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型师生关系

2024-10-18

中学新型师生关系(共12篇)

中学新型师生关系 篇1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 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 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 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师生间观念的认同和内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增进彼此的情感, 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师生相处愉悦,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对教师来说, 幸福是什么?就是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然而, 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中16.2%认为教师难以亲近, 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而与老师相处时感到十分愉悦的只有17.8%。[1]这样的师生关系让我们如何期望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呢?传统师权的班级文化, 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压抑的氛围中渡过了青少年时期, 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的“棱角”逐渐消失,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因而, 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本文从班级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班级物质文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 物质文化环境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教室环境建设,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 是教师授业、育人的主阵地,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 是一种显性的班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标语等, 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2]教室布置整洁美观, 令人赏心悦目, 是集体精神的体现, 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外在物质文化体现。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 应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想象力、创造力, 参与教室的布置, 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块分割去完成, 用双手来装扮教室, 使学生在劳动中提高交往能力, 增进友谊, 发展师生关系。如可以在前面黑板上方张贴座右铭、警句、格言等鼓励学生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超越自我。墙壁四周布置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张贴字画、人物像等;同学自行设计、排版黑板报, 并定期更换;黑板两侧设置“心语心愿”,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 发泄情绪, 实现“霍桑效应”。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学习气氛就会积极向上, 令学生心情愉快, 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更加自信地互相探讨, 互相启发,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振奋精神, 使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增强, 无形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修正自己的言行, 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班级人际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和谐。

如果教室杂乱无章, 过于拥挤, 不同的座位安排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注程度不同, 一直处于被教师忽略位置上的学生易产生孤僻、自卑情绪, 表现得易暴, 情绪不稳定, 心情就会不阳光, 心理受到压抑, 人际交往能力差, 对班集体漠不关心, 以自我为中心, 对他人不关心、冷淡, 也无进取心, 班级人际关系较差, 师生交往少, 内容也单调, 师生关系冷淡。

(二) 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学生干部是联系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 是班集体凝聚力的核心, 也是和谐班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有能力、肯奉献的班干部队伍, 他们能够团结大多数, 互帮互学, 营造和谐班风、打造和谐班级文化。这样的班级全班同学捅有共同的目标, 学生之间相处愉快、活泼、形式多样、积极向上, 师生感情深, 交往密切, 师生关系和睦。如果教师任用无能力、自私的班干部, 将造成班风不纯, 班级目标不明确, 加上班干部有时为一己之私好打小报告, 容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紧张、猜忌, 师生之间有隔阂, 师生关系紧张、疏远, 班级没有凝聚力。

(三) 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 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凭借活动可以拉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距离, 增进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 表现自我, 让他们有一种竞争和挑战的意识, 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不断得到发展, 心理素质不断得到锻炼, 最终实现现有水平的超越。一个优秀的教师或班主任通过巧妙设计系列主题班会, 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可采取小品、相声、歌曲、舞蹈、电影片段等,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谈笑风生中”受到教育, 有感悟和启发, 放松身心, 减轻压力, 提升合作、交往能力, 提高思辨能力, 强化心灵教育, 促进特色班级文化的形成, 师生关系更加密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孝敬身边的老人、看看家乡的变化、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等,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走向社会、正确认识社会, 在实践中实现师生间交往、沟通、交流, 相互了解, 增进感情, 师生关系升华, 提高交往识别能力。积极参加文体和公益活动活动, 如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广播体操比赛等,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使每个同学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增进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精神, 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增进师生彼此之间的感情, 教师觉得学生可爱, 学生觉得老师可亲, 师生零距离接触, 相处融洽, 内容丰富, 师生和睦。

教师思想保守, 墨守成规, 班会上只是单调说教、一味空洞要求, 很少开展社会实践、文体和公益活动。那么这个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就单调、乏味, 班级气氛消沉, 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生命的灵动, 班级同学间交往形式单调, 缺乏动力, 互动不明显, 师生交往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 没有深入到思想的动态, 内心的深处, 不能真正地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 心理距离相去甚远, 师生间感情单一, 不丰富, 师生关系淡化, 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班级精神文化对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 培养班级舆论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和态度的集中体现, 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健康的班集体舆论氛围中,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振奋精神, 提升正气, 自然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如果教师及时表扬好人好事, 批评不良的思想行为, 就能促使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得以保持和发扬, 不良的言行得以改正, 班风纯正, 全体班级成员才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班级交往才能呈现民主、愉快、和谐气氛, 学生对老师才不会敬而远之, 师生关系较为密切。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 学生民主人权意识的不断提升, 当前校园制度建设薄弱, 学校并没有完善的校园法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当学生“屡犯”, 教师“屡教”仍不改的时候, 教师无法依照相关制度给予公正的处理, 只能一味用道德进行说教, 效果甚微。久而久之, 班级便出现一种怪现象, 学生在校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 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 结果往往导致教师不敢轻易“管”学生,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一定程度上纵容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 导致他们更加放肆, 漠视校园法规、班级纪律, 随意顶撞教师。主要表现在学校上课自由、讲话、自由移动, 教师发现提醒, 不理不睬, 有时甚至顶撞, 家长不配合, 班级舆论没有明确, 班风不纯, 即使教师提出要求也贯彻不下去, 长此以往, 班级一盘散沙, 人际关系复杂, 师生心理隔阂, 师生关系疏远、紧张, 影响了班风, 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影响了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因而, 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 将歪风邪气扼杀在萌芽中, 否则一旦滋长、蔓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二) 群体的凝聚力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 能使学生彼此合作, 同心协力, 和衷共济, 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 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班级文化一旦形成, 必然会获得绝大多数班级成员的认同, 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就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来自班级文化中的规范体系制约着班级成员的言行, 使他们因担心受到相应规范的惩罚和班级其他成员的孤立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集体的精神就是班级所有同学的灵魂和核心, 学生交往的言行都以集体为中心, 维护集体形象, 师生交往频繁, 教师用心走近学生, 真心关爱学生, 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 接受学生的新思想、新思维和新事物, 和学生打成一片, 与学生平等相处, 以朋友相处, 以心相交, 师生之间, 心心相印, 相处融洽, 师生关系和谐。在班集体中, 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 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师生关系就愈融洽。相反, 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 不关心他们, 不能容忍学生的某些想法, 就不能形成班级凝聚力, 班级就会失去凝聚力的核心班级文化。有的学生觉得老师讨厌, 鄙弃他, 学生之间交往少, 没有生气, 许多同学对班集体漠不关心, 好坏都一样, 没有一个正确的言论, 师生情感冷淡, 几乎没有交往, 师生关系平淡。

