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精选10篇)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1
摘要:高职院校师生关系, 是高职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这一关系是否和谐、稳固, 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不和谐, 现状不容乐观。探究存在的问题, 挖掘问题的原因, 探索改变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途径与方法, 对于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1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分析
(1) 师生关系满意度一般。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作了调查。36%的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感到不满意, 有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只有10%的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感到满意;在教师卷中, 有26%的老师认为大多数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有距离, 17%的老师认为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另外, 51%的学生认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不足够, 他们更希望的是一种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2) 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传统面对面的单独交流仍是学生最青睐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师生交流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既有面对面单独交流, 也有当众交流, 还有手机电话、发邮件、网络聊天等多种方式。选择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方式, 学生占48.7%, 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认为面对面单独交流直接, 有亲切感、比较真实。选择网络交流方式的学生占21.3%, 他们认为网上时间比较灵活, 没有约束。
(3) 师生之间希望交流的内容广泛, 本学科学习中的相关问题是交流最多的内容。调查显示, 关于交流内容选择比例最高的为“本学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占35.6%;其次是交流“自己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快乐和挫折”, 占28.4%;排第三的是向老师讨教学习方法, 占15.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了解和建议。这与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有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 他们常常开始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调节自我。
(4)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外交流少。我们在学生卷中设计了“你是否有与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其中46%的学生认为和老师课余交流的机会基本没有, 24%的学生认为与老师课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不少学生还反映, 只有在课堂上才能与老师接触, 一学期下来, 与任课老师谈不上几次话, 更少有老师能喊出他们的名字。
2 影响高职院校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原因分析
(1) 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和沟通。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观念都强调了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 这使大学生处于受管理、受支配的地位, 唯教师之命是从, 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生硬化, 等级化, 也赋予了教师绝对的控制权, 而学生毫无自主权, 使教学失去了灵性。另外, 这种“填鸭式”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不但让部分本身就没有太多主动性和能动性的高职生更加不愿思考, 而且让那些愿意开动脑筋、想和教师在课堂上互动的学生, 失去了主动发言的热情,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师生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地增加, 在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多。尤其在深圳这个特区,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 在市场化和利益化思想的冲击下, 由于现在高职的学费比较高, 造成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既然交了高额学费, 就应该享受到一定的待遇,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本身就异化了师生关系。
(3) 高职院校现有考核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招聘、考核教师, 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学历与科研水平。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只顾着自己读书、做科研, 而对教学工作只是应付了事。认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就行, 不管教学效果如何, 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和学会, 为了自己职称的评定, 只要有时间就忙着提升学历、进行科研工作;还有些教师甚至对于有些好学学生的提问采取搪塞的态度, 怕耽误自己的时间。另外,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学生的评分为主要依据的, 这样就又造成了一些老师为了考核出好成绩去巴结讨好学生。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
(4) 交流环境的限制疏远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为师生沟通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常常导致“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甚至“足不出户, 有网走天下”, 这大大疏远了师生间的关系。目前, 师生之间的联络主要依赖手机、网络和多媒体这些新兴工具。这种长期缺乏共同的直面语言的交流方式, 导致了彼此心理距离上的疏远。
另外,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导致生师比越来越大, 学校教学教室流动上课, 有些课堂上教师常常面对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这种教学空间状况自然也减少了师生间接触的机会, 增加了交往的难度。
3 构建高职院校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途径
(1) 创新学校的管理和育人模式, 强化“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力倡导教师把教学当事业而不是职业,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老师要关爱学生, 信任学生, 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 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和指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育人是中心, 主动承担育人的责任, 开展的科研、技能活动应服从、服务于培养学生成才这一育人中心。
以深职院为例, 学校提出了“三并人才”的育人理念, 即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这正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好贯彻。
(2)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以“导”为主, 也就是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 带领他们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又是一个与学生一样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结果不完全了解而一起探究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学习, 共同参与, 形成师生互动, 积极合作完成知识的获得、借鉴和创新。同时,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以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不仅只有专业知识, 还可以在个性修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等方面进行交流, 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以深职院艺术学院的大运会服装设计团队为例, 团队为了成功夺标, 组合了四个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设计小团队,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方案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各种设计的知识, 也教会了学生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 师生在相互合作、配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终不仅方案成功夺标, 通过参与项目带学生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3)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点,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党和人民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当前,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其思想和谐与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应当按照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校园的要求, 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还要重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宽容豁达的性格和心态。
(4)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 是学校的精髓与灵魂, 是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大标尺。校园文化涉及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活动文化等方方面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凝聚功能、和谐功能。实践证明: “一所学校的文化、理念可以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人养成一种作风、一种习惯, 产生深远的育人力量, 甚至可以对社会形成持久、广泛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橱窗和校刊院报宣传学校的校训、校风校规等, 通过定期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以及展示师生精神风貌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科技发明活动、读书活动等, 使全体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上产生认同, 自觉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再塑造。
总之,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深化教师的职业情感, 增强学生的自尊感、独立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并为学生崇尚平等竞争和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主要调控者, 一定要认识到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不平等的一些现象, 重视学生的人格平等, 和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和谐的关系, 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2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交流
一、研究背景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师,教龄有7余年。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愈发觉得彷徨和困惑。一路走来,笔者一直在探索并实践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任务式、项目化”等交互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为了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笔者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平时成绩考核表,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但收效甚微: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其他同学宁可不要这平时成绩,也不参与;智能手机成了学生的忠实伙伴;偶尔只有班干部想起为老师课间擦擦黑板;师生偶遇有时竟形同路人……笔者是“80后”,与当今的“95”后学生虽然相差10多岁,但在学院的师资队伍中也算是较年轻的一员了,却总感觉自己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虽然学生没有在课堂上与自己发生冲突,但这不予理睬的“冷暴力”滋味也着实不好受。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笔者多次课下反思,作为教师的成就感荡然无存,挫败感油然而生。“讳疾忌医”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为了改善这种不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笔者决定就高职英语课堂师生关系做一番调研,以期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
