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2024-08-24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共12篇)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分层培养的概念及特点, 提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新思路以及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问题;二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问题。

1. 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的发展中, 各种批判改革活动一直时起时伏, 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

2.特点。根据分层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对不同层次学生把握不同的难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项目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年龄、兴趣、自身优势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项目。

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和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针对各层次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培养。具体分类实施方法如下:

1. 科研学术层。

致力于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训练, 为学生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未来走学术型道路的可能性更大。学生通过深层次的科研训练, 参与教师课题, 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一般最后都能形成论文发表。既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科研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2. 应用层。

重视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 以竞赛辅导班、指导教师指导参与竞赛为训练方式, 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避免科研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 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基础层。所有学生都可归入这层, 最重要的训练手段是实践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通过实践实验课程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 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调研,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大四阶段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这个层次学生参与科研最为重要的方式, 通过毕业实习、查文献资料、提出论文题目进行研究, 培养基本的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

1.“1+2+1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年进行必修课学习, 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创造学基础知识;第二、三学年开设公共和专业选修课, 并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开发;第四学年开设任意选修课, 学生找工作或考研、撰写毕业论文。

“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不完全选课制。学生刚入学对专业还存在盲目性, 第二、三学年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 此时他们对专业已有初步认识, 学习目的性更强。

(2) 前3年学生将专业课内容学完, 第七、八学期开设任意选修课对学生的限制不大, 是一种更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2.选取拔尖人才

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 学生根据兴趣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层次, 参与到科研能力培养中。学生先自愿报名, 再通过笔试和面试, 选拔具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集中训练的拔尖班。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指导该生一直到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除了按选课制学习专业课程外, 还由学院额外组织进行科研训练的小班授课, 并由导师带领参加导师的课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

3. 组建学生竞赛团队。

每学期选拔有操作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组成竞赛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模型竞赛、机器人大赛等项目;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起, 完成建筑设计项目比赛;一些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赛, 也可以鼓励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参与, 如结构设计大赛、6m钢桁架设计、挡土墙设计等[1]。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 在培训过程中学生选择合适的竞赛指导教师。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过程中, 不仅要发挥合作精神, 更要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4. 各类实习、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训练

(1) 教学实践。所有教学活动与研究, 都要以工程为核心, 源于工程、依托工程、指导工程、回归工程[2]。

(1) 入学阶段为学生介绍本专业发展、就业情况。

(2) 带学生参观经典工程、工地现场等, 对学生进行工程认识教育。

(3) 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工程方法教育、专业发展与前沿教育, 培养学生建立起工程视角, 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 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实用性、社会性。

(1) 工程造价基础实验。

(2) 工程造价专业基础实验:如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计算机上机实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实验等。

(3) 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模拟、工程项目管理实训模拟等。

(3) 实习实践

(1) 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的讲解, 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立感性认识。

(2) 课程实习。主要是测量实习、CAD工程应用等。

(3) 生产实习。将学生下放到施工单位, 进行施工全过程、多工种实习。

(4) 毕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专业新进展, 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团队合作、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

(4)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内容涉及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 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多领域分层培养可以让学生真正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海贝, 何敏娟, 顾祥林.从美国ASCE学生会议审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C].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0 (35) :6-11

[2]冯鹏.全面素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R].长沙: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2010.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2

3.1 服务地方经济,培养短缺人才宁波在 年成为全国首批5 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呈跨越式增长, 年进口额仅为3.7 亿元。 年进出口总额为81.4 亿元,其中进口额29.3 亿元,出口额52.1 亿元。 年1 至4 月,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85 亿元,其中出口为67.3 亿元,进口17.7 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上年。到 年,宁波将培育20 个跨境电商产业集群、50 个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预计跨境电商年交易将超过150 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额的15%,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宁波地方经济的发展。

3.2 基于高职特色,体现应用能力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就业型人才为主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高职教学目标相一致,注重学以致用,强调理实一体。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突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核心竞争力,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跨境电商平台掌握跨境电商操作的各项技能,为今后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积累良好的经验。在分层分类的教学理念背景下,能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实操内容,突出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3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构建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构建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组织性和计划性很强的系统教育工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能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求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优势,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地落实。课程体系的调整应该包括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的相互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要注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在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中不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自身的要求和挑战。此外,还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二、大学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及心理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亦即使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上,培养综合型人才就是对大学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在我国古代有“射御礼乐书数”,近代陶行知先生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现代有“T”型人才结构理论,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理论还缺乏系统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它们都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历史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较深,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而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过时、僵化等问题。世界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科学教育备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使大学生盲目迷恋高新科技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思想与精神对自身的培育。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建立大学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当前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今后的择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新形势下大学人才分层培养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4

