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需求

2024-08-07

人才培养与需求(共12篇)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1

自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来, 各大高校进行了各个专业学生的扩招工作,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近些年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并且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上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掌握基本专业知识, 还要求他们有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以及一定的情商。只有掌握我国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有哪些能力和素质上的需求, 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 才能满足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人才需求, 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1.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随着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实践当中。所以, 目前我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实践能力的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知识的基础上, 对社会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如果各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那么只能培养出一个个只会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 面对不断变换的社会经济趋势, 只能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不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其实对大多数应用型的专业来说, 只掌握书本知识是没用的, 只有将理论用于实践, 才能发挥出个人的专业能力。实践出真知, 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紧联合, 才能体现学习专业知识的意义。同样, 想要在工作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也都离不开工作上实践。再者, 所有的理论知识也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由此可以发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总之, 实践能力是现代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具有实践能力是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2. 具有综合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现在的用人单位, 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 更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信息, 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贸易交易。现代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这就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可以及时的掌握各种电子商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的商务软件也在不断开发中, 使得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另一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员需要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 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的能力成为了基本的需求。外语能力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员工在工作上与客户更好的沟通和谈判, 还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 拥有更大范围的客户资源。所以, 掌握外语能力, 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基本需求。总之, 具有综合能力, 是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新需求。

3. 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从现代企业招聘的考核项目上来看, 具有一定的情商成为了应聘者的新优势。情商是近近几年来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新概念, 指的是人在情感、意志以及受挫等种种方面的品质。一些研究证实, 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情商, 所以对情商的考察也越来越多被用于企业招聘和管理中。一个具有一定情商的人通常能够很好的与人交流沟通, 能够获得别人更大的支持和理解, 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工作中, 与人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贸易工作中, 常常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想要获得对方的认可, 就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具有一定情商的人在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中, 往往占有一定的领导地位。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也不例外。能够和团队中的人打好交道, 做到一呼百应, 在完成工作时就有更多的助力。况且情商与智商不同, 智商是先天的, 往往难以改变, 而情商却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想要获得一定的情商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可行的。所以, 具有一定情商, 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要。

4. 具有职业道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 人们处理事情的思维也越来越灵活。然而与此同时, 人们的道德底线也一降再降, 在工作中缺乏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 是人们根据职业特点制定的道德准则, 即员工工作中行为的基本约束, 也是这个职业对社会承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一个不讲职业道德的人员的任用, 会给企业埋下巨大的隐患。过去很多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没有过多的约束, 致使企业的运营受到了威胁。比如一些员工将企业机密以高价出卖给他人, 还有一些员工自立门户带走企业客源, 这些情况对企业经济收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他们的行为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 甚至企业的安危。所以,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道德的考核极其重要。具有职业道德, 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重要需求。

二、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1.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的实践教学上来考虑。一是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同时教师也会增加课堂上讲解的实践案列的数量, 帮助学生提高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二是要增加课堂上模拟实践的内容。只要是涉及上机实践的课程内容, 教师都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模拟课程内容, 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增加现有经济实践实例的讨论小组, 吸引学生积极的参加到讨论中, 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的产生。四是设立实践考核项目, 督促学生自觉进行实践。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 注重实践能力平时的考核, 使得学生养成定期进行实践的习惯。五是建设学生实践的场地。学校应该建设学校内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以后工作环境和内容的基地。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在基地中的训练, 真正掌握将理论用于工作的能力, 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六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 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达成合作的协议, 让学生免费在企业内实习。这样既给企业带来了利益, 也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如果学生表现良好, 还可能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七是招聘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实践教学的实现还需要教师来进行, 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可以更好的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教授给学生, 教师的实践经历也可以成为与学生沟通的话题。所以,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完善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总之,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需要从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来考虑。

2. 具有综合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想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学校不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 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和外语的课程, 但是学生似乎只能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计算机和英语的使用能力上仍然有所欠缺。所以, 还需要创建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而言, 是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的, 并且理论课的数量远远多于实践课。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深奥的计算机理论, 常常感到不知所云。而在上机课上只能根据教师的步骤一步步进行, 下课后就将刚学的内容全部忘记。计算机能力的掌握实际上更侧重于计算机的使用, 所以, 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还要通过增加学生的上机课程, 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并且学校应该改变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体制, 尽量将理论课与上机课融合为一体。教师在课堂上同时进行理论知识和上机步骤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总之, 学校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教授, 要以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为目的。

(2) 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笔试能力强, 而口语能力弱的现象。这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以保证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来说, 英语的口语能力相较于笔试能力更为重要。所以,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 应该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主。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对学生口语考核的力度, 督促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另一方面, 教师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讲授时, 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 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所以, 想要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还要通过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来进行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

3. 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想要培养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 还要通过建立社团、组织活动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来进行。一方面, 学校应该设立多种类的社团,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彼此间有更多的沟通, 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的班级间要组织一些体育竞赛、知识竞赛、合唱比赛等团体活动, 使得学生参与到团体合作项目当中去, 促进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提升。再者, 学校要设立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地点, 展开一些心理活动。心理辅导和咨询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敞开心扉, 与他人进行沟通。开展心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答一些生活中与人沟通过程中的困惑。总之, 保证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才能保证学生积极的融入社会, 与人沟通合作, 进而培养学生的情商。因此, 学生情商的培养, 还需要从生活上来进行。

4. 具有职业道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目前多数学校的政治课是同时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 没有涉及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乃至行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应该被重视起来。一方面专业老师可以在授课时加入讲述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 让学生关注到职业道德的问题。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聘请相关法律顾问或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资深人员, 专门开设几个课时, 进行职业道德内容的培训。与此同时, 课程内容上应该加入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个人案例, 引起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道德的重视。总之, 无论是为了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具有职业道德的人才需求, 还是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稳定发展, 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了解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 才能更好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进行培训, 使他们成为应用型的人才。这样不仅能为这些人才的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 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 各大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以便于满足社会对该种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此种情况,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做出了探讨, 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 希望能给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祁丹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28) :92-94.

[2]黄林.市场需求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8 (33) :9-11.

[3]曹华芳.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宁波XX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 2013.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2

1XX学校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情况调查表

尊敬的企业领导、业界友人: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当中接受我们对企业财会类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本次调查本着“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原则,本着为实现服务对象在我们服务中增值和满意,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

调查内容:通过对企业未来几年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研究,加快对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请您根据贵单位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本次调查表,本次调查的所有信息仅供我们对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有关企业的所有信息均不外流。再次感谢您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服务的支持和帮助!

请您帮助回答下列问题,在选择题中请在相应选项划“√”,在填空题中请用简短文字填写。谢谢!

