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2024-07-09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共12篇)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1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就是在备课时要备学生, 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 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 实现课堂中教学、学习、发展同步和协调进行为宗旨, 力求各层次学生在适度、紧张、愉快的气氛中以求最佳发展.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方位考查, 搞好学生分层

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分类归档. 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 让师生知道每名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此,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 使每名学生能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 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 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 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 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 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 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 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 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 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 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 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 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 确定分层目标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 对差生采用低起点, 先慢后快,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办法, 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 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 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拟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 增加教学难度, 加重学生负担, 使学生消化不良, 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 降低大纲要求, 过分放慢教学进度, 完不成学习任务. 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 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识 , 学会基本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 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 要求优生深刻理解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思想, 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 发展个性和特长.

三、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1. 分层质疑、启发思考

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 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 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 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 发挥优生的作用, 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 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

2.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 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 统一要求. 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 面向中等学生, 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 一是拔尖提高题, 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 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 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 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 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 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 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3. 分层辅导、培优补差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 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 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 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 具体地说, 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 提倡“三超”, 即旧知超前铺垫, 新知超前预授, 差错超前抑制,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 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 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 主要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 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 以可接受为原则, 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兴趣、爱好, 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 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提升动眼、动口、动手能力, 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4. 分层考查、查漏补缺

过关考查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类考查. 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 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 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 优生必做的. 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 提高题占10%, 深化题占5%. 分类考查后, 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 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对没有过关的学生, 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 还组织平行检测, 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5. 分层评价、形式多样

考查之后, 要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 要多给予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 采用激励评价, 既指出不足, 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 评价的基础上, 每学期集中对每名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次到三次, 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 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 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 帮助其分析原因, 树立信心. 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 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 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2

一、教学对象分层划分。

因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智商、能力、性格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为转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这种差异,承认这种差异。有了差异,学生就表现出了层次。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前提。根据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我把我们班分成三层:像秦彬彬、马素这样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属于A类;像李瑞、唐歉、王悦这样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属于B类;像孟芮这样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属于C类。学生的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师应该适时调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整每个学生的层次级别。教学目标分层设立,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在保证最基本的目标前提下,我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可能适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一课时,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C层: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周长的意义,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B层: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周长和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

A层: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周长方法,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这样,针对学生实际制定的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三、教学方法分层采取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采取分层分类指导教学方法。对A层学生,我以“放”为主,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中有“扶”,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对B层学生,我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适当指导、点拨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在遇到困难时,再适时给予指导。对于C层学生,我以“扶”为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指导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秦彬彬属于A层学生,我引导他自主学习,然后与他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并进行适当地补充。通过以“放”为主的教学方法。秦彬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了提高。孟芮属于C层学生学生,我开始逐步带领他去学习,在带领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能力,然后慢慢鼓励他自主学习。最后,孟芮也具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练习分层设计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为全班学生布置相同内容作业练习,难了,有的学生不会,简单了,优等生感到没兴趣。分层教学要求作业和练习也要分层设计,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相同的作业和练习。在教学中,我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练习分别进行布置。对C层学生,我布置一些基础题;对B层学生,布置的是一些基础题和巩固提高性题目;而对A层学生,布置的多以探索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既保护了C层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又激发了B层和A层学生的兴趣。考核评价分层进行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十分在意的,有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需要重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的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一些不自信的学生,一句鼓励的评价可以让他们鼓起对学习的信心,而对于一些平时比较骄傲的学生,适当的批评或许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班的王悦同学平时性格内向自卑,学习缺乏信心。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重对她的评价。那怕她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及时的给予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她的学习自信心渐渐建立起来了。通过一个学期的时间,王悦同学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了,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举由我班的中等生提高到我们班的优等生水平。李瑞同学,成绩优良,但骄傲,且粗心马虎。对于他,我就经常通过拿其他同学的各种优点与他进行比较,从而来打消他的傲气。对他的评价,我总是批评多于鼓励。渐渐地,李瑞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也更客观了。学习上,他变得踏实认真了,学习成绩自然也有了不少提高。

总之,教育要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就离不开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每个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需要每位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经验总结

目标分层导向式作文教学指导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29-02

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大都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与讲评”三段教学模式,其中的批改与讲评部分教师们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最多,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证探索。

一、观察与分析

笔者对两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将近半个学期的观察研究。现以他们对九年级学生的一次作文指导课为例,借以说明一些问题。这两位教师指导写作训练的内容相同——如何写好写人的记叙文:《他(她)在我记忆深处》或《我的良师益友》,学生任选一题作文。作文指导和学生作文共2课时(课外1课时),作文讲评1课时,共3课时。

