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和谐(精选11篇)
课程资源和谐 篇1
摘要:本文主要以和谐教育理论为基础, 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如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师同伴群体的网络资源开发, 学生同伴群体的校园文化实践资源开发, “隐性”资源开发,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实现学校和谐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和谐教育,课程资源,大学英语,教师同伴
1 和谐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和谐教育以受教育者和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教育活动有效地形成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产生教育合力,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教育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人格的完善、个性的成长、精神的培育, 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其主要包涵身心和谐教育、知识和能力和谐教育、智力和谐教育以及学科内部和谐教育, 而身心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和谐教育活动中, 以人为中心, 培养和锻造顶天立地的“人”。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是外在的, 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堂, 也不会主动进入课程领域, 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的意识活动去认识和开发。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是将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的有利于大学英语课程实施, 有利于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教育资源挖掘并利用。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涉及教师、学生、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顺利开发与利用要以和谐教育为理论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注重大学生智力、身心、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2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既有学校层面的因素, 又有教师层面的原因。大学依然存在应试倾向,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性变化, 依然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手段, 忽略了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之下, 没有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甚至是新颖创造的余地。应试教育模式塑造出来的“好学生”往往都是一些依赖性强, 失去鲜明个性、丧失自我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服从者。应试倾向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有悖于以人为本。其次, 学校对教师评价机制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许多高校奉行科研绩效, 对教师的考核主要看其科研成果, 这使教学一线的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 导致他们投入教学的精力减少, 无法顾及课程资源开发。再者, 学校相关部门对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软件和硬件上支持不够。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在财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如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学理念更新、联网电脑的配备、教学软件的开发、多媒体教室的建造。就目前现状而言, 许多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 应该具有人文精神、具有人文价值。然而, 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非人文化倾向。有些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淡薄, 观念狭隘, 对课程资源开发理解不够。教师就教材讲教材, 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势必会造成讲课深度不够,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不佳。其次, 因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同伴和学生群体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 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显得单一。许多教师依然奉行个人主义教学, 不愿与同事交流和合作, 更不愿意与同事一起批判, 协商和研讨, 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等活动, 缺乏利用教师同伴资源意识,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同时也耽误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3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3.1 教材的二次开发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认为培养英语“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种把培养目标视为单纯工具化, 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工具性理解的“人才”的意义毕竟是有限的, 它并不代表对人的完整理解和追求:“人才”只是适合社会需要“善于做事”的人, 而不是自身完整、既做事又自主的人。对学生培养片面“人才”化的结果, 会导致人的非完整性、非自主性。因为它只片面地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艺、能力等技术化才能, 而不顾及学生的“德”和学生的“本”。这样就导致了新的重才轻德、重学轻创、重知轻行、重智轻情、重业轻人倾向, 将大学英语教学蜕变为职业培训。当前, 大学英语教学要打破陈规势在必行。
所以, 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对教材原有单元内容进行增加、对单元主题进行筛选和补充。对于主题较好的单元, 教师可以查找资料把内容扩充得更丰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观念、思维模式、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信息。如果离开了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学习就变得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对主题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追踪不可忽视,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很有必要让学生去了解相关的主题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 教师阐述、学生讨论、视频观看、听力输入等。学生自身的背景知识本身也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需要用心合理开发这部分资源, 如讲到旅游胜地时, 学生对自己家乡已有的乡土人情的介绍本身就是一种共享资源, 或者学生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身也是课程资源。为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需要多角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其在教材二次开发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 不能技术至上, 喧宾夺主, 把握好多媒体设备使用度, 不然会干扰和影响了英语教学。同时, 对网络上的资源和电子资源不能全盘照搬, 教师应对其进行甄别和二次开发, 使这些资源真正满足教学的需要,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3.2 教师同伴群体的网络资源的开发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交际学等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 还要广泛学习网络技术, 提升教师自身研究网络课程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大学英语教师同伴要互相交流, 相互学习, 共同开发网络资源。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 教师同伴可以在网上创建英语学习俱乐部, 把各自平时积累的优质英语资料, 如教育文化、时事新闻、社会聚焦、旅游风光、乡土风情、体育赛事等上传到网络英语学习俱乐部共享。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提供一些网络英语学习资源, 比如一些经典影片、名人演讲、文学名著等, 从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一些英美文化知识, 而且学生也可以融入到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人文素养和英语感受力。教师要加大真实性英语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同伴群体的力量精心录制优秀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授课、学生参加比赛的精彩表现, 将制作的视频传至此俱乐部。其次, 教师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论坛, 在此举行英语竞赛和英语游戏等活动。还可以建立公共邮箱和网络英语博客向学生传达英语学习任务。此外, 教师可以通过推荐英语网站, 鼓励学生下载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化资料, 来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通过同伴群体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能力得到提高, 由此形成的课程资源观科学有效, 会唤起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同时也有益于教师同伴群体和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
3.3 学生同伴群体的校园文化实践资源的开发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实践活动, 可见, 为学生创造英语实践资源势在必行。创设英语角、成立英语学社、英文电影俱乐部、英文歌曲大赛、英文阅览室、英文演比赛等, 由英语社团学生干部组织、英语志愿者协助举办, 全校学生甚至外校学生也可参与。每期都设有不同的主题, 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织。为了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和质量, 可以装备电视、电脑、录音以及音像软件及图书等必要的设备、资料, 让这些资源能在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样就形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3.4“隐性”资源的开发
相对于以上所提显性课程资源而言, 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 在英语教学中不能直接感知的、隐性的软环境资源。它包括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资源、英语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校领导及相关专家对英语教学的评价等。它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 英语教学中对隐性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 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大学英语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人是最重要也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学英语教师应努力把自己的班级建设成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班级, 既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要有和谐的生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发言、不畏犯错、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让学生形成宽容豁达、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4 总结
教师在开发、利用、筛选、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同时, 还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 利用课上课下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大学英语课程资源, 不但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拓展教学模式, 还能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不但能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还有利于实现学校的人际和谐、氛围和谐, 达到和谐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伟平, 张明仓.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2]陈家刚.对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8) .
