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生

2024-09-20

高职师生(通用10篇)

高职师生 篇1

摘要:一直以来, 师生关系都是教育理论的焦点之一。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本身具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将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 从其特殊性出发并对其师生心理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对构建高职院校理想的师生关系提出建议, 最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职业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并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成分, 师生心理关系对于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师生心理关系, 是指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 以彼此间的认知评价为出发点, 通过情感交流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1]由此可见, 师生心理关系主要由认知评价、情感交流和相互交往过程这三种活动构成。

一、高职院校师生心理关系的特点

1. 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自己、对方和彼此间的关系所给予的相应评价, 即师生双方对彼此的认识, 包括能力肯定、发展期望等方面。学生与教师会从彼此的态度和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果师生间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彼此, 就有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 从而为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心理关系打下基础。与普通院校相比, 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中, 师生双方的相互认识较为复杂。除了了解像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思想观念、人际交往能力外, 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其职业态度等方面有充分、客观的认识。另外, 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态度上。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对其的评价。因此, 师生双方评价彼此时都应该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

2. 情感交流。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及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1]假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频繁、沟通良好, 则双方就能够彼此信赖、互敬互爱、自我需要得到满足、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形成良性循环, 进一步促进良好师生心理关系的形成。反之, 则会形成恶性循环, 阻碍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教育就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2]然而, 由于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执行、师生接触时间少以及师生间存在年龄差异、关注焦点不同等原因, 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难度增大。

3. 相互交往。

师生心理关系最终是要由师生间的相互交往来体现的。只有在相互交往中, 师生双方才能达成共识,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师生间的交往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前者主要发生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有专横式、放任式和民主式三种形式。从美国心理学家里皮特和怀特的实验研究来看, 只有在民主交往方式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心理关系。而仅靠正式交往来建立理想的师生心理关系还远远不够。在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的非正式交往, 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示范性交往等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师生心理关系的现状

1. 彼此认知评价不够全面。

以下是某高职院校教师采用的评学体系:评价指标包括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效果五项, 每项满分20分, 总分100分。其中85~100分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一般, 小于60分为较差。[6]可见,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上, 而没有涉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技能展示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此外,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高职的教师都没有实力, 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公然针对老师, 作出不礼貌的举动, 加深了彼此进一步认识的矛盾。由此看来, 师生双方都没有完全客观公正地了解与认识对方, 导致彼此认知评价出现偏差, 破坏了建立良好师生心理关系的基础。

2. 双方情感交流不足。

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在于相互沟通。然而, 肖文胜副教授课题组于2009年制定的《江西省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状况调查表》结果显示, 在回答“你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哪些问题”上, 有80%的教师认为存在师生沟通不够问题, 85%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沟通不够, 存在学生认识老师, 老师不认识学生的现象。[3]这说明, 高职院校中师生交流十分匮乏, 也就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淡化、彼此不信赖、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等问题, 进一步阻碍了良好师生心理关系的构建。

3. 师生间相互交往贫乏。

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交往是彼此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中, 师生间的正式交往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由于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差异性, 师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交往相对好一些, 可以在实际操作与练习中通过行为示范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交流。然而在教学过程之外, 师生却很少能够接触, 即师生间的私下交流等非正式交往极少发生。即使发生, 由于教师的片面评价和不信任所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这就大大减小了师生心理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此外, 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目前仍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 还是难以体现师生间的平等交往。

三、对于构建高职院校理想师生心理关系的建议

1. 建立多元的认知评价关系。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任何学生都具有多种能力, 只是这些能力分布不同、组合各异。[4]对于高职院校学生, 他们的能力又体现在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实习操作能力以及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因此, 一方面, 教师更应当多花些时间、多角度地去认识和研究学生。在了解他们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同时, 发掘他们的潜力, 对学生产生积极肯定期望, 进而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去锻炼其优势。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亦应加强自己的认知力、观察力等能力, 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为公正客观地评价做好准备。另外, 学生也应当尽可能客观全面评价教师的能力、积极配合老师的安排, 进而建立良好的认知评价体系。

2. 加强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4]情感交流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一层次。这一需要的实现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继而产生积极、亲近的情感体验。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特殊性, 课堂教师与实践教师都应当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 以增强彼此的信任感与亲近感, 进而拉近双方的心理关系。此外,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比较成熟, 各方面考虑较多, 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沟通手段, 以友好的态度、真挚的感情打开学生的心理防线, 创建良好的沟通基础, 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与暗示。尤其是在学生比较关心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问题上, 多多交流、沟通, 站在彼此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进而缩小心理距离, 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3. 双方积极主动平等地交往。

在保证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正式交往前提下, 提高网上交谈、私下交谈等非正式交往的频率。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向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转变, 从而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 是两个和多个个体的内在相关性”。在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 谁都不能成为“话语的霸权者”。[5]因此, 双方应积极主动的去交往, 且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双方互为主体, 互相合作。此外, 在交往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本身的示范性作用。教师对于职业的理解和态度,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选择;教师对于知识的了解与运用方式亦会直接影响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在职业态度和解决问题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四、结论和探讨

师生心理关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只有以师生间客观、公正、全面的认知评价为基础, 双方才能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 进而积极主动地相互交往;也只有加强彼此间多种形式的交往, 双方才能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 感情才能更亲近。此外,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年龄、能力及人生阅历方面与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构建师生心理关系的主导地位。因此, 教师必须充挥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与其相互配合, 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郑敏, 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2) .

[2]苏霍姆林斯基.少年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4.

[3]肖文胜, 蔡玉文.对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发展的分析[J].职教论坛, 2009, (8) .