两位教师教学的相同之处:1??没有告诉学生本次作文训练要达成的目的;2??指导写作训练的方法与要求大同小异,首先说明本次作文要用到的知识,如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其次要求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清晰的人物形象,要以记叙、描写为主,然后做审题、立意、取材方面的指导,再由学生作文;3??作文全部批改,用定量评价(百分制)与定性评价(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4??作文评价无确定一致的标准,随文评分,随文评价其优劣;5??讲评时选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为例,指出这次作文的优缺点。

不同之处:1??A老师在作文批改中有旁批和总批,B老师无旁批;2??讲评时,A老师以学生正反例作文配合说明这次作文的优缺点,突出本次作文评分的依据,B老师只用正例不用反例,突出以正面引导为主;3??A老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按照作文批改语自行修改作文,但不做检查;B老师则不做修改要求。

笔者通过检阅学生作文本以及与平时作文成绩较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访谈,得到的大体情况:结果方面,平时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本次作文训练成绩仍然较好,作文成绩一般的学生仍然一般,作文较差的学生依然较差,总体上没有比以往有明显提高。在学习效能感方面,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作文不难写,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好;作文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认为,老师说的能听明白,但还是不知怎样才能写得好;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觉得每次作文课都一样,听不懂,也不会写。在兴趣与动机方面,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又分两类,一类是有写作兴趣,喜欢作文,另一类是谈不上喜欢,只想取得好成绩;作文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都不喜欢作文,作文差的学生讨厌作文,甚至不做作文作业。

通过这次作文教学的全程观察和局部访谈,笔者认为其欠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教与学都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导向;2??没有明确一致的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大;3??没有关注学生水平的层次差异;4??没有程序性知识(策略知识)指导;5??没有给学生提高的表现机会。这样会挫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容易扩大作文差生面。

二、实证与探索

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笔者认为:(一)教师如果不能使学生在某个学习活动中产生明确的行为意向,学生就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学习活动;(二)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教学必须关照学生学习水平、能力的层次差异,才能使处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三)学生是学习和评价的主体,教师只有通过对话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来感悟,才能使学生建构起所学知识的意义;(四)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共同提高;(五)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才能维持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六)要教给学生策略性知识。人类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称之为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学习的基础,策略性知识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为了便于研究与实证,笔者选择与这两位教师相同内容的作文指导课,作文题目也是《他(她)在我记忆深处》和《我的良师益友》,任学生选作一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设计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明示分层量化的教学目标—指导作文—学生作文—学生根据分层量化目标进行作文自评、互评—教师初评—学生根据教师初评的指导自改、互改作文—教师终评与讲评,时间先设定为3课时,以后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再逐步减为2课时。从学生作文的终评成绩看,比以往有较大的进步,作文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总体效果也比A、B两个教师的教学班要显著。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1??明示分层量化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作文训练上大体呈现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师生各自心中有数。每次作文训练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动态分层,明示相对分层细化的作文训练目标,并使学生明确目标分层的目的。

本次作文训练目标:

(1)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写人记叙文,300字以上10分,400字以上20分,达标30分。

(2)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达标30分,不达标者酌情扣分。

(3)能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和人物的活动环境描写,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达标25分,每适当运用一种描写方法得5分。

(4)做到详略得当,达标10分,不达标者酌情扣分。

(5)能适当运用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中心思想,达标5分,不达标者酌情扣分。

笔者把教学目标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上述目标(1)(2)为基层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目标(3)为中层目标,作文好的学生必须达到,作文一般的学生要求达到,作文差生力争达到;(4)(5)为高层目标,作文好的学生必须达到,作文一般的学生力争达到。对基层目标,“差生”由教师“助达”或“导达”,其余的学生“自达”;中、高层目标由教师“助达”和“导达”。这些目标层次和量化的赋分,在各次作文中可以根据学生作文情况动态调整。这种分层量化的目标同时也是一个作文指导和评价系统。“在一个以标准为基础的教育系统中,标准驱动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清晰、可测量、可操作的训练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练习的意向,并依照细化目标的指导为之努力。它也便于学生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通过评价反馈而达到自我矫正。如果“标准缺乏清晰的意义便导致了人们往往无法对标准形成一种共同的理解,间接地导致了各种类型目标实施的失败”。

2??指导作文。首先是审题立意、依意选材、确定记叙重点的陈述性知识指导。其次是次级目标指导,也是练习任务的分析,这是指导的重点。以往的作文教学目标只陈述终点目标,即练习结束要达到的目标,忽视了在达到终点目标之前所需要的先决条件。这个先决条件是在练习中间要达到的次级目标,是先于终点目标学习的任务。分析学习任务:一是激活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在本次作文练习之前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二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完成本次作文尚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提供练习的支持性条件。在学习了陈述性知识的条件下,学生原有的基本智慧技能是支持性学习的条件。笔者出示缺陷例文,让学生根据各个层次目标运用原有的基本智慧技能逐一进行修正,从中获得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应该怎么做的策略性知识。

