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培养

2024-07-11

分层培养(精选12篇)

分层培养 篇1

摘要: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不同方面, 高中生物的分层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差异, 才可能演绎精彩的生物教学活动, 呈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差异性,分层教学,有效性,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总有“掉队”的现象。这说明学习的主体有一定的差异性, 有的学生吃多了“消化不良”, 渐渐丧失自信和兴趣;有的学生吃不饱“营养不良”, 逐渐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长此以往, 无论哪一类学生都会打消学习生物的兴趣,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在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差异, 才能激励学生成长, 培养创新人才, 演绎精彩的生物分层教学, 呈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学生的差异性体现

高中生物教学既有科学探究的严肃性, 又有探究的趣味性, 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在表演, 而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差异性从不同方面凸显。但学生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这与学生的自身因素, 及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等都有关系。而学生的自身因素差异是关键, 它包括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个人兴趣及获得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 学校常采用提高班和普通班的分班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不过同一班的学生也存在差异:老实听话的学生不一定对生物感兴趣, 考得高分的学生实践能力不一定强, 调皮张扬的学生也许观察能力、思维的敏捷性比较强, 这叫做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间的差异性被教师及时发现, 进行正确引导, 有效组合、取长补短, 就可能呈现积极的学习效能感。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 面对的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同, 因此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也有差异。我的分层教学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层的预设、分层的有效设问、分层的评价方式。

(1) 分层的预设。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的一种结果预测, 是有计划地设想和教学实施细节的安排。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 进行充分的分层预设, 因为充分的分层预设是教学精彩的奠基石。分层的预设要有弹性, 应该包含丰富的创生, 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同层次的预设, 以期完成各个教学目标。例如, 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时, 我的分层预设是以回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基础知识———适当的拓展与迁移———构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知识网络为主线。第一个预设是回顾基础, 面对全体同学, 有意识地关注基础薄弱或不善表达的学生, 及时弥补和缩小差异来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第二个预设是拓展与迁移, 需要教师层层递进引导, 鼓励多数学生参与探究, 采用竞答、抢答等模式丰富、活跃课堂, 从点到面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第三个预设是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构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知识网络, 达到提高学生归纳知识能力的目的。充分的分层预设能够满足学生的差异性, 为生物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精心的铺垫, 提高了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分层的有效设问。巴西学者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有效设问是教学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生物分层教学的精彩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的分层设置问题, 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 从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喜欢“热闹”的教学过程, 但问题的设置既不能过于简单, 浪费大家的时间, 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分层的有效设问, 先易后难, 化整为零, 既不失去教学的有效意义, 也不会造成学生思维断层。比如, 在解决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时, 我根据学生在单独学习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两节知识的反馈情况, 结合PPT课件进行分层的有效设问:第一设问是请学生分别寻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能量;其次是比较两者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本质;最后请学生进行图与文转化、图与图转化。这样的设问既要有层次性, 又要有内涵, 还要有创新性。分层的有效设问, 在生物分层教学对话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展现了学生的风采, 收获师生双赢。

(3) 分层的评价方式。学生需要唤醒和激励, 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 需要收获成功之后的再次成功。所以, 我觉得教师要懂得学生是动态教学发展中的人,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而不是漠视学生发展中的差异。因为每一位学生都表现他真实的想法, 不能机械地用正确与错误来评价, 要分层评价, 不能千篇一律。可以给学生一个微笑或言语的提示、或恰当的肢体语言提示, 客观地从生物专业方面评价或同学互评。例如, 我请学生举例说明身边常见的生物相对性状。在学生困惑时, 我摸摸耳垂, 指指眼睛加以暗示;有学生描述得精彩, 我们都伸出两个大拇指, 这不仅表示赞赏, 还形象地表达直指与屈指这一对相对性状, 加深理解。总之, 分层的评价方式才能演绎生机盎然的教学活动, 呈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有关分层教学的反思

(1) 不能为了分层教学而盲目分层。高中生物分层教学需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 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 在分层预设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学互动中的“创生”。不违背基本教学原则又充满“变数”的“创生”, 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路线解决教学目标的体现。教师面对瞬间的“意外”能否快速反应, 及时过滤并有效处理意外, 从而适时迁移是关键。分层教学中的创生, 依赖于充分的分层预设。

(3) 在分层的有效设问中完成师生对话。有效设问的对话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创新, 注重师生间的商谈, 是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师要善于寻找和捕捉对话的时机, 由教师的有效设问转变成启发学生的有效提问, 由教师的独角戏到师生的争辩,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的分层教学在有序———无序———有序的动态中发展, 在预设与创生中更新, 在师生对话中碰撞, 在分层评价中完善。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差异, 激励学生成长, 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永俊.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分层培养 篇2

摘 要:我校地处老城区,学生家长大多无固定工作,受教育程度偏低,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都抱着“靠天收”的心态,孩子回家后处于无人管状态。对孩子的学习方面的要求重心都落在学校老师的身上。所以我校很多班级中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校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531模式”等,但不论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要统筹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颇为重要。本文就从数学学科的教学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后进生的数学兴趣。

关键词:分层教学;后进生;学习兴趣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班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然是很博人眼球,人人喜欢。而对于经常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学生”,我们把他们作为一种教学上的负担,总认为他们的智力是有障碍的。让他们屡受伤害,造成性格孤僻或自暴自弃,学习技能的不出彩,造成自身各方面闪光点也随之暗淡。久而久之,他们对任何学科都失去了兴趣,最终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难道都是学生的自身为题吗?我们做老师的有没有坐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没有问题?我们的每节课的设计都照顾到全体学生了吗?

