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事件(共3篇)
校车事件 篇1
一、“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
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发生了特大交通事故,一辆核载9人、实载64人的幼儿园校车与一辆重型货车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这次特大交通事故影响范围广、伤亡人数多而且群体具有特殊性、事件也具有延展性。因此,事故发生后,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都予以了报道,网络媒体由于信息发布方便快捷,在时间上抢先于其他媒体,最先发布消息,尤其是几大门户网站,不仅抢先发布信息,还在深度上下足功夫,竞争尤为激烈,设置相关专题,进行深度剖析。例如腾讯网站策划专题———“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同时设置八个板块:快讯、微博关注、伤亡名单、事故追责、近年幼儿园校车事故、如何保障校车安全、微访谈等,对事件进行全面关注和探讨。网易新闻栏目也设置专题,有文字新闻,也有图片新闻,还有视频报道,并且介绍美国校车,以此来反思中国校车存在的问题。凤凰网视频栏目、搜狐、新浪门户等网站也进行了全面报道。与此同时,电视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地方卫视、电视台等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滚动报道。报纸媒体的报道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其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其他媒体,《中国青年报》在次日头版上发表标题评论《对不起,孩子》,同时《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商报》、《齐鲁晚报》、《新民晚报》等一些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都市媒体在报纸头版上对“11·16”甘肃校车事件进行了突出报道,不仅有醒目的标题,还配有大幅鲜明的图片,触目惊心,令人深思,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二、“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特点分析
“11·16”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履行媒体职责,满足公众知情权,对事件进展持续关注,进行深度挖掘,引发公众深层次思考,此次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反响。下面我们对各类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及报道特点进行分析。
(一)报纸
报纸发展历史悠久,自1615年第一张“真正的”报纸《法兰克福新闻》诞生,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虽然近年来,报纸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冲击,但凭借其优势地位,权威性仍然不容置疑。
“11·16”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次日,中央及地方报纸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为了分析报纸媒体对校车事故的报道特点,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日报,主要以青年为读者对象,在中国主要报纸公信力调查中,《中国青年报》连续10年位居前3名。[1]另外,都市报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下,都市报比其他类型的报纸具有更高的灵敏度,[2]而《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都是都市报中的佼佼者,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是比较好的。
因此,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作为研究分析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报纸媒体报道的特点。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收集整理了这三家报纸于2011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近两个月内发表的关于校车事故的报道。
尽管缺乏对相应时期三家报纸的报道总量进行调查分析,但我们仍然能从11月份和12月份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中看出端倪,总结出纸质媒体报道的特点:
1. 持续报道
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正宁县小博士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报纸进行了持续关注,截至12月31日,《中国青年报》对相关事件的报道陆续出现,在45天时间内,相关报道出现时间为19天,出现频率达到42.2%,《新民晚报》对此事件的报道频率达到46.7%,而《南方都市报》则高达60%(见表一)。1972年,麦肯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了议程设置的假说,他们认为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媒体高频率的报道,让人们对校车事件进行持续关注,这是“11·16”甘肃校车事件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深度剖析
报纸对校车事件的报道没有停留在事件本身,还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引发人们思考。2011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了标题新闻《对不起,孩子》,又在综合新闻版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尔后相继报道了事故进展情况,如《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已21人遇难四官员被停职调查幼儿园董事长被刑拘》、《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幼儿园董事长被逮捕事件的善后处理情况》等等。同时用大篇幅文字对事故背后的原因进行挖掘,例如《资金谁来承担安全谁来监管聚焦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十大焦点》、《校车事故背后是教育宏观布局不合理》等等。《新民晚报》在对事故进行追踪报道的同时,还在17日和18日策划专版进行深入报道,而《南方都市报》更是不遗余力,在2011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间,共采用14个专版,而在18日一天就采用了2个专版,版题为“甘肃校车夺命”,引人注意,发人深省。
3. 强调突出
报纸的版面位置很有讲究,一般新闻所放置的位置,决定了人们对新闻重要性的判断。报纸的头版是报纸版面中最显要的位置,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版面,放置着重大新闻。“11·16”甘肃校车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在头版对此事件进行了显著报道。《中国青年报》在11月17日至12月31日之间,有19期报纸对相关事件进行报道,而其中就有10期将相关报道置于头版,所占比例达到52.6%,报道频率达到22.2%(见表二)。《新民晚报》虽然头版新闻数仅为4条,但却设置了相关专版进行报道,凸显事件重要性。《南方都市报》相关报道头条数为7条,而专版数则达到14个,报道采用大字号标题,醒目鲜明。
(二)网络
网络自1994年在中国诞生以来,以迅猛发展之势,后来者居上,成为最具优势的媒体之一,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海量性等特征,受到大众青睐,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85亿,[3]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在“11·16”校车事故发生后,网络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追踪报道,展现出网络媒体的优势。
具体说来,报道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设置专题,全面深入
各大门户网站和权威新闻网站都设置了相关专题。人民网以视频专题为主,采用集纳形式将各大电视台对事故的相关报道集中展现。凤凰网的凤凰视频专栏也搜集了各大电视台视频以及网友拍摄视频。腾讯网策划的专题更是全面深入,既有文字新闻对事件的善后、追责等情况进行报道,也设置视频专栏、评论版块以及图片报道,对近年来幼儿园超载事故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安排了今日话题,对如何保障校车安全进行深入探讨,还设置了一期有关美国校车为何安全的微访谈,可谓是面面俱到。
