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2024-11-06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精选11篇)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没有体育课程资源的大力支持,再美好的体育课程改革设想蓝图也很难变成中小学体育实际的教育成果。

一、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南通赵娟老师认为,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与整合上存在偏差;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在公开课中最能体现出来;与之相反的是,常态课中,执教者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常常会遇到资金、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千世界,体育课程资源丰富,不知如何选择。王烈廷老师认为:体育教师有惰性,有危险性的项目不敢开发。在游戏资源开发方面,张妙妙老师说,有些游戏体育教师自己都没有玩过,可能会影响此类课程资源的开发。

针对资源缺乏问题,有的教师提出,首先,体育教师应主动解决遇到的器材缺乏难题,带领学生们去开发一些常用的资源。如,沙包、毽子、纸球等;其次,变废为宝,如,南京曹卫民老师将废弃的轮胎智慧地运用到课堂;最后,借助各大活动的举办,申报购买器材等。

还有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为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一起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要正确看待并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全身心投入;同时,开发校本化课程也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胜任”基础。

可见,体育教师是条件性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在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他们已关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针对有些游戏教师都没有玩过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向会玩的学生学习来解决,而且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思路及过程

此方面的案例非常多,如,湖北徐敏老师提供的新式毽球;浙江陈昌福老师开发的空中灌篮和台式足球,台式足球整合了台球的游戏规则,玩起来趣味性强,对合理掌握控球力度要求较高,提高了踢球的准确性,队员间的间隔跑动增加了一定的运动量,有争议的问题双方可协商解决,学生参与性强。

还有部分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开发了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资源,如,山东曲正岩老师借鉴现在流行的跑男游戏,让学生自己制作了名牌,感觉是很棒的。学生都能认真制作,进行这个游戏时都十分投入。“江苏糖宝”老师也说,跑男里很多游戏都是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学校的学生,提起“奔跑吧,兄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前几天的课上笔者就亲身体验了一番奔跑游戏。

滨州王志强老师以自己学校成功开发的太极功夫扇为例,回顾了他们体育组的教师凭着一腔热情,对着下载下来的视频自己摸索练习,强调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山东孙毅老师提供的“飞上篮球架的毽子”—生成性教育资源的教育案例,非常生动。南通赵娟老师以一张废纸为例,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精彩转变:将废纸在不折的情况下,放在胸前、放开一手抓或两手同时抓进行加速跑;在折的情况下,做成纸飞机、纸青蛙、纸球、纸棒等进行游戏练习,每次变形,学生们都学得开心,玩得不亦乐乎。

江苏仇小进老师提供了快乐的体育夏令营、登山比赛、叼羊比赛和打雪仗等案例,并且每一个案例都有详细思路及练习过程,值得推广和借鉴。

此外,还有参与教师引用其他网络出现的案例信息进行了分享,如,利用校园的围墙做成“攀岩墙”,利用校园的树木建成“健身林”,利用校园的矮墙组建“娱乐园”,而且有具体的思路及过程,都是很好的案例。

对开发后的体会,安徽阜阳郭齐智老师说:“经过几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运用,不仅打开了我的体育课堂的发展思路,而且在专业发展上我也受益匪浅!”

可见,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坚持不懈地开发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逐步习得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开发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这不仅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而且还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经验谈

此方面的研讨比较激烈,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任洪章老师提出: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要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现有的经济条件,遵循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去选择开发和利用,不能好高骛远、盲目开发;二是安全性。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一定要考虑到安全,因为学生天性好动,在选择课程资源时,一旦忽视了安全问题,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关于安全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学校的安全法规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体育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防患于未然。

湖北徐敏老师提出,要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制作简易器材,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和合理使用场地器材等值得借鉴。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在如何开发一个好的体育课程资源方面,浙江孟凡东老师的经验值得借鉴,即:要慢慢摸索,不断改进,加强课的“吸收”面,应先让自己的课成为学校的精品课,再不断强化,使自己的课在县、市等层面慢慢走出去。

笔者观点主要有:首先,要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目标引领内容。也就是说,一切体育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其次,学生喜欢。开发的资源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可以从学生课间课余自娱自乐的体育游戏中进行开发,这些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最后,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懂”、“会”、“乐”。这关系到所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难易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运动技能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懂”、“会”、“乐”。

四、案例启发与相关理论探讨

诸多案例带来诸多启发,潘雪妮老师的启发是,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应做到以下几点:“无中生有”,变废为宝;充分发动,共同开发;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取之生活,服务课堂;借助媒体,优化课堂;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江苏王杰尘老师得到的启发是:将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教材化处理,转换成可以供给教学的教学内容,这是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主旨所在!天津蔡茜老师认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遵循“适合、适用、适时、适行、适趣”等几个特点!

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和体育校本课程关系的问题,潘雪峰老师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是两个范畴的话题,如果是校本课程建设,那必须涉及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领域,如果是资源开发,就不需要这样的体系了,特别是《课标》中提到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更多的是对内容的建设,或者素材—教材的建设。山东王明峰老师认为,体育课程资源面大量广,涉及到场地器材资源、师资资源、项目内容资源等许多方面,它是体育课程开发的基石。体育校本课程通过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结合地域体育文化、地区条件、学校情况、学生情况等,形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课程,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实际上,对体育校本课程最权威的解读者之一是季浏教授,他认为,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版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可见,体育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总体环境之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进行自主性选择和开发的一个教学过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问题,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体育课程活动内容的来源,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五、结语