一、基本信息

1.您的基本信息:

2.您所在单位的业务领域:

□行政事业单位□制造业□商业流通、批发或零售业□服务业(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等)□建筑业

□其他,请说明。

3.目前,贵单职工人数:

□100人以下□100—300人□300人以上

其中:财会类在职职工数:

□2人以下□2—5人□5—10人□10人以上

4.贵单位财会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其他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

□高□差不多□低

二、人才需求信息调查

5.贵单位引进财会类人才的方式主要是:

□到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人才市场中介□媒体(网络)广告□熟人介绍 其他(请列出)6.贵单位对财会类人才学历的基本要求:

□本科及以上□专科□中专及以下□不注重学历,更重视能力 7.贵单位在招聘财会类人才的证书要求有:(可多选): □会计证 □助理会计师 □奖学金获取证书

□省级专业竞赛获奖证书 □校级竞赛获奖证书 □优秀学生干部获奖证书

□应聘时不需要,工作期间考取即可

8.贵单位对引进财会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是:

□无需求□1年以内□1-3年□3年以上9.您认为应届财会类大学生相对在职财会人员的优势有:

□可塑性强□工资要求不高□发展潜力大其他(请说明)10.贵单位觉得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财会类大学生类型是:

□学习成绩好□担任过班干部工作,擅于与人合作□性格沉稳,老实

11、贵单位未来三年的人才需求:

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12.通过工作上的接触,您认为我专业毕业生(或实习生)体现出来的优势有:

□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能力□有创新意识□主动进行后续学习□文字书写能力

□其他,请列出。13.您认为我专业毕业生(或实习生)比较欠缺的能力是:

□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诚实守信□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后续学习意识及能力□文字书写能力 □其他(请列出)14.下面列示的各项技能中,您认为我们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的是(可多选): □各项核算技能□财务软件操作□税务事务处理□各类单证填制 □珠算□计算机数据快速录入与运算□点钞 □文字书写能力

□其他,请列出。

15.您认为高职财会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算知识有(可多选):

□中级财务会计□制造业成本计算及核算□商品流通企业核算□金融保险企业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涉外企业核算□旅游饮食服务业核算

□税收的准确核算□报税的操作□税务的筹划□出口退税 □国家税收政策的把握

四、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

16.您是否赞同安排在校学生(非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是□否

17.我院能长期稳定地安排财会类学生来顶岗实习,贵单位是否愿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是□否□待定

18.贵单位希望接受财会类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 □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 □半年□其他

19.您对高职会计(税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附件

2XX学校

会计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

亲爱的同学:

为了推动学校的建设发展,不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我们特别设计了该表邀请你参与调查,我们对你所填信息会严格保密。对你的评价结果和意见,我们将会非常重视。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在选择题中请在相应选项划“√”,在填空题中请用简短文字填写。非常感谢你一如既往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1.你的基本信息:

2.你现在所在单位的业务领域:

□行政事业单位□制造业□商业流通、批发或零售业□服务业(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宾馆、饭店等)□建筑业□其他,请说明。3.目前,你单位职工人数:

□100人以下□100—300人□300人以上 其中:财会类在职职工数:

□2人以下□2—5人□5—10人□10人以上 4.你单位财会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其他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 □高□差不多□低 5.你的就业途径是:

□学校推荐□人才市场中介□媒体(网络)广告□熟人介绍 其他(请列出)6.之前你所从事过财会专业的行业有(如果没有换过工作,可不填此项):

□行政事业单位□制造业□商业流通、批发或零售业□服务业(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宾馆、饭店等)□建筑业□其他,请说明。7.你觉得自己在求职的过程:

□非常容易□要求降低些,很快可以找到□很难8.工作(实习)以来,你是否获得过升职或加薪 □升过职□加过薪□全没有 9.你单位对财会类人才学历的基本要求:

□本科及以上□专科□中专及以下□不注重学历,更重视能力 10.近期你单位对高职财会类人才的需求:

□没有□1-2人□3-5人□5人以上 11.你单位在招聘财会类人才的证书要求有:(可多选): □会计证 □助理会计师 □奖学金获取证书

□省级专业竞赛获奖证书 □校级竞赛获奖证书 □优秀学生干部获奖证书

□应聘时不需要,工作期间考取即可

12.你单位对引进财会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是:

□无需求□1年以内□1-3年□3年以上13.你认为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有:

□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能力

□有创新意识□主动进行后续学习□文字书写能力

□其他,请列出。14.工作一段时间后,你认为自己比较欠缺的能力是:

□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诚实守信□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后续学习意识及能力□文字书写能力 □其他(请列出)15.下面列示的各项技能中,你认为我们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的是(可多选): □各项核算技能□财务软件操作□税务事务处理□各类单证填制 □珠算□计算机数据快速录入与运算□点钞 □文字书写能力

□其他,请列出。16.你认为高职财会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算知识有(可多选):

□中级财务会计□制造业成本计算及核算□商品流通企业核算□金融保险企业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涉外企业核算□旅游饮食服务业核算

□税收的准确核算□报税的操作□税务的筹划□出口退税 □国家税收政策的把握

17.你认为工作单位对你的总体评价是:

□非常优秀□一般□差劲18.你认为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誉:

□有一定社会影响及声誉□社会影响及声誉一般□没什么社会影响力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控技术 人才培养 企业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61-02

引言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就是培养掌握以计算机数字指令方式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现代先进技术,能熟练操作使用和维护维修数控系统、数控机床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维护维修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我国有多所中职、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每年输送大批量毕业生,然而,数控人才仍然严重不足。特别是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我国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目前正在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期,对数控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也在迅速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与人才需求对接,一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人才就业岗位及需求分析

1.数控技术人才就业岗位

从数控技术就业岗位分析,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四个岗位,三个层次:

(1)数控机床操作技工,即“蓝领层”数控人才:这类人才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但其工资待遇较低。

(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即“银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较高。

(3)数控编程工艺员,也是“银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MASTERCAM等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編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4)数控通才,即“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精通数控机床操作、工艺编程、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熟悉各种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原理和电气控制系统,能独立完成数控机床的选型、安装、调试、维修,是制造企业的急缺人才,其待遇非常之高。

2. 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上述三个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国家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数控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研发、工艺编程、操作、维修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大量个体、私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比较精干,各技术岗位人员数量不太多,更加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的数控人才。

“蓝领层”人才主要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或企业招聘一些初、高中生进行短期培训后,即可上岗工作,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在比例最多,达70%以上;“银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或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而仅占5%的“金领层”人才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的,虽然需求不多,但非常紧迫。因此,在目前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的制造业正迈向高端高速升级发展阶段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以机代人”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少,而对于数控技术专业人员,不仅要求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因此,既有学历又有很强操作能力的数控加工人才更是成为社会较紧缺、企业最急需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培养数控人才的现状

由于数控人才的紧缺,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控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数控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操作、调试、维护和保养,数控软件使用、数控编程、模具制造等工作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改善了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加强数控专业了师资的建设,仍不能满足需要,主要有: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定位不高,仅能达到中、高级数控操作工,这些毕业生,特别是有一部分中职生,被推荐到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中,工作简单重复,加之劳动力价格低,很难保证他们长期稳定在一个企业工作下去。

2.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项目教学”、“目标行为导向”等教学模式尽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解决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但其知识面窄,理论不系统,面对企业较高的人才需要,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我提升的能力较弱。

3.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虽然各院校都加大“双师”、“四维”师资的的建设,也很难做到与企业对接,与企业人才比较,经验积累、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较慢。

三、与企业对接培养数控人才的思路

针对以上各类数控人才需求的状况及存在问题,确定职业教育数控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总结一些想法与思路。

1.加强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注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感,沟通能力,能尽早的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教书又育人,既具有工科的知识背景,又具有商科的思维模式。即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仅能做企业需要的吃苦耐劳的基层员工,也会等待时机、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自己。

2.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面对现代制造业的进一步产业转型升级,低附加值的岗位需求会越来越少,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做的是:

