视语言、文化、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赵明昊(2016)和周庆生(2016)也同样在“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中提到要培养精通别国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能够融入当地生活,更好的服务两国建设。在云南的边陲市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较高,他们往往需要频繁地跨越两国,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建设。

1.2 地理位置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界,毗邻东南亚、南亚,是我国内陆对外开放条件最好的省份, 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独特区位条件。在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之下,构成了以云南为中心的多个区域经济(熊理然,骆华松,蔡定昆,向云波,2005)。正是这种独特的区域地理优势使得云南的经济发展迅猛,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展,同时也导致了多元化人才的紧缺。在进行对外寻求合作交往的时候,本土跨文化专业翻译人才的数量跟不上需求。云南的边界线长4060公里,大约是中国内陆边境线的1/5,与缅甸、老挝、越南相接,毗邻泰国、柬埔寨、孟加拉等国;云南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处,连接着南亚和东南亚,为孟加拉湾国家进入中国提供了最佳通道。优越的地理优势让商品运输到国外更加方便、快捷,给合作交流提供了优越条件。“云南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将从国内的地理边缘变成自由贸易区某些方面的中心,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蔡定昆,骆华松,熊理然,王家文,胡燕花,2006:93)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上国家的政策执行,给了云南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不断深入的发展交流中,对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特别是本土专业翻译人才,他们在区域合作发展中架起沟通的桥梁,无论是商品、文化的“走出去”,还是国外商品、文化的“走进来”,都需要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者。

1.3 区域文化

2013年卫志民提出关于“构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的设想”,认为文化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产业的构建和发展中,国内图书存在翻译出版人才不足的现状,缺乏大量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产业的人才。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民族的多元性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文化,多个族群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尹绍亭(1989)认为,根据经济形态以及围绕经济生活的主要精神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可将云南全省划分为四大文化区域:寒温带文化区域、北亚热带文化区域、中亚热带文化区域和南亚热带文化区域。这四个经济区域又包括了八个经济文化类型,这种多彩文化的对外输出需要了解当地文化的本土翻译人才,大量的本土翻译人才对展示云南形象,提升云南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作用。彭清(2011:154)提出民族地区外宣翻译中本土文化输入的必要、问题和策略,认为“民族地区在制作和翻译外宣材料时,应该适当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宣扬和扩张,于无形中展示出我国民族地区的正面形象”。 在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给中国提供了许多具有说服力的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例子(杨福泉,2010)。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需要外语翻译工作者在对外交流的时候,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外语更要熟悉云南的本土文化,把独特的云南多彩文化展现出来。陈平(2016)在“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中提到,我们还应该积极主动融入学习别国知识文化,了解别国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形成中国文化和中国经济的世界放射性效果。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的“桥头堡”,应该积极树立并展示一个生态优美,文化多元的云南形象,让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通过云南深入了解我国的多彩文化。

2 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

2013年,据新华网报道,亚洲交通运输部长论坛第二届会议在曼谷举行,期间,亚美尼亚、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伊朗、缅甸、韩国、俄罗斯和越南等国在曼谷签署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政府间陆港协定》,云南昆明、瑞丽、景洪和河口被列入国际陆港城市。瑞丽、景洪和河口这三座城市属于云南的边陲城市,分别靠近缅甸、老挝和越南。本研究报告了云南的这三个典型边陲城市的外语需求,对当地居民的基本信息、外语能力、外语学习需求和工作中外语使用状况做了相关研究调查。数据涉及景洪市156人,河口197人,瑞丽104人;其中景洪涉及7个少数民族,河口9个少数民族,瑞丽9个少数民族(详见表1)。这三个边陲城市表展示了云南的多元文化色彩,在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中,应加快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并有效对外进行云南民族文化传播,让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的状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外传播本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杨玉,2013)。在民族本土文化对外传播中,学生对外语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急需云南本土专业的翻译人才。

瑞丽、景洪和河口被列入国际陆港城市,成为云南对外开放发展的前沿,然而除了景洪会外语的人有84.5%外,河口和瑞丽仅有大约一半的受访者会外语。由此可见云南内陆城市外语普及率也并不会太高。云南边陲陆港城市外语普及率并不算高,要发展跨国界、跨文化的经济文化关系,语言人才很重要(陆生,2000:96)。云南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在南亚、东南亚实施的首要重点,需要提升外语普及率,更好地展示美丽云南。从景洪的地理位置可知,相比河口、瑞丽,景洪市更加临近老挝、缅甸和泰国,以至于人们会说的语种数量和所会外语人数相比河口和瑞丽要多。然而景洪说英语的受访人数有100人,占景洪受访者总人数的64.1%;河口说英语的人数为71,占河口受访者总人数的35.5%;瑞丽说英语的人数为63人,占瑞丽受访者人数的57.3%。相比其他小语种而言,学习过英语的人数占了大半(见表2和表3)。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建设的背景下,李丽生(2011)指出,“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英语为主要甚至是唯一外语语种的外语教育政策已不适应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实际”。 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的稳步建设,云南拥有着开放发展的新机遇,但机遇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加快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成了云南省目前的急需之事。 李丽生(同上)提到多元外语教育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语种多样性人才,增强国家之间的了解,建立和谐的国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国威胁论”。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各国的门面,增加培养云南各地本土小语种翻译人才既能对中国边境的稳定做出贡献,也能带动云南当地的经济发展。云南作为旅游大省,各种了解本地多彩文化的小语种人才定能让云南的多彩文化广泛传播。

云南省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市作为国际陆港城市,对周边国家语言的需求相比其他云南中部城市更大。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市受访者认为学习外语非常有必要加上有必要的人数和比例分别为:108人(69.4%)、137人(68.5%)和77人(70%)(见表4)。在当地所占比例都超过了一半的人数,说明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人们对外语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加速了云南的经济发展,给云南带来了发展机遇。景洪市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缅甸、泰国和老挝,河口更靠近越南,瑞丽更靠近缅甸,因为地理原因和对外开放政策,三市受访者对最想学习的外语比例都不一样。景洪市人更加中意泰语、缅甸语和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河口市更注重越南语和英语,而瑞丽市更中意英语、泰语和缅甸语(见表5)。陈平(2016)在“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中指出,“一带一路”促使人们尽快培养各种懂得语言,熟悉别国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人才,这种人才要懂得交朋友,先交朋友,后做生意。特殊地理环境给了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市更加优越的条件去学习邻近国家的语言,去深入了解国外的生活习惯,加之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更加激发了当地人想要学习国外语言,想要与外国合作交流的意愿。