在现有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较完整的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高核心层次,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等。”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教和学为纽带的互动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和目标,通过专门培养人的教师及其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而产生的。
孙铨在《同在屋檐下的师生关系》一书中将师生关系分为四种:冷漠型、紧张型、庸俗型与和谐型。冷漠型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不亲、不热、不恨,“敬”而远之,教学气氛平淡无奇,教学效果平常。
和谐师生关系是与“对立或僵化”的师生关系相对而言的。高职英语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为了改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授课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互相理解与尊重、加强对话与交流为特征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则教学氛围愉悦、轻松、协调,这种关系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主动构建。
三、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1.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受到以下情感因素的影响:动机(motivation),态度(attitude),自信心(self-confidence),焦虑(anxiety)。由此可见,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情感意识的提升能够为语言的习得提供良好的条件。语言的教学强调交流,学生情感意识的提升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不可分割的。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对世界的分析、批判,帮助其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个要素,其生成离不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四、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1.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
高职学生相对于儿童而言,他们语言学习的情感障碍增强,语言学习较多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自尊、压抑、焦虑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安全感,缓减学生的焦虑,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
2.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就会喜欢任课教师,喜欢听他上课,从而产生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自觉拓展学习掌握知识的渠道,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及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实现全面发展。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提高教学积极性。
在师生关系和谐的英语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给予老师充分的尊敬,将使教师的心情愉悦,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为人师的职业成就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实证调查与研究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互动活动。带着自我感觉师生关系“僵化”的种种彷徨与困惑,笔者与课题组教师特制订了如下实证研究方案,以期查摆教学中的问题,改进和强化教学效果。
本课题实证研究方案与实施流程图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课题组四名教师所授课的《公共英语》班级,学生来自四个不同系别的四个班级,人数共计170人。发放问卷17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65份。调查对象均为学院《公共英语》普通班大一第二学期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磨合,他们已经适应了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和节奏。
问卷共20个选择题,内容涵盖学生对课程的定位、师生课堂交流与活动状态、师生课下交流情况及学生对大学英语师生关系的期许四个方面,较全面地了解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
六、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
(1)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足。
70%的被调查者对英语课程的定位为“勉强学学,应付考试”;仅有5%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Gardner 和 Lambert (1972)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者指学习者为了融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团体和语言社区而学习一种语言的欲望。后者指学习者为达到某个或某些实用型的目的而去学习语言。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为工具型的,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期望不高,仅希望考试及格。
(2)学生英语课堂表现较为被动,但是比较尊重老师。
对于老师课上提出的问题,10%的学生“认真思考,尽自己所能回答”,30%的学生“随口说个答案,不管对错”,还有55%的学生“思考过,但回答不出来”,剩余5%的学生“即使叫到也不答,保持沉默”。这表明,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尊重老师,对于老师的提问能够配合作答,但是自身英语水平差,缺乏回答问题的能力。当被问及“上英语课时,你的课堂参与情况如何”时,调查结果再次印证了笔者的上述分析,68%的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能被动听从老师的安排”。
(3)师生感情淡薄,交流有待加强。
经调查,80%的学生与英语老师“很少交流”。对于老师的联系方式,75%的学生选择“老师主动给的话,就记下来”。50%的学生“听从老师安排”才会帮老师擦黑板。当被问及“假使你在路上遇见老师时”,42%的学生表示“老师看见自己,才打招呼”。这些都表明由于缺乏交流,英语课堂上师生感情淡薄,双方关系较“机械”,下课铃响,形同路人。
(4)学生有同老师交流的意愿,但是交流渠道不畅。
当被问及“你是否希望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和老师交流时”,30%的同学回答“很希望,愿主动和老师交流”,45%的同学选择“如果方便的话能交流也不错”,这表明学生并不排斥与老师沟通和交流,但是65%的学生认为“师生交流渠道不畅通”。笔者认为,调查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高校中专任教师不坐班,上完课即可回家,虽说电话、短信、QQ甚至微信为师生联系搭建了便利的平台,但是对于既要处理家庭琐事又要忙科研的老师,能坚持定期且较频繁地与学生课下交流有一定难度。
(5)学生认可师生关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虽然调查显示当前高职英语课堂师生关系“不愠不火”,但是面对“你和英语老师的关系影响你学习英语吗?”,40%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0%的学生选择“多少都会受点儿影响”,85%的学生期待大学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更坚定了笔者在内的一线英语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决心。
2. 随堂听课与研讨。
按照教学进度,笔者邀请课题组其他教师随堂听取了《前景基础英语综合教程2》Unit 8 Text A:Poor Davy 的教学,授课细节如下表:
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根据授课内容,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试图将课堂还给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步骤,在课堂上充当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但从实际授课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笔者将在下文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七、经验总结—从微观角度谈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关于如何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国内学者(孙雪梅,2011;袁秀丽,2011;闫施宇,2013等)做过大量研究。学者们从宏观上倡导英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重视课堂评价,营造轻松课堂教学氛围,课后进行多渠道沟通……笔者认为,宏观策略重在微观实施。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听课研讨,笔者将从微观角度探讨如何构建高职英语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1.设立“office hour”,用于答疑及师生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就使得学生面对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心有余而不足。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指导者,对于布置的小组活动耐心地指导,但是迫于课堂时间有限,最后的局面往往是学生自觉准备不充分,而不敢主动发言。师生双方陷入“僵持”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与自己渐行渐远的平时成绩也就麻木了,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当今微信盛行的数字化时代,师生之间取得联系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师生交流长效化、常态化。笔者认为,虽然高职英语教师不坐班,但是老师可以提前布置小组任务,与每班约定每周的“office hour”,用于答疑解惑。这样一来,相信课堂上学生的presentation 必然比以前自信积极。
从另一角度说,高职《公共英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每周课时有限,紧靠课堂时间培养出的师生感情是难以维系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因此,设立“office hour”,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师生感情,为和谐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课堂提问技巧,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
要打破课堂上学生的沉默,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就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迫于老师“平时成绩考核表”对学生发言记录的“威胁”。俗话说“债多不愁”,仅靠课堂发言加分的手段,治标不治本,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破罐子破摔”。因此,教师要师生课堂提问技巧,让每个学生有且会回答问题。一是问题要层次化。把难易度不同的问题交给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问题抛出来,在平时成绩考核表上划分“主动发言”、“被动发言”,然后守株待兔似的等待学生发言。这样一来,发言的学生永远是那些程度好的几个。二是问题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如果超前不切实际的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围,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话可说,学生只能选择沉默。三是问题要有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听、乐于想、乐于说。
3.开设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的现状,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倡导开设第二课堂,在学校里营造“无英语不大学”的浓厚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尝试举办包括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合唱比赛、英文短剧大赛、寝室英语励志标语设计大赛等在内的英语文化节,并把活动落到实处,保证每个学生至少能参与一项,切忌每次参加活动的只有每班的几个“先锋”。同时,对于每次活动配备专门的英语指导老师,保证活动高质量地开展。
八、结语
透过高职英语课堂学生“沉默”、被动,师生关系冷淡等“不和谐”的表象,反映的是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动力、兴趣及信心的本质。笔者认为,针对《公共英语》课时有限的现实情况,高职英语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维系需要把更多工夫下在课外,通过“office hour”、第二课堂等,形成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良性循环,这无疑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Gardner R,et 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social-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6 (32):198-2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孙铨.同在屋檐下的师生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孙雪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高职英语教学[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1):88-90.
[4]闫施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升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行动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160-162.
[5]袁秀丽,张建军. 高校英语课堂师生关系调查分析及探索[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7):99-101.
