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学生

2024-09-19

翻译专业学生(精选12篇)

翻译专业学生 篇1

1背景

(1) 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市场现状

根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翻译人员不足3万;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的人数为2.7万余人;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足万人。另外, 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大多数是无翻译专业资格的兼职者, 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翻译行业的现状与窘境》)

这样一支力量相对薄弱 (人数、翻译能力) 的翻译队伍难以适应国内各行业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实施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此可见, 目前专业的高素质翻译人才较为缺乏, 是翻译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产生, 与翻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2) 翻译专业发展沿革

到2014年, 全国有152所学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拥有在校人数14693人, 有206所学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在校MTI学生20257人, 目前全国在读的翻译学研究以及和翻译学研究相关的博士研究生人数大约在90人左右。从数字上来看, 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取得较大的成就。

但是目前, 中国在读的外语本科生人数接近80万人, 其中58.7万人在读英语本科专业, 14693名学翻译专业的学生和接近80万人的学外语专业人才相比, 还是非常小的一个比例。 (中国翻译协会)

针对以上现实, 在我们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专业学生自身的职业诉求是什么?他们将来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能否充实我国专业翻译人才储备?

2前期调查

为了解在读翻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985”、“211”、普通一本高校、二本三本学校以及高职高专的翻译 (英语) 专业学生, 通过纸质问卷及在线问卷的方式, 共收回1248份有效问卷。

通过这些问卷, 我们大体知道了现今在读翻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 58%的学生已有职业规划, 67%的学生关注过目前的就业形势或信息, 但只有4%的学生认为翻译专业的就业形势乐观,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形势一般, 但能找到工作。而在对本科毕业后的规划, 只有22.6%的同学打算参加工作, 其他则决定读研或出国深造。尽管对翻译专业的就业形势普遍消极, 但大多数同学对将来从事工作的期望却并不低, 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 52%希望在东部沿海城市工作, 24%希望在北上广工作, 近一半的同学对刚就职时月薪的期望在5000元以上。可是在所事工作与翻译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上, 仅有12%的同学希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专业完全匹配。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知, 翻译专业学生对今后的就业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职业规划也关注着现今的就业市场, 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选择本科毕业后工作的只占两成, 尽管如此, 大多数同学对将来从事的工作仍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在2013年底知名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布的全国城市大学毕业生收入排行中, 尽管上海、深圳、北京位列前三, 排行第一的上海的2010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也仅为3869元。现实与理想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3基本原因探究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不愿将从事翻译行业纳入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中的翻译专业学生并不是少数, 而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 学生们所在的学校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规划有一定影响。在参加调查的学生群体中, 既有来自国内知名语言类学校的学生, 也有来自师范类、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相比之下, 从语言类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毕业后投身于翻译行业。而师范类院校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则更愿意从事教育机构的培训工作, 财经类院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则更多地会选择从事与专业并不相关, 或与第二学位挂钩的工作。

其次, 学校教育和市场人才需求有一定脱节可能也会导致翻译专业毕业生求职不利, 从而使他们离开翻译行业转投其他行业。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 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 将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和翻译赏析作为主要内容, 花了大量的精力在类似的课程上, 而对于机械翻译、法律翻译等非文学类的翻译则是带过, 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非文学类翻译的课程设置, 有的学校甚至将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简单地等同起来。

而在翻译实践中, 根据国内某著名翻译公司的数据显示, 在该公司平时所接取的翻译任务中, 非文学类翻译, 如法律文件、机械说明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百分之八十, 文学类翻译则仅仅占了很小的比重。

学校的教育偏向于理论性、研究性, 而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却更需要翻译类专业学生们接触他们不熟悉, 甚至根本不了解的内容, 这也为翻译专业学生在翻译行业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最后, 学生们自我定位过高也是导致如今现象的一部分原因。部分学生对翻译行业不够了解, 或者是了解翻译行业, 但由于认为薪水不符合自我的预期所以不愿从事。还有学生认为翻译工作的发展空间太小, 因此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4建议解决方案

(1) 各个高校应该面向学科建设中国翻译教育

根据当前翻译学科建设成果和现状, 加强翻译学学科建设, 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制, 仲伟合教授提出从三个方面完成:首先完善中国翻译教育教学体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但是高层次的翻译专业人才、高端的能够承担译审工作的, 不足千人。下一步应该论证、设置DTA, 即翻译专业博士, 逐步完善中国的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其次, 深化学科建设内涵,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科建设, 完善课程设置, 推进教材编写, 注重教师培养包括建立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和师资培训班在内的教师教育平台, 建设由学术研究团队、高级教授团队、人才管理团队组成的人才培养团队。 (中国翻译协会) 加强校校协同, 根据调查结果, 师范类和财经类学校的翻译教学应加大同知名语言类学校的联系, 取其长处, 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独特性, 发挥自己学校长处, 资源共享。

(2) 学界和业界应该加强合作, 翻译行业、协会与高等学校多方位合作, 校企协同, 共同促进中国翻译教育的发展。让翻译行业参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制定, 和高校一起共建实习基地以及教学平台, 比如武汉传神翻译公司同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系长期合作, 建立了实习基地, 有助于学生的翻译实习;翻译以及语言相关行业应该制定并推行行业规范, 协调高校、企业、政府、相关管理以及政策制定部门之间的关系;负责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 除在培养学术性翻译人才方面继续大力投入, 还应重点培养应用型职业翻译人才和高级翻译管理人才, 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人才。各高校还要关注翻译技术、本地化和行业的最新发展, 并融合到翻译教育教学过程中。

(3) 翻译专业学生应该对自我能力形成清楚认识, 学会自主了解市场行情和自我调解, 切忌自视过高或自愧不如。

深入市场, 了解需求和竞争, 抓准自己定位, 同时考虑影响就业的多方因素, 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建议在做出职业选择时, 结合国家政策、区域特色、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个人长处和兴趣、未来发展方向和师长意见来选择。当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青年, 在做出职业选择时, 不仅要考虑个人, 还应该考虑到社会国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思想, 努力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想。 (人民网)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从学生个人及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了导致现今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缺乏窘境的原因, 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翻译人才,职业规划,缺乏

参考文献

[1]http://www.sirtrans.com/html/77.html《翻译行业的现状与窘境》

[2]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4-08/06/content_7121590.htm中国翻译协会

[3]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801/c172318-25387063.html人民网

翻译专业学生 篇2

ConventionalWastewaterTreatmentProcesses

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包含有初步处理过程(抽水、格栅和粗砂去除);用来去除重颗粒和漂浮物质的初级沉淀;用来产生代谢变化,絮凝胶质的、溶解的有机物的二次生物曝气。这些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逐渐增厚并且被加工以待最终的处理。