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市的受访者对学习周边国家外语都有很强的愿望,但对于外语的学习,包括方方面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外国文化、中国文化、东南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语言知识和技能是学习外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有助于简单的交际。除了语言技能和知识,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市受访者对外国文化、中国文化和东南亚知识也有相应的需求,这既基于我国文化、经济“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同样基于和别国的稳定发展,交流合作(见表6)。人才培养要创新,需要大力培养能够帮助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摆渡型”人才;语言翻译人才、文化传播人才都是培养对象(卫志民,2013:35)。云南省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样需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刘丹青在2016年“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中提到“一带一路”不是单向、强势地推广我国文化和语言,而是要建立互利共赢、相互沟通的状态。可见,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下,云南省景洪市、河口市和瑞丽市在面对南亚、东南亚发展交流的过程中,对本国知识文化,国外知识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化都有一定的需求。

由于“一带一路”,“桥头堡”经济战略的实施和建设,为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提供了机遇与支持。为了推动云南经济、文化建设,云南需要大量外语人才,尤其需要精通南亚、东南亚国家语言的人才(杨玉,2013)。云南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地是靠近国外的陆港城市,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去那里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需要运用到外语,在景洪有82.7%的受访者在工作中使用外语,河口有71.5%的受访者在工作中使用外语,瑞丽有84.5%的受访者在工作中使用外语(见表7)。相信在“一带一路”不断加快建设进程中,当地对外语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都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建立经济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在融洽地进行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积极采取措施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为之努力。云南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印度洋的结合部,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连接着中国、东南亚、南亚三个经济圈,沟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李德鹏,2016)。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的前沿,景洪、河口和瑞丽三市都需要多种外语语种人才,在景洪受访者工作中需求的语种有8种,在河口需要的语种有4种,在瑞丽需要的语种也有8种(见表8)。 “语言资源特别是非通用语种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一带一路亟须语言资源建设。”(聂丹,2015)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都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边陲省份,需要接受挑战,把握机遇,培养掌握非通用语种的本土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建设大美云南。

由于云南的区位优势、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加上滇侨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云南企业“走出去”,为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张祥熙,2010)。在云南省景洪、河口和瑞丽三个边陲市中,调查显示三市大部分受访者在工作中外语使用的区域集中在境内和境外自贸区。受访者工作中在景洪境内和境外自贸区内使用外语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6.5%和42.9%,河口为33.5%和17.5%,瑞丽则为29.1%和9%(见表9)。显而易见,在境内自贸区和境外自贸区,使用外语的人数占了大多数。基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三市乃至云南全省,机遇与挑战并存。房慧、张九洲(2008)提出,云南本土高级口译人才严重不足,很难在没有外援的帮助下完成外事接待,满足国际会议、贸易谈判、旅游市场拓展等活动和会议的翻译要求。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地理优势都提供给云南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南需要牢牢把握,大力培养本土翻译人才,做好对外交流与合作。

3 结束语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战略的发展与深入,在与别国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吸收借鉴别国的优秀文化,也需要推广本国的灿烂文化。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必要手段之一,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了解云南本土多民族文化的本土翻译人才。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合作交流的前沿需要把握开放发展的机遇,在与别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多彩文化的输出,以提升云南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更美好的云南。

注: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为彭庆华、张彪2015年出版的《外语教育规划的微观研究》。

参考文献:

[1] 蔡定昆,骆华松,熊理然,王家文,胡燕花.云南面向泛珠三角的比较优势及其区域合作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6(2):89-93.

[2] 房慧,张九洲.云南—东盟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08(6):40-42.

[3] 李德鹏.“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性语言服务——以云南省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 2016(1):85-89.

[4] 李桂丽.云南省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育策略研究[J].商业教学, 2013(12(b)):185-186.

[5] 李丽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区域性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J].中国外语, 2011(4):55-59.

[6] 陆生.培养面向东南亚的复合型语言人才[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4):93-96.

[7] 连谊慧.“‘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J].语言战略研究, 2016(2):61-67.

[8] 聂丹.“一带一路”亟需语言资源的互联互通[J].中国战略, 2015(22):66-71.

[9] 庞学峰.以云南桥头堡建设为导向的翻译硕士(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2(10):48-51.

[10] 彭清.民族地区外宣翻译本土文化输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11(5):153-157.

[11] 彭庆华,张彪.外语教育规划的微观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12] 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 2016(2):26-32.

[13] 王婷婷.“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导向型英语人才培养初探[J].语文学刊, 2016(6):105-108.

[14] 卫志民.建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的设想[J].现代经济探讨, 2016(4):32-35.

[15] 熊理然, 骆华松, 蔡定昆, 向云波.云南在多边外向区域合作中的“轮轴—辐条”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5(12):112-115.

[16] 杨福泉.桥头堡建设与云南特色的社会事业[J].学术探索, 2010(6):79-84.

[17] 尹绍亭.试论云南民族地理[J].地理研究, 1989(1):40-49.

[18] 余文静.围绕建设“桥头堡”培养云南外语外经外贸人才[J].经济问题探索, 2010(5):172-178.

[19] 杨玉.桥头堡战略视阈下云南外语政策思考[J].前沿, 2013(20):112-114.

[20] 张祥熙.中国—东盟自贸区视阈中云南的机遇与挑战[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6):34-36.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4

即使这样,英语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目前职业翻译有4万多人,专业翻译公司有3 000多家,但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高达90%。中国译协称,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缺口很大,市场上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水平翻译人员只占总数的5%。翻译能力的薄弱和翻译人才的奇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拓展对外交往的问题,引起翻译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 科技翻译人才缺口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相对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科技翻译人才更加奇缺。据江苏省科技翻译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南京市共有162家翻译企业,这些翻译公司有70%业务是科技翻译,但大部分翻译企业都缺少科技翻译人才。天津理工大学的丁素萍等教授表示,科技翻译大约占到目前翻译市场总份额的60%,相对于外事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人才的缺口最大。辽宁省人才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从企业的需求上看,能够胜任科技翻译工作并有多年相关工作经历的高质量人才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上述情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科技翻译人才缺口巨大。

2 对科技翻译人才的要求

作为翻译人员,熟练地掌握中外语言是从事翻译工作必备的基本功,而对于科技翻译人员来说,除了掌握语言基本功外,更关键是要熟悉与所译材料相关的科技专业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

“科技翻译的专业知识包括:作为译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广泛的科普知识及与翻译材料相关的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方梦之,2008)。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工程系副教授余敬松于2009年11月14日在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上强调:“新时代的翻译人才,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互译层面上,尤其是翻译发展到了计算机辅助工作时代,这个条件下,一个优秀的翻译人才需要有语言互译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会技术,懂行业,能管理。可惜,目前市场上,类似的人才少之又少。”余敬松还介绍说:“我的学生刚接到一个单子,3万元帮助美国人翻译一款中国人研制的房地产软件,现在他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房地产行业的背景知识和术语。这已经不是一个人遇到的瓶颈,从一定角度讲,市场需要的翻译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立体的。”

在日常翻译中因不懂专业知识而误译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So hybrid-electric vehicles,which use an intermal-combustion engine for long journeys and an electric motor in town,will be a stop-gap to cut pollution and comply with the laws limiting vehicle emission.”本文译文为“因此,跑长途使用发动机,在城里使用电动机,这种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是减少污染,遵守限制汽车排放法律的一种权宜之计”。把hybrid-electric译成杂交电力或混合电力都不得要领。又如“普通桥式起重机一般由大车、小车、运行机构、桥架金属结构组成”。英文译文为“The ordinary overhead crane consists of crane itself,electric motor,traveling mechanism and metal bridge structure.”