[4]陈琦, 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张成涛.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6]杨晓忠, 周恒中.对某高职院校教师评学结果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高职师生 篇2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质量;校园文化;社会关系;高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007-02

第十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对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院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谐校园首先就应该师生和谐,但师生之间“视若陌人”不“和谐”的情形在现代高校却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这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了事倍功半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讨。

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同时也是经济、道德、法规等各种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大学是社会的缩影,随着现代社会的巨大发展,师生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但笔者认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应该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旋律。

一、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一)亦师亦友型

这种类型是建立在师生互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坦诚、尊重、注重情感的投入。工作仔细周到,乐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对老师亲近、信任、敬重。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和谐。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性强,并且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教师的威信也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

这种师生关系的形成,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开朗性格以及较高的业务素养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师生关系要注意“度”的把握。老师终究是老师,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相互之间基本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如有些教师与学生“杯盏相交、称兄道弟”,甚至和个别异性学生交往甚密,不注意分寸。这些都严重抹黑了教师的形象,从而影响了教学,也误导了学生的人生,同时也将会给学院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管理与被管理型

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以工作为目的。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对学生能够严格要求,管理目的比较明确和简单,管理手段比较规范和严厉,管理效果比较直接和明显;学生能够服从管理、听从命令,行为也能合乎规范。

但如果教师不注重感情注入和教育民主,不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权和宽松度,将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学生对教师有惧怕心理;对班级活动不积极、不主动;遇事漫不经心、不积极表态;在与教师的交往中采取回避、疏远的态度。情感交流的缺乏也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比较大,难以形成真正地互尊互爱。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有一定的威信,可敬但不可亲,交往基本处于理智阶段。如果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较强,学生还能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反之,学生会产生对教师鄙夷的态度和对抗的情绪,以致于对老师的各种要求表面应付、言行不一,班级凝聚力不强,难以形成领导核心。同时,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社会要求来看,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放任自流型

此种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责任心,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既不指导也不控制,任其自由发展,对学生的需要往往是有求必应,不加限制;学生对教师冷漠、怀疑、失望。班集体秩序混乱,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终班级内将两极分化,自制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更具有独立精神,而自制力差的学生则会放纵自己,从上课不认真听讲到惧怕考试、厌恶学习,或干脆逃课,沉溺于网络等课堂之外而难以自拔。

实践调查证明,上述三种师生关系中,教育效果最好的当属亦师亦友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双方积极性都很高,教育效果自然很好。而放任型教育效果最差,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专业部分班级得到验证。管理型则是现代校园最为普遍一种类型,这也是中学管理模式的自然延续,但并不受现代高职学生的欢迎,同时也不利于个性人才的培养,建国近六十年各行业几乎再无“大师级”人物的出现,也与此教育模式不无关系。

“教师从来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新一代的塑造者”。作为处于社会前沿阵地的大学生,学生们往往就是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去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验证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并借以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学记》也曾云:“亲其师,信其道”;再加上现代学生的个性越发突出,这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该如何具体构建与时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任何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的,离不开教师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教育态度,它们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却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

二、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一)要尊重学生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从来都是用爱来交换爱,用尊重来赢得尊重,用信任来换取信任的。教师对学生奉献爱心、诚心,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敬重,形成教育威信。这也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条件。尊重学生,教师就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珍惜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人格。

(二)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

无论是年龄相仿的年轻教师还是可做父辈的老同志,在人格上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师生双方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师生有别,也可谓分工不同,但地位没有高低。因此,教师要树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建立民主、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就不会有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而没有相互之间的思想沟通,又怎能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呢?

(三)要多理解和宽容学生

理解,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基石。由于师生在角色、阅历、年龄等方面的不同,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多为学生想一想,推己及“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理解他们。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想方设法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以此争取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宽容,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展示,也是师生交往的技巧所在。所谓“学生”者,正是由于其认知上的肤浅、思维上的偏激、情感上的冲动、行为上的幼稚等,才成为“学生”,成为教育对象。因此,教师既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还要理解、原谅他们,以宽大的胸怀去感化他们,以求得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没有优良校园文化的院校是没有发展前途的院校,而“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创建和谐校园的今天,作为引导优良校园文化的主体,我们每一位从教者都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讲究教育技巧和策略,推动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创建,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M].人们教育出版社,1962.

[2]张道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篇3

一.外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界定

在外语教学领域, “互动”一语过去用于外语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表述中。认知教学法吸收了心理学的互动理论, 将其运用于外语教学中, 提出了语言技能教学的“互动法”。然而, 并非外语课堂中所有的师生活动都是“师生互动”。

首先, 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或展示教学内容, 未取得来自学生的反馈, 这样的活动就称不上“师生互动”。

其次, 教师传授知识或展示教学内容后, 仅有学生的反应也不能称为“师生互动”。传统外语课堂中大量的模仿与机械操练都属于这种类型。只有当教学活动加上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再作出应答时才能说产生了真正的师生互动。随着师生互动在数量上趋向频繁, 语言质量也会提高, 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师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得到加强。

二.影响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

(一) 教师方面

1. 教师的自身素质

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个性、人生态度、情绪情感以及工作态度和事业心在内的教师自身素质, 将直接影响到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如今的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因此英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不仅要在专业上下功夫,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一种积极上进的精神去感染学生, 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2. 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对学生积极热情的态度, 能使学生建立自信, 减少焦虑, 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反之, 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或否定, 会使学生丧失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时, 感到安全、放松, 不怕犯错误, 从而敢于主动参与各种课堂活动。

3. 教师的教学方法

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完善, 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这是对每个教师的要求。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有利于他们有效地学习。

(二) 学生方面

1. 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求引起的,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即学生进行和维持学习活动的主观原因。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统一于课堂教学, 如果只有教师的组织, 而没有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是互动不起来的。从学生方面看, 没有积极性、缺乏主动性、表现欲低等现象大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课堂师生的良性互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才能激发他们努力去学习这门语言, 并促使他们在不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内心惧怕的学生,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 比如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或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等,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融入到英语课堂互动中来。