高职学院师生关系困境的原因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学院,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既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关系, 又包含着指向达到教育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 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师生关系与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早期教育时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因此师生关系也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时代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越来越明显。教育途径不断多样化, 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也逐步现代化、科学化, 因此师生关系必然地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虽然有些是偶发事件, 但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 说明师生关系确实面临着困境。探讨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出现困境的原因, 对改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出现困境的原因
(一) 授课规模及方式的变化
目前高职学院大多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 学校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教师数量也不大。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 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成倍增长, 而教师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班级的规模就不断扩充, 大班上课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大多在八、九十人左右, 有些课程超过百人, 甚至多达近二百人) 已是很普遍的现象。面对数目庞大的学生, 教师更多的只能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生间的互动自然无法顺畅地进行, 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机会也大大减少。学生数量庞大, 教师在批改作业等方面难免顾此失彼, 教学质量也就受到了影响。
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院校迁入了高教园区, 高教园区一般都建在偏远的郊区, 而教师大多仍住在原来的市区。教师往来学校与家庭主要依靠三种交通方式:学校班车、私家车和不太发达的公共交通。不管依赖哪种交通方式, 教师们来去匆匆几十公里, 变得非常忙碌, 大量的时间耗在路上, 精力受到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一到下班时间, 所有老师都必须去赶班车。学生和老师见面就只在课堂上, 课后继续讨论问题、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学生在偌大的校园里忙忙碌碌地出入于各个课堂, 教师也是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地出现在不同的教室面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责任也只能自动缩减为单纯的授业。学生记不清任课教师的模样, 教师更是记不得学生的面目, 致使学生觉得学校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自助性社会。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减小了。
(二) 教育产业化
1992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规定中明确将教育列入第三产业, 并强调教育应采用产业式体制, 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教育政策。这就在事实上把学校和教育变成了商品:学生和家长花钱接受服务, 学校和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服务者。学生和家长觉得我付了那么多钱, 你要教我本事, 这是理所应当的, 你教得不好, 不值这个钱, 我就拒绝你的服务或者你要赔偿相应的损失。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面对学校提供的一切由过去的尊敬、感谢变成了如今的坦然接受甚或苛责。
同时, 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 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既然教育是一种商品, 那么只要我提供了教育服务, 就应该有相当的回报, 并且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物质回报。加上多数学校对教师实行的考核是量化的考核, 说白了就是做一份事拿回相应的一份钱。由此, 学校里真正讲奉献的老师少了。这种风气转嫁到学生身上就意味着学生想从学校或者教师那里获得某一种帮助或需要也都是“明码标价”, 一份获得就要一份付出。这让学生不免认为, 学生与学校或教师之间的关系似乎就是某种交换的关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本来很真挚、纯粹的情感。
(三) 技能崇尚
高职教育的目标, 就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 也就是说培养能够在第一线实际操作, 掌握应用性知识, 掌握具体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 实现所确立的目标, 高职院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把重技能、重应用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就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错觉: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要有技能、会应用, 不需要理论知识。于是学生对一般的理论课程、基础课程产生一种偏见, 认为这些是无用的课程, 进而对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有一种抵触情绪。哪怕是高职学院里的专业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 相对于企业一线的工程师, 在技能、实践能力方面也是稍逊一筹的。于是在学生眼里, 教师们的技术不够精良, 无法给他们提供日后所需的能力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他们眼里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四) 相关社会事件负面效应
近年来,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往往会对一些极端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反映师生关系方面也是如此, 偏好于报道一些紧张、恶化、极端的师生关系, 而不善于、不屑于去反映师生之间真善美的人生关爱。长此以往, 人们就会形成一种错觉:师生关系不好是主流。这就大大挫伤了大家维护、改善师生关系的愿望和信心。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与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佩服、崇拜、敬仰之心淡漠也有很大关系。本来学校应是知识的高地、道德的净土, 也就是以前所讲的“学校是神圣的象牙塔”。如果学校能坚守这样的境界是能够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的。但现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的神圣感消失了, 甚至有的学生毕业时还觉得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佩服、崇拜、敬仰之心没有了。学校和教师以师德、教德、人格方面垂范学生的影响力失去了, 学生也不再从心里敬畏学校和教师。
二、改善的途径和方法
(一) 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
首先应该尽一切努力提供条件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以满足学生已然发生变化的求学要求和期待。
其次鼓励甚至明文规定学院和分院领导中职称学历高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或是在行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要主讲某一课程;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真正高水平、高职称、与专业或行业能很好对接的教师给学生上课, 形成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良好局面。提供这部分教师良好的物质待遇和较高的荣誉评价, 使他们安心教学岗位并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被认同感。确立一种像在美国高校一样, 哪怕是诺贝尔奖得主也得给学生上课的惯例。
(二) 教师层面的自我提高
首先对教师来说, 要不断地反省自己, 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是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要不断提高自己, 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授课水平。教师的学问和责任心是真正能让学生尊敬的资本。
其次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自尊自爱, 而且要尊重学生。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兴趣爱好、学习上的差异等, 使学生从心里尊敬、感谢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这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高职学生在以往的求学过程中因为学习成绩的相对落后, 始终被冠以“差生”的帽子, 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认同, 不被人赏识, 也得不到鼓励和奖赏。进入高职院校之后, 他们觉得自己又一次落后于别人, 自觉不自觉地会与普通的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感到自己就读的学院知名度没有本科院校高, 毕业后在学历层次上又逊人一筹, 缺乏应有的就业竞争力。自信心的不足加上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 使得学生最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三) 学生层面的功利摒弃
首先要摒弃对教育的功利评价。受社会上浮躁心态、功利主义的影响, 学生在评价教育的作用时总是突出强调学了一个专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能否有较高的收入。当达不到这一目的时就认为学校的教育没有价值。学生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外, 还承担着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以太功利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授课内容。
其次要学会尊重别人。求学的过程更是学习、学会做人的过程。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敬畏知识, 但学生应崇尚知识, 感恩传授予知识的学校和老师。哪怕是对课程内容或老师的观点有看法, 也应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是学生在学校学会做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才娃.试论和谐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J].北京教育 (德育) , 2009, (9)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行动型;师生关系
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而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其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模式,构建行动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行动教学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使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高职英语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遵循“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与企业相结合,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岗位的适应性。这实际上也就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一方面高职英语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下的英语教学,需要找到自己“短、平、快”的高职特色并加以体现;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似乎和英语教学两张皮,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因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走一条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新路。
职业教育教学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符合能力培养和人才发展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面向典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社会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英语教学内容,强调学习者在自身建构意义中的积极作用。其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化的英语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将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职业英语能力形式存在的,是产生于工作实践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下意识状态中积累的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它不追求英语语言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注重學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完整。这种教学体系将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划分为“确定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工作”以及“检查与评价”等四个必须经历的环节。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以接受直接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应用性,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整合和应用的过程,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职英语教学的特色和灵活性,使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能力提高从根本上融合,与高职人才培养整体功能相一致,辅助培养符合就业需求的高级技能性人才。为充分发挥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这一功能,并有效保障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建立行动型师生关系。
二、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行动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与结合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实现。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偏重学科与知识,把教学视为特殊的认识过程,主张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变为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1]这种教学模式使学习成为一种极端被动的过程,成为一种静态的学科知识传递的过程,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以行动为导向,转变传统师生关系。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深入人心,课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能力的一个双向的、互动的场所;而互动的核心目标是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改革传统的以课程组织知识体系和学科教育模式。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教师单向度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组织英语教学,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主动双向的探索研讨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2]。
