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精选8篇)
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篇1
对初中生的教育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 以知识教育为提高,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学习水平。而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 家长对其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好的、优异的生活环境, 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 一个得当的关爱方式, 都是家庭教育的精髓。
一、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点
1. 思想教育
思想是一个人的根本, 是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的影响, 而且是潜移默化。而父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教育, 才能够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2. 学习观念
学习是一种态度, 怎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是学会课本, 还是应用知识, 这些都关乎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多数的家长认为学习就是考出一门好的成绩,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前“应试教育”的局面。家长根据考试成绩来片面得衡量学生, 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压力, 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 才能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正确含义。
3. 学习习惯
学习也是一种习惯,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应用知识,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进取, 都和学习习惯息息相关。而家庭是孩子课外学习的主要地方, 也是学生脱离老师、同学的监督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能够帮助他们爱上学习。
4. 人际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不得不去接触的方面, 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初中生还是以孩子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也正是他们形成世界观的时候, 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性格, 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正确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
1.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最好的教育不是口头的教育, 而是以身作则的教育, 是以自己为榜样的熏陶教育。初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家长的影响比较大, 性格的养成也和其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一些行为、语言和思想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因此, 家长平日要多说一些积极向上的语言, 办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要想教育学生多读书, 就要在家中多摆放一些书籍, 和学生一起阅读。最好可以将每周的周六晚上七点到八点的时间设为“家庭读书点”, 或者每个月选择一天为“家庭读书日”。通过这样的切身的影响, 能够让学生自觉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2. 鼓励教育, 增强自信
鼓励永远是人取自外界的动力, 正在成长的孩子更需要这种动力。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无论家长能不能给出一个好的建议, 都应该告诉孩子, 相信他们能够解决问题。在学习进步时, 要鼓励; 学习退步时, 更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给出建议, 打气加油。要教会孩子正确、积极的应对困难, 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丢掉信心, 可怕的是害怕失败。当然, 学生需要鼓励, 但不是盲目的安慰。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要站在公平的位置对其进行批评,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溺爱才是最大的伤害。
3. 正确学习, 培养好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就像是生活习惯一样, 需要从小养成。学习习惯关乎学习的效率、学习的质量, 更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初中不仅仅是教授基础知识, 更是基本学习习惯养成的良好时期。家庭是学生没有老师监督的自主学习, 所以需要自觉和自律。家长在这个方面要做好监督, 保证孩子能够独立认真、全神贯注去完成学习任务; 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心无杂念投入学习; 除了日常作业, 还有阅读书籍、整理笔记、总结提高等自我学习的习惯。这些习惯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现在的学习, 也有助于他们在高等学府接受教育, 甚至能够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质量。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 关注学生粗心、精力不集中这两大难题, 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4. 正确看待学习成绩,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的直接标准, 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更何况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不应该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面, 要综合考察。初中时期, 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快, 一些特长和爱好也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但是许多家长更喜欢孩子去发展一些“高大上”的爱好, 如小提琴、钢琴、舞蹈等, 对于快板、漫画、写作等的关注却比较少。这样孩子们形成的兴趣并不是自己的爱好, 而是在强权之下的妥协。孩子应该对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权, 只有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天分发展, 才能够越来越好。切忌不要因为学习成绩而“困住”学生的身心。只有快乐地成长, 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
三、结束语
总之,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辅助, 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教育个体。学生在学校更多的是发展文化知识方面的能力, 而家庭教育则更全面。家长要支持老师和辅助老师的教学, 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初始教育, 是第一任的教育。而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孩子的将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 提出几点合理的家庭教育意见。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习方式,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宝社.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浅谈[J].新课程, 2014, (3) .