实际上,很多翻译人员缺乏的并不是英语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而是与翻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上述例句中,在机械和起重机行业,大车、小车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小车实际上是指起重机上方起吊重物的电动葫芦(electric motor),但在产品的英文说明书当中,确实有人把此句话翻译成“car”,即起重机上面有小车,让人无法理解。

3 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目前,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大多数是从翻译理论开始教授,之后是词法,再到句法,翻译然后篇章,学完了这些翻译课程,学生的翻译理论水平和翻译技巧得到了提高,但却忽略了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培养,更没有对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人才进行专门培养。这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致使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后遇到专业性强的翻译业务就束手无策。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科技翻译人才,必须创新传统的英语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3.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鉴于目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侧重理论而忽略专业知识的教学状况,加上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科普知识,因此,必须对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是增加科技知识、科普知识的教学把科技知识融入翻译教学中;二是把课堂搬到企业,请企业有关人员给学生讲授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大多数都是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知识及翻译理论丰富,但由于缺乏科技知识而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无能为力。因此,要对英语翻译课程老师进行专业化知识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水平,克服外行人教内行事的问题;二是进行跨学科教学,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或专家教授外语专业学生科技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强化专业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科技英语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是缺乏大众化科技知识和科普知识的英语教材;二是现有的科技英语教材缺乏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三是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科技英语教材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目前,科技英语教材主要有:①韩其顺编著的《英汉科技翻译教程》;②由武力、赵全科编著的《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③由方梦之、范武邱编著的科技翻译教程》,上述教材均是以语法为主,包括词法、句法的翻译技巧及翻译的艺术性及得体等内容。下列教材:④由张亚非主编的《现代科技英语教程》;⑤由刘爱军、王斌主编的《科技英语综合教程》;⑥由张英莉编著的《科技英语综合教程》》;⑦由顾晓天编著的《全新科技英语教程》,这些教材均是以阅读文章来获取某些信息或知识为主,所节选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有数学、医疗、生物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太空、天文、气象、能源、环保、纳米技术、机械、食品与健康等。英语专业的学生即使学完了上述所有的科技英语教材,但让他翻译比如一台装载机的使用说明书时,恐怕他无能为力。因为这个学生学习上述教材只能获得一些科技翻译的理论、技巧及某些方面的知识,并未能从中学习到机械专业和电气专业的系统性知识。因此,强化科技英语教材建设,创造一批专业性、系统性、知识性强的科技英语教材对于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4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科技是一个既抽象又具有多维性的学科,对于文科类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科。如果单靠传统的黑板加书本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理解某些知识。例如,关于发动机的4个冲程与曲轴之间的一句解释性描述英文为“The four strokes refer to intake,compression,combustion and exhaust strokes that occur during two crankshaft rotations per working cycle of the gasoline engine and diesel engine.”如果仅凭句子字面来解释,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而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翻译该句子。但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台发动机气缸内活塞的运动过程的模拟图,让学生看到活塞吸气、压缩、燃烧及排气4个冲程与曲轴转动的关系,学生就会很容易将这句英文翻译出来。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容量大、信息多、图文并茂、情景模拟性强、趣味浓、效率高。在科技英语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使抽象的科技概念和知识变得直观而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科技知识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因此不可能把所有的科技知识编成教材。相反,随着科技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提供了非常广泛的科技知识及素材,而且网络知识更新快、信息多,有选择地利用网络科技资源进行科技英语教学是对科技英语教材很好的补充。

3.5 广泛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模式

尽管我们鼓励用外语教外语,但对一些专业生较强的科技英语教学,应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因为对于有些比较抽象的科技知识,学生连中文也理解不了,更不用说英文了。例如:关于金属热处理的一句英文描述:“Restoring ductility or removing residual stresses is a necessary operation when a large amount of cold working is to be performed,such as in a cold-rolling operation or wiredrawing.”在这句话当中,“ductility”(延展性),“residual stresses”(残余应力),“cold working”(冷加工),“cold-rolling”(冷扎)和“wiredrawing”(拉丝)是金属处理和加工的专业词汇,如果不用中文加以解释,英语专业的学生很难理解;但如果用中英双语进行解释,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 结语

英语专业是我国各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但有些高校培养出来的科技翻译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主要与目前大学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有关。高校外语专业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知识、外语词汇、语法,而忽略了实用专业知识的教学,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达不到社会需要。因此,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科技翻译人才必须创新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英语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培训模式可从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中英双语教学、设立科技翻译人才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真正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摘要:文章搜集了关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些相关数据及社会对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阐述了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及目前翻译人才现状,试图从一个科技翻译人员及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师的角度,探讨高校英语专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满足社会对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新浪网.英语等10大专业因就业难被亮“红牌”[EB/OL].http: //www.sina.com.cn,2010-05-12.

[2]中国网.中国外文局——翻译家的摇篮[EB/OL].http://www. 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wj60n/2009-08/26/content_184074 41.htm,2009-08-26.

[3]外语频道.英语为我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EB/OL].http: //www.eol.cn/kuai xun_4210/20060518/t20060518_179233.shtml, 2006-05-18.

[4]网易.企业想找个科技翻译人才[EB/OL].http://news.163.com/ 09/0604/16/5AVQQO62000120GR.html,2009-06-04.

