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精选4篇)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1
0 引言
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模式的滞后, 使得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实际应用开发能力较弱, 与用户沟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特色不明显, 知识相对陈旧, 学生的知识“杂”而不“专”;②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合理, 培养中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 与社会真正需求脱轨;③科研与实践训练不足, 人才培养没有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④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行业交流沟通能力较弱。
国外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也强调立足学生实际, 但其分层分类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国内先进。美国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较好的学科适应能力。对此, 他们的课程设置范围十分广泛, 并且学生选课自由;教师授课以学生为主体, 侧重应用, 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的特定知识体系,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并实时更新;学校与行业公司联系紧密, 常常请一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的开发人员给学生做现场讲座;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查阅文献, 总结学科前沿, 技术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与定位, 并组织学生在课堂及时讨论并进行组织引导。如此一系列的培养过程, 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课程设置有的侧重工程, 有的却偏向产业应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 尤其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除了参加课堂学习之外, 还要完成一系列综合练习、团队作业, 这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为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 英国也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 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让学生选择多个与计算机交叉的学科, 学科的交叉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相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趋势是: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立足学生实际,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 具备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的三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1“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1) 改革课程内容,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众所周知,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 因此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 专业课结合行业需要, 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 实践教学要与行业紧密联系, 必要时请行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需要不断地总结、积累和提高, 在课程体系的不断更新过程中, 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专业教研室 (学校) 可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完全参照市场需求, 每隔固定的时间周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缩小学校和行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从而真正意义上解决学校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这一根本问题。
(2) 改革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中, 实施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 根据课程和实验实训内容的要求分成不同的层次, 实施横向与纵向差别化教育,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 还可采用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进行教学。每门课程, 教学团队中每位授课教师都制作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多媒体CAI教学课件。课件把难以讲解的知识点和纷繁的工作过程, 作了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演示,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 我们特别注重网上平台建设, 分别开发了教学资源共享支撑平台、在线教学支撑系统等多种实验平台, 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学生可随时网上下载视频、课件资源, 从而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3) 采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由于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快, 专业课教材的更新往往赶不上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传统项目化教材大多数并非真正意义的基于真实工作过程, 而只是在章节上体现项目模块和任务模块。因此, 应采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 并在教材中及时补充或更新新的知识和技术等相关内容。我们与兄弟院校合作, 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材编写。联合使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 集体备课,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展网上教学、网上教学资源共享, 并把网上信息作为内容最广泛的教材。
(4) 应用实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在项目化教学方面, 一直困扰课程教学的是项目的真实应用性, 我们有多个横向课题, 完全解决了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教学资源匮乏问题。
传统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开发企业或模拟开发企业情境下, 被动地接受开发任务,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及创新能力, 以及缺乏学生在社会行业场景交流能力的锻炼。我们提出基于“企-校-企”三方平台工作过程思想, 即客户企业向校方 (指教师带队学生项目组) 提出开发任务, 校方主动跟客户企业洽谈业务需求, 提出解决方案;随后, 校方项目组成员与开发企业专家交流, 或在真实开发企业情境下进行客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并撰写项目计划书。在这种“企-校-企”三方平台下,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及创新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行业场景交流能力, 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产学结合。
(5)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随着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 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专业教育和企业一线相关实践的知识与能力。一方面, 要重视教师进修学历, 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 培养教师拥有为企业服务之能力, 把理论知识融汇到实践工作中去, 成为“理论水平高, 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教师在教学时就可把一线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 做到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 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渠道争取横纵向科研课题, 通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同时, 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每年必须承担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 保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尽量参加国际国内的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开阔视野, 丰富和更新知识, 提高教学水平, 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经常组织团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 共同讨论教学、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研讨教学与科研的方法, 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科研能力。
(6) 激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参加科研课题工作, 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传统导师制是学生在第三年才分配, 我们采取进校导师分配制, 学生进校后, 双向选择个人导师,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申报创新型实验项目、参与应用系统的开发, 或者让他们参与教师的一些科研项目。实际项目和应用系统要和专业紧密相关, 要具有一定前沿性。学生参与的项目要难度适中, 在学生的能力解决范围之内, 但是不能太容易, 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后能够解决。这样学生的不同潜力得到了挖掘和发挥, 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结语
总体来说, “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系统的、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该模式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有利于促进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同时, 师生的产学研创课题、项目、作品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文敬, 元昌安, 廖伟志.创建“四位一体”实践模式, 促进地方高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 2012, 1 (7) :54-57.
