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分层式教学

2024-05-19

差异分层式教学(共12篇)

差异分层式教学 篇1

新课程指出, 在今日的课堂里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亦不例外, 不过学生并非整齐划一,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 情感和行为需要也是多元化的。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是满足于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 为此,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 本文探讨了一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差异分层式教学方法, 肯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 分层要求, 分层设置教学情境, 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其可能发展的区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本文就该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具体教学措施浅谈几点看法。

一、差异分层式教学的内涵

笔者结合国内外对差异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 认为差异分层式教学有如下几层含义:

第一, 在教学中正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 这个差异既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 也包括学生自己内在的差异 (例如偏科) 。这些差异从宏观上看, 主要是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学习方法等等方面所处的层次有所不一样, 认知基础有先后, 当然差异并非使得学生完全独立, 差异分层式教学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学生的共性部分还是占多数的, 我们的教学应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展开, 但是必须尊重个体差异, 这是展开差异分层式教学的前提。

第二, 在差异分层式教学过程中, 既然学生的行为需要和基础存在着差异, 针对不同的学生, 对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的要求也应当有所不同, 实现教与学两个系统的统一, “教”的行为和要求应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学”。

第三, 差异分层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监控学生的探究行为及评价探究结果的作用。通过监控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实施的了解并对应着问题改善教学的策略, 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 所以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匹配, 差异分层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促进学生与学习进程相匹配,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差异分层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1. 基于生本教学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差异分层式教学也是如此, 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本教学, 强调教学设计与学生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并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的时候, 差异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2. 主动关注学生的差异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成功的差异分层式教学其典型的特点是教师从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在课前主动地设计出适合多层次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活动, 适应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广泛性, 打破传统的同一种规格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开放性, 主动地、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

3. 注重学习内容的质量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很多老师也尝试着进行分层教学, 但是传统的做法容易步入误区, 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用学习任务的多少控制对学生差异性的要求。实际上, 这样的区分缺乏成效, 学生差异性的存在是由学习滞后导致的,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如果一味地减少学习内容, 只会增加差异。差异分层式教学是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内容的布置,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学习的起点要适当低一些, 内容简单一些, 但是台阶要多一些, 密一些。

三、实践过程中的对策分析

1. 教师的指令必须清晰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指令对教学是强有力的指引, 是上课高效的保障。笔者认为, 在课堂上, 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必须简单、简短、清晰, 教师在发出具体的指令之前, 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能够集中到教师这边来, 从而提高指令传达的有效性。

2.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动态监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但不能采用放羊式管理,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采用课堂巡视的形式多在学生间走动走动, 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及时地予以帮助或指引, 从差异分层的思想出发, 教师应先关注困难的学生, 通过讲解和指导帮助其从一开始就能走上正轨, 动态监控的目的在于, 通过监控和帮助学生, 确保每个人都能顺利完成这个学习活动, 哪怕课上没能完成, 可以延伸到课外。

3. 培养学生骨干

从差异性出发, 学生中就势必存在学优生, 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调动学生的骨干作用,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这是差异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细节之一。弹性分组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多元的合作学习平台, 而每一小组的教学管理又需要有学生骨干来组织, 借助于骨干的作用发挥, 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成熟度和效果。

差异分层式教学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当前的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部分已提前学习了小学数学的前半部分内容;但有部分仍然停留在原来知识水平,从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做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在“困进”的怪圈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忽视价值观的形成,即便是数学成绩很好的“优生”,也不过是“家长叫我学好”“老师要我学好”使然,毋庸置疑,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的不利。那么,课堂教学是不是就钻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了呢?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仍将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2、有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所谓全体发展,就是全班每一个学生个体均能在原有的不同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最好的提高和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我们收集到从孔子、孟子、《学记》、王阳明等历代教育家对分层教学的论述。现在国内一些兄弟学校对同类内容的研究。从国际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中明显可以看出“分层教学”是各国数学教学改革普遍关心的话题。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按照5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8 个水平。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级对学生的要求。体现了既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结构的特点。

