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课程资源

2024-05-17

师生课程资源(精选12篇)

师生课程资源 篇1

最近, 一名荷兰女教师因为在生物课堂上亲自穿上肌肉服、骨骼服的新颖教学方法走红。这名叫做德比·希尔肯斯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人体的结构, 在教学的时候, 把印有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紧身衣穿在身上, 一层一层地讲解有关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相关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已经悄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程”。有的着眼于学校现有的环境资源, 或整合显性因素, 或挖掘潜在品质, 让每一堂课都“格外亲切”;有的立足于学科之间的差异资源, 或补充印证, 或拓展延伸, 让每一节课都“情趣盎然”;有的取材于媒体资源, 或赋予海量信息, 或展示直观形象, 让每一节课都“旁征博引”。而这位荷兰教师的成功, 特别清晰地告诫每一位育人者:师生自身才是不可忽略的最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师自身其实才是课程资源的主体, 在收集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 更应该将自身融入其中, 以“自我故事”去潜移默化、以“自我情境”去感染熏陶、以“自我方式”去因势利导, 这样的课堂才是最鲜活的。

师生自身特长其实就是课堂情感最鲜活的“唤醒资源”。导入环节里教师按照具体课堂情境的需要相机展示一下自己或者学生的音乐特长, 尴尬关头教师及时携手学生展现一下自己的诙谐本色, 感悟环节里教师有意和学生一起表演一回简笔画绝活, 拓展环节里教师讲述一则精妙故事, 或者由学生吟诵一首优美的诗文,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他们保持高涨的情绪, 在教学中因势而为, 为学生悄无声息地架设好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的桥梁。

师生自身情趣其实就是课堂体验最鲜活的“感染资源”。教学时教师自己应与学生一起置身于课堂情节之中, 和学生一样入情入境地去朗读、去质疑、去模仿文中情节……或引导, 或示范, 或激励, 教学活动自然会因师生不同情趣的变化而变得多姿多彩, 才会不断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才会不断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自然环境, 特别是和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自然景点、和教学情境接近的自然场所, 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接近自然景物, 让他们感受迷人的风光, 一起反馈教学片段, 一起品味课文中的内容。在成为课堂感染成分的同时, 自然也会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感染其他同学, 也会被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以及师生一起激活的新内容所感染。学生自身掌握的情趣资讯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特别资源, 教师不仅要创设好导入情境, 而且更要掌控好无缝融入的时机,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展示的时间, 搭建好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和点评的舞台, 让学生手中的资料有效地融入课堂, 真正化作新鲜的“课堂教学资源”, 学生因自身情趣而深度参与的同时自然也会被自己的表现所感染。

师生自身经历其实就是课堂参与最鲜活的“愉悦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经历、奋斗的历程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教师把师生的自身经历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实践中, 因为相比其他的资源, 它们更有使人愉悦的力量。一是有意让课堂走进师生的经历, 或即兴采访, 或游戏展示, 或主题推介, 或情景表演……帮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用师生自己已有的经历去体验课堂教学中未经历过的事件, 更容易强化他们的愉悦体验和亲切感受, 更容易挖掘并生成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二是有意让课堂捕捉师生的经历, 教师可以随机取舍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个人经历资源, 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己经历的事件中更容易产生并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 及时生成真实感受, 及时获得真情实感。特别是师生个人经历的不断融入, 也让课堂拥有了开放、多样、富有变化的愉悦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呈现的新鲜资源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有效建构。

师生自身才是不可忽略的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在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 执教者如果不能从师生自身去挖掘鲜活的素材、去潜移默化、去感染熏陶、去因势利导, 而是一味地舍近求远, 将眼光紧紧地盯在自身之外, 那一定是不可弥补的资源浪费。

师生课程资源 篇2

现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既不在教师,也不在学生。不仅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

[1][2]

让黑板成为师生共享的动态资源 篇3

“小女孩饥寒交迫盼幸福,安徒生含泪滴血唤真情;静静的夜晚,孤单向你袭来,灿灿的月光,映着无限的伤感,希望在哪儿;燃尽的生命依旧浅浅的微笑,复活的太阳永远深深的幸福;火柴寻梦笑别苦难,童话凄美震撼人心;美丽梦幻透露着种种罪恶,微弱火光隐印着点点期望;你是童话的天使,但你折了翅膀,被遗弃人间。”

“小女孩用希望谱写了热爱,她的纯洁、天真、美丽被寒冷、饥饿、孤独、痛苦埋没。生命为何如此脆弱,如一缕轻烟来去无踪。天空落了颗星星,化出美丽的弧,在闪烁。小女孩带着梦走了,在一个冰冷的墙角,带着微笑。安徒生的泪滴了下来,滴在晶莹的爱河,让黑暗又少了几分暗淡……”

以上摘录的是我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部分学生的智慧感悟。学生之所以能建构起如此深刻独特而富有诗意的言语,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真谛体味出来,这全都得归公于黑板的敞开。是的,当敞开的黑板成为了师生共享的动态资源,课堂就有了人文光芒的投射,自由情感的维系,师生在生命相遇、心灵相约、探寻真理的精神漫游中就能飞扬激情、燃烧思想、闪烁青春、体验价值、建构意义,从而实现着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具体一点说,当黑板上的课题、发现感悟、价值问题、特色板书等不断生成变化的资源成了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着力点,教学就能在这动态变化中的多向发力中,使师生拥有更多自主体悟知识建构意义的机会。比如对课题的发散质疑,就有了生成思考的原点;对发现感悟的解读与修正,就有了回归文本的立体体验;对价值问题的评价与探究,就有了立足文本的纵深感悟;对特色板书的丰富与整合,就有了超越文本的辽阔视野。课堂在充满期待、表现自我、体验成功、滋润情感、感悟意义、创造价值中步步推进,自然就有了趣味盎然的尝试,有了充满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有了宁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有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感情变化,有了对大千世界独特的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赋予教学以丰富深层的意义,以此激活着生命、确证着生命、丰富着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篇4

我们学校在每学期结束,都会开展一项“学生民主评议教师”的活动。有一次,我看到了学生的一些评议,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有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无论是学历、能力、业务水平,还是教学经验都不算出众。他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并不出众,但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而另一位年长的语文教师,学历高、能力强、业务水平出色,教学经验丰富,他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要稍微强于前者,但教学效果却比前者逊色一筹。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很纳闷,甚至有的还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学生的民主评议却能告白于天下:

学生是这样评议年轻的语文教师的:他是我们的“老师+兄长+朋友”,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他不仅教我们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更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学习中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心的帮助我们;生活上有疑惑时,他就像兄长和朋友一样给予循循善诱的开导;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他总是热情地鼓励———“前程无限好,祝君多努力”;当我们失败、受挫时,他总是给我们一个微笑:“往事已成烟云,一切都会好的。”等等,正是这些沁人心扉、暖人心窝的话语,我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心里有了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所以我们上语文课特别带劲,惟恐学不好对不起他似的。

学生给年长的语文教师是这样评议的:他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有水平,但似乎整天板着脸,“阴天多,晴天少”,他说一,我们不能说二,不要说接近他,我们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尤其是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他总是唠叨那句经典:“你们把玩的劲放到学习上还会失败吗?”当我们成功时,他很少给我们鼓励,总是“教导”我们:“别太高兴了,要老记骄兵必败这条古训。”上语文课我们多的是紧张与小心,惟恐有什么闪失而又遭教训。

“亲其师,信其道”,前者,师生关系融洽,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自然就好。后者,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教师多威严,学生心里过于敬畏,学习也就难免多了一份紧张,学习起来也就不那么轻松了,也难怪成绩有了那么一点差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的教学,不能光看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讲了多少,讲得怎样等等,而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情。而关注学情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温馨的师生情谊,这样心灵间就有了感应,不管是教还是学就有了生机和活力。“如果师生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源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对问题不断探究和感悟的过程,需要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也需要师生信息的交互和情感的传递。”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感情支配”现象:与哪个教师的感情融洽,就喜欢他(她),就在他(她)那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一些,也乐于学。相反,教师的态度生硬、偏凶或过于严格,学生就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感,“面对这些教师的教学,学生不得不产生‘顺应现象’,而并非真心实意”。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缘故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感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它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学习的效果,这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

新课程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也就是合作学习。

而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注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而学生成为客体和附庸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关,使学生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2、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使用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

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学科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即如何利用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不再依据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

3、新教学方法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答。在新课程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并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4、新学习方式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

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的现状。

二、研究的目标

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打破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探索新课程下学科课堂中新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研究的内容

1、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

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3、新课程理念对师生教学行为要求的研究。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的研究。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素质,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生师各方面发展的研究和跟踪调查,从个别提升到一般,以个别指导一般。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11—2008.2

1、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2、课题开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

(二)实施阶段:2008.3—2008.7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收集、积累图文素材,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小结。

(三)总结阶段:2008.8—2008.9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素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是以生为本。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以生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行为的主观意义,特别强调学生个体行为的主观层面。以生为本,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要求教学过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想境界。

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和平等的。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真诚的热爱与接受,合理的控制与宽容。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造良好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作为首席学者,从知识的权威者的地位转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基础,同时对学生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的自我改变。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只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综上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刻刻的尊重。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2、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作为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

3、要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教师起外号等等。应该明确的是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

4、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常言道: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特点施与不同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其实,研究学生往往比研究教材更重要。事实上,当我们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无意间谈到他的父母或他家中的事,谈到他对某一事物的爱好、谈到他的某一特长时,往往会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他们会惊奇你对他的了解和关注,从而必然会发自内心的感激,而这种感激之情,对学生而言,就是加倍努力,不让老师失望。

5、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主动参与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取得比教师的安排、指定、布置不能达到的效果。

七、研究后的思考。

我们明白,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他们不再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更应尊重学生,把他们看作具有独立意识的实实在在的人,充分信任、理解、鼓励他们,关心他们,形成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进行课改,圆满完成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2010-04-27 14:15

在课程改革中,我校全体教师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实践、坚持研究、强化管理;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突出“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题的实施,全校上下服从课题组管理,依靠良好的研究条件,分阶段有目的的实施课题研究,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前期工作:

(一)课题来源: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师生关系制约了教育教学的高速发展,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和“架子高”等不良观念,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这种不良师生关系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领导高瞻远瞩,适时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课题研究,提倡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努力探索现行的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经报福山教体局审批通过,确立并开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组织教学骨干和相关人员确立课题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并针对课题研究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定了研究计划与具体步骤。

(二)成立课题组:

在王校长的领导下,召开课题研究动员大会,成立了由业务校长--负责,--等老师组成的课题组。

1、举行开题会议,把握研究工作总体思路。

2007年3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宣读了课题研究方案,布置了实验工作,从2007年3月开始,该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2、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由区教研室督导,学校负责牵头、保障制度、经费落实,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采取定期会议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管理;***负责研究后勤保障配给;***、***负责拟写研究方案、研究报告、搜集资料。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负责研究的主体设计和指导、讨论、设计、分析、反思。

(三)确定课题方案:

1、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课题“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2、规范课题研究的保障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我们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障制度:

⑴定期汇报总结制度。每学期一至二次。

⑵建立课题档案,认真积累课题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素材。

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课新课程理论,研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一至二次。

⑷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各类考核、评优工作中突出课题研究的科研含量,对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3、明确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⑴课题组经过学习和研究,确立了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突出操作性、可行性、可能性。

⑵本课题的研究,强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这一研究目标,强调以优化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4、多渠道培训,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

(四)确立科研指导思想:

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反思积累、科研兴教

(五)建立科研工作常规制度:

1、培训学习制度:课题成员要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学习培训,自觉主动通过观摩、上网收集、自学书籍等途径不断提高创新教育理论水平;

2、作好分析统计工作;

3、开学和期末分别召开一次课题工作布置会、总结会;

4、每学年写出阶段计划、阶段目标、阶段总结;

5、每阶段进行研究教育活动讨论、进行记录、分析。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大事记

(一)研究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07年3月—2007年5月 1、2007、3、13:召开小课题研究开题会议,公布小课题实施意见和方案2、2007、3、15:讨论情感教育系列问卷调查实施方案的制定3、2007、3、17:中学生性格特点问卷调查4、2007、3、22:情感教育学生问卷调查5、2007、3、26:中学生思想情感问卷调查 6、2007、4、12:学习有关小课题研究理论知识,7、2007、4、20:情感教育教师问卷调查 8、2007、4、26:进行情感教育系列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9、2007、5、9:对各种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 10、2007、5、17:公布校本课题研究组长及各自课题研究内容

(二)研究阶段:2007年6月—2008年6月 1、2007年6月3日:召开研究适应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研讨会 2、2007年7月4日:为了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创设更优的内部环境,在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吐露心声’学生演讲大会”;