接下来的初步处理工艺可以用在市政污水的处理中:粗格栅、中级格栅、破碎、流量监测、泵送、粗砂去除、预曝气、浮选、絮凝和化学处理,最后三个处理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并不常见。这些实践应用常取决于市政污水中的工业污染物。浮选则是用来去除细小的悬浮物、油脂和脂类,在单独的处理单元或预曝气池中也被用来去除粗砂。如果石油工厂和肉类加工厂对排出的污水进行了充分的预处理,在市政污水处理设备中则不需要浮选处理单元。无论是否添加化学药剂,絮凝都可以用在高强度的市政污水处理中,用来增强初级去除的效果和阻止在二级处理过程中出现过多的沉降。在源水中加氯可以用来控制气味和提高污水沉淀的效果。

初级处理工艺则是沉淀。在日常使用中,尽管,沉淀这个术语包含初步的处理工艺。所有的大型市政水厂均对源水进行沉淀处理且必须用于滴滤之前。完全混合的活性污泥工艺可以用来处理未沉淀的源污水;然而,由于污泥处理和运营的费用问题,导致在小型的自治市区这个方法受到限制。

初级沉淀可以去除源污水中30%~50%的悬浮颗粒。剩余的有机

物则通过二级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滴滤、生物塔滤工艺来去除,使有机物残留量达到出水水质要求。在活性污泥法中,污水被源源不断地通到曝气池中,在这里微生物合成有机物。这些产生的微生物絮状物在最后的澄清池中的静水条件下从曝气混合液中沉淀出来,并回流到曝气池。水厂的出水来自于二次沉淀中的上层澄清液。液体曝气的优势在于:高的BOD去除效果、高强度污水处理的能力、水厂更换先进处理工艺的未来使用适应性。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运作控制是必须的,震动负荷会扰乱生物处理过程的稳定性,持续的水力和有机超负荷会导致处理过程的失败。

初级沉淀和二次生物絮凝过程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浓缩成远远少于污水中需要处理体积的污泥。但是积累污泥的处理是污水处理厂主要的费用资金。污泥工艺设备的建造更是占污水厂建造费用的将近三分之一。

图3-4接下来描述了回收、存放和浓缩来自沉淀池中的源水污泥的方案。来自于滴滤出水澄清池中的沉淀固体颗粒通常回流到水厂头部配合初级污泥处理过程。源水沉淀物会储存在初级沉淀池直到被处理或泵送到存储池中进行储存。在处理之前,取出的污泥可能会在重力浓缩池中进行浓缩。在图3-4的底部显示,取出后的活性污泥和初次残留的活性污泥进行混合。在这套系统中,通常会沿着浓缩池布置贮存池。在处理之前,剩余活性污泥可能会单独浓缩或混合污泥一起浓缩。

通常可选用的源污泥处理工艺有:厌氧消化、真空或有压过滤机

械脱水。离心法和湿式燃烧法则通常不使用。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有:垃圾堆填埋法、用于土地调节剂的生产、海洋倾倒。对于沿海城市,海洋倾倒通常是最经济的;如果填埋场地允许的话,填埋也常被使用的。对于城市化的地区来说,尽管焚烧花费很大,但却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对于一个市政污水处理厂来说,所有可能的污泥处理工艺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考虑。所选择的方法必须是最经济的,如果能对环境状况予以适当关注,那就最好了。这些因素必须考虑进去:运输污泥穿过居民区、填埋区域的未来使用、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其他潜在的公共健康危害和美观。

翻译专业学生 篇3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于具备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未来的交际中对英语的运用游刃有余,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常见的翻译错误,总结出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升翻译能力的对策,旨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 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0-02

翻译是一种包括思维参与在内的语言活动,其中涉及两种语言和各种知识及技巧,需要将一种语言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情感、潜在态度、内容以及风格等用另一种语言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形式表达出来[1]。

一、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及翻译教学现状

(一)英汉语言差异的盲区造成乱译

英汉翻译主要涉及到词与句的翻译。根据经验分析,在词汇层面上,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单个单词或是短语的含义,比如“大雪”汉译英为“heavy snow”;“a family tree”英译汉为“家谱”,但是还有部分学生采用直译导致译文出错,则把前者译为“big snow”,后者译为“一棵家庭树”。在句子层面上,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擅长句式的翻译,汉译英时发现汉语式英语比较明显,比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玩游戏。”汉译英为“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like playing games.”,这明显是一个病句,英语语法上是说不通的,应该去掉引导词“There are”只剩下一个谓语动词才对。再如,有些学生把“I wont go there unless you go,too”按照句子顺序英译汉为“我不去,除非你也去。”这不太符合汉语的语序,句意表达不清晰,易产生歧义[2]。因汉语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等进行排列的,故译为“你不去,我也不去”较为合理。这不同于比较灵活的英语语序,状语部分可前可后。由此可见,学生是因没有掌握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他们就会依据已掌握的,有限的经验或知识来推断原语句的语义,从而使得译句偏离了本来意思。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障碍导致误译

英汉文化差异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难”的重要原因。由于中西方生存条件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a Dear John letter”,大部分同学将这个短语错译成了“一封给亲爱的约翰的信”,这是个典型的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非语言错误。其实“Dear John letter”这个典故源于二战时期,一般是指女性写给男性的绝交信。汉语文化学习者因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故在翻译过程中较容易遇到障碍。

再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询问对方姓名的问句“您贵姓?”我们中国人为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常在其姓前加上一个“贵”字,属于一种文化习惯,可英语中并无此说法。在问卷中,近一半的学生将“贵”直译成“honor-able”,则全句译成“What is your honorable name?”这对西方人来说会感觉很别扭,因在英语中,通常直译成“What is your name?”或“May I know your name,please?”或“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即可。显而易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要想翻译出准确地道的译文也是不可能的[3]。

(三)语言功底的薄弱使句子翻译刻板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句子翻译过于死板。很多大学生对于英语长句子、长对话的翻译,出现了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的尴尬情况。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英译汉句子“They have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gardening.”在问卷调查中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它翻译成“他们发展了一个兴趣在园艺上。”从这个句子的翻译便能够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某个单词的时候虽然很准确,但是却是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4]。这种翻译方式很刻板,很容易导致翻译的语句语义不通顺、不流畅,缺少修饰词的应用,这不符合汉语的惯用方法。其中,通过全面分析判断,巧妙应用翻译技巧,并将语序进行合理调整来组织语言,将其翻译成为:“他们开始对园艺产生兴趣”。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汉语的翻译习惯。

再例如,用汉语直接翻译成为英语时,如“他能吃能睡”,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學生将其直接翻译成为:“He can eat and sleep”,这样便难以将原来句子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而这句话的真正中心思想是:“他的身体非常健康,什么毛病都没有”。因此,在采取直译法的时候,便可以翻译成为“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这样便能够让翻译的语句更地道,更能够凸显出英语原文的意思。从这里便可以清晰的看出,古板生硬的翻译不但难以让别人理解,甚至还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从而不利于英语翻译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翻译的思维能力

