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2024-10-07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通用12篇)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1

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时期的师生关系会有不同的特征。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师生关系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师生关系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仍过多强调“师道尊严”,确立的仍然是教师支配性与学生服从性的定位[1]。这种传统师生观不仅不利于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建构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 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和对待态度等[2]。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多性质、多层次的,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二者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合作、尊重的和谐关系,双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不仅要互相配合与督促完成好教学任务,更要相互关照与帮助,共同完成教育活动。

2.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希望自身受到集体肯定、尊重的感情,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声誉,它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克服缺点,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产生强烈的向师性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肯定其教师职责和教育工作成果,从而满足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又一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地位平等,也需要感情、学习、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平等。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能与学生形成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懂得为学生考虑,以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角色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将会极大地伤害师生关系。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要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3]

(2)勤于沟通,和谐交流

在实现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良好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实现语言沟通、心理沟通和情感沟通。语言沟通是基础,心理沟通是重点,情感沟通是关键。要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应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沟通、生活沟通、感情沟通。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完成学业;生活中交流,为学生解决其所需;感情上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在交流沟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和学生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

(3)彼此理解,换位思考

传统的师生关系确立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在生活中做学生最有利的帮手,在情感上做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体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好教学。因此,不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状态,将极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4)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认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配合,完成教育工作,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发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共同学习。课后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阐释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发现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最新文献,我们得知,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之间角色定位依旧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当前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仍是一种“专制”的方式,部分教师坚信并奉行“教师中心论”,学生则表现得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服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检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制定教师方面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这种师生交往环境下,学生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根本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师生而言,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生间并未能创造出融洽的交流渠道,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双方才意识到预先交流的重要性。倘若师生间关系紧张、漠不关心,那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学氛围。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充分接纳的基础上,依当前现状看来,师生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学生也同样认为“任务式”教学是理所应当。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听了课,然后各不相干,这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淡薄,使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尊重、关心、温馨、和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氛围。

4. 师生关系功利化

师生关系功利化具有现实危害性,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持诉求渠道的畅通,推进学校科学、高效、民主化管理,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将师德师风评价、学生课堂评价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上岗或晋升,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功利化现象,即教师要讨好和谄媚于学生,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长远发展。

三、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从制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合力,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1. 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因此,从思想上做好转变是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应直接对学生发挥“显性控制”,更多地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应一味得执着于学生的身份,只会服从教师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一回“教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活动组织上,可以将任务安排给相关学生,教师在一旁辅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促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因此,转变传统观念,不拘泥于单一角色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相处得更加融洽与和谐。

2. 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长久持续地努力。在充满竞争与利益的大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或多或少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经常爆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育环境对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构,确保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如今各学校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师生关系,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留下了隐患。因此,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寻求一个既能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全之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3. 创新交流模式,促进感情升温

传统的师生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会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交流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离开了教师可能会寻求其他教师帮助,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淡去了情感上的意义。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比如学生在举办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时,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倾向于生活和经验的交流;教师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谐相处。只有做足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才更容易建构。此外,新媒体的发展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媒体中互动。

4. 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交往环境公平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引领、感染和带动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这方面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应多举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系列培训,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反馈和奖惩,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是否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统一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带学生主观感情色彩等[5]。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性,尽可能减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各种人为因素。

摘要: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分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师生关系的新变化和主要问题,如角色定位受传统观念束缚、缺少沟通与交流、感情淡薄化、关系功利化等,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交流模式、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秋菊.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胡宗彪,徐寒.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3]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4]朱钰珏.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为了加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造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开学伊始,58中学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新课标》、《新世纪教师素养》等内容。9月6日下午,全体教师又在学校微机室观看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中英教授的《师生关系》专题讲座录相,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爱学生;要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新理念下构建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汪明桥)

关于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篇3

一、营造主体发展环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益终生的。

二、贯彻民主平等思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主体发展环境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土壤作保障,学生的主体意识之花才会开得娇艳欲滴。所以教师应设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

(一)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独特认识,教师应融入学生之中,乐学生所乐,想学生所想,以民主的思想,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这时学生就是朋友,和朋友谈心是一种很高的精神享受。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老师也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从师生平等思想出发,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

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彼此联系密切,不可分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伙伴关系。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的教师总有一种地位优势,认为教师就该高高在上,学生应该听命于教师。可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真正的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思想上的。

首先,平等的伙伴关系就是要求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应该以一种商量的形式。学生无论是向老师请教生活上还是书本上的知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问题不清楚,如果教师以自己的见解和知识直接亮答案,我认为,此时师生的关系就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了,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得出结论。

其次,很多教师都有偏爱优等生的倾向,以惯性思维思考学生中发生的事情,这也就是教师的偏见。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或位置上平等的去想,对待任何学生有一种平等意识,才能收到处理问题正确、长远且理想的效果。

三、善用教学艺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评定一个教师的好坏,关键是看他培养的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其教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好的教师一套好的教学方法,不但会使学生在学业上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增进师生感情。

(一)创设愉悦的氛围,唤起求知的欲望

1.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教师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授《鸿门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刘邦、项羽和樊哙,朗读表演有关情节,学生不仅领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能提高文学素养。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它们不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将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讲课要善于联系实际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好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们会关注黎民苍生、社情民意、国际国内大事……要通晓上下五千年,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平常要多看书报,多看有益的信息,既丰富知识,又缩小与学生的代沟。这样上课才能联系实际,旁征博引。让课堂“活”起来。

4.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气

①课前五分钟的口语练习。②用竞赛形式检查默写、背诵。③训练学生用课文内容写对联④用课文内容做谜面猜成语

还有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总之,这些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

(二)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语言表达为主,肢体语言为辅的。在教育教学中也一样,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沟通,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心理,技巧性的用富有艺术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教师热情的向学生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拒绝学习。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反省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呢?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多说,多和教师交流,达到一种和谐,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

(三)真诚对待学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教师的交往不拘泥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教师也和其他人一样形成了一道道假面具,对待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或奉承,或敷衍,但是面对学生,教师绝对不能用这些方法,要摘下面具,来真诚的同学生交往。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学生才会真诚对待老师。