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篇2
天元鸿鼎咨询集团赵璐
提到家园,让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温暖、舒适、安全和自由,虽然每个人在家庭生活中都需要承担责任和付出辛劳,但这些都被大家视为甜蜜的负担,主动并欣悦的背负着,即使可能没有回报也依然如此,原因就是人们对家庭的定义不同于其它事物,与家人的情感不同于其他类别的人,从家庭和家人处获取的精神满足远远超过物质所给予的,无论什么状况亲情都是最无法割舍的。家庭就像一个磁力中心,将每一名成员紧紧的吸附在一起,虽然各自行进在不同的轨道上,但最终运行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心灵契约:统一的家庭价值观、生活目标、处事原则和角色认知。
反观当今很多企业,人员流动普遍、劳动纠纷频发、雇佣关系紧张、企业发展人才短缺举步维艰、市场求职托足无门进退两难„„,其实,企业家想拥有一批思想能力过硬的员工去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求职者也想跻身于能帮助自己实现名利双收的优秀企业,原本都很单纯的目标在两者组合后却形成令人无奈的结局,对比家庭这种特殊的组织,企业主、管理者、员工就像是担任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企业就像这些成员组织成的家庭一般,而企业这个家园却不似真正的家庭一样,给成员们带来真正家的感受,就是因为成员们相互之间没有达成心灵契约。企业是否也能从中吸取一些法律契约关系以外的情感因素来润滑和凝聚员工呢?是否能在冰冷严苛的制度之上投入一些人性的温暖呢?是否能在追逐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一下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员工的幸福感呢!如果员工能在企业中获取像在家园一样的感受,企业如果从方方面面都为员工利益考虑,那么员工的不安、冷漠、消极、不满从何而来呢!但是企业像家园不等同于强调家族式管理,明确的管理责权、清晰的岗位责任、规范的管理系统和正确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员工履行责任和获取权益的保证。通过营造企业的家园式氛围,让每名员工都能够爱企、敬企,员工之间互助互爱,把企业的责任当作自己的责任,把企业的荣誉看作自己的荣誉,全员精诚合作才能共同建设家园。
除过家园,企业又好似一个校园,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在商海沉浮中成就基业常青、永葆鲜活而恒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促进人才的全面发
展。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间竞争热点逐步转向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数量和比重。然而,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有赖于企业的人才理念和管理机制,好似一个摇篮,粗制滥造的和精心打造的所提供的环境有天壤之别。企业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营造学而上的学习氛围,开辟专业人才成长路径,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制定完备的优胜劣汰管理机制,形成学以致用、学以重用的用人机制,员工在企业所创造的工作学习环境中,有机会、有空间、有平台、有目标的汲取知识、充实自我,同时也是为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有很多企业在碰到过重金培养人才最终择主而事的情况后,对培养人才丧失信心,认为培养不如“包养”来的快,看中谁就高薪挖角,也不指望人才能长留在企业里,使用人才挥霍无度,形成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根基松软,用人理念偏激,对员工成长性和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人才流动速度快,造成企业人力成本增加,核心技术与业务等容易外泄,制造了诸多不必要的危机。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培养人才的过程过于漫长,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也过于复杂,耗时耗力不值当,不如在选人之初就解决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忽略了组织是在不断发展的规律,即使招聘人员符合当时岗位工作的要求,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进步,岗位要求是需要随之发生变化的,企业如果自身不具备人才培养的能力,或不主张自我学习,那么批量式人员更换给企业带来的将是更大的管理成本。在企业自行建立的学习体系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定义人才、设定学习目标,有利于企业实现组织发展目的,也有利于企业的基业长青。
企业在创建家园式、学院式环境氛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开企业的基本属性,企业是从事盈利性经济行为的独立法人组织,基于这些属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必须是严谨的、规范的、纪律严明的,类似于军队和军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能以身士卒,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团队步调一致协同作业,工作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管理者与员工不分上下同甘共苦。如果用军队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以军人的战斗作风和团队意识来鼓舞我们的员工,那么我们的企业会将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致。
构建良好课堂文化 促进人本发展 篇3
【关键词】课堂文化;人本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因此,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生命,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适应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关注学生的人本发展。良好的课堂文化能非常有效的促进人本的发展。课堂文化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那么又如何来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情爱”注入数学课堂
学生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的良好感情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要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这样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1.以生为本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体性。以生为本还体现在教师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课堂才能成为一个人本的课堂。
2.以生为亲
教师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因为他的职业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纯洁、毫无社会经验的、可爱的人,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情感的投入和交流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儿童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充分展示高尚的师爱。
“以生为亲”教师才能宽容、理解、善待学生,才能耐心倾听学生;“以生为亲”教师才能更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失意时给学生以安慰,高兴时给学生以鼓励;“以生为亲”教师才能处处与学生在一起,与之一起忧、一起乐;“以生为亲”学生也会更信任老师,更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
3.以生为友
在学校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也愿意向他们诉说,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多少教师的架子,学生愿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胸怀。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始至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和学生同甘共苦,和学生一起讨论、排疑解难,而且只有“以生为友”教师在教育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就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当教师对学生倾注全部热情后,必将获得学生丰厚的回报。
二、使用新理念的教学语言——用“尊重”激活创新思维
1.发展的教学语言——关注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用语是课堂中师生交往的最主要工具。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又何尝不能反映出教学观念呢?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尽管教学语言并不能完全诠释教学理念,但是许多教学语言在事实上反映了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如“你知道哪些事?还有什么问题?”这正是越来越深入地关注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体现;“你想研究什么?”这是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自己确定研究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你打算怎样研究?”这是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个体学生的认识转化为全体学生共识的一个信息同化的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的体现。“谁还愿意说出你的发现(意见)?”让每一个学生说,正是体现了“面向全体”;“你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同学在这节课的学习作一个评价吗?”这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的体现;“谁能完整地说一遍?”这是相信学生,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很好地理一理、形成能力的体现。
2.多维的评价氛围——突出学生的品质
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篇4
一、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 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是法律保护下的血缘关系, 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父母与亲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儿童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 更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 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且影响家庭其他关系及家庭的幸福及稳固程度, 进而成为影响社会的安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 依存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二、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类型与现状
