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精选12篇)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1
作为生活在儿童世界的教师, 我们该用怎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小小精灵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我们会有这样几种模式:
一是高高在上俯视我们的学生, 这有很大的市场。因为教师是接受社会的委托来到儿童世界“教育”他们的, 我们有天然的舆论优势。还因为就具体的体力和学识而言, 教师也天然具备“教导”的能力。这样一种俯视的角度, 让我们获得优越感, 工作上也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发号施令的架势。学生那边也似乎就很配合, 认同教师这样一种合理合法的地位。但这样一种俯视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意义, 法律之上,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公民关系。但不少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就常会有错位和越位之事发生。
第二种模式是平视学生, 这似乎是现时代的师生关系格局, 有主流的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人格上平等, 让教育在回归到“人的目的”这个本源上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通道。尤其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师生关系, 从小的时候就让我们的学生心中树立起一种人格独立的精气神, 意义重大, 意义深远。但这样的平视, 并不否定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并不要求教师放弃自身的主导责任。这样的关系对于教师而言, 拿捏的尺度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种模式是仰视学生, 这是把学生当做小王子小公主那样供奉起来的架势。这不是校园师生关系的主流, 但有它存在的市场。这主要就源于学生在家里时家长们的不正确心态。学生在家庭氛围里滋养形成的暴戾之气, 带到了学校。偏偏现如今的舆情都似乎把教师和学校当成了弱势的群体, 一出什么事, 就必然是教师不好, 是学校失责。特别是校园安全责任无限制地成为笼罩校园之上的阴云, 弄得学校动则得咎, 结果就是动也不动, 甚至取消了正常的体育课, 至于春游秋游之类, 也老早借着安全的由头取消掉了。这还导致部分学生他的暴戾之气得不到有效的规范和教导, 甚至会大爆发。家长捧着, 社会捧着, 教师也就只好哄着, 只盼着早点哄离了手, 这才万事大吉一般庆幸不已。呜呼, 这哪还是学校?这哪还是教育?
前一阵子跟我的同事们闲聊, 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学生。我就说:“我忽然觉得我们应该调整对孩子的视角了。”我接着解释, “譬如, 我们常常指责现在的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 希望他们能够守住一些传统的游戏, 比如推铁环、四角炮、跳房子、丢子儿等等。其实, 我们这些人最真实的心态并非出于对孩子的关爱, 更其实是一种话语霸权的伤害:我们对孩子的指责只是我们这些大人对自己已逝童年眷恋之情的曲折反照。如此而已。”
同事听了, 就笑着说:“你的话很有道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词:‘童年不同样, 芭拉芭拉服饰’。任何人和事都必然存在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等这一代孩子长大了, 他们还会像我们这样要求孩子们去玩那些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老游戏吗?”
我说:“童年不同样, 多么好的一句话。这么简单, 这么深刻, 一下子就显出我们这些所谓大人心里面的小。其实, 该我们记住的东西就我们记住, 没有必要借着传统的名义迫使孩子们就范。我们有属于我们的童年, 赤脚走在田埂上, 三五成群游走于大街小巷里;他们也应当有属于他们的带有现时代印迹的童年, 包括宅在家里玩网游, 看电子书。童年不同样, 同样的是快乐。”
那一天收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思想, 它让我释怀, 从而也让我快乐!释怀的是孩子自有自己的一段生命时光, 无需你包办代替;快乐的是, 似乎从此可以跟孩子们相安无事, 各得其乐啦!
驻笔沉思, 类似的事情还有吗?