首先,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一些技能等级证书,对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精心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技能比赛,并进一步深造,以适应企业需要。其次,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中、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工作岗位上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大胆进行创意改革,如进行设备简单维修,机床调整,提高产品生产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在经历了一定的磨练之后能走向上一层工作岗位。然后,培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观念,主动适应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随着知识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职业和岗位的转换是必然的,一个职业干到终身已不现实,为适应新工作,学会选择培训或深造,以便更好服务于企业。

3.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稳定的教师型队伍。除加大高學历、高职称教师的提升和引进外,更应注意从生产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技师参与教学工作,同时,还应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以防知识老化,与企业对接。

4.产学结合,共建“厂中校、校中厂”新模式

面向行业、企业需求,产学结合培养紧缺性数控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数控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邀企业参与,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将“教学工厂”理念有效的应用于专业的建设中;另一方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进行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专业实习四个阶段的工学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企业联办“企业学校”,使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能做到半工半读,聘请企业的工程师给学生上课,而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培训企业员工,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服务于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走进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了解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指出,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中国核电工业的座谈会上也指出,“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因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对数控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科技立国的新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调整变革,提高办学质量和创新意识,为了使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充当科技立国的旗手,需要职业院校教师不断追求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庆宁.美美与共:邓庆宁教育思想十谭[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09-01

[2]陈吉红.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紧缺性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讨[www.taodocs.com]

[3]滕满高.“教学工厂”理念与中职数控专业发展论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3期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4

一、数控维修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数控机床的产量和保有量都在迅速增长,到2013年,数控机床保有量已经突破两百万台,数控机床的品种也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领域以及主要的锻压设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上表示,我国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超过50% 。[2]即便如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机床数控化率相比,我国数控机床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将有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与之相应的是,数控机床的从业人员需求巨大,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数控机床调试、维护与维修的人员紧缺。按数控机床台数与维修人数10∶ 1的比例估算,我国每年数控维修人才的需求增量将超过2万人。随着数控设备在企业的大量应用,数控维修人才在未来有刚性的增长需求。

二、企业数控机床及系统的使用情况

机床制造类企业普遍使用的数控机床主要有车、铣、加工中心、龙门铣、 龙门刨、磨床等; 一般制造类企业均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为主。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调查研究表明,经济型( 步进电动机) 机床在企业中占比30% ,普及型( 伺服电动机、3轴联动、半闭环控制) 机床在企业中占比43% ,高档型( 伺服电动机、3轴以上联动、全闭环控制) 机床在企业中占比27% 。而机床所配置的数控系统以FANUC ( 发那科) 、SIE- MENS ( 西门子) 、HEIDENHAIN ( 海德汉) 为主,有的还有三菱、新代等系统,国产数控系统以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凯恩帝数控为主。

三、企业对数控维修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3]

1. 专业基础能力要求

数控机床维修人才必须具备四项专业基础能力( 数控机床的选用与保养;数控机床气液系统的检查与运行; 数控机床电气维修; 数控系统功能参数修改、调试运行) ,懂得数控机床日常维护,确保机床能够正常运行。

2. 拓展能力要求

包括数控系统的连接与调试,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调整,机电联调,数控机床安装、调试、验收及精度优化,英文资料查阅等能力。

3. 职业素质要求

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类岗位, 企业普遍对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自我获取知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服从工作的需要与组织安排、工作刻苦耐劳、心理承受与适应力较强成为企业对毕业生最看重的品质。

四、数控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分析国内外的企业人才培养,各有特色。

德国 “双元制” 教育是一种企校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其本质就是职业培训及职业素养培训。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后适应期短、上手快,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服务。

北美和澳大利亚的CBE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员实际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以职业能力图表所列的各项能力从易到难来安排教学,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英国 “三明治” 课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交替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明治”课程的考核评估由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完成,是一个全过程的考核体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控制和质量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在借鉴德国 “双元制” 的基础上,创建了 “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以真实的企业环境作为教学环境,实施以 “项目课题” 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已纷纷在摸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学生 “能就业、 就好业”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面推行 “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江苏省高职实训基地采用 “现代化工教学工厂”,涵盖单元级、工段级、全流程级的生产性岗位操作训练装置,采用虚实结合的现代技术,借助典型化工产品生产流程、化工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按照化工企业生产岗位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训练,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突破了化工人才培养的 “瓶颈”,做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

五、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举措

1. 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中发 〔2010〕 12号)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等文件精神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需要开展对企业员工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既能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又参与学校的改革,让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借鉴国内外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行 “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首先通过企业调研确定数控维修专业的定位、岗位群、培养目标等,然后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职业( 岗位) 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合并,最后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2. 根据产业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 、 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 引入企业新技术 、 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制订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 。 打造一批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开发中注重借鉴高级职业资格标准,注重融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与课程的对接,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注重校企的共同开发 。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 、 能力考核标准,完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全面推进 “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 ” 的理实一体的 “ 项目化 ” 课程改革 。

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实现数控维修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建立必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应包括钳工实训室、数控机床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等( 见下表) 。

总之,随着数控机床产量和保有量的日益增加,企业对数控维修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急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分段教学、一体化教学,落实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数控维修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企业。

摘要:分析数控维修人才需求、企业数控机床及系统的使用情况、企业对数控维修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举措,如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高职院校数控维修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人才需求,产业需求,对接举措

参考文献

[1]华玲芳.浅谈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2009,16(11):68—69.

[2]苗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三点思考[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15/c83865-21490207.html,2013-05-15.

[3]宣春霞.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对接实践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2).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5

高职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需求研究

随着对外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地方中小企业也需要自己的外贸人才以便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地方性的高职高专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即从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出发研究了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 者:王秀霞 作者单位:四平职业大学,吉林四平,136002刊 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年,卷(期):“”(22)分类号:G712关键词: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企业需求 高职外贸人才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6

职业教育已被上升至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转型升级支撑的战略高度,也为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去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一、高等教育的人才过剩与职业技能人才短缺,一直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史上最难就业季使众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严峻形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十二五”以来,职业院校为各行业输送近5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从价值理念到实践体系都尚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必须立足未来发展总体趋势审视当下发展现状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方面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的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慢慢积累工作经验,掌握职业技能。学会做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适应社会的人才。

另一方面,要瞄准市场需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该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人才。德国提出了工业4.0是工业的第四次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这无疑为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提供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劳动者的素质能够决定一个国家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的整体素质,所以其素质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实这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更多的适合社会的职业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就业率,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从而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剧相关数据分析在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新加坡、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职业教育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不断增加国家的实力。

二、把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转化,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的新型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的新的部分和行业。比如: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部门。新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得以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人类不仅进入了技术革命的新阶段,而且也冲击的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没有显性的需求;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以及服务;没有参照;没有政策;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这为就业者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的空间,使专业区域更加广阔,有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应该好好地利用新的形势,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接轨,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人才,全方面发展的人,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要制定相关染才的培养计划,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兴产业的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招鲜胜过万金油”。职业教育应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作为职业教育,要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满足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求。发挥自身的职教优势,其成熟的培训体系、短时间的学习、高效的投资回报,是就业者能够快速更系统、更加全面的学习到专业知识。最快最好最高效率的提高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扶持建设产业的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立既有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高等专辑的技术人才。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专门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劳动者的真正素质,教育虽然是根本,但是职业教育为大多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业保障。为国力增强、国家强大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们应该慢慢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重心、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诉求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如果说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商业模式驱动或者新兴技术驱动型,那么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在创新幅度相对较小、实践特色更强、与特定行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相衔接的领域发生,需要学生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刻的把握、对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有更多了解。因此,需要职业教育机构从实践需要出发积极采集发布行业发展信息和需求预测信息,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平台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活动,降低对创业的陌生感。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瞄准市场需求,与市场需求接轨,才能更加适应市场的节奏。

