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类教学

2024-08-25

分层分类教学(共12篇)

分层分类教学 篇1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就是在备课时要备学生, 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 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 实现课堂中教学、学习、发展同步和协调进行为宗旨, 力求各层次学生在适度、紧张、愉快的气氛中以求最佳发展.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方位考查, 搞好学生分层

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分类归档. 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 让师生知道每名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此,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 使每名学生能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 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 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 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 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 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 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 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 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 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 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 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 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 确定分层目标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 对差生采用低起点, 先慢后快,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办法, 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 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 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拟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 增加教学难度, 加重学生负担, 使学生消化不良, 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 降低大纲要求, 过分放慢教学进度, 完不成学习任务. 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 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识 , 学会基本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 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 要求优生深刻理解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思想, 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 发展个性和特长.

三、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1. 分层质疑、启发思考

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 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 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 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 发挥优生的作用, 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 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

2.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 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 统一要求. 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 面向中等学生, 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 一是拔尖提高题, 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 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 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 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 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 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 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3. 分层辅导、培优补差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 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 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 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 具体地说, 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 提倡“三超”, 即旧知超前铺垫, 新知超前预授, 差错超前抑制,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 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 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 主要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 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 以可接受为原则, 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兴趣、爱好, 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 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提升动眼、动口、动手能力, 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4. 分层考查、查漏补缺

过关考查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类考查. 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 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 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 优生必做的. 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 提高题占10%, 深化题占5%. 分类考查后, 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 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对没有过关的学生, 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 还组织平行检测, 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5. 分层评价、形式多样

考查之后, 要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 要多给予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 采用激励评价, 既指出不足, 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 评价的基础上, 每学期集中对每名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次到三次, 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 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 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 帮助其分析原因, 树立信心. 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 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 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分层分类教学 篇2

当今社会,泥沙俱下,无论何种学校,都具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教育、转化他们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他们真诚对待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

九(4)班卞文文同学,因为母亲常年外出打工,跟父亲在家生活,而其父亲爱喝酒、赌钱,从来不问她的学习,还经常发酒疯,对其进行打骂。她无法得到父母的慈爱,整天无精打采。愁眉不展,学习成绩下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一进班时成绩并不差,天资也比较好,六年级一开始成绩很好,到期中测试时成绩直线下滑,如果这样耽误了她的一生,太可惜了。于是我开始和她做起朋友,深入地了解她内心的世界,努力发现她身上的好处,挖掘她内心的积极因素,和她谈心,交流思想,慢慢地她向我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她的烦恼、忧虑,并请求我帮她解决。最终,我拨通了她家的电话,约见了她的父亲,通过和她父亲的谈话、沟通,她的父亲答应以后的日子里配合学校,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并承诺不会在打骂孩子。

从此以后,卞文文脸上的忧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光般的笑容,学习积极性也更提高了,成绩逐渐上升,重新恢复了学习的信心,并且在今年中考化学考了满分。

分层分类教学 篇3

关键词:分类指导;分类教学;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24-2

所谓“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和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是:

1 摸底分类

首先对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包括学生的智能、心理、学习能力、技能、家庭环境等,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

2 制定教学计划

按所分学生的学习小组,以教学大纲为准,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难度,加重负担,使同学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这就能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可采取分类自学、集体讲授、分层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集体归纳,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进行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考查实行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同学,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同学,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2-3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

分层分类教学 篇4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从我校2008届入学考试的数学科成绩统计表可以看到:升入我校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课题组设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我校实施平衡分班,在每班学生中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等导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兴趣和态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分类,把学生分配成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30%、50%、20%,学习兴趣浓,主动学习、接受强的学生属于第一层;学习能力中等、但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第二层;剩下的学生属于第三层.在实行这种“分层教学”时,数学教师依然是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认真组织班内三种层次的同学进行互助学习,发挥组织、指导、协调、落实、检查、总结等工作职能.

通过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确定每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是:从基础开始,将问题设计为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将每一道题不断深化,让学生可以从解题中形成自己解题的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根据数学题目来进行以下层次的设计:

初级练习的题目是把课本的最基础的内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改造成探索性的题目.这类题目设计为客观题,让学生大约用四、五分钟能够完成,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考虑让第三层学生基本上能够接受,兼顾第一、二层学生的查缺补漏.

中级练习的题目是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掌握”层次,设计时把应当涉及的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辅助线、教学方法、基本规律、基本步骤、公式的应用等,编成一、二道主观题,能反映普遍性,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这类题的总量设计是以中层学生12分钟左右完成为标准.

