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层教学

2024-09-22

内分层教学(精选9篇)

内分层教学 篇1

隐性分层教学,即由教师个人所掌控的不公布、不公开的分层教学。它既保持了显性分层教学的优势也使其弊端得到了有效的克服,更有利于学困生的向好转变与体现教育的公平。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隐性分层应如何具体实施呢?

一、学生的分层

受传统英语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因素的影响,多数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据,且多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将班内学习成绩好、学习自觉性高、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分为A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不足的学生分为C层,其余学生划分为B层。尽管在这里,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强调学生的层级划分是动态的,会根据学生下一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调整学生的层级划分,但是这样的划分仍有一定的弊端,或者说缺乏对涉及学生学习成绩诸因素的全盘考虑。

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表达, 并不完全代表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英语学习的全部。尤其表现在笔试成绩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仅代表着学生的应试能力,却不能代表学生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对所学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与水平,此为其一;其二,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支撑,而这是无法通过一两次考试来体现出来的。二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技能相比,是同等重要的。如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等,均有赖于情感因素的积极影响,但这同样无法为一两次考试所能体现,而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交流、沟通、观察等来获知。因此在学生的分层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力争做到分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教学的分层

新课标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带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对于不同的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学生来说,这种任务要求同样也需要一个符合实际学情的分层,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以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2 Looking Different的教学为例,仅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出发,其对C层级学生的教学要求主要应是掌握have、small、nose、favorite、come from、black、blue等93个单词和词组的拼写,并了解其重音,以及掌握语法知识have/has的用法;而对B层级学生则应在C层级要求基础上增加掌握与上述单词相关之辅音因素/Ρ/、/Ь/等的发音,掌握部分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理解does、blond、snowman等10余单词的确切含义,并掌握相关语法知识,如形容词small、big、short、long、round等及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的用法;而对学习水平与能力最高的A层级学生来说,则应在B层级要求基础上增加如能识别并正确使用不同的语调、学习含有what和whose的特殊疑问句、继续学习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变化等。

授课的分层主要是指授课过程中的合作分层,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二是不同层级学生间学习上的合作,尤指A层学生对B层学生以及AB层级的学生对C层学生的帮助,即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之间的“生教生”的积极同伴影响。授课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每一名学生都在听讲,但其真实的指向对象与对学生的要求却是明确的。即对A层学生,应着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B层学生,应重视双基教学,注重教材知识,并着重于精讲精练基础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而对C层学生, 则应降低要求,放低起点,强调与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以教师的浅讲多练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语言知识。但显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无法完全将此类针对性教学行为完全分开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教互学,实现上一层级学生对下一层级学生的讲解性帮助。当然,这需要教师教学中的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并实现组内互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帮助他人的乐趣获得,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教师工作量。

三、评价的分层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合理而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意愿。尽管由于受最终的终结性评价、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多倾向于以考试分数这一单一标准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做出评价,但与分层教学相适应,教师仍要努力使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呈现一定的层级化,只要该层级学生达到了改层级教学的要求与目标,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表扬,以使各层级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 并为自信心建设固基。即便学生没有能够达到该层级教学的要求,教师也应在了解真实的学情的基础上,保护其学习自尊心和积极性并提供试适当的帮助。同时,教师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习惯等,这是对学生的未来英语学习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的因素。

总之,正确认识分层的确切内涵,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班内隐形分层教学的优势,力避其弊端,真正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需要并未其未来的学习奠基。而这也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与精髓之所在。

内分层教学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班级内分层教学;实践探析

分层教学,是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须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差异来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施予教育并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学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扬长避短。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都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设计出一致的目标,包括作业要求、知识授予、成绩测评等方面,追求全体的进步,缺乏因材施教。这样的传统模式有弊端,比如使成绩优秀的学生滋生自满的心理,使成绩差的学生滋生自卑的心理。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加剧两极化趋势。会使优等生得不到更好发展,使学困生跟不上整体步伐。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它有以下意义:第一,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满足教学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每个个体的发展规律,考虑个体的特殊性;第二,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还能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顺利施行。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的学生,它要实现的发展目标是全面的,强调学生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本基础上获取足够发展。分层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个人合理发展,还能通过鼓励个人来实现整体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能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班级内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步骤和分析

