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作业设计论文

2024-09-07

分层作业设计论文(精选12篇)

分层作业设计论文 篇1

一、分层作业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由于受传统落后的作业观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还是游离于教学实践, 作业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习题形式单一, 内容乏味

主要是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 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缺乏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2. 时间上的一刀切

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 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 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 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 形成一刀切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会明显发现, 如果作业设计得过于肤浅, 优等生能力难以培养;如果作业设计得有深度, 学困生就难以解答, 很难长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 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 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这样, 我们的教学将会走上一条轻负高效之路。

二、分层作业设计概念界定

1. 分层作业

就是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分为三种难度的作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做。

2. 分层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智能结构的独特性, 对学生进行分层, 然后设计作业时, 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每一层的作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 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三、作业分层方面的做法

1. 学生的分层

教学中我发现本班的十几个学生属于优等生的行列, 七八个人处于接受知识较慢的行列, 另外十来个处于中等的水平。我把他们分为A、B、C三层。A层为学困组, 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不主动, 成绩欠佳。B层为有待提高组, 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高, 但上进心不强, 学习不够刻苦, 学习成绩不稳定。C层为优等生, 这组学生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 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量的分层

优等生适当减少做基础题的作业量, 学做一些拓展思维的题目和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后进生增加基础题的作业量, 控制有难度知识的作业量, 确保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而中等生的作业量则介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

3. 作业难度的分层

每次新课上完, 教师就将作业分为三层, 既A、B、C三层。每一次学习内容后的作业, 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学习习惯等原因, 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可以让那些提高组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空间, 也让基础组的学生得到充分练习。

A层:基础题,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题目。

B层:提高题, 难度比A层略高, 它是A层题目的拓展。这类题目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解答。

C层:综合拓展题, 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对训练智力有一定帮助。

4. 作业设计的分层

这里就计算教学中的作业分层来讲, 在计算教学中, 要求A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 熟练计算方法, 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 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 要尽可能地提高计算能力;C层同学计算A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 同时必须做拓展题, 以培养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分层设计措施

通过这段时间对分层作业的研究, 我觉得以下几个措施比较科学可行:

1. 以人为本, 注意基础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很多帮助。

2. 由浅入深, 注意层次性

在大部分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 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使练习具有层次性, 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3. 思维拓展, 注意开放性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在作业中还安排了拓展练习、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所及之内尽可能发展得更好, 发展得更远。

分层作业设计, 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 老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 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真正起到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元康.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教学与管理, 2001 (1) .

[2]刘景蕉.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小学教育参考:数学, 2007 (7) .

[3]刘春生.让学生爱上作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分层作业设计论文 篇2

太平孙家小学:侯亚妮

通过我们集体研读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知道了“不同的人在学数学,但得到发展的发展是不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学生,为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作业分层”做了大胆尝试。做为数学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点的,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而对于基础差点的一节课都难完成。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是感兴趣了,肯花心思了,就会比谁能得到正确解答了,但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

一、必做题

⒈基础题: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4×7=()7×6=()

口诀:()口诀:()

5×7=()7×3=()

口诀:()口诀:()⒉巩固题:填上合适的数。

()×7=42 7×()=3

5()×4=28 7×()=49

二、选做题

1:想一想,能填几?

7×5+7=7×()7×7-7=7×()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题即可,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分层作业:

一、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3 54÷9×8 3×6÷2

⒉春游时,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二、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分析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作业分层;设计评价

近年来,社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师也对语文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了调整,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开始逐渐成熟,但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的作业时,要对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来布置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1.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渐渐成熟,但仍然摆脱不了孩子的天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来进行设计,不仅要保证作业的内容形式多样化,更要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开国大典》之后,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故事或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实践性作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小学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然后为学生布置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想象为主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当学生学习完《麻雀》这篇文章之后,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完成对文章中生字、词语的抄写和理解,以便帮助学生读通和掌握整篇文章内容,让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完成,以“猎狗走后会怎样呢?”为话题写一次小练笔,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动口为主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当学生完成《虎口藏宝》的学习之后,教师这样设计作业:优秀等同学分角色表演《虎口藏宝》这一情景剧;能力一般的学生回家之后朗读此篇文章给家长听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特色化作业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想法和认知,特色化作业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来设计的,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其次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后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完成特色化作业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一文之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特色化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将自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以作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注意事项