四、给予爱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对每一位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尊重,尽可能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让他们觉得被了解,被关注,被尊重。特别是面对差生,教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游离于集体之外,相反,对他们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从教师的行动中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爱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教师和学生密不可分。所以,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学生虽然不是构建的主体,但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付出也远远不够,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还需要学生的配合。

构建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 篇4

医不仅指的是医务人员每一个具体的个体, 也包括各级医疗机构或团体;患也不是单指每一个患者, 同时还包括陪护人员。因此, 所谓的医患关系, 已远超出了患者本人和医务人员的关系, 而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与医疗机构及其所属工作人员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 医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现在党中央提出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最根本的是建立人与人间的和谐关系, 其中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医院是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桥梁和纽带, 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和谐的医患关系。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 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但今天的医患关系却非如此。造成医患矛盾如此尖锐的原因有社会、国家体制、医院等原因, 从一个医师的角度来讲, 笔者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现代医患关系的重新认识, 对现代患者的重新认识——即对患者爱与尊重。

1对患者有爱与尊重

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医疗职业开始, 医患关系就是“你有病, 我来治”。患者是医师工作的对象, 是医师治疗的接受者。于是把这种医学模式称为“主动—被动型模式”。医者是主动的, 患者是完全被动的, 因患者不懂医。此种关系模式下, 医者的治疗、关爱都是一种给予、恩赐、居高临下的施舍。其实, 随着医学科学、自然科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的进步和发展, 已阐明一个道理, 医师诊断、治疗、用药、手术……归根到底都是调度患者自身的抗病意志, 抗病机制, 都是在“激活”患者。是医学不是生理学, 不是自然科学的根本所在。是医师不是工程师、技师, 患者不是“待修理的机器”的医学本质。黄帝内经中说:医患相得, 其病乃治。医师能否“激活”患者, 又与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有关。在过去, 人罹患疾病犹如一场大灾难。患者对疾病无知、无奈、无能为力, 只能把自己交给医师, 听任处置。而现代的患者, 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职位高低、贫富贵贱, 都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 希望得到尊重。患者从各方面得到医疗或保健知识、信息, 尽管可能是不准确的、不完善的、甚至是不科学, 但仍然希望能与医师交流, 希望参与其中, 并得到医者的指导和帮助。因此, 当医者把自己摆在帮助者的位置的时候, 当医者相信惟有启迪和调度了患者自身的抗病意志和能力时, 医疗才会有效。在作一个帮助者而不是“修理工”的前提下, “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就会自然而然的坚持, 人文关爱便会自然流露, 真诚传递。因为要帮助就要认真地问询, 就会将接诊、治疗的过程变成一次医患互动的过程, 随时观察、事事留心, 使每次治疗护理都有患者积极参与。有了帮助者的定位, 就有了朋友和战友的定位, 就有了帮助、启迪、调度患者的积极心态和动力。因此, 在诊疗过程中, 无论是医师还是患者, 都是有着独立人格的社会人, 是平等的, 彼此的人格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医患关系是一种配合与合作的关系, 建立在患者对医师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 只有彼此沟通理解、相互信任, 医患双方才能共同参与诊疗活动, 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 也便于患者对自己医疗活动过程和目的的了解。如再学习并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便真正达到和谐。

2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 用医师的爱心、耐心、细心即“三心”构建患者的放心

作为医务人员, 要使患者真正放心, 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要有一颗爱心。医师是以解除患者疾苦为职业的, 必须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 必须怀着对生命的敬畏, 善待所接诊的每位患者。一个对患者缺乏爱心的医师, 即使医术再高明, 也会给患者带来担心和忧心。其次要有耐心, 也是让患者放心的重要因素。只要患者来到医院, 就会与医务人员发生各种方式的联系。双方能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是让患者放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医师, 即使患者提出的问题很简单, 也必须耐心地进行解答。因大多数患者, 不具备医学知识, 作为患者或陪护人员是怀着焦急的心情想了解病情和治疗措施。事实上, 在耐心的背后是爱心和细心, 医疗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复杂活动, 每个环节出现问题, 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失误, 也极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即便在书写病历和处方看似简单的事情上[1]。

3加强医院软硬件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对于医院具有特殊性质的窗口服务行业来说, 医患关系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上, 每个细节管理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医院需要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方面加以强化。在软件建设上, 医院要从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技巧的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强化。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硬件建设上, 要从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加强医院信息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等方面努力。

总而言之, 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是每位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每一位患者的衷心愿望。让我们共同努力, 相互信任, 在医者主导下, 建设新型的和谐医患关系, 患者固然受益, 医者更能感受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实现。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实现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5

2、组织作用。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既是工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 益的有效保证,确定职工权益保障程度取决于决策环节,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是参与企业决策的重要环节。

和谐企业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经济,搞好建设是企

业员工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工会作为企业的群众组织其根本任务就是密切围绕企业经济 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组织建设职能,化解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保护、发 挥好广大员工投身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员工群众的聪明智慧,全力以赴、想法设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维护作用。维护员工合法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深化维权机制是行使维护职能的关键,更 是参与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因此,企业工会必须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劳动关系变化的新情 况,在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以勇于改 革,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着力点,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社会的稳 定,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推动作用。作为企业文化精髓的企业精神产生于员工的行为实践,又指导着员工的 行动实践。工会组织源于员工,参与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人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是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趋势。工会应该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生产、工 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标准,通过企业理念的教育和灌输,通过发挥典型示范效应,通过优 化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环境,促使全体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为构建和谐企业营 造良好的氛围。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和谐企业就是企业凝聚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职工作意 愿较高,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单位之间协调融洽的企业。在和谐的企业里,企业管理层 所倡导的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应得到职工的普遍认同,企业所制定的各种职工行为规范被企业 员工广泛接受,企业与职工、企业与部门、企业与市场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建立并创造先进、和谐的企业文化,以及融洽、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 点:

1、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机遇,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手段,是一种发展自我份。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企业与社会紧密相连,共生共荣,和谐社会的建设依赖于和谐企业的 发展。企业应该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承担起应有的职 责。责任建设,以制为本。讲责任,也要讲责任制,只有把责任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 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从企业发展选择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其根本

