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人才培养模式(通用8篇)
BIM人才培养模式 篇1
1 概述
1.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涵义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设项目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支持项目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的技术、方法或者过程。BIM对建筑业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认为是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创建和使用的“可计算数码信息”。而这些数码信息能够被程式系统自动管理,使得经过这些数码信息所计算出来的各种文件自动地具有彼此吻合、一致的特性。
1.2 国内BIM发展
BIM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开始广泛使用。应用领域贯穿整个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阶段。大企业已经具备BIM技术能力,同时BIM专业咨询公司已经出现,为中小企业应用BIM提供有力支持。
近几年,BIM在国内的发展呈加速上升趋势,国内很多地标性建筑均已采用了BIM技术,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中心、北京奥运村等。2011年,在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加快推广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改进传统的生产与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科研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也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二五”重点研究项目。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利用BIM技术的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
2012年1月,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该计划中包含了五项与BIM有关的标准。可见,BIM技术的运用将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将给国内建筑业带来一场巨大的技术变革,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设计阶段,而更多的将会体现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1.3 BIM的职业化
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围绕住建部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与BIM相关的职业化标准也在逐渐形成。一方面,许多知名的勘察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已经开始按照《纲要》要求构建基于BIM技术的协同工作平台,运用基于BIM的三维设计等技术,改变建设各阶段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各类协会也根据行业的发展适时地推出BIM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也与中国图学学会共同商定开展“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职业培训,该项目由中国图学学会和国际几何与图学学会在全国系统内联合组织展开,并按《BIM技能等级考评大纲》进行考核。
可见,随着BIM技术在国内的大力发展,BIM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将是我国房地产、勘察设计、施工行业从二维CAD向三维模型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对于企业建筑人才BIM方面的职业教育也迫在眉睫。
2 BIM企业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如何在企业现有的职业培训课程中融入BIM,如何让员工直观、全方位、有效地了解BIM,如何使其尽快转型成为一名BIM人才,以保证企业的BIM竞争力有显著提高,构建一个基于职业培训的BIM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见图1)。
2.1 人才培养定位
结合目前BIM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应围绕工程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各种专业任务的专业人员将BIM企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其具备应用BIM支持和完成建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专业任务的能力。
BIM专业应用人才的能力由项目实践能力和BIM应用能力两部分构成[2]。
2.1.1 项目实践能力
所谓的项目实践能力,可以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分成项目设计、项目后期施工和运维三种类型,每一个项目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专业或分工,例如设计阶段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电气设计等专业,施工阶段的土建、机电安装、计划、造价控制等,运维阶段的空间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维护等。
2.1.2 BIM应用能力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BIM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软件操作能力:即专业应用人员掌握一种或几种BIM软件使用的能力。
2)模型建造能力:指利用BIM软件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建立工程项目不同专业、不同用途模型的能力。
3)模型后期应用能力:指使用已有的BIM模型对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模拟、优化的能力。
2.2 以阶段需求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因为BIM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3],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中的运用侧重点不同,作为BIM的运用者就有必要首先需要掌握建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基本理论,理清各阶段的需求,才能更加清楚BIM在各阶段的运用(见图2)。因此,建立以工作阶段为中心的理论课程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
1)工程规划阶段。
在工程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业主弄清项目和市场之间的关系。BIM能够从多个方面帮助业主在项目策划阶段做出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工作,例如及时了解项目的朝向、景观、面积等敏感因素。同时,其还能协助业主直观地了解建筑的造型以及真实环境下的视线可见性等关键信息,并且通过使用BIM对项目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绿色分析,可以在保证建筑物功能和性能的同时,协助业主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成本和能耗成本。
因此,《建筑项目策划与管理》和《工程经济》作为专业基础理论,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其能够让员工系统地掌握项目前期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如可行性研究,市场分析与投资战略,建设方案设计,投资估算,项目融资,风险分析及建设项目管理等,为如何在项目策划阶段使用BIM理清了思路。
2)工程设计阶段。
在该阶段,BIM使建筑设计从2D走向了3D。BIM能使建筑设计人员不再受限于如何用传统的二维图纸来表达空间的三维复杂形态,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三维复杂形态的可实施性。
因此,《工程制图》《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二维和三维设计的转换不仅仅是建筑设计表现形式的转变,而更多的是思维上的一次革新。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充分利用BIM技术完成真正的三维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二维向三维转化。
3)工程施工阶段。
此阶段,施工人员可以将BIM模型和进度计划进行数据集成,以实现基于BIM技术的4D模拟。通过模拟,一方面可以按时间看到项目的施工进度并根据现场进行实时调整,分析不同施工方案的优劣,从而得到最佳施工方案;也可以按精确地对项目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施工模拟,以达到对诸如建筑机械的行进路线和操作空间、设备管线的安装顺序等施工方案的优化。
要真正在施工阶段用好BIM,就必须充分掌握关于施工的各种理论,现场施工技术正是这些重要理论的载体,只有经过充分学习,员工才能真正理解BIM使用的目的,才能清楚在施工中运用BIM能带来些什么,才能真正在施工中用好BIM。
4)工程运营阶段。
在运营管理阶段,BIM模型可同步提供和建筑相关的各种使用情况,如性能、入住人员与容量、建筑已用时间以及建筑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提供数字更新记录,并改善搬迁规划与管理。它还能促进BIM建筑模型对商业场地条件的适应。
2.3 与工程阶段相适应的实践体系
要真正成为BIM人才,显然只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因为BIM的应用更多地是通过各类软件来实现,所以建立一个基于软件的BIM实践体系也是尤为重要的。同样,根据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点,将常用的BIM软件进行了分类,即构成BIM实践体系,如图3所示。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BIM不是一个软件的事,其实BIM不止不是一个软件的事,准确一点应该说BIM不是一类软件的事,而且每一类软件的选择也不止是一个产品,这样一来要充分发挥BIM价值为项目创造效益涉及到常用的BIM软件数量就有十几个到几十个之多。
那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要求员工掌握全部的BIM软件是不现实的,需要的是针对于员工的专业定位,针对于其毕业后在整个项目建设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来有所重点地学习1个~2个软件,通过真正的实践来巩固自身的理论,真正掌握BIM的运用。
2.4 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综合运用体系
要想真正学会BIM,将其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真正成为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仅有理论基础和简单的实践是不够的,同时,BIM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专业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地培养出BIM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建立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运用体系不失为一种高效可行的办法。运用实际项目的导向性从培养初期就给员工建立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一方面能让员工明白将来要实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员工预先就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定位,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
这个体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员工的学习目的性更强,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3)有让员工充分体会和掌握BIM的核心理念;
4)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结语
今天,随着BIM大面积的普及应用,作为从事BIM的企业,就应该认真的思考BIM应用需要什么样的企业级人才、如何去培养这些人才等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尽快适应行业的发展,尽快吸收并消化BIM这一新鲜事物,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现实意义的BIM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地培养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BIM人才。
摘要:根据目前BIM在国内建筑行业中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BIM人才“三位一体”的企业培养体系,即强化理论基础,进行软件的实践学习,同时利用实际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完成BIM企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育,信息模型,培养体系,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57-60.
