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精选11篇)
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的衍生了更多关于中国国际关系发展的理论和意识, 也丰富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理念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 使得我们国家在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经济主要大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愈来愈紧密, 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蓬勃势必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中我们国家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以期实现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的建立。本文主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关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所在, 以及研究探索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建设进程中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方法, 希望建立更好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促进人民生活。
一、国际贸易关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增长期, 国际经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突出;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 中国也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发挥了一定作用力;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国家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高涨;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与投资两者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强烈要求与壁垒冲突明显。深入的分析把握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特点, 对于我国科学决策国际贸易, 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国际贸易关系国民经济, 经济发展快速稳定, 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一) 国际贸易关系发展主要关系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国际贸易进行交易的双方, 很多都是属于不同的地区大洲之间, 所以在整个国际贸易关系的进行中, 特别是在贸易洽谈时, 这其中涉及到的国家制度、法律、意识形态、贸易进行习惯等都大有不同, 在这方面若稍有疏忽, 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2、在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涉进行中, 除了贸易交流双方, 还有运输、商检爱你、海关等相关部门的干预保护, 这个过程中, 贸易关系的进行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这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 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除此之外, 在大国之间的跨国经济贸易中, 相关的贸易成交量都是比较大的, 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这些贸易在进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办理保险, 以避免经济损失较大。
3、国际经济贸易的市场相对广阔, 交易的双方相距遥远, 加之国际贸易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 故而容易产生经济欺诈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受骗上当。
4、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容易受制于国家之间的国家关系变化, 尤其是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 国际经济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突出, 进行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愈来愈大。
可见, 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 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 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 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
(二) 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阻碍
(见表1) 由表1可见世界经济发展均呈现出了发展放缓的局面, 加之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中国威胁论、贸易保护等理论。贸易保护手段是使得中国经济贸易对外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频繁影响, 传统的经济体组织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也使得国际经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发展。为护本国经济所以在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抱遗保护政策就成了司空见惯的常态。
二、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的构建
国际旧秩序的最重要的两大特征便是霸权主义的肆虐与强权政治的压迫。在旧的经济秩序下有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 美国与日本。美日从上世纪中期的纺织品交流到60年代时钢铁贸易的进行, 接下来还有机床、汽车以及后来的半导体贸易的进行, 他们两国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从未消失。我们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进程中要研究美日两国的对外经济贸易, 总结他们之间的贸易摩擦, 建立适合更多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 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
(见图1) 在之前的国际经济贸易进行中都只有不公平的军事战略抢夺, 所以实现新型和谐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及我国2003到2011年的外贸经济活动发展极不稳定,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于外贸输出的引进都有很大关系。那么要想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和谐合理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定的制约制度, 通过国际制度的制约。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中我们国家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逐步建立合作平等、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和谐新型国际经济贸易制度。所以我国在经济发展理念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提议。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 (10+1) 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 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二) 工业体系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适应
(见表2) 就目前而言, 中国经济发展工业进程是在第二次与第三次之间的, 距离智能制造的目标的达成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政府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从整体到局部全面的对于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发展规划。智能制造几乎可以将所有的工业形式联系起来, 对工业产业链的形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 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友好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总值较之转型或是发达国家而言交差, 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越大, 即一国对外贸依存度越大, 反之同理。那么在对外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密切的经济交流才能实现更好的经济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战略指导上来看, 要做好兼顾国内国际两发展局面, 在经济市场危机里找到发展机遇,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就“丝绸之路”这个经济发展脉搏而言, 在经济市场开拓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兼顾海上与内陆两个方向, 形成良好的中巴、孟中印缅多方的经历利益互赢。
(四) 与超级大国的战略合作
(见表3) 由图可见2010年美在进出口增长率上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值, 我方在双边贸易进出口的交流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方。对于超级大国美国与战斗民族俄罗斯而言, 这两个国家对于亚洲乃至欧洲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美国对我国进行了亚太再平衡, 意在施压于快速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美国采取经济干扰手段限制我国经济发展, 所以在经济贸易关系的建立中要搞好中美关系。
国际市场交流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我们以中东地区的历史问题为例, 加之极端组织宗教威胁等,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近些年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运行很难维持, 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严重的两级分化。所以在新的国际贸易经济秩序建立之前发展中国家需衡量自身在整个国际地位中的作用, 结合经济联合共同削弱或是制衡霸权主义与国际强权政治。所要建立的和谐的新型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与国家的政治地位息息相关, 在国际贸易的进行中坚持不分大小, 国力强弱, 尊重各个国家的发展理念, 不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附于其他国家民族, 做到平等的紧急发展, 所谓“平等”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参与还有自由选择不受别国干涩的权利不受侵害。
三、结束语
现如今, 世界人口达到60多亿、共有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类型的语言以及以基督为首的各大宗教组织, 世界形式纷繁复杂,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互为唇齿, 只有相互的联系才能保证该民族、国家、宗教组织不被历史长河所淘汰。选择对外交流对外开发, 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制度发展理念结合本民族实际进行适应发展是当今时代对于各个国家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合作关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需要民族调和的过程, 世界各国之间形成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 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各个国家的发展需求, 做到经济互惠合作共赢, 实现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荆林波, 袁平红.对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 2012, 10:56-61.
[2]王赓武, 魏玲, 巴里·布赞, 周桂银, 罗伯特·基欧汉, 曲博, 贾庆国, 刘德斌, 陈岳, 陶坚, 张睿壮, 陈志敏, 苏长和.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J].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 2015, 06:10-56.
[3]倪建军.中国国际经贸摩擦的根源与对策[J].现代国际关系, 2005, 11:14-20+33.
[4]牛建军.蓝色贸易壁垒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竞争力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13:67+12.
[5]张海霞, 潘秀宗.“蓝色贸易壁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利益考量和立法评价[J].法制与社会, 2009, 28:129-130.