3. 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堂互动还和学生的个性有直接的关系。那些活泼外向的学生, 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与同学、老师大胆交流, 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带动整个课堂活动的气氛向着良好、轻松愉快的方向发展。而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方法较为死板的学生, 则表现出害羞、胆怯、沉默不语、被动地行为, 不敢直视老师、惧怕老师提问, 这些行为最终阻碍了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致使他们失去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英语表达能力自然不能提高。

(三) 课程方面

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知识传授, 因此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存在着下面三种问题:第一, 设置不合理, 部分课程空洞无物, 缺乏专业性, 知识体系老化, 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严重脱节;第二, 少数专业课程理论性过强, 内容过于抽象, 难度过高, 使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掌握;第三,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不一致, 缺乏进行有效课堂互动的基础, 难以寻找课堂师生互动活动的切入点。这些问题的存在, 极大影响了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

三.高职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一, 教学内容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话题、练习与活动, 引导他们从身边所了解的内容开始, 逐步扩展到其他方面。当学习一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其他国家文化或语言知识时, 应由近及远, 由此及彼, 以学生了解的实例帮助他们先理解内容, 再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 课堂上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即在课的导入、进程和结尾等教学环节上主要采取开放式问答, 使大部分学生能充分参与教学, 同时加入少量必要的机械练习或封闭式问答, 如词汇教学中语音的模仿和句型操练中的机械练习等。同时, 开放式问题提出后, 在时间允许情况下, 应让一定数量的学生发表意见, 因为开放式问答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得到预设答案, 还是为了激起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学习的能动性,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与运用外语的能力。

第三, 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师的提问都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外语水平, 并具一定的挑战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与行为特征, 外语水平也各不相同。根据Krashen的观点, 语言输入需要提供比学生原有水平高一层次, 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新信息量, 并对学生构成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回应教师提问, 师生互动才能得以进行并向前发展。

第四, 从思维的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推动师生互动的开展。近几年来, 很多教师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然而, 不少外语课堂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仅停留在表面浅层次上;还有些教学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 认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 引起师生互动。但事实上, 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应主要通过从思维的深度引发学生的思考、猜测、联想与想象。当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得到了发挥, 师生互动也就有了基础。

四.结语

外语课堂师生互动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师生互动, 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 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 这会使他们学习态度变得更为积极。课堂师生互动是影响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 二语的习得是通过互动来实现的, 那么教师应时常思考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交际活动, 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师生互动氛围,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保证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

摘要: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语言是人类合作的产物, 无合作便无需语言。近几年的互动协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深入认识外语学习、改进外语教学。语言的教和学应该充分使用外语积极参与合作互动, 在互动中听说、读写、学用都紧密结合起来, 正确语言输入的协同效应得到强化, 因此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师生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秀英, 王义静.“互动”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2) .

[2]李含平.外语课堂师生互动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2) .

[3]胡进军.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

[4]黄雷.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1) .

[5]杨守国.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条件与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9 (9) .

[6]卢春燕.互动与主导:外语教学的核心[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

浅谈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和谐校园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因此,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原因,寻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我们成立了相关课题小组,选取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经贸系、旅游系、信息系、人文系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的210名高职生和48名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就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了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院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较为融洽。特别是在师生地位关系上,尊师爱生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流。对“学校里什么样的老师比较多?”,回答“和蔼的老师”的有120人,占57.1%;对“您与现阶段大部分老师关系怎样?”,回答“一般,偶尔有所交流”的有157人,占74.8%,回答“很好,就像家人和朋友般”的有43人,占20.5%,两者加起来达到95.3%;对“您对您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回答“满意”的有36人,占75%。在师生间的教学关系方面,多数师生感到较为平和。由于摆脱了高考升学的压力,高职生普遍不再像高中时感到沉重的学业负担,来自于教师的学习压力要轻很多,而很多教师在对待学生时也是表现出“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态度。如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错误,被你发现了,你如何做?”,回答“下课后找到老师,委婉的说出自己的发现”的有110人,占52.4%;对“您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提出异议时,您觉得老师的态度应该怎么样?”,回答“接受,并及时改正”的有30人,占62.5%,回答“继续授课,课后单独交流”的有18人,占37.5%。然而,问卷调查也反映出很多师生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向往,以及在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表现的不够积极,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你认为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回答“起主导作用”的有130人,占61.9%;对“你会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吗?”,回答“经常”的只有26人,占12.4%,回答“从不”的有21人,占10%;对“如果你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你认为应该怎样?”,回答“和老师交流达成共识”的有97人,占46.2%,还不到一半;对“老师对你的关心程度怎样?”,回答“经常谈心,是你人际关系指导者”的只有68人,占32.4%,回答“根本不关心”的也有43人,占20.5%;对“你在课后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吗?”。回答“主动”的只有29人,占13.8%;对“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你首先会找谁?”,回答“老师”的也只有23人,占11%。

二、高职不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师生关系相对冷漠

当前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师生各自为政、相互淡漠的现象,除了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答疑外,在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之间一般没有什么交流,就更谈不上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了。一个学期下来,许多教师认不得几个学生,学生也不了解教师的个性、特点,甚至记不得老师的名字,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增加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2.师生关系存在功利性

表现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偏离正常轨道,把交往变为交易,教师在学生工作中,如评优评先、发展党员、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上,夹杂进太多的非工作因素和个人感情因素,存在方方面面的不公平做法。与此同时,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自身修养,而寄希望于 “关系网”,为了入党、当学生干部、获取助学金等与老师拉关系、套近乎,师生关系被染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色彩。

3.师生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首先体现在教学方面。高职教育应重视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的方式仍然是照本宣科,不能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乏味,造成学生对老师失望;有些老师对学生学或者不学,不管不问,而在考试评价时,一方面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易发生作弊,而作弊是考试制度不允许的,这时极易出现冲突,另一方面老师因为不清楚学生平时表现而给学生的平时分可能有失公平,也极易出现冲突。