宗旨,依靠职工办企业是其政治优势,建设和谐企业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依靠工人阶级,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

性提供了全新的制度平台。通过抓好和谐建设企业,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创 造新辉煌,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增强人本意识。人是企业的主体,也是建设企业和谐氛围的关键因素。以人为本就是 把广大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企业和谐氛围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不断满足职工多方面的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一项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就 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千方百计调动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不 断持续稳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及时了解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而且要为职工营造发展空间,为职工实现自身价值搭建平台,做到既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又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增加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师    公关意识    师生关系

在各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应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更是提高教师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具体体现为师生感情冷淡,关系疏离。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化,教育方式与途径不断拓宽,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师生关系必然发生变化,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必将形成。作为长期从事公共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高职教师,笔者认为,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公关意识是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一、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位和意义

高职院校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新的定位:一是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他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二是将教师定位为课堂的“主导”,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三是将学生定位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基于此,教师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双向交流转变。

当高职院校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谐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时,学生和老师之间将形成一种和谐、融洽、愉悦的教育氛围,这种氛围让学生内心喜悦,对世界、人生充满希望,满满的正能量能帮助学生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精彩。同时,老师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赖,也会产生强烈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从而更加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正能量”的作用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高职教师的公关意识,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公关意识指一种尊重公众,及时与公众沟通,并通过信息传播,努力提高组织知名度、美誉度与和谐度,并促成组织与其相关公众良好合作并和谐发展的观念和指导思想。对高职老师而言,要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就需不断提高其形象意识、尊重学生意识、真诚沟通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等公关意识。

1.形象意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位老师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学生才会亲近他(她),信任他(她),进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良好的形象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前者体现为教师的衣着、打扮、举止、口才等。在衣着打扮上,教师应做到“漂亮而不奇异,明快而不妖艳,典雅而不华贵,朴素而不寒酸”,女教师可适当化点淡妆,男教师切忌形象邋遢,不修边幅。恰当的手势、真诚的目光、和蔼的微笑,能使学生产生亲近之情,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口头表达时,教师应言简意赅,力求准确、精炼、感染力强。此外,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内在素质至关重要,不仅道德要高尚,心态要积极阳光,专业上也要博闻强记,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对相关专业、课程充满热爱之意。

2.尊重学生意识

高职教师只有尊重与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老师为榜样,学会尊重他人,长此以往,必将获得他人的尊重、亲近和赏识。

3.真诚沟通意识

和谐师生关系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聪明的老师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喜欢自己,进而喜欢上自己教授的课程。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需重点把握同理心沟通和赞美这两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1)同理心沟通

同理心沟通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对于同一件事情,教师和学生因为视角、经历、经验等不同,想法、做法不一样,而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愿望、想法跟学生交流,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话语产生排斥,沟通效果自然不好。实际上,想要真正理解学生,必须从他们的立场、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赞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高明的教师不仅会赞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成绩和优点,而且要善于赞美学生潜在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各种角度看问题,从细微处看出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及时准确地给予表扬。只要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教师就及时鼓励强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需仔细观察,真心、具体地赞美学生,这些会让学生对自己、对世界充满信心和热情,更加乐观、积极、向上。

4.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倚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倚的“大师论”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根本在于教师队伍的创新和建设。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5.信息意识

在当前信息社会中,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对新事物有敏锐的反应能力,不断通过网络、书籍、杂志、报纸、电视及身边的人和事获取新信息,把握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并将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使课堂随时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化,学习能力不再意味着掌握知识的多寡,而在于个体获取、利用和加工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但学生经常反映他们从网络上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零零碎碎的,不成系统,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或者学过以后又忘记了,实际上,这要求老师有效引导他们排除无用知识、垃圾信息的干扰,鼓励他们以问题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中心,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个性化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由此,实现学生快速成长,同时成就教师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

[2]李文娟.基于公关案例教学的教师专业素养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

构建高校与社区的新型和谐关系 篇7

引言

大学与其所在社区、城市间最为直接的联系是通过它与社区间的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大学与其所在社区间的联系有着高度的复杂性, 应该说既存在共生联系, 同时又存在持续的紧张和利益冲突, 中外古今, 概莫能外。一方面大学必然占用社区的资源, 自身文化和社区的文化等方面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大学以自己的智力资源和学术水平丰富城市的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 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也吸引这对一个城市及其有益的资本和财富。秉持化解冲突、整合利益的主旨, 笔者在分析大学和社区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大学和社区、城市之间新型的、互动良好的伙伴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大学与社区的现存关系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在与其所处的社区间关系较为淡漠, 很少发生互动往来。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大学理念的革新, 城市竞争力的增强, 知识经济概念的被广泛接受, 创新型城市理念得以提出, 二者的关系在有些地方略有改观。大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以前的次要愈来愈转向中心和主导, 走向创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台。作为联系二者的桥梁或中介, 社区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而如何处理和发展大学与社区的关系已经提上大学和城市管理者的议事日程。就目前大学与社区互动的关系来看,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管理理念的滞后

社区与城市管理者和大学领导者尚缺乏明确的互动观念。对于社区、城市管理者来说, 他们往往急功近利, 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 过分追求任期内的政绩, 不愿发挥和设法调动大学对于城市发展的强大潜力。大学领导者则往往以高雅的象牙塔自居, 不大愿意涉足周围社区的具体事务;或者只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根本不顾自己的服务社区民众的职能。即便偶尔为之, 也是个别项目上的合作, 不愿意从战略的角度、以更新理念的思维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命运与城市、城市社区共同进步联系起来, 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构建。

2、管理机制的缺失

我国高校虽处于某一行政社区, 但管理上、运作上二者互不干涉。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管理权限的归属不同, 高校只需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河南大学现在属于省部共建, 与开封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社区只能在户口、卫生、健康、税收、环境等方面为高校作些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因而各自的强项和关注点无法互融互通, 如大学强调高雅、精深的学术文化而社区注重实用的市民文化, 大学对于区里的各项工作缺少必要的重视和足够的尊重。以卫生检查为例, 大学里的师生对区里、市里的卫生检查颇为不屑。社区注重投资以及文化生活和市民素质的提升等, 而大学则强调自身的主导权、规模的扩张等。这种管理体制必然妨碍双方进一步互动和交流。