总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转变,丰富了体育教学方法和特色,从而也明显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这可以从专家、教师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案例中得到很好地证明。通过开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2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规范化办学的浪潮,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朝着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方向迈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在当今社会,尤在我们的课堂中,仍然是那样的磕磕碰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仍然在引领学生应试,我们仍然让我们的学生囿于课堂、囿于课本、囿于那几本教科书。虽然我们乐于津道中考语文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这现象去看本质,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书读得太少了,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就更少了。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语文教育的效率实质上是低下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实质上是下降了,那就更谈不上我们语文教育品质的提升了。扪心自问,我们语文教师如此长此以往,将愧对于我们的学生,愧对于我们的社会,愧对于我们的事业。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再封闭了,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去接触自然,去了解社会,去多多地接触自然,去多多地了解社会。可是我们又得承认,我们语文教学的时间仅是那么多,巧妇有时也难为无“时”之炊啊!实践也让我们感到:办法总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善罢了。如果我们一步步地走下去,路总是能让我们走出来的,而且会越走越宽广。笔者在从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初步尝到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甜头,笔就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一、理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奠定语文教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

课程资源是提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堂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广义地讲,课程资源就是进入课程活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而且能够发挥或辅助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总称。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总是模糊的,总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基本乃致于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学生所具备的教辅读物、练习手册也是切合学生实际而且又是十分必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作为教科书,目前就我们江苏而言,它还是全省统一的,其内容不可能适应我们所教的所有学生乃至于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成才成人的角度看,我们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是多方面、多渠道资源的陶冶和启迪,教材内容有时对特殊学生反而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再从历史经验看,我们许多知名人士在学习生活中总没有藩篱在书本之内,总是游离在书本之外,有记载国学大师钱穆9岁就能熟读《三国演义》……由此可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二、巧妙开发与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逐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在我们平时的实践中也同样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虽然注意了资源的开发,但我们不少人在不少的课堂中所开发的资源、所利用的资源却不能去服务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是开发资源的简单化。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搜索出诸多看似宝贵的课程资源,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对我们诸多的初中生而言那些夸张了的资源他们是不太恭维的,简单的拿来主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资源开发的麻木化。平时笔者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以为课程资源开发得越多越好,所以经常是把身边的或者身外的事物纳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致想来,这些是课程资源吗?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这是资源但不是课程资源,因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应当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三是资源开发的功利主义。应当说我们的资源开发要有利于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生活、体现生活,而我们在平时的资源开发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多半是所开发的资源总是把学生往教师的预设上领,所以会以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为第一选择依据。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去学得更主动积极、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就必须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开发出与有效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来。

三、切实开发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相适应的课程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素养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3

一、有效开发教材资源,说话训练扎实见效

1.模仿课文,规范说话。新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应该从模仿开始掌握说话方法。如模仿句子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在熟练使用后,学习变通。如:教学《家》时,我让学生仿照课文说说( )是( )的家,( )的家在( )。学生思考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竹林是熊猫的家,马儿的家在草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书包是文具盒的家;南极是企鹅的家,北极熊的家在北极;树林是老虎的家,鲨鱼的家在海洋。仿照课文说话,规范了学生的语言,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2.巧用插图,丰富表达。著名教育家马中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精美的插图,让图中事物的形象,色彩触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点燃孩子们的思维,丰富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如:教学第三册P67识字6时,出示课文插图《由4幅图组合而成》,引起了全班学生的惊讶,大家好像走进了这幅画面的怀抱,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感受着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我让学生挑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图,说说画的内容,发言的学生可多了。有人说: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杏花,桃花张开了笑脸,江南多美啊!有人说:高原上到处是冰天雪地,只有牦牛不怕冷,还在活动。有人说:海南岛上,高大的椰树挺立在骄阳下,海风吹来枝叶轻轻地摇动,真美啊!……可见,精美的图画给了学生灵感,学生们的发言才如此精彩。

3.阅读课文,倾诉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生命和向往美好的情境,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此阅读交流自己的感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达到新的教学目的。如教学《青蛙看海》时,学生们看到了一只小小的青蛙面对高山,那种登不上山顶看不到大海的失望之情,看到小松鼠伸出热情之手,带领小青蛙一阶一附咣台阶的情景,体会到青蛙与小松鼠登山时所遇到的困难,登上山顶看到大海那欣喜无比的感觉。此时,主孩子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想对苍鹰、小松鼠、同学们和老师说些什么?孩子们有人想对苍鹰说:啊,我登上了高山,看到了美丽的大海,开心极了。有人想对松鼠说,有了你的帮助我才登上高山看到大海,谢谢你了……孩子们用心去读课文,感悟课文,才有这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

二、有效开发生活资源,说话训练行之有效

1.关注一个趣字 。童年的生活天真烂漫,充满着童真,童趣。春天,一次有趣的远足,采集一束路边的野花,放几只漂亮的风筝。夏在,看看池塘美丽的荷花,捉几只会唱歌的蝈蝈。秋天,到郊外走走,去菜场看看,采几片落叶,贴几幅叶画。冬天,堆堆雪人,打打雪仗……这一切都是说话训练的好材料,是学生语言锻炼的好机会。孩子们在游玩中用眼看,用鼻闻,用耳听,用心悟,语言表达才丰富多彩。如:在金色的秋天,我鼓励孩子去田野,去公园,去菜场,水果店走走看看。孩子们走走看看后,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在公园里看到大部分树叶儿黄了,风儿一吹,树叶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还看到菊花开了,桂花也开了,散发着清香。他们在水果店看到大个子的柚子,黄澄澄的梨,红灯笼似的柿子。他们在菜场看到长胡子的玉米,绿油油的青菜,粗粗的萝卜。他们在感觉大自然的变化时,提高了说话能力。