3??学生作文。学生作文过程中笔者不做集体指导,只做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对作文差生进行取材、选材辅导,促其尽快动笔,鼓励其努力达到合格标准;对作文成绩一般的学生做目标(3)的描写辅导,促其努力达到良好的标准;对作文好的学生做详略与表达方式的辅导,促其努力达到更好的标准。

4??学生根据分层量化的目标进行作文自评、互评、修改。要求学生完成作文后逐个按照量化的目标进行作文自评分,然后交换互评,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后再上交。

5??教师初评。根据学生作文情况进行初步批示和评分。评分采用结构式分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总分。例如,两个学生的作文总分同是83分,就说明不了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其间的差别,如果按照量化目标的排列顺序表示为:20+30+20+10 +3=83和30+30+15+8+0=83,学生一看就知道不但有差别,而且明白自己各个层次目标的达标程度,可以根据各项得分与扣分情况,明白自己作文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6??学生根据教师的初评指导自改、互改作文。学生用课余时间根据教师初评的批示及各个目标扣分程度讨论、自改、互改作文,在规定时间内改好、上交。误差较大不便在原文中修改的可以重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也都比较珍惜这个机会。

7??教师终评和讲评。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根据本次训练的终点目标进行总结性评价。讲评时从三个层次的学生中各抽一名讲述自己的作文及修改过程,并评价自己本次作文的优点和需改进之处。在评价中笔者有意突出学生修改作文后的进步,突出差生和一般生达标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这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以提升作文的效能感。

这个作文训练流程从确定目标层次、作文过程到总结评价,都是师生双边互动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7~9年级写作提出的标准:“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基本消除了学生害怕作文,不做作文的现象。

三、结论与问题

笔者实施的“教学目标分层导向式”作文教学流程,把“学会写作”作为整体教学进程的主要目标,实现以目标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使处于不同作文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这个教学流程,笔者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革新教学手段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及强化教研意识、提高教改能力等问题,需要今后继续进行校本实证的探索研究。

(本文系广西教师教育2010年度立项研究重点课题“农村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的策略与实证探索”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10B27)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4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从我校2008届入学考试的数学科成绩统计表可以看到:升入我校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课题组设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我校实施平衡分班,在每班学生中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等导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兴趣和态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分类,把学生分配成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30%、50%、20%,学习兴趣浓,主动学习、接受强的学生属于第一层;学习能力中等、但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第二层;剩下的学生属于第三层.在实行这种“分层教学”时,数学教师依然是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认真组织班内三种层次的同学进行互助学习,发挥组织、指导、协调、落实、检查、总结等工作职能.

通过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确定每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是:从基础开始,将问题设计为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将每一道题不断深化,让学生可以从解题中形成自己解题的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根据数学题目来进行以下层次的设计:

初级练习的题目是把课本的最基础的内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改造成探索性的题目.这类题目设计为客观题,让学生大约用四、五分钟能够完成,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考虑让第三层学生基本上能够接受,兼顾第一、二层学生的查缺补漏.

中级练习的题目是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掌握”层次,设计时把应当涉及的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辅助线、教学方法、基本规律、基本步骤、公式的应用等,编成一、二道主观题,能反映普遍性,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这类题的总量设计是以中层学生12分钟左右完成为标准.

高级练习的题目是知识运用和变式训练,这一类题目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来设计进行变式训练、问题的规律性探索的练习题,这样的题目每节课都有,并且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解决教材的前后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层次练习的目的以主观题为主,一般是二道,时间以上层学生15分钟左右能完成为标准.最后通过达标练习,巩固每天新学习的内容,同时各层次的要求也要兼顾,还要配置适合学生现状的思考题,时间以本班学生在20-25分钟内完成除思考题外的练习题为度.

这一分层教学法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来适当降低起点,其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解决问题,从而学生启动思维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的试验关键在于监测,课题组及教导处对整个进行全过程管理,听课指导,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单元测试或平日检测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法,才能再进行下一期的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总结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效率提高的办法”“发展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措施”“教师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论体系和操作框架.在课题实验中解决了:1.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数学科进行分层教学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找到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2.分层教学能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实施质量监测,改变评价制度,体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目前教学中效果最为显著的模式.3.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意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探讨 篇5

龙江中心校 于志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同一班的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教师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同。而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无论采取低起点、小步子,还是抓中间、带两头的策略,都只能做到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的发展受损。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进行 “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教学——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了发展。

四、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

五、分层教学的目标: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分层教学的做法: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6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语文分层指导教学的基本程序,即激趣引入——明确各类目标——自主学习——分类指导——分层练习——激励评价。

一、激趣引入

【案例】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老师先给大家讲绿孔雀帮助橄榄坝人致富的故事。让学生议一议,故事中的孔雀是一只怎样的孔雀?然后很快转入课题:“大家可知道我们今天在新课中要了解的孔雀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一只什么样的孔雀呢?”“骄傲的孔雀!”同学们脱口而出,这样就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了。

