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设计

2024-06-14

分层设计(共12篇)

分层设计 篇1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因素和非智力发展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导致课堂教学的难度增大。我认为,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正视差异,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强化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组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指导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最佳发展。

一、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

语文教学是各科教学的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尤其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受着自身的智力水平、情感、兴趣、态度、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接受程度不同的学生所接受的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讲授新课时,要在吃透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就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有顺序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2.有顺序具体地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3.有条理、有感情、生动地描述出开国大典的过程,这样的目标“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学困生通过学习,能有顺序地说出开国大典的经过,基本掌握课文重点,消除了畏难情绪,产生了成功的轻松与喜悦,同时能积极思考上一级目标,争取更大的进步。优等生能认真阅读课文,精心琢磨语言文字,用心体会思想感情。中下生也受到感染和教育,满足了全体学生平等参予、共同探究的求知欲望。

二、分层设计课堂提问,拓展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提问容易疏忽学生的差异性,往往使学困生对老师的提问摸不着头脑,有的答非所问,优等生却轻而易举对答如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于是,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分层设计了这样的提问。1.凡卡信寄出去后,心情怎样,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2.凡卡为什么“怀着甜蜜的希望”?3.假如爷爷收到信,凡卡的悲惨生活会结束吗?为什么?首先,我请学困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学困生看书思考,普遍能找出答案,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困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紧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请中等生不照读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使学生既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得到了语言训练。最后,我让优等生回答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回答时,既能说出“凡卡在老板家挨打、挨饿、挨冻、没法睡,过着连狗也不如的生活”,又能联系凡卡所处的社会环境说出“凡卡的爷爷在乡下也过着十分苦累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才送凡卡进城,指望凡卡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所以说,凡卡即使回到乡下,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凡卡真是太可怜了,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好”。

三、分层设计朗读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书读好”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读好书,便于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读书结结拉拉,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导致阅读教学质量十分低下。为此,我设计了分层朗读的方法。如在教学《狱中联欢》时,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的。1.读顺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我指名学困生个别读,轮读,并说:“看哪一位同学读得好”?学困生认真读完后,我又说:“读得不错,如再读出感情就更好了。”学困生受到了鼓舞。中等生也不甘落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最后我请优等生作示范性的阅读,并要求说出狱中联欢的过程,促使学生从读书中获得对知识深层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细心领会。

四、分层设计习作练笔,激发全体学生的作文兴趣

读写有机结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的问题。但学生提到写作就面有难色,一般愿意写、高兴写的是不多的。根据这一现状,我打破常规,每次习作不是统一题目,也不强求标准,而是根据作文教学训练的总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写作水平的实际,分层设计不同题目、不同题材、不同规格的习作内容进行练笔。

如写一篇记人的作文,中等、优等学生就可以自拟题目,自选材料,注意抓住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考虑内容,表现人物的品质和形象,还可写到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及性格特征。而学困生则可以按老师定下的作文题,抓住能反映人物的一、两件事来写,只要语句通顺,有条理也就行了;进而能写得具体些,生动些,感人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平时老师多指导,开小灶,写点小片断,写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常见的人和事。

五、分层设计时间空间,开发全体学生的内在潜能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作业练习时,统一时间、统一空间,学困生得不到辅导、点拨,作业不能准确、及时完成;中上等生作业提前完成后,无事可做,课堂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针对这种状况,我在统一明确作业要求的基础上,让先做起来的优等生到学校阅览室看书,并做好笔记,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做完作业的中等生阅读自读教材中指定的课文,完成布置的思考题,巩固、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层则是重点检查、辅导学困生的作业,热情帮助他们疏通感到困惑的问题,并指导学困生作业时书写工整。这种突破时空的分层设计,使学困生学习有了“定心丸”,中等生有了“新目标”,优等生有了“新视野”,开发了全体学生的内在潜能。

分层设计 篇2

陕西省西乡县第二中学 王潺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两节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础上,结合此两种随机抽样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总体的复杂性,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有学习掌握分层抽样这种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为下节“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本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具体表现在:概念比较清晰,基础扎实,掌握情况总体不错。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着以下缺失:书写不认真,数字抄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两极分化明显:优生与后进生,水平相差较大。大部分学困生却和优等生却相差好几十分,较为悬殊。这是由于学困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并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出现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2)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

(3)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并选择适当正确的方法进行抽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感知数学知识中“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四、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并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五、教学方法

因本节内容较简单,且主要内容为概念型知识,故本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依据五步教学法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添加承前启后的内容,主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当堂吸收本节课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引导,理性概括→观察感知、例题学习→反思小结、自我提升→课后作业,自主学习→设置思考,埋下伏笔。

(一)复习回顾、设问

问题:上节课学习的系统抽样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思考:设计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保证抽样公平,并且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如果要调查我校高一学生的平均身高,由于男生一般比女生高,故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都可能使样本不具有好的代表性。对于此类抽样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抽样方法。