[2]何关培.BIM专业应用人才职业发展思考(二)——要求哪些能力[OL].[2012年6月30日].http://blog.fwxgx.com/articles/73455.
[3]过俊.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运用[J].建筑技艺,2011(Z1):95-99.
[4]田建方.BIM技术在建筑界的数字化革命[J].中国建设信息,2012(12):46-47.
[5]王玉凯.BIM理念及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J].大观周刊,2012(22):82.
[6]陈前.浅谈BIM技术及其应用[J].价值工程,2012(23):61-62.
[7]沈串.BIM数字化技术部门人力资源体系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2):35-42.
BIM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关键词 BIM技术 建筑类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10
Abstract With the strong promotion of BIM technology from a national level at present, it has urgently required to actively cultivate BIM technique talents.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sign, teachers, textbooks and BIM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for the AEC major in order to cultivate BIM technique talents of satisfying the market needs.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 AEC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scheme
0 引言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创建三维建筑模型,以模型信息实现建设项目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的无缝对接和保障项目参与方的信息畅通,最终使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得以实现。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建筑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建筑行业使用BIM技术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2003年,BIM技术被写入建设部发布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建议书。2011年,住建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将BIM技术作为行业信息化发展重点。2015年7月,住建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可见,住建部发布关于推广BIM应用的文件,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而相关政策,由概括的纲要发展到了具体的意见。由此可见,在建筑类专业中开展BIM教育、培养BIM技术人才已经时不我待;然而,现有的建筑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几乎很少涉及BIM技术。
1 基于BIM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要在现有建筑类专业中开展BIM教育,必须根据BIM技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具体地说,可以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及BIM实验室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1.1 课程设置
将BIM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主要有两种途径:
1.1.1 开设专门的BIM课程
开设一到两门BIM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BIM的基本概念以及BIM软件的用。国内985高校主要采取新开设专项BIM课程的方法,以BIM理论介绍为主,部分院校教授BIM的实务及软件操作,如表1所示:
开设专门的BIM课程,可能会造成学生过度关注软件操作,从而忽视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作用。
1.1.2 在现有课程中植入BIM内容
大部分的美国大学采用这种方法,一般仅单独提供一到两门BIM课程,并以选修为主,如表2所示: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上课时,可将BIM技术引入到具体专业课程中,比如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和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中,教师可利用BIM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更进一步地说,可以利用BIM技术建立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这样可以使得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建筑安装技术等专业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1.2 师资力量
限于高校师资要求需要教师学历在硕士或博士之上,且外聘兼职人员讲座无法形成高校稳定的课程体系。
因此,专业BIM教师的培养也应来自校内,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
(1)专家讲座:通过专家讲座培养BIM教师队伍。邀请业内BIM理论专家,在高校内为专业教师举办BIM专题讲座,主要教授BIM基础理论及BIM概论等内容。
(2)课题引导:通过课题引导培养BIM教师队伍。培养专业教师的BIM研究兴趣,通过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或申请纵向课题,引导教师深入研究BIM相关理论知识。以课题带动教学,实现专业教师转向BIM教学的目标。
(3)跨专业引进:通过引进计算机专业教师培养BIM教师队伍。由于BIM模型的基础为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引进可以迅速扩大BIM实务教学队伍。通过对计算机专业教师加以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授BIM操作课程的目的。
(4)与软件公司合作:通过与软件公司合作培养BIM教师队伍。以购买软件公司的BIM操作软件为先导,引入软件技术专员对专业教师进行BIM软件的操作培训,以此补强BIM软件教学的师资队伍。
1.3 教材配套
可以考虑两种方式进行教材配套。
(1)直接选择国内外的优秀教材。比如:BIM Handbook、The Impact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Green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总论、BIM应用基础、BIM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等。
(2)组织教师编写符合学校专业特色的教材。BIM软件公司为了积极拓展其行业占有率,普遍都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如广联达软件公司、深圳清华斯维尔软件公司和鲁班软件公司等。而高校通过开展这种合作,可以编写更加适合相应BIM软件教学的教材。
1.4 BIM实验室建设
BIM实验室建设给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引进BIM技术,建立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实验运营成本,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实验有感性认识。针对课程设置关联性差的缺点,而BIM技术可用于建筑全寿命周期,因此,学生可以通过BIM技术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全面整合。
当然,建设BIM实验室的时候,也应该合理选择BIM软件。目前建筑行业使用的BIM软件较多,国际上主要有欧特克软件、Bentley软件、ArchiCAD等;而国内主要有广联达软件、鲁班软件、清华斯维尔以及浩辰BIM。这些BIM软件各有侧重点和强项,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在保证先进性的前提下,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合适的BIM软件来建设BIM实验室。
2 结语
随着建筑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BIM技术已经在建筑行业得到了普遍认可,国家也在不断进行推广应用;建筑行业BIM技术人才的需要也在急剧增加,但是学校还在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发愁。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建筑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以培养行业所需要的BIM技术人才。高校须结合自身特色,合理地设置课程、选择BIM软件、培训师资力量以及合理地建设BIM实验室,最终培养出满足建筑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尚,任宏,Albert P.C. 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一)——基于美国高校的BIM教育分析[J].建筑经济,2015(36):113-116.
[2] 卡洛琳娜·M·克莱温格尔,麦哈迈德·奥兹别克,斯考特·格里克,达勒·波尔特.将BIM纳入施工管理教育[J].建筑创作,2012(10):40-47.