[5]韩其顺.英汉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武力,赵全科.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7]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张亚非.现代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刘爱军,王斌.科技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张英莉.科技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报告 篇5

岗位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8%、20%、42%。对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广泛的知识面

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会计人员是综合性的人才,不但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也应当及时地吸收其他例如金融、证券等知识

(3)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软件操作水平

计算机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将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使会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分析预算、统筹等工作,同时,也避免了许多差错,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水平有很大的要求,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避免因为经验不足操作不当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级人才告急的阶段。真正符合市场要求的会计人才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凭,有3—5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都要会独立操作。

对于我们应届毕业生来说,尽管在开始时在应聘会计、审计等岗位时有一些弱势,但发展的机会客观存在,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从基本工作干起,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工作几年后就会成为人才

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群体。对于会计这样一个实用性经济学科,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再从实践中提高理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竞争剧烈的情况下,财务会计人员更应注重对理论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科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头脑,更新自身思想观念,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会计数据,为领导者能够正确及时的决策服务。

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它的经济命脉,财会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经济工作的重要关口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同本单位人员交往,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作为一名合格的从事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的人员,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平衡协调能力,这是由其职业在现代社会和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会计所从事的工作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

一是盈利性企业内部核算管理性质的会计工作;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非盈利性单位)内部核算管理性质的会计工作;

三是盈利性企业对外经营性的会计工作。

由此应该将会计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银行会计。

根据本次调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银行系统会计人员的工作项目主要有:出纳、审计、总账、报表、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纳税核算、往来结算、资产管理、财务分析、银行柜面出纳、银行信贷、银行结算、统计等,这些工作项目形成会计专业对应的基本职业岗位。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年高于平均月薪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的平均月薪为2861元,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815元,但并不是传说中的“高薪”。

2010求职强度较大的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毕业生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投出的求职简历份数为13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份。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一名会计本科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并不难,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那么简单。

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以94%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同时,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的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还有就是会计人才供需结构失衡,根据对各大招聘网

站近期发布的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学位、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班干部经历以及在校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还有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普遍认为对于会计专业来说,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报表分析等六门课程极为重要,职业道德、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五大能力最为重要。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修炼自身,做好就业准备,明确个人定位。对于竞争力比较强的毕业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实践型、考证型、学术型。

实践型毕业生有着名企的实习经历,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对于工作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考证型毕业生有着专业的证书比如CpA、会计证、英语及计算机证书,这些都是其综合素质强的表现;

学术型毕业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有良好的文笔和逻辑性。从许多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的经验来看,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性格有全方位的剖析,突出个人优势,定位适合自己的企业类型与工作性质,然后根据各企业的不同要求,从各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13-02

一、中美信管专业背景对比分析

全世界最早的信息管理(MIS)专业起源于60年代末的美国,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后。我国1980年开始,清华大学试办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点;此后,我国的MIS专业迅速发展。1995年以后,MIS成为全球的热门专业。

美国的MIS专业一贯强调管理与技术并重,认为技术对MIS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远远超过对MIS专业本身的关注,理工科偏向特别明显。世界上很多国家,例如国立新加坡大学,也是如此。而我国由于各个院校的长处或优势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原因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商学院,管理学院,计算学院或信息学院等等。其专业偏向的差别也非常大,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甚至偏文科,莫衷一是。另外,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也没有统一,这些使MIS专业毕业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很难胜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任。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简称目录),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文简称信管,下同)。目录规定信管专业,①“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它的理工科偏向。近三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指出“管理科学部不支持纯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也说明了这一点;②“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说明信管专业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管理学理论、IT和系统科学,并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它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③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工作,几乎涵盖了企事业和政府的所有部门;④“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规定了可从事的工作,也规定了培养规格是: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许多高校对这四点的理解不同,在具体教学计划实施时,偏差颇大。目前,课程多而杂,教材又陈旧,课程体系不合理,选修课不切实际等现象仍然存在。

总之,要做好专业建设工作,高校各专业必须首先有其自己的具体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先要解决自身的定位问题。其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也须建立和完善。最后,还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启动教学过程来实现课程体系规定的任务的具体而高效的进程安排,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

二、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

高等院校负有创造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但不同的高等院校在其职能发挥上既各具优势,也各有所短。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本科生院仅把1/3的课程时间留给专业教育;相反,社区学院强调课程的应用性、职业性、专业性,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我国高校应当自主,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强求一律。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性学校,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应该强调自身在地方上的服务功能,自我定位的目标不能太高;反之,力量较强的地方性学校,也不应当过分仿效美国的社区学院,仅以培养单纯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忽视“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的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强度增大,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和长期化转变。教育结构和层次、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进行调整和分工,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教育应由培养精英人才、专业人才,向宽口径、基礎性的方向发展。应当拓宽知识和能力的广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自学的能力。目录规定了信管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笔者的理解是:重点是有专门知识和技能;“高级”是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长远目标。高级专门人才不一定非要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也可以是职业应用型的;刚毕业几年内,不可能达到“高级”。

三、信管专业的市场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认真调查和分析了我国人才市场的需要,指出:我国企事业从事管理和经济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严重老化和缺残,绝大多数人无法参与本单位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的过程。他们认为我国很多企事业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数据库、网络、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这个人数巨大的群体,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业,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和办法,严重制约了企事业的发展。

根据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无疑是职业型的、应用型的,但本科怎样定位呢?实际上,将多数信管专业本科生培养成科研学术型人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高校本科毕业生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攻读硕士学位,进而博士学位或直接出国深造,然而多数将直接就业。无疑,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应当以科研学术型人才为蓝本,而应当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的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信管专业具体教学业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设计和管理。前者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技术和能力的教学,注重设计而不是开发;后者指基于这些技术和能力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管理,对信息资源、IT人才以及IT项目的开发的管理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注重技术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目的是培养在企事业或政府的技术部门、经济部门或管理部门中,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利用和维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或)从事IT的专业人员管理、IT项目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既和计算机软件专业有较大区别,也与其它管理类专业有很大不同。注重设计而不是开发,使信息管理专业的IT课程与计算机软件专业有很多不同;注重技术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使信息管理专业不属于一般的管理类专业。

很多学校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注意了IT技术和管理学科的融合。坚持以IT技术类课程为主线;强调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密切注意将IT技术和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合,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各项工作的需要,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基础。

总之,我国迫切需要信管人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这种迫切性必然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的职业除了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还有: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和服务员、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 朱振国.改制才有活力——浙江万里学院办学启示[N].光明日报,2000.9.6

2 张金芳.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信息管理导刊,2002(6):25~28

3 赵清、杨玉鲮、周生玉.《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2):36~37

4 冷伏海、张学福、王 巍.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55~58

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篇7

1. 调研背景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旨在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近年来毕业生源的数量的与日俱增, 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摒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就学校本身问题来看, 也显现出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输出的会计专业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特进行本次调研, 希望有助于学校方面对于人才培养定位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要的改进措施。并据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

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企业包含了大型商业集团、中型合资企业、小型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专业培训机构。

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调研法, 选取不同规模, 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 通过访谈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希望这次的调研能够对我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 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提供帮助, 使之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 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1. 社会整体需求分析

据网络数据显示, 通过各地人才市场统计数据的分析, 会计行业为招聘职业需求的前十位, 全国的私营企业以每年30万家的速度增长, 单此一个类型的企业每年的岗位缺口就达到40万-50万人次。可见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 但目前的现状是, 一方面, 会计专业学生工作比较难找, 而另一方面, 企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又较大。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 无论是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 还是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的看法, 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 高端人才紧俏。

2.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差异分析

(1) 大型商业集团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大型商业集团, 财务专业人才引进标准, 主要定位于本、硕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 以管理培训生岗位为主, 既试聘于企业, 分时间段分配到不同财务岗位, 担任助理工作, 也是再学习的过程, 为期1年-2年, 根据工作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留聘。入职门槛较低, 本科学历, 应届毕业生, 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基本账务处理, 专业成绩优异, 校内表现活跃。