二、明确各类目标

【案例】如一年级语文下册《四个太阳》第一课时目标的制定,我们可以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安排的知识结构的特点(认读字词正确流利朗读感悟,有感情朗读),又考虑到第一课时是学生掌握课文的第一个台阶,因而,仅能安排少量的且易于把握的目标:1.认识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为即将要进行的难于实施的学习任务做好铺垫。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所定的目标,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等条件而定。这样一来,学生自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学习效果才能更大程度得以实现。

三、自主学习

【案例】老师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第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一句: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想像就好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

四、分类指导

【案例】如教学低段识字课,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我设置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教法。首先,出示带有拼音和图片的生字词,请C层学生认读,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求低,只要孩子有所进步或在同学的帮助下能认读生字;接下来,教师请B层学生认读不带拼音和图片的生字词,要求能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而老师的评价更多的是激励和肯定,给予学生自信;最后,请A组学生认读生字,在读准字音的同时给生字组一个新词,或用新词造句,或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在评价上老师更多的是竞争性评价。用这种方式经过长期的识字教学,孩子们中优生不骄傲,差生不自卑,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分层练习

【案例】:把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每大类的作业又分层设计出A、B、C不同的要求,供学生自由选择。

六、激励评价

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7

1 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认为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类型、不同资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使学生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竞争意识强、社会适应性强、善于学习的有创造精神的有用人才。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体育教师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动向、明确自主学练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我设计、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努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学习中敢于质疑求异,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和提升。分层指导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的发展水平进行切合实际的指导,以期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2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自主学练的良好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学习与锻炼的关系,不断改革教与学的方法。体育课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上得生动活泼、饶有兴趣,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严格要求,教育学生刻苦锻炼、团结互助遵守纪律,教学过程要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确定不同自主学练的要求。如准备部分,做徒手操时,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能够跟随教师一起做徒手操;三、四年级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创编适合的徒手操,教师帮助喊口令;五、六年级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自编自喊口令带领大家一起练习。在创编徒手操的过程中,教师指定站得好的学生进行创编。其目的有二个:一有利于引导学生遵守课堂常规;二有利于避免选人的局限性。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他想编操,就得首先站好队伍。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创编的徒手操各式各样,有些徒手操完全超过教师的想象。属于组合型,有创意。学生在上体育课之前就着手想好自己所准备的徒手操,有时还要准备2~3节,以防别人创编的和他一样。当学生创编的徒手操有新意,教师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甚至在同轨班级同学面前及时进行表扬,以资鼓励,使学生更乐于进行创编,有时会出现在课间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下次课创编什么样的徒手操,真正形成全员参与,主动积极地去创编徒手操。学生认为是一种乐趣,是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这种机会在体育课中是平等的。

在基本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难易程度确定自主学练的形式。对于复习教材、难度不大的教材,教师可通过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学习,比如三年级学习游戏:障碍赛跑。教学时,教师选八位站得好的同学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选人。每个小组讨论研究通过障碍的最佳方案。各组自行安排了比赛的出场顺序,等学生掌握游戏方法后,教师再启发学生如何摆放障碍物更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他们参与游戏组织设计,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再比如:二年级学习投掷小轻物时,教师提出此次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想象,用自己准备的纸团进行尝试,体验后,作简单的叙述并做出动作。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并且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摸索投掷轻物的方法,再进行尝试、体验。等学生摸索之后,教师再集中学生在教材的重难点上进行讲解示范,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在学生分散体验的过程中,允许几人组成锻炼小组,互帮互学,做到相互评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这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引导。

在结束部分,教师也可让学生带领大家做放松活动,教师在事前要引导学生如何做放松活动,等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放手让他们自主练习,教师及时进行点评,通过激励的方法不断提升自主练习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养成自主学练的习惯。

3 尊重每一位学生,分层指导,共同提高

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尤其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为了使不同资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师在上课前要有充分准备,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备课,课时计划要有针对性。课时教学目标应当是分层次、递进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蹦一蹦”摸得到,“跳一跳”够得着,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与空间,对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身体和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好有心理障碍、体弱或有缺陷的学生。

