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2024-07-18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共12篇)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1

1. 引言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 我国软件产业每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 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由于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 因此软件人才就成为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 我国吸引、培养软件人才的步伐加快,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了一批软件人才, 也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这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但从目前软件从业人员看, 有将近80%来自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类相关专业。从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 存在的最大矛盾是企业能力需求与实际能力需求脱节, 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理论脱离实际, 强调知识的传授多, 创造性实践少, 学生对编程工具很熟, 但没有一个正规的项目的概念;培养方式简单, 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学生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 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再培训才能上岗工作。

从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看, 已将数门提升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列入其中, 如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软件项目实践、编程工具等, 但依然存在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 如何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嵌入到目前的教学任务中, 让学生真正融入信息系统开发中是目前的主要问题[1]。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在建立完善合理的学科基础的前提下,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 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2. 软件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分析

2.1. 软件开发人才供需状况分析[2,3]

2.1.1. 多元化需求

计算机专业是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专业,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对软件人才的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培训、实施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软件人才已不再是编程高手的概念, 而是多元化的综合型人才。

2.1.2. 应用类人才需求

当前中国软件人才状况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 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状并存。具体表现为软件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严重短缺, 中端人才过剩。这种结构仅适用于手工作坊时代的软件产业, 不符合现代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当前软件人力资源供需市场呈现很强的不均衡现象:一方面, 软件企业普遍反映很难招聘到企业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反映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位非常困难。许多企业的高层负责人表示, 当前能够主持软件企业有竞争力和创新性产品研发以及软件的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的中高级技术、经营人才和高层软件企业管理人才, 在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 这是成为制约软件企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企业为了招聘到急需人才以保持快速发展, 不惜以高价竞争, 造成软件人才流动非常频繁, 这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对软件产业的长期发展极其不利。

2.2. 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现状

2.2.1. 培养目标单一

我国高校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 比较注重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 然而目前的本科教育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对毕业生的需求呈多元化, 单一的培养目标定位, 使软件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道路越来越狭窄。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2.2. 专业特色不明显

目前, 多数院校软件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还是传统的、单一的, 因而, 毕业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特点, 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 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进行再培训, 才能适应本行业的需要。这样用人单位很难找到能够马上投入工作的人才, 同时, 现在会电脑已经成为青年人的一项基本技能, 就像会开车, 会说外语一样, 信息类软件开发人员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 也会存在被这些具有专业背景有懂电脑的青年人取代的风险。

2.2.3. 团队观念欠缺

现在的软件产品动辄几十万、几百万行代码, 依靠一个人或几个人难以完成, 一定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具体到个人需要良好的专业能力:扎实的基础, 过硬的技术, 良好的信誉;表达能力:能明确阐述自己的想法, 介绍自己的工作, 让别人理解;全局观念:明确团队的整体目标, 知道自己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价值;敬业精神:富有职业精神, 不要被人推着走, 要积极主动地工作。但学校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而表达能力, 全局观念和敬业精神很难得到锻炼。

3. 依托体育信息系统项目开发, 构建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建立体育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舞台

2006年, 河海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成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以来, 河海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领导高度重视, 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开发的基地、成果转化的基地, 合作共同探索出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五年来, 致力于培养河海大学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为教师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承担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16届亚洲运动会”、“第11届全国运动会”、“亚洲第2届室内运动会”、“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竞赛信息系统”、“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等多个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运动会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开发与实施工作, 培养了近60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 为我国体育信息领域培养了一批综合运动会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3.2. 紧密结合体育信息系统开发的工程实际, 培养软件开发的整体概念

3.2.1. 综合运动会赛事信息系统概述

综合运动会赛事信息系统是为综合性运动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系统获取、登记和保存所有参与运动会的人员资料, 为运动员报名、报项进行管理, 为体育比赛过程提供各项各类运动信息和成绩的复杂、精确、快速的现场服务, 为现场运动员、教练员、竞赛官员、工作人员、现场观众以及新闻媒体乃至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更细、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支持现场竞赛管理与运动会组织高效率运转。通常包括注册制证系统、竞赛报名系统、计时记分系统、场馆成绩系统、中央成绩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我校曾经参与较多的是场馆成绩系统, 它又包括现场成绩管理系统、评论员系统、大屏显示控制子系统、电视字幕子系统、打印分发系统和场馆消息分发系统等, 这些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关联, 支撑着整个赛事的进行。

3.2.2. 学生参与方式

由于上述每一个分系统都能进行自身的数据管理, 能独立进行工作, 因而学生参与的是某一子系统的开发。如某单项的现场成绩管理系统涉及人员报项、成绩采集、成绩处理、成绩发布等环节, 再由综合成绩处理系统将各单项的数据进行处理而组成一套完整的运动会竞赛信息系统。

通常, 以运动项目为单位, 学生2-3人一组负责一个单项信息系统的开发, 进行需求调研、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系统联调, 然后参加本单项的现场实施。每一阶段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进行, 提交文档和代码等产出物, 如调研报告、软件功能需求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软件操作手册、软件测试计划、测试报告、项目实施总结报告等。开发过程中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模式, 使用项目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开发流程及各阶段产生的相应文档如表1所示。

项目是真实的, 要求是具体的, 工作是实在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的锻炼从点滴开始, 逐步推进。给予学生的是软件开发的整体概念和每一个细节的严格训练。

基地的建立为我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了一个平台, 学生可以在大型运动会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学习巩固理论知识、体会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培养创新意识。

3.3. 教师的角色

由于基地的项目通常涉及国际、国内的大型运动会, 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十分严格, 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产品质量的保证是第一位的, 它关系运动会的成败, 因而, 对开发过程和产品把关的责任, 无疑落在了指导教师的肩上。

3.3.1. 稳定的教师团队

基地成立五年来, 先后有十余名教师参与到运动会信息系统开发与实施的各个阶段, 他们分别来自计算机、通信、自动化、外语、体育等专业。其中核心组的教师是从基地成立之初开始全程参与的, 他们精通专业、熟悉竞赛、善于管理、经验丰富, 虽然几年来送走了数百名毕业生, 但稳定的教师团队是基地得以壮大发展的坚实基础。

3.3.2. 全程指导

全程指导是教师的又一责任, 不管是调研、设计、还是开发、实施, 所有环节都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 这样不仅保证了软件开发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 还教导学生每一步的正规开发方法, 养成好习惯。

3.3.3. 构建综合性运动会电子信息系统技术支撑平台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集管理、工程、网络和软件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自计算机诞生以来,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研究一直是软件开发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日益成熟, 代码重用技术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

综合性运动会电子信息系统规模庞大, 涉及的技术多样, 精度要求高, 开发时间紧, 软件开发人员需要一种支持可复用代码的软件工具, 使其从重复而烦琐的软件开发中解放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校的教师开发了基于SOA (服务对象构架) 体系结构框架下的“综合性运动会电子信息系统技术支撑平台”, 分别实现了“数据访问层”、“数据操作层”、“业务逻辑抽象层”和“表示层”的公共代码, 软件开发人员使用该平台开发时, 只需要设置相关参数和开发专业性强的业务功能模块即可开发出运动会不同单项电子信息系统。

该平台的成果对综合性运动会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能够有效地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产品质量、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第二, 学生在开发中使用该平台的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编码的效率, 保障了各项目的软件产品质量;第三, 为开发、培训、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支持。

3.4. 直接的参与

运动会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果最终将被用于相应的运动会中, 即实施。五年来基地有6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活跃在大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等综合运动会的赛场, 完成了近百个运动小项的实施, 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做到了“零差错”, 多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组委会的表扬。

在现场实施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既会做事, 更会做人。

3.5. 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在运动会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训练过程中, 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接触到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新思想、新技术, 还能够体会这些技术与实际应用的完美结合, 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理解运动会信息系统开发的发展过程, 体会每一点进步的因果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学生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自己开发的其他项目中, 有的学生则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想, 与老师、专家进行讨论, 并提出对现有的系统细节进行改进,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所有这些, 都在点点滴滴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比单纯的书本的学习, 好处显而易见。

4. 结语

河海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条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取得良好的工程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实效。

基于项目开发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软件人才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 并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实践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刻苦耐劳、有工程化的全局观念和处事能力。

摘要: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相脱节的矛盾由来已久,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通过实际项目训练将理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相结合, 河海大学结合大型运动会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遵循均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的原则, 探索培养有特色的软件创新人才的实用模式。

关键词:项目开发,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动会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范全新, 刘光然, 蔡振山.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经济师, 2005 (6) :94-95.