高级练习的题目是知识运用和变式训练,这一类题目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来设计进行变式训练、问题的规律性探索的练习题,这样的题目每节课都有,并且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解决教材的前后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层次练习的目的以主观题为主,一般是二道,时间以上层学生15分钟左右能完成为标准.最后通过达标练习,巩固每天新学习的内容,同时各层次的要求也要兼顾,还要配置适合学生现状的思考题,时间以本班学生在20-25分钟内完成除思考题外的练习题为度.

这一分层教学法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来适当降低起点,其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解决问题,从而学生启动思维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的试验关键在于监测,课题组及教导处对整个进行全过程管理,听课指导,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单元测试或平日检测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法,才能再进行下一期的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总结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效率提高的办法”“发展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措施”“教师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论体系和操作框架.在课题实验中解决了:1.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数学科进行分层教学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找到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2.分层教学能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实施质量监测,改变评价制度,体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目前教学中效果最为显著的模式.3.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意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经验总结 篇5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因此初中教育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应该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因材施教,认真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尽心尽力。

我是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在每次接班都会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全体学生的。怎样才能使全班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呢?我认为教师首先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单复互补,分层施教,分类指导”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A(优等生)、B(中等生)、C(差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分层安排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差异之上的。可以让有差异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是在实际教学完全可以实

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学生层次,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按其重要性及其难易程度划分为若干层次,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对差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会做基础题,发展基本能力;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并注意对A层学生要设计一些灵活和难度性较大的问题;对于C层学生关键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坡度要小,让他们尝试到成功感;从畏惧厌烦学习转到愿意学习上来。启发释疑是分层施教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分层设问激疑,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都有发问、回答问题的均等机会。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订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制订不

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并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在具体实施上,我做到给学生以自由度。也就是由学生自行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强制学生按自己的预定目标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可要求老师按不同目标要求给予检测,给学生创造追求最高目标的权利,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分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适时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中有“扶”,“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对B层次的学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我适时予以指导。并注意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又注意做到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上课时,尽量做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对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在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

四、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练习的弹性处理,即要在练习的设计上,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择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层次和B层次的部分学生,重在发展智力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分别进行布置,对优生,我设计一些基本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拓展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五、考核评估分层激励

在实施了分层教学以后,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我也进行分层实施。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C层次的学生完成;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C层次学生选做,A层次和B层次必做;拓展题面向优生,B层次学生选做,A层次学生必做。考核后,对

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六、学习辅导分层实施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其目的是查缺补漏,同时更要做好对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帮助工作。因此,我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后进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对后进生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潜意识中“失败者”的形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我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各类学生我均注意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样激励了每一

个学生不断认真学习,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希望。

通过近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学习了他人的经验,尝试并实践了实行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效果显著。我将继续探索与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关于提高李巧云同学历史学习成绩的几点做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工作个案分析

寿县迎河中学

吕国云

李巧云,女,15岁,家住寿县迎河镇肖严村塘西队。该同学忠诚老实,但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言不语。在小学时,各科基础都比较差。2009年小学毕业会考中,语数中总成绩不足90分。鉴于这种情况,他自己不想上初中,家长提起他的成绩更是直皱眉头,只是在当时‘普九’抓得很紧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跨进了中学的大门。由于基础较差,又加上他自身比较消极,开始一段时间的各科成绩,尤其是历史成绩总是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属全班后几名的学生。这一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我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适当分组

我把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余承忠同学被列入C组。为此,我首先做好他的思想工作,使他真正地认识到分组的目的是为了给他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不要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其次是解决好座位问题。该同学由于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听课不认真,如果把他放在比较偏的位置,反而会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产生抵触情绪,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我把他安排在

3、调整标准,提供帮助

我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与进步的标准和尺度。余承忠同学是学习有困难的C组学生,我就适当降低标准。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增加选做题,使不同情况的学生的学习都出现一线生机,创造一种成功的契机。此外,我还帮助余承忠同学整理好学习的材料,利用周末对他进行单独辅导,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做好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这样,余承忠同学既有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较为客观的可望可及的学习标准,又有一个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在教学中,我有意将余承忠同学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安排坐在一起,形成强弱撘配的阵容,创造以强带弱的氛围,提供互帮互学的条件。极大地培养了他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和心理优势。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历史成绩逐渐提高,一跃而成为班级的优等生。历史成绩的提高,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其他学科的成绩也相继进入班级前十名。后来参加中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市示范高中。

分层分类教学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一窝煮”的局面,就要在目标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研究,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这一点也是我们当前目标教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难度极大、又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教学大纲规定要达到的目标。达纲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是提高目标,它高于大纲、教材要求的目标。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怎样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呢?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单复互补,分层施教,分类指导”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A(优等生)、B(中等生)、C(差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谈、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一位老师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制定的目标是:(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题目、教材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1)、(2)是达纲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制定的目标(3)就是提高目标,是部分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在下放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自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第1题全班要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要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三、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定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1. 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除了完成达纲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

