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推进教学

2024-08-09

分层推进教学(精选11篇)

分层推进教学 篇1

进入高中学习后, 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优生“吃得饱”, 让学困生“吃得消”, 真正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分层教学的实践

(1) 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在化学学科学习中, 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将班上的学生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A类 (学优生) :学习认真、理解力强, 基础扎实, 成绩较稳定;

B类 (中等生) :学习态度端正、基础和理解力一般, 学习较认真, 成绩中等;

C类 (学困生) :基础和理解力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太高, 成绩欠佳。

(2) 不同分层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对A类学生注重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其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B类学生, 在强化其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尽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C类学生, 注重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上述侧重点,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 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及判断的方法。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掌握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

4会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5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对A类的学生要求全部达到这五个目标, 对B类的学生要求在45分钟之内能初步达到前四个目标, 而对于C类的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三个目标, 尽量掌握第四个目标中较为简单的方程式的表示法。

(3) 不同分层的课堂授课。A类学生和C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整个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呈现一个“中间大, 两头小”的橄榄球状。因此整个教学活动主要面向B类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设置较为简单的问题或习题让C类学生来解答。比如, 以化合价为平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 首先简要复习化合价口诀, 再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入手, 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从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接着让C类的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以下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

这样设计可以消除学生特别是C类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基础上, 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即电子的转移。在了解实质的基础上, 以12化学方程式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下的一系列概念。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12是学生在初中就相当熟悉的方程式, 他们非常明确H2是还原剂, O2是氧化剂。这样的过渡使A、B两类学生易于接受, 有利于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做以下两道练习题。

3题由C类学生回答, 4题先由B类学生回答。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是建立在氧化还原的实质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的。以教材中Na与Cl2的反应生成Na Cl为例, 如图1所示。笔者讲授了双线桥法的步骤。

找:找变价, 标出变价的化合价;

画:画线桥, 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 起止为同一元素;

写:写得到和失去的电子的数目。用a×be-的形式, a代表变价的原子个数, be-代表一个原子转移的电子数目, 即变价数。也可直接写出转移电子的总数;

查:检查得电子的总数=失电子的总数。

讲解完之后, 给出练习题进行练习:

B类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讲解及练习是可以初步掌握以上知识的, C类学生可以掌握5这类较简单的方程式, 较为复杂的方程式6需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对已经掌握本节内容的A类学生可以在知识点上进行拓展加深。例如根据练习题6可提问A类学生:理论上当有1mol的Mn O2完全反应时, 被氧化的浓盐酸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4) 不同分层的作业布置。作业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初步实践, 是教师了解学生, 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布置的作业要有层次, 量要适当, 根据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

A层是基础题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

B层以基础题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C层是基础题。

2.分层教学的思考

分层教学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因材施教, 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知识层次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 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思想上正确引导C类学生, 课堂上多关注这类学生, 防止这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心理负担, 从而放任自流, 上课不专心听讲, 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难以提升自己。

(2) 尽量利用自习课或其他课余时间, 给“吃不消”的C类学生做好补课, 加快他们理解的步伐, 以便使他们在下节课的习题讲评中尽量赶上B类学生。鼓励A类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问, 以提高能力。

摘要:文章以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 介绍了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并对分层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因材施教, 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知识层次上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主体,分层教学,氧化还原反应

分层推进教学 篇2

——玉林中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调研组调研报告

按照高新区党工委统一部署和安排, 根据成玉委发[2009]3号《玉林中学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和调研阶段的工作部署,由韩铁生副校长任组长的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调研组围绕上学期学校开展的“分层分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施情况,积极跟进,通过深入教学点、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师生代表、查阅“层分教学研讨活动”相关资料等方式调查、了解和收集师生对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成员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数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梳理、分析,形成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活动安排

1、调研时限:4月20日-4月23日期间进行。

2、调研范围:芳草校区教职工及部分学生。

3、调研方式: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和走访师生代表、查阅“层分教学研讨活动”相关资料等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二、调研活动开展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在芳草校区教职工中共下发并收回《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调查表》50份,召开以教研组长、班主任为主的座谈会一次,调研组成员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走访,召开调研组集中分析会两次。

三、调研分析

从收回的《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调查表》分析来看,“您对我校前一阶段实施的分层教学的开展情况如何评价?”一栏“满意”32%,“基本满意”36%,“不满意”32%,满意率达68%,说明大多数教职工对上学期开展的“分层分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是支持和满意的;“您认为分层教学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一栏中,“分班设置不同目标”78%,“同一班级按学生基础设置不同目标”20%,“您认为的其他方式”2%(分层教学不应局限于形式),分析数据看绝大多数教职工倾向于以班级分层的模式;“您对前一阶段实施效果的评价”一栏“好”、“一般”、“差”的比率分别为22%、52%、26%,不满意率达到了78%,说明我们绝大多数教职工对研讨活动的效果是不满意的。反馈的意见或建议中,主要集中在“分层教学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落实”、“应研究有效的实施方法”等。结合收集的资料和走访的情况反馈,教职工对研讨活动对教学的实际指导作用是不满意的。

四、形成的共识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和我校生源现状下,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是必然的、必须的。分层教学既有同年级内的班级整体层次的分层:直升班,实验班,平行班;更多的应该体现在相同班级里,学生基础层次不一而必然产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分层。

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层教学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分层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互动发展,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开展好分层教学,就必须统筹好不同层次班级之间、同一班级学业基础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学科之间、升学目标与学生不同的成才目标之间的关系。

