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教学

2024-05-28

数学分层教学(精选11篇)

数学分层教学 篇1

摘要:为了解决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程度不统一性及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的不统一性产生的矛盾, 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厌学、成绩分化等问题, 提出动态分层次教学,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测试和评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了解学生, 找出差异诱因,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自愿的基础上, 把一个班的学生动态地分成A、B、C三个层次, 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因人施教:对C层次学生“指导过河”, 对B层次学生“带着过河”, 对A层次学生“牵着过河”, 促使人人参与, 全面提高.

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因人施教;全员参与;学有所得

一、认清形势, 了解学生, 找出个性差异及其诱因

随着初中义务教育的实行, 独生子女增多, 市场经济的冲击, 学生的生活环境 (山村与城镇) 、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差异很大,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 不少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比较娇惯、任性, 自制力差, 缺少关心、体谅、尊重他人的习惯,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越来越大, 而数学上的差距比其他学科更为明显.但从个体上看, 来源区域广, 家庭教育、知识基础、个性特征、行为规范、承受压力的程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更为突出.再者,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智力和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 常常波动.若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 统一要求, 统一分配知识量, 这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统一, 和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不统一, 产生矛盾, 对相差悬殊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 必然束缚了高材生, 架空了学困生.部分尖子学生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骄傲情绪, 其智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而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跟不上, 厌学情绪更加严重, 成绩越学越差, 其智力同样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样, 在课内课外他们就会觉得无所事事, 实际上是不知如何去学习, 管学习的脑细胞就糊里糊涂地“休眠”三年, 还容易助长坏习气, 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要治好“休眠”病, 必须按病情的寒热虚实给药, 按病情的轻重给量, 不能对每个病人用同一个药方.要提高全班每个学生的成绩, 就要使全班每个学生参与学习, 按需学习, 充分利用时间学习, 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让每个脑细胞都清醒地工作着.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能力的差异, 还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 即每个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如何, 形成差异的原因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 是心理障碍还是教育不妥, 是技能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等.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诱因进行动态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桃吃, 觉得有事可做, 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转化学困生, 培养尖子, 普遍提高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 相近诱因, 以保护学生自尊心, 激发热情为原则, 动态地划分层次

新生刚入学, 就要把进行分层次的意图告诉学生, 提出A、B、C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及达到的相应目标, 三个层次间的调整、奖励方法是:A层次首先做好学法指导和补差工作, 做好新知识与已学会的知识的衔接工作, 以模仿性学习, 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练习为主, 通过简单模仿练习举一反三, 从中找出规律, 掌握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依据教学大纲落实单一知识点, 例题配备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 落实大纲要求, 作业以例题和课堂练习为主, 并包括B、C层次的课堂练习 (这样可防止A层次学生在讲解B、C层次的练习时开小差) , 添加一些补缺补差题, 面批面改, 当天订正, 提出口号“为会考合格而奋斗”, 达到人人合格, 向B层次进军, 顺利毕业.B层次要求掌握课本全部基本内容, 作业以习题和部分复习题为主, 添加一些简单综合应用题, 达到人人及格, 争取优秀, 升入普通大学, 力争升入重点大学.C层次着重自学辅导和辅优, 要以创造性学习为主, 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 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要求掌握课本中所有内容, 并给予适当的提高、加深和开拓;依据教学大纲, 对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内在分析以达到广泛落实;例题配备要求一题多变, 对同一例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引导一题多变, 作业以习题、复习题和部分自编题目为主, 添加一些提高开放题, 达到人人优秀, 在各级数学竞赛中获奖, 提出口号“我要第一”.配合家长, 征求家长意见, 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现实状况, 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然后采取自愿报名的分层方法, 并要求在同一层次内的学生配对进行比赛, 制订好学习计划, 装订成册, 以便事后督促检查.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如社会环境、师生关系、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智能差异等的影响,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有的退步, 有的进步, 通过观察了解和测试, 对各个层次的划分要作适当调整, 此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 千万别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分层次教学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 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认真备课, 精心规划, 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从例题讲解、课堂练习到作业布置与批改, 都要顾及全体, 适应各个层次, 按三个层次分别列出, 由浅入深, 采取不同方法, 从不同角度, 设计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提问, 对号入座, 使全班学生都在独立思考,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及时排除学习障碍, 做好补差辅优工作, 授予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适当组织C层学生帮助A、B层次的学生学习, 同时还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A层次的学生, 重在补差, 首先做好心理补差工作, 消除心理障碍, 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他们的头脑中时刻闪烁着“成为数学好苗子”愿望的火花.对他们要教而不厌, 多一份关爱, 要具体再具体, 该补小学知识的就补小学知识, 别觉得容易可笑.对C层次的学生, 重在辅优, 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超前意识, 掌握最佳解题方法, 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指明方向, 戒骄戒躁、激励他们稳步前进, 使他们始终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 觉得“我将成为数学人才”, 对他们主要采用自学、讨论、点拨的方式, 指导他们要有超前学习的意识, 以先进促进中间争先, 并帮助学困生进步, 平时找些课外资料辅助他们自学, 为数学竞赛打下基础.在课堂上, 多让A、B层次的学生上黑板练习, 叫C层次学生来改正 (因为在黑板上做过、改过的东西会记得牢些) , 教师再作补充.在平时, 对于A层次学生的作业, 组织指导C层次的学生来批改, 使他们掌握寻找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 提高他们作业的正确率.在作业批改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层次, 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 如符号、提示、置疑、重做、另解、引申等, 让学生动手做“再生作业”, 得出正确结果.在课外, 每个班建立一个疑难解答专栏, 谁有疑难问题或做不来的题目, 把它写到纸上, 写上姓名和时间, 挂到栏内, 凡能解答者把它取来, 解答好, 写上姓名, 挂回原处, 其中,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 提供疑难问题, 解答疑难问题, 纠正错误.这样, 一方面能促进师生思想交流、学生相互讨论, 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调剂时间 (你闲我忙) , 有充分的考虑时间, 使解答完美一些, 使学生的疑惑尽快得到解决.