[3]殷刚魁, 段兆兵.对英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报, 2005 (9) .
[4]战加香.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8) .
[5]陈燕, 孟庆男.和谐教育观探微[J].教育探索, 2006 (3) .
[6]曾庆勇.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 .
[7]项贤明.和谐教育: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新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4) .
课程资源和谐 篇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差别较大,各种资源分布不够均衡,文化建设长期滞后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为逐步缩小这种差距,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此,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农村文化加快发展。农村文体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为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构筑了广阔的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我村许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比如周末的晋剧票友表演),许多民间特色体育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二、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村风文明和社会和谐。农民的精神面貌随之发生了喜人变化,农民逐步培养起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不断增加(八月上旬戏曲表演),黄、赌、毒、打、偷现象逐步减少,全村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促进了全村社会治安形势的好转。
三、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加快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各级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下乡和农民培训活动,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四、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政权。村干部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和组织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显著增强,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整合校外资源,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 校外资源 教育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42-01
一、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第三章教育活动中第12和14条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应为开展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外教育机构应利用社会资源,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教育活动。”
(二)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博士依据国内外教育实践编创提出的“开放学习环境理论”,对开放校外学习环境理论有三项主张:一是校外教育单位要开放人力环境资源,二是开放物力环境资源,三是开放制度环境资源,通过科学研究寻求校外教育最佳效果。
二、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 是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
和谐社区是社会区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要求社区群体中形成人际间相互关爱尊重、相互促进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青少年作为社区内的重要群体,与社区组成部分——家庭直接连接。有针对性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既能使青少年在校外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能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和谐社区的共建共享。
(二) 是构建大教育格局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地区以及青少年家庭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资源分布,还是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都显得不够均衡。社区作为开放的课堂,应使其教育资源面向广大青少年,充分挖掘社区各部门、各组织的教育功能,将各种教育形式有机整合,协调发展,与校外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愿望。
(三)是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校外教育的对象面广泛、数量大,时间、形式、地点不固定,资源短缺和资源过剩共存。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期望政府投入大量财政来推动青少年校外教育,只有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盘活资源,才能克服财政投入“瓶颈”,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校外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内涵
(一)教育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资源
青少年在社区开展各类活动所需要的包括科技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馆、敬老院、孤儿院、车站、码头、公园、商店、工厂、农场以及其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在内的基本的活动场所等,是青少年校外教育最基础的资源。
2.人文资源
(1)小区内的文化风貌、生活习俗,这些都能对小区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社区内外的社会名人,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社会效应,邀请他们为青少年作辅导,参与社会文化、教育和学习活动,在名人的感召下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整合校外与社区教育资源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整合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就是要将一切潜在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赋予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即社区资源教育化。必须立足于校外教育的实际,通过摸排资源、统筹安排、创设载体等途径和方式整合资源,使校外教育更加体现就近便捷、实效便宜、实践体验的特点和要求。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要了解校外教育对资源的需求,也要掌握社区潜在资源供给方的意愿和现实条件。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推进校外教育,必须把对需求和现状的调查研究放在首位。首先,要了解校外教育主体要求,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特别是增强社区教育实践性要求出发,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掌握社区教育资源“消费者”——青少年的现实需求。通过与学校教学工作者进行沟通,对照素质教育要求,找准社区教育资源不到位的情况。其次,努力掌握能为社区教育提供资源的供给方的意愿,因为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社区内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如社会成功人士,在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更想得到的是社会的尊重,更希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要从各类群体的需求中寻找资源,要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库,在对社区资源进行大排查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可使用性、实践性、适用性等特点,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建档入库,以便校外教育机构统筹谋划,统一调度。
(二)既要注重硬件资源的挖掘,也要注重软件资源的开发。
社区是个小社会,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社区本身就拥有无穷的校外教育资源宝藏。
1.对硬件资源的挖掘方面。要打通各类教育资源使用和配置的界限,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为社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均衡化的基础教育。
2.要注重软件资源的开发。软件资源具有精神性,更能使教育入心入脑,使校外教育事半功倍。软件资源也是没有围墙的资源,一经开发,可以产生乘数效应,让各地效仿。
(三)校外教育机构和社区资源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
就校外教育职能机构来说,要设法增强优质资源效能最大化,社区资源和校外教育机构优势互补,达成“校外教育与社区资源共享方案”,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进社区活动,使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五、结束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学会服务、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社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社区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社会服务、公益劳动的基地。通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使隐性资源成为显性资源,通过社区资源与校外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校外教育效能最大化。
浅析和谐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篇4
一、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保留着一些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也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都给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欠缺
有部分企业经营者思想陈腐,顽固守旧,有些认识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是依然维持在传统的人员调配、录用、任免的模式上,忙于常规性、事务性工作,没有建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化需求的新机制。
2、员工年龄老化
为了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相关立法机关已经多次修改《劳动法》,并配套改革了相应的劳动用工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部分企业存在执行不到位等违规行为,这也导致了企业需要的人才难以进入,即使进来了也很难委以重任;企业不需要的人退不出,从而导致企业员工结构老化。具有高学历的企业员工偏少,这也导致了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缺乏活力。这一现象在研发、技术等部门表现最为严重,很多老员工不愿意学习新知识,顽固守旧,思想保守;企业没有新想法,没有创新,造成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员工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结构上,我国很多企业存在“重视工程技术人员,轻视财务管理人员”的错误做法,一些优秀的企业管理经营者、项目主管、项目经理等在薪资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造成人才流失严重,这也影响了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升入,懂技术、懂管理、具有丰富国际商务经验以及外语能力的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因素。
4、人才流失严重
有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错误思想还广泛存在,没有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不注意提高员工待遇,在员工保险、福利等方面也不完善,这就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严重。很多员工纷纷转向工资待遇相对较好的外资企业,这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调度上捉襟见肘,限制了企业规模上的扩大,并将最终导致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
5、外部环境的冲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我国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很多企业也正在从培养自身劳务队伍的传统观念向雇佣相对廉价的、能吃苦、服从指挥的传统外部劳务队伍进行转变,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员工的下岗或转业,成为企业转型期的一个巨大负担。
二、构建企业和谐人力管理机制的措施