3、互动层次的低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 有些大学和社区逐步意识到加强彼此合作的益处, 遂展开交流和沟通。然而, 互动或流于形式或仅限于一些低级别的低层次的生活琐碎事务。大学的学生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到临近的SOS儿童村进行短暂的帮扶, 对村里儿童的学习生活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改变;另外, 对于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也不过是参观式的, 目的往往是为了学年结束时的总结需要。对于社区需要帮助的孩子的家教需求、其他人群的文化娱乐的需求很少顾及。虽然这些活动也是需要的, 但这与合作、互动、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4、利益的错位

随着大学的扩招, 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建造起来的大学校园, 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校内的宿舍等硬件设施, 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正常的教育教学要求。部分学生的宿舍不得不安排到校外的公寓, 而教师住宅用地仍然没有解决。而作为见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周边城市社区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建设的, 有的社区很多居民楼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 如今已经接近危房。大学需要一片土地作为建设新的教师住宅小区, 而同样一片土地如果拍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市政府就可以得到一批可观的资金, 而有的城市财政实力并不算雄厚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再者, 周围的做小生意的人乐于把场地推进到距离大学很近的地方, 而大学客观上需要更安静有序的环境。由此, 河南大学和周边社区建设在空间使用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二、大学与社区构建新型和谐关系的策略构想

策略一、革新理念, 以战略的眼光勾画未来

大学, 特别是知名大学在其与社区、城市的关系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所以, 大学的管理者得首先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理念。一度有一种比较响亮的声音, 把大学 (例如河南大学) 搬迁到另外一个城市来谋求更大的发展, 很庆幸这种声音没有被决策者采纳。要知道, 和一棵百年名树一样, 重新移植对河南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将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搬迁之路是行不通的, 那么, 依靠目前的村镇级别的社区环境谋求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河南大学难之又难。大学要充分尊重所在的社区与自己的不同, 履行好自己对社区、城市的服务功能。正如Maurrasse (2001) 所强调的, 大学不应只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忘却身为机构公民的责任。他接着谈到构建大学和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大学社会良心的延伸。是时候和社区、和市政府携起手来共同打造自己所需要的高水平社区了。在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案例:

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的城市更新运动

20世纪上半叶是芝加哥大学不断发展和创新时期。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 芝加哥大学已经发展成一所美国领先的大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 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大量富裕居民搬到郊区, 城市中心区集中了大量贫困人群和无家可归者, 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改变中心城市的现状, 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运动也给坐落于城市中的大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大学参与到当地的城市更新运动中去, 甚至还和城市政府合作, 共同实施城市-大学更新 (city-university renewal) 项目。联邦城市更新委员会委员威廉·斯莱顿曾经指出, “高等教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中, “为了扩展空间并获得一个舒适的环境, 大学参与了城市更新运动”, 因为大学在开放的市场中获得土地非常困难, 而参与城市更新运动则可以使它们获得更多土地。

面临的问题, 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海德公园社区改造工程。委员会首先对海德公园社区的规范和管理, 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此外, 委员会还与芝加哥工商业界联手, 搬迁了上千户家公司。芝加哥市政府将这些土地购买下来建造成高级住宅和商场, 供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购买。城市更新运动还大大影响了芝加哥的校园建筑。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芝加哥大来歌德式校园建筑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建筑, 如1958年建立的女生专用的伍德沃德院、1960门为男生使用的斯坦利·皮尔斯馆。此外, 还有1959年萨里南设计的莱尔德·贝尔法学院德维格·迈斯·范德路伊设计的社会服务管理学院。这些现代建筑既借鉴了传统哥特式建充分考虑到学生居住环境的特殊需要, 对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经过社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运动, 海德公园周围的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艾森豪威尔总统表扬海德公园改造计划“大胆”、“充满想象力”, 是美国城市的希望。在这场城市更新运动中, 芝加哥大学也获益匪浅, 校园周围环境的改善为吸引优秀学生入学和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校园建筑和教师住房的增加也为芝加哥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1)

其实, 河南大学老校区也面临着上世纪50年代芝加哥大学面临的问题, 随着郑汴融成战略的实施, 开封市的重心已经向西边开发区转移;苹果园小区的房子都是上世纪80建的, 教师老家属院的规划也落后一二十年;河南大学老区东门口臭水河, 繁忙又没有顺序的交通等等。河大如果要改变周围村镇级别的外围墙环境, 就要和开封市政府一起也来一场城市更新运动, 重新以国家级的标准设计、建设新的家属院, 把从河南大学西门的河南大学附属中学之间的老住户区去彻底加以改造、明伦街以南2000米范围的水塘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对于社区、城市的管理者来讲, 怎么样看待大学是一个问题。首先大学不是企业, 更倾向于消费而不是生产;不能为城市的GDP带来直接的增长, 不能直接地带来税收。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的私立大学和所在的地方社区多衍生的共生关系也引人瞩目。规定现行美国法律的规定, 私立大学为非赢利性的事业机构, 并不需要负担房地产税。可是房地产税对于大多数的美国城镇来讲, 都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日益沉重的情形下, 地方政府和居民对无需担负房地产税的大学起了疑虑。在地方政府和大学的协调下, 双方商谈出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钱的问题。例如, 有的大学采用少额自愿付费的方式来代替税款;有的负担地方政府为大学的设置而多支出的公共设施费用, 像污水处理、消防设施等。其次, 虽然大学的确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收入, 不过, 因为大学而为地方带来大量师生, 不仅为地方开拓了商机, 催进了繁荣, 也为地方居民创造工作机会, 政府也间接地因为经济活动频繁而增加税收。不能忽视的是大学对一个社区、城市的科技、文化的提升作用, 还有对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无论从教育产业的角度看还是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角度看, 大学对一个城市的益处总是大于其害处的。正以为如此, 香港、深圳等原来缺少大学的城市才不惜代价地开办大学。香港政府对香港科技大学既投入重资前后投了一百多亿进去;从1983年1月, 深圳人就立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办好深圳大学, “我们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深圳大学建起来!而且要建得像个样子, 50年不落后, 留给后人的是个艺术精品!”;到1993年上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3月, 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正式启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可惜办大学不能速成, 目前深圳大学的的影响力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香港、深圳、宁波等城市的做法对很多城市应该具有借鉴意义。