BIM人才培养模式 篇3
一、BIM概念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实施、使用阶段全部应用或其中某个阶段应用5D(三维实体+时间+造价)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BIM技术可以提前预知可能延误工期和造价浪费的设计隐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造价浪费和避免工期延误,应用BIM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精细信息化管理,为建筑业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
二、推进BIM的相关政策
2011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其中BIM技术被列为“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2014年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总承包、运营维护单位方面布置了推进BIM技术的工作重点,并制定了发展目标,即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新立项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新立项公共建筑和新立项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其中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方面,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须达到90%。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也结合实际,积极制定BIM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2014年10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在上海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北京、陕西、天津、黑龙江、辽宁、重庆、浙江、山东、福建、深圳市、广东也相继出台了BIM技术应用推广政策与标准。
BIM将继建筑行业甩图板应用CAD制图后又一次革命性生产力技术改革,将成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将成为建筑业企业项目精细化、集约化、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实现BIM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确立的信息化发展方向,民办建筑类高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已不能适应建筑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BIM应用技术人才,需要民办建筑类高校积极调研分析,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BIM技术纳入人才培养大纲,使之进入教学课程体系内。BIM技术系统庞大,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即基本概念与软件操作、专业应用、综合应用。在对民办建筑类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修订时,建议基本概念与软件操作可以归属于基础教学部门,BIM专业应用归属于各相关学院,BIM综合应用归属于校级BIM中心。在教学课程学时方面,由于高校教学课程总学时有限,再加上BIM技术系统庞大,建议在校课程与视频、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BIM应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BIM应用人才,建议民办建筑类高校发展BIM应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将BIM应用于课程、毕业设计。
课程、毕业设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课程要素,而毕业设计又是大学阶段教学过程的最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将BIM技术与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相融合,通过BIM技术,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基本能力,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四)加强BIM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起着突出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加强BIM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更有助于民办高校对BIM应用人才的培养。
(五)企业定制化BIM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新政策下民办高校培养行业紧缺的应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方向。校企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在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情况下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民办建筑类高校针对企业性质,培养BIM应用人才,如针对建设、施工单位培养人才,从BIM 5D方向来把控,而针对设计单位从BIM 3D方向来把控。
(六)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好的教学改革构想,须有好的教师来实现。民办建筑类高校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BIM相关培训、讲座,与此同时,也要扩大师资队伍储备。
四、结语
目前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BIM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BIM的概念、国家推进BIM的相关政策、BIM的发展趋势以及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BIM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吉林省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吉林省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之一,是建筑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IM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建筑业未来的方向。本文介绍了BIM的概念、国家推进BIM的相关政策以及今后BIM的发展趋势,最后针对性提出了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加快民办建筑类高校对BIM应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邱兰.BIM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
[2]武斌.BIM技术导向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
BIM人才培养研究 篇4
关键词:BIM,大数据,智慧城市,人才培养
一、BIM要不要推广
1.什么是BIM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即建筑信息模型。传统设计, 利用平行正投影法通过诸多平面图来表达一座三维立体建筑。工程师面对一堆厚厚的二维图纸要想象出建筑建出来的样子非常困难也难以做到准确。有了BIM模型, 我们看到的是建筑的三维表达, 而通过漫游方式进入现场, 则可以由外至内了解要修建的建筑全貌, 还可以借助BIM的时间轴, 体验建筑内全天候的光线变化、夜间灯光效果, 以及发生突发事件, 紧急疏散过程, 甚至可在现场体验建造的全过程。发展至今, BIM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 它涉及到了整个工程领域, BIM也不仅仅是模型, 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概念。通过BIM, 参与方可以利用共享的模型实时信息协同工作, BIM同时也贯穿了建设的全生命周期。
2.BIM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BIM技术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及地下管线等数字化, BIM大数据支撑智慧城市建造全过程, 也支撑智慧城市的运营管理。
3.BIM效益
新加坡102 个公共项目应用BIM, 181 个项目达到了BIM强制提交要求, 工作效率提高21.5%。对于个体项目的效益, 根据四川大剧院BIM全过程总结:利用可视化技术降低沟通成本40%;通过前期图纸纠错和管线深化减少施工中变更50%;通过现场物料布置和管控减少物料损失5%;通过基于BIM的现场管理缩短工期3%。
4.BIM推广势在必行