[2]甘诚智.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6 (12) :295-296.

[3]王小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11) :184-186.

[4]张熠, 张豫滇, 杨英强.电类专业低年级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8) , 70-72.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2

摘要:随着Web2.0技术普及和人们对用户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Web界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交互特性的要求,Web前端开发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大行业对Web前端开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大幅度提升。本文就教学过程中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并探讨了新模式中具体的教学改革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Web2.0;前端开发;Html5;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4-0109-02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Web Front-e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ZHAO Da-wei,CHEN G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College of Humanities & Scienc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Web2.0 technolog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ser experience,the traditional Web interfac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active features,Web front-e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major industries of the Web front-e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alent is also a substantial increas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mode,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teaching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Web in the teaching process.Key words: Web2.0; Front-end development; Html5; Course

前言

传统的Web 前端开发是指静态网页的布局的设计,是 Web1.0 时代开发人员的主要工作。那个时代,网站的内容主要是以静态的页面为主,人们进入网站也主要是通过浏览网页的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2005 年以后,随首Web2.0 的发展和普及,各种交互式的Web 应用大量涌现,人们在访问网站时用户体验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网站的前端页面的设计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前端页面上良好的软件化的交互形式能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所以前端页面的开发技术难度越来越大,此时的Web前端开发是指综合运用HTML、CSS、DIV、JavaScript、DOM和AJAX等技术实现网站的整体布局和改善用户体验的工作。在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前端开发技术人员已经独立出来并形成专门的开发群体,而目前我国缺乏大量的前端开发人员,随着Web2.0的普及,未来几年国内各大行业对Web前端开发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提升,Web前端开发技术人才也会日益受到重视。

一位优秀的Web前端开发技术人员在知识体系上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传统的网页设计人员只需要掌握DreamWeaver、Flash和Photoshop等基本的工具软件就可以胜任,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中网页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现在的Web前端开发人员只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前端开发无论是技术上还是难度上都更接近于网站后台的开发,所以需要的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了更好地进行Web前端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我们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结合当前对Web开发技术人员的具体的技术需求进行教学。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改革

2.1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适应web 2.0发展和普及,培养掌握基本的Web前端开发技术,其中包括HTML、CSS、DIV、JavaScript、DOM和AJAX等,还要掌握网站性能优化、搜索引擎优化和服务器端开发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运用各种Web前端开发与测试工具进行辅助开发等。

以Web 前端开发工程师岗位的技术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使其满足Web前端开发的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设置为包含HTML、DIV、CSS、JavaScript、DOM 和AJAX 等5 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Web开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课程中我们还适时增加HTML5[1]方面的知识。在新构建的知识体系将CSS+DIV 技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重点介绍CSS+DIV 技术在现代网页前端页面设计中的作用,并在教学中将JavaScript、DOM 和AJAX 技术与它们进行融合,培养学生设计和开发现代的前端页面的能力。

2.2 案例式教学

Web 前端开发技术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拉动”为目标,规范Web 前端开发的流程,以当前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优秀的企业网站和典型的商业网站为案例,学习前端页面的设计和开发,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自选课题的设计任务。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2],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完成案例时始终贯串建构主义的概念,对新知识点分别进行感观建构、情景知识建构、实践知识建构到最后的重建,形成最终的意义建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情景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案例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项目案例均来自当前企业中的实际项目,根据软件工程的理论,把项目案例自下而上分为技术层、操作层和综合层三个层次[3]。技术层注重对开发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操作层重点在于技术的应用,将技术应用于实践,综合层则关注技术的整合与创新。技术层是操作层和综合层的基础,综合层则是技术层和操作层的实现和深化。实践类课程增设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科研训练及项目经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Web 前端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Web前端开发技术能力培养

3.1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平台搭建

完善教学资源,采用与教学特点相适应的课内教学多媒体教学形式,采用国内外重点教材,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和成功的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的先进教学思路,借鉴国外课程,调整、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努力与软件人才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接轨。

构建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搭建程序设计项目资源案例库,丰富学生课外学习层面,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网站,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

3.2 实践基地建设与职业能力训练

除了在实习过程中的校外教学基地,学校还根据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具体特点,建设一批基于校园的网络工作室、互联网企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基地,参与到实际的web开发与社会实践中去,包括校园的网络工作室等基地就是由学生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以上基地的建立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的项目、课题的实践性环节不少于20%,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开设了多门反映Web前端开发技术最新发展的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平台。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提高职业素养

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实践性比较强,我们也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开发技术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设计能力,进入社会后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需求。在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考核中,我们采用多样化、职业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考核方式。

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考核,我们采取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作品演示、作品集成、项目验收等。将学生的作品和自选课题,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汇报和演示作品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Web前端开发技术和项目开发的深入了解。在项目验收考核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分为阶段验收和综合验收,阶段验收用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Web前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综合验收是通过学生对具体项目案例的实现情况,来检验学生的Web前端开发能力及相关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们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5]。结束语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企业与社会对Web前端开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做出改变。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设立与改革使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达到了让学生跨入互联网web 开发技术的大门。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更新,我们的教学及课程也会适应W3C的标准而做出调整和更新。比如在技术的选择上要适应浏览器兼容性、web 安全等,增加移动互联网相关设备的前端技术方面的内容,适应产业的需求,为互联网行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同时,针对行业应用,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模型; 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不断地完善我们的实验和实践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游戏开发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游戏开发;模块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45-2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游戏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一片以游戏开发为主要业务的著名公司。例如日本著名的电子游戏生产商任天堂,美国的电脑游戏及电视游戏软件公司暴雪娱乐等。并催生了大批专门开发游戏开发引擎的众多的公司,比如开发虚幻引擎(Unreal Engine)的Epic Games公司、开发Unity3D的Unity Technologies公司和致力于开发移动平台游戏引擎Cocos2d的触控科技。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移动平台为终端的移动游戏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在至少有几千家的移动游戏开发公司,每天都有数量众多的移动游戏被发布到各种推广平台上。

游戏常用的迅猛发展也造成了游戏开发人才的巨大的缺口。高等学校站在科学技术水平的制高点,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急需人才的社会责任。为蓬勃发展的游戏产业培养行业急需的各种类型的人才责无旁贷。但是,游戏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高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高校教师本身大多数没有从事过游戏开发行业,对行业所需人才认识不足,没有相关产品开发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等。并且,高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在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岗位技能的培训,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所以,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是现在部分高校采用的方法。而培训机构里面的教师本身是游戏公司里面的人,培训是以技能培养为主,其实就是上岗前进行技术训练,而且这种培训只针对一个特定的岗位,在短时间帮助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加强。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所以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校就业率上来考虑,很多高等院校在游戏人才培养上都采用3+1的教学模式。