1.作业量

一个班级的学生总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形成各种个性特征,这也间接地造成了学生之间层次关系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实际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布置,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要适当减少作业量,每一节课之后的基础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但可以适当的缩减文章拓展性练习题量,而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减少基础练习题量,增加拓展练习题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自信心,才能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2.作业难度

通常情况下,作业的难度都需要保持在学生学习水平之上,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这样学生才会对作业题目产生极高的兴趣,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分层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要寻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前景,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再通过难度得当的作业来进行能力提升,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完成遗迹这一单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能力提升的作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遗迹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能力较高的学生也对遗迹进行信息搜集,然后再完成遗迹简介的写作,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作业时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是有着一定差别的,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既要保证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完成作业,当然这需要不停地练习才能够达到。作业的完成时间与作业难度、作业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需要考虑这三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布置作业作为帮助学生总结、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作业需要满足趣味性、实践性和特色化,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高效的完成作业,能够利用作业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岩.关注差异 乐在其中——利用分层设计优化小学语文作业[J].科技信息,2013,16:327.

[2]武锦华.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5,01:52-53.

[3]朱桂英.关注差异,分层发展——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J].新教育,2015,08:9.

[4]何兴华.小学高段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和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08:68.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究 篇4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划分层次

在分层布置作业之前,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组是优等生,B组是中等生,C组是“学困生”。编排座位时,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教师时刻提点,故而让C组学生坐在教师的视线经常关注的地方。并让其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的优等生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教师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在施教时才能有的放矢。为消除分层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的好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尊重个体差异,作业体现层次性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较强的作业,以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时,笔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了以下的作业。

C组作业 :

1. 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小时打 3.6 千字,5 小时完成。如果每小时打 4.5 千字,几小时能打完这部书稿?

2. 小丁开车走一段山路,去时每小时行驶80千米,2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用了2.5小时,返回时小丁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 一辆汽车 3 小时可行驶 270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车几小时可行驶 630 千米?

B组作业 :

1. 制作一批零件,甲单独完成要8小时,已知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4:3,那么乙单独完成要多长时间?

2. 解放军某部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天走35千米,12天到达目的地,实际每天多走5千米,实际几天到达目的地?A组作业 :

1. 发电厂运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用30吨,12天用完,实际每天节约5吨煤,实际比计划多用多少天?

2. 一段木料,锯3段需要9分钟,如果锯6段需要多少分钟?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既能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等生和“学困生”,同时还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作业质量的提高。

三、定期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对于学生,按照知识结构的不同分层后,并不是永恒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业,通过几次的评价,及时了解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以及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尝试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流动。对于已经达标的学生,让他们升入高一层,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寻求更大的发展;对于退步较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降级处理,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他们帮助和辅导,使之达标。

小学英语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篇5

PEP五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My New Teachers 第一课时 Part A Let’s learn.★题(必做题):

1、抄写有关形容人的单词,如young, funny, tall, strong,kind, old, short, thin等各三遍;

2、能流利地朗读本课时的单词和句子;

3、能根据书本内容做替换练习;

Mother: Who’s your … teacher?

Boy: ….Mother: What’s he / she like?

Boy: He’s / She’s ….设计意图:能背出所学的单词,基本听读课文,养成仔细听英语的习惯。完成基础性练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题(选做题):

1、背出单词与小对话并会灵活应用。

2、回答下列问题。

Who’s your math teacher?

What’s he / she like?

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What’s he / she like?

Who’s your Chinese teacher?