[设计意图] 我借助这个环节既复习了前两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层层递进

近视率(%)请学生思考探究:假设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

9085人,初中生10900人,小学生11000人,此地教育80部门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小学的近视情况及其形成706045近视率原因,要从本地区的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504030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本? 2020[设计意图] 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起100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兴趣。问题设计层层递进,难度呈现梯度,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要。同时该过程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为给出分层抽样的定义做准备。

(三)启发引导、形成概念

首先设置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具体事例的探讨容易表述出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但表述过程不具有数学的严谨性是可想而知的。结合学生的表述,教师给出分层抽样定义的规范表达。并结合上一环节的具体事例与学学生探讨分层抽样要遵循的原则。总结分层抽样的具体的操作步骤。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话,深化对分层抽样概念及要遵循的原则的理解,加深对分层抽样过程的理解,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四)观察感知、例题学习

1、某高中共有900人,其中高一年级300人,高二年级200人,高三年级4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抽取容量为45的样本,那么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多少? 例

2、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中人口比例为3:2:5:2:3,从3万人中抽取一个300人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水土有关,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写出具体过程。

请学生解决例1,让学生初步应用分层抽样的知识,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于例2学生可以确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但对具体过程的书写存在一定疑虑。于是我板书例题2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对具体过程的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此题引导学生运用分层抽样,加深理解分层抽样的步骤及优点,巩固知识的掌握。

(五)反思小结、培养能力

[设计意图]小节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六)课后作业,自主学习

必做:课本练习1、2 选做:课本练习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八、教学反思

主要是学生自习为主,老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自学,参与学习中,合作交流学习本节知识。引入导学案提高高利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九、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分为两个版块,左半部分为主板,主要书写本节课的标题和主要知识,右半部分为副版,主要用于练习和草稿的书写。板书具体内容根据实际当堂发挥,在此不作具体表述。

设计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9-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是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如果采取平均主义的教学方法,将不利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此,教师就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即根据学生的智力、语文基础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代表智力水平较高,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语文兴趣浓厚的学生;B层次代表智力、基础、成绩一般的学生;C层次代表智力低下、基础较差或者智力水平较高,但是明显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下面,笔者就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分层备课是基础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在备课时,教师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况设立分层教学目标,并用这些目标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比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备课的过程中,为了较好地体现分层教学的优势,笔者在备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A层次学生要能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背诵全文,还可以针对文章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B层次学生要能熟读课文,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掌握生字词,对作者的热爱自然之情有所了解或感悟。C层次学生要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而把分层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分层授课是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分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的分层授课是关键。对于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要让A层次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起来更有动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较强的问题则主要安排C层次学生回答,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而且这些问题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答对,进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提高C层次学生学习的能力。针对B层次学生设计的问题,则要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太难,又不过于简单,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荷花》一课时,针对C层次学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课文描写了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哪些事情吗?”针对B层次学生,笔者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蒙古人民骑着马跑了几十公里来欢迎我们,你读懂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蒙古人民为什么把奶茶、奶豆腐等端上来招待我们呢?”对于A层次学生则引导思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教学进一步拓展延伸:“想一想,在分别的时刻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紧扣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既巩固基础,又有提高和发展,真正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各层次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评价是保证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采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名学生,就会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久而久之,两级分化严重,势必造成课堂成了少数人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打击多数人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当实施分层评价教学策略,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让学生心情舒畅,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为了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笔者分别叫来A、B、C三层次的学生作展示。在朗读评价方面,要求A层次学生着重就朗读技巧和朗读感情方面来评价,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取得更大的进步。B层次学生则主要从朗读的停顿、断句,是否流利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其逐步向A层次学生靠拢。C层次学生只要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就予以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会自主、互助讨论学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分层教学是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评价分层,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分层设计 篇4

当前,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机械重复性较多,形式单一,缺乏思维含量,作业量分布不均;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形成“一刀切”的局面等问题。学生对这样的数学作业非常反感。那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下,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本文通过案例对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从分析影响初中生作业低效的原因出发,实现从原先所谓的“任务”转化成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需求。我们尝试从改变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作业模式,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有效地完成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教师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案例1:

整式加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基础上的提高。在布置做教科书“整式加减”课后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探究”题时,我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大半节课后,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没事可干了;而基础差的同学一节课就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没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不会做。”

案例2:

今天,我们利用课堂时间来检测“整式的加减”的掌握情况。我把练习试卷分发给学生,学生拿着试卷后便“八仙过海,置、作业布置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层层深入。而作业的布置也是,不强求程度低的学生一下子达到高层次的水平,给他们设定一个目标,在实现他们自己的层次目标后进入下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摘取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学习就更有信心了。这种分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强调小组的合作性,提倡小组的共同进步。