比如:三年级投掷实心球重点教材教学中,通过2~3课的教学,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投掷能力有所了解后,按照投掷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对于投掷能力较好的一组,教师确定只要达到体质健康测试成绩90分,就可以做评委或进行其它活动,包括踢足球。对投掷能力一般的一组,教师确定他们要达到体质健康测试70分,就可以做评委或从事其它活动。而对于投掷能力较差的一组,教师确定他们只要达到体质健康测试50分,就可以做评委或从事其它活动。在投掷教学的同时,学校刚好组织三年级班级足球联赛。该校是省级足球传统校,学生对足球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在练习实心球时积极性非常高,只要他们达到相应组别要求后,教师就允许他们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有重点地辅导投掷能力较差的一组,使他们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或超过教师制定的目标,使他们有锻炼的成功感,使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一会取得成功。当然,每次课教师制定目标要有变化,始终要有:“蹦一蹦”摸得到,“跳一跳”够得着的要求。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要以动态的观点确定学生所处的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后,备课、上课、教法、学法指导、场地器材的布置都要有分层次进行,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所以这一教法的运用,对学生有利,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教师一定要有敬业爱岗的责任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8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课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 而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制定教学目标, 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 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可能会达到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成目标。这样, 制定的教学目标才合理和全面, 才能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个课时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 能自主理解第5自然段, 并能完成课后作业题; (2) 认识首尾呼应和点明主旨的写作手法; (3) 能根据本课的写作手法, 自己写一段话。 (1) (2) 是教材大纲的目标要求, 需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 而 (3) 属于发展目标, 是一部分学生能达到的。这样的目标制定, 教师就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情况, 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特点。

二、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实行预习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学习, 有的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就可以学会, 有的学生则需要做更具体、详细的说明才能理解。为了让学生在上课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需要注意的是, 若教师为学生布置的预习目标一样, 不分层次, 肯定会影响一部分学生预习的兴趣, 导致他们不会自主去探究和学习。所以, 教师在制定预习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体现层次性, 有的目标需要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 有的需要一部分学生达到,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 不断进步, 向更高的层次去慢慢靠拢, 达到分层推进的教学目的。

三、在课时目标教学基本式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 分类指导

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后, 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去落实和实施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实践证明, 在“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最少, 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积极去思考, 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 参与率比较低, 在这种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所以,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需要把分层次教学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前提测评要有层次性

前提测评的题目制定要体现层次性, 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 这样目标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能为上好新课做好准备。如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大纲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掌握:A.读准本课生字词的字音;B.能够正确朗读全文。针对此,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提问中下生A题, 只要他们过关, 全体学生都就过关了, 因为这是最基础的知识和目标;而B题则要针对中等以上的学生, 在他们读的过程中能带动其他学生。这样教学, 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层次是暂时的, 他们的学习是变化的,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教学中多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树立他们的自信, 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同时, 在目标的制定上, 要体现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 在学生完成认定目标以后, 可以让他们试着完成提高目标。总之,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积极探索。

(三) 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 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实施分层教学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创造性地去学习, 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 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语文教学不仅要追求质量, 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途径的反馈, 及时补救”的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达标测评的设计既要有95%的基础题, 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 也要考虑到尖子生的发展, 设计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 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成功欲望,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个性。

四、改革评价标准, 体现分层要求

(一) 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把评价放在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教学评价也要进行改革, 不一定都要将它放在课堂活动的最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随时做出具体的评价, 即将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二) 评价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评价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注意语言表达的方法。对于中下生, 教师要多鼓励, 少否定,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优等生, 教师在表扬和肯定他们的同时, 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更严格。这样, 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9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差异性

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而作业布置的技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完成质量, 同时它也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等。传统的“吃大锅饭”似的作业布置即每个学生都布置统一的作业, 这样让学生感到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 学生从心理上感觉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 一样的期待。对于优等生来说, 很轻松地写完了作业, 觉得没有太大的挑战性, 在作业中没有显出自己的优势, 没有在作业中体会到钻研问题, 探究真知的乐趣, 即所谓的“吃不饱”;中等生对于教师布置的统一作业还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他们大多数是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对于“学困生”, 统一的作业就成了他们的障碍, 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很多题自己解决不了, 不会做。

因此, 对作业产生极大的畏惧, 不愿意做作业, 如果教师要求不严他们就会“逃作业”, 如果教师查作业很严, 这类学生就只有投机取巧找学生的作业, “顺手拈来”了。久而久之, 作业成了他们的负担, 衍生出的是对数学的厌倦。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 施行弹性作业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不同作业, 增加作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作者布置要体现层次性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 精选设计作业, 分层布置、分层指导, 不搞一刀切, 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在分层之前,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应当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 不要让他们感到这种分层作业的方法是教师在歧视他们。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去解决更难的、综合性的问题。

课后作业分为三个等级 (A, B, C) , 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 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 记为A等级;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 重在技能训练, 提高速度, 记为B等级;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讨性问题, 重在提高综合能力, 记为C等级。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 要求是选择学生可以完成的一个等级的作业, 认真完成, 记为基础作业, 可以思考高一级的作业, 如果有想法也可以写。学生一听, 作业是自己选择的, 很多学生都非常兴奋, 不同水平的学生自己去选择, 教师不做直接定位, 不直接指派哪些学生写哪类作业, 让学生自己选择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也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水平, 让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作业找到了成功的体验。学困生能把A等级的作业完成, 他们不会感到数学是负担, 是听不懂的天书, 是爬不出的数字迷宫。

实际上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很重要, 只要学生对这个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 我们总会看到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乐于在课后完成自己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 从而找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也是教师教学的成败所在。