三、班级交往文化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 师生、生生交往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师。”[3]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以班级为师生交往的主阵地, 师生、生生在班级中交往、互动形成班级交往文化, 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 从细小入手, 与学生交往、与他们谈心、交心, 主动关心, 师生之间有共同语言, 更好地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协调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交往文化犹如一种良好的润滑剂, 可以减少班集体内部之间的种种摩擦, 营造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向上、和谐协调的良好气氛, 促进全班同学精神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班级目标的顺利实现,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 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学会与同学、与教师交往, 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班级交往文化的班级, 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 照着教科书、参考书或自己的主观愿望设计教案, 上课来, 下课走, 对学生报有成见和偏见, 完不成任务怪学生, 学得不好埋怨学生, 任意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 动辄训斥、责骂、盘问、追查, 盛气凌人;从不与学生谈心, 师生的情感关系不密切, 全班学生往往会分成许多小团体或者各自为政, 独立行事, 同学间的学习互动很少或没有, 同学交往体现在物质需求、不良爱好、社会和网络流行等与学习和个人成长无关的方面, 同学之间相互猜忌, 关系冷淡, 师生交交往较少, 相互之间不了解, 学生内心会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经常有误会发生, 师生关系冷淡, 有时还对立, 直接影响到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 教师与家长沟通对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坏与否, 一方面会通过教师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之中, 另一方面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 进而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因此, 教师是否能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尊重和理解家长、与家长充分合作, 是否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合作式”关系, 势必会影响到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如果教师与家长及时联系, 沟通频繁, 交往密切, 就能及时捕捉到学生近期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学习情况和交往内容, 以及思想动态, 对学生的了解就会更深一步, 与学生交往时, 就能注意到一些细微的变化, 随时调整沟通技巧和交谈策略, 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关心他们, 让学生感觉到温暖, 增进师生间的情谊, 师生关系密切, 有助于构建中学新型师生关系。个别教师与家长沟通不及时, 或根本不沟通, 当学生问题暴露了, 与家长联系, 家长来了, 首先一顿批评, 痛斥孩子的一堆“不是”, 家长被弄得非常被动, 有的当场就“教训”孩子一通, 有的回去后把孩子收拾一顿, 有的对教师有抵触情绪, 可能当场与老师争吵 (极少) , 可能回去与孩子交流时表露出来, 这些都拉大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孩子遭受了老师的训斥和家长的责骂, 往往会把自己的责任全都推到老师的身上, 认为都是老师告的状, 使自己遭到惩罚, 心里冤恨老师, 疏远老师, 不愿与老师交往, 甚至在班级损坏老师的形象,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 这些都影响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健康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 播撒在班级的各个角落, 使每位同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感到温馨、快乐, 教师感到幸福。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对“精神家园”的一种经营, 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 无固定的模式,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走近学生, 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生活体验和人格养成, 学生社会化的交往水平和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能够理解老师, 配合老师, 向教师倾吐心声, 师生心心相印, 师生交往密切, 沟通及时, 情感亲近, 相处融洽, 师生关系和睦, 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论中小学师生冲突[EB/OL].http://www.3edu.net/lw/13/lw_15139_2.html.

[2]张健.文化充实内涵建设深入人心[J].教育与教师, 2011, (1) .

[3]郭红.老师, 信任您的学生[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9) .

中学新型师生关系 篇2

我认为,根据当前形势的快速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竭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因此,要当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及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

一、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学习《抗美援朝》中的《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要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人人争先恐后,跃跃欲我。

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现在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无论字写得好坏、无论她活泼

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不妨耐心听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如:在教改革开放这一文中,让学生谈自己调查的结果,讲得好的给与赞扬和鼓励;讲得差一点的也不给予歧视。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2、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使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锻炼他们的能力。如: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会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观察发现问题。

3、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的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代表小组发言,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一起办板报,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助老师查阅资料……渐渐的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变“要我说”为“我

要说”。变“我能行吗”为“我能行”。

二、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我们都知道,任何改革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是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素质的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侥有兴趣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他们的观赏、调查、讲述、写作等,并乐此不疲。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有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学习主体发展的良师益友,和作伙伴。密切了师生的关系,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的教学中,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能力简洁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浸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这样就打破了以老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也打破了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凭借知识资源而获得的 教育权力和威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老师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老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老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