What’s he / she like?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运用课文知识,做到朗朗上口。作业都是围绕本课时的重点知识来设计的,这样的作业设计重点突出,题型丰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题(综合题):

平时与同学用英语简单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

分层作业设计,促进班级整体优化 篇6

关键词 分层作业 小学语文 班级优化

我校虽然是县城学校,但是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进入我校就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同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文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一、让学困生找到自信心,成绩逐步提高

每一节新课前的预习作业,我只要求学困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顺即可。课后复习作业以字词复习类为主,以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每一次作业的布置以基础为主,同时对于眼手耳协调能力差的学生布置的作业量比较少,从较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达到成功的“巅峰”,从而顺利完成预期设定的整体目标。每次听到课代表交作业时说“老师,作业齐了”,我都会欣慰一笑。

学生小陈的家长在问卷调查中写到:“我儿子从小干什么事都‘慢半拍’,因为完成不了作业,老师经常要求我要监督、要辅导,但效果不明显。读三年级时他说不想读了,因为老师批评他,同学笑他经常考5分以下。

读四年级,吴老师根据情况给他布置作业,他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按时完成作业;得到了老师表扬的他更积极了,成绩慢慢提高了。作为家长我真的很高兴。”到期末检测时,我班不及格的同学只有5人。最重要的是分层作业设计难度降低了,适量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减少了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得了老師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让学优生有发展的空间,更好发挥潜力

对于学优生,在生字新词的学习过程中允许以听写代抄写,减少抄抄写写的作业,在掌握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布置提高题和拓展题,或是同样的作业给予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积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学S版四年级上册27课《虎门销烟》,预习时我给学优生布置了三项作业:①结合上下文理解“赞不绝口、水泄不通、垂手恭听、惊心动魄、自投罗网、欢呼雀跃”;②通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③读了《虎门销烟》,我想说:_____。

在日常教学中,学优生常常表现为时间过剩、精力充沛。要想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就要善于引导他们有效地利用过剩的时间,让充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他们在日常的练习中已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解题的技能技巧。如果再让他们重复类似的练习,只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更好地成长。因此,课后复习作业我注重引导学优生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大量的读书让学优生的写作能力更强,能使学优生更优。分层布置作业,就好像是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充满竞争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形成良好的学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能力得到释放,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就必须在“自主”上下工夫。每一次布置作业我都采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

在教学S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玻璃》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①抄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各写10个;②用“尽管……还是……”“如果……就……”写话;③把课文中的四字成语摘抄到词语花篮中,并牢记它;④争当“优秀推销员”:从文中的5种新型玻璃选一种,用自己的话夸夸自己厂里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让人一听就来买;⑤争当“小发明家”: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玻璃(以上作业,学生自选其中适合自己的两三题做) 。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由于分层作业的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能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又掌握了知识技能,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他们的每一份作业都显示着不同的个性。

分层作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篇7

1.分层作业设计的问题

调查显示,从来不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安排不同作业的教师占51.14%,31.44%的教师会偶尔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安排不同的作业。分层作业设计主要存在4个问题:

1.在数量、形式与难易程度上难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求;2.分层布置作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和每个学生学习的程度,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增加了作业总量以及评价与反馈的难度;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3.简单的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分层,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一次的分层作业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分层作业需要及时有效的调整;4.分层作业与考试不能统一,家长不理解分层作业的意义。

针对4个问题,部分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对于问题1和问题2,教师之间可以加强合作,每个教师设计一个层次的作业,建立作业题库,可供教师在题库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作业,每个教师分工合作,可大大减轻教师负担。对于问题3,作业分层标准应该考虑态度、能力、成绩,要动态分层。

2.分层作业设计方法

关于问题1与问题2,已有的解决方案中主要在数量和形式方面进行了研究,下面主要讨论分层作业设计中的习题难度与数量。笔者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习题难度控制研究》 中发现,可以使用习题难度模型和点数法对习题难度进行分析,其中难度受探究水平、知识点数量、推理水平、计算水平以及习题背景影响。通过习题难度模型和点数法确认习题难度,使用变式理论和习题编制方法增加习题数量、改变习题难度。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八年级上第12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为例。

2.1变式理论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变式,将问题逐渐简化,最终变成学生熟悉的问题,学生再从易到难的理解问题,最终掌握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难度进行降低,在变式教学广泛应用的今天,也可以对数学作业进行相似的变式。变式一般包括变条件、边结论、变图形, 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这些变式会改变习题的探究、背景、推理、计算以及知识点数量,根据难度模型测算变式前后的习题难度,就可以设计出相应的习题。孙旭花等将问题变式分为水平变式和垂直变式,新问题相对原问题来说,不带来认知负荷的变化,为水平变式,带来认知负荷的变化,为垂直变式。