这里所说的“行动导向”,依照姜大源教授的观点,是有别于“行为”,也有别于“活动”的。这里的“行动”表达了“做”,而且是一种“互动”的“做”的本意。所以,以行动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基本涵义,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3]。
具体到英语教学实践中来说,教师可根据情境、学习内容、学情等因素选择或创建适当的教学方法,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英语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将语言应用到交际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自学,都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借助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并以此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进程和结果等一系列的独立思考和争取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
2.行动导向英语教学实践中师生“助”与“学”的良性互动。行动型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体现在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各项教学活动均坚持“行动导向”的原则,强调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达到给定的或自己设定的目标。教学组织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则通过为学生提供咨询、提示、解答等帮助,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这种行动导向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学习过程的实施者,而是学习过程的控制者,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围绕教学内容,教师确立一些可以加入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有动手做和进行观察的经历。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学习经历的意义,进行反思型对话[4],为行动后期的反馈和评估程序奠定基础。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设定的任务结成学习小组,借鉴教师的演示、操作辅导、策略介绍等前期铺垫工作,于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对所选任务的知识领域进行个人及小组协作探索、并进行交流、分析、讨论和完善自己的任务。
在由课堂学习延伸至课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各小组学生结合自己的任务分工,确定目标,利用校园平台资源库以及互联网查找资料,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展开网上的小组间的讨论或辩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与精确的论据来阐发和捍卫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不断地从不同视觉完善自己的主题,同时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论据。通过对资料信息的整理、归纳、分析和讨论,学生就能提炼出相对成熟的研究发现和结论,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及多媒体等展示成果。期间,教师可通过E-mail等联络方式协助学生完善其结论,对小组的任务完成进行分析,论证任务完成的思路,探讨过程中的得失并进行信息反馈性评价。
行动结束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成果展示和自我评价。作为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评价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以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和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并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的主动性评价和教师的引导性评价。教师不仅分析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以及协作进行英语学习的社会能力。评价方式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和专家评价相结合。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作到对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主动构建、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予及时和充分的肯定,减少学生语言学习的焦虑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主动构建知识的信心。这种肯定性的评价与反馈,会促使学习效果的检测与评估超越评估本身的工具性作用,从而成为学习手段,使学生感到不但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成,有助于整体教学活动安排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师生间“助”与“学”的良性互动并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5]。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是知识获取与学习能力和素质培养并重的。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协助下,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体验、建构、领会并运用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发展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磋商、交流、协作等社会能力。
在这种行动导向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一种新型的行动型师生关系凸显出来。一方面,学习者中心地位得以回归,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另一方面,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监督者,合理有效地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真正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提高其自主能力的培养[6]。
三、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为目标的英语课程通过构建行动型师生关系,以行动为导向,帮助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会独立学习,不断提高和发展自我,强化其具备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英语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素质,使语言学习的责任真正能够从教师转换到学生身上。进而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5
[2]张竞,侯宇.大学生自主学习素质的培养[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10).
[3][5]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4]迪·芬克.大学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J].复旦教育论坛,2008,(1).
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篇5
5.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首先, 要循序渐进, 制定训练计划, 要按部就班,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运动负荷由小到大, 逐步提高。保证学生的训练进程的有序性、节奏性和弹性。其次, 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 主要靠有节奏的呼吸, 改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的条件。中长跑的呼吸可用鼻子或张开的口同时进行。一般可三步一呼, 三步一吸, 随着疲劳的出现, 呼吸应加深, 节奏也要自然改变, 采用二步一呼、二步一吸的方法。例如, 在训练中要做到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 合理而科学地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 及时调整、控制训练手段,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更符合训练的需要。
6.防止发生意外事故。首先要加强安全意识, 提高预防运动损伤意识, 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其次, 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做好准备活动。例如, 在夏天训练应注意防暑降温并防止学生中暑, 在冬天训练应注意防止学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引起肌肉拉伤。
7.注意消除疲劳。在中长跑过程中, 由于缺氧, 氧债不断增加, 产生的乳酸也不断增多。因此, 训练结束后, 做一些轻松、活泼、柔和性练习, 使人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逐渐过渡到相对平静状态。如果运动强度过大、一时不易消除的, 还可采用物理方法, 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酸痛, 加速疲劳消除。
8.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训练时, 要考虑到季节、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并将中长跑训练变成一种制度和习惯, 应因时、因地制宜。例如, 在冬天坚持晨跑, 要学生勇于克服懒惰, 克服困难, 持之以恒, 并将其变成一种制度和习惯。
总之, “高原心理障碍”在训练中是一种暂时现象, 在“高原心理障碍”阶段上要坚持努力, 针对个人出现“高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一定的对策,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经过努力就会突破这种现象, 将训练提到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李彩英)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情感过滤说”, 他认为: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输入不是机械、被动地全部吸收,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语言的态度、自信心、忧虑程度等对语言材料的输入有筛选作用。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Coleman) 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 情感因素的培养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理论中, 语言焦虑一直被当作值得研究的个人心理因素。外语学习焦虑属于语言焦虑, 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而自信心与英语语言焦虑呈此消彼长的态势。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乏信心, 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理、畏难情绪严重, 英语焦虑会因此增加, 它将束缚甚至终止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消除或降低焦虑情绪。
一、师生关系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作用
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因素和
情感因素交织而成, 二者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有的外语学习心理学认为, 情感因素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且具有决定性作用。不成功的外语学习可以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 因此认识和引导积极的情感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而高职高专学生情况特殊, 所以调动、控制那些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 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 也会连带着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甚至克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反之, 则相反。可见, 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对教学效果是多么的重要, 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更多地进行情感交流, 尤其对高职高专学生, 以情感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 合理利用情感为教学服务, 使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氛围中得以实现。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 具有角色身份的确定性、地位与任务的非对称性、双方互存的依赖性、交往过程的非功利性及师生情谊的久远性等基本特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影响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推进, 而且从根本上关系到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完成正常的课堂学习任务, 但很多学生是为考试而学, 属于被动型学习动机, 也有学生认为学英语与专业没有多大关系, 而且又不容易学, 于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基础差的学生对英语没兴趣就干脆放弃;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作业、实习多, 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无多大用途。随着学习的深入, 由于环境与现实英语教育 (机械的应试教育) 的影响,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 直至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由于学生任务繁重, 教学时数有限,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不少教师既要讲重点, 又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师生关系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信息反馈, 师生之间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即使老师进行讨论式教学, 但大多数学生不爱提问, 教学效果不佳;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甚至无管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但会使学生有失落感;高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有的同学进入高职后现实与想象的有很大落差, 教师也在不断地抱怨高职学生身上特有的问题。当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不赞同、自身就业前景的迷惘及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时, 师生间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 师生感情就会产生隔阂。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英语教学互动的开展,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民主、宽容、合作、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 这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程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增强记忆效果, 提高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加强师生间多方面、全方位的情感交流。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在正式上课前, 播放一些比较柔和、悦耳动听的音乐, 学生就会产生愉快、放松的情绪,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通过感染的力量调节学生情绪。
情绪追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不少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 也没有考虑过应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 一切都处于自然起伏状态。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教师应始终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 并注意自己的表情、目光的交流, 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他们有一种被重视、被关注的感觉。微笑和幽默的话语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会提高。