2、师生关系扭曲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植观、人生观发生

了动摇,工作热情衰退,责任感弱,更有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或是让家长请客送礼。表现在教育中对学生有亲疏,在排座位、安排班干部、评优等具体行为中,常夹杂教师本人的利益,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结果师生关系多了功利,少了真诚。

3、师生关系陌生

师生间本应该是亲密无间,可是现实中师生间好像有堵墙,学生从进校入班一直到放学,都有一套自己并不认可的规律束缚着他们,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学生也不原和老师交往,见到老师不愿打招呼,学生有心事不愿找老师谈,有困难不愿找老师帮。

二、造成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谈到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大家的共同愿望是:师生间应该“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可是现实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以下几种原因:

1、历史的原因

从理论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教师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所以在交往中,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表现有我说你听,我设计你活动,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逆反性。

2、社会的原因

以前,教师是社会成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改革开放后,受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文化层次迅速提高,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提高缓慢,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平竞争、双向选择、价值趋向多元化等已成为时代特征之一,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生上有所反映。

3、教师的原因

首先表现为师德滑坡。教师忽略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认可与否,用心与否,投入与否,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和师生关系有极大的影响。其次是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教师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生观,从而促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第三教育方法不得当,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和处罚、体罚当作教育手段。加之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造成教师多以学生为宣泄对象。

4、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以表扬为主,因此,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和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这些表明家庭教育的不同步和不协调,进而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不好。加之家长对孩子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甚至明明是孩子错了,也要为他们争个理,这样就极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误解。

5、学生的原因

老师对一些性格倔强的学生,怕发生意外,想管而不敢管。这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是认为教师拿他们没办法,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纪律约束不了他们,给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反过来又影响师生关系。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学生从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教师要明确学生首先是以“人”的角色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每一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尊重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情感,立足眼前,把握长远,全方位地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把“以人为本”作为师生关系的起点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有个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质、辨别事非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那么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总是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是铸成千人一面;社会需要具有千差万别的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现代的人与传统的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教师同学生的年龄悬殊越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来说,教师成长时的学校、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有的老师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弄得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紧张,还经常发生冲突,是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2、着眼于民主与平等的运作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关键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宽松、愉快,没有任何心理压抑和外界强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创

新。

3、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思想和技术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必须把握知识的前沿,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4、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

中学新型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新型 师生关系 构建

因此,本文首先对师生关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针对师生关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我国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概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国外专家对师生关系的界定代表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和夸美纽斯,他们都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还提出教师应温和亲切并时常表扬学生。另外杜威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强调全面和谐的师生观即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倡导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我国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王力主编的《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中提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做到“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可见,学者们都强调学生要尊师重道,教师要为人师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的特征

师生关系是统一存在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一)师生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个体成长的规律,决定了学生必须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认知经验,而这种成果的掌握离不开已知者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就会构成师生关系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授受关系。

(二)师生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是双向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业影响教师教。因此,师生关系也随着教学因素互相作用,形成双向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的建立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祈祷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质量就越高。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灵活巧妙地设计提问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烯学生智慧火花,使教学效果更加优化。同时,要形成课堂上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关系,教师必须摒弃师生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理解,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的新型关系。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确立,都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如果教师脱离了自己的参与角色,语文课堂的教学和谐就难以形成,学生也难以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二)教师必须转变道德素质,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语文教学过程首先是启迪人、感化人的思想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源于他做人的示范,如果教师本身思想境界不高就很难在学生心田播下师表的种子。所以说语文教师平时就应从心理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道德高尚,无论条件、环境怎样都应爱岗敬业,自觉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抱怨不气馁,形成热情、开朗、诚实、正直、乐观、温和、豁达的个性品质,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以这种较强的道德素质去影响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打下先决基础。同时。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视野。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

(三)教师要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取决于交往双方的需要的满足。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教师为了完成个人传授知识的任务,不惜采取对学生批评、漫骂乃至体罚的手段,以维护课堂纪律,利于开展教学。然而,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矛盾与紧张,从而更不利于开展教学。魏书生老师在《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一文中说: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而不再是仅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后将课本一合,能力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不说,反而使他们原有的想象力、思维力都退化了。

总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要经由双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

中学新型师生关系 篇4

一、发扬课堂教学民主, 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勇于改革, 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插上翅膀去腾飞!郑板桥曾说:“学问二字须拆开来看, 学是学, 问是问。今有人学而不问, 虽读书万卷, 只是一条钝汉尔。”为了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就要在课堂上尽量鼓动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 多多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新课程认为:学生就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把握时机,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即有些问题不是惟一答案, 每种答案背后又有不同的逻辑推理、事实依据支持, 这些问题最具讨论价值。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 又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机会, 充分挖掘出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二、改变传统角色理念, 塑造新型教师形象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且将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 改变教师以往固有的角色地位。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因而, 教师要有一种雅量, 要甘做课堂教学中的“片片绿叶”, 以这“片片绿叶”来映衬学生这“朵朵红花”, 使“红花”在“绿叶”的烘托下更显得熠熠生姿。如教授《端午日》一课时, 喜欢名著欣赏的学生组成一组, 开展研究;对风俗人情有独特爱好的学生再组成一组, 收集素材知识等资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方式, 而不能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 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不再“造就”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所以, 在课程改革中, 我们要摒弃错误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的思维松绑。教师要以催化者来代替以往的领导者, 把学习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孩子。