及时表扬, 多给鼓励, 培养上进心.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或进步, 特别是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并非一件易事, 而它恰恰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搞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之一.学困生成绩落后, 家长恨其不成龙, 教师怪其拖后腿, 在家在校听训斥、受冷落, 自卑感严重.实际上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按层次确定起点要求和评定标准, 减缓知识坡度, 尽量为他们创造进步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学习进步的愉悦, 多提问, 多练习, 在回答问题、练习的过程中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真诚的赞美, 精神上鼓励, 就能帮助其逐步摆脱自卑心理, 鞭策其上进, 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 要求C层次学生能讲的, 而A层次学生只要会读即可, 读得好、读得响都要适当给予赞扬, 要求C层次学生会默写的公式法则, A层次学生能抄对即可, 抄得好, 抄清楚, 也要给予适当赞扬, A层次学生的板演、作业虽然做错了, 但做得清楚、规范, 也要真诚地给予赞扬.对于初次举手的发言者, 也应给予适当的赞扬, A、B、C三个层次都有举手的, 先叫A层次的回答, 再叫B、C层次的补充.

四、分层次教学的测试和评价要灵活多样, 以鼓励鞭策为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分层次教学中, 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就是如何测试和评价的问题.测试和评价不是为了排队, 而是为了发展.教学测试和评价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 应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现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去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要改革测试和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 选择描述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促进他们的数学素质不断提高.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测试和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也可以交替使用.

(1) 教师命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测试题.平时测验采用分A、B、C三个不同层次出卷, 内容不同, 评分标准不同, 统一考试, 在同一张登分表中统一登分, 同时对不同层次的优秀者和进步者给予同等奖励.这样从表面上拉平了三个层次的分数距离, 使学困生在心理上产生平衡, 体验到了平等和进步后的愉悦, 降低自卑感, 增强了上进心.

(2) 测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本、课本为主, 分A、B、C三个层次, 满分为120分, A层次完成A类题为满分;B层次学生完成A类题为80分, 完成B类题为满分;C层次学生完成B类题为100分, 再完成C类题为满分.这样无形中可以缩小分数差距,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 统一命题, 两次阅卷 (考查阅卷和订正阅卷) , 考查分+订正分=评价分.这样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错误、及时订正错误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4) 统一命题, 定性与定量结合, 考查分 (评价分) +等级:100+一般;100+良;100+优;多解者适当加分.考查分, 对正确程度而言;等级, 对策略是否具有创新性、方法是否优化而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同一层次内的学生自己出题, 互换练习进行考查.

经过一个阶段的分层次教学, 通过测试和评价, 以检验教学效果, 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解决出现问题.测试后要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和教学评价工作, 分层讲评, 查漏补缺, 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缺陷, 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及时给个别学生作层次调整.

五、分层次教学要重视思想, 持之以恒

要搞好分层次教学, 达到培育数学尖子, 推动中间争优, 帮助学困生脱差的目的, 教师就要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认真备课, 精心规划, 搜集资料, 精选适应三个层次的例题、习题、作业题和提问, 批改三个层次的作业, 工作量也比会过去增加了几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困生脱差, 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不可能一次实现, 需要反复教育, 逐步提高.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要做大量工作, 要花许多精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既具爱心又存恒心, 不仅要教好学生学习, 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认真钻研业务, 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 走心理研究的道路.我认为只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必能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通过分层次教学, 促进全员参与, 充分利用表扬的积极效应, 使学生对数学乐而学之,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通过分层次教学, 逐步获取解题方法和技巧, 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分层次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分层的不固定, 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2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国内大多数学校的高中数学课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辅导,还是考查和评价的方法,都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分层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方法,这也导致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产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制约.

