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精选11篇)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篇1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2018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我国新型师生
关系的特点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三、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是有不同情感的,它影响着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带来了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平衡。这些都可以从师生心理关系等因素上找到原因。
【同步训练】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体现师生关系具有()特点。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辩证统一 D、教学相长 答案:D
2、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答案要点】(1)尊师爱生
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并非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赖,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尊敬与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2)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民主平等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3、论述题
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答案要点】
(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篇2
一、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1. 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流程,教学流程力求通顺流畅,朴实自然;教学板块的衔接过渡如行云流水,无雕琢之感。教学进程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合理有序。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讲练关系,精讲精练。教学节奏要舒缓有致,层次清晰。突破口的选择要切中肯綮,恰当妥帖。
2. 要精心地组织课堂学习形式
(1)自主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教会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学习该学科、该类知识或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自主起来,学有成效,而不是放任自流。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中出现的或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能者会者为师,使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交往互助启发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
(3)探究学习。教师要尝试着将科研的方法引进课堂,培养学生探索考证的研究意识。既可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辨伪去妄,获得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事实调查、信息搜集等研究活动。
3. 要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才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问题设计的方法很多,简言之,必须注意:
(1)层级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2)集中性。设计的问题要简要集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3)引导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法的形成、学习心得的积累和学习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力。
(4)求异性。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得到一个更新颖的答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帮助学生改变思维习惯、跳出常规窠臼、摆脱思维定势,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5)发散性。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经过发散整合,也许会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
(6)探究性。问题带有探究性,更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的意识与方法。
(7)想象性。想象是人类创造发明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动,阅读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想象,设置的问题具有想象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二、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1. 导趣。
在学习之初,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兴趣。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特点,设计出新颖的导语,如,解题式、过渡式、温故知新式、悬念式、激情式、图示式、音像式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导向。
揭示目标,引导方向。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归宿点在哪儿,需要教师在学习之初明确出示,学习活动紧扣目标,目标导学贯穿始终。
3. 导疑。
设置疑问,引发思考,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4. 导练。
引导练习,形成能力。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历练,但要注意训与练相结合,有练无训,目的不明;有训无练,形不成能力。
5. 导法。
教给方法,指导规律。以传授结果代替思考过程,或重视学习过程而忽视规律总结学法指导,都是片面的。
6. 导馈。
引导反馈,及时矫正。目标导学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反馈校正为核心的,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就是要通过练习测评去评价与矫正。
三、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 摆正位置。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与讨论,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法,又可以从学生的问答交流中受到启发,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 放下架子。
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不能充当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重新审视“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学生在某方面获取的知识也许已超过教师,况且,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3. 捧出爱心。
严师不一定出高徒,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再加上学生课堂表现不理想,教师如果耐不住性子、压不住火气、沉不下心来,怎会有循循善诱,怎会有和风细雨,怎会有心与心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怎会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关爱尊重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四、教师要做一个称职的评价者
教师的评价应该委婉热情,更应该积极、准确、有效。教师的有效评价不能失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失落。教师应该在研究教材、教法、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关爱学生,但不要放任,反馈矫正,但不要庸俗评价,相信启发学生,但不要完全依赖。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3
初中三年,承上启下,孩子处于一种急剧的身体身心变化期,一方面渴望被了解,被尊重,另一方面怀抱着交织的寄生观念和行为作出与前者言行相背的,破坏了了解和尊重的事迹。在这个敏感多疑的年龄段,尽管每个孩子都有基本的共性,但成长的概念和体验于不同的家庭或者是孩子却有不同,甚至各有千秋,就如某一个孩子的叛逆的行为,在另一个孩子的家庭看来,完全有可能成为其独立与理性的标志。学生的成长,他们与老师和家长关系密切的质量和程度,也是随外部状况的差异而不同。在这个阶段复杂的情况,给起始阶段的学校班主任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策略
把对学生的关爱明智运用,会提高培养责任感的成人的几率。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答案和价值观念直接想当然地传递给学生,应该帮助和引导他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和自我价值的境况。让他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够作出健康的有价值的决定。让他们在相同的地方(学校)怀着不同的期望,面对不同的面孔,学会用新面孔,新方式表达属于自己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在青春期的顶峰,他们開始形成与成人接近和相仿的思考能力,他们逐渐会有觉于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以成人的思维去思考甚至反驳合于社会的普适道德观念,这些能力的形成(萌芽),在日常生活中发出与成人不同的,犀利的言语,过激的行为,很显然,这些都是成人和孩子间产生紧张情绪的渊源,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自以为是的把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对社会和环境的消化梗塞直接地设置成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背叛。这些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孩子们变得更为离经叛道,加深两个群体里个体的对立。吾以为,在学校教育中,与其说采用合适的方法去教育人,倒不如说一种态度——一种态度构建的感化体系去陪着学生成长,这样,他们能以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对成长的磕绊,养成一种独立思考与自我决策相契合,自我展现与集体荣誉相映衬的自信成长。对待在这个特定的年代和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予其的关爱,不能过度,信任,还需监护。顺利恰度的引导,帮助其完美的度过青春期,使他们长大以后能享受高质量的,丰富而幸福的,能负起责任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情感和法则,是作为教师(班主任)面临的艰巨命题。