3、2007年9月:教师科研知识理论学习,课题组教师写创新论文;

4、2007年10月16:校本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 5、2007年11月10日:组织学习《示范课精选与小课题研究》,6、2007年11月16日: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

7、2007年12月9日:教育叙事征文活动 8、2008年1月:王校长总结教研室工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和指导;

9、2008年3月3日:文明礼仪教育活动10、2008年3月26日:“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11、2008年3月28日:“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会议,布置撰写调查报告 12、2008年4月18:参观学习,我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前往实验学校参观学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感受融洽的师生关系,其励志的校园文化、灵活的管理制度,高效的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给我校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2008年4月25:参观学习体会交流14、2008年4月28:“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15、2008年5月: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全校各年级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16、2008年5月13:“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 17、2008年6月我校制定的《德育工作序列》和《校园规则》得到了教体局领导的高度评价,我校即日开始推广使用并着手在全区初中各学校推广使用。18、2008年6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劳动辛苦,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活动; 19、2008年6月:在学生中开展责任活动教育

(三)结题整理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1、2008年9月:小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工作安排; 2、2008年10月:课题成果展示,表彰研究中工作突出人员;

3、2008年12月:申请结题,汇编成果,撰写科研报告。

三、研究工作后期反思

近两年的课题研究,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撰写研究和调查报告 份,研究成果 份,教学案例

份,老师论文 篇,反思和随笔 篇,师生问卷调查

次 余份,老师获奖 多人次,学生获奖 多人次,学校获奖。

1.通过以和谐关系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和谐关系愉快的心理过程,激发学习及协调关系的兴趣,强化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进一步转变了教师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方法观以及师生合作观。成就了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经验型论文和科研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3.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师生关系间存在的一些感情分歧和矛盾冲突,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4.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5.在课题实验中,老师们通过家访和问卷调查以及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了学校,了解了师生关系,能主动正确处理老师和学生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孩子上也有了转变。

6.三个实验的原来的退进生全部消除,由于改变了师生关系,学生和老师成了朋友,提高也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教师方面

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很快,而大部分基层教师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致使学习领会的机会不多而且不落实,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显得零乱肤浅,很多东西没有很好消化,常出现依要求做形式的问题。

2、学生方面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为现在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多元化知识信息平台,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在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其中要求个性化发展就是一难题,这些要求的确与现有教学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影响师生关系出现快速融洽。

四、研究成果简介

伴随着历时二年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 的开展,教师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效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对全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们增强了科研意识,普及了教科研知识,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如我校教科室工作人员,通过研究人的记忆规律,借鉴一些名人成功的经验,荟萃学习方法之精华而成的《送你一把金钥匙》,在我校经过学生试用,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福山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我校共有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化学、物理、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17个学科提交了40篇教学设计,32篇教学案例,经过福山区教体局组织评选,我校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共计35人次获奖,2、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极大地促进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课堂教学逐步构建起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涵盖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即“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讲评课教学模式”、“自习课学习模式”。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学习高潮迭起,自主、实践、探究学习成了课堂的灵魂。

二年来我校学生无一人违法犯罪,无一例因对学校教师的教育不满而上访,学生遵纪守法,文明待人,尊老爱幼,劳动观念、责任心、感恩心明显增强,学生人人有理想,心中有奋斗目标,学习氛围愈来愈浓,空前高涨。

3、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我校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其研究成果和带来的效益也相当明显。

2008年6月我校制定的制定的学校《德育工作序列》和《校园规则》受到了教体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作为福山区初中段《德育工作序列》和《校园规则》在全区初中各学校推广使用。2007年,--校长代表我区在烟台市教科院举行的“情感教育实验研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主任在烟台市优秀班主任报告会上做了典型发言,--老师在烟台市举行的生物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和--老师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生物学科《初中毕业生学习标准措施》的编写,在二年的课题研究期间,先后有人5人获得市级以上优质课,4人获得市级论文奖,4人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25人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2人获得国家级论文奖,21人荣获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者。

4、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总评连续两年列全区同类学校之首,连续两年夺得福山区中考状元,08年普通高中升学率高达73.2%,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六科竞赛优胜单位”、中考优胜单位“、“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科联赛优胜单位”、“文明单位”、“烟台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赢得了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总之,结题工作结束后,拟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作推广性和发展性研究。师资培训和业务培训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首要任务和工作。“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是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本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一条主线,开展师资培训的工作,促进教师尽快地成名成家,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报告

一、摘 要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挖掘并发展师生独特的禀赋与潜能。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各种活动等多种方式,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探讨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和谐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和对学生的教育反馈,我们认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热爱学生的真诚,以“爱”感人,以“爱”化人;二是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三是赏识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它说明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四是主动了解学生。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从了解学生个体出发,以“熟悉”形象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五是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六是优化德育工作,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创设良好的软环境。同时,课题组还对影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途径和方法;教育策略;研究报告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师生关系制约了教育教学的高速发展,教师一些不良的教育手段和“高高在上”的价值观念,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身处青春期的初中生,学习发展水平有差异,家庭环境天差地别,同时身体成长快于心理成长,正是逆反心理严重的时期。有的学生常常因为不理解教师的善意批评、听不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不喜欢,或其它一些小事心存芥蒂,对老师有抵触情绪,甚至和教师发生冲突,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好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正确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学生建立起新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

三、保障措施采用层级式管理模式,学校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室领导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评审等工作。管理过程中实行法制——制度管理,也实行人治——人本管理。每学期初,校委会要专门计划、反思、讨论教育科研情况。(1)课题负责人:王少亭

课题组长:赵永强主要成员:王传强

黄大通

王盛章

孔淑芝

赵少芹

王友彬

李洪洋

周福(2)专设科研机构——教科室学校专门成立教科室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教科室主任:王少亭