三、努力完善自我素养, 胜任语文课堂教学

那么, 作为一名这种新型师生角色关系中的语文教师, 要能胜任这个崭新的教师的岗位, 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势在必行。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广的语文素养, 还要有跨学科素养, 语文教师涉猎的知识越多, 越能触类旁通, 对自己本学科的钻研越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认识。在教学中, 不难发现, 语文与音乐, 语文与书法, 语文与绘画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懂得一些这类知识, 有了教育智慧, 对语文教师而言, 上起课来会得益许多。总之, 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解惑”之前, 应尽量做到自身的“无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自己的知识如长流水, 才能以清泉灌溉学生。只有老师会思考研究了, 才能教出会思考研究的学生来。

新课程背景下,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 如朝阳中的朵朵红花, 带着雨露, 争奇斗艳;教师, 如春风中的片片绿叶, 迎着微风, 默默奉献。朵朵红花闪着智慧, 片片绿叶寄着深情, 绿叶映衬着红花, 绿叶簇拥着红花, 绿叶支持着红花, 老师的滴滴汗水浇灌着这“朵朵红花”, 花儿将越开越美丽, 越开越灿烂。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以一个新的视角, 重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重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本文对新课改形势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探索, 并提出了初步设想。

如何评价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5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迈向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课改所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教学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变化。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那么在新课改下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积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学家指出学生学好的十个因素,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二者必须建立共同的思想情感基础。教师热爱、信任、关怀学生;学生热爱、信任、尊重教师。二者情感融洽,心心相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师教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增进师生情感的亲密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英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专业修养更重要。

一、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新型关系的突破

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1、导师。作为教师,每天工作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基础知识的传授者,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者对知识的不断获取、不断更新和不断运用,即自我发展能力,所以老师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卢梭曾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与学生交朋友,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个标志。“教师”这个神圣庄严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要和“朋友”划上等号。师生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合作的朋友。学生迫切要求架起与老师的友谊之桥。作为老师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学生要深知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这样不管在课堂外,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为行为,实现老师的期望。

3、助手。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老师起外号等等。作为教师要明白:教师既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唯一组织者,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拥有者,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也就自然会更加认同老师和学校了。师生关系的合作互动性,既体现了师生对教育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突出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又体现了我们对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构,为师生

自由健康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心情舒畅的环境氛围,更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主体性的渴求。

4、楷模。做学生的楷模,教师是学生踏进科学宝库的引路人,是传播文明,培育人才的人梯、铺路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性,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素质,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懂得尊重与理解

曾有人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学会对待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更努力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老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学好老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三、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既要洋溢着迷人的才情,又要闪烁着人格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老师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非靠威严的面孔、靠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靠的应该是丰赡的学养,“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四、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师生情感才会交融、配合才会默契,这样就能很好地实施教育了。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是一切人成长的起点。爱默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知道,我们曾经是那么喜欢甚至崇拜那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的老师,我们曾经为那些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课堂而陶醉,我们曾经还刻意地去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追求师生互动。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教育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走进课堂,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五、改进评价机制,实行师生互评,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师与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又能使师生可以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而应有“多把尺子”实行多元化评价,这样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适当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也是师生情感建立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都希望教师尊重他们、肯定他们成绩和进步。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表扬或批评某个学生时,不仅会激起这个同学的情绪反应,也会引起其他同学对教师或亲或疏的情感。教师要慎用批评,善于表扬——真诚的不做作的表扬。西谚说,温暖的阳光会比寒冷的狂风更容易让人脱去外衣。据说美国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从不用“不”字,总是给予热情洋溢的赞许,我们教师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可以说,赞许的情感体验会比世上一切的批评更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

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书育人”是整个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不断促进这一主题进步、完善和发展。

体教09102班

200905010224

“变”出新型师生关系 篇6

幸福的教育生活来自何处?我认为来自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有三个“变”招。

变被动听话为主动对话

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育与被教育,训斥与被训斥的关系。“猫和老鼠”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彼此身心俱疲。我利用班会课、周记、QQ、微信、面对面交流等多种主动对话方式,积极搭建学生表达观点的平台,真正拉近师生关系。

对话“春哥”

“对话春哥”预约单

春哥:

你好!我想在_月_日周_的_点_分,在___(场所),就______(学习、生活、工作、娱乐、人际、亲子、恋爱、家庭等)话题,和你对话沟通,请你提前安排好时间,不见不散。约谈提纲如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约人:

预约时间:

以上是全班每一位学生都有权使用的“对话预约单”。

与学生交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一次模拟考试之后,我收到了学生的一封信,让我改变了经常找学生谈话的做法。该生在信中坦言他这次考得不好,很愧疚,但希望老师不要找他谈话,他会处理好这件事情。我同意了他的想法。在后来的一次大考中,他果然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件事让我反思:如果教师找学生谈话,而学生的内心并不需要这次交谈,那么这次谈话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是不是浪费资源?从另一角度看,源于学生内心需求的对话,是不是更有价值?是不是更有实效?鉴于此,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约谈通知单。

预约对话的沟通方式,让学生有自由选择交谈的机会,填写约谈通知单要求学生列出谈话提纲,让老师有充分的事前准备。经过双方思考的谈话,能谈得更深入,谈得更透彻。

向我“开炮”

如果说对话“春哥”是师生关系的发展,那么,向我“开炮”则是师生关系的突破,师生关系被摆在了完全平等的位置。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学生完全可以向老师发起质疑甚至“炮轰”。

