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024-10-03

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用9篇)

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1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也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名完善的教师。”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必要条件,一往情深地热爱学生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品质。

通过近期的顶岗实习使我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和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做到:

(一)关心和了解学生。

(二)尊重和信任学生。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吸收他们的正确意见。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和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

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它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是以二者的积极性为前提的。而这两个积极性能否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师生关系状况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而能愉快地接受。反之,假若师生关系不和,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往往不理不睬,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师生关系好坏对教师工作也有影响。师生关系好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它会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和愉快;反之,教师就会感到不愉快,从而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性格。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班集体里面,师生关系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好,学生就会心情舒畅,情绪乐观,积极向上,感到生活是一种乐趣,从而对人,对已,对周围环境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等等。这些特点经过不断的强化,就会被逐渐地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关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最基本的要求 。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某种单纯的个人需要,而是来源于他们对于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教师越是满怀觉悟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怎样去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爱戴呢?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为大,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因此,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了解学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师必须作出一番艰苦的努力。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生、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要了解学生,首先,要力求全面深入。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苦恼和忧虑。总之,一个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方法,使师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其次,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当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取得他们信任,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是深刻的全面的。

再次,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而不能以自己的心理取而代之。

四.尊重和信任学生。

学生无论怎样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尊重出于信任,应该相信学生经过教育是能够进步的。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生观和道德面貌迅速形成的中学时代,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可能性更大。因此,要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信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教师要把自己的一颗爱心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努力去培养学生。

 

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2

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老师,取决于老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老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

一、教师适应学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告诉学生:“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学着去适应环境。”可是我们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吗?还是像《劝学》里说的:“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面对学生,我们是成年人,是老师,是相对于学生的强势群体,要想学生喜欢我们,我们就要先喜欢学生。并且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我们要做一个百变之人,改变自己,变换心态,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必须学会适应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生活在干旱少雨地区,就得学会尽量节约用水,忍受风沙的肆虐;生活在高原,就得适应高原缺氧的反应,处处放慢节奏;生活在荒郊山野,就得忍受荒凉、寂寞;生活在闹市,就得习惯噪音、污染、堵车,在人山人海里去寻找自己的空间,在水泥森林里去开发自己的人生。当学生接受了我们的育人理念,也就认可了我们的价值,增进了师生的情感。

二、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学生主动找你探讨学习之外的问题,你首先不应反感,而应感到高兴,因为学生是信任你的,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其次,你要想我该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一问题。你要做一个参考人,绝不要做决策者。你要恰当地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悟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而这一引导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学生愿不愿听,要不要听,能不能听,这都是未知的,所以老师在担任某一学科教授者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位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简单地判断某一学生的个性心理,只有抓住这一点,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现在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听大话、空话,那些大道理他们比老师懂得都多。他们从老师这里想要寻求一种见效快、最直接的方法,因而我们就不要强词夺理,强加给他们一些不愿意接受的方式,而要引导他们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要用间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我给每一届学生都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国王,一天,他的一个仇敌向他挑战,比赛谁更聪明,比赛的规则是:失败的一方将输掉自己的王国,国王的仇敌有权选择游戏,仇敌问:“国王,我放在背后的手上有一只鸽子,它是活的还是死的?”国王立即意识到,如果他回答“活的”,敌人就套握紧拳头捏死鸽子;如果他回答“死的”,敌人就张开手掌,让鸽子飞走。每个人都紧张地等待着国王的答案,国王答道:“我们的生死掌握在你手中。”

当我们从各自独立的状态走向一个基于需要而不是年长年少的相互依存的时代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成长为全新的、更加健康的理性的敢于把握人生的孩子。这种新型的、富有爱心的理想中的人性应该如何培养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三、要把一切都看作皆有可能

当学生因为爱挑衅闹事、对一切都表现得不在乎、不守规矩而受到压制时,他们的灵魂常常迷失在不断应付生理冲动的忙碌当中。如果你肯花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试着去了解他,向他说明他的内在品质,关心他所关心的事情,安抚他,给他一种真实的感觉,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渴望老师能看到他们所感受到但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但真正要理解一个学生灵魂深处的品质需要时间、观察力、倾听的能力及多次的尝试与错误。这些努力与关注很可能会让一个最有毅力、最有耐心的教师精疲力竭、伤透脑筋,但当我们真的能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发现他们的内在品质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将会看到,我们的一个眼神、一次点头或一个高兴的表情都会深深地触动他们。我们一定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在那一刹那,我们感觉自己被别人关注并理解,没有什么感觉比这种感觉更好了。当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迎接一切学生所带来的挑战,就会发现,我们离他们的心越来越近了。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这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那么我们既然选择了面对学生,就应抛开一切羁绊,去体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无限期盼。