1.根据情况进行层次划分

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调查,比如,与个别学生交谈、家长座谈会、向各科老师做调查等,并根据情况来划分层次。依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向整体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让他们自主定层;第二,某些尚不能合理定位的学生应当考虑他的其他因素,比如当前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再进行深入交谈,并私下调整;第三,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告知,让他们明确自己所处层次及奋斗目标。

2.分析教材以达到分层要求

根据班级各层次水平学生的实况,对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都要分层。比如教学目标方面,最低层次的学生只需要懂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中层的学生要在懂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最高层次的学生不仅要达到中层学生的要求,还要有创新意识、数学素质的培养。

3.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在具体的课堂中每提出一个数学问题,都要先让最低层次的学生回答,而较难解决的问题则留给最高层次的学生。这不仅能使每人都获取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能把知识点的巩固落实。每个学生也能够从听取他人的解答当中获取有启示作用的信息,拉近自己与较优秀学生的差距。

4.针对个人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针对最低层次的学生布置基础性的作业,而中层学生和最高层次的学生则布置一定的提高作业。最低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后会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后两种学生不应只满足于对基本题的完成,而应再完成有拓展性的题目,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作业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相互抄作业,也能对各层次学生有相应的激励。

分层教学能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水平,还能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顺利施行。关于初中数学班级内分层教学,应当要注重从实际情况入手,从分层要求、课堂提问以及作业等方面进行科学分层,发挥分层教学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教学班内分层教学探讨 篇3

班内分层物理教学就是根据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在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的物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状况等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物理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他们不同的目标定位,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班内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分层, 而是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 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水平。分层物理教学并不是从整体上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而是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 对学生进行交叉分层, 针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有机的分层, 可以做到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制定与实施,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班内分层物理教学的层次分析

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层次性是要根据教学不同的分层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总体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目标。总体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具体教学目标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 通过分层教学具体的引用到物理教学当中, 从而适应不同的学生。不能将高的目标应用到低能力学生的身上, 这样容易引起他们得自卑心理, 也不能将低的目标应用到高水平的身上, 这样容易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能协助完成电路的连接, 基本完成实验操作,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从测量数据中知道两变量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对于能力更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要在掌握前两项的基础上会进行测量电路的设计、规范进行实验操作、能从实验中归纳出正比与反比的变化关系。

2. 巩固练习与课外活动的层次性。

在巩固联系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同时可以提出有些比较有弹性的措施,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说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在练习上注重数量, 通过数量来提高质量。对于中等学生要通过启发, 来使向高的阶段迈进。归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要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要通过对他们进行引导来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3. 教学考核的层次性。

教学考核应突出评价的积极性与诊断性。教学考核不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定性, 而是一种激励和诊断。通过教学考核应该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更应该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指出学生学习上的不足。教学考核不是消极的否定, 而是积极的鼓励。通过教学考核有层次性的积极诊断, 可以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同时在教学考核中应该充分物理教学的特点, 丰富教学考核的内容和形式, 不能单纯通过一张试卷考试的方式, 还应通过小实验、小发明乃至小游戏来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班内分层教学的策略

1. 低层学生教学策略。

低层学生往往在基础知识比较欠缺, 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 从基础上来提高他们的物理理论知识, 强化对他们的约束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一样可以学好物理知识, 做好各种实验。对于低层次的学生, 一般采取的做法是低起点的培养, 小容量的巩固, 各种过渡阶段的弥补, 通过不断的重复来达到教学的目标。

2. 中层学生教学策略。

中层学生一般都有比较灵活的头脑, 但是缺乏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应该通过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对于中层学生我们要在其能够掌握分析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去培养他们学习更深层次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物理教学中采取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般程序是:实验探究式:问题情景—提出猜想或假设—选择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归纳结论—巩固应用。对于中层来说, 我们可以让其体验到成功与自豪之后, 再去激励他们积极交流和学习的态度。