曾经看到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很有一点禅的意味:你的心里有多干净, 这个世界就有多么美好。关于师生关系, 你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你就会用一种怎样的态度来跟你的学生相处。虽然在这之上有国家的规定, 也有学校的要求。
所以, 我就希望你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你善良, 你才会善待有缘跟你相遇的孩子。善待孩子, 你会自觉从孩子的眼光出发, 用儿童的真善美来做事和说话, 理解他们的慢, 欣赏他们的幼稚———因为, 所谓儿童, 他本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长和分化的存在, 他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善待孩子, 你才不至于摆出一副道貌岸然, 变得凶巴巴的, 面目可憎。你会微笑着伸出你的大手, 给孩子一臂之力, 帮助他们度过迷茫和无助, 把人世间的美好主动地呈现给他们看。我在写到这句话的时候, 看到腾讯冒出来一段新闻, 说的是台“考试院长”亲子活动被孙女熊抱, 萌翻全场。这位名叫关中的院长大人带孩子很有经验, 而最大的经验就是“陪孩子”, 他说, 陪孩子, 孩子才会有感受。可见, 关中先生是多么富有爱心, 对孩子是多么友善。
其次, 作为教师, 你的重要使命在于人类文化的传承, 所以你还要是人类文化的使者。你要最起码精通你所执教的那一门学科, 在这一门学科里成为行家、专家。为此, 你要努力学习, 你要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越来越新的这个世界, 包括越来越厉害的你的学生。当然, 不管你如何努力, 你都永远不可能做到全知全会, 所以你就要学会谦虚, 坦率承认自己一定有的不足。谦虚不仅仅是美德, 也是你自我保护的很好法宝。
最后,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双方来讲都是有百益无一害的。所以你要特别关注如何赢得你学生的信任。信任之下, 爱才有基础。有了信任和爱, 你的教育才有牢靠的基石, 你才有可能在走向成功教师的道路上迈开坚实的步伐。这条道路之曲折以及它的漫长和艰辛, 作为过来人, 能够给予你的也就是一句忠告:执着以对, 初心不改。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2
我从事教学的时间仅仅三周,在此仅谈一下的对师生关系的浅见。抛砖引玉,引发各位老师对师生关系这一话题的讨论。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应该是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保证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保证。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交融着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鼓舞、召唤、指导。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活动民主、和谐相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成人对学习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小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要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
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而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前几天听刘洋老师讲课,她带着学生边背课文边写字母。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小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体育老师是因为体育老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学习的目的。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 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童心,建立自信,降低标准,冲破限制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 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师;师生关系;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自己常常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学习上,缺乏父母的监督和辅导;心理上,缺乏父母的陪伴,比较孤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比非留守儿童差,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并不理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较差,主观幸福感较低。”[1]我们知道,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他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融入学校生活,与同学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乐于参与班级各项活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儿童的分离焦虑、社交恐怖、广泛焦虑及焦虑总分是显著负相关。”[2]由此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教师是儿童心中权威和理性的代表,教师是否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的亲疏。下面笔者从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性开始,直面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1.补偿家教缺失,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严父慈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子关系,父教缺失影响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孩子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母亲。母亲是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最多的角色,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师生关系在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教师是儿童心中成人世界的代表,受到儿童的尊敬和信任,能够成为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的依赖者。面对离开父母而感到孤独失落的儿童,教师在长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时,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充当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给予安慰和指导,帮助他们从孤独、失落中走出来。
2.成为良师益友,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精力监督孩子学习,更无法辅导他们写作业。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需要自觉完成,这就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畏惧教师,能把教师当做朋友,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与教师探讨问题的热情。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做作业时,遇到问题会主动向教师求助。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不断给予鼓励,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成为精神导师,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一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没有相关的文化设施,人们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比如在一些农村,打麻将、玩纸牌等娱乐活动盛行,赌博活动也时有发生。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参与其中时,不难在一旁发现这些孩子的身影。此外,缺乏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会不加选择地收看各种电视节目,这也是失当的。不难看出,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缺少父母在身旁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导学生辨别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防止他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打工,能更深刻地体会生活的艰难,这样就可以减少家长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感知未来的压力明显大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则有更高的抑郁水平,感知到更高的未来压力。”[3]学生正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这种悲观的态度与他们的年龄特征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教师发挥“精神导师”的作用,用先进的人物故事、同龄伙伴的影响,使学生融入班级文化,不断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4]由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可以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由于师生的交往是情感的互动交流,可能亲密无间,也可能冲突对抗,所以师生关系又是心理关系。教师是儿童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儿童情感上的依赖者。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师生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处于家校关系、教师群体、社会环境之中。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群体文化、乡村社会风气、学校的管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1.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教育观存在冲突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仍持有传统的私塾教育思想,赞同鞭笞不听话的学生。这种思想,将孩子作为管教的对象,把学生的俯首帖耳作为教师有能力的标志,简单地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打”与“被打”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情绪,不敢向教师吐露心声,更别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了。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懂教育规律,盲目要求教师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给学生。在他们眼中,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成了教师认真负责的象征。有时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者亲戚,要忙农活,无暇顾及孩子。希望通过家庭作业,将孩子“拴”在书桌上,防止他们出去玩耍。姑且不说大量的书面家庭作业不符合教育部关于布置小学生家庭作业的要求,只说家长干预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无疑会使一些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忙于作业的书写和讲评,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2.威严型教学传统与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存在冲突
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中老年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固守自己的教育经验,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以树立个人权威形象,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学校生活中,威严型教师不苟言笑,让学生产生畏惧之心,其实质是管制学生思想的表现,疏远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乡村打工文化求财逐利,存在看轻教师劳动的现象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长期在外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些家长将赚的钱财用于盖建别墅,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则比较少;有些家长带着刚读完九年级的孩子外出打工、做小生意。不可否认,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生活并不宽裕,“读书无用论”得到一些家长的认同。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忙于财富的追逐,给孩子种下打工挣钱的思想,很少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是无暇顾及教师关于教育孩子的劝告。家长不重视学校教育,忽视教师的现象,会使一部分留守儿童对待学习三心二意,被动完成教师的作业。因此,这些学生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
“留守儿童之家”是农村小学关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为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提供文化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实际上,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常常空有其名。留守儿童渴望阅读课外书籍,希望倾听教师的教诲,他们的监护人也欢迎教师在课余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农村教师,大都来自于学校周边的乡村,放学之后,有自己的农活或者家务要做,没有时间在课后承担“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对于留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制度要求,也没有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教育活动。
三、应对策略
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与学生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农村学校威严型的教学传统,使教师个人与学生亲密关系的建构成为独角戏;乡村打工文化看轻读书的现象,影响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和尊重;“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促进师生建构良好关系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处于建构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要转变观念,学习李镇西老师教育“差生”的经验。李老师主动担任这些“差生”的班主任,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5]须知,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主动沟通,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方法的认同