构建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 也是一项组织性和计划性很强的系统教育工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 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以及能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 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求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优势, 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地落实。课程体系的调整应该包括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 以促进文理知识的相互融通, 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 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 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要注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在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 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 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中不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自身的要求和挑战。此外, 还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修养。

二、大学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及心理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亦即使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上, 培养综合型人才就是对大学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 在我国古代有“射御礼乐书数”, 近代陶行知先生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 现代有“T”型人才结构理论, 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 不一而足。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然而,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些理论还缺乏系统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 它们都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历史上, 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较深, 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 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而在教学过程中, 曾经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过时、僵化等问题。世界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科学教育备受青睐, 而人文教育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 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使大学生盲目迷恋高新科技教育, 而忽视了人文思想与精神对自身的培育。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 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 特别是建立大学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当前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今后的择业,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新形势下大学人才分层培养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模式探析 篇5

分层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佳方式.笔者认为,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其元认知水平、能力形成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把学生进行分班或分组后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数学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依照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和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自主发展.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做到两点:

其一,立足所有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实施教学,做到“起点要低”.所谓“起点低”,就是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的开始就都能进入教学活动.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要降低新知识的难度起点.例如《代数》“函数及图象”中函数的定义,书本只举了一个例子,用了很小的篇幅就完成了.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差生,远不能理解掌握.应该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详加叙述,才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其二是采取“多层次”的教学方式.所谓“多层次”,就是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由低到高、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地达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又使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能达到较高的层次目标.“多层次”教学要有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环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和评价分层.在教学过程中,这四个环节不是单一的循环,而是灵活渗透、交互运用的.学生分层是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元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70%、10%,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例如,成绩好、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属于A层;成绩中等、状态稳定、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属于B层;成绩较差、困难大、消极厌学、顽皮不学的属于C层.分层后按照A、B、C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便于课堂辅导,利于合作学习.目标分层是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确立各个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不同的目标.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达到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不同的层次目标,保证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施教分层是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要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必须做到备课分层、授课内容分层、提问分层、训练分层、作业分层以及分层辅导.例如在分层训练时,教师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以适应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第一组作业题,会做其中的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第一组作业题,选做第二组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和提高的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之下,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还要做到课外分层.课外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可利用课外活动,把学生按A、B、C层分班,打破原班建制.对C层学生补习,着重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未能消化的内容,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对B层的学生上大课,重点是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翻译技能;效果

而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大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翻译技能作为英语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能力的培养受到了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重视。

一、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现状

(一)高职英语分层教学背景

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受到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因此,许多院校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分层次地去开发学生潜能,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分层教学模式刚开始应用时,出于新鲜感,快班的学生觉得很有优越感,学习很积极。慢班的学生虽然很失落,但也想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进入快班。但时间一长,新鲜感一过,快班的学生就会感到竞争压力过大,而慢班的学生也会因没有榜样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分层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的效果

根据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的理念,高职翻译教学的内容也与各专业紧密相连,主要涉及到商务洽谈、报价、旅游接待、宴会翻译、商务信函、公司介绍、协议、标书、商务合同等应用型文本的翻译。

本文以天津某高职院校为例,来谈谈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翻译技能培养所取得的效果。

(一)分层具体实施过程

该校根据学生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成绩及学生意愿进行显性分层,将2005、2006 级各专业学生分为两大层次:快班(A 层)和慢班(B 层)。A 层学生必须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 级。两个层次所选用的教材一致,但在教学内容深度上有所区别。A层教学班的教学进度要快些,偏重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掌握和运用;B层教学班的教学进度慢些,注重扎实学生基础英语知识。

(二)翻译技能培养的效果评价

这两个层次期末都采取统考,考试题目完全一致。阅卷完毕后分别从两个层次随机抽取50份试卷对翻译部分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A层学生的翻译水平并没有较之在全国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A级中的翻译水平有显著提高;B层学生的情况也一样,甚至有部分学生翻译水平还有所下降。

此次分层教学中,虽然教A层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取了很多新点子,也加了很多内容,但由于课时上的限制,所以分层教学的效果没有出来,学生的翻译技能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B层学生由于本身的词汇和英语综合技能的缺乏,对翻译技能的提高上会相当吃力,再加上慢班的心理落差等因素,造成有部分学生翻译技能上还存在退步的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该校的分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缩影,很多高职院校在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后,其效果大多不甚显著。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学校在进行英语分层教学时,并没有针对翻译进行专项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的翻译训练都涵盖在综合能力教学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

2.显性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影响。快班、慢班的分层教学,让快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竞争力的残酷,不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慢班的学生因缺乏榜样而容易破罐子破摔,失去学习的动力。