五、反映的主要问题

1.有效开展分层教学是必要的,但分层教学的目标制定不明确。

2.目前的分层教学模式单一,成效不大。

3.分层教学考核制度的制定还未跟上。对不同层次的考核需要要拿出具体的考核办法。目前学校没有对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期末的考核办法也是对全年级的某科的平均分和市上排位进行考核,没有分层教学考核的体现。

4.教研组、年级组对分层教学的指导不够,教师只是凭经验教学。

5.分层教学并不是上几节公开展示课,也不应仅仅搞一个阶段性的课题,而应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而长期的分层教学的开展,教师也在进行,只是怎样开展更有效,学校需提供教学工作的指导。

6.学校对分层教学缺乏更有效的监管(主要是过程监管)。

7.缺乏分层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8.学校对最低层次的班级关注不够。尤其是普通班,其现状是班额太大;学生状况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①基础差,习惯差、自信心差。②没有学习动力,没有人生目标。③不满班级、教师,不满学校。好的方面:学生重情义,部分学生有艺体特长。普通班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普遍感觉课堂管理太吃力、成就感差(学校对普通班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表扬相对较少)、认为学校管理层对普通班的教师理解、沟通不够、对普通班不重视。

六、影响分层教学开展的主要矛盾

1.不同层次班级分层教学与统一命制试题之间的矛盾;

2.教学标高不能降低,不同分层与标高一致之间的矛盾;

3.加大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4.教师工作量大与备课组有效组织教学之间的矛盾。

七、存在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及建议

1.课堂教学分层问题主要是由学生知识结构不一,基础不一样,以及学生个体认知差异而造成的。传统教学和大额班级制也是成因之一。

2.目前的分层教学只有重点班按照大纲,高考考纲实施教学,而平行班把教学难度降低到连考纲要求都达不到,所以无法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但使学生不满,而且让家长不满,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生不爱学校,家长对学校不满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设置班级层次不宜过多,最多两层,直升班,外招班为一层,其余都应该是平行班,都应该有一本任务。如果把办学精力只放到第一层次班,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本规模,而是失去了同层次班的竞争动力,使得少数教师或者学生本来努力可以培养出一本的学生,但潜意识认为是普通班,没有一本任务,无论教学的积极性还是标高就不能按照大纲要求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高一就丧失了该有的学习能力,或者是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到了高三,双基能力都滞后,补也补不上。

3.同一班级的分层教学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加大力度狠抓同一班级的分层教学,在标高不变的情况下,从教务处到教研组,备课组,尤其是教师本人,要规划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且能通过每天的课堂教学去帮助各个层面同学的目标实现,相当于从高一开始抓不同层次的踩线生(每个同学都是踩线生,应建立他们的学习档案,提出每个人的阶段奋斗目标),哪怕进校是班级最后一名也应该有奋斗目标和踩上一线的规划。只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才有可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议教务处下大力气检查每个老师同一班级的分层教学和分层指导,由年级,班级,备课组联合检查学生被指导情况。

分层教学促发展 课程改革再推进 篇3

1 摸清差异,划分层次,制定不同目标

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目标制定的过高,完成不了而感觉压力过大.在目标具体制定的时候,要注意知识、技能和感情的三个方面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设置难易不等的问题,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还是在可以完成的范围内进行的.将目标贯穿于每个教学的环节.

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子:(1)在物体进行直线运动的时候,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最主要的是进行理论的探究,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独立自主的对任务进行探究;(2)在物体进行曲线运动的时候,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就要用极限的思想和微分的思维方法,这个时候可以把原来学习的内容进行迁移,对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要进行启发和引导,而程度一般的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来完成学习内容,而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就可以独立的完成教学任务;(3)在弹性势能存在的情况下,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探究,这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程度好的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如果时间充足,进行合作探究就可以达成教学的目标;但是程度一般的学生就不容易达成这个目标,所以教材对这部分的内容没有做太多的要求.老师可以把第三个探究的目标放在课下作为“小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的开展物理的探究活动,可以在下堂课上展示学习成果.

2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设计

要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就要书在心中,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精心的设计学习活动,用心的提出问题,不断的推敲细节,对教学的程序进行简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共享.

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索,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钻研并且合作研讨,可以表现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其特长的发挥.通过问题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步骤来掌握知识点,这一系列的程序“编制教学学案-创造情境教学一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开展合作研讨-进行质疑的点拨-最后进行反馈练习——在总结中学会反思”.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才是进行探讨和探索的一个主体,老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导学案,进行独立的阅读、独立的思考、找到新的问题.因为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问题进行分层的要求,所以学生就不会因基础不好,跟不上课堂进度而失去信心.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可以把小组成员分为3个层次,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提问、互相解答问题,最终进行总结,A(B)层次的学生可以虛心的向B(C)层次的进行请教,B(C)层次的学生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这种学习的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热情,对团队的合作进行培养,让学生有一个交际能力和合作的意识,还能够发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培养,解决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在进行分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的开展小组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进取的精神,不但能够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质量,对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是一个鼓励,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习的气氛.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发挥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特点,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给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可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消除了厌学的情绪,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我们可以做一个能量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在一个玻璃瓶子里放入沙子,用一个小的铁球分别从不同的高度下放,让铁球落到沙子里.老师可以提问:小铁球在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说出小铁球的能量转换过程.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开展讨论,可以分成几个小组,也可以独立的进行思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进行相互的讨论,可以让层次一般的学生首先进行发言,然后让层次较好的学生做补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运动过程中的小球机械能是不守恒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一个条件是重力或者弹力必须做功,小球在下落的时候,除了有重力做功,沙子也会对它做功,但是沙子做的是负功,所以能量在减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其他人的补充,就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还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施展的舞台.