从变式理论来看,水平变式不增加认知负荷,可以在相近的题目中一法多用,如例题与练习,垂直变式增加认知负荷,也就是增加记忆,如增加全等则需要平行来证明或用全等性质证明两线平行。如例4、例11都是在例3的基础上垂直变式。

2.2习题编制方法

戴再平在《数学习题理论》中提出了7种习题编制的方法:演绎法,基本量法,倒推法,变换条件法,类比与推广,演变,模型法。

从习题编制方法来看,基本量法可以在全等三角形中使用,全等证明需要角和至少一条边,角可以由平行、三角形内角和、对顶角来证明,边只能是直接给出或者中点、加减公共长度,下一章学习的垂直平分线是又一种情况。其中角可以由条件、对顶角、两种平行证明方法、内角和推出,边可以由条件、公共边、中点、加减公共长度推出,判定定理有:SSS, SAS,AAS,ASA,HL。可以对角与边条件和4种判定定理任意排列组合或者替换,就可以给出难度相同习题,增加同一难度水平的习题数量。模型法则主要从生活出发,方向与角度相关,时间速度相同表示长度相同,还有测量湖面宽度等问题。根据演绎法可以将一些边和角的大小给出,用内角和算出角相等。倒推法增加步骤与增减知识点、推理步骤相同。类比、推广用于不同图形的变化,适用四边形部分。

3.小结与建议

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使题库的建立变得简便易行。习题库按习题难度模型各维度的水平、点数法对题目进行归类, 使用统计方法对考试中的习题正确率进行计算,多种方法标记习题难度,并对习题间的难易变式关系增设链接,就可以根据需要输入各个维度的指标,搜索出需要的习题。学校或地区之间合作建立题库,可以快速的增加习题数量并进行归类,同时解决分层作业数量问题与教师工作时间的问题。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阶段总结 篇8

一、目前初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

1. 作业量过大

在现实的教学中, 作业成了学生的“包袱”, 成了负担. 不管是在发达文明的城市, 还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 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小学, 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作业负担, 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每天学习时间量的规定. 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

2. 没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业整齐划一, 使得一些优秀学生吃不饱, 缺少兴趣, 而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难以按时完成, 整日为作业而作业, 疲于奔命, 有时就干脆应付一下, 照抄别人的作业了事.

3. 形式单调 , 缺乏个性

作业形式单一、陈旧 , 内容枯燥 , 脱离了学 生的实际 生活, 大多数是课本习题的重复, 致使学生对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教师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和创造才能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的现状, 我在作业设计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和实践

(一 ) 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方式为多样化的设计方式

1. 实施分层作业和自选作业

现代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 更何况一个班几十名学生. 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这种差异又将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将“分层式”作业内容分为规定题和自选题A、B两类, 一般规定题2~4题, 自选题A、B各1~2题. 具体要求:1对后进生, 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相仿的基本题, 即每次作业中的规定题. 2对中等生, 侧重于例题及和例题相似的变式题, 即自选题A, 但必须完成规定题. 3对优生, 侧重于应用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 即自选题B, 但也要完成规定题.

2. “错题式”作业

在教学中, 教师最不能理解的是, 明明已对学生讲清的问题, 为什么还是一错再错, 明明当时会做的题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再碰上就又不会做了. 于是教师就进行相同题型的大运动量训练, 殊不知, 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厌学. 面对这一现状, 我时时会陷入深思:什么样的作业纠错更适合学生? 于是就尝试在教学中采用“错题式”作业. 所谓“错题式”作业, 就是教师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 制定策略并积极开展有效的训练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最终达到“减负增效”和“人本回归”的目的.