提倡选择性学习构成了日本新学习指导纲要的一大特色。数学课程要安排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活动,学生的选择学习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有利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也使数学课程更具有弹性。我们将上述研究成果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通过课题研究,尝试获得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前测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C、B、A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学目标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的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即下限。(2)标准、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3)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即上限。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1)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对A组学生“教”重于“学”,即以教师“教”为主,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取知识,再适当加以指导,指导时采用领着走,扶着走的方法。B组学生学“教”与“学”大致平衡,教师对学生的学处于“半扶半放”状态,在学生探索学习的关键处点拨,在难点处指导,降低思维坡度。丙层次同学“学”重于“教”,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主,多进行学法指导,指导时引着走、放开走。C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尝试,学会知识。

对所要掌握的内容,每个学生需要的时间和达到的程度都有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类指导,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没有人“包场”,也没有“看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提问分层。一堂课实际上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联结成的,这里有教师提问,也有学生提问,然后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提问不仅要面向全体,同时又要承认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一般来说,学困生的逻辑思维比其他学生慢一些,因此,回答问题的机会往往被反应快的学生捷足先登,他们就失去发言的机会,也就失去获得成功和得到鼓励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上应设易、中、难不同层次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互相启发,互相纠错,互相补充。

4、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必须完成基本题,并能拓展至提高题,B组学生完成中等题并争取完成提高题,C组学生直接完成提高题。虽然B、C两组学生没有做基本题,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解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等、提高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C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C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预期研究目标

1、将学生准确分层,并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再观察和再评价,适当调整各层次学生,力求做到分层最科学、最时效。

2、提出一种切实可行适应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方案,而并非针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进行举例式教学设计分层的讲述。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我校低段全体学生。

(二)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

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2“最近发展区”原理。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2月-3月)

以调查性研究为主,重点收集资料、查阅信息、学习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论,为研究的实施做准备。

2、实施阶段(2008年3月-12月)

以行动研究为主,边实践边研究。从不同班级实际出发,课题组成员各自制定每个小阶段的实施计划,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并适时做研究调整。

3、总结阶段(2009年2月-3月)

承认学生差异 探究“分层教学” 篇3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依据

实施分层教学是高中政治学科的要求。由于高中政治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它注重思想性与知识性的整合,是一门集育人和教书于一体的特殊学科;而各种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运用上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对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选择性”原则,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同一基础的前提下,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标准内容,这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另外,高中政治课对文、理科学生在考核要求上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对文科学生来说,它不仅要求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具有跨越知识本身去对结果做出推论,扩展相关知识的能力;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在能力的要求上只局限于低层次的水平上,这是实施分层教学在考核标准上的依据。因此,为适应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实施分层教学是其必然选择。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是事物具有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接受教育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在认知水平和学习动机、兴趣、基础、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二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各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是分层教学符合教育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要选择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实践和精力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的教学辅导材料,让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获得成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其一,学生分层。确定学生的层次性,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分层过程中,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同需求和兴趣,要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实行隐性、动态的分层。A层——对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初步掌握基本的概念、观点并能完成一些基础习题。B层——对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大纲规定内容,能正确再现所学知识。C层——对知识面较广、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基本掌握大纲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强化变式训练。

其二,教学目标分层。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量身定做A、B、c三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是各个组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只需作一下了解,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让每个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其三,教学设问分层。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以高一政治《投资的方式》为例,可先列出几种不同的投资方式,如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让A层学生查询课本及资料,弄清它们各自的区别与联系。可设问:四种投资方式有何区别和联系?B层学生则需要指出不同投资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可设问:风险最大、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是什么?C层学生则要尽量运用这部分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可设问:给你10万元现金,你将如何进行投资选择?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层次相配套的问题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确定的学习目标驱动他们学习,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