3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提问教学

老师要开展分层提问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在上课之前公布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检查.另外把握课堂的提问方式,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信息输出.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的设疑,这就要有科学的实效性、知识的针对性、思维的启发性、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一个差异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进而激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那些层次一般的学生,提出一些基础的问题,进行点滴的诱导,避免因为在知识方面跨度大而使学生无以应对,失去对学习的信心;针对中层次的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深层次的知识积累,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在比较中判断答案;对于那些层次比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一点、深一点的问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在认识方面的不完整,进行问题的提出,进而对掌握不全面的知识进行研究;在进行难点、重点和概括的时候,发挥优等生的概括作用,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在对练习进行巩固的时候,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全面的掌握知识.

4 动态优化,分层作业布置

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上的差异,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其原则就是:“进行分层的布置、开展双向的选择、进行分类的指导”.

4.1 要分层布置和分层要求

进行三个层次作业的布置:a是偏基础的作业,可以布置课后的练习题,b层的学生要以基础习题为主,可以有少量拔高的题目,c层可以布置综合性的一些题目.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能力,并且让学生自己来进行选择,让每个学生在思维的培养上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层次低的学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减少作业的抄袭现象,减轻学生在课业方面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

4.2 可以分层次的进行作业的批改

在实施的时候为了方便进行,可以分设三个课代表,分不同层次的收发作业,方便老师的批阅.同时老师在批阅的时候也有针对性,这样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作业,跟能够增加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浅谈大学实用英语的分层推进教学 篇4

1.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首先, 学生层次复杂, 基础参差不齐, 教师的备课、上课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教学与指导, 教学效果不佳。其次,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语法分析, 缺乏师生间的互动, 造成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差, 尤其是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分层推进教学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尝试。

2.分层推进教学的意义。

分层推进教学, 是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为学生制定出各自的教学目标, 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 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与评价。在数量上, 允许学生量力而行, 够用为度;在目标上, 允许学生达到实用为主;在能力上, 以应用为目的, 学以致用;在质量上, 允许学生水平有高有低, 从而达到分步到位。分层推进教学的着眼点和宗旨是,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得,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及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分层推进教学的实施方法

1.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 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 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 前者基础较好;后者基础较差。对A层学生重在指导其自学, 在全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扩大知识面, 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对B层学生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以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及树立自信心为主, 鼓励其上课认真听、积极说;重在掌握教材内容, 加强对语音、语调流利度的培养, 使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深浅程度, 尤其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应主动减缓坡度,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并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总之, 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 掌握语言的应用能力,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是分层推进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时, 要向学生说明, 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核, 如果发现A层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不理想或有所下降, 还不如B层中的某些学生, 就把A层中成绩不理想或下降的学生降到B层, 而将B层中进步的学生晋级到A层。对A层学生, 重在鼓励其自主学习和扩大知识面;对B层的学生重在质与量的把握,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以应用为目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发展区域内前进, B层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 A层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首先, 通用英语技能的掌握。《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 够用为度”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分级考核的指导思想。大学实用英语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 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处理日常涉外业务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 对新生根据其基础、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 将其分成A、B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考核上, A层学生相对应地参加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 B层学生可以参加B级考试, 也可以给这一类学生提供一个形式与B级考核相同, 但难度略低于B级考核的校级考核;其二,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并被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个理念。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核就体现了因材施教, 体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特色及高职学生所应该达到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其次, 职业英语技能的培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熟练运用英语处理、解决日常涉外业务的能力。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核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 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所应达到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但不同类别的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特点各不相同。鲜明的职业特点, 要求英语教学体现这一特色, 提高其职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因此, 要对不同专业进行分析、调研, 明确各专业所应达到的职业英语能力, 并据此制订不同的课程目标, 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不同的整合, 既要有所侧重, 又要有所淡化, 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符合其职业要求的英语应用能力。

4.对教学活动进行分层。

教师要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差异, 开展不同层次的实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 上课时采取鼓励、启发与精讲等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向高层目标迈进。笔者的做法是, 在学习新课前要求学生按分层目标进行有目的的预习, 教师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指定一人负责, 负责人课后督促同学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此基础上, 在课堂上再采取鼓励、启发与精讲等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向更高层的目标迈进。具体做法是, 笔者在学生进行课文复述时, 对A层学生比较严格, 要求其一定要用词准确, 语音语调优美、流畅, 复述文章中的词汇尽量不重复, 意思表达清楚, 语言运用自如灵活, 应变能力强;采用竞争性的激励手段,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以此推动其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对B层学生, 要求其在复述文章时词汇的运用要基本准确, 语音语调正确, 词汇可以适当重复, 采用肯定成绩、鼓励等手段, 寻找其闪光点,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用激励性的考核评价, 揭示不足并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也树立了学习信心, 激发了学习热情。

5.对考核与评价进行分层。

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评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提问、课堂活动、考核或操练中, 应该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划分优、良、中、差、不及格四个等级, 确定各层次的不同要求, 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达到自己能力的最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再进行测试考核。综合考核与评价也按A、B两个档次进行。分层测试考核面向全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考核与评价标准,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整个班级逐渐形成你追我赶、努力争先的良好学习风气。