[2]刘浩, 贺文华.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103-105.
[3]方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 2007 (5) .
[4]王卫红.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 2012, 25 (3) :12-19.
[5]李竹林.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陕西教育, 2012 (4) :89-90.
[6]周燕, 曾凡智, 杨广发.科技竞赛驱动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2 (16) :19-22.
[7]李先娴.英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特点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07 (7) .
[8]王雪川.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实践与探索, 2012 (9) :224-226.
[9]郑剑.“工作室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6) :173-175.
[10]肖晓丽, 邓江沙, 陈川.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 (2) :100-101.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2
一高职院校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的重要性
1. 保证办学正确方向, 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的需要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其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党组织建设水平的高低有非常重要的联系。所以高职院校党组织需与新形势相适应, 对发展观念进行更新, 对发展思路进行创新, 对发展模式进行优化, 使高职院校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来。
2. 满足高职院校党组织科学化建设的需要
目前, 高职院校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也收获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运行过程中, 还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方面, 对于党员干部, 无论是学习意识, 还是服务意识, 均表现得尤为不足。不能对党组织文化进行充分的学习, 并且在党组织工作中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一方面, 有些党组织工作过于单一化, 缺乏创新运作机制, 使得党组织工作的发展受到阻碍。鉴于上述种种问题, 高职院校积极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不仅要满足高职院校党组织科学化建设的需要, 更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工作要具有时效性与科学性。
二高职院校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的有效策略
1. 加强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自觉性
需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与引导,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首先, 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 使学习过程能够从运动化向科学化的方向转型, 个体学习向组织学习转型。其次, 强化服务理念, 让党组织不但重视管理, 还重视服务, 并让服务成为党组织的新功能与全新的工作模式。最后, 应让党员干部能在党组织建设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出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从而调动党员干部对工作的积极性, 敢于果断决策, 以此提升工作的创造力, 使党组织建设工作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
2. 提升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服务型党组织, 是新时期下对党的功能的重新定位。想要使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便要树立服务意识, 多从师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将师生利益看作是最大的利益。其次, 高职院校党委领导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作用, 使高职院校党组织工作能早日实现民主化、制度化及科学化。再次, 对服务范畴进行拓展, 完善服务措施。以工作方法的改进、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有效途径, 使服务措施得到有效完善。最后, 努力探索挖掘出全新的服务渠道, 使师生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并建立权利保障机制与党内激励机制, 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3. 培养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的创新能力
培养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高职院校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得到强化。我们知道“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中, 便有创新型。这也充分说明了创新在党组织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一方面,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 既要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 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实施实践教育,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让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出引领作用, 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们能够成为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 提升教师党员的归属感。可以落实一些制度, 让广大教师党员能够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与帮助。