2. 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3. 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因此,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

四、改革评价标准,评价也要体现分层的要求

分层分类教学 篇7

分层教学是指对于某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依据学生该门课程学业水平的高低,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过程、不同要求和不同评价的教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学业发展。就高职院校来说, 通常是在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内进行。分类教学是指对于某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依据学生的差异, 有选择地对部分学生开设和对另一部分学生不开设, 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一、高职生源差异性情况分析

高职生源主体是通过普通高考选拔录取的普通高中学生, 另外还包括从职业中等学校单独录取的职校生, 以及部分高职院校在中等学校中提前录取具有高中学历的学生。随着高考录取方式的改变, 近年部分高职院又开始进行注册入学, 使得高职生源文化基础的差异性更加明显。

就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高学生而言, 也有文科生、理科生之分。他们进入高职院时, 相当部分的文化基础课程在高中阶段学习要求不一样, 高考选拔要求也不一样, 甚至对部分基础课程不作要求, 再加上大部分高职院新生“文理兼招”, 使得高职新生文化基础课程学业水平极不平衡, 学生之间差距很大。而从中等职校和提前招生录取的高职生源, 其某门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业水平的差距就更为明显。而“切实注意到生源差异, 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1] 。

二、分层、分类教学的意义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 是基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出发点, 它顺应了“实际、实用、实效”的高职教学理念。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最近发展区) 。教学只有从学生个体现有水平的实际出发, 以个体的潜在水平为要求, 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的个体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其学习理论中提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较之于其他类型学生, 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统一的教学模式, 使得部分优秀的学生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出现“吃不饱”现象。而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同样的教学又会出现跟不上, 亦即“吃不消”现象。这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降低。

分层、分类教学, 正是基于学业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这一改革, 旨在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正如巴班斯基指出的, “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和教学手段, 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 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 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体的安排方案”。

三、公共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

公共基础课程, (如:数学、英语、思政等课程) 进行分层教学, 其实施方法有着共同的特点, 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分层。

针对某门课程的分层教学, 学生分层时, 主要依据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业水平基础, 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评价等因素, 打破原来的行政班级, 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进行教学, 一般分成2~3个层次, 甚至更多的层次 (如A、B层次, A、B、C层次) 。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业水平基础, 可以主要参照高考成绩, 或分层前的统考成绩, 也可以将上述两次成绩进行综合评判。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课程教学目标应有层次差别,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所在层次学生的课程学业基础, 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切实教学目标。高、中、低层次班级分别以“适当提高”、“适中”、“基本”为确定课程内容、难点、深广度的关键要求, 要让目标要求处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层区”, 亦即“跳一跳, 够得到”。同时,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同层次要有针对性区别。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关键、最富创造性的环节。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灵活和现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型、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提问、作业、辅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度等多方面作出科学安排。施教组织时, 一是要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制订和使用不同层次的授课计划和教学教案;二是应尽可能编写和使用适合本校学生培养要求的分层次校本教材;三是学科或教研室内部, 应特别注重教与学的双向反馈。

4.考核测试与评价。

分层教学的考核测试, 应体现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和教师的分层教学应用效果, 并反馈至教师, 教师以此适时适当调整各层次的教学。考核测试的内容要体现层次化, 即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教学要求进行分层命题;形式应体现多样化, 如采用笔试、口试、提问甚至作业、练习等形式;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要体现综合化的要求, 可以通过平时、期中和期末来综合考核评价。

四、公共基础课程分类教学实施

分类教学具体实施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某一专业 (或相近专业群) 就学生某门课程进行补充教学。以江苏为例, 由于“3+2”高考模式和高职院招生“文理兼招”的政策, 使得部分学生某门基础课程完全不能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如在工科类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考文科生。这部分学生物理基础缺乏。可以将之重新组织成教学班级, 通过限定选修课等形式, 开设物理课程, 来弥补这部分学生在该门课程上的先天不足, 从而更好地为他们参加随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提供支撑。又比如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 在化工、生化、环境、农林类各专业中,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同样可以将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 进行补习, 即分类教学。

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专业 (或专业群) , 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同, 因而对同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同样是普通物理课程, 在工科大类专业中, 有些专业特别强调电学部分内容的教学, 有些专业则要强调力学部分的教学。对此就需要使用不同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 实施分类教学。化学、语文等基础课程同样存在类似情况, 可以也应该实施不同的教学。

五、分层、分类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分层、分类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高效的学业发展, 同时也是确保课程教学更好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实施中, 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层次划分。

如前所述, 高职院生源复杂, 学生层次划分如何更加精确、切实, 确定科学合理的划分标准尤为重要。随着学习的推进, 如何实现不同层次间学生的动态管理, 也需要研究探索。