策略二、优势资源的共享

作为省部共建的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无疑拥有了与社区、城市展开真诚合作的条件。由于传统的原因, 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种普世主义而不是地方主义的情怀。即使到近代, 人们对地方世俗事务的关注, 如上所述也更多地出自一种由经验观察到理论建构的动机, 局部的、地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充其量只是一种研究过程的副产品。以文科见长的河南大学更是如此。所以, 大学必须把服务社区、城市作为自己的一个战略并且马上行动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市校战略合作“一体化”发展战略。

发挥专家云集的优势, 与市政府共同编制“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把自己的发展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并充分发挥环境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等在区域发展方面的智力资源, 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空间发展计划;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接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就实现双赢------大学在人才、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有效地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大学的办学条件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办学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坚持成果共享、和谐共兴。

2、践行开放包容的办学思路。

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 而且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对城市辐射扩散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可通过自身特有的办学资源, 在教学和先进设施装备等方面的优势, 开展多层面、多时段、多形式继续教育, 促进所在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 提高市民文化修养和科技知识水平;同时, 大学举办的音乐、舞蹈、摄影、美术、书法、集邮、服饰、旅游等方面的报告会、讲座常以清新活泼的方式、健康丰富的内容, 吸引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的关注, 在节假日大学生在社区进行的时势宣传、心理咨询、家教辅导都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活, 增加市民的生活情趣, 使人们价值观念从物资享受转变为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对市民开放运动场和体育馆, 让社区居民一样方便地在夏天的晚上到操场上纳凉;有条件地开放图书馆, 让社区居民乃至市民都可以到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 落实好这一条相当于让市民拥有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城市公共图书馆;让学生 (特别是艺术学院的学生) 的才艺表演走进社区, 贴近居民。真正有有生命力的艺术总是贴近普通民众的。根据田芳华 (2002) 的研究, 相对于前面的开放图书馆, 大学师生更乐意把文艺表演带进周围社区当中;法律系的师生给弱势人群提供法律援助;计算机系的师生开展电脑培训;医学院的师生走进社区传授急救、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针对社区市民的礼仪方面的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市民就有机会具体感知大学, 触摸到大学的美丽, 从而更多地支持大学的发展。

“礼尚往来”。作为合作的另一方, 社区、城市一方可以为大学的发展做很多事情。第一, 交通条件要改善。大学周边的道路如果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设计修建的, 今天看来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的发展。有的高校老校区南大门往东100米, 早市和夜市会把道路占去一多半, 和农村的集贸市场没有两样。家属院到老校区东门的这一段道路狭窄而且没有绿化。还有和大学密切相关的公交问题也很突出。很多城市里大学和车站之间的公交车辆十分陈旧, 而且线路设置极不合理, 乘坐高校门口的公交车辆去火车站要绕很远的路、需要45分钟左右, 而两者之间打车的路线不过6公里。第二是大学周边的环境。大学附近的臭水河不知道有没有好好治理的那一天;商业环境不上档次, 不论是市场还是商业街都没有秩序, 食品的卫生安全让人担心。治安也是每个人关心的, 要加强警力确保在本市求学的学生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第三, 在土地资源、城市绿化方面给大学提供充足的支持。第四, 把大学周边的老城区的改造作为提升城市水平的一个优先课题加以解决。“建设大学就是建设开封, 发展大学就是发展这座城市”这句话为我们指引的行动的方向。

三、结语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学就是力量。伟大的城市自然要有伟大的大学。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的纪元,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体现在两方面, 一种是“硬实力”, 一种是“软实力”, 大学应该成为这两种力量的发源地。一个大学的影响力如果仅仅限于其师生发表文章的数据上, 而不能让其周边乃至这个城市的公众在内心长生一种亲近感和自豪感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大学时城市的名片, 而城市史大学的家园。社区与城市的管理者和大学的领导者如果能够携起手来掩埋存在与大学和社区 (城市) 之间的看不见的鸿沟, 那么, 建设一个包括大学在内的更具活力的城市和打造一个深深植根于这个历史名城的全国高水平大学就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参考文献

[1]阎光才:《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比較教育研究》, 2006年第2期。

[2]孟三爱:《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年第4期。

[3]张希胜:《英美大学与社区互动关系研究与发展的启示》, 《复旦教育论坛》, 2007年第5卷第3期。

[4]徐同文:《大学建设与城市发展》, 《临沂示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

[5] (台湾) 田芳华:《私立大学与社区互动关系——生活品质与服务功能探究》, 2002年。

[6] (台湾) 伊庆春、章英华、田芳华:《私立大学与社会互动关系之研究 (ⅱ) :社区部分的分析》, “教育部”委托研究计划报告书。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8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的重中之重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根本”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 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在“以人为本”理念主导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具有人文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是实现和谐校园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环节。

化学课堂教学活动, 旨在引起化学学习的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活动, 教师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 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形式要更具人文性, 关注每—个个体的发展。因此, 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在适宜的氛围中, 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强合作学习。

例如, 在“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及发生的能量转化”的探究教学中,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成8个组, 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 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 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探究的效率, 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最后各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探究。这种和谐的人文性的课堂组织方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 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才会加倍地尊敬老师, 并学会尊重他人, 形成健全人格, 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 产生共鸣。其次,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 另外,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有实力才有自信。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 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 相信自己的学生, 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 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空问。

2.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的情境。

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高中化学课标准 (实验) 》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和创造真实的学习的环境,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兴趣, 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对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教科书中也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的真实情景素材, 这些情景是学生进行探究, 获得知识的有效基础。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观认为:知识的产生依赖于教学的情境设置。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发展过程, 才能进一步的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真实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可概括为:多方面发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如化学实验、化学史料, 参观生产厂家) 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 从而产生真实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去解释、去探究、去理解。