副主任:赵永强

王传强

王世章

赵永强主持教科室日常工作(3)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将教师的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教职工考核,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加强督导检查。学校成立督导检查小组,每周对全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察后提出整改意见,提交学校,学校及时作出处理。建立“小课题”研究有效的运作和激励机制,保证“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学校还将教师是否参与教育科研以及取得的成果作为先进评比、优质课教师和教坛新秀评比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促进我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创建默契和谐的师生教育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形成 “明德笃行,博学乐究”的良好学风;全体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形成“为师、为范、讲奉献,善导、善创、求高效”的教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充分开发教师内在的潜能,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在校本研究的实践探索中群体学习,群体研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和谐共同体。全体师生“诚信、励志、笃学、创新”,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共铸和谐”,创立一个师生成功、成才的平台,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班主任与学生间的关系、任课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依赖于师生间情感的沟通,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如下内容: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任课教师与学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学生学习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学生情感教育,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相关策略。政教处和班主任主要从“积极情感教育目标体系的研究”、“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研究”,“如何开展有效的学生德育工作”三个方面展开。从教师队伍中选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部分优秀教师,开展教学艺术和方法的创新研究,开展“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10余个校本研究研究课题。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1)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2)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3)案例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4)比较研究法:根据课题的特点,立足于实践调查,对相关的案例、活动调查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2007、1月――2007、3月)准备阶段与理论学习召开小课题研究开题会议,公布小课题实施意见和方案。理论学习贯穿教科研活动的始终,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关小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明确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转变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层次,以适应新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组织“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征求意见活动,在全体教职工开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大讨论,提出开展这项工作的建议,找出课题突破口。通过讨论,撰写体会,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来。利用升旗、集会、宣传栏、墙报等,营造创设气氛,营造适合我校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环境,组织师生学习“文明用语”,组织教职工结合育人工作实践,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开展中学生性格特点问卷调查、中学生思想情感问卷调查、情感教育学生问卷调查、情感教育教师问卷调查,对各种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写出调查总结,为下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提供佐证。第二阶段:(2007、4月――2008、6月)师生互动,实施课题研究、实验,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1、教师在教师掌握了一定教科研理论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组织骨干教师攻关,选定部分优秀教师自愿结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小组研究课题,定时间、定地点研讨课题,以点带面实施课题研究。

2、教科室通过课题研究会议、课题组长会议和《教科研园地》等多种形式,对教科研工作予以督察和指导,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教师经验报告等形式为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榜样和示范,着力研究班主任与学生间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任课教师与学生间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3、开展各种活动和调查。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贯穿于实验的始终,边学习边实验,边实验边研究。为了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创设更优的内部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与调查,如:学生评教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心灵对话活动、情感教育师生调查等。一个素质高的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进行疏导,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因此建立师生情感交流手记。以此为抓手,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总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学习《示范课精选与小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举行课堂开放月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听评课。努力构建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5、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教育探索,对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相关策略开展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研究如何纠正学生的逆反行为,使之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举行班主任、任课教师经验交流会,展示“经验交流”、“论文”“案例”等科研成果.。

7、关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的论文和案例,教科室择优予以发表,并向有关刊物推荐。

8、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科研成果的评选。此阶段要求每位教师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每人提供一节公开课,上交一篇关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的论文和案例,教科室择优予以发表,并向有关刊物推荐。第三阶段:(2008、9月――2008、11月)成果汇总,表彰推广,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性报告。

1、2008年9月:小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工作安排;

2、2008年10月:课题成果展示,表彰研究中工作突出人员;

3、2008年12月:申请结题,填写课题研究成果申请鉴定表,汇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

六、理论研究和探索

(一)师生关系影响因素调查在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我们对师生关系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课题组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学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他们把自己对师生关系的理解通过书面形式反馈给我们,课题组从中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有的学生认为,目前师生关系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

1、可能是天生的,人生下来就怕老师,在孩子们眼里,老师就像‘二郎神’,他(她)讲什么你必须听,他(她)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没有反抗的余地,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害怕见到老师,害怕与老师交流,见到老师总是躲着,或敬而远之,长久以来产生了一种隔阂。

2、老师大都对学生有种‘偏见’,在天平的两端总有不平衡的时候,老师都总喜欢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大多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比较反感,久而久之,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偏见,一种类似人为造成的不必要的偏见。

3、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不强,互相不理解,对对方都有所顾忌,这导致彼此之间关系的疏远性。

4、在处理某些事时可能方法不适,造成了学生的反感,就加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5、现在大多数老师管的较严、较宽,在我们这些学生眼里认为‘这些老师太烦,一天到晚管这管那„„’,有些反感,甚至讨厌。”有学生认为:“关爱是最好的答案,学生就像刚刚舒枝展叶的幼苗,离不开清风的沐浴,春天的滋润,板着的面孔是苍白的,最无力的声音是呵斥,关爱是火,它能化开冰雪,在被温暖的心灵里唤起最美好的情感。给人的爱是幸福的,给人爱者心里最充实。对于老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对于学生,老师应该给予理解,应该呵护。爱如空气,人人需要;爱是阳光,谁沐浴它,都会感到温暖。我们尽力做好每一步,让师生情更真切!” 有的学生认为:“师与生之间本就需要多沟通,多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找出问题,调整状态,还有利于老师及时查漏补缺,弥补工作中的疏忽之处。师与生多沟通,有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阶段如何开展工作做出正确的决策。沟通可以减少师与生之间的隔阂,然而一味的迁就也并非好事,作为老师该严厉时仍需严厉,不过,之后,仍需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晓之以理。” 调查的结果使我们不得不承认,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了大讨论,经过讨论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中高考指挥棒对师生关系被扭曲:教师职业化的影响。(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临界,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2)在教学成绩这坐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3)职业化的进行实际上是弱化了教师的道德教育作用,教师已经负担不起高尚的教育精神,而社会仍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现在教师普通化,教师在学生中不在具有很高的威信,学生不能信服教师,而往往站在教师的对立面。其他还有: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育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浅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其它方面诸如:师生的道德素质、教师的业务水平、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他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课题组针对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认真研究了相关策略。

1、教师策略:(1)尊重——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一种朋友的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敞开心扉,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真诚和理解,多给学生一份尊重和爱护,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因为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也只有尊重,才能在师生间真正架起一座通往美好心灵的桥梁。(2)爱心——师生关系的溶解剂 教育夏丏尊先生说的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3)赏识——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听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教育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哪些方面更聪明。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发“发光面”。成人需要赏识,孩子则更需要赏识。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可是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孩子们心灵深处这种渴望得到赏识的美好愿望,似乎被遗忘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讨,学会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请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暂时不太优秀的,都当作天使一样呵护吧。把他们培植在爱的土壤上,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再以尊重和赏识作灌溉,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4).理解——师生关系的黏合剂主动了解学生。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从了解学生个体出发,以“熟悉”形象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学的第一天,你如果能够直呼学生姓名,就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聊上几句,就他的家庭,生活情况扯上几句,这样就会使你的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他们的第一感觉就可能是:“你既像老师,更像老朋友”,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5).修身——师生关系的强化剂不断提升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转变传统教育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墨守成规的紧张课堂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研究型课堂,师生互动,共生共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手段,频繁地在课堂中使用。这种“新”无疑容易使学生佩服,既树立了教师的威信,更在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而这些要求教师时刻遵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诲,只有这样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才更容易做到民主、尊重与理解。