同样《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像我们有些专家说的那样: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我认为,即使只能爬也要向前爬一段。只要动起来,就会有变化。尊重后进生,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1.爱是尊重的基础

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作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热爱学生.教育家陶行知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成长个体,任何一次过火的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老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把爱播撒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尊重,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让孩子们在温馨、幸福的爱的暖流中茁壮成长。

2.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环境的主人和活动的主体。因此,尊重学生就要尊重?W生的人格。平等地接纳待每一个学生。要使学生,在包括知识学习在内的校园生活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和自豪。

初二(5)班讲台左侧有一个学生叫王宁,刚从外地转学过来,这小孩可能是身体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身体基本没有怎么发育,个子很矮,我在上课时,举当年自己上小学的学习例子,随口说了:“我上小学二年级时,也就像王宁这么小,等等洋洋洒洒一大段。课后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反常,但随后几天的课却看不到王宁,一问,说别的课都在,就数学课不知道跑哪去了?当我在别的课上找到他时,他给我看到的是一脸泪水,交流后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随口一说,却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如果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多一份热心,多一点赏识,他们便能增加一份自尊与自信,也能使棍棒之下不知悔改的学生流下眼泪。也只有让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他们也会因自尊而自重、自信而自强。因材施教,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成功一半。”也就是意味着一节课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有趣的新课导入能引导后进生对一堂数学课的浓厚兴趣,步入数学的学习。

我在上到“概率”这一章内容时,这样导入:“概率,出身不好,表现不错。”就这一句话,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张大了嘴巴,等待下文。我接着说:“在赌博场上,骰子点子的单双,点子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输赢。而人们对单双,大小的关注,恐怕就是探讨概率问题的开始。概率的概念源于赌博场,可见出身不好。然而,概率作为一门科学,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很重要,所以说其表现又很不错。同学们,想知道它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吗?”这样的开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兴趣自然也就增强了。但也有时也有做过头的时候。又如,在讲到《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节的“直线”概念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先播放了5分钟《西游记》片段,然后提问金箍棒有什么特点?结果学生强烈要求再继续播放,嫌不过瘾,对于金箍棒是怎么来的,学生讲得眉飞色舞,对于金箍棒的特性却止于“要多长有多长”。由于学生被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开始很久了,思绪却停留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同时也阻滞了学生原本活跃的思维。显然,这是创设情境过头了!所以,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适当,达到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可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用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数学素材和图表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真心的热爱学生,真诚的关心学生,经常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放慢速度,降低难度,不让后进生失去兴趣

上课时适当放慢速度,不赶进度,尽可能都照顾到。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差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在集体中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要求个人,在教育集体的同时教育个人,并对个人产生影响。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的集体能有效地约束差生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出现奇迹般的效果。

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转化差生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鼓励他们的学习,把差生转化成德才兼备、自主学习的优秀生。

参考文献

实施分层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分层;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分层施教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核心,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与新课标“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适合自己的数学”等观点不谋而合。要想得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一目标,教师对教材的恰当处理是关键,没有恰当的教材内容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而新课标之教材内容三级管理制度,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目标,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组、变动教材内容的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们要突破禁錮,解放思想、开放教材,大胆地选择、增、删教材内容,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分层教学的实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据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时代,高科技发展将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达进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源于创新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教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变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统一的教育观上来,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看,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不只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对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也就不能一概而论,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为了探索一种适应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良好的数学教学模式,我在教学中连续几年进行了“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验,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当前数学教学一般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只注重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学生成绩及各方面能力分布极为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三是教师教学不甚得法,课堂总体效率不高,忽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四是学生负担过重,个性受到压抑,某一方面的创造天赋得不到发挥,甚至被埋没,部分学生丧失信心。

针对以上现实,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分层的前提下,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创新能力均得到体现和提高。

一、学生分层,明确培养目标。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我们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潜能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好的,B层为中等,C层为差的。这个层次划分并不向学生公布,教师只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主要有两个作用:(1)作为组织创新合作小组的依据,引导、支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和创造,养成学生群体协作精神,调动创造潜力能。(2)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但因人而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通过科学而高效地教育,使学生形成创新素质,并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但应注意: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要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低差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备课分层

结合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筛选不同的创新训练题目。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当教材内容的难易适度,不必作升降处理时,我们可以从数学生活化的观点出发,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从此情景中发现与教材原定内容类似的数学问题,在顺其自然地进入新授阶段,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如此作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通过探究似学习的再创造过程,锻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考虑学生实际和分层施教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难度作一定的调整,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即:让稍次的学生有内容可学;中等的学生学得充实;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nlc202309081446

三、教学分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首先要落实好课堂中提问的层次。为了鼓励全體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微型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类生,中等问题则可由B等生来回答,这样每个个学生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非无法,贵在有心。我的经验是多设计深层次启发式提问,把“灌输式”的“这样做”变成“启发式”的“怎么办”;把“浅层次”的“是不是”变成“深层次”的“为什么”;把“单向思维”的“用什么方法”变成“多向思维”的“有多少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探索和发现中获得真理,把学生思维引入求新、求异的天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造欲望。