其四,教学设计分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展示,但应注意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提高学习水平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讲课内容时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注意力。以高一政治《市场配置资源》为例,首先,教师可把鲜活的生活和严密的知识结合起来,如可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生活小事例来进行教学。事例一:大闸蟹“火”了,为什么?事例二:大闸蟹越来越“火”了,会怎样?事例三:大闸蟹“火”了,有哪些消极影响?事例四:“大闸蟹”宰客,你该怎么做?就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其次,教材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市场配置资源》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通过比较“市场调节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一市场秩序”与“市场调节一市场秩序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教学过程,得出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五,课后作业分层。在学习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学生往往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难度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如在完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专题教学中,可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A层:简要说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B层:结合热点材料,利用图表谈谈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经济学依据,以及实施家电下乡的经济意义?c层:结合热点问题,谈谈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哲学依据,以及实施家电下乡的政治学意义?分层次布置作业,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其六,评价标准分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应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放到一个变化的过程中考虑。因此,对于不同个体,其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一个政治经常不及格的学生经过努力后达到了及格水平,对其评价就应是最优的;而一个政治成绩中等的学生经过学习后仍是中等,对其评价就不应是最优的。可见,不同个体、不同情况,其评价的标准也不同。

总之,分层教学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梯度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性等特点。高中思想政冶课中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分层教学法,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掌握差异分层教学 篇4

一、学生分层

一般来说,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将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大致可将学生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学习认真积极,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成绩稳定;第二类,有学习的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中等;第三类,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强,理解能力较差。针对前两类学生,教师应注意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其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强对其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第三类学生,教师要督促其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需要注意:第一,在充分研究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第二,必须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第三,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有所不同;第四,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及时调整对他们的要求。

二、教学环节分层

1. 教学目标层次化。

教师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综合应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其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层次化。

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学生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获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3. 课堂教学层次化。

实施分层教学的本质就是将问题分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让思想从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的转化为主线,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断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使教学富有层次性。问题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其模式主要分为“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三个阶段。“低起点”是指开始上课时,教师的教学要针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降低问题的起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基本问题,揭示知识的特点和规律。“高要求”则建立在“低起点”的基础上,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次”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即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情况下,适时地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将问题分层,便于学生理解。

4. 作业布置层次化。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外作业。如,笔者在布置作业时,给成绩较差的学生布置的是基础的课后练习,而对能力较强、成绩好的学生,则多布置综合性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5. 章节检测层次化。

每一单元学完后,教师可安排一次章节检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试卷,真正检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次考核后,各层次的学生可做适当的变动,使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而基础好的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放松。

6. 课外辅导层次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补救;对中层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以加强知识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开拓解题思路;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帮助以拓宽视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提倡 "一一”的帮扶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有效分层式教学”浅谈 篇5

内容摘要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更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并在不同层次上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分层式教学”是这一教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个有效载体,它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既着眼于学生的当前发展,又关注于学生的后继发展,真正实现“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教育理想。

关键词:分层

学生

内容

问题

练习

评价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教学差异是教学中一个永存的话题,没有差异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没有差异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那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中既能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又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因人施教,但我们可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凸显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竞争能力,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科学主体分层

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坚持以“生”定教,在课堂上兼顾每一位学生。学生分层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意志和态度。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看起始或终结,更要看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但要看眼前,还要看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但要看显性的进步,更要注重隐性的发展。对照以上分层依据把学生分为:A层(优),学生学习能力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一般占35%;B层(中),智力因素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成绩有偏差,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具有

可发掘潜力;一般占60%;C层(差),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能力较弱,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一般占5%。以上的分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

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座位,并经常加以调整。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隐性操作,可以减轻某些学生的心理负担,避免“标签效应”,同时也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C层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层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层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课堂问题分层设计、分层解决。

在分层递进式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解决。①问题设计富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它需要解决什么?由谁来解决?在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譬如在新知引入时,一般以C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问题由易到难。而在实践探究中或拓展练习中的一些较难的问题则由B层学生或A层学生解决,有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帮助C层学生互相讨论,进行一帮一的或二帮一的学习。②问题设计要接近学生的学习点和知识的联系点。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处与学生思维水

平的最近发展区,接近学生的学习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课堂练习分层设计。

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是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学生学习必然经历由知道到掌握,由掌握到运用的过程。因此练习内容的安排要有层次,既是学生能力所及的,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模仿再半模仿到独立和创造性,由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