游戏专业是一个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网络编程、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众多学科门类的一个复合型专业。因此,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游戏人才,不是哪一个学院可以单独完成的,这需要相关专业的相互配合。但在目前的体制下,建立综合的游戏专业的条件在我校还不成熟。不过,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采用模块化教学是解决创新型游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 模块设置

根据游戏开发人才的多学科性,加强不同学科的横向合作,采用“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是一种可行的途径。由于游戏开发是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行业,从文学、艺术到技术、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高校的游戏设计专业很难将整个游戏流程所包含的所有专业包含在内。因此,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导向,将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分为从游戏策划、美工、模型制作、音效、动画、程序设计、测试、管理运营等模块,采用模块教学,将游戏开发的各个环节分散到不同的专业,请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紧紧围绕着一个大的游戏课题某一个小模块进行教学。当所有模块教学完成时,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游戏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游戏开发各模块的讲授选择一个已经完成的游戏项目为原型,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解决当前项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游戏各模块开发的知识,锻炼游戏开发的能力。

2 各项目模块教学内容

游戏开发过程涉及众多专业和学科。让学生掌握游戏开发的各个流程是不现实的。立足各院系的特色和传统的学科优势,培养游戏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游戏开发人才,是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学习上,对其他相关模块虽然不要求完全灵活掌握,但也要掌握其基本功能,并对每个模块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有清楚的认识。毕竟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项目模块的充分沟通与合作,才有可能开发出一款合格的游戏作品。

游戏策划模块。游戏策划模块的主要工作是编写游戏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游戏玩法、数据设置、关卡设置等内容,是一款游戏开发之前必须要考虑好的内容,并且要形成详细的游戏策划文档。一款游戏是否能成功,策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游戏策划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游戏策划必须要有对游戏市场敏锐的洞察能力,以确保当游戏产品开发出来以后有市场以便收回成本和盈利,还要求游戏策划对游戏开发所涉及的艺术和技术都要有相当的认识,并且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统筹游戏中个各种元素,并清楚地表达出来,以便于美工人员和程序人员了解游戏策划的思想,并按照游戏策划的思想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这同时要求游戏策划拥有在各部门之间协调的能力和游戏开发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以便于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功能放在哪一个模块制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节约成本。游戏策划其实就是游戏开发的主管,在该模块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一款游戏从构思到实现所要完成的各阶段工作,让学生对游戏开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以一个成熟的游戏策划案例进行解析,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美工及模型制作模块。如果所游戏策划相当于游戏开发的概论,游戏美工则是在细节上对游戏的雕刻。一款粗制滥造的游戏绝对不会引起玩家的兴趣,而一款制作精美的游戏给玩家的就是一种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游戏美工及模型制作模块要完成的是游戏中所涉及的所有地形、建筑、植物、角色、动画、特效、UI等等内容。要求熟练掌握诸如Photoshop,3dsmax等图像处理软件和建模软件。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同样是要以之前的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图像、模型素材。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动画及音效模块。游戏音效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音频编辑软件。游戏动画制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游戏效果。游戏动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游戏片头动画、广告动画、角色动画等等。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游戏产品下线,制作精美的游戏广告动画才能吸引潜在玩家的注意,对游戏的推广是非常关键的。游戏动画涉及原画绘制、游戏材质、骨骼绑定、动画调节、动画渲染等内容。本模块教学同样以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音效、动画的制作。为下一步的游戏开发打下基础。

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程序开发需要熟悉计算机的语言和开发环境,如C、C++、C#、VC、Xcode等,还需要学习与游戏有关的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以及非数学类的数据结构、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等。无论网游、页游、手游都离不开游戏程序开发,在游戏公司里,按照岗位分工不同,游戏程序员可以分为引擎开发程序员和逻辑开发程序员。引擎开发程序员需要编程人员掌握坚实的数学知识、图形学知识和熟练的编程能力,一般作为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培养目标。本科阶段主要的培养目标是逻辑开发程序员。本模块教学同样以成熟案例为范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之前游戏策划中涉及的所有代码编写的工作。并最终完成游戏的测试与发布。

3 模块化教学方法

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游戏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强调以游戏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为参照,将游戏开发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即相互独立有互相联系。这里的模块化是对整个游戏开发流程而言,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但必须完成整个游戏开发所必需的相应模块的工作,否则将影响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工作以及最终是否能够完成整改游戏的开发。模块化教学之前,首先将学生按照5~6人进行分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布置和期末考核,成绩评定也以小组完成各模块的学习效果为依据,不以个人的学习效果评定,促进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督促学习,否则将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多维内容表现。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网上论坛等资源。课程授课采用多媒体演示授课,教师现场演示,学生随后练习,给学生视觉、听觉、动手练习全方位的刺激。组织学生成立游戏开发工作室,由教师进行指导进行游戏的开发,让学生从实战中得到锻炼。

4 实施方案和方法

游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游戏开发的各个模块教学的实施要按照指定的游戏案例有组织的实施教学,分模块、分阶段地完成游戏开发各阶段的任务。各模块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又要统筹兼顾,进行统一管理,以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表1为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

5 总结

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块化教学以一个完整的游戏作品为主线,将游戏开发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以案例的方式重现,有利于学生对游戏开发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并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定位更加清楚,以便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相关的方向深入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张晶,姚则会.模块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以安徽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2):34-38.

[2] 朱滨,宋建文.欧美高校游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EB/OL].游戏产业数据http://www.gamelook.com.cn/,2012.12.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4

一、湖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现状

为适应社会新的职业分工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领域人才的强盛需要, 湖南农业大学在改革园艺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 结合现有学科专业结构特点, 通过整合园艺学与中药学的特色教育资源, 于2005年增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新专业。该专业于2006年秋季开始首届招生, 迄今已连续招收8届学生。该专业在近8年的建设中, 依托学校现有园艺学等传统优势学科,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依托母体、资源共享、特色创新、重点突破、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教材教参、实验条件、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明显的建设成效, 并在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中, 顺利通过评估并获得优秀;该专业所依托的学科于2007年获得了园艺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药用植物资源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招生资格。当然, 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 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8年的教学实践运行, 加之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专业建设中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和不足, 迫切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综合改革。

二、湖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总体思路设计

湖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经过近8年的建设, 目前已从先前的“能办专业”的初级建设阶段过渡到了更高一级的“办好、办精专业”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时期。采取什么样的专业综合改革总体思路, 如何在总结前期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运行成果的基础上, 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内涵上进行全方位综合的调整补充、完善优化、改革创新, 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首要内容。新的专业改革旨在总结湖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前期建设和教学实践运行成果的基础上, 按照“一个核心、两条主线、六大保障”的专业改革总体思路, 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一个核心, 以优化宽口径、精课时、理论与实验分开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构建独立设课的创新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为两条主线, 以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专业教材教参建设、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建设、绩效考评机制建立为六大保障, 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内涵上进行全方位综合的调整补充、完善优化、改革创新, 以构建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湖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1. 优化宽口径、精课时、理论与实验分开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优化宽口径、精课时、理论与实验分开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主线之一。由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故原有教学计划中, 相关涉农、涉中药、涉中医等方面选修课程较多;而且, 由于单门课程学时多, 最多的一门课程达到80学时, 在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要选修几门课程就能完成额定选修学分, 常常造成许多课程从开设至今学生从未选修过, 而有些课程由于课时太多, 学生上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按照“宽口径、广交叉、精课时、厚基础、理论与实验分开”的原则, 优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要做到以“宽口径、广交叉”为原则, 参照学生历年选课情况,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特点, 对现有教学计划中每门专业理论课进行调整、删减、增设必要性论证, 按照适宜比例合理设置相关的涉农、涉中药、涉中医等方面的选修课;要做到以“精课时、厚基础、理论与实验分开”为原则, 参照历年授课情况, 通过“精课时, 增课程”的方式, 精减每门专业理论课程授课课时, 确保单门专业理论课程授课时间控制在20~40学时之内, 扩大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 以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构建适宜学生个性培养和特长发挥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2. 构建独立设课的创新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构建不依附专业理论课程而独立设课的创新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又一主线。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按照“循序渐进、自主实践、注重创新、避免重复、独立设课”的原则, 将原有不同专业理论课程附有的实验项目、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劳动、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整合、重组、融合、创新, 减少实验项目、内容的重复, 增加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 推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与论证的制度化, 构建独立设课的创新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