四、师生分享生活感悟

老师应该是学生除父母外,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有时候这种师生关系很微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下,学生可以视我们为老师,也可以视我们为大哥、大姐、知己或长辈。我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称谓越多,越能体现师生情谊之深,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在我们面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无需因身份的差别而影响我们的交流。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分享我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与收获,学生听后很受用。毕竟我们是过来人,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浪费学生上课的时间,可是一个老师课堂上讲得很多而学生听得很少,这岂不是在浪费学生整堂课的时间吗?而且老师应该是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如果我们能敞开心扉,告诉学生我们人生中的得与失,就会时不时把自己的困惑展现在他人面前以求帮助。长时间下来,学生会在心理交流这方面表现出强势,这种能力同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现在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星期都要求学生写随笔,他们有不少创作的灵感都是来源于我的只言片语,写随笔的劲头越来越足,从而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女孩子在自己的随笔中写道:“起初在QQ空间上,总会在大家的日志里体味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寂寞、低落已成为90后的内心独白。其实,我们可以像娜姐(学生课下对我的称呼)那样,用一颗空无杂念的心看世界,看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与幸福。我喜欢上语文课,那是一种享受。”在学生面前,我们有时可以将自己生活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3

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得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转变自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由课堂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导者,还学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学生,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死记硬背的机器。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坚定的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完善自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品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每个学生在兴趣、性格、爱好等方面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使学生尽所能的放大自己的优点,成为有用之才。

作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要时常和他们谈心,跟他们做朋友。当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信心时,要鼓励他们,帮他重新树立信心,迷失方向时,要指引他们,寻找正确的方向,迷惑不解时,要指导迷津,开导他们。当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们伸出援助的手。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歧视学困生,反而应该更多的帮助他们,帮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你的爱。爱一個学生,就要尊重他,尊重他的个性,尊重他的特长,尊重他的习性,尊重他的一切,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权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是个体发展得较高需求,因此,教师要去尊重自己的学生,进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的和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去欣赏每一个学生。另外,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宽广的心怀,当学生犯错误或者意见不一的时候,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原谅孩子,及时沟通,排解心中的疑惑,将其引领到正确的方向。

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4

王志亮

王凯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殊环境、特定时间内的一种平等交往与多边互动。因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由此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过兴趣在学习中重要性,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由爱教师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正如《学记》中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2、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学生学习中的归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及客观的评价,引导他们采用适当的归因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努力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情绪能够指导认知过程和影响推理。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沮丧、愤怒的情绪则不利于智力活动。教学实践中,教师深切的期望和爱护,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对智力活动起到良好的调节和组织作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获取成功体验的场所,学生的整体学力得到提高。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内涵

1、平等与民主: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言,要体现国家对学生教育总体目标的要求。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看,教师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课堂教学的本质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见解,特别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学生的学习才积极、主动,才会更有兴趣、自信和动力。

2、尊重与信任: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所以,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人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次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的。

3、理解与合作: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1、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为学生的长辈,这是我国传统的礼仪道德。但正是这种辈份关系,影响着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长辈自居,唯我独尊,不知不觉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划上一道鸿沟,使学生不敢亲近,这与“亲其师,而信其道”严重背离。改变这一不良现象的途径有:

与学生交朋友:在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和对学习生活的感受等。

让学生谈看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上课时的教态、语言、知识点的讲授、提问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引导学生象朋友一样坦诚相见,指出老师上课的不足,促进教学相长。

和学生共活动: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是学生引以为荣的事,也是培养师生关系最佳时机。所以,在学生打乒乓球、下棋、做游戏等活动中,老师也应该参加,跟他们比一比、赛一赛,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堂好课,应该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的气氛有别于无组织无纪律的吵吵闹闹,它是围绕知识的学习,师生之间展开讨论,质疑问难,把知识学得更广、更活。主要形式有: 让学生当老师:有些知识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就可让认为“我”已学会的同学上台当老师,传授他所学到的知识,由其他学生逐步把知识补充完整。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评价同学的作业,包括正误、书写格式、解题方法等。