不少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就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等现象.到了高中阶段,这些现象依旧随之蔓延,并没有缓解的迹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中的数学课程没有多大兴趣,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不适应,或者是对教材内容的吸收欠缺所致.在平时或者期末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也会使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造成恶性循环;而另外则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扎实牢固,对数学课程的理解较快,认为教师授课速度稍慢、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考试容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典型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教师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我在学校组织的互听互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部分数学教师教学手法过于单一,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无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少有教师针对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行分层教学,这也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提升,造成数学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分层教学的主要措施

1.学生个人能力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自身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学生个人能力的分层也决定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定位;其次,在各层次之间建立良好且行之有效的滚动机制,对于进步或退步的学生做好适时的调整;最后,采用自愿调整和动员调整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的引导,根据学生的自我学习认知能力,并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等综合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层定位.

2.授课前预习分层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采用的课前预习分层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发放导学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3.课堂施教分层

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将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思想、重难点和学习方法通过分层施教的方法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备课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预留作业分层等不同类型因材施教.

4.课后辅导分层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堂授课两个环节,还要对课后辅导进行适当的跟进和调整.课后辅导是针对学生在课前和课中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讲解答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同,所以数学教师应该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着重知识概念的讲解,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侧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方面的辅导.

5.水平测验分层

测验作为对学生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水平测验分层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测验结果更能直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情况.根据教学经验来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周测、月测、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方式.

三、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观察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抓住细微之处,主动实施分层教学,使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可提高高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体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实施分层教学也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为其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篇3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 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找方法, 想措施, 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提高学生成绩。于是在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 把全班学生分为优秀生 (C组) 、中间生 (B组) 、后进生 (A组) ,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一、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效果

分层教学是按学生的接受层次, 承认差异, 主张照顾学生的特点, 给予额外的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 形成差异所得, 人人有收获的局面。同时, 分层教学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加了学生的内驱力, 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知识的主人。总结两年多来的分层教学实践, 更使我深深知道:实施分层教学, 不能流于形式更需注重师生之间内在的情感沟通, 交流与合作, 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有转化, 有提高。

(一) 优秀生 (C组) ———信心百倍, 成绩更优

在A、B、C三层次学生中, 优秀生可谓是佼佼者, 我既要保证他们成绩上的拔尖优势, 又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情绪。在课堂教学中, 我一般给予恰当的点拨指引, 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组内之间的交流探讨寻求答案。在完成基本题目后, 再做能力题, 培养较高的解题水平。当他们情绪低落时, 我会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坚强起来,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良好思维, 完成任务。同时树立“只有不断努力, 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无形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并且锻炼和培养了坚强的性格。因而优秀率逐年提高。

(二) 中间生 (B组) ———充满信心, 不甘示弱

中间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群体, 方法得当可使之转化为优秀生。分层教学针对的就是大多数中间生, 这是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而且只有抓中间, 才可能为抓两头准备了时间和空间, 而抓好两头就能给促中间带来广泛持久的影响。

在引导中间生时, 我注意了他们情绪的调动, 积极性的提高。比如, 他们在完成习题后, 我会送上一句“老师对你们充满了信心, 只要多动脑、勤思考, 不但可以做的对, 还可以做的快。”这些话让他们感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 增强了自信心, 并敢于向C组挑战, 逐步步入优秀生的行列。

(三) 后进生 (A组) ———激发兴趣, 取得进步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尤其是后进生负责。他们成绩的暂时落后, 并不是智力上的差距, 而且习惯和意志的差距, 只要引导得当, 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1) 用爱心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正确的教育方法离不开教育情感的投入。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动人于外, ”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真诚的, 学生才会喜爱老师, 愿意跟老师去学,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如此。 (2) 创设成就感激发兴趣。对他们的教学要从低起点出发, 通过简单题目让他们感受成功, 哪怕是很小的成功, 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渴望感, 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小到大, 稳步提高。 (3) 树立信心, 不断进步。后进生产生了兴趣之后更渴望进步, 我不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并适当给予额外帮助, 他们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有很多已跨入B组和C组。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

初三数学分层教学 篇4

荷叶宝农学校刘贵华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一 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层 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 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 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同要求: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课堂教学的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高、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一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三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二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二三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与“学困生”交朋友,使他们抛弃胆怯和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包括错误),增强自信心。变要我学又不知道怎么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学。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先讲或小组讲,再模仿练。总之,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对于一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一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的授课形式是多样的。全体参与的课占主导,既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不能让A层学生知识有人为的断层。复式课的授课是一个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同时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评讲与练习交错进行。既不浪费时间又可各取所需,一举三得。这种形式在复习巩固课和初三的二、三轮复习中我们常用。老师讲综合题能掌握的人不多,但几个问题又有不同的层次,学生能听做到那一层就到哪一层,讲下面的你就复习基础题。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