3. 建设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之一, 培养新兴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必须要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阵容整齐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涉及到多门学科交叉, 现有师资队伍中, 共有专任教师9人, 其中, 教授5人, 占55.5%, 副教授2人, 占22.2%。从师资学缘结构来看, 现有师资队伍获得的最高学历学位分别来自植物学、中药学、园艺学、农学、生物医学、化学等多学科领域。新的专业改革将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将继续坚持“引进与自身建设两手抓”。一方面, 根据课程教学需求, 利用学校新专业的进人计划和优惠政策, 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急需的药用植物资源分类鉴别与中医方剂两方面的具有较高学历层次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师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 要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可通过学科交叉配置双线、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攻读在职学位、外派短期进修培训、课程小组集中备课评课、职称晋升、外聘教师讲授观摩课程、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 全方位培养现有专业师资队伍。

4. 创新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模式。

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措施, 专业教育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新的专业改革将坚持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 严格遴选每门专业课程负责人, 在课程负责人组织下, 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论证, 按照“删除芜杂、保留经典、体现现代、涉及前沿、理论与实验分开”的原则, 全面修订每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强对每门课程的网络建设, 同时通过听课评课制度, 加强对每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价。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将进一步加强现有教学计划中《中药资源与开发技术》这门专业特色创新课程的建设。另外, 将通过申报精品课程与双语教学课程项目, 建设好1~2门专业主干精品课程与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 将坚持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及教书过程中育人的原则, 采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参与式、比较式、专题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努力创造条件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研产紧密结合、教学良性互动的教学要求;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5.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教材教参建设。

专业教材教参建设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保障。新的专业改革将采取多种措施, 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 自编教材, 编写教材参考书、科普图书, 订购专业期刊杂志, 购买音像影音教学资料, 购买多媒体网络课件, 购买参考图书, 野外收集教学素材等多途径多渠道, 加强专业教材教参建设, 并及时将行业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补充到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中。本专业改革实施期内, 确保完成现有3本在编教材与3本在编科普图书的编写任务, 确保完成独立设课的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自编教材的编写。

6. 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硬件指标。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与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关系。一般地, 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有多年的办学历史, 具有良好的办学硬件;而且, 新专业大多由传统学科专业衍生而来。因而, 在实验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材料等很多方面可以与传统学科专业共建共享。新的专业改革将按照“依托母体、资源共享、特色创新、重点突破、协同发展”的建设模式,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要重点建设好中药资源标本室和校内药用植物资源圃。要按照学研产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外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

7. 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设。

作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模块之一, 校企合作培养的依托单位———校外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的实训阵地。新的专业改革将在进一步完善、巩固现有校外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利用国家中药材生产 (湖南) 技术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实验室两个技术平台, 以及学校双百工程项目等进一步孵化、培育、建设新的校外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要进一步完善、规范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设立的专业人才培养奖学金。

8.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绩效考评机制是检验、评估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重要保障。新的专业改革将结合学校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目标考核办法, 将本专业改革研究内容进行任务分解, 责任到人, 细化、明确每个研究内容的考核办法与目标, 责任人分年度对照研究进度计划及时总结汇报研究工作, 确保研究计划按期完成并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Z].2012.

人才培养开发与激励方案 篇5

一、目的为实施公司人力资源后备人才的开发及培养计划,保证企业发展有充足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储备,形成后备人才的“资源池”,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范围

高级经理、各区域经理、部门经理等管理干部的储备开发及培养(试点部门为华南片区)。

三、时间

2012年12月为试点实施期,2013年1月开始全公司正式实施。

四、培养对象

公司总部(包含直营中心和分拨中心)及各片区全体员工

五、资格条件

入职满半年以上,心态良好服从安排,具备敬业、诚信、团队、学识、能力等基本素质,并根据其日常表现和工作绩效确定,一般不超过职员数的30%。

六、开发培养程序

1、资格鉴定申报(1)员工级别——>作为后备部门主管及部门经理的培养对象——>经所在部门经理——>经所在分管的高级经理/总监审批——>报备人力管理中心审批确认;

(2)部门主管/经理——>作为后备高级经理的培养对象——>经所在分管的高级经理/总监审批——>助理总经理审批确认——>人力管理中心备案;

(3)部门经理/高级经理——>作为后备总监的培养对象——>经所在分管的高级经理/总监审批——>总经理/董事长审批确认——>人力管理中心备案。

以上以申报表的形式均由人力管理中心备案,并与培训中心一起对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的人员资料进行建档,形成后备管理人才“资源池”。

2、后备人才培养对象的开发

(1)后备人才培养对象数量与质量基数的保证

①校园招聘:为配合公司发展战略与目标,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招聘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充实公司的人才梯队。甄选出来的大学生首先进行为期2-4个月实习试用期,再从中筛选出认同公司文化,综合素质较高的实习生直接转为正式专员级员工,最后符合人才开发培养条件的可直接进入资格鉴定申报。具体见《2012穗佳校园招聘实施细则》。②内部发掘:为了保证“资源池”人才质量的充足,各部门负责人应积极发掘开发后备人才。在实施的当月,如觉得本部门无适合人才申报培养,必须在下个月1号前发出一个书面通知(由该部门负责人的上级领导签名,承认本部无人才可培养)给到人力中心以做备案。

(2)后备人才培养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让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清晰,朝着自身发展和成长的方

向努力奋斗,人力管理中心将会按职业素质和能力倾向指导他们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按《申报表》所指定的导师(其主管以上管理者)以导师制的方式帮助及指导他们,每周定期计划填写《指导表》,必须在次月的5号前上交到人力管理中心建档。

(3)后备人才培养对象的培训考核

① 业务技能(对应岗位的工作技能,业务操作方法);

② 协同成长能力(协同整合团队有效开展工作,并使自己和团队快速成长的能力);

③ 管理和贯彻能力(公司对应制度执行贯彻、部门管理与岗位管理技能); ④ 心态和企业文化(有不断创新工作的能力,能快速适应公司企业文化和公司的发展战略)。

培训中心需根据后备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核心能力,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将每个人的培训课程成绩及培训情况存入后备管理人才“资源池”档案内。

(4)工作实践开发培养

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及个人的职业能力、特质潜力等,视具体情况导师可安排相应的助理、见习职位或轮岗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在岗工作培养,通过工作实践来培养和检验后备管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潜质,每周定期计划填写《指导表》。(5)储备人才提拔任用的方式

各部门需自主发掘、培养后备人才,以为各部人才内需和公司人才输送提供储备。要想成为后备管理人才“资源池”

中的一员,首先要经过正常程序申报,并实施导师指导的人才培养的方式,最后通过干部晋升评估,才能成为该部门的储备人才(储备人才包括储备主管、储备经理和储备高级经理)。