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中有仔细的,有粗心的,有爱动脑筋的,有爱满足现状的,通过课堂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知识互补和复习。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尤其是容易疏忽、混淆的知识点,作为设问的主要内容,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让“后进生”质疑难:在课堂里,能质疑问难的学生应该并不多,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正是因为他们不懂不肯问,才成了学习上的“后进生”。老师应该特别关照他们,让“后进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解决。

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己教学的艺术性。一个小玩笑,一个小游戏,一点点幽默,都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活跃起来,从而大胆展示自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侧重看学生的能力、思维是否得到和谐发展,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

3、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每个学生。

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气金贵,造成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较脆弱,个别学生人格也有一定缺陷,本能防卫意识强、逆反心理重、受人尊重的需要及愿望强烈。为此,教师必须:

(1)研究怎样讲,学生才喜欢听?

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获得学生的认可。一个不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教师,是很难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力,他的课学生不会喜欢听。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还要潜心研究怎样讲学生才喜欢听?

其次,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处理问题要一视同仁,批评教育千万不能“急不择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效果的统一,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尊重和自信生活学习在班级里,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

(2)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学生的错误,不管在何种情形下,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过于激动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尤其是在课堂上当学生言语中有冒 犯教师权威或尊严时,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宽容并非代表软弱,有时比严厉批评更有力量。

信任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能真心地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才会真心地相信教师,这样才会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并自觉地去改变自己。

4、爱而有方,有区别地塑造不同学生。

教师所面临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心理上的异常和不健康,如孤僻不合群,无组织无纪律,自卑和自信心不足,等等。这些不同,促使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把情感和理智统一。

对于孤僻不合群的学生:教师要有意在其他学生面前和他亲近,与他谈学习、谈生活,问寒问暖;要有意安排与其他学生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有意让他为同学、班级做事而得到表扬。久而久之,一颗“小睡”的心得到“唤醒”,老师的亲切,同学的热情,集体的温暖,使他心情愉悦,学习的劲头随之而来。

对于无组织无纪律的学生,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因为这些学生多数是父母离异或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的可怜的受害者,他们缺少爱,缺少教育。首先,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告诉他们“你的身边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爱护你”。然后,让他们懂得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将来害的是自己,人应该对自己负责。在这期间,对他们的行为作适当的评价,鼓励并督促他们,逐步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律、自控能力。

对于有自卑感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注重挖掘他们的优点和潜力。我们的口号是:给学生多一点爱,少一点怨;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课堂上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行;评比先进时让他们榜上有名,以看到自己的优点。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教师应以“爱”为桥梁,让学生处于关爱、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直面教师,大胆、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5、建立互助、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的交流应该 是双向的、同步的、互助的、合作的。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为互助、合作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放下架子与全体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帮助、友好合作,在真诚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切磋、琢磨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不应再是仅仅从教师的传授中接受知识,而应是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中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因此,教师一定要打破“教师中心”旧的数学教学模式,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合作的首席。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从而及时有效地做出学生需要的合理而有效反应,使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6、实施多元评价,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保驾护航。

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5

如果说个人发展得继续必须 以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前提,那么这种能力只有在向一位或数位教师求学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

——摘至《学习——内在的财富》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花了几十年时间,从9万个学生的“心目中喜欢的老师”信中概括出教师的12个特点。

(1)友善的态度对。“她的课堂有如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2)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3)耐性。“她绝不会放弃直至你能做到为止。”(4)兴趣广泛。“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组我们去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7)幽默感。“每天她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基本有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尝试其他方法。”(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12)有方法。“忽然间我会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没有察觉时因为她的指导。”

在现代社会,社会对教师的作用和品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教学工作便更难以收效。对于师生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恰当地加以处理,矛盾就会转化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促进力量。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需要有行政的、制度的措施,更要十分重视师生关系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

那么,如何才能教育引导好学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民主、平等。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通过班级管理,在尊重学生人格,重在疏导、善待学生的基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人格,树立平等意识