我在教学中一般按学生素质和学生认知过程分三个层次设计练习。第一个层次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的练习,是在初步理解知识时所进行的练习,题目是最基本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差生容易解答,让差生解答这类习题,使差生感到成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技能巩固阶段的练习,可以有变式题,小型的综合题,注意以新带旧,这些练习难度一般,能够有效地调动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内容有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些练习难度较大适宜让学有余力的优生做,让优生吃得饱,不至于产生骄傲情绪。

总之,练习的设计应在不同层次学生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的特性在于:

1、差异性:分层评价对于各层次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更多地考察各层次学生是否达到本层预设目标及发展情况。这种有差异的分层评价更科学、更合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打下基础。

2、及时性: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在探究、讨论、练习等个方面都要及时评价。教师要热情的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向前推进的学生加以鼓励。

3、激励性: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因此评价应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对A、B层学生多使用竞争性评价,并结合指正性评价,不能一味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前提,但有个“度”。评价时既给学生成功的激励,同时也培养学生继续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对于C层学生以鼓励

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学习,不向困难低头。

分层评价的方式有:

1、课堂观察语言评价。当学生在回答提问、探究交流和练习时,教师对于他们的表现都要恰当的给予言语评价,从而给予鼓励和强化,或给予引导和指正。

2、加分制周期评价。每天对组里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加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一星期按累计得分情况分层奖五角星,并在各层选出本周表现最好、进步最大的学生成为数学星星,以示激励。

3、阶段成长记录评价。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能只看到一个点,而应该将点连线,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历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阶段成长记录也是评价的一种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评价方式,但更多的是把上述的几种评价方式结合穿插使用。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内涵;实践;探索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因而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国外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都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所有这些都为分层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组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编组。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既分学生,又分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建立学生自信心出发,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当然,“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每学期结束,学生可以根据考试和整个学习情况对新学期教学班组做出新的选择。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学、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向导”、“路标”、“引路”、“架桥”的作用。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采用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的教学环节。。

(1)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激情导人和出示目标。上课开始,老师用提问、检测等形式以旧引新,揭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一定要掌握的基本定理与解题技巧,要求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最低层次);带*号的应知应会内容,要求班级多数的学生都要掌握(中间层次);带**号的应用迁移内容,仅要求少数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而且有很强上进心的学生掌握(最高层次)。

(2)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通常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练习: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基础性练习要求班级所有学生都要做,提高性练习鼓励部分学生选作,同时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全做。有时还布置弹性练习,以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做。在尝试练习后,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

(3)分类自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在尝试练习后的基础上自学例题。学生必然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在例题的选择上也要突出层次性,从上往下难度依次加大,班级所有学生解决第一个例题,鼓励一部分学生解决第二个例题,同时选做第三个例题,基础好的学生全做。

(4)分层点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巡视获得的信息,把学生“存疑”的地方再向学生展示出来,以求“释疑”,进而“消疑”。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引导,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

(5)巩固检测要求用不同的命题,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基础性作业,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各半,还适当布置一二题弹性题供尖子生思考。学生在达到自己应达到的要求后,再向高一级题目靠近,逐步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智能素质。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给以肯定性评价。这种设计方法可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其他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6)课堂总结要全班学生同时进行,要充分让学生畅谈收获,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

以上论述只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做法,还有待于不断尝试,逐渐完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优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师报》

《尝试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中国教育报》《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

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差异发展 篇7

一、分层目标——寻求乐学的切入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强调共性, 对学生提出相同的学习目标, 导致一部分学生因缺乏挑战性而失去兴趣,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因目标难度过大而产生厌学、怕学心理。为了改变教学目标划一要求的状况,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采用分层,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选择起点, 鼓励学生只要充满自信, 发奋努力, 就可以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 取得一个层次上的成功, 然后再向高一级的目标递进。让学生在不断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学习。