不过,向老师“开炮”,在一定程度上,与固有观念还是有冲突的,为了打消学生顾虑,我做了一些前期工作。

1.提出要求:向我“开炮”没有过多限制,只要求“真”,表真情,说真话,态度真诚。

2.做出承诺:不论如何“炮轰”,学生都是安全的,其言辞一定不会成为以后的“呈堂证供”。

3.给予指导:虽然说只要“真”,怎么表达都可以,但如何表达,还是有好坏优劣的差异;在表达的时候,能够讲究策略,让对方欣然接受,愉快采纳,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以我班物理课代表的一封信为例。

在与杨春林同志共事的时间里,我过得非常愉快,为有一位好班主任感到高兴。从杨同志身上,我看到了70后所特有的气质,让我感受到了70后男性的智慧与魅力……

当然,我也看到了70后的局限性。首先,我觉得,杨同志应该把“我布置的作业是全年级最少的”这句话落实得更狠一点,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其次,一对一的指导太少了,老婆就是一对一的结果,可见效率及成果之高,可惜杨同志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点。第三,给予课代表的权力过大,导致课代表乱用权力,或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物理课代表的我,就从未享受到如此大的权力。第四,希望杨同志早自修不要只是“上厕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些人自觉性是不够的,像本班物理课代表,他早自修打会儿盹,发会儿呆,看会儿书,迷迷糊糊就混过去了,效率极其低下,需要监督。

物理课代表牛马走再拜言(此句化用古文)。

给学生机会,学生会有很多想法要表达,这样的活动,既表达了对教师的敬意,又或直接或含蓄地表达了对教师的建议。

对话“春哥”和向我“开炮”,都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让学生在沟通活动中体会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变外在附加为内在建构

学生难免会犯错,犯错之后怎么办?批评?惩罚?通知家长?

有没有办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真正助力学生发展?

在我看来,去情绪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不直接去处理事件,而是引入缓冲介质,让学生或填写责任方案,或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解决之策。

填写责任计划方案

学生违纪我一般不直接处理,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填写责任计划方案(即反思单),引导学生审视事件,加深对事件的认识。

责任计划方案(试用稿)

责任人_____________

【我要求自己】

“这是我的责任。”

“我要对自己的一举一动负责。”

“我将说到做到!”

【填写注意事项】

1.不要使用“试着、从不、经常、从今以后”等词语。

2.不允许为你的行为“编造理由”。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推卸给他人。

3.回答要详细、谨慎,词语要完整,不能只写短短几个字。

4.这份表,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引导你反省自身行为,避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

【责任计划方案】

1.我被带(转介)到办公室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介的原因提示:扰乱课堂、顶撞老师、不做作业、迟到缺勤、违纪扣分、外出上网、打架斗殴、偷窃舞弊等。)

我选择:A.承担责任,认真填写下表;

B.(有合理的理由)为自己辩护,获得谅解,不填表格。

2.事件的详细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扰乱课堂为例示范,你要完整回答:你扰乱的是什么课?这堂课的科任教师是谁?在你扰乱课堂的时候,课堂上正在做什么或应该做什么?详细描述你扰乱课堂的经过。请解释你为什么要扰乱这堂课。你在其他课堂上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吗?如果有,请描述当时的情形。这一次,任课老师怎样处理你的?用了多少时间?请说明,你选择不当行为满足何种需求。)

3.这次被带到办公室本可以避免的,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后,我会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加负责,因为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责任和改进计划书:

(请在下面写出:如何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你“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有所改进,请写出改进行为的三个重要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将从___年___月___日起照计划行事,为了使我的计划得以实现,我会请_________给予我帮助,最终,我要和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检查计划实施的结果。

7.阶段性核查时间___年___月____日,学生实现计划目标:是____否____。

终极核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学生实现计划目标:是____否_____。

教师简要评语:___

8.我知道,根据情节轻重,以及填写次数,将做出请家长、回家反思或是交由学校学生处(德育处)处分,以便于督促我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这是我第_________次填写此责任计划方案,我将反思自己的行为,用心过好每一天,争取每天都有所进步。

学生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

老师签名______________日期____

家长签名(非必需)_________日期_____

责任计划方案中导引语的设置意在提醒学生认真对待,有序梳理,深度思考。填写反思单,让学生与自己对话,通过设置的问题,有条理地理清思路,最终实现自我反思、自我沟通。事实证明,有了反思单的缓冲,师生双方都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有了申辩的机会,避免老师先入为主,也还原了事件真相,减少了“冤假错案”。此外,整个审视过程由学生独自完成,节约教师时间。

撰写研究报告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让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找出原因,制定对策。

以《睡懒觉研究报告》为例。我带的是宏志班,学生离家较远,周末一般不回家。根据学校规定,如果周末不回家,早晨8点钟要到教室自修,可总有部分学生迟到,有几位同学几乎每次都迟到。多次教育没有效果,我让其中四个经常迟到的同学撰写研究报告,要求他们每个人独立撰写研究报告,最后整合成群体研究报告。

个体研究报告以徐泽京的报告为例。

1.迟到原因分析:

最浅层原因:上次家长会时,我弟弟把闹钟里插电池的弹簧给拔掉了,闹钟就不能用了。今天听到上铺闹钟响时,觉得应该还早,又眯了一会儿,结果迟到了。

浅层原因:昨天晚上电风扇开了之后,我把被子给踢开了,半夜冻醒了好几次,没睡好。

中层原因:听说老杨周末出去,章君芳也回家了,我心里有一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感觉,到点没有立刻爬起来。