3. 高层学生教学策略。

高层学生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也喜欢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物理实验。高层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 而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向更为宽阔的物理知识海洋中迈进。要通过积极的课堂教学, 来使高层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更为深刻的兴趣, 要通过雄厚的物理知识掌握, 激发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分层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及时的进行调整和变化。分层教学是富有弹性的教学,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总之, 班内分层会极大的提高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形成互相激发与促进的局面, 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物理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极力的推广分层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

参考文献

[1]宋宝亮.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

中小学英语班内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篇4

1、现状分析

由于我校处于初创期,生源的范围也较广,而学生原来所在的各所学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同,另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条件、方法、习惯、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造成了我校各年级新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班与班之间、同一个班内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差异限制了学生的整体持续发展,同时也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大大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如继续按正常分班模式,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吃”得好、“吃”得饱,从而导致优等生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困难学生也得不到很好提高。因此,这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大面积提高初中英语成绩,我们决定在我校开展 “中小学英语班内分层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全体英语老师的不懈努力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和实践在班级内实行分层教学,促进英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善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老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的课堂上,学业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个人积极发言,小组激烈讨论,争先表现自己……给学生营造一个解放自我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设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帮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认知水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业水平中等和落后的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分层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应有的关注,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 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所有学生均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英语,人尽其材。这是因为分层教学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通过分层设置问题,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他们在课堂内既能开动脑筋思考,又杜绝了抄袭作业,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分层教学采用层次角色转换,促使优等学生戒骄戒躁,不断奋发向上。对时常被老师“忽略”的中等生,经常运用“赏识法”,鼓励他们选择“高一级作业或高一级要求”,一旦达到目标,及时加以表扬,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提出较低标准要求,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成绩。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克服学习困难奠定基础。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分层,即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层次划分,定时进行层次角色转换。这既极大地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荣誉感,又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愉快地学习。层次角色转换这种激励模式对中、下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能推动他们奋发学习。

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索网络资料,我们发现:长期来,基础教育的各类学校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层次不齐的问题,给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大多数学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分班教学,人为地在学生中分“快慢班”。简单的 “ 快慢班 ”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名曰因材施教,实则以放弃差生作代价来培养优生,造成教育的某种不公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一些学校的分层教学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方式,“分层走班”是实行得较多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分层教学不但形式新颖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分层走班”需要打散原有的班级,对于一般水平学校的学生,由于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走班带来的诸多问题,对原来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冲击,教学效果也打了较大的折扣。总的来说,分层教学的研究是很受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青睐的,但班内的分层,特别是普通学校的班内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还有深入开展的必要。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基本思想是立足我校的校情学情,探求中小英语教学各环节在班内分层实施的效果和方法。实施班内分层教学(不分班),既消除了教师主观因素造成的客观事实上的不平衡,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三、核心概念及界定

《中小学英语班内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班内”分层教学,即在现有班级不作分散调整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另外,我们研究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是指的常态下的普通学校的情况,其生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学生成绩不是很好,特别是入学成绩有差异,和那些所谓名校的“一刀切”的生源大不相同。

分层“教学研究”,包括了教学的常规环节,而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中小学英语班内分层教学的操作策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分层内容与实施方法

分层内容

(1)学生水平分层与教学要求分层

针对学生成绩差异、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本身存在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实行弹性分层目标。A层:认真落实和完成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的全部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继续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B层: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2)教学讲授分层与教学方法分层

课堂教学在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作出分层处理,A层相对高些,B层相对起点低些,精心设计因人而宜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启发、引导、点拨方式,诱发每一个学生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尽量多做口、笔头练习。对B层学生主要完成课后的习题,并鼓励他们熟读课文,对话,多记单词,多听课文录音带,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3)课后练习与家庭作业分层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计练习,分层布置作业。A层学生的课后作业,要求他们在课后做出超出课本知识外的预习和复习,要求他们有较好的自学能力,能自学除教科书以外的英语教材,B层学生的作业及课后练习,主要以教材为主,进行抄写、朗读、背诵、鼓励他们课外多听教材录音带,多看简易的英语读物。