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 篇2
新时期,消防部队在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的职责日益繁重、发挥的特殊作用日趋凸显。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消防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公安消防部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最佳切入点。
一、当前影响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公安消防部队自身存在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加剧,执法环境日益复杂,公安消防部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与执法和管理服务对象之间产生矛盾的诱因增多。公安消防部队执法思想、执法理念、执法水平,工作体制、机制,警务勤务模式、方式方法等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成为导致人民群众不满意、警民关系不和谐的直接原因。
一是传统角色定位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目标指向存有偏差。从整体面上看,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职能已从过去的以管理为主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的方向转变。现行的消防工作理念总体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模式,消防部队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缺乏正确的定位,以“政府为中心”来确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理念未得到根本改变,以服务公众为导向的警务理念尚未确立或得到切实贯彻,习惯于“命令式”、“审批式”、“运动式”的工作方式,忽视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呼声意愿”,往往造成“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即无益于警民双方的互动,工作效益的提升,也无助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从个体行为分析,在“民生为本”、“还权于民”的观念日益强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构建警民关系大格局中的个体服务观念缺失,传统警务理念浓厚,“重监管、轻服务”的传统执法理念痕迹犹存,部分官兵角色定位不清,很大程度上不是定位于服务者,以管理者自居,极少数仍有特权思想,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成为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问题。
二是执法过程中尚存诸多不和谐因素。从执法实践看,消防行政审批、建设验收、自由裁量等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环节的执法随意性较大,相关程序和规范有待完善,执法公信力有待加强。部分单位执法简单化,程序复杂化,态度冷硬横推,执法执勤中存在不严、不公、不廉的问题,导致人民群众对消防执法执勤产生抵触情绪。从队伍建设看,个别基层单位从严治警能力不强,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作风松散,在与地方群众接触交往的过程中,时有一些违规、违纪或滋生矛盾的事件发生,伤害群众感情,败坏部队形象。另外,由于受历史“欠账”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消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极少数基层单位为弥补消防业务经费不足,乱拉赞助、乱摊派,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队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管理工作中的便民利民措施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基层公安消防部队,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还没有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特别是在办理审核、验收等问题上,一些基层单位的繁杂手续简化不到位,衙门作风还没有很好地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对待办事群众“生、冷、硬、横、推”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的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导致一些群众对公安消防部队产生不满情绪。
四是队伍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公安消防部队中少数意志薄弱者经不住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宗旨意识淡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或变相经商办企业,在社会上摆事平事;组织纪律松弛,我行我素,违法乱纪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外部社会大环境影响是矛盾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公众对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强烈希望消防这一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然而,消防部队受 “人、财、物”等因素限制,服务公共安全的整体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
一是警力资源不足。我国现役消防警力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二三,远远低于美国的万分之九点八
五、俄罗斯的万分之二十二点六零、澳大利亚的万分之五点四
八、加拿大的万分之八点三三,由于消防警力资源紧缺不足,促成了消防安全保障城市“重兵布防”、乡村“鞭长莫及”的尴尬局面,这种消防安全保障服务的不均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防部队在广大边、偏、远农村的警民关系构建。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防部队职能的拓展,官兵在日趋繁重的“急、难、险、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中,长期处于“运动战”、“疲劳战”、“持久战”状态,苦不堪言,耗尽了服务积极性。
二是服务职能泛化。消防部队便民利民为民承诺制度无统一标准;“便民利民为民”服务过泛(诸如开门、取马蜂窝)一定程度上影响消防保卫、灭火救援的正常秩序,存在滥用警力、行政干预的现象,使部队超越自身职责和能力,承担了大量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务。
三是保障能力滞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传统与非传统消防安全因素交织,火灾隐患“存量”难减,“增量”难控,消防综合保障实力与致灾因素在博弈中此消彼长。部队装备结构不合理,抢险救援装备器材配备不足,重型、特种消防车缺乏,难以满足特殊疑难火灾扑救、重大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处臵的需要。
四是舆论引导意识不强,公关能力滞后。随着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在高度透明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消防部队由于舆论引导主动性不强,警民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双向的信息传播沟通渠道不畅,良性互动的警民公共关系建设滞后,警务勤务活动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导致干的工作成绩“出不了门”,树的先进典型“站不起来”,公众对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的认识还停留在救火的单一层面上,陌生感和神秘感依旧,对消防依法履职行为不理解、不支持。另外,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没有固定的宣传平台和宣传阵地,没有建立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及时向新闻媒体和公众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由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一旦涉及政府安全生产方面的处臵信息,不能迅速准确及时地利用新闻媒体开展灭火抢险救灾宣传,第一时间保证社会的知情权。很多官兵对于已经造成负面影响的舆情危机,主动处臵,以宣传化解危机,甚至“转忧为喜”的统筹、战斗水平还不强。
五是警务勤务实践活动中仍存在不和谐因素。从警务勤务看,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一些地方消防部队参与非警务活动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不仅挤占了有限的警务资源,加剧了警力不足的矛盾,而且损害了消防部队的形象,成为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处臵由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移民安臵等利益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不是着眼于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而是习惯运用强制手段来压服群众,动辄将消防部队推向第一线,使得消防部队被臵于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他们发泄怨气的直接对象,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队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措施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公安消防部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自身的问题解决好了,自然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关键是紧紧扭住“亲民”这个核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牢固树立服务行政理念,坚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自觉做到思想上“思民”、感情上“爱民”、行动上“为民”,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队的满意度。
(一)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指引消防官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消防官兵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激发消防官兵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状态,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才能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有针性地开展官兵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使广大官兵始终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永恒的追求,永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作为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常抓常议、常学常新,教育和引导官兵牢固树立依法履职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自觉运用,自觉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政治方向,把执法为民的思想内植于心、外践于行。要大力弘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教育和引导官兵在履行服务公共消防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中勇当亲民先锋。
(二)突出抓好保障公共消防安全这个“基准线”
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安全权益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利益。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担负着防火减灾、抢险救援、平安建设的神圣职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消防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最大限度地增强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和火灾危害,作为第一目标,作为最大追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稳”求“进”,让老百姓真切的感受到社会的安宁与平定,感受到公安消防部队为稳定付出的不懈努力。要大力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深入持久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最大限度地消除火灾隐患,真正把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感和满意度。要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素质强警”战略,广泛开展大练兵活动,不断提升公安消防部队处臵特殊疑难火灾扑救、重大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服务公共安全能力水平的提升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三)突出抓好依法履职这个“斑马线”