深层原因:期中考试后,我有所进步,心里很骄傲,就开始放松。

最深层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的延时满足能力差,即自控力太弱,一但外界的压力有所减弱,就会变得更懒散。

2.解决方法:

去后街买两个闹钟,一个还给连佳斌,一个用来闹醒自己。

如果没睡好,我爬不起来,怎么办?那就睡觉前把保暖工作做好,保证给自己一个充足的睡眠。

如果老杨出去或章君芳回家,怎么办?那就一切都和平常一样做。

如果由于进步导致身心放松,怎么办?通过和学霸进行自我对照,让自己看到不足之处,然后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如果这一切我都做到了,但就是无法达到目标,怎么办?那就锻炼延时满足能力,例如把一碗香喷喷的泡面摆在面前,做完眼前的事情才能吃。这样经过多次训练,我一定能提高延时满足能力。

学生不是不懂道理,教师与其把他们拎到办公室教训一通,不如让他们自己去琢磨、理解、消化那些道理,形成自己的思考、原则、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取“智”于生,为我所用,既解放了老师,也成长了学生。

不论是填写责任计划方案,还是撰写研究报告,考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师退居二线,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少了因面对问题而产生的戾气,也少了因彼此身份立场的对立而产生的情绪,学生在思考、协商、互动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提升了能力,同时也避免师生冲突,和谐了师生关系。

变墨守成规为推陈出新

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探析 篇7

一、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新特点及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的30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 高校的师生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以下重点从师生的情感关系、人际关系和教学关系三个方面来看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新特点及面临的新挑战[1]。

(一) 师生情感关系

从著名教育家韩愈的“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中, 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师生关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忽视和冷落了情感的交流。这种关系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作为“80后”、“90后”新一代大学生, 尽管他们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但由于他们当中独生子女占多数, 很多学生在生活上被过度溺爱, 而在学业上又经受了过度的压力, 难免当他们来到环境宽松、行动自由的大学校园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迷茫, 对前途迷失方向。因此, 以往那种没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是远远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的。

(二) 师生人际关系

教师与学生首先都是作为社会上的人而存在的, 理所当然人际间的关系是师生间最基本的关系。大学生活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所以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开端。但由于近年来受社会上功利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 互联网上把师生关系比作是“服务者”与“消费者”、“老板”与“员工”的关系。由此可见, 师生关系面临挑战。

(三) 师生教学关系

师生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关键,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从教学本身来看, 人们都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预设性的过程, 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过程。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历史。相反, 双向的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主流。

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师资力量的供给不足, 使得如今高校里的“小班”越来越少, “大班”越来越普遍, 教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乃是司空见惯的事。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教学任务是硬指标, 教师如果过多地把时间用于互动交流, 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师生教学关系的理论与事实产生冲突, 使其面临尴尬的境地。

二、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可能原因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问题众多, 其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以下就其中三个主要原因来分析。

(一) 片面追求科研, “育人”理念弱化

众所周知, 大学有三项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这三项职能归根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即以“育人”为中心。教学是育人的过程, 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育人”, 服务社会是育人的最终目标。“育人”理应成为大学的首要任务。然而, 现代的许多大学, 尤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它本应是把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一种大学组织形式, 但事实上, 在这一类型的学校里, 往往是片面追求科研, 一味地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依据, 把教学放到了次要地位。

从表面上看, 师生关系与教学和科研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基本权利, 无论教师是侧重于科研还是教学都无碍于师生关系的顺利发展。但是, 一旦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 那么很容易就把教师导入“重科研, 轻育人”的歧途, 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 使得一些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去敷衍塞责。可想而知, 到那时师生关系又是何种境地。

(二) 功利化对师生价值观的影响

高校一直被视为精神的家园, 是追求真理与科学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社会功利化趋势的愈演愈烈, 使得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师生关系受到威胁。

1. 教师方面。

由于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为评职称而写文章、报课题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教师把论文写作、科研工作作为主业, 而教学却成为点缀。甚至部分教师把教学看做是一种谋生手段, 上课“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敬业精神不足、业务钻研不够、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

2. 学生方面。

自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施以来, 不少学生都错误地把高等教育视为市场交易, 认为学生是“消费者”, 教师是“服务者”。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 更多的学生对高校教育产生了质疑, 不少学生在价值判断和社会问题反思等方面更突显出功利性。因此导致一些学生对师生关系产生了错误认识, 诸如“我花钱就应该接受最好的教育”、“老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等。一旦自己对教育的期望与现实有差距时, 就会把责任归咎于教师, 使得师生关系紧张。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班”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制约

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突飞猛进地增长。1998年, 我国仅有普通高校1022所, 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到2002年底, 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396所, 本专科在校生903.4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德罗的观点,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迈进, 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师资力量的供给不足, 生师比加大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738.84万人, 专任教师人数为107.6万人, 生师比为17.93:1[4]。这个数据明显高于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港、台的高校) , 导致“大班”授课越来越普遍。“大班”学生多, 教师很难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再加上师生交流时间有限, 这就严重地制约着师生关系的顺利发展。

三、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探寻

(一) 确立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构建有利于师生关系发展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 即“育人”。教书育人理应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在大学的功能定位上, 我们必须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大学里,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大学是为学生而设的, 办大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育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校园文化又是大学理念的载体, 大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互相促进。优秀的校园文化和具有特色的大学理念需要历史的积淀, 更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5]。因此, 只有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才能构建出有利于师生关系发展的校园文化。