四 各类作业的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A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B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C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一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二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三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五 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上传: 廖洪峰

更新时间:2012-5-29 9:06:58 中学数学教学行为反思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沙河中学——廖洪峰

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抽象能力都要求极高的科学。而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尊重这一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依据学习情况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第一、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第二、自愿性原则: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在于对学生进行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此之前,应征得学生的同意,在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之后,使他们理解并自愿接受分层;在分层过程中,老师的评估应得到学生的自我认可,自愿将自己归于某一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适得其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公开性原则:在自愿性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老师暗箱操作、将自己的分层结果强加给学生,势必导致学生的不满,他们或认为老师有所不公和偏袒,或者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性,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也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分层过程公开,陈述清楚自己的意见和原则,再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会有利于这一事件的推进。转

第四、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动态管理原则:分层之后,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有所转变、更加努力获得了成绩的进步;一是教学中方法得当,有利于某一类学生的进步,使得其成绩大幅度提升;也有可能是某些学生不思进去,骄傲自大,反而导致成绩下降等。在这些情况下,原先的,已有的分层就要及时调整变更,将进步的学生放进好的层次里,将落后的学生放入差一点的层次里,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动态教学中,及时掌握各类学生的情况,对其展开针对性的、适合其目前状况的教学。动态管理,一是老师要主动发现变化,另一则是要允许学生自我建议调整层次。

第六、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第七、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对学生进行分层,建立分层档案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目的是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

2、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帮扶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3、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如“二次函数”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从二次函数的图象推导性质,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4、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方法上的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讲,都是有益的。

5、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6、辅导上的分层:也即在课余时间或自主学习时间,老师对学生采取的辅导方式上的分层。这种分层辅导,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对于优秀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辅导,这类学生往往提出的都是较深的、思维要求较高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大家都能受益;同时将层次稍差点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辅导,以此类推。二是在辅导上发挥学生的作用,毕竟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彼此关系更亲密。其做法是,优秀的学生辅导稍次一点的学生,稍次一点的学生又辅导更差一点的学生,以此类推。这种辅导既可以是问题式的,有问即答,也可以是配对式的,一对一的责任辅导。总之都是有益于学生进步的。

7、课外作业上的分层: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用,才能避免差生在难题面前的受挫和无奈,也能避免优等生对大量基础题的趣味索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巩固还是提高,都能给以满足。

此外,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还有基于学习者生物钟的考虑产生的时间上的分层、基于心里状况的辅导分层等等。总之,应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觉到了诸多的不足,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最终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篇5

教学目标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起点目标(全班学生都应达到),基础目标(中优生应达到),提高目标(优等生达到)。例如:在“平方差公式”这节课中,起点目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能做直接套用公式的简单题。基础目标:会计算当字母a表示的单项式,系数是负数时稍复杂一点的题,使公式应用深入一步。提高目标:会将题目变形后,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利用公式计算综合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到层,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知识的条件。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授课水平定位于中等程度的学生,然后采取分层设疑、讲解、实验、提问的方法,使优生学得充实,差生经过努力也能消化得了。例如:在新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首先让所有学生尝试练习“任作△ABC,用量角器分别度量∠A、∠B、∠C,并计算∠A+∠B+∠C=?”虽然学生所作的三角形形状各异,但经过度量都发现:其内角和约为180°。这时,教师便提出问题:“是否三角形的内角和会等于180°呢?”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操作,把所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A、B、C,剪掉∠A,∠B,然后按图所示和∠C拼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点B、C、D在一条直线上,三个角的和构成一个平角,进一步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引导学生寻求证明方法,围绕证明,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A、 实验操作过程中,∠A,∠B拼凑成的公共边CE与AB有什么关系?(研究确定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B、 在实验操作启示下,如何画(或作)一个角等于∠A或∠B?(研究未确定的直线和画角的问题)

C、 在实验启示下,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教师组织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巡回分类指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上述对A组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得出CE∥AB,教师进而点拨:若作出∠1=∠A或∠2=∠B,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讨论便会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得出结论,从而找出了作(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问题的关键,这就分散了A组学生添加CD、CE两条辅助线这一难点;对B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点拨作∠1=∠A或∠2=∠B,自然发现CD、CE两条辅助线这一关键,学生便领会意图,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C组提出的问题,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灵活性方面进行点拨:一是作∠1=∠A或∠2=∠B,分析难点及解题思路;二是过点C作AB的平行线(或过点A作BC的平行线等)的证明思路,培养了C组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样A、B、C三组学生都能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在练习、作业的布置中,既有统一的习题,又有分层次的选做题,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布置一些在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提高题。例如:在复习“ 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时,设置了以下三组练习题:

A组题(基本题):已知某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P(-1,-2),Q(-3,4),求此函数的关系式。

B组题(综合题):已知直线与直线平行,且过点(4,6),求此函数的关系式。

C组题(能力提高题):某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元)是行李质量(㎏)的一次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1) 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多少千克的行李?