2. 及时报道,实时更新
网络媒体信息发布速度快,更新速度也快,“11·16”甘肃校车事故发生后,各大网站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传统纸质媒体由于时间的限制,直到17日,相关新闻才见报。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能够进行及时更新信息,发布最新消息,这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在搜狐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时更新的新闻,以及所有相关新闻,而传统媒体由于版面限制,报道容量有限,对以往的报道不能一一展现。
3. 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
网络集文字、视频、图片、声音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克服了传统媒体功能单一性的特点。在各大门户网站相关专题的报道中,我们既能看到文字新闻,进行深入分析,也有图片新闻,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同时还有声画结合的视频新闻,让我们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注重与公众的互动
如今,传统媒体也在强调与读者的互动性,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在读者反馈方面,仍然是延迟的。而网络媒体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的特征,避免了这一不足,极大提高了网民的积极参与性。网络媒体在相关报道后面都设置了评论版块,这也有助于我们搜集民情民意。由于微博的热门使用,网站专题的策划中,还专门设置了微博专栏,既有微话题的讨论,如腾讯网专题策划中的微访谈,也有网友的微博留言,网民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电视
电视进入大众化时期远远在报纸之后,但是其发展、普及速度又远远赶在了报纸前面,电视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声画结合,能够给人真实、形象、生动的感觉,最为重要的是电视没有给人设置过高的门槛,因此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在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对电视的娱乐化倾向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电视带给我们的震撼。电视的播报速度虽然赶不上网络,但是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绝对在网络之上。同时电视能够进行滚动报道,其更新速度在报纸之上,因此,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电视的及时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11·16甘肃校车事件”发生后,各大电视媒体都进行了详细跟踪报道,从事件发生经过,到事件的善后结果,再到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最新进展等等,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孩子们的无辜与痛苦,也让我们对事件的严重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互动性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媒体间的互动和融合能够让公众随时随地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信息,[4]受众在信息接受方面已经具有了及时、方便、快捷等特点,各类媒体能够满足公众知情权,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进展。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间的互动能够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帮助受众对事件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在这次“11·16”甘肃校车事件中,各类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全面而巨大的。
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上具有绝对优势,在甘肃校车事件发生后,网络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了这一消息,紧接着就是权威新闻网站发布的消息,当然也有专业网站发布的转载消息,一时间,各大网站头条都出现了有关“11·16”甘肃校车事件的报道。随着事件进一步的发展,网络媒体发挥了它报道不仅快而且立意深的优势,在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版都设置了相关专题,在深度上下足功夫。电视媒体也进行了及时报道,利用声画结合的优势,向观众展示了怵目惊心的画面,也让观众对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报纸媒体的时效性稍显落后,但是权威性弥补了时效性的不足。
媒体间的互动性也在它们各自的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说腾讯网,利用网络的超链接功能,对各大报纸媒体在11月17日发布的校车事故报道进行了展示,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让网友对事件拥有更加清晰理性的认识。另外还有些网络的相关新闻报道就是直接来自于报纸杂志,报纸的新闻报道借助于网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影响力波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在凤凰视频栏目中,除了独家拍摄的视频,还对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整合,加强了信息的权威性。而报纸也会加强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有些报纸设置了相关评论栏目,从网上摘取一些有效评论进行刊登,比如说《中国青年报》会刊登一些从网上摘取的网友对该事件发表的精炼评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是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更是报纸与读者的互动。
可以说,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都发挥了各自优势,同时也充分利用其他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了传播力度和效度,产生“1+1>2”的传播效果,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事件更好更快地得到解决。
“11·16”甘肃校车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这不仅与事件的严重性有关,也与媒体的报道有关,媒体互动所形成的合力效应不容忽视,媒体不仅担负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任,也在行使着舆论监督的权力。2011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2011年12月11日,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民意。在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最终于2012年4月10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可以说,在媒体及各方高度关注下,“11·16”事件促进了条例的诞生,校车安全终于有了相关条例法规的保障。
摘要:“11·16”甘肃校车事件具有事故严重性、群体特殊性、事件延展性等方面的特征,事故发生后,媒体进行了突出报道。本文以“11.16”甘肃正宁县校车事件为例,简要分析了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在报道方式、报道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对事件报道中各媒体间的互动性作了阐述。
关键词:“11·16”,甘肃校车事件,媒体报道,媒体互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中国青年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73.htm.[1]百度百科.中国青年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73.htm.
