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分层教学

2024-09-22

师生关系分层教学(共12篇)

师生关系分层教学 篇1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 为每一个学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公正的教育已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 尤其是近年小学升初中按就近免试的原则入学以来, 更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但这也给初级中学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一级学生好、中、差的界限十分明显, 学生的差异凸现出来。比如同上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 有的学生, 教师只稍做点拨, 就能分析意境, 进行充分想象和再创造;而个别学生, 半节课的时间讲解过去, 还只能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上。课后反馈, 最快的学生10分钟就能背诵一首七律, 而慢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战还只是囫囵吞枣。

这个难题怎么解?我校早就意识到要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教师的教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 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在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上多要有区别。所以, 起初我们在起始年级分班分层教学, 即同一年级的学生, 根据其基础差异, 设快班、慢班、常班。可根据试验, 存在许多问题:快班个别学生产生自满情绪, 骄傲自大、不思进取:一部分学生开始落伍, 个别学生自认为得不到教师的青睐, 产生怨恨情绪;科任教师变相将其看作重点班, 只抓学习, 部分学生压力很大。常班学生班内学生无榜样, 缺乏竞争对手, 向上的势头不强。慢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无好生带动, 个人特长得不到发挥:其他班级也对慢班学生产生歧视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及时调整决策, 决定在班内实行“分层递进式教学”。

“分层”, 就是按差异分出学生的不同程度, “递进”就是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让他们循序渐进的进步。“分层递进式教学”既肯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又能针对这些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优点是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其本质是让学生向各自的不同目标迈进, 积少成多进而使学生整体推进, 全面提升。具体做法是:

对招收的新生, 通过全面了解和研究, 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水平、学习需求及非智力因素) , 将全班学生分为三层, 用A、B、C来代表高、中、低, 对A、C组学生各控制在10%以内, 并鼓励教师、学生力争“递进、缩小”的策略。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式教学的中心环节, 它要求教师深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转变一位差生比培养一位尖子生更为重要, 坚决杜绝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提高。因此,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 推测其学习的可能性, 帮助学生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根据这些, 充分研究教材, 设计为达到不同类型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选用的练习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课时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 不拘泥于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如新授课中, 教师复述知识要点时, 对A组的学生布置练习后组织讨论, 让他们主动自学, 课堂上, 采用小卡片的形式给他们开小灶;复习课上, 让A组学生复述后讲解题思路, 对C组学生进行复习:布置作业时, C组学生作业相对容易, 在做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乐意做。并且由于各层次的学生作业不同, 从而杜绝了抄袭, 不会做时, 只有请教同学、教师,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考试时, 特别设立附加题和选作题, 有助于A组学生测试能力。平时评价和阶段评价时, 注重多元评价,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创造出一种求进步、求成功的氛围。

许多班级还形成了“帮教”小组, 即A组一名学生、B组数名学生、C组一名学生, 自愿结合。合作学习时, C、B组学生将一同学习中的难题提出来, 由B、A组学生一同研讨, 帮助解答, 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再向教师请教。A组学生, 因有个性差异, 我们进行异质组补充进行有效学习, 即根据学科差异和学生兴趣、爱好、能力, 组成研究小组, 大大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和各层学生的潜能, 有力地提高了学习效果。这样, 形成了共享资源,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内的分层递进式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平台, 学校组织并开设了书法、美术、科技制作、声乐、器乐、舞蹈、写作、雕刻、集邮、手工等兴趣小组, 组建并训练了田径、乒乓球、篮球、体操、武术等代表队, 并开设发展性课程, 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辅导, 有对基础知识的补充, 有专题讲座, 有理论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这些兴趣小组、代表队、发展性课程为各类学生提供了发展的舞台,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兴趣小组、代表队、发展性课程, 是对课内分层教学的有效补充。

通过分层递进式教学, 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习的明显成效而不断增强, 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优秀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 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主动、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方法逐渐形成, 学生把握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

分层递进式教学开展后, 教师也得到很大变化:首先是观念的变化, 在分层递进式教学中, 教师真正关注到学生, 随时把握到学生的动态及各自的学习特点, 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观念, 建立起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 师生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形成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是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得更加全面, 既要体现前瞻性, 完整性, 又要切合实际, 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情况, 并做到细致的准备与设计。更重要的是, 采取分层递进式教学后, 教师更加注重了多元评价,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 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作及时评价, 教师随时肯定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创造出一种求进步、求成功, 积极向上的氛围,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 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实践证明, “分层递进式教学”是一种着眼于师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师生关系分层教学 篇2