四、测验分层,精选训练题目

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考试试题,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使各层次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另外,测试题中,充分利用“选做题”、“一题多变题”、“一题多解题”、“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等最能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题目,使学生受到发散与聚合、直觉和分析等各方面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五、练习及作业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次学生得以提高,同时也避免了抄袭现象。对练习内容的处理也很重要。新授过程结束后,进入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阶段,此时,教师不注意对练习巩固的教材内容作一定的增删,往往会出现:对A层生过于简单,或对C层生过于困难,或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目标对练习作灵活的处理,以适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辅导分层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且重点是中等生,两头学生则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我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小组中兼有A、B、C类学生。A类学生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可相互研究、探索,经常会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极大地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的个别辅导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此外,注重各层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学习中的操作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操作,但以有别于纯实验操作。例如我在几何实践活动课中常用画图、剪贴、测量、推理、计算器、计算机等操作方式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光顾学习优秀的学生。因此实施分导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均得到提高就有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分层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只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多数学生发展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新意识都等到培养和提高。

综上可见,分层教学与创新教育应是现代教育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教育实践中的两个过程,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创新教育过程中分层教学更加明确了创新教育的层次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均得到了培养,二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利用新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论心理素质的分层培养 篇4

1 群体意识培养最重要。

培养学生的合群心理, 使学生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低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倍受长辈宠爱, 加上家庭生活环境缺乏同龄伙伴, 使大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 不合群, “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刚入学时, 又对学校里的一切感到陌生, 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表现出胆孝冷漠、任性的心理特征。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培养, 引导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规范, 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自觉接受教育, 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从而进一步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教学中, 我们对这类课文的内容和教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力求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目标。造成学生交往失败或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不懂交往礼仪是其主要原因。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使他们明确人际交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会正常的交往礼仪。在中、高年级我们同样注意相机渗透, 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障碍, 不断提高交往水平。

2 树立自我意识, 克服自卑心理。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自信心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评价, 是人格的核心部分, 并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中年级学生对学校生活基本适应, 逐步脱离“权威阶段”,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但水平不高。也就是说, 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信心不强, 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轻视自己的情绪, 即产生自卑感。比如, 有的“差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总是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个失败、无能的人, 由此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内控行为, 成就动机得不到合理发展, 成绩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思品教学中,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辅以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 学会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 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 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3 加强耐挫心理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 学业负担日渐加重, 家长、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生既要应付名目繁多的竞赛, 又要迎接升学择校考试;既要服从老师的严重管理, 又要接受家长的检查监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迷茫与烦恼。由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 许多人无所适从, 因而灰心丧气, 精神萎靡, 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如不及时加以疏导, 就会给这些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变成有心理障碍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培养过程中, 既要注重层次性, 各阶段有所侧重, 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 而应根据思品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摘要: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位置, 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针对心理素质的分层培养展开论述。

分层培养 篇5

关键词:分层教学 英语语言基础 英语应用技能

引言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一方面使得班级容量增大,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生源呈现复杂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传统的统一化班级授课模式已不能达到其理想效果。另外,由于高职英语的特殊性,学生及代课教师都面临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压力。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及学生盲目追求考试通过率而忽略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英语语言长久兴趣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教育部早在2000年已经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因此,英语分层教学的设想应运而生,它既能兼顾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又能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的技能。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的教育理论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 思想。“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类教学,进而“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2,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分为“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有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而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叫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经达到的”,创造更多“有可能达到的”。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所授内容不应远远超过学习者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不应该太接近他们现阶段的水平。教师应根据所教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难度和适当方法的教学。

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概述

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复杂,程度相差较大,大多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整个一年级的英语教学,应以英语基础训练为主,特别是对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强化。这样,两个学期英语基础能力的学习,不仅可以夯实语言基础,为将来的第二层次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可以为迎接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英语a/b级考试不仅可以促使进入大学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迅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也为学校的进一步教学分层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

在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带行政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班内隐性分层,把程度较好的学生和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意识的分在同一学习小组中,互帮互带,合作学习,整体提高班级英语水平,改善班级学习氛围。在完成了第一学年的英语学习之后,目标是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在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之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学生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要求。因此,在每一学期a/b级考试结束后,都可以把全年级通过考试的学生重新编班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就形成了并行的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类班级,并且两类班级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学期都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一两个学期的语言基础夯实过程后,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英语听说、相关专业英语以及英美文化等具有实践性及趣味性的内容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语言应用能力。第四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英语类选修课程供有兴趣及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习。

在整个四个学期的英语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任课教师。高职教育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灵魂,每个层次配备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有其优势及特点。首先需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还需要熟悉所带学生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未来的就业倾向,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再次,各层次任课教师应相互熟悉,分工合作,做到衔接有序,互补有无。

2.教学内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语言的兴趣,拓展其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及前沿信息。首先,教材的选择需要符合该班级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基础班以语言的基础训练为主,听力、阅读、语法以及词汇为重中之重;提高班以语言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听说为课堂训练的重点,辅之以相应的文化介绍及专业指导;最后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具体进行安排。其次,在教法上,基础班的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相应的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也会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多关注其学习情感,从英语基础着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生动直观的练习形式,营造多元化、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班的学生语言基础较好,教师可以采用以学生实践及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3.班级管理及考评。班级管理是分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班级两类分层后,管理上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教务处、学生处、各系及任课教师通力配合,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对学生的考评也应改变统一的考试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评。基础班应更多的从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听力和阅读等方面进行考核;而提高班应该从语言应用技能和相关专业具体课程的内容两方面进行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比例。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在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着力解决:

在任课教师方面来讲,学生在进行了分层之后,相应的其任课教师也会进行相应的隐形分层。根据各任课教师的特点和优势,有的带基础班,有的带提高班,有的带选修课程。长期进行下去,教师会有职业倦怠感,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长期发展。例如,带基础班的老师自尊心、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其自我效能感降低,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这些教师缺乏职业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影响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进行轮岗制度,以保证每位代课教师都全面发展,亦可以使教师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方面来讲,对全校学生层次分班无法避免会对各层次的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总是停留在基础班的学生。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习得力不强,再加上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两三个学期后一直停留在基础班的学生,会造成他们的英语习得无力感加强,而且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期望值、自我效能感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他们英语知识的获得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基础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抓所带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下功夫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注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努力营造师生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消灭层次分班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期望值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效果。