3. 数学口试作业

数学口试作业是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数学题目的理解, 是全体学生的日常常规性作业, 旨在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口试作业的内容分为自选题和选定题两种. 自选题有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自行确定, 可以选择课本中的例题、习题, 也可选择其他来源. 选定题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 主要选自作业和练习卷的订正, 即选择学生错误率比较高或者概念应用比较强的题目作为口试作业. 口试作业的时间由教师定期组织. 一般自选题可以在每节新课前5分钟进行, 全班同学按顺序进行. 选定题每周末安排一次集中进行测评. 每次测评 后一定要 及时给予 评价,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培养敢说的习惯和能力.

(二) 改变单调的作业类型为丰富多彩的全方位作业类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了以书面形式的作业为主外, 我们还应加强以下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

1. 操作性作业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取是多途径的, 可以是通过讲解而获得, 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而获得. 例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 首先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轴对称现象的美, 然后带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这种美.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可能比一味地讲解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

2. 实践探究性作业

在学习完解直角三角形后我布置的作业就是“测量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 并写出你的测量方案和测量结果”.

3. 调查分析性作业

在学习完平均数、中数、中位数等统计知识后我直接让学生对我班的月考成绩表进行一次数据分析.

三、作业设计的成效

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了近几年的数学作业实践探索, 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通过设计了富有情景性、生活性和个性化的作业, 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他们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 对完成数学作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甚至有学生出现“偷”卷子做的现象, 整个班级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下成长.

2. 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转变

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 为的是让学生以后自己自学, 教师要求学生学习, 为的是学生能够以后自己要学. 由于教师树立了新的数学作业设计理念, 通过设计学案等形式作业, 充分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由被动的完成作业为主动探索研究, 学生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 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 学生的作业负担有所减轻

通过布置“分层式”作业后, 学生从原来重复的、一刀切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 不再感到作业是一种负担, 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感到作业量比原来少, 心理负担有所减轻, 做完作业后仍有时间自由支配,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4. 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分层作业设计论文 篇9

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教改深入力度欠缺,加之学校留守儿童众多,学生基础薄弱,学生监护人普遍缺乏应有的辅导能力。学生疲于应付过重的作业负担,厌学现象十分普遍,以致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民族地区小学数学作业更需要加以改革,实施作业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广度的作业,让作业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不同的学生切实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施行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怎样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本人在所主持的湖南省规划课题“民族地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讨”中对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与研究。

1. 深入调查,合理划分作业层次

实施作业分层设计,首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调查。通过查阅学生的成长档案,对学生平时的检测情况与现实表现等进行分析,结合平时的细致观察与家访,对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现实学业水平有一个综合而全面的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把学生按2:3:1的比例划分为A、B、C三类。A类是目前的学困生,占班级人数的2/6,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作业完成本堂课的基础部分;B类是目前的中等生,占班级人数的3/6,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作业完成本堂课的基础题与综合题;C类是目前的优等生,占班级人数的1/6,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作业完成本堂课的基础题、综合题与能力题等。A、B两类学生在做作业时根据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可以拔高去做,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挑战自我。教师要向学生、家长阐述清楚作业分层设计的目的,使家长、学生理解作业分层设计只是一种手段,有利于学困生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关怀,中等生得以向更高层次转化,“优等生”得以全面培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分层设计是实施分层设计教学的基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匹配的层次作业,从而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了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需要,彰显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因材施教,促进不同作业层次的学生发展

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后,在教育中要切实保证分层教育的有效实施,针对各层次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在布置作业时应遵循:对低层次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我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逐一课时地编写了课时作业。对A类学生的作业尽量当面批改,发现知识掌握情况不够时耐心辅导,从而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帮助他找到原因,及时加以辅导与教育,当发现他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以表扬,恰当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动向,让家长积极配合教育与辅导,使后进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对B类学生的作业批改重在点拨、适时指导,注重作业评价的科学性,评语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或努力的方向,必要时教师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与资料,让中等生在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上不断提高,使他们在这种分层教学环境中不断向更高层次转化;对C类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作业采用讨论后互批、互评,对重点、难点部分在学生互批、互评后教师加以复批,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教师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与资料让他们在学习中“吃饱喝足”,让优等生在综合能力上不断发展,成为班级学习的楷模,带动A、B两类学生的不断进步。