(1)落实家访,增加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的家访,受到家长的欢迎。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倾听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增进家校间的相互了解。学生是联结教师和家长心灵的纽带。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尊重家长的意见,寻求他们的配合,学生本人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由此,教师、学生、监护人三者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和谐。
(2)提高成绩,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尊重。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定期向监护人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其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获得家长的认可。对于家庭作业,则坚持精简高效原则,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增加教师群体间的交流,推动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利用班级活动增进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通过定期邀请老教师讲授革命英雄故事、班级作文比赛请教师当评委等活动,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有利于缩小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教师节,鼓励学生向自己最害怕的教师送去节日问候。班主任可以事前和相关教师说明情况,为学生创造与教师沟通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交流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清明扫墓、踏青等,让教师放下紧绷的面孔,与学生打成一片,以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学校常务会议,把“师生关系”作为讨论的议题。通过教师间的讨论交流,引起教师们关注留守儿童,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关系的疏远,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群体文化,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培养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抵制乡村不良文化的侵袭
坚守教育理想,用班级文化感染学生。“拜金主义”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暂时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要认识到教育劳动的价值,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将留守儿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文化之美。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利用集体活动开展教育,比如集体阅读一本书、“我的理想”演讲比赛、编辑班级刊物等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地抵制周围不良文化的侵袭。
4.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制度建设,寻找专家引领
(1)形成制度,选择负责任的教师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长期沦为摆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专人负责。让那些关注留守儿童或者有志于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者,使“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乐园。一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拓宽他们的视野;二是组织课外活动,如手工制作等,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三是辅导家庭作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他们的成绩;四是走进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及时发现他们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注意倾听,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好朋友。
(2)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邀请心理专家指导工作。上级主管部门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是“留守儿童之家”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教师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加盟“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一是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师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二是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3):495.
[2][4]刘彩霞.小学儿童师生关系与其焦虑状况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侯珂,刘艳,屈智勇,蒋索.留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倾向值匹配的比较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6):651.
[5]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
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4
一、教师因素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hobson)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试,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被鉴定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测验结果。但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却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我们姑且不论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和后来的发展状况,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态度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概括来讲,教师是影响师生关系的第一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这层关系中显得极为重要。学生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往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可能就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做到“师徒如己,反己以教”,真正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努力营造一种充满关爱、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三种素质:知识渊博(专业扎实)、认真负责(敬岗敬业)、性格开朗(幽默风趣)。我国在编的教师基本符合前两个条件,但是性格却是各不相同。谁也不能强求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突然变得爽朗活泼,但是教师必须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学生,以一种平等的视界看待自己的学生是极为重要的。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宽容学生的过错,才能耐心地去培养每一位学生。
此外,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种教学相长的理论要求教师“教然后知困”,主动学习一些与时俱进的观念。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爱好特长、心理变化,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只有采取相关措施才算得上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指对文化知识的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多深入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也应当是因材施教。
二、学生因素
在我国,因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人们通常会忍让,委曲求全,而那些敢为自己的权利努力争取的人则被喻为“小人”,体现在教学当中就是一种“权威—专制”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一种“王权”,是不可侵犯的,再加上中国“和合性文化”倡导人们隐藏个体自我,导致学生不敢主动接近教师,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当然这也与部分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有关。
学生要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敲门砖的作用。从学生角度来讲,要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知道“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表现优异的学生”。学生要主动努力改善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共享者。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与老师主动交流,与师长分享自己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快乐与烦恼(其实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信任他,喜欢他,从而进行真正心与心的交流)。
学生应当形成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明白教学相长的重点在于学,这种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过程,是一种全面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向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更要懂得学习老师的学习方法和社会经验。“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是指导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自然规律、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而教师就是这些自然规律、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传承者。因此,教师是文化的化身,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与“道”和文化一体。学生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学习文化知识,更多的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把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学生如果真正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学习楷模,就会主动与老师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学术氛围
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是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一种自由的学术会使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否则就会成为为考试而耳提面命的说教,而说教往往会使师生产生矛盾。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的学术,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所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其实学术自由不仅针对高校,同样适用于中小学,不仅要使教者学术自由,而且要使学者学术自由。
基于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自由交流,学生们也会在这种环境下受到老师的影响,课堂就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说教,而是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像欧洲中世纪的学者一样,在辩论争吵中把知识的顶峰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学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外界的控制与干扰,这样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会使研究成果斐然,会使师生关系焕然一新。事实也可以论证这一点,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却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人才辈出、学术成果累累,究其原因则是学术上的自由与管理上的民主及师生的和谐相处。
为创建自由的学术气氛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我们应该遵循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学术自由的原则,强化学术权力,实行民主管理。具体表现为“在高校内部,有关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术问题应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由学术性机构作出决策,而行政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校长等行政领导在参与学术事务时,不应以领导者身份出现,更不应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应以教师的身份和民主的方式参与其中”。相信在这种体制下,我们的学术和师生关系将会有质的飞跃。
摘要:本文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术氛围三个角度分析了如何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老师,学生,氛围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春苗, 刘祖平.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J].教育探索, 1998, (1) .