1.准确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英语语言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只有深入全面的掌握了英汉语言在词与句方面的差异性,才能够形成基本的英汉双语翻译思维能力。其中,词汇方面,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称和平衡性,而英语词汇在应用过程中则并不注重对称性,而更加重视英语单词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例如,汉语中的“天生丽质”这个词语则可以直接翻译成为英语:“beautiful”。在句子方面,英语侧重于突出主语部分,而汉语则侧重于突出主题内容。但是,英语句子一般常常会用到无灵主语,但是汉语则常常会用到有灵主语;在采用英语单词组合句子的过程中多以静态形式出现,而汉语在叙述过程中多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英语句子在组合中存在多个透视焦点,而句式呈树式结构。汉语在组句过程中所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其句式主要呈竹式结构。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便需要全方面认识到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6]。

2.重点培养英语思维

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汉翻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双语翻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思维是英语翻译学习的重要基础。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学生的漢语思维形成则更容易把握,但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则更是重点内容。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语感是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的重要前提,可以指导学生从模仿单词、句子入手,尽量多听一听英美人士的讲话,坚持每天看一部英文电影,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还需要指导学生加强英语背诵,通过背诵大量的英文句子和课文,有利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大量的英语信息,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其次,准确抓住语言交际的机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个用英语交际的场合,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动机和意识,积极应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其中,不但需要重视个人用英语说话的内容,还需要重视用英语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从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在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萌发英语思维。

(二)掌握翻译技巧及方法

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所掌握的抽象的翻译理论知识较少,所以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便需要指导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如词汇的移植法、增词法与减词法、词类的转换法、反译法、分译法和释义法等,以及在翻译句子过程中所应用的词序调整法和语态转化法等。其中,在翻译常用的习语时,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主要使用的是异化法、归化法、折中法和略译法等。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句子而定。同时,词和句的翻译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侧重于专项练习,有利于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结论

总之,在现代国际化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全面分析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对策,有利于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翻译技能,从而有效实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武光军.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学习观念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外语界,2013(01):72-78.

[2]武新宇.探究式学习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水平的可行性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4(09):78-79.

[3]吴阿妮.思辨性阅读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09):112-113.

[4]蔡立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探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40-41.

[5]张毅.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0):102-104.

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素质的培养 篇4

1. 词类转换

英语口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就是词类的转换。比较常见的是介词、名词、形容词等在翻译时通常转换成动词或者其他词类。例如, His weariness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名词转译为动词) 他感到疲倦, 因此下决心, 一遇到荫凉处, 便坐下来休息。“his weariness”含有主谓逻辑关系, 可改作“he felt weary”后再翻译成汉语句子。

2. 词汇增加

由于英语中有些完整的意思可以只通过一个单词或词组表达出来, 但翻译中, 如果仅仅翻译这些词很可能会导致语义表达不清, 就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词汇, 使译文更清楚。例如, After all preparations were made, the planes were flown cr0ss the U.S.A to San Francisco. (所有工作准备好以后, 飞机就飞越美国去旧金山。) 解析:句中preparations是动词prepare的名词形式。故应译为:所有工作准备好以后, 飞机就飞越美国去旧金山。

二、口头复述能力训练

口头复述是英语教师常用的一种练习手段, 但在不同思想指导下复述练习的目的和方法是不同的。比如, 教师要求学生对一段英文进行复述可能是要求学生对某些特定的词汇或句型进一步巩固, 或是通过课文的复述加强学生的一般表达能力。这种练习应该让学生听或阅读较长的材料, 使学生无法注意语言本身, 因为翻译训练的一个关键就是使学生领会听的对象不是语言的外壳, 而是语言的意义。正如北京语言大学的刘和平教授指出:“不仅不能记笔记, 而且还可以从母语到母语, 从外语到外语, 暂时避开翻译, 尽量让学员记忆贮存信息内容。尤其提醒学员要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强调内容的逻辑性。”

三、提高自身基本素养

基本素养是指翻译者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条件, 除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翻译者还需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应用能力和较高的汉语文化修养。能否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与这两方面的素养高低密不可分。基础一定要牢固, 与此同时扩大词汇量, 丰富阅读知识。听、说、读、写、译同时进行比单攻翻译能更快提高英语水平。在汉语文化修养方面, 应注意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做到多阅读、多写作。

四、在翻译实践中锤炼

翻译是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实践性是它的一大特点, 不通过大量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是无法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的。初学者可以先找一些难度符合自身水平并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首先分析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到位, 其次对照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找到自身的不足所在。勤加练习, 不断积累, 口语翻译一定会大有长进。

五、注意力与反应能力的训练

口译员需要很好的反应能力, 这种能力显然不能在口译课堂中得到充分地训练。在口译的环境中, 要听, 要分析, 还要说, 在同声传译中这些任务同时进行, 就显得更加紧迫。所以口译员需要训练自己注意力的稳定性, 做到长时间全神贯注, 使自己进入良好的听的状态。在课堂中, 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一个同学发言, 很多同学都不注意听。这其实正是训练注意力稳定性的好时机。我们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注意力分配练习, 因为口译需要译员在同一时间完成多项工作, 如果没有一定的训练, 那么即使听清楚, 也没有精力进行分析整理或同声表述。有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英语接龙游戏, 这就是训练注意力和反应能力的好方法。

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 英语口语的翻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对英语口语教学开始重视, 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事实上, 这些问题并不只在于教师, 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交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翻译语言的环境, 帮助他们突破心理障碍, 激发兴趣, 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蔡苏勤.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3) .

翻译专业学生 篇5

把学校逛一圈真的挺累人的,还好我们选了个好日子,没有似火骄阳,微风习习,莲花飘香。虽然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校园,但是要让你讲讲她的历史、文化,还真的有点难度。所以我们十五个人共同合作,明确分工,而且在导师陪同我们实习之前,我们早已经把学校逛了好几遍,实战演练了好几回合。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临场还是有几分紧张。最欠火候的地方是我们太嫩了,一点也没有导游的气场。导师说这个实习不仅仅是锻炼我们的英文水平,更是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干一样就要像一样,要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导游。其次,我们的线路设计有些不合理,走了很多回头路,这样子很容易引起游客们的不满。我们只顾着介绍景点,也不关心游客走了那么久累不累、渴不渴,不问问人有没有人想去洗手间,太不人性化了。