3. 及时调整作业层次,促进教育整体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的作业分层设计,成功的评价反馈,变成了激励学生的有力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育,学生的学业水平发生了变化,如果仍然采用不变的分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生不求上进的不良现象。因此,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定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确定每个学生升级或降级。对A、B两类学生中进步大,综合实力提高快的学生相应进一级,对B、C两类学生中退步较大的相应降一级,对A类学生中几乎没有进步或B、C两类学生中退步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分析并找到原因,及时进行教育。通过层次的调整,既符合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近两年的课题实施,有效地验证了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可行性,学生数学能力、学业成绩显著提高。

为了掌握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对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提高的影响,课题实验组专门做了对比班与实验班成绩的对比性研究,并作了前测和后测的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

(1)实验前测。将实验班和对比班实验开始前一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实验前的学习成绩。对实验开始前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数学期末成绩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论:两个班数学测验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在训练开始前对比班的成绩比实验班的成绩略好一些,实验班的平均分为83.2,对比班的平均分为82.7,但统计检验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相当,差异不显著。

(2)实验后测。结论:经过两年的实验,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果,实验班的平均分为90.11,对比班的平均分为86.52,实验班的平均分与对比班的平均分的差异已接近非常显著水平。

(3)实验班前后测对比。结论:实验班测试前后的结果经检验,差异显著,这说明在实验班实施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在一定时间内有明显效果。

分层作业设计中的误区及对策 篇10

误区一:只重视作业内容的分层布置, 而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控

我们实施了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案后, 呈现了多层次的发展状态:有大部分学生完成双基知识作业内容, 而有一部分学生对分层作业产生抵触情绪, 学习态度不佳, 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感兴趣, 甚至捣乱课堂纪律, 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我们平时听课发现:老师们只把作业内容进行了分层。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 教师未能采用“自主餐”形式, 而是当众宣布了学生作业的分层情况。如熟记单词、翻译短语等较易的任务规定学困生掌握, 较难句子的理解、文章的改写等任务要本班中等学生来完成, 复述课文、表演故事、书写书面作文等较难任务要求本班优等学生来完成。这就忽视了分层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的调控。应该十分注意分层方法, 比如, 可分别找学生谈心, 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 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 (当然这种分层, 最好只让学生本人知道, 教师也要注意为他们保密) 。同时, 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 只要自己努力, 就可进入更高层次。要努力消除分层设计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差、良、优”的消极心理暗示, 可使分层更科学和可持续地发展。

误区二:只重视作业形式的变换, 而不关注作业设计的自我选择

在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有些老师在红皮本 (优秀生) 、黄皮本 (中等生) 、蓝皮本 (学困生) 三中不同颜色的作业上, 布置同样的课内外作业内容, 目的是评价省事一些, 同时能快捷应付检查, 有时方便重点抽查学困生作业。这些看似醒目的作业, 其实已人为地给学生贴了“你是优秀生”、“他是学困生”的标签, 这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孩子不敢与人交流,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我们知道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 但“差异”并不等于“优劣”, “差异”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我们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 巧用这种差异, 使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 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 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 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的目的。 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 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 即: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 视为基本作业, 允许优生不做, 中差生人人要完成;照顾学生好中差实际, 将题目作些变化, 视为选择作业, 学生各取所需;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 视为超额作业, 不作硬性规定, 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 自主选择作业, 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误区三:只重视作业数量的增减, 而不关注作业设计的质量

记得在一次英语观摩课后, 老师布置作业, 优秀生朗读 (抄写) 单词、课文、句子“三”遍, 学困生朗读 (抄写) 单词、课文、句子“一”遍。课后评课方知教师意图:优秀生完成作业积极, 书写速度快, 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所以要加大作业数量, 学困生就不一样了。之后我们对这一方法, 做了调查实验, 达成了共识。不同学生对语言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有差异的, 所以在作业量上应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能力, 灵活地选择作业的数量。例如:巩固单词的作业, 提出第二天要会听写这一要求, 让学生自由选择巩固的数量。有的学生回去抄了三遍;有的请家长协助听写了一遍, 而后再将出错的单词订正了三遍;有的读了三遍, 边读边用手比画;有的干脆不做, 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会写了。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 危害更大, 它会压跨学生, 并使他们感到厌烦, 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还学生更长的自主时间、更广的探究空间, 实现个性发展, 应该争取实现“数量适度、质量经典、结构分层”的作业要求。