例如:在制定“圆的面积”的教学目标时, 我拟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目标:A.使学生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 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直接应用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B.能解答简单的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C.能解答一些较复杂的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A为基础目标, 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限度的目标, 是每个学生一定要达到的;B为中等目标, 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运用;C为较高目标, 是优秀生才能掌握的较复杂的综合运用。这三类目标层次分明, 但没有明显的界定线, 后者包含前者, 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目标, 并鼓励学生向高一层目标挺进, 做到了保底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样既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又可以让全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分层指导——确定会学的立足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的条件下、以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这好比一日三餐, 不管你食量有多大, 各人各配一碗干饭, 有吃不下的, 强迫你全部吞下;有没有吃饱的, 不许你再添。为了让优等生“吃得饱”, 学困生“吃得下”, 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指导, 对优等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自学;对学困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国内长途电话每分钟要0.7元, 小红打国内长途电话共花了8.54元, 她打了多长时间”时,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觉得自己能够解决新问题的同学开始独立探究。

●觉得无从下手的同学, 可以先做教师提供的准备题, 再独立探究。

准备题:

●做过准备题还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打开课本看例题, 看不懂的同学可以寻求他人帮助。而对学困生, 则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优等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主动获得知识, 发展学习能力;学困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和低难度的提问启发下, 也主动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辅导学困生学习的同时, 及时调控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这样分层指导, 确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学、能学的多维立足点, 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又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优生群体的发展。

三、分层练习——挖掘爱学的中介点

作业练习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训练环节, 是把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主要途径, 是培养、巩固和提高技能技巧的主要方式, 也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教学时,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既有体现基本要求的基础题, 又有适当难度的变式训练的提高题。

如:在设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作业练习时, 可采用配置A、B、C三个“题组”的办法, A为基础题, 以仿照例题为原则, 覆盖全部教学要点, 只要学生掌握了当堂学过的知识点和例题解法, 就可顺利完成 (如:教材中“试一试”的类型) 。B为变式题 (如: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C为提高题, 以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为特点, 对教学目标进行延伸和拓展, 借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图纸上画出底边是4厘米, 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三个“题组”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 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满足,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困生难以做出的题目, 教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辅导, 而后再练习, 逐渐从扶到放、由浅入深, 使分层练习真正起到让学生爱学的中介作用。

四、分层评价——激发好学的兴奋点

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多种差异, 能力也不尽相同, 所以应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 以激发学生好学的兴奋点。

对不同层次的练习、问题作答, 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肯定其进步, 消除其自卑感, 让其看到希望, 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 指明努力方向, 使其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要求, 促其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 不断超越自我。

对单元测评,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实际基础, 制定出不同层次要求。如:把一份试卷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 另一部分为略高于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的附加题, 可累计加分。这样分层次要求, 可以降低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就动机, 犹如“催化剂”, 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取得进步与发展。

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 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尽管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 受到几乎相同的教育, 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 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 其中在数学、英语学科体现尤为明显。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势必造成学生参与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传统教法受大教学班、课时45分钟时间等限制只能照顾中等学生。采用一种教法、一种作业和一种评估测试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不能照顾各个层面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 设立学生分层档案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 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 (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 目的的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包括成绩和能力, 跟踪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

(二)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分层教学

1.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 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教科书中的正文、练习题、复习题A组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而“想一想”选做题、复习题B组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实际出发, 同时要体现《课标》基本要求, 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 做相应练习, 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问题分层———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 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 这样体现出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 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 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 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决不敢放松, 从面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3. 作业练习分层

(1) 作业分必做和选做, 否则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 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 并注明A、B、C, 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2) 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分基本题和提高题。

4. 测试、评估分层

测试是对教学方面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达标、检测、矫正强化的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实验班考试采用一卷盖三层, 严格按ABC提早命题, A组全做、BC组折算后仍为满分, 同时改革成绩册。这种分层命题多能化测试既不会使差生考得“灰溜溜”, 也不会把优生考得“轻飘飘”, 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某些C层按传统的评价方式永远是不及格的, 采用A、B、C分层试卷后可考到及格乃至80分以上, 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大大激发了C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鼓励B层学生向高一级努力, A层学生采用相互竞争,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5. 课后跟踪辅导具体化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 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有效措施。