一、把心血和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通病:学生考试成绩差或不守纪律,便以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一怒之下便会对其进行挖苦、讽刺、体罚甚至赶出校门。其实,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有超常儿童,也有弱智儿童,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可教可雕”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随便对一个学生失去信心。每一位老师都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表扬学生。―――在学生看重的事情上(如表扬、鼓励),我们可能太吝啬了,而在学生反感的事情上(如讽刺、挖苦),我们可能又太慷慨了。要知道: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宽容与关爱的基础上,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二、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阵地。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使学生的参与有安全感,这种参与不仅是认知上的参与,而且是师生情感上的参与。运用“无错原则”,能打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当“观众”的局面,代之而来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在“舞台”上大显身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师生关系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人际关系 交往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学校教育,而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育更是如此。现代体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变单向灌输、被动接受为双向互动、平等对话。教师由道德规范的传递者转变为道德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以民主的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在教学体育中,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在学生练习时要常用鼓励、赞扬的语言,给学生鼓起上进的风帆,提高学生加强练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以增加他们“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减少紧张、胆怯、消极情绪的产生。在体育课上,交往最多的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交往应建立的尊师爱生、情感和谐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命令服从”型的师生关系,这种不合作的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融进更多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对自己服务对象的热爱,在教学中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常给他们帮助、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压抑感,使他们在体育练习与活动过程中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展示、提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看起来是教师的事,实际上也涉及到学生,尤其是课时计划,它是由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如同样是动作难以掌握的竞走教学,可以征求学生意见以何种方式学习好,采纳学生的建议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一些。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尽量让学生有多种多样的接触机会,以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体育教师应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师生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以便及时修正自己和学生之间不应有的障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应尽量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从学生的态度、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等方面获得及时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师生之间,教师力图从一定深度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权,为学生创造交往空间。学生也力图从教师那里获得最大的情感教育空间,在教师心目中得到尊重和理解,但师生关系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关系不和谐;生与生之间,体育教学在竞赛、游戏等方面刺激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在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却有很多学生错过了体育活动为其创造的交往的机会,距离新课程标准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一目标领域还有偏差,如果体育教学能更好的开展,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使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发展,需要学生对体育课堂有积极的认识,对体育教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需要教师认真实施新课标,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上为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条件。

3.体育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异性心理,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变固定组为临时组,可发展学生的多向交往,并让学生在新组合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的交往关系下,有机会更好地显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缺点,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敢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同学之间面对面的抗衡比赛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信心。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避免或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体育课程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教与学辨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高校师生关系与教学态度的关系 篇4

一、师生关系与教学态度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同时, 师生关系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由两者的地位、态度及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的影响, 在教师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教师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方法等的影响。

教学态度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这种反应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联系、交往、接触而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教师的教学态度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态度, 从备课到上课, 再到课后反思, 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体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都是教学态度。另外, 教学态度还体现在对教学对象, 也就是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反应也是教学态度的一方面。

二、师生关系与教学态度之间的关系

(一) 师生关系对教学态度的影响

师生关系的发展影响着教学中的各个方面, 其中教学态度就直接受其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 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与教学态度。

1. 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在师生间心理相容, 心灵上相互接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 相应地, 学生也会对教师报以同样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味地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民主和宽容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少不了对学生严格要求, 认真负责。

在教学过程中, 互相认可与信任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能够互相尊重, 在教学活动中互相鼓励与支持, 最终达到一致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积极的教学态度, 与学生能够更好地沟通合作与交流, 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感, 树立勤奋务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能够理性认真地对学生负责, 在此种动力的驱使下教师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并在今后的工作期间多做全面的、详细的反思和自省, 尽快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从而适应课改要求下新教师的要求。

2.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对学生有偏见,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 多以责罚为主, 缺少鼓励和赞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独立性, 不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不以德服人, 而是以武制人, 这使得师生之间矛盾重重。教师长期不接触学生, 不去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 与学生缺少沟通和交流。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 或拒绝与教师合作, 久而久之, 教师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消极的教学态度。长此下去, 师生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剧, 教师的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 最终可能导致教学活动完全无法进行。