三、分层评价, 分层指导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表现欲, 成就感特别强的年龄, 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乐趣, 又不断地给自己一些可及的目标, 调动学生去学习, 这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 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地提高。

因此, 在作业布置上经常给学生以学分的评定。对于不同学生所选择的作业等级, 结合学生的作业质量给学生评定, 如果一个优等学生选的是C类作业, 而且是完成很好, 教师给记10分;如果这类学生做了针对自己来说没有挑战性的B类作业, 虽然完成质量较好, 也只给记8分;如果学困生选择A类作业, 而且是完成很好, 教师给记10分。以次形式来让学生更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同时鼓励学生要敢于挑战。通过这种分层自选作业, 教师以积分的形式给学生评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既没有给学困生造成学习的障碍, 丧失学习兴趣, 又使优等生有更多的提高的空间, 让他们通过拓展的C类题, 真正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

学习贵在坚持, 教学手段要不断更新, 评价形式也是不断改进, 让每个学生都在尝试着超越自己的极限, 一个月教师进行一次总结, 看哪些学生在作业选择的等级上有变化, 有提高, 我再对他们成功的尝试给予大胆的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 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 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课堂作业, 我让优生与优生比作业的速度, 比作业的准确性, 比作业的思维质量, 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评价,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对有疑惑的题目共同分析, 共同解决。通过分类评价优生的作业, 在优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使他们永不满足。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 在小组中形成了比、学、赶的学习氛围。我在考核时也分层考核, 在检测试卷中设计基础题、中档题和拔高题, 要求基础题每个学生都要完成, 中档题前20名要完成, 拔高题优等生要完成。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 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优、中等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的分组是流动的, 可以一段时间就改变一次,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向教师申请高一级的组别, 在小组考核之后就可以晋升, 这样学生形成了“一人带一组”, “优胜组带全班”的学习氛围, 学生不会因为自己不会做题而沮丧, 学生只要在自己的学习组中完成作业, 就是对当天的教学有收获, 而在不断地积累和竞争中晋升一级又是更大的进步。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 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 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 要尽量缩短学生的差距, 缩小学困生的范围。学困生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 大部分就是无数的学习打击而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很难有成功的体验和尝试, 渐渐地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有的甚至是“谈数色变”, 这样的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数学学习。教学中我采用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指导真正体现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从作业安排上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消除他们心理上对数学的紧张情绪, 轻松地参加数学学习, 能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终收到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分层施教分类指导 篇10

一、实行“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的理论依据

1.“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符合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有的放矢, 区别对待, 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和谐、有效的发展。

2.“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就是依据这一原则, 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能够尽量照顾少数学生。

3.“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符合目标教学理论。

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更加注意“导”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得到激励, 主动学习。

4.“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性差异, 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分层备课, 确定分层目标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 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力求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 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 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要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 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这样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和“补差”。

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篇11

“自然小班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出现的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每个教学班出现不到20个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应进行分层指导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在语文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学生分层

要在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指导教学,教师首先要对班上十多个学生个体实施分层,这是后续分层的基础工作,那么,怎样来对他们进行分层呢?

(1)动态分层策略。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面向差异,对学生进行整体分层呢?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方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技能、学习习惯、文化素养、言谈举止”等六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换言之,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观察、收集学生的阅读表现,与家长交换意见来了解研究学生的阅读能力,把握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习惯、家庭环境和潜力倾向等方面将学生大致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优等生,B为中等生,C为学困生。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能上则上,该降就降,教师要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在这一层次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以免学生出现情绪波动,导致教学工作弄巧成拙。

(2)排列分层策略。根据阅读素养的差异给全班学生分层排列座位,我们采用“自由组合”和“特定组合”的相结合方式,将同一层面的,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或者将不同层面的学生穿插起来组成一组。例如:C层次的学生分别与A层次、B层次的学生搭配,以扩大他们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他们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往中尽情地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策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情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学生。

二、目标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于A、B、C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进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提出各层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1)课前预习目标分层

關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前预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完成,并要求每个学生配有一本专用的“预习记录本”记录预习内容,以备检查、反馈和总结。

(2)课堂学习目标分层

如高年级分层阅读教学中,课堂学习目标分层标准:A层学生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参与学习,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想象和联想,促进他们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发展。B层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掌握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C层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能初步理清课文脉络。

三、施教分层

分层施教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分层策略中最重要的环节。对A层学生的学习,则启发点拨,独立完成。施教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对B层学生,老师要用提示的方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C层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具体引导,逐步完成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