高职院校在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的过程中, 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其充分运用才能体现出党组织工作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习是重要基础, 如果不加以学习是无法实现立党与兴党;创新是原动力, 唯有创新才能使“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更具实效性;服务是核心, 充分认识服务的重要性, 并在广大民众面前充分落实服务工作, 才能获得广大民众的肯定与赞许。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在构建“三型”党组织工作模式的过程中, 要将学习、创新及服务充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使“三型”高职院校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孟英.构建“三型”高校党组织工作模式探讨[J].理论导刊, 2013 (6)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3
一、党支部“积分对标”模式的现实意义
1. 引导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向学习型转变的良好契机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而党支部“积分对标”管理模式中所包含的开放包容、自我管理的内涵正是学习型党组织所倡导的理念。富阳公司以党支部“积分对标”的深化为契机, 将学以致用、创新求变等“学习型”核心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 促进基层党支部主动思考、主动作为, 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2. 促进基层组织管理模式向创新型转变的有效载体
富阳公司“党员积分制”已实行五年多, 在党员个人管理、教育、考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如何规范党支部基础建设, 激发党支部管理创新方面还缺乏思考和动作。今年以来, 富阳公司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 决定将“积分对标管理模式”经验延伸到党支部的管理、考核, 使公司党建工作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更符合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
3. 推动基层组织管理目标向服务型转变的有力手段
发展服务型党组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广大党员、服务职工群众。通过党支部“积分对标”的深化, 引导和鼓励党支部组织、参与各类党员服务队、支部活动日、“雷锋角”志愿日等长效活动, 使党支部凝聚力日趋增强, 在群众中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日益提升。
二、党支部“积分对标”模式具体做法的“三步走”
1. 第一步, 根据基层达标党支部要求梳理日常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的党内生活, 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从最基本的党支部日常工作着手, 严格按照基层达标党支部的要求, 梳理党支部每月、每季、每半年和每年必须完成的工作, 从制订计划、组织学习、开展活动、总结评比等各个方面明确具体任务。
2. 第二步, 建立党支部“积分对标”管理标准库
富阳公司尝试以“积分”形式建立量化、动态的党支部考评体系, 重中之重就是构建一个能够引导党支部努力方向, 相对科学、客观的积分标准库。我们把积分总体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个部分。一方面, 我们把梳理的党支部日常工作量化为1-5分不等的分数。如每月组织支委 (扩大) 会, 会议出勤率不低于80%, 积1分;每季按标准收缴党费, 积1分等。党支部在申报积分时, 必须在党支部积分管理系统中上传相关的会议纪要等辅助资料。党支部的这些“规定动作”权重为60%左右, 是否达标, 用这把“尺子”衡量一下, 清清楚楚。
另一方面, 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特别设计一些党支部“自选动作”的积分标准, 发挥“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如自发组织一次以“党员服务队”、“党员突击队”等形式参与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工作的, 积2分;党支部中有一位党员获得杭州市局级以上荣誉, 并建有以该党员为核心的劳模先进工作室的, 积2分等等。同时深化“党支部活动项目制”, 确保自主“选题、做题、结题”。党支部的这些“自选动作”权重40%左右。
3. 第三步, 党支部工作实现动态评价和内部对标
按照党支部申报、党群部门审核、党委书记签发的程序, 每月、每季度完成党支部的动态评价。党支部网上积分管理系统通过积分高低, 直接排列出各党支部综合积分、学习型积分、服务型积分、创新型积分的次序, 并自动在公司网站首页显示前三位。实行每季度工作考评会, 由各党支部书记组成四个考评小组, 轮流对积分情况进行确认、平衡, 形成各党支部的“成绩报告单”。
我们根据各党支部的工作特点、人员结构等情况, 确立各党支部的培植重点, 如客户中心党支部, 工作对象是广大的电力客户, 重点突出服务型建设, 在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组建、优质服务志愿活动等方面争取多积分;检修工区党支部, 单位人员学历高、技术要求高, 重点突出学习型建设, 在开放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师带徒”机制建设等方面争取积分;
三、深化党支部“积分对标”模式的“三层面”
1. 第一层面, 公司党委发挥“主动思考、坚决推动”作用
从2007年初“党员积分制”雏形, 到2009年“开放式”党员管理, 到2013年党支部“积分对标”管理模式, 富阳公司党委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 确实碰到了一些障碍和阻力, 如有党支部觉得党建工作的量化和动态化带来了工作压力等等。但是公司党委坚持围绕中心工作, 围绕服务群众的原则, 边摸索边完善, 先试点后扩面, 分步分层稳步推进, 最终获得了行政的大力支持、党员的积极参与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2. 第二层面, 党群部门发挥“拓宽视野、设计策划”作用
富阳公司党群部一方面对积分管理系统进行精益求精的论证和完善;另一方面积极策划, 以“开放式”的理念, 提高党组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如搭建网上党员社区, 尝试“网上专题组织生活会”模式, 通过“光.线”电子杂志、微型党课展播、微电影、政工员微信群等方式, 促进“微互动”, 传播“正能量”。
3. 第三层面, 各党支部发挥“积极实践、创先争优”作用
不管是“党员积分制”, 还是党支部“积分对标”管理, 最关键的环节, 都是在基层党支部, 它是整个系统工程的实施主体。规范做好党支部的“规定动作”, 针对本支部实际, 围绕中心考虑“自选动作”, 开展积分申报和初审、互审等, 这些工作都必须由党支部组织完成。内部“积分对标”也直接影响到党支部的工作评价。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和激励其运用“开放式”管理模式,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才会使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4