有的班主任或老师在处理师关系上,往往采取我说你必须听,我管你必服,对成绩不好或不听话的学生,常常是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师生之间是主从型的师生关系,强制学生学习、掌握知识;而被迫学习的学生则把老师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压制和侵犯。师生关系紧张,矛盾比较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必须改,这既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鲜明的实践意义。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应当更新观念,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相待的意识,主动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允许学生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但能消除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既能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又能学会在一个集体中做到相互尊重。

二、宽容学生错误,维护学生自尊

学生和老师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可能犯错误,如果没有学生犯错误,就很难设想该怎么进行教育。我们老师不能对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抓住不放,穷追不舍。采取约束式的、惩罚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对待学生错误,老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宽容的态度,做好疏导工作。有时侯宽容引起的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三、辩证地对待“问题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我们经常发现,对有过失、表现不好的,有的老师习惯于枯燥乏味的说教,没完没了的唠叨,粗鲁的训斥。这样的教育后果轻则会伤其自尊心,重则产生“烂船划陡潭”的心理。因此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也绝不可以回避的问题。

如何看待学生是教师学生观的体现,教师要辨证地看待学生,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与赞扬,使学生客观科学地评价自己,看到自身的缺点错误,明确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既激发其积极上进之心,又改变其“烂船划陡潭”的消极观念。

四、正确处理好“严”与“松”的关系

有的老师对有过错的学生,往往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加深,影响师群关系,甚至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影响,一但出了问题,就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放任自流,同样带来很多问题。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对学生当然是要严格管理的,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所谓严格,就是“严”而有“格”,要严在明处,严在细处,严在实处,严在当处。

五、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浅谈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篇6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活动的效果则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杜会关系,也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与学生之间有感情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与信任,以及教学中的密切合作,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与厚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1]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在以前,教师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在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就只有服从,整个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在今天,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听之、任之。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看清自己在学校中、在课堂中、在学生中的位置。一方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又是不成熟的,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教诲。因此,教师不再是教育的指挥者,也不是教育的统治者,教师是为学生个体服务的,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培育人才的专职劳动者。教师应该既是为学生服务的人,又是为学生成长引路的人、指导的人。[2]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学生酷似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知道一个劲儿的往里塞东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被忽视,就是被剥夺。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试想:如果没有了学生,那么教师的价值还存在吗?所以,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从服务的角度来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应该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就应在如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上多下功夫。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为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有知识、有能力、善协作、能竞争的有用的人而努力。[3]

三、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样他们才不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并能将教师说的话听进心里去。想一想,对于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的人,他们还会一心和他作对,敌视他吗?答案是不会。当然,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要讲究教育艺术,不要一直在他们耳边唠唠叨叨,让他们感到厌烦。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胆小、自卑的学生,教师更是要多鼓励,多关怀他们。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教师给以学生尊重,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尊心的存在。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他们就会意志消沉,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支柱。相反,他们则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尊重学生的权利。总之,就是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的一样: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4]

另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信任并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 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当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时,学生会把教师的信任当做激励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相反无端的猜测和不信任, 则会让学生产生“ 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时候,教师因不理解学生的一些做法,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这时教师就需要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就是优点

在《魏书生不得不听的演讲》里讲到这么一件事情:魏书生将他们年级最差的三个学生调到他的班上,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过去了两天,有

两个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优点,而“最差”的那个学生仍然没找到优点,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优点。魏书生说再找不到优点他就要生气了,第二天那个学生终于找到了优点,他支支吾吾的说“我心眼好”。看,那些被教师称为调皮的、成绩差的学生,因长期在教师的这种期待下,竟真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点优点也没有了。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现象)有关实验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会一天天地下降,品质会一天天变坏。[5] 所以,教师不要总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该抱着“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的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6]

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自古以来,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就是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就应以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是不好的形象,那学生怎么会愿意去接近他,更别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们受教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长期以来的耳濡目染,学生无意识中就会受到教师行为、作风等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愿意去接触,去了解他们。

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让学生佩服、尊敬。这样才更能够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一旦崇拜某位教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所以你的讲课效果不可能不好,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名人效应。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有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7]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的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强迫,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相反, 课堂中学生对学习有了良好的兴趣, 并能保持, 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并主动地探索和积极地思考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逐渐地在学习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师生之间便形成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