(二) 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克服功利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教师绩效评价是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一种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工作起着导向作用。不当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往往会把教师引入歧途, 严重地制约着其才能的发挥。例如, 在评价中过分强调科研成果, 就会使得许多教师, 尤其是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研上, 严重地影响其教学才能的充分发挥。所谓的提倡教师搞科研, 并非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搞科研, 而是要对不同的教师区别对待。在工作绩效评价的过程中, 对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我们应该把教学业绩、教学成果作为考核、评审的主要依据。而对于那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 我们则应该从科研业绩、著作成果等方面来评价。因此, 要想为师生关系的顺利发展扫清障碍, 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创造条件, 就必须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克服功利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三) 加大对师资的投入, 改善师资条件, 为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平台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但由于我国高校在校人数的急剧增长, 根据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大学的在校生已达1884.90万人, 国家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远不能与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幅度相提并论。一些地区,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师资不足导致“大班”授课增多, 师生课堂互动少, 交流机会有限, 师生关系淡薄。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一所高校要想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当做育人的核心, 把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从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势头来看, 扩大教师数量、弥补师资缺口、减少“大班”授课、为师生交流创造机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总之, 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唯有通过转变理念, 完善制度, 才能促进和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理解与互信, 最终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保瑛, 郭振青.浅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EB/OL].http://www.cbe21.com/public/jtzs/article.php?ar ticle-id=1214.

[2]姚裕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与障碍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3][4]1998、2002、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篇8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眼中的“星”

在专业知识方面,老师的一手好字、一篇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让教师成为“星”的资本;在道德修养方面,老师的一次公正的评价、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份无私的关爱,当发现教室里有垃圾时默默捡起而不是严厉追究责任和批评学生,这些都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动。要想成为学生眼中的“星”,除了上述两方面基本的要求以外,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把握时尚前沿动态。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观察和判断学生,看不惯学生的一切行为、想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如果总是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与学生背道而驰。

但是既然是“星”,肯定就与其他个体存在距离,所以教师在走近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与学生的距离。因为在学生眼里,老师要比家长更具威信、号召力。老师的这种力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严师出高徒”就是这种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老师在工作、生活中给学生的一种良好印象,另一方面来自自己和学生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而产生的一种神秘感。因此,走近学生而又保持恰当的距离更有助于让教师成为学生眼中的“星”。

二、真正落实“教学相长”

尽管学生在人生阅历和经验方面不如教师,但我们必须肯定学生更具有想象力,更愿意尝试新的想法。教师绝对不能简单否认学生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新颖的想法才促进了社会不断的进步。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美好历程。有哪位教师敢肯定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呢?所以相信学生,让学生发言不仅能锻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能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目前提倡的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一年级孩子在刚刚入学时都特别喜欢发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自各个家庭,各种行业,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稚嫩,但却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教师仅仅依照自己的思想和已有知识作为评价是非曲直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要么就是迎合老师的说法,要么就是沉默不语;教师的思想也将会变得越来越狭隘,知识越来越陈旧,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最后对教学工作失去兴趣。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如果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那么那些浸润着师爱的批评就会像一把温柔的刻刀,使璞玉在教师精心的雕琢下渐渐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首先,教师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不是所有的批评都需要歇斯底里的责骂,有时一句婉转的话语,一个温馨的目光示意,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比如在班级里最好不要个别批评某个同学,更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你的学生。再次,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批评策略。

总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一样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样有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比大人要更真诚、更赤裸裸。所以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给学生更多的赞赏,尽量少批评。只有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又充分考虑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创建真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行业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行业,是一个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行业,是一个塑造培养人的行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全面的知识和各种沟通艺术,创建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基础上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篇9

一、教师要主动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 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可敬师长, 更要做他们可亲可敬的朋友。大量事实表明: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有好感, 他们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 也肯下工夫学好这门课。反之, 如果不喜欢某位教师, 他们就不愿意学或不愿意上这位教师的课。因此, 教师要主动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 比如, 和学生共同协商交流方式、时间、场合等, 和学生打成一片, 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绪变化, 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二、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师生关系中的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 又要以教师为本。所以, 教师要用平等、尊重、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学生, 以学生为本、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 实现教学中的“五个转变”:即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心智技能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只有这样, 学生自己知道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使学生感觉到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便是自己所要想学习的内容。

三、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居高临下, 不能搞特殊化, 不能要求学生是一套, 对待自己又是一套。一定要俯下身, 与学生平等相处, 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学生才愿意与他沟通。在以前, 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教师是权威, 而现在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在探索知识的时候, 教师起的是引导者与服务者的作用。

四、教师要关爱学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 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 处处想学生之所想, 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 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 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 一句安慰的话, 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教师要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 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 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的情感效应, 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良好品质的形成。

五、教师要宽容学生

学生是未成年人, 犯错误是难免的, 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应少指责, 多一些循循善诱。切忌与学生计较, 粗暴地训斥学生, 要耐心教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错误之所在, 给他们改正的时间和机会, 不要一味批评, 也不能讽刺、打击、挖苦。

总之,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全面发展, 反之, 就会损害或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军校新型师生关系探索 篇10

在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员通常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他们总是辛辛苦苦地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而学员则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到的是压抑、沉闷、被动、无为,甚至是一种痛苦的无奈。这种“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教与学之间的对立,又何谈教学相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构建怎样的师生关系呢?在教学实践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经尝试颇有成效。