(4)分层辅导与分层测试

对A层学生的课外辅导以拓展为主,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增大力度辅导,及时反馈、及时纠错,考试时,A层学生要求达到优秀水平,B层学生只要求达到基本合格,不合格的学生要求控制在10%以下,优良率达到40%以上。

(5)教学评价分层

内分层教学 篇5

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 由于缺乏科学的分层标准, 难以确定和实施分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对分层教学效果没有系统的考核和评价方法等一系列因素, 分层教学存在诸多困境。

(1) 学生分层标准

学生如何分层, 可以说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分层是基础, 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它分层环节是在学生分层基础之上才产生的。因此, 学生分层标准是否客观、科学, 直接影响着分层教学的其他环节, 也影响着整个分层教学的效果。缺乏一个科学客观的学生分层标准就成了当前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一个难题。

(2) 分层教学目标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 对分层教学目标的认识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对于分层教学实践中某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 尽可能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 如加快其学习进度、加大学习难度, 使其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让一些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为滞后的学生能有效地学习, 体验成功的愉悦, 从而激发其学科兴趣, 增强信心。

(3) 分层教学内容

目前, 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同内容、异进度或要求;二是异内容、异进度、异要求。

(4) 分层教学的评价

班内分层教学实践中,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的落实和执行都是分层教学中一个的难题。

2 思考和对策

综观以上班内分层教学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结合平时的观察、反思和教学实践, 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提高高中英语班内分层教学的实效。

(1) 尊重学生, 隐形分层和动态分层相结合

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中, 被划入较低层次的学生在自尊上是非常容易受影响的, 他们的自我定位可能因此而降低, 从而更加消极地对待英语学习。因此,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要让学生察觉有明显分层。分层结构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档”为前提的。隐性分层教学中, 学生分层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 不作硬性规定, 也不提倡按照学生的成绩对学生作显性分层编组 (沈益民, 2009) 。具体做法是教师采用“隐形尺度法”, 在课堂教学时, 在心里将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 分层结果只有教师自己心中有数, 不向班级公布, 仅作为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潜在依据。

(2) 教师学科教学的科学分层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选择不同的施教方案。兼顾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以及兴趣特长相结合的原则。

1) 训练分层

从易到难布置不同的训练活动。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 培养自学能力;注重补基础, 学法指导, 如背诵课文重点段落或句子, 能使用所学过的单词和短语;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 如熟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过单词关、知识点关即可。

2) 分层

从难到易也可以布置不同的活动内容。如延伸性任务, 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 作延伸性的拓展;概括性任务,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基础性任务, 即让学生解决比较简单的任务, 体验成功感, 以此来维持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3) 分层

对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分层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教育性和有效性。发展性是指这种评价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 而且其中的问题难度会逐渐增加, 直到所有的学生完全掌握为止;教育性是让所有学生看到自己学好英语的潜力, 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难度问题的得分值有所不同;有效性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只要参与就可得分 (韩秀芹、王志新, 2008) ;总结性评价的分层体现在不同难度测试题所占比例上, 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4) 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学校要配备一个公正、权威、具有足够评价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评价管理机构, 及时发现、分析问题, 并予以解决, 保障分层教学有效持久的开展。根据分层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评价方案的指标和权重, 克服僵化、一成不变的评价方式, 使其对教学工作发挥持续的积极作用。另外, 在进行学生和教师评价时要把宣传工作做到位, 使学生明确评价的意义和责任, 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关系和不正常心态的干扰。

3 结语

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高中英语班内分层教学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 这种分层教学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面向全体, 关注个体差异, 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有利于挖掘各层次学生的潜能, 更能着眼于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的评价, 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平台, 使他们进入一个良性心理循环过程。因而,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积极创造条件, 不断探索这种有效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韩秀芹, 王志新.班级内英语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J].甘肃科技, 2008 (7) :175-17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内分层教学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教学,必要性,实施效果