(一) 亲子关系的类型。
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分类主要有五种, 大部分主要是依据测量选取的量表来划分的。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通过因子分析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类, 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 研究结果表明, 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民主型则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 郑希付将亲子关系分为六类, 即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和亚平等型。
调查研究表明, 民主型的亲自关系是青少年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教育理论说, 它是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父母与子女民主平等的关系, 有利于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民主型家庭的子女具有安全感、健康、外向, 具有创造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交能力强等特点, 这也与我们当代迅猛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 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现状。
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 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分化时期, 少年儿童社会化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亲子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 家庭结构变化, 亲子互动发生改变。
当前, 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 与非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几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相比, 其具有最基本、最简单及无重复的特点。亲子互动成为孩子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 加重了相互之间的心理依恋。一方面对孩子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过大, 期望过高, 家长与孩子交流大都首先关心的是学习方面的事情, 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这很自然就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 而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是由于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另一方面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强化, 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孩子正确的角色认识, 使其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 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2. 传媒时代的到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导致亲子关系淡漠。
近年来,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子媒介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家庭,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电子媒介广泛地进入家庭, 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 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 尽管有96.5%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父母谈话, 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而且77.9%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难怪同一调查显示, 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和“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 都没有超过半数。而在孩子谈到最烦恼的事情中, 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32%。也就是说, 在大多数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3. 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 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使儿童的自主意识增强。通过电子媒介, 孩子迅速了解了社会的各类信息, 扩大了知识面, 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家长了解得更多, 他们往往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 以致产生抵触情绪。现代的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封闭、保守的社会状态下顺从听话的孩子, 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和各种媒介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 也了解了自身权益。在家庭中家长说了算的传统已经不被现代的孩子所接受, 他们渴求与父辈之间的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更替中, 亲子关系的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心理上相互理解是当今亲子关系的主流。
4. 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对亲子关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个体尽可能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国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父母的影响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而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 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 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
三、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个机构, 而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还有不少父母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教养子女, 亲子间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 致使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和问题行为日益增多。因此, 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敬和坦诚沟通的关系, 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对比, 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 转变观念, 平等相处。
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而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关系。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血缘关系上形成的自然角色关系, 另一种是在后天交往中形成的家庭社会角色关系。自然角色是天然形成的, 不可改变的。但家庭社会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 是可以改变的。父母与孩子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 决定了各自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 也规定了互相对待的态度。
首先, 由于亲子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这就决定了亲子关系的特殊性, 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眼里,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经地义的, 是不可改变的, 使得许多人从不认真思考亲子关系有何重要性, 以及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问题。其次, 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 是长者, 在一定时期内其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及各种能力远远超过孩子, 在认知性的交往中占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很多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帮助、管理、指导等支配性的地位, 再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不把孩子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凡事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过分要求孩子, 过分保护孩子。再者, 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对于父母交往的方式、内容等也有不同的需求, 常年一贯地采用同一种教养态度和方式,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从而使得亲子之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疏离、不信任或畏惧, 甚至矛盾冲突等。
因此,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消费、隐私等方面, 还是在交友、子女的学业、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等方面, 家长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 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尊重子女的人格, 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 子女也应尊重和理解父母, 建立一种良好的心理交往关系,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 加强沟通, 增进理解。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 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在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之后, 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有一定的沟通时间作保证。人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是由人们之间的沟通的多少来决定的, 要形成密切的关系, 就必须用较多的时间沟通。父母不能以工作繁忙或孩子功课紧张, 怕影响孩子学习等理由减少甚至不与孩子沟通交流。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 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 必须消除或尽量减少由于代际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障碍, 做到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在各种问题的看法、性格、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方面求同存异, 相互主动协调代际关系。