[3]张释元.师生关系:一种社会文化的镜像[J].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刊) , 2009, (2) .
[4]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8.
什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5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评价。所谓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广义讲,师生关系泛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师相学关系。从狭义讲,师生关系特指在学校教育机构中存在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什么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学实践证明,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良好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亲密、融洽,行为统一、友好、默契。具体讲,在认知上,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人格、个性、理想、世界观、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以其为榜样,对老师的认同度高。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宽容、相互关心、体贴,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彼此心心相印,感情融洽、和谐,达到情感共鸣、心灵相通。
怎么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的态度行为决定这种关系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要改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情感交流、心灵沟通,主动地改变不良的师生关系。
二、要研究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
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易激动,自制力较差,社会经验欠丰富,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此时正是影响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时刻。教师如果注意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合理愿望,维护他们的自我尊严。比如:在指正学生时,可以先从自己问题讲起,或迂回 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要注重形成自身的威信
教师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威信主要是由自身的主观因素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生活作风是形成教师威信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如仪表、习惯、自我批评的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的威信是靠自身各方面的努力而形成的,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便赢得学生的信服,发挥教师威信的感召力。
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适当的满足,有利于加深师生情感
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6
【关键词】中学 班主任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61-01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由于受到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也很大。虽然“师道尊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迂腐的老黄历,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目前的教育工作者中仍然有一些人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产品,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每位热爱自己工作的老师都愿意成为学生的朋友,渴望了解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是一位班主任这种想法会更为强烈。我也是这样,我一直在思考、在摸索成为学生朋友的方法,如何能尽快了解他们的内心,也让他们知道你关爱他们的心。在这几年的探索中,我有了一点点心得,下面我就说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搭建心灵彩桥的方法很多,我使用的是“周记交流法”。同学们通过周记和我交流,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很多学生与我成了知心朋友。这是我培养师生感情的一种捷径。
因为我是班主任,我很想尽快了解班上的每一名学生。于是我就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专门用于和我交流使用。我让他们每个周末回家写一篇周记,内容包括班级、自己、同学、家庭、老师等等,字数也不限。唯一的要求是字迹工整,表达清晰。他们交给我后,我尽快批阅,尽力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认真考虑他们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后来有的同学在学校期间遇到问题时,也写在周记本上,写好之后就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想随时和我交流。根据他们的需求的变化,我也进行了调整:写好后可随时交给我,不限时间,不限篇数,但每周至少交一次。就这样,同学们和我的交流越来越多,内容上也越来越广泛。就这样同学们与我之间的心灵彩桥就搭建成功了。
搭建成功以后,就是好好的利用它了。初期的使用是:安排座位的时候我可以用她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给住校的同學安排宿舍、床位的时候可以用它来了解他们的需要;选班干部的时候可以用它来听听大家的心声;对老师们的建议也在上面可以写出来。只要他们的要求合理、理由充分,我都会尽量协调好。解决不好的,我也会在他们的本子上将原因详细地解释清楚。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细微的小事情,我们之间的信任感大大增强了。我了解了他们,他们也能够理解我。慢慢地他们愿意把更多的心理话告诉我了,我们的交流也在慢慢的加深,它的用处也越来越大:可以让我了解到很多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的困惑;可以让我帮助那些家庭困难而内心又敏感脆弱的同学;可以让我协调他们之前的矛盾;也可以避免一些干戈的产生…我知道我已经成了她们可以信任的朋友了。我教初一的时候,有位小女生,长得很可爱,有一次她在周记上问我,她有种很奇怪的感觉:很想看到某一位男生,见到了又会脸红心跳不知道怎么办,让我帮帮她,还要我帮她保守秘密。我就告诉她:第一她能把这件告诉我说明她很勇敢,做法也很正确;第二我不会辜负她的信任,会帮她保守秘密并帮助她一起解决这件事;第三这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这只是她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的浪花,所以不用太担心。后来我们一起慢慢地将这件事解决了,这也成了我们之间永远的秘密。还有一位女生在周记中说到她非常讨厌自己妈妈的说教,反感至极。其实她自己也知道妈妈是为她好,可就是改变不了心中那种想法。我们便在周记中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我让她试着去感受她妈妈的感受,让她试着去“享受”她妈妈的爱,慢慢地来改变,试着让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过程很长,我不知道她妈妈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女儿的改变,但我知道后来这位同学的一篇获奖作文的题目是《妈妈的爱》。我还遇到过一位性格极为内向的同学,班上来了一位新老师,因为一点小事,他误认为新老师很讨厌他,上这门课的时候他从不敢抬头看老师,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只是认为他内向并没放心上。后来他在周记中提到这件事,这让我很吃惊。我尽快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只是他给自己系的一个“疙瘩”。我与这位老师沟通了一下,我们共同去帮他解开了这个“疙瘩”。他这才不排斥上这门课,不害怕这位老师。有位同学父亲重残,母亲也有病在身。却又害怕同学看不起他,他在周记中告诉我后,我便尽我所能地帮他:替他申请免除一部分上学的费用,生病时帮他买药,帮他准备一点生活用品。后来他的家人为了感谢我,送了两床棉被来,任我如何推却都不愿拿回去。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例子。我想之所以能成为同学们喜爱的老师,值得信任的朋友,“心灵彩桥”功不可没。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7
一、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 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和对待态度等[2]。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多性质、多层次的,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二者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合作、尊重的和谐关系,双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不仅要互相配合与督促完成好教学任务,更要相互关照与帮助,共同完成教育活动。
2.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希望自身受到集体肯定、尊重的感情,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声誉,它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克服缺点,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产生强烈的向师性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肯定其教师职责和教育工作成果,从而满足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又一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地位平等,也需要感情、学习、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平等。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能与学生形成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懂得为学生考虑,以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角色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将会极大地伤害师生关系。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要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3]