互动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在探究式的学习当中,通过强调小组的合作,小组成员在共同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当中,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小组的共同进步。小组能够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各显神通”地做开了。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做得好的同学有得满分或九十多分的,做得差的有近十个人在四十分以下。他们通过一节课的做题完全没有进展,因为这些同学数学基础差,再加上每天都跟着“大部队”走,天天“坐飞机”,作业不是抄就是欠,所以练习更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了。这些同学在练习时很累,他们心里也很着急,一节课咬着笔杆,心急如焚。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形成,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都是由于无效学习造成的。的确,我们很多时候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怕学生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恰好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尝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击,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可见,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信心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即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应该从作业布置中承认他们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好的为A组,成绩中等的为B组,成绩较差的为C组。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下等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做些变化,视为提高性作业,供B组和A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探索性作业,便于A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分层作业设计实施所取得的成果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切合自身实际,学习负担也减轻了,学习过程比较轻松、灵活、主动,培养了学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这一章内容当中,可以通过小组共同完成用纸来制作正棱柱、正棱锥、正多面体等,之后进行小组成果的分享,达到对几何体的性质和数学知识深刻认识。

探究式教学模式力求做到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的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行向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性教学,寓“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教师讲课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问题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王海燕

(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擦火石。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触发思维,积极踊跃地投身数学课堂,精彩而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创设疑问情境,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其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精彩而艺术的课堂提问,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谈几点体会。

一、紧贴内容,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提问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很多,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也很多,但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则会导致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分散精力。因此,教师的问要问在点子上。为此,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备课,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每一节的教学重难点,力求对每一节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避免设置的问题脱离教学中心这根主线,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提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对就知的复习型提问,引发新知的铺垫型提问,启迪思维的理解型提问,巩固新知的应用型提问,检测效果的评价型提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采用相应的提问形式。

二、精心预设,设计富有梯度的问题

为了调动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梯度。例如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BM,CN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在讲解这道题时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解决这道题有困难,如果不降低难度,许多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可以提问:由题目中已知条件能证出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当学生回答出能证△ACN≌△MCB后,接着问能否证出△MC-F≌△ACE,再问能否证出△CEF为等边三角形。这样给学生的思维搭上阶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同学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既重视学生的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的个性差异。

2.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教师改变了以往面向少数,忽视多数,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教师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能重视各类学生的发展,使各类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提高,有效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促使学生的整体优化。

3.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作业的研究与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当然,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沉淀,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正

自己的收获,这样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动脑,精神始终处于兴奋激昂的状态,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思维,巧妙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提问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数学思维的两大思想方法。一道题拿到手后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一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这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些题目老师不能为解题而讲题,要明白教育的实质,要通过这些题目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所以提问时可以用综合法问同学们由已知条件能得到哪些结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再问哪些结论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帮助。再从结论入手问要解问题可以有哪几种途径,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学会探究的方法,锻炼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面向全体,提问要有广泛性和层次性

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应尽可能面广,更不能只盯住几个同学提问,只为了那几个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否则必然会让另一部分同学受到冷落,削弱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认为提问的问题与他们无关,从而不开动脑筋思考,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在证明上述题目中的△ACN≌△MCB时,可以将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让层次不同的三个同学来回答,这样既增强了提问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又让所有同学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使每一个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五、拓宽视野,提问要注意巧妙引申

提问时注意巧妙引申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的新知识。比如在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引申提出:连接什么样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是菱形?是正方形?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中点四边形的认识。

六、面对实际,教师的提问要深浅适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能把数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浅显的,确树立新型的数学作业观,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探索教改新路实施“分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

[2]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6).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篇5

麒麟小学:何所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一个班的人数动辄七、八十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做数学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吧,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而且由于这种作业对他们讲太“小儿科”了,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兴趣去多动脑筋和检验,总是相互之间比谁先做好,谁先给老师批,至于说错个个把题目也只是一笑而过——我只是粗心而已吗!而不良后果不仅是这些学生错了个把题目,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这种不讲质量只求速度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后面学生的解题心理,也想着快点完成,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基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

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是感兴趣了,肯花心思了,就会比谁能正确解答了,但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

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7×6=()

口诀:()

口诀:()

5×7=()

7×3=()

口诀:()

口诀:()

⒉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7=

7×()=3

5()×4=28

7×()=49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7×7-7=7×()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两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作业:

A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 54÷9×8

3×6÷2

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⒋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B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四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三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知识的应用较为直接,重点是让其巩固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优生,则以提高拓展为主,充分发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提高综合、灵活运用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

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又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反思: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后,可以设计以下三类作业,供学生自选完成。

A、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填空题。(1)一年有 个月,其中有 个大月,个小月。大月有 天,小月有 天。还有一个月份,它的天数比其他月份都少,这个月份是 月。(2)2005年所有的大月共有 天,所有的小月共有 天,二月有 天,全年共有 天。2005年共有 个星期零 天。(3)2008年是 年,全年有 天。2009年的第一季度有 天。(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 年 月 日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5)今年寒假,我们从1月25日放假,到2月19日开学,一共放了 天。(6)妹妹在外婆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共62天。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也可能是