为此, 我院党委坚持提升学生党员素质, 要求各系、部党组织结合本部门实际积极开展“结合工作重点, 创建三型支部”活动。
我担任建筑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本系共有党员129名, 其中教师党员32名, 学生党员97名, 设有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两个支部。建筑工程系是我院学生人数、学生党员数最大的系, 每年都面临巨大的推荐实习和就业压力。我系党总支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创建工作, 紧密围绕这个工作重心开展, 在提高本系学生上岗率上下功夫, 在加大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力度上下功夫, 在鼓励学生党员在实习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
一、勤沟通, 促学习, 实习学生党员与组织联系紧密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是学习。我系党总支始终坚持开展对离校学生党员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
系党总支每年在学生离校之前, 都要给面临实习、就业的学生党员上一堂党课。在党课中, 除了进行党性教育, 鼓励学生党员要在实习岗位上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布置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党员关注时事政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并每三个月上交一份书面思想汇报, 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思想动态等。
建筑工程系共两个专业、五个班级, 以班级为单位, 配备两名实习指导教师, 这些老师全部为党员, 除了指导学生在实习中的专业问题外, 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系党总支部署, 通过对本班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来带动其他学生, 积极向上、安心于岗位。通过这些督促流动学生党员学习的措施的开展, 提高了学生党员队伍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肯于钻研的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系党总支书记定期通过网络召开学生党支部委员会议, 对学生支委进行党性教育和布置学习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由学生党支部组织本班同学, 并结合网上班会、团会等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宣讲和学习。通过学习, 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更加理解、体会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高瞻远瞩和自己身上所担负的时代重任, 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决心。
二、建渠道, 重教育, 与用人单位党组织共同强化对学生党员的培养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服务。我系党总支学生党支部的委员均已在岗实习, 党总支要求这些支委必须继续坚守各自的职责, 定期与分布在全国各地实习岗位的学生党员保持联络, 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工作情况更要了解其思想动态, 并及时将这些情况在网络支委会议中向总支汇报, 保证学生党员一个都不能丢, 组织生活一次都不能少, 做到支部为管理服务, 学生党员为同学服务。
在自主远程管理流动学生党员的同时, 系党总支还与十几家单位建立了长期联系, 建议其协助学校党组织管理、重点培养在其单位实习的学生党员, 并每半年为学生做一份思想鉴定, 作为学院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多引导, 善创新, 帮助学生党员在实习岗位上锻炼和成长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在创建创新型党组织的过程中, 系党总支注重引导、勇于创新, 开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实习就业是系内工作重点, 党建工作也要围绕此项工作开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就业, 学生党员实习离校后如何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和影响力, 成了我系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学生上岗实习后, 由于分布松散, 造成院系管理制度的影响力大大削弱的情况, 系党总支要求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带动、督促并激励身边的同学加强专业学习、立足实习岗位, 做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接班人, 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了“以点带面”。
我系党总支针对本系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的特殊情况, 不仅在管理模式上创新, 在组织生活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在2013年4月召开的21名2010级学生预备党员转正审查会中, 针对学生已顶岗实习近一年的特殊情况, 系党总支在会议中增加了汇报环节, 在以往由学生宣读转正申请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以座谈的方式向组织汇报本人近一年来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和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体会。通过这种形式, 每位被审查的学生预备党员都能畅所欲言且汇报全面、具体, 同时, 也使参会的各位党员教师全方位了解了学生的成长过程、思想状况和求知需求, 既不失审查大会的庄重严肃, 又保证了审查内容的客观真实。
总之, 自“结合工作重点, 创建三型支部”活动开展以来, 我系党总支动员全系党员、群众, 集思广益,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将此项活动开展得生机勃勃, 并做到了持之以恒, 建立了“党建工作服务于本系工作重点 (学生实习就业) ”的长效机制, 确立了党建工作在部门整体、健康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和战斗力, 协调并创新提高学生党员质量的方式、方法, 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借鉴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