[2]王金礼,魏文秀.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微博、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1(5).[2]王金礼,魏文秀.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微博、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1(5).
[3]人民网发布2011年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EB/OL].人民网,(2011-08-25).http://society.people.com.cn/GB/223265/15506757.html.[3]人民网发布2011年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EB/OL].人民网,(2011-08-25).http://society.people.com.cn/GB/223265/15506757.html.
[4]赵悦怡,任志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媒体报道特点及互动性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8(12).[4]赵悦怡,任志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媒体报道特点及互动性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8(12).
校车事件 篇2
—1024班 27号 陈丽洋 2010040400102
【内容提要】学生的安全问题,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国家来说,都是值得关注的。甘肃省正宁县发生的校车严重撞车事故,不仅是给校园安全管理部门,更是给我国的交通监管制度敲响警钟。本文基于甘肃省幼儿园校车撞车事件,从管理因素、资源分配因素和人本因素三个角度透视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认为校园应该从各个方面优化学校质量和学校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撞车事件;学校管理;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实际上把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领导和狭义的管理相比较,在活动层次上,对象,范围,任务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此时的管理仅能在战术层次上,对具体对象所进行的职能性实务活动,即实际掌管,治理和安排某种事务,作出技术性处理,在学校管理中,从总体上讲,管理宜取广义理解,以概括学科领域范围内的全部内容,当分析具体问题时,似应取狭义理解,同领导作概念并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真正实现自主管理,形成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如果学校没有章程与制度,政府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将会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此次校车撞车事故会发生,主要是学校管理层面上出了问题。而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可以分为:
1、管理因素,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2、资源分配因素,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
3、人本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本文以此次幼儿园校车撞车事故为例,从这三个角度透视学校内部管理环境,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一、撞车事件
甘肃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16日发生的运煤货车与幼儿园校车相撞事故,当天造成 1
19人死亡,45人受伤。经初步调查,出事校车为金杯面包车,核载9人,实载64人,属严重超载,事发时逆向行驶。出事幼儿园属民办私立,此次校车事故前3天,当地教育部门发现其存在校车超载情况,曾勒令整改。
二、管理因素
(一)校园管理与内部控制
细究幼儿园校车胆敢铤而走险、多次超载的原因,我们也会发现,其实这种“病症”是可以“治本”的。那么“药方”何在呢?首先,交警及其它部门要“有作为”,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釜底抽薪的决心,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否则只能养痈遗患,灾祸无穷。违规者如果被长期纵容,则会日益猖獗。再则,校方利令智昏,拿孩子生命作筹码,没有丝毫的远见卓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们是教育者,却不懂此理。第三,我们不能忘记家长的纵容,笔者相信,幼儿园校车超载现象普遍存在,而家长是心知肚明的,每位家长都自忖:别人家的家长都不说什么,我又去当什么出头鸟呢?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他们都把孩子视作自己的生命,但在校车超载面前,却畏畏缩缩,不敢直面校方违背法治的错误,更不敢“身先士卒”去指出错误。祸因恶积,每位不敢出头的家长心中之丑陋逐渐蔓延,由是孩子之殇成为了“丑陋之果”。我们天天呼吁法治,到了有法可依的时候,仍不知利用,如此故态复萌,如此处事哲学,此类灾祸岂能绝迹?愿警钟真正能长鸣,民众能谨记。