2、学校策略:课题组研究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仅盯在狭隘的师生关系上,还应该在校园宏观上采取相关措施给予良好师生的构建搭建一个大的平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水准;对于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德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层面的策略,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富有创新的改革和尝试。(1)师生活动主题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单纯由教师说教不仅有务虚之嫌,而且效率低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要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关键就是动起来,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本着这个要领我们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有:教师主题部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典型教师经验交流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优秀教学案例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活动》《教育叙事评选活动》学生主题部分:《感恩活动》《劳动活动》《责任教育活动》《知礼仪有教养活动》《吐露心声演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科研活动。活动效果明显,师生关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注:具体活动方案和材料见档案卷宗。(2)学生德育系统化。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主角。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光靠教师的单向努力而无学生的积极配合,那是一个巴掌拍响――拍不响。学生的配合也不能指望他们自觉和自发,这时学生的教育是否到位和有成效就是对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考验。经过课题组的认真调研,我们认为以往的学校德育有点散,有点乱,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课题研究和学生管理的新需要。为此我们和政教部门通力配合,组织策划了《德育工作序列》和《校园规则》。将德育工作分级部,按月根据需要做成配档,明确主题,细分责任,落实检查,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汇编成《校园规则》,组织学生学习和考试,做到人人知道做什么,人人知道怎么做,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意识,校园风尚为之一新。以上两项措施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发展。(3)专题调查常态化。为了保障师生的心理健康及为教师的教学研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我们还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各项专题调查。如《情感教育师生调查》、《中学生心理调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调查》等。并及时作出总结提出相应建议。实现了专题调查常态化。这些措施都有力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课题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能够健康地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建立了信心,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信任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建立师生平等交往的平台,促进相互理解,就一定能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育才育人,培养和谐的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4)学业指导专业化。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主要目的还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到了这两个方面就是最大的和谐。在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业方面,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广泛的征求师生意见,通过研究人的记忆规律,借鉴一些名人成功的经验,荟萃学习方法之精华而成的《送你一把金钥匙》,在我校经过学生试用,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七、研究成效伴随着历时二年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 的开展,教师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效果。

1、师生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融洽和谐,二年来我校学生无一人违法犯罪,无一例因对学校教师的教育不满而上访,学生遵纪守法,文明待人,尊老爱幼,劳动观念、责任心、感恩心明显增强,学生人人有理想,心中有奋斗目标,学习氛围愈来愈浓,空前高涨。

2、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极大地促进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逐步构建起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学习高潮迭起,自主、实践、探究学习成了课堂的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通过研究人的记忆规律,借鉴一些名人成功的经验,荟萃学习方法之精华而成的《送你一把金钥匙》,在我校经过学生试用,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总评连续两年列全区同类学校之首,连续两年夺得福山区中考状元,08年普通高中升学率高达73.2%。

4、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2008年6月我校制定的学校《德育工作序列》和《校园规则》受到了教体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作为福山区初中段《德育工作序列》和《校园规则》在全区初中各学校推广使用;王永胜校长代表我区在烟台市教科院举行的“情感教育实验研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迟颖川主任在烟台市优秀班主任报告会上做了典型发言;牟道君老师在烟台市举行的生物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孔淑芝和牟道军老师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生物学科《初中毕业生学习标准措施》的编写。先后有35人获得福山区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奖,有5人获得市级以上优质课,5人获得市级论文奖,4人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27人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或论文奖,11人获得山东省第二届教育叙事奖,4人获得国家级论文奖,21人荣获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者。

小学语文课程师生互动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师生互动策略研究一直是一个重点课题,因为,师生互动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学习习惯,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英国学者艾雪黎等人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1] 其中学生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是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是咨询者、引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给过程师生是平等互动关系。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的师生互动形式主要是学生中心式,这种形式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中以人为本的要求。愿望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由于对师生互动式教学形式理解不够或是运用教学方法的水平角低,使得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形式在实际实施中变了味,教师没能真正起到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启发者的作用。只是形式变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却没变,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学生还是被动回答。

一、对师生互动活动的理解

佐斌认为,广义上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狭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和影响。[2]也就是说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在心理和行动上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的人片面地认为师生互动就是师生间没有距离,只要学生按老师提的问题回答、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就是师生互动,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导致教师偏离互动教学的本质,把互动教学当作幌子,跳不出老师主导的圈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质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这互动中是平等主体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传统上的“倾听者”逐渐转化为参与课堂活动的对话者。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这表明了教学已经从纯粹传授知识转变到了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了。

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活跃的课堂,热闹的气氛,对什么东西都好奇,但注意力不够持久。如果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规规矩矩的听,坚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走神或厌烦,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利用师生的互动,调动起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踊跃发言。

因此,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培育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互动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常常才用问答式和小组互动式两种形式进行开展,以下就是对这两种互动形式的探讨,探讨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性较强的师生互动策略。

1、良好的师生问答式互动策略。“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手段,不管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互动式教学中都经常被用到,为了充分发挥问答式互动教学形式的效果,避免所提问题太宽泛、肤浅、没针对性等问题出现,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策略。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有意义的问题,事先设计好问题,避免临时现想。提出的问题要与本节课的知识有关,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要用小学生熟悉的语句来表达,问题的难易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符,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延展性,教师在提问这要注意控制互动的节奏和面向全体学生,切忌只对成绩好的,爱发言的学生提问,对成绩不好的,不善表达的,老师更应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敢发言。

2、良好的小组活动式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良好的小组式互动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竞争、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开展这种小组式互动学习形式教师要为学生事先按照教学内容分好组,合理安排小组人数,精心搭配小组成员,按照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进行优化组合,尽量让每个组“力量”均衡,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事可做,承担一定的任务。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学解决,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一些稍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方式解决,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及时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与交流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互动过程,避免只重视结果,对学生的表现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师生课程资源 篇7