三、分层推进教学的成效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实用英语分层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 不仅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以往的那种学生由于“吃不饱”或“吃不消”而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玩手机、上课打瞌睡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分层推进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 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学习, 并体验到成功给带来的快乐。分层推进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原来程度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更快的提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 也有机会在班级中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 并在考核中得到高分。一些原来缺乏自信心、心理障碍较大、没有太多课堂实践机会的学生, 如今也能明显地发现自己的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要使分层推进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重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 学生层次的划分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推进教学”, 一般是把学生分为二层或者三层, 很少有更多的层次划分。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生源复杂, 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分化严重, 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即使同一层次内, 不同学生的两极差异也是很大的, 目前的层次划分还不够精细;其次, 学生自尊心问题。毫无疑问, 实施分层推进教学对于B层的学生来讲, 开始时有些难以接受, 甚至出现“自卑”心理等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明确分层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总之, 分层推进教学能创设一种和谐、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目前, 高职院校的大学实用英语教学面临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次不齐的问题。实施分层推进教学, 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操练与译后自主学习、考核等方面分别进行处理, 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分层推进教学,大学实用英语,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成伟.关于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79-80.

[2]林东才, 高汉远.高职生源分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02, (9) :31-33.

分层推进教学 篇5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固执地要兼顾全班同学的成绩,过于强调平均,却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状,所以语文课花费功夫多,但是收效甚微,而且造成学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成绩提不高。中下生“厌学心理”严重,随着年级升高,课业负担重,讨厌学习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但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要求下,这些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却是难以获得成功,导致自信心减弱,失落感加重,久而久之造成了心理障碍的积淀。柳斌曾指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就当前语文教学而言,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我们创新的重点。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认识:

目标分层,把握水平差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决定了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表现出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不同基础,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年龄特点的不同,高段可以命名为“创新组”“争优组”“勇敢组”。可以根据不同的程度分组,同组的学生因为程度差不多,感觉心理上的压力减轻了,比较的对象也合理,反而学生的自信和学语文的情趣会提高。老师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设计出供不同基础学生选择的三层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和课堂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分层设计鼓励,采取不同的互助方法,不同的评价标准。

当然这个组合是灵活的,切忌把学生看死,因为造成程度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个性差异,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向更高的要求进发。有些同学进步很快,可以跃到更高层次,此时,便可安排他到高一级的小组继续学习。

分层施教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面对每个学生都存在着的差异,因此我采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各有所获。例如六(2)班有位叫孙浩的同学,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作业拖欠,上课不发言,考试成绩也差。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帮助实现中下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信心这一教学策略。上课时,提问他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回答后,不忘鼓励他有进步;听写时,开始只有60多分,便给他第二次机会,只要达到80分,便向其他优秀同学一样给予他奖励,这样他听写的劲头就大了;作文时,也降低了要求,开始只要通顺,只要有真情,一律打跟优秀生一样的高分,还让他在学生前面读自己的习作,这样打消了他怕作文的心态。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只要树立习作的信心,每个同学都可以写出好文章。经过一段时间后,该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活跃了,作业认真了。当我找他谈话时,他说:“现在上课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我稍微一想就能回答,而我讲错了,你都帮我改正,我觉得学习语文容易了,也觉得学习语文还是很有趣味的。”

确实,只要我们牢记这一教学策略,对于中下生信心的树立,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优化分层教学过程就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优等生的教学也是如此,多从方法上引导,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比如,容易的课文让他们自学,让他们当小老师;重复的题目可以少做,让他们解放出来,多看名著,多写感想,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领悟语文的妙处。但是对优生提出的要求也不应过高,而要让其通过努力刚好能实现目标,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分层评价,鼓励学生进步

人人都喜欢被表扬,但只有在小班化中实施有效合理的评价,才有可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尊心,并从内心愿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如教学《美丽的大公鸡》一文时,在我范读后,请学生学着我的语气,读一读公鸡对小蜜蜂说的一句话:“鼓眼睛的小蜜蜂,比一比咱俩谁美?”杨理想(属于B组学生)站起来十分投入地读了一遍,可是“小蜜蜂”被读成了“小蜜”两个字,几个A组学生都笑了,他还有些莫名其妙,有点尴尬的样子,看他那认真样儿,你能忍心直接告诉他你读错了?我就说:“你刚才读的语气真不错,不过‘小蜜蜂’三个字是一个词语,要一起完整地读出来,再读一次好吗?”于是,他又很有感情的读了一遍,而且正确无误博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这样的情况很多,我觉得这就是小班化课堂的魅力所在,它使我们教师能够更有耐心,更能够从容地从欣赏的角度评价不同水平的同学。而我也深深地认识到真心实意地欣赏学生,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一片温情,也只有这种贴近心灵的评价,才真正是人性化的评价。

作业分层,消除成功差异

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高有底,这就要我们设计作业不能一刀切,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布置基本题的同时,还应设计一些有弹性的训练题。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做统一要求,只能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语文家庭作业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烟台的海》可以设计A、B、C三类家庭作业:A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B类介于A、C两者之间;C类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意完成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习惯、智力的差异,是我们分层教学中要了解与掌握的。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分层推进教学 篇6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课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 而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制定教学目标, 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 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可能会达到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成目标。这样, 制定的教学目标才合理和全面, 才能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个课时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 能自主理解第5自然段, 并能完成课后作业题; (2) 认识首尾呼应和点明主旨的写作手法; (3) 能根据本课的写作手法, 自己写一段话。 (1) (2) 是教材大纲的目标要求, 需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 而 (3) 属于发展目标, 是一部分学生能达到的。这样的目标制定, 教师就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情况, 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特点。