(1)学习内容分层。教师应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即学习内容分层)进行研读,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一位教师教学《开国大典》一文,在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让各层次的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设想自己就是当时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抓拍哪些难忘的镜头,为什么?并给自己的照片取名,配一段文字解说。有的学生抓拍的是“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镜头,取名为《庄严的宣告》,因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可以当家作主了;有的抓拍的是“升国旗”的镜头,取名为《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因为她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是新中国的象征;有的抓拍的是“阅兵式”的镜头,取名为《威武之师》,因为从课文描写的场面中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他们捍卫着我们美丽的祖国……每个学生又给自己抓拍的“照片”配上了解说文字。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说得生动热烈,读得入情入境,写得有滋有味,整个课堂灵动飞扬。

(2)学习方法分层。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力、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学生独立学习时,教师应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灵活地采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表现方法(即学习方法分层)去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一文,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法”这一段,采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克服自然困难,勘测线路”这一段,采用了“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嘲笑勇于接受任务”这一段,采用了“资料介绍”法来交流。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的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地培养。

(3)提问的分层。提问要根据水平高低,接受能力强弱的情况去提,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他们的自学,独立思考及教师的点拨引导等来回答问题。再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回答问题的不完整,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由浅入深,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入理解,并且及时进行问题反馈。

四、评价分层

分层检测评价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学生的综合因素,实施分层评价,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

(1)学业评价分层。学业评价的分层有三种形式:豍题目分层:教师对试卷中题目按“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明确分类。C层学生在完成规定题目(基础题)分值为100分,若能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可以计入总分;B层学生做规定的题目(基础题、提高题)分值为100分,若能做拓展题也计入总分;A层学生题目全做,分值是100分。豎试卷分层: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A、B、C三种试卷,让学生结自己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豏等第分层:全班学生如果都用同一试卷,对C层45分以上为良好,60分以上为优秀;B层60分以上为良好,80分以上为优秀;A层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在试卷上不出现分数,只出现优秀、良好与合格。这样既可以使程度较好的学生不会因成绩高而产生自满情绪,也使学困生经过努力能够取得相应成绩,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升级。学业评价摈弃“一评定终身”的旧模式,我们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对待,采用动态的分层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业发展,促使学生茁壮成长。

(2)课堂评价分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十分重要,不仅能起到导航作用,而且能使每一个学生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我們不能用同一根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朗读、提问、自学、讨论、练习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的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激励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

五、作业分层

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根据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及较高要求,遵循“下要保低,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课内作业按A、B、C三类设计和指导,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其一,作业布置有层次。C类学生只要求完成简单题,B类学生在完成简单题的基础上,适当作延伸,增加想象性的内容。A类学生完成拓宽题。让C类学生吃得了,A类学生吃得饱。其二,课余辅导有层次。对于C层学生,重点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于B层学生,指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培养语感,学会思考;对于A类学生,则主要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好学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学困生不动的局面,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生活动时最佳的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参与度,从而真实实现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竹趣游戏分层指导初探 篇12

一、原始游戏阶段,让幼儿玩起来

原始游戏是指幼儿对新游戏尝试的阶段。此时,老师观察游戏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老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可以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效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进入游戏,使游戏顺利开展。

竹趣游戏的主要材料有粗细不一的竹筒、长短不同的竹片、形状各异的竹块,它们虽然是来自于平时生活的材料,但幼儿接触较少。当他们第一次玩竹趣游戏时,兴趣只停留在对材料的新异性上。有的拿着竹片敲敲打打;有的拿着竹棒挥舞一气;有的拿着皱纹纸条在竹筒上绕来绕去,缺乏游戏的目的性。我将这一阶段的游戏情况看在了眼里。这时,我悄悄地在竹筒上简单地粘上眼睛、嘴巴,将竹筒打扮成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头:“小朋友们,看。”作品的展示给孩子们带来了游戏的灵感。有的说我想做一只青蛙;有的说我想做一只小白兔;有的说我想做一辆汽车;有的说我想做一个老爷爷……游戏就这样热闹了起来,这里,老师的参与起到了积极的暗示作用,打开了幼儿怎样玩游戏的思维闸门。

例如,圆圆小朋友选了半片竹块,拿在手里端详了半天,问我: “老师,这有点像青蛙的身体吗?”我马上对他的想法作出了热烈的回应:“对呀,对呀,真像青蛙的身体。”于是,圆圆高兴地在竹块上设计了青蛙的眼睛、腿,一只胖乎乎的青蛙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时,其他小朋友也在画得画、剪得剪、贴得贴,都有了自己游戏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很快过去了,孩子们仍沉浸在游戏的创想之中。再看展台上已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虽然有些粗糙和稚拙,但充分显示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原始游戏阶段,老师通过观察幼儿尝试游戏的行为,参与游戏之中,或用语言或用游戏行为或用鼓励与肯定来引导幼儿将游戏玩起来,起到了“点悟”的作用。

二、发展游戏阶段,让幼儿玩得好

发展游戏是幼儿对游戏的继续尝试的阶段。此时,幼儿单独利用竹材料进行装饰性游戏已得心应手,但没有创造新玩法的动向。 如何引导幼儿创造游戏新玩法?如何促进游戏继续发展?成为老师进一步指导幼儿游戏的目的。幼儿的游戏经验来自于生活,如果能得以分享,就可以丰富游戏内容,开阔视野,有利于经验进一步积累 。 这时,老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可将一些零散的 、 不系统的 、 浅表的经验进行组合 、 凝聚,进而引导幼儿创造游戏新玩法,促进游戏进一步发展 。

我们讨论的话题有:你见过哪些用竹子做的东西?如何用竹筒 、 竹片 、 竹块等组合玩?你有什么新玩法?