2.学生心理问题。

分层、分类教学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低层次学生学习自信的不足, 部分学生对学习评价标准的不满意, 都需要教师的心理疏导、鼓励和帮助。

3.教师的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 教师如何有效把握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又不失专业培养要求, 如何根据学生学习发展, 及时反馈和调整课程教学, 这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挑战。

4.学生评价。

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 由于分层分类教学后, 实际的学习要求不同, 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如何做到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和公正, 以及如何进行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都会严重影响到分层、分类教学的效果。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公共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 体现了“因材施教”理念。分层教学, 应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分层施教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实施。分类教学, 可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和培养目标予以分类。分层、分类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层次动态管理、教与学的相互反馈、学习过程性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分类教学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分层分类教学实践的探讨 篇8

高校扩招,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原有的教学模式兼顾不到学生的差异性,弊端凸现。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和教学方法陈旧,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加上应试现象依然严重,很多高校还是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来检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结果造成学生进了大学后,学习英语目的还是为了应试,他们认为只要通过了等级考试,就等于完成了大学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分层分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成功,全面提高效率;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分层分类教学充分考虑学生英语实际水平,根据不同层次起点组织学习,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 提供多种课程选择,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建立轮转机制,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习兴趣,以自主选择为主,使每位学生能找到适合他的学习课程,班级;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学习评价,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业考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二、理论依据

1.分层分类教学的背景和内容

分层分类教学起源于19 世纪末, 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子女都有同样的机会接受同等的教育,但由于学生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学习习惯,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造成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编班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各层次学生用齐头并进原则,造成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留级,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分班教学的组织形式。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有提供较好适合他的学习条件。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学生区分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内容、速度及方法更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力,符合学生实际可能性。”

2.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

“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要求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存在事实,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原理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挖掘和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保证其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的分层分类教学便是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Kashen的输入和输出理论

他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有可能正常把语言输出,如果语言输入内容远远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与他原有的水平相沟通,大脑就不能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解码,更不可能将知识储存,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造成输入无效。”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配,难易适度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层分类的实践

1.学生与教学目标的分层分类

新生入学后,根据本人实际水平或参考高考成绩,自愿自主选择各个不同层次起点进行修读,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直接按大学英语三级起点课程组织学习,实行小班制教学;面向基础好,学习英语兴趣浓,口语和听力能力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按照高起点,高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多,进度快, 强调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实施A类教学大纲。B类学生,直接按大学英语二级起点课程组织学习,面向基础较好,学习英语兴趣浓,口语和听力能力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实施B类教学大纲。C类学生,直接按大学英语一级起点系列课程组织学习,面向基础一般或者英语困难的学生,强调基础教学,实施C类教学大纲。

2.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分层分类

课程设置应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层次性,开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它的任务必须完成本校多种培养目标,即: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目标。

针对学生需求差异性较大,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的状况,科学拟定课程目标供学生选择,合理推出各类课程让学生挑选,保证他们各学所需,各尽所能。本校大学英语课程包括通用英语系列课程、专门用途英语系列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通用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基础,语言能力方面课程:包括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与某个特定专业相联系,给专业英语打基础的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有社科英语、管理英语、医学英语等;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旨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文报刊选读等。

A类学生课程:通用英语(第1 学期);通识英语(第二学期);专门用途英语(第三学期);B类学生课程:通用英语(第一学期);通用英语或通识英语(第二学期,自由选择);专门用途英语(第三学期);C类学生课程:通用英语(第一,二学期),通用英语或通识英语(第三学期,学生自由选择)。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分层分类

教学模式打破原来的自然班级和专业界线,课程安排采用模块化分层分类,在一周内安排2 个英语课程时段。授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配有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平台和自制课件。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变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A、B类学生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互动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进行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作晨报、课堂呈现、讨论总结、问题回答等;C类学生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讲解式教学相结合。”尽量做到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多种活动内容。如:提问、讨论、朗读等。

4.测试的分层分类

分层测试是分层分类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针对不同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测试试卷。为了能体现不同类别的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实行考教分离,建立针对每个不同层次学生的测试标准,组织编写试题库,采用标准化学业考试试卷。A、B类学生分别参加三级标准化学业考试和二级标准化学业考试,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考查。C类学生参加一级标准化学业考试,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

口语考查在内容上也有所不同。A、B类学生考查内容包括背诵课文、话题演讲、问题回答、自编对话、即兴演讲等;C类学生考查内容:朗读课文、话题演讲、问题回答、自编对话等。

5.教学评价的分层分类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及时获取教学反馈、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又是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评价体系。

1通用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各占50%。形成性评估有课堂表现、测试、自主学习、平时作业及口语测试等。2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形成性评估占60%和终结性评估占40%。形成性评估有课堂表现,完成任务,自主学习,读书报告,小论文写作等。