(二)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内部监督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有效的运作。监督的过程,是由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并采取必要的行动,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只要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这次的事故疏于内部监督,其形成原因:一是校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规超载,左道超速逆行;二是幼儿园私自改装车辆,逃避监管,车辆限定9座改装为无座;三是小博士幼儿园董事长李军刚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对所辖737名学生只安排4辆校车接送,没有尽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四是因大雾天气影响,货车和校车司机遇到紧急情况处置不力;五是教育、交警部门监管不力。
(三)风险预警缺失
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学校内控的基本要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既是现代学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学校风险管理的基础。甘肃那边的负责人清楚地说,校车经常超载,有
时拉的人多,有时候少,但为什么就是没人管呢?是不是因为在农村,那么城市或者城郊的校车是否就没有此类现象呢?校车司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其实这只是每天上演的千千万万个违规行驶中的一个。汽车社会到来引发社会矛盾百出的时代,城市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交通事故,更别说农村,人们的交通意识、法制观念之淡薄,加之诸如校车这样载很多人的运输工具没人监管,没人去规范,出事就必不可免。如果各个相关管理机构不痛下决心,类似的交通事故还会层出不群。
三、资源分配因素
一所由农民创办的幼儿园,接受来自周边30公里内的“娃娃”共737人,但配备30名老师,其中仅8人是专业幼儿教师出身,大部分都只有初中文化。也许你会认为师资实力的强弱与校车事故并无关联,但这正好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私立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极为缺乏。在这个义务教育普及的年代,学前教育正是被政府忽略的一大块。
据悉,小博士幼儿园自办园以来都是“惨淡”经营,其董事长李俊纲为接送较远地区的孩子,多次举债购买二手面包车。2009年、2010年他曾先后两次申请政府扶助,但均无下文。所谓“超载”更多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如果不超载,那就不用上课了”,李俊纲的妻子高宏霞激动地说。在中国,公办幼儿园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数量少、门槛高,无数的家长和小孩只能望洋兴叹。私立幼儿园分化极其严重,要么是贵族幼儿园,收费标准比公办园还高,要么随意降低办园标准,以低收费吸引幼儿,但在师资素质、待遇保障和安全措施方面极为不规范,“黑园”也乘虚而入。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具有与义务教育一样的公共属性,每个幼儿都有公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我们的教育资源更多集中倾向公办幼儿园或中小学教育,这本身就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践踏与破坏。我们希望政府能在加大对幼教事业投入的同时,积极扶持私办幼儿园的发展,要记得地方政府对幼教事业“长期不够重视、投入不足以及监管缺位”才是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校园公共安全事故屡屡上演,此次幼儿园撞车事故只是冰山一角,但19条生命的离开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政府再忽视幼教事业,再不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投入与公平分配,更多的校园安全事故仍将持续重演。
四、人本因素
(一)学校人力资源政策和用人机制不当
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学校的员工,提高学校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还能确保执行学校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而学校校车管理部门和司机看到校车超载如此之严重,非但没有禁止这种做法,而且还持续这样的状况直至悲剧发生。因此可以看出学校的用人制度有多重要。而发生事故的幼儿园正是因为忽略了此点,人员没有起码的安全意识,才酿成大错!