三、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中专升格高职后的不适应阻碍着和谐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多数是原来中专、中职升格或者合并等组成,中专升格为高职后,原有的办学基础明显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要求。首先是思想准备不足,无论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面对“几天功夫有中专变成高职”的突变现象,缺乏足够的教育理念,基本上沿用中专的思维定势、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其次力量储备不够,学生进校需要教师、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及必要的活动空间,招生规模高速扩张,导致资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因循中专的教学模式,难以把高职必须的专业知识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融合和优化,从而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有的特色。

2.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束缚着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与之相适应,考核评价机制也应该突出教学实践成果。但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都把科研放在首位。首先学校遴选教师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学术价值,而学术的标准其实就是科研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素质则不受重视;在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下的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无暇考虑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考虑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教育的消费主义观削弱了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育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坦然地认为自己是大学的消费者,理直气壮缺课、逃课。同时,教师作为专业权威的力量正逐渐失去,面对消费者身份的学生,教师也在估计自己的劳动价值,认为自己的付出已经远远小于回报,严重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太大的精力,只要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就万事大吉了;作为心灵导师的教师越来越多地简单的把教学只是当成工作来完成,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关心爱护学生的现象则越来越少,这必然给师生关系蒙上灰色的阴影,伤害师生的感情。

4.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疏远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演示PPT,教学讲解速度很快,因高职学生基础差,学生难以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形成互动,导致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更谈不上思想和心灵的默契。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认真听课,看小说、吃零食、睡觉、玩手机、听MP3等现象。老师看到学生这种表现,自然对讲课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彼此失去了兴趣,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就成为奢谈,师生感情淡漠也就可想而知。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1.民主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平等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的相遇,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或接受,而且包含情感、精神、思想、智慧的交汇,在互动中共同实现着人格的塑造。在问卷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要重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关爱。

2.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而学生是求学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个人意志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毋庸置疑,尽管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已被普遍接受,但师道尊严是不变的理,天地君亲师是永久的格,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仍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校教育,致使师生关系不平等状况依然存在,师生之间的冲突屡屡见诸于报章。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抱着“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的陈旧观念,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教育也就无法奏效。

3.沟通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趋向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结构的特点,正处于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还比较欠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师生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从而导致自制力较差、情绪失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等一系列反应。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在相互理解中进行教育。通过移情换位、交流沟通的方法,更利于博得学生的信赖,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沟通理解”犹如两石相撞,只有在平等互助、彼此尊重的作用力下,才能激发出耀眼的“生命之光”。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多年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坚持以美化静态环境为基础,以净化动态环境为条件,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这是实施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途径与举措,有利于构筑校园文化阵地,强化德育效能,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德、智、体全面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心理学基础[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晓明,师生关系和谐构建[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生态模式研究 篇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强调对相关联的事物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并且随着生态学不断的发展已经扩展到人类学, 渗透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 生态学也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越来越广泛地被高等教育研究者所采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集中反映的是人与人, 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环境的关系,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 并追求和谐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态性, 人与环境及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这一系统也需要不断地通过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 促使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 维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将各个要素与生态因子联系起来, 它们在动态联系与发展中会产生冲突与协同, 失衡与平衡, 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可以呈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 揭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 可以更好地考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 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软实力。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 肩负着培养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面对着高职院校“90后”这一特殊群体, 不能使其成为专业能力的强者而道德缺陷的“矮子”, 这需要教育者树立生态观念, 悉心、耐心、用心地与之构建和谐的生态关系, 在重视培养他们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从“被边缘化”的地位, 逐渐增强信心, 认同自我并发挥潜能, 这一切有赖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培植协调的生态主客体关系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内化

建立良好、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可以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 易于建立师生“同欢共悲”的情感场。因此, 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寄生”关系, 建立生态“共生”关系, 即由教育者决定受教育者的关系转化为相互决定关系, 要积极培植学生力量, 使之成为与教育者平等的生态主体。

1. 教育者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 正视生态客体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具有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人格取向、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 但是随着与人的交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 一些个体特质也会产生变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根据某一时期学生的表现而轻易地对其作出评判, 简单定性。正如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鞭下有瓦特, 冷眼里有牛顿, 讥笑中有爱迪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一视同仁, 人人平等的生态观念, 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 正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同时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不同的性格特点, 内在本我的需求, 对每一个学生给予人文关怀, 达到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目的。

2. 不断强化“四到”, 体察生态客体的不同需求。

关注不同生态客体的发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是要尽职尽责, 投入爱心、耐心、精力与时间, 只有在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客体差异性的基础上, 才能有的放矢, 更好地为他们不同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使他们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不断充实自我, 增强学习的动力,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够做到“四到”, 即“眼到、心到、口到、行动到”。眼到, 学生内心的想法会透过表情、语言与行为表现出来, 教育者要眼到, 能够捕捉到受教育者微小的变化;心到,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受教育者这些变化的发展方向, 防微杜渐;口到, 要与受教育者真诚地交流, 摆事实、讲道理, 使受教育者能够摆脱内心的困扰, 重新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行动到, 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在教育者自身能力的范围内真心地关怀受教育者, 实际地为他们做些事情, 可以增进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消除顾虑, 向教育者敞开心扉。

3. 完善自主选择制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受教育者有在自我选择的实际行动中赋予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成就独立与独特人格的权利。第一, 教育者要摒弃传统对受教育者整齐划一地思维模式塑造, 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学科特色, 在以往批量化、大类培养方式下, 实行弹性化教学管理, 为学生制定自主选择的制度, 并配有专人负责, 保障落实到位, 在专业、课程和学习进程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长决定自己的成长与成才方向。第二, 学校在开展学生活动方面制定自主选择制度, 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喜闻乐见并具有教育与引导意义的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别具一新的独特个性。第三, 学校在学生自主科研方面完善自主选择制度, 要提供专门的场地、设备, 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的科研创造, 在校园内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创新、敢于质疑、多向度思维的创新氛围。第四, 实施小班化, 多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