四、分层分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问题:首先,学生集体荣誉感差,师生之间关系和生生之间关系疏远,很难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分层班级英语水平各不相同, 课堂操作难易也不同, 而学用相同的教学质量评教体系,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最后,学校管理跟不上,造成了教务工作的压力和负担。

对策:建立qq群,为教学和交流提供平台。解决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每班指定1 到2 个班级负责人,帮助师生建立沟通桥梁。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课堂改变教学方法,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1改变老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持老师的教学热情。2加强学校、学院管理部门的责任心。3通过奖励机制,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结语

分层分类教学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评价体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教师也不应忽略它的不足之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善,最大程度地发挥分层分类教学的作用,达到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摘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学生和社会需求,本校02年进行了大学英语分层分类教学改革,下面本作者就改革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分层分类教学 篇9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大一的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使用计算机,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对于大学计算机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应该由原来的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转向对于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然而,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实施却面临诸多问题,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生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领域,但是,由于学生来源较广,大学之前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导致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差别较大,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了不便。目前,在高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教育课,通常采用大班教学,全校采用同一个教学模式,不同层次学生采用同一个考核标准,学生层次差异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容易造成两个极端现象,基础好的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浪费时间,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难以理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同样也对这门课失去了信心,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将产生极大的阻碍,也不适应于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如果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很难实现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在我国,绝大部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都在大一开设,大学后续几年多数专业对于计算机的教育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没有合理的加以引导,使得大学计算机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教学目标不但要符合大学教育教学的要求,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断提高、不同专业根据工作需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需不断改革,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我校学科门类众多,涵盖了理、工、文、管、经等多个学科门类,各个学科门类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和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方案

学生应该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育体制。按照“面向对象,分类分层”的思想,构建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教学与实验体系,解决了同年级中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针对性教学与实验问题。

按照“面向对象、分类分层”教学和实验的改革思路,根据行业院校的特点,结合我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将我校的学科门类划分为三个类别:理工、文管、艺术体育。根据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又在三个类别下划分出三个等级:等级一为基础知识教学,面向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大部分学生,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这部分学生为三个等级中最多的;等级二主要针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相应知识,还要进一步进行相应知识的拓展,比如编程语言的学习、数据库的学习等;等级三为已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可免修该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活动。我们根据各类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调整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创新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即“面向对象、分类分层;因材施教、教育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总体方案是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基础实行“横向分类,纵向分层”。大一学生入学时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通过分级考试并按照自愿的原则进入不同层次。

横向分类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特点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分成三大类,分别是理工、文管、艺术体育,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入学后的计算机水平测试情况,指定符合我校学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分别选用符合不同专业要求的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按类别分别组织课程考试。

纵向分层是指在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中根据学生入学计算机考试的情况进行划分等级,一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A(免修)、B、C三个等级。等级一(C等级)为基本知识教学等级,按照现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等级二(B等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之后能够进一步扩展知识面,进行更高级别的学习;等级三为A(免修)等级,新生在入学后先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通过者继续参加全国或者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进行免修,获得相应学分,并参加相应的后续课程,比如数据库的学习,开发工具的学习等,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改革实践

在一些高校中,相继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我校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于2015年进行了一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专业教学专题研讨,确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对象,分类分层”的教学理念,制定了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教学体系。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方案的总体思想,在学校、教务处和计算机系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组对各类别、各层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认真、细致、深入地调查和研讨,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类各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选拔方式、教学手段、考评方式、教学管理模式等。以下是对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具体的改革内容。

3.1 理工类教学内容

理工类学生由于将来较多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从事开发工作,因此应该对计算机的软硬件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以便为日后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的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工类的特点,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工科教学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以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和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课程组制定了理工类的普通层次和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理工类主要教学知识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的表示和处理、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多媒体、软件工程等。在各知识模块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取方面,体现了基本层次和较高层次学生的需求。较高层次是在满足基本层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拓展和加深了部分内容,以适应理工类基础较高学生的需求。

3.2 文管类教学内容

文管类学生由于将来运用计算机主要从事办公信息处理、网络应用等,所以可注重实际操作知识,少学一些抽象的理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信息的表示、计算机系统组成;微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应用;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

文管类的教学内容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主要分以下部分:

基本层次的知识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办公自动化应用基础、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应用;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该层次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的知识,在掌握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

较高等级的知识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高级Office的应用、多媒体知识和相关应用、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信息检索、简单网页制作。较高层次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扩大了教学范围和教学难度,强调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并适当结合全国等级考试大纲要求补充公共基础知识。