二、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实行预习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学习, 有的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就可以学会, 有的学生则需要做更具体、详细的说明才能理解。为了让学生在上课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需要注意的是, 若教师为学生布置的预习目标一样, 不分层次, 肯定会影响一部分学生预习的兴趣, 导致他们不会自主去探究和学习。所以, 教师在制定预习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体现层次性, 有的目标需要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 有的需要一部分学生达到,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 不断进步, 向更高的层次去慢慢靠拢, 达到分层推进的教学目的。

三、在课时目标教学基本式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 分类指导

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后, 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去落实和实施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实践证明, 在“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最少, 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积极去思考, 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 参与率比较低, 在这种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所以,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需要把分层次教学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前提测评要有层次性

前提测评的题目制定要体现层次性, 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 这样目标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能为上好新课做好准备。如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大纲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掌握:A.读准本课生字词的字音;B.能够正确朗读全文。针对此,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提问中下生A题, 只要他们过关, 全体学生都就过关了, 因为这是最基础的知识和目标;而B题则要针对中等以上的学生, 在他们读的过程中能带动其他学生。这样教学, 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层次是暂时的, 他们的学习是变化的,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教学中多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树立他们的自信, 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同时, 在目标的制定上, 要体现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 在学生完成认定目标以后, 可以让他们试着完成提高目标。总之,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积极探索。

(三) 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 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实施分层教学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创造性地去学习, 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 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语文教学不仅要追求质量, 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途径的反馈, 及时补救”的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达标测评的设计既要有95%的基础题, 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 也要考虑到尖子生的发展, 设计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 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成功欲望,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个性。

四、改革评价标准, 体现分层要求

(一) 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把评价放在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教学评价也要进行改革, 不一定都要将它放在课堂活动的最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随时做出具体的评价, 即将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二) 评价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评价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注意语言表达的方法。对于中下生, 教师要多鼓励, 少否定,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优等生, 教师在表扬和肯定他们的同时, 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更严格。这样, 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分层推进教学 篇7

一、学生分层和教学分层相结合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潜在分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各不相同,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而开展分层教学。对于英语基础比较扎实,思维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只需在旁稍加辅导。通过“引导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对于学习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深入细致讲解,并辅以相关的练习进行操练,使其融会贯通。特别是针对他们所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指导学习”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领会、理解和运用,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能做到触类旁通。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能力不强、习惯不好、方法不当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提醒他们认真听讲,保证他们注意力集中,并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还要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扶学习”可以让这些学生尽量不掉队。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辅以大力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对这些相对落后层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2.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潜在分层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能切实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与自信心,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处方教学的立足点——面向全体学生。笔者对自己所教班级开展潜在分层,结果表明,分层教学对于英语学科的教学不仅十分适用,而且切实、有效、可行。

例如,在课堂开展对话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立不同的任务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应在课文范例基础上进行拓展,侧重创造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间层次的学生模仿范例,强调对话的完整性和准确度,侧重学习、巩固和运用;低层次的学生侧重学习和模仿,可以通过模仿完成对话的一部分内容,或只需理解掌握对话本身。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1. 学习方式自主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通过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优化,不断改进和调整。从而使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促进学生进步。

2. 学习方法指导

分层提问是指教师要善于设计提问,有选择地让学困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或者直接从课文内容中能找到答案的基础问题,中等生回答普通难度的问题,优等生回答一些比较灵活、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学困生,尤其要加倍鼓励、加倍表扬,尽量少批评,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呵护他们脆弱的学习兴趣。

三、各层次学生搭配合作,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1. 生生合作

比起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流更平等,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班级中选出学习达人。一方面,使他们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当小教师,辅导班级里的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结成互助小组并在小组间展开竞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竞争和进取意识,把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使生生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2. 方法灵活多样,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本着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教学重点在课内,在于课堂45分钟的效率。然而,要想学好英语只靠每天45分钟的英语课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类话动应该是课内教学的延伸,不能无组织地自由发挥。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班级里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以及不同爱好进行适当地组织。比如,开展英语朗诵和演讲比赛、百词竞赛、英语小报评比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寓教于乐地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还最终实现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

分层推进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分层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是要与生活接轨, 凸显学科的应用价值, 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 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教会学生知识点已经不再是教学的目的, 教会学生数学思维, 懂得利用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教学之本, 数学建模的应用恰恰能够满足该教学需求.

数学建模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相对较高, 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对建模的接受能力, 提供足够的适应和积累的时间, 按部就班、分层推进, 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建模学习的要求. 一般而言, 采用建模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基础建模阶段、初级建模阶段和综合建模阶段. 本文就数学建模在这三个阶段的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 基础建模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增强应用意识, 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 初步建立建模的概念. 此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想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为建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本阶段是初始阶段, 因而起点要低、要稳, 笔者建议教师多以教材中的资源为主要教学素材, 再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实例, 与学生一起共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意义较强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在脑海中产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从心理和感情上接受建模, 并将建模真正视作一种不容忽视的学习方式, 初步学会利用数学语言刻画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重心的概念之后, 笔者和学生就简单的垒积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问题的情境如下: 现有两块形状、质量都相同的积木, 将其上下叠放, 并保持平衡, 请问:上积木超过下积木的距离最大可以达到多少? 这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 只要画出草图, 并建立好坐标系,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利用重心的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虽然简单, 却充分体现了建模的思想, 还有效凸显了建模之于数学的重要性, 类似小问题的引入都会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 也帮助学生对建模的认识逐步加深.