这次实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虽然旅程很长、而且景点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新鲜感,但是我们依旧一路欢声笑语。同时,这次实习也加深了我们对学校的了解。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英语,马上就大三了,可是我们还存在着语音语调的问题。导师还当众说我的发音很土,好丢人啊。虽然说内容为王,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是个门面,口语之于英文就像书写之于作文。我真的好惭愧,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连简单的发音也发不标准。我的口语问题早在大一时就被发现了,不过一直没有采取拯救行动,现在真要高度重视了,否则大学四年毕业了,还是一口土土的英文。很多东西,用中文表达出来毫无压力,可是用到英文就发愁了,词汇不足、表达不清晰、反应不够迅速。

导师说这次实习是他们共同精心策划的,并且和很多企业一起商讨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的人才。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要运用。企业希望我们一毕业就能为他们所用,他们不愿意多花精力和时间来锻炼我们。天下老板一般黑呀!不过这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技能,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我们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不浪费光阴,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个大学生都在学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我该如何立足?我正在寻找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只要专业技能够硬够强,一定会有自己的舞台。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只有足够的input,才能output。

篇二:大学生翻译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两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事无大小,自己都倾力而为,在这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韧劲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的关系,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基本的理解,丰富了我的用运能力,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领导老师们,感谢你们这么多天的照顾和帮助。相信这次珍贵的实习经历会一直伴随着我以后的工作生活。我会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懂得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

篇三:大学生翻译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作为一名商务俄语专业的学生。我的工作内容是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将在报告中首先讲述我在实习期间积累的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所在工作的地方是边疆一带,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非常忙,感觉很累。很耗时间,第一天腰酸背痛的。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学习很多知识。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有空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我现在上班近两个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月中,曾有几次想过干完一个月不干了。

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不然,想念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翻译专业学生 篇6

【关键词】翻译教学体系 翻译策略 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修订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从三个层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要求:一般要求为“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高要求为“……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更高要求为:“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

二、理论背景

翻译策略的定义及类别。Wilss指出,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把源语文本转换为目标语文本时采纳的步骤”。Jaaskelainen曾指出,翻译策略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自认为要达到的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法。翻译策略的研究离不开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每个学派都有区别于别的学派的翻译策略。方梦之根据历史形成、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向把翻译策略分为三类:传统型翻译策略、理论型翻译策略(含语言学派策略、文化学派策略、目的论策略)和实践型翻译策略。其中传统型翻译策略指直译、意译和音译;语言学派策略包括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以及语用翻译法;文化学派策略则包含改写、归化、异化、阻抗、创译、文化移植、同化等翻译策略;目的论翻译策略包含纪实性翻译与工具性翻译、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实践型翻译策略则含有解释性翻译、深度翻译等。

三、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研究使用的翻译文本为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三单元课后汉译英翻译练习,使用批改网收集译文,并参考其依据参考译文自动打分的结果对译文按分数从高至低排序编号。本次最高分为86.4分,最低分为65.5分。第三版《读写教程》于2015年付印使用,改变了第二版《读写教程》课后单句翻译练习的形式,采用了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考试题型,即段落翻译的形式,内容多为丝绸之路、书法、刺绣、孝道等中国特色文化概念,句式多样,适于整体研究学生在段落翻译时采取的各种策略。

参与此次翻译练习的研究对象为本校2015级戏剧影视文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共134人提交了译文,去除重复,共计125份有效译文。

本次研究在于通过学生真实翻译练习案例考察学生在未接受系统翻译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采取的各种翻译方法,并基于此考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重点关注的翻译理念与方法,进而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同时也为我校后续高级英语阅读与翻译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证支撑。

四、翻译策略分析

1.合译与增译。源文本第一句为:“孝道(filial piety)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本句为段首,使用了总结性语言,概括了“孝道”的特征。在句法上直接对应英文的主-系-表句型,所以大部分同学(93.6 %)采取了语义翻译的方式,即译文保留原文语序,如“3. Filial piety is essential code of ethics of Chinese ancient society.”。参考译文也是采取了此种翻译模式,即“Filial piety is the basic code of ethic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值得注意的是,参考批改网自动打分系统的结果,本次高分段(高分段:82.5-86.5)译文在翻译本句时有明显的句型调整,体现了交际翻译的特点。125份译文中有5份译文将原文第一句与第二句合并翻译,分别采取了同位语从句、分词与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形式。此外另有3份译文使用了主语从句与强调句型的形式,是增译法的体现。

2.主动与被动的调整。原文第二句为中文里常见的把字句,暗含主动与被动关系,既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把孝道视为”,也可以理解为“孝道被中国人视为”。两种理解方式可以体现在学生的译文中。经统计,排除句法错误严重的三份译文之后,余下的122份译文中,仅有11份译文(9%)将原文第二句译为被动句,即将“孝道”作为句子主语处理。而这11份译文里,9份译文是因为处于复合句中,为了与前句主语一致而进行的句法调整,权且称之为被动性句法调整;仅有2份明显体现出译者的参与,即将第二句的主语特意调整为“孝道”,而非原文中的“中国人”,权且称之为主动性句法调整。此外111份(91%)译文保留了原文语序,采取了语义翻译模式。

五、总结

本文对1,2份段落汉译英文本进行了详细分析,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选择倾向。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翻译时主要采取了语义翻译模式,尤其是在处理汉语中含有明显的主被动关系的把字句及含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的句子时,皆有60%以上的同学使用语义翻译模式,仅在翻译汉语长定语时,大部分同学的译文体现出交际翻译方法。此外,不足10%的大学生采取了增译、合译、主被动转换等技巧。虽然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的优劣无法直接进行对比,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翻译时均偏向语义翻译模式体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对翻译理论、策略、技巧等知识的忽视。而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在未来提升大学生翻译能力这一关键性英语应用能力时,对其进行系统的翻译知识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翻译专业学生 篇7

1 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提高本科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论文, 发现绝大多数论文主要着眼于听、说、读、写方面。我们也重点研读了有关提升本科学生翻译能力的文献, 发现不少论文研究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 而有关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文章却是近几年才逐渐多起来。比如朱旭双写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考” (2014年) , 张海红写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技巧教学” (2014年) , 郑阳、耿艳萍写的“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策略改革建议——针对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变革下的翻译改革” (2014年) , 还有讨论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实践创新的、翻译策略技巧的, 有讨论翻译能力欠缺的, 有讨论高职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 有讨论语法教学对大学生翻译能力提高实施策略的。但是, 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重要的输出能力——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学生翻译能力提升必要性、翻译能力培养的对策还应该引起大学英语教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2 学生翻译能力现状及欠佳的原因

2.1 英语翻译教学方法陈旧

很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基本以“学生先做, 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导致学生在日常考试中出现死记硬背答案的情况, 或者在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生编乱凑、望文生义的情况。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精髓, 学生英语翻译水平也未出现特别大的提高。