此例练习能使A组学生会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B组学生能结合一次函数的性质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C组学生则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相关知识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了相应的目标,使差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避免了优生对做题不感兴趣的现象。对于同一道题也可有不同的要求,对于A组学生要求用一种方法解,对于B、C组的学生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练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纠正。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篇6

1、A层次学生。

A层次学生的特点:基础、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处在A层次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最大, 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学过程中应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主要目标,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理解所学知识、如何掌握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实践环节上除了加强"双基"规范演练外, 还要多提供略有变化的情境, 同时加强思路和方法的引导, 要求并带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练习。

2、B层次学生。

B层次学生的特点: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左右。处在B层次的学生学习从众性强, 往往学习方法会有不当之处, 而致命弱点是做事缺乏, 毅力与恒心, 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时刻为他们鼓励打气, 逐渐树立不甘人后的精神。在导学过程中首要的是要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不能急于冒进, 以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为主, 逐步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在实践环节上应是立足课本, 适当补充, 通过选讲“小、巧、灵”的题目, 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去认识吃透教材, 夯实基础。

3、C层次学生。C层次学生的特点: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处在A层次的学生, 应注意尽力把学生稳定的兴趣逐步确定为一种终身的志向;在导学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独立学习为主要目标, 着重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在实践环节上则让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只在非常必要时稍加点拔让学生自己领悟其精妙之处,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诚然, 在同一年级的学生中, 存在这种学业水平、认知能力和动机状态等方面的层次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 不宜对学生公开, 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 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 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因此, 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实施分层教育:

1、教学目标分层。A、B、C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

(1) A层次学生能模仿课本例题, 做好课本配置的练习题, B层次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 做一些简单的新题, C层次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 对A层次学生立足对知识掌握和记忆, 对B层次学生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 对C层次学生着重提高其思维品质。

(3) A层次学生应对数学学习减少恐惧, 肯记肯做, 做到记忆好定义、公理、公式和使用它们的方法;B层次学生应做到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学习热情;C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根据以上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A层次学生应是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B层次学生是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 C层次学生是深化熟练大纲的教学要求。

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 以及各层次学生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学会基本方法;

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 培养创新意识, 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 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

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 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技能训练, 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初二代数例题, 分解多项式16 (a-b) 2-9 (a+b) 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 (1) x2-9y2; (2) 16x2-9y2; (3) 16 (a-b) 2-9 (a+b) 2, 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 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 第三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 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4、分层训练。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4x+4; (2) 25a2+10ab+b2; (3) (x+y) 2+10 (x+y) +25; (4) (a+b) 4-18 (a+b) 2+81。学生训练时, 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 A层次的学生选做 (2) (3) 题时, 老师应及时点拨, 允许部份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 (4) 题。

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 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 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 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 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 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每周一练的题目可分为A、B两种, 印在同一张试卷的正反两面, 方便学生选择。

5、分层指导。

学生训练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反馈信息, 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 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 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 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篇7

一、理论上的分层探究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 大部分数学问题答案唯一, 不可更改.虽然如此, 但学生的数学水平、知识经验, 学生的智力因素, 以及努力程度等, 都导致了学生间的差别, 由此产生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大层次.其实我们要完全改变这三个层次, 让三个层次都变成优秀的层次是不现实的.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 可以让优秀生更优秀, 中等生更优良, 后进生不断提高数学能力.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让大部分学生进步, 让各层次的学生缩小差距.

二、分层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心理特点

现在很多教师都把学生按成绩排名, 然后分为优秀、良好、后进三个档次.其实对数学而言, 这是一种误区.其实有很多学生成绩不好, 并不是他真正没有水平, 只是他没有真正去用功.而往往很捣蛋的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比同等条件下的遵守纪律的学生更好.我们更应该注意把这部分的学生按基础水平, 领悟能力分到各个合适的层次里去.并且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整这部分学生的层次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分层次只能教师自己掌握, 不能向学生公布.否则就会被学生认为老师歧视后进生,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分好了层次的学生, 教师自己心中有了底, 那就可以开始实施分层教学和辅导等各个环节.

三、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 实际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考试成绩, 数学基础等情况将所教班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后进三个层次, 这个分层是随时可以调整的, 可以根据平时的检测和平时提问的情况进行调整, 划分的标准为:优秀层, 学生不但能模仿, 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良好层, 能模仿, 有一定的解题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般;后进层, 不能模仿, 或只能模仿, 数学能力较差.

2. 教学设计

教学中, 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 是不易设计的,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教学大纲为标准, 以课本为主体, 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 以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为作眼点, 面向全体学生, 要求中等学会, 后进生基本学会.