众所周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还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分层检测教学。通过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训练,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解难度不同的思想品德题,成为真正能动的学习主体,达到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

一、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的含义

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是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方向,针对学生现有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等差异,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而分层次制订出不同的课堂内检测习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检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教学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性。

二、实施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会出现很明显的两极分化,他们不仅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上有差异,知识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那么,如何对各层次的学生开展同步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遇和可能性,也适应了中考“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的理念,适应了高中学校分层选拔的需要。

三、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学生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因素,可按2.5∶5∶2.5的比例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各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互助小组。

(二)备课分层设计检测三个不同层次训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检测训练题。如确定哪些题目是所有学生都应掌握的,哪些题目是优等生应掌握的,哪些题目是学困生应掌握的。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检测”内容,探索“检测”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易学又易错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二是活用教材,重视教材。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注重基础性、变式性、探究性、实践性,注意循序渐进,同时注意收集趣题。

三是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当节课的难易度,围绕本节课的主干知识,适量、适度地命题。

四是为了使课内检测变得更有趣,布置各学习小组合作命题,让学生也过一把当“考官”的瘾。

通过以上四种途径设计“检测训练题”,确保在实际的课堂内检测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课堂内分层检测

一节课45分钟,保持授课30分钟,检测授课效果15分钟。课堂内测试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类似测验的形式当堂独立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检查学生对新知掌握的真实情况。学生在训练当中,教师要巡视,可以鼓励、提醒学生有生疏之处可参考黑板上的板书,尽量不要抄袭别人,避免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掩盖起来。同时检测训练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是基础题,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从中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思路。选做题主要是难度较大的题,由学生有选择地去完成。检测时间到,就全收全改,学生互批,教师面批。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及时、真实、主动、耐心”,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上课认真听讲,才能掌握当天的课堂知识,之后的课堂测试才不会出问题。所以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检测乐此不疲。

(二)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

每次做完测试,学生立即会得到自己的成绩,找到存在的问题。这样他们可以立即纠错,不把问题带回家。

(三)限时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做作业速度太慢,经常做到很晚。而在教学课堂中,长期的15分钟测试训练了学生的解题速度,有利于培养他们快速进入紧张而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状态。

内分层教学 篇7

单位:上海大学

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

邮编:200072

内分层教学 篇8

分层流体间的运动主要涉及两种典型的界面不稳定现象:一个是流体间由于密度差和惯性力引起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RTI[1]);另一个是流体的运动速度不同产生相互剪切作用导致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KHI).根据封闭容器内旋转流体力学理论,旋转容器内液体流动分为3个阶段:一是液体随着容器开始旋转的旋转加速期(spin-up[2]),二是液体达到稳态旋转的刚性旋转阶段,三是液体随着容器停止旋转的转速下降期(spindown[3]).Wedemeyer[4]在求解起旋过程的解析解时将流场分为边界层流和中心层流,得出了流场中各点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但是对于旋转流场两种流体组成的分层流体[5]混合问题,即涉及到非定常的旋转流体流动,又涉及分层流体间的界面不稳定现象,究竟什么机制影响分层流体之间的混合,前人没有研究过.

本文针对圆筒容器内分层流体的旋转混合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设计界面混合实验,通过对互溶与不互溶情况下的界面发展过程进行混合机理研究,得出了在旋转条件下对混合影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将会对提高分层液体混合效果、改进混合机构设计起到促进作用.