1、创新思维,确立人本管理观念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观念就是指“以人为本”,这也是当今和谐人力资源管理所大力倡导的。要把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来管理,相关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要有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把企业绩效管理、政策的出台与员工生涯规划、员工待遇等统一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地利用人才,精心地培养人才,广泛地聚拢人才。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正确看待人才的市场价值,建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破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打破企业内部论资排辈的格局,真正引导各门内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工作机会。
2、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放到战略的高度,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实际需要,结合国家、行业的相关政策规定,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有效规划,要有战略眼光,要对企业内部可能的人事进退活动预先有所安排,采取一系列,一连串的措施,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人员结构,广泛吸纳各门类的专业人才,认真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学习欧美先进,坚持中国特色
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起步晚、发展慢、手段简单。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在承认客观差距的同时,必须要认清现实,迎头赶上,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学习国外的科学的管理手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缩小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另外,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异同,一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4、实施员工奖励机制
企业在保证日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分配员工的工作时间,在企业内部实施轮休制度,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另外,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先进个人”、“文明标兵”、“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对于优秀员工可以组织外出疗养、带薪休假等奖励措施,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各个方面激励员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5、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员工业务素质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也决定了企业的在激烈竞争中的存亡。因此,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积极组织员工培训,各部门应该按照计划确定培训员工名单,采取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以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利用内培外训、以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经验交流等多重手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升员工的道德水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6、竞争上岗,强化危机意识
在企业内部要实施竞争上岗制度,以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力打造企业内部的复合型员工队伍,实施动态考核,末位淘汰制度,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管理模式。对于未争取到岗位或是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员工,应采取留岗学习、降低待遇、待岗不离岗等措施,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对于申请离岗创业的员工,应给予鼓励,在政策上给予相应优惠条件,在员工离岗期间,企业应该保留其员工身份,并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津贴。员工离岗创业期满后,可以回原单位参与竞争上岗,也可以申请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企业需按照效应标准对这部分员工给予相应补偿。
7、加强员工互动
要在企业内部废除领导干部的岗位、待遇终身制,努力拓宽渠道,让各类专业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晋升机会,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还需加强企业内部城区员工与偏远基层员工的互动关系:对于业绩考核中表现良好的偏远基层员工,通过竞争上岗可以调整到城区单位工作;对于在单位竞争中落榜的城区员工,则可以适当安排到农村或基层偏远单位加强锻炼。企业领导要不怕得罪人,不做老好人,要确保各部门每年人员流动的比例,督促员工的思想转变,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
摘要:随着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和外部竞争环境的实际需要, 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构建和谐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相应措施,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谐
参考文献
[1]段兴民.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课程资源和谐 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资源;有效课堂
有限的课堂资源只有在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才是最有效的课堂资源,才会发挥它的最大效率。一位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个“灵魂”,复现、强化突出各种化学现象,增强趣味性、展示真实性、体现应用性、知识性。因此实验资源的利用是化学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实现充分利用实验资源。第一,要充分开展好学生实验—活动与探究。现行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与教学穿插在一起,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最好在实验室内进行,并且要求人人动手,最好人人都能做一遍。如果学校条件有限,至少要改做演示实验。第二,演示实验是教学的“垫脚石”,而演示实验大多数情况下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好演示实验关键是解决面向全体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可以使实验最大化,如做CO2溶入水的实验软塑料瓶可以选大一些且软一些的效果会更好。做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时,收集氧气集气瓶大一些,铁丝选长一些,更便于学生观察有黑色固体生成。也可以使现象更加明显化,比如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所用的H2O中可以加几滴红墨水便于观察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在做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可以改用把CuSO4溶液滴加到NaOH溶液中更便于观察有蓝色沉淀生成。还可以把简单可行的改为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把品红扩散实验让学生自己用红墨水代替品红自己做实验。第三,增加演示实验,变抽象为直观,如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无法理解,我们可以增加演示实验,如喷泉实验,气球膨胀实验或检验反应产物实验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第四,家庭小实验不容忽视,是学习的延伸,知识的拓展或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开发了学习的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最直接最丰富的课堂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学生的家庭物质设备,学生的差异,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等都是课堂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农业节水灌溉的教学中,我们山区农村学生普遍对喷灌、滴灌没有认识,但是我们班上有几位学生到父母打工的城市看到过花园中的喷灌,有一位学生到父母打工的一个北方地区大棚中见到过滴灌,我就让他们把看到的情况介绍给同学们,这样就利用了少数同学生活经验感受解决了问题。虽然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方,他们生活经验感受总是有不同的地方,这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潜在的课堂资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科兴趣不同,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他们的兴趣也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对化学课感兴趣的学生来感染和带动兴趣不高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采取让对化学课感兴趣的学生任合作学习小组长,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实验小组长,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传、帮、带”把个人的兴趣扩到大到大家的兴趣。化学与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在化学中学习了缓慢氧化反应,学生认识到呼吸作用发生了缓慢氧化反应,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特征后,学生对在物理中学习的铅块和铜块挤压在一起后,相互扩散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分子的扩散,而是原子的扩散,在生物中学习了光合作用后,使学生很容易对化学中“氧循环”有充分的认识,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在相关学习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很多学生家庭物质设备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清洁能源教学时,因为农村有很多家庭都有沼气池,可以让学生进行介绍或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到他们家中参观,在进行碳、CO、CO2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农村学生的家庭中的煤炉子中煤燃烧的全过程就给了全面的诠释。教师决在叹息很多学生需要辅导,而一个人经常忙不过来,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有的小组很快就没事干了,有的小组很长时间不能完成。实质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稍差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并让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学习指导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他们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辅导,对基础很差的学生还让他们“结对子”进行帮扶,真正落实生生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课堂上要充分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资源,全面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要及时掌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迅速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学生的问题,对构建有效课堂尤为重要。有效课堂的核心是高效益,高效益的核心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只有通过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才能掌握。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机会,反馈尽可能多的问题信息,把问题不断解决。因此,只靠老师的提问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提问也不能照顾大多数,反馈的信息也不一定带有普遍性和全面性。我们可以采取讲完课后让学生自己小结的办法看学生是否全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再留几分钟答疑时间,让学习小组再次合作讨论,相互答疑,最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比如在学习了元素种类、原子结构特征、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后,很多学生最终提出了氢元素应该是金属元素而不是非金属元素的疑问,原因是氢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组化合价只有+1价,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交流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当然,课堂资源了十分丰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而适时的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构建和谐有效课堂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欣.课堂教学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篇6