(2) 课堂设疑分层次:A.简单型, B.中档型, C.能力型.不搞齐答, 分类对应抽答, 优先超越层次答题 (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 , 给优良、后进生更多机会, 更多的表扬.笔者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A.x+2=3 (简单型) , B.0.2x-5=7 (中档型) , C.|x|-2=4 (能力型) .这样三个设疑, 很多学生第一个, 第二个都能正确解出答案.对于第三个, 则出现了很多疑问和想法, 最后出现了两种答案, 一个是x=2, 一个是x=-2.老师讲解时, 大家都恍然大悟, 领会到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3) 课堂练习题目分层:A.简易题 (基础题目) , B.中挡题 (普通应用能力) , C.能力题 (探究类) .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 但建议学生选做自己能力所及的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速度问题的应用为例:A.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3.6km, 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时间为12分钟, 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是多少?B.南京长江大桥的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m, 一列长228m的列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此铁桥, 要多长时间?C.某行军队伍长800米, 在行军中, 通信兵因事从排尾赶到排头后立即返回, 当他回到排尾时, 队伍已前进了1200米, 若队伍和这个通信的速度不变, 求这个通讯兵行走的路程.在C类的这道练习里, 笔者还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实际演示, 再让学生思考.经过这样的练习, 很多学生都达到了自己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目的.

(4) 合作学习:优秀学生间相互参与, 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良好生, 后进生对基础知识, 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 其办法是把各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都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和内容去学习.会的带动不会的, 让不会的学生学会.同时注重展开讨论, 共同探讨数学技巧, 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必须落到实处.

3.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 A.简单类, B.简单应用型, C.能力拓展型 (探究性, 开放性) .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 较难题有说明, 可全选简单类, 也可全选较难类, 还可以一样选作一点, 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 作业题目不在多, 而在精, 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 使学生每天沉闷在数学的无穷题海里, 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4. 课后辅导练习

以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 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 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 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同时成立课后互助小组, 让优秀生带动中等生, 再让中等生带动后进生, 这样可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5. 能力测试检验

在能力测试设计的时候, 笔者也选择了三种类型.A类简单基础题全部学生必须掌握.B类中挡能力提高题要求大部分学生完成.C类难度大的题目,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挖究.这样能更好地巩固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经过笔者多年的实践, 这种分层教学确可以解决很多学生因为层次差异而造成的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问题.使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共同进步, 缩小差距, 达到整体数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翊, 吴孟达, 成礼智.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 2002 (1) .

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篇8

一、对学生分层次

对学生分层次是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搞好学生分层次要多方位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 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 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 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 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 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 共同奋发进取。

二、在备课方面实行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宜, 选题要典型, 且分好层次, 能够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在平时的备课时, 我往往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板块进行教学。例如:基础在线、教材变形、综合运用、能力升级、实际应用、直击中考、规律总结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基础在线、教材变形中的题全班必须人人过关, 而对于直击中考、规律总结中的题目仅限于优等生完成。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分层次上课

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个体展示, 要注重层次性, 参与的全员性, 切勿一刀切。对于一个题目的解题思路、规律、方法、技巧的总结归纳, 对于题目的拓展延伸, 可以让中等以上的学生完成。优等生可以就题目的知识点、关键点等方面进行点评, 也可以让这些学生说自己做题时失误的原因,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 达到提升的目的。而对于不爱参与课堂的待转化生, 可以通过提问小组对这些学生进行提问, 使这些学生也能参与到课堂的展示中来。在展示时, 教师还要给学生特别是待转化生创设更多参与的机会。可以在优等生讲解完后, 及时点名让这些学生进行讲解, 通过模仿、重复的方式, 慢慢培养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 从而促使这些学生不断地提高成绩。

四、分层次反馈

每个班级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生, 关键是看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考40分是差生, 而考70分也是差生, 但学生的程度是不同的, 作为教师, 要正视班内差生的存在。因而, 教师不能在全班找一个标准进行评价, 拿优等生的标准对待全班每一位同学, 这是不公平的。有的教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 “你看某某120分的题考了118分。而你只考了59分, 你怎么就考不到118分呢?”实际上, 教师们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这位同学虽然只考了59分, 但是他已经尽力了, 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反馈时要注意反馈基础题目, 而对于优等生则反馈能力升级有难度的题目, 从而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 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次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 特别是预习课中, 教师要做好分层次的指导。在预习课的教学中, 笔者亲自带领着班内的数学待转化生一起研究教师编制的预习提纲, 一起研究新知识, 对于他们提出的疑惑, 我都及时给予指导, 让这些学生亲自过关。例如八年级上学期笔者所带班有几名刚转来的学生, 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 学习习惯较差, 还不适应我们的教学方法。因此, 刚开始时, 笔者亲自带领他们学习, 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 他们的数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习惯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六、分层次评价