(2)勤于沟通,和谐交流
在实现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良好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实现语言沟通、心理沟通和情感沟通。语言沟通是基础,心理沟通是重点,情感沟通是关键。要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应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沟通、生活沟通、感情沟通。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完成学业;生活中交流,为学生解决其所需;感情上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在交流沟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和学生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
(3)彼此理解,换位思考
传统的师生关系确立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在生活中做学生最有利的帮手,在情感上做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体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好教学。因此,不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状态,将极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4)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认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配合,完成教育工作,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发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共同学习。课后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阐释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发现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最新文献,我们得知,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之间角色定位依旧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当前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仍是一种“专制”的方式,部分教师坚信并奉行“教师中心论”,学生则表现得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服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检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制定教师方面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这种师生交往环境下,学生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根本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师生而言,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生间并未能创造出融洽的交流渠道,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双方才意识到预先交流的重要性。倘若师生间关系紧张、漠不关心,那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学氛围。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充分接纳的基础上,依当前现状看来,师生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学生也同样认为“任务式”教学是理所应当。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听了课,然后各不相干,这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淡薄,使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尊重、关心、温馨、和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氛围。
4. 师生关系功利化
师生关系功利化具有现实危害性,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持诉求渠道的畅通,推进学校科学、高效、民主化管理,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将师德师风评价、学生课堂评价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上岗或晋升,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功利化现象,即教师要讨好和谄媚于学生,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长远发展。
三、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从制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合力,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1. 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因此,从思想上做好转变是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应直接对学生发挥“显性控制”,更多地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应一味得执着于学生的身份,只会服从教师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一回“教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活动组织上,可以将任务安排给相关学生,教师在一旁辅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促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因此,转变传统观念,不拘泥于单一角色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相处得更加融洽与和谐。
2. 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长久持续地努力。在充满竞争与利益的大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或多或少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经常爆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育环境对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构,确保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如今各学校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师生关系,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留下了隐患。因此,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寻求一个既能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全之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3. 创新交流模式,促进感情升温
传统的师生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会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交流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离开了教师可能会寻求其他教师帮助,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淡去了情感上的意义。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比如学生在举办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时,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倾向于生活和经验的交流;教师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谐相处。只有做足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才更容易建构。此外,新媒体的发展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媒体中互动。
4. 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交往环境公平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引领、感染和带动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这方面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应多举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系列培训,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反馈和奖惩,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是否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统一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带学生主观感情色彩等[5]。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性,尽可能减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各种人为因素。
摘要: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分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师生关系的新变化和主要问题,如角色定位受传统观念束缚、缺少沟通与交流、感情淡薄化、关系功利化等,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交流模式、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秋菊.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胡宗彪,徐寒.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3]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8