(2) 中型工、商企业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中型企业, 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标准, 主要定位于本、专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 以管理培训生、出纳、保管员、会计员助理等岗位为主, 这些岗位存在工作少、责任小、工资少等劣势, 属于从基层做起, 徐图发展的岗位, 工作一定年限后, 有机会转职至基层会计岗位, 但是本科毕业生往往忽视这些机会, 并且存在与专科生竞争的情况。

(3) 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这一类型的企业,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就业压力的推动, 近年来快速崛起, 数量繁多。在大中型企业会计高端人才稳定, 中低端人才泛滥的大环境里, 这一类型的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并且人才引进的硬性标准较低, 针对于基本定位在本、专科毕业, 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等。应聘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扎实, 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相关业务处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财务软件;能够独立报税;有审计基础知识等。小型企业具有门槛低, 业务类型全, 工资适中等优势, 还可以作为专业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平台, 为进入大型企业、合资、外资企业做跳板。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 但主要集中在职称高, 经验足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院校毕业生毕业走向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 其需求标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摸索, 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 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 并从严要求自己, 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 内容真实, 账目清楚, 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 专业资格

超过95%的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带证上岗, 既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对于考取会计初级职称的应聘人员会优先录用, 对于开区国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是人员会重点培养。

3. 专业能力

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资格合乎标准的基础上, 是否受到聘任的关键就在于专业能力的水平上。企业招聘的是员工, 而不是学生, 站在企业的角度, 希望聘任到的是可以直接上任工作的专业成手。具体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 在基础财务处理岗位, 要求能够独立、完整、正确的完成相关账务处理, 能够独立进行报税及税收筹划, 能够熟练应用企业财务软件、办公软件, 能够尽快掌握企业财务制度等。

4. 其他方面

在基本条件一致的基础上, 具有以下条件会加大成功受聘的几率: (1) 广泛的知识面。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型人才, 在专业知识以外, 还应该了解会计相关学科, 如经济、税收、营销、法律、管理、金融、证券。 (2) 一定的外语能力。如英语四级, 日语、俄语、韩语等。 (3) 熟练应用办公软件。能够出具简单报告、编制有关数据表格、协助完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4)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参赛经验、文体特长、大学时担任一定职务, 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 由于会计人员要经常性的与银行、税务、证券机构、公司部门等发生业务往来,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会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社会需求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 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会计专业人才输出院校, 我们的市场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小型企业, 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符合这一类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在进入社会时, 能够第一时间进入企业, 感受企业文化, 感受工作氛围, 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能力, 积累经验, 为向大型工、商业以及跨国集团进军积蓄力量,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快速的走出第一步。基于这一考量, 我认为应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一下调整:

1. 专业方向划分

在完成大一基础课程的修习后, 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并据以选择专业方向, 可分为财务会计、审计、资产与投资、报税与纳税筹划、出纳及保管等。

2. 专业资格证书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 开设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等专业资格考试科目课程, 帮助学生尽早通过相应考试, 开设资格证书相关讲座, 讲解大学阶段可以考取的证书类型, 帮助同学选择性考取有用的执业证书。

3. 校内实训课程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 修习相关专业知识, 开设相关校内实训课程, 可选择开设出纳实训、中级财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操、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商业会计实训、审计实训。

4. 校企合作

为了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 对于企业业务的熟悉, 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索, 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进入教学过程。可考虑与网络知名会计网校、市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工商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代账机构、自主创业团体进行校企联合, 互惠互利, 一方面引进人才开讲座、短课等, 开阔学生见识;输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实习;另一方面, 可以以学校方面承接会计账务工作, 提供学生真账实操, 配备指导教师团队, 完成代账业务创收。

5. 丰富会计专业人才各方面能力

通过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比赛, 开设会计专业相关课程选修课, 组织参观银行、证交所、税务机构等等活动, 丰富学生见闻, 开发学生兴趣, 增加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敬美.新准则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2]戴玲.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的调查报告[J].中学时代 (理论版) , 2013.

[3]杨淑君, 李桂荣.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特色--国家特色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实践[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 (系主任) 论坛论文集, 2009.

[4]卢蓉, 黄肖红.中小企业对高职电算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1.

[5]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0.

市场需求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篇8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日渐发展促使各大单位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从事文秘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其不仅需要具备办公软件、计算机等技术应用能力, 还需要具备知识应用能力, 有效满足岗位实际需求, 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因此, 学校在文秘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 需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性作用,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有效结合来改革传统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提升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效率。

二、市场需求对文秘专业实践要求分析

(一) 计算机能力。

从目前来看, 办公自动化发展促使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其不仅需要具备日常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 还需要具备办公软件使用的基础常识, 对于较为特殊的职位更是要求其具备网络维护能力、网页制作能力等等。

(二) 公文写作能力。

随着法制建设的日渐完善, 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制度, 这就对文秘工作人员的公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秘工作人员仅仅熟悉公文写作格式是不够的, 而是需要熟练掌握常用的公文格式, 诸如, 会议工作记录、报告等等。

(三) 办公室管理能力。

除了计算机能力以及公文写作能力, 办公室管理技能也是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常用办公工具的维护能力以及使用能力, 诸如, 复印机、打印机、传真等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办公室文档以及办公室设备的管理工作, 保证办公室工作有序进行。

三、市场需求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一) 注重校内实践教学。

结合目前社会对于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文秘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办公软件、礼仪、综合技能以及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训练, 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针对性教学, 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还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变化来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特别是办公应用软件的更新工作, 学校需要保证与社会通行办公软件相一致。同时, 还需要组织与文秘专业相关的校园活动, 鼓励学生深入到实际的活动中, 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同时, 学校还需要做好科研工作, 结合市场变化、学生实际情况等, 鼓励教师及时掌握文秘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不断更新教师教学思想, 为提升文秘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渗透,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为学生树立榜样, 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教学中, 促进教师、学生之间有效沟通, 不断提升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总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秘市场的发展需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进而扩宽个人的知识面, 提升个人知识储备, 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 与社会企业有效沟通。

单一化的校内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学生虽然能够掌握文秘专业的基础性技能, 但是却无法达到熟练, 岗位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学校需要重视与企业的沟通合作, 通过校外实践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结合市场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 这样学生能够深入进行调查以及访问等工作, 这样学生才能够了解文秘专业未来工作岗位与市场需求对文秘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 提升学生工作热情, 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学校还需要与企事业单位构建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优质的办公资源, 构建文秘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鼓励学生深入到现实工作环境中, 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此外, 顶岗实习非常的重要, 在毕业之前进行顶岗实习, 学生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融会贯通, 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在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 需要接受学校、企业共同的监督以及管理, 学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实习教师都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 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秘专业属性, 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诸如, 学校可以安排毕业班学生到市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进行顶岗实习,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提升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效率。

四、结语

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 社会对文秘专业工作人员的需求数量不断提升, 同时对文秘专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也具有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考虑到文秘专业的挑战性、实践性等特点, 学校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结合市场发展情况来不断更新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 学校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资格认证考试, 这样能够获得用人单位的更多认可, 有利于提升个人市场竞争力。

摘要:市场经济日渐发展促使高校不得不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实践性教学, 发挥市场在其中的导向性作用, 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文秘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本文对市场需求对文秘专业实践能力要求作了分析, 提出了市场需求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为提升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市场需求,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素霞.高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发展路径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7) :79-80.