如此反复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走进了生活, 促进了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探索未知,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充分享受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乐趣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使得化学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 增进师生沟通, 加强师生合作。

处理好师生关系, 多沟通, 可以化解许多误会;多合作, 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信任度。由于面对的是初中的孩子, 他们都处于生长期, 他们好面子, 话语也不多,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与我们进行纸张沟通、联系, 消除了孩子胆小、不好意思等心理, 又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问题。

例如, 在一次测试后, 学生考得真是糟糕透了, 笔者又不能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大发雷霆, 又没有心情很仔细的进行试卷分析。于是, 就设计了一份得分或失分统计表 (如下表所示) :

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各自的得分, 然后教师进行汇总, 这样就可以较快地分析全班每人每题的得分情况, 便于试卷讲评时有针对性。也便于有目的地辅导个别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列出“知识点友情提醒” (如下图所示) 。

在教师评讲前供学生阅读。最后, 教师还要在评讲结束后及时组织矫正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将提高不少, 学生的收获将很大。当然, 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在一个阶段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列出“知识点友情提醒”并设计矫正训练。

成功的教育总结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 消除“教师不尊重、不爱护学生”的不良现象。做一名心胸宽广, 重视人文关怀, 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 采取宽容态度, 适当加以疏导;多出现“晴朗”表情, 脸上多些微笑, 课上多些鼓励, 多主动与学生沟通, 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之间关系自然了、协调了, 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才会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 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与见解的共享, 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9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关系。21世纪的教育应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我们小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如何营造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新课程的推进要求我们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使师生关系真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所以,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高效课堂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1.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现在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无论字写得好坏、无论他们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考试不及格,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 不妨耐心听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

2. 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锻炼他们的能力。

3.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代表小组发言,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一起办板报,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助老师查阅资料……渐渐的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我能行吗”为“我能行”。

二、要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理念

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是教育的基础。情感和热爱是培育人才的“源头活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 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具体地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 是重新认识“教师”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高于一切,发号施令、主宰一切。这一形象与当今高中学生的心理是背道而驰的,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淡化教师“授”的功能,充分发挥“导”的任用,也就是要求课外苦练功夫,这功夫既包括加强自身素质,也包括对学生现有知识构架的掌握,甚至对每堂课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等都要有所预想; 课堂上要求我们灵活使用各种技巧,组织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勇于打破程式的束缚,克服一言堂,视自己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让学生心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教师。这样做,关键是我们要克服教师至上的心理。我们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稍为不礼貌就大发雷霆正是教师至尊心理的影响。其实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与我们教师讲几句俏皮话完全在情理之中,何必大惊小怪? 教师角色定位准了,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易了。

2. 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积极发掘教材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于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说,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授,这是我们教师每天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又忽略了这一点,通常都是一股脑儿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任务,不少教师往往把不讲错知识为目标。这样传授的知识在学生心里能留下什么印记呢? 即使不断重复收效也是甚微。把每一节枯燥且抽象的课,我们努力发掘有趣的、通俗易懂的,生动的语言来教学,这样的传授势必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当然,我们并不主张为趣味而趣味,把一堂课弄得花里胡哨。但课堂中根据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需要,来那么一点“插科打诨”也是必要的,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更能活跃课堂,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引发学生兴趣,能够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 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因受“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应试教育”的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活动的进行。应该看到,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完全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计划,其最大的障碍是不良的师生关系。所以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10

一、国际贸易关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增长期, 国际经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突出;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 中国也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发挥了一定作用力;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国家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高涨;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与投资两者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强烈要求与壁垒冲突明显。深入的分析把握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特点, 对于我国科学决策国际贸易, 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国际贸易关系国民经济, 经济发展快速稳定, 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一) 国际贸易关系发展主要关系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国际贸易进行交易的双方, 很多都是属于不同的地区大洲之间, 所以在整个国际贸易关系的进行中, 特别是在贸易洽谈时, 这其中涉及到的国家制度、法律、意识形态、贸易进行习惯等都大有不同, 在这方面若稍有疏忽, 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2、在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涉进行中, 除了贸易交流双方, 还有运输、商检爱你、海关等相关部门的干预保护, 这个过程中, 贸易关系的进行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这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 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除此之外, 在大国之间的跨国经济贸易中, 相关的贸易成交量都是比较大的, 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这些贸易在进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办理保险, 以避免经济损失较大。

3、国际经济贸易的市场相对广阔, 交易的双方相距遥远, 加之国际贸易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 故而容易产生经济欺诈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受骗上当。

4、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容易受制于国家之间的国家关系变化, 尤其是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 国际经济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突出, 进行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愈来愈大。

可见, 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 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 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 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

(二) 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阻碍

(见表1) 由表1可见世界经济发展均呈现出了发展放缓的局面, 加之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中国威胁论、贸易保护等理论。贸易保护手段是使得中国经济贸易对外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频繁影响, 传统的经济体组织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也使得国际经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发展。为护本国经济所以在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抱遗保护政策就成了司空见惯的常态。

二、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的构建

国际旧秩序的最重要的两大特征便是霸权主义的肆虐与强权政治的压迫。在旧的经济秩序下有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 美国与日本。美日从上世纪中期的纺织品交流到60年代时钢铁贸易的进行, 接下来还有机床、汽车以及后来的半导体贸易的进行, 他们两国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从未消失。我们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进程中要研究美日两国的对外经济贸易, 总结他们之间的贸易摩擦, 建立适合更多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 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

(见图1) 在之前的国际经济贸易进行中都只有不公平的军事战略抢夺, 所以实现新型和谐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及我国2003到2011年的外贸经济活动发展极不稳定,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于外贸输出的引进都有很大关系。那么要想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和谐合理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定的制约制度, 通过国际制度的制约。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中我们国家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逐步建立合作平等、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和谐新型国际经济贸易制度。所以我国在经济发展理念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提议。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 (10+1) 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 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二) 工业体系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适应