3.3 艺术体育类教学内容

对于艺术体育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主要是能够使用计算机,因此,教学环节中不需要抽象的理论,只需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结合案例式教学方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与WINDOWS的使用、Office的使用(包括Word、Excel和Power Point)、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应用、网页设计与Dreamweaver、动画设计与Flash、数据库基础与Access应用。

4. 结束语

为了能够更好的组织分类分层教学,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具体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进行分级教学,要能因材施教,将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机教育与教学质量。

在分级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化计算机技术教育和专业学习的结合,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分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11):141

[2]胡智鹏.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程改革[J].科技展望.2016(14):336

[3]苏莉蔚,凌振宝,孙良凤.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45-46

分层分类教学 篇10

计算机教学当前已成为独立学院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 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多从传统公办高校照搬过来, 即以行政建制的班级为单元, 统一目标, 统一要求, 统一进度, 统一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很多问题:一方面, 公办高校学生基础比独立学院学生好, 他们所采用的多理论、少实践的方案, 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 接受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学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 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与调整, 逐步减少了理论, 增加了实践的课时, 但是, 同样是独立学院的学生, 由于高校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加大, 学生成绩参差不齐。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随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调整, 如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及学习目标的差异性, 以课堂为单元, 按照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类, 同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层次性, 是当前独立学院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来看, 短时间内很难大规模地增加教育资源, 但又要提高办学质量, 树立学校品牌, 增强学生信心,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分层分类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既不需要大量增加教育资源, 又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因此, 在独立院校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1分层分类教学模式介绍

1.1涵义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是一种在集体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策略。它融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 试图在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者种构筑一座桥梁, 实现两者的互补, 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 达到培养与补差并举。

1.2理论依据

分层分类教学理论的心理学依据:由于学生个性形成的因素复杂, 学习能力必然会因人而存在着个别差异, 他们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水平必然不同, 所以, 我们对不同的学生应视具体情况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 (B.S.Bloom) 提出了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他认为, 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 而在于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条件。因此, 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掌握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 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

分层分类教学理论的教育学依据:教育学明确要求, 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 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出发力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获得最佳的发展, 体现教育公平。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构建, 正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 使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在VB教学中的实施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 为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一门“程序设计基础课”, 并以Visual Basic语言作为讲授语言。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全院大一学生分为若干层次, 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标准。

2.1学生分类

考虑到我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各不相同, 再加上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也有差别。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值对他们进行了分类。

对于经济、法学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了解计算机能帮助他们完成什么工作。因此, 要求学生掌握一些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学会一些基本的控件和对话框的设计方法。我们把这部分学生归为A类。

对于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来说, 除了掌握程序设计基本的一些概念外, 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因此, 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 过程和函数的设计等知识。我们把这部分学生归为B类。

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除了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外, 最好能够具备自行开发程序的能力, 这就需要掌握数据库等知识, 以便学生在较深层次上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我们把这部分学生归为C类。

当然, 这只是粗略的一个分类,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 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按照课程内容分班, 而不是严格按照专业分班。

2.2教学内容分层

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目标, 我们将VB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 并相应地分成了3个模块, 如图1所示。

“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VB集成开发环境的介绍;创建Windows应用程序的步骤;对象的概念、窗体和标准控件的介绍;数据类型、常/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 程序结构及编码规则;结构化程序设计三种基本结构;常用控件和通用对话框的设计。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三种基本结构的讲授和常用控件的用法, 以及对话框的设计方法。本部分总的计划课时为32课时, 上机学时安排为16课时, 上机实践主要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

“应用开发基础”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菜单的设计、多重窗体设计、鼠标和键盘操作;数组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自定义类型及其数组;过程和函数的设计。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数组的概念及操作, 让他们掌握过程和函数的编写方法, 并能利用这些解决小规模的实际问题。为了强调这部分的实践功能, 我们特意加入了基本应用实践部分, 就是结合该部分的教学内容, 设计了一个课程设计环节, 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 (如学生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 。本部分总的计划课时为28课时, 其中课程设计占8课时。另外, 本层次课程内容的安排, 基本上实现了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对接, 学生达到本层次的教学目标后, 可以直接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综合应用实践”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数据系统控件, 文件的结构及操作方法;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关系数据库基础, VB数据库访问, 记录集对象;数据库综合应用等。为了让学生具备中型项目开发的能力, 本部分增加了综合项目实践的内容, 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际项目 (以学校水电管理系统为例) 。本部分总的计划课时为36课时, 其中综合项目设计占16课时。

学生通过对“程序设计基础”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以达到A层次的目标;在达到A层次的基础上, 通过对“应用开发基础”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以达到B层次的目标;在达到B层次的基础上, 通过对“综合应用实践”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以达到C层次的目标。