(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各位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建议如下:

1.提倡采用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模式,即“语言+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生学非所用,无法掌握其相关专业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所用应当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进行英语能力的培养,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

2. 采用隐性分层教学,也就是实行班级内分层教学。班级内进行分层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快班或慢班造成的心理落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合作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论

本篇文章就目前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在目前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效果。分层教学在高职教学理念上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贺子琼,刘玉强.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年1月

[2]周密.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9期

[3]袁翠. 论高职翻译教学之翻译能力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1期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分层,培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广大教职工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1)。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力量,学生干部的培养、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90后大学生进校,高等学校大众化的特点更趋明显。在时代变革日新月异、学生特点更加独立鲜明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下,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学生特点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显得意义重大。

1 高校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

(1)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组织者。大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立、自理和自律能力,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考研、就业,都要靠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生干部能够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学生干部不仅是活动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精心组织,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起到领导作用。

(2)联系老师与同学的桥梁和纽带。高校教师无法深入到每位同学中去了解所有的情况,学校的政策、要求也难以及时传达到同学当中去,严重影响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干部可以充分利用与广大同学身份相同,在思想、心理、情感上容易沟通的优势,当好老师的助手,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先进帮后进,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为师生建立起一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桥梁,在教育管理中起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枢纽作用。

(3)广大学生学习工作的领头羊和带头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难以取代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具有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号召力强的特点。学生干部通过自身的积极工作,以身作则,各司其职,在学生中树立的威信较高,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使同学们更好地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 当前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依然存在

90后学生干部具有能言善辩、心态开放、自信等诸多优点。但是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做事感性化。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干部每天存在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且学生工作越来越精细化,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培训多以课余形式展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干部协助完成,导致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依然存在。

2.2 考核与奖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指标含糊不清,只是片面地把工作绩效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对于学生干部的精神、学习以及道德思想上的要求和规定却不够完善。且人为定性的色彩和因素较重,考核和奖励的机制并不健全。同时老师对学生干部的成长关心不够或对他们的迷惘和困惑有所忽略,容易使学生干部误认为完成工作是一种责任,因此对工作产生莫名的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3)。

2.3 没有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培养体系

高年级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没有建立成数据库,没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干部缺少了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同时低年级的考核办法及培养措施未放权给高年级学生去实践参与。导致在整个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中,年级特色鲜明,每个年级的培养效果不能影响其他年级,缺乏整体联系,培养效率较低,没有形成学生干部体系。这种情况再跨校区的高校表现的更为明显。

2.4 学生干部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不平衡

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在宏观上过于复杂、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微观上存在一定缺陷,不够系统,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不大。大多数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仍以传统的室内教授为主,培训方式单一,理论培训远多于实践培养,学生参与度不高,纸上谈兵多、实践锻炼少,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大量学生干部认为现有培养内容较陈旧,针对性不强,许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体系有漏洞、不全面,导致培训有搞形式、走过场的嫌疑(4)。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干部分层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学生干部划分为普遍筛选培养、专业化重点培养和复合型干部培养三个层次,注重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实施选拔、管理、考核等培养,实现高校学生干部的分层培养。

3.1 普遍筛选培养

由学生自愿申请团委、学生会、社团和班级等学生基层组织的相应职务,根据上报材料做好新干部岗前培训工作,并在这个期间由中层学生干部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解考察,筛选出基层学生干部并上岗试用。

(1)低层学生干部的基础理论培训。为了使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组织,掌握工作基础知识,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具备一定协调组织能力,尽快适应学生干部的角色,可以结合学生干部的兴趣特长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如,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中层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学生干部相应职务培训及交流会、基层团校党校培训、专业班主任座谈等,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干部工作的正确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干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使学生干部们更好的认识自身,对自身身份有更深入的认识,及时完成角色转换,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学生工作,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

(2)低层学生干部的基础实践与总结。有了理论上的正确指导,再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特色团组织生活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等。以各种形式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干部在每一次具体活动中锻炼自己,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基于所学理论之上的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将学生干部自己所吸取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工作撰写成学期工作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中层学生干部对工作报告统一考核评优,此报告也作为竞选中层学生干部的支撑材料。同时,通过建立学生干部管理档案网站,将学期工作报告建立检索库,方便下一届学生干部学习。

3.2 专业化重点培养

通过学生干部的申请填报,由院校团委老师及高层学生干部统一组织考核竞选,经过理论考试、平时工作考核、现场答辩、候选人小组集体讨论、民意支持度调查等健全的选拔机制,组建能力强、素质高、特长专的中层学生干部队伍。