(见表2) 就目前而言, 中国经济发展工业进程是在第二次与第三次之间的, 距离智能制造的目标的达成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政府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从整体到局部全面的对于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发展规划。智能制造几乎可以将所有的工业形式联系起来, 对工业产业链的形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 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友好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总值较之转型或是发达国家而言交差, 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越大, 即一国对外贸依存度越大, 反之同理。那么在对外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密切的经济交流才能实现更好的经济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战略指导上来看, 要做好兼顾国内国际两发展局面, 在经济市场危机里找到发展机遇,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就“丝绸之路”这个经济发展脉搏而言, 在经济市场开拓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兼顾海上与内陆两个方向, 形成良好的中巴、孟中印缅多方的经历利益互赢。

(四) 与超级大国的战略合作

(见表3) 由图可见2010年美在进出口增长率上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值, 我方在双边贸易进出口的交流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方。对于超级大国美国与战斗民族俄罗斯而言, 这两个国家对于亚洲乃至欧洲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美国对我国进行了亚太再平衡, 意在施压于快速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美国采取经济干扰手段限制我国经济发展, 所以在经济贸易关系的建立中要搞好中美关系。

国际市场交流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我们以中东地区的历史问题为例, 加之极端组织宗教威胁等,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近些年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运行很难维持, 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严重的两级分化。所以在新的国际贸易经济秩序建立之前发展中国家需衡量自身在整个国际地位中的作用, 结合经济联合共同削弱或是制衡霸权主义与国际强权政治。所要建立的和谐的新型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与国家的政治地位息息相关, 在国际贸易的进行中坚持不分大小, 国力强弱, 尊重各个国家的发展理念, 不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附于其他国家民族, 做到平等的紧急发展, 所谓“平等”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参与还有自由选择不受别国干涩的权利不受侵害。

三、结束语

现如今, 世界人口达到60多亿、共有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类型的语言以及以基督为首的各大宗教组织, 世界形式纷繁复杂,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互为唇齿, 只有相互的联系才能保证该民族、国家、宗教组织不被历史长河所淘汰。选择对外交流对外开发, 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制度发展理念结合本民族实际进行适应发展是当今时代对于各个国家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合作关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需要民族调和的过程, 世界各国之间形成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 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各个国家的发展需求, 做到经济互惠合作共赢, 实现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荆林波, 袁平红.对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 2012, 10:56-61.

[2]王赓武, 魏玲, 巴里·布赞, 周桂银, 罗伯特·基欧汉, 曲博, 贾庆国, 刘德斌, 陈岳, 陶坚, 张睿壮, 陈志敏, 苏长和.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J].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 2015, 06:10-56.

[3]倪建军.中国国际经贸摩擦的根源与对策[J].现代国际关系, 2005, 11:14-20+33.

[4]牛建军.蓝色贸易壁垒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竞争力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13:67+12.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11

[关键词] 营销战略 和谐理念 构建 企业发展

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日益普及,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必须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和谐管理模式,通过企业内、外关系—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及公众之间诸关系的协调,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促使企业取得效率和效果的和谐。因而,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活动之一的营销活动也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战略模式—和谐营销,使企业在实施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兼顾企业及其所处的内、外环境中的一切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企业、 社会、自然环境的长期最佳利益。

一、和谐营销理念的内涵剖析

近年来,环境恶化加剧、资源日益短缺、人口迅速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的不的频繁出现以及社会服务被忽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不和谐营销,不但损害了顾客、消费团体的利益也损害了组织的自身利益。企业盲目追求扩张的简单营销仅仅着眼于顾客短期利益,忽视顾客长期利益,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被损耗、环境被污染、社会生态和谐被破坏。大多数企业在营销战略制定上趋于片面化、短期化,认为竞争是惟一的,主要依靠价格战、廣告战等。因此,传统营销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21世纪的现代企业应该树立和谐营销战略,坚持采取可持续的营销模式。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提供他人所需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目标。席酉民教授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和谐理论与战略》中,强调了“和谐”的概念;在此,我们将其强调并应用于营销管理中。如果说营销是供求双方的沟通,那么,和谐营销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和谐态)的过程。称之为战略,则体现其全局性、长期性和统领性的特征。和谐营销就是企业肩负社会责任,以追求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为目的,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构建与参与各方的和谐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目标,从而形成兼顾企业、顾客、社会和其它伙伴各方利益的营销模式。同时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员工、政府机构以及公众互动作用,寻求利益结构和谐、竞争优势和谐的过程。和谐营销是在继承传统营销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坚持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感,注重引导顾客需求,用系统和谐的方法处理内外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所以,企业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上,既要坚持竞争又要提倡合作,追求共生共赢目标的实现。特别的,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营销战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二、企业和谐营销战略构建的基本思路

现代企业发展的潮流就是努力成为“和谐企业”。所谓和谐企业实质是通过调整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股东、员工、竞争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企业与利益各方之间和睦相处、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的关系。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企业利益方只有企业的股东和员工,按照和谐的理想这是不完整的。在现代营销中,企业应以新的思想、伦理和文化为基础,充分认识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股东、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媒体、社会公众等。现代企业要构筑“和谐”营销,必须坚持诚信、公平、公正,合理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1.构建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树立绿色营销观

过去,企业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单纯为了市场高度膨胀的需求进行生产,无视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损耗和枯竭,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不和谐。而绿色营销观念正是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不能解决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矛盾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它强调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倡导环保意识,协调好需求、环境、资源和企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企业持续经营的目标。绿色营销的目标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相一致的:绿色营销要求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协调好经济效益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树立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使人类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因此和谐营销战略的贯彻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构建和谐营销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2.实现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

(1)尊重员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营销团队

企业应积极开展内部营销,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应坚持“和谐”的思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企业应树立员工至上理念,营造学习氛围,不断开发和培养员工的技能,积极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的统一。通过忠诚的员工坚定不移地执行企业使命和战略,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能正确处理顾客、社会、竞争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以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坚持顾客导向,积极引导顾客并不断满足顾客需求