2015 年6 月16 日, 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推进BIM应用的发展目标——到2020 年末, 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 年末, 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 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BIM全面推广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各地方已经或正在建立BIM地方标准, 已经或准备推出自己的时间表, BIM已经不是要不要推广, 而是进入如何推广的阶段。
二、人才稀缺制约着BIM推广
BIM推广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能够推动建设行业技术进步, 各相关企业也意识到洗牌已经开始,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轮跑下来, 有可能出现后来者居上, 也可能原来领先者落后甚至掉队。
设计阶段, 节能和紧急疏散模拟、碰撞检查和预留孔洞、BIM模型建立和完善需要BIM建模人才;招投标阶段, 以虚拟施工代替施工组织设计, 快速给出经济标需要BIM人才;施工阶段, 施工设备现场布置模拟、施工过程模拟、质量管理、设计变更管理、进度管理、申请进度款工程量计算以及三算比较等需要BIM人才;运营维护阶段, 原貌维护和修护, 也需要BIM人才;拆除阶段, 尽可能减少各建筑材料的损坏, 以便拆除的建筑材料将来尽可能二次利用, 需要完善和准确的历史建筑信息, 同样需要BIM人才。
2014 年, 在全国BIM大赛高峰论坛上, 公布了一个数据:在我国, 由BIM设计完成的建筑模型在全国的占比不到1%, 而在2015 年12 月18 日建筑信息模型 (BIM) 标准化建设与推广应用交流会上, 企业家们提出可以开几倍的工资招聘BIM人才。限制BIM推广的因素很多, 而BIM人才稀缺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想法再好, 做不出BIM模型, 缺少实施人才, 一切都是空谈, 许多公司想做BIM项目, 却因缺少BIM人才而不得不放弃。
因此BIM人才培养非常紧迫。
三、BIM人才培养
1.加大BIM宣传力度
BIM人才输出单位主要还是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情况好些, 而高校,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二级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并不是都拥有相关专业背景, 隔行如隔山, 许多人不知道BIM是什么, 更不知道BIM能做什么, 要不要建立学校BIM人才培养体系却要由他们的态度决定。
建筑工程相关参与单位可能知道BIM是什么, 知道BIM能做什么, 也知道BIM的重要性, 知易行难, 知道不等于会采取行动。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能知道BIM是什么, 知道BIM能做什么, 也知道BIM的重要性, 也愿意采取行动, 但是缺少推动BIM人才培养的好的方式方法。
BIM从业人员及准从业人员可能觉得BIM可有可无, 有的想学却害怕新事物, 去学又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让各方知道BIM、了解BIM、重视BIM并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对BIM人才的培养上来, 就要加强BIM宣传力度。
(1) 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创造各种场合对BIM人才培养单位、对建设工程相关单位、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宣传, 宣传时一定得保证各参与方的决策者参加。
(2) 利用媒体、讲座、推广会的形式让BIM从业者和准从业者重视BIM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知道如何学习。
(3)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BIM成功案例在全国的宣传。
(4) 成立专门的BIM咨询机构, 对BIM提供免费的专业咨询服务。
2.建立激励机制
(1) 奖励优秀BIM项目、优秀BIM企业和优秀BIM从业人员。
(2) 对BIM项目和BIM培训实施政府补贴。
(3) 对BIM软、硬件的采购提供资金补助。
3.成立BIM督导委员会
(1) 推动BIM标准和法律的制定。
(2) 推动BIM的宣传。
(3) 提供BIM相关技术支持。
(4) 进行BIM推广的监督。
4.建立BIM人才培养机制
虽然BIM在全国全面推广的时间表是2020 年末, 但是一些BIM应用已经开始了, 一些BIM从业人员不得不在游泳中学游泳, 因此在BIM人才培养的原则上必须短期机制跟长效机制相结合, 还需要不同层级进行不同培训。
(1) BIM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发挥专业院校的培养优势
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 专业院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必须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的培训资源。而要利用好专业院校的优势, 得有一些具体措施。
①专业院校必须重视BIM人才的培养
除了前面所述的对专业院校相关决策者进行必要宣传外, 还得尽可能将BIM人才的培养与其政绩挂钩, 让其自身发展绕不开对BIM人才的培养。只有决策者同意将BIM教学列入学生培养计划, 只有决策者同意学校进行BIM教学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也只有决策者同意送专业教师先行进行BIM知识的进修, BIM人才培养在专业院校才算落根。
②建立BIM培养体系
首先, 建立专门的BIM教学团队。团队需要至少2 名管理者, 当一名分身乏术时另一名能够顶上以保证团队工作的正常开展, 管理者可以不会BIM建模和应用, 但是要有能力构建BIM培养体系, 要能够进行外联和内联工作;团队还需要足够的BIM师资, 没有谁天生就会BIM的, 因此学校就要专款专人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BIM软硬件投入很高, 培训费不菲, 必须有专款保证;不是每个人都不排斥新事物的, 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牺牲个人时间和一些金钱为集体奉献的, 所以这些专人必须是自愿的, 他们在学习时, 学校还要跟踪其学习效果, 学习后再在企业进行一些实训, 经历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再回校任教。
其次,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BIM建模和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的, 各种相关知识的集合是一个体系, 哪些先学哪些后学有一定的规律。目前全国没有正式的BIM教材, 学生暂时可以使用教师的自编教材。
然后, 要有BIM实验室。BIM不是单机游戏, 是各方协同工作, 是基于网络的大数据平台, 因此BIM实验室需要由各电脑组成的网络, 由于是基于三维的图形数据, 对电脑CPU、内存、显卡和网卡的要求很高, 同时还得安装有相应的BIM软件。
接着, 建立一个BIM中心。BIM中心为BIM教学提供后勤服务, 联系学校高层和教学, 同时也联系教学和实践。学生光学理论是不够的, 必须有机会走出去实习或者与企业合作。
最后, 有一个BIM社团, 组织BIM讲座, 同时在BIM学习上传帮带, 也通过团队学习, 取长补短, 减少学习中的弯路, 提高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当然, 学校还可以跟国外知名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办学, 掌握市场最前沿信息和学科最前沿知识。此外学校也应该鼓励老师学生们BIM的研究, 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BIM竞赛。
(2) BIM人才短期培养机制
大学培养一个BIM人才往往要很多年, 而企业往往等不起, 现在就要用人, 因此一个短期培养机制必不可少。这个培养机制可以采用行业协会跟专业院校合作的形式。
专业院校的资源有:专业的BIM实验室;有专业的教学设施以及专业的教学资质。行业协会跟企业联系紧密, 知道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 也能从BIM软件开发商获得相应师资, 由于所要培养的是各专业从业人员, 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关专业理论, 缺少的是BIM作为工具该如何使用的问题, BIM软件开发商能够提供软件使用方面的教学。行业协会还可以为专业院校推荐学生实习和就业。
(3) 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关于BIM的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并提供BIM人才库
BIM学习有没有达到从业的要求, 必须有个标准, 也必须经过专业测试, 而政府相关部门有这个责任, 目前的中国也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有这个权威性。测试也给了学习中学习目标和动力, BIM人才库的建立同时也为企业获得人才提供便利。
BIM的全面推进需要各方面条件都成熟, 相关人才的充足将会让BIM发展进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阙祖晖, 朱立冬.BIM技术在建设项目中轻量化应用的研究[J].山西建筑, 2015 (31) .
[2]李云贵, 邱奎宁, 王永义.我国BIM技术研究与应用[J].铁路技术创新, 2014 (02) .
[3]姜曦.企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 2013 (21) .
[4]赵雪锋, 李炎锋, 王慧琛.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02) .
[5]齐宝库, 薛红, 张阳.建筑类高校BIM高端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 2014 (01) .