(1)中层学生干部的专业理论培训。选聘校内外成功人士以及辅导员老师、高层学生干部担任中层学生干部的成长发展导师,结合学生干部的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培养,满足学生干部成长的个性化需求。落实和完成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素质拓展计划工作,明确学生干部重点锻炼方向,维持学生干部专长的继承与发展。

(2)中层学生干部的专业能力实践应用。通过第二课堂不同专业老师重点理论培养相应特长的学生干部,使其在各自不同的职位上变得更加专业化,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引导重点学生干部各自组织一下层学生干部进行专门化培训实践工作,也能使专业化工作技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加强团委、辅导员老师与中层学生干部的交流,将导师的理论和实践思想传授给学生干部。通过工作实践深刻理解“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含义,将辛苦转化为成果,将经验上升为科学。

3.3 复合型干部培养

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不是一次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5)。以“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会应用”作为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由中层学生干部公开演讲大众投票,并通过团委老师及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干部前两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选拔出高层学生干部队伍。

(1)高层学生干部的综合理论培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切实在培养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干部适应社会、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处理危机的能力。从专业化角度重新审视学生干部培养的管理问题,建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及多专业复合培养方法。开展针对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等职业及创业类相关课程培训,强化学生干部就业创业能力,提前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精英化人才。

(2)高层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实践。校外建立社会实践考察调研基地,为学生干部提供完整的实践平台。引导高层学生干部带领中下层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和经验报告会。放权给这部分学生干部帮助院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量化标准。在老师的推荐下,加强与企业单位的项目合作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4 结语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干部分层培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干部培养的实际效果更好,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注重运用理论,理论学习上用实践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干部切切实实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新形式下加强学生干部培养,是增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加强团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相信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层学生干部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一定可以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耿昕.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124-125.

[2]朱东梅.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3-94.

[3]刘欣欣.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2009(11):167.

[4]蒋娜红.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38-139.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8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自建国初期一直沿用下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在提,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好的理念,可实际少有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依然是现行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到底哪里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什么,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掌握哪些知识够用,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承担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品行、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素质,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考虑的问题,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如果所有学生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个模式组织教学,会产生部分优秀的学生学的少,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理解的现象,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要求,最终导致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后不受欢迎[1]。

1 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分层培养,确定特色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首先要确定的是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这是专业教育的出发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是特色培养目标,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特色培养目标取决于我们的学生将来做什么。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按照岗位的基本要求列出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时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以人为本,以育人为宗旨。实施校企合作和开放办学,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习惯优秀,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的,胜任计算机网络相关职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综合布线网络施工员、网络管理员、网站管理维护员等工作。

首先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群,其次根据工作岗位群设置工作岗位,研究基本岗位和主要岗位的规格,依据完成各自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最后根据岗位职业技能确定专业课程[2]。形成工作岗位群对应工作岗位,工作岗位对应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对应专业课程的“三对应”课程设置形式,“三对应”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将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职业基础课包括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Flash动画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核心课包括数据库应用、数据结构、网络构建、网络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和网络设备调试。从授课形式来看,结合各自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形式。

2 基于学生的“学习情态”进行分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

“学习情态”是指由学生学习的目标、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方法、条件等要素组成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学习情态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的学习情态相关,学习情态越高,学生的学习就会进步得越快;反之,学习成绩会越低,因此,要想真正有效地实现分层教学,不能仅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分层的唯一依据,而是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态[3]。

通过对2009、2010和2011三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分析,结合锦州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与辽宁省产业集群相对接,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依据学生的工作岗位,将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形成三个不同的培养方向,即办公应用方向、网络工程设计与维护方向和网站开发与维护方向,同一个专业按照不同层次、不同方向进行培养,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专业核心课安排在大二大三进行。

3 教学组织实施

3.1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完成“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系列项目课程和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有机融入职业证书教育元素。按照岗位要求,学生可考取的技能证书主要有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员、网络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CCNA等资格证书。

3.2 教师队伍及教材建设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到计算机软件开发及计算机应用等企业顶岗实践,参与项目实践与开发,树立专业教师的现代职教理念,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健全管理与考核机制,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项目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每位专职教师至少完成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根据教师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分流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学生不同的培养方向,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高质量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3.3 实训基地建设

以校企联合为纽带,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地缘优势,开发锦州及周边地区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对部分课程可采取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现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研发小组,进行有价值的模拟开发和实际课题开发,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多年来分别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沈阳思航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沈阳东鹏有限公司、锦州万博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累实际经验。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于2011年9月与锦州移动公司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从2011年9月开始运营,将利润按照与学院签订的分配比例,剩余的收入给5个学生分发实训工资。建立了宏信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了海家超市视频监控工程、高职学院机关楼视频监控工程、海事学院动力实训室楼视频监控工程、高职学院和锦州移动公司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网络工程和安防工程、高职学院学生评教系统、高职学院机房四网络改造等工程,通过参与工程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4 按层次组织考核

考核的宗旨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建立以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导思想的考核系统。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实践与笔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减少专业课理论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项目能力的考核,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考核依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每学期考试课一般安排三至五门。考试以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60%,期末测试占总成绩的40%~50%。考查以五级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

4 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分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毕业后能找到和所学知识相关的工作。分层教学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4]。

参考文献

[1]李波,崔群法.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49-51.