在实施过程方面来讲,英语分层教学的规模大、对象广泛,包括全校的学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学生管理、教材使用、师资安排等。例如,同一个提高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年级,原班主任很难有效的关注该学生在英语课的表现。为了让分层教学的实施更加有效,管理更加到位,我们可以根据学校院系数量以及各系通过a/b级考试的学生数,把全校所有院系整合成几个大的团体,然后在各个团体内部相互沟通和商讨该团体内的学生管理工作安排。

综上所述,英语分层教学的模式更为适应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通过对学生分层次教学,既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保证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并且可以更加契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注释:

1.程昌明,译著.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260.2.柳海民.现代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1.

参考文献

1.杨丽英.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j].职业与教育,2009(11).

2.王东.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理论基础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5).

3.缪道蓉,陈渝.兼顾英语四级和英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1(5).

4.黎维红,叶红.分层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5.周小果.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分层培养 篇6

关键词 分层教学思维品质 问题

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升学问题。使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的很时髦的口号,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有利于优生的拔高和发展。因此,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思维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在实施分层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活动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如在讲“等差数列”时,先讲数学家高斯儿时的发现:“1+2+3……+98+99+100=(1+100)+(2+99)+……(50+51)=5050”的故事,将学生带入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思考状态中。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二、研究问题,展示新课

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在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成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三、解决问题,思维扩展

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四、拓展问题,思维训练

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问题,思维测评

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随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困难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困难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分层培养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分层,培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广大教职工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1)。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力量,学生干部的培养、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90后大学生进校,高等学校大众化的特点更趋明显。在时代变革日新月异、学生特点更加独立鲜明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下,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学生特点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显得意义重大。

1 高校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

(1)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组织者。大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立、自理和自律能力,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考研、就业,都要靠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生干部能够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学生干部不仅是活动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精心组织,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起到领导作用。

(2)联系老师与同学的桥梁和纽带。高校教师无法深入到每位同学中去了解所有的情况,学校的政策、要求也难以及时传达到同学当中去,严重影响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干部可以充分利用与广大同学身份相同,在思想、心理、情感上容易沟通的优势,当好老师的助手,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先进帮后进,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为师生建立起一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桥梁,在教育管理中起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枢纽作用。

(3)广大学生学习工作的领头羊和带头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难以取代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具有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号召力强的特点。学生干部通过自身的积极工作,以身作则,各司其职,在学生中树立的威信较高,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使同学们更好地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 当前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依然存在

90后学生干部具有能言善辩、心态开放、自信等诸多优点。但是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做事感性化。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干部每天存在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且学生工作越来越精细化,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培训多以课余形式展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干部协助完成,导致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依然存在。

2.2 考核与奖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指标含糊不清,只是片面地把工作绩效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对于学生干部的精神、学习以及道德思想上的要求和规定却不够完善。且人为定性的色彩和因素较重,考核和奖励的机制并不健全。同时老师对学生干部的成长关心不够或对他们的迷惘和困惑有所忽略,容易使学生干部误认为完成工作是一种责任,因此对工作产生莫名的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3)。

2.3 没有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培养体系

高年级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没有建立成数据库,没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干部缺少了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同时低年级的考核办法及培养措施未放权给高年级学生去实践参与。导致在整个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中,年级特色鲜明,每个年级的培养效果不能影响其他年级,缺乏整体联系,培养效率较低,没有形成学生干部体系。这种情况再跨校区的高校表现的更为明显。

2.4 学生干部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不平衡

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在宏观上过于复杂、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微观上存在一定缺陷,不够系统,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不大。大多数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仍以传统的室内教授为主,培训方式单一,理论培训远多于实践培养,学生参与度不高,纸上谈兵多、实践锻炼少,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大量学生干部认为现有培养内容较陈旧,针对性不强,许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体系有漏洞、不全面,导致培训有搞形式、走过场的嫌疑(4)。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干部分层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学生干部划分为普遍筛选培养、专业化重点培养和复合型干部培养三个层次,注重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实施选拔、管理、考核等培养,实现高校学生干部的分层培养。

3.1 普遍筛选培养

由学生自愿申请团委、学生会、社团和班级等学生基层组织的相应职务,根据上报材料做好新干部岗前培训工作,并在这个期间由中层学生干部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解考察,筛选出基层学生干部并上岗试用。

(1)低层学生干部的基础理论培训。为了使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组织,掌握工作基础知识,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具备一定协调组织能力,尽快适应学生干部的角色,可以结合学生干部的兴趣特长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如,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中层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学生干部相应职务培训及交流会、基层团校党校培训、专业班主任座谈等,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干部工作的正确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干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使学生干部们更好的认识自身,对自身身份有更深入的认识,及时完成角色转换,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学生工作,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

(2)低层学生干部的基础实践与总结。有了理论上的正确指导,再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特色团组织生活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等。以各种形式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干部在每一次具体活动中锻炼自己,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基于所学理论之上的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将学生干部自己所吸取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工作撰写成学期工作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中层学生干部对工作报告统一考核评优,此报告也作为竞选中层学生干部的支撑材料。同时,通过建立学生干部管理档案网站,将学期工作报告建立检索库,方便下一届学生干部学习。