(二) 教学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态度是处事之源, 好的教学态度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保障, 而师生关系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依据。相关教学实践表明,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对师生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 能否妥善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 学生是否喜欢上这堂课, 能否从这堂课上学有所获都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紧密相关。所以说, 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他对教学工作全方位的理解, 影响着他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 更影响着学生在课堂的表现, 从而直接影响着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师的教学态度分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消极的教学态度。积极的教学态度是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思想认知和个性等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并且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兴趣, 做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反之, 如果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形成的是不正确的情感、认知和心理定势, 则将会形成消极的教学态度, 最终阻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 积极的教学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主要表现为能对教学工作做出正确的理解。教师热爱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照本宣科, 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吸引力, 学生喜欢上课, 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能够与教师友好地相处。

积极的教学态度表现为教师严于律己。教师为人师表, 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教师要带头遵纪守法, 先严格要求自己, 再去要求学生, 学生则不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愿意跟随教师的脚步, 从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不断进步。

积极的教学态度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尊重上。教师和学生互为教学主体, 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白学生只有被爱与被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 主动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有效地加强师生间教学相长的合作关系。

2. 消极的教学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消极的教学态度源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正确认识。教师消极的教学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轻视、厌恶和对学生的疏远、冷漠。教师在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的榜样, 但是持消极教学态度的教师, 讲课漫不经心或者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这样的课学生不感兴趣, 还会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长此以往, 学生会完全丧失对这门课的兴趣, 最终厌恶教师, 从而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消极的教学态度, 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关心, 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对学生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不去关心学生, 学生也对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 消极对待教师的要求。师生之间交往甚少, 交流有限, 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还会使得学生和教师长期处于关系冷淡状态。

消极的教学态度, 还表现为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信息反馈, 教师在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时消极对待, 学生则会对教师产生负面情绪, 最终影响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态度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师生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端正的教学态度是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感的体现, 而强烈的认同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生而就有的, 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才能不断增加。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树立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

(一) 完善教师的自我表现

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首先, 教师要衣着整洁, 言行大方。教师仪表对于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重要作用, 而第一印象的好坏, 对随后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直接影响。良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能够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人际吸引力, 从而为师生关系的和谐发提供很好的开端。其次, 教师要注重自身文化修养,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往中, 处处为人师表, 塑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教师依靠自身渊博的学识、德才兼备的表现, 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二) 民主、公平地对待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是良师, 还是益友。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体验, 享受被尊重的感觉。教师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重视班集体的作用, 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 同时也要严格要求, 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 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自主性。

其次, 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加强交流, 还要扩大交流的范围。教师既要做良师, 又要做益友。教师要教书也要育人,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师在平时还要多关心学生, 了解他们的思想, 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只有这样, 师生关系才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 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更好的关系也可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 注重个体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独特的闪光点, 注重个体发展。一个优秀合格的教师必定是负责的教师, 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 诚挚地对待学生, 时刻鼓励和赞美学生。教师的赞美和鼓励, 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 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源泉。除此之外, 还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教师总是责罚学生, 学生就容易缺乏学习的自信与动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应当学会鼓励和赞美学生, 寻找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在鼓励中前进, 在赞美中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 作为合格的教师, 我们必须学生和平相处, 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 师生关系与教学态度密切相关。好的教学态度会增强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感, 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 不良的教学态度则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 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教学态度, 采取民主、公平的教学方法,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共同发展的关系, 才能互相促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积极的教学态度, 与学生能够更好地沟通、合作与交流, 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同样,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认真和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好感, 从而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相反, 懒散消极的教学态度不能使师生良好地合作, 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 从而影响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 1996 (5) .

[2]雷艳生.浅谈教学态度影响教学质量[J].黑河学刊, 2012 (1) .

[3]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M].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4]郭丽光.浅谈教师的教学态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5]樊万奎, 段兆兵.近十年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师教育, 2009 (12) .

[6]孟京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重要影响[N].职业教育研究, 2005.

[7]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N].教育学报, 2007 (5) .