月和 月。

B、制作年历:根据所学知识,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年份,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一幅精美小年历。

C、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来源,完成一张数学知识小报。

设计反思: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发展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分层作业就是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类似“☆级、☆☆级、☆☆☆级”或“A、B、C”这样体现三种难度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得到不同的发。当然要设计好分层作业的题

初中英语作业分层设计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固材施教;针对性

一、中学生英语作业现状

初中教育阶段,在布置作业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随意性大。很多老师在下课前几分钟或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匆匆布置作业。内容多以机械重复地抄写及背诵字、词、课文,或者完成配套练习上某一部分的习题为主,形式机械、死板。二是依赖性大。教师依赖市场上很多现成的练习,往往不加选择就布置给学生。不同的练习之间存在大量重复,有些练习的难度过大或过小,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符,针对性不强。三是没有层次性。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英语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千篇一律的作业布置方式并不一定能满足教师对作业布置效果的预期。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做太容易的作业对自己根本没有提高,而且是在浪费时间;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有些太难的作业根本无从着手,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敷衍了事。

二、对初中英语作业的几点建议

(一)作业设计,量力而施,因人而异

根据教学目标将作业设计成A(学优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其中A类作业侧重于动手动脑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如设置一些发表观点、看法的题目,写单元课程小论文、小报告、读书心得,甚至可以让他们评价本堂课、本单元的教材教法,让学优生备课,代替老师讲课,直接参与课堂教学;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如抄写记忆单词与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及练习册中的部分题目,逐步积累,稳中求升;B类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选择作业,开放性、自主性更强一些。

(二)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缺啥补啥

布置作业时要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根据学生某些方面的缺陷来设置作业,以求补救。如对于听说能力差的学生布置口头作业、视听作业,多听一听VOA、BBC及一些英文歌曲,多看一些带英文字幕的电影;对书写差的学生增加一些书面练习,如书写描红;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布置一些阅读训练,可从英汉对照版本开始,逐步过渡到英文原版的。随着词汇量的扩大,阅读技巧和方法的积累,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作者简介:钱朝景,女,1984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乐清市淡溪镇中学,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育。

分层设计软件系统 篇7

在分层设计软件系统时, 将软件的开发过程划分成六部分:页面展示层、控制层、业务处理层、数据访问层、数据模型层、和数据库层。以设计用户登录功能为例, 介绍分层设计软件系统。

二、分层设计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 共分为以下六部分, 软件系统的调用流程如图1。

页面展示层:通过浏览器展示系统, 接收用户请求, 并展现请求处理结果, 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如:在登录页面login.jsp上, 输入用户名、密码, 在注册页面register.jsp上, 输入用户的详细信息。然后, 展示层将用户请求转给控制层, 由控制层统一处理, 实现用户的登录和注册功能。

控制层:是处理请求和返回处理结果的控制中心。实现展示层和业务处理层之间的控制交互。如:用户控制类User Action.class, 当接收到展示层的请求时, 先进行逻辑判断, 再根据判断结果, 调用业务处理层接口中的方法, 处理业务请求。当收到业务处理层的结果后, 对结果进行逻辑判断, 再根据判断结果, 调用展示层相应的页面, 将结果展示给用户。如:验证用户登录信息时, 如果业务处理层返回的是登录信息错误, 则调用error.jsp页面, 返回给用户。如果返回的是登录信息正确, 则调用welcom.jsp页面, 返回给用户。

业务处理层:处理系统的业务逻辑关系。在设计业务处理层时, 为不同的业务类型创建不同的接口, 在接口中定义业务方法, 实现业务方法调用的弱耦合。如:创建用户业务接口uer Service.class, 定义接口中的方法:验证用户是否存在check User (Uer Info user) , 添加用户add User (Uer Info user) , 修改用户update User (Uer Info user) , 删除用户del User (String u s e r i d) 。在实现类u e r S e r v i c e I m p l.c l a s s中, 继承接口uer Service.class, 实现接口中的业务方法, 在方法中通过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接口, 进行数据交互。

数据访问层:处理与数据库的数据交互, 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增删改查。在设计数据访问层时, 通过创建接口, 来降低方法调用的耦合度。如:创建基础接口Dao Base.class, 定义接口中的方法:查找find By Id (ID id) , 添加save (T entity) , 修改update (T entity) , 删除delete (T entity) 。在各实现类中, 继承接口。如:在实现类User Dao Impl.class中, 继承接口Dao Base.class, 在实现方法中, 调用数据模型层的类, 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数据模型层:一个类对应一个模型, 实现对模型数据的封装, 通常一个类对应数据库的一张表。如:用户类User Info.class对应用户模型, 包含用户信息:用户编号userid, 姓名name, 密码password, 电话phonenum, 住址address。