2.倾注一个情字。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人的生活处处皆有情;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从研究学生心态入手,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因此说话训练,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应倾注一个情字。如: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看看妈妈今天烧了什么好菜,夹好吃的菜给父母尝尝,看看父母的表情,再来说给大家听听。第二天,孩子们这样说道:放学后,我就在自己房里做家庭作业。当我做好作业时,妈妈已在厨房里烧好了三样菜,都是我喜欢吃的:有莴苣丝,有土豆烧牛肉,还有红烧排骨。不一会儿,爸爸回来了,该吃晚饭了。我到厨房拿了三双筷子和三只碗。吃饭时,我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土豆烧牛肉丝夹给爸爸。妈妈吃。妈妈说:“哎呀,今天我们的乖女儿为什么把自己最喜欢的菜夹给我们吃呀?”我说:“原来一直是你们夹给我吃的,今天,我也要夹给你们吃呀!”说着全家人都笑了。这里,平凡的家庭生活洋溢着温馨,朴实的语言包含着浓浓的爱,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把握一个创字。说话训练中,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如:一次午后,我发现一个孩子把课桌变成了大花脸,原本漂亮的紫红色桌面上,几个粗粗的黑圆圈格外刺眼,我赶紧让他用湿抹布擦,可怎么擦也擦不掉,这时我又想起前几天晨检时觉察,他的椅子也有点损坏。怎么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下午的语文课上,我就让学生讲讲自己脸上擦伤了,手,脚上划破后的感受,接着就直接让学生仔细观察被损坏的课桌椅,让学生想象:假如课桌椅也和小朋友一样,有知觉,有生命,那放学后,教室里静悄悄的,课桌椅们会怎么样呢?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说开了:有人同学认为受伤的课桌椅会痛苦的哭泣;有人认为那些没受伤的课桌椅会庆幸自己有一个好主人;有人认为课桌椅们会大声谴责受伤课桌椅的主人……至此,我让学生以“课桌椅的对话”为主题,小组合作编个故事。

总之,低年级说话训练,应有效开发生活资源,关注童趣,着力挖掘生活中的趣事来说;倾注情感,在叙述平凡的生活时见真情;乐于创作,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让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多方面的训练下,切实有效地得到提高,为高年级的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游戏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毓秀学校五年级(2)班 林舒晴

今天下午,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不时传来欢笑声,喝彩声、鼓掌声。小莉像凶猛的“老鹰”在低空盘旋,扇动有力的翅膀,贴着地面疾飞,忽左忽右,伺机捕捉猎物——“小鸡”。善良的“母鸡”小敏张开美丽的翅膀左挡右挡,护着活泼可爱的“小鸡”——十个男女同学,他们敏捷地左躲右闪,蹦来蹦去,警惕地张望。“老鹰”一时没捉到“小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研究 篇4

一、校本课程资源的内涵

校本课程资源的内涵丰富。它包含形成课程教学的所有要素,课程教学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所有总和,在课堂教学中,它是课程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指立足校本,为实现教育目标,对现有和潜在的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整合或优化,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校本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寻找和挖掘没有被纳入校本课程领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新资源;二是对已有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再开发、充分挖掘其潜能和效用,以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1]。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

校本课程资源的范围广泛。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前者包括可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要素,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方面,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条件要素,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所、媒介、设备,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理解水平等。[2]按照可利用程度,可分为校内、校外及信息化课程资源。按照资源性质,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3]。按照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4],等等。对课程资源内涵的理解是制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众多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和教师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教师的课程资源选取,整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切入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可以有以下几个:

1、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核心,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提高课程资源的甄选、开发和应用能力。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新课标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关注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满足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的具体需求,体现课程内容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要立足学校,立足学生发展,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观念更新,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夯实理论基础。学校要开展校本教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优势相结合

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教育理念,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品牌,满足学生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体,切实制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要点。学校的特色优势同时也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学校设施、设备、仪器、场馆等硬件条件,也可以是精神、思想、文化、传统等软件方面的。在提升学校课程资源特色优势的同时,也是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例如,有的学校是百年名校,师资雄厚,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具有光荣的传统,名人校友很多,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就可以努力发展这些方面。

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效果及水平。教师不仅仅是校本课程资源的教学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逐步树立新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提高。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适应课程改革、进行有效科学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能力素质。

4、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要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为核心,大力挖掘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把握学生可接受和理解的课程资源能力水平。其次,学生本身也是要充分挖掘的课程资源。学生自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经验,兴趣、爱好、特长特色等都是课程资源。因此,对学生的兴趣、喜好、关注点进行探索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喜欢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课程资源,也是最适合他们的课程资源。

5、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网络资源具有信息资源海量、传播方便及时、读取灵活方便、交互共享性强等特性,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地,不断促进教育制度的创新变革,丰富灵活教学形式和方式方法。目前微课,慕课,网络课堂等以新鲜灵活的方式,不断冲击教学创新。为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创造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要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院的各个方面。为此,学校要首先明确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规范教师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意识,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考试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上在实践中不断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德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M],2010(5)

[2]吴刚平,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4]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浅议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5

一、开发教师资源

1.提高教师修养。

每位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兴趣、专长和个性特征,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是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历史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把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学生发展的资源引入课堂。

2.注重集体备课。

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教学优势,教师要注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合力,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另外,教师还要分享教学成果,相互借鉴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及时反思与总结。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及时将教学中出现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思考发生原因、改进办法等。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日志、个人心得、同行指导,提高教学水平。

二、开发学生资源

1.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经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了解学生的体验和经验,做到心中有数。对此,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采用多种方式,开发学生资源。

2.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方法千差万别,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利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颖观点,教师要充分肯定,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法。

三、开发课堂资源

1.开发教材资源。

教师要转变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树立大教材观。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课程资源,作出有针对性的选择,不能盲目照搬课程计划。

2.动态开发课程资源。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其过程是单一的、静态的。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动态开发课程资源。对此,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资料搜集法、自主探讨法、竞答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开发校外资源

1.家长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者和配合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家庭、社区、单位等方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

2.社会人士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帮助者。

教师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开展讲座,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3.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平台。

乡土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活经验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从历史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众生活和民风民俗中获取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联合社会单位,成立实践基地,为学生获取校外资源提供便利。

五、开发网络资源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6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的立足点