2. 初级建模阶段

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建模基础之后, 教师要适当增加建模问题的深度, 尝试着设计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发动群体智慧, 共同进行分析并设计合理模型.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应用, 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 掌握技巧. 教师更多地将学习的自主权让给学生, 引导他们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重点, 有步骤地建立模型, 合理解决问题. 经过多次训练, 学生能对建模的思路了如指掌, 数学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例如,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求某一固定点到一条直线上各个点距离之和最小”的模型并加以应用, 笔者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 “五个村庄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 政府要建立一个自来水公司为这四个村庄供水, 要求管道铺设的距离总和最短, 请问该自来水公司应该建在哪里?”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难, 只需要学生将村庄抽象为一条直线上的五个点, 然后问题就简化为“求固定点到一条直线上的五个点距离之和最小”. 很多小组首先将问题进一步简化成“求固定点都两个点距离之和最小”,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再逐步增加点的数量, 依次给出解答.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问题延伸到n个点的情况, 直到学生从中总结出规律, 归纳得出公式.

3. 综合建模阶段

该阶段不仅突破知识点的限制, 还要突破思维的局限性, 力求构建一个创新、开放的动态课堂. 综合建模的目的不是给问题寻求一个确切的答案, 而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建模、解答, 最终拿出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来. 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不仅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还要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信息采集能力, 甚至考查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而在前期准备结束后, 学生还要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提炼出有用的已知条件, 提出假设方案, 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猜想, 再动手验证, 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过程是数学建模的高级阶段, 也是学生迅速提升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机, 尽管开始时困难在所难免, 但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 其对学生的帮助会越发显现, 让每名学生都受益匪浅.

数学建模每个阶段都渗透了教师的良苦用心, 基础阶段认识建模, 初级阶段学会方法, 综合阶段则提升素质. 通过这三级阶段, 教师逐步带领学生领略数学建模的奥秘, 真正将建模视作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将应用数学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韩艳波.谈高中数学建模与教学设想.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1.

[2]谭永基.对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的几点看法.大学数学, 2010.

分层推进教学 篇9

教师专业化培养面临的尴尬

事实上, 不少学校、不少校长在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 花费不少, 投入也很大, 却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此校长们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们常常感到头疼和烦恼, 往往不断地、甚或武断地将问题的症结归结于教师的观念、理念的滞后、缺乏自觉意识, 就像老师抱怨学生一样, “教研培训活动那么好, 为何有那么多的老师不感兴趣?为何有那么多的老师应付、敷衍?为何有那么多的老师不买账呢?为何老师们就不知道发展和提高呢?为何往老师的嘴里抹蜜反而咬手呢?为何好心没有好报呢?”诸如此类的困惑, 时常萦绕在校长们的脑海中。

教师专业化培养面临尴尬的原因

当前教师专业化培养步履维艰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固然有少部分教师惰性较大, 悟性不高, 觉醒程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但不置可否, 在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方面, 学校所采取的措施, 所开展的活动肯定有不受欢迎之处。在“一刀切”“大一统”“运动式”的培养模式下,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针对性不强, 对教师的特点和基础把握不准, 对教师的专业需求厘定不清,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途径界定不准的问题。部分教师明明还没有形成“生命意识”, 就去强调“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的生命自觉, 这无疑等同于让学困生去攻克道道难题, 不亚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行政要求就失去了应有的专业引领性和人文激励性, 同时, 大大削弱了所采取的措施执行力度, 大大降低了所开展的活动的吸引力, 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 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老师的觉悟低、悟性差, 而在于“一刀切”的简单化运作、“大一统”“运动式”的机械化行政命令走向了僵化, 根源就在于缺乏对教师个体情况的详细摸排、正确分析、准确分层、科学决策和有效推进。

研究表明, 5%~10%左右的教师是类似于“学困生”的“学困师”。表现为事业心不强, 责任意识淡薄, 素养和学养较低, 工作的热情不高, 牢骚满腹, 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 对新事物、新举措缺乏吸引力, 具有本能的排斥和厌恶感, 明显地掰着手指混日子,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对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他们急需的不是先进的理念, 迫切的不是激发他们的生命自觉, 而是要千方百计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 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 化解他们的职业倦怠, 培植他们的教育情怀。如果不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意识, 不唤醒他们的职业良知, 何谈教育艺术, 何谈教学创新, 何谈自我发展, 何谈对得起学生?

研究表明, 80%左右的教师, 有较强的事业心, 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关心学生, 关注个人的教学实践, 追求教学的高成绩、高效益, 有教好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强烈愿望, 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但拘于专业视野窄, 发展动力弱, 努力方向模糊, 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理念、专业素养明显欠缺, 在实践中捉襟见肘。他们有对专业引领的需求, 有对先进理念的诉求, 有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浅”意识和潜意识。这部分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理应成为培养的重点和核心。

研究表明, 10%~15%的教师, 属于学校里的名师和骨干, 是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他们有理想, 有追求, 有能力, 有行动, 无论是理念、教学经验还是专业素养都称得上是学校内广大教师的佼佼者和楷模, 在局域内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这些教师的专业培养, 学校应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引领他们跳出学科束缚, 逐渐打通学科与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与艺术的联系, 引领他们向科研型名师发展;二是为他们搭建校内甚至校际间的展示交流平台,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大家的发展, 使弱者变强, 强者更强。