本文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实践,浅谈高职院校中师生共建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院网络管理部门在教师和学生中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近千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利用率低、形式和来源单一等方面,同时兄弟院校如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调查也表明了基本相同的调查结果。一是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学院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包括图书馆集中采购的电子书籍、教材随书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的数字化处理等,这些资源往往存在类型单一、内容陈旧、实用性和针对性差等缺点。问卷调查中师生普遍反馈“缺乏能满足高职实践性教学目标的资源”,尤其是“缺乏能接近本校高职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资源,不实用”。因此这些资源难以直接用于一线教学,任课教师往往会再额外耗费时间和精力制作和搜索适用的教育资源,学生也难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二是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对师生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的教学资源以电子图书、电子课件、教学录像为主,资源形式的单一死板,对师生缺乏足够吸引力。而学生希望能得到以更为灵活的表现形式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提供的图形图像素材、学生提供的优秀作品和学习资料、以网络考试系统形式存在的题库、常见学习问题解答、网络教学系统和仿真实验室等。三是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群体范围小,教学资源来源单一。教学资源库建设往往以教育信息化部门为主导,而高职院校普通面临的问题是专职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少、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少。仅靠少量人员、少量资金来丰富需求日益增长的教学资源库,显然存在很大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缺乏管理机制和共享渠道,教师和学生手里掌握着的海量教学资源,却无法共享给全校师生使用,而恰恰是这些资源更为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需求。

二、自主开发和师生共建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缺乏足够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教师应用信息化能力欠缺或认识不足、教学资源不适合高职教学特别是本校教学的实际需求等。其中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如何克服上述困难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结合我院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工作现状,笔者提出自主开发、师生共建的工作思路。自主开发的原则是“少买多建”,并不是完全摒弃外购教学资源的做法。对于一些教学效果好尤其是兄弟院校已投入使用且评价高的教学资源,直接采购使用可以节省开发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资源库建设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校制定长期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的前提下,考虑采用以自主开发、师生共建的方式开展,因此教学资源会更贴近学院高职教学的实际需求。师生共建教学资源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再经过有针对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可以很轻松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分类纳入资源库,以逐步充实和丰富教学资源库,这些教学资源内容设置灵活、教学针对性强,也更切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此外,电子教案、作业解答、教学心得、网上答疑、考试题库以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收集的教学资源等内容,均可纳入教学资源库。学生是师生共建教学资源的积极参与者。因为学生是教学资源库的最终用户,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教学需求、切合教学实际,来自学生的评价是最真实和重要的,学生也最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资源。一是鼓励学生在使用各类教学资源时,要勇于结合自己的使用心得向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师生共同完善资源,使资源更切合教学实际需求;二是从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课题论文、课程设计、比赛作品、作业中筛选优秀资源,分类丰富教学资源库;三是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动手能力强,指定专业教师组建团队,指导学生主动收集适应专业学习的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通过上述措施,师生共建资源和优化资源,逐步建成具有本校特色、适用性强、符合高职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库。

三、师生共建教育资源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在以自主开发、师生共建为建设方针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组织机构保障。单纯靠一线任课教师和学生自主建设教学资源库,即使是由教学系部一级来主导建设过程,对教学资源库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由学校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制定教学资源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并在该部门的领导下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版权保护。一要避免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资源作为本校的教学资源使用,这样就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二要考虑对本校教学资源建设者的作品的版权保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作品纳入教学资源库时必须获得本人的书面同意,以避免后续的版权问题。三是激励机制。在保护教学资源建设者作品版权的同时,应采取支付报酬、表彰奖励等措施,激励师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资源库建设。

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中建设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学资源库,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克服教学资源库建设人才和资金短缺、外购教学资源库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等困难,采取以自主开发为主、师生共建资源的建设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滚动发展和长期建设,为满足师生终身学习的目标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服务。

摘要: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采取自主开发、师生共建的模式, 建设具有高职教学特色、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

参考文献

[1]廖丹.浅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考试周刊,2010, (28) 203-204.

[2]王红.基于校园网的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 (3) :25.

师生课程资源 篇8

1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活动单的设置就是整个备课组活动的结晶。在教学实际活动中, 我们就是要达到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比如说我们研究已知单角的三角函数值复角时, 我安排了这样的预设:已知A、B均为锐角, cos A=, cos B=, 求A+B的值。因为A、B不是特殊角, 所以只能把A+B作为一个整体来求, 那我们可以通过A+B的某个三角函数值及范围从而去确定一个角的大小, 那么这里取A+B的哪个三角函数呢?这个问题一抛出, 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高涨起来, 有的说取正弦, 有的说取余弦, 各抒己见, 争执不下。接着我又问你们取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同学们不妨来实践一下,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学们赶紧奋笔疾书, 然后我请各小组分别用两种方法展示, 在实践过程中, 同学们终于完全搞清楚原来取三角函数名称要依据A+B的范围来进行, 学生在此期间其他数学素养也得以提高。我进行了如此矛盾的预设, 学生演绎了活动, 收获了精彩的生成。

2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恰当的情境引导

数学课内容抽象枯燥, 这时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 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 有时通过展示媒体抛出问题, 组织课堂讨论, 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想象探究。有时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出发, 有时一个实验, 甚至于一首古诗等等……来创设情境, 但都特别紧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圆锥曲线》这一章的椭圆教学为例, 我设计了如下情境:

(1) 取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黑板的同一点处, 套上粉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这时笔尖 (动点) 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2) 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 (小于绳长) , 分别固定在黑板的两点处, 套上粉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画出的轨迹将会是什么曲线?

(3) 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 (等于绳长) , 分别固定在黑板的两点处, 套上粉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画出的轨迹又将会是什么曲线?

(4) 在这一过程中, 你能说出移动笔尖 (动点) 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圆的定义出发去引出椭圆上动点的变化规律, 由学生观察并概括, 教师补充, 形成定义, 为接下来通过椭圆的定义, 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教师的机智

在新课程理念支配下,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教育机智主要表现为课堂对“有效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追求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它是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案例:求值:sin15°原来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先跟学生分析书本上的方法, 把15°用45°-30°表示, 再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给出完整解答, 但课上出现了以下情景:师:我们来看这道例题, 你准备怎么解?生:我把15°角看做30°角的一半, 用半角公式求解, sin215°= (1-cos30°) /2, 因此我就先按照他的思路进行求解, 但是用这种方法在最后还有一个关卡:那就是化简问题, 这是一个障碍。然后我又问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有的学生跟书本上采取了同样的方法。最后我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 总结,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4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教学冲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 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强调首先要选准冲突目标。其次要通过学生质疑的导引。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及时解决学生的质疑。学生发起新的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起点,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判断和生成以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解题经验和能力是符合学生对于经验建构和知识积累的需要的, 且这个过程是十分有效的。再次, 学中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运用“错误”教学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小组的黑板展示很可能就会为课堂提供精彩的教学资源。真实的课堂教学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魅力。