3. 课堂以外的交流同样重要。
教师可把祝福、问候、关心、激励表现出来, 与学生谈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是有感情、有理性的人, 他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真诚, 他也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 改正自己的缺点。
4. 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
教师应在围绕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教材内容, 如开展小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课外英语角、英语沙龙活动, 等等。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极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梯度提问, 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机会实践, 并用语言、眼神、手势等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 帮助他们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来说英语, 消除英语学习的自卑和胆怯心理。
5. 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了解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心理, 具有高超的智慧策略。通过严厉的斥责来建立自身的威信, 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丧失教师的风度。教师也可现身说法, 以自己学习经历为例, 由此拉近学习者的心理距离。
6. 表扬鼓励, 激发欲望, 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情感经验。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 大部分同学英语基础弱, 而肯定性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获得成功感。这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经验, 它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 得到精神上的鼓励。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进行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表扬。再如, 对于学习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何时纠正以及如何纠正也是一门艺术, 因为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影响学习者的自信心。对于那些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后单独交流或以写便条、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教导。总之, 教师的种种表现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 并用这种爱在自己心中产生良好的感情, 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下基础。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6
一、我国传统观念中的师生解析
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师道”精神的风范和“万世师表”的典范,树立了尊师重道的观念。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教师位于“天地君亲师”的行列,是知识的代表,拥有崇高无比的地位。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已经深入国人心中。在这种传统教育伦理思想影响下,师生双方在相互的人际关系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教师为主、学生为次”的地位。对师生关系有“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导,父子关系、师生关系成了两种具有同等分量的代际关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天地君亲师”,更是将教师的位置在纲常上固定下来。在这种传统文化浓厚积淀的背景下,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均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类比。教师成为“礼”和“道”的化身,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条明显的鸿沟不可逾越。师生关系成为一种严格的具有等级色彩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由于封建社会的宗亲思想以及两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又使得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与接收的关系,更成为重要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拜师”与认“门生”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关手段。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师生关系具有不平等性与功利性。这种不平等性和功利性一方面忽视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有太多的限制,不给学生太多表现的机会,同时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也进行了太多的批判和挑剔,让他们很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公关手段,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使得师新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培养一支高素养的辅导员队伍,是深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性,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前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优化工作层次和形成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使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辅导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转型给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作出即时有效的调整,使辅导员工作逐步、快速走向现代化,顺利完成新时期生关系不再单纯。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师生关系在开始解体的同时,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构建。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由于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人文素质较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一方面体现为对教师的盲从性,另一方面体现为叛逆性。这种矛盾性使得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更为复杂,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较大的制约。
二、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价值上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师生间应有的状态。而从实际来看,师生间却并没达到这种理想的关系状态,不和谐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恶化趋势。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1. 师生角色间冲突或失败。
师生角色间冲突是指师生间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于学生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显得欠缺,对于教师的规范性要求也不够。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或者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满,进而使得学生内心里不尊重教师,甚至反感教师,这种不尊重或者反感表现为学生消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或者沟通;或者由于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实际的心理抵触和表面的顺从;或者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教师的不满,进而使得教师内心里排斥学生;学生反感教师的说教,教师反感学生的被动、消极、不明事理、无责任感、功利等。师生角色的冲突,导致师生之间各自应有的角色失败,师生关系恶化。
2. 盲从性与叛逆性共存,师生关系呈现矛盾性。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人文素质较低,自我主体意识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足。加上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为主、学生为次”的师生人际关系模式在高职院校并没有得到改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技能的传授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师生在其人际交往中主次鲜明。这种主次鲜明的师生人际关系,使得高职学生对于教师形成盲目的服从性,忽略了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是在层层考试选拔中被“筛选”下来的差生,表现出一些自卑心理。这种自卑促使其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是却不愿正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内在表现为自我中心,外在表现为对于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呈现叛逆性。这种盲从性与叛逆性使得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显现矛盾性。
的任务,将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7.9.
[2]刘宝明.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J].文教资料,2010,(8).
[3]金亚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2).
3. 学生误解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随着高等教育的竞争加剧,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提高竞争力,在强调自身是教育机构的同时,更强调自身也是个服务机构。在这种风气下,部分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简单理解为雇佣型,即知识买卖的关系。学生认为,自己花钱上大学,是消费者,就应该被服务,学校有义务保证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出现要求教师提分、缩小考试范围等不合理的要求。还有的学生在学期初末或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礼,以求考试及格或者推优入党等。这种误解的直接后果就是师生关系淡漠,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想等方面的指导,学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而学生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提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水平。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为了生源及利益的需要,对学生管理相对较松,甚至放纵,使得老师想管又不能放手管,进而懒得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4. 名义师生关系,没有现代公关意识。
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现代公关关系的重要方面。对于师生而言,用现代公关思维处理师生关系,不仅仅有益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际资源整合途径。但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呈现名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角色而存在的临时关系。由于学生选择了某所学校、某个专业、某门课程,而与老师之间建立了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看似直接,而实际上由于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互动,二者间的关系只是处于一种松散的、甚至是毫无关联的状态,从而使得这种关系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名义的、表面的关系。当学生毕业后,这种角色将不复存在,关系自然解体。而现代公关理念则强调,关系维护应面向未来,将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人际关系进行长远的规划,使得这种关系成为师生双方的人脉渠道,从而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三、现代公关视角下的新型高职师生关系特征
1. 以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以专制为特征,在现代公共关系中,主体地位的平等,相互尊重是处理好公关的前提。因此,构建新型高职师生关系,应以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
首先,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能够增强高职学生自信心,有效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立情绪。毋庸讳言,相对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对此,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人文性与发展性。这是民主平等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人文性,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看待;不管学生存在什么样的缺点和不足,都承认他们是完整的个体,他目前的一切变化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因特定的群体生活而产生的。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发展性,承认每个学生都有由其独立要求而发展出来的特定发展意识,蕴藏着独有的创新潜能。有了这种观念,教师就不会对学生感到绝望,就会有耐心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特长,就会有信心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材。同时,承认了学生的人文性和发展性,教师也更容易接受全面的人才观和当代人才多样性的观点,并以此去激发学生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也使双方相互接受,有效舒缓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其次,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变当下高职师生之间淡漠的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受”的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现代公关中,加强目标对象的沟通交流是公关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公关效果的有效方式。遵循民主平等的基本准则,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学生也平等对待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让学生成为各种活动的真正主人,从而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度和心理融洽度,以更为积极、自信的心态进行师生交往,有效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淡漠关系。
2. 注重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提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视野面较窄,从而看待问题的视角往往比较单一,比较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偏执,进而在人际关系交往上形成一定的障碍。新型高职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塑造高职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加个人魅力。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个人形象无疑是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砝码,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注重高职学生内外个人形象的塑造,打造人际交往名片。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对话机制之上,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进一步的平等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营销意识。公共关系学中的“营销”观念则要求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宣传自己,使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大学生树立自我营销意识,就是展示自我,主动拓宽交际圈。由于在现实中,教师在师生中的相对主动局面并不能完全消除,树立自我营销意识使学生变被动交往为主动,从而促使师生之间建立其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人际关系。