由此可见,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应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 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 积极创设与强化各种诱因, 尽可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构建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多元化培养目标, 畅通教育流程
运用崇高的理想来教育学生, 希望学生能为之奋斗终生, 这固然是教育的经典理论, 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这种理论、这种教育往往会被淡化, 而较多的学生在学业竞争的独木桥上往往为失去奋斗目标而哀叹。这里除了学生认识的偏差外, 还有一点是教育给学生设置的目标太单一、太玄虚。过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 只有当人们对实现某项目标的价值即效价看得较大, 并且他判断自己实现这项目标的可能性即期望值也较大时, 用这项目标激励他, 才能使他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在这一点上, 素质教育则以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而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接受。
根据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原则, 一切教育工作者则因积极切实地为学生设计各类可观、可感、可及的奋斗目标。大到职业的选择, 小到学科阶段成绩的目标, 个人爱好兴趣的发展, 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及性, 从而唤起实现上述目标的积极行为, 并使各类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行为指向, 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学生的内驱力得到增强。
二、实行教育民主, 达到教学合作
成功的教育, 必然是以教学上的愉快合作为基础的。作为人际关系的师生之间, 同样必须遵循一条起码的原则:人格平等, 相互尊重。
我们知道, 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展成长, 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也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 尤其是当代的青少年, 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要求独立自主, 不喜欢别人来管头管脚;他们的自尊心很强, 爱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这种“心理性断乳”时, 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与尊重, 他们就容易发生心理反常。因此, 要成功地教育青少年学生, 首先要有教育的民主意识与教育民主的方式。
尊重学生是实行教育民主, 达成愉快合作的根本点。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即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尊重他们的意愿与情感, 说到底, 就是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酷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 希望别人的高度评价, 需要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重。而当今的教育, 在很大范围、很大程度上, 教师仍是以“集体领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特征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模范公民”“朋友与知己”这些标志教育民主的特征却只是一种表面的点缀。
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开辟广阔的天地, 是实行教育民主的重要内核。今天是一个政治和经济都开放的时代, 主体利益、自我意识、自我修养、自我参与、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成为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教育同样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自尊性作为自身的一种崇高追求。鉴于此,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不把握他人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时代, 并适时准确地促使其重心转移, 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渐进的自我教育内容, 使教育真正进入“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提高角色期望, 提供成就诱因
决定人的行为, 从而决定行为效果的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 而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构成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的改变, 外界对他的要求、期望、评价和对待也会发生变化, 并因此诱发其新的同现行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相对应的角色模式, 最终导致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状态的改变。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往往采用划一的标准要求去评价对待学生, 而未考虑到较多的差生因成绩的长期落后而导致他们的整个行动系统偏离了一般学生的角色, 把个体的落后或无能归因于自身内部, 认为自己就只有这样的水平, 努力也无效, 自己始终把自己的动力系统纳入一个闭合的、消极的恶性循环状态。
按照角色理论的观点, 为增强学生的自我概念, 提高学生的成就水平, 以及对教育的接纳性,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成就诱因, 力求使其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和行为效果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自相一致的状态。
在提高学生的角色期望中, 我们又不能不考虑到创设成就诱因的广泛性与层次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角色的有效途径。许多教育改革家在教育实践中创建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心教育”“合作教育”无不是为了创设成就诱因, 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愉悦的教育情境去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社会地位, 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角色期望, 从而导致角色模式的改变。
总之, 良好的师生关系, 应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促使教与学都指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也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重要诱因。我们只有致力于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双向交流, 才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期待、互为接纳的教育格局。目前, 教育的整体改革,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已为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空,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对建立师生关系这一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刻探讨, 使我们的“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9
一、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反应能力就迅速,思维就活跃,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差;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差生常常被忽视,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经常接收消极否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不强、情感消极、缺乏持久的学习动机和行为目标,因而学业就不良。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的好坏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及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喜欢与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1.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有爱
教师对学生要有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弃学。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必须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2.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
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教师的期望是密切相关的。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会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教师对于期望高的学生往往会在潜意识地给予更多的关注,会较多地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对他们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都会促使高期望的学生成绩比低期望的学生好。