职业教育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符合市场发展的专业的技术人才,满足市场的对人才的需要。中国未来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就没有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也没有自主知识的高技术产业,从而会影响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增强,需要一些新的生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术的高级人员也慢慢成为企业中适应新技术发展和高效工作的职工。除此之外。职业教育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使劳动者能够转型。

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政府和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市场化经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保持兴旺发达的必要前提。职业学校的市场化经营,就是要用市场化的观点审视教育问题,用市场分析的方法解释教育问题,把市场经营理论引入教育。要强化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强化教育的质量,增强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力。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向导,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必须要以劳动力市场为向导。人才培养要有合理的体系,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7

关键词:保险,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十六大以来, 广西保险业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平稳、风险可控、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2009年, 广西保险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业务稳步增长, 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8.62亿元, 同比增长11.34%;赔付支出44.43亿元, 同比增长4.98%。与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相比, 广西保险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2009年为例, 全区虽然保费收入达到148.62亿元, 但保险深度为1.93%, 保险密度为317.91元/人;而全国的平均保险深度为3.32%, 密度为813.14元/人。保险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行业, 支撑行业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一批高级管理人员, 还需要较多的一般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保险行业对于保险学人才需求的渴望显而易见。研究广西保险人才需求的现状, 了解保险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指导高职高专保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广西保险人才需求现状

1.1 保险人才缺口的现状

由于近几年广西保险机构快速增加, 人才培养速度远滞后于机构和业务发展, 人才缺失等人才队伍建设与行业发展差距的问题, 已经成为广西保险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以保险营销员为例, 截至2009年6月末, 广西共有保险营销员3.58万人, 规模全国排名第23位, 仅占全国保险营销员总数的1.61%, 与广西作为人口大省区 (全国排名第10位) 的地位不相符。

1.2 广西保险业需要的四类人才

(1) 保险专业人才:

是具有扎实的保险基础理论知识和灵活的实务能力的保险人才, 包括从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精算、展业、承保到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的专业人士。

(2) 操作应用型人才:

保险业是个实务型很强的行业, 保险公司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根本常识、理论常识, 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立异精神的操作应用型人才

(3) 复合型人才:

保险是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与保险有密切关系的知识非常多, 如寿险核保核赔需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 车险的定损查勘需要丰富的车辆维修知识, 涉外业务则需要扎实的外语知识, 保险营销需要丰富的公共关系知识, 营销主管和公司管理人员则需要丰富的团队管理知识。

(4) 综合管理人才:

保险管理主要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自我管理, 以及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的管理。其内容包括保险产品开发管理、保险资源配置管理、保险资金运用与安全管理、保险人员合理安排管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合法经营管理、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等。这就要求保险管理人才具有综合管理方法, 对产品开发、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专业技能有充分的了解, 能通过合理配置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2 高职高专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与旺盛的人才需求相比, 保险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却远落后于市场的需要。保险专业高等教育是培养保险人才的基础。但是以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为方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要求脱节, 导致培养的保险专业的人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造成目前我们培养的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或找到工作却难以满足其心理预期, 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或求到人才却难以用得满意的两难境地。因此我们应该对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培养“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的保险专业人才, 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2.1 构建以保险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的培养导向强调“宽基础, 厚根本, 强能力, 高素质”, 宽基础, 厚根本是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知识, 掌握保险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一般性知识技能, 使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去适应未来保险工作的需求和变化, 并具备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 扩大技能的学习, 来满足学生未来从事保险职业技能领域的需求。因此, 应采取第一学期统一基础课, 第二学期起开始专业定向学习的形式, 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压缩公共基础课, 加大选修课的比例, 让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地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 确保每位学生毕业时均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使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渠道更广、更宽、更深。

2.2 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过去, 高职教育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 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上, 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由于高职院校在总的培养目标以及生源质量、教育年限等方面与普通高线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按普通高校的要求教学, 无论是在学习吸收方面还是在就业竞争上都会处于被动的局势。为此, 应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

(1) 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依据。

对于教学内容, 不要求有深奥的理论, 要淡化学科体系, 强调能力, 突出操作实用性, 要贴近公司第一线的技能岗位的职业需要。

(2) 教学方法应以情景模式为导向。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 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 模拟情景过程, 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做中学, 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行动者, 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在实际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保险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不同的岗位设置场景, 比如对于保险业务, 其工作过程包括展业、签单、理赔、售后服务等。

(3) 完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体系。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 也是职业教育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通过建立保险实训教学基地。保险人才培养, 需要保险学界与保险业界紧密结合。保险业界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基地, 与学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 依托行业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从而提高学校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为保险行业培养了一批上的去的人才, 实现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和双赢。

参考文献

[1]肖利秋.论高职高专金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

[2]赵玮.情景模拟教学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2)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8

全球经济日新月异,医药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病诊疗方面,保健、养生等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衷。医药卫生行业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往往受到更大的关注,被提出更多的要求。营销人员作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医药供销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其加强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很多医药企业对营销人员要求松散,非科班出身的营销人员不在少数。药品销售不同于其他商品,无论是营销人员只懂销售不懂药理,还是只懂药理不懂销售, 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很不负责任的,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探讨医药营销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怎样对其进行有效培训,使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对于构建绿色医药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现状

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12年医药商业销售总值达到1. 11万亿元,比2011年高出18% , 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值9. 1个百分点,利润率也高出全国均值4. 1个百分点。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医药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了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按照知识背景可分为三类: 一是医药专业型,这类营销人员所学专业为医学或药学,医药学知识丰富,优势是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 二是营销专业型,这类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并能在药品销售中灵活使用一定的营销技巧; 三是纯粹经验型,这类营销人员既没有医药学知识背景,又缺乏市场营销学技能,营销手段较为简单,效率不高。

2. 1药品营销人才现状分析

2. 1. 1基层人员适应工作要求的能力较差

随着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医药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对基层的药品营销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药品营销人员要负责完成各种具体的销售工作,例如市场开发、市场推广、药品推介、售后服务等。 这样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对于医药知识型的营销人员来说,知识结构中欠缺营销知识,因此导致营销手段简单粗放,缺乏实战能力; 营销专业型的人员对医学和药学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完成营销策划类的工作可能比较适合,但完成学术推广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而完全依靠经验,不具备医药和营销知识的营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最难胜任药品营销工作的,无论在学术推广方面, 还是在营销手段的使用上都无法领会医药营销的重点和难点,不利于医药企业销售工作的开展。

2. 1. 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资料表明,营销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甚至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营销工作片面的等同于 “卖东西”,他们并不了解 “营销”的真正含义,因此觉得营销并不需要专门花大气力来学习。因此,在很多企业中营销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要增加就业就应该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与学历。

2. 2医药营销人员需求分析

医药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人才? 在对多家企业的营销人才招聘要求进行分析后发现,医药企业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营销人才: 一是最好首先具备一定的医药行业背景,因为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在销售时需要对药品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理反应等问题有准确的把握,属于 “专家型”产品; 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和销售实践经验; 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销售人员要做到详细讲解、积极倾听,有效回答几点,另外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是营销人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例如: 1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营销人员,要随时做好可能碰壁的心理准备,尤其对于新药,很多消费者不敢贸然尝试,因此营销人员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心态良好。2良好的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大致包括个人的品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鉴于医药商品的特殊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药品营销人员的道德品质更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则是指个人知识方面的累积。例如营销知识、医药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研究的能力等。