3.2 专业化重点培养

通过学生干部的申请填报,由院校团委老师及高层学生干部统一组织考核竞选,经过理论考试、平时工作考核、现场答辩、候选人小组集体讨论、民意支持度调查等健全的选拔机制,组建能力强、素质高、特长专的中层学生干部队伍。

(1)中层学生干部的专业理论培训。选聘校内外成功人士以及辅导员老师、高层学生干部担任中层学生干部的成长发展导师,结合学生干部的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培养,满足学生干部成长的个性化需求。落实和完成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素质拓展计划工作,明确学生干部重点锻炼方向,维持学生干部专长的继承与发展。

(2)中层学生干部的专业能力实践应用。通过第二课堂不同专业老师重点理论培养相应特长的学生干部,使其在各自不同的职位上变得更加专业化,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引导重点学生干部各自组织一下层学生干部进行专门化培训实践工作,也能使专业化工作技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加强团委、辅导员老师与中层学生干部的交流,将导师的理论和实践思想传授给学生干部。通过工作实践深刻理解“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含义,将辛苦转化为成果,将经验上升为科学。

3.3 复合型干部培养

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不是一次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5)。以“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会应用”作为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由中层学生干部公开演讲大众投票,并通过团委老师及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干部前两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选拔出高层学生干部队伍。

(1)高层学生干部的综合理论培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切实在培养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干部适应社会、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处理危机的能力。从专业化角度重新审视学生干部培养的管理问题,建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及多专业复合培养方法。开展针对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等职业及创业类相关课程培训,强化学生干部就业创业能力,提前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精英化人才。

(2)高层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实践。校外建立社会实践考察调研基地,为学生干部提供完整的实践平台。引导高层学生干部带领中下层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和经验报告会。放权给这部分学生干部帮助院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量化标准。在老师的推荐下,加强与企业单位的项目合作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4 结语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干部分层培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干部培养的实际效果更好,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注重运用理论,理论学习上用实践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干部切切实实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新形式下加强学生干部培养,是增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加强团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相信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层学生干部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一定可以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耿昕.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124-125.

[2]朱东梅.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3-94.

[3]刘欣欣.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2009(11):167.

[4]蒋娜红.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38-139.

分层培养 篇8

关键词: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问题;二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问题。

1. 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的发展中, 各种批判改革活动一直时起时伏, 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

2.特点。根据分层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对不同层次学生把握不同的难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项目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年龄、兴趣、自身优势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项目。

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和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针对各层次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培养。具体分类实施方法如下:

1. 科研学术层。

致力于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训练, 为学生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未来走学术型道路的可能性更大。学生通过深层次的科研训练, 参与教师课题, 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一般最后都能形成论文发表。既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科研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2. 应用层。

重视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 以竞赛辅导班、指导教师指导参与竞赛为训练方式, 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避免科研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 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基础层。所有学生都可归入这层, 最重要的训练手段是实践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通过实践实验课程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 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调研,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大四阶段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这个层次学生参与科研最为重要的方式, 通过毕业实习、查文献资料、提出论文题目进行研究, 培养基本的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

1.“1+2+1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年进行必修课学习, 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创造学基础知识;第二、三学年开设公共和专业选修课, 并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开发;第四学年开设任意选修课, 学生找工作或考研、撰写毕业论文。

“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不完全选课制。学生刚入学对专业还存在盲目性, 第二、三学年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 此时他们对专业已有初步认识, 学习目的性更强。

(2) 前3年学生将专业课内容学完, 第七、八学期开设任意选修课对学生的限制不大, 是一种更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2.选取拔尖人才

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 学生根据兴趣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层次, 参与到科研能力培养中。学生先自愿报名, 再通过笔试和面试, 选拔具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集中训练的拔尖班。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指导该生一直到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除了按选课制学习专业课程外, 还由学院额外组织进行科研训练的小班授课, 并由导师带领参加导师的课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

3. 组建学生竞赛团队。

每学期选拔有操作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组成竞赛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模型竞赛、机器人大赛等项目;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起, 完成建筑设计项目比赛;一些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赛, 也可以鼓励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参与, 如结构设计大赛、6m钢桁架设计、挡土墙设计等[1]。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 在培训过程中学生选择合适的竞赛指导教师。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过程中, 不仅要发挥合作精神, 更要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4. 各类实习、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训练

(1) 教学实践。所有教学活动与研究, 都要以工程为核心, 源于工程、依托工程、指导工程、回归工程[2]。

(1) 入学阶段为学生介绍本专业发展、就业情况。

(2) 带学生参观经典工程、工地现场等, 对学生进行工程认识教育。

(3) 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工程方法教育、专业发展与前沿教育, 培养学生建立起工程视角, 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 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实用性、社会性。

(1) 工程造价基础实验。

(2) 工程造价专业基础实验:如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计算机上机实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实验等。

(3) 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模拟、工程项目管理实训模拟等。

(3) 实习实践

(1) 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的讲解, 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立感性认识。

(2) 课程实习。主要是测量实习、CAD工程应用等。

(3) 生产实习。将学生下放到施工单位, 进行施工全过程、多工种实习。

(4) 毕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专业新进展, 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团队合作、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

(4)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内容涉及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 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多领域分层培养可以让学生真正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海贝, 何敏娟, 顾祥林.从美国ASCE学生会议审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C].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0 (35) :6-11