学生在老师经手的三年中,有人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永远的学生或是朋友:或者二者得而兼之。我们可否提出这样的设想,满足他们从成年人的视野提出的必要要求,但这意味着什么?班主任要以健康平等关爱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但又离不開必要的并且学生能接受的管教。以恰当的技巧指导下的承诺与身体力行;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关爱孩子,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让学生在特定的规则氛围里,领略和感受自立并学会自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他们的顾问出现应该是最佳的身份角色:侧重于与他们的沟通和适当的建议。这样构建的师生关系应该会持续得更为长久,影响彼此的生活和感情世界。良性的生活和学习循环,离不開学生能动的寻求师生互动。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4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违背教育的初衷。那么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问题的探讨:
教室内,气氛非常热烈,二十几个同学在讨论师生关系问题。一个女孩皱着眉头说:“我们的班主任好凶哦,总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什么都要管。”另一个男同学接嘴说:“对对对,态度特别不好,一批起人来就老半天,八辈子前的事都要提,烦都烦死了。”一个其他班的同学说:“我们班还不是嘛,老班一上班会课就训人,说什么都会扯到学习上。”其余同学纷纷作群情激愤状,噼里啪啦地说起来。
“我们老师就会向我爸妈告状。”
“我们老师讲起话来总那么刻薄。”
“我的数学老师专门针对我。”
“我犯点小错误老师就小题大做,说话那么夸张。”
……
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会,我完全可以理解。在每个人的豆蔻年华中,我们总希望能够肆意的生长,自由伸展自己的枝桠,吐露自己的芳芽。然而老师就是那把“可恶”的大剪刀,咯嚓咯嚓地修剪着每位同学,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于是,在许多人的学生时代,老师是头号天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新型师生关系 篇5
新型师生关系
高一(2)班苏其平
自古以来,就有“一生为师,终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得高高在上,而老师也就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安享着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学生的顶礼膜拜。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已茁壮成长起来,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媒体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一批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群体,也不乏娇生惯养自私狭隘的一面。他们柔弱,敏感,易受伤害。他们是温室里的花草,没有经受过风吹雨打,别说百炼成钢,连坚强的躯体都没有。面对如此学生,你还是急风暴雨直言呵斥,他能受的了么?作为一名现代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架子,以平等心待学生。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提出了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其实,现在的学生很不易,时代的要求,将来生存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已经剥夺了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诸如爱好,个性,玩耍等等,他们柔嫩的双肩撑起很多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重担。他们焦躁,苦闷,心力交瘁,少年老成看破红尘,甚至离家出走,有的还走上轻生的极端„„当然,这并不都是老师的错。但老师如果以自己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主动的充当他们的发泄对象,倾吐对象,充当压力与摩擦的润滑油,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会大大的改观?所以,老师要爱学生。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心得 篇6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时候常把老师的地位与双亲并立,学生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的社会观念的过时和新教育的提倡下,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权威”的角色也受到严厉的挑战。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有很好的帮助。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试运行,给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新教育的必然趋势。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 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学习《抗美援朝》中的《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要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人人争先恐后,跃跃欲我。
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现在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无论字写得好坏、无论她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不妨耐心听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如:在教改革开放这一文中,让学生谈自己调查的结果,讲得好的给与赞扬和鼓励;讲得差一点的也不给予歧视。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2、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使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锻炼他们的能力。如: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会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观察发现问题。
3、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的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代表小组发言,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一起办板报,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助老师查阅资料„„渐渐的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我能行吗”为“我能行”。
三、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我们都知道,任何改革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是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素质的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侥有兴趣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他们的观赏、调查、讲述、写作等,并乐此不疲。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有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学习主体发展的良师益友,和作伙伴。密切了师生的关系,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与学生民主相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不能认为高学生一等而居高临下。教师要树立民主思想,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今天的学生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他们可以说是普遍娇气重,心理脆弱好冲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既要会当学生的老师又要会做学生的朋友。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教师应该不仅在课堂上,在学习上关心我们,在课外也能和我们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对成绩好或差的同学要一视同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育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只有这样,才可能缩小师生之间物理和心理间的差距。也只有学生把老师真正作为他们的朋友时,才会相信老师,有什么心里话才会对老师讲。师生间达到对父母不敢讲的话还敢跟老师讲、甚至是无话不说的地步时,就足以证明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2、关爱学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赞可夫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关爱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于后进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辅导。我班一名学生,有一天上课打不起精神,我就找她谈心,可是她沉默不语,最后,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她只说是爸妈发生争吵。于是,我便走访家长,了解到其父母在闹离婚,经过分别多次做父母工作,父母停止了争吵,学生情绪也稳定下来,还认识到只有好好读书,考出最优异的成绩才是父母和好的一剂良药。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更加发奋学习,成绩很快赶上来。要搞好教育,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那就是爱。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我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3、提高教学水平,纯化师生关系。