3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3. 1相关院校人才培养

3. 1. 1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约有75所高等医学类院校,其中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有31所,培养本科生的院校有27所,如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部分院校还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授予权。

医学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有医药学知识,能够进行学术推广,又有营销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市场预测调查、营销策划等工作的新式复合型人才。这类院校开办市场营销专业,在传授市场营销知识的同时突出医药方面的特色,具有明显的医药特征。但由于我国医药院校对营销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 1. 2我国医药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医药院校培养医药营销人才具备明显的优势: 1医药方面师资力量强大。与其他院校相比,医药院校在医药知识的传授方面有一支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所以这类院校具备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理论教学条件。2医药院校品牌效应显著。医学院校通常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可以凭借自身以及附属医院的品牌效应使医药院校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更容易被社会、企业以及消费者认同和接受。

但是院校培养人才存在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实践教育的缺乏。医药院校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教师授课仍主要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采用 “填鸭式”灌输营销知识,实践课时安排很少,甚至没有,很多学生对毕业实习也仅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些都导致学生对营销缺乏实际的操作和切身的体会。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知识专而不全,对实践教学把握有限,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 1. 3如何加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1根据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置原有课程体系。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要突出医药特色,又要传授营销基本知识技能。基于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大体应涵盖围绕营销内容展开的管理学知识和医药学知识两大方面,具体来说应安排以下几个模块:

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 体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这部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外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开设的。二是以营销内容为核心的管理学课程模块, 这部分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营销专业课程共同构成: 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医药企业管理、医药国际贸易等,开设这些课程主要是为完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学科知识; 营销专业课程包括医药市场营销学、推销与谈判、 公共关系学、医药广告学、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内容, 这部分课程向学生传授将来从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三是医药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医药专业特色: 包括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这部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而开设的。另外,还应开设一些具有工具性质的课程,例如统计学、运筹学等。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丰富单一理论教学手段,提高培养质量。根据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到医药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医学、药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在教学中,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还应通过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PBL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打造最贴近真实营销环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营销实践过程。四是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医药营销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实施模拟教学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分别扮演营销过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营销现场模拟,提高学生的营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多数高校都配备了实训室,可以通过在实训室中安装营销课程配套仿真操作系统,让每个学生都建立自己的模拟公司,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对市场的理解作出经营决策,因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

2以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为抓手,将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除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毕业前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进行锻炼,可以更好地实现从书本到实际、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为保证课外实习及实践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具备发展潜力和声誉良好的医药企业,做好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做好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 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这些企业的成功人士在学校挂职,定期给学生举办讲座,针对医药营销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给予指导、解答。此外,与某些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弊端。这种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技能,能够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融入企业,实现由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从业素质方面的飞跃,提前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 “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定向培养学生, 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规定到用人单位就业。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岗位要求,按照课程进度设计贴合企业实践的实训项目,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销售技能竞赛,帮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逐步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

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来,从而使企业实践能够主动引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使学校能够达到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大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3. 2相关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为在职员工进行后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其能结合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不足,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培训工作本身就是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规划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医药市场产品种类繁多,国内外医药公司竞争激烈; 为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各公司不断加大宣传和销售力度,纷纷开展销售业务竞赛。因此医药营销人员为实现业务指标压力沉重,导致他们仅仅关注业绩是否完成, 大大冲淡了医药营销人员接受培训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缺乏对职业生涯完整的规划,完全忽视了培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虽然教育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营销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这也会产生 “道德风险”,即某些员工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追求较高的物质回报,精神层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再加上某些竞争企业 “挖墙脚”,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对当前任职公司提供的待遇条件进行权衡比较后选择离开。该情况的发生将会引发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失误,某些受训员工流失,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浪费。此外,多数医药公司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制度,对培训的内容、分工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别管理人员对自己在培训中的职责比较模糊,缺乏各层次管理者的有力支持,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同时,多数企业没有设计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办法,对培训效果考核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考试上,而事后又不注重反馈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营销人员培训意识淡薄,主观上不重视,部分受训员工流失,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各层次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不足以及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严重缺失,这些都是当前各医药企业在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要提高医药营销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就有必要实现营销人员的转型,即从医药专业型、营销专业型、 纯粹经验型向复合型营销人才转化。加强对现有医药营销人员的素质培养,使之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适应医药改革的需要是当务之急。根据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要解决上述问题,营销人员的在岗职业培训至少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实现观念的转变; 2建立培训制度,尤其重视培训效果评估; 3学习并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实务培训。

3. 2. 1基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树立培训新理念

立足长远,以人为本,医药企业的发展必须确立培训优先的战略思想。为此,企业应树立人才资本、终身教育、竞争发展的培训新观念。

3. 2. 2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并形成机制,对培训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培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效果评估阶段。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培训的低效或无效。实施培训时,企业应首先进行调研,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即从企业整体、各部门和员工个体等角度考虑,安排培训内容; 而且在培训期间不能随意变更培训内容,因为营销人员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培训中,当然希望培训的目标、内容与自身的需求或发展计划相吻合,通过培训可以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 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工作应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应紧紧围绕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展开,对培训的考核和评估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

( 1) 评估营销人员的反应。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受训人员填写有关问卷,另外也可以对受训员工进行面谈或电话调查。

( 2) 考核和评估营销人员的学习情况。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对受训者进行考核测试,通过成绩比较客观地评价培训效果。

( 3) 对营销人员的行为进行考核与评估。这个层次上的考核和评估比较复杂,实施起来难度也比较高,因为行为发生改变往往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观察培训后营销人员在工作上产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通过此项评估可以使管理层对某个培训项目有深入地了解,也可以使营销人员通过评估看到自己的变化, 从而增强对培训的信心并更有效地进行工作。

( 4) 培训整体效果的评估。此项评估是站在部门和组织的角度,了解培训活动给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和回报如何,例如业绩是否增长,客户满意度是否提高等。

3. 2. 3基于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营销实务培训

( 1) 基本理论方面的培训。这是营销培训的基础内容。理论上应包括: 药品营销的本质及特殊性、企业战略计划、医药企业管理知识、消费者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 医药商品学等。目的是让接受培训的营销人员先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如何创造市场需求,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推广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技巧,为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树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培训时尤其要注意强调营销应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从消费者的视角来展开。

( 2) 基于销售技巧的销售实务培训。相比之下,实务培训更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是营销实务培训的关键所在,营销人员要亲身参与。培训时应针对销售过程各个环节、信用管理、客户管理、各种社会公共关系等方面建立模拟仿真场景,提高培训的仿真度、加强角色间的对抗性。