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升队伍的依法履职能力,是消防部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本质要求。要切实做到部队管理条例化,以条例条令为“纲”,研究制定各项消防执法执勤人员行为准则,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官兵的行为,加强养成教育,使官兵自觉做到言行文明、举止得当;用“五条禁令”、“四个严禁”等制度规定管人、管事、管权,健全责任落实、警示教育、思想排查、监督访察、奖惩激励和文化育警机制,扎实推进部队正规化建设,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永葆战斗力。切实做到执法工作规范化。以新修订的《消防法》颁布实施为契机,修订完善地方性消防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细化行政审批、建审验收、自由裁量等重点环节工作标准,加强执法制度建设,防止执法的随意性,确保执法流程、动作“到位”;要大力推行网上执法,实行执法依据、办事流程、办事时限、审批结果、举报投诉方式“五公开”;要深入解剖执法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和不作为、乱作为的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官兵,有效杜绝执法不严、不公、不廉的现象,维护消防监督执法的公信力。切实做到服务职责法定化。依据新修订的《消防法》对消防部队职责的规定,制定完善公安消防部队参与非警务活动行动规则,严格界定警务活动和非警务活动的界限,对什么情况下应该出警、什么情况下不该出警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警有据,实现依法执勤、文明执勤。
(四)突出抓好机制创新这个“动力线”
创新是消防工作和部队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紧跟形式任务的发展变化和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才能实现警民关系构建中警民双方的动态和谐。要创新警务勤务机制。主动跟进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火灾发展变化规律,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打破消防监督力量、灭火救援力量集中分布在城市的不均衡状况,完成消防安全保障从重城市到城乡并举、统筹发展的转变,全面提升城乡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要注重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对公安消防安全服务的需求,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科教文化、民俗民风等实际,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消防工作的服务、保障功能。要创新执法监督机制,积极推进警民关系的双向互动,推行警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通过“开门评警”、民意调查、聘请群众廉政监督员等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减少和消除“民怨”,打造“亲民消防”,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创新便民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创新便民利民措施,在法定要求下简化办事程序,不断提供公众更加适应和需求的以便捷、高速、互动为特征的服务产品,树立消防部队廉洁高效的形象;要健全完善消防执法和灭火救援服务评议回执制度,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规范工作,不断提升灭火救援和便民服务的能力。
(五)突出抓好舆论引导这个“沟通线”
关于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篇3
一、营造主体发展环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益终生的。
二、贯彻民主平等思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主体发展环境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土壤作保障,学生的主体意识之花才会开得娇艳欲滴。所以教师应设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
(一)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独特认识,教师应融入学生之中,乐学生所乐,想学生所想,以民主的思想,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这时学生就是朋友,和朋友谈心是一种很高的精神享受。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老师也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从师生平等思想出发,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
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彼此联系密切,不可分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伙伴关系。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的教师总有一种地位优势,认为教师就该高高在上,学生应该听命于教师。可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真正的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思想上的。
首先,平等的伙伴关系就是要求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应该以一种商量的形式。学生无论是向老师请教生活上还是书本上的知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问题不清楚,如果教师以自己的见解和知识直接亮答案,我认为,此时师生的关系就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了,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得出结论。
其次,很多教师都有偏爱优等生的倾向,以惯性思维思考学生中发生的事情,这也就是教师的偏见。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或位置上平等的去想,对待任何学生有一种平等意识,才能收到处理问题正确、长远且理想的效果。
三、善用教学艺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评定一个教师的好坏,关键是看他培养的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其教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好的教师一套好的教学方法,不但会使学生在学业上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增进师生感情。
(一)创设愉悦的氛围,唤起求知的欲望
1.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教师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授《鸿门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刘邦、项羽和樊哙,朗读表演有关情节,学生不仅领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能提高文学素养。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它们不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将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讲课要善于联系实际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好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们会关注黎民苍生、社情民意、国际国内大事……要通晓上下五千年,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平常要多看书报,多看有益的信息,既丰富知识,又缩小与学生的代沟。这样上课才能联系实际,旁征博引。让课堂“活”起来。
4.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气
①课前五分钟的口语练习。②用竞赛形式检查默写、背诵。③训练学生用课文内容写对联④用课文内容做谜面猜成语
还有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总之,这些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
(二)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语言表达为主,肢体语言为辅的。在教育教学中也一样,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沟通,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心理,技巧性的用富有艺术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教师热情的向学生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拒绝学习。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反省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呢?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多说,多和教师交流,达到一种和谐,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
(三)真诚对待学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教师的交往不拘泥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教师也和其他人一样形成了一道道假面具,对待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或奉承,或敷衍,但是面对学生,教师绝对不能用这些方法,要摘下面具,来真诚的同学生交往。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学生才会真诚对待老师。
四、给予爱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对每一位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尊重,尽可能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让他们觉得被了解,被关注,被尊重。特别是面对差生,教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游离于集体之外,相反,对他们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从教师的行动中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爱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教师和学生密不可分。所以,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学生虽然不是构建的主体,但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付出也远远不够,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还需要学生的配合。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4
一、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 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和对待态度等[2]。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多性质、多层次的,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二者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合作、尊重的和谐关系,双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不仅要互相配合与督促完成好教学任务,更要相互关照与帮助,共同完成教育活动。
2.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希望自身受到集体肯定、尊重的感情,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声誉,它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克服缺点,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产生强烈的向师性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肯定其教师职责和教育工作成果,从而满足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又一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地位平等,也需要感情、学习、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平等。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能与学生形成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懂得为学生考虑,以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角色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将会极大地伤害师生关系。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要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3]
(2)勤于沟通,和谐交流
在实现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良好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实现语言沟通、心理沟通和情感沟通。语言沟通是基础,心理沟通是重点,情感沟通是关键。要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应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沟通、生活沟通、感情沟通。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完成学业;生活中交流,为学生解决其所需;感情上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在交流沟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和学生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
(3)彼此理解,换位思考