[2]何海菊.基于市场需求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 2015 (33) :21-22.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9

人才的质量往往体现在相关行业岗位上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和身心等方面。中职市场营销人才对口行业主要是批发零售、租赁商务服务业, 就业主要集中在营业员、销售员、业务员和客户服务四个岗位。本文对于中职市场营销人才质量的分析主要利用查阅多家知名的招聘门户网站 (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 , 分别输入营业员、销售员、业务员和客户服务四种岗位进行搜索, 学历要求高中以下 (含高中) , 选取批发零售、租赁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共120 家企业, 每个岗位分别选取30 个单位 (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 通过整理得出下列人才需求质量指标:

二、中职市场营销人才的质量需求分析

通过对以上营业员、销售员、业务员和客户服务员四种岗位人才需求指标及数据的总结归纳, 可以得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质量需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本职人员从事本职业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以及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通过数据整理发现, 有100 个企业明确指出从事相关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部分企业更明确指出从事市场营销职业的劳动者应诚实守信、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协作精神。对于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 企业最看重的是其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据笔者走访的企业调查发现, 在职业道德要求方面, 企业希望市场营销相关的从业人员要遵纪守法, 具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 同时还应该具有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只有具备一定职业道德素质的从业者才能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结合职业特点, 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应具有诚实守信、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优质服务意识等职业道德素质。

(二) 身体和心理素质

在120 个企业中, 有85 个企业, 占比70.8%, 认为从事市场营销职业, 特别是一线销售岗位,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同时, 有70 个企业, 占比58.3%, 要求从业者能适应行业特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 或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或接受并适应出差或短期外派的工作调度。从数据来看, 社会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身心素质有相关的要求。

身心素质是职业劳动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劳动和生活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性等机体能力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劳动者只有精力充沛、情绪饱满才能不断朝气蓬勃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建功立业。企业一线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从业人员进行市场的调研开拓、顾客的持续拜访和频繁的促销等工作, 工作时间较长, 夜以继日, 一些岗位素质指标上明确要求从业人员能适应行业的工作时间, 能适应出差或外派的工作调动, 这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业者之间既是品德、知识、技术、智力、身体素质的竞争, 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从120 个企业的招聘信息来看, 其中104 个企业, 占比86.7%, 强调从业者必须具备开朗外向乐观的性格, 拥有热情、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和细致严谨的特征, 面对困难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参与访谈的企业中, 许多从一线销售逐渐成长起来的销售经理、销售总监纷纷谈到, 心理素质是支撑市场营销人员持续发展成长的基础, 不管是从事销售业务客观存在的高强度工作量, 还是面对空白市场开拓的艰辛和挫折, 或是成熟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或者面对性格各异的客户等等, 都必须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才能承受众多销售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三) 知识素质

在120 个企业中, 29 个企业对于应聘人员要求市场营销相关专业教育背景, 占企业总数的24.2%;52 个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关的行业知识或实践经验, 占企业总数的43.3%;100 个企业要求招聘对象应掌握良好的销售技巧, 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 掌握与人沟通、谈判的知识, 占企业总数的83.3%, 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企业对于市场营销基层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对于一线的销售从业人员, 企业对其专业背景要求不高, 更为重视的是从业人员是否掌握良好的销售方面的知识, 与人沟通、与客户谈判的知识以及拥有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知识素质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行业经验知识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是指从业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和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应掌握有关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消费者行为、商务谈判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从业人员应了解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行业基本的运作规律和方式。行业经验知识指的是从业人员具备的行业经验, 行业经验知识的获取依靠实践活动。相对于行业经验缺乏的从业者, 掌握一定行业经验知识的从业人员更易更快适应相关岗位, 较好地开展行业工作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更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人员的培训成本。

知识素质对于从业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专业理论知识是就业者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基础, 行业理论知识和行业经验知识是从业者在相关行业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 做出创造性业绩的重要条件。

(四) 能力素质

在120 个用人企业需求当中, 有113 个用人单位要求语言表达、谈判、协调和人际关系能力, 占企业总数的94.1%;有71 个用人单位要求具备一定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市场开拓和团队管理能力, 占总数的59.1%;有53个用人单位要求从业者服从管理, 有较强的执行力, 占用人企业总数的44.1%;有110 个用人单位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销售、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占用人企业总数的91.6%;有101 个用人企业要求从业者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 占用单位总数的84.1%, 其中50 个企业要求从业者熟悉网络营销, 熟练运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与客户交流。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 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相当多, 大体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两种。

基础能力指的是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沟通、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支撑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市场营销从业人员不可避免要从事与客户沟通说服, 产品推广介绍、解决突发事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等相关工作, 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客户沟通谈判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行业或专业工作需具备的特殊能力。市场营销工作解决的是市场问题, 市场竞争无非是服务的竞争、客户的争夺、快速开拓占领市场, 凡是能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 能提供快速周到的销售服务、比竞争对手更能发现市场机会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销售意识、顾客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市场洞察力和高度执行力。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网购时代已经来临, 更多的企业逐渐增加网络销售渠道, 必然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有较大的增长。从业人员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专业素质, 才能不断地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就业环境。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性知识以及丰富的能力素质,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四种素质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构成了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质量结构。同时, 随着时代的变化, 行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随时留意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创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改善服务, 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引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市场, 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这客观上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质量需求

参考文献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10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思考与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 本次调研背景。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属于经济管理范畴。从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从盈利组织到非盈利组织, 都离不开会计的反映和监督。现代会计在国家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发达的经济工作、科学的管理工作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和人才为之服务, 而先进的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技工会计教育的建设, 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内容与表现。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作为全省首批重点技师学院, 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会计学专业自1985年开始招生, 一直是学院经贸系的主干专业。一方面学院为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使专业发展朝着规划的方向有序推进。我院会计专业教师致力于专业发展, 潜心研究教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加强实训建设,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使我系会计从业资格一次取证率达45%以上, 远高于全国平均20%左右的合格率。为了更广泛地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与需求情况, 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以加强学院未来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 我们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查。