4. 不断创造机会, 提供给不同生态客体展示的平台。

创造机会, 提供给不同生态客体展示的平台, 既有利于教育者加深对不同学生的认识与了解,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重新认识自我。例如, 在课堂上教育者可以不限定具体形式、具体方法, 让学生针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观点阐述, 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在一些诸如爱国主义活动中让学生自行策划、组织, 既在实际操作中展现才华、锻炼能力, 也加深学生对爱国的具体理解, 在亲自参与活动中, 对学生也是一次无形的道德教化过程。

5. 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不同学生的学习实效。

实践教学这种更为直观、综合并且具有创新性质的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者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在教学实践内容、任务、方法的设置上,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并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并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这种实践教学要不限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等, 还应该制定计划、拓宽渠道, 建立专项基金保障实践活动有充足的经费,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各种公益性质活动的机会, 放开学生的手脚, 放飞心灵, 解放个体,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并在实践中促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的提高, 积累实际经验, 提高学习实效。

三、明确教育者的生态定位

教育者要摆正生态定位, 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 这是知识交流的重要基础。德国学者爱利希·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书中谈到“尊重这个词表达的就是我们双方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并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使对方能够按照自我的方式去生存、发展、成长, 而不是让他们的成长服务于我们。”教育者要摆正生态位, 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 助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从单子式存在向共生性存在或关系性存在转化。教育者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生态人格与价值的基础上, 首先开敞自我的道德视域, 并鼓励受教育者参与、评论, 勇于表达思想,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开敞他们的道德视域, 在各自开敞的道德视域中交流对话, 进行互动, 从而达到提升彼此的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智慧, 相互帮助、互相提高、共同进步。

摘要:随着“90”后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 相对于普通本科生具有特殊性, 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渴望成才。这就决定了教育者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 正视生态客体的差异性、不断强化“四到”, 体察生态客体的不同需求, 完善自主选择制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不同学生的学习实效, 明确教育者的生态位, 培植协调的师生关系, 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生态

参考文献

[1]潘陆益.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0 (32) .

[2]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3]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鲁洁.关系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 2002 (1) .

高职学院师生关系困境的原因探析 篇6

关键词:高职学院,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既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关系, 又包含着指向达到教育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 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师生关系与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早期教育时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因此师生关系也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时代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越来越明显。教育途径不断多样化, 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也逐步现代化、科学化, 因此师生关系必然地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虽然有些是偶发事件, 但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 说明师生关系确实面临着困境。探讨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出现困境的原因, 对改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出现困境的原因

(一) 授课规模及方式的变化

目前高职学院大多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 学校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教师数量也不大。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 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成倍增长, 而教师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班级的规模就不断扩充, 大班上课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大多在八、九十人左右, 有些课程超过百人, 甚至多达近二百人) 已是很普遍的现象。面对数目庞大的学生, 教师更多的只能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生间的互动自然无法顺畅地进行, 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机会也大大减少。学生数量庞大, 教师在批改作业等方面难免顾此失彼, 教学质量也就受到了影响。

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院校迁入了高教园区, 高教园区一般都建在偏远的郊区, 而教师大多仍住在原来的市区。教师往来学校与家庭主要依靠三种交通方式:学校班车、私家车和不太发达的公共交通。不管依赖哪种交通方式, 教师们来去匆匆几十公里, 变得非常忙碌, 大量的时间耗在路上, 精力受到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一到下班时间, 所有老师都必须去赶班车。学生和老师见面就只在课堂上, 课后继续讨论问题、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学生在偌大的校园里忙忙碌碌地出入于各个课堂, 教师也是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地出现在不同的教室面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责任也只能自动缩减为单纯的授业。学生记不清任课教师的模样, 教师更是记不得学生的面目, 致使学生觉得学校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自助性社会。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减小了。

(二) 教育产业化

1992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规定中明确将教育列入第三产业, 并强调教育应采用产业式体制, 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教育政策。这就在事实上把学校和教育变成了商品:学生和家长花钱接受服务, 学校和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服务者。学生和家长觉得我付了那么多钱, 你要教我本事, 这是理所应当的, 你教得不好, 不值这个钱, 我就拒绝你的服务或者你要赔偿相应的损失。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面对学校提供的一切由过去的尊敬、感谢变成了如今的坦然接受甚或苛责。

同时, 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 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既然教育是一种商品, 那么只要我提供了教育服务, 就应该有相当的回报, 并且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物质回报。加上多数学校对教师实行的考核是量化的考核, 说白了就是做一份事拿回相应的一份钱。由此, 学校里真正讲奉献的老师少了。这种风气转嫁到学生身上就意味着学生想从学校或者教师那里获得某一种帮助或需要也都是“明码标价”, 一份获得就要一份付出。这让学生不免认为, 学生与学校或教师之间的关系似乎就是某种交换的关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本来很真挚、纯粹的情感。

(三) 技能崇尚

高职教育的目标, 就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 也就是说培养能够在第一线实际操作, 掌握应用性知识, 掌握具体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 实现所确立的目标, 高职院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把重技能、重应用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就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错觉: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要有技能、会应用, 不需要理论知识。于是学生对一般的理论课程、基础课程产生一种偏见, 认为这些是无用的课程, 进而对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有一种抵触情绪。哪怕是高职学院里的专业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 相对于企业一线的工程师, 在技能、实践能力方面也是稍逊一筹的。于是在学生眼里, 教师们的技术不够精良, 无法给他们提供日后所需的能力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他们眼里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四) 相关社会事件负面效应

近年来,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往往会对一些极端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反映师生关系方面也是如此, 偏好于报道一些紧张、恶化、极端的师生关系, 而不善于、不屑于去反映师生之间真善美的人生关爱。长此以往, 人们就会形成一种错觉:师生关系不好是主流。这就大大挫伤了大家维护、改善师生关系的愿望和信心。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与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佩服、崇拜、敬仰之心淡漠也有很大关系。本来学校应是知识的高地、道德的净土, 也就是以前所讲的“学校是神圣的象牙塔”。如果学校能坚守这样的境界是能够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的。但现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的神圣感消失了, 甚至有的学生毕业时还觉得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佩服、崇拜、敬仰之心没有了。学校和教师以师德、教德、人格方面垂范学生的影响力失去了, 学生也不再从心里敬畏学校和教师。