3. 强调角色的规范性,摒弃师生关系的功利性与实用性。
现代公共关系认为,对于公关对象进行角色定位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前提。新型师生关系强调规范性,即师生双方的角色各自回归到应有的定位上。教师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学生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学习、尊重教师。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基于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和认同,另一方面基于对知识的尊重。而学生对于教师的尊重,同样出于对教师人格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这里的规范性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现代教学规律,将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强调学生在感恩的同时,尊师重教,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中所强调的教学相长,注重关系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同时,强调角色的规范性,就是要摒弃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使师生关系回归到原有的纯洁。
4. 积极创新,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所结成的人际关系,不仅指向当前,而且着眼长远,指向未来”。在传统思想观念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服务,只具暂时性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缺乏教育性,学生一旦升学或走上社会,这种关系便结束,师生之间各不相干。师生关系的未来性要求师生之间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应该面向未来,突出未来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之间僵化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注重学生对教师产生的“反向社会化”的作用,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使教师受到教育。
四、新型高职师生关系构建对策
新型高职师生关系的构建在于认知高职师生关系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公关理念,从师生角色定位上、现行考核机制上、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1. 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这是促成教学相长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首先,考核机制要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色,对教师的考核要侧重于师德,要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从而促使教师改变常规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其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操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学生和职业,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职业观;最后,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规范教学行为。
2. 注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转变教师潜意识中的师生交往传统观念。
注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这在高职教育中尤为重
谈高职高专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宗延雷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科学系,山东淄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普及,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成为热点话题,在落实过程中,因为诸多现实问题导致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本文对企业信息化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列举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高专职能,提出了高职高专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与合作的建议,以期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实际的帮助。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高职高专
一、企业信息化概述
1.企业信息化定义。企业信息化是指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依托,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和软件技术,在企业纵向和横向业务发展上实现数字化扩展,对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活动中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所需的详细准确的数据,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重点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由传统的“人治”向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控制进行转变,同时信息化要求数据信息的准确和高速共享运转,弥补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的不足。
2.企业信息化内涵。企业信息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企业自身的门户网站,将企业的文化精神、产品研发、规划建设等信息通过互联网门户向全世界发布,在最短时间内加速了企业信息流通;二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进销存等生产、销售环节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实现企业在人事、财务等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要。当前高职院校面临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忙于抓生源、找资金、扩专业、建校园,强调硬环境的建设,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相对放松,对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更少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淡薄,对学生漠不关心。在师生关系处理上,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伦理思想在每一位教师的潜意识中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再加上现实社会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教师在教育和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师生之间的交往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努力为教师打造合理有度的工作平台,使得教师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定位。同时,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按照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自觉转变自身潜意识中的师生交往传统观念。通过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转变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
3. 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增强学生在师生人际交往中的主体意识。
加强高职学生公关关系教育,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形象,增强大学生自我营销的信心,不仅仅是当代公关的题中要义,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手段。提高学生在师生人际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就要求师生双方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换位思考对方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遵循人际交往和谐发展的规律,采取双方都乐于接受的交往方式,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增强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主体意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管理者理念淡薄。中小企业处在发展的起步和上升阶段,需要资本的支持,企业关注的是成本管理和销售经营,以期为企业发展打好经济基础。随着时间推移,决策者更突出重视企业发展实用性和短期效益,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长期效益,企业信息化管理经营理念渐渐淡薄。部分管理者理解信息化建设为计算机简单应用和操作,不理解这是一项繁杂的系统项目,仅仅对软硬件的完善就认为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人才缺失。中小型企业受规模小、业务单一的限制,很少能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团队,因为待遇问题,也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端信息化建设人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熟悉企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了,没有自己的人才队伍,很难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建设任务。同时,外包软件企业因为无法全面掌握公司内部状况,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3.企业管理不规范。中小型企业多数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管理规章,经营管理多采取传统模式,人为因素和凭经验做事情况较多,导致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科学决策的制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阻碍。
4. 客观条件制约。
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投入费用,中小型企业因自身综合实力较弱,在长期的建设维护信息建设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此外,国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对病毒、黑客等系统统计企业也心存顾忌。
三、高职高专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我国对高校职能的普遍认识有三个:培养人才、发识。这种重视学生在师生人际交往中主体意识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学生自觉、主动、真诚地与教师交往,建立适宜的交往模式。这样,就调动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自觉为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努力。
基于现代公关视角的新型高职师生关系,对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公关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思燕.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因素及其对策[J].大众商务,2010.12.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屈勇.基于角色理论视角的高校师生关系失调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06.
[4]吴利敏.新型高校师生关系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1.
[5]周亮梅,罗运阔,杜侦.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0.11.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7
当前,国内外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上呈现出人本主义的价值趋向。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致力于构建“民主、平等、 对话”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人主张师生在交往中是完全平等的两个实践群体 ;有人提出应建立面向未来、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积极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人认为师生应是在平等、民主、宽容、理解及信任基础上的“同伴探索”式的关系。有人认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 对话的关系,等等。
以上师生关系与其他具体影响因素之间的细致分析,为优化师生关系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对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视野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但以上研究中对于高校师生关系 、中小学师生关系关注度更高,对新时期90后高职学生与教师关系的研究甚少,需要进一步探索。
1新时期构建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当前,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不和谐的情况。如何化解矛盾、构建师生和谐,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查阅资料,相关研究却少之更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 应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作为高职院校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其关系应该呈现出民主、平等、理解、信任、合作的内容。构建高职院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形成和谐校园氛围,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三个层面
2.1师生冷面相对,漠不关心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延用过去大学教师的工作状态,每天带着课本走进教师授课,下课就离开教师。课上偶尔点名,对于学生的情况基本不了解。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教学时板书或PPT传递知识,用很少的提高进行师生沟通。教师对大多数学生的名字都不了解,更不必说他们的性格与日常习惯。即便课堂上讲课生动、形象的教师,课后也不愿主动与学生沟通。造成学生们对教师也知之甚少,只知道教师讲什么课、叫什么名字,至于教师在哪个办公室办公等都不了解。师生对彼此的生活基本是漠不关心,走在校园内,师生碰面,教师认不出学生,学生不与教师打招呼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师生关系普遍不和谐的局面。
2.2师生互有抵抗情绪
在师生冷面相对的情况下,就不会去沟通,缺乏沟通就缺乏了解,彼此就不能理解对方的形为。有时很多负责任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反而对教师产生抵抗情绪,出现不耐烦等情况。 而教师面对状态不佳、缺乏文明礼貌、有抵抗情绪的学生也会从心理产生反感, 逐渐形成抵抗情绪。可能会表现出更急躁,或者变为漠视,放任学生。我们也时常听到学生说“最不爱上某某老师的课, 他……!”,教师们偶尔也会说“最不爱上某某班的课,他们班……!”此时,师生就已经进入到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第二个层面,即互有抵抗情绪。
2.3发生冲突,甚至严重恶劣事件
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师生冲突,甚至发生严重恶劣事件。这里所说的师生冲突即包括师生发生口角、激烈争辩等情况,也包括辱骂、人身伤害等。 由于师生的缺乏沟通,彼此不够了解,也没有情感维系。在课堂上、考试过程当中, 师生遇到问题时,有时就会针锋相对,进而上升至师生冲突。师生冲突的发生诱因很多,例如学生课堂睡觉、吃东西、用手机、说话等情况发生时,教师可能会出面制止。而此时,如果学生情绪不佳,或者教师言语不当、情绪激动,就有可能酝酿师生冲突。在考场中有时,师生因为纠结考生是否有交头接耳、传递小条等问题,也会发生师生冲突。