5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创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和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当知识发生过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时, 我常常通过设计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然形成新概念和新公式。如在“二倍角公式”的新授课上,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里的β换成α时会出现什么结论。钱前同学迫不及待地冲向讲台, 在黑板上写出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导致几乎所有学生将公式“二倍角公式”命名为钱前公式,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又激发了学生独立建构新知识的思维活动。

6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总结升华

我们知道通常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有很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 并且有的时候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 这些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促使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在对一道典型例题进行讲评时, 我们教师除了要对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我们还要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进行研究, 从而使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自然的升华。“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通常会安排学生先进行总结归纳, 然后可由学生补充, 或由教师点评补充, 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明白, 学的透彻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而言之, 教学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过程, 教与学相依相伴, 永远没有穷尽。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预设, 创设教学情境, 善待教学冲突, 提炼教学过程, 引导教学总结, 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生成, 才能让精彩的教学生成与我们结伴同行, 同时也一定会使我们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摘要:当前职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本文试图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就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 即预设与生成, 情境与生成, 机智与生成, 冲突与生成, 创新与生成, 总结与生成进行初步的阐述, 以利于我们的在教学中更有的放矢, 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数学教学,生成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曹永娥.学生的错误应得到正确对待.现代教学, 2010年11期.

[2]孟黎辉.数学教师的“察觉、善用与升华”.中学数学, 2008年13期.

[3]张华.重建高中课堂教学的15个要求.上海教育, 2006年8期.

新课程下师生角色探讨 篇9

“自学互教、师生互动”教学法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置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本;第二,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进行讲课;第三,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再由讲课人或其他学生解答问题;第四,教师就学生讲课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重难点解析;第五,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随堂检测并当堂评析。

下面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构想提出

当今社会,由于知识信息的大量化和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在给学生带来思维方式、观念等急剧变化和快速更新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权威地位日渐弱化。加之当前生物课教学本身的理论化程度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不浓厚,生物课成了教师的“一言堂”。高考实行的是“3+2”模式,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局限及学生对本门学科的误解,因此选修生物的学生越来越少。如何使生物课教学走出困境,成为许多生物教师的新课题。

二、优势体现

1. 有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自由感,才能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认知活动,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才能形成。在师生互动中,学生走向讲台成为主讲者,台下学生看着自己同学讲课,好奇心促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 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创新教学的必要积极条件之一。在师生互动中,主讲者和听讲者是共同解决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听到的是学生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课本知识进行诠释,不但能“备学生”,而且能深入了解学生。在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为学生顺利进入多向思维空间、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发展打下基础。

3. 有助于学生塑造创造性人格和个性。

实施创新教育不仅要有创造的方法,而且要培养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敢于打破原有的框框向权威挑战,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采用“自学互教、师生互动”教学法后,学生为使自己的讲课更精彩,会通过各种方式独立探究或与他人合作去解决在备课、讲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4.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师生互动中,为了扮好教师角色,学生在课前会充分学习课本,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在遇到问题时,不仅要进行观察和思考,而且要及时在家庭、社区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研究。

三、层层疑惑

1. 能讲好吗?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的好奇心强,且好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模仿更具有选择性和稳定性。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基于已有经历,他们一定会战胜自我,成功扮演好教师的角色。

2. 是否因浪费时间而完不成任务?

实践表明,由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多,因此讲问题不会太详细,往往比教师讲一个问题所用的时间短,甚至出现讲不好的情况,需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补充。所以不必担心浪费时间完不成任务。

3. 这种做法能坚持下来吗?

回答是肯定的。一方面学生爱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可把成绩分为两部分,在成绩评定上,强调“重理解、重能力、重学习态度”,对学生实行结构分综合评价的方法。书面检测定量记分,其余方面实行等第评语制,折算成分数档次,实行附加或附减,既有利于学生讲课的长期坚持,又有利于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自由发挥,推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教师工作

“自学互教、师生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而是担子更重了,对教师隐性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与以往不同的是,备课的重心就放在精讲和精练上,放在如何突破重难点上。要及时解决课堂上的生产性问题。其次,当主讲者上台主讲时,教师应做到:第一,聚精会神地听讲,对学生所讲所问作出清楚、准确的断定,帮助主讲者及时把握课堂中心内容;第二,帮助主讲者维持好课堂纪律,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再次,教师应做好精讲点评工作。“精讲”知识的系统结构;“点”学生未意识到的重点、难点、未解答的疑点;“评”学生讲课、听课的整体效果,以表扬肯定为主,有针对性地传授讲解、提问等技能,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最后,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做好随堂检测。教师应在每一节课前准备好题目。题型应和相关中考题型相似,题目紧扣所学书本知识,并略作扩展,题量适中,以试卷形式出现最好。部分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评讲。对于选择题,教师应提问学生“为什么选?”“为什么不选?”;对于主观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思路。这样,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情况会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

总之,“自学互教、师生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堂活动就能顺利开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生通过才能的展示,不但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增强自信心,而且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因此,“自学互教、师生互动”教学法是适应当前形势和满足社会需要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梁秋英.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2]中学生物教学网.

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 篇10

一、从“操纵——依附式”到“合作——主体式”的转变

反思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 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 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 竭力传授, 呈现出权威无边, 积极有为的态势, 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 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 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 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 这就是典型的“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 真的是“唇焦口燥无一应”, 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如在处理七册 (下) “种子的结构”一文中,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 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 死记硬背, 久而久之, 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甚至厌学, 扼杀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处理, 让学生分组自行讨论, 探究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得出结论,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共同参与合作, 建立其师生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和理解, 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 探求求知的欲望, 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脱离“操纵——依附式”的关系, 形成“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新课程理念。

二、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从“学教材”到“学生活”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教材, 纯粹是教教材上的知识, 于是为教教材而教学成了最终的目标。学生从教师中获得的知识, 只是课本的知识, 一旦离开书本, 知识在生活中则将毫无用处。如时下正值电力紧缺时期, 一位父亲想购买一台发电机, 想测试一下就读初三的儿子的知识, 于是问道:“你说要是我们家的全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应购买几千瓦的发电机呢?”儿子竟然无言以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 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定了学习领域, 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 体现了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 教师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 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 而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无足轻重的, 而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 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 不过是沧海一粟, 应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以外, 还有另一类知识, 那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如七册 (下) “嫁接”这一课时, 若仅仅在室内完成嫁接各环节, 学生可能只学会纸上谈兵, 教师就会考虑如何处理使用教材, 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 更学会生活中知识的运用。于是我就带着学生来到植物园, 让学生再一次领略科学的生活化, 生活的科学化, 这种知识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 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 与学生之间不断沟通, 交流, 彼此尊重, 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三、从“师动”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转变