(1)教员要真正把自己当作与学员平等的个体。教员假如在讲台上总摆出一幅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样子来,就不能很好的给学员以亲切感、信任感,师生间的互动又从何谈起?我们要努力克服师生之间天生的距离感,让学员真正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敢问、敢说,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们的质疑心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员可以尝试走下讲台,走进学员,实现师生“零距离”。

(2)要给学员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员应该做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学员应该有随时发言和提出疑问的自由,而不应该成为教员提问时的工具,更不能形同木偶坐在那里等着教员提问。教员要为学员开辟一个自由、无拘束的思维空间,还要创造一个自主、活泼的发言氛围。

学员的随机提问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学员有可能提出上面样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学员”。对学员提出的典型的、针对性强的问题要加以鼓励,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乐趣,并找到自信,增加学习的兴趣。

(3)教员要适时、适度地引导,让学员畅所欲言。学员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很可能会偏离教学的主线,这时,教员要及时正确的引导,既不能让教学偏离航向,又不能打击学员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学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员要适当点拨,启发思考,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不思不解,思而可解的问题。教员要学会“察言观色”,要看出哪些学员要发言,哪些学员对答案还不是很肯定,我们要用目光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信任与支持。对那些自信不足和平时成绩不够理想的学员,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4)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开启学员的创新思维。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学方法灵活了,就无需再花费时间准备过渡性的语言了,教案中只写一些构想和设计,但这样似乎更需要上课前的精心准备了,有些时候甚至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对学员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员手中,随着学员问题的提出,有见解的阐述,课堂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不急于解答,先是讨论,这样有助于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感到集体智慧的巨大。

(5)教学模式的多变,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人。素质教育中的教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员智慧与智慧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及思维的扩展……这样,教员的“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教员都变成了学员的一种资源,学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不再着眼于知识点,而是关注学员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了师生配合默契、感情交流、智慧碰撞、激情澎湃的课堂。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了对学员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实现了课堂的民主,师生间的紧密合作。有助于确立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其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古人说:弟子未必不如师。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员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更广,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员才由衷地感叹“后生可畏”,才真诚地提出“和学员一起成长”,才勇敢而明智地抛却“师道尊严”这一因袭几千年的老观念,并代之以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摘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出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篇11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尊重学生人格,以教育民主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尊重是民主平等的一种标志。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师生的交流交往中,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尊重也就谈不上教育。尊重学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品行修养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搞一言堂,应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共同进步;这也要求老师应该放下架子,眼睛向下,以豁达心胸,真诚态度,炽热情感对待学生;要求教师不再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层次等的不同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另眼相待。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习惯,真心实意的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四十五分钟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乐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教师与学生才可以平等对话、交流,激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伤害到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这是学生知识生成的前提条件和个性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全面了解学生。当今社会日益开放,日新月异,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由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不同,决定了有着不一样的甚至是与教师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独特个性。对此,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以成人的标准好恶去评判他们的对与错。很多问题不是简单地用对错就可以加以评判的,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原则及是非标准用说教的、强行的、简单的方法要求学生接受。教师应承认差异,善于与学生沟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们影响一生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一些宽容。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能只有批评。宽容的教育效果有时比批评更好。在学校里,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运用批评甚至惩罚的时候多,而宽容学生的时候少。对学生的一些过失错误,我们不应该大加批判,甚至严厉体罚。不要因为学生一时疏忽到学校没带书,或上课迟到等现象,就动怒发脾气,大动干戈。学生大都是孩子,粗心大意或者一时糊涂做错事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待学生的过失,一味的简单的采取批评、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学生有过失的时候,也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教师宽容了学生的过失,甚至自责自己教育的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甚至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免其自尊心受损,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否则过分的批评或处罚,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者导致学生做出一些令人震惊的极端伤害事件,让人心痛和悲伤,追悔莫及。

3.真心关爱。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师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努力探寻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去赢得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用感情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的感情不仅影响着自己,更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和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其可爱之处,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能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怎样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12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素。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在教学以及课堂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占据主导地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例如,在制定本班级的规章制度的时候,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制定和执行,学生作为适用这些规章制度的主体,应该有表达自我观点的权利否则,教师即使是站在最合理的角度上去制定规则,始终没有学生足够的发言权,这样的规则必定会带来师生之间的矛盾。所以,与其制定一个最合理的非民主制度,倒不如制订一个建立在民主之上的相对合理的制度。不难发现,在现在班集体里,教师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我们真正的新型师生关系则是教师“领导”。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表现为学生怕班主任,而且只有怕。后者主要表现为学生愿意听从班主任的教导,愿意和班主任成为一体。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励着学生,让学生有去学习的动力,心理上也会轻松愉快,接受事物的效率也高了。如果教师一直责怪学生,而学生又一直和教师唱反调,那师生双方都会有心理阴影,学生会看到这个教师就有点怕,上课也会提心吊胆,而教师也会很头痛,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心情和上课质量,所以好的课堂学习质量和美好的校园生活要双方来维持。例如,在教学中,教学相长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但却是最不易做到的,归根结底就在于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了解。每一个班级都会有所谓“好”和“坏”的学生,而作为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有所谓“好”与“坏”的定义,调皮不是坏,安静也未必是好,不能把性格上的不同看成是性质上的优劣。作为教师,在进行管理时应该本着一颗平常心,和学生进行相互的沟通与了解,做好引导工作。

上一篇:考核评价方法下一篇:定向井优快钻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