(二) 调研目的。

一是摸清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内涵和职业岗位群;二是分析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特征;三是提取符合该专业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典型工作任务、需开设的课程领域。

(三) 调研意义。

本次调研对于深入了解《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与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群、全面梳理企业会计专业岗位任务与综合职业能力、科学提取符合该专业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典型工作任务、扎实做好会计专业一体化课题改革试点工作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以现场采访企业实践专家、问卷调查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为主, 电话访谈、网络调研、资料查阅为辅。

(五)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苏、锡、常、沪、本地的中小型企业, 其次为我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及定岗就业学生, 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企业选取了几家中小型企业, 毕业生选取2008~2010级学生。依据调研人才类型的不同, 课题组设计了两份相应的调研表格。调研企业包括:上海远洋数据有限公司、上海飞翱集团、上海千搜网络、盐城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盐城金鹰集团等多家企业。

(六) 调研内容。

一是企业对本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二是本专业涉及的主要岗位、各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三是本专业实践专家综合职业能力及发展要求;四是企业对学校培养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建议。

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本部分的主要是就2008~2010级毕业生 (定岗就业学生) 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

(一) 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情况。

对企业规模大小分为大企业、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一是超半数学生就业的企业规模较小, 100人以下企业占到65%以上;二是中型企业占据30%;三是大企业占比较少, 为5%。对企业所处行业性质划分为行政事业、建筑业、流通业、服务业、制造业、个体等进行分析:一是服务业占据比例大, 占比55%;二是流通业占其次, 比例为30%;三是其他共占据15%。 (图1、图2)

(二)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08、09、10三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如下:一是上海、苏南地区就业的学生占比70%以上;二是本地占25%;三是其他地区5%。 (图3)

(三)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从岗位来看, 从事会计类专业比例严重不足, 统计结果如下:一是会计及会计助理两个岗位, 不到20%;二是营销、服务业、收银岗位、保管岗位较多占70%以上;三是个体或其他占70%。 (图4)

三、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一) 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 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 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发布的一项统计表明, 我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 并以每年30万户的速度递增, 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 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 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根据调查问卷与教师实地访谈的结果显示, 省内多数用人单位的经济业务发展呈现出向上的态势, 有扩大经营业务规模、扩大人才需求量的要求。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类型的岗位, 其人才需求量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 在经济形势欣欣向荣的经济大省, 我们有理由相信, 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即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二) 学历需求分析。

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 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适用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90%以上的用人单位表示会计类岗位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以上即可, 甚至有5%的用人单位表示没有学历要求, 只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熟练掌握会计操作技能, 能独立开展会计业务的人员。

(三) 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业务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1、业务素质。

财会人才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 要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业务素质的不断深化尤显重要。 (1) 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摸索, 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 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 并从严要求自己, 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 内容真实, 账目清楚, 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 广泛的知识面。企业认为仅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 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 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会计人员应是综合性的人才, 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 及时地吸收反馈。 (3) 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水平。计算机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 会计电算化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 提高了经济效率。其次, 企业认为财会人才掌握外语知识是我国财会工作与国际财会制度接轨的基础性条件, 它可以帮助我国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探讨一些可行性方法, 尽早参与国际经济事务。

2、能力要求。

(1) 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是实用性经济学科, 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熟练掌握会计操作技能, 熟练运用财务会计软件, 能独立开展会计业务; (2) 更新知识的能力。现代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科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 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头脑, 更新自身思想观念; (3)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 不仅要同本单位人员交往, 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其生存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研, 让我们了解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专业会计应注重产学研结合, 要积极探索,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进入教学过程。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等方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 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师生与岗位的结合, 教学和生产实际的结合,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 改革会计课程设置

1、根据社会需要灵活添设课程。

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 使课程结构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职业岗位需要何种知识, 就学习该种知识, 训练该种能力, 突出职业性, 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2、建立以实用性为核心的模块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要按照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针对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实行模块式教学。

(二) 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

1、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教材建设。

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师资力量编制一套实用的技工院校教材。教学中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 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 使得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清晰直观的了解,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 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还要有会计电算化的实训教材及配套的兼容性强的财务软件, 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 尤其是注重内涵建设。

创建高起点、设备新、现代化的实验室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在现有的手工会计岗位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报税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审计实训室外, 还要有一套兼容性强, 适合中小型企业生产实际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模拟实验室、成本会计实验室。总之, 要建设一个集会计、金融、税务、管理为一体的电算化综合实验室,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加大实训环节力度。

要把会计实训贯穿整个学生学习阶段, 从学习基础会计开始就要让学生接触、见识真正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 并且通过动手操作, 使其掌握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 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形式和基本内容。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复杂的经济业务中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能力。从会计电算化课程中, 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经过不断的会计实验, 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 使学生真正能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了解, 缩短学生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时间, 学院要在现有基础上, 尽可能更多地寻找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也可以与社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联办会计代理记账公司、会计服务公司。同时, 在学生定岗就业时, 要多渠道将学生安排进入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另外, 实习基地要有一定的数量。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 各单位会计部门一般不会提供专业性强的会计实习岗位, 这给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共同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引导教师兼职社会会计职务。

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会计教师可以兼职会计实际工作, 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 因而普遍缺乏会计实务工作经验, 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 所以应鼓励会计教师深入社会, 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或会计事务所中担任一定工作, 以获取实际业务经验。学校也可以成立代理记账公司,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教师在教学中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积极开展会计教学研讨活动。

经常性地开展会计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进行会计新知识的学习,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多承担课题、多撰写论文, 通过科研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多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上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 提高业务水平。

3、注重培养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骨干教师的使用上, 应以骨干教师为核心, 团结2~3位教师共同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4、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注重青年教师的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 加强青年教师的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 调整教师原有知识结构。

(四) 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 教师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 都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和讨论,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重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应从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学习作风三个方面加以培养。一是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学习意志。我院学生多数年龄偏小, 感情脆弱, 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差, 易冲动。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培养学生勤奋刻苦, 持之以恒的意志;三是学习作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 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启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于怀疑和挑战权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前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 要让学生树立竞争中谋生存, 竞争中求发展的观念。教师要积极地向学生灌输学习上要竞争优秀, 劳动中要竞争效率, 体育锻炼要竞争健将, 思想上要竞争进步, 从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 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到人才市场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就业竞争的严峻性。通过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可以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进取心, 提高竞争的勇气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张发元.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 2014.4.