1 数学模型

对于具有两种液体的分层流体[6],考虑充有上下两层液体的绕对称轴旋转的圆柱型容器(如图1,半径为R,高度为h).容器绕着对称轴以ω的角速度进行均速转动,开始时容器内流体静止,随着圆柱转动而起旋.在此过程中忽略液体的加速转动期,近似认为边界层流为准稳态流动.加入微观下的控制方程,可以得到混合物的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

其中,ρ为液体密度,u为液体速度,v为液体黏度,P为压力,SF为奇异曲面张力,对于互溶液体,考虑到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等细观效应,则需要加上Cahn-Hilliard (CH)方程[7].Cs是第S种组分的体积分数(s=1,2),满足组分方程守恒方程

对于不互溶液体,连续性方程为:▽·u=0,假设液体间的界面为Sf,则在界面处始终有动力学边界条件

其中,σ为液体间的表面张力,k为界面的中曲率矢量,nf为界面曲率的主法相矢量,p1,p2为界面两侧的压力,S为流场的应变率张量.假设界面方程为η,则运动学边界条件为:ηt+(u·▽)η=0,u=(u,v,w),固壁边界条件:Z=h/2时,w=0,u=w.r,u=0;z=0时,w(0,r)=0,u(0,r)=0;r=R时,根据无滑移边界条件,w=0,u=0,v=w·R.

2 旋转实验

基于上述理论,设计分层流体在旋转条件下的实验.互溶实验采用水和乙二醇,并加入罗丹明进行标识(罗丹明能够吸收532nm激光而激发波长约为570nm的荧光);不互溶实验采用水与液体石蜡.

2.1 互溶液体实验

采用PLIF (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技术[8,9]对液体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圆柱有机玻璃容器的半径为r=4±0.1 cm,高度为h=40±0.1cm,使用离析度对PLIF图像进行分析.离析度(intensity of segregation,IOS)用来描述两物质之间的混合程度,定义为,I'=I—I1,式中IOS为一定空间尺度下的混合物两组分间的离析度,I为所拍摄液体的光强,I1为标定光强,I'为混合物中某微元A的浓度偏离标定光强的程度,I'[2]为I'的标准偏差[10].本文将I1定义为初始状态下的最大光强,最终达到完全混合后的光强应为I1/2,离析度IOS为0.25,且在混合过程中当IOS大于0.25或者小于0.25时,可以表征某离散点上是液体A比较多还是液体B比较多.

实验中将容器设计成上下分层的形状,并在中间加入凹槽便于放置分离液体的弹性橡胶薄膜.采用的转速为480r/min,开始转动的同时利用锥状物将薄膜扎破实现混合.

图3为起旋过程中容器下层液体界面混合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将平面激光通过圆柱容器的中心轴线处,并在图中的白线位置测试光强,由于在0s及0.5s时在该位置还没有发生混合,因此只给出0.833s,1.5s,3.5s和7.8;33s的离析度分布.在混合图中可以看出,容器开始旋转后0.5 s左右液体间的界面形成了一个开口向下的凹面,即表现为两个抛物面的形式,在之后的1s内,抛物面深度迅速增加,在此过程中,界面始终比较清晰,说明并没有发生大量的混合.而在3 s之后,两个抛物面逐渐汇聚,并且抛物面的界面开始模糊,发出的荧光也有所减弱,说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合现象.在对应的离析度分布图中,容器的壁面处离析度最大,在抛物面上的值最小.如在0.833s时刻的离析度分布图中的离析度为0的位置(即图中的波谷位置),表示该位置处的光强达到了标定光强,也即是上层罗丹明水溶液的光强,此时在该位置没有发生任何混合.从其他各个时刻的离析度分布图也可以看出,直到两个抛物面汇聚后也始终存在离析度为0的位置,表明该位置上都是水,同时在容器壁面处离析度都达到了最大值,表明壁面处都是乙二醇.达到刚性旋转后,液体间的界面形状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刚性旋转时期的稳定转动对混合的作用较小.

由于乙二醇的黏度比水大,在开始旋转后乙二醇的周向速度始终大于水的周向速度,这个周向速度差在达到刚性旋转的过程中逐渐减小.根据圆柱形容器旋转条件下的速度特点以及无滑移边界条件,周向速度差在壁面处与中心轴线处是不存在的,因此周向速度差的最大值在空间位置上应在半径小于R的同轴圆柱上根据KHI理论[10],速度差将会产生界面的不稳定,因此上层液体进入下层液体的过程中在两侧分别形成一个子抛物面,在达到刚性旋转的过程中两个子抛物面汇聚到一起.实际上形成抛物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容器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对液体的作用,一个是旋转过程中不同液体内部的周向速度差产生的KHI.