[8]史祝云.试论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9]吴丽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 2010.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5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它是我国学者在引进前苏联的“主导主动”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师生关系的模式,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既明确教师发挥作用的目的和归宿,也才能明确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落脚点。这种模式既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认识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既有别于其它形式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有领导性,间接性和教育性。首先,教学认识是教师领导学生认识的一种认识。很明显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有主从区别,地位差别和不同作用的两个个体间的关系。学生单主体模式。它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同时它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真正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教师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只是一种中介作用。3 教师单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才是主体。有人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意识行动的人,他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虽然也为教学所涉及,但他是作为教学对象进入活动的”,所以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主体对待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关系,主体是从满足自身的需要出发去改造客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它把教学视作“教师作为社会人向社会承担的社会实践”,否认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从而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它既不承认教学认识的特殊性,又否认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而只把教学活动看作一般的物质实践活动。它用教师的实践活动掩盖了学生的认识活动,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对象的特殊性,既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的对象既不是一般的物质,也不是所谓的信息状态,而是一种学生主体的认识活动。没有把认识论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所以它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师生双主体模式。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有都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他们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具有双重地位,发挥双重作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具有双向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获得发展。这种模式既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又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如有的学者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与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不是单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的认识论。没有看到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没有具体分析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差异(认识能力,实践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没有把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从理论上表述出来。它仅从一般的认识论关于主体,客体及二者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停留于一些抽象的,笼统的议论,因而不可能揭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正关系。复合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一种有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它认为教育住客体的复合性在多层次上展现。首先,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都呈复合状态。其次,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住客体也呈复合形态。最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形。这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阐释师生关系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在想象中的融合。去主体的模式。它认为用“主体”一词来概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的地位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它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交往、合作的体验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是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讨论、争论、对话中向前推进、发展。正如小威廉姆E.多尔所说,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师生共生、共存、共同建构过程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人,是群体中的一员。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基于人对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在体验状态中,师生关系趋向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高度融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珍爱人生,获得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没有主、客体之分。

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 篇6

如今的美国教师总要给学生布置诸如“写出自己的家谱”、“制作电视节目”、“用研究性学习服务于社区”、“在图书馆或调查访问中写作文”等连接生活的作业。

这些教学举措是在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与生活原本是天然融通的,可由于传统的知识观和教学观的束缚,有些教师仍然把书本知识看作是一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而独立的存在形态,学生就是接受前人那种纯粹的,经提炼概括的间接经验和科学知识。于是,他们把学生个人具有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留下的是抽象、空洞而乏味的知识,课堂里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没有了灵气。这应验了陶行知先生说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难怪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厌学、逃学,难怪有的孩子听到问“你最喜欢上什么课”时,干脆回答:“最喜欢不上课。”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也就是强调教学要联系生活。美国连接生活的作业布置则是一种关照学生现实生活的“过生活”的教学方式,可资借鉴。教学应该从生活中寻根探源,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感到亲近,产生兴趣,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了。

课堂走向生活,是指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既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包括学生面临的社会生活;既包括物质意义上的生活,也包括精神世界生活,包括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既包括原生态生活,也包括改造过的文明进步的生活;既是现实的生活,也是可能的、理想的生活。从课堂观察到的情况看,在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不少教师的理解比较狭隘,通常只关照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作出完整的把握。

新课程倡导课程生活化,必以课堂教学生活化为主导。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强调了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脱离了学生生活的课堂是苍白枯燥的。学生回答“最喜欢不上课”,昭示了生活应该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只有课堂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课堂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课堂只有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和心理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学生才会欣然回答“最喜欢上数学课、语文课、化学课……”,“最喜欢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化学老师……”。

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说过:教学如“接枝”,要把“新枝”嫁接到“母枝”上去,才能接活。这与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说的是同一教学旨趣。无论是“母枝”还是“已经知道了什么”,指的都是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走向生活,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经验是学习的好老师,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课堂走向生活,不少教师已经走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比如语文课堂中的“内引”、“外联”、“对比”。内引就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外联意为把学生所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对比则是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数学课堂中“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等等。“生活化”成为许多学科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课堂有效走向生活,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观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总喜欢把成人的经验塞给学生,因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有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生活经历中的具体问题,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投入,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后者关注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必须认识到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他学习新知的根基和源头活水,是学生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母体,是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的“消化酶”,而有效的教学又是对学生这种直接经验和生活的超越与提升,而不是原始回归。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倡导教学生活化、情境化,其科学性就在于没有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成为为间接经验服务的奴隶。

课堂要有效走向生活,应注重体验。实际上,人们一直生活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获得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只有与其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并促进其感受、理解、联想、体悟和情感调动,才能有效领悟,愉快地接受知识。教师可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现实生活世界去亲历、感受、体验;也可以像李吉林老师那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高效学习的同时,享受生活的情趣,促进生命成长。如果课堂里经常看得到的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联系生活,为认知和理解作一些简单的铺垫,这是一种“去体验化”的做法,而不是课堂走向生活化的应有之义。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从接受到接受,没有实现从接受到体验,课堂仍然是低效的。