3不和谐师生关系带来的主要问题
3.1影响课堂教学
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造成课堂师生积极性不高,而教与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有一方在课堂上没有了积极性,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如要对学生产生不良情绪, 就不会有积极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念头,学生们对教师产生了不良情绪,即便教师再卖力气讲课,学生也不喜欢听,也就学不到东西。
3.2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师生们沟通不到位,没有沟通就没有了解,彼此总是冷面相对、漠不关心,或者产生低抗情绪,就会影响师生们的身心健康。有些学生彼此聊天时会说“某某老师最看不上我了,总为难我……!”,其实也许教师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与做法,却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沟通不到位,而学生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是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的。 有时教师们也会抱怨说“某某班学生总是在课堂上起刺,针对我……!”,大多数时候也是因为沟通不到位,使教师心理随压力。
3.3诱发恶劣事件
师生关系的长期不和谐 ,会在彼心的心理留下阴影,一旦有导火索,而当时又不能控制情绪时,就有可能诱发师生冲突,甚至演变为恶劣事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中师生课堂发生口角,甚至学生对教师进行人身伤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纠其起因,师生关系不和谐是重要诱因之一。
4总结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8
当前,国内外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上呈现出人本主义的价值趋向。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致力于构建“民主、平等、对话”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人主张师生在交往中是完全平等的两个实践群体 ;有人提出应建立面向未来、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积极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人认为师生应是在平等、民主、宽容、理解及信任基础上的“同伴探索”式的关系。有人认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关系,等等。
以上师生关系与其他具体影响因素之间的细致分析,为优化师生关系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对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视野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但以上研究中对于高校师生关系、中小学师生关系关注度更高,对新时期90后高职学生与教师关系的研究甚少,需要进一步探索。
1 新时期构建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当前,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不和谐的情况。如何化解矛盾、构建师生和谐,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查阅资料,相关研究却少之更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作为高职院校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其关系应该呈现出民主、平等、理解、信任、合作的内容。构建高职院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形成和谐校园氛围,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三个层面
2.1 师生冷面相对,漠不关心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延用过去大学教师的工作状态,每天带着课本走进教师授课,下课就离开教师。课上偶尔点名,对于学生的情况基本不了解。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教学时板书或PPT传递知识,用很少的提高进行师生沟通。教师对大多数学生的名字都不了解,更不必说他们的性格与日常习惯。即便课堂上讲课生动、形象的教师,课后也不愿主动与学生沟通。造成学生们对教师也知之甚少,只知道教师讲什么课、叫什么名字,至于教师在哪个办公室办公等都不了解。师生对彼此的生活基本是漠不关心,走在校园内,师生碰面,教师认不出学生,学生不与教师打招呼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师生关系普遍不和谐的局面。
2.2 师生互有抵抗情绪
在师生冷面相对的情况下,就不会去沟通,缺乏沟通就缺乏了解,彼此就不能理解对方的形为。有时很多负责任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反而对教师产生抵抗情绪,出现不耐烦等情况。而教师面对状态不佳、缺乏文明礼貌、有抵抗情绪的学生也会从心理产生反感,逐渐形成抵抗情绪。可能会表现出更急躁,或者变为漠视,放任学生。我们也时常听到学生说“最不爱上某某老师的课,他……!”,教师们偶尔也会说“最不爱上某某班的课,他们班……!”此时,师生就已经进入到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第二个层面,即互有抵抗情绪。
2.3 发生冲突,甚至严重恶劣事件
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师生冲突,甚至发生严重恶劣事件。这里所说的师生冲突即包括师生发生口角、激烈争辩等情况,也包括辱骂、人身伤害等。由于师生的缺乏沟通,彼此不够了解,也没有情感维系。在课堂上、考试过程当中,师生遇到问题时,有时就会针锋相对,进而上升至师生冲突。师生冲突的发生诱因很多,例如学生课堂睡觉、吃东西、用手机、说话等情况发生时,教师可能会出面制止。而此时,如果学生情绪不佳,或者教师言语不当、情绪激动,就有可能酝酿师生冲突。在考场中有时,师生因为纠结考生是否有交头接耳、传递小条等问题,也会发生师生冲突。
3 不和谐师生关系带来的主要问题
3.1 影响课堂教学
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造成课堂师生积极性不高,而教与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有一方在课堂上没有了积极性,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如要对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就不会有积极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念头,学生们对教师产生了不良情绪,即便教师再卖力气讲课,学生也不喜欢听,也就学不到东西。
3.2 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师生们沟通不到位,没有沟通就没有了解,彼此总是冷面相对、漠不关心,或者产生低抗情绪,就会影响师生们的身心健康。有些学生彼此聊天时会说“某某老师最看不上我了,总为难我……!”,其实也许教师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与做法,却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沟通不到位,而学生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是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的。有时教师们也会抱怨说“某某班学生总是在课堂上起刺,针对我……!”,大多数时候也是因为沟通不到位,使教师心理随压力。
3.3 诱发恶劣事件
师生关系的长期不和谐 ,会在彼心的心理留下阴影,一旦有导火索,而当时又不能控制情绪时,就有可能诱发师生冲突,甚至演变为恶劣事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中师生课堂发生口角,甚至学生对教师进行人身伤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纠其起因,师生关系不和谐是重要诱因之一。
4 总结
新时期环境下,面对90后高职学生,他们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期望值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还要高,但是作为讲台上的教师却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心里需求。但是,实践中却发现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成长、校园文化的建设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新时期环境下,面对90后高职学生,他们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期望值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还要高,但是作为讲台上的教师却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心里需求。但是,实践中却发现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成长、校园文化的建设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了新时期构建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中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三个层面,最后分析了高职院校中不和谐师生关系带来的主要问题。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作为教育进程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高效开展,同时是教育活动中最积极活跃的润滑剂。目前,中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及意识形态多元化,冲击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高职院校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吸取能力极强,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价值取向日趋复杂,个人行为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意愿诉求日益强烈,但辨别是非好坏能力有待提高。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和高职院学生的特征,使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难度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当下,作为一名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我在工作中切身体会到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不利于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淡漠。
师生关系淡漠是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师生的普遍感受,师生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上答疑解惑,课后各奔东西几乎毫无往来。在情感方面缺乏沟通,思想和感情没有适合的沟通渠道,师生之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互之间只是认识而没有其他联系的关系,更谈不上相互亲近。由于师生交往情感性成分不断减少,教育任务完成之时就成为教育交往结束之刻,教育交往演变为即时性交往。
(二)师生间的价值观冲突。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范围价值观的转变,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持续升高而精神文明建设脚步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经济本身带来的多元化并存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但是高职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事物分析能力,导致信仰危机,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政治意识弱化,经济意识强化;荣誉意识弱化,利益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個人意识强化”的现象。作为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领导者,教师的价值观相对较成熟,这就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
(三)网络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屏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扩散,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生存、生活的另一个平台。学生热衷于追求独特新潮的事物,“然并卵、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怪我咯”等新鲜语言彰显新时期学生的独特个性,而一些老师因为年龄和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理解学生的思想,看不惯学生的奇装异服和独特语言,也就不懂得接近学生的正确方式;网上形象、生动、及时、快速的新信息使学生对相对严肃滞后的课堂教育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随着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学生与教师所处的信息环境相同,学生对接受的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教师的教育持半接受半质疑的态度。
三、思想教育视角下促进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对策
从时代需要看,新型师生关系应为彼此尊重、相互悦纳、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多层次的交流方式,拓宽交流渠道。
构建课堂内外交流、现实交流和网络交流相结合的互动型交往渠道,转变教学重心。高校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本质在于方法论层面而非知识积累层面。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的内容,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做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中开展合作互动式教学,广泛采用“自由讨论式”、“启发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增进双方的信任感;课下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可与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这样一方面可围绕课堂讲授内容展开深入讨论,解答学生课后学习的问题,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和学习要求等;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增进师生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如运动会、文体演出、读书沙龙等,都可以让师生近距离接触,交往过程更轻松愉快。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打牢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坚持改进创新,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平台,开辟渠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使全校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加强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信仰、治学态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跟随老师耳濡目染,时间长了就会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因此,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把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队伍。通过大力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确保教师以正确言行引导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培育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
(四)发挥多种新媒体的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网络是当代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微信、微博、QQ及各种APP等。教师要正面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适时建立虚实结合的立体沟通渠道为冷漠疏离的师生关系进行“解冻”。教师出于教育的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倾向,以开明的心态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更多的共同语言。此外,各种聊天工具有助于师生之间及时沟通和对话,像朋友般讨论生活上的问题、分享身边的趣事,拉近彼此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于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J].德育教育,2012(33):59.