2.2 词义理解不准确

在翻译过程中, 词义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学生由于基本功欠缺, 有时难以准确把握词义, 因为词汇的意义本身十分复杂。例如:有学生把He is the last the man to do it.直译为“他是最后一个做这件事的人”。这种逐字逐句套用原文结构, 导致译文不准确, 正确译文应该是“他绝对不会干那事”。又如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shopping online is here to stay一句中, 如果把here to stay译为“待在这里”就太死译, 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应该引申为“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能够充分传递原文信息。

2.3 望文生义

在翻译错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望文生义, 例如:white wine不是“白酒”而是“白葡萄酒”;short drink不是“少量酒”而是“浓酒”。Nobody is too foolish this day不是“这一天没有人太愚蠢”, 而是指“这一天无论谁怎样愚蠢都不过分”。That’s not half bad不是指“那不太好”, 而是指“那一点也不坏”或“那好极了”;She did not marry him because she loved him不是指“她没有和他结婚, 因为她爱他”, 而是指“她并不是因为爱他才和他结婚”, 如此等等。

2.4 长句翻译错误

英语长句的特点主要有:结构错综复杂、逻辑性较强、层次及附加成分颇多。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显得非常有难度。比如, For the next 20 years, the curiosity that was sparked by wanting to know what controlled the compass needle and his persistence to keep pushing for the simple answers led him to connect space and time and find a new state of matter.译文:在随后的20年里, 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控制指南针所激发的好奇心和追求简单答案的坚持, 引导他将空间与时间联系起来, 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这个句子主干部分是the curiosity and his persistence led him to connect and find...。如果主干部分找不出来, 就会出现误译的情况, 就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2.5 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镜子。译者不仅要了解源语文化, 还要了解接受语的文化。而学生相关的文学、历史、宗教、习俗和社会等背景文化知识相当缺乏, 在遇到有关文化因素的翻译时, 就显得无从下手或者随便乱译, 例如:汉语“蓝眼睛”含义是foreigner;英语blue-eyed并非“外国人”, 而是“受宠爱”;“他们是亲家”应该翻译成Their children are married。

3 提升翻译教学水平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合作日益频繁, 各行各业对于精通英汉互译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英汉互译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汉语言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学生能够胜任今后国际交流的工作需要, 拓展自己的职业空间。另外, 如果学生将来继续深造, 比如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翻译能力的提升在研究国际前沿文献, 参加国际会议方面都将大有裨益。

3.2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是一种技能, 又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涉及广泛的文化交流手段。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简单转换, 更是对源语信息理解分析并转化成目标语言的过程。一般来讲, 阅读理解能力越强, 语言转换过程中信息的流失越少, 越能充分传达原文意思。反过来, 有针对性的翻译训练无疑能使学生灵敏地、准确地捕捉信息,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和翻译都是表达思想, 两者都要重视选词造句, 并按照一定的语法和逻辑关系形成语篇。系统的翻译实践训练能使学生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结构、思维以及表达方式差异, 并能增加学生词汇量,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学生逐渐掌握英语语言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而翻译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和优化这一过程。

4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对策

4.1 改革大学英语课程和教材

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就要加大翻译课程的力度。可以在精读课上多增加一些翻译模块的讲解和练习, 或者将翻译单独列为一门课程, 系统地介绍翻译理论和策略, 结合实践训练, 让学生真正学到翻译的精髓, 掌握规律性的方法技巧。另外, 教材也很关键。高校教师应该总结以往翻译教材的经验和不足, 立足社会发展形势, 编写适合社会需要的翻译教材, 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4.2 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翻译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涉及跨语言交际的教学活动, 对授课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阅读翻译书籍, 熟知各种翻译方法, 并且应该知道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或者几种翻译方法合用。教师还应加强翻译练习, 自觉提高自身的翻译实践能力, 参加专业教学培训, 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大学英语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包括的范围很广, 可以是翻译教学模式研究、教材建设、课程体系研究, 也可以是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翻译测试研究等。

4.3 加强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突出翻译实践训练

翻译技能训练应结合翻译实践来进行, 教师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教会学生主要的翻译技巧。英语翻译的一切, 理论、方法和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英语、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在语法、句法等方面有诸多差异。比如,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英语句长复杂, 汉语句短简练;英语多被动语态, 汉语多主动语态;英语重心在前, 汉语重心在后;英语多替换, 汉语多重复;等等。词汇方面包括词义选择、词义转换、补词、词语省略, 词语重复等;句子结构方面包括顺译法与逆译法、从句前置、归纳法、分句法、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转换等。在翻译方法和技巧训练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理解分析总体了解原文, 因此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翻译技能训练的重要方面。在表达转换重现原文阶段, 教师也可以列出学生的一些错误例句并进行分析, 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 应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 培养他们的敏锐意识。翻译实践应该让学生接触多种翻译文体材料, 比如旅游翻译、广告翻译、合同翻译、说明书翻译、宣传材料翻译、文学翻译, 等等。

4.4 发挥媒体网络的作用

现代科技发达, 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资讯非常丰富, 有各种各样的题材, 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包括政治、经济、风俗、传统、宗教、社会热点, 等等。网络上也有很多英美影视剧,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影视材料了解英美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的文化学习和语言输入对翻译大有帮助。教师还应该对英语翻译软件、翻译语料库以及翻译论坛等进行有效利用, 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英汉互译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热情。比如,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提供Google等比较好的英语翻译软件, 笔者推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发的全国公示语翻译语料库, 将翻译教学课件放到网络学堂, 并在班级网络讨论版中创建英汉互译交流论坛, 由此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进而提高其英汉互译能力。

4.5 学生主动提高知识文化修养

学生要提高译者自身的知识修养, 应该苦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学生们应掌握英汉语词汇篇章的基本知识, 要努力排除思维差异对翻译的消极干扰, 有意识地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使译文具有与原作不相上下的艺术价值, 还要善于把握原文的神韵和精髓, 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学生尤其要加强本族语语言文化的深造, 提高母语运用表达能力。身处母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大多怠慢了母语的学习, 对母语学习不以为然, 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 认为语文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事实上, 这正是学生翻译能力的薄弱环节。在缺乏深厚母语语言文化底蕴的情况下, 进行英汉语互译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实际上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 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另外, 学生还应该勤于翻译实践, 努力提高翻译水平, 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对外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

5 结束语

总之,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双语文化意识, 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 提升英汉互译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自身发展有好处, 还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以及传播中国文化, 提升中国软实力。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逐渐改革, 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bout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1.

[2]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5]朱旭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7) .

[6]张海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技巧教学[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 (3) .