自己的师德修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最后,作为教师,最好还应该有一些他人不及的特长。例如:舞跳得好,字写得好,歌唱得好,口才好,文章写得好等。这样,学生就很可能会被教师吸引,教师就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人格的魅力,成为他们喜爱甚至崇拜的人。正因为这样,现在一些师范生的课程里,我们不难看见电子琴,舞蹈,唱歌,绘画等课程的出现。

六、以家长为桥梁,沟通师生关系

家庭是孩子们出生后所面临的第一环境,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们最亲密、最无所顾忌、畏惧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因为家长们总要向教师讲述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会对教师有所启发与感悟。同时,教师可以向家长们推荐一些方法,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其实, 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经常与教师接触的家长。他们的子女便和老师关系融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相反,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谈的家长的孩子们,总有胆小、自卑等不良心理,这样的学生很难与教师形成合作关系。[8]为此,教师只有走近孩子、走近孩子的家庭,与学生的家长交换互相了解的信息,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才能让师生关系更进一步。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高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主动权在教师。所以,教师应该主动、积极的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我们坚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创造最优质的教育。[9]

参考文献:

浅议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构建,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的社会价值在承担传承人类文明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服务于开拓创造新的人类文明的使命, 因为教育具有社会的更新性及再生产的功能。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体魄和心智健全, 具有健康个性和主动发展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教师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 要在日常进行的创造性的育人活动中实现, 而不是只有在所教的学生取得社会成就后才得以实现。教师职业对于教师具有极大的人格和智慧的挑战性, 因而不仅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而言的生命价值, 同时具有促进教师自我超越以及对教师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我国大部分高中生每天生活在学校的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 他们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老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因而,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个学生的渴望, 但在这场关系的建立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特点, 并起到主导的作用, 主动引导学生去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氛围。

一、认识学生成长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第一, 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生作为生命体, 其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着的是其成长的可能性, 这正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可能性之一。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种可能性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发掘学生特长, 因材施教是每个老师应该掌握的必修课程。

第二, 认识学生成长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 介入到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去, 主动的探索、反思与重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生在成长中学会如何学习即“做中学”, 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在天性的驱使下主动地学习, 主动地提升自我。

第三, 认识学生的具体性。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 不容他人做出代替他的生命选择。学生之间是相通而不同的, 相互的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资源。认清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和无可取代是鼓励学生前行的方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认清自我价值, 建立独立自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 教师面对全体的教育活动, 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同时, 我们还应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就高中生而言,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总体看来高一学生刚刚进入新的环境, 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不熟悉, 在适应的过程中, 能够收起自己的脾气秉性努力融入集体生活, 此时的学生较为“温顺听话”, 教师应多观察学生的细节防微杜渐, 从小事入手, 扭转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 使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例如, 军训时如果发现有的学生个性张扬霸气, 则可以利用军训这个形成班级凝聚力的好机会, 给予“刺头”一官半职, 任命为体育委员或生活委员, 对这样个性的学生则会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提升, 他会发现老师在关注他, 对他有期望, 因而加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不会站到老师的对立面。高二的学生进入叛逆期, 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对于学习和人生没有清晰成熟的见解以及态度。此时的学生需要老师关注的除了学习成绩之外, 还有思想上的转变。自以为是的成熟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在该学习的时候没有抓紧, 过多的关注了很多分散精力的事物, 导致成绩的下滑。此时的教师应占据主导地位, 主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课上关注学生的听讲情况, 课下抓住适当的时机找学生谈话, 选好切入点, 走进学生的内心, 使其相信自己。进入高三的学生, 明确了学习目标, 和教师通过前两年的磨合相处, 此时的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是信赖而依赖的, 身处高三, 高考的压力和每次月考的排名都会使他们焦灼, 而此时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排遣压力的工作, 让他们在沉重的学业之余能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高考。

二、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实现师生关系的双赢

所谓教师主导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主要方面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 集中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领导与指导作用。它是学校办学育人的关键因素, 是教学存在的基本特征, 也是教师特定的角色规定,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对立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主要方面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教师主导作用不是对学生的主宰作用, 而是在主要方面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作用;是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以真诚换取尊重

真正的尊重, 是对彼此位置的一种平等看待。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 他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 不要怕学生出现问题, 抓住每一次学生出现问题的机会, 去圆满解决问题, 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90后的学生内心敏感而脆弱, 自负和自卑有时巧妙地共存,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多观察学情,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冲动激进, 脑子一热往往解决了一时的问题, 可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开学生内心的结。