每位同学都渴望成功, 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 得到同学的认可。因而对学生实行分层次评价, 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学生,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 认识到自己成功的一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平常的教学中, 学生只要参与课堂, 我都及时给予赏识, 而且我还发动学生评价学生。对于展示优秀的同学, 学习他的优秀做法, 对于效果不好的同学, 让学生及时以建议的形式给予纠正。正是由于在课堂中师生及时的评价鼓励, 才使得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 体验到了参与成功后的快乐。另外在每次月考, 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 笔者都及时进行评价。例如月考过后, 在班内评选“精英擂台”、“数学状元”、“进步之星”、“优秀小组”等, 从不同层次, 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 使学生明白付出就会有收获, 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赏识与期望。总之, 从不同层次, 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赏识, 从而激发学生由成功走向成功。

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实现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学习,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 体验到快乐。

摘要: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针对当前的生源素质状况, 分层教学的实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分层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及设计优化习题是关键, 课外学习和小组学习是第二课堂,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的实施条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 篇9

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 统一进度、统一方法, 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为标准来讲授.那么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若不因材施教依旧按照现行的模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中等生往往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这样做既抑制了优等生的发展, 又在无形中加重了学困生的负担.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尝试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侧重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 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较其他学科的差异更为明显, 而分层教学正是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根本的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所以说分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也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措施.

分层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制定的教学目标、设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作业和评价等都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 因材施教, 更具有针对性,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知识基础与潜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确定与每个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对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原则

1. 保底不封顶原则

所谓保底, 即要求学生通过努力, 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而不封顶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鼓励他们向前发展.

2. 走班制原则

所谓“走班制”即在不打破原有班级的情况下, 教师将同年级的几个班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把班级之间的好学生、中等生和差生分别集中起来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 不同的层级, 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同, 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3. 学生自选层原则

所谓学生自选层是指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所在的层次, 同时,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和评判自己, 选择和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层次.

4. 上下可流动原则

所谓上下可流动, 即在进行分层教学一个阶段后, 可根据学生前阶段的数学学习和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进行变动和调整, 有进步的可以被调入高层次, 落后的也会被降入低层次.伴随着这一变化, 更好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

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 主要是通过家长和其他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特征、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 可以进行座谈、观察、面试、查阅档案资料等. 依据初一所有的数学考试成绩和数学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及潜力的评定和学生自己确定的数学学习层次及数学教师的综合考虑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时, 一定要客观、公正, 要力争做到尊重每一名学生, 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在后面的学习中, 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对激励学生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一) 学生分层

1. 填写好 “初一数学学习情况调査问卷”和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层次申请表”.

2. 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后, 最终确定学生的分层.

具体做法是:数学老师和班主任通过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分层教学的好处, 并强调这样的分层只是暂时的, 分层教学的目标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以半个学期学生本人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为依据, 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数学成绩优秀、数学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B层:数学成绩中等, 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数学成绩较落后、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

(二) 教学目标分层

A层“不封顶”, 即对于在数学上学有余力的学生, 鼓励他们加深和拓宽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加强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B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基本教学要求, 按时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 适当拓宽和加深;C层“保底”, 即要求学生通过努力, 达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争取使学困生全部合格, 确保学困生也能完成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

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时, 对于过高要求要坚决降下来, 对于通过努力学生仍达不到的要求不强制实施. 对制定的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 可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

例如, 将八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解法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

A层:会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并通过用两个函数的图像去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索活动, 去感受函数与方程的辩证统一性.

B层: 熟练掌握用一次函数图像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的方法.

C层: 知道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分层.

(三) 教学分层

1. 概念教学分层

教学既要有科学性, 又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行施教.在分层教学时, 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对C层学生特别要注意适当地弱化概念,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不要把课本中的描述性定义概念加强深化, 不要在概念的形式上和逻辑上反复纠缠和强调, 更不要把概念繁琐化;而对A层学生则要突出数学概念的抽象的逻辑性.

2. 例题教学分层

与数学概念教学相比, 例题的教学相对要简单些, 但例题教学的课时要远远超过于对概念的教学. 通过对例题的教学, 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 加强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 培养其思维能力.从这个角度看, 教学质量好和坏与例题的教学关系非常紧密,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不同的例子或选择相同的例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做来体现教学过程的分层.

例如, 在“根与系数的关系”例题教学中, 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变形:将“设x1, x2是方程x2- 2 (m - 1) x + m2=0 的两个实数根, x12+ x22= 4, 求m的值”改为 “设x1, x2是方程x2- 2 (m - 1) x + m2= 0 的两个实数根, 根据以下条件求m的值以及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1, x2, (x1> x2) : (1) x1+ x2= 4; (2) x1x2= 0; (3) x1- x2= 2”

将这三个层次作为分别对B层、C层和A层学生的例题.