数据库层:通过数据库表保存系统数据, 并建立相关表之间的关联关系。为数据访问层提供数据。如:在用户表table_user中, 包含字段:用户编号userid, 姓名name, 密码password, 电话phonenum, 住址address。和用户表有关系的其他表, 通过字段userid, 建立关联关系。

三、结束语

按照不同层的功能, 进行分层设计软件系统, 降低了设计开发软件系统的难度, 为系统设计接口, 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增加了系统的扩展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初探 篇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由于受传统落后的作业观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还是游离于教学实践, 作业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习题形式单一, 内容乏味

主要是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 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缺乏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2. 时间上的一刀切

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 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 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 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 形成一刀切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会明显发现, 如果作业设计得过于肤浅, 优等生能力难以培养;如果作业设计得有深度, 学困生就难以解答, 很难长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 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 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这样, 我们的教学将会走上一条轻负高效之路。

二、分层作业设计概念界定

1. 分层作业

就是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分为三种难度的作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做。

2. 分层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智能结构的独特性, 对学生进行分层, 然后设计作业时, 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每一层的作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 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三、作业分层方面的做法

1. 学生的分层

教学中我发现本班的十几个学生属于优等生的行列, 七八个人处于接受知识较慢的行列, 另外十来个处于中等的水平。我把他们分为A、B、C三层。A层为学困组, 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不主动, 成绩欠佳。B层为有待提高组, 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高, 但上进心不强, 学习不够刻苦, 学习成绩不稳定。C层为优等生, 这组学生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 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量的分层

优等生适当减少做基础题的作业量, 学做一些拓展思维的题目和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后进生增加基础题的作业量, 控制有难度知识的作业量, 确保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而中等生的作业量则介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

3. 作业难度的分层

每次新课上完, 教师就将作业分为三层, 既A、B、C三层。每一次学习内容后的作业, 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学习习惯等原因, 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可以让那些提高组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空间, 也让基础组的学生得到充分练习。

A层:基础题,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题目。

B层:提高题, 难度比A层略高, 它是A层题目的拓展。这类题目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解答。

C层:综合拓展题, 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对训练智力有一定帮助。

4. 作业设计的分层

这里就计算教学中的作业分层来讲, 在计算教学中, 要求A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 熟练计算方法, 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 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 要尽可能地提高计算能力;C层同学计算A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 同时必须做拓展题, 以培养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分层设计措施

通过这段时间对分层作业的研究, 我觉得以下几个措施比较科学可行:

1. 以人为本, 注意基础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很多帮助。

2. 由浅入深, 注意层次性

在大部分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 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使练习具有层次性, 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3. 思维拓展, 注意开放性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在作业中还安排了拓展练习、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所及之内尽可能发展得更好, 发展得更远。

分层作业设计, 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 老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 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真正起到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元康.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教学与管理, 2001 (1) .

[2]刘景蕉.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小学教育参考:数学, 2007 (7) .

分层式挖坑机的设计 篇9

枣树移栽过程中, 要事先用挖坑机挖好50 ~ 60cm见方的树坑, 挖坑时要将表土与心土分开放置, 然后把表层土填入坑底, 即要求移栽回填时表土在下、心土在上。这样在表土层营养成分的作用下, 可加快根系的生长, 保证和提高成活率。目前, 挖坑机工作时, 在螺旋翼片的作用下土壤散落至坑的周围, 移栽回填时心土将位于坑底, 而表土位于上层, 不利于枣树的生根及成长。所以, 为保证和提高成活率, 现在的树坑主要由人工挖成, 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因此设计一种能实现上述特殊农艺要求的挖坑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设计了一种分层式挖坑机。该挖坑机工作时通过将表土暂时收集, 达到分离的目的, 心土在高速旋转的螺旋翼片的作用下散落在坑的较远范围; 挖土工艺结束后, 移栽时先将收集的表土回填, 再回填心土, 实现枣树移栽的特殊农艺要求。

试验结果表明, 该温室起垄机能稳定可靠地实现土壤分离, 回填后满足表土在下、心土在上的特殊农艺要求, 对于改进目前的枣树挖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结构、原理及技术指标

1. 1分层式挖坑机的总体结构

分层式挖坑机分为外排分层式挖坑机和内排分层式挖坑机两种, 主要由转向杆、上拉杆、提升盘、变速箱、下拉杆、传动轴、螺旋翼片、外拉杆、内拉杆、外筒高度调节器、内筒、外筒及提升板等构成, 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1. 2工作原理