在公司规模扩大或业务扩展或出现职位空缺时,则从各部门后备管理人才中挑选出一些认同公司文化,爱岗敬业,有能力、有知识的储备人才通过人力管理中心直接进行提拔任用。

(6)储备人才的待遇

凡已通过干部晋升评估者,暂无合适岗位安排任命的,第二个月即时进行加薪调整,其本人工作还是由该部门负责人安排或者直接由人力管理中心派遣到其他部门学习业务管理技能。成为正式储备人才具体加薪待遇如下表:储备人才岗位 储备主管 储备经理 储备高级经理

调薪额度

200

300

500

七、人才培养激励制

采用人才培养激励制管理可有效促进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以激发各分部经理有竞争意识地开发和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为目标。

1、奖罚对象

公司各分部门负责人主管级别以上。

2、奖励原则:只针对经过正常程序申报,并实施导师指导的人才培养方式。

3、奖罚方式:将主管级别以上的职位培养下属骨干员工的成果或造成该下属人才不应有的人才流失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与扣罚,主要是以奖励为主扣罚为辅的形式,总经办监察部负责监督。(所谓人才流失,是指在一单位内,对其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性作用的人才非单位意愿的流失,不包括公司辞退、开除等。)

(1)各分部门负责人培养下属骨干员工成为储备人才,在公司需要的时候,以人才输送的方式正式被任命为主管/经理/高级经理,相应部门负责人在储备人才被正式任命做满半年后给予一定的福利奖励,届时以人力管理中心OA发文为准。具体如下表:

人才培养 职位 奖励

部门主管 颁发荣誉证书,晋升加薪、年终评优的依据,奖励800元 部门经理 颁发荣誉证书,晋升加薪、年终评优的依据,奖励1500元 高级经理/区域经理

颁发荣誉证书,晋升加薪、年终评优的依据,奖励3000元

注:例如陆运-东平营业部里培养了一个客服主管,经人事任命指派到航空管理部-广州营业部做客服主管,或者直接补充到陆运事业部的其他部门,任职满半年以上,给予该部门负责人即东平营业部经理奖励800元,以此类推。

(2)各分部门负责人造成该下属管理人才不应有的人才流失,相应该部负责人就会承担一定处罚责任,具体如下表:

人才流失 职位 处罚

部门主管

提出书面报告及流失人才后的改善方案,列入年终考核,扣除

当月绩效或津贴200元。

部门经理

提出书面报告及流失人才后的改善方案,列入年终考核,扣除

当月绩效或津贴300元。

高级经理/区域经理 提出书面报告及流失人才后的改善方案,列入年终考核,扣除当月绩效或津贴500元。注:例如航空管理部—外场—南航保障部流失了一个主管,即给予该部负责人南航保障部

经理扣款200元以示处罚。以上人才流失职位是非单位意愿的流失,不包括公司意愿调岗,辞退和开除等。

八、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司整体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各级管理者有责任进行记录、指导、支持、激励与合理评价下属员工的工作,负有指导下属员工成长的责任。能否发挥下属员工才干和举荐优秀人才,能否举荐和培养出合格的后备管理人才是衡量公司各级管理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并作为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后备管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这一工作事关公司的未来的发展,各部门需予以高度重视,并支持、协调公司的后备管理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另附《培养对象申报表》、《培养对象指导表》和《2012穗佳校园招聘实施细则》

人力管理中心2012-10-26

培养对象申报表

*导师:申请时期:

申请人部门职位直接上级学历入职时间近半年ABC测评

是否服从公司安排

部门信息

□ 经营部门 □ 运行部门 □ 职能部门(请选择您所在部门所属类型)

申请原因

申报培养方向

审批流程:①员工级别:申请人==>直属部门经理/主管==>直属分管高级经理/总监==>人力管理中心经理 —>人力管理中心备案

②部门主管/经理:申请人==>直属分管高级经理/总监==>人力管理中心经理==>职能总监==>总经理/董事长 —>人力管理中心备案

③部门经理/高级经理:申请人==>直属分管高级经理/总监==>人力管理中心经理==>职能总监==>总经理/董事长 —>人力管理中心备案

注:如无指定导师,则默认所在部门经理/负责人,直接上级是指该培养对象的直接上级领导,《申报表》必须在每个月的10号前上交到人力管理中心建档备案。

培养对象指导表

姓名:目前所在部门:所在岗位:导师:日期:

需发展的技能

行动计划(注明时间)自我评价(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意见

业务技能

(对应岗位的工作技能,业务操作方

法)

管理和贯彻能力

(制度执行、部门管理与岗位管理技能)

总结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决策建议能力)

长期培养的技能

导师指导意见:

导师签名: 培养对象签名:

注:

1、每周由导师定期填写《指导表》,必须在次月的5号前上交到人力管理中心建档备案;储备部门必须指定一名专职储干导师,如无指定导师,则默认所在部门经理/负责人,对储备人 才进行专业指导并定期评估。

2、该《指导表》在连续两个月不提交到人力管理中心备案的,作自动放弃储备资格。签发部门: 培养对象隶属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麝鼠的开发价值与饲养模式 篇6

麝鼠的毛皮商品名为青根貂皮,其毛皮色泽艳丽,底绒细密,针毛稀疏光亮且背腹一致,毛皮的沥水性和不湿性仅次于水獭皮,而绒毛密度和细度仅次于水貂和水獭皮。麝鼠皮是国家指定收购的毛皮,目前浙江裘皮市场收购价为80~100元/张,比獭兔皮价高出两倍以上。

人工饲养麝鼠不仅保护了野生资源,也充分利用了野生资源为人类造福,既增加了饲养者的收入,又增加了出口货源。麝鼠属于草食动物,饲料价廉易得,可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并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麝鼠肉细嫩味美,瘦肉率100%,营养丰富,其中干物质、氨基酸和几种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麝肉和牛肉。而胆固醇含量与麝肉相等,比牛肉低22.5%,无腥膻味。

麝鼠原产北美洲,故麝鼠麝香又称“美国麝香”,是天然麝香最理想的新药源。麝鼠香含有与天然麝香相同的麝香酮,降麝香酮,十五、十七环(烯)烷酮等主要成分,理化反应与天然麝香完全一致,麝鼠以食草(菜皮)为主,精料每天20~30克,且不用煮熟,用开水泡一下即可。在一年的发情期内,江南地区麝鼠麝香产量比寒冷地域明显要高,如服用中草药添加剂或采用外源诱导技术,产香量则更高。在我国南北各地均能饲养。麝鼠在发情期自然交配,不用人工观察试情和放对配种。年产3~4胎,每胎6~12只。母鼠妊娠28天后,自行用草做窝产崽饲养,很省事,不费大的体力,老少皆宜。

二、麝鼠的饲养模式

1.散放型饲养模式。选择基本无人干扰、较为偏僻的有饲草和水源的环境,于风浪较小的晴天进行散放。散放时将笼子顺序排好,并隔有一定的距离,籠口处放些精料和青草,在傍晚时打开笼门(笼门须朝水面方向开放,笼上面最好覆盖两层塑料薄膜,以防夜间突然下雨),让麝鼠自动走出,有的跳入水中,不再回原笼;有的一时对环境不习惯,还会跑回笼子里食宿。因此,笼子不可马上搬走,且每天要定时补充饲草,待麝鼠依山傍水筑了新巢,不再回笼食宿时,才可以把笼子拿走,并不再人为补充饲料,但要注意培育草源。

2.鱼塘结合型饲养模式。在鱼塘中养殖麝鼠,让麝鼠利用鱼塘中以及周围的水草和藻类作为饲料,进行生存繁殖,鼠粪又可成为鱼的饵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3.林下笼养模式。麝鼠喜在夜间活动,对直射光线不敏感,夏季尚需遮荫防暑,所以可利用林下空地(含果园、防风林)中间地带、山间林地养殖麝鼠。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7