分层培养 篇9

教师专业化培养面临的尴尬

事实上, 不少学校、不少校长在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 花费不少, 投入也很大, 却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此校长们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们常常感到头疼和烦恼, 往往不断地、甚或武断地将问题的症结归结于教师的观念、理念的滞后、缺乏自觉意识, 就像老师抱怨学生一样, “教研培训活动那么好, 为何有那么多的老师不感兴趣?为何有那么多的老师应付、敷衍?为何有那么多的老师不买账呢?为何老师们就不知道发展和提高呢?为何往老师的嘴里抹蜜反而咬手呢?为何好心没有好报呢?”诸如此类的困惑, 时常萦绕在校长们的脑海中。

教师专业化培养面临尴尬的原因

当前教师专业化培养步履维艰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固然有少部分教师惰性较大, 悟性不高, 觉醒程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但不置可否, 在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方面, 学校所采取的措施, 所开展的活动肯定有不受欢迎之处。在“一刀切”“大一统”“运动式”的培养模式下,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针对性不强, 对教师的特点和基础把握不准, 对教师的专业需求厘定不清,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途径界定不准的问题。部分教师明明还没有形成“生命意识”, 就去强调“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的生命自觉, 这无疑等同于让学困生去攻克道道难题, 不亚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行政要求就失去了应有的专业引领性和人文激励性, 同时, 大大削弱了所采取的措施执行力度, 大大降低了所开展的活动的吸引力, 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 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老师的觉悟低、悟性差, 而在于“一刀切”的简单化运作、“大一统”“运动式”的机械化行政命令走向了僵化, 根源就在于缺乏对教师个体情况的详细摸排、正确分析、准确分层、科学决策和有效推进。

研究表明, 5%~10%左右的教师是类似于“学困生”的“学困师”。表现为事业心不强, 责任意识淡薄, 素养和学养较低, 工作的热情不高, 牢骚满腹, 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 对新事物、新举措缺乏吸引力, 具有本能的排斥和厌恶感, 明显地掰着手指混日子,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对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他们急需的不是先进的理念, 迫切的不是激发他们的生命自觉, 而是要千方百计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 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 化解他们的职业倦怠, 培植他们的教育情怀。如果不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意识, 不唤醒他们的职业良知, 何谈教育艺术, 何谈教学创新, 何谈自我发展, 何谈对得起学生?

研究表明, 80%左右的教师, 有较强的事业心, 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关心学生, 关注个人的教学实践, 追求教学的高成绩、高效益, 有教好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强烈愿望, 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但拘于专业视野窄, 发展动力弱, 努力方向模糊, 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理念、专业素养明显欠缺, 在实践中捉襟见肘。他们有对专业引领的需求, 有对先进理念的诉求, 有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浅”意识和潜意识。这部分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理应成为培养的重点和核心。

研究表明, 10%~15%的教师, 属于学校里的名师和骨干, 是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他们有理想, 有追求, 有能力, 有行动, 无论是理念、教学经验还是专业素养都称得上是学校内广大教师的佼佼者和楷模, 在局域内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这些教师的专业培养, 学校应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引领他们跳出学科束缚, 逐渐打通学科与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与艺术的联系, 引领他们向科研型名师发展;二是为他们搭建校内甚至校际间的展示交流平台,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大家的发展, 使弱者变强, 强者更强。

因此, 笔者以为,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学校应首先承认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正视差异, 积极培育教师“合作、互利、共生、双赢”的心态, 牢牢把握教师各自的特点和需求, 因需制定不同发展规划, 因需制定不同发展目标, 因需开展活动, 因需设计培训课程……根据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发展潜能, 分层实施, 分类推进。只有切中教师的发展“需求”,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贴近教师专业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指导思想上, 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理念, 与广大教师一起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 在精神上实现共赢;在专业发展的行动上, 不妨采取“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的策略, 让部分人先动起来, 把周围的向往者、观望者、保守者、落后者逐渐带动起来, 实现共赢。只有将工作做到教师的心坎上, 教师专业发展这本“经”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在教师专业化培养方面, 学校宜采取分层实施分类推进策略:

1.要分层分别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当前大多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强调了普适性, 体现了学校的统一意向, 渗透着学校的发展目标,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 但明显忽视了教师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年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忽视了对教师群体的全面分析和对个体的准确科学把握, 致使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及规划对教师发展的指导作用。学校有责任基于对全校教师个性特点、发展需求的准确把握, 分层次分别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给不同层次的教师指定适合的发展目标, 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规划发展阶段、行动计划, 让每位教师充满符合自己意愿的期许。正因这个发展规划符合个体的意志, 是自己可接受、可达成的目标, 是最大限度接近教师“最近发展区”的规划, 所以, 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导向、指导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2.要分层分别推进“读书成长工程”。

读书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校硬性规定了必读书目, 要写多少篇读书体会, 记多少万字的读书笔记, 等等, 认为只要如此就能迫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但事实上, 如果仅仅停留在平推平拥上, 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倡导上, 如果仅停留在如此简单的“一刀切”上, 读书就会被部分教师当作负担, 就会变味, 就会变成一种形式, 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 学校在推进“读书成长工程”时, 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不同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与不同需求。针对老教师, 针对理论水平较低的老师, 制定一个较低层次的读书计划, 可以选读和推荐与教学结合比较紧的文章, 可以从读千字文开始;对于大多数的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可提出一个较高层次的读书目标, 在关注学科专业文章和书籍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部分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 并加大督促、指导和检查的力度;对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由于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专业追求, 则可制定更高层次的适度超前的读书计划, 精选推荐前瞻性、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的前沿著作和文章, 定期举办读书论坛、阅读沙龙等, 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如此, 层次较低的教师不会将读书当作负担, 年轻教师觉得有奔头, 骨干教师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如此, 读书活动才不会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此, 方能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分层分别开展各类教学达标活动。