2. 智慧的化解与学生的冲突

运用智慧的方法解决师生之间的问题。师生之间每一次出现问题都是一场教师和学生的博弈, 最终的结果没有绝对的赢家。教师应该把握住每一次“驯服”的机会, 赢得学生口服心服, 不能粗暴的凌驾于学生和家长之上。教师是苦口婆心的劝说者, 在学生求学的漫漫长路上扮演着瞭望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角色, 既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也要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难免叛逆, 以自我为中心, 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硬碰硬, 要用言语的智慧来拉近心灵的距离。我的做法是在高一学生上起始课的时候就立好规矩, 之后严格执行, 好的习惯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养成, 在这个期间不断和学生讲道理, 为何要立下这样的规矩。直到学生已经能够主动识记并严格执行。狠抓落实, 严惩不贷才是教师的威严所在。我仍然记得我的学生在预备铃打响的瞬间在走廊里狂奔入教室的情景,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 背后却体现着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的契约精神。只有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才会避免师生间的冲突。

3. 上好每一堂课, 用学识征服学生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阵地, 在这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汲取精神的养料, 构建自我的知识观。教师应该利用好课堂这一载体, 设计好每一堂课, 教学重难点突出, 精心准备每个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课堂有效性高, 这样的课堂才无疑是成功的课堂。学生能看出教师的水准与态度, 教师能准确摸清学情, 抓住学生的问题所在, 这样的交流无疑是成功的,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成功的。只有用学识征服了学生才能让学生积极的信其师, 拉近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也是办学的主体。教师需要用对教育事业饱满的热情和自己的才华以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这是一项使自己和他人变得美好的事业, 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董一菲老师所说,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是佛教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 那种心与心的交会, 那种默契, 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理解, 那份无言的感动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师生关系的极致。”我想这也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出版.

[2]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关于教师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06.

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8

一、改变教学模式,教师注重激励思考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的需要,就必须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构建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发生重大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依靠课堂和教科书,听从教师的安排,尽管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但是书本和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和自信心都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停止,而这时如果老师善于启发、积极引导,就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的思考。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中有四幅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要求讨论: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特点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可用几分钟就解决,但如果教师启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结果就不一样了,学生会提出:骆驼刺的地下根为什么会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厚度为什么能达到60毫米厚?并能自主得出结论:生物的这些特点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二、改变教学策略,教师要热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有是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应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件微薄的礼物,让他们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例如,在课堂提问中,要设计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使学习吃力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探究实验活动中,要让各类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中,我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并进行合理分工,这样一来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学会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不但会使学生爱你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还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改变角色,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科学探究的参与者

新课程标准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所以教师应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缺少对话,也就没有理解,更没有精神上的交融。因此生物教师应以伙伴的角色关注学生,与学生一起关生物知识,如共同探讨:克隆羊多利的身世、人类基因图谱等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促使教师更多、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这些相关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例如:在七年级生物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这时既是导师又是此项活动的参与者;如在进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对“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的尘埃粒子数一样多吗?教室内与教室外的尘埃粒子一样多吗?”等问题进行探究、共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探究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分析并得出结果,同时针对室内的尘埃多提出良好的建议。

又如在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中,材料用具要求用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但学生对此表示怀疑“为什么一定要用尾鳍色素少的鱼呢?我说你们可以动手做一做,结果他们用小金鱼进行了实验,发现实验效果很明显。在这里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怀疑是正确的,并且鼓励他们要敢于向书本挑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增加了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的勇气。”

在知识、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同时要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个学生的巨大发展潜力,充分了解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兴趣,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谐教学正是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关系上,融入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在一种愉快、宽松和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哪怕是标新立异的设想、荒诞不经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倾听,并给予适当的评说。爱心、微笑和激励永远是教师手中的法宝,宽松、民主、和谐永远是课堂的格调。

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9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初级中学

周玉芬 213161 摘要: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本文从师生共同营造情感交融的平等氛围、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等方面阐述在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互动的师生关系

构建

目前,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已广泛使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政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新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变化对新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不仅需要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强调要积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所谓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指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经过竞争、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它应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生生之间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这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在互动的氛围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尊重。对教师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对政治教学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呢?笔者就结合自己对新课程学习的思考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1、在共同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平等氛围中体现互动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表明,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