(四) 练习、作业分层

在布置练习和作业时, 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所侧重.对C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 以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为主;对B层学生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外, 还要会做一些有难度的变式题; 对A层学生则要求以灵活性和综合性为主, 做一些综合题的训练.另外, 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 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学生完成每个级别对应的练习和作业后, 可选做高层次的练习和作业.这样便可以解决传统制度下统一布置练习、作业时, 优等生学有余力、学困生学不会的矛盾.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课后作业时, 要尽最大所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次布置练习和作业, 是依据每名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 量体裁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C层学生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他们的作业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B层学生要求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 还要做一些有点难度的变式训练.A层学生是在B、C层学生作业的基础上, 做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在布置练习和作业时, 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 布置恰当的练习和作业, 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五)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指针对各层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评价, 目的是鼓励学生,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以便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题的能力, 还要包括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策略, 等等.对评价进行分层, 应打破以往的单纯以考试特别是以期中、期末或毕业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评价模式, 体现出评价对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功能、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 因人而异, 分期地制定适合他们的奋斗目标, 当他们取得进步时, 要适当对他们进行奖励, 并进行层次的调整,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摘要: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关注差异, 并通过分层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进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可通过确定学生层次、制定恰当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步骤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面向全部的学生不但要因材施教,更需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而分层教学就是在这个教学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展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的潜能。实施分层教学是适应现阶段学生个性及发展的需求。旨在分层提高,因材施教,培优补差,全面促进。而课堂上的分层教学,也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激发他们的认知需求,促使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在课下布置分层作业,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巩固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水平。

二、分层数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前身,是古代著名大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他要求根据各层次的学生水平和学习程度,进行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把这一原则进行了发扬,现已成为国民教育中的精华部分。现代教育学中对因材施教是这样定义的:在共同的培养下,根据受教育人员的自身条件、性格、能力、特长等情况的不同,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统一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自身潜能最佳发展。这与分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人都能学习为基础观点,以班级内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强调了学生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布卢姆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从而造成了学习成绩的差别,所以相同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把教学目标分层次的化解在教学内容的练习、作业的安排和个体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关于学生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然后再征求班干部意见把这些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分层,A层是那些对课本内容掌握全面,完成练习快,又能够独立拓展并提高的的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地帮助B层和C层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能掌握书本内容,也能独立完成练习,教会他们自我进行拓展和提高;C层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同时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8个小组,每组六人,2B-2A-2C。组内互助,组间竞争,通过课堂、课下的学习状态,进行小组奖励加分制,由统计员统计小组得分,高分小组给予奖励,低分小组给予一定的惩罚,变相对学生进行激励。

(二)关于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小组情况后,根据不同情况,建立教学大纲,然后再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1.对A组学生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性较大的复杂问题,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和创新能力。

2.对B组学生设计的问题基础夹杂一些略有难度的题型,使他们牢固地掌握课程中的知识,把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良好、成绩优异的A层。

3.而对C层的学生应予以较多的指导,设计的问题较为简单,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转变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三)教学过程分层

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出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将简单的问题优先C层的学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而对于中间层的学生,则是要教会他们的灵活性和举一反三的能力;A层的学生就要注重提高他们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以及疑难问题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复杂题型,可以让A层的学生将其分析、分解,将其分解成几个较为基础的问题,并由B、C层的学生解答。而且尽可能地让B、C层的学生到讲台上讲解给大家听。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四)关于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针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反馈题,也可以根据某些习题拓展延伸成各种类型的题型供学生进行练习。进而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收获,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五)关于评价的分层

对不同层次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对C层的学生多给予表扬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他们不甘落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形成良性的竞争。只要学生在成绩上有一点点的进步,都应给予调动积极性的表扬、鼓励、奖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时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始终是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易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也养成了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分层教学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因材施教,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篇11

一、了解学生, 制定分层目标

教师根据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应深入了解学生, 在备课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 要求待进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 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优等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 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待进生跟不上, 优等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技能训练, 注意层次和梯度。

二、分层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

教无定法。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学法, 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 放开走的方法。对待进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 扶着走的办法, 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如在教学“求一个数 (0除外) 的倒数的方法”时, 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 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 (0除外) 的倒数, 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待进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

(1) 观察准备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2) 什么叫倒数;

(3)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 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 学习思考, 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 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提问、练习设计、评价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针对教材, 设计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 因此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如课本上的习题, 待进生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而对提高题、思考题等发展题待进生暂时不要求掌握。如学习了24时计时法, 我除了设计两种计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在校时间等题之外, 还设计了如下发展题:

交通岗亭需要在交警值班表上标出换岗时间, 已知五四岗亭每天换5次岗, 早上6时30分第一次换岗, 以后每隔2时30分换一次岗, 请你在表上标出交通换岗的时间。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基本题, 而且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 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 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 同样予以加分鼓励。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待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 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贴近实际, 针对性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 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 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 不仅会扼杀待进生的学习热情, 也会影响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差异, 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 保护学习待进生的自尊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而分层评价尤为重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待进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通过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上一篇:设备点检管理制度下一篇:环氧乙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