BIM人才培养模式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业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技术的应用, 为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服务, 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以及缩短工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BIM技术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是一种改进建筑的计划、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过程的技术, 它使用标准化的机器和可读的信息模型为每个建筑部件及设备建模, 该模型包含独立创建和收集的能够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使用的建筑部件及设备信息。在发达国家, BIM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实际的使用价值已经得到了行业和政府的认可。由于中国建筑行业特色, 致使BIM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国外BIM技术发展
1997年, IAI (Industry Alliance for Interlo-per ability) 组织发布了IFC (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 信息模型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基于IFC标准制定了BIM应用标准-NBIMS (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Standard) 。NBIMS是一个完整的BIM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标准, 它规定了基于IFC数据格式的建筑信息模型在不同行业之间信息交互的要求, 实现信息化促进商业进程的目的。美国要求在所有政府项目中推广使用IFC标准和BIM技术, 并开始推行基于BIM的IPD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项目集成交付) 模式, 如图1Mortenson在丹佛艺术博物馆扩建工程中使用的复杂3D技术。
2. 中国BIM技术发展
在中国建筑行业, 对于BIM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指导行业的数据协议标准, 软件产品没有标准数据规范则无法实现资源、成果共享, 自然也就无法融入BIM软件大家族中去。现阶段我国正在编制《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在该标准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制定各层次的BIM标准。从专业BIM到阶段BIM, 再到项目全生命期BIM, 是中国BIM标准编制的技术路线。
BIM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建设项目设计、建造和管理应用技术的思维方式, 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BIM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中国一些大型的复杂工程也局部使用了BIM技术, 目前在建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建设采用了该技术, 如图2。
3. BIM技术特点
BIM技术作为一个整合的协同信息数据库技术, 集成了建设项目所有的相关信息, 支持建设项目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 再到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的完整工作流程, 使建设项目整个过程具有可视化, 可协调、可模拟、可优化、可出图等特点, 极大地提高项目设计、建造和管理的效率, 降低项目的风险, 给采用该技术的各参与方带来了巨大的新增价值。
(1) 可视性
BIM可以让设计师和工程师成为数字化的建造者, 当一个建筑物被设计的时候, 他们可以看到建筑物建成以后的材料、结构和外观。设计师可以在设计转化成砂浆和砌块之前, 向业主呈现建筑物的每个单元、部位甚至构件。
BIM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 由于BIM技术的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 所以, 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来效果图的展示和报表的生成, 更重要的是, 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2) 协调性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有多家单位参与, 由于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不到位, 导致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不同专业间的碰撞问题, 因而导致工程返工和工期延误。BIM建筑信息模型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通过三维建模对各专业进行碰撞检测找出问题, 从而进行协调, 生成协调数据, 提供给各参与方, 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碰撞导致的返工和工期延误现象, 提高生产效率, 节约成本。
(3) 模拟性
BIM技术, 不仅可以模拟三维的建筑模型, 而且可以在项目的建设阶段进行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的分析模拟, 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消除冲突, 得到最优施工计划和方案;可以进行4D (三维建模+进度维) 模拟, 从而更好的控制项目的进度, 合理安排工期;可以进行5D (三维建模+进度维+造价维) 模拟, 从而对项目的造价进行更好的控制, 节约项目建造成本;另外BIM技术还可以进行采光模拟、火灾烟气模拟、人员疏散模拟等。
(4) 优化性
利用BIM技术提供的信息从设计初期开始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设计方案进行各种性能分析、模拟和优化, 例如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对建筑物运营过程中的能耗通过模拟分析后进行优化等, 最终得到具有最佳性能的符合使用要求的建筑物。
(5) 可出图性
BIM不仅能够出大家日常见到的建筑设计图纸和构件加工图纸, 而且能够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 出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 消除相应错误以后的综合管线图、综合结构预留洞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等。
二、IPD模式
IPD是一种集成人员、系统、知识、经验, 能够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减少返工缩短工期、提升建筑物对业主的价值的工程项目交付模式。IPD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合作, 所以必须建立一支相互信赖的项目团队, 并通过有效的合作、公开的信息共享渠最优的设计、建造方案, 在满足业主对项目功能和使用价值需求的基础上, 使项目各参与方的利益最大化。
IPD模式是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基础上要求包括业主、设计方、承包商、咨询方、供应商、各级分包商等在内的项目各参与方在工程项目最初时期就介入项目, 进行密切的协作, 并对工程项目承担责任, 直至项目交付。各参与方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参与项目, 而是要着眼于工程项目的整体, 运用专业技能, 依照工程项目的价值利益做出决策。
三、IPD模式下的BIM技术应用
BIM技术应用的实现, 需要一个与其相配合的合同平台, IPD的专属合同能够更好的为BIM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而且IPD模式只有在BIM技术的帮助下才能够更好的面对现代巨型复杂建筑项目, 清晰准确地定义标的物。
1. IPD模式下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BIM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 IPD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模式, 将他们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协作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协调管理又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 成本控制优势
基于BIM技术的5D成本数据库, 大大加快的成本分析汇总的速度, 提高了成本数据的准确度, 使得企业对项目的整体的成本控制能力增强。在IPD模式下, 各承包商之间的沟通配合, 数据及时共享, 使得BIM技术对成本的控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进度控制优势
在建设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由于存在各自的相关利益, 无法做到基于项目共同价值的管理及决策, 在IPD模式下应用BIM技术, 使得项目各参与方利益合理分摊, 着眼于项目的总体, 进度计划是以项目的总体进度为准则的进度计划, 避免了在施工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碰撞导致的工期延误。
(3) 协调管理优势
在项目的开始阶段, IPD模式要求参与项目的各参与方在工程项目最初阶段就介入项目, 使得各参与方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有了交流合作。各方参与者提供设计方案、图纸、施工方案, 通过BIM平台可进行前期模拟、碰撞检测, 使原本在施工现场才能发现的问题尽早在设计阶段就得到解决, 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少错误和浪费的目的.
2. 目前中国基于IPD模式下BIM技术应用难度
受建筑发展模式的制约, 导致中国建筑业在IPD模式下应用BIM技术的大环境不够成熟, BIM技术的全面应用还有待政府和企业的努力。
(1) 缺乏相关法律体系及合同范本
对中国建筑业而言, IPD模式属于一个崭新的领域, 并且与BIM技术相适应的建设工程合同体系研究尚处于空白。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合同范本缺乏对协同设计的相关规定, 电子信息没有法律地位且电子版无法归档, 造成信息搜集的重复性, 并且各参与方的信息版本、更新、维护均严重不协同, 以至于项目管理效率较低。
(2) 缺乏相应的统一标准
在IPD模式下, BIM技术给各参与方提供了一个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但由于尚无统一的标准, 导致各参与方在应用BIM技术进行数据共享产生问题, 倘若数据无法共享, 就无法对各方参与者提供的项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BIM技术的优势也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3) 责任划分不明确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责任的划分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IPD模式下, 项目的最初时期, 项目各参与方就介入项目, 进行密切的协作, 并对工程项目承担责任, 所以项目各参与方的责任不是独立分隔开的, 而是协调在一起的。项目的各参与方会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事故项目推卸责任。项目责任划分不明确将会使项目过程中管理和执行的难度加大, 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实现。
(4) 企业自身实力不足
当前中国建筑业的承包模式多以施工总承包为主, 因此很多企业将自身定性为施工总承包企业, 但IPD模式是建立在工程项目总承包基础上的, 很多大型企业还不具备工程项目总承包的能力, 因此, 基于IPD模式下的BIM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
四、结语
建筑业正处于一个技术变革的时期, BIM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冲击, 也是对行业传统的冲击, BIM技术的推广使用将给工程建设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如何正确应对这一变革, 将关系到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及国际地位。
就政府而言, 应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合同文本, 明确参与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确定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 明确电子档案质量;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 使得在应用BIM技术时有标准可依;引导和鼓励大型复杂建设工程项目使用IPD模式和BIM技术。
就企业而言, 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从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转变;组织建立与BIM相协调的工作团队和管理模式;着眼于未来, 引进先进技术, 大力培养相关技术人才。
中国的建筑企业要想走向国际, 就必须跟上科学技术的步伐, 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 如此一来, 才能在技术变革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OL].
[2]曹毅.BIM标准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8) .
[3]吴荻.论BIM技术及其在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2 (05) .