中职语文教学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 由此提高学生领悟与把握语文阅读的能力, 实现他们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首先, 中职语文的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要立足于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文字的交际工具,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意识;其次“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作为立足点, 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 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最后要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讲在保证基础语文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开发与生活实际、与社会、与专业联系紧密的阅读资源, 让学生适应将来职业的需求。

二、中职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 主体性的原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导者、开发者和利用者。语文教师的知识、教学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是语文课程的素材性资源, 而教师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 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所以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效果, 为此在阅读课程中教师就务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塑造作品, 体会课文, 感悟文章的人性所在。

(2) 整合优化的原则。目前的中职教材中, 有很多内容丰富且有教育价值的阅读资源未被引进, 或者是师生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阅读资源, 为此师生需要进行有效的合作, 一是进行资源要素的整合, 二是资源系统的整合。中职的学生大概都是在十六七岁, 但是不可否认地讲, 他们的心理年龄往往低于这个年龄, 所以教师在选择阅读资源时要考虑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 将阅读资源与学生的专业课联系起来, 把筛选甄别出来的课程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资源系统。就阅读而言, 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 让中职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在筛选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贴近中职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阅读资源优先, 激发中职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资源优先, 因此我们筛选出的资源就必须具有高附加值。

三、对中职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

对于中职生而言, 一方面在语文阅读课上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 另一方面延续和深化的尺度必须达到社会或企业对就业者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需求, 而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却能对其进行有效弥补。

(1) 正确处理好语文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中职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做到两者的统一, 开发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前提, 利用资源是开发资源的必然准备, 教师特别需要注重的是阅读后的活动要及时做出合适的安排, 使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乐趣。例如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时候, 我让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来找他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性的分析。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结合中职特色, 兼顾学生的专业, 对学生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例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 可以要求他们了解毛泽东写作时的时代背景, 政治经济环境, 而对于其他的专业,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开口朗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且将阅读与听说、写作结合起来。

(2) 结合职业特色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一般是在阅读课进行之前, 教师都是事先布置好阅读主题等相关内容, 然后教师提出阅读要求等, 由于中职的学生比较活泼, 我在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是语文实践活动, 如诗歌朗诵、演讲等。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为学生准备不同的文章, 例如机电专业应多选择简洁、明确的、科学性强的说明文阅读, 旅游专业应选择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文章广泛涉猎, 幼师专业可以是选择诗歌、散文、童话以及戏剧方面的阅读资源等。在课上, 由于我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阅读才能的舞台, 这样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了肯定与展示, 必然会引发了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可以有效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3) 学以致用, 重视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语文阅读与写作从来就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认为, 在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要将阅读变得多姿多彩, 写作是重要的一环。例如我曾经给学生挑选一篇关于汶川地震《是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的文章, 将有用的信息提炼出, 待学生看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通过讨论知道汶川地震的感人事例, 情绪格外激动, 学生们纷纷发言, 这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 我紧接着让学生以“生命与意志”为话题来写一篇有关地震、人的生命以及人的意志方面的作文, 并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感受, 要写出真情实感。学生通过先前上课的各个环节, 学到了很多, 心里有很多话要说, 结果每个人写的文章都比以前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有效编制开放题开发数学课程资源 篇7

如何不断地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程中,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编制有效的数学开放题就是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一个好途径。因为数学开放题不象封闭题那样大部分或者全部条件具备, 问题明了, 结论明确。而且开放题注意从现实生活与生产中提出问题, 其结果往往是“前途未卜”。学生在求解过程中处处需要探索、尝试、分析、推断, 提出新办法来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 进而形成创新能力。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需要的。同时, 将传统的数学习题设计成为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数学习题, 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激情, 引发师生课堂互动, 这对于构建创新型的数学课堂与师生关系无疑是一大进步。

二、数学开放题的编制原则

1. 体现探索性, 促进主动学习。

编制的开放题必须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 这就要求数学开放题的知识点要多, 综合性要强。因此, 开放性问题的挑战性与趣味性所散发出的魅力可以吸引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 更加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发扬主体精神, 主动参与, 自行探索。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答案, 会学会查资料, 学习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 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 分享经验, 最终让人人有所收获, 充分发展自我, 表现自我。

2. 体现丰富性, 促进思维培养。

编制的开放题要丰富多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发展。比如, 要求学生在解题中充分理解已有条件, 从不同角度对问题作出全面分析, 要求进行正确判断;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没有明显解决路线, 要求学生纵横联想, 一题多思, 一题多解,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从外表纷繁的情况下找到最简捷的方法,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开放题存在多余条件、干扰条件或者缺失条件, 需要学生明辨是非, 去伪存真, 培养学生思维的鉴别能力。学生发现使结论成立的多种条件, 有利于学生提高联想、猜测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在寻找多种答案中的最优解与多种条件中的最优条件的过程中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拓思维空间。

3. 体现教育性, 促进个性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化, 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化的独立性。素质教育的最高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塑造具有和谐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完整个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意义地实施差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满足全体学生, 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 展开发散性思维, 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 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学品质和信念, 为学生进一步 (乃至终身) 学习数学提供素质保证。

4. 体现创造性, 促进教学相长。

在开放题引入课堂后, 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而是“编剧”和“导演”;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组织者和调控者。因为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 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 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 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与此同时,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相互之间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形成师生共同编制开放题, 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三、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 弱化陈题条件, 使其结论多样化。

[例1]某车队要把56吨的货物从A地运往B地, 已知大卡车每次可运货l0吨, 需运费200元;小卡车每次可运货4吨, 需运费90元;现有2辆大卡车, 问:还需要几辆小卡车, 才能一次把货运完?