(三) 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专家研究发现, 子女情感上的忽视多半是由于父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或心理不健全。在家庭中亲子间的情绪往往是最难自控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生活节奏紧张, 充满成功的期盼和严重压力的父母往往把委屈和不满向孩子和亲人宣泄。处于更年期的父母的情绪常常不稳定, 青少年具有思维的独立性, 然而较片面, 情绪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 希望摆脱父母的管教, 渴望独立, 亲子矛盾冲突, 处于“亲子关系危机期”。当孩子顶撞父母, 或使父母失望、束手无策时, 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或冷漠或粗暴, 这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父母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 一要更新自己陈旧的亲子观、儿童观和教育观, 二要学习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一系列方法。
(四) 改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状, 重视发挥父亲的教子作用。
据了解,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 存在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角色观念的影响及现实社会竞争激烈, 父亲感到工作、挣钱的重要与紧张, 并对父亲教育子女的作用缺乏认识, 将教育子女的事全推给母亲, 或是以父亲应充当“严父”, 即采取板着面孔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 无视孩子的人格, 导致孩子疏远父亲, 父亲由此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利。
(五) 建设良好亲子关系, 既要发挥父母的关键作用, 又要重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 是教育者、监护人, 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 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 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 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 绝不可忽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近年来, 随着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引入, 研究者已认识到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总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重视亲子关系的改善,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希付.良好亲子关系创立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1) .
[2]鲁洁,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廖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雷历, 王争艳, 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0, (6) .
[5]唐利平, 风笑天.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2, (2) .
[6]付明弘, 李鹏.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 3, 2.
[7]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 (4) , 7, 2.
[8]任朝霞.社会化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互动效应[J].理论与现代化, 2002, (2) .
构建良好高校学生文化的探究 篇5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成为营造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学生文化建设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学生文化的构成十分复杂,具备不成熟性、不稳定性、阶段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同时学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各界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采取措施给学生文化施以正确的引导,以促进高校学生文化的构建,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 构建良好的高校学生文化
2.1 外部文化环境的引导作用
2.1.1 社会文化引导
当前社会已经转变成了知识经济时代,整个人类社会下教育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样,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主体———学生。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校学生文化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良好社会文化的建设,首先,积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接纳世界先进文化,在高校学生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培养“中国人”。[1]其次,树立明确的价值规范用以约束学生的社会行为;树立明确的导向价值则,反映学生文化对学生行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它提醒学生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同时在整个社会要形成正确的理想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不断为了理想付出努力,使学生有富足的精神文化世界。再次,要纠正当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诸多弊病,比如当前文化中存在的拜金主义、权力主义、物质功利主义、西方文明崇拜主义等,都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引导防止其渗透到高校学生文化中。
2.1.2 高校文化建设
(1)价值文化建设。学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反映及延伸,高校的价值文化会对学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在教学及管理中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自身建设的依据。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学生文化中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部分要及时的予以制止和纠正,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教师文化建设。教师作为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学生接触沟通的群体,其自身的文化会产生更为全面且直接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向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跟随教师的脚步,甚至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会在心里把教师当作自己的“领导”。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总结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民主的管理方法,给予学生更为科学地文化引导。同样,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掌握师生互动的方法,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真正的对学生的文化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3)狭义校园文化建设。狭义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文化和自然环境文化。[2]物质文化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建设自己的物理环境时,比如建筑物的建造、花草树木的种植等,都要秉着为学生服务、传承我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理念,将校园建设得优美和谐,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进行学习活动,能够充分感受到学校文化的魅力,对学校产生热爱的情愫,对学生文化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1.3 家庭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也与该群体成员的家庭有密切关系,深受家长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在生活中,其思想、行为难免打上所属家庭的深刻烙印,带着各自父母影响的痕迹。[3]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学生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是由家庭文化决定的,同样,学生文化也是对家庭文化的直观反映。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生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也尤为关键,因此家长要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小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其待人接物的能力,使其对社会形成良好的适应性,以便其融入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后能够很好地养成自我文化。
2.2 学生自身内部文化的主体作用
2.2.1 提高文化判断力
当前学生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提升文化判断力。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文化判断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接受文化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发展文化判断力是学生学习的充分要求。因此,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当自身文化积累足够丰富的时候,学生的文化建设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足够的知识储备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进行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作用于主体文化生活的意识形态层面。[4]面对不同的文化,学生应该有能力对其性质的好坏做出正确的评判,成为文化信息的主人。