传统的师生关系确立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在生活中做学生最有利的帮手,在情感上做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体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好教学。因此,不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状态,将极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4)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认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配合,完成教育工作,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发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共同学习。课后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阐释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发现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最新文献,我们得知,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之间角色定位依旧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当前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仍是一种“专制”的方式,部分教师坚信并奉行“教师中心论”,学生则表现得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服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检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制定教师方面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这种师生交往环境下,学生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根本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师生而言,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生间并未能创造出融洽的交流渠道,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双方才意识到预先交流的重要性。倘若师生间关系紧张、漠不关心,那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学氛围。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充分接纳的基础上,依当前现状看来,师生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学生也同样认为“任务式”教学是理所应当。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听了课,然后各不相干,这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淡薄,使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尊重、关心、温馨、和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氛围。
4. 师生关系功利化
师生关系功利化具有现实危害性,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持诉求渠道的畅通,推进学校科学、高效、民主化管理,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将师德师风评价、学生课堂评价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上岗或晋升,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功利化现象,即教师要讨好和谄媚于学生,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长远发展。
三、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从制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合力,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1. 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因此,从思想上做好转变是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应直接对学生发挥“显性控制”,更多地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应一味得执着于学生的身份,只会服从教师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一回“教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活动组织上,可以将任务安排给相关学生,教师在一旁辅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促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因此,转变传统观念,不拘泥于单一角色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相处得更加融洽与和谐。
2. 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长久持续地努力。在充满竞争与利益的大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或多或少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经常爆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育环境对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构,确保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如今各学校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师生关系,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留下了隐患。因此,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寻求一个既能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全之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3. 创新交流模式,促进感情升温
传统的师生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会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交流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离开了教师可能会寻求其他教师帮助,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淡去了情感上的意义。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比如学生在举办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时,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倾向于生活和经验的交流;教师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谐相处。只有做足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才更容易建构。此外,新媒体的发展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媒体中互动。
4. 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交往环境公平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引领、感染和带动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这方面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应多举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系列培训,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反馈和奖惩,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是否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统一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带学生主观感情色彩等[5]。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性,尽可能减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各种人为因素。
摘要: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分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师生关系的新变化和主要问题,如角色定位受传统观念束缚、缺少沟通与交流、感情淡薄化、关系功利化等,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交流模式、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秋菊.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胡宗彪,徐寒.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3]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 篇5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今我国正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阐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在高等学校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刘文霞 王婷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年,卷(期):2009“”(11)分类号:G456 G642关键词:师生关系 创新型人才 和谐民主 高等教育
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师 公关意识 师生关系
在各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应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更是提高教师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具体体现为师生感情冷淡,关系疏离。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化,教育方式与途径不断拓宽,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师生关系必然发生变化,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必将形成。作为长期从事公共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高职教师,笔者认为,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公关意识是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一、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位和意义
高职院校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新的定位:一是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他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二是将教师定位为课堂的“主导”,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三是将学生定位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基于此,教师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双向交流转变。
当高职院校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谐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时,学生和老师之间将形成一种和谐、融洽、愉悦的教育氛围,这种氛围让学生内心喜悦,对世界、人生充满希望,满满的正能量能帮助学生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精彩。同时,老师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赖,也会产生强烈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从而更加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正能量”的作用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高职教师的公关意识,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公关意识指一种尊重公众,及时与公众沟通,并通过信息传播,努力提高组织知名度、美誉度与和谐度,并促成组织与其相关公众良好合作并和谐发展的观念和指导思想。对高职老师而言,要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就需不断提高其形象意识、尊重学生意识、真诚沟通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等公关意识。
1.形象意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位老师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学生才会亲近他(她),信任他(她),进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良好的形象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前者体现为教师的衣着、打扮、举止、口才等。在衣着打扮上,教师应做到“漂亮而不奇异,明快而不妖艳,典雅而不华贵,朴素而不寒酸”,女教师可适当化点淡妆,男教师切忌形象邋遢,不修边幅。恰当的手势、真诚的目光、和蔼的微笑,能使学生产生亲近之情,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口头表达时,教师应言简意赅,力求准确、精炼、感染力强。此外,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内在素质至关重要,不仅道德要高尚,心态要积极阳光,专业上也要博闻强记,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对相关专业、课程充满热爱之意。
2.尊重学生意识
高职教师只有尊重与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老师为榜样,学会尊重他人,长此以往,必将获得他人的尊重、亲近和赏识。
3.真诚沟通意识
和谐师生关系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聪明的老师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喜欢自己,进而喜欢上自己教授的课程。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需重点把握同理心沟通和赞美这两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1)同理心沟通