( 3) 案例培训。搜集案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实务培训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引导营销人员展开头脑风暴,锻炼创新性思维,激发参与讨论的热情。 案例选择应尽可能贴合本土实际,并保持与时俱进,体现最新的营销动态。案例分析法的中心环节是自由讨论,让营销人员在讨论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是此项培训的重点。可以让营销人员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彼此分享各自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将这种现身说法结合到案例培训中,更加能够强化参考和借鉴的效果。实务型营销培训,应注意培训对象的类别,有区别地安排阶梯式培训,不同层次的营销人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现身说教、现场演示、角色扮演、视频培训、网络培训、商战模拟等,不断提高医药营销人员运用营销知识和技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发展以及国家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大力扶植,我国医药行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营销人员作为医药企业和患者之间的纽带,是医药行业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他们的能力与素质对于医药企业乃至于整个医药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是我国医药行业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医药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非“科班”出身的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医药市场上营销人员的现状,研究医药营销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以及如何对这一群体加强培养,以期为医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构建绿色营销环境提出有效建议。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9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出台了相关政策, 采取了有效措施, 使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但卫生服务人才极度匮乏, 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只有培养出大量满足广大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 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服务人民大众。笔者对新疆南部三地州的城乡居民进行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旨在探索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阿克苏、库尔勒、喀什三地区, 按市区、县城、农村选定3个区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969户4 328人, 其中男性2 105人, 女性2 223人;城市人口1 427人, 农村人口2 901人。

1.2 调查内容

以社区健康促进模式为理论框架, 自行设计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问卷, 包括家庭情况、年龄、经济收入、医疗费用、健康状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等内容。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到被抽中的家庭对所有家庭成员逐一进行询问调查。

1.4 统计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经复核后, 运用SPSS 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居民健康状况

(1) 受调查人群两周内患病率为城市19.9%, 农村20.3%, 所患最多的5种疾病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营养代谢性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 (见表1) 。

(2) 慢性病患病率城市为21.3%, 农村为17.1%。城乡居民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营养代谢性疾病, 泌尿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 (见表2) 。

2.2 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向于维护和促进健康, 这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相一致。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在疾病预防、老年保健、改善环境及安全、常见病及时诊治、定期健康体检、急症及时诊治、社区健康教育、老年病康复指导等方面更需要帮助 (见表3) 。

3 分析

3.1 慢性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医疗费用逐年增长,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1]。受调查人群两周内患病率为城市19.9%, 农村20.3%, 慢性病患病率为城市21.3%, 农村17.1%。城乡居民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营养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 慢性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这些慢性病患者只需要门诊服务, 大部分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资料显示, 仅采取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这一项措施, 就可减少70%左右的脑血管发病[2]。因此,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措施。

3.2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已被公认是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3]。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尤其是老年人医疗服务问题, 需要得到重视。由于生理机能衰退, 健康水平下降, 各种疾病发生率增高,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要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成为医疗保健服务的重点对象。但是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影响了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进而影响了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这种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尖锐, 并日益成为卫生政策研究的焦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基础卫生体系, 应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 拥有综合、连续、经济、方便、可及性高等优势[4], 应该承担主要的老年医疗保健责任。

3.3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调查显示, 疾病预防与老年保健是居民普遍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 此外还有改善环境及安全、老年病康复指导、疾病出诊与转诊、各种常见病及时诊治。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新课题。世界上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基本上呈现出”先富后老”状态[5], 但我国却与此相反。城乡居民较高的老年保健需求意味着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着眼于老年人的健康保健, 尤其是老年人照顾与疾病康复。从城乡差别看, 城市居民对改善环境及安全、定期健康体检要求比较高, 分别达65.0%和60.1%, 而农村居民为6.4%和17.4%, 这可能与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社会安全、经济收入及文化程度等有一定关系。调查还显示城市居民需要定期健康体检的比例高于健康指导, 表明居民对疾病预防、维持健康的观念滞后于疾病的早期发现[6]。因此, 应加大健康指导与健康咨询的力度,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达到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农村居民要求医护上门服务的意愿达57.0%, 城市为32.9%, 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因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农村居民的这一需求, 提供优质的上门服务。

4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根据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存在问题构建社区卫生人才“二三四”培养模式。“二”, 即“两个贯穿”, 包括预防战略目标贯穿全程教学和侧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贯穿专业教学;“三”, 即“三个结合”, 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 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四”, 即“四个建设”, 包括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大纲建设, 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4.1 以“两个贯穿”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

4.1.1 预防战略目标贯穿全程教学

疾病预防与老年保健是社区居民普遍需要的卫生服务, 这两项服务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因此, 将三级预防教学纳入各科教学, 使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入学教育时, 以现场参观、观看录像等形式进行现代医学模式、全球卫生战略、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三级预防概念等知识的宣传学习。在第一学年进行预防医学导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为与健康知识教育, 改善环境及安全教育, 将预防战略思想贯穿于各专业基础课教学, 并在此阶段开设环境与健康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在第二学年将预防战略思想贯穿于各专业课教学, 并开设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康复医学、营养学、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社区医学等课程。在第三学年进行社区实习, 主要包括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调查、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体检;临床实习主要包括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护理, 卫生保健指导, 康复治疗与指导, 应急事件处理, 减少并发症, 行为改变咨询, 心理咨询, 健康宣教, 出院指导, 疾病预防, 环境改变等。

4.1.2 侧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贯穿专业教学

慢性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因此, 在课程内容上侧重慢性病、老年病。在专业教学中, 重点讲解循环、消化、呼吸、内分泌、泌尿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同时, 仔细研究学习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关系学等方面知识。根据生源和就业意向进行专业学习, 如生源和就业意向为基层农村, 应充分研究农村疾病谱, 了解农村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重点学习呼吸、消化系统的慢性病及传染病知识。如就业面向城市社区, 应充分研究学习循环、呼吸系统的慢性病及突发事件应急与传染病控制方面的知识。

4.2 以“三个结合”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

4.2.1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 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 应用社区常见医学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人群健康状况, 提出预防措施的能力; (2) 正确评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能力, 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知识进行老年保健及老年病的康复指导能力; (3) 分析、诊断和处理常见健康问题, 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 (4) 指导改善环境及公共安全的能力; (5) 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一定的抢救能力; (6) 社区管理和科研能力; (7) 建立连续性健康档案等基础信息资料的能力。

4.2.2 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主体,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强调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结合, 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 按照学生发展规律, 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工作重点, 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医学和社会学的精华, 结合社区工作实践,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2.3 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理论知识、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从维护健康到疾病防治, 从专科到全科, 从儿童到老年, 从个体到群体, 从家庭到社会, 都是他们的工作范围。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处理急危重症的专业能力。因此,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应将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密切结合。

4.3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四个建设”

4.3.1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两个贯穿”“三个结合”原则进行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建设有利于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4.3.2 教学大纲建设

按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居民健康状况调查进行教学大纲建设, 提出相应的目标 (知识、技能、素质) 、要求、考核项目、考核标准, 将预防战略目标和侧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贯穿专业教学之中。

4.3.3 教材建设

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准则, 以居民健康状况调查为基础, 以地方为特色, 对原有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重组, 加强教材建设, 重点编写能充分反映本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教材, 将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反映到教材中, 从实际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4.3.4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制定有效机制和相关倾斜政策,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针对性进修、学习,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当地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高职称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并对其进行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其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音, 徐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2) :165-167.

[2]蒋忠, 严东明.盐城市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1) :46-48.

[3]沈小路.人口老龄化与离退休工作问题研究[J].群文天地, 2011 (16) :247-248.

[4]傅华.预防医学[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张雪娥,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及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 2013 (11) :19-20.