课堂要有效走向生活,需要建立一种“你和我”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生态圈,树立一种共生理念,实现师生作为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对话的关系;需要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体验、共同体悟。教师决不能成为局外人,只是支配、控制学生。

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摆正课堂中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与力量。如果你把你的学生当成无生命的物,比如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成为一位“机械师”,就会苦苦地灌输,忙于程序化操作,精细化检查、校正;你就会全然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忘记了学生也可以生成知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却把学生视为无生命的固体,把自己看作一位生产流水线上的“工程师”,你不会对你的学生有爱,相反的可能是在窒息爱。如果你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体,自己也就成为学生的慈母、慈父。

罗素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中曾指出:“每一个要成为幼年儿童的好教师的人,都必须具有弥漫四射的父母本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本能的重要性也就减少。但是,只有那些具有这种本能的人才能信托他们制订教育计划。”把学生视为生命体,你才会以生命倾听生命,才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你才会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保健师。如果你把你的学生看成是可以燃情、燃智的火把,那么,你可能成为点火者,去点燃学生的心智。你会通过燃情让学生自己愿学、乐学;你会通过燃智让学生会学,让学生的大脑充分燃烧起来,燃起他们的潜能,燃起他们对生命的激情!

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心境 篇7

关键词:师生和谐,优化关系,心境

当今,世界之争日趋激烈,而这样的竞争完全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教学的竞争,教学的成败,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可以缩短师生心理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成功,获得世界竞争的胜利。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新型竞争人才的本源。

如何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心境呢?

一、以人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它不同于工人生产的产品,也不同于农民种养的农副作物。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有感情、有灵性、有着同成人一样的情感世界,他们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渴望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不过,今天,仍有少数教师以为自己在学校中应是“绝对权威”,要求学生无条件的尊重,甚至无保留地服从,更严重的是滥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有关消息常见于报端。殊不知,尊重是双向的。学生的尊师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这种尊重,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更富有情感色彩。有人曾对学生就“你是否因为喜欢英语教师而喜欢学习英语”这一问题作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给予“肯定回答的约占90%”。亲其师信其道,究其原因,英语教师平时一惯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所以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和信任使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优化教学心情。

二、发扬民主,多一点责任和耐心

在学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完成各自的任务。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学生参与意识,满足他们参与要求,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曾有教师上课一幕:台上教师脚定讲台,眼观屋顶,不时口沫飞溅,手舞足蹈;台下学生鸦雀无声,目瞪口呆,讲课精彩?细看学生呈昏昏欲睡状。这样的教学何以谈及效果。再看北京某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新模式:相声、小品、话剧,主持人、导演、剧务一起上,师生协作互动,亦师亦友,教学效果好极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着学生主体作用。在实施民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责任、少一点敷衍,真正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讲经说学”为师生“心灵碰撞”。经验证明,成功的师生关系并非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精彩,更重要的是学生配合的调动,参与热情的激励,可见教学的民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

三、尊重个性,多一点表扬和欣赏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是社会中的个体,是个体就有个性,教师不顾学生个性,一味蛮横要求学生按自己设计的相同的模式发展,甚至将“模式”之外的称之为“异类”,就会一棒子打死。殊不知这种“生产流水线”上很难培养出独创性人才,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更和谐不了师生关系。换角度言之,学生的个性亦可是“迟开的花朵”,而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那部分学生有可能会失去自信心,他们的教学天空将会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殊不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家庭,一届学生代表着一代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尊重他们,欣赏他们。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马克·吐温亦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语,我能高兴两个月”。伟人尚能如此对待赏识,无疑学生被老师欣赏绝对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心。适度地表扬和欣赏,让学生品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高峰体验中奋发、崛起,表扬和欣赏是师生关系和谐过程的催化剂。总之,和谐师生关系,严和爱同在,民主和平等并举,边赏识边鞭策,创造最佳教学心境,尽情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使教学不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易连云.班主任工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和谐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篇8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因此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 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转, 形成对立情绪。教过书的人都晓得“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的道理。这些都足以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何等的重要。

一、师生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 表现出心理距离是亲近, 还是疏远。其特点有:

1.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师生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不可选择的。作为教师不能选择教谁, 不教谁。