BIM人才培养模式 篇6
BIM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行业广泛认可的一种先进技术和方法, 将成为建筑业信息化主体技术或核心技术, 在未来, 建筑业企业拥有一批掌握和熟练应用BIM技术的人才必将占领市场和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取得先机。但是, 我们从现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培训方面来看, BIM技术理论和应用人才掌握的并不是那么全面, 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 又因为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涉及的BIM技术的范围比较广, 在未来, BIM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更大。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将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为想到, 推动我国BIM技术人才队伍的创建。
2 BIM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 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因此, 建筑行业应该向高校提出要求, 主要是应该加快的培养出面向建筑行业为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程造价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高质量的职业素质和拥有技术应用能力过硬的人才, 面对建筑行业第一线提供应用型人才。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按照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社会需求, 为了提升红钻也建设改革的脚步, 应该将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融入其中, 从而出具备工程能力+BIM基本技能+管理协调能力的复合型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
3 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3.1 常见BIM技术培养模式
将BIM技术融入到其他建筑课程中。比如, 将BIM技术融入到建筑管理课程里去。我们在进行BIM授课之前, 应该先将其他的基础课程进行学习, 例如3D建模、CAD制图和数字可视化等。其主要目的就是先让学生进行自学, 不给学生提供一个正规的培养机会, 通过BIM软件技术在工程项目中进行运用, 并完成, 学生当下会给出一件, 说BIM技术太难了, 不容易学会。其次, 在建筑管理课程中讲解BIM技术的原理, 此课程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建筑、结构MEP模型、估算、进度、项目模拟、建筑总平面图和交付等。还可以将BIM纳入建筑信息技术课程中。
在进行BIM课程中, 要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分组, 每十个人为一组, 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 并且将任务进行分配, BIM专家访谈、通信、电话、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 当然, 最重要的是需要小组组员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及学习BIM的医院。教师还可以运用同设计和施工的BIM软件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干系人之间协同工作的工具。运用BIM技术进行协同工作, 让每一位学生看到三维设计理念, 提升知识的更深层次的交流。
也可以让BIM平台为基础, 将教学方法、内容、手段和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改革与优化。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 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2 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
新开展的BIM实践课堂借助将BIM技术特征及运用实例展示给学生这一手段, 达到提升学生对BIM热情的目的, 让学生对于BIM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在BIM创新实践课堂实施的过程中, 针对那些对BIM比较有学习热情的学生, 要建议并支持他们参与到学校开办的BIM技能培训中去。这里所说的BIM技能培训内容主要是对BIM基础理论的介绍。如果是只能掌握建模的话, 将其称作是BIM人才有点夸大, 所以关键还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参与BIM竞赛能够有效审查学生综合水平的实际情况, 学生参与到学会或者是BIM软件商组织开展的BIM竞赛中, 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处在BIM项目中必须要有的能力, 例如团队交流合作能力等等。这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熟知BIM的渠道, 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BIM人才。
4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学校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化
学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BIM人才的市场潜力, 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针对学校而言, 之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 实践教学中的硬件支撑比较重要, 需要有实训场地、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等, 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因为教学规模受到师资、设备和场地的限制, 针对办学主体而言, 属于高投入, 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之间接、长远额效益, 所以没有动力。针对教师而言, 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心应手。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等, 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摸索, 所以, 刚开始有很多人不适应, 还会存在抵触心理。
4.2 教学实训平台的构建有待完善
BIM技术的工程项目, 其数据是海量的。需要构建一个BIM技术教学实践平台, 其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硬件方面, 需要一个先进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
软件方面, 必须引入功能完善的建筑信息模型管理软件系统, 现在, 我国建筑全信息建模应用软件, Structural、Bentley、Revit是当前估计上比较致命且成熟的产品, 斯维尔、广联达和鲁班是国内开发的产品。
4.3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需要更新
将BIM技术模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从工程招标、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房屋构造和预算识图等讲述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 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运用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 从设计模型、优化设计、招投标、合同管理、施工管理和投资管理等过程进行了解。
然后再改变教学方法, 先进行讲解, 然后在进行上机练习, 将更多的知识弱融入到实践教学平台中, 并结合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实践所用, 以便进行讲解一边指引学生进行操作, 从而达到训练和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
还有, 考虑校企合作, 课堂中可以讲述真实的案例, 企业内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请入讲堂, 并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告知学生,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与社会进行无缝隙衔接。
总而言之, 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进行改变, 向案例实践教学、BIM技术为核心的方向转变, 因此, 学校应该创建基础实验室, 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提升自己的投入量;针对师资队伍方面, 需要双师型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人员, 应该将新规范和专业领域的新技术纳入教学实践环节中, 并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只有从硬件方面满足实践教学, 学生才会从真实的案例中获得知识和信息, 才能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环境下得到训练和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亮等.BIM技术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应用研究[J].工程造价管理, 2014, (1) :45-46.