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好教学过程这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首先良好的教态是学生心灵非常有益的阳光,教师是播种春天的人,我们老师的亲切目光,一举手、一投足,在学生心中会产生阵阵涟漪。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对话、研讨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我们常常看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课堂回应频频,一堂课下来师生各有所获;而有的老师却收获寥寥,其微妙之处何在?细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前者更讲究教学艺术,因为教学艺术更讲究恒常性、广泛性,把微笑带给每一个学生。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当别人问他:“今天挨表扬了吗?”“表扬了。”“怎么表扬的?”“一般性表扬。”“什么是一般性表扬?”“教师给一个微笑。”一个微笑,这在孩子的心目中产生多么大的反响!说明我们的老师是多么吝啬微笑啊!如果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带着微笑去爱护他的学生,爱每一片绿叶,哪怕是有斑点的绿叶,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喜欢上我们的课,上课听讲注意力集中,就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这样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显著。相反,不喜欢某老师上课,则会挑老师的错,不配合老师的教学,老是唱对台戏,甚至搞恶作剧捉弄老师,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师生间的交往互动,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更爱上自己的课!只有学生接纳了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影响,课堂气氛才会宽松、愉快,师生关系才更和谐,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的教学中,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能力简洁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成为一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注重情感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心得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山中学、韩
利
浅议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7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1. 前言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我国传统师生关系重视师道尊严、忽视学生的尊严与权利, 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教育,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如何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是目前我们急需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它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 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 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 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手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是主宰、是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 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 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 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 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 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在更新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3. 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 心灵的互相接纳, 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 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 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4. 对影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拓宽, 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缩小, 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 师生关系被扭曲, 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 主要体现在:
4.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 不能平等对待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 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 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4.2 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 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 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 甚至变相体罚, 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 个性、心理受到压抑, 找不到成功的阳光, 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 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 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4.3 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 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 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 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 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4.4 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 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 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 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 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 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5.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5.2 要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
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 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 由此导致消沉。反之, 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5.3 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 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5.4 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 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5 改变自己。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 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 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6. 结语
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 应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 教师应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自己的爱;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时时刻刻的尊重。总之, 我们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师生关系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戈崇胤.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与途径.宁夏教育, 2004.