过去在科学实验过程中, 往往老师在做演示实验 (动手) , 提出问题 (动脑) , 并给予解答, 学生一味的聍听, 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不动, 学生就成了只是接受现成知识的容器。

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堂、学校和社会教学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采用一节课不超过讲20分钟,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提问, 相互讨论所学内容, 而老师只起答疑和组织讨论引导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 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 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 并相互问答, 寻求正确答案, 积极开展学生主导的学习活动, 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想“动”, 将“要我动”转变到“我要动”, 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 努力创设“大家都要动, 都在动, 乐于动”的教学环境。更多在兴趣的驱使下, 能自主学习, 探究发现, 合作交流, 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的个性化发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 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四、从“局部收获”到“全面收获”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 教师要摒弃过于注重知识讲授, 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的教学观, 加强教学科研,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切实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指导和鼓励学生设定符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即略微高于自己过去的成就水平,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要信任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相信学生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 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伙伴, 且将这种信赖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对缺点有改正的勇气;要针对学生易受暗示性、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 向学生灌输“每个人都能成功, 也必将成功”等激励理念, 通过对学生布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学习任务, 如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等, 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如口头表扬、作品展示 (如制食盐晶体实验后, 展示制得的食盐作品) , 使之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 激发和建立学生的“学习动力”, 树立“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 培养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全面的收获, 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更全面的提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去面对, 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实践, 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去攻关。要求每一位教师走下“天、地、君、亲、师”的神坛, 转变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确立学生即是“上帝”的思想,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才能开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才能提供适应21世纪需要的优秀教育。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 给广大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怎样的师生关系。教师需从传统中的主宰者走向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学生要从接受者走向主体者, 从学教材走向学生活。

关键词:课程改革,师生关系,新关系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育行为.科学教育, 2002, (11) .

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关系新论 篇11

一、在传统教育观下,师生关系存在的误区

(一)否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育观片面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通过师生交往,建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与感化,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对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质、体、美的和谐发展。随后又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如果教育活动不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进行,又如何能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达到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应有之义。

(二)教师不信任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传统教育观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在此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往往不愿或不敢信任学生,担心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行动。为防止出乱子,教师往往越俎代庖甚至包办代替,这就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学生思考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大大损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把握、任务的分配和承担的责任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在法律和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并没有高低、尊卑之分。教育的本质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大程度上在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从思想深处转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深刻理解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业的指导者,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采取措施主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以有效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按照新课标要求,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们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自身具有的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树立教育好每个学生的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人。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笔者相信,绝大部分教师首先会肯定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也会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批评压制的态度,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学生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教师应当相信学生潜藏的巨大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特点,过于苛求学生。这是和发展观点相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就必然存在不足,就必然会犯错误。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那么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师生课程资源 篇12

一、善于巧用错误的策略

不会出错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研究发现,偏理科性的教师一般倾向于从学生的解题错误中抢抓寻求突破,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因而尝试正确的路径。例如,二年级语文就关联词“一……,就……”造句,有学生造成“我一下子就跳起来”,老师敏感地注意到这不是条件关联句,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又不能判定为“错误”,因此老师建议参照例句再模仿着说,结果学生造出了“我一进教室就想写作业”的句子。如此,既改正了错误,又绕过了不宜加深拓宽的内容,还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巧用错误的教师,站得更高,能看出学生思维性的缺陷在哪里,能看出他对知识整体性的掌握怎样,因而促进学生的正迁移。

二、善于挖掘“肤浅”的策略

所谓“肤浅”的知识,即错误模糊或正确与否不“明显”。如,写字课关于字的某偏旁大小,美术课关于色彩等。这类偏文科性、艺术性“见仁见智”的知识,使用比较、夸张、变形等形式进行深度挖掘,可使“肤浅”的知识深刻掌握。如,某“写字”课老师在讲解关于左右偏旁的字:肥、偏、深等时,可通过加倍放大或左旁或右旁,进行“夸张”处理,然后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哪一种“舒服”,哪一种更好看、耐看,促进加深理解。语文课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能有效感悟作者,走进作者。正如有一百个读者,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然后让“一百个哈姆雷特”交流碰撞,最后留在自己脑海中的“哈姆雷特”便是丰满而鲜活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哈姆雷特”了。每个学生的解读是不尽一样的,若追求答案的统一反而“肤浅”。可见,这类课堂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比较隐性,不像错误那样显现,教师稍不留心就会错失教育契机。

三、善于转化“冲突”的策略

生生互动中的“冲突”,教师一般易于处理,而师生互动中的“冲突”,干扰强烈,教师一般难于驾驭。研究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借力发力”,合理转化师生冲突。如,在教授初中生物学科的“消化系统”这一内容时,某教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要求演示各器官功能以及之间的关系,但学生都不愿意扮演“肛门”器官,一时僵持不下。后来教师决定自己扮演,并突出强化作为消化的最后一道出口“肛门”不可或缺,这样便及时化解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预设,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善于转化冲突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民主,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这样冲突才会转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显然,动态、开放的课堂有益于将干扰课堂的因素化解为生成性教育资源。一般来讲,这一类教学内容不宜设计为“角色扮演”来组织教学,以避免伤害教师或学生。

四、善于化“意外”为“意料”的策略

例如,高一化学“钠的性质”一节中,一老师演示钠燃烧试验时冒黑烟而非课本中描述的冒白烟。这显然是一种课堂“意外”。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师:“钠保存在哪里?”生:“保存在煤油中。”师:“煤油可燃,燃烧时冒黑烟。”生:“噢,一定是煤油捣的鬼。”师:“那怎么办?”生:“用滤纸吸干。”于是,老师重复演示钠燃烧实验。只是把钠块表面的煤油吸干,现象当然是冒白烟。这样冒黑烟的“意外”反而让学生从钠的保存、取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不仅掌握了钠燃烧的实验操作,而且还使钠的性质、存在、保存等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使知识结构化。

上一篇:重症乙型脑炎下一篇:混凝土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