1 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1.1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内涵
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 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的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 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 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 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 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 尊重生物, 和自然和谐相处, 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 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 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 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 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协调发展。
1.2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 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 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 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 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 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 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人、资源与环境寻求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之所以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 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第二, 人、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挑战。人类在各种挑战当中不断学习, 积累经验, 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第三, 促进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科学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第四, 人类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深化。
2 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 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正需要大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资源的大力耗费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毋庸置疑了。现今发展不得不考虑人, 资源, 环境的制约。
2.1.1 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因素造成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和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质量制约。人口数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困境。人口的大基数首先造成的人口的供养问题。其次人口的高消耗直接导致资源的急剧耗费。
2.1.2 资源问题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 中国人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50%。与此同时,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 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中国的6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 如无重要变化, 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达到7000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6%, 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 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 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
2.1.3 环境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数量的攀升加之人类无休止的资源发展开采直接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 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 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 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 人类正迫切地寻找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
2.2 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在促进人、资源与环境间的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上人口, 资源, 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构成严重障碍, 要破除这些障碍, 解决问题, 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指明方向, 原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 就社会公众方面, 认识能力的局限, 对自身行为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见,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
(2) 政府方面,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无视对环境的破坏, 过分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各级政府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时, 仅以GDP的增长与否为准, 从而造成各地为发展经济不择手段, 但环境却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有些发展项目的不计后果直接导致资源环境不可估量的损害。
(3) 在科技方面, 我国的资源储备本来就不丰富, 并且多数矿产以伴生状态存在, 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不够、投入不足, 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巨大的浪费, 给生态环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在开采中, 很多伴生矿被舍弃, 这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 而且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4) 在政策方面, 由于经济建设一直放在首要位置, 各级政府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工作计划中, 在制定规划时, 没有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责任, 更没有在政策上对环境保护给予必要的保障。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3 促进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3.1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号角,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在基本上是一致的, 它既是一种价值观, 又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待科学发展观, 应该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 “协调发展”是发展的核心, “文明发展”是发展的境界。
3.2 健全法律法规, 推进制度创新,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一些新兴的环境问题尚未认识全面且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还必须强化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必须寻找健康的发展模式, 一是要保持稳定的增势, 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更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减, 都能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满足居民的需求发展。
3.3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 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先导作用是调整人、资源与环境关系, 实现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变粗放式资源消耗为集约式资源消耗方式,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 节约优先,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电、节材,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再循环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对资源采取可持续的利用, 这里包括了非再生性资源的有计划、节约使用;替代性资源的发掘与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在性资源的保护;新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3.4 合理编制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
国家应尽快统筹全局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 明确不同区域的经济主体功能, 并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落实, 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从全局角度处理好保护、开发、治理与建设的关系将区域或流域经济综合开发整治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在各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中应该得到充分体现。
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规模的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目前和将来的生态及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也要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合理比例和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关系, 考虑到为后代选择人口增长方式留有回旋余地。二是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人的体魄, 提高人的能力, 健全人的人格, 升华人的精神, 从而使人具备更为良好的、更为全面的自然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成为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条件下既具备强大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又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性生物。
3.5 开展宣传教育, 鼓励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 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形成一种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二是向人们警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三是在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 让全社会都明确科学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 更不是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总之,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 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 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人类社会要想得到长时间高效率的发展, 必须认清人、资源与环境间的关系, 寻求更好的和谐发展才是良策。
参考文献
[1]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2]宋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3]路甬祥.关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环境保护杂志, 2005, (03) .