二、改善的途径和方法

(一) 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

首先应该尽一切努力提供条件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以满足学生已然发生变化的求学要求和期待。

其次鼓励甚至明文规定学院和分院领导中职称学历高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或是在行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要主讲某一课程;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真正高水平、高职称、与专业或行业能很好对接的教师给学生上课, 形成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良好局面。提供这部分教师良好的物质待遇和较高的荣誉评价, 使他们安心教学岗位并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被认同感。确立一种像在美国高校一样, 哪怕是诺贝尔奖得主也得给学生上课的惯例。

(二) 教师层面的自我提高

首先对教师来说, 要不断地反省自己, 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是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要不断提高自己, 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授课水平。教师的学问和责任心是真正能让学生尊敬的资本。

其次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自尊自爱, 而且要尊重学生。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兴趣爱好、学习上的差异等, 使学生从心里尊敬、感谢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这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高职学生在以往的求学过程中因为学习成绩的相对落后, 始终被冠以“差生”的帽子, 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认同, 不被人赏识, 也得不到鼓励和奖赏。进入高职院校之后, 他们觉得自己又一次落后于别人, 自觉不自觉地会与普通的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感到自己就读的学院知名度没有本科院校高, 毕业后在学历层次上又逊人一筹, 缺乏应有的就业竞争力。自信心的不足加上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 使得学生最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三) 学生层面的功利摒弃

首先要摒弃对教育的功利评价。受社会上浮躁心态、功利主义的影响, 学生在评价教育的作用时总是突出强调学了一个专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能否有较高的收入。当达不到这一目的时就认为学校的教育没有价值。学生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外, 还承担着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以太功利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授课内容。

其次要学会尊重别人。求学的过程更是学习、学会做人的过程。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敬畏知识, 但学生应崇尚知识, 感恩传授予知识的学校和老师。哪怕是对课程内容或老师的观点有看法, 也应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是学生在学校学会做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才娃.试论和谐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J].北京教育 (德育) , 2009, (9)

高职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并与专业知识整合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刚步入高职的大学生,教师要注重激发他们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教学概率统计中的总体、样本和个体时,教师可用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并稍作改动作为导入语。“儿子,帮妈妈买盒火柴去。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火柴好多划不着。“”哦,知道了。”一会儿,儿子高兴地跑回来“:妈妈,这次的火柴全划得着。“”你怎么知道全划得着呢?“”我每一根都试过了。”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有了这个故事作为铺垫,教师又抛出另一个问题: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应采用什么方式收集数据?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在笑声中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甲:在公园里调查1000名老年人。学生乙:在医院里调查1000名老年人。学生丙:调查4名老年邻居。学生丁: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该地区10%的老年人……面对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采用“质疑中的思维互动”模式,很轻松地引入总体、样本和个体的概念。所谓“质疑中的思维互动”,就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在此,尤其要鼓励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质疑,并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质疑,理解学生的所需与所求,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形成质疑中的互动。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二、创设条件与环境促进互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本质上讲,数学研究的是各种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是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的一种创造思维。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相同,要想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就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其参与数学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指数函数y=a(xa跃0,且a屹1)和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的性质时,传统教学是利用描点法让学生画,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条件,把学生带到机房,利用计算机中的几何画板进行教学。这时,不只是局限于几组图像,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画出想要的图像,当两组图像放在一起比较时,性质就不言而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环境,比如开展小组讨论、互批作业、小组互查、小组竞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练习题和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确保人人主动参与,人人有所收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和体验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讲授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三、创设互评体系以促进步

知识讲解完成,并不代表这节课就完成。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坚持学好数学,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例如,讲授“总体分布估计”时,就可以设计相关评价表格(篇幅所限,表略)。自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漏补缺;小组互评,可以补充自评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客观地评价别人,也可以欣赏别人的优点;师评,是对自评和互评的有效补充,要明确地指出学生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公正、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数学教学需要互动,需要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而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互动既能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又能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专业知识,达到师生共赢。

摘要: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双边互动,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文章从创设问题情境并与专业知识整合、创设条件与环境促进互动、创设互评体系以促进步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师生关系,互动,高职课堂,情境,互评

参考文献

[1]谭金锋.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大学数学,2007(03).

[2]潘晓卉,郑家茂,徐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必须突出师生互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高职师生 篇8

一、高职师生安全意识现状

1.高职教职员工方面。为反映高职教师的安全意识状况 , 研究选取与高职学校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安全、安全基本知识与学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精心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 通过对全校500名教职员工中的128名抽样调查发现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园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对于校园安全的内容认识不足,没有抓住校园安全的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安全意识,但是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大部分教职员工认为自己具有一些安全知识,但是具体到消防器材的使用、上当受骗真实经历等,还是暴露出安全意识的缺乏。

2.高职学生方面。为反映高职学生的安全意识状况,研究选取消防、财产、人身、食品卫生、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全校2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并没有认可学校某些安全管理规定;缺少基本的消防安全意识;宿舍财产安全意识不强;在公共场所对财产安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信息安全方面安全意识薄弱;由于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因此很多人对道路安全标志了解甚少;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是很强等问题。

3.高职院校师生安全意识矛盾方面。通过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遇到被盗、被骗等问题后,更愿意求助周围学生;认为校园案件发生的主要责任在于宿舍物业管理、校园保安管理等学校方面。 而高职教职员工认为学生在发生各类安全问题后应第一时间向班主任、辅导员求助,学生发生被盗、被骗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学生的主观因素。另外,教职员工认为能让学生愿意了解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 并达到较好效果的宣传方法主要有主题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板或海报宣 传、发放相关的宣传单等。这说明教师对于安全知识的宣传方面倾向于理论层面, 这与学生容易接受的安全教育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更能引起兴趣的是观看知识影片、图片 展、情景模拟等能参与其中的安全教育形式。