3.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有了错也应该学会说“对不起”,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记得2013 年11 月份教育局来校督导时,我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数学公开课,在课程刚开始,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告诉我课件中有一个小的错误,原来是我把“我们”错写成了“我门”,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平时,为了拉近学生与我之间的距离,我告诉学生我有任何的错误,他们不必顾虑我的面子,可以直接说出来,甚至有时为了教学效果的需要,我还会故意设计一些小的错误来让学生纠正,但没有想到,今天学生还真不给我留面子,我怕再出差错,像平时一样当堂改正,并给学生道歉。课程结束评课时,我做好了受批评的思想准备,但谁知领导就此事不但没有批评我,还将我能及时改正错误并向学生道歉作为一个亮点对我进行了表扬,此事对我感触较大。
4.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他们很难做到课堂40 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时,幽默、风趣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将每一节课都要准备为精品课,而这首先需要学生的高度注意力作为保障。一般情况,每节课开始几分钟我都会和学生“聊一聊”,聊的内容很广,小到身边发生的一些趣事,大到一些新闻、消息;聊的方式也多样,自己说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见闻趣事。这样做可以将学生课间放飞的心快速地收回来,好让学生在本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
5.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老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有利于搞好教学的。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课堂上,教师微笑的面孔,满怀期待的眼神,富有感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与鼓舞。平易近人的态度,公平公正的处世方式,积极乐观的性格,都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将他画成什么样的,他就是什么样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可造空间很大,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教师,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校教育的前提与保障。作为年轻的教师,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吸收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努力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校教育充满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
摘要: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教育的主力军,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阐述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生关系,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10
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老师,取决于老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老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
一、教师适应学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告诉学生:“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学着去适应环境。”可是我们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吗?还是像《劝学》里说的:“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面对学生,我们是成年人,是老师,是相对于学生的强势群体,要想学生喜欢我们,我们就要先喜欢学生。并且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我们要做一个百变之人,改变自己,变换心态,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必须学会适应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生活在干旱少雨地区,就得学会尽量节约用水,忍受风沙的肆虐;生活在高原,就得适应高原缺氧的反应,处处放慢节奏;生活在荒郊山野,就得忍受荒凉、寂寞;生活在闹市,就得习惯噪音、污染、堵车,在人山人海里去寻找自己的空间,在水泥森林里去开发自己的人生。当学生接受了我们的育人理念,也就认可了我们的价值,增进了师生的情感。
二、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学生主动找你探讨学习之外的问题,你首先不应反感,而应感到高兴,因为学生是信任你的,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其次,你要想我该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一问题。你要做一个参考人,绝不要做决策者。你要恰当地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悟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而这一引导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学生愿不愿听,要不要听,能不能听,这都是未知的,所以老师在担任某一学科教授者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位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简单地判断某一学生的个性心理,只有抓住这一点,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现在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听大话、空话,那些大道理他们比老师懂得都多。他们从老师这里想要寻求一种见效快、最直接的方法,因而我们就不要强词夺理,强加给他们一些不愿意接受的方式,而要引导他们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要用间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我给每一届学生都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国王,一天,他的一个仇敌向他挑战,比赛谁更聪明,比赛的规则是:失败的一方将输掉自己的王国,国王的仇敌有权选择游戏,仇敌问:“国王,我放在背后的手上有一只鸽子,它是活的还是死的?”国王立即意识到,如果他回答“活的”,敌人就套握紧拳头捏死鸽子;如果他回答“死的”,敌人就张开手掌,让鸽子飞走。每个人都紧张地等待着国王的答案,国王答道:“我们的生死掌握在你手中。”
当我们从各自独立的状态走向一个基于需要而不是年长年少的相互依存的时代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成长为全新的、更加健康的理性的敢于把握人生的孩子。这种新型的、富有爱心的理想中的人性应该如何培养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三、要把一切都看作皆有可能
当学生因为爱挑衅闹事、对一切都表现得不在乎、不守规矩而受到压制时,他们的灵魂常常迷失在不断应付生理冲动的忙碌当中。如果你肯花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试着去了解他,向他说明他的内在品质,关心他所关心的事情,安抚他,给他一种真实的感觉,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渴望老师能看到他们所感受到但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但真正要理解一个学生灵魂深处的品质需要时间、观察力、倾听的能力及多次的尝试与错误。这些努力与关注很可能会让一个最有毅力、最有耐心的教师精疲力竭、伤透脑筋,但当我们真的能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发现他们的内在品质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将会看到,我们的一个眼神、一次点头或一个高兴的表情都会深深地触动他们。我们一定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在那一刹那,我们感觉自己被别人关注并理解,没有什么感觉比这种感觉更好了。当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迎接一切学生所带来的挑战,就会发现,我们离他们的心越来越近了。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这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那么我们既然选择了面对学生,就应抛开一切羁绊,去体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无限期盼。
四、师生分享生活感悟
老师应该是学生除父母外,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有时候这种师生关系很微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下,学生可以视我们为老师,也可以视我们为大哥、大姐、知己或长辈。我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称谓越多,越能体现师生情谊之深,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在我们面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无需因身份的差别而影响我们的交流。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分享我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与收获,学生听后很受用。毕竟我们是过来人,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浪费学生上课的时间,可是一个老师课堂上讲得很多而学生听得很少,这岂不是在浪费学生整堂课的时间吗?而且老师应该是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如果我们能敞开心扉,告诉学生我们人生中的得与失,就会时不时把自己的困惑展现在他人面前以求帮助。长时间下来,学生会在心理交流这方面表现出强势,这种能力同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现在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星期都要求学生写随笔,他们有不少创作的灵感都是来源于我的只言片语,写随笔的劲头越来越足,从而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女孩子在自己的随笔中写道:“起初在QQ空间上,总会在大家的日志里体味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寂寞、低落已成为90后的内心独白。其实,我们可以像娜姐(学生课下对我的称呼)那样,用一颗空无杂念的心看世界,看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与幸福。我喜欢上语文课,那是一种享受。”在学生面前,我们有时可以将自己生活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11