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篇8
关键词:师生感情;认真对待;激发兴趣;完善个性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这種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理解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学生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避免带有成见、偏见,或以“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等错误认知看待学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学生的各种需求,教师应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解决和满足,使师生各自的认知能彼此相容和认可。
二、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对于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切实帮助他们。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只有感到教师的爱,才会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宠爱、溺爱,而是爱中有严,严中见爱,严慈相济。教师要以情感人,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动作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教师既应是学生的慈母,又应是学生的严师,还应是学生的挚友。
三、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个人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是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在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之上。为此,教师必须全身心的真情投入,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刘晓元.如何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新课程,2014(3):77.
在体育教学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9
在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眼中,体育课就是教学生怎么玩。其实不然,上好一节体育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其他基础科目一样,教师也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师生关系、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等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首先,传统体育教学只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容易忽略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与练习的方法思路都重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等内容,很少考虑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常常在教师的“指使”下,做着整齐划一的被动表演。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偶尔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原因是师生缺乏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有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缺乏兴趣,不积极配合教师的授课也是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师生情绪、情感方面的对立或思想上的隔阂,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就是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或消极对抗行为的出现,严重地能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方法
体育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1.保持好心情
现在,教师的压力也很大,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与学生发生冲突。事实上,教师带着一份好心情走进课堂,往往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试试吧!相信和谐、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会感染全班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2.给学生多一点爱与关怀
育人路上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阂;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理解;多一份信任,就多一份友爱;多一分宽容,就多一份关爱和阳光。现在,有的教师对尖子生疼爱有加、百般呵护,而对所谓的差生则漠不关心。在此,笔者想对这些教师说:“你知道吗,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的爱是鼓励、是尊重、是信任、是鞭策。当爱的暖流穿过那些淳朴的心田时,它将会产生神奇的效果。而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只能说明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3.营造幽默氛围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合作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其实,师生相处需要一些润滑剂,如果双方都坚持立场,容易使双方的关系紧张,如果教师能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就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调和师生的关系。
4.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
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及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口语行为,少用主观判断,在许可的范围内,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努力做个细心的听众,以诚挚的态度,仔细聆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尝试接受学生的观点,敏锐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5.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
大多数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与教师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就会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在学生上了几节基础理论课之后,一旦走出教室,他们就会像出笼的小鸟一样,感到无比兴奋。这时,教师如果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把握好分寸,就能很好地调节学生的身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如果前一堂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活动,使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如果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可以安排一些需要注意力集中、运动负荷量稍大的练习。
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学生体育成绩较差,正是因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厚,所以端正他们学习体育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都是有益的。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探讨 篇10
关键词:师生关系;平等;构建
一、传统不平等师生关系的根源
1历史传统
中国2000多年的阶级社会中强调等级的传统伦理关系,在教育领域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是反映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传统的“师道尊严”。师尊生卑是古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基调。教师拥有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处处听从教师,失去了独立性、主动性。韩愈则在《师说》中强调“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他认为教师代表皇帝旨意,师道体现君道,通过尊师维护皇权,巩固封建制度。
2现行教育制度
在我国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量化评价被作为最主要的评价形式长期存在,并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教师教学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和杠杆。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勤奋学习,要有危机感,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成为教学的唯一选择,教师成了书本知识的解释者,学生变成了知识的接受者,不能怀疑、不能批判,更不能标新立异。教学行为被抽象为单纯的告诉与接受。师生关系也失去了应有意义,这种扭曲的师生关系被教师和学生作为应有角色及规范而固定了下来。
3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学校与社会接触越来越密切,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游戏规则”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也被运用到了校园。市场经济浪潮的侵袭和社会不良风气沖击着原有的师生关系。在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自身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和感情投入都有所减少,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从前相比有所减弱。相反,师生关系中的一些功利性因素却有所增加。在学校出现了部分教师给“人情分”,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三好学生、考试、违纪处理等问题上,学生家长请客送礼,教师则“高抬贵手”。这种师生关系实质上以相互利用为前提,把师生间神圣的交往变成了一种交易,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的精神实质。