对于这道题目, 如果把题中条件隐去, 改成:设计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 选择你认为最优的一种, 运费多少元?条件的隐去使得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结果。一般来说, 所有的学生都能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 但方案的多少、优劣是否有序则体现不同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这样的题目体现了“人人都能学习数学、人人都能学习有用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育思想。

2. 隐去陈题的结论, 使其指向多样化。

对一道数学题, 隐去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 去寻找其结论成立的重要条件或最优条件, 是封闭题开放的主要策略之一。

[例2]如图, D, E是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两点, AD=AE, 要证明△ABE≌△ACD, 还应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BAD=∠CAE;∠B=∠C;∠BAE=∠CAD;EC=BD;BE=CD;AB=AC。

再如, 相交弦定理的学习, 教师可以先不给出结论, 让学生观察圆内的两条相交弦, 作适当的辅助线, 探索一些结论 (如角相等、三角形相似等) , 教师顺着学生思维或由学生自己探索, 由此得出相交弦定理;再进一步展开:若两条弦的交点在圆外及有一条弦变为切线的情况有如何?可由学生研究。

3. 在给定的条件下, 探求多种结论。

可以把传统数学题中的某个变量换成其他变量, 改编成数学开放题。

[例3]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 尽可能找出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例4]请你先化简:, 再选取一个使原式有意义、而你又喜爱的数代入求值。

这是用开放题的形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代数式的化简及其有意义的条件) 的题目, 既新奇又实在。

4. 加强命题的结论, 追寻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需增加条件) 。

[例5]已知梯形ABCD中, AB//CD, 若添加一个条件如“BC=AD”, 则可判定ABCD为等腰梯形, 请问除“BC=AD”外, 还可以添加一个什么条件, 使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至少写出两种)

5. 比较某些对象的异同点。

利用不同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推广或类比, 比较一些相似或相同的数学命题、数学方法, 加以深化或推广, 即类比法。对一些数学对象, 如几何图形、数字、算式、解答方法等, 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或用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则往往能获得开放题。例如, 比较下列两个单项式的异同:12a2b2c, 8a3xy。相同点:都是单项式;都有三个字母;系数都是正整数;都含有字母a;最高公因式为4a3;都是5次多项式。不同点:所含字母不同;系数不同;不是同类项;尽管都含有a, 但字母a的次数不同。

6. 设计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方案或在实际问题中寻求多种解法与结论。

根据某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在相关的情景下, 设计应用性数学开放题。如付息问题或生产利润问题直接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知识相关, 笔者与学生一起编了这样的数学开放题: (1) 有一块长4米, 宽3米的园地, 现要在园地上辟一个花圃, 使花圃的面积是园地的一半, 问如何设计?给出你设计的图案并作出有关的计算。 (2) 某工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需要从银行贷款, 有两种方案。方案一:一次性贷款100万元, 第一年可获利l0万元;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增加30%的利润;方案二:每年贷款l0万元, 第一年可获利l0万元, 以后每一年比前一年增加利润5万元。两种方案贷款期限都是l0年, 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若银行贷款利率均按复利l0%计算, 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劣。若贷款期限大于l0年, 请估计两种方案的优劣。 (3) 试用几种不同的方案将三角形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五个部分, 并指出面积相等的是哪五个部分 (保留分割痕迹和必要的标注, 不写做法) 。

四、编制开放题的注意事项

在编制数学开放题时, 必须把握好问题的开放度、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的可发展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 控制好题目的开放度和难度。

1. 控制好题目的开放度。

控制好题目的开放度是编制开放性题目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无视或轻视这个关键, 单纯追求答案的多样性, 是导致开放性题目编制上失误的一个常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限定答案的范围和改变参数的取值等方法来控制好题目的开放度。

[例6]为了参加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活动, 某班学生争取到制作彩旗的任务。如果有两边长分别为1, a (其中a>1) 的一块矩形绸布, 要将它剪裁出三面矩形彩旗 (面料没有剩余) , 使每面彩旗的长和宽之比与原绸布的长和宽之比相同, 画出两种不同裁剪方法的示意图, 并写出相应a的值, (不写计算过程)

本题源自《初中数学开放题集》中的3.1题“矩形的自相似3分割”。我们编制该题时, 原先的问题是“矩形的自相似5分割”, 也就是“长宽比为多少的矩形可以进行自相似5分割?”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图形进行相当繁杂的分类工作。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素材但不适合对初中生作要求, 因此我们将“5分割”改成了“3分割”, 降低了问题的开放度, 但解题中所用到的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基本不变, 适合于初中学生的水平。

2. 控制好题目的难度。

在开放性题目中, 现在很多人往往只关心开放题本身的难度, 而对设问方式对题目难度的控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因此, 可以采取改变问题的叙述方式、运用暗示技术和改变答题的要求来控制好题目的难度。

[例7]在平面上有且只有四个点, 这四个点有一个独特的性质: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有且只有两种长度。例如正方形ABCD (如右图) , 有AB=BC=CD=DA≠AC=BD。请画出具有这种独特性质的另外四种不同的图形, 并标明相等的线段。

这是根据一道陈题改编而成的, 原题共有六种答案。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背景, 对题中涉及到的“平面上具有两种距离的四个点”这一概念进行举例说明是必要的, 因此在题目中把其中正方形的答案作为一个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样一来, 不但把相对容易想到的正方形这个答案留给的了学生, 而且对比较难想到的等腰梯形这个答案进行了暗示:只要把题中所给例子中的五个点去掉一个点就可以得到等腰梯形这一答案 (能接受这种暗示也在一个方面表明学生的数学水平) 。并且, 要求学生在总共六种答案中找出其中四个, 也要比在五个答案中找出其中四个要容易些。

总之, 编制有效的开放题对于开发和利用以教材为基础的数学课程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切实可行的好途径。如何进一步发动学生参与到编制工作中来, 如何在使用开放题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 进行完善,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开放题资源库, 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摘要: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编制有效的开放题对于开发和利用以教材为基础的数学课程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切实可行的好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编制原则、编制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了有效编制开放题, 开发好数学课程资源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数学开放题,原则方法,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l]刘兼, 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戴再平.初中数学开放题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3) .