[4]孙广来.资源与环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巧用小班家长资源,建构和谐家园 篇7
幼儿教师只有与家长建立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智慧地建立一些活动机制及活动平台,用智慧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主动吸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合理建议, 才能引导家长由被动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转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一、巧用家长资源,为班级环境增色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对家庭充满依恋,家园彼此不了解,家长很害怕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和幼儿园的教养方式, 对幼儿园和教师充满疑惑。而幼儿园教师很希望尽快帮助幼儿适应, 于是教师利用校信通和家长沟通,鼓励孩子将喜爱的玩具、音乐CD、动画片、小时候穿过的衣裤等放到班级里的娃娃家供孩子游戏;引导孩子将全家福带来布置活动室的照片墙,让孩子和老师每天看看讲讲;发动家长将家中植物、动物带来充实班级的植物角,让孩子愿意呵护动植物。这些熟悉的家庭物品不仅对孩子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而且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布置,为孩子们创造了“真、香、美”的环境。家长来园接送幼儿,亲眼目睹家庭教养与幼儿园教养的融合,初步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 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能和在家时一样安全、满足、快乐。开学初家长百分之百的配合为今后家园工作顺利开展拉开序幕。
为进一步丰富班级区角环境, 教师创设了角色游戏区“娃娃餐厅”,不惜从网上购买布织布、泡沫纸等材料为幼儿制作各种逼真的餐点和蔬果,教师精心完成几个样品,用相机拍摄下来,又从网上下载一些蔬果、餐点的参考图片发到班级QQ群中共享, 家长们惊叹幼儿教师的心灵手巧之余,禁不住动手和孩子一起体验亲子制作的快乐。当教师把亲子合作的餐点、蔬果等投放到娃娃餐厅,把孩子在娃娃餐厅玩得不亦乐乎的照片发到QQ群中供家长们下载,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赞许和肯定。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娃娃餐厅“喝饮料”的照片,看到孩子们玩瓶盖对对碰、瓶盖拧拧乐,看到孩子们学着把瓶盖变成箱子娃娃的眼睛等, 体验到孩子们创造的快乐, 更体验到幼儿教师工作的艰辛。在了解废旧饮料瓶的妙用后,不用老师吩咐,许多家长都会主动把家中的废旧瓶子带到幼儿园来。
为丰富美工区材料, 教师又发校信通请家长带来家中的废旧铁盒子、木头夹子, 这些废旧物品经过孩子们用颜料粉刷,摇身一变成各种各样的小花盆。当家长们体验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后,教师可适时在班级QQ群共享一些废旧纸袋娃娃的参考图片,再次点燃家长和孩子的创作激情,于是一个个亲子作品———环保纸袋娃娃诞生。当家长们看到教师将纸袋娃娃艺术地布置在美工区, 很多家长从家中带来一些废旧纸袋到幼儿园,班上一家长说:“以后,家中这样的纸袋再也不扔了, 放到幼儿园说不定孩子们可以创作艺术品呢。”
益智区由于有了家长力量的加盟,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巧妙利用家长带来的PVC管、家中的水管、废旧箱子等制作供幼儿拼插的纸箱娃娃,孩子们平时进入益智区后,很乐意用管子探索纸箱娃娃身上大小不一的洞洞,手眼协调力和注意力得到发展。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游戏的照片感受到快乐和惊喜。
图书角需要照片说明, 我们请有设计专长的家长设计并彩印好带到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因为有了家长的配合而充满生机,一张张调查表、一幅幅树叶粘贴画、图形拼贴画……班级环境创设凝聚了家长和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在一次次合作中博得了家长们对幼教工作的理解和认可。
二、巧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拓宽眼界
11月是幼儿园的安全消防月 , 我们邀请在消防大队工作的修杰妈妈给孩子们讲解安全消防知识,这次讲座为幼儿、家长之间开展交流提供平台,很受孩子和教师的欢迎。修杰妈妈结合案例, 深入浅出地讲解消防预防常识让孩子们听得专注认真。讲座完毕后,她又分发给每个孩子一个玩具消防栓。当时气氛活跃融洽,效果较好,深受老师的称赞。教师把新闻稿和照片发到幼儿园网站,让全园都知道小班家长的热心支持, 同时让家长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 我们邀请摄影爱好者恰恰妈妈拍摄教师和幼儿的活动掠影,她很自豪、很慷慨地把照片和视频发到班级QQ群里共享,既能为幼儿家长服务,又能为孩子们做成长册服务。恰恰妈妈还主动提出,有机会希望老师让她来园体验保育员阿姨的角色。
后阶段,我们还将邀请班上的医生家长、厨师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很好地补充幼儿园某方面资源的空缺。我们与家长密切联系和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孩子健康地成长,现在随着形势飞速变化,家长教育知识不断丰富,使他们教育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在幼儿教育这个系统过程中,家长资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巧用家长资源,换家长片片真情
情感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自然的基础之上,有了这个基础交流双方才会融洽关系、彼此信任。的确,教师在家长工作中不应是只会说教、告状、汇报、敷衍了事,而应是善解人意地用关爱孩子之心支持家长,理解、体谅家长所说、所做、所想、所急,和他们成为知心朋友。班上有一名男孩叫乐乐(化名)比较特殊,乐乐妈妈告诉我:他被医生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有着空洞的笑容、奇怪的举止,平时我们没有特别约束他,然而有一阶段他不断抓其他孩子的脸,甚至会抓伤,其实他只是很喜欢某个小朋友,然后才摸他的脸。在了解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后,我对他少了责怪和批评,多了一丝宽容,当受伤孩子的家长责问我们时,我们没有埋怨这个孩子, 还替智障的他保密,不想很多家长用怜悯的眼光看他。他妈妈对老师充满感激,同时为了表达她的歉意,她拎了许多水果和班上孩子分享。每一次乐乐妈妈都很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其他家长完成一个纸袋娃娃,她做两个;其他家长完成一幅图形粘贴画,她完成两幅。每一次,乐乐妈妈总是笑着送乐乐上学, 这种乐观打动了我们。
班上的一一从小是外婆外公带大的,衣服穿得比较多,教师和外婆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于是教师就请一个奶奶站一边特意说:“这孩子从小都是我带的, 我不喜欢给小孩穿很多衣服,所以我家琪琪身体一直很好的,天天来上幼儿园。这个天还不冷,小孩在幼儿园活动热的,我就给她穿三件。”就这么旁敲侧击加上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劝说, 终于一一不再像竹笋那样里三层外三层包衣服了。现在一一的奶奶充满感激,每次都夸老师工作细心。
总之,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弥补个性上的不足,通过学习人际关系学、口才学等提高与家长交往的技巧,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家长,巧用家长资源,用真心换取家长片片真情。
课程资源和谐 篇8
1 区域水资源配置的相关内容
1.1 水资源配置的基本论述
水资源的配置是区别于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的一种人为活动, 这种认为配置水资源的方式即改变了水资源分布的时间, 也改变了水资源分布的空间, 所做的一切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经济生产活动和日程生活活动的需求, 总的来说水资源配置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自然状态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平衡, 解决水资源的分配的矛盾。水资源配置若果要达到最佳状态, 就要重视现实需求, 对自然环境和现实需求进行综合具体分析, 具有复杂性, 但不论配置的过程的有多么复杂, 都需要遵守的就是自然发展规律, 要在尊重、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的分布作出调整, 不能对抗、违背自然规律。