贵港市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求研究 篇10

一、贵港市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求矛盾分析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求总数的矛盾

2007-2009年, 贵港市职业院校共招收新生41687人, 其中高职2969人, 占招生人数的7.12%, 中职38718人, 占招生人数的92.88%。而2007-2009年贵港市应用型人才需求为4054人, 培养人数远远超过需求人数,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储备过多, 急需进行有效调整。

(二) 重点建设与重点需求专业的矛盾

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往往是社会需求量大、招生有一定规模且稳定发展的专业。2007-2009年, 贵港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为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子商务、装饰艺术设计, 而贵港市2007-2009年对应学历层次需求的前五位专业则是医学、教育、护理、建筑与中文文秘专业。学校重点建设与市场重点需求专业无一对应, 其中贵港市场需求较多的医学、护理、建筑等专业贵港高职院校还尚未设置。另外, 贵港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摩托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与文秘专业, 而对应学历需求的重点专业为教育类 (主要面向代课教师) 、市场营销、电子电工、电脑艺术设计类与文秘专业, 除文秘、电子电工专业外, 其他三类专业均与市场重点需求专业不符。可见, 贵港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布局与贵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错位较为明显。

(三)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贵港经济结构的矛盾

贵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必须与贵港地区经济结构相适应, 为贵港经济发展培养长期、紧急或潜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以彰显地方性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体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而2007-2009年贵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贵港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矛盾, 以2009年为例, 2009年贵港职业院校招生专业共36个, 其中, 农林牧渔类为一产服务专业1个, 占2.78%;工业技术类为二产服务专业9个, 占25%;管理等为第三产业服务专业26个, 占72.22%。这一数据与贵港市2009年24.6:40.3:35.1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明显脱节。一产专业稀缺, 与贵港经济结构中一产24.6的比例相差甚远, 也与贵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打造特色农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存在明显偏差。相对稀缺的一产专业, 三产专业则显得严重过剩, 专业比例超过三产比例的两倍, 影响学生本地就业, 造成应用型人才的大量外流。此外, 二产专业低于二产比例15.3%, 滞后于贵港二产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贵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除比例结构与贵港三产结构存在明显偏差外, 专业设置的方向上也与贵港经济结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符。如二产的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工艺美术、机电技术应用、食品生物工艺、印刷技术、药剂九个专业仅能满足贵港制糖、水泥、电力、造纸及林板、茧丝绸、饲料、冶金、化工、制药、农产品加工等骨干产业中小部分用人需求, 而电力、制药、冶金、化工、林产品加工、建材等产业, 尚没有对应的专业支撑其发展。

二、贵港市合理培养与利用应用型人才的策略分析

(一)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引导职业院校健康发展

面对贵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错位, 贵港政府应根据当地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出台各类管理规定对本地职业院校加强宏观调控, 及时引导职业院校, 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 合理分布专业布局,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促进不同专业均衡发展, 以确保当地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无论从专业方向, 还是从数量与质量上, 均能满足贵港经济建设的需求。如针对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及使用不当等管理弱项, 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出台职业教育经费分配与管理制度, 通过教育经费定向使用及额度增减等具体条款, 引导贵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建设面向需求市场, 科学、均衡地实现发展。

(二) 单位树立正确用人观念, 合理利用专业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人才工作,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不唯学历, 不唯职称,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科学人才观颠覆了以往唯学历倾向的用人观念, 指明了单位用人的方向, 但不唯学历并不意味着单位用人门槛的降低, 也不意味什么人都能用, 相反它更侧重以能力做为取舍标准, 强调人才与岗位的匹配。研究发现, 贵港整体用人观念已趋于理性, 但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用人观念的误区, 不重视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如仓储、采购、货物流通等物流管理岗位、保安岗位等需要较强工作常识、能力与技术, 应由相关专业人才担任, 但在单位招聘条件中几乎都不限学历与专业, 甚至部分教师岗位也不强调专业对口要求, 这容易导致单位所招聘的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岗位, 降低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浪费人力资源, 提高单位用人成本。因此, 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 树立科学人才观, 建立岗位能力标杆, 合理利用专业人才, 实现人才与岗位最佳匹配。

(三) 学校紧扣市场需求, 科学设置对接专业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市场的直接关口, 是保证人才适销对路的重要环节。因此, 贵港职业院校只有直接面向贵港人才需求市场, 密切关注当地主导产业集群的走向与发展, 与贵港经济结构及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科学设置对接专业, 并根据贵港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趋势, 及时更新或调整专业, 严格按照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要求,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 适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突出技术技能培养, 加强教育教学与市场联接, 做到始终依托本地就业市场, 服务当地经济大局, 以适应贵港经济调整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确保培养人才的适销对路。

地方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但并不意味着毕业生不能异地就业。《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教职成[2005]1号) 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成立就业报务机构, 向中职毕业生提供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 教育部门要争取帮助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 (境) 外就业。而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不另外, 同样强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 但也允许跨地域培养人才。因此, 贵港职业院校应立足贵港, 面向广西甚至全国, 以更开放的心态放眼应用型人才需求市场, 在保障本地应用型人才供应的基础上, 也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 紧扣区域外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加强与区域外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根据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规格质量, 科学设置对接专业, 通过订单培养等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实现产销两旺, 进而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实现学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沛武, 刘桂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1) .

[2]温巧莲.贵港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地方高职专业设置的研究——兼论贵港市人才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布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11

一、企业运用钳工的现状

以中联重科为例,在该公司的岗位需求中,机械加工工种与装配、调试钳工的比例约为6∶4,其中装配、调试钳工的工作类型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一般层次的装配工,工作内容比较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多从事简单结构件的装配;二是中等层次的装配工,其工作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含安装、调试、检测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劳动强度较大,多从事液压元件、机械组件的装配和调试工作;三是高等层次的装配工,其工作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含安装、调试、检测、维修及售后服务操作),劳动强度大,多从事整机维护、修理、安装和调试。这些岗位所需工人数量较大,尤其是高级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

此外,在考察、调研的另外几家企业中,对机修钳工和模具装配、调试工(即模具钳工),尤其是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比较大。

二、钳工专业人才需求及能力分析

1. 钳工工种需求分析

通过对几家企业的考察、调研,得出钳工工种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钳工工种的运用,由于各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钳工工作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尤其是以装配钳工中的整机装配、调试和工具钳工中工装零件的加工、夹具装配、调试以及其他工装零件的加工、装配调试应用最为广泛。

2. 钳工能力需求分析

(1)岗位能力需求。钳工的岗位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

表2钳工的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能 力 项 目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操作能力制造加工装配能力调试维护软件应用

初等能力识别常规图形并能绘制熟知机构类型及应用按工序要求实施操作具有常规零件制作技能能完成简单的机械装配能调试、维护常规机件会操作简单的界面

中等能力识别较复杂图形并能绘制;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设计能力熟知机构类型和液压、动力器械的基本组成及应用按技术要求设置工序,并实施操作具有较复杂零件的制作技能;能使用通用机床设备进行制造加工能完成较复杂机械的装配;以及液压、动力、传动系统的装配能调试、维护较复杂的机件和组合件会使用操作界面进行相应的图文处理

高等能力识别复杂图形并能绘制;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设计能力熟知较复杂机构的类型和液压、动力器械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确定技术要求;设计操作工序,并实施操作具有处理复杂结构装置的技能;能使用先进机床设备进行制造加工能完成复杂机械的装配以及液压、动力、传动系统的装配能调试、维护复杂的机件和组合件以及液压、动力器械会使用相应的应用程序进行编程和控制操作