(1) 加强C层辅导, 促差转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水平。为此在辅导中首先要尊重他们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面批, 成立课外补课小组等形式, 及时做好矫正和补救来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 同时利用四人合作小组学习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2) 强化A (B) 层辅导, 促优拔尖。对B层学生建立自学小组, 参加补缺活动, 加强变化题指导;对A层学生成立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各种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强竞赛辅导, 发展其个性特长, A层同学间开展数学对抗赛;同时使他们成为一名数学“小教师”协助教师做好辅导工作。

三、实验结果与反馈

(一) 强化了学生主体作用

分层教学的落脚点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 只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分层教学中就能事半功倍, 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 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结合四人学习小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尤其是C层学生) , 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 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 在分层教学中, 分层档案的动态

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升降级制度, 自律目标的制订都是激励学生的手段, 这些手段在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

(三) 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师生之间要努力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耐心指导学生, 要经常对他们讲“你行, 你有进步”;包括在作业中、测试时的评价语要以激励为主, 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的动力。学生只有在表扬和鼓励中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 尤其要对那些取得同样成功但付出更多努力的学生, 更应积极给予他们成功的评价。

关注学生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篇9

化解过大差异给教学带来的难题的困难突出表现为:(1)定位教学目标非常困难。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过大,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无法统一标准,采用的教学方法当然也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课堂领悟上的巨大差距也造成了他们课堂接受的速度与学习效果的差距,因此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学,而有的学生又学不会的现象。(2)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造成教学目标分散,教学进度受到制约,无法提高总体效率。(3)学生学习兴趣日渐丧失。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但如果长期按照教科书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度好的学生势必觉得学习过于简单,没有挑战,而日常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又会觉得学习有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为差异的化解和差异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非常好的课堂研究环境。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校初步形成了几种较有成效的方法,本文就对这几种方法做一些介绍。

一、按照水平差异,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施两种分层,一是对学生按信息素养差异分层,将他们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二是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对A类学生(基础层),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对B类学生(提高层),重在突破重点、掌握技巧;对C类学生(发展层),则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也不同:A层学生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重在完成基本任务;B层学生在基本任务基础上还有选做任务;C层学生任务难度相对高些,以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任务为主。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如在教学“漂亮的课程表”时,我就分别给A、B、C三层同学设置了不同的任务。A层的同学因为上堂课的作品完成不是很理想,所以本堂课的任务是完成一张完整的课程表(包括一个7行7列表格的插入,时间、课程内容的输入以及部分单元格的合并);B层的同学则要求在上一堂的基础上完成边框、底纹、斜线表头的设置;而对C层的同学则增加了挑战任务: (1) 用艺术字美化表格:添加表名及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 (2) 添加漂亮的页面边框。当然了,前两个层次的同学在完成本层次任务以后,都可以向更高层次挑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

二、利用水平差异,采用“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指导纲要重视对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无疑为实施合作学习、化解学生差异悬殊所带来的课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策略。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有机组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速度、性格等,按一定的比例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几个学习小组。另外,教师应注意组员之间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课堂实践中,我把学生按六人小组分,采用“围坐式”,每组由A两人、B两人、C两人组成(如图所示)。每组设一个组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调整组长人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分组学习前应指导组长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学习角色,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概括和汇报小组成员的观点;教会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合作时如何倾听和相互交流等。通过精心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从中体会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团体的合作。

如在教授“我的文件夹”一课时,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偏重合作学习的教案,把创建新文件夹和命名新文件夹作为合作学习的基本任务,把A、B、C个三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让他们互相合作,探究各种新建文件夹的方法,并说明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任务后将有一个神秘的挑战任务(整理各种各样的文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小组成员的合作热情。A层学生努力学习,并向C层学生寻求帮助;B层学生积极探索;C层学生则热情辅导,主动合作,为小组的目标而努力。这样,学生全部完成了基本任务,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了挑战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培养了责任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做到及时反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个别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特点,尤其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应该以启发性教学为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一)利用“温馨提示”,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的“温馨提示”是结合教学内容、针对重难点进行的提示,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其突出优点是特别适合于差异悬殊的小班教学,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水平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上课时,教师可把编写好的“温馨提示”当堂分发给学生或者直接在教师机上进行文件共享。学生根据“温馨提示”进行自学,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教师则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技术的“温馨提示”和操作手册不一样,它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换位思考而设计出的重难点攻坚术。“温馨提示”的栏目应条理清晰,内容贴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课堂才能激活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我喜爱FLASH作品”时,我设置了如下提示:

1.如何从网上下载FLASH

(1)从IE临时文件中查找。步骤:打开IE———工具———INTERNET选项———INTERNET临时文件———设置———查看文件———搜索*.swf(工具栏中)———复制文件。

(2)用迅雷软件下载。提示: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当你把鼠标指向FLASH时,就会有一个下载链接出现,点击下载就可以了。

2.在PPT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H文件

重要提示: (1) 请将FLASH文件与PPT演示文稿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以免出现访问路径错误。 (2) 输入FLASH文件的全名,不要漏掉扩展名swf。

通过这两个提示,本课的重难点得到了化解,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及时反馈自主探究结果,点拨释疑

新课程指导纲要强调“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因此,反馈评价也应强调全员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扩大了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出座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而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启发法而不是直接讲授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和努力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难点分散,各个击破。这样,学生在第一步成功的激励下,就会去主动探索更有难度的第二步、第三步,直至最终完成。教师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应适时引导并给以示范释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一个成功,都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下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课堂得失,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构建知识网络,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要多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多元智能理论,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能,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恰当的条件,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才能化差异为资源,合理运用差异,为具有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为各种类型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经济开发区和高教园区生源的特殊性出发, 阐述了高校教师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个体信息技术素养差异, 以及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的教学目标定位困难、教学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丧失等负面影响, 并提出了按照水平差异分层教学, 采用“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差异, 课后及时反馈等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信息技术,策略

参考文献

[1]郑煜.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教学的财富.基础教育, 2008 (11) .

[2]邹硕.谈小班化教学的策略.教学论坛, 2009 (1) .

[3]王攀峰.尊重差异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江西教育科研, 2007 (7) .

关注学生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篇10

关键词:分层,教学,内涵,实践,探索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因而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 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 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 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国外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 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 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都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为分层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 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组教学为主, 小组群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类, 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编组。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既分学生, 又分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 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从保护学生自尊心, 建立学生自信心出发, 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好的开发, 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当然, “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动态发展的, 每学期结束, 学生可以根据考试和整个学习情况对新学期教学班组做出新的选择。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学、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向导”、“路标”、“引路”、“架桥”的作用。根据这个原则, 我们可以采用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的教学环节。。

(1) 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激情导入和出示目标。上课开始, 老师用提问、检测等形式以旧引新, 揭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能力, 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一定要掌握的基本定理与解题技巧, 要求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 (最低层次) ;带*号的应知应会内容, 要求班级多数的学生都要掌握 (中间层次) ;带**号的应用迁移内容, 仅要求少数基础好、接受能力强, 而且有很强上进心的学生掌握 (最高层次) 。

(2) 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 通常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练习: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基础性练习要求班级所有学生都要做, 提高性练习鼓励部分学生选作, 同时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全做。有时还布置弹性练习, 以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做。在尝试练习后, 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

(3) 分类自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在尝试练习后的基础上自学例题, 学生必然目的明确, 积极性高。在例题的选择上也要突出层次性, 从上往下难度依次加大, 班级所有学生解决第一个例题, 鼓励一部分学生解决第二个例题, 同时选做第三个例题, 基础好的学生全做。

(4) 分层点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巡视获得的信息, 把学生“存疑”的地方再向学生展示出来, 以求“释疑”, 进而“消疑”。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 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引导,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

(5) 巩固检测要求用不同的命题, 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基础性作业, 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还适当布置一二题弹性题供尖子生思考。学生在达到自己应达到的要求后, 再向高一级题目靠近, 逐步培养进取精神, 提高学生智能素质。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就给以肯定性评价。这种设计方法可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使其他学生不易满足, 激发其求知欲。