通俗意义上, 我们所讲的水资源一般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可以分为河流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等, 对淡水资源的配置方式有工程方式和非工程方式。从方式的最快见效性来说, 工程方式是更好的选择;非工程方式则是长远意义上最有效的处理方式: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从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做出有益的调整。工程方式或是非工程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当地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尽量保证自然环境不会因此而受到的破坏,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基本要求。用长远发展的手段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协调。
1.2 水资源配置的任务
水资源的配置受实际具体情况的限制, 只能在达到配置要求的区域内进行, 水资源是有限的, 对水资源实行调整配置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水资源的自然分配规律, 采用人力加以调整, 改变其在时间、空间、质量上的状况, 使水资源的区域提供量与社会具体水资源的需求量相吻合, 将水资源的价值尽情发挥, 将科学发展观融入水资源配置的过程, 达到最理想的综合性效益结果, 促进水资源分配的和谐性。
1.3 水资源配置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水资源配置所要遵守的总准则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将总准则具体化, 又能够分为三点。第一, 水资源配置的有效化。从自然分布意义上看,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 但一旦水资源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中, 就被赋予了商品经济的特点, 因而有效化具有了两个层面的价值, 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它是以追求经济收益为最根本内容;对于生态意义的发展, 要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损伤。第二, 水资源配置的公平化。不同区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要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公平化, 这种公平化不是指不分地区、不分人口, 统一配置同等量的水资源, 而是对单位经济发展、单位人口实行公平化的分配, 以满足不同区域之间呈现的不同的需求状态。第三, 水资源配置的和谐性, 当水资源仅仅只作为自然资源时, 要实现的就是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 从配置总量和水资源与经济状况之间的性质关系中, 权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平衡, 从更高的层次实现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
2 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问题
2.1 水资源系统基本内容总括
水资源系统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 区域空间各类型水统一结合形成的组合体。在水资源系统中, 各类水资源通过蒸发、蒸腾、降水、下渗等环节, 实现水资源系统的更新循环, 并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具有一定关系的联系。
2.2 水资源系统和谐性的内容详解
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是对自身是否构建了相应的外部因素系统, 以发挥构成要素和子系统的所具有的整体协调性。当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环境结合就构成了水资源的复合系统, 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影响环境之间、构成要素与影响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协调, 最终要达成的效果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科学程度, 将水资源系统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第一, 从水资源内部构成要素来讲, 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主要表现为处于不同时间、空间, 具有不同数量和质量水平的加以利用配置, 发挥在不同领域中的用途。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失衡, 而在差异时间段内的水资源在开发使用价值和利用难度也划出了相应的等级, 而如今水资源利用的水平逐渐提高, 比如水库储存等措施使得水资源的整体价值获得提升, 减少了浪费。水资源的空间存在差异大, 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不同, 对水资源的开发难度不同。在以往, 居于内陆或远离季风影响的区域水资源缺乏, 供求矛盾较为突出, 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提升, 导致此类地区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水资源供求矛盾, 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不仅体现在水资源总量少方面, 还体现在水资源的水质达不到安全使用的标准, 无法直接使用。
第二, 从水资源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讲, 水资源系统要达到和谐性, 就要处理好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系统之间共同的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共同促进的状态。水资源系统的健康发展不可能脱离外部环境独立存在, 因而水资源系统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
第三, 从水资源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讲, 水资源系统要达到和谐性, 就要协调好其中各类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各类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具体分为天气变化、地质活动、行为活动、技术操作、制度影响等, 这些环境构成要素的呈现形式是否合理, 直接对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施加作用。在这一个层面的和谐性更加强调通过认为手段来激发系统和谐性能的发挥, 各种人类行为都会对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产生影响, 但究竟是发挥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就取决于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类行为本身的性质。
区域水资源的配置和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都与人们的生活交融。区域水资源的配置是在综合考察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情况下, 才做出的对水资源分布的时间和空间的调整, 科学的水资源配置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对各大系统之间进行了整合, 使各个系统之间彼此影响。不管是区域水资源配置活动, 还是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调整, 都要遵循的大前提就是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做好水资源利用的工作, 促进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厚华, 庞金城, 仇亚琴, 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概述[J].人民黄河, 2011 (6) :67-68.
[2]郑志来, 章仁俊.中国水资源配置模式与优化研究[J].求索, 2009 (11) :1-4.