[2]祃海霞,周增慧.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2:43-45.

[3]郦丽华,谢鹏,李清平,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22-24.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力培养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甚至导致农村学校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这种不均衡性,许多农村家长宁可一家人过苦日子也要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孩子转入城里好学校或民办学校学习。留下的基本上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厌学。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针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则效果一定不好。为此我校提出推行“自主分层”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模式在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那么在该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1. 让学生自己想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因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结构性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分析思考、探究实验,发现“新知识”,从而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时,我们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预习。预习后,学生要知道:“我学到哪些字词,我了解了课文哪些相关知识,我有哪些知识不了解、不理解。”让他们想一想,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也就有的放矢了。再比如,在学习《柳叶儿》时,就可以让学生想想:柳叶儿其实一点都不好吃,可为什么“我”要去抢柳叶儿?从而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

2. 让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时,对于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极难得的宝贵资源。因此,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的所时也应该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接受,家长接受了,他们才会支持学校,对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合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力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首先应该深化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高校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试着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其次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每个科目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科的高效课堂模式,而不是盲目地“套用格式”。

参考文献:

[1]钱钦玲.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效率[J].科教新报(教育科得,“创造”的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鲜活的。

教学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激发探究欲望,尽可能地提供探究的机会,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解决的,教师绝不暗示。

3. 让学生交流

两个人交流思想,就有两种思想,两种思想交锋,就可能产生第三种思想,这第三种思想,就可能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含糊的问题明朗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台阶》中,父亲的一生,只是为了那九级台阶,父亲的一生究竟值不值?由学生进行交流。再如学习《呼兰河传》时,教者可以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谈谈本文仅是在写童年自由无忧的生活吗?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奇思妙想往往会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迸发出来。让学生相互讨论可优势互补,激发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4. 让学生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学生能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构建知识,强化记忆。最简单的小结,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但这样的小结没有特色。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小结。比如:学习《囚绿记》后,提问:“你觉得常春藤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让学生进行小结。这样,学生自我展示得到了体现,答案丰富了,同时学生对课文知识更记忆深刻。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不是一“放”了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相反,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及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基础工程。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实行好“自主分层”的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手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加以评价引导,做到坚持不懈,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自主分层”教学模式一定会开花结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研),2011(22).

[2]张盛.重视最近发展区争创课堂高效率[J].化学教与学,2011(07).

[3]周勇,杨切吾,熊平,陈金城.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8).

[4]殷华.关于高中化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思考———基于情境教学实例[J].新课程学习(中),2011(06).

[5]孙玉兰.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N].学知报,2011.

分层滚动绩效考核模式评述 篇10

一、分层滚动绩效考核的实施框架

分层滚动绩效考核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三个步骤滚动进行,季度考核在月度考核的结果上进行,年度考核在季度考核的结果上进行,即每一个长时期的考核要以短时期考核为前提。在考核前事先成立一定数目成员的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的领导组成,同时为了保障考核的公正性,有的企业考核过程中规定某部门的考核小组成员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非本部门成员加入,考核小组负责对本部门员工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的动员、组织和总结工作。

在一些调查资料中,笔者发现不同的企业实施的方法略有差异。有一些企业规定一个考核系数,这个考核系数实际上就是对被考核员工的奖惩系数,这个考核系数产生于全体员工中,即考核系数的总值为全体员工的总数,由于各个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不同,在考核时有的员工可能高于1,有的可能低于1,实际上考核系数是通过考核在全体员工中的一个再形成过程。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员工晋职、晋升和降低岗位工资的依据。