2.教师和学生肩负不同的职责和要求。教师的正常心理是爱生性。学生的最大特点:向师性。

3.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同。教师的地位是主导:领导学生, 组织学生, 安排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地位是主体, 就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 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小学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1.依赖性强。学生十分依赖教师、十分相信教师。总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 老师的话甚至比父母说的还管用。

2.稳定性强。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便稳定和巩固下来。

3.师生关系简单。小学生年龄小, 思想比较单纯, 因而建立的师生关系是简单的。

三、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 影响学习

1.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师生关系好, 学生喜欢热爱这个教师, 进而喜欢热爱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 反之学生就会讨厌这个科目。

2.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

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 想听其课, 想发言, 积极思考, 自觉完成作业。

3.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心境、情绪。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 使学生不压抑, 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二) 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

老师是学生的重要评价人, 爱学生, 让学生做事, 学生会认为是老师喜欢他、信任他, 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而那些永远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学生是自卑的, 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性质特点的分析, 以及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不难看出, 和谐师生关系, 是搞好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四、如何和谐师生关系

1.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生关系的心理学理论, 通过学习, 让教师了解、明白师生关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不知不能为, 连师生关系的心理学理论都不具备, 其性质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都不晓得, 又怎么能去主动地、自觉地处理好师生关系,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2.重视身教, 不忽视言教。两者都十分重要。根据小学生师生关系依赖性、向师性的特点, 教师要用自身模范的语言、行为、待人处事等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编好道德教育这本书, 用心灵赢得心灵, 用人格塑造人格。同时也不能忽视言教, 小学生年龄尚小, 一切都是空白, 很多还不懂, 要靠我们作教师的, 讲明道理, 教会做人。言传身教缺一不可。

3.建设和谐、向上的班级组织。建立一个班风正、学风好、纪律严、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集体。通过这种良好的集体组织、环境氛围教育感染学生, 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总之在教学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始终是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实践充分证明, 只要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 教师的行动定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知识也会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 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摘要:师生关系和谐是一种新型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就小学师生关系的特殊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从而制定出一套独特的方法来和谐师生关系, 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师生关系促进大英教学 篇9

1.1 教师是高高在上绝对的权威者

在学习中,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任务的发布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任务的执行者。老师的观点和布置的任务, 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这些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 同时也建立起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

1.2 师生之间缺乏人际交流

很多老师走进教室就开始上课, 下课就离开。教师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工具, 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一个学期下来, 老师能够认识的只是课堂的活跃分子。其他学生几乎都没有深刻印象。这种现象也让师生之间的感情变得淡薄。

2 良好师生关系带来的益处

2.1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古人说的爱屋及乌, 同样出现在学习当中。常常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 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课。相反, 如果不喜欢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 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通常情况下, 喜欢老师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坐在教室的前面几排。同时也会集中注意力聆听老师讲述的内容。老师看见学生求知的热情, 也会精神饱满的讲好教学内容。在这样融洽的氛围里, 教与学相得益彰, 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学生只会对信任的老师说出自己的困难或是寻求帮助。学生觉得对信任的老师说出自己的短处, 不会被嘲笑, 并能获得帮助。因此, 师生之间通过及时的沟通, 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 解决生活困难, 增强学习的信心。

3、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3.1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老师应该用人人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是否对英语感兴趣, 或成绩的好坏为基础, 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老师应该抱着这样的想法:过去不喜欢英语的学生, 在我的教学方法下会逐渐喜欢英语;过去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 在我的帮助下成绩会逐渐得到提高。老师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就能够感动学生;用公平的方式去对待学生, 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3.2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需要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刚从家里来到大学, 失去了父母帮助的新生, 由于他们自身缺乏足够的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能力, 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同时, 大学学习方式和中学相比也有一些不同, 所以在学习方面, 学生也会有些不适应或是困惑。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将会得到学生的感谢, 并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只有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才会愿意和老师交往。

3.3 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学生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活动。他们觉得能和老师一起参加活动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 同时也获得了一份荣耀。因此, 老师参加学生的活动, 不仅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 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此外, 在活动中师生都很放松, 在没有课堂严肃的气氛下, 学生会展示真实的自己, 这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 对因材施教也提供了帮助。