以学生为本,分层设计作业 篇11

通过这几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发现我原来作业布置有很大弊端:

1.课后作业量过多、重复。为了巩固课上的知识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搞题海战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作业训练,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在这些题目里面缺少开放性和思维价值,类似的题目翻来覆去地练习 ,到最后造成学生审题不清、做题不仔细,看到类似的题目就把脑中的答案写上去,缺少了必要的思考过程,马虎应付,把作业当做一种负担,对学习毫无兴趣、没有积极性。

2.教师布置作业同一标准同一个尺度,这样势必会让优等生“吃不饱”,也会让后进生“吃不了”。所有同学都要完成同样的作业,无形中加重了后进生的负担,难题使他们疲于作答,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后进生容易烦躁,出现反感的情绪;中等生也容易出现消极地心理。优等生虽然情绪稳定,但收获不大,根本不能实现各有所获的教学效果。

指导思想:

1.如果要采用作业“分层次设计”的话,关键是要作好作业的选择和学生的分类评价,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

2.以学生为本,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现在我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3.把学习过程真正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业布置过程中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主体针对物理学习中有差异的客观实际,设计层次化的作业类型,实施作业的分层布置,分层评价,分层指导,在“具有层次性的学生群体”和“具有结构性的知识”之间寻找一个切入点和结合点,力争让每位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并进一步发展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操作步骤:1.根据学生在班级中的基本情况与学习内容设计分层作业。2.拟定班级准备实施分层作业的告家长书。3.与学生沟通,告诉学生准备实施分层作业的目的好处与具体方法。4.正式实施分层作业。5.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具体实施: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智力发展水平和能力,把一个班上的学生划分为3个层次,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数量、难易程度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作业的层次、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吻合,从而有效地使各层次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提高。对应这3个层次的学生,设计3个层次的作业。

A层题:主要是面向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做到下要保底,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B层题:主要是面向中等生。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题目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题目,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跳一跳争取更大的进步。通过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

C层题:主要是面向学优生。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宽,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注意侧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提倡一题多解,让学生挑战自我,得到成功的满足感。

1.按量分层。布置作业要严格控制课后作业的总量,初二学生的物理作业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到20分钟左右完成、初三学生的时间控制在20到30分钟左右完成。

为了巩固后进生的基础,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中等的学生能得到充分练习,激发他们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获取更多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自我挑战。把中等生的作业作为一个标准,后进生的作业在此基础上去掉稍难的题目,注重巩固基础。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选做基础,增加难度更大的题目。三个量符合三个层次的学生,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做作业后有明显的成就感、对学习物理更有信心、对物理学科更有兴趣。

2.按难易程度分层。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在作业难度上,必须有所区分。对后进生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对中等生要加强基本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布置一些有所提高、程度适中的题目去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给学优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层题的基础题、B层题的中等题、C层题的提高题。

例如:针对密度一节习题课作业分层设计案例:

一、课前预习要求:

A层:通过教材预习密度表示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对密度知识的一简单的认识和了解。(能在书中找到即可)

B层:通过教材预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一步对密度所表示的含义加深理解,同时通过密度表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密度和单位换算。(要求课上能配合老师完成实验探究)

C层:能通过预习直接掌握密度基础知识并利用公式变换解决例题,对单位所表示的意思和换算过程能够叙述清楚。

二、课后作业布置:

A层题: 能知道密度含义、单位、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关系、能记住水的密度能利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最基本的运算(1—5)

B层题:在掌握A层基础题型外,能深入认识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公式变形解决实际问题(1—7)

C层题:在完成好基础与运用前提下,可拓展对密度知识的应用面,通过密度知识探究实心空心总题,能利用水的密度求解其它物质密度等应用问题(1—9)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______,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在物理学中用______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是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______,常用单位是______符号______两者换算关系是:______。

3.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0cm、10cm、5cm的一块砖,其质量是1.5kg,求这块砖的密度是多少?