一、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设置的现状

1. 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

按照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安排是我国当前中职学校以及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比较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严密性, 关注的焦点更多的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 以及更加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此课程设置的方式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能够起到极好的效果, 但是在中职教育中并不是十分的适用。更多理论知识的传授, 使得中职的学生并没有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实践中, 他们更需要的是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学习。因此, 这种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实习、实验的课程设置并不符合中职学校。

2. 重理论, 轻实践。

当前, 中职学校中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高职学校课程的简化版, 而转变之后的课程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往往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诸多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开设都需要为最终培养出素质与技术并存的高技能人才服务, 而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并不利于学生理解与学习, 即便一些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 最终也无法成为高技能人才。

3. 重功能、轻工艺。

当前, 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更多偏向于电路功能, 并不怎么重视工艺。这与现代职业学校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 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够进行电路功能学习, 还要能够锻炼好实践的能力, 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困境

随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被学校更加的重视, 需要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更多的教育再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与工作。中职生在学习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需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一名知识与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

然而, 该标准的制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而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不断完善的“项目”。尤其是中职教育中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制定需要更加复杂的程序, 具体的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职业标准的问题。

当前, 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并没有更好的与职业标准相连接, 导致了课程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出现不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

2. 教师的问题。

当前, 中职学校由于缺乏比较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力量, 从而使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3. 硬件的问题。

当前, 中职学校中硬件落后是导致一些课程设置的重要阻碍, 也使得一些专业课程标准无法达到, 导致专业教学存在巨大的“表象化”, 从而也导致了无法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现象。

三、构建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议

1. 根据核心技能, 确定核心课程。

中职教育中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 是指能够通过这种课程设置使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升中职生的学习效率, 全面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然而, 根据对目前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我们能够看出, 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尽快的适应工作, 不能够积极的体现出职业技能教育的所在。所以, 在电子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要重视核心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理论与技能共同发展。而核心课程的确定, 能够为课程标准的设定指明方向和具体的发展道路。

2. 分工负责, 相互协作设定课程标准。

合理分工, 相互协作, 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依据确定的核心技能, 确定出核心课程的设定, 再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以及中职学生的认知情况, 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 可合理、科学的制定出中职学校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而制定课程标准, 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的关注:首先, 明确工作任务与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 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筛选、排序。

邀请专家提出改进建议与意见。依据上述各种有关制定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意见, 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 与此同时, 应当积极的邀请专家组针对制定的标准进行审查, 并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 争取设定出真正合理、科学、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标准。

四、结语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8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教育部在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就已明确作了规定, 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可简要地概括为培养能够进行信息的组织、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文、理、工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2001年, 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 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 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符合型人员”。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包含6大职业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6个功能模块说明了IS (信息系统) 专业人才培养的3个基本方向:

(1) 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培养;

(2) 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3) 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

2005年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参考以上3个基本方向安排相关课程, 并根据社会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向。

二、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学定位、人才特点和就业方向

1. 办学定位

考虑我院是一所应用技术学院, 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 依据教指委提出的IS应用型人才的3个培养方向, 我们认为适合第一种和第二种, 同时考虑我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经济管理工程学院的大环境, 以及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区域是上海等特点, 因此确定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上海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培养懂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技术人才, 或者说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特点和就业方向

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 管理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 而我国管理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管理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管理软件蓝领 (程序编码、软件实施工程师) 也是非常稀少, 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分析设计工程师阶层却极大膨胀, 几乎所有的正规院校都在培养这个阶层的人, 而实际的市场需求并没那么大。一边是大量找不着工作的相关专业毕业生, 一边是众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管理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面对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失衡, 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上, 依据我们的办学定位, 确定主要面向管理软件服务业培养需要的系统实施人员和软件编程人员, 同时兼顾中小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开发维护人员。

学生主要的就业领域和岗位是:

(1) 管理软件服务业。从事管理软件的售前咨询、软件实施、培训、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等各种服务工作的系统实施人员;从事管理软件分析、设计、编程人员。

(2) 一般中小企业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开发维护人员。

学生的专业特长:

(1) 熟悉管理软件, 具有管理软件的实施、评价能力。

(2) 具有高级语言Java编程能力。

(3) 具有一定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的设计、开发能力。

三、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首先,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国内外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分析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 信息管理人员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它在部门中的地位及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分析能力、人际影响能力、管理能力和信息能力。

(1)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对信息技术的恰当理解、对信息系统在组织目标实现中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以及使用恰当的技术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信息管理人才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除计算机的运用, 软件的设计, 系统的分析、设计与维护外, 还应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和分析能力。

(2) 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对组织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定义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Trauth等人在1993年的研究中发现:“分析业务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将来必将成为信息管理人员唯一的且最为重要的业务活动”。良好的分析能力能使信息管理人员灵活运用现有知识以应对新环境的变化。

(3) 人际影响能力。它是指信息管理人员能依据专业知识和经验, 用业务部门熟悉的语言, 清晰、自信地表达观点和建议;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业务需求, 向业务部门输出方法论或工具;了解业务部门的业务目标及价值取向, 并通过逻辑化的陈述、客观数据或利弊分析, 使业务部门接受方案和建议。

(4) 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主要指该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管理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 作为决策层的参谋, 必须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作支撑, 才能做好参谋、助手和尖兵, 为具体决策提出科学的、合理化的建议和见解。

(5)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信息搜集、处理、传播和使用能力以及信息的筛选、数据的加工等能力。此外, 信息能力还应包括对他人 (或其他组织) 的信息能力的利用能力。

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良好的系统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因此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次, 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在我院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特长中处于核心地位, 这一点可以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看出。

四、基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1.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才能力结构模型

人的能力有一个架构存在, 每个人的能力架构都不一样, 合理的能力架构能让较少能力元素 (知识、技能、方法等) 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不合理的能力架构会浪费人的能力, 让所学无所用。

对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 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呢?我们可以参考成功人士总结出的一个参考模型, 这个参考模型采用常见的分层架构模式, 如图1所示。

一个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的能力大体可以分为4个层次, 层与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上一层必须以下一层为基础, 而上一层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层。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是不一样的,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开发, 因此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仅具有一般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和能力, 还需要企业管理知识, 懂得管理理论、方法, 熟悉管理流程。在依据上述能力模型进行课程设置时, 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的课程设置应有差异。对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 最底层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包括管理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 具体如管理学、会计学、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等。第二层是具体技术、语言和工具, 包括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各种高级语言如Java, C语言等。第三层是方法、思想和理论, 如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第四层是开发的过程控制和管理, 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2. 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 必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系统的实践训练, 因此依据上述的能力模型, 我们在2008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如图2所示的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基础能力如开发工具和网络数据库技术训练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系统设计和管理软件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训练, 最后在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设计实验强化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昌平.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情报学报, 1999 (2) .