例如,涛涛小朋友说: “ 我看见过用竹子做的蛇 。” 董露露说: “ 我看见过用竹子做的风筝 。” 青青说: “ 竹椅是用竹子做的 。” 贝贝说:“妈妈说,竹楼也是用竹子造起来的。”……“那,你们想来拼一拼,摆一摆吗?”小朋友都饶有兴趣地将自己的设想用建构的形式表现起来。而增添材料和创设环境也是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根据幼儿需要增添了斗笠、筛子、淘米篓、畚箕等农村特色的竹制品,同时还增添了一些辅助性的装饰材料,有光盘、乒乓球、吸管等,还有许多小竹筒。

当幼儿又一次走进竹区角时,他们的玩法与之前大不相同。例如,飞飞小朋友用大竹筒当头和身体,用小竹筒当手和脚,并进行粘贴和装饰,表现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敏敏用方方的竹块做螃蟹的身体,用弯弯的竹片一段一段地摆在两侧做螃蟹的脚,经过一番加工后,一只大大的螃蟹活灵活现。铭铭神气地举起创作成品:“老师,看,我做的竹枪。”“哇,好棒哦!”惊奇的感叹使他又羞涩、又高兴。一溜烟跑开了……

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主动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使游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游戏阶段,让幼儿玩得巧

老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还在于了解了幼儿经验的丰富程度的基础上,适时地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使游戏得以延伸,并更具生命力。而生命力就是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为乐而游戏,唯乐原则是幼儿游戏的真正动因。如何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巧用幼儿游戏成果进行有机的横向联系,是提高游戏阶段的指导要点。

例如,当涛涛小朋友拿到斗笠时,他向我提出:这真像狮子的头。根据这一创想,我们首先在兴趣活动中让幼儿多次尝试了狮子的绘画技巧,对狮子的头部特征有了较多感知。其次,引导幼儿大胆地运用辅助物来代替狮子脸部的五官,如,用乒乓球做眼睛,用光盘做耳朵,用吸管做胡子,用蛋糕盘子做嘴巴等。老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其中,有助于幼儿游戏技巧的提升。师生相互合作,第一只有个性的狮头做成了。涛涛和亮亮将狮头举得高高的,边跑边叫:“我们做狮子了哦!我们做狮子了哦!……”

“我们做了狮子可以怎样玩呢?”老师再次引导,超超小朋友想起了舞狮子的玩法。小朋友们顿时兴趣倍增,相继用不同材料装饰了多头狮子,并用布条做了狮皮,用塑料篓子做狮尾,玩起舞狮子的游戏:狮头绕一圈抖两下,蹦蹦跳跳向前跑,俩俩合作非常有趣。“啥时可以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有的说过年时;有的说过节时; 有的说新郎新娘结婚时……“我们表演区就有漂亮的新娘,去接新娘怎样?”“好!好!……”于是用竹棒、纸箱等做花轿成为再次游戏的前期准备。为了使游戏的场面更加热闹,我们共同商量要有乐队演奏。游戏材料准备就绪,全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各扮一角色, 在表演区,有的把自己打扮成新郎、新娘;有的把自己打扮成舞狮人;有的把自己打扮成乐队演奏者。只听:“接新娘啦!”小朋友们各就各位排好迎亲队伍:领路人敲着大鼓,咚,咚,咚……鼓声震天; 狮队神气地舞着狮子滑稽而有趣;帅气的新郎骑着骏马;漂亮的新娘坐着花轿;欢乐的乐队敲敲打打。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小朋友表情各异,显得非常开心。

在这样一个游戏环节中,老师巧用幼儿的游戏成果进行了有机的横向联系,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幼儿通过自我努力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有挑战、有快乐、有欢笑、有自信、有满足,这是幼儿游戏智慧的体现,也是老师对竹片游戏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分层指导的收获。

摘要:原始游戏阶段,让幼儿玩起来;发展游戏阶段,让幼儿玩得好;提高游戏阶段,让幼儿玩得巧。在这样一个游戏环节中,老师巧用幼儿的游戏成果进行了有机的横向联系,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幼儿通过自我努力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有挑战、有快乐、有欢笑、有自信、有满足,这是幼儿游戏智慧的体现,也是老师对竹片游戏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分层指导的收获。

上一篇:改革政策建议下一篇:基于模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