[4]刘敏.数学开放题的设计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 2006, (4) .

略谈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8

一、普及传统艺术教育,传承优秀古代美术资源

普及传统艺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继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高中美术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国画,教师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让学生欣赏国画,学习国画的内涵文化,并进行国画创作。虽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作品鉴赏,但是关于国画常识的介绍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按照绘画的表现手法来区分,国画分为水墨画、白描、工笔画、重彩画、写意画和浅绛画等,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将国画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教材中选用的经典国画作品有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徐渭的《墨葡萄》、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墨竹图》和恽寿平的《出水芙蓉》等。教师在让学生鉴赏这些名画时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涵,例如《芙蓉锦鸡图》中有一只美丽的锦鸡落在娴静淡雅的芙蓉枝头,回首翘望右上角一对翩翩起舞的彩蝶,整幅作品色彩艳丽,传达出皇家的典雅高贵,宋徽宗在右上角题诗道:“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希望天下安逸太平,但是由于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最终导致“靖康之乱”的悲剧。《出水芙蓉》是“没骨花卉”的代表作,作品中的荷花清丽明艳,笔法洒脱飘逸,恽寿平在左上角题了一首诗:“冲泥抽柄曲,贴水铸钱肥。西风吹不入,长护美人衣。”将这一朵冰清玉洁的出水芙蓉比作冰肌玉骨的美人,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与坚贞的气节。徐渭的《墨葡萄》风格疏放,是明代写意花卉最高水平的杰作,作品中自题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传达了自己饱经患难和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悲愤。

美术教材中还有中国的传统雕塑,民间艺术剪纸、布贴等,教师在让学生鉴赏这些作品时应该告诉学生古代雕塑艺术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雕塑材料有玉、石、泥、木等。布贴是民间传统艺术,以布条为材料来拼贴美丽的图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普通的布条制作布贴画,把布条变成一件艺术品,让学生练习创作剪纸,使学生在做剪纸的过程中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继承优秀传统。

二、借鉴西洋美术文化,扩宽学生视野

高中美术教材中选取了很多西洋作品,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与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坐着的女人》、莫奈的《日出·印象》等。教师应该借鉴这些优秀的西洋文化,挖掘“洋为中用”的价值,告诉学生拉斐尔、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以端庄为重的肖像杰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使该作品达到神韵之境。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是米开朗基罗用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以艺术的智慧和非凡的毅力所完成的巨作。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体现了母性的温柔与青春健美,不再是神的呆滞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梵高和莫奈都是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

借鉴西洋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借助网络技术,开发更多的艺术资源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并不只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师应借助网络技术,开发更多的艺术资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让学生鉴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像中国的壁画、雕像、园林、国画、民间的剪纸、布贴和西洋画与西方雕塑等,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增强学生的思想意志与情感力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用PPT让学生欣赏王维的《辋川图》、吴炳的《出水芙蓉》、宋徽宗的《瑞鹤图》、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王冕的《墨梅》,以及郑板桥的竹、石、兰等。教师可以在鉴赏过程中告诉学生吴炳在《出水芙蓉》图用绿叶陪衬淡红色的荷花是为了突出荷花的芳容玉貌与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马远和夏珪两位画家在绘画中表达了自己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角的不满与渴望收复失地的情怀,用半边山水象征半壁江山,因此被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左上角题诗道:“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抨击了世态的炎凉,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他并不是传说中点秋香的风流才子,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他在画史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或“吴门四家”。他在《画鸡》中写道:“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通过描绘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赞颂它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情怀。王冕的《墨梅》并不是黑色的梅花而是用水墨画的梅花,他在《白梅》中题诗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将画风、诗风与人格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因为他一生酷爱梅花,被称为“梅花屋主”。郑板桥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兰竹图》中题诗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的坚贞气节。

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让他们感受美术的瑰丽文化与悠久的历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爱国思想。综上所述,美术教学具备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认知功能,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术教材,普及传统艺术教育;借鉴西洋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开发更多的艺术资源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的思想意志与情感力量,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发挥美术资源的价值。

摘要:美术是一门具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发展美术教育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高中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充满艺术气氛。教师应该充分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以提高美术教育的效果。本文将浅谈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并提出个人意见,希望对美术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阅读,2012,(22).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9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实效,利用

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因此, 如何有效利用英语课程资源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探讨的事情。

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在江苏南京市举行。观摩活动中展示的17节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全国各地小学英语教师精彩纷呈的教学风格, 但不同的风格却演绎着对课程资源同样的关注。有效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开拓教学渠道, 更新教学方式, 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是每一位参赛教师追求的目标所在。笔者根据此次观摩研讨会的课例, 就有效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因素提出几点想法。

1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扣教学主题

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之前, 首先应读透教材, 分析教材编排的脉络, 把握篇章的主题, 根据篇章题材、体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课程资源, 才能使课程资源紧扣教学主题。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标准和内容, 适当压缩内容份量, 调整教学顺序, 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运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理念, “活化”教材内容,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在运用中体验语言。比如:第9节“The rabbit’s dream”这一课例中选择的教材, 文本内容是童话故事, 文本类型是拟人对话, 文本体裁是语篇短剧, 而文本形式是连环画。执教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及孩子们对于童话故事的天生喜爱, 在课堂上不仅播放了声情并茂的动画片, 制作了各种小动物的图片, 让学生身临其境于故事中和兔子一起完成梦想之旅。另外板书的设计也很直观形象, 既可以呈现兔子在旅途中遇到的动物们, 弯弯曲曲的线条也预示着梦想之旅的波折和艰险。