二、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

1.明确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首要内容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教职员工不仅要教育学生热爱生命, 而且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实现自身价值。学生不仅要尊重、维护生命,而且要学习思考生命,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其次,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学习知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网络安全、防盗防骗等知识。 师生只有真正意义上掌握安全知识,才有可能规避各种危险;熟悉危害自救及后续处理方法。高职教职员工必须熟悉各类应急预案,才能在自救的同时更好地展开救助学生的行动。学生应该学会面对各种危险情况时的自救方法, 这样在应对危险时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2.调动高职师生培养安全意识的主动性。高职院校教职员工更多注重的是科研、教学、技能水平,会主动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学校应帮助其认识到安全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主动了解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的观点,自觉提高安全意识。高职学生教学过程多会强调其主动性, 在安全意识培养过程中应该贯彻这种思维。首先让学生端正安全意识培养的态度,安全素质同样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充分发挥学生在安全意识培养中的主体性;其次,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如宿舍安全隐患检查、校园巡逻、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处理等, 通过对违法违纪事件的检查、纠正,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3.采取多种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形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道德修养的提高, 为安全意识培养打好基础,依托课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职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利用微信、QQ等平台宣传安全知识,能让更多师生接受。教职员工指导学生拍摄、参与、观看安全教育微电影,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安全教育情景剧大赛,学生选取剧本、排练、表演、观看的过程,教职员工指导、评比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安全意识的过程;总结已发生的高校学生安全案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安全警示教育。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发生在身边的具体案例相结合, 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更容易对安全事件吸取教训。

高职师生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师生冲突

1 高职院校师生冲突的界定

高校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特殊表现形式,师生之间是否发生冲突以及冲突的程度,我们可以遵照以下三点来界定:

(1)冲突的双方是否是教师和学生,无论是个体教师与个体学生、个体教师与群体学生,还是群体教师与群体学生。

(2)师生互动过程中是否具备隐性冲突或显性冲突的表现要素。

(3)正确把握师生互动过程的目的,是否存在某一方有目的的打压和阻止另一方的思想或行为。

2 高职院校体育课师生冲突表现形式及特点

我们可以将体育课常见的师生冲突分为三大类。隐性冲突是体育课师生冲突的常见形式,通常是因为学生对体育课内容或难度产生心里抵触,或对教师人格魅力的不认同、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的质疑而产生的心里抗拒,以这样一种隐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体育课或体育教师的不满。轻微显性冲突通常是指师生之间的言语冲突。显性冲突是体育课堂师生冲突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冲突行为,是指师生之间产生相互间语言辱骂、威胁,甚至于相互撕扯、推搡乃至于打斗的一种严重冲突行为。

2.1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压力调查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压力从社会层面分析,主要集中在工作艰辛而社会认同度低,自身价值难以体现。

从学校层面分析,体育学科在学校的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学科和其他基础学科,有83%的教师认为,体育学科在学校地位低于其他学科,但是承担的教学工作往往是最重的,多数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班主任、教练员和社团指导员的工作,有57%的体育教师经常不能正点回家,超常的付出与地位、待遇的不对等,是造成体育教师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从高职体育教师自身层面分析,72%的教师能够正确看待社会对职业教师的认识偏差,但有62%的人感觉到工作压力巨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科研压力;调查还显示有31%的教师会把情绪带入到课堂中,17%的教师不确定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两指标选项百分比相加高达47%的体育教师可能会带着不良情绪上课,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换句话说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存在引发体育课堂师生冲突的风险。

3 高职院校体育课师生冲突成因调查与分析

应试教育形成的思想陋习,在普通家长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家长普遍认为上大学是孩子成材的标准,是孩子获得美好未来的最有效捷径。所谓大学深造,学知识学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现实生活当中,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认同度低,在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程度远不及本科院校的现实,极大的影响着家长和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下面将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对体育教师及体育课程评价两方面对体育课师生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69%的学生喜欢体育课,但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37%的学生不能够认识到体育教育对职业人素质养成的积极作用,有35%的学生上体育课存粹是因为无事可做,来混个学分也不错。22%的学生没有擅长或者喜欢的运动项目,这部分学生运动习惯很难养成,进而丧失终身体育能力。48%的学生偶尔或者根本不会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3.2 高职院校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的原因调查

调查显示,“没有做到公平、公正,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专业技能不强,强势不尊重学生“是学生不喜欢的体育老师突出的共性特征,其中68.6%的学生将“公平、公正”作为是否喜欢体育老师的首要标准,凸显出学生对“公平、公正”的强烈诉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成绩的评定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体育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学分的获得。也跟当前环境下个别体育教师的不公正举动有关,同时反映出体育学科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够科学,成绩的主观权重比例过高。学生反映突出的第二个原因是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57.1%的学生因此而不喜欢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不强集中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教学任务实施两个方面,教学管理表现为疏于管理和不敢管理两种情况,疏于管理反映的是教师自身责任心不强,而不敢管理在职业教育界绝非个别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源质量差、和学校对于发生体育课师生冲突后应对机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师生冲突后,教师和学生承担的后果不同,教师往往会受到批评甚至处分连带有经济上的处罚,被贴上教学经验欠缺,处理不当的标签;而学生大多是批评教育后了事,造成教师心理失衡。

4 结语

如何保障教师与学生的正当权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文明、有序、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是当代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体育课师生冲突逐年上升,与学校没有专门的冲突应对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反映出学校存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漏洞,这个漏洞如果不能及时补救,将产生不良连锁反应,对教师而言,教学环境恶化,安全没有保障,进而产生厌教思想,许多优秀的教师转行做行政管理工作,就是现实证明。对一心求学的学生来说,没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违纪学生来说,他们会钻管理的漏洞,制度的空子,更加肆无忌惮,扰乱校园的平静。师生冲突发生率逐年上升就是最好的说明。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的师生冲突应对机制,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维护良好教学秩序的需要,是保持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师生冲突机制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其实证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1 (06).