实施过程一般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三个步骤进行:(1)月度考核。月度考核以员工的日常工作为基础,是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内部进行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随部门的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月度考核的结果形成一个薪酬奖励系数,作为下一个月度薪酬发放的依据;(2)季度考核。季度考核比月度考核的内容相对要广泛,但要以月度考核结果为依据,考核的对象实行层级负责制,即每一级管理人员成为上一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对象,实际上是上级管理人员对下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在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做文章。季度考核以月度考核结果为基础进行再次考核,月度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对季度考核结果影响很大。季度考核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个人总结→被考核者述职→民主测评→考核者提出意见→反馈考核结果→公布最终考核结果。这一阶段考核时一些企业宣布一些规定,规定平时业绩好的员工年末的考核结果不能差,平时业绩不好的员工年末考核时结果不能太好,如员工本季度中月度考核结果等级两次及以上为A的,季度考核结果等级不得低于B,本季度中月度考核结果等级两次及以上为C或D的,季度考核结果等级不得高于B。(3)年度考核。年度考核以季度考核为基础,企业一般设立考核委员会,委员会的负责人有企业的高级领导担任,考核在年末进行。考核的一般程序与季度考核相似。为了保障考核的连续性和公正性也作一些规定,这些规定与季度考核的规定也基本相似,但由于是年度考核,这将会涉及员工在下一年的工资水平、晋升机会等,如一些企业规定:年度考核结果等级为A、B的员工,具有晋职和晋升岗位工资的资格,当年考核结果等级为D的,予以降岗,并按有关规定调整岗位和工资档次。连续两年考核结果等级为C的,按D的办法处理。

二、分层滚动考核方法评述

1. 考核的实施过程软化了量化的硬性指标。

考核的整个实施过程采用了量化指标考核方法,但是从量化指标的评分过程看,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评分标准,且大部分列入考核的指标如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品德指标、修养指标和能力指标等均是软指标,软指标的评价过程中不免会搀杂个人感情因素,并且有时感情因素的成分非常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量化指标的精确性。以不精确的指标来对员工进行精确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就会严重偏离其价值。笔者认为软指标本身就不太适合量化,强行使软指标量化只能使得硬指标软化,表面上看是在对员工进行量化考核,实际上量化的根据已经失真:由原来的客观依据转变为感情依据。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感情和态度等的不同从而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会产生很大的偏差,所以不完全的根据必然会导致不完全的结论,以不完全的结论来对员工进行评价必然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不正确的导向,使得员工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自己努力程度很高但得不到较好的评价,没有作出很大的努力却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员工会注重评价者感情因素的培养,员工普遍认同:感情培养=价值创造,于是更多的人会更多的注重人际关系建设而偏离了考核奖勤罚懒的初衷。理论上认为可以进行量化的指标是那些客观性比较强的因素,而这些软指标的选取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在绩效考核中,很多学者认为应该抓住关键指标(KPI),KPI考核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假设就是一句管理名言:“你不能度量它,就不能管理它。”所以KPI一定要抓住那些能有效量化的指标或者将之有效量化。在实践中,应抓住那些亟需改进和切实可以量化的指标,提高绩效考核的灵活性。KPI考核是通过对工作绩效特征的分析,提炼出的最能代表绩效的若干关键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的模式。根据KPI的思路,必须在考核实践中将软性指标硬性化,尽量减少考核过程中的感情搀杂和主观随意性,尽量达到考核的预期。

2. 部门分别考核加大了部门之间的不平衡。

分层滚动考核的基础是月度考核,月度考核是建立在各个部门分别考核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考核方法只能将本部门小区域内的员工进行等级划分,是在小范围内的比较而并不是整个企业全体员工的比较,这样就严重扩大了部门之间考核的不平衡,即在一个部门(假设是A)整体状况不如另一个部门(假设是B)的情况下,会使得B部门选出的优秀者与A部门同样多,同时也可能出现B部门中比A部门还优秀的人员没有被选上,而A部门中不如B部门优秀的人员却被选上了,这种考核过程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会使得员工怀疑考核的公平性。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企业总部只是提出一个各部门考核的指标,但没有在全企业进行统一考核,即考核指标到各个分部门去贯彻,考核结果被平均分配到各个部门,全体员工范围内的平均主义转化为部门间的平均主义,全体员工范围内的竞争转化为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考核的结果看起来非常准确和公平,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员工考核应该着眼于整个企业效率的提升,考核自然就应该在整个企业平台上来进行,但是现在是以部门为考核平台,就会使得一个部门(高水平部门)的收益转化为另一个部门(低水平部门)的收益,低水平部门的员工是依靠企业考核过程的政策优势获得不公平的收益。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就会起到鼓励低水平部门长期低水平而遏制高水平部门进一步发展,实际上是损失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延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3. 分阶段考核实际上强化了考核者权利。