挖坑机通过悬挂系统悬挂于拖拉机后部, 上拉杆、下拉杆及转向杆可以调整挖坑机的相对位置。工作状态下, 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的动力经传动轴传递至变速箱, 经变速后将动力传递至钻头与螺旋翼片; 表层土壤在高速旋转的螺旋翼片的离心作用下抛出, 在外筒高度调节器的作用下散落至外筒与内筒间的空内, 表土开始收集; 随着挖坑的深度增加, 表土收集结束, 表土填满内筒与外筒间的空间, 心土不能进入该空间, 沿该空间内土壤的表层抛出, 散落至离坑的较远周围; 挖土工艺结束后, 在拖拉机后部的提升装置作用下, 通过上拉杆、下拉杆、转向杆及提升盘将挖坑机提起, 因为内拉杆与外拉杆长度不一致, 分别与内拉杆、外拉杆紧固的内筒、外筒被提起的时间不一致, 因此内筒与外筒间存在间隙, 收集的表土通过该间隙散落, 与心土所在的离坑的较远周围有明显的位置差, 完成表土与心土分离工艺; 因内拉杆的长度有限, 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 与内拉杆通过提升板紧固的内筒也被提起, 拖拉机带动挖坑机转而进行下一个挖坑作业。

1. 3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枣树挖坑的农艺参数和分层式枣树挖坑机的功能特征要求, 确定分层式枣树挖坑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外形尺寸/mm×mm×mm:938×938×1565

配套马力/k W: 47. 775

传动形式: 机械式

刀片入土角角/ ( °) : 30

螺旋头数: 2

挖坑直径/mm:600

挖坑深度/mm:770

钻尖形式:三角形

2关键部件的设计

枣树挖土结束回填表土时, 分为移栽时回填表土和移栽前回填表土两种农艺要求, 针对这两种农艺要求, 分别设计了外排分层式挖坑机和内排分层式挖坑机。

2. 1外排分层式挖坑机关键部件的设计

外排分层式挖坑机的关键部件主要由提升盘、内拉杆、外拉杆、提升板、外筒、内筒及外筒高度调节器等构成, 三维剖面模型如图2所示。

工作状态下, 挖土工艺结束后, 在拖拉机后部的提升装置作用下, 通过上拉杆、下拉杆、转向杆及提升盘将挖坑机提起; 因为内拉杆长于外拉杆, 与外拉杆通过提升板紧固的外筒首先被提起, 内筒底部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斜坡, 土壤沿该斜坡散落至离坑的较近周围, 与心土所在的离坑的较远周围有明显的位置差, 完成表土与心土分离, 挖坑工艺完成。坑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3所示。因内拉杆的长度有限, 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 与内拉杆通过提升板紧固的内筒也被提起, 拖拉机带动挖坑机转而进行下一个挖坑作业。

移栽时, 将散落至坑较近周围的表土回填, 再将散落至离坑较远周围的心土回填, 满足枣树移栽时的表土在下、心土在上的特殊农艺要求。

2. 2内排分层式挖坑机关键部件的设计

内排分层式挖坑机的关键部件主要由提升盘、内拉杆、外拉杆、提升板、外筒、内筒、外筒高度调节器等构成, 三维剖面模型如图4所示。

工作状态下, 挖土工艺结束后, 在拖拉机后部的提升装置作用下, 通过上拉杆、下拉杆、转向杆及提升盘将挖坑机提起; 因为外拉杆长于内拉杆, 与内拉杆通过提升板紧固的内筒首先被提起, 外筒底部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斜坡, 土壤沿该斜坡散落坑内, 完成表土与心土分离, 完成挖坑工艺。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因内拉杆的长度有限, 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 与内拉杆通过提升板紧固的内筒也被提起, 拖拉机带动挖坑机转而进行下一个挖坑作业。

挖土工艺结束时表土已经回填, 因此移栽时, 只需将散落至离坑较远周围的心土回填, 满足枣树移栽时的表土在下、心土在上的特殊农艺要求。

3试验

3. 1试验条件

分层式挖坑机的田间作业试验在宁夏同心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试验基地进行, 实验条件如表1所示。

3. 2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对内排分层式挖坑机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时间为2013年7月17日, 田间作业如图6所示。

试验结果表明, 配套动力合理, 整机通过性、纵向平面稳定性较好, 作业质量较稳定, 坑深具有很好的垂直性, 能够稳定可靠的实现表土分离收集功能; 表土自动回填, 移栽回填后的土壤实现了心土在上、表土在下的特殊农艺要求。

4结论

分层式挖坑机结构简单, 能够满足特殊农艺要求, 可实现枣树挖坑的机械化、提升作业质量及减轻劳动强度, 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枣树移栽具有特殊农艺要求, 即挖坑时表土与心土应分开存放, 移栽回填时先埋表土, 后埋心土。但目前的挖坑机在工作时, 在螺旋翼片的作用下土壤散落至坑的周围, 心土完全覆盖了表土, 回填后不能满足枣树移栽的特殊农艺要求, 需要人工完成挖坑、表土心土分离及回填工艺, 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针对这一问题, 设计了分层式挖坑机。该分层式挖坑机分为内排式和外排式两种, 挖坑时表土暂时分离收集, 心土在高速旋转的螺旋翼片作用下散落至离坑较远的周围;挖土工艺结束后, 移栽时先将收集的表土回填, 再回填心土, 实现枣树移栽的特殊农艺要求。试验结果表明, 分层式挖坑机能够稳定、可靠地实现表土分离收集功能, 移栽回填后的土壤实现了心土在上、表土在下的特殊农艺要求, 对于实现枣树挖坑的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分层设计 篇10