[2]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中华, 汪勇, 王静.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9

关键词:Web2.0,前端开发,Html5,课程

1 前言

传统的Web前端开发是指静态网页的布局的设计,是Web1.0 时代开发人员的主要工作。那个时代,网站的内容主要是以静态的页面为主,人们进入网站也主要是通过浏览网页的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2005 年以后,随首Web2.0 的发展和普及,各种交互式的Web应用大量涌现,人们在访问网站时用户体验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网站的前端页面的设计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前端页面上良好的软件化的交互形式能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所以前端页面的开发技术难度越来越大,此时的Web前端开发是指综合运用HTML、CSS、DIV、Ja va Script、DOM和AJAX等技术实现网站的整体布局和改善用户体验的工作。在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前端开发技术人员已经独立出来并形成专门的开发群体,而目前我国缺乏大量的前端开发人员,随着Web2.0的普及,未来几年国内各大行业对Web前端开发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提升,Web前端开发技术人才也会日益受到重视。

一位优秀的Web前端开发技术人员在知识体系上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传统的网页设计人员只需要掌握Dream Weaver、Flash和Photoshop等基本的工具软件就可以胜任,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中网页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现在的Web前端开发人员只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前端开发无论是技术上还是难度上都更接近于网站后台的开发,所以需要的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了更好地进行Web前端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我们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结合当前对Web开发技术人员的具体的技术需求进行教学。

2 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改革

2.1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适应web 2.0 发展和普及,培养掌握基本的Web前端开发技术,其中包括HTML、CSS、DIV、Java Script、DOM和AJAX等,还要掌握网站性能优化、搜索引擎优化和服务器端开发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运用各种Web前端开发与测试工具进行辅助开发等。

以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岗位的技术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使其满足Web前端开发的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设置为包含HTML、DIV 、CSS、Java Script、DOM和AJAX等5 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Web开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课程中我们还适时增加HTML5[1]方面的知识。在新构建的知识体系将CSS+DIV技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重点介绍CSS+DIV技术在现代网页前端页面设计中的作用,并在教学中将Java Script、DOM和AJAX技术与它们进行融合,培养学生设计和开发现代的前端页面的能力。

2.2 案例式教学

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拉动”为目标,规范Web前端开发的流程,以当前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优秀的企业网站和典型的商业网站为案例,学习前端页面的设计和开发,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自选课题的设计任务。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2],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完成案例时始终贯串建构主义的概念,对新知识点分别进行感观建构、情景知识建构、实践知识建构到最后的重建,形成最终的意义建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情景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案例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项目案例均来自当前企业中的实际项目,根据软件工程的理论,把项目案例自下而上分为技术层、操作层和综合层三个层次[3]。技术层注重对开发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操作层重点在于技术的应用,将技术应用于实践,综合层则关注技术的整合与创新。技术层是操作层和综合层的基础,综合层则是技术层和操作层的实现和深化。实践类课程增设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科研训练及项目经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Web前端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 Web前端开发技术能力培养

3.1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平台搭建

完善教学资源,采用与教学特点相适应的课内教学多媒体教学形式,采用国内外重点教材,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和成功的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的先进教学思路,借鉴国外课程,调整、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努力与软件人才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接轨。

构建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搭建程序设计项目资源案例库,丰富学生课外学习层面,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网站,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

3.2 实践基地建设与职业能力训练

除了在实习过程中的校外教学基地,学校还根据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具体特点,建设一批基于校园的网络工作室、互联网企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基地,参与到实际的web开发与社会实践中去,包括校园的网络工作室等基地就是由学生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以上基地的建立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的项目、课题的实践性环节不少于20%,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开设了多门反映Web前端开发技术最新发展的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平台。

4 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提高职业素养

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实践性比较强,我们也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开发技术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设计能力,进入社会后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需求。在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考核中,我们采用多样化、职业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考核方式。

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考核,我们采取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作品演示、作品集成、项目验收等。将学生的作品和自选课题,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汇报和演示作品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Web前端开发技术和项目开发的深入了解。在项目验收考核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分为阶段验收和综合验收,阶段验收用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Web前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综合验收是通过学生对具体项目案例的实现情况,来检验学生的Web前端开发能力及相关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们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5]。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10

随着广西建设千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战略目标的推进, 纺织工业重点项目的新建扩建带来了旺盛的人才需求, 纺织企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大, 急需技术开发、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技师等人才。我校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纺织类中职学校, 纺织专业原来的单一全日制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广泛进行专业调研后, 专业团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即以服务当地企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 与广西纺织优势企业———南宁锦虹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制定全日制和短期培训双轨兼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厂中校”开展“校企互动”深度合作, 从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 主要目标

与纺织优势企业———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 共同开发“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 以“全日制在校生”和“企业短训班”为实施对象制定双轨兼用的“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设立厂中校, 依托“厂中校”开展“校企互动”深度合作, 校企资源共享, 促进员工在岗培训、全日制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教师企业实践等功能的整合,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综合能力。

3 模式开发

3.1 实施全日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为第1~2学期的知识学习与基础技能培养阶段, 充分利用纺织合作企业的资源, 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 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 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 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 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二阶段为第3~4学期的岗位职业技能强化, 即“准顶岗”阶段。该阶段先通过纺织检验、纺织营销和纺织工艺技术三大典型岗位模块技能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基本技能, 然后安排系统化的综合技能实践来达成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职业规划与职业资格考证, 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做好从事岗位职业工作的心理和专业能力准备。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 (第5~6学期) 的顶岗实习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 学生已基本具备岗位综合技能, 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3.2 实施短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与南宁锦虹公司等企业合作, 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岗位需求, 组建初级班、技术骨干班和管理班三个层次的岗位专项短期培训班, 制订“分层定位、按需培养”教学方案,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条件, 按照岗位任务进行技能模块学习和实训, 每模块培训结束,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员进行测评考核。

针对初级班主要开展入职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素养的培训;针对技术骨干班主要开展岗位技能模块的培训;针对管理班主要开展岗位综合知识、综合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专项培训, 使学员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职业素质和能力得以提升, 让学员成为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备综合实操能力并持证上岗的企业合格员工。

4 实施过程

4.1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与南宁锦虹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在锦虹公司内挂牌成立厂中校, 校企共同探讨建立厂中校建设方案及各项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训标准, 共同制订全日制在校生实习计划和实训课程标准。

4.2 建立厂中校职业培训体系

利用锦虹公司的资源优势, 建立厂中校职业培训体系, 根据锦虹公司岗位需要, 确立各岗位各层次的职业培训的内容及标准, 共同开展教学及培训等活动。两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类短训学习班达1000多人次, 比如设立了员工入职培训班 (初级班) , 以纺织基础知识、安全教育及职业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成立技术强化学习班 (如试验工、挡车工、保全保养工等岗位技能提升班) , 以及管理学习班等等, 为锦虹公司易地搬迁改造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3 工学交替循环教学

充分利用厂中校的资源, 对于全日制在校生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 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的方式, 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 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 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聘请了公司有经验的师傅给学生们上课, 实地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班组管理内容及交接班要求等, 增强了感性认识, 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4 双师型教师培养

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培训及实践锻炼, 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带班实践、轮岗或挂职锻炼, 实践水平及教学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5 实施成效

5.1 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通过到企业实习,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逐步形成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学生作为准员工执行企业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和劳防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 参与生产过程, 可以提高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意识, 其职业能力明显得到锻炼和提高。

5.2 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通过对企业员工实施在岗培训, 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为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人才, 较好地解决企业人才缺乏及人才不稳定、流失等严重问题, 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通过采取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的方式, 既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 又能提升职工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 做到生产培训两不误。

5.3 厂中校合作互惠共赢

校企通过实施厂中校合作模式实现了互惠共赢, 2014年学校与南宁锦虹公司向全国纺织工业学会联合申报并被批准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称号;纺织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在2015年全国服装行业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与展示;2015年9月在“201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现场展示的与锦虹公司远程培训同步录播“校企通”系统, 受到领导专家和外宾一致好评。随后将南宁锦虹“厂中校”开展培训的成功经验, 推广应用到广西本地的其他纺织企业, 分别与柳州日鹏公司和桂林溢达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并新增这两家企业作为校企实训基地并挂牌设立了教学点, 开展了六期学员培训, 企业对培训效果表示满意。