5.如果人体的密度跟水差不多,根据你的质量估算一下自己的体积(计算说明)

6.一个能装500g水的瓶子能不能装下500g酒精?

(ρ酒精=0.8X103kg/m3)

7.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之比为3:2,密度之比为9:2,求甲、乙两物质的体积比为:______。

8.一铝球的质量为54g,体积为30cm3 ,试判断此铝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ρ铝=2.7X103kg/m3)

9.一空瓶质量为0.25kg,装满水时为1.05kg,装满某种油时质量为0.95kg,试计算此油的密度是多少?

评价方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分层作业同分层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作业的分层评价,A层问题主要由各小组组长负责评价,这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审阅负担更有利开学生之间的交流。而B层题组内一般是评价不好的,所以我安排各组组长之间合作评价。C组问题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可以根据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即时评价,做到有问题马上就解决。

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篇12

一、学生分层设计

为应对新课改的发展形式,我校进行了长时间的课题研究活动,终于找到符合我校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分层作业的设计模式。在具体实施前要调查学生个体情况,依据其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学习小组;其中,A层学生学习成绩好、学习态度积极、基础知识较强。B层学生学习态度较A层差一些、学习成绩中等、基础知识也相对较弱。C层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恶劣,而且课程基础知识弱。分层工作由学生自己选择,以此来保护部分学生自尊心;通过这种分组形式让学生对自身合理定位,既能明白自己的基础情况,同时也能知道其他同学的相应情况,有利于其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二、作业分层设计

1. 根据作业题型难易程度进行分层设计。

比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这篇课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作业设计时,对A层学习小组学生可主要布置同异分母混合加减法,像“1/2+1/3-1/3”,“1/3+1/5-1/4”等程度相对较难些的作业题目,提升学生数学运算思维;对其中成绩较好学生还可采用时间限制,加强运算速度锻炼。对B层学习小组学生可布置异分母运算,像“3/5+2/3”,“4/7+1/2”等,提升学生的灵活运算水准。C层学习小组学生可布置同分母运算,像“5/6+1/6”“4/5+1/5”等作业类型,以此来加强其基础知识能力。由此来对不同层次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对应能力的加强,保证其在各自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促进其数学知识能力不断向上发展。

2. 按掌握不同程度的知识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后,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及时的练习,对这一部分的练习,应多设计课堂练习,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也应布置课外作业。下面主要以B层学生练习为例,设计其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

如:(1)平地上有一棵树,高为5米,两次观察地面上的影子,分别是阳光与地面成45°时、阳光与地面呈30°时,请问第二次观察到的影子比第一次长多少米呢?

(2)如下图所示,某货站传送货物的平面示意图,已知原传送带的长度为4米,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传输的安全性,减小传送带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使45°减小到30°,那新传送带的长度是多少米呢?若在货物着地点C的左边留出2米的通道,请问距离B点4米的货物QPMN是否需要挪走呢?

(3) 某学生在东西方向的滨海路A处,测得海中灯塔P在北偏东的60°方向上,该学生向东行走400米到B处,并使得灯塔P点在北偏东30°的方向上,请问灯塔P到滨海路的距离是多少呢?

分别选择了三道题来进行课堂及课外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监督学生的练习进程,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练习,若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给予指导。同时,对于课外练习,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以上题型是针对B层学生,若该层学生练习起来有困难,则相应向C层调整,若学生掌握比较好,则可向A层练习,实现动态练习。

3. 按目标的不同对同一作业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还是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为例,在学习应用题计算时,如果一道题目包含三个小问题,则可让A组同学全部完成,B组同学只需完成任意的两个,而C组同学则只需完成任意一个即可。例如:在本册教材中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这一课程,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又与长方形、方形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这样通过一些引导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这样可以让A组的同学回答上面所有的问题,尽而引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让B组的同学回答长方体有几个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C组的同学试着选择一两个问题回答,看看在他们眼中长方体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完成力所能及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及其潜能的开发。

上一篇:校园信息平台下一篇:成果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