通过活动推进工作是实践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式。但问题是我们在开展各类活动时, 硬性规定的多, “一刀切”统一要求的多, 与老师沟通的少, 关注教师不同需求的少, 不少活动因得不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充分理解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教师之间的差异, 而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因此, 学校应该正视教师的差异, 认真对待差异, 在制定各类教学达标、教学比赛等活动方案时, 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达标标准, 制定不同的推进措施, 唯其如此, 活动才能得到最大多数教师的支持, 才能吸引教师的广泛参与、真情投入, 才能达成活动的预设目标。

4.分层分别实施教师发展评价。

教师和学生一样, 在成长的道路上, 有的起步早点, 有的速度快点,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的成效, 同样因差异的存在不能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我们的发展性评价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及自我实现的专业情意, 因而它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 重视当前的水平与表现, 但更着眼于教师的未来。评价结果主要是用来进行纵向比较, 以发现教师成长变化的轨迹, 而非与其他教师横向比较排名次。

分层培养 篇10

一、探索“岗位主导、因能分层”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符合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 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以岗定教”:深入企业调研, 校企合作、共建以岗位为主导的“模块教学”, 分为专业基础能力 (出纳操作能力、计算技术能力、会计基本技能应用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 (会计核算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税务操作能力) 和综合能力 (毕业顶岗实习能力) 三个模块。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成绩的差异、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不同, 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实行“个性化”教学, 对教学内容拓展加深。考核标准不同, 如点钞、传票翻打、记账技能等方面, 提高难度和强度, 要求好学生完成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完整性更强。

二、构建服务于“岗位主导、因能分层”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本着“实用、够用”原则, 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 建立“做中教、做中学”的课程结构,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调整到1∶1左右, 保证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程随进度进行单项实训、综合实训, 实训全过程采用仿真资料, 设置校内教学、校外轮岗环节, 形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 校内实训建设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室和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室

“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室是通过提供仿真、完整的企业账证资料, 随进度单元实训、综合实训, 理实相结合, 让学生由从书本学习会计为主, 变成从真实的账务体系中学习会计, 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二) 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既能为学生提供轮岗实习机会, 又能开展职业道德与素质训导的校外实训基地, 是落实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 可以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融通与示范作用。作为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尝试, 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 创造教师办公、学生学习的条件, 聘用、培养实训指导教师, 专业实训岗位相对固定, 实习流程和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在没有学生实习的期间, 实训基地可作为校企双方合作培训企业财会人员的基地。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该课程体系中, 教学将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任务驱动法、案例法、行为引导法、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方法转换。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 向多功能一体化的兼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企业生产现场转换。

五、考核方法多样化

课程考核方法变传统的“唯卷唯分”为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 评价呈现灵活化、多元化。采取笔试和口试、闭卷与开卷、理论与实操、实训总结与实践报告相结合等考核方法, 将教学从学校延伸至企业, 采用“校企教学, 学分互换”的新模式。实训成绩可补足理论学分, 以强化动手能力拉动理论知识增长, 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 就能缩短适应期。

六、构建专业文化建设体系

(一) 建立手工记账集训班、会计电算化集训班

将各班级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集训, 由专业教师或聘请的行业专家重点培养、强化训练, 提高实际技能, 最后, 经选拔组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 学生从中长才识、增技能, 学校知名度提升, 学生也在榜样的示范下成长。

(二) 开展专业技术节

每年举办会计专业技术节, 展演项目有手工记账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珠算、点钞、传票翻打等。通过专业演示, 会引发非专业学生的兴趣, 专业学生会提升专业技能, 扩大了会计专业的影响。

分层培养 篇11

【关键词】 分层教学 高中生 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42-01

0

一、高中生个性化培养的背景

2016年4月,湖南省正式发布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意味着湖南地区高考改革将于2018年在高一年级正式开始实施,到2021年高考时,各高校将按照新的高考制度进行招生和录取。根据《方案》,湖南“新高考”实施“3+3”制度,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考试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文理不再分科。高校在录取时,将依据考生语、数、外全国统考成绩和自主选择的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学生。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对普通高中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高考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开展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倾向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个性化培养的内涵

学生个性化培养是指学校制度的变革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并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这也是符合新高考的理念——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制度可能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发展,也可能设置障碍禁锢人的发展。学校如何为不同的学生个体设计教育任务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建立生态、活泼、可持续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学校把握高考改革的契机,以分层教学为突破口,开拓创新,实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个性化培养的实施——分层教学

(一)纵向分层:基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分层教学

1.优生培养,为学业超常发展的学生提供更高要求的课程

对于学业超长的学生或有强烈的学习需要的学生,可以开设拔高型课程,如数、理、化奥赛选修课程,创造发明课程、开放性实验室等。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传统型课程,渴望更多挑战。

2.弹性补差,为学业陷入困境的学生积极诊断与调整

不少学生入校时成绩优秀,但入校以后由于未能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学习要求强烈,但因学习基础较差,情绪焦躁。对此,我们可挑选出有主动学习愿望但成绩欠佳的部分学生,对其进行学习能力测试,通过量表与自省式咨询找出自己存在的误区,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抑或是考试心理障碍,然后对其进行引导,并采用选择性课程补差方式教学。作业分为A、B两类,难度适宜,以免过分损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个性化课程,为特殊才能的学生成长铺路

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与创新而开发的课程,其功能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化课程的设置,从课程结构上构建了一种有利于学生未来多元发展的培养机制,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高考选科。