同理心沟通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对于同一件事情,教师和学生因为视角、经历、经验等不同,想法、做法不一样,而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愿望、想法跟学生交流,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话语产生排斥,沟通效果自然不好。实际上,想要真正理解学生,必须从他们的立场、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赞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高明的教师不仅会赞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成绩和优点,而且要善于赞美学生潜在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各种角度看问题,从细微处看出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及时准确地给予表扬。只要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教师就及时鼓励强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需仔细观察,真心、具体地赞美学生,这些会让学生对自己、对世界充满信心和热情,更加乐观、积极、向上。
4.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倚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倚的“大师论”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根本在于教师队伍的创新和建设。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5.信息意识
在当前信息社会中,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对新事物有敏锐的反应能力,不断通过网络、书籍、杂志、报纸、电视及身边的人和事获取新信息,把握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并将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使课堂随时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化,学习能力不再意味着掌握知识的多寡,而在于个体获取、利用和加工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但学生经常反映他们从网络上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零零碎碎的,不成系统,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或者学过以后又忘记了,实际上,这要求老师有效引导他们排除无用知识、垃圾信息的干扰,鼓励他们以问题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中心,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个性化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由此,实现学生快速成长,同时成就教师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
[2]李文娟.基于公关案例教学的教师专业素养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
如何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7
一、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育离不开尊重, 没有尊重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毋庸讳言, 在师生关系上, 一些善良的老师一心一意地为学生好, 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一些教师往往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师生关系要么成了“君臣”关系, 要么就反目成仇,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 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 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与和谐。
二、爱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教育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奥妙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教师把炽热的爱撒给学生, 就会激发学生“知恩图报”, 从而乐于接受老师教诲。关爱学生, 具体说就是理解、欣赏、激励学生。对于优秀学生, 老师如果能理解其追求, 欣赏其亮点, 激励其进步, 就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 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做到从严对待, 从宽处理, 高高举起, 轻轻放下, 这样老师疼爱学生是溢于言表, 学生敬畏老师是油然而生。因此, 老师要时时处处“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正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随时随地奉献给学生的一颗炽热的爱心, 那么师生关系在悄声无息中达到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最高境界。
三、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信任与了解离不开师生交往, 与学生多交往, 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洞察学生的思想状态, 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 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信任学生不是放纵学生, 老师要做到严而有度, 爱而有方。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不要针锋相对, 寸步不让, 而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期望,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内疚自责, 促使其痛改前非。
四、沟通是搭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沟通包括口头语言沟通和肢体语言沟通两种。与学生进行口头语言沟通时要讲究艺术, 老师的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墨子曾回答子禽的问话:青蛙日夜鸣叫, 却不为人所爱听, 晨鸡黎明按时啼叫, 天下人都被叫醒, 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在点子上才好。因此,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语言要恰到好处, 创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气氛, 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另外, 老师还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等肢体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正确时, 为他竖起大拇指;学生诚恳认错时, 给予他理解信任的眼神;学生神情沮丧时, 善意地怕怕肩膀……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师生在心灵上达到一种默契, 从而促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构建高校与社区的新型和谐关系 篇8
引言
大学与其所在社区、城市间最为直接的联系是通过它与社区间的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大学与其所在社区间的联系有着高度的复杂性, 应该说既存在共生联系, 同时又存在持续的紧张和利益冲突, 中外古今, 概莫能外。一方面大学必然占用社区的资源, 自身文化和社区的文化等方面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大学以自己的智力资源和学术水平丰富城市的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 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也吸引这对一个城市及其有益的资本和财富。秉持化解冲突、整合利益的主旨, 笔者在分析大学和社区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大学和社区、城市之间新型的、互动良好的伙伴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大学与社区的现存关系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在与其所处的社区间关系较为淡漠, 很少发生互动往来。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大学理念的革新, 城市竞争力的增强, 知识经济概念的被广泛接受, 创新型城市理念得以提出, 二者的关系在有些地方略有改观。大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以前的次要愈来愈转向中心和主导, 走向创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台。作为联系二者的桥梁或中介, 社区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而如何处理和发展大学与社区的关系已经提上大学和城市管理者的议事日程。就目前大学与社区互动的关系来看,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管理理念的滞后
社区与城市管理者和大学领导者尚缺乏明确的互动观念。对于社区、城市管理者来说, 他们往往急功近利, 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 过分追求任期内的政绩, 不愿发挥和设法调动大学对于城市发展的强大潜力。大学领导者则往往以高雅的象牙塔自居, 不大愿意涉足周围社区的具体事务;或者只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根本不顾自己的服务社区民众的职能。即便偶尔为之, 也是个别项目上的合作, 不愿意从战略的角度、以更新理念的思维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命运与城市、城市社区共同进步联系起来, 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构建。
2、管理机制的缺失
我国高校虽处于某一行政社区, 但管理上、运作上二者互不干涉。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管理权限的归属不同, 高校只需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河南大学现在属于省部共建, 与开封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社区只能在户口、卫生、健康、税收、环境等方面为高校作些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因而各自的强项和关注点无法互融互通, 如大学强调高雅、精深的学术文化而社区注重实用的市民文化, 大学对于区里的各项工作缺少必要的重视和足够的尊重。以卫生检查为例, 大学里的师生对区里、市里的卫生检查颇为不屑。社区注重投资以及文化生活和市民素质的提升等, 而大学则强调自身的主导权、规模的扩张等。这种管理体制必然妨碍双方进一步互动和交流。
3、互动层次的低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 有些大学和社区逐步意识到加强彼此合作的益处, 遂展开交流和沟通。然而, 互动或流于形式或仅限于一些低级别的低层次的生活琐碎事务。大学的学生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到临近的SOS儿童村进行短暂的帮扶, 对村里儿童的学习生活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改变;另外, 对于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也不过是参观式的, 目的往往是为了学年结束时的总结需要。对于社区需要帮助的孩子的家教需求、其他人群的文化娱乐的需求很少顾及。虽然这些活动也是需要的, 但这与合作、互动、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4、利益的错位
随着大学的扩招, 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建造起来的大学校园, 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校内的宿舍等硬件设施, 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正常的教育教学要求。部分学生的宿舍不得不安排到校外的公寓, 而教师住宅用地仍然没有解决。而作为见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周边城市社区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建设的, 有的社区很多居民楼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 如今已经接近危房。大学需要一片土地作为建设新的教师住宅小区, 而同样一片土地如果拍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市政府就可以得到一批可观的资金, 而有的城市财政实力并不算雄厚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再者, 周围的做小生意的人乐于把场地推进到距离大学很近的地方, 而大学客观上需要更安静有序的环境。由此, 河南大学和周边社区建设在空间使用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二、大学与社区构建新型和谐关系的策略构想
策略一、革新理念, 以战略的眼光勾画未来
大学, 特别是知名大学在其与社区、城市的关系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所以, 大学的管理者得首先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理念。一度有一种比较响亮的声音, 把大学 (例如河南大学) 搬迁到另外一个城市来谋求更大的发展, 很庆幸这种声音没有被决策者采纳。要知道, 和一棵百年名树一样, 重新移植对河南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将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搬迁之路是行不通的, 那么, 依靠目前的村镇级别的社区环境谋求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河南大学难之又难。大学要充分尊重所在的社区与自己的不同, 履行好自己对社区、城市的服务功能。正如Maurrasse (2001) 所强调的, 大学不应只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忘却身为机构公民的责任。他接着谈到构建大学和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大学社会良心的延伸。是时候和社区、和市政府携起手来共同打造自己所需要的高水平社区了。在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案例:
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的城市更新运动
20世纪上半叶是芝加哥大学不断发展和创新时期。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 芝加哥大学已经发展成一所美国领先的大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 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大量富裕居民搬到郊区, 城市中心区集中了大量贫困人群和无家可归者, 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改变中心城市的现状, 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运动也给坐落于城市中的大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大学参与到当地的城市更新运动中去, 甚至还和城市政府合作, 共同实施城市-大学更新 (city-university renewal) 项目。联邦城市更新委员会委员威廉·斯莱顿曾经指出, “高等教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中, “为了扩展空间并获得一个舒适的环境, 大学参与了城市更新运动”, 因为大学在开放的市场中获得土地非常困难, 而参与城市更新运动则可以使它们获得更多土地。
面临的问题, 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海德公园社区改造工程。委员会首先对海德公园社区的规范和管理, 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此外, 委员会还与芝加哥工商业界联手, 搬迁了上千户家公司。芝加哥市政府将这些土地购买下来建造成高级住宅和商场, 供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购买。城市更新运动还大大影响了芝加哥的校园建筑。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芝加哥大来歌德式校园建筑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建筑, 如1958年建立的女生专用的伍德沃德院、1960门为男生使用的斯坦利·皮尔斯馆。此外, 还有1959年萨里南设计的莱尔德·贝尔法学院德维格·迈斯·范德路伊设计的社会服务管理学院。这些现代建筑既借鉴了传统哥特式建充分考虑到学生居住环境的特殊需要, 对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经过社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运动, 海德公园周围的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艾森豪威尔总统表扬海德公园改造计划“大胆”、“充满想象力”, 是美国城市的希望。在这场城市更新运动中, 芝加哥大学也获益匪浅, 校园周围环境的改善为吸引优秀学生入学和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校园建筑和教师住房的增加也为芝加哥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1)
其实, 河南大学老校区也面临着上世纪50年代芝加哥大学面临的问题, 随着郑汴融成战略的实施, 开封市的重心已经向西边开发区转移;苹果园小区的房子都是上世纪80建的, 教师老家属院的规划也落后一二十年;河南大学老区东门口臭水河, 繁忙又没有顺序的交通等等。河大如果要改变周围村镇级别的外围墙环境, 就要和开封市政府一起也来一场城市更新运动, 重新以国家级的标准设计、建设新的家属院, 把从河南大学西门的河南大学附属中学之间的老住户区去彻底加以改造、明伦街以南2000米范围的水塘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对于社区、城市的管理者来讲, 怎么样看待大学是一个问题。首先大学不是企业, 更倾向于消费而不是生产;不能为城市的GDP带来直接的增长, 不能直接地带来税收。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的私立大学和所在的地方社区多衍生的共生关系也引人瞩目。规定现行美国法律的规定, 私立大学为非赢利性的事业机构, 并不需要负担房地产税。可是房地产税对于大多数的美国城镇来讲, 都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日益沉重的情形下, 地方政府和居民对无需担负房地产税的大学起了疑虑。在地方政府和大学的协调下, 双方商谈出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钱的问题。例如, 有的大学采用少额自愿付费的方式来代替税款;有的负担地方政府为大学的设置而多支出的公共设施费用, 像污水处理、消防设施等。其次, 虽然大学的确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收入, 不过, 因为大学而为地方带来大量师生, 不仅为地方开拓了商机, 催进了繁荣, 也为地方居民创造工作机会, 政府也间接地因为经济活动频繁而增加税收。不能忽视的是大学对一个社区、城市的科技、文化的提升作用, 还有对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无论从教育产业的角度看还是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角度看, 大学对一个城市的益处总是大于其害处的。正以为如此, 香港、深圳等原来缺少大学的城市才不惜代价地开办大学。香港政府对香港科技大学既投入重资前后投了一百多亿进去;从1983年1月, 深圳人就立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办好深圳大学, “我们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深圳大学建起来!而且要建得像个样子, 50年不落后, 留给后人的是个艺术精品!”;到1993年上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3月, 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正式启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可惜办大学不能速成, 目前深圳大学的的影响力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香港、深圳、宁波等城市的做法对很多城市应该具有借鉴意义。
策略二、优势资源的共享
作为省部共建的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无疑拥有了与社区、城市展开真诚合作的条件。由于传统的原因, 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种普世主义而不是地方主义的情怀。即使到近代, 人们对地方世俗事务的关注, 如上所述也更多地出自一种由经验观察到理论建构的动机, 局部的、地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充其量只是一种研究过程的副产品。以文科见长的河南大学更是如此。所以, 大学必须把服务社区、城市作为自己的一个战略并且马上行动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市校战略合作“一体化”发展战略。
发挥专家云集的优势, 与市政府共同编制“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把自己的发展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并充分发挥环境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等在区域发展方面的智力资源, 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空间发展计划;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接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就实现双赢------大学在人才、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有效地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大学的办学条件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办学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坚持成果共享、和谐共兴。
2、践行开放包容的办学思路。
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 而且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对城市辐射扩散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可通过自身特有的办学资源, 在教学和先进设施装备等方面的优势, 开展多层面、多时段、多形式继续教育, 促进所在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 提高市民文化修养和科技知识水平;同时, 大学举办的音乐、舞蹈、摄影、美术、书法、集邮、服饰、旅游等方面的报告会、讲座常以清新活泼的方式、健康丰富的内容, 吸引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的关注, 在节假日大学生在社区进行的时势宣传、心理咨询、家教辅导都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活, 增加市民的生活情趣, 使人们价值观念从物资享受转变为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对市民开放运动场和体育馆, 让社区居民一样方便地在夏天的晚上到操场上纳凉;有条件地开放图书馆, 让社区居民乃至市民都可以到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 落实好这一条相当于让市民拥有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城市公共图书馆;让学生 (特别是艺术学院的学生) 的才艺表演走进社区, 贴近居民。真正有有生命力的艺术总是贴近普通民众的。根据田芳华 (2002) 的研究, 相对于前面的开放图书馆, 大学师生更乐意把文艺表演带进周围社区当中;法律系的师生给弱势人群提供法律援助;计算机系的师生开展电脑培训;医学院的师生走进社区传授急救、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针对社区市民的礼仪方面的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市民就有机会具体感知大学, 触摸到大学的美丽, 从而更多地支持大学的发展。
“礼尚往来”。作为合作的另一方, 社区、城市一方可以为大学的发展做很多事情。第一, 交通条件要改善。大学周边的道路如果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设计修建的, 今天看来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的发展。有的高校老校区南大门往东100米, 早市和夜市会把道路占去一多半, 和农村的集贸市场没有两样。家属院到老校区东门的这一段道路狭窄而且没有绿化。还有和大学密切相关的公交问题也很突出。很多城市里大学和车站之间的公交车辆十分陈旧, 而且线路设置极不合理, 乘坐高校门口的公交车辆去火车站要绕很远的路、需要45分钟左右, 而两者之间打车的路线不过6公里。第二是大学周边的环境。大学附近的臭水河不知道有没有好好治理的那一天;商业环境不上档次, 不论是市场还是商业街都没有秩序, 食品的卫生安全让人担心。治安也是每个人关心的, 要加强警力确保在本市求学的学生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第三, 在土地资源、城市绿化方面给大学提供充足的支持。第四, 把大学周边的老城区的改造作为提升城市水平的一个优先课题加以解决。“建设大学就是建设开封, 发展大学就是发展这座城市”这句话为我们指引的行动的方向。
三、结语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学就是力量。伟大的城市自然要有伟大的大学。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的纪元,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体现在两方面, 一种是“硬实力”, 一种是“软实力”, 大学应该成为这两种力量的发源地。一个大学的影响力如果仅仅限于其师生发表文章的数据上, 而不能让其周边乃至这个城市的公众在内心长生一种亲近感和自豪感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大学时城市的名片, 而城市史大学的家园。社区与城市的管理者和大学的领导者如果能够携起手来掩埋存在与大学和社区 (城市) 之间的看不见的鸿沟, 那么, 建设一个包括大学在内的更具活力的城市和打造一个深深植根于这个历史名城的全国高水平大学就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参考文献
[1]阎光才:《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比較教育研究》, 2006年第2期。
[2]孟三爱:《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年第4期。
[3]张希胜:《英美大学与社区互动关系研究与发展的启示》, 《复旦教育论坛》, 2007年第5卷第3期。
[4]徐同文:《大学建设与城市发展》, 《临沂示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
[5] (台湾) 田芳华:《私立大学与社区互动关系——生活品质与服务功能探究》, 2002年。
[6] (台湾) 伊庆春、章英华、田芳华:《私立大学与社会互动关系之研究 (ⅱ) :社区部分的分析》, “教育部”委托研究计划报告书。
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探析 篇9
要追求教育的成功,就要协调好教育主体和各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发展相和谐的人才。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
否则,由于对教育对象缺乏足够的分析,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无法保持连续性和有效性。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可以检查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利改进。虽然考试无法全面检测人的各种素质,但是通过现代考试技术,确实能够比较客观地检测到学习者在认知素质、心智技能、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对于高考平均分数相差悬殊的两批考生,他们的整体素质就会有明显的差别。假如让高考首批录取的学生和第三批录取的学生一起按照重点大学的教学要求来上课,对大多数低分的考生来讲那是很困难的。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相对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智慧、才能、意志、诚实是考试取胜的关键因素,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解释、判断、选择、演算、分析、概括、推理、论述,是素质教育目标要求的真实反映。因此,考试尤其是科学的考试,在素质教育中更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促进素质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素质教育不能拒绝科学的量化评价。考试结果虽然不能说明全部素质,但许多素质可以通过现代考试测量方法来判断。事实上,人的素质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如人的体能素质,国内外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测定人的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等运动项目来进行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的一些素质目前已经可以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核心指标给予量化评定。因此说,素质教育的出路不是废除量化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制度,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考试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考试制度。