企业实施的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的分阶段考核制度为考核员工提供了量化考核的充分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但仔细分析考核过程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管理者本身并不成为被考核的对象,考核只是对员工进行考核,这样就加大了考核过程的不对称。从理论上讲,制约机制建立的各方权利越对等,制约机制本身的功效就越强(在各方不发生勾结的情况下)。当制约机制涉及的各方发生权利不对等时,其中就会出现一方以权利优势而在制约结果中占优势。从实践上看,考核过程本来就存在一个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权利不对称,即管理者对员工的认识总是不全面的,并且在考核过程中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权利与地位是不对等的。所以在考核过程中就不免会存在以员工工作成绩以外的事情部分取代工作成绩本身,从而在考核一开始就出现考核制度缺失,同时考核者对员工的单方面考核(即只存在管理者对员工考核的权利而不存在员工对考核者考核的权利)也会降低考核机制的高效率。当管理者接受考核时面对的是更高一级的考核者,这时又会发生与前面同样的事情。在不同层级的考核中好像是建立了一种考核制度,但实际上在不同层级人员考核时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机制扭曲,造成不同层级的考核标准不一样,对于最高层的管理人员根本就不存在考核问题,只对下不对上的单方面考核制度远远背离了考核的初衷。所以层级滚动考核的高效率固然存在,但这中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制度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公开的、透明度很高的、对所有员工(包括各层级的管理者)普遍使用的考核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一种考核制度,将考核的绝对指标转化为相对指标,使得这种指标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适用。只有所有人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制度,也才会提高管理的效率,也才会使得企业内的所有人员感到制度的公平性和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不然就会由于考核机制本身的不完全而在层级考核中使这种“小”的不公平性逐级“放大”。

4. 考核系数的分配方法破坏了团队精神、降低了集体竞争力。

前文述及,很多企业的考核规则中有规定:各部门要在考核的结果上,对员工的月度、季度、年度奖励工资进行分配,部门奖励工资考核系数之和等于部门员工人数。这实际上是增强了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如果考核系数与员工奖惩相挂钩,那么奖励系数在员工之间的分配实际上就是奖金的分配过程,这样企业整个范围内的竞争演变为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正如前面所述,这样的竞争不一定会使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相反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减弱,部门内部的竞争会增加,不但会影响部门内部的团队建设,而且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这样的分配考核系数无论对于部门内部还是部门之间都是不公平的。对于部门内部只是对原来“蛋糕”的一种重新分配,但“蛋糕”本身并没有变大,这样会造成员工都死死盯在自己分得的那块蛋糕的大小上,而并不关心整个蛋糕的大小。我国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考核机制会使这样的文明得以充分表现,考核机制的预期收益会由于这样的传统文化而部分抹杀。

三、绩效考核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模糊评判与精确考核相结合。

模糊是指由于概念外延的不明确性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精确是指对事物判断的确定性。多少年来,人们在考核和评价实践中,都碰到这样一个矛盾:定量考核以精确作为模糊的对立面,代表着科学管理的兴起。然而,人的智力、能力以及管理劳动和各种知识劳动中凝聚的复杂性却是模糊的。人的素质和绩效评定既然作为考核或评比的客观衡量,则应当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常用的评定方法,无论是记分法、抑或评语法,都似乎不够科学。究其症结,是因为任何一种评定,均涉及对多因素做出综合评判,而且由于各因素概念的模糊性,不管采用记分法还是评语法都难以进行定量的分析。

2. 要素分析和综合评定相结合。

要素分析评定法是通过对每个被考核者的某些表现逐一加以分析来进行考核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先将管理人员的素质分为若干要素,然后根据要素设立相应的考核项目,按考核项目分析评价被考核者的各方面表现,并由此来分析、判断被考核者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因该法是从多方面去考核人的各种表现及能力的,所以通过考核,可以发现被考核者某些方面的特长和短处。这种考核方法在人事考核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事考核中,应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多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坚持多维考核可以防止人事考核中的主观片面性。

3. 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中职语文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篇11

一、通过科学合理地分班实施分层次教学

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其实际情况指导其职业规划。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和学校正确引导分成的班将更有利于开展分层次教学。语文课程应以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的指导思想来制订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以因材施教为核心,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

科学合理地分班是一个过程。在分专业、分班后,老师们要不断关注学生的成长,指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发展方向。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此后每期开学时,学生可申请转班。通过整合的班级不仅利于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更利于实施语文分层次教学,也利于班级管理。在不断的调整中,科学合理地分班制度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才是以人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实施语文分层次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二、结合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实施分层次教学

结合学分制,针对各专业开设“多选一”的限选课,还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跨专业、跨班级的任选课。还应开放式地设为校内“自选”和校外“限选”,即在校内开展训练队或社团形式的,学生自主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自选”项目,而在校外应针对所选专业,到相关企业或相关岗位“限选”相应的“实习”或“见习”,定时定量。如每周“限选”一至两天,到企业实地“实习”或“见习”。

