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

2024-11-06

“9.11”事件(精选3篇)

“9.11”事件 篇1

孙宏岭: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长, 中国粮食物流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著有《物流包装实务》、《高效率配送中心的设计与经营》、《现代物流活动绩效分析》等。

记者:孙教授, 您好!近来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内幕听起来让许多人都难以置信, 但是, 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了。对此, 您有什么看法?

孙宏岭:我也很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大范围地使用三聚氰胺竟然长时间未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警觉, 这是食品流通安全中一个系统性失败的典型例子。食品卫生、食品安全一次次犹如“9.11”事件一样冲击我们紧绷的神经。食品流通中降低成本、拓宽市场、增加效益过程的薄弱环节产生的重大漏洞, 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五大污染

记者: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74%的居民认为影响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新鲜程度”, 85%的消费者选择“卫生程度”, 有98%的消费者非常需要“安全的食品”。看来食品问题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面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疾病谁也难以平静。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却很多, 您认为主要有哪些呢?

孙宏岭:食品从原料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中, 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五大污染。

一次污染是源头:应用现代科技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等对经济的持续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 造成有害物质的残留;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 对肉、蛋、奶及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二次污染是加工:在食品加工方面, 有的个体户由于利益驱动, 无视国家法规和政策, 在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没有质量检验设备的环境加工食品, 造成严重污染。有的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松懈,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最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还有的食品加工企业不科学的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滥用非食用化学添加剂, 使用伪劣原料加工食品等。

三次污染是物流:在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保鲜剂, 可以保证其质量, 如果添加数量超标则带来食用安全和隐患。除此, 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技术条件不当, 易引起微生物污染, 引起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现代社会中食品储运、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是每年还会有7600万美国人感染食源性病毒。在中国, 特别是生鲜食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监督、检测体系不完善, 食源性病毒、化学发色剂、激素等有害物质的残留, 工具容器消毒等问题而带来的污染。

四次污染是消费:消费环节出现的食品第四次污染, 最终结果会发生食品中毒, 引发各种疾病。目前的问题首先是消费者对食品的认知程度、鉴别水平等信息量不足。其次是消费者在家庭中对食品保鲜加工知识没有全面掌握而导致不安全食品进入人体的又一原因。另外, 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为了满足温饱基本需要而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 实际这一消费群体也给食品卫生条件无保障的摊贩地下窝点带来一定的市场空间, 也是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次污染是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给世界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海洋污染、毒物及有害废弃物的扩散等问题。这些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例如: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海洋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 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有害物质的富集体等。其中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是造成果蔬中重金属元素残留的物质基础。

食品流通安全风险对策

记者: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隐患如此之多, 不禁让人后怕, 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孙宏岭:现代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已经变得相当复杂, 对于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的监管都已超过许多国家政府目前的管理能力, 因而问题不再是食品安全风险是否会发生, 而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多大范围内发生, 怎样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采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相互配套而协调的对策。

1提高全社会对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的认识。通过多种媒体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引导, 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们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 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安全健康的消费行为。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公众舆论打击食品不安全的恶性事件, 新闻媒体为模范遵守食品安全法的企业树立其良好形象。曝光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人和事, 引导消费者选择购买标准、规范的安全食品。

2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在流通领域, 经营食品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 还应具有社会公德, 以诚信为本,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道德准则, 实施各个环节责任跟踪和监测。采取“综合杠杆控制法”规范食品经营行为, 即市场经济杠杆、行政管理杠杆、法律法规杠杆及公众道德杠杆, 加强食品生产、物流、消费过程中安全控制, 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3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除了这个法律保障外, 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修订、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 杜绝重大违法者再次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的经营。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患的控制, 逐步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综合管理。

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 改善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及客户能够辨别食品质量。建立国家食品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

5提高食品安全的科技水平。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 重点从关键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攻关研究。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控制食源性危害的控制技术, 此项技术需达到国际水平。另外, 加强与国际双边、多边食品安全合作, 借鉴吸纳国际先进技术, 尽快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认为中国的真正危险不是缺少医学或科技领域资源, 而是食品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肉、奶、蛋及水产品消费量的激增, 未来几十年, 对廉价蛋白质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这会陷入食品流通安全的潜伏危险之中, 如果没有对食品流通的严格规范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 食品安全的恐慌就会像“9.11”事件一样莫名其妙地向我们袭来。

“9.11”事件 篇2

压缩机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授课时间:2013.9.1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压缩机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2.能力目标:熟练压缩机的结构组成 3.情感目标:压缩机拆装 二 【重点难点】:

1.重点:压缩机工作原理 2.难点:工作过程分析 三 【项目准备】:

教师准备: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结束后教师需要准备的工作.a. 教室进行理论及其相关知识的讲解 b. 压缩机实际结构分析

学生准备1:了解项目任务:掌握压缩机的原理以后动手制作拆装压缩机进入情境教学

: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 分组进行

3:准备器材和工具等:实验室领取 四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程,将相关知识把学生导入到新知识的训练或操作的情景中来。

相关知识:重点学习本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压缩机拆装方法

五【项目实施】 :

一 项目任务:压缩机原理

二 项目要求:能够熟练拆装压缩机了解其结构。三 项目实施:分组进入实验室进行实地体会

六【项目评价考核】 :

“9.11”事件 篇3

这一切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几个恐怖分子谋划的一次疯狂举动,竟然就让世界历史改变了方向?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早在2011年9.11十周年之际,奥地利《新闻报》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它的看法是:真正改变世界的并不是9.11,而是美国对9.11事件做出的反应。

在美国经济的标志性建筑世贸中心大厦及军事力量的象征五角大楼遭到攻击后,美国可怕的报复就开始了:在发动阿富汗战争、对庇护9.11事件元凶拉登的塔利班实施毁灭性打击后,美国又一鼓作气地将战火烧向了与9.11事件无任何瓜葛的“冤家对头”伊拉克。而正是这场战争真正成为了美国冷战后国运与国力的转折点。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目前只有52%的美国人对国家感到“极其自豪”,为15年来最低,这或许与今年7月6日英国公布伊战调查报告、认为当年美英联军侵略了一个主权国家有关。而这个数字在伊战前的2003年达到了最高的70%,之后便逐渐下降。就像美国大学历史学家彼得·库兹尼克所说,事实证明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基于谎言的战争,而上万亿美元的军费和数千士兵的伤亡让美国自身也“很受伤”。战争似乎是一个难以摆脱的怪圈,美国一旦踏入就再也停不下来。进入新世纪的这15年美国一直在打仗:2001年开始阿富汗战争,两年后伊拉克战争打响,好容易2011年从伊撤军,同年又参与了利比亚武装冲突,同时美国还介入了叙利亚内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9.11对于美国意味着战争之门的打开,华盛顿的执政精英大概认为,保护美国的最好方式是支配和重塑世界,为此连打了四场战争。其内在逻辑是:希望通过颠覆多个“反美国家”政权,打通从地中海到阿富汗的广阔地区,形成在中东能够深度控制的地域。然而,这种战略思维只看到了军事与地缘政治,却没有考虑到宗教、文化、社会等深层次复杂因素。热衷于“政权更迭”的美国始料未及的是:用暴力方式改变一个地区的传统治理秩序,加上极端思想的传播渗透,就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地区动荡。15年来,美国用战争将一个原本基本维持着“政治生态平衡”的中东,变成全面失序、各种力量纠缠冲突的动荡地区,反恐战争催生了最大的恐怖组织怪胎“伊斯兰国”,这听起来很讽刺,但却是事实。同样讽刺的是,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的民调显示,有40%的美国人认为,相比15年前,恐怖分子有更强大的力量对美国发起恐怖袭击,如今的美国比9.11之前更加不安全。而整个“反恐战争”的过程也正是美国开始从冷战后的霸权巅峰跌落的过程,从2003年对伊拉克的全面入侵,到今天在叙利亚问题上力不从心,在核问题上被迫与伊朗妥协,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终于从战略扩张走向了战略收缩。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9.11的过度反应,让美国过早消耗完“冷战红利”,霸权地位由盛转衰。

2009年,奥巴马以“结束伊拉克战争的总统”的形象走入白宫,9.11打开的“战争之门”似乎有望关闭。但让世人没料到的是,几乎在从伊拉克撤军的同时,奥巴马又参与了利比亚武装冲突,并深度介入叙利亚内战,他与前任的区别只在于,从公然的“武力干预”变成了“隐蔽行动”。2016年,在奥巴马即将离开白宫的时刻,美国军队还深陷阿富汗,美国在战术上压倒了敌人、击毙了拉登,但从战略上并没有战胜恐怖主义。

也就是说,美国人用了15年的时间才明白,过去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打倒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权,看上去不可一世,却未必是真正的赢家。而在即将到来的后奥巴马时代,无论是希拉里还是特朗普,都面临着如何收拾9.11事件开启的对外战争的残局。

上一篇: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下一篇:中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