A:如果我在课堂上提出较难的问题,刘杰就一定能够帮我救场,同时接受我的赞许及学生们羡慕的眼光。B:吴芳婷是二年级才从希望小学转来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刻苦学习,考试成绩居于中等偏上,但她上课较沉默。C:林慧是一个令教师感到头痛的学困生,她记忆力差,一个4个字母的单词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她前背后忘,往往十多分钟还未背出。

在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兴趣、原有知识基础等各方面的学情分析之后,我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隐性分层,分为ABC三层。上述三位学生就是ABC类学生中的典型代表。

“How old are you”是三年级牛津英语第一模块中的一课,基本知识为数字1~10的单词及“How old are you?I’m______.”句型对于A类学生来说,这两个基本知识他们已经非常熟练,而C类学生能背全10个单词的不多,句型也经常会和“How are you”混淆起来。B类学生则介于两者之间。对于新授单词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场景:聪明的Mr Monkey过生日,邀请朋友们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到了他们家的门口,发现聪明的Mr Monkey家的门竟然是一道机关门,必须通过所有的试题才能进去。过关斩将之后,大家唱歌跳舞吃蛋糕,开了一个热闹的生日派对。快乐的猴先生写了一篇关于生日的日记,留下美好的回忆。下述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互助有益]

切蛋糕之后,新授完句型“How old are you,Mr Monkey?I'm eight years old.”然后我请学生们3个一组自由分组,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操练及上台表演。

Miss Fox:Happy Birthday,Mr Monkey!Here's agift for you.

Mr Monkey:Thank you,Miss Fox.

Mrs Hippo:How old are you,Mr Monkey?

Mr Monkey:I'm eight years old.

其中,gift和eight可由学生自由代替。在同质的小组中,我请学生们比一比谁的发音更标准,说得更流利。在上课之前,我有意识地将A类和C类的学生位置换到了一起,形成异质小组,让口语水平好一些的学生来帮助C类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3分钟的操练之后,我各抽了2个同质小组和3个异质小组上台表演。

思考:在小组活动中,B类学生经过我让他们比一比的心理暗示,表现得比较积极。而C类的学生,我平时没办法一个个,一句句教,他们一遇到困难就不敢开口说了。而通过小组互助,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说对了一些句子,真正做到了每个人都有所得。同时A类学生也体验了帮助别人的愉悦心情。有实验表明,通过将自己的知识教授给他人的这个过程,知识的保留程度能高达90%。

[片断二:自主作业]

B-basic基础作业:copy the new words,sentencesand recite.

I-interestirng兴趣作业:画一画my birthdayparty,并用“My name is______.This is my birthday party.I'm______years old.I like eating______”句型描述一下自己的生日派对。利用信息课上学到的知识,制作生日派对的电子邀请卡发给老师和同学。写上:“My name is______.(日期)is my birthday.Welcome to my birthday paryty.”等字样。

“数学错题集”的分层设计研究 篇11

【摘要】本文尝试从具体可操作性层面研究“数学错题集”的分层设计,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相应的数学错题集样式,以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法上的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 错题集 分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1-02

一、问题提出

“数学错题集”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在所在的学校对其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作“错题集”,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会作“错题集”,加上教师的统一要求使得部分学生疲于作“错题集”,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具体可操作的数学错题集样式很有必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问题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要求学生作“错题集”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一点。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数学错题集”的时候做了如下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研究。

1.分层设计“数学错题集”的目的是什么?

“数学错题集”的制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坚持。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统一要求会使部分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要求,并没有将“错题集”的作用发挥出来,反而因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此外,统一要求只会使部分学生受益最大化,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分层设计“数学错题集”的目的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不同的学情将学生进行分层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设计“数学错题集”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分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3.具体设计

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作“数学错题集”,笔者设计了如下“数学错题集”样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并根据学生制作的情况鼓励学生尝试去制作更高要求的错题集,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首先针对以下设计做几点说明:

(1)题目来源:这一栏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将错题集进行整理分类;

(2)标记:学生在使用错题集的时候所做的标记,便于清理错题集,笔者指导学生使用“数学错题集”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设计的一种方法;

(3)题目:错题集的题目可抄写、可剪贴;

(4)错误解答:此栏记录原始错误的答案,可抄写、可剪贴,最好是剪贴;要求用红色笔划出错误的地方。再一次犯错的主要原因是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没有对自己的错误产生深刻的认识,板书错解可帮助学生回忆起当时为什么会做错,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也是错题价值的体现。用红色笔做标记,从视觉角度加深对错误地方的印象;

(5)规范解答:规范解答可以帮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对比自己对此知识的理解,这栏需要教师进行回批。