针对某些层次的学生开设的课程还要对其他层次的学生同样敞开大门,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共同学习,促进其进步。

1.开设加强实用技能的选修课

为了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工作、参加单位的各项活动,开设写作(如“广告语写作”、“产品介绍写作”、“对联写作”等)、朗诵、演讲(包括即兴评论事件、分组辩论、命题演讲等)、主持(综艺、会展等)等课程。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开设增强了解社会文化的选修课

为了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较快地融入社会,同时也为了让他们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宽的知识面,可以开设茶文化、酒文化、鉴赏邮票、纪念章/币收藏、通读中外神话传说、简介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简介知名企业家等课。我们在这方面不是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而是让学生通过广角镜头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在茶文化的课堂上,不仅老师当场煮茶、沏茶,还让学生使用精美的茶具,在课堂上感受茶文化的韵味。在介绍企业文化时,把知名企业的老总请来介绍;在介绍就业和创业时,把优秀的毕业生请回母校介绍;在介绍开拓和创新时,把当地的青年企业家请来介绍。

三、开展专题活动来实施分层次教学

很多单位都需要宣传、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生。如针对宣传专题,开设黑板报、宣传栏、报刊杂志的写稿选稿和编辑排版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对指导教师的美编、文字功底、书法等有较高要求,但对学生的考核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放宽评分尺度,考核时可让几个学生共出一期刊物。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交叉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时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多面手”打下基础。

四、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补充课堂内容,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组织多种校园活动,如组织文学社、话剧社、讲解队,开设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等,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能力。要想在校园活动方面特色鲜明,成绩显著,语文教师肯定要参与策划和组织,并注重结合课内教学。不能只要结果不看过程,教师应事先设定目标、布置任务,了解活动的进程,事后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找回自信、提高积極性,在活动中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五、利用多种媒体“因材施教”,与课堂互补,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对兴趣和爱好不同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相应的电视节目或杂志报纸,让他们学会通过多种媒体掌握知识和技能,如《百家讲坛》、《新闻周刊》、《一站到底》、《天天向上》等。通过观看电视记录片积累社会人文知识,如《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等。

高校武术教学分层模式探究 篇12

1、打破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死板、无趣,教学方法单一。具体表现在: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二、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呆板,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第三,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影响教学的质量。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今高校武术教学,各班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学习武术也只是囫囵吞枣式地机械模仿老师动作,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体会到武术中的精气神,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武术。在武术教学中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得到满足。通过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通过分层学习培养自信心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武术分层教学措施

1、学生分层与分组

首先,对刚接手的班进行各方面基本信息的了解,同时对本班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及接受能力的测试,最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本班学生先进行隐性分层与分组。在隐性分层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做好心理有数,最终将隐性分层过度为显性分层。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组别,每组分配一个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组长。A组成员主要是协调性强与运动能力强或有一些武术基础的学生。B组学生主要是能按教师要求和进度完成课上内容的学生。C组主要是协调性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

2、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分析结果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如果一个班的教学目标一样,对A组学生来说要求过低,而对C组的学生来说要求又过高,整堂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材特点,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对武术A组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套路创编与教学组织能力。对武术B组的学生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套路,明确套路中的重难点,理解整套动作的精气神。对武术C组的学生要适当地降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主要要求学生对动作的正确理解能力。同时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层次的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学内容的分层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由易到难的不断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章节,把各章节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成基础、提高、拓展。

基础层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武术基本功为主,学生模仿动作为主,难度较低;提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应在武术基本功之上,适度增加一些教材之外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武术技击术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武术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难度适中,以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为主;拓展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让学生在武术基本功之上创编一些组合套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来解决实际问题,难度较髙。

4、评价分层

对评价进行分层,不能单纯的用考试的评价模式来评判学生,因人而宜。可分期地制定适合学生的奋斗目标,在评价中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相结合,评价考核设计由期末总评、章节测试、情商考核、平时表现部分组成。针对不同组别层次的学生进行的章节测试的内容不同,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要适当对他们进行奖励,并进行层次的调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商考核,培养学生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还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合作等情况加进去进行综合评分,在分层教学中,学生本人与小组之间都可参与评价。

三、武术分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1、武术分层教学的优势

武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武术课堂学习中得到满足。武术分层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适合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又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2、武术分层教学的劣势

在武术分层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武术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多多少少会伤害到个别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导致有些学生破罐子破摔。

四、结论

对高校武术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其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武术教学的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建华,王晓东,高嵘.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上一篇:青少年男子竞走运动员下一篇:现代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