(6) 课堂总结要全班学生同时进行, 要充分让学生畅谈收获, 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

以上论述只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做法, 还有待于不断尝试, 逐渐完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总结出优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师报》《尝试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1]《教师报》《尝试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探微 篇11

一、学生分层

孔子曾说过:“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第斯多惠也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实行差异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递进教学操作的第一步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分层”。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的可能性,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分别为低、中、高)。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自我申报,老师指导建议,个别协商调整”的方法来给学生分层,分层结果从不在全班学生面前宣布,是一种模糊分层,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目标分层

针对“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个人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的层次目标,我们也把它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常采用分层而不是定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认定恰当的分层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可以自我选择,每当完成上一层次教学目标时,将会有一种极大的成功感,因而,以动态观点来看待目标分层,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施教分层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在一堂课中,提供大量的练习题是教学的重头戏。练习设计往往有不同的方式,这里略举一例子。

如在练习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同样一道题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的问题有难易之分。如在新授“古文阅读”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两道选择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完成这两个基本选择题后,接着对每道题进行变式练习,即进行一题多变和深入思维的提问,要求B、C层或C层同学回答,引导学生主动发展。A层学生在独立完成这两道基本的选择题后,又在B、C层学生的回答中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这样的提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喜悦,调动全班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分层(课后)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后,都给学生发放同步练习题。在发放之前,教师都认真审题,根据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低档题为知识的直接应用和基础练习;中档题为举一反三题;高档题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题目。A层学生做中高档题,B层学生必做中低档题,努力做高档题,C层学生低档题必做,尽可能去做部分中档题。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比较有针对性,且有效地杜绝了学生间的抄作业现象,使得B、C层学生作业不会做时,慢慢习惯于请教同学、老师、家长,去真正弄懂弄会。而A层学生也大大地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探索性学习能力。对于“超级”完成作业的同学要提出表扬、鼓励。

五、辅导分层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为了使全体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分层教学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分层辅导。

六、评价分层

初中学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进行语文学习创造的个性较为强烈,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不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可以根据分层目标来分层衡量。

总之,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差异分层式教学 篇12

一、备课要具有针对性

备课是一节课的基础, 要想上好一堂课, 离不开备课这项环节。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认真地进行, 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开始环节。首先, 要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接触和细心的观察, 将学生大致地进行分类: 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以及对于学习有一点困难的学生。其次, 要根据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了解, 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 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要耐心进行辅导, 要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领悟和使用。比如, 在教学实践中, 要对课本中的基础例题以及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 能够自觉地进行分析并解决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地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做好充分的准备, 使学生在实际的课堂中真正地受益。

二、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的方式, 对于师生的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问, 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查漏补缺, 提升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 还可以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式的提问, 真正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比如, 在进行正方形的教学的时候, 可以分别以下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对于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判定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为矩形?在什么条件下为菱形?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 可以进行以下的提问:矩形在怎样的条件下为正方形?菱形达到什么要求就变成了正方形?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 可以进行以下提问:四边形在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为正方形?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提问,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几何图形的概念以及具体的特征, 真正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几何图形。

三、练习要把握难易程度

科学合理的练习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以及灵活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 教材的练习题一般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度来安排的, 这样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 要让学生多多进行基础题的练习, 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习较中等的学生, 可以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基础题, 要求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的练习题后, 进行适当的提高题练习, 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 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提高题, 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基础知识的同时, 尽量地帮助学生做拓展性的练习, 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保持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 保证学习质量以及效率。

四、激励要重视方式方法

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激励,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鼓励,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 可以进行以下形式的鼓励:“很棒, 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看来学习对你来说并不难哦!”这样的话, 就可以使这些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鼓励他们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逐渐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中等的学生而言,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基础上, 还要对学生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比如:“你还可以提出别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吗?”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考虑;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 就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鼓励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让学生积极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 比如:“大家能不能想到,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遇到的哪些现象, 是可以用这项知识来解释的?”这样的话, 在巩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下一篇:预应力锚固水利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