因此, 笔者以为,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学校应首先承认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正视差异, 积极培育教师“合作、互利、共生、双赢”的心态, 牢牢把握教师各自的特点和需求, 因需制定不同发展规划, 因需制定不同发展目标, 因需开展活动, 因需设计培训课程……根据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发展潜能, 分层实施, 分类推进。只有切中教师的发展“需求”,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贴近教师专业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指导思想上, 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理念, 与广大教师一起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 在精神上实现共赢;在专业发展的行动上, 不妨采取“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的策略, 让部分人先动起来, 把周围的向往者、观望者、保守者、落后者逐渐带动起来, 实现共赢。只有将工作做到教师的心坎上, 教师专业发展这本“经”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在教师专业化培养方面, 学校宜采取分层实施分类推进策略:

1.要分层分别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当前大多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强调了普适性, 体现了学校的统一意向, 渗透着学校的发展目标,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 但明显忽视了教师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年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忽视了对教师群体的全面分析和对个体的准确科学把握, 致使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及规划对教师发展的指导作用。学校有责任基于对全校教师个性特点、发展需求的准确把握, 分层次分别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给不同层次的教师指定适合的发展目标, 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规划发展阶段、行动计划, 让每位教师充满符合自己意愿的期许。正因这个发展规划符合个体的意志, 是自己可接受、可达成的目标, 是最大限度接近教师“最近发展区”的规划, 所以, 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导向、指导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2.要分层分别推进“读书成长工程”。

读书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校硬性规定了必读书目, 要写多少篇读书体会, 记多少万字的读书笔记, 等等, 认为只要如此就能迫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但事实上, 如果仅仅停留在平推平拥上, 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倡导上, 如果仅停留在如此简单的“一刀切”上, 读书就会被部分教师当作负担, 就会变味, 就会变成一种形式, 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 学校在推进“读书成长工程”时, 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不同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与不同需求。针对老教师, 针对理论水平较低的老师, 制定一个较低层次的读书计划, 可以选读和推荐与教学结合比较紧的文章, 可以从读千字文开始;对于大多数的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可提出一个较高层次的读书目标, 在关注学科专业文章和书籍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部分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 并加大督促、指导和检查的力度;对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由于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专业追求, 则可制定更高层次的适度超前的读书计划, 精选推荐前瞻性、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的前沿著作和文章, 定期举办读书论坛、阅读沙龙等, 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如此, 层次较低的教师不会将读书当作负担, 年轻教师觉得有奔头, 骨干教师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如此, 读书活动才不会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此, 方能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分层分别开展各类教学达标活动。

通过活动推进工作是实践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式。但问题是我们在开展各类活动时, 硬性规定的多, “一刀切”统一要求的多, 与老师沟通的少, 关注教师不同需求的少, 不少活动因得不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充分理解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教师之间的差异, 而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因此, 学校应该正视教师的差异, 认真对待差异, 在制定各类教学达标、教学比赛等活动方案时, 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达标标准, 制定不同的推进措施, 唯其如此, 活动才能得到最大多数教师的支持, 才能吸引教师的广泛参与、真情投入, 才能达成活动的预设目标。

4.分层分别实施教师发展评价。

教师和学生一样, 在成长的道路上, 有的起步早点, 有的速度快点,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的成效, 同样因差异的存在不能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我们的发展性评价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及自我实现的专业情意, 因而它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 重视当前的水平与表现, 但更着眼于教师的未来。评价结果主要是用来进行纵向比较, 以发现教师成长变化的轨迹, 而非与其他教师横向比较排名次。

“六学主导?分层推进” 篇10

一、基本结构程序

“六学主导 分层推进”课堂教学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可分六步进行。

第一步:自学——探究新知

自学即指课前预习,主要是教师给出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课前自学。同时安排一个小组的同学将新内容、解答过程、好的经验和方法等在课前写到后面的黑板上去(为下面的小组汇报做准备,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学生在自学时,要求完成几件事:(1)自学课本中的例题,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2)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3)完成部分相应的练习题,看看哪里有困难。(4)写出你的新发现、新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5)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查找或完成一些相应的培优练习。

第二步:说学——交流汇报

说学是指课中的汇报,让学生把课前所学到的内容讲出来,有一点说一点,同时也让学生说出新的发现、新的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还要让学生谈谈在自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说学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a:各人先自言自语地说出通过预习所学到的内容。

b:小组交流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

c:“汇报小组”对照课前写好的板报内容进行全班性的交流。

(“汇报小组”是指课前教师指定的一个小组,这个小组的同学要在上课之前将新内容、解答过程、好的经验和方法等写到后面的黑板上去,作为汇报的主要内容。每个小组轮流进行。)

d:新发现、新解法等展示。

f:同学质疑。(让学生说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懂的地方)

说学是学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把课前习得的内容与同学相互交流。在这一环节中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让会的同学给予解答。让学生自主解决,老师只是适时地点拨。

第三步:导学——点拨提升

导学即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误解和遗漏的东西,教师在课前应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设一些针对性问题,看这些问题中学生哪些已经搞懂,哪些还存在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再回去看看书,或同学讨论解决。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生生合作探讨。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讨。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导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步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专研教材,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设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使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得到充分的暴露。)

第四步:帮学——释疑解难

帮学即指解决学生的困难。对于部分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遇到的困难,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要过早解答,而是让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或让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对于全班都不会的,教师则给予点拨指导。

第五步:考学——检查反馈

考学即指检查反馈。教师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一步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一定量的练习,既具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创新。