2.2.2 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学生文化主体,作为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主动的汲取优秀文化的影响,远离糟粕文化,更要在文化养成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主动地去面对周围的环境,身边的朋友和自己的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构建学生文化,根据自己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进行构建,逐步培养自己的共同生活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对他人及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宽容、自主独立意识、勇于竞争与挑战意识。
2.2.3 在实践中形成正确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于学生文化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深入真切的实际场景去感悟,他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因此,学生要加强校内外活动实践。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实践活动,重视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切实地深入体验,了解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丰富自身的阅历,养成自身文化,养成勤奋努力、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摘要:学生文化作为教育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引导其向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共同作出努力。外部环境方面,要加强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同时,学生要加强内部建设,提高文化判断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文化。
关键词:学生文化,外部文化建设,内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伍红林.略论社会与教育双重转型中的学生文化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专题探索,2010(5).
[2]付松涛.教育社会学新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2).
[3]白芸.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2006(2).
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篇6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氛围,和谐社会
一、构建良好乡镇群众文化氛围的意义
(一) 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四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同时它们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构建良好的乡镇群众文化氛围, 可以将这些价值观念、价值思想融入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当中, 使乡镇人民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对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
(二) 提高我国的平均道德素质水平
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都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发展乡镇文化事业, 构建良好的乡镇群众文化氛围, 传播积极、健康、和谐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 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平均道德素质水平, 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三) 丰富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和谐社会虽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 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应当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当前, 我国乡镇的经济、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了一部分的条件, 而通过构建良好的乡镇群众文化氛围, 则能够进一步丰富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还能够带动乡镇文化生产力发展, 这对于我国文化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构建良好乡镇群众文化氛围的措施
(一) 突出乡镇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发展乡镇文化事业, 构建良好的乡镇群众文化氛围中, 首先是要明确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也就是说所有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都必须要以群众为出发点, 要重视群众对文化氛围建设的意见, 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实际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当中, 必须要认真听取和采纳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需求, 不论是文化宣传还是文化活动的开展, 都不能脱离了群众的现实需求, 要能够真正使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益。例如, 可以依附于乡镇群众的日常生产来开展文化活动, 将现代农业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文化建设中来,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等等, 或是基于乡镇群众的兴趣爱好。如:我们乡镇就以节日为契机, 结合本地的乡土特色, 在三八妇女节组织了乡镇妇女同志开展了秧歌文艺汇演, 在元旦节开展了以乡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联欢会, 这使得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 明确真善美的乡镇文化建设主题
构建良好乡镇文化氛围必须要以真善美为主题, 要能够在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我国的平均道德素质水平发挥出真实有效的作用。为此, 在乡镇文化建设过程当中, 必须要加强对文化艺术、文化活动的鉴别与审核力度, 要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或是消极、反动的内容剔除在外, 要积极的传播“正能量”, 这样才能有助于良好乡镇群众文化氛围的构建,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镇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时候, 就会选择具有激励和正面教育意义的活动内容。例如, 组织乡镇群众开展了象棋、拔河、广场舞等活动及培训班, 培养起了乡镇群众积极的生活态度, 并在“七一”等节日中开展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文艺汇演, 提高了乡镇群众的爱国、爱党思想情操。
(三) 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 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 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 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 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
乡镇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 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 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 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 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 使用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中, 促进乡镇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2。
(四) 完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物质基础
不论是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 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不少乡镇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还缺少良好的物质条件。这样的情况政府必须要予以重视, 应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 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 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 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 满足乡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例如:我镇为了使群众们能够在市级羽毛球比赛、太极拳比赛、全民运动会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就专门规划了运动训练场地, 并购置了相关的运动器具, 为群众的锻炼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此外, 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 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 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 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三、结语
通过建设乡镇群众文化, 可以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我国的平均道德素质水平, 丰富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并带动乡镇文化生产力发展, 这对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此, 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力度, 增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质量, 构建良好的乡镇群众文化氛围。
注释
11.杜娅妮.浅析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J].才智, 2015, 09:353.