此设计属于最低要求,也是在调查过程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此设计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设计相对设计一增加了错因分析和解题反思,可以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经验。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错因分析和解题反思,错因分析可分为知识类和非知识类,解题反思记录教师在此题分析时的思路,以及自己对此题的理解,包括此题考查了那些知识点,用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等等。

此设计在设计二的基础上增加了“心得体会”一栏,注重学生对此类错误的认识,可以是自己针对这类问题的细节上的提醒,也可以添加“关注”加深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等等。

此设计在设计三的基础上增加了“再举例”一栏,此栏要求学生能对错误进行针对性的举例或者自编“陷阱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和实际的情境中,也需要提出问题的意识。从“分析解决问题”到“发现与提出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此外,在学生建立和使用错题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易错点归纳等,形成复习的第一手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三、问题反思

在研究“数学错题集”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乐于制作数学错题集?”是笔者一直反思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尝试做了一些工作,如“错题集”经验交流会、“优秀错题集”评比活动、“優秀错题集”展览会等等。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阶段总结 篇12

一、目前初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

1. 作业量过大

在现实的教学中, 作业成了学生的“包袱”, 成了负担. 不管是在发达文明的城市, 还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 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小学, 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作业负担, 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每天学习时间量的规定. 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

2. 没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业整齐划一, 使得一些优秀学生吃不饱, 缺少兴趣, 而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难以按时完成, 整日为作业而作业, 疲于奔命, 有时就干脆应付一下, 照抄别人的作业了事.

3. 形式单调 , 缺乏个性

作业形式单一、陈旧 , 内容枯燥 , 脱离了学 生的实际 生活, 大多数是课本习题的重复, 致使学生对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教师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和创造才能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的现状, 我在作业设计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和实践

(一 ) 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方式为多样化的设计方式

1. 实施分层作业和自选作业

现代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 更何况一个班几十名学生. 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这种差异又将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将“分层式”作业内容分为规定题和自选题A、B两类, 一般规定题2~4题, 自选题A、B各1~2题. 具体要求:1对后进生, 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相仿的基本题, 即每次作业中的规定题. 2对中等生, 侧重于例题及和例题相似的变式题, 即自选题A, 但必须完成规定题. 3对优生, 侧重于应用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 即自选题B, 但也要完成规定题.

2. “错题式”作业

在教学中, 教师最不能理解的是, 明明已对学生讲清的问题, 为什么还是一错再错, 明明当时会做的题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再碰上就又不会做了. 于是教师就进行相同题型的大运动量训练, 殊不知, 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厌学. 面对这一现状, 我时时会陷入深思:什么样的作业纠错更适合学生? 于是就尝试在教学中采用“错题式”作业. 所谓“错题式”作业, 就是教师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 制定策略并积极开展有效的训练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最终达到“减负增效”和“人本回归”的目的.

3. 数学口试作业

数学口试作业是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数学题目的理解, 是全体学生的日常常规性作业, 旨在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口试作业的内容分为自选题和选定题两种. 自选题有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自行确定, 可以选择课本中的例题、习题, 也可选择其他来源. 选定题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 主要选自作业和练习卷的订正, 即选择学生错误率比较高或者概念应用比较强的题目作为口试作业. 口试作业的时间由教师定期组织. 一般自选题可以在每节新课前5分钟进行, 全班同学按顺序进行. 选定题每周末安排一次集中进行测评. 每次测评 后一定要 及时给予 评价,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培养敢说的习惯和能力.

(二) 改变单调的作业类型为丰富多彩的全方位作业类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了以书面形式的作业为主外, 我们还应加强以下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

1. 操作性作业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取是多途径的, 可以是通过讲解而获得, 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而获得. 例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 首先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轴对称现象的美, 然后带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这种美.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可能比一味地讲解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

2. 实践探究性作业

在学习完解直角三角形后我布置的作业就是“测量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 并写出你的测量方案和测量结果”.

3. 调查分析性作业

在学习完平均数、中数、中位数等统计知识后我直接让学生对我班的月考成绩表进行一次数据分析.

三、作业设计的成效

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了近几年的数学作业实践探索, 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通过设计了富有情景性、生活性和个性化的作业, 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他们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 对完成数学作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甚至有学生出现“偷”卷子做的现象, 整个班级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下成长.

2. 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转变

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 为的是让学生以后自己自学, 教师要求学生学习, 为的是学生能够以后自己要学. 由于教师树立了新的数学作业设计理念, 通过设计学案等形式作业, 充分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由被动的完成作业为主动探索研究, 学生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 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 学生的作业负担有所减轻

通过布置“分层式”作业后, 学生从原来重复的、一刀切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 不再感到作业是一种负担, 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感到作业量比原来少, 心理负担有所减轻, 做完作业后仍有时间自由支配,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4. 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上一篇:摆动腿技术下一篇:TCP/IP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