翻译专业学生 篇8

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 不同的研究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具有不用的理解。语言学习策略的普遍定义是“为促进母语或外语学习, 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这个概念强调两点:第一, 使用学习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第二, 语言学习策略的本质是行为, 而不是学习者的思维, 这些行为可以是心理上的, 也可以是觉察到的。

翻译通常定义为传达意义和传递信息, 同时翻译也可以定义为外语学习的一种策略。在本调查中, 翻译被理解为是用汉语作为工具, 记忆和产出英语, 这包括在词和句法的层面, 同时英汉间可以相互转换。人们普遍觉得母语依赖, 是干扰英语学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母语的运用将会加大学习者的母语干扰 (Hameed, 1999) 。

翻译作为一种学习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国内, 对翻译作为一种学习策略细致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利用调查问卷调查分析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利用翻译学习英语的状况, 以期能发现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翻译, 同时探讨了翻译策略和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对象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时间为2007年4月上旬。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民族。第二部分所列调查项目是翻译策略。调查所设项目Posen liao (2002) 翻译策略使用目录, 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对个别题目进行了修订, 同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分析, Cronbach’s Alpha达到了0.817, 达到了较高的信度, 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共28个问题, 其选项有5个:①完全或者几乎完全不适合我;②通常不适合我;③有时适合我;④通常适合我;⑤完全或者几乎完全适合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在5个选项中选1个, 每个选项的数字都表示一个相应的分值。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5级的54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4份, 由于民族差异等原因, 实际收回50份。此外, 本研究还要探求翻译策略和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 英语成绩是由学生期末考试的精读课、语法课、口语课等专业课的平均分来决定的。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所收回的试卷进行细致的整理, 并将全部数据进行编码, 然后运用SPSS10.0进行数据录入, 处理和分析。被试者对翻译的观念的选项进行选择, Likert的五分测量制, 从1到5 代表了被试者对题目所表达的观念从完全或者几乎完全不适合到完全或者几乎完全适合。根据Oxford的方法, 平均数代表了学习策略使用的频率。当平均数是1.0~1.4, 这意味着从来不使用这种学习策略;如果平均数为 1.5~2.4 这意味着很少使用这种学习策略;如果平均数为2.5~3.4这意味着有时使用这种学习策略;3.5~4.0代表经常使用这种学习策略;.4.5~5.0 代表总是使用这种学习策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总的观念的平均分为2.85, 处于中等水平, 说明学生有时使用翻译策略。在表1的28个题目中, 只有题目4、17的平均数达到了3.5以上, 分别为3.54和3.76, 说明学生经常使用翻译在帮助英语写作,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使用英汉词典来学习英语。题目2、6、7、8、19、22、24的平均数都在2.5以下, 说明学生很少使用这些策略:即学生在英语学习“听”这个环节中对翻译的使用很少。他们不认同文曲星或电子词典来学习英语。题目1、4、5、12、13、14、15、16的平均分都在3.0以上, 说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使用翻译来学习英语词汇、短语、习语、语法, 促进阅读、写作、口语的提高。

在对翻译策略目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Posen Liao 对翻译策略的题目进行了因子分析, 得到了四个翻译策略的变量分别命名为翻译策略一、翻译策略二、翻译策略三、翻译策略四。这四个策略变量的描述如表2所描述。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对每个策略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现策略二的平均分最高, 说明学生使用这种策略的频率最高, 即学生利用翻译来学习语法, 词汇和短语。在四个策略变量中, 策略一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为2.78。在提高英语技能方面, 学生认为翻译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 四个翻译策略的变量都在2.5和3.4之间。进一步验证了表1中的统计数据的结果, 即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时使用翻译策略。

在对翻译策略进行统计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相关性研究又对翻译策略和英语成绩进行了探讨。数据结果显示策略和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4, 是负相关。表明如果成绩越高, 翻译策略使用的频率就越低。但是相关系数还未达到显著性。

四、总结

本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策略的使用处于中等水平, 并且他们更加喜欢策略一, 即利用翻译来学习英语词汇、习语、短语和语法。他们在提高英语技能, 即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认为翻译的作用不是很大。同时翻译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相关显著性不大, 说明翻译策略对英语成绩没有显著性影响。

同时教师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 对学生进行策略的训练。翻译策略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 在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中, 老师应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少用汉语, 或者使用简单英语。在单词讲解, 语法习得的过程中, 要注意翻译的使用。

由于本次研究只采用了问卷调查, 且调查面仅限英语专业大学生, 调查问卷数量有限, 再加上性别等因素没有考虑到,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大问卷调查的数量, 对男女性别的翻译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摘要: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对翻译使用策略的研究基础上, 首次使用翻译使用策略调查问卷, 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策略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实践性研究, 调查和分析了翻译使用策略的状况, 英语学习成绩和翻译策略的使用关系等问题。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讨论, 使英语教师和学生本身对翻译策略的使用能有一些新的认识, 并对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翻译策略,调查,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Hameed, M.Translation Elicitation Techniques and 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Any Significant Connec-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 in Language Teaching, 1999 (37) .

[2]Liao P.S.Taiwanese Students'Beliefs about Translation and their Use of Translation as a Strategy to Learn English[D].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USA: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2.

[3]屈琼, 程爱群.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母语依赖的特点[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翻译专业学生 篇9

关键词:误译,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教学

“经贸翻译”是本科俄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翻译方法、经贸知识完成经贸翻译活动,使其胜任未来的经贸翻译工作。学生在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误译现象,有必要进行分类,探究其中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策略,完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本文误译指,“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1]

一、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类型

学生在经贸翻译练习中暴露了各种误译,但大体可归为语言基础类、翻译方法类、综合知识类等三大类,三类就错误的程度而言,可分别对应不对、不当、不准。

(一)语言基础类误译

语言基础类误译是因双语语言基础欠缺而造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低级误译,主要体现在语法、 语义、语用三个方面。三方面的误译均可出现在理解和表达阶段,体现于原语和译语两个角度。语法性误译最为常见。俄译汉时,原文语法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却出现了语法错误,更有甚者,原文语法理解已经出现错误,汉语表达时意思必然歪曲。汉译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难于俄译汉。此时,原文语法理解虽不成问题,但译文表达时语法错误较多,大多影响意思的传达。语义性误译略少。俄译汉时,原文语义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选错了个别词、短语或小句,影响了原文语义的传达,或者原文语义理解失误,汉语表达意思偏差较大。汉译俄时, 原文语义理解尚可,但译文表达时词、短语或小句所传达的意思与原文差距较大。语用性误译偏少。偏少是相对前两者而言,因为经贸翻译的对象大多为合同、说明书、信函等具有一定规范的文本,这些文本的翻译一般停留在语义对等层面,只有少量广告、商标词、经贸会谈等领域的文本体现一定的创造性,翻译时一般会追求语用对等。学生往往拘泥于语法和语义意义层面的转换, 对语用意义的传达不够灵活,俄译汉、汉译俄均可见。