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篇7
1 课堂文化
所谓课堂文化, 就是指在课堂教与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师生自觉遵循的共同精神、思想、方法和行为。课堂文化具有独特性、生成性和陶冶性。积极的课堂文化, 可以使师生在课堂中享受愉快;反之, 则产生痛苦, 甚至放弃课堂。那么, 怎样的课堂文化可称为良好的课程文化呢?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良好的课堂文化应该是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高效课堂、快乐课堂以及和谐课堂。
2 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的途径
2.1 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是:第一, 如何遵循教学规律, 回归教学本质,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第二, 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 构建高效课堂,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注。思想品德课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更多地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 因此, 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 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 感受到一种温暖, 获得一种支持;同时也可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作为教师, 更应当对学生给予普遍关注, 真诚的鼓励、夸奖他们,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2) 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a.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针对相对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程而言, 更应当多找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案例以图片甚至音频形式展现, 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b.体现现代课堂结构, 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要把课上活,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而学生则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 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
(3)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a.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 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 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 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 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b.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间彼此聆听, 彼此认同, 彼此尊重, 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 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2.2 构建快乐课堂。
初中生普遍处于一种不太成熟的阶段, 很多行为都直接受情绪的影响, 甚至完全取决于情绪。因此, 应当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 让教师快乐的教, 学生快乐的学,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 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
a.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 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b.选取快乐的教学案例。思想品德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 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 并进行积极思考。同时列举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案例, 能够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2) 适度地运用幽默。幽默是增强亲和力、协调人际关系的最佳形式。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课堂氛围, 而且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 声音过高过大, 造成学生胆怯、紧张;声音过快, 学生易涣散注意力, 产生疲倦。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能恰当、巧妙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激起学生的愉快感, 使学生在欣赏玩味和笑声中得到情感释放, 获得美的享受, 就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 更有乐趣, 更有效。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可见,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巧妙地适用幽默语言,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 幽默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在欣赏、玩味和笑声中, 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
(3) 构建和谐课堂。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行为的楷模,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 师生缺乏足够的交流, 课堂气氛过分严肃, 学生过于拘谨。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尊重、信任、愉悦、和谐, 通过师生之间心灵、情感的沟通, 萌动学生自身内需, 让学生全面自主参与学习。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这种和谐。