在降旋过程中,将罗丹明加入到水中进行液体混合实验.

图4为降旋过程中容器下层液体混合情况.从0s时的混合效果图可以看出,降旋发生之前为刚性旋转过程,界面为抛物面.停止单轴转台的旋转进入降旋过程,抛物面边界发生迅速的抖动并破碎,且从2.833s及5.5s时刻的混合图可以看出上层液体迅速沿着壁面下降,并向容器中心的下层液体冲击,产生了大量的界面不稳定效应.从离析度分布图也可以看出,0s时与前文起旋实验中的分布相同,而进入降旋过程后,在2s,2.166s和2.833s时刻离析度分布发生了不规则的震荡,在20.5s左右离析度逐渐趋近于0.25,说明降旋能够使得圆柱形容器中的两种液体完全混合,降旋过程中的混合源于两种因素:一是降旋初始的界面破碎,二是降旋中后期的液体冲击.

2.2 不互溶液体实验

为了探究机理,并更好地观测界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不互溶液体的实验,工作流体采用水和液体石蜡,转速为480r/min.

图5表明,不互溶液体之间有清晰的界面,且重流体在起旋过程中被Ekman抽吸作用从边界层抽吸至容器中部,直至两种液体周向速度差引起了沿着轴向的KHI,导致液面破碎,甩向圆柱的侧壁面,重流体与轻流体之间的界面也成为一个抛物面,此时起旋过程结束,进入刚性旋转阶段.与互溶情况下的实验相比,达到刚性旋转后液体间的界面都会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面,但在起旋阶段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互溶情况下会先形成两个子抛物面,而不互溶的情况则先形成开口向下的抛物面.虽然这两种起旋过程中的现象都是由KHI引起的,都会使界面向周向速度较大的方向发展,但是互溶情况下该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而在不互溶情况下该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因此宏观上即表现为Ekman抽吸的效果.

事实上,虽然液体石蜡的密度较小,但是有较高的黏性,达到刚性旋转需要的起旋时间比黏度较小的水达到刚性旋转需要的时间短.因此在起旋阶段,液体界面边界两侧的流体存在一定的周向速度差(液体石蜡大于水),从而产生KHI.而在降旋过程中产生的KHI总是使周向速度大的液体有进入周向速度小的流体的趋势.

旋转实验表明,不同黏度和密度的分布对降旋有着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着混合效果.当下层重流体的黏度较大时(黏度与密度梯度同向),上层流体沿着壁面下降,对下层流体产生冲击;当上层轻流体的黏度较大时(黏度与密度梯度反向).下层流体沿着壁面上升,对上层流体产生冲击.

3 实验现象的数值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使用Ansys/Fluent软件计算了液体的旋转过程,容器半径为4cm,高度为40cm,转速为480r/min,网格数约为10[6].不互溶液体采用VOF (volumn of fluid)多相流模型,上层液体为液体石蜡,下层液体为水,此时界面处的密度梯度方向与黏度梯度方向相反.为了与真实的实验情况进行对比,在容器上方加入少量空气.图6为旋转过程中的液体界面发展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8s时下层液体的抽吸高度达到极值,在达到刚性旋转的过程中界面发生扭曲进而破碎,11.2s时进入降旋过程,下层液体开始沿着壁面上升形成对上层液体的冲击.互溶液体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上层液体为水,下层液体为乙二醇,此时密度梯度与黏度梯度一致.图7为混合过程示意图,从结果可以看出,在起旋过程中不会发生促进液体混合的界面不稳定,混合单纯依靠液体间的界面扩散,较为缓慢.4.1s时进入降旋过程,界面发生扭曲变形,进而加速了液体混合.