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构建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主体性地位。其实,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在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应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在他人的交往中凸现的。所以,只有承认双方的互主体性,才会在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师生双方才可能积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迫切心理。

其次,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给学生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从不罚学生站一分钟,不骂学生一句,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对是错。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曾问学生:人们盲目坎树造房,山洪来了,冲垮了家园,洪水过去,山里人会怎么办?有学生说人们会痛定思痛,加强法制意识,植树造林。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坎树,再造房子,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试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训他一通,否定的不仅是一个问题回答,而是一个自由主体的创造性,一个互动师生关系也将可能破裂。

2、在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中体现师生互动

政治课教学中精心创设材料情境,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一般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呈现材料,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归纳,这样,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互动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养成。因此,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情

境材料,共同质疑,共同析疑、解疑,共同评价。下面选用初二政治《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教学的一则案例作简要分析。

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查阅有关资料,能否列举有关现实中的事例说明。

生:(讨论、回答)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违法犯罪被依法判处死刑。

生: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中的一些原领导干部因犯罪被判处死刑 生:……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老师为你们有丰富的知识面而感到高兴,看来,老师也不能落后,也列举一些事例(略)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选择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吗?(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学生:根据材料,我设计两个问题:第一,有哪些国家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分别行使了什么职权?第二,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宪法是国家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

师:这位同学设置了两道很好的问题,有哪位同学来回答这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生:(略)

师: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如何?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补充、评价)生:(略)

师:(教师评价,归纳)刚才是我们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也设计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好吗?

……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觉得,政治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政治教师怎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点?单靠“灌输”的讲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激活。因此,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及相互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师生共同求疑和设疑。师生阅读情境材料,共同寻求疑点,并进行设疑。师生共同寻求疑点的过程,即是考察学习者对材料的敏锐洞察力,深刻思考力的过程。师生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质疑,相互启发、引导,有利于共同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根据情境材料分别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中的质疑教学环节。

其次,师生共同析疑、质疑。即师生对所设计的问题及时思考分析,共同寻求解疑的途径,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师生各自拥有的学习资源交流汇集,生生相疑,师生互疑,争辩讨论,集思广益。在老师不断启发、相机诱导下,一步步带领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传统的教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可能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解疑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评价分析,展开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来思考某一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和答案的合理性。上述教学案例中,先是让一位学生回答,然后由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体评价,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看法。

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成为新课堂中知识传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中体现互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但从初、高中衔接教学和学生探究的需要来看,我认为,初中开设小课题进行研究也十分必要。因为,研究性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互动性的教学。这一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如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学会研究上,使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也能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首先,师生共同确立研究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我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当然,小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选择教师有指导能力和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例如:结合民办学校学生高消费,学生选择“初中生的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为小课题,在讲“环境保护”时,学生选择“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作为小课题等等。

其次,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探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小课题确立后,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指导学生怎样针对性调查访问,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做好笔记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应同步,否则,教师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因为研究性学习将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时教师仅仅满足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师生将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师生之间必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小课题的探究学习中。例如,在开展“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小课题组实施研究时,我首先查阅了“创卫”的有关知识,并亲自实地察看了湖塘镇的卫生情况和拜访了有关部门,积累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以上看来,师生共同参与和探究研究过程,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空间,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激发自身终身学习,唤起教学工作的灵性和悟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谋生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和谐统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育观念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以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将实施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观。

一、“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基本内涵

“师生互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是作为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而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其也可作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毋庸置疑,它是一种主体性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有的国内专家认为,它还包括师师互动,是作为课堂互动教学的先导;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这种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二、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一种外部控制技术。它一旦被学生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即为学习策略。在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双向设计策略

所谓双向设计就是教师要设计教和学,•学生也要设计教和学,包括师生共同备课、共同命题。比如“商品”概念的教学,•教师对教和学的设计是运用演绎法,从概念的呈现到举例说明,从理论到实践,而学生对教和学的设计是从实例出发,由问题入手,运用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究竟哪种设计好,这就需要师

生相互交流,从而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学生的设计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有利于他们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共同命题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局面。事实上,高考制度的改革在试题形式上已强调了开放性,并且答案也注重开放性。让学生命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还可以让教师听到更多的有创意的想法。实施这一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二)互位教学策略