顾客是企业的“上帝”,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一定要处理好与顾客,以及广大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近几年企业与消费者冲突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消费权益保护与过度刺激消费;企业侵害消费者利益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也要树立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维护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应以“顾客为中心”,坚持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坚持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应致力于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企业应通过宣传和教育以及营销沟通等,帮助顾客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帮助顾客认识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将顾客的需求引向可持续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3)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追求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规律,商业竞争是有目的的活动。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参与市场竞争。竞争也不意味着“你争我夺”、“打败对手”,而意味着自我超越,基于现实,科学谋划企业的未来。要实现企业与竞争者的和谐,企业必须以自律为基础,以道德和法律约束为基本手段。具体地说:一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重视公平交易,不打击、排斥竞争者;二要坚持平等原则,促进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从对立到合作,避免两败俱伤;三是坚持互利互惠,实现企业之间的双赢;四是通过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胜人自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经济呈现出市场需求动态差异化、技术复合化、生产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坚持在竞争的同时提倡合作,既把竞争者当对手看待,又把竞争者当朋友看待。企业在竞争与合作的反复循环发展中,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可以创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坚持系统化管理,强调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和谐

企业实施和谐营销战略,主要要发挥企业资源的协同作用。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将顾客意识贯穿于首位一体化的业务流程。企业应强化营销活动的协调与统一,使企业的营销能力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尤其是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组合战略随着环境的变化能及时调整相匹配,使企业始终处在和谐的环境中。

由于现代营销活动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互动的过程,正确处理和维护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和諧关系是现代企业营销的核心,因此企业与相关组织及个人相互沟通和互动就成了现代营销的新焦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营销组合的重心在于如何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在这里,市场营销组合是一种面向各方关系相互间的动态组合。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组合关系的变化。因此,以互动为中心的动态营销组合模式是一个扩大了的、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营销组合,同时更是一种整体的、和谐的战略模式;它要求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组合时必须具有全局观和长期性思想,以便能从战略的角度把握现代营销组合理念。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构成市场营销组合的各因素是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此,互动的市场营销组合真正重要的含义就在于它们的互动、合理和和谐,即把企业的内部因素置于与外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环境之中,组合成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总之,这种和谐营销战略模式既不是简单地以卖方为中心,也不是单纯地以买方为中心,而是以双方的互动为中心,形成各方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赢利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企业实施和谐营销战略的出发点

和谐营销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利益。因此,企业更多的是强调合作与互动,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顾客、员工、供应商方面以让渡价值最大化、赢得忠诚为目标,在公众、政府机构方面以获得满意为使命,在竞争对手方面以提倡合作、建立信任为方针。首先,企业按照营销理论中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然后选择企业总体战略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目标市场。企业在确定方向和目标市场时,应当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兼顾社会责任和社会利益,比较权衡定位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定位是否和谐;如果定位不和谐,企业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重新进行定位。其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环境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与威胁进行SWOT分析,确立企业现在究竟处于何处,分析企业的目标市场选择是否量力而行。再次,企业应当制定能达到目标地的战略和策略,这些战略和策略必须围绕企业目标市场进行,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的满足,员工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供应商在配套时的互惠互利,终极目标是赢得这三者的忠诚并不断提升其忠诚度。同时,企业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必须考虑到公众和政府机构的利益,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不能以牺牲社会公众的长期利益为代价,必须符合政府的法律和法规,终极目标是赢得这两方面力量的满意。在竞争战略的选择上,企业应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双方建立信任级关系。最后,企业围绕目标市场的战略和策略进行实施和控制,借鉴和谐管理思想,重点做好营销组织结构的设计,营销决策的柔性化,营销的迅速响应,营销核心能力的培育,从而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席酉民韩巍尚玉钒: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4)

[2]曹学:现代企业的和谐营销战略[J].理论界,2005(11)

[3]许彩国徐锦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营销初探[J].商业研究, 2006(16)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企业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篇12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有力措施

最近, 看了一些“问题学生”的相关报道, 师生冲突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这些个别“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均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积极的讨论, “声讨”教师者有之, 支持教师者有之;批评学生者有之, 宽容学生者也有之, “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造成这种师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 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构, 教学是其中的主导性活动。所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 生命所在。学校要追求高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的途径涉及诸多方面。其中, 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条件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从事教育、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让学生接受教师并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的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建立在健全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之上, 既要以学生为本, 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又要尊师重教、注重师德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师爱生”就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与合作关系,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往往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 高效的教学效果。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 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 每节课都精益求精, 并选择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 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对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作最信赖和仰慕的人, 老师精心地教学使得学生和老师积极配合, 专心听讲, 勤于思考, 努力学习, 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 从而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 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 而且获得爱护与支持, 从而全力以赴地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激发学生的附属动机。这里所说的附属动机主要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 (如家长、教师等) 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是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也就是教师是学生所追随和效法的人物。而当学生认为他所效法和追随的教师能给予他赞许和关心时, 会受到莫大的宠爱和鼓舞。因此, 他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学习符合教师的标准和期望, 借以获得并保持教师的赞许和关心。所以,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为博取教师的关怀和赞赏而努力学习。

3. 激发师生的创造性。

从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当代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识很强, 他们思想解放, 不愿受束缚, 不愿盲目服从,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 喜欢平等地讨论问题, 民主地解决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思维更加敏捷, 记忆更加清晰牢固, 想象更加丰富广阔, 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中, 教师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积极地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 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最终激发教师创新的灵感和火花。

据以上和谐师生关系的功能分析, 不难看出, 和谐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二、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有力措施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利用师爱铺垫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利用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阵地, 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交往搭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总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尊重。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于师生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理解, 互相尊重。

对于教师而言: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二要不仅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还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三要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一要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尊重教师的人格, 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二要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三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变自己的劣势。

2. 尊重学生, 提倡民主。

尊重学生, 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 培养创造精神,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 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 教师还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 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样, 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 就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反对“死教书, 教死书;死读书, 读死书”, 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这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索, 自主实践, 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 学中有教, 教与学相互作用, 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 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 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 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4. 提倡个性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即提倡个性化教育。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 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 并且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出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5.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学校, 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 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 并且从不同的视角、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 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 从而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 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三、结语

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以及师生的创造力, 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品德、性格等都非常重要, 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着力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然,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 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慢慢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燕.浅议师生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韩云洁, 杨淑娥.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资讯, 2007, (3) .

[3]方家福.怎样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6, (2) .

[4]罗惠卿.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上一篇:成品油销售物流管理下一篇:国外对华反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