4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的现状也是学生缺乏主动性影响的结果,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学生各自生长环境和经历的大多不同,彼此的个性特征也是大不相同。不同性格特征在师生互动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发生互动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外向型的。据调查统计显示:经常与教师交往的绝大多数学生也是外向型的,占22.9%,而内向型的仅占4.8%,内外兼有的也只占7.8%。有些学生存在着自闭心理倾向,不愿与教师积极主动沟通交流,或者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尤其对教师,更不愿意敞开心扉,主动进行心理沟通。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1民主平等、互相尊重
民主平等是重要的人道原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角色向有利于学生自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最主要的是教师要从主宰训斥的怪圈中走出来,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尊重学生的存在,让学生实现地位、尊严、情感、个性、兴趣的解放,促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共进的关系。
2和谐融洽、充满感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
3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教师和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分别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要师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建构“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对互联网大世界,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一个小学生甚至可以比一个年长的教授能够更加轻松地适应网络化学习,更轻松地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当师生处在网络世界的同一起跑线上,师生关系的调整也就变得十分自然了:教师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因此,师生关系的调整也就变得十分自然了: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
三、师生新型关系构建的现实途径
1教师角色的重塑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其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成为了课程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不可避免地成为师生关系重新构建的重要方面。首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要对现行的内容、模式、方法手段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要通过对课堂要素的重组与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发展。其次,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对话者。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2转变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顺利实施和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因素。要构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这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主体人格的人,以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学生。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是犯同样的错误。教师要在理解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认识自己,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
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意义世界,教师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统一要求,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第三,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人。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活动,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替代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它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它的核心是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学习者成为独立、高效的学习主体,知道如何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对于迎接学习社会的到来、研究型学习、学习改革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1)加强外在激励。管理者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管理活动,特别是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决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要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以解決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动力。
(2)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外在激励是不够的,建设和谐师生关系还需要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即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形成内在激励。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内在激励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这种激励的控制条件在于内部,在于师生自己的努力。
4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
(1)加强师生网络交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消除师生问交流的时空阻隔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网络交流时空处置的灵活性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时空领域,师生通过网络对话,一方面相互交流知识,另一方面获得对自我的认识。这样,既保证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又保证和谐师生关系的真正建立。
(2)创设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约束,与第一课堂相比,能够容纳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11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合作与对话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师生关系也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鉴于此,它历来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天,在社会、科技、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然而,由于受传统主体哲学的影响,我国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论考察长期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形成了传统的极端主客体对立的教学论观点。这种教学论认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都是一对矛盾,其中,学生为教师教育的对象,知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矛盾中对象的确立,就意味着主体的存在,对象就是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独立的、分离的。由此,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极端的模式。
(一)“教师中心”模式。
这是一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观,这种教育思想强调教师主宰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控制的对象,教决定学,教师成为学生的监管人和塑造者,决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生缺失主体性,成为教师任意控制和改造的物品,教学具有浓烈的强制性、灌输性。这种师生关系,是典型的权威性师生关系的表现,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指令的容器。
(二)“学生中心”模式。
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师生观,它是针对“传统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提出的一种相对立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主体,主张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处于从属地位。师生关系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一个尽可能活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做”中给予帮助和指导。这就使师生关系走向了与“传统教育派”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从本质上说都未超出“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这造成教师和学生相互对立、相互利用、相互分离的状态。