课程资源和谐 篇9
一、“四定”立规范
第一输油处以精干高效的生产运行机制为出发点, 坚持在优化组织机构、岗位设置、盘活人力资源上下功夫, 积极稳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定岗位编制。按照“合理、高效、适用”的原则, 设置机关部门和基层站队的组织机构, 实行扁平化管理, 压缩了中间环节, 使生产调度指令能够迅速落实到基层场站, 保证了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定岗位职责。遵循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将职责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上, 使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 减少了工作中的交叉扯皮, 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定人员配置。依据基层单位的生产规模、生产运行模式, 合理下达岗位定员, 满足了基层员工参加学习培训、享受年休、疗养假等, 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定工作规范。以岗位职责、作业规程和上岗标准为内容, 编写了《管理制度汇编》、《HSE作业指导书》《岗位操作流程》等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标准化作业”, 达到“让员工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什么标准干”的目的。
二、“培训”强素质
第一输油处在培训中坚持采取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典型案例和岗位练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强化“五突出、四注重”, 全面提高员工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五突出”即:一是突出员工培训计划。全面实施两级考核体系, 即处培训部门组织半年度、年度的培训考核, 基层单位负责“一日一题、一周一课、一月一考”的日常考核, 保证员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落实。二是突出岗位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通过组织员工编写《岗位操作规程》《事故预案手册》, 参与理论学习、岗位练兵、各种事故预案演练等活动, 落实“规定动作, 杜绝自选动作。”三是突出实景教学培训。充分利用场站的备用流程, 进行倒换流程、拆装离心泵、更换配件等训练, 提高岗位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突出差异化培训。结合员工操作能力的不均衡性, 在基层场站开展了“缺什么、补什么”的自选培训, 达到拾遗补缺目的。五是突出岗位安全文化培训。通过开展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创建活动, 推进了场站安全文化建设。
“四注重”即:一是注重岗位练兵的实效性。在练兵的内容上, 注重实效, 突出薄弱环节, 坚持“干什么、练什么, ”采取专业部门组织与基层场站自主演练相结合的方式, 有效的促进了场站的安全生产。二是注重岗位练兵的灵活性。结合季节生产特点, 创新活动载体, 开展冬季岗位练兵、夏季岗位技能考核、秋季岗位技术比武等活动, 使岗位练兵活动贴近生产, 贴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三是注重岗位练兵的考核兑现。以场站员工的考核成绩, 作为奖罚依据, 对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不合格的单位进行处罚, 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创优意识。四是注重岗位练兵效果评估。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估体系, 依据培训制度和量化考核细则, 结合半年度、年度检查评比, 对基层场站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与业绩奖金挂钩等, 保证了培训效果的落实。
三、“激励”增内力
第一输油处在绩效管理上, 着力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的“四项管理”, 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体系。
“四项管理”即:一是考核注重业绩合同。制定下发了《基础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及量化考核细则》, 明确规定了考核内容、赋分、结果、奖励及处罚, 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考核注重日常管理。制定下发了《一般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月度绩效考评办法》。重点考评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 为员工的等级评定, 奖金发放、学习培训提供依据, 三是中层管理人员考核注重综合能力。制定下发了《中层管理人员考评办法》。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中层管理人员的续聘、奖惩、晋升、退出, 对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奖金发放注重绩效挂钩。制定下发了《奖金与业绩挂钩管理办法》。奖金与业绩指标挂钩, 与“三基”工作挂钩, 有奖有罚, 有效调动了基层单位工作的积极性。
四、“和谐”促发展
第一输油处处以关爱员工、培养员工、依靠员工, 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标, 采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一是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管理。不断完善员工权益保障机制, 建立健康体检、疾病防控、食品卫生管理等系列保障制度, 改善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支持工会开展送温暖帮扶活动, 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使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二是不断拓宽活动载体。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中心任务, 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活动, 鼓励员工立足岗位,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钻研新技术, 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三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优秀员工外出学习、考察、疗养等各项奖励措施, 激励员工爱岗敬业、奉献企业。四是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参加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授予荣誉称号等, 为员工搭建展示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五是推进民主管理。全面落实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让员工参与管理, 形成充分反映员工意愿, 广泛集中员工才智, 和谐发展的科学化民主管理机制, 不断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摘要:通过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在追求“安全、科技、效益, 营造学习、进步、成就”中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表明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工作环境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课程资源和谐 篇10
本次营销峰会,以三个“和(合)”为主题,即“和谐共建规则,和睦共享资源,合作共赢市场”,就是希望能够在会议中通过对十年来少儿出版产业和中国童书市场的回顾,以及与产业上下游各方进行沟通,在总结经验,梳理思路的基础上,来共同探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和遵循良好的市场秩序以及共享资源来寻求新突破,开创合作共赢的书业新模式。此次营销峰会内容丰富而紧凑,主要分以下板块:回顾与展望——“新世纪十年华东六省少儿出版联合体历程巡礼”,通过六家少儿社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的发言,带领所有与会者回顾华东出版联合体和中国童书市场走过的历程,并从产品与市场的角度探讨未来的发展道路;机遇与挑战——会议期间邀请权威市场数据提供商用详实的数据资料,解析市场走向,分析书业即将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与收获六家出版社在会议期间,展示了上千种最新的优质少儿读物。
近年来,华东六少的营销峰会已渐成为年度童书市场的风向标,参会的经销商一年多过一年,而六家出版社也特别重视这一峰会,安少社社长张克文表示,2011年安少社最重要的品种是动漫图书,将集中推出重量级动漫产品,继续打造安少社动漫强社的品牌。该计划推出了全球第一套经“股神”巴菲特授权并亲自配音的《巴菲特投资俱乐部》同名动画图书,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漫画图书,《赛尔号》大电影同名系列动画图书,台湾著名漫画家萧言中《童话短路》系列作品,英国BBC最新力作《小鸟3号》系列动画图书,日本《爆漫王》系列漫画图书等等。21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强调21世纪社在少儿科普板块已形成封杀性出版格局。一方面,21世纪社将继续不断丰富已有的产品线,如:《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等,2011年该社的科学漫画的新书将超过50种,达到120册的出版规模。在少儿文学板块,将继续推行畅销书和品牌书的战略,引进白日本的超级畅销书《活宝三人组》、代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最高水准的《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曹文轩的第一本少年成长小说《我的儿子皮卡》等将陆续有新品面世,将在市场上表现强劲。闽少社社长陈效东重点介绍了该社的秦文君30周年儿童文学典藏丛书和浙江卫视自制动画大剧《蓝巨星和绿豆鲨》同名抓帧版动画系列图书。陈效东表示,秦文君的小说从来不缺乏想象、科幻、幽默等时尚元素,也从来不缺乏人文、历史、科学等文化养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优秀的作品将永远焕发着不朽的生命力,秦文君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大浪淘沙之下,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尽管未能亲自来参会,但是苏少社社长钱元元依然借助电话和网络向记者再三介绍2011年苏少社的拳头产品,钱元元说,苏少社内容生产六条主产品线(文学读物、低幼读物、知识读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读物、引进与输出读物、教育读物)和三大产业中心(动漫、学前、期刊)都将有重点新品推出。文学原创板块,将全套推出金波的儿童文学精品系列,单瑛琪“我的第一本日记”系列等。低幼读物板块,将重点推出“我知道”幼儿科学童话系列、《最美的名著》等。动漫读物板块,将持续推出“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丛书和“漫画上下五千年”。知识教育板块,将推出《最美的科普》等新型百科读物。作为少儿图书零售市场排名No.1的浙少社,2011年的产品备受期待,该社社长蔡潮峰表示,2011年该社将在既有产品结构上延续去年的重点突破板块,继续在儿童文学、科普百科及低幼启蒙等板块深耕细作。比如,儿童文学版块方面,浙少社去年做了比较多资源整合的工作,与诸多画家、作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将会有包括沈石溪、汤素兰、周锐等名家新品呈现;在科普百科领域,浙少社借与国际知名品牌杂志合作之机,推出了《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等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肯定和认可。
课程资源和谐 篇11