3.4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老师身上出现闪光点, 才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信服。这些闪光点主要是老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比如老师要求学生不迟到, 那他就应该以身作则。老师要求学生上课不玩手机, 那他就可以在上课时关机, 并让学生监督。另外, 一个老师拥有丰富的知识, 不仅会让学生钦佩, 同时也能够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3.5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首先, 学生比较喜欢风趣幽默的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语言, 会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快乐。其次, 学生喜欢没有代沟的老师。当今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他们用它来上网, 聊天, 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如果老师在课堂上, 适当地引用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 同时也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最后, 老师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如果老师过于注重自己的权威, 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有一道无形的墙。老师的权威应该是建立在知识的严谨上, 而不是让学生绝对地去执行任务。当学生觉得从老师那里收获很多知识的时候, 自然会对老师产生出敬佩之情。

4、将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到教学中去

4.1 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

在课堂中, 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后, 会敢于参加训练并暴露出不足之处。经过这个过程, 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可以实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课后, 学生觉得老师愿意帮助自己提高学习, 就会向老师请教。教师通过学生的叙述, 能够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

4.2 创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

由于师生间相处融洽, 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师生互动, 就会有学生来配合。同时, 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对老师也没有了胆怯的心理, 就能够各抒己见。课堂已不是基础较好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只要老师合理兼顾到每个学生参加训练的机会, 不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效果和效率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4.3 和学生一起训练语言应用能力

老师加入到训练中, 能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课堂, 师生可以一起做英语游戏, 演讲, 分角色朗读, 绕口令等等。在课后, 师生可以一起参加英语角, 校园英语歌唱比赛等等。老师参加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如果活动是个体参加的, 老师只需做好个人的准备。如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 老师就要每次加入到不同的小组当中, 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结语

老师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也是成功老师的标志。老师只要注意一些师生交往的策略, 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师生之间更是收获了一份难得的情谊。

摘要:在大学里由于课时和班级人数的原因, 师生的交流没有中学那么频繁。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很平淡。本文就如何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促进英语教学的效果,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师生关系,交往策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小青.英语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J].教育探索, 2004 (11)

[2]朱运龙.大学师生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消费导刊:利教论坛, 2007 (8)

协调师生关系, 促进体育教学 篇10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教学与学生的练习活动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 不应该存在“师尊生卑”的现象, 它是教学相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自觉主动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并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等, 从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活动或游戏过程中, 逐步建立和感受到尊严, 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和游戏活动等, 使得各教学环节和游戏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从而达到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体育特点, 建立和谐、快乐的师生关系

由于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较多, 体育教师不仅要讲一些运动常识和技巧, 而且还要进行示范。教师在进行示范时, 要将体育运动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充分展示给学生。体育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发挥和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在这种与学生近距离的教学过程中, 争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放下“架子”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感到紧张、拘束, 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参与到活动或游戏当中。当学生在体育教师面前不感到紧张、拘束时, 对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反过来, 一旦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快乐的关系, 就更能够激发起学生自觉锻炼、乐于参与的愿望, 从而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体育情感, 这又会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的和谐、快乐, 从而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调控学生情绪变化, 建立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是很重要的。而学生是否对某种体育活动有兴趣,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与学生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因身体、家庭、同学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在体育课上有时情绪不太好, 这就会影响到他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作为体育教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采用恰当的方法, 调控、疏导学生的情绪, 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和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上, 使他们能以一种愉悦、积极的心境, 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如果能做到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 这对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促进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项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也要多了解、多关心学生的情绪, 并对学生真诚相待, 以情感人, 信赖学生, 多鼓励、帮助学生。这样师生之间很快就能够建立起一种真诚相待, 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无疑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改进课堂教学 创新师生关系 篇11

创新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截然不同,创新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而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就必须创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课堂教学仍存在这样的现象:“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学生则忙于画钩打叉。存在这样的现象,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的表现。课堂教学是探索知识、培养心理品质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充分认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作为衡量的标准,要从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及青年学生的发展特点等方方面面地、多角度地来认识教育教学,创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系。

一、当前的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创新教学的开展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有如下特点:

1.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课堂上,教师就像三军统帅一样发号施令,而学生就像将军手下的士兵,执行命令成了他们的“天职”。

2.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受传统古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熏陶和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在教师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自然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3.教师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们有自己的光芒,只不过这种光芒被教师的光芒掩盖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墨守成规,全盘接受教师的思想观点,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只是死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加以变通。想的只是怎样迎合老师或上级领导的想法,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就更谈不上创新了。而创新教育要求培养有创新精神,能独力创造,人格健全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当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接受者。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竞争创造的主阵地。因此,转变观念,创建一种适合创新教学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刻不容缓。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创新教学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最关键的一点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总结这一学期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1.民主、平等、和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安全愉快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感受到的是轻松、愉快、接受和尊重。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清晰,增强学习的毅力,提高学习热情,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①放弃权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听听学生的想法,也向学生讲讲自己的看法,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隔膜;②敢于在学生面前检讨自己的错误,敢于正视学生比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并虚心向学生学习。能适时、适当地向学生展露真实的自己,不要让学生总感觉自己的老师像个圣人;③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苛刻。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服务,”这一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成为自己,进而超越自己。