二、合作与对话: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知识观对教师和学生的决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弘扬为我们定位师生关系提供了思路。新的知识观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共建,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倡导师生间的对话与沟通。因此,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将成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不存在一个逻辑的行为发出主体,而是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卷入并融合到教学情境中,共同遵守教学规则,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各自的主体性,相互交往合作,对话沟通,教学中真正的客体应该是教师为与学生发生相互关系而借助的教材、教学手段、语言文字等。有了合作与对话,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便建立了。
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知,二是情。在知的方面,合作与对话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空白者、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僵化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共同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共同寻找学生新、旧经验的建构基点;教学成为师生合作中教师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对话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调整教学策略,顺利解决问题。在情的方面,合作与对话关照了教师与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人格的主体的存在。当今教育要求培养知情统一的和谐发展的人,传统的缺乏情感、缺乏精神的知识容器型的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保证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播下情感培养的种子,教学也不再是知识的获取与发展的理性过程,同时弥漫着情感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如此,既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又将教学变成了充满智慧、洋溢情感的活动,真正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习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习质量也提高了。因此,唯有师生之间形成合作与对话的主体间关系,教育才能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刻蕴含着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并将进一步推动这种教育理念的深入。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主控教学的位置,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重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展示、主动发挥的空间;尊重与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看法、活动开展的见解及个性差异,这样合作与对话的关系才能实现,同时,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又得以再度提升与深化。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向所持的根本观点,即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也就会采取相应的态度和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向,产生相应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具有主动性与自我意识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感受、认知、情感、人格,是完全活生生的主体。其次要明确学生是尚待发展的未成熟个体,他们需要教师对其感受、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尊重与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二)形成教师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
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会以一定的社会身份和对方进行交往,这种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就是社会角色认知。在师生关系中,交往双方能否正确认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以及能否对另一方角色正确认知和期待,将影响师生关系的状况。在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一方面要对自我角色有明确认识,明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明了自己与学生是相互沟通的平等对话者,是与学生知识、情感的共建与共享者。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明确自己是与教师共同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对学习可以发挥应有的主动性。
(三)教师密切与学生的交往。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师生交往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又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次数,即交往频数。从时空上说,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中,师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或学校内进行交往,即正式时空的交往,又可以进行非正式时空的交往。这种交往对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共融,相互理解,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的形成将更有效。从频数上说,师生交往次数越多,相互熟悉度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与学生交往的频数。教师需要发挥主动性,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与学生进行更多的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
(四)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有助于师生之间合作与对话的教学模式,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在构建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时,除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要作出努力外,作为管理层次的学校组织也要给予相应的辅助与支持。首先,学校领导者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和主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允许教师灵活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与模式建立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而不是害怕影响教学效率和学校升学业绩而一味地限制教师于严格规定的课堂讲授的框架之中,甚至反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其次,学校领导者要倡导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构建,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通常包括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教师、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领导者一方面要倡导并主动推行与教师、学生、职员的合作与对话的关系,带头树立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使教师和学生自觉感受并自觉发挥主动性积极构建这种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者可以组织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讨论、座谈,彼此倾听意见和建议,不断推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在师生关系中开展和进行的,师生关系的性质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以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将为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宝发.谈谈师德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 1988, (04) .
[2]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3]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03) .
[4]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 2004, (05) .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推荐阅读:
新型的师生关系10-30
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09-02
中学新型师生关系10-18
新型师生关系研究10-11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08-10
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10-23
良好的师生关系11-15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10-19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05-13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