(二)翻译方法类误译

翻译方法类误译是因翻译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误译, 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中级误译,主要体现在全译、变译策略和方法使用不当。如上文所述,经贸翻译涉及领域广泛,不同领域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如经贸合同属法律文书,语言严谨、精确,需采用全译策略,将原文逐字逐句译出,而翻译转换过程中为解决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需运用其中的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方法。学生往往对原文过分依赖,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译文的顺利表达。再如,基于几十份材料翻译出一份市场开发调查报告,变译策略是最好的选择,运用其中的摘译法选择关键信息翻译,省时省力且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没有变译概念,也不敢尝试,一是认为没有完成翻译任务,二是不能选对核心信息。

(三)综合知识类误译

综合知识类误译是因综合知识不足而形成的误译, 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高级误译,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 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三方面。经贸翻译,不同于通常所做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类翻译,是经贸领域的专业翻译活动,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且译者应有良好的经贸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学生往往把一个专业术语译成普通词汇,从而影响了整句、甚至整篇的理解和表达。经贸领域中的某些文本,无论是原语还是译语,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和规范,翻译时应遵照译语规范进行转换。学生在双语转换时往往忽视甚至漠视不同语言文本间的差异,从而使译文显得不地道。社会经验是译者重要的财富,缺乏社会经验,文本中大量的百科知识难于理解,译文自然显得生涩难懂。学生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平时不注意积累,翻译时又懒于查找资料,错误便不可避免。

二、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溯因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所体现的种种误译,大多应归因于自身基本功不牢,而教师不够完善的培养方式和不理想的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一)学生努力不够

首先,学生没有良好的基本功。俄语是一门较难的语言,俄语专业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然而,学生用功不够,语言基础不牢,低级错误常见,某些句段翻译得支离破碎。其次,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学生认为“经贸翻译”不是专业基础课,未来也未必搞经贸翻译工作,所以不肯付出大量时间钻研,不肯努力追求更好的译文。再次,学生分不清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学生仍然以为,经贸类文本的翻译如同专业基础课上的翻译练习,目的是提高译的能力,只是换成经贸类文本而已。其实,“经贸翻译”课是专门培养学生经贸翻译技能和翻译理念的翻译课,而非学生理解的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教师培养不足

首先,翻译基础打造不足。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基础翻译”阶段没有为学生打造优良的翻译基本功,学生对一些基本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概念模糊, 没有内化在心。其次,翻译方法引导不足。学生大多凭自身经验翻译,不大讲究运用翻译方法,即便使用了某种方法,也不自知。教师没有及时地将这种自发的行为引入自觉的状态,使其升华为自身经验的总结。再次,实践练习提供不足。教师提供的翻译练习多数为教材上的资料,鲜活性较差,语境性不强,学生不能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快乐与责任。少量的社会实践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

(三)社会环境不佳

首先,合适的经贸翻译类教材少。经贸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材,全面的教学资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然而,“教材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出版量少, 存在教材编写理念陈旧、商务语料不足、理论支撑不够、 理论与实务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2]这样的条件下教师缺少材料,学生没有抓手,翻译磨炼不勤。其次,经贸翻译实践机会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俄语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但社会上能够给学生提供经贸翻译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偶有公司招聘此类实习生,也是杯水车薪, 学生很难作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在鲜活语境中进行翻译实践。

三、教学启示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误译现象提示教学工作者调整思维,找准切入点,改变工作方法,全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

(一)打牢双语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功,是外语专项能力培养的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基于此。 从低年级开始,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打牢外语语言基础,从语法、语义、语用不同层面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翻译等不同课型都要围绕提高翻译能力开展。同时,兼顾本族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这也是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误译现象多次表明,本族语的低水平影响了翻译效果。语言学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俄汉语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双语对比是翻译的基础。

(二)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师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上、课下的主人,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入良好的翻译学习状态。翻译材料的选择可由学生参与,轮流坐庄,庄家先试译后与教师商定选题,全班译后进行课堂讨论,再由庄家就选题、译法、译悟作总结报告,与全班分享。模拟翻译情景也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完成自己的翻译发起人、翻译管理、翻译实践等工作。 翻译工作坊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能训练自主选材、共同提高、体悟过程、自我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因此而增强翻译意识,提高翻译技能。”[3]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多组同时进行,通过彼此竞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实习机会,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4]学校与翻译公司、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轮流到适合的岗位参观、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翻译工作的全过程,并安排校外导师进行指导,或聘请一线翻译工作者开设实用性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积累经验,以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误译。特别鼓励学生参与机助人译的翻译团队进行实习,体会最现代的翻译模式, 为未来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同时,建议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实习机会,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可以网上求职,网上兼职翻译,参与网络群组讨论。

综上,俄语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基础类误译,全译、变译等翻译方法类误译,经贸术语、经贸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知识类误译, 误译原因除学生自身努力不够外,教师培养方法不当、 社会为俄语学生提供的环境不理想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在中俄关系良好,急需应用性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努力做到:打牢双语语言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顾俊玲.释“误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关秀娟.商务俄语翻译教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

[3]陈平,黄忠廉,郝翠翠.俄语MTI翻译工作坊及其教学模式之创建[J].中国俄语教学,2013,(1).

翻译专业学生 篇10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 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 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开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 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 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 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 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摘要:翻译的功能是达成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实质上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旅游翻译要能正确传达中国本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旅游翻译工作者的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翻译专业学生 篇11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技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在世界领域起到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外交和贸易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被更多场所需要。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管身处何专业,都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纵观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相比较而言,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好。而“哑巴英语”或者听力障碍,仍然困扰多数学子。以至于在毕业后,英语作为交际手段的这一工具并不能被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大学英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其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的使用英语,同时,了解英美文化,避免文化差异对双方沟通的影响,同时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

二、翻译能力提升的几个要素

1.英语基本功。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是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它维系着语音和语法,是语言的建筑基石。因此,对于好的翻译来说,语法和词汇这两大基本要素尤为关键。语法是翻译句子结构的基石,是翻译时第一时间应该确定的成分。而词汇则是“外衣”,在“骨架”确定之后进行填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需要采用复杂句或复合句,因为一旦使用不当,则很容易适得其反。而对简单句的掌握,更易于表达所需内容。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多听,多阅读,多运用。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提升则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基础框架知识的牢固不仅可以帮助提升翻译能力,对语言的运用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最重要途径。而自主学习能力中,自我监控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语言学习的规划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学生应在最初就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学习难点进行补充学习。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有所不同,不能通过依赖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而应该是通过自我学习增加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课堂内容,只是自我学习的辅助和疑难解答。同时,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多与老师沟通参与到一些创新性项目中,以学制用。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构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应更加科学的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自主学习能力。