5.4 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厂中校拓宽了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途径, 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学校兼职教师的聘用以及企业培训讲师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提供了保障。

6 结语

学校与南宁锦虹公司合作构建“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厂中校”, 依托“厂中校”紧密型合作载体,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全程合作共同育人, 促进了学生和企业员工综合能力的发展, 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

摘要:阐述了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背景, 以服务当地企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 对“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通过学历教育、企业员工在岗培训“双模式”, 有效提高学生和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实践

参考文献

城市土地开发模式与经济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影响

前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有限性与其供给上的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经济地使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其创造的效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土地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对土地利用的效率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发展

1.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

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政府型企业作为土地的一级开发商。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有三个方面:①政府型企业对贯彻实施政府的规划意图和调控目的有利。②有利于政府的财政保障和利用。③能有力的保证土地开发品质。相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政府型企业一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同时与政府的价值观同步,能确保土地开发的整体品质。

2.用地单位自行进行土地开发的模式

这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用地单位向政府申请用地,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向用地单位供地,至于具体的开发由用地单位自行解决。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融资渠道广泛,利用了大量的民间资金,能够有力的促进城市的土地开发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该模式虽然灵活性较大,但带来的问题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引导,不能有力的体现政府的价值观,难以做到统筹兼顾。

3.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指政府采取招拍挂出让土地,政府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管、统筹方面的作用。在该种土地开发的模式下,政府以促进集聚、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等作为基本原则,与开发商合作进行土地开发。

二、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促使房地产业的繁荣

房地产的繁荣需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技术条件的支持,开发模式的发展恰好提供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综合开发模式,其开发过程中的科学、可持续性解决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其与环境更相容,这给房地产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目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即结合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是经济和技术方面),进行共同开发,极大的优化了房地产产业结构,为房地产的繁荣创造了内部条件。

2.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1)通货膨胀。地产的开发能有力推动城市发展,有力的拉动GDP增长,但是政府在对地产开发时不能过于盲目。为了拉动GDP增长,政府将资金投资地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没有流入社会,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这就有可能导致房价下降,而投入到地产的资金将纷纷撤出,转而投向其他行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开发地产时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加强对地产开发的监控,在充分发挥地产开发的经济效应的同时努力降低其在通货膨胀方面的负面影响。

(2)贫富差距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地产的开发没有做到合理有序,容易导致地产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直接导致贫富差距增大,使得富人和穷人增多,而处于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却少得可怜。由于富人想拥有的基本上都已经拥有了,购买需求不高,购买力相对较低。与此相反,穷人虽然有很高的购买需求,但却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购买力差距非常明显。既有购买需求同时又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非常少,直接导致购买力的下降。

三、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对宏观调控的深远影响

两种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选择会对宏观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土地批租模式下,不管是否进行拍卖,土地的供应量是有限的,对土地的初始价格有很大影响,如果供应量把握失当而把初始价格搞高了,可能直接就会引起资产泡沫。这是宏观经济政策非常担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批租制度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个地方政府财政都争取自求平衡,地方政府是否有主力税种来获得收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财产税能较好地与地方政府职能相匹配;如果没有财产税这个税种,地方政府就会过分注重其它税种,甚至产生行为偏差。在中国,地方政府会过分依赖于增值税的分享。那么,为了开辟税源,地方政府就会倾向于发展加工业,导致大家都抢着上汽车、上钢铁等项目,有可能造成扭曲。反之,如果财产税成为城市级政府的主力税种,就使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环境和投资条件,也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对宏观调控会有重要的影响

四、对融资模式的影响

实行财产税制度对融资模式也会有影响,比如刚才提到的市政债券。发行市政债券是为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但市政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往往收费有困难。然而,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整个城市土地的价值,因此,就可以设计出用未来财产税增长带来的现金流为担保发行市政债券的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同时,又应引入评级公司进行债券评级,加大透明度和公众监督,这对城市发展是一种比较有效、规范的融资方式。否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么靠批租土地收费,要么靠吸引私人投资(包括外资)和银行贷款,之后又要想办法收费,因为用的是借来的钱或投资者的钱,要偿还、要分红就得收费。比如道路,设卡收费既不便于市民,又增加了不必要的交通拥堵。最近,中国有不少城市都倾向于逐渐地取消市区道路收费关卡。

五、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 篇12

关键词:校企融合,Java web应用开发,教学改革

《Java web应用开发》是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综合了以往学过的《数据库应用与开发》、《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所以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既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又起到了综合构建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一体化教室,边讲边做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上确实有所提高。但是从根本上并未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大部分时间仍然处理被动接受者地位,因而缺乏独立思考与实践的动力,及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机会。而且,案例基本来源于教材,相对于实践,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离预期的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动态网站开发技术,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还是有距离的。

1 课程改革思路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专业是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的合作办学专业。是“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一种实际运用。借助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注入来源于实际的项目,将企业环境,工作情境引入课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共建,共同参与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1.1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切入点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对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以及本校毕业生就业后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对Java开发人员在进行动态网站项目开发时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把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分解,确定知识、能力、技能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框架,具体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是:

企业调研→岗位需求能力分析→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规格→ 构建课程体系。

1.2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体现职业需求,职业需求注入教学内容,通过模拟仿真工作情境,力求做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一致性,可以有效解决理论与应用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融合。

1.3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多层次的立体学习环境

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或是承担项目中不同难度的任务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项目中的团队合作意识。

1.4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标准设计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对于教学环节,实训环节,实习环节设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严格的考核体系,注意过程考核,规范考核,以使学生养成规范的代码惯和按时交付的习惯。

2《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2.1 课程体系重构

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可分解为基础程序设计能力、面向对程序设计能力、前端开发技术的运用能力、数据库技术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为了能更好的将实验、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强化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所以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打破原来课程与课程间的独立状态,打通课程间的联系通道,建立课程间的高度融合,将项目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注入不同的课程中,比如,前端开发部分,由《网页设计》课程完成,项目所需数据库在《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课程中作为主要数据库,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借助于这个数据库了解其从设计到实施到管理应用的全过程。而在《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中,学生可以专注于后台功能实现上,提高课程效率。

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在选择时,即可考虑岗位需求,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所以选择内容及内容时,要处理好适度、够用和强化技术与基础的关系,力求做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以递进的方式逐步积累技术基础及项目开发经验。项目的载体,选择来源于实践的经典案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来源于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案例选择: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例的内容选择:

2.3 教学过程设计

2.3.1教学过程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程教学阶段,主要学习基础的技术理论及设计思想,完成模块1-3,学习的场所在校内,所选项目主要是来源于校内有实际应用的较为经典,较为成熟的教学项目,如: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将教学内容注入到项目中,在学习开始就建立学生的产品意识,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

第二阶段为课程实训阶段,主要是整合所学的内容并加以提高,为了能更熟练的运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成员3-5人)完成模块3、4。训练项目选择来源于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项目,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也模拟实际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阶段为专业实训阶段,主要是项目战阶段,完成模块4。最后的实训实习,学生将在江苏微软技术中心亲身体验微软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经历。将以微软开发过的大型真实项目作为案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再现真实的编程场景。由从事微软软件开发项目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实训课程,学成后学生可直接进入企业承担实际工作。

2.4 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为了更方便学生的学习与提高,充分利用数字大学城平台,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教学课件、网络辅助教学课件、网上题库、案例库等,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方便学生的课外学习,获取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讨论,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3《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3.1教学环节考核方案设计

3.2职业认证考试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认证考试,如“网页设计师”、“Java认证”等,从而与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挂靠。

4 结束语

上一篇:未来的12个趋势下一篇:观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