BIM人才培养模式 篇7
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三大管理之一,特别是在EPC模式下进度管理的范畴扩大到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和施工阶段,工程中不稳定因素增加。由于在EPC模式下工程设计和施工都是由总承包商完成,那么设计和施工就不会存在图纸交底不明的问题,边设计边施工更是缩短了工期,使设计和施工进行搭接,极大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在紧凑的工程建设中各部门信息沟通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就会出现由于一个部门的延误,不能按期到位,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因此在进度管理中,各阶段、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就十分关键。
BIM技术的应用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信息化的改革时机。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上的集各种信息(比如参数体量信息、材料信息、价格信息、地理信息等)于一个三维建筑中,为所有建筑参与者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BIM技术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精细化、可视化、可模拟、具有共享性,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优化工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EPC承包模式下,从前期设计阶段到后期施工阶段,建筑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设计师、采购师、建造师能够共用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从云系统中进行相应数据的创建或获取,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流畅性、便捷性,大大减少了由于多方交底不明而产生的问题,给进度管理提供一个信息化平台,对工程参与各方进行可视化管理。通过BIM这个平台,进度管理就能够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在设计、采购、施工三个方面集成统筹管理,形成动态进度控制管理机制,使得工程进度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EPC模式下工程进度管理概述
EPC模式下总包商需要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进行全过程负责,业主对工程的控制直接减少为过程的监督检查等,大大加强了总承包商对工程的实际控制管理,在工程建设中EPC模式展示了很大的优越性。
2.1 EPC模式工程建设的优越性
1、EPC模式下总承包商统筹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过程,有利解决了设计、采购、施工互相衔接的问题,三者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工作,在信息传达上会更加明晰流畅,从而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整体优越性。
2、EPC模式下总成包商可以做到设计、采购与施工三个阶段互相搭接、互相交叉的建设模式,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先设计,再采购,最后再施工而导致工期较长的问题,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
3、EPC模式下总承包商对整个工程建设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削弱了业主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权利,由此总承包商能够利用自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使得工程进度管理更加专业化、高效化。
2.2 EPC模式下进度管理的范畴
1、设计阶段的进度管理。工程在设计阶段的进度管理是材料采购进度控制和施工进度控制的前提,是实现建设工程进度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计阶段进行的进度管理主要是出图控制,通过编制项目设计计划和项目设计进度报告,将计划进度与实际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进行对比,检查设计计划的执行情况。
2、采购阶段的进度管理。因为材料采购巨大的数量,工程对材料的需求突击性强,由于工程规模的庞大,材料采购的种类繁多,采购进度与建设需求的矛盾较大。在采购阶段进行的进度管理主要是进行采购计划的编制和跟踪计划执行情况,通过采购计划与实际采购情况对比,综合进行采购进度管理。
3、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施工阶段的管理周期最长、不确定因素最大。施工项目经理部根据合同工期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现场进度进行检查,并与进度计划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进度延误情况,并采取措施保证工程进度计划的实现。
2.3 EPC模式下进度管理的难点
由于总承包商对进度的管理覆盖到工程建设的全周期内,各阶段的搭接工作会大大增加,进度计划中的每一个工作的时间控制也更为严格,进度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1、EPC模式下总承包商需要对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三个阶段进行进度管理控制,特别是在三者有交叉的情况下,进度管理的难度会大大增加,一旦各部门沟通协作不到位,出现人为因素产生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那么很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EPC模式下各环节工作紧密相连,但是在工程建设中出现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工程进度延误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如果管理部门不能够及时解决,信息的沟通不顺畅,那么就对整个工程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基于BIM技术进度管理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在近十年来在以CAD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多维(如三维、四维、五维、n维)模型的一种信息集成技术,可以使工程项目建设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在数字虚拟的真实建筑物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BIM技术的应用对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BIM技术能够在事前进度和事中进度都进行有效的控制。
1、利用B I M技术能够在事前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可视化模拟并进行分析,发现计划的缺陷,从而有效完善施工进度计划,避免在实际施工中由于计划出错而导致一系列工程进度问题。
2、利用BIM技术和GIS技术集成模拟,形成材料采购、运输、堆放和使用的全方位管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工程资源供应链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建设资源的供应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3、利用BIM技术能够进行不同专业图纸之间的碰撞检查,在设计阶段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避免二次施工。
4、利用B I M技术能够增强各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BIM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使得不同阶段、不同单位各种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协同化、集成化的工作平台,使得信息的沟通更加便捷,大大降低信息的流失程度。
四、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BIM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BIM技术的应用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二维CAD图纸转化为三维可视化模型,并赋予模型与工程相关的一切信息,在这个强大的信息平台上将进度管理从纸质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对整个工程进度实现可视化管理。
在传统的进度管理中,进度管理人员的资料获取主要是依靠向各个部门进行问询,特别是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商承包范围较广,工作繁多,进度管理的资料数据复杂。大部分情况下进度管理人员在处理整个工程进度问题时缺乏设计清晰、界限明确的进度管理系统。
进度信息的获取和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不太高,而且主要是通过人工操作来管理。而通过BIM技术能够将整个进度管理信息化,针对三个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进度信息管理。在一个管理平台上对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进行管理,对设计变更,采购延误,不可抗力等因素对进度计划的影响反应更加灵敏,能够及时将问题反馈到管理层,并下达最新指令措施解决问题。
4.1EPC模式下BIM模型的建立
工程项目由前期规划、图纸设计到现场施工是一个逐渐完善,逐渐成型的一个过程,那么在BIM平台下三维模型也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在设计阶段,设计部门确定工程项目的建筑初步模型,并且在与甲方沟通后进行调整。三维建筑模型可以使建筑设计更加直观,并且拥有一切设计信息。在确认好初步建筑模型后,交给设备、电气、结构专业,各专业分别在建筑模型上进行专业设计,之后并进行各专业设计的模型分析,协调解决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提前发现,提前修改,完善模型。
在采购阶段,BIM模型能够详细提供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及人、材、机信息,利用GIS系统与BIM模型平台相结合,对建筑供应链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采购部门、供应商、工程部门能够对材料信息进行集成管理,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对资源的进度管理也由此更加全面和专业。
在施工阶段,在设计和采购的基础上形成的施工BIM模型结合进度计划可以形成进度的可视化管理,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进度多维模拟,在每周形象进度分析时可以将现场的施工现状照片与进度计划中的模型进行对比,具体的延误程度和延误原因都可以在BIM模型分析中得出,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管理。
4.2工程进度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EPC模式下进行进度管理需要从设计、采购、施工三个方面进行集成管理,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工程进度的延误,而采用BIM平台进行施工进度管理,则能够有效解决信息沟通不及时的问题,对突发状况反应更加灵敏,使得进度管理更加全面,保证了工程进度效益。具体进度管理信息化平台如图1所示。在设计阶段,设计部门的建筑、结构、水电等专业在BIM平台上建立最初的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中的信息包括建筑构件几何信息、结构信息(钢筋布置、混凝土等级等)、水电安装等信息。在设计阶段可以利用MEP碰撞检查功能,可视化模拟分析各专业之间设计的冲突,特别是管道和结构两者之间的冲突问题能够很好的在设计阶段就检查出来,并提前进行相关专业的修改,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出现此类问题,而导致返工、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间接保证了工程进度。而进度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BIM协同平台动态监控设计人员的进度情况,并且与设计计划进行比较,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传统设计中结构专业与管线设计是不在一个工作界面上的,所以很难避免管道与构件有冲突的状况,但如果利用冲突碰撞功能就能够提前进行修改,而不必等到施工过程中发现错误才进行工程变更。
在采购阶段,采购部门通过与供应商的洽谈能够对分部分项工程对材料的种类、数量等进行确定。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采购部门将相关材料采购信息附加到构件中,形成采购模型。一方面采购部门能够通过采购模型清晰、快速、便捷地知道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和所需要采购的材料,对采购的控制更加细化和准确。而这样的功能在EPC模型下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会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此时设计、采购、施工环环相扣,一旦出现问题,工程进度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采购部门需要精确及时知道设计出来的工程所需要的采购量,为现场施工做好充足准备。进度管理人员同时也可以利用采购模型,动态监控整个工程的采购情况,对提前或延误做出及时判断,并将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采购部门。