但是有些教师所运用的课程资源却偏离了教材的主题。比如第12节“They sit around tables”这一课例中, 文本形式是信。可是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执教者把它看成了一个普通的阅读材料, 只字未提信的格式。笔者认为执教者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初就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了解信的格式,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在最后完成执教者布置的任务 (写信给Linda)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执教者对于中西方学校的特点平均用力, 且仅限于教材内容。笔者认为执教者可以利用信息差的优势多介绍一些关于英国学校与中国学校不一样的地方,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服务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孩子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想象力、主动性还有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并且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变得生动的资源。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 考虑课程资源的利用环境、适用对象、难易程度、内涵与外延,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使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备”教材, 而不去“备”学生。比如第11节“My new fl at”这一课例中我们看到, 执教者将教学目标之一定为:初步感知There is/are…句式, 并能运用该句式进行简单的交流。殊不知该句式对于南京地区的五年级学生而言, 早已在四年级下学期就学过了, 因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Chant句式内容不够生动有趣, 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够完美。而且在最后的环节中, 执教者从Task (喜欢大楼的原因) 直接过渡到小诗 (表达对父母对家的爱) , 作为情感的升华, 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实在是有点突兀, 学生也难以接受。如果把Task的内容改成为自己和父母分别设计房间, 并阐述原因, 再得出对父母对家的爱是不是更好一些?放手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说自己想说的, 说自己会说的, 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

3 课程资源的利用要注重课堂实效

教师在选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应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内涵, 深入挖掘其内在意义, 发挥资源应有的作用, 真正做到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比如:第13节“Traveling”这一课例中, 在最后的task环节, 教师表明自己来自北京, 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北京几大著名景点, 以引起学生想要到去北京旅游的欲望, 然后与学生进行示范对话。再给足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想去哪里旅游, 并进行自由对话。此处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执教者以人为本的观念, 而不是把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学生。执教者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呈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使得该任务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这次的观摩研讨会上我们也看到有些课程资源的利用只注重形式, 牵强附会, 勉为其难地将一些并不适用的资源强加利用。还是以第13节课为例, 在上课伊始, 执教者让学生观看动画片, 找出其中的交通方式。学生只是一看而过, 根本没有什么印象, 而且最后这些交通方式几乎都是老师代劳说了。笔者认为该处设计不是很好,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说出这些交通方式, 没有必要通过动画片来引入这个话题。

4 课程资源的使用要提倡反复利用

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要考虑到一定的经济条件因素, 尽量避免课程资源浪费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反复利用, 甚至于自己制作一些可运用于课堂的辅助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也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反复地接触资源, 达到对资源的充分理解和吸收,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比如:第8节“Shapes”这一课例中, 执教者主要设计了这样一些活动:1) 通过魔术游戏, “变”出一个老师亲手制作的小房子。这个房子很特别, 是由许多图形构成的, 由此认识各种图形。2) 利用音乐Chant进行有效巩固对图形单词的读音掌握;3) 在每个学生的抽屉里放一个图形, 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shape is…?It’s a…让学生有物可说, 不是空口白说。4)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找到各种物品的形状,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加以呈现, 直观, 深入人心。5) 在Task环节, 教师给每组学生一个空的桌子图形, 并给每个人分配了相应的任务。A、B两人想象图中的物品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C、D两人根据所听到的内容, 用不同的形状完成图片。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 图形单词的复现率高。执教者为学生准备的直观教具既经济, 又有效, 可谓一举两得。

5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发挥教师智慧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10

一、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内涵阐释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课程开发主体认识课程资源系统,利用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的过程,它是浸透了主体的教育观。所谓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能够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它决定进入语文课程的课程资源的丰富广泛程度。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就是将已存在或已开发的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它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实施的水平,课程目标的适切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此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互为补益。

在民族地区存在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虽然没有像经济发达地区那样拥有丰沛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比如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足的财力投入和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但是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来说,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搭建语文教学操作平台,是相对较容易的事情。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开发利用资源:怎么样去进行实质性操作,怎么样去高效能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核心问题。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并不是要把所有能发现、能挖掘、能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全部课程化,把不加筛选不分性质功能的所有语文课程资源投向教育教学活动。而是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在语文课程资源的普查、筛选、建设、组织等步骤中,紧抓“有效”内核,承认评价要素的制约作用,优化开发利用过程,充分发挥各自功能,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来管理和配置语文课程资源,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以较少的资源与较低的成本投入来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课程资源支持,既有效率特征又有质量特征,最大限度实现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变成实际教育成果。

二、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特征

(一)质量是有效开发利用的生命

对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必然要求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且这一过程要始终贯彻教育质量提升的主线。不管如何增加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质量。教育经济学把教育过程看作一个生产过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可视作生产过程,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降低开发利用成本,达到最大产出。

(三)强调语文性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好实现教育目标,体现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良好语文素养。在对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中,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将本土营养全面吸收。通过学生对本民族本土文化的感受学习和鉴赏,深化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进而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三、民族地区有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评价要素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的价值标准,要以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的理论支持为基础,着眼于方法、过程、效果和价值。但也正因为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有效度的评价与测量,关照着课程理论、教育民族学、教育人类学等多种理论系统,对其是否有效的标准未进行量化,而且目前国内对有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尚无一套普遍适用的衡量指标体系。在不设定定量定性评判标准的情况下,要想对其效果加以公允的评判,更好发挥评价的导向、鉴定、激励、管理和研究功能,则必需找到具有适切性的评价要素,对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有效开发利用进行考量。正如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一样,评价总是同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联系在一起,那么语文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师教育水平发展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这几者的有机统一就成为了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评价要素。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有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训练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层面,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设广阔空间,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能运用这些语文能力更好地学习、探究。最终形成语文个性,养成良好语文素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二)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丰富的、具有明晰教育目的和深刻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来拓展教育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品德、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发展。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极大地拓展现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将封闭的课堂变为开阔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更宽容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语文,真正体会“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谈及民族地区的教育,永远要放在突出位置加以重视和强调的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重视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还具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它是卓有成效地保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各种社会民族文化总是以多样性客观地存在于教育场域中。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能够吸收、融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否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历史和生活方式,产生真挚而热烈的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观,为日后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正面力量,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评价要素。