图8为上下两层液体的速度变化曲线图,当上层液体的黏度较大时(图8(a)),对应于不互溶液体旋转实验,轻流体加速比重流体快,在起旋过程中轻流体对重流体具有抽吸效应,而降旋过程中由于重流体减速较慢,从而对轻流体进行冲击.当下层液体的黏度较大时(图8(b)),对应于互溶液体起旋过程实验情况,重流体加速较快,起旋过程中不会形成抽吸效应;而在降旋过程中,轻流体速度比重流体大,从而冲击重流体,形成不稳定现象.这个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旋转圆筒内分层液体的混合机理.

4结论

本文工作得出如下结论:

(1)分层液体在起旋过程中,液体间会发生由KHI引起的界面不稳定.而达到刚性旋转后界面基本不发生变化,混合主要依靠界面处的扩散效应,速度较为缓慢;

(2)液体间的密度梯度方向和黏度梯度方向决定了起旋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当二者同向时,起旋过程不会发生剧烈混合(依靠扩散效应的缓慢混合),当二者反向时,凸起结构的破碎所引起的界面不稳定促进混合的发生.

(3)降旋过程中,当密度梯度与黏度梯度同向时,上层流体沿着壁面下降冲击下层流体,反相时,下层流体沿着壁面上升冲击上层流体.两种情况能够促使液体界面之间产生不稳定,成为可以利用的界面破碎效应,促进液体的混合.

参考文献

[1]秦承森,王裴,张凤国.可压缩流体的Rayleigh-Taylor和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力学学报,2004,36(6):655-663

[2] Flor J,Bush J,Ungarish M.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pin up from rest of a stratified fluid.Geophysical&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2006,98(4):277-296

[3] Liu YZ,Koyama HS,Chen HP.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vortex breakdown in spin-up and spin-down processes via PIV.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03,15(2):58-63

[4] Wedemeyer EH.The unsteady flow with in a spinning cylinder.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64,20(3):383-399

[5] Kim KS,Hyun JM.Spin-up of a stratified fluid in a cylinder rotating with a finite acceleration.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2008,3:161-171

[6] Foster M,Munro R.Spin-up of a stratified fluid in a square cylinder with a sloping bottom.Meeting of the Aps Division of Fluid Dynamics,Baltimore,Maryland,2011

[7] Brackbill JU,Kothe DB,Zemach C.A coutinuum method for modeling surface tension.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992,100:335-354

[8]邱翔,黄永祥,周全等.分层湍流实验平台及在创新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力学与实践,2015,37(1):133-138

[9]骆培成,赵素青,项国兆等.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及其在液体混合与混合反应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化工进展,2012,31(4):742-748

浅析新课标下班内分层的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职数学 因材施教 理论与实践

目前,高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给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用统一教材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结果,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非常必要。

一、分层教育的理论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心理学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是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经验的清晰度和学习动机,在新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教师对不同认真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最终好、中、差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认知特点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并选出各层次的组长。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学生适时调换到适合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课堂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一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包括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据此可以把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组、B组、C组。教学目标分层符合学生的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C层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教学内容要更为集中和单一,更贴近课本,教学容量相对小一些,难度较小。B层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追求大容量,注重课内向课外延展,突出学生学习的时效性。A层学生基础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采用精点精练的方式,教学内容不求多而求精,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发其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面向B类、兼顾C类的原则,以达到班级均衡发展、整体提高的目的。

3.课堂教学过程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在安排课时的时候,教师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深、难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讲,在课后再给A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保证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

4.课后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不仅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在测试和考核中有所反映,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完整性,否则就会造成教与考的脱节,导致学生积极性遭到挫伤。

评价分层还应注意:对低层次学生以表扬为主,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对高层次学生可以采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评价分层重在指出学生学习上的成就与问题,而不宜以排名次为手段。

三、分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是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少部分生源能力较差,课堂听不懂,目标期望值低。二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对分层教学有畏难情绪,课堂安排不当,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大环境对教师的评价方法没有改变,只一味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分层教学实验难以推进。三是分层教学很难真正兼顾两头、促中间,在教学方法上还需不断研究。此外,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邓国光.学校分层次教学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2]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上一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下一篇:激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