三、要辩证地看待追求升学率
与考试评价相关的是升学率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不能拒绝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不能阻止人们自觉迈入中考、高考竞争行列的趋同脚步。的确,考试评价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搞好考试评价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实,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考试评价改革历程,会发现他们时不时会有一些新花样,但从整体上看,多年来也没有什么大
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它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所以,教师应真正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活泼、有个性地成长。
三、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三要素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不再只是知道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既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方面要素:
1. 真诚(realness)
教师将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真实地向学生敞开,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内心思想情感向教师敞开,这就达到了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和相互促进。这种观点与传统教育中的师生的突破。事实上,人们对考试评价改革所赋予的期望太大,推进素质教育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是社会各种问题的综合体现,不可能通过考试评价改革就可以把问题加以彻底解决。不管怎么说,在没有什么比现有的考试更高明、更可行、更科学的办法时,严格的考试制度仍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把应试教育现象的存在和推进素质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归根于追求升学率上,显然是不够公允和不够客观的。
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还远未达到“各取所需”,素质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试和升学,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已经转移并提前到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因此,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不考虑升学率指标,是不可能的。若把推进素质教育与追求升学率对立起来,那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想主义。撇开升学率问题大谈素质教育,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欧美国家,尽管目前的经济和教育都很发达,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进入高级阶段,但对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入学竞争依然十分激烈。问题在于如何追求高考升学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高中阶段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使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重点。普通高中尤其是达标的普通高中,集中了本地区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既然如此,普通高中追求高考升学率是合情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教育职责。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与义务教育阶段有所不同,工作侧重点和教学内容也要发生变化。具体讲,高中教育的重点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大纲要求,开设相应课程;按照教学规律和考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复习计划;把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向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果、要水平、要素质。随着高考临近,强化考试和应试的各种教学措施都可以上场,形成浓厚和紧张的高考临战气氛。
要承认传统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决不能把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对立起来。我们反对的是学校为了升学率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反对的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满意的是学校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方法水平上。只要我们“按教育规律办事”,以受教育者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教育改革尤其是考试制度改革,就一定能达到考试与素质教育的科学相容。关系形成明显的对比。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是作为拥有高人一等的知识、才能和道德的“传道授业者”的面目出现的,教师们受这种传统看法的深刻影响,已经深深地“内化”了这种传统的“职业角色”。实际上,这样的教师无异于“一本会说话的教科书”,没有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不暴露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学生所努力的目标就是在教师看来是“正确的”或“好的”事。而在这种相互掩盖内心真实感受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气氛中,可能比较容易造成相互瞒骗以至相互欺诈的“伪君子”品性。
因此,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学生们需要一个完全生气勃勃的人,一个能坦率交谈的人。当教师无意影响学生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倾注于学生们,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
2. 认可(acceptance)
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根本的信任和认可,即教师对“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的学生的完整性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认可不等于赞成与同意,而是承认某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他自己的立场上看有存在的权利和理由,承认他的思想情感同他人、同教师的思想情感有同样获得尊重的权利。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才有可能同学生一起分享与体验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是如此经常地觉得教师比他们自己懂得多、高明得多,以致害怕向教师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害怕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时处处觉得“不安全”。反过来,教师也存在着一种“不安全感”,他们可能会将学生的提问当作是对他们的知识和权威的挑战。在这种师生相互存在戒意的心理气氛中,教育的无效性可想而知。
3. 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standing)
这是一种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客观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常见的那种评价性态度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这种移情性理解的特征之一是它的“非判断性”,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等作判断,不对学生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尽管学生们的思想观点有时候是肤浅的、不成熟的,但这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是足够的。比起传统教育的种种结论性的评价来,这种态度是更为有效的。
可以看出,这三个条件基本上是围绕学校教育中的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提出的,尤其是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提出的。如果一个促进者(即教师)能造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在其中,他可以达到真诚、认可和移情,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与见解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四、营造新型师生关系的措施
从这种新型的学校气氛出发,可以派生出教师在营造、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中应当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1. 要热爱和尊重学生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2. 主动倾听
主动倾听指的是,对正在被学生表达出来的思想或情感作出积极的反馈,使学生觉得教师正在倾听、关心和理解他的感受。主动倾听并不意味着对这个人正在表达的陈述表示接受或反驳,而只是表示认可这个人的感受。当教师成功地做到了主动倾听,学生的感受就得到真诚的交流。这种主动倾听有独特的特征与优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倾听、不指导,不诱迫学生向教师认为是“好的”或“对的”方向去表达他的观点,从而避免了虚假现象的出现。这种主动倾听排除了那种常见的“讯问式”的谈话,从而避免了心理学上的那种“双重独白”(两个人相互交谈,但实质上不协作、互不接受)的现象,从而为进一步的交流、对话敞开大门;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3.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生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的学习是好是差,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他们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世纪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们的天性,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学生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培养其自我进步的主动性。
4. 提供多重式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巩固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的现象是教师讲授时学生抬头目视教师,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立即低下头。纠其原因,不是此类学生不想学、害怕学,而是此类学生长期处在课堂教学的失败氛围之中,他们害怕嘲笑和惩罚,不敢正视教师,更不要说主动提问。事实表明,传统的强制性方法并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为学生搭建多重式的成功平台,才能使每个学生对知识产生如饥似渴的追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建一个成功导向的课堂,营造一个“持续的支持性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人才,因此,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要获得成功。其次,要在大班授课制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多层面、多角度的成功及愉悦,这仅仅靠一些激励性语言和高频率互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使学困生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支持,课前预习、课内外辅导等等;再次让学生合作学习,组织优生与学困生建立帮学小组,并落到实处,使学困生及时获得支持,扫清知识障碍,容易感受进步,从而感到自信。只有如此,“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才会建立,所有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形成,班级内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局面才能逐步形成。
五、结语
要追求教育的成功,就要协调好教育主体和各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发展相和谐的人才。
摘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从和谐的师生关系意义出发来分析怎样建立新课程目标下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9月.