在施工阶段,工程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从总进度计划、二级进度计划到周进度计划,并将进度信息附加到采购模型中,形成施工模型。此时,进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化施工进度模拟和虚拟漫游等功能,将现场实际的进度情况与模拟的进度情况进行可视化对比。每天由现场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将工程进度信息录入到BIM协同平台中,比如现场施工进展照片、构件尺寸等信息。在施工进度模拟系统中可以将对应时间的计划进度可视化展现,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不仅仅可以准确知道施工延误的具体分部分项工作、地点,还可以知道延误的程度,这样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补救。例如图2就是以某楼盘为实例利用Navisworks软件进行的施工进度可视化模拟的六个阶段。
4.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EPC模式下推行BIM进度管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比如在已经熟知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人员无法适应BIM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项工程进度的实时信息需要有人员负责进行系统录入。在设计、采购、施工三者工作有交叉的情况下,管理人员不能够通过BIM平台进行统筹管理。
在系统平台的构建方面,目前国内外BIM软件种类很多,有的着重于建模,有的定位于造价,有的专注于项目管理平台,但是很多软件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兼容性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使得基于BIM的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平台的建立比较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企业层面:
(1)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技能培训,包括设计人员、采购人员、成本人员和施工人员,强化BIM管理理念。
(2)建立BIM部门,对于信息化管理有专人进行负责。
政府层面:
(1)制定BIM行业相关标准,为BIM应用构建规范化平台。
(2)对国内BIM软件开发制定相关准入机制,解决目前国内BIM软件鱼目混杂的情况。
(3)大力鼓励EPC承包商利用BIM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获取丰富的BIM管理经验。
五、结语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相对于传统承包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统筹设计进度、采购进度、施工进度三个阶段,对信息的沟通与传递要求更高。采用BIM技术进行项目进度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共享问题,为各专业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进度管理能够从前期设计、采购到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控和管理,对突发状况作出相应补救措施。虽然BIM技术如今在国内的大部分运用还局限于造价这一方面,但是越来越多的工程人员发现BIM在整个工程建设周期中应用的价值。在EPC承包模式下,总承包商利用BIM信息协作平台进行进度管理能够对工程进度进行最大程度的掌控,减少总承包商的风险,提高了效益,BIM技术在EPC模式下进度管理的利用也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谢增荣.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4:371.
[2]张学利.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李勇,管昌生.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J].工程管理学报,2012,04:17-21.
[4]牛博生.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5]何晨琛.基于BIM技术的建设项目进度控制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任列艳.紫薇希望城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BIM人才培养模式 篇8
BIM全称建筑信息模型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BIM技术被视为继CAD技术之后, 建设行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第二次革命。新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设计的教学手法, 为建筑信息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目前, BIM及其应用、建筑协同设计、虚拟技术与建筑可视化、计算机辅助建筑环境分析与模拟等日益成为研究和教学的热点问题。但是现在大多数BIM从业者缺乏对BIM概念的深入探究和广义理解, 何关培[1]、王建平[2]、赵斌[3]等学者对BIM的内涵在不同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与纠正, 肯定了在完善建筑市场环境下BIM应用的可信性与必要性。
二、BIM技术的应用前景
BIM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 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提效、节约、降耗的价值。根据资料显示, 美国、日本等建筑大国的许多著名的建筑公司、设计公司都开始在在项目中运用BIM技术, 其他的公司也在慢慢的学习、推行BIM技术。近几年来, 我国也在建筑业上开始推广使用BIM技术, 例如上海、深圳等城市都下发了相关的条例文件, 指定某些工程必须使用BIM技术。但是, 我国虽然在许多的项目都运用了BIM技术, 但是相对于美国、日本、欧洲来讲, 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的BIM应用型人才的严重不足, 人才短缺的问题很直接的影响到了BIM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BIM技术人才的短缺是现在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担就应该由各大高校承担, 高校应该加大培养BIM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力度。
三、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
( 一) BIM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教材
BIM技术的理念在1975 年由“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 Eastman教授创建, 但是, 真正开始使用的时间很短, 我国更是在2002 年才开始研究BIM理念和技术。我国学习BIM技术起步较晚, 所学习的知识都是通过欧特克 ( Autodesk) 公司为他们公司的产品所作的培训以及会议、书籍、教学视频上得到。我国有关方面的书籍材料较少, 相关的课程在高校中也开设的很少, 课程体系在起步阶段, 不是很成熟。而且适应高校教学的BIM技术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会导致BIM技术在高校中的传播受阻, 教学的内容滞后, 造成所培养的BIM技术人才不能适应BIM技术发展的进程。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是用学习更新的BIM技术, 不能马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工作中去, 造成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
( 二) BIM专业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BIM相关的技术和软件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和运行环境要求比较高。普通的计算机不能很完美的操作BIM相关的软件, 想要让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 就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来建设与BIM专业相配套的机房。并且, 一套正版的软件的价格也相当的昂贵, 以建筑设计类BIM软件revit为例, 购买一套正版的软件的加密锁需要数十万甚至更多。很多的院校由于缺少相应的经费, 不能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和购买正版的软件, 这就导致了BIM相关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
( 三) BIM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BIM技术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 相对缺乏BIM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了BIM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而且BIM的教学还处在摸索的时期, 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教学时间较短, 在安排学习和实践方面还有些欠缺和不足。在培训相关教师的方面, 也缺乏培养BIM专业师资的完善途径。
四、高等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 一) 加大对BIM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
BIM相关的技术和软件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和运行环境要求比较高。在购买教学所需的计算机和软件上的购买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为了BIM教学能够保证正常的教学水准, 高校要加大对BIM实验室的建设, 假如建设资金不够, 高校可以采取申请国家或者地方财政的支持, 或者采取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办实验室等方法来加大对BIM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 保证对BIM专业的教学效果。
( 二) 寻找BIM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BIM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应该有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不是照搬CAD或者其他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授BIM课程中, 要让BIM课程与其他的课程相融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BIM, 更好的学习BIM。还可以让学生分组, 定时的交流自己近期所学的和所理解的, 加强交流和学习, 这样子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 培养专业的BIM教师队伍
由于BIM技术的发展更新较快, 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要经常的学习新的BIM技术,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安排教师学习相关的知识, 或者可以鼓励教师去相关的设计单位锻炼学习; 也可以外聘BIM教师来填补专业教师不足的空缺; 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邀请专家来学校开讲座, 提高学校BIM教师的专业素质, 让学校的BIM专业的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变强。
五、结语
通过这次对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分析, 我们了解到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推广, 一方面, 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导向; 另一方面, 离不开BIM技术人才的推动作用。而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性的BIM人才, 是实现BIM技术全面推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 2 (4) :110117.
[2]刘晴, 王建平.基于BIM技术的建设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 2 (3)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