由表中对比分析可知,钳工各工种的岗位能力在企业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具有中、高等岗位能力的人员通常是企业发展的中坚,是企业普遍需求的对象。

(2)职业素质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可知,钳工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职业素质: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钳工所从事的是一项比较复杂、细微、工艺要求较高的职业,钳工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又脏又累。因此,从事钳工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爱岗敬业,不怕吃苦,不辞辛劳。

②具有浓厚的求知欲。从事钳工工作的人员,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自身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便拓宽知识领域,提高业务能力。

③具有规范化的操作行为。钳工工作人员应当有规范化的观念,有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来落实生产作业,完成工作任务。

④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3)综合能力需求。钳工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①机械、液压、电气等三方面的综合知识及运用能力;

②钳焊、钳机、机电等复合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

③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支承系统等典型结构常识和基本应用能力;

④常规量具、检具及精密量具、检具的应用能力;

⑤设计、制作和使用各类夹具、工装的能力;

⑥装配、调试各类模具、器械、整机的能力。

三、钳工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钳工专业人才通常由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走上岗位时,只具备企业用工的初等或中等岗位能力需求。这样的员工还需在企业中进行相应的岗位再培训,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才能达到企业用工的中等或高等岗位能力需求。而要达到企业用工要求的高等岗位能力,则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

为了使学生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作为从事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技工院校,应当参照企业运作模式,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院“生产”的“产品”拥有广阔的需求市场,才能推进学院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

通过对企业的考察、调研结果分析,结合目前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和运行的实际情况,对钳工专业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变革途径:

途径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企业生产的典型产品及其生产工艺进行提炼,汇编成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应用的经典教学项目和学习课题,以产品项目为驱动,开展专业教学。如:模具的制造,可从选材、加工、装配、调试、维修、检验等生产环节来设定课程项目,落实教学内容。又如:对某一机械结构的装配、调试,在设置相关课程时,可实施对产品(工装)的结构介绍、工艺知识的讲解、产品(工装)制作操作技能的应用、安全注意事项说明、产品(工装)的维护保养及常见故障处理等必要的学习内容。

途径二,在实训教学中,可直接参照企业运作模式实施教学和管理,如严格进、出入制度,师生进入实训场地必须是一身工装,佩戴工作卡;实训车间也应按实际生产车间规模进行布置,配置完备的实训设备(包括先进的加工设备,通用机床设备,辅助工装设备等),四周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如悬挂教学挂图、产品零件图或工装图、安全文明生产规程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立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每个工段或工位建立工作标牌,上面标明车间负责人姓名、职责、任务、学习班级、人员、作业特征等;每个工位设立作业记录本,包括任务名称、数量、周期,并配备相应的工序图、工装使用记录等等。

途径三,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设施及环境,实施技工院校的师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育。

途径四,针对职业院校,特别是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质和办学条件,有目的地实施分层教育,着力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杜文宁,湖南省机械工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与需求 篇12

本文选取青海省大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及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和企业主管会计作为调查对象。本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304份, 有效问卷290份。本文调查问卷涉及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制造业, 采掘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 信息技术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传播与文化产业, 社会服务业及其他行业。被调查行业中占比较高的有:制造业 (24.83%) 、建筑业 (9.66%)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0.34%) 、社会服务业 (10.41%) 。

1. 被调查企业拥有各类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现状。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6.12%的企业拥有财务总监, 11.11%的企业拥有总会计师, 32.19%的企业拥有财务 (会计) 经理, 47.85%的企业拥有财务 (会计) 主管, 2.73%的企业拥有其他高层次会计人才。现阶段的需求状况是:11.38%的企业需要财务总监, 16.78%的企业需要总会计师, 23.35%的企业需要财务 (会计) 经理, 42.51%的企业需要财务 (会计) 主管, 5.98%的企业需要其他高层次会计人才。由此可见, 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的需求空间较大, 但财务 (会计) 经理、财务 (会计) 主管的需求却呈下降趋势, 会计人才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已处于饱和状态。

2. 被调查企业中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34.68%的人具有专科学历, 62%的人具有本科学历, 2.61%的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0.71%的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23.14%的企业希望高层次会计人才具有专科学历, 66.94%的企业希望高层次会计人才具有本科学历, 7.43%的企业希望高层次会计人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2.49%的企业希望高层次会计人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由此可见, 企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有所提高, 会计人才市场对具有本科学历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旺盛的。

3. 被调查企业中高层次会计人才主要从事的工作。

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主要工作包括:编制财务报告 (12.47%) 、制定财务战略 (9.26%) 、风险管理 (7.78%) 、现金流量管理 (7.78%) 、投资管理 (8.15%) 、融资管理 (5.55%) 、内部控制 (8.4%) 、决策支持 (8.77%) 、纳税筹划 (10%) 、业绩评价 (6.91%) 、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 (10.74%) 、参与人力资源管理 (2.21%) 、参与供应链管理 (1.98%) 。从总体上看, 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战略的财务分析和为企业的资本运作、发展规划、长期成本管理等提供专业标准和行动准则上。只有2.2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是高层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企业尚未认识到高层次会计人员应该参与企业财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之一。只有1.98%的被调查者认为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参与供应链管理。实际上, 企业在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系列供应链中, 涉及采购战略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生产成本控制等多个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 财务部门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 非专业性基础知识。

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非专业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外语等。从统计结果来看, 46.4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人文科学知识, 32.29%的认为应具备自然科学知识, 30.22%的认为应具备外语知识, 26.47%的认为应具备艺术知识, 对非专业性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看法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职业界并未注意到非专业性基础知识对高层次会计人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会计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文化历史、社会政治、数理经济甚至美学艺术, 都有助于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复杂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人文科学知识对会计人员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要作用, 对确立和改造人生观、价值观起巨大的影响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会计职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 需要有文化底蕴的沉淀作为配套, 才能使专业知识技能得以更有效地发挥。

2. 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

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涉及经济学、数量方法和统计学、金融市场、组织行为学、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学等。高层次会计人才在执业过程中对企业的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多进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高层次会计人才提供了有关企业经营运作的背景知识, 有助于其进行执业操作。

3. 信息技术知识。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经济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高层次会计人才更需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与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知识, 不仅要设计会计信息系统, 而且要组织会计信息生产。

4. 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

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是会计人员执业需要的最核心的基础知识。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也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涌现以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

5.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很重要的能力要素。按照评价指标的高低排列反映职业技能的能力项目依次为:人才培养能力、决策能力、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及协调能力、管理和监督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应对压力及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6. 职业价值观。

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首要能力, 其中遵循法律法规受到最大的关注。在会计诚信缺失的环境下, 面对外界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谴责, 会计人员已充分认识到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 认识到只有遵循法律法规,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保护公众利益。

三、如何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

1. 转变教育理念, 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等财经教育的目标应逐渐倾向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整体素质。同时, 要以培养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 敢于创新, 转化观念, 运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全新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 高等财经教育要积极适应现代化财经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式, 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此外, 还应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广大高等财经教育工作者积极深造, 为他们创造国内继续学习或者出国留学进修的机会, 并且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素质, 为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主动性、个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我们应立足于国情, 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使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能够得到灵活运用。在教育手段、教学方式上, 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和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挖掘其内在潜能,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和完成开创性工作的能力。

摘要:本文从高层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 分析高层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以及如何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 为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层次会计人才,学历,高等财经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 2004;2

上一篇:经济发展梯队下一篇:数学学科情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