a.注重爱的投入, 筑师生情感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的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亦师亦友”, 师生间的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 作为教师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 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b.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长期以来, 学生把老师看作权威, 自己则扮演着“遵从者”, 这样其思维和想象力必然要受到束缚, 将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同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想, 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 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 就会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产生反感,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这更不利于课堂的“和谐”。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参与者, 要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在平等方面, 不仅要做到纵向的师生平等,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横向的生生平等。我们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偏爱优生, 不歧视差生, 要以同一个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甚至要更加关注学困生和后进生。只有把全体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 大家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课堂才能变得“和谐”。
(3) 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激活神经系统, 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这就是说,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特别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如果学生上课时提心吊胆, 怕想错说错, 缩手缩脚, 唯唯喏喏, 怕老师责怪, 就不可能闪现创新的火花, 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 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注意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 师生才能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如让歌声进入课堂。优美的旋律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根据课堂的需要, 适当地穿插些相关歌曲,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让学生在歌声中得到彻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 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 提高课堂及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必须牢牢抓住教师这一课堂文化建构的关键, 摒除不良的课堂文化, 或充实、或改造、或重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性思想品德课堂文化, 以实现人文教育、创新教育, 使青少年个体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高素质、健康、快速的发展。
摘要:主要从高效、快乐、和谐三个方面来诠释课堂文化的构建并提出具体的措施, 以期能在如何构建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文化这一问题上作出有益的探讨。
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篇8
一、领导干部的家风状况关系到党风、政风和企业风气的好坏
家风, 是指家庭一贯的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状况关系到党风、政风和企业风气的好坏。
首先, 在人们心目中, 党员领导干部及其家人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与其行使公共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与党的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因而, 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状况也就反映了党风、政风和企业风气的状况。其次, 党员领导干部能否治好家风, 也决定其能否履行相应的党风廉政建设职责, 治好、带好所管辖部门、单位的党风、政风。再其次, 由于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示范作用, 其家风容易对很多家庭产生影响, 成为其他家庭效仿的对象。因此,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 最起码的前提条件应是“从我做起”、“从家管起”, 努力培育良好家风, 积极构建家庭廉洁文化。
二、构建家庭廉洁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形势的日益复杂, 家庭, 特别是领导干部家庭, 既成为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拉官员下水的“突破口”, 也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固本清源的前沿阵地。因此, 家庭廉洁文化建设对反腐倡廉工作意义重大, 作用独特, 影响深远。
1. 家庭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归属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中国人历来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传统的儒家文化把家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家庭既是子孙繁衍、亲情维系、道德养成的场所, 也是家庭成员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依托和归宿。这种传统家庭观念延续至今, 一方面, 能够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发奋图强、积极进取, 追求自身的成功和家庭的荣耀;但另一方面, 许多人带有深深的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一朝权力在手, 便容易用权力来为自己、家庭、亲友谋取利益, 甚至不择手段谋求家庭利益、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腐败对社会危害特别大。
2. 家庭日益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前沿阵地。
近年来, 由于腐朽思想的侵蚀, 自身立场的不坚定以及外部犯罪分子的拉拢, 一些党员干部的拒腐意识日益淡薄, 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自身不廉洁, 还把自己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腐败行列中来, 影响越来越恶劣。家庭也随之越来越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前沿阵地。
在现阶段, 有些领导干部自己不敢直接以身试法, 转而通过间接的手段, 鼓励、纵容家人利用自己权力的影响, 瞒天过海、巧取豪夺, 牟取非法利益。从另一个角度看, 一些别有用心、大搞权钱交易的人, 在“正面进攻”党员干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 为达到其个人目的, 往往采取“迂回侧击”的方法, 通过走“夫人路线”、“公子外交”等手段, 把突破口转移到领导干部家庭成员身上, 也是导致领导干部家庭集体腐败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家庭廉洁文化建设对反腐倡廉建设作用重大。