[2]龚羽.浅析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冲突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增刊,2010.

[3]李书勤.社会学视域下的高校师生冲突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11.(10).

作者单位

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篇10

5.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首先, 要循序渐进, 制定训练计划, 要按部就班,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运动负荷由小到大, 逐步提高。保证学生的训练进程的有序性、节奏性和弹性。其次, 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 主要靠有节奏的呼吸, 改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的条件。中长跑的呼吸可用鼻子或张开的口同时进行。一般可三步一呼, 三步一吸, 随着疲劳的出现, 呼吸应加深, 节奏也要自然改变, 采用二步一呼、二步一吸的方法。例如, 在训练中要做到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 合理而科学地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 及时调整、控制训练手段,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更符合训练的需要。

6.防止发生意外事故。首先要加强安全意识, 提高预防运动损伤意识, 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其次, 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做好准备活动。例如, 在夏天训练应注意防暑降温并防止学生中暑, 在冬天训练应注意防止学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引起肌肉拉伤。

7.注意消除疲劳。在中长跑过程中, 由于缺氧, 氧债不断增加, 产生的乳酸也不断增多。因此, 训练结束后, 做一些轻松、活泼、柔和性练习, 使人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逐渐过渡到相对平静状态。如果运动强度过大、一时不易消除的, 还可采用物理方法, 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酸痛, 加速疲劳消除。

8.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训练时, 要考虑到季节、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并将中长跑训练变成一种制度和习惯, 应因时、因地制宜。例如, 在冬天坚持晨跑, 要学生勇于克服懒惰, 克服困难, 持之以恒, 并将其变成一种制度和习惯。

总之, “高原心理障碍”在训练中是一种暂时现象, 在“高原心理障碍”阶段上要坚持努力, 针对个人出现“高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一定的对策,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经过努力就会突破这种现象, 将训练提到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李彩英)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情感过滤说”, 他认为: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输入不是机械、被动地全部吸收,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语言的态度、自信心、忧虑程度等对语言材料的输入有筛选作用。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Coleman) 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 情感因素的培养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理论中, 语言焦虑一直被当作值得研究的个人心理因素。外语学习焦虑属于语言焦虑, 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而自信心与英语语言焦虑呈此消彼长的态势。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乏信心, 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理、畏难情绪严重, 英语焦虑会因此增加, 它将束缚甚至终止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消除或降低焦虑情绪。

一、师生关系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作用

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因素和

情感因素交织而成, 二者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有的外语学习心理学认为, 情感因素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且具有决定性作用。不成功的外语学习可以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 因此认识和引导积极的情感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而高职高专学生情况特殊, 所以调动、控制那些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 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 也会连带着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甚至克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反之, 则相反。可见, 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对教学效果是多么的重要, 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更多地进行情感交流, 尤其对高职高专学生, 以情感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 合理利用情感为教学服务, 使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氛围中得以实现。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 具有角色身份的确定性、地位与任务的非对称性、双方互存的依赖性、交往过程的非功利性及师生情谊的久远性等基本特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影响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推进, 而且从根本上关系到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完成正常的课堂学习任务, 但很多学生是为考试而学, 属于被动型学习动机, 也有学生认为学英语与专业没有多大关系, 而且又不容易学, 于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基础差的学生对英语没兴趣就干脆放弃;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作业、实习多, 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无多大用途。随着学习的深入, 由于环境与现实英语教育 (机械的应试教育) 的影响,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 直至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由于学生任务繁重, 教学时数有限,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不少教师既要讲重点, 又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师生关系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信息反馈, 师生之间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即使老师进行讨论式教学, 但大多数学生不爱提问, 教学效果不佳;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甚至无管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但会使学生有失落感;高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有的同学进入高职后现实与想象的有很大落差, 教师也在不断地抱怨高职学生身上特有的问题。当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不赞同、自身就业前景的迷惘及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时, 师生间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 师生感情就会产生隔阂。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英语教学互动的开展,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民主、宽容、合作、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 这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程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增强记忆效果, 提高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加强师生间多方面、全方位的情感交流。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在正式上课前, 播放一些比较柔和、悦耳动听的音乐, 学生就会产生愉快、放松的情绪,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通过感染的力量调节学生情绪。

情绪追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不少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 也没有考虑过应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 一切都处于自然起伏状态。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教师应始终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 并注意自己的表情、目光的交流, 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他们有一种被重视、被关注的感觉。微笑和幽默的话语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会提高。

3. 课堂以外的交流同样重要。

教师可把祝福、问候、关心、激励表现出来, 与学生谈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是有感情、有理性的人, 他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真诚, 他也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 改正自己的缺点。

4. 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

教师应在围绕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教材内容, 如开展小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课外英语角、英语沙龙活动, 等等。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极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梯度提问, 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机会实践, 并用语言、眼神、手势等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 帮助他们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来说英语, 消除英语学习的自卑和胆怯心理。

5. 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了解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心理, 具有高超的智慧策略。通过严厉的斥责来建立自身的威信, 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丧失教师的风度。教师也可现身说法, 以自己学习经历为例, 由此拉近学习者的心理距离。

6. 表扬鼓励, 激发欲望, 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情感经验。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 大部分同学英语基础弱, 而肯定性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获得成功感。这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经验, 它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 得到精神上的鼓励。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进行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表扬。再如, 对于学习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何时纠正以及如何纠正也是一门艺术, 因为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影响学习者的自信心。对于那些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后单独交流或以写便条、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教导。总之, 教师的种种表现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 并用这种爱在自己心中产生良好的感情, 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下基础。

上一篇:国外仔猪饲养技术下一篇:我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