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 篇10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关系。21世纪的教育应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我们小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如何营造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新课程的推进要求我们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使师生关系真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所以,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高效课堂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1.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现在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无论字写得好坏、无论他们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考试不及格,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 不妨耐心听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
2. 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锻炼他们的能力。
3.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代表小组发言,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一起办板报,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助老师查阅资料……渐渐的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我能行吗”为“我能行”。
二、要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理念
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是教育的基础。情感和热爱是培育人才的“源头活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 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具体地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 是重新认识“教师”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高于一切,发号施令、主宰一切。这一形象与当今高中学生的心理是背道而驰的,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淡化教师“授”的功能,充分发挥“导”的任用,也就是要求课外苦练功夫,这功夫既包括加强自身素质,也包括对学生现有知识构架的掌握,甚至对每堂课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等都要有所预想; 课堂上要求我们灵活使用各种技巧,组织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勇于打破程式的束缚,克服一言堂,视自己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让学生心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教师。这样做,关键是我们要克服教师至上的心理。我们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稍为不礼貌就大发雷霆正是教师至尊心理的影响。其实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与我们教师讲几句俏皮话完全在情理之中,何必大惊小怪? 教师角色定位准了,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易了。
2. 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积极发掘教材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于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说,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授,这是我们教师每天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又忽略了这一点,通常都是一股脑儿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任务,不少教师往往把不讲错知识为目标。这样传授的知识在学生心里能留下什么印记呢? 即使不断重复收效也是甚微。把每一节枯燥且抽象的课,我们努力发掘有趣的、通俗易懂的,生动的语言来教学,这样的传授势必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当然,我们并不主张为趣味而趣味,把一堂课弄得花里胡哨。但课堂中根据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需要,来那么一点“插科打诨”也是必要的,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更能活跃课堂,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引发学生兴趣,能够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 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因受“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应试教育”的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活动的进行。应该看到,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完全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计划,其最大的障碍是不良的师生关系。所以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 篇11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有力措施
最近, 看了一些“问题学生”的相关报道, 师生冲突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这些个别“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均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积极的讨论, “声讨”教师者有之, 支持教师者有之;批评学生者有之, 宽容学生者也有之, “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造成这种师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 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构, 教学是其中的主导性活动。所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 生命所在。学校要追求高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的途径涉及诸多方面。其中, 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条件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从事教育、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让学生接受教师并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的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建立在健全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之上, 既要以学生为本, 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又要尊师重教、注重师德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师爱生”就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与合作关系,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往往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 高效的教学效果。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 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 每节课都精益求精, 并选择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 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对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作最信赖和仰慕的人, 老师精心地教学使得学生和老师积极配合, 专心听讲, 勤于思考, 努力学习, 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 从而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 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 而且获得爱护与支持, 从而全力以赴地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激发学生的附属动机。这里所说的附属动机主要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 (如家长、教师等) 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是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也就是教师是学生所追随和效法的人物。而当学生认为他所效法和追随的教师能给予他赞许和关心时, 会受到莫大的宠爱和鼓舞。因此, 他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学习符合教师的标准和期望, 借以获得并保持教师的赞许和关心。所以,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为博取教师的关怀和赞赏而努力学习。
3. 激发师生的创造性。
从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当代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识很强, 他们思想解放, 不愿受束缚, 不愿盲目服从,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 喜欢平等地讨论问题, 民主地解决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思维更加敏捷, 记忆更加清晰牢固, 想象更加丰富广阔, 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中, 教师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积极地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 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最终激发教师创新的灵感和火花。
据以上和谐师生关系的功能分析, 不难看出, 和谐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二、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有力措施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利用师爱铺垫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利用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阵地, 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交往搭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总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尊重。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于师生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理解, 互相尊重。
对于教师而言: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二要不仅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还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三要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一要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尊重教师的人格, 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二要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三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变自己的劣势。
2. 尊重学生, 提倡民主。
尊重学生, 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 培养创造精神,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 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 教师还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 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样, 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 就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反对“死教书, 教死书;死读书, 读死书”, 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这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索, 自主实践, 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 学中有教, 教与学相互作用, 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 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 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 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4. 提倡个性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即提倡个性化教育。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 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 并且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出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5.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学校, 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 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 并且从不同的视角、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 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 从而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 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三、结语
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以及师生的创造力, 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品德、性格等都非常重要, 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着力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然,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 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慢慢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燕.浅议师生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韩云洁, 杨淑娥.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资讯, 2007, (3) .
[3]方家福.怎样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6, (2) .
[4]罗惠卿.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论文】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08-10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10-07
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和谐型机关机关”实施方案09-02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论文09-26
医药贸易创新型人才论文11-09
新型银企关系06-08
新型人物关系07-30
新型医患关系09-27
新型民族关系11-06
新型城乡关系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