[2]谭玉红.对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建议[J].职业, 2014.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11

关键词:市场需求 经贸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73-01

1 经贸类专业市场供需现状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其贸易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其中,中国出口总额达到1898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2%;中国进口总额达到1743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可见,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地不断发展,贸易市场对涉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其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因此,我国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对社会输送经贸人才数量可观。据调查,2009年人民网公布的一项统计,指出我国当前有678所本科高校,其共开设了10大类340多个专业,其中开设最多的专业为英语专业,其次为计算机,第三是法学,而国际经济与贸易则排在第四位,该专业共有384所高校开设,占了高校总数的58%。除了本科高校外,高等职业院校也有近490所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中等职业院校则有近510所院校开设。可见我国高校对于经贸专业的重视程度,高校培养经贸专业人才数量上看,每年向社会输送的经贸人才也相当可观;二是经贸学科的发展也对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使经贸专业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对经贸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挑战,使经贸学科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如经贸与电子商务、贸易与环境、经贸与标准化等问题都开始为各国相关人士所关注,并产生了一些新理论与新原则。而这些变化与发展,使经贸在务实上发生了新变革,也产生了新的贸易方式与岗位需求;三是不断增加的外贸企业也对经贸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我国进入WTO后,使国内的贸易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外贸经营权也开始从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变。自我国新外贸法颁布后,降低了外贸准入门槛,增加了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进而使经贸人才的需求增加。除了专门的外贸经营企业,一些外资企业、国内驻外机构、其他外向型机构等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加大。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将在未来5年内突破100万。

从表面上看,社会上对于经贸人才的需求在大幅度增加,且高校向社会输送的经贸人才也在相应增加,从这一点上看,我国经贸人才的供需应该达到一种平衡。但是,事实上,外贸企业对于经贸人才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系统的外贸理论知识,还有具备灵活的外贸业务应变能力,具体体现在良好的沟通组织能、扎实的业务能力、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能力等等。据2008年对我国83所高校经贸专业毕业生的一些调查显示,在进入企业能马上胜任工作的毕业生还不到10%。因此,从深层次上看,我国经贸人才供需是失衡的。而造成这种供需失衡状况的原因,一是高校经贸专业培养目标无法满足当前经贸市场的需求;二是高校经贸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还相对较为薄弱。

2 市场需求导向的经贸类专业培养模式途径

2.1 加强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高校经贸类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它在经贸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根据我国当前经贸类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来看,高校培养经贸类专业人才的教学环节已经跟不上社会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教学环节成为培养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务。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案例教学,进而使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达到资料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的目的,使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突出课程模拟。在一些如国家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国家结算等实务性课程中,可以在课内进行上机模拟的实践教学,与教学理论向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应有消化,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2.2 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地不断发展,外语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高校首先应该在经贸类专业中开设全英或双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在全英或双语教学教师的筛选中,要进行严格审查,教师要通过专业背景、学生造诣、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外语交际能力等综合指标的全面考察,为全英或双语课程教学筛选出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同时高校也要定期向国外派送青年骨干教师深造学习,并在国内外引进外语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同时也要为全英或双语教学其他方面创造条件。其次,高校对经贸类专业的教学教材方面要适当引进原文教材,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计划以及学生的外语水平,可在高年级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使用原文教材授课。

2.3 培养“复合型”经贸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国贸易市场发展迅速,贸易市场对贸易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其所需人才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有了解其他学科或行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经贸人才培养的重点。首先,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行学科内交叉,加强与货币银行、财政、投资、统计等经贸内部学科间的联系。其次,是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开设哲学、历史、政治、社会、法律等相关学科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得到提高。最后,是与理工学科的交叉。经贸专业在市场中的应用通常是依托其他行业来发挥作用,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经贸类毕业生大部分在机械、纺织、化工、电子等行业中实现贸易业务。因此,经贸人才市场对于掌握这些行业知识的经贸类人才需求较大,高校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以专题模块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各类外贸行业基础知识的覆盖,使学生对各个外贸行业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王钰,项义军.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9):120-121.

[2]方杰,李玲娣.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3-74.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 篇12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规划的“十二五”中强调了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民生, 二是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 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是每个大中城市将面临的严峻问题, 解决交通拥堵则成为每个大中城市的重要民生问题。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大运量、污染小、效率高、运行时间稳定、乘坐安全等优点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 而随之带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2015年, 长春轻轨1号线将开通试运营, 计划全线开通17个车站, 按每个轻轨车站配备站务以及票务人员20名, 则就需340名左右。此外, 还将需求大量站务人员在3号线和4号线。

把握地方轨道交通运营的发展机遇, 2011年1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约, 确定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2010年,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将为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订单培养供电与维修专业100名学生, 到2015年, 将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票务、站务等专业为企业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特点

1. 政府主导型为主。当前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是由政府出面规划负责进行的, 在建设中也是由政府组织负责资金的筹措, 工程的实施和建成后的运营工作。

2. 轨道交通线路既没有形成网络, 也未和现有的公交系统, 大交通系统形成联系, 无缝连接的综合运输体系, 基本上是单线路方式行驶。

3. 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和设备需求主要是靠从国外引进, 轨道交通车辆和信号在国产化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国产化率比较低。

4. 从资金角度上来分析市场上融资的少, 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

三、企业调研的主要内容

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企业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

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 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为使所制定的2013版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 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专业团队采用访谈、网络交流、专题研讨、问卷等形式, 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专家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专业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 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上都很短缺, 在规划、建设、运营、经营等各环节都缺乏高素质的群体, 对相关岗位需求旺盛。

长春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综合规划中确定:市区基本建立以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长春市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主要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的。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5条放射线为地铁线 (1、2、5、6、7号线) 和2条半环线为轻轨线 (3、4号线) 组成放射式的线网。线网总长度256.9公里, 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0.38公里/平方公里, 核心城区线网密度为1.18公里/平方公里。

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 轨道交通的职工配置为每公里16名职工, 按技能型人才占职工的2/3计算, 届时仅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就需技能型人才1909人。加上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规划目标, 必将带来对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

六、学校毕业生从业的岗位群及岗位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设施, 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 具备客运组织与服务、接发列车、调车及列车调度指挥能力,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根据调研, 企业反映目前毕业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有:忠诚度和专一性、吃苦耐劳精神、分析批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 建议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使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企业调研分析

结合专业调研分析结果, 由学院领导、企业工程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 结合学院和本专业的师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和专业发展规划, 调研结果的基础研究讨论, 确定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标准。

调研中总结企业员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高级管理人员;二是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是高级技能人员;第四部分是普通工人和后勤保障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就是高技能人员。先进制造技术企业这部分人才的比例越高, 其企业运营成本越低, 效益效率越高。

综上, 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服务于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和轨道车辆生产行业, 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八、结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量的不断高涨, 各校纷纷开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主要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人员的配备标准, 每一公里轨道交通线路, 至少需要60名轨道交通专业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 约需要各类专门人员1000余人。由此可见, 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 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状况的了解。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适合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 以及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建议, 为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学生就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专业定位,行业现状,职业岗位,课程标准开发,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1) .

[2]招晓菊, 李健艺, 葛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4) .

[3]徐淑华, 马艳, 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12) .

[4]姚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J].中国有色金属, 2010 (5) .

上一篇:智能单元下一篇:关键字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