关键词师生关系 营建 走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
1 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首先要有爱心,才能走近学生
有人曾说,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有了爱心,才会真正的去亲近学生,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有细心,才能把学生装在心里
老师在工作中,与学生朝夕相处,所以,学生的每一点的变化,老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孩子是天真的,不会去刻意的伪装,他们的喜、怒表现在脸上,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从学生是否抬头看你,是否与你目光对视,是否在目光对视中脸上挂有微笑等就可以判定学生是否有心事。要在第一时间为学生送去关心,为学生排除疑惑,为学生解决困难。
在一天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与每一个学生至少说上一句话,或是上课提问、或是课后讨论、或是课间游戏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只要老师细心地把学生的变化看在眼里,学生才会将老师装在心中。
3 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有耐心,才能与学生亲密相处
孩子毕竟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的积累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都需要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频繁的交往来实现。师生交往的时间多少、交往的频率和场合等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4 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更要有公心,才能让学生敬佩
身为教师,要时时牢记这一点,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带着成见去评价学生,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而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对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家庭有权有势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处处偏袒,对那些因某一方面不合自己“胃口”的学生百般刁难。只有你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在心里认可你、尊重你,才会与你亲近,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你听。
教师们在课堂的提问、答复、要求、评价等师生交往中,尽量做到给学生干部、一般学生、后进生以同等的交往机会。教师应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对一般学生、后进生给予更多的课外辅导和面批作业的机会,并注意挖掘他们的长处,使之产生成功的体验。
5 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必须得有诚心,才能让学生信任
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靠一时的“做秀”是打动不了学生的,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把你当成他们中的一员。
教师在课上或是在课下与学生交谈,说的每一句话一定要真诚,要由心而发,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学生尊重。课上说的话就是知识,或是学生做人的准则,必须正确。老师课下说的一定要真,做出的许诺一定要兑现,让学生感到你是诚心诚意对待他们,所以,他们才会视你为“知心”。
6 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有童心,才能与学生做朋友
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年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代沟,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样会有着一定的距离,这是客观现象,我们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缩短这一段距离,与学生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保持一份童心是最好的方法,要用童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美,用童心去发现教育教学的触发点,用童心去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老师要用永远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上课时多用亲近的语言,适时的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切实的做到与学生之间不仅有语言的交流、行动的交流,更有心的沟通。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12
关键词:爱心,宽容,真诚,尊重
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说明了教师的工作是以学生为对象, 以育人为目的的。而教师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就必须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 要想与学生真正地心灵交融, 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爱心是关键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独立意义的人就要享受一份独特的爱。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 更应该如此。爱是教育的金钥匙。爱学生, 就能包容学生的缺点, 能允许学生犯错误, 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以尊重为前提的, 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学生的许多个人的权利, 无视学生的自尊、人格甚至生命健康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爱学生才是真正的爱, 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学生自然会“尊师爱师”。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 难能可贵的是对“学困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 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 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而要想激发对“学困生”的感情, 就要摘掉“有色眼镜”, 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一旦这片良苦用心、真挚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甚至创造出奇迹。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挖掘自身的潜能, 创新教育方法,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宽容是美德
学生是独特的人, 这些独特的人构成一个独特的群体。教师对这个独特的群体要宽容。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学会宽容, 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 珍视个性, 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 多种声音”, 尤其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孩子们犯错误时, 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的理解和帮助, 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 是非观念尚未成熟, 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 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 他们正是通过不断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
作为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还要学会期待。“期待”, 就是不能奢望学生一口吃出个胖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学会了期待的老师, 就能最大限度地宽容、理解、善待学生, 就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 少一点失望, 少一点冷漠, 而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信心, 多一份亲切;学会了期待, 教师就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不急于求成, 不心浮气躁, 不指望一蹴而就, 就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三、真诚与尊重
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要用发展的思想、发展的心态对待他们。俗话说:“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面对性格千差万别、思想各异的青少年学生, 教师必须表现出诲人不倦的真心诚意, 关心爱护学生。笔者认为这里的“真诚”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摆架子, 不故作姿态, 不自以为是。只有这样, 才能用真心换真情, 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使学生敞开心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推荐阅读:
良好的师生关系11-15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10-19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05-13
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11-13
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0-0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十大策略10-28
论文 浅淡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05-19
建设良好高校师生关系07-20
用心营造良好师生关系05-18
师生良好沟通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