[2]修蕾.新型师生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J].高校辅导员,2010(4):38-40.
[3]刘海云.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3).
[4]许德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高校[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高职师生的三元关系 篇10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 其成员之间不可避免的也要追求利益的和谐。教师与学生作为在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人的要素,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进行相互交往而产生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实验已证明, 不同师生关系的模式, 对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教育家赞可夫曾强调“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了更大的提升教育效果, 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满足师生对和谐利益的追求, 关注师生之间的利益和谐就成了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而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在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现象。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不能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导致一方面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激增, 出现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而另一方面, 社会急需的劳动力紧缺, 技能型工作岗位人员匮乏。“回炉生”就是指那部分大学毕业后重新进入技术培训学校学习技能的学生。“回炉”这种情况这并不是中国特色, 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不鲜见。在国外, 特别是欧盟各国, 技术培训学校数量非常多, 甚至与学历教育类学校的比例达到了31∶1。[4]“回炉生”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一是本科或专科生, 由于有些学生在校时学习不够努力, 或者所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所需, 毕业后找工作难度大, 便萌发了“委身”读技校掌握一种具体技能的想法, 这些学生一般不是短期培训, 而是跟班学习;第二种是已走上工作岗位, 为了考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 这一类中短期培训比较多;第三种是公司委托培训的在职大学毕业生, [5]为的是这类学生能更快的了解公司的运作、培养相应的技能, 组织他们到相应的学校进行职前培训。目前到各高职院校“回炉”的主要是第一类。
大学毕业生的“回炉”, 不仅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也是人们改变就业观念, 重新定位, 促进个人发展、适应社会的举措,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回炉生”的特殊身份, 决定了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有不同于普通在校生的方面, 而在“回炉生”所在的高职院校, 许多教师不能适应新情况, 不能根据“回炉生”的特点, 仍沿用原有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方法对待这类特殊的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不仅没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时甚至处于独立的状态, 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构建高职“回炉生”良好师生关系, 我们可以从很多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着手, 但作为教师, 树立“利益和谐”的观念, 应该是关键。这不仅是因为观念指引着人们行动, 更是因为“利益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利益和谐”是“回炉生”身份特点的要求所在;“利益和谐”有助于教学相长的实现;“利益和谐”是教师积极性的源泉。
一利益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人要生存、发展, 必须要从事获取利益、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彼此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6]利益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都与利益和对利益的追逐有关。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7]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和谐社会里, 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更能激发和鼓励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 形成科学发展的“活力”。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利益的追求, 在教育过程中充当“指挥者”和“命令者”, 把自己放在一个“万能”的主导者的地位之上。教师常常不考虑学生的利益需求, 向学生灌输自认为“好的”, “有益”的东西, 并以自己的教师身份和知识经验强制学生接受和顺从自己的选择, 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自身利益需求的机会,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生作为社会人, 是独立的主体, 不仅具有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 也具有自主选择、追求利益的需求和权利。因此, 在构建高职“回炉生”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解学生的利益追求, 保障其利益需求的表达, 采纳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 促进学生利益的和谐发展。
二利益和谐是“回炉生”身份特点的要求所在
“回炉生”之所以要“回炉”, 根本原因是想在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一门技能, 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一技之长。可以说, 他们的学习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明显的功利性。
接受“回炉生”的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除了受国家的教育目的的制约、制订者的教育思想、理念等也是应当考虑的因素, 更涉及到社会的需求。正是许多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趋同化, 不结合社会、时代发展特点, 从而导致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 一方面有工作没人做;另一方面有人没有工作。所以, 高职院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要各具特色, 不要盲从和随意, 要切实际, 具有针对性。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考虑到“回炉生”的特点, 他们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缺失的是实践、技能, 因此要注重实践操作。
为了保证“回炉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提高“回炉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清“回炉生”的特点, 树立实用的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促进“回炉生”利益的和谐发展。
三利益和谐是教学相长的基础
现代教育强调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利益的和谐。利益和谐首先要求师生双方共同付出, 和谐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共同努力、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作为教育者, 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教育素养, 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动向, 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撰写教案, 认真上课、批改学生作业, 对成绩差的学生还要利用课后时间补课与辅导, 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作为受教育的学生, 必须加倍努力、刻苦学习, 听从教师的教导, 主动理解教育教学内容, 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学生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如果教育质量出现问题, 不应单方面追究教师或学生的责任, 不能单纯归因于教师的教育不力, 也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学习不用功, 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维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利益和谐其次要求师生双方共同获益。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获益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获得了知识、掌握了社会规范、能力得到培养、身心健康发展, 掌握了谋生的手段。特别是“回炉生”在技能上的提高是直接而明显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有所获益, 包括在学术水平上的不断提高, 工资待遇上应当不断改善、职称和地位不断提升。当然教师的获益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 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师生的相互获益为维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提供了基础。
四利益和谐是教师积极性的源泉
传统的教育理念, 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蜡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把教师看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这似乎是对教师的最高赞誉, 但事实上也伤害了教师的根本利益, 甚至剥夺了教师的基本生存条件。在巨大的光环下, 教师只能无条件地付出, 不能获取;只能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 不能向社会有任何的索取。这种教师观, 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教师的流失和身心疾病, 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正常师生关系的扭曲, 教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学生, 自然也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学生身上, 他们对学生往往提出过高的期望, 一旦学生不能达到则进行体罚, 由于他们没有从学生乃至社会获取什么, 所以他们在强制和体罚学生的过程中显得心安理得, 最终受到伤害的当然还是学生。
因此教师树立“利益和谐”的理念, 不仅使其能够尊重“回炉生”功利性的学习目的, 更能坦然面对自己对利益的追求, 获取自己应该获取的报酬, 体验到社会的公平、公正, 最大程度的调动其教学的积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些暂时找不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大学生, 能理性地对待自己, 改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视野, 独辟蹊径, 另起炉灶再学习, 通过“回炉”读高职院校, 学得一技之长, 为自己打开另一条就业、成才之路。其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回炉生”的特点, 以“利益和谐”为关键,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所需之人, 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昆仑.利益和谐:科学发展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 (1) .
[2]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3]黄英, 叶泽来.略论利益关系与社会和谐[J].中国集体经济, 2012:10.
[4][5]时金碧, 程相娟.由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9) .
[6]黄英, 叶泽来.略论利益关系与社会和谐[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