2.3教学方法分层

根据不同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也分成了三个层次。A层次以“浅讲多练”为主, 减少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的讲授, 重点讲解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础和一些操作性的内容, 如控件的基本操作、界面的设计等;B层次以“精讲精练”为主, 在讲授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 重点讲授小型系统程序设计的知识, 如数组和自定义类型、过程与函数的设计等, 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所学知识实现一个小型的信息系统; C层次以“深讲多练”为主, 在讲授B层次内容的基础上, 讲解一些综合性的程序开发知识, 如从文件中读取系统所需数据、通过编程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 要求学生具备中型项目开发能力。

2.4考核与评价分层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 采取多层次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于A类学生, 着重考核其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 主要针对“程序设计基础”模块进行考核。对于B类学生, 着重考核其基本应用程序设计的能力, 主要针对“应用开发基础”模块进行考核,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小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对于C类学生, 着重考核其综合应用的能力, 主要针对“应用开发实践”模块进行考核, 要求能完成中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3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意义

(1) 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这种新的模式下, 学生在学习上有了一定的主动权, 并可以量力而行。这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层,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学生完成低层次的教学内容后, 可以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冲刺, 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综合性编程的过程中, 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较好较新的教学模式, 但是它的实施也会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1) 学校教务部门工作量较大。从学生的水平测试决定学生层次, 到最后分班和排课, 以及学生在不同层次之间迁移, 都由学校统一管理和安排, 这会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2) 不同专业的学生被打散上课, 在教学时间安排和学生管理上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从教学时间安排上来看, 学校需要在同一个时段安排上全院的公共计算机课, 这样, 各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的安排才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从学生管理上来看, 教师对学生到课情况的了解就不能像以前按行政班上课时那样, 由班导师或班长来记录, 而是按实际上课的学生名单来记录。

虽然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实施, 将会为我院的计算机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 有助于教师最优化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此模式也适合推广到独立学院的英语、高数等课程的教学中。

摘要:针对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中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采用分层分类模式进行教学的观点。描述了该模式在VB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该模式的应用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模式也可推广到独立学院的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学中。

关键词:分层分类模式,VB教学,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丹.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可行性探讨[J].湖湘论坛, 2006 (2) .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程向阳.新课程视野下的差异教学[J].教育探索, 2005 (9) .

分层分类教学 篇11

一、国内分层教学的状况

目前,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己经进入到深化阶段。从最初单一地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层到现在对学生按知识水平分层、按学习能力分层、按学习风格分层、按学习特长分层等多层次分层;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分层、练习分层、检测分层扩展到教材分层、教学内容和要求分层、教师备课上课分层;从单科分层向多科分层发展;从小组、班级分层向全年级走班分层发展。

分层教学由原来主要在基础教育中进行,逐渐扩展到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与中专学校,但大学不多。分层教学由原来在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发展,由原来大部分是在城市的学校进行扩展到农村的学校,各个地区的分层教学由原来的模仿到根据自己的校情创造性地开发适合自己的分层教学模式。

二、国内分层教学的不足

(一)指导理念的误区

现在的分层实验有一个共同的假设是:学生的差异不利于教学。分层目的就是要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供尽可能的进行统一的教学,实际上在老师的教学理念的潜意识里还是认同传统的统一的教学模式,无意中做着力图把学生差异减小的徒劳无功的努力。学生的差异是各个方面,千差万别的,分层分班制、分层走班制看似减少不少差异,实际上学生之间的差异仍然是很大的,如个性特点、爱好、兴趣、生活经验、家庭背景等等。即使成绩(多以分数呈现)差不多的同学,他们的思维的特点、品质、方式、和知识的建构特点等许多方面也是不同的。而实际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资源,本课题组提出的分层分类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不同,利用该资源,而不是消极的回避它,抹煞它。既然如此,分层之后也没有必要告诉学生各自所属的层次,老师心中有数就行,更没必要按层分班分级大张旗鼓地流动走班上课。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骄傲的情绪不能得以张扬。

(二)分层的标准仅以成绩,忽视非智力品质

多年以来人们对分层教学进行着探索,大多数分层只是按照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智能潜力;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缺乏科学量化估计,只限于老师的经验估计;只注意学生的偏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类型,忽视了学生的和谐人格的培养;明分层导致“标签”效应,使“下层”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在学习上产生抵触情绪,“上层”的学生产生自傲的情绪,暗分层又导致了操作的不便。鉴于此我们探讨在自然分班的情况下,既提高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成绩又培养其和谐的人格,探讨班内暗分层分类分组教学的模式。

学生的非智力品质较少关注。一个合格的人才不单是要有知识,健全的、和谐的人格更为重要。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快,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的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他们只是教授所担任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在本学科的能力,忽视非智力人格因素的培养,况且许多学校还没有配备心理辅导老师。