四、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能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首要意义是为了当地学生的发展。任何有效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一旦进入了课程,能带来关于课程内容、课程形态、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显著的改变,这些改变驱动学生带着思考、困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当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时,自觉不自觉地学会获取信息、归纳信息,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培养了创造和创新能力。

(二)能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主体。首先,有效开发利用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对民族地区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促使教师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这种积极追求成为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其次,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很好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融入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设计开发教学程序和方式。语文老师在不断学习并修正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同时提高了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最后,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教师要经过反复地操作和练习,不断增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依靠自己的智慧,达到优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结果和成效。这一过程就是语文教师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三.)能促进学校加速特色发展

对于学校而言,学校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沿阵地,是办学的基础。它要为有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要求其作出条件性课程资源的改善和科学管理。还有,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也是中小学校基于学校内部进行语文资源合理配置、灵活管理,促使学校构筑自主发展平台,健全课程运行机制的过程。作为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若能立足本土,将本土民族民俗文化渗透进语文课程,就能形成鲜明的民族办学特色和学校品牌。最后,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层面与社会各系统建立联系,探索校内外共同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达到最佳教育服务效能。

(四)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有序发展

部分民族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存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学校办学条件、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存有独特性,在国家统一课程体制下,更因国家课程脱离地方教育需求实际而导致在基础教育发展上不占优势。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效开发利用民族语文课程资源,能提高课程适切性。学校、教师把跟当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问题联系紧密的新语文课程资源引入民族教育领域,推动当地语文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变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韩雪屏,王相文,王松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6]刘霞.中小学校本教育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10.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篇11

一、依托教材内容,拓展课程资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才可能创造性地拓展个性化的课程资源。

案例一: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看我多精神》

《看我多精神》一课中,有三幅分别表现学生坐、立、走正确姿势的图片。那么如何利用这个教材内容呢?A教师先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坐、立、走正确姿势的图片,在交流中,随机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孩子们从中初步了解怎么做才能有精神,精神饱满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接着利用学生这份宝贵的人文资源,请了一些坐得极为端正的小朋友上来示范。(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激励情感的方法,让那些坐在台下的孩子们在欣赏时,不仅仅是再次了解坐的正确姿势,更是为了让他们感到“台上的同学坐得多精神!有精神的孩子是多么的光荣!我要做个有精神的孩子!”)促使他们从心里追求做个有精神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也会付诸实践中。课堂实践也证明,台下的孩子们在榜样的激励下,纷纷自觉地模仿,纠正自己坐的姿势。然后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那些坐、立、走姿势正确的孩子拍拍照。在课结束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孩子们看到自己如此有精神,纷纷给自己鼓起了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课后,该教师还把这些照片贴在教室墙壁上的一棵“青松”上,并鼓励更多的孩子能成为此“树”的好果果。

A教师没有引用太多的课外资源,而是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片,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它直接形象地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才是有精神的,孩子们正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在老师的层层深入引导中,纠正自己的不良姿势,形成良好的坐、立、走的习惯。事实证明,有效利用教材内容,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贴近学生生活,筛选课程资源

“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要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资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案例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家乡特产知多少》

《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地特产,第二部分是特产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是介绍特产。而教学目标是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初步感受祖国物产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B老师把前两个板块作为一种欣赏或课外填充,而把大量的时间落实在了解绍兴特产上。在了解绍兴特产这一部分下足了工夫,所选资源都贴近学生生活,起到了求真求实的功效。

课前,该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请学生带来了一些绍兴特产,并对它作初步了解。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通过看、闻、摸、尝,了解该特产的特点。这样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全程以主持人的身份和学生聊绍兴特产,接着出示几种绍兴特产,请学生认一认,并简单说一说,然后列举了绍兴特产代表——绍兴黄酒,做好酒文化,从而体现绍兴人聪明、智慧、能干。最后通过“绍兴特产专卖店”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广泛了解、宣传绍兴特产。看得出该教师在设计这一系列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真实。

可见,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筛选。所选课程资源必须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问题的解决也将回归学生生活,这种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

三、关注课堂生成,捕捉课程资源

动态的,才是美丽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紧紧把握瞬间的教学契机。

案例三: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诚实是金》

师:在美国有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去一家大公司应聘,在公交车上却因为贪小便宜而逃了票,被记录在案。最后也因为这么一次不诚实的事例在许多家大公司都没有应聘成功。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与大家交流?

生1:那个大学生太不诚实了,也因此贪小失大。

生2:大学生也太可惜了,就为这么一次逃票事件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生3:这些公司的老总也太武断了,毕竟那是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啊,这岂不白白浪费人才吗?

生4:公司的老总做得没错嘛,人贵在诚实,如果录用了他,今后他在工作中撒谎,那岂不是后患无穷吗?……

师:大家说得多好呀!“诚实是金”,一个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应该诚实,因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

生5:(忽然站起来)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开学初,老师在我们年段交的学费中收到了一张百元假钞,我想这个学生或是学生的家长也是非常不诚实的一个人!

老师一听,先是一愣,后又恍然大悟,是有这回事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有关“诚实”的话题吗?于是,该教师打破了正常的课堂程序,而是抓住了新的“生成”资源,组织学生对“假钞事件”进行讨论:

1. 谁不诚实?为什么?(有可能是这个学生,也有可能是学生的家长,也有可能是把假钞付给学生家长的人,还有可能……)

2. 怎样辨出假钞?

3. 假钞流行有什么危害?

4. 生活中应如何抵制假钞流行?

通过学生“打横炮”而生成的主题,引发了课堂大讨论活动,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课堂交流,触动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震撼了学生的魂,指导了学生的行。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常识,而且对那些“制假”不法分子的深恶痛绝之情油然而生。可见,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孩子,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从而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上一篇:量刑改革论文下一篇:“9.11”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