第六步:评学——评价总结提升

评学即指评价。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五步自主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二、运用“六学引领,板块推进”的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控制教师的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这样可给学生25分钟活动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探究的过程与时间应有一定的限度。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时间的有限性使得教师必须考虑如何组织高效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课堂教学中,要让各小组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同时,也要明确各过程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探究的各过程中,而且也可以让那部分表达能力强、思维较开阔的学生得到更好的训练,还为表达能力差、思维迟缓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和学习的机会。

3.“六学主导,分层推进”的模式提倡的是小组合作、交流,沟通与互助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小组划分时,一定要考虑每个小组的人员搭配,应尽量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

4.“六学引领,板块推进”的模式的结构程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省去“导学、帮学”等环节,这主要靠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运用。

分层推进教学 篇11

一、着力培育区域课程领导力文化

培育区域课程领导力文化是提升区域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紧紧围绕“让课程领导基于每所学校,让课程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区域课程建设理念,开展了区域课程领导力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区域、学校和教研组等层面内化区域课程领导力的内涵,理解区域课程领导力的模式框架,熟悉区域课程领导力的运行机制。

二、着力促进学校课程计划编制

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的关键。学校课程计划必须遵循“基于政策、基于学校、基于研究和基于对话”的原则,体现“基于问题、面向未来、紧扣目标、结构合理、系统思考、强调操作、体现特色”的要求。

1. 学习与指导

我们组织开展了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理论学习、案例研究,根据我区学校课程计划研究、编制和运作现状,起草和颁发了“金山区中小幼课程计划编制的指导意见”,拟定了“金山区中小幼课程计划评比指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进行课程计划编制的培训和指导。

2. 评比与反馈

我们组建了课程计划评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形成了以教研员为基本力量、教育教学专家为引领的队伍,起草并发布了“金山区中小幼课程计划评比方案”。通过宣传、发动和组织,区域内各校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我们依据“金山区中小幼课程计划评比指标”,开展初评、复评,对各校的课程计划从优势、亮点和不足三个方面进行反馈。

3. 完善与共享

通过对获奖课程计划的进一步指导、修改、充实和完善,我们按学段结集编印,分发给学校,促进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同时,各校课程计划也是教研室对学校开展课程与教学的整体视导、专项调研和蹲点指导的重要依据。

三、着力加强课程校本化实施

1. 开展中小学合格课程认定工作

自2011年11月起,我们根据《金山区课程建设三级水平参考指标》,组织力量对全区中小学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的自评报告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评估。我们成立了督查小组,结合文本认定结果,对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和资料查阅等形式的实地抽检。对认定为不合格、基本合格的课程,督促和指导学校进行整改。通过中小学合格课程的认定,借助指标的导向、专业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课程实施的校本化,为下一阶段区域优秀课程的评选营造了氛围,积累了经验。

2. 推进作业改进项目

2010年9月,我们全面启动“金山区中小学作业改进推进”的行动计划。按照《金山区中小学作业改进推进方案》,我们开展了“全区中小学作业现状全面调查”,召开了全区作业改进推进大会,编制了《中小学作业改进总则》《中小学作业改进各科细则》,编印了《金山区中小学作业改进推进方案汇编》。通过方案制订、专业引领、项目评比、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广大学校和教师在作业设计比赛、命题比赛、作业改进论文评比、校本作业成果评比和作业推进优秀校评选中得到了锤炼,理念得到深化,素养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行为得到改进。

3.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渠道。我们围绕“聚焦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这一主题,开展了青年教师“新苗杯”教学评优、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及“课堂教学大讲堂”等活动,还就“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型范式”这一命题,开展了专题讲座、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展示。通过这些活动,从教学原点和逻辑起点上探索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有效落实“减负增效”。

四、着力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1. 动员与部署

2011年9月,在问卷调查、科目统计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区中小学校本课程推进大会。会上,就校本课程建设对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完善、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和高中教育的特色多样的培育、积淀、发展等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工作动员和部署。

2. 谋划与指导

围绕学校课程建设这个主题,我们拟定了“金山区中小学校本课程设计评选活动实施方案”,编制了“金山区中学校本课程评选评价指标”和“金山区小学校本课程评选评价指标”,组织中小学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以及两类课程负责人会议,商讨“方案”与“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3. 评比与公示

我们成立校本课程评比领导小组和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和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评比小组,对上报参评材料根据“方案”和“指标”进行文本评选,选拔符合标准的校本课程作为评优的候选项目。为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课程评选的导向性和公正性,从评选方案、评选流程、评委组成、材料呈现到初步结果公示,都在网上进行。

4. 查验与推广

为促进文本设计与实践操作间的匹配,我们对入围科目进行实地考察,开展教师、学生等访谈,查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效果。同时,对文本编制与实践操作中表现不够匹配的情况进行指正、指导。对文本设计与实践操作表现一致的科目,我们将借助区域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实现成果共享。

五、着力开展学校课程教学调研

为全面掌握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我们开展了学校课程与教学整体调研、专项视导和蹲点教研。

1. 整体调研

区教师进修学院组建由全体教研员参加,科研室和德研室参与的队伍,制订详实的调研方案,涉及观课评课、参与和指导校本研修、查看资料、座谈、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集中向学校教研组及学校领导作全面口头反馈。一个星期后,我们从总体情况、特色与亮点、问题与建议三个方面向学校提交详细的调研报告,便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

2. 专项视导

我们开展了“文本走向实践——学校课程计划实施现状的调研”“学校作业改进推进现状的调研”以及“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等主题的专项视导,与学校一起聚焦问题,破解难题;挖掘潜力,提炼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3. 蹲点教研

上一篇:小儿骨科护理下一篇:服务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