(三)简单的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

当前分层教学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班内分层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沉重负担;分层分班制实际上就是分成我们常见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其带有明显的歧视形式,弊端最甚;分层走班制给学校学生管理造成很大麻烦,而且学生流动较大,学生集体观念差,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不熟悉,交流较少。绝大多数是明分层,这就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实际上无论怎样分层学生差异仍然存在,被分到优秀层的一些学生容易滋生骄傲情绪,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在优秀层的下层,则感到压力很大;处于中层和下层的学生则产生被抛弃的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以各种方式发泄他们的不满,如逃学、顶撞老师、打架、破坏公物等等。虽然许多分层的实验都采取一些措施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分层带来的这一弊端。

三、分层分类个别化教学探讨

本实验将探讨在自然分班的基础上的班内分层分类个别化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分类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学生学科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受到关注。该模式在班内按学科成绩同时参考能力水平分层,学生的分层层次不公开,实行隐性分层,并根据具体情况可动态调整,即动态分层;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分类,可以告知每个学生其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层次和个性特点进行异质优化分组,并根据学生自愿,可自主调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人格和谐程度有所提高。

分层分类教学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虽然, 一直以来各类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 但是要有所突破我们仍需努力。

因为高职高专近多年的连续扩招, 造成多样化专业、差异化生源的现状。大学英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不是把该学科内容简单的拼凑和堆砌就可以完成的, 它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课程界限, 可以大胆地过滤、还原和重构教学内容, 并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分专业教学。

二、教学改革方案

1. 教学改革设计理念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应用为目的, 以知识为主线, 以职业为背景, 将普遍职场技能培养与其所需语言学习相融合, 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 最终实现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

2. 教学改革方案

(1) 多方调研, 根据学生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课程

根据我院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化生源的实际现状, 在向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我院各专业师生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坚持以学生喜欢和有发展前景为价值取向, 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实行分类分层分专业指导教学。

分类:根据各系学生的总体水平以及对英语的需求分为两个类别。

A类:经管系、有机系、印刷系为一个类别, 选用高职英语A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 进行较高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B类:其他系为一个类别, 选用高职英语B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 进行较低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分层:知识分层教学, 分为基础层和拓展层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基础层:学生必需的基础综合英语知识 (分为基础层A和基础层B) 。

拓展层:各专业课所需的专业英语术语 (最常用的50个词汇、术语) 、英语故事/职场英语 (参考《新职业英语》基础篇) 、影视赏析 (参考欧美经典影视作品) 等;以基础层教学为主, 拓展层教学渗透到基础层教学的全过程。

分专业:在基础层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水平、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及需求, 给不同的专业教授相关的不同专业的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等所需内容。

如图所示:

(2) 设计任务———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设计考评

(1) 设计任务, 还原真实生活场景

以多媒体等形式再现真实生活场景, 提出任务。

(2) 过滤教学内容

选择日常交际话题 (如介绍、问候等) , 一般涉外活动话题 (如迎送、安排日程与活动、安排住宿等) 以及经典美文的背诵, 经典影视台词等实用实效内容, 作为教学内容。

(3) 设计课堂, 重构教学内容

将英语知识教学内容和英语能力教学内容都融入专项活动中, 减少语法理论讲解, 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实践教学教学风格, 并且课内教学可以向课外延续, 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和活动。

(4) 考核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所学内容特点, 增加听力、口语测试, 并且分别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3) 采用“基础英语部分”教学为主, “拓展部分”教学和“活动部分”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活动、实景教学,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常用专业词汇和语言运用能力。

(4) 教学与活动、比赛相结合

在教学活动之余, 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周才艺展示、英语广播员选拔与辅导、省级口语比赛培训与选拔、英语听力测试等活动, 意在娱乐学生, 以活动促教学, 以比赛促教学。

(5) 进行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

一年必修课完成高职英语的第1、2册的教学任务, 系统教授语言基础知识, 培养语言基本技能;一年必修课的过程中或者第三学期 (周四或者周六下午等公休时间) , 开设专升本、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四级考试等选修课, 满足部分学生对英语继续提高的个性要求。

(6) 设计考评

三、教学改革实践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研究, 完成新的教学大纲 (大纲分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部分) 。

第二阶段:根据新大纲、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集体备课, 组织教师编写新授课教案。

第三阶段:按照改革方案组织教学, 学期末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和考试试卷分析, 总结教改成效, 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第四阶段:继续按照改革方案组织教学, 学年末组织学生问卷和考试试卷分析, 进一步总结教改成效, 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结题验收。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目前, 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却并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此现状, 可以根据多样化专业、差异化生源的情况进行分层分类分专业教学, 以此来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上一篇:VPN的解决方案下一篇:经济制度完善发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