3.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正确认知与普及。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可能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然而,翻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对外语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样要有扎实的本土语言功底。而想要把文字的内容和精髓都充分表达,则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当学生想要认真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不知从何下手,有时翻译出来也觉得与想表达的内容相去甚远。很多学生对句子的结构都搞不清楚,一旦碰到结构复杂的长句子,有一长串定语、状语或者补语,便分析不明白,惟有挠头发愁了,而翻译过来的汉语句子冗长累赘,这恐怕不是一个“练”字可以解决的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适当普及一些翻译技巧和理论,例如:归化法、异化法、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对词汇的把握以及对语言和文化的把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正确的理论引导,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翻译研究的兴趣,增进其学习的动力。

4.教师的作用。刘宓庆在《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中指出,翻译教师身兼四职:他是翻译经验的传授和提升者,是翻译理论结合实际的示范者,是翻译思想和策略的诠释者,也是翻译职业操守的体现者。因此,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应该经常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补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翻译教学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将自己总结的翻译经验授予学生,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给学生更多知识。同时,要给学生更多实际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对翻译有自己的领悟。

三、结束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提升,包括翻译在内,都非一日之功。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运用过程,需要学生长年累月的坚持学习和不懈努力。当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达到“信达雅”可能较有挑战性。只有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才会获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俊.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美中外语,2009(9):51-54.

[2]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5-78.

[3]胡晓姣.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再度刘宓庆先生《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有感[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7-109.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翻译专业学生 篇12

一、翻译技能的具体涵义

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组合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对答能力和应付能力。依据这些能力,翻译水平具体表现在:

(一)是否能够理解源语言的基本文字信息。

(二)是否能够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组织规范表达源语言的主要信息。

(三)是否能够对翻译内容进行语言的润色,使译文更加饱满有生气。

概括起来讲就是表达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不偏离作者的基本思想与内容的基础上表达原文的词,句和篇章。表达为目的语言必须避免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二、当前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

语法翻译法是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即用母语翻译来讲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是要把外语翻译为母语,是让学生先理解母语再通过呆板的翻译对等去理解外语的基本教学手段,但,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错误的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处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样长久下来学生常常只会念不会说更不会译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对于市场经济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于是语法翻译法被抛弃,“听说法”“情景交际法”很快应运而生。英语贯穿整个课堂,从组织课堂到导入话题再到分析篇章和讲解重难点。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全英语的环境,让学生习惯用英语思考,提高技能。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生硬地采用“听说法”“情景交际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为难情绪,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对翻译能力的实际训练就失去了老师的初衷,其潜在的危害决不容忽视。

(二)对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忽略

翻译中蕴含的不仅有两种语言的语言,语法差异,还有很重要的文化背景差异。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译文里出现明显的由于缺乏对文化的了解所造成的翻译的不当或完全的错误。

例如:说到自己一个已经去世的朋友时用到“to kick the bucket”,意思是to die or pass away.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如果不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史很难翻译对的。因为在7世纪的英国,对死刑犯执行死刑时,犯人就会站在桶子(bucket)上,刽子手把绞索套在犯人脖子上,然后踢掉桶子,犯人就会为因绞索拉紧而窒息死亡。现在这句话被广泛用于指代任何一种死亡方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了解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在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背景知识的缺失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翻译。

(三)脱离语境,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不联系原文,照搬词典上的意思,但是英语的词汇有有一词多义现象,上下文不同意思也会有变化,而词典上意义多为字面意思,所以就需要仔细揣摩与润色才能译出令人满意的句子,不会出现脱离语境,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例如,他(听到这话)心里一跳,脸色也变了。

译文:At this his heart missed a beat and he became pale.

原文“missed a beat这种翻译方式,乍一看好像不理解,但仔细想想虽然意思相反却含义相同。如果机械照搬原文形式,译成His heart jumped and color of his face changed就违背了译文语言表达习惯。

三、翻译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翻译能力的提高时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绝无捷径,汉英两种语言的水平都是必须的,再次基础上掌握常用技巧,不断进行实践,加强基础训练才能提高翻译能力。具体方法现阐述如下:

(一)语言基础知识的完备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语言基础知识的完备包括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词汇的含义,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熟悉惯用法,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不同语言现象。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避免误解。所以反映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注意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

例如,“水平”:翻译成英语,常常翻译为level。如“理论水平”译作theoretical level,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含义会有所变化。

例如:无容置疑,老师的英语水平比我高。

Honestly,our teacher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

这里,汉语“水平”一词虽未按照词典翻译成level,但其意已暗含在句子之中,因此就可以忽略。若按照汉语意思硬译成The level of his Englis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e.就太凡庸拖沓了,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二)深度讲解典型例句,翻译技能在实践中培养

翻译技能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忽略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讲解。还要督促学生做归纳和总结,这点在对典型例句的翻译是有必要的。讲解要到位,要有准备有系统的讲解,避免随机性。

例如,三四个筛酒的酒保,都手忙脚乱,搬东搬西。

But these severing men were so busy,their hands and feet were all in confusion,and they were moving things hither and thither,east and west.

本句中如果把“手忙脚乱”按字译出,也不符合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busy表达“手忙脚乱”就已经能表达作者的目的了,“东西”实为“物件”或“酒饭”,并不真指方向;都是拘泥与原文字面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译文。

(三)通过对正误例证的对比分析,提高对翻译的理性认识

在翻译训练的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正误例证的分析对比。首先让学生先利用已掌握的的翻译技巧动脑自己翻译出来,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的或比较理想的翻译方式,使学生辨明正误,并且它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注意翻译的提高时对两种语言的进一步理解,所以在典型的例子中找出大家都可能会犯的典型的错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分析要深入,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上。

(四)重视长句和语篇的训练,精讲多练

长句指的是字数较多,结构复杂,含有多层意思的句子.汉语和英语都有长句,但在句子结构上差异很大,所以在翻译时要讲究方法,否则就很难准确清晰的传达原文的各层意思。由于处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英语的长句的表达次序和汉语有所不同,有时会完全相反,所以,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尽量的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风格,加强学生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引导,充分利用翻译教材,中外好的翻译作品,网络资源进行资源利用最大化,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通过词汇的反复推敲进行句子的翻译,通过句子的整合进行语篇的历练总之,翻译技能的培养和加强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只有翻译理论没有实践不行,只是闭门造车不进行理论学习也不会有提高,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五)深入学习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母语与外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语言使用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理解和交际上的失误一般称为语用失误,这就需要明白,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所表达的语用意义是不同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因此课前的预习,大量资料的查询是非常必要的,英文版的效果也会更好。总之多看,多积累,多练学生就会有进步,也不会出现离奇的错误。

四、结语

教师在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翻译技能的提高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实践是翻译提高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不断地练习,不断的总结,发现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不同和相同,了解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不断实践,翻译能力就会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对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真正翻译实践,有时口头翻译练习也是必要的用来检验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多做,多总结,翻译能力总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3

[2]刘和平.翻译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4.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等.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一篇:农作物常见杂草防治下一篇:预拱度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