这一师生关系的创建要求教师做到:①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②变课堂上的长篇大论为精心点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己去思考、实践,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③承认学生的差异,不对学生作整齐划一的要求,减少横比,多用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纵向比较,切实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④尊重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学生才能成为他自己,能成为自己的人才谈得上创新,若要成才就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只会粗制滥造,粗制滥造的结果只能出次品。只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促使教师把工作做到细处、实处,像春雨润物那样为学生的茁壮成长默默奉献;⑤时刻不忘读书、读人、读天地万物,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劲的人格魅力;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用强大的人格力量去征服、影响学生。

总之,创新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只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外因,它只有真正被学生接受,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将别人的先进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形成与沉闷、压抑的课堂教学不同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学由外因向内因转化的关键所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新教学的顺利实施铺路搭桥。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师生关系 篇12

一、关爱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爱学生是教师教学中道德的要求, 是促进师生关系、情感交流的首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建立好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情感共鸣, 教师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学生关爱、平等, 用真诚的态度对学生。事实上, 关爱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法。教师真诚地爱学生, 学生内心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从而形成学生们学习上进的热情。我班有位篮球队员, 常常因为练球而影响学习。这时语文教师就应以关爱的态度来教育学生既要打好球, 又要学好文化, 哪科不行让学生找当科老师来补, 使学生的学习不能落后, 最后这位学生考上了一所重点学校。当教师既关爱学生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时, 学生们就会乐意接受他的情感和知识的传递, 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灌输真情实感, 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高涨, 更能深刻的接受知识。

当然,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仅表现在感情上, 而是要在正确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 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合理的要求。在我的教育生涯当中曾经有过一批批这样的学生, 他们至今仍和我有着亲密的联系。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 我对他们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平时生活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 并且在这种严格要求的时候, 我还会用心地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他们急需处理的问题。当时他们对我的做法都不是很理解, 但是当他们长大成人、学业有成后, 他们终于明白我对他们的严格是为了他们好, 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成长。所以通过这一批批真实存在的学生, 我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

但是严格要求不是说作为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学生去进行无理的要求。严格要求应该是根据学生们的心理年龄和他们成长程度, 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 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如果教师凭着自己的权威无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这样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不到有利的作用, 还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抵触情绪, 加深师生间矛盾, 使教学目的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讲科学性: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定, 是由教学任务决定的。严格要求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应对学生了解全面, 才能提出符合他们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切实地去执行, 比单纯的命令下去效果要理想。

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低需要。初中生正处于成长时期, 他们无论是在心理、生理上都处于不成熟、不断完善的时期, 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和周围的人能够帮助他们成长, 能够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去保护他们。因此, 尊重学生, 更要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 也是促进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同时也符合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的心理。那么教师究竟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尊重学生呢?

1.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初中生无论是在平时表现上, 还是平时的学习上多会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对学习好的学生就另眼相待, 对他们开小灶, 而对后进生不闻不理、不关心。比如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总爱让他们站到外面, 长此以往, 学生越上不上课, 越听不懂, 成绩越差, 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不可取得。教师对学生应该不抛弃、不放弃。

2. 不揭学生的短处, 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学生的信件教师不能私自拆开, 学生对教师讲的心里话, 教师不能轻易外传。学生有心理或身体的疾患, 教师不经学生允许不能告诉别人。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教师将获取的是一份信任。

3. 学会去倾听学生,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有的教师一旦当教师久了, 就会失去刚做教师的那种心情, 就会习惯于居高临下, 用固有的思维定势来评判学生的行为。学生犯了错误, 本来是叫来他们了解情况, 还未等学生说完, 就劈头盖脸地陈述自己的定论, 很难将事情的真相搞清。

三、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有交流才有沟通, 有沟通才能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应该是基于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前提下。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极为重要, 它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善于调控、善于点拨, 精心地设计对话, 做到相互交流, 教学相长。

上一篇: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下一篇:现代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