(二)横向分层: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分层教学

1.灵活机动的选课制度,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能力

在必修课程上,开设必修模块,通过科目对开(模块对开)、分项选修和连堂排课等教学方式,减少同学段修习的科目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例如,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六个科目按每两个学科一组实行模块对开:1—4学段按顺序间隔开设上述各科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又如,在体育与健康、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上尝试实行分项选修。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一年级多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成多个教学班,由多位授课教师同时进行不同模块的教学;每个教学班又根据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分成强、中、弱三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递进式教学,这也是适应新高考“六选三”的需求。

2.发挥社团文化的作用,模拟社会交往与实践活动

分层培养 篇12

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层次多样化、学习基础和整体差异加大, 教学矛盾日益突出, 教学效果费时低效。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经常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 真难管”。课堂上, 常常出现学生听课不认真现象, 课堂气氛沉闷, 由于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 致使教学互动难以开展, 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实际上, 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主要原因在于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目标, 统一的教学管理, 同样的教学方法导致的。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使每个学生 (差、中、优各类学生) 的潜力都能得到开发, 实现“让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增强”的教学目标, 实施隐性分层递进管理势在必行。隐性分层递进管理主要是指教师采用内在尺度法, 在原班级不变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学生入学基础、智力水平、兴趣取向、学习潜能等情况, 私下将他们分成差、中、优三个等级, 采取异质分组法, 把同一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层次结果只有教师掌握, 不向班级公布, 本着异质合作原则, 有区别地制定出三个层次 (A (低级) 、B (中级) 、C (高级) ) 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管理, 使差等学生得到转化, 中等学生得到提高, 优秀学生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一、隐性分层递进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到达其很难发展到的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余教授在什么叫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 “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 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 要做到这点, 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 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 只有这样, 才能在这个基础上, 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二)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本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 其关键是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 运用恰当的教学管理方法, 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的B级或是C级。隐性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三) 自主学习理论的内涵

国内学者许锦芬 (2004) 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 提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二是确立学习目标与制订学习计划;三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四是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五是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具体地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 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 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 发展自己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语言技能, 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隐性分层递进管理的意义

(一) 隐性分层递进管理有助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

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的一线教师, 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加强对教学管理的意识。教师必须得承认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 不能千篇一律地给学生施加压力;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 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学会最基本的知识, 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全力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再次,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只要稍稍有进步, 教师就应及时鼓励他向较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并帮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隐性分层递进管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 即哪些内容属于“已有发展区”要学生自学, 哪些内容属于“最近发展区”需要讲解, 让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内容, 即了解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了解每课堂的学习目标, 同时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近期的、具体的、高水平的但又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并且将一些复杂的目标具体化, 并跟踪检查评估学习过程,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 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愿望。

(三) 隐性分层递进管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隐性分层递进管理正是体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差异, 并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特征的时间和空间,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隐性分层递进管理是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一种资源, 分层评价本身涉及到课堂中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其关系是民主平等的, 对学生所做出的努力进行肯定、正确的评价, 这样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同时可以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隐性分层递进管理的实施

(一) 学生分层

首先通过结合新生高考成绩、入学测试、问卷调查及教师课堂跟踪观察四个方面, 进行量化比较分析, 将学生合理隐性递进分成三个层次:A (低级) , B (中级) , C (高级) 。其次, 每个小组按低中高三个层次2:2:2组成六人合作小组。最后, 学生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动态地进行调整, 从而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

(二) 目标分层

针对“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 , 确定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 合理制定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初级教学目标指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一般要求, 即学生熟读课文, 掌握课文重要词汇和语法。中级目标要求学生注重基础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 毕业时力争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高级目标则要求学生注重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 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同时要求部分学生达到六级水平。

(三) 教学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运用不同的方法施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 同时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隐性同步分层教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 实行形式上的同步学习、实质上的分层教学。这种教学, 教师并不明显表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态度, 在操作上隐性地分层要求、分层施教、分层指导、分层评估, 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各得其所”。在教学过程中, 着重难点, 分析重点, 引导优等生, 激发中等生, 带动差等生;课堂提问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给学生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并适当地关注差等生。

(四) 作业分层

在布置作业上, 给不同层次学生布置数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作业,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面向中等生, 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把作业分为一般级作业、中级作业和高级作业三个层次, 逐步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 辅导分层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进行教学的同时,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为了使全体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在分层教学的同时, 进行适当的分层辅导。辅导分层主要是通过各种针对性的课外辅导,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地说, 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办法, 针对差等生,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掌握学习方法,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 采用分组讨论、教师帮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的辅导主要是拓宽和加深, 同时给予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主要通过成立英语学习小组, 组织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 评价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过程评价, 只做纵向评价, 不做横向评价, 强调的是和自己比较, 鼓励学生超越自己,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 做好记录。对自主学习能力高的学生, 多进行横向比较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学生谦虚进取;对自主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 采取激励评价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 既指出不足, 又指明努力方向,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对自主学习能力差,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多进行纵向比较, 更多给予表扬评价, 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评价分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隐性分层递进管理, 既能体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又能满足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最优化发展, 同时还实现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进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摘要: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 本文提出了隐性分层递进教学管理模式, 并就大学英语隐性分层递进管理的理论依据, 隐性分层递进管理的意义以及在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隐性分层,递进管理,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郭建辉.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23 (3) .

[2]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教学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9) .

[3]谭柳芳.利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 2005.10.

[4]王世庆.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到动态教学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2 (2) .

[5]王先荣.大学英语隐性分层教学实验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05.1.

上一篇:氟硅酸钾下一篇:近代史话语变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