(二)管理者的理念和经营方式
管理当局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学校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学校制定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学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样也无法超越那些创造、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人的操守。我国或可以学习美国,制定法律法规,提升校车的安全系数,在法律上保障校车成为具有特权的专车,地方政府在教育上多些投入,用于教育设施改善,少一些面子工程,因为国家的未来在孩子身上,中国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上。想想孩子稚嫩的心、幼小的臂膀、眼中的世界吧!笔者不禁想起了一句歌词“孩子是我们美好的童话,我们永远守护着象牙塔”,让我们呼唤法治的力量,呼唤内心的良知,去给孩子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
五、结论分析
校车事件 篇3
本文选取帖子样本时间为2011年11月6日至今的“天涯时空”中按“相关度”排列的专栏帖子进行内容分析, 探究对抗型解读的特点和原因。
一、网络时评的对抗型解码
1、对抗型解码的定义
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人们对新闻的解读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主导—霸权”型, 新闻受众完全接受并信任媒体传播的内容。二是“谈判”型, 新闻受众对媒体内容的态度是认同中有抗拒, 既不完全接受, 又不完全否定。三是对抗型, 新闻受众对媒体内容进行颠覆性解读, 解码完全是对编码意图的批判和抵制,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是全新的意义。
笔者统计了以“甘肃校车事件”为关键词并在天涯时空以“相关度”排列的专栏帖子共42篇, 90%均采取了对抗型解读的方式。
2、对抗型解码的特点
(1) 言论攻击的一致性
网络时评全部将矛头指向政府媒体不作为的方向展开了说理论述。在【林深专栏】中, 网友林深数树谈到:“校车事件一个校车多少钱, 一个随便什么官项目多少钱?那是一比谁都会生气的。”网友毛牧青也针对政府推卸责任做出了评判性的说理:“因为一般交通肇事通常都是这些主客观诱因, 无需官员再去赘言。其实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解释, 只能是证明回避了作为地方政府常年忽视对校车安全这个要素, 实际是在为领导推卸被质询的责任。”意如飘风2011在专栏【明江闲谈】中也将中国校车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归结为国家不重视。这样的对抗型评论占了总样本的90%, 针对甘肃校车事件发生的缘由网友们均采取了对抗型解读, 都提出反思政府管理的漏洞和政府的失职。
(2) 声势浩大推动官方报道
2011年11月6日事件发生后, 官方媒体大多处于客观报道事态发展, 很少言论发表, 当网友在第一时间舆论追问如何保障校车安全问题时, 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官方媒体也在积极反省政府行为, 开辟甘肃校车事件专栏进行不间断报道和跟进,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督促政府进行校车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实施。2011年11月22日人民网发表社评《校车应是“特权车”》呼吁:“任何特权的背后, 都隐藏着更深层的意义。真正应享有特权的, 不是校车, 而是寄托着未来与希望的孩子们的生命。”甘肃校车事件后, 国务院立即启动了“校车安全条例”的起草工作, 2012年1月甘肃庆阳投资1000万购校车, 2012年3月人大代表呼吁中央财政配校车。
(3) 语言风格个性鲜明
网友毛牧青说:“二+人=天。没有人, 就只剩下二了。”以诙谐幽默的方式, 告诫政府以人为本, 珍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网友意如飘风2011评论道:“两相对比, 似乎给人的感觉是中国政府在打肿脸充胖子, 其实, 在解决校车问题上, 中国的脸虽然不是很胖, 但也绝对不瘦, 关键在于你要脸还是不要脸的问题。”言辞激烈, 话语辛辣, 明显感受到网友的气愤情绪。
二、网络时评“对抗型”解码的原因
1、群体极化心理
群体极化, 社会心理学术语, 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 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 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 更极端的决定, 这个社会现象, 被称为“群体极化”。
在搜集到的42条论坛帖子中, 大部分采用了对抗型解读的方式。处于这种舆论环境和氛围中, 网友们更加敢于直言, 大家感受到一种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的安全感, 对于政府的不满情绪也充满了论坛空间。
2、政府公信力下降
为什么网络时评网友们会对突发事件一致采取对抗型解读呢?笔者认为是政府经常性的失实报道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岌岌可危。公众宁愿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依靠官方媒体的报道。7·23动车事故失信于民的余温一直延续到了甘肃校车事件上, 网友们无法原谅政府管理疏漏和对生命流逝的痛惋。
3、传播理念的转变
新型媒体的使用和推广让人们感受到由一位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者的自主, 互联网的直接性、互动性、公开性都为民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同时网民也愿意转变身份并积极投入到信息传播中, 利用舆论的力量推动事态发展透明化。
4、网友的内心期许
对关注度比较高的群体进行分析得出, 大多年龄分布在20—29岁, 职业分布在教育类和学生中, 学历主要分布在本科及以上。这类群体具有高学历高知识, 每天上网时间也相对较长, 更关注国家时事动态, 对社会有责任感, 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直抒胸臆的人, 网络是他们的议事大厅, 在这里他们找到了领袖般的“身份认同”和一吐为快的意见表达方式。
总之, 网络时评中网友的是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采取的“对抗型”解码倾向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表象。政府应该敏锐的感受到舆论的新动向从而更好地理解民意, 才能使政府的公众传播积极有效。
参考文献