一、目前审计机关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我国国家审计现行体制运行模式的限制, 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与工作要求不符, 尤其是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审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相比, 下级审计机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缺;培训资源相对匮乏, 对于计算机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培训需求强烈;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很多经验丰富、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不能明显体现其专业价值, 激励机制不健全, 热情未得到有效激发。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完成审计任务的根本保证。通过整合审计机关人力资源, 可以促进审计人员的优化组合, 实现审计人员与现有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拓展审计项目的深度、广度、力度。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技术资源的整合, 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及推广。随着国家金审工程统一部署, 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联网审计稳步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审计机关重设备配置, 对审计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办法不多, 未真正地改进审计管理方式;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信息资源是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所获取的全部资料和所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目前, 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但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资源利用和共享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组织资源整合主要是审计署、特派办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 包括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资源整合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当然, 审计机关还应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地方有关部门, 如检察院、纪委、主管部门、税务、地方政府等加强联系, 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充分利用各监督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近期监管、检查资料。审计机关需要建立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 这些都需要上级审计机关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力度。
二、审计机关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上下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根据审计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对审计项目所需人员实行统一调配, 对聘请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各级审计机关在每年年初制定审计计划时, 都要确定年度审计重点, 根据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在审计项目和计划安排整合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原有的处室人员分配, 打破按专业分工的传统组织模式, 选择适合项目的审计人员, 科学分工、发挥专长、优势互补, 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工作调配上实行“一盘棋”思想, 不仅能平衡工作量, 减轻任务较重部门的负担, 而且能使审计干部在参与其工作领域以外的任务中得到锻炼, 使其综合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2)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各级审计机关应健全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大力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培养, 加大对业务骨干人才、急需人才、青年审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深化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更加注重网络和案例学习培训, 推行“审计实务导师制”, 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对青年审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3) 把好各级审计机关进入的入口关。除了对各级审计机关现有人员加强后续教育外, 还需要通过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来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对于新引进的人才, 要建立审计资格准入制度, 比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备CPA资格证书或者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 在现有审计人员基础上, 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审计人才。在补充审计力量时还要招聘一些法律、工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逐步改进审计人员的学历、年龄结构。
(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主动性, 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建立推行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制度, 加快上下级机关的人才双向流动, 健全干部考核机制,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社会人才资源利用机制。人才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加速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必须实施“人才造就工程”, 加快造就审计人才队伍。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快信息化审计平台建设。尤其是审计管理平台和现场审计平台建设, 广泛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试点信息系统审计, 积极推广对重要行业的联网审计, 探索开展对数据大集中的某些行业或项目的上下联动审计, 建设信息化审计作业平台。
(2) 健全计算机软硬件运行维护机制。逐步建立包括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系统环境为一体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维护机制, 着力构建审计信息化安全运行维护体系。
(3) 加强审计软件开发, 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大力度,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 和专业软件公司合作, 研发出实用性强的审计软件, 并加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应积极推广应用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 实现在计划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理、资源整合、审计方法和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的信息化, 全面实现审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审计机关要有效地整合技术资源, 必须结合新的形势要求, 不断改进审计技术, 积极探索审计新技术、新方法, 并加以整合和推广, 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上级审计机关应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健全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
(2) 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上下级审计机关的信息资源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实现充分的沟通。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 上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与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及时通报下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审计信息及时上报上级审计机关, 便于掌握全面情况。同级机关各专业审计之间, 应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利用各专业审计中获取的有关资料。专业审计部门在审计中, 遇到需要其它专业审计资料的, 应主动与其它专业审计部门联系;对审计中取得的与其它专业审计有关的信息, 应主动提供给相关专业审计部门, 以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审计。在同性质的审计项目上, 各单位不仅要尽可能地利用过去的审计成果, 不同单位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及时互通信息, 以利于相互启发和做大做深审计成果。
(3) 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级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审计结束后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 做到“一审多果”和“一果多用”, 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性加工, 加强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 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剖析原因, 开发利用微观的审计成果为宏观的区域调控服务, 为宏观管理服务提供所需各种信息, 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挖掘, 向各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送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关系不仅体现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授权审计、上审下、交办事项, 更主要的还有干部业务培训、准入制度、业务考核等等。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与联系是其职责所在, 是发挥审计机关整体合力的需要。在体制上要明确各级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形成政府审计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 体现全国一盘棋, 不断增强系统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