家庭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 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党员干部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明之以法, 从而达到相互教育、相互勉励、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作用, 特别是对广大领导干部提高预防和抵制腐败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而言,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领导干部的家属明大局、识大体, 就可以帮助廉洁的干部更加廉洁, 可以帮助有腐败倾向的干部及时改正错误。反之, 如果领导干部的家属贪婪好财, 就会把一个本来还算不错的干部拉下水, 就会为本来就有贪腐之念的干部大搞腐败而推波助澜, 最终葬送了领导干部的锦绣前程和整个家庭的美满幸福。
三、构建家庭廉洁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既是廉政建设的前沿阵地, 也是反腐倡廉的战斗单元。那么, 在当前构建惩防体系过程中, 如何深入推进家庭廉洁文化建设呢?我认为, 可从以下五方面抓起:
1. 加强家庭教育, 依靠传统倡廉。
众所周知, 所有的教育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也正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正如人们常说的,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启蒙学校。因而, 家庭承担着子女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所有成员终身教育的职能。优秀的家庭教育所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终身性和影响的深远性是社会和学校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家庭的这种教育功能, 积极探索和实践, 争取以更优良的教育来促进家庭廉洁文化建设。
2. 坚持警示教育, 依靠教训启廉。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常重亲情、重血缘、重家庭的社会, 人们都是围绕家庭这个轴心运转的。家庭成员不论是否担任公职, 只要从事某种工作, 或多或少地掌握一定的资源和利益, 就会面临公共利益与个人私利之间的矛盾。因此, 廉洁问题客观存在并且与每一个家庭成员息息相关。“一人不廉, 全家不圆”,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一个人的犯罪, 带来了无数亲人的痛心疾首。从很多案例中可以看出, 腐败贪官的背后常常有一个推波助澜的“贪内助”, 清正廉洁的干部背后也常常有一个贤惠的“廉内助”。所以, 开展家庭警示教育, 组织领导干部及家属到监狱接受现身说法教育, 通过沉痛的教训, 启示家庭成员能够自觉努力地预防和抵制腐败, 既关系到反腐倡廉的大局, 又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和安康。
3. 规范家风教育, 依靠家规保廉。
严格的家规, 既是建设廉洁家庭的重要保证, 又是家庭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廉洁家庭, 我们不妨制定一些严格的家规, 如“六个不”的家庭规范:不干预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事务, 不利用领导干部的职权和影响办私事, 不插手领导干部管辖范围的建设工程项目和物资采购, 不接受来路不正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其他支付凭证, 不参加影响领导干部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由他人支付的旅游和高消费娱乐活动, 不借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子女升学事宜收敛钱财等规定。有了这些家规, 就能够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也便于家庭成员的相互监督和帮助。
事实上, 每拒绝一个巧立名目的红包, 每谢绝一次别有用心的宴请, 每疏远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 都会使家庭的小船远离腐败的漩涡;相反地, 每一次自欺欺人的收礼, 每一次有意无意的放纵, 每一次心悦诚服的奉承, 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作为干部家庭的所有成员, 都必须严格按家规办事, 事事谨慎, 处处小心, 使家庭这艘幸福的小船驶向光明的彼岸。
4. 深化美德教育, 依靠家属助廉。
诚然, 廉洁主要靠自身严于律己, 但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夫人或者丈夫, 其作用不可低估。作为一名干部家属, 理应做一个有力的廉内助, 与爱人共同把家庭构筑成一个反腐倡廉的坚强堡垒;应当理解和尊重配偶, 事业上给予支持, 生活中给予关心, 经常了解爱人的思想动态, 时刻提醒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应当坚持和爱人一起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和纪律, 知晓行为规范, 明确举止界限, 时常叮咛“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特别要关注爱人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娱乐圈和社交圈, 坚持做到“五过问五叮嘱”:一是收入反常时过问其来源, 叮嘱不该得的不能得;二是不回家吃饭时过问谁宴请, 叮嘱不该吃的不能吃;三是带回高档礼品时过问其来路, 叮嘱不该拿的不能拿;四是参加娱乐活动时过问是什么样的娱乐场所, 叮嘱不该去的不能去;五是深夜不归时过问其缘由, 叮嘱不该做的不能做。通过以上举措, 共同营造风清气正、文明幸福的家庭氛围。
5. 丰富廉洁教育, 依靠活动导廉。
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是廉洁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努力探索廉洁文化进家庭的新途径、新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一是开展读书思廉活动。通过不定期编辑廉政教育文章、赠送廉政书籍等方式, 在党员干部家属中开展廉政文章共读、廉政读书比赛等活动, 帮助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养成读书思廉的好家风。二是开设廉政课堂。让党员干部家庭成员共同走进廉政课堂, 学习党纪条规、典型案例, 共同接受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三是开展廉政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竞赛、比赛, 引导领导干部家庭成员掌握系统全面的廉洁文化知识。四是举办家庭廉洁文艺演出。利用文化广场、妇女学校、家长学校等文化设施和教育阵地, 发挥广大才艺型文明家庭、文艺志愿者等文艺骨干的作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廉洁文化活动。五是组织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参加廉勤兼优领导人员事迹报告会, 共同参观警示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
【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推荐阅读:
浅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0-03
论文 浅淡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05-19
构建良好亲子关系07-30
对树立良好警风,构建和谐警营的心得体会06-06
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09-16
良好的家庭环境05-20
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06-26
家长学校教案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