所谓互位,•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又称角色置换策略。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互位教学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或方面:互位质疑、互位讲授、互位小结、互位评价。师生共同备课之后,应该让学生也来展现一下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我经常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份“课堂学案”,包括基础知识、难点解析、热点分析以及典型例题四个部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登台交流,教师加以补充、完善。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记的效果好得多,也比教师课前下发准备好的提纲好。它消除了学生的依赖性。实践证明,“教是最好的学”,•学生通过“教”来“学”,教师通过“学”来“教”,以“学”促“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全面素质的主动发展。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当然,实施这一策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竭力创设民主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需要学生摈弃以往那种“教师是权威”的不良意识和不良心态。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方承明

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切搓、平等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教学现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师生互动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指导中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直至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虽然具有抽象性,但它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自然,不是脱离实际虚无飘渺的东西,只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注意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对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真思考,那么,恰当的师生互动就比单一的灌输要强一百倍。任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实践能力、情感和觉悟的提升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仅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更需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和互相对话。这种互动对于学生学习的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与一个小组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之间口头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笔头上的的互动。可以是课堂上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外活动的互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师生互动,决不能仅仅局限与课堂上,也决不能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上。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简单的

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则空空洞洞,了无一物,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互动仅仅只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的积极作用。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效果,首先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不能产生共鸣。只有当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其次要看能不能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激活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使师生的思维状态在特定的时间内,进入颠峰状态,在互动中获得灵感。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对话、互相包容和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的精神港湾。一个具有民主性、宽容性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能够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源泉,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欢乐。其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才能在他们思维的困惑点上设置互动枢机,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更有实效性。其三,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情感

交流,他迫切地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师生的情感交流当中去,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课教学,发自内心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互动才是真实、有效、积极的互动,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浅谈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合作

刘妙纯 发布时间: 2009-11-20 23:08:22

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对于发展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特别是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课堂评价体系和一套样本收集、处理、统计方法,经过三年多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估所特有的监督、调控、导向、激励的功能。评估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进取精神和危机感,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人人关心和支持评估的良好氛围,评估的结果,也为校内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于是,建立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新机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完善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学生的主体人格,应成为发展和建立这种合作机制的基本价值取向。特别是思政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更需要处理好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为此,建立课堂师生互动合作关系,应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围绕师生关系进行全方位调整与更新。

首先,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与分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促进、引导下,其能力由弱至强,经验由少至多,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其次,应该赋予学生知识探索者的角色,把学生从纯粹的被灌输对象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和学业任务承担者的正确定位,把学生从被动学、机械学中解放出来,激发和促进其学习潜能的发挥;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知识认知加工者的角色。应把学生在学习中的经验、基础、潜能、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师生合作的可靠起点,让学生在教师面前积累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技能,展现其学习才干和障碍,而把弥补学生的欠缺、不足和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作为合作的果实。

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理论知识较多,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其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互动合作。

强调师生角色分工的重新定位,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以及认识自己后作出自我调节、自我选择、制订自我发展目标,通过教师施加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精神,逐步形成认识自我、策划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得以转化。重新审视课堂教法取舍的标准: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动人、顺畅、逻辑严密、语言生动等作为评价教法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作为教法取舍、组合的主要标准。确定教法取舍,应着力于解决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教师换一种方式在更高层次上更科学地发挥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能力。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发展的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性有一个发育、完善过程。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和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很强的现实学习能力。学生有学好的可能,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学好,因为学生学习中会遇到主客观因素、内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可能有学习的热情,但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不一定能持久。所以,学生主体性是渐进发展而缓步走向成熟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发育规律,促进学生由不完善、不成熟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是评价教法优劣的主要标准。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的教法,都是现代课堂所需要的教法。不断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这是师生合作机制不竭的源泉。

重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好和怎样才能学得最好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教师讲清、讲透、讲明,似乎就尽到了教师责任,但是,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来看,其实不然。因为,从知识掌握的一般方法到特殊方法、从知识内化的方法到外显的方法、从知识的获取方法到知识保存的方法、从知识存储到提取的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问题解决的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方法等发展学习的角度看,这些方法,既不是依靠教师的重复讲解所能奏效,也不是学生能在教学中自发领悟的,需要教师把它们精心融进教学过程并不断指点学生去实践、感悟,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